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种原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校企合作”不畅或缺乏活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以下三个相关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密切关注企业学院:重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职业院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有“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模式、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经营实训基地等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企业学院既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也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是校企间深度融合的显映,也是企业学院的本真追求。企业学院运营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必须厘清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目前,普遍推行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学院的机制创新提供了一种范式。
企业学院直接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效已初露端倪,前景看好。如何依托高职院校人才聚集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企业学院在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使企业学院为企业和社会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是增强企业学院的造血功能,实现企业学院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高度重视产学研之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能,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校企合作研发产品是“产学研”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履行自身职能的很好体现。校企合作双方人员互派互聘机制的建立或是企业工作站与教师工作站的“两站”建设,都较好地解决了校企之间的人员互联互通等相互融入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教师解决产品研发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目的。
“含金量”不高是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的瓶颈。具体讲,校企双方人员没有真正融合形成开发团队,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是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居多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专业教师为主满足或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开发。尽管现在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已有制度保证并成为常态,然而是否能够进入或介入到企业的科研团队中,许多专业教师没有把握或者说可能性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虽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无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有的高职院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如,让教师带着任务下企业,回校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来申报项目,由学校把关审批项目,完成项目任务的才算下企业的目标达成,并将此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又如,校企合作共建产品研发中心,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产品设计教学和研发实践,这是校企合作共赢的模式之一。
三是适当发展校中厂:校企出资共建的“校中厂”的前提是符合学校的专业方向、融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于一体的“校中厂”,这样的“校中厂”是新加坡著名的“教学工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借鉴和发展,“校中厂”是“真正将工厂搬进了学校,实训做出的产品可以直接投入市场使用”,能够更加贴近真实、贴近市场、贴近实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问题是这样的“校中厂”在职业院校中还不多,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