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2017年7月发布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3.9%,与2012年相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表明了近年来高职学校在探索“双创”教育后取得的成效明显,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态势趋好。但是,现阶段国内有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仍然认识不足,理念滞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成“两张皮”,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与实践脱节,致使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搭上“双创”教育这趟改革发展的“快车”,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方阵中逐渐掉队。据此,深入研究国内高职围绕“双创”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育的融合叠加效应,分析对比各种不同的融合模式,探索其融合机理与路径,对完善现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促进高职内涵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双创”教育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在关联
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技术性极强的社会化创造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培养给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在衔接贯穿职业技能教育之后,往往会迸发出最佳的创造火花;而开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与职业精神形成契合之后,会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这是因为创新创业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本质属性相通,价值取向一致,实践内容一致,互为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有着融合的内在需求和叠加效应。
(一)创新为创业确立前提,创业为创新提供承载
首先,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和前提。创业不同于就业,有着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要求,必须与时代的知识经济创造活动价值一致,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也是这个时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共同特质,高职学生的创新应建立在所学专业相应的知识之上,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拓展,是创业的必然要求。其次,创业是创新的承载和依托。没有创业,很多创新活动都停留在蓝图阶段,致使创新成果缺乏孕育土壤和生长空间,不接地气,有了创业的开展,能给创新提供更好的催化和促进,因此,创新和创业存在着必然的融合内因。高职院校应有机协调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自觉、主动地关注专业对应的产业的发展,及时将创新驱动和创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业新形态和人才新需求反馈到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职业技能为“双创”提供支撑,“双创”促进职业技能发展
在促成创新创业的行为过程中,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依托职业技能提供支撑,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的具体方式,其应当建立在高知识高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利于职业发展且与创新创业相契合的职业技能,在教学模式上弥补目前教学方式的缺陷,实现高职教育由知识灌输型向思维与技能创新型的转变,这与现代高职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在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引入产业技术发展带来的革新要素,深入剖析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把握岗位技术技能的深刻变化,并在专业与职业领域的创新技术、创业技能培养以及能力的跨界复合等方面赋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内涵,全面梳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结构,因此,“双创”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可以通过实战化培养,促进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养成,有助于培养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或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精神为“双创”提供引领,“双创”促进职业精神提升
创新创业精神是各行各业、任何岗位都可以传承和发扬的一种职业精神,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时代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弱化就业;相反更是对就业能力和岗位创新意识的大大增强,其本质应是一种意识和精神教育。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进行顶层设计,从专业的职业精神中提炼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品质,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与创新创业所需职业技能进行融合培育,在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这也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本质特征。系统推进高职院校“双创”精神教育改革,必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有利于深化精益求精、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精神内涵,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提升,从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格和素质要求,满足高职学生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层次研究
(一)初级层次:技能为主,部分融入职业精神与“双创”教育
目前,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对“双创”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存在理念落后、顶层设计不科学等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普遍开展时间相对落后,投入力度相对不足。李克强总理最早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是在2014年夏,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是在2015年,而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特别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也是在2015年,这些距今也就3年左右时间,国内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学改革经验,尚处于理念认识和探索阶段,没有太多成功范式可以借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传统的职业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固化,加上教学计划大多饱和,课程体系稳定,院校缺乏最基本的“双创”开展所需的实训和社会资源,教学人员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有教学秩序,院校顶层推行迟缓,推行力度不强。
综上情况,不少高职院校理念滞后,认识片面,生搬硬套,融合停留在初级层次,仍以传统的技能培养为主,利用公共课现有的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加入部分创新创业以及职业精神教学内容。这些经过“双创包装”与职业精神融入改良的公共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重理论轻实践,往往纸上谈兵,内容不够充实,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没有持续贯穿整个高职3年学习生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衔接也不紧密,因而没有实际价值。虽然在后续专业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只有个别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意义。
(二)中级层次:技能与素质并行,全程渗透“双创”教育
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借助于示范校建设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持续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在“双创”教育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探索出了新的融合层次,比起之前的初级层次,在两方面有所提高。
