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的指导下,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积极响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特色,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合作育人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度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洪渠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完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机制,形成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提升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服装设计、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完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融合。区域和行业骨干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育人与服务企业并重,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学院2005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湖北电子信息、湖北现代制造、湖北旅游3个职教集团以及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健全理事会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成员年度考核制度、成员加盟与退出制度等,推进产教密切互动。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现形式。学院2015年与都市丽人公司共建了湖北省第一个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校企强强联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技能大师进校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2016年学院成立了一个以80后校友、武汉市技能大师、长动集团高级技师朱卫峰命名的工匠工作室,投入120万元,配备8名全职教师,同时在青年教师里选出3人与朱卫峰结成师徒对子,发挥技能大师在名师带徒、技术传授、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领军作用。此外,学院近年来还实施了“教师服务企业计划”,每个专业至少年均为企业提供一项技术改造或服务,以此倒逼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科学设置专业,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学院不断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建设,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加强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
校企共建实训研发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职业院校还要想办法吸引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带到学校用于教学,以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在技术上保持同步。中兴通讯近年来与职业院校合作,在全国建设了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向学校捐赠生产性设备,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建混编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为中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教学培训。
突出行业优势服务产业升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做了全局性的系统设计,提出了整体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路径,从宏观层面上对如何推进产教融合进行了统筹规划,进一步厘清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逻辑体系,并从产业界和教育界两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跨界的实施方案,丰富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隶属于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省机电集团,具备天然的行业优势,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2016年,依托浙江省机电集团,浙江省职教集团正式成立。作为集团的核心成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集团内各研究院、高新企业等资源,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企校互通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与融合,满足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应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从招生、就业和专业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来进行专业的整合和梳理。从2015年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智能制造”,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入手,实施“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专业均开设新技术、传统优势技术、特色技能、机电背景复合型等专业方向,同时重构“专业基础+专业分向+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
现代学徒制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创新点,同时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创新招生招工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标准等,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人才培养新路径。
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FESTO、SAP等公司共建“浙江智造”省级实训基地。基地围绕“工业4.0”发展方向,建设了1个智能工厂、5个技术促进中心,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新技术应用与培养,为智能制造培养合格人才。学院立项了“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获得立项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实训基地接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填补了浙江省在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上的空白。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行业办学和区位优势,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组织和扶持科研力量开展技术应用性研发,发挥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学院与周边地区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推进教师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转让,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增强中职发展动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 高炬
当前,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了产业的转型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业的能级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及时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才能实现,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发展动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本世纪初,学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由此走上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之路。10多年来,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八共”,即共建对话机制、共组企业冠名班、共筑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培企业员工、共谋专业发展、共办技能大赛、共设奖励基金等,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组建由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就办学方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进行研讨,为学校发展“把脉”;各专业与企业生产部门联合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专业层面开展交流探讨,引导专业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了解生产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指导课程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企业冠名班,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引进企业先进的实训装备,更重要的是吸取企业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管理规范以及安全环保意识,对提升实训装备能级、强化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校企还共育教学团队,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为拜耳、巴斯夫等几十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培训内容涵盖岗位技能、健康安全环保以及团队协作等。
学校把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技术趋向智能化、岗位趋向综合化对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以及职教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改革,加速专业转型发展。比如化学工艺专业,由于区域内国际化工企业众多,需要一批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高技能人才,针对这一需求,学校以德国联邦法令对化工操作员的规定要求为蓝本,结合我国特点,开发了“上海市具有国际水平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及8门核心课程、4门选修课程,并在拜耳、巴斯夫冠名班实施。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海外商会(AHK)签订协议,引进德国AHK国际资格证书,在机电、化工专业中开展AHK课程的本土化培训。这一系列专业建设的举措,为学校专业转型升级打开了上升通道,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