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平度农业职业教育教改30年:经验及启示

平度农业职业教育教改30年:经验及启示

2019-01-17 14:27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31次    我要评论

[导读]平度职教中心通过30年卓有成效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农村职教发展提供了可充分研究参照的“平度样板”。梳理教改历程,其成功在于对“双元制”教学理念30年持之以恒的学习、本土化改造,使其真正扎根中国的大地,引领支撑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平度教改的成功显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平度职教中心通过30年卓有成效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农村职教发展提供了可充分研究参照的“平度样板”。梳理教改历程,其成功在于对“双元制”教学理念30年持之以恒的学习、本土化改造,使其真正扎根中国的大地,引领支撑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平度教改的成功显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引领者的角色,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在学习借鉴他国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时,必须处理好学习与本土创新的关系,使其更好的在中国茁壮成长。“平度样板”表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高质量培养服务农村发展的人才,而其核心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学习到引领:平度农业职业教育教改30年历程

 

平度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平度中德“双元制”合作协议来划分可以分为10个阶段,从大的历史纬度可以分为3个时期。

 

引进借鉴:

学习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与实践,促其在平度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大约是1989—1999年,期间,中德双方签署三次合作协议。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德国双元制的模仿、学习与吸收。

 

1990年选派10名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一年培训,完成师资准备后,学校确立了农机、农学、果林3个专业开展双元制教学改革引进,与德国专家一起制定具有农村特色的双元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立基本专业技能训练车间,并争取市政府提供相关政策环境支持。

 

随后,学校模仿德国双元制体系,实施“农学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体系,代之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结构,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宽基础、活模块、复合型”智能课程;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教考分离,成立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等等。

 

上述改革在这一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三点一线式”教学改革。当时,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主流是先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再组织统一的专业实习。“三点一线式教学”改变了这一模式,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组织3个场所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单元体系。这一模式将理论与实习实训3∶7原则贯彻到各单元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原则。

 

改造创新:

吸收精华,本土改造,让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平度茁壮成长

 

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为2000—2011年,期间中德双方签署了5项合作协议。这是一个重要的起承转合期,在学习吸收德国经验基础上,平度职教中心开展了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创新。

 

在这一时期学习吸收中,“原装”的德国双元制在理念引领的同时,实践中也集中暴露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事实证明,原样照搬并不符合平度自身人才培养的真正需求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因此,学校开始系统有规模地实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创新性地发挥双元制优势。

 

在具体教学改革方面最为核心的是校企合作瓶颈的破解。

 

校企合作是双元制的核心,但恰恰在这个环节,平度双元制教学改革被死死卡住。虽然平度市政府给予了多项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例如,要求国有或集体农业企业配合学校开展双元制教育。但在市场化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企业很难将注意力放在职业教育上,而且很多企业也未能经受住市场竞争冲击,有心无力。这就导致双元制中企业一端的跛脚,也导致德国专家很多理念无法落实。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一项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变“产教分离”为“产教结合”。此时学校已建立了实力雄厚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40余个教学实训车间,建立了果品加工培训中心、汽车维修培训中心、数控加工培训中心。随着培训中心功能的完善,学校将其慢慢转变为校办企业,并在工商部门注册,正式成立企业实体,为双元制企业端问题解决提供了保障。

 

在创建校办企业同时,学校大力开展引企入校。2005年开始,先后与青岛创兴等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设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实习场所,提供专业实习指导师傅。学校则利用专业师资、实训车间、设备,承担企业部分生产加工任务。通过合作,校企共同建立深度的互信合作模式。

 

在缺乏社会条件背景下,通过创建校办企业和引企入校,平度职教中心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之路,为后续的创新深化、推广辐射奠定了基础。

 

辐射引领:

在持续创新中,发挥“平度样板”辐射引领作用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平度职教中心通过创新示范,进一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经过第二个时期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调整适应、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后,平度职教中心开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教育教学改革新历程。这一阶段,学校形成了“双创闭环,专业跨界”培养模式,实施学生为中心专业跨界组织模式,学生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念。

 

“双创闭环、专业跨界”培养模式核心是依托示范企业,围绕畜牧业“育种、养殖、饲料、防疫、加工、营销”和种植业“选种育种、种植、肥料、植保、加工、营销”完整产业链,以及从实验、示范到孵化推动的完整技术创新链,彻底打破了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界限,以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家庭农场为核心,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全程,建构“种植-畜牧-保鲜-加工-营销”专业链群,形成一个农庄式的完整闭环。