其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将包含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作风、职业规划与职业担当、专业精神等要素在内的职业精神,提高到与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并行重要的地位,然后再将这两个培养目标分化到课程设计之中,从公共课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这种融合明显要好于只在职业观等公共课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但职业精神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培育的框架体系,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氛围感染,仅凭公共课与专业课仍然无法满足建立起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机制。
其二,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穿插部分创新创业教学案例,使“双创”教育从大一的启蒙学习贯穿到大学3年的持续学习模式。由于这种“双创”案例穿插,只是在现有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局部调整,是一些碎片化的拼凑式连续,其过程缺乏系统性,没能与学校其他院系部门的“双创”资源进行整合协调,也没能做到课上课下的全程衔接,因此制约了最终“双创”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高级层次:以“双创”为核心,重构技能与素质融合的多元框架体系
前两个融合层次,都是在现有人才培养的框架中做局部弥补和提升,没能从全盘进行统筹革新,而高级层次的“双创”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需要在教育功能上进行重新定位,在教育价值上重新评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双创”教育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全面深刻转型,重构新型多元框架体系。
首先,应构建起“双创”为核心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打造专创融合、分层分类、分阶递进的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在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课上和课下都能进行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时间段以外,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开展各种辅助教学活动进行丰富与完善,如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比赛、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指导教师的校企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
其次,通过合理规划部署,逐步搭建资源平台,融合校内跨学科资源,譬如在校内创新创业人才精英班,聘请创新创业导师等,学员报名可以不受专业局限,可跨专业组成学员团队等。亦可整合校外社会资源,这种融合是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需求导向的不同学科间、不同社会平台间的相互融合与优势互补,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一)构建以创业为引领的职业理想和规划
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其统领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目标、职业准备、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各个要素,贯穿了职业实践活动的始终,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设计。不少高职学生没有接受过正确的创业理想和规划教育,片面地将创业活动理解为社会实践、经营活动等,因此创业意识不强,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足。高职院校要让学生将创业确立为职业活动的奋斗目标,让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映射在未来的高职学习和职业生涯当中,成为学生未来在职业活动中追求成功的不竭动力,将被动接受“双创”教育转换为自主需求式的学习。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看重短期就业的权宜之计,应重视持续成长、职业生涯发展的长久之计,由“成器”教育转向“成人”教育,让高职学生将职业理想和规划铭刻于心,积极自主地去实践创新创业探索、坚持不懈去追求职业信念与职业荣耀等。
(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为了让高职学生对创业产生认同、对职业产生热爱、对创新产生激情,围绕职业理想和规划,在专创融合教育中应渗透创新创业精神为主体的现代职业精神教育。其中,针对创新教育,需引导学生养成潜心钻研、注重细节、摈弃浮躁、踏实专注、严谨执着、不断精进、永不言弃的优秀心理品质;针对创业教育,需引导学生养成坚守信念、不忘初心、追求梦想、顽强执着、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决心,以及善于合作、遵时守纪、注重规范的职业作风,进而辅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耐心,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缺乏坚守,陷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状态。这些精神特质反映了创新创业者的意志、情感和精神,是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的集中体现,与高职院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品质高度契合。具备了这些职业精神,有助于使高职学生真正领悟到“双创”教育的实质和价值,而且在毕业以后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或是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都将是终身受益的。
(三)开展创新创业为主线的职业技能实践教育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就是让高职学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职业技能运用于市场实践,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理论化的通识课程教育,重点应是对现有专业课进行“双创”实践改造。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将创新创业基础技能与模拟实训等相结合,以此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此外,应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跨专业交叉和融合,增设新技术新技能课程、创新创业暑期实践等方式,以及考虑不同学生的职业倾向、志趣倾向、专业特长和创新创业的潜质等因素,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化培养,实施以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与此同时,设计一套针对“双创”的实践学分认定标准,增强“双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基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探索
(一)根本途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依据,包括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析、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培养活动、培养条件与保障等具体内容。
虽然国内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上普遍经验不足,但也是有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思路理念上表较新颖,在融合路径探索上已经先行了一步,譬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在“双创”教育以及职业精神培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在2017年被国务院评为了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入选的唯一代表。该校在2016年开始“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先对现有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梳理,每个专业聘请其他高校和企业高级别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调研专业所需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精神要素,然后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将双创融入专业,打造“双创初识—专创融合—双创实践”三阶递进、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在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重在启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双创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进入专创融合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植入创新思维;最后再安排第二课堂,结合学生活动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为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目标,在课程内进行的教学规划和实施过程设计,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两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进程、能力训练项目、项目情境、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等。
