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2018-08-21 10:4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20次    我要评论

[导读]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昨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由此意味着,部分传统的“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面临转型。

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昨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由此意味着,部分传统的“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面临转型。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130余所高校提出转型试点申请

对于此前“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的报道,葛道凯表示,即将转型的并非仅限于新建院校,而是从现有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至于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

葛道凯补充,转型可以是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调整,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

葛道凯表示,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等学校将实行分类管理。


教育部已注意到“工士”学位

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身着学士服,拿到了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学位并非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暂不具备学位效应。就连学位发起人、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也表示,学位只是学校自我尝试。

“工士”学位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但按照现行《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并不包括工士。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

葛道凯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工士”这一学位。他说,学位制度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学位办已经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下一步会加快进程。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此,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遵民62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决定》在对外传递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从此步入国家层面信号的同时,更吹响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创造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集结号,但欲借此扭转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决定》的发布和实施恐怕还只是个开始。


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史无前例

国务院印发《决定》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你认为这对外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

吴遵民:首先,《决定》由国务院发布,区别以往类似政策文件由教育部门发布,无疑对外传递了当前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和改革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从国务院层面出台实施,有利于统筹各个部门资源,并从总体上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新的促进。

其次,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也有别于以往谈及的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决定》屡次提及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你认为何为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构建和发展前景怎样?

吴遵民: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有着传统定位向中低端产业输送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更突显市场导向。正如《决定》所言,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正体现在五个对接之上,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其中,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技术革命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这和以往一直强调的产学研结合的提法相呼应,这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教育和生产的对接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一系列对接均更加注重有助于引导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决定》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一,《决定》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政府推动无疑将释放更多动力,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政府推动又不等于政府包办,所以也强调了市场引导,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人才培养都应该和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有别于传统的偏重学术的普通高校教育。

第二,营造制度环境。《决定》强调了有关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借此从制度上对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加以规范,并通过制度建设、营造环境,包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其和传统学校教育并举。这将逐步结束职业教育以往充当学术类教育附庸的尴尬境地。

总体来讲,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以及推动制度环境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景值得期待。


促进目标达成须三管齐下

《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从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你认为,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对目标达成能否报以乐观?

吴遵民:《决定》明确的具体目标十分清晰,其中,2020年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意味着现代产业中的技术发展需要以及新的趋势将直接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可以预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可能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类教育。

纵观《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都旨在确保2020年的一系列任务目标得以实现。《决定》要求不仅具体,更为职业教育今后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尽管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从硬件看也的确值得乐观,国家明确了方针,对职业教育的各类政策将更加倾斜,显然都会促进职业教育更加完善。但从软件上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继而实现和学术类教育并举的重要地位,还有待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新认知,这就需要更为漫长的过程。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学术类教育而言,长期被习惯于贴上偏见的标签,你认为《决定》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否能够尽快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吴遵民:需要提醒的是,《决定》着眼于长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而对于扭转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要切忌盲目乐观。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让职业教育真正和学术类教育并举,可能还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而要真正让职业教育得到社会认同,还取决于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其工作岗位能否换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旦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后获得了公认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薪水收入,并且有着自成一线的晋升道路,那么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决定》的精神和要求。

应该说,《决定》吹响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创造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的集结号,但要真正彻底扭转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决定》的发布实施还只是个开始。


那么,想要真正促成目标达成,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吴遵民:尽管以国务院的高度发布《决定》对未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但要完全达成期待的目标,还需要三管齐下。

一是需要政府推动,包括促成职业教育的学历和相关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大幅提高;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职业需要尽快对接。

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必须主动寻求发展。比如,职业教育课程质量和从业教师水平必须在当前基础上进行大幅提高。

三是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很重要,即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导向重新认知现代职业教育,将其置于与普通学术类教育平等的地位。否则,如果舆论依旧一味地重视学术类高等教育,那么,职业教育的尴尬仍将长期存在。


也就是说,以前笼罩在职业教育上面的负面阴影,国务院打开了一个“口子”,想要破茧,还需要全社会舆论导向的共同进步。但能否真正破解,还需要逐条落实国务院的有关精神。

《决定》着力要为职业教育重新定位和正名,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乐观。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期待一下子就能够促成职业教育迅速获得和学术教育并举和并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慢慢摆脱困境,《决定》只是第一步。



一名女大学生的反思:深度揭露大学最露骨生活


VCG21gic12519789


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曾经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重点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那么在大学,我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我就读的大学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