 

这一培养模式核心是培育具有自主生产经营能力的“现代农庄”经营者。因此,尤为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习中强调生产经营能力的培育。

 

学生为中心专业跨界学习组织模式与“双创闭环、专业跨界”培养模式紧密相连,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就业创业方向,打破专业界限实施专业跨界学习。如,果树栽培专业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农产品保鲜加工课程,或者根据复合农业经济需要,学习养殖类课程;农林牧渔类专业可以学习农副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课程,充分发挥专业链、企业群的整体优势,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这一时期,平度职教中心一方面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技术人才在本地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发展带头人的培养,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作为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将平度双元制教学改革成果进行辐射推广。

 

二、曲折与成功:从照搬模仿到本土创新的成功探索

 

回顾平度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30年历程,有学习的喜悦、挫折的痛苦,还有着共克艰难后的创新升华。

 

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教学改革赢得了中德双方高度评价。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说,“双元制是平度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与德国双元制办学合作比较成功的,全国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南京高等职业学校,一个是青岛的平度职教中心”。

 

德国专家、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前中国处处长于尔根·维尔克回顾平度双元制项目时说:“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项目是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华13个项目中唯一为农业培养人才的教育项目,也是建立最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办得最好的示范项目,是德方在华的明星项目”。

 

30年中,德国援助平度职教中心资金合计600万欧元,特别是在项目启动前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技术设备支持,保证了起步阶段的强劲马力,也为中期学校依靠实训中心创建校办企业奠定了基础。

 

与资金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输入。30年中,平度职教中心始终坚持送教师赴德国培训,充分利用德国驻平度的中、短期专家组织开展教师培训。

 

一名老师在德国经过3周考察学习后撰写了上万字的报告。报告中除了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介绍分析外,绝大部分篇幅重点阐释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教学组织结构与形式、教学法、师资结构与要求等,内容详实,配有丰富的图表数据。

 

德国长期派驻学校的中短期专家也在不断地转化着学校教师的思维与习惯。例如,德国专家在食品实训车间,每次用完抹布后马上消毒且每个环节都有专用抹布。而学校有些老师则习惯把所有抹布集中起来一起消毒。德国专家要求实训教师必须按标准执行,最终所有教师都养成了及时消毒的习惯。

 

再如,20世纪90年代初,基金会通过调研发现,平度大泽山葡萄全国闻名。他们判断随着中国人生活质量提高,葡萄酒需求将增加,因此,基金会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选为双元制专业,并帮助学校投资建立了一条葡萄酒生产实训车间。

 

这种重视细节、重视标准的教育与工作理念,时刻关注产业发展提前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的发展视角,都成为平度职教中心在双元制改革中习得的核心内容。

 

但是,良好合作之外,中德双方也有着诸多冲突和争吵。这些冲突与争论主要原因是德国办学方式与实践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农学专业学校一名教师在对第一大阶段双元制改革总结中说:“双元制办学至今,我们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教训最为深刻的是1994年双元制农学专业联合招生工作中,计划招生34名,实际勉强招够半数,毕业时,学生仅为16名”。

 

事后,中德双方专家仔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在改革开始,除课程设置等有所改动外,其他方面几乎完全模仿德国办学方式。由于中德农业生产方式与教育理念的差距,许多德国运行良好的教学安排在中国难以落地,甚至适得其反。

 

以农学专业为例,在开始模仿照搬德国的教学计划中,在专业二、三年级,学生每周有4天回家实习。但德国有发达的大型家庭农场(少则40~60公顷,多者逾200公顷),机械化程度很高,从小型的庭院旋耕机、剪草机到大型的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一应俱全。而当时平度,农民只有少量耕地,文化水平低下,经营生产方式落后,完全不具备实训基础。加上实习点过于分散,交通不便,实训变成了无所事事的放羊,引起学生和家长极度反感。

 

惨痛教训下,学校开始系统反思并调整改革实践,中德双方都认识到推广双元制必须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绝不能盲目照搬。

 

1993年,学校双元制改革再起步,重新制订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实训方式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实训方面,针对农村生产实际,将学生回农村实习实训改为进入国有或集体农业企业实训,将周周有实习改为1:2(即一周校内理论,二周校外企业实训),后又应企业要求改为2:4。后续,在国有和集体农业企业面临困难,校企合作难以为继后,学校又创造性地创办校办企业,解决企业一端困难等。一系列创新都建立在对前期挫折的深刻认识上。

 

