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专题(二)——固立教之本 浚兴教之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专题(二)——固立教之本 浚兴教之源

2014-08-07 12: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99次    我要评论

[导读]建立并完善师德监督机制。CFP供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论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贯彻落实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新论断、新要求,应体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政府担当与社会担当上。■阮成武固其根本、浚其泉源,..

建立并完善师德监督机制。 CFP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论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贯彻落实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新论断、新要求,应体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政府担当与社会担当上。

    ■阮成武

    固其根本、浚其泉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直朝着固本浚源的方向健康发展。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以下简称“慰问信”),系统论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装和有力的实践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信中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新论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与灵魂。贯彻落实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新论断、新要求,应体现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政府担当与社会担当上。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

    真正有效的教育,其“本”在于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德行和业务水平;真正成功的教育,其“源”在于教师通过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开通教育智慧的源头活水。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应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广大教师提出一系列希望和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三点希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信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的殷切希望,既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师的希望要求一脉相承,又赋予了崭新的精神内涵。第一和第二个“牢固树立”,分别从思想德性和业务水平两方面,提出广大教师要不断夯实“立教”之本。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这两个“牢固树立”是希望教师夯实“立教”之本。第三个“牢固树立”则是从“兴教之源”的角度,对教师提出崭新的时代要求,这就是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三个牢固树立”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彰显广大教师在立教、兴教中的主体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进一步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联系当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教师专业发展不能窄化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能窄化为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的提高。广大教师应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率先而为、模范践行,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此同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成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活的创新主体。

    彰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府担当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振兴,党和政府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方面,然而,“本立而道生”、“源正则流清”,唯有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本”和“源”,教育事业发展才能兴旺发达。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关注点和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教育优先发展也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特别是办学条件改善上。这虽然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也由此形成一种客观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人们往往把教育发展落后和质量不高,归咎于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育人力资源投入与开发。然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人民群众最看重和最在乎的,还是人的因素,尤其是教师素质、责任心和教学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慰问信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这一系列要求进一步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担当,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担当。为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教育政绩观,将工作重心从前一个时期重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转向人的因素上来,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将更多的钱花在人的身上,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物力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群体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与社会联系广泛而密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做到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既各尽其责、明确职责,又统筹配合、综合施策,进行协同治理,形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府强大合力。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担当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担当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信中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一要求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担当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已建立起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主体及不同职业群体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换来实现各自的劳动价值和职业价值的。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同样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交换,来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教师职业又不能与其他职业相提并论,教师职业不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教师的职业常常是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必有之义”,而且,教师劳动的价值不是通过市场交换直接实现和完成的,它更多是通过政策杠杆和社会评价等方式间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控,也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担当。首先,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尤其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尊重广大教师的劳动价值和职业特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此外,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教师廉洁从教、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这些同样需要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政府担当、社会担当,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而彰显政府的责任担当最为关键,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担当和社会担当。唯其如此,才能固立教之本、浚兴教之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