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层次”向“类型”的蜕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从仅有中等教育层次的“断头”教育发展到“中职—专科—本科—硕士”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融通的完整体系,使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的类型,形成了典型“双轨制”体系结构。
(二)科学人才观基础上的技术技能从业者地位从“工人”跃升为“人才”
2003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坚定地树立了科学的人才观。此后,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实现了技术技能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从“工人”跃升为“人才”,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职业启蒙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继续教育阶段之间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致使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人民大众对“适合的教育”的诉求,难以满足人民大众对“高品质的教育”的追求,难以满足人民大众多元化发展、多样成才的需求。
(二)新背景——“三化交融”共同掀起教育的重大变革
1. 智能化。智能化时代所体现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所有岗位工作普遍更具研究性。第二,工作岗位的边界更加模糊。第三,泛在智能覆盖社会各领域。在智能化背景下,教育必将转向培育“完整的人”和“全面的人”。
2.互联化。数字制造、大数据、“互联网+”、云制造、3D打印等这些热词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未来的职业教育形态将会因互联化和信息化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以学习为中心议题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时代即将来临。
3.定制化。以生产方式作为划分依据,人类从制造业的“自动化”正在走向制造业的“数字化”,并将经历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的主流生产方式,智能结构必须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判断应变能力;第二,沟通合作与协同工作的能力;第三,不仅要具备技术思维与技术能力,管理思维、管理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同样不可或缺。
(一)痛点一: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的矛盾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供给依然是单一的就业导向课程,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单个岗位的需求,这种发展不充分必然造成学无所用、供难适需的局面,极大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亟待进行价值导向变革,从就业导向过渡到生涯发展导向,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逐步走向“定制化”教育新模式。
(二)痛点二:完善体系与构建框架之间的纠葛
目前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未能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我国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成熟的国家资格框架通常具有几大特征:第一,是一个终身性、开放性、全纳性的资格框架;第二,是一个能够认可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框架;第三,是一个能够认定、积累并转换不同形式先前学习经验的框架。
(三)痛点三:面向不确定的职业世界
智能化、定制化和互联化背景下每个技术工人都需拥有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因为他们必须面向不确定的职业世界。当前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关注“冰山”上的知识行为部分,而必须更多地塑造和提升“冰山”下的基础性素养,把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起来,把技术技能教育与学术教育结合起来。
(四)痛点四:聚资专项投入与标准规范建设面临的困顿
聚集资金专项投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集中针对某方面进行突破性提升,但其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难以从全面推动教育质量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提升,投入机制亟待深入改革,有必要从专项投入转向标准建设,健全制度和规范,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五)痛点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依赖缺失
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合作的难点,即“校热企冷”的现象长期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重要的症结是学校找企业困难重重,如何从“熟人交情”模式变成“必然选择”模式是重中之重。要破解这一痛点,最为核心的是搭建产教融合的合理路径,形成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以及制度压力。
(六)痛点六:课堂教学变革甚微,学生的改革获得感低
职业教育的巨大变化主要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而在微观层面,特别是课堂教学层面的体现仍显得极其不够,只有在学习方式、学习模式、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受教育获得感和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上一篇: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须加强融合
下一篇:重视职业教育,打造“中国工匠”!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