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占建青:念好高职课程思政的“融”字诀

占建青:念好高职课程思政的“融”字诀

2022-12-01 13:46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37次    我要评论

[导读]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由于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中“重技轻德”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思政学习兴趣不浓,高职课程思政更需要在“有机融入”的“艺术性”上下足功夫,念好“融”字诀,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使思政元素的融入“形真”“情切”“意..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由于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中“重技轻德”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思政学习兴趣不浓,高职课程思政更需要在“有机融入”的“艺术性”上下足功夫,念好“融”字诀,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使思政元素的融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找准课程知识的联结点,“生成式”融入


忽视课程知识及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造成思政元素粗放堆积和生搬硬套,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常见的问题。“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本质上,课程知识是思政元素的原生性来源与制约因素,也是“教育性”生成的“根”。


生成式融入是以课程知识的“教育性”生成为驱动的融入逻辑,强调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以原有课程的知识为依据,找准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知识点或易于融入思政元素的联结点,并对其进行筛选、优化、加工,赋予其“思政教育”品质与逻辑,形成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当然,为避免出现思政元素融入的同质化和堆积重叠,还要从专业或专业群的“整体性”出发,一体化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专业内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相近甚至相同的知识点,这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带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中较为常见。对这些知识点的“教育性”加工,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筛选,并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进行优化,做到既体现课程的个性,也注重专业内各课程的协同性,使融入各课程的思政内容各有特点又相互补充。


对接学生成长的需求点,“嵌入式”融入


与以课程知识为基本逻辑的生成式融入不同,嵌入式融入是学生成长需求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重在从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倒推”课程思政的布局谋划,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公共生活、个性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为方向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突出职业层面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确定专业特质明显、职业定向明确的课程思政内容构成模块,构建起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和预期教育结果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侧结构。


坚持问题导向,重在从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倒逼”课程思政“对症下药”,要对标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优势、短板和弱项,找准学生思想上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困惑,针对这些偏差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


无论是“目标倒推”还是“问题倒逼”,都要求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筛选、优化、加工思政元素,并靶向嵌入课程,赋予课程思政“现实的人”的品质与逻辑,形成学生特质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当然,这种嵌入也要结合课程的“知”,做到思政元素嵌入点与学生成长需求点、课程知识点的辩证统一。


把握热点事件的切入点,“迁移式”融入


由于课程知识教育强调自身的逻辑性,部分教师不能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思政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呈现形式化、流程化、标签化、僵滞化等现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课堂联结大社会,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直面新问题,活用大事件,善用新资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迁移式融入是基于教学环境系统中热点事件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借助热点事件,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情境等迁移教学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借势”融进课堂,既回应学生关切,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从而赋予课程思政“与时俱进”的品质与逻辑。


迁移式融入的关键是建立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契合度。一是要找准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的交叉点。对热点事件进行精挑细选,选取学生关注度高、与课程知识关联性强、与职业行业相关度高的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热点事件、行业企业热点问题等,深入分析热点事件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提炼热点事件的矛盾集中点、情感共鸣点、知识交汇点、利益相关点等有价值的交叉点,运用迁移教学法建立与课堂教学的关联性。二是要提升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要坚持运用本学科或本课程的理论、视域和方法,对热点事件进行加工、筛选和优化,体现课程和学科特点,尽可能减少与其他课程资源融入的同质化。三是要把握好热点事件融入的时间窗口期。热点事件的发生、传播和更迭都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要“趁热打铁”蹭热点,及时靶向引导学生关切,实现思政元素的“借势融入”,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挖掘情境教学的契合点,“体悟式”融入


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本质上是长期技术物化过程中养成的工作态度,只能在真实情境的训练、体验、浸润中获得。


体悟式融入是由“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将思政元素借助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要素融入专业实践情境,通过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实现“技、知、情、意”在“情境”中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赋予课程思政“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特质。


体悟式融入不是思政元素简单融入学习情境或环境,而是与具体技术相关联,并与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载体上要求更注重“在场性”,内容上更注重“契合性”,策略上更注重“示范性”。


载体的“在场性”是要求载体选择上要更多地利用技术活动、技术知识和技术人工物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将思政内容“活化”在技术活动中,便于学生具身体验和感悟,在技术活动中实现德技并修。


内容的“契合性”,一方面是要求内容与载体相契合,要挖掘技术活动过程各环节和要素中相对应的思政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内容与主体相契合,思政融入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实践需求又高于学生的实际知识经验水平,做到可体悟性和进阶性并重。


策略上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注重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等,是建立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感悟、判断、态度等默会知识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用严谨、专注、细致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体悟“求精的匠道之技、求善的匠道之德、求美的匠道之艺”。


作者:占建青(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