合作前期的挫折对平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它并没有击破中德双方改革的信心,进而分道扬镳,而是促进双方清醒地认识到,双元制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惟此才能真正发挥双元制优势;同时,在地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面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并不是适应而是要引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升级。这两点成为后续20多年改革的核心共识。此后,德国专家与学校虽然在诸多问题有所争执,但双方始终都能精诚合作,正视现实,推动改革30年持续不断。

 

三、经验和启示:平度农业职业教育教改30年探索的启示

 

平度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30年卓有成效,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可以仔细梳理思索职业教育在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时如何将其精华落地,真正发挥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在地方发展中到底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它给予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在坚持正确学习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精华基础上完成本土化改造。在中国职教发展历程中,学习借鉴他国理念和实践经验,始终是职教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来源。但是,这些经验和模式都深深扎根于他国本土的历史文化与制度背景中。学习借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土不服。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处理好学习借鉴与本土化改造之间的平衡。平度职教中心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把握住了这个平衡。

 

平度职教中心30年改革,无论成功还是挫折,都未曾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的学习有丝毫动摇。其专注农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行业企业主导的评价机制,都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而在经历前期挫折后,学校与德方专家能够迅速联手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并开始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改造也为后续改革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两位老师20多年前撰写的一份学习总结报告中,在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具体实施以及优势后指出:“借鉴本身就是要求思想上进行一次革命,思想的转变是成功的关键……但借鉴绝不是照搬,要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精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新路”。

 

从这份学习报告中可以看到“虚心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合作前期即以成为平度职教中心的共识。这保证了30年改革中既充分吸收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又实现了在中国土地上的创造性成长。

 

第二,必须清醒正确地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定位。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改革得以成功的另一个核心是准确把握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与第二、三产业不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的小型化、零散化,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中并不是扮演着“跟随者”“人才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不仅要了解地方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还要根据产业发展前瞻性进行人才培养,进而带动产业发展。

 

如,前文所述的大泽山葡萄,笔者考察时,这里已经拥有众多的葡萄产业园,经营方式多样,包括新品种培育、度假采摘、观光休闲等,其周边密布着众多葡萄酒厂。在我们走访的“爱迪尔”葡萄酒厂,厂长及骨干员工都来自平度职教中心。

 

再如,1998年,学校从德国引进奶牛养殖教学现场,而当时平度本地包括学校师生只见过黄牛,广大教师是在德国专家手把手教导下,全面接受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后,再传授给学生与学员。2016年,平度市牧业年产值55.2亿元。平度市统计局副局长位孟雷说:“鲜牛奶、面包上了平度百姓饭桌,肉、奶、蛋质量保证,供应充足,这都离不开职教中心的努力”。

 

如今,学校着力推动的“双创闭环,专业跨界”培养模式,就是在当前地方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传统种植养殖业向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迈进的背景下,学校开始打破专业界限,着力培养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园需求的混合型农业创业者、经营者、技术员。如今,平度市土地规模化经营达到75万亩,家庭农场2 128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近3 200家,农业观光园区31个。

 

平度职教中心的实践显示,与发达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机械化相比,我国农业总体经营生产还比较落后,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担当着“领路者”的角色,这是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少有的,这也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更重的责任和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必须有地方的政策支持和持之以恒的骨干团队,持续推进改革发展。平度职教中心30年改革不断线,持续推进,卓有成效,一个重要背景是地方政府对平度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持。30年来,为推动平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平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招生、实训基地建设、培训企业确定、兼职教师等各个方面。在资金投入方面,抛去基础办学条件建设、公用财政经费保障外,仅双元制项目各类配套资金就达到8 000万人民币。记者采访期间,平度市领导在介绍平度市目前还是“吃饭财政”经费紧张情况后,仍然对平度市教育局和职教中心校领导说,“可以向市里再申请一些经费。”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推动了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改革30年来的高水平运转。

 

政策之外,学校30年来始终保持着连续性的骨干团队是另一项重要保障。平度职教中心历任校长都长期参与了学校双元制改革。在本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团队中,张显德、宋瑞昌等成员也都是长期参与学校双元制改革的骨干成员。领导与骨干团队的连续性有力保证了双元制改革30年来一以贯之。

 

“虚心学习、承认实际,勇挑重任,敢于创新”,始终伴随着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的改革历程。它用30年的改革说明了如何有效地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如何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改革,如何真正承担起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平度职教中心成果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才,教学成果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与探索”,在于“坚守与创新”。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