早在2015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在校内开展了两轮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工作,先后两次邀请国内职业院校教改专家戴士弘教授亲临指导和参与答辩。参与改革的课程,每门课在充足调研的基础上,列出整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之划分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分项目标,每项目标再具体划分到各个教学单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运用拟实设计的情境。项目设计也不局限于课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安排了足够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考验学生运用在课堂学到的能力迁移到课外独立自行完成项目。通过情境的参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属性,调动自身积极性去努力完成项目,实现创新创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育。
(二)引领示范:打造双创型师资团队
教师是引领学生走上创新创业道路的第一任导师,高校双创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诉求和高校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质之间有机互动的融合与叠加。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技术精湛,更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创素质至关重要,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专任双创型教师团队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专任双创型教师团队质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契合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诉求,符合和达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所期望的素质结构系统。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结合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和现状,全面深化以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打造“明师德、乐教学、懂行业、能科研、精技能、通市场”的“教练型”双创师资团队,并具体实施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新建教师培训基础创新实验室、教师创新基地、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该校在2018年又专门出台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推动校企共同培训专业教师,加强了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监控,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定期轮训制度。让专业教师通过生产实践来掌握最新的技术工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真实感受并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2.加强兼职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相关制度,吸收行业企业的双创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来自行业的创新创业专家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当前最新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职业精神,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创新创业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和专业实践的兴趣与热爱。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柔性引进、项目化引进、设立特聘教授和企业兼职教授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到学校兼职,学校组建了专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队伍,建立了86名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其中外聘兼职教师有63名,包含了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夏志杰等校外专家组成。
(三)资源保障: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高职“双创”教育仅仅依赖校内资源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多方面、多主体的资源共和支持体系,2016年根据中国科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调查数据显示:有44.2%的大学生认为双创缺市场渠道,41.3%的认为是缺人脉,38.5%的认为是缺技术,有37.2%的认为是缺管理、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37.1%的认为是缺资金,20.9%的认为是缺团队,16.4%的认为是缺场地,10.4%的认为是缺供求信息,而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才能解决以上双创实践的困难,使学生在“双创”教育项目中减免风险和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双创项目。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国务院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专门规划建设校级大学生创客中心,共设立创新创意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公共服务区、管理服务区、成果展示区等5个功能空间。创新创意空间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实现其奇思妙想的场所;创业孵化基地为已实体化运营的大学生初创团队提供办公经营场所,并为之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技术创新咨询工商服务、财务和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区为学生提供交流、培训、会议以及信息查询等服务;管理服务区为学生提供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咨询、指导;成果展示区主要用于创意产品、作品和双创团队的成长展示。
此外,该校依托创业模拟平台、南工院大学生创业园、南工院大学科技园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探索建立了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的“模拟-苗圃-孵化-转化”五位一体全程系统开放的创业实践平台,将现有50000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和179个实验室,免费为学生开放使用,通过在创业模拟平台上模拟公司运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创业流程;依托校内青创基地苗圃平台,供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同时为孵化区选送优质项目;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条件,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孵化成功率;通过构建南工院创业园分园,扩大资源吸收和服务量;在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与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栖霞金港科技创业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创业转化平台,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有效帮助。
(四)政策保障:完善创新创业政策资金保障制度
为贯彻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各级部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精神,规范校内校外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高职院校应制定自己的“双创”政策,保障相应的资金支持,确保双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参与国务院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周期内,计划制定与完善了《南工院青创基地管理规定》《青创基地资助管理办法》《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众创空间使用管理办法》《创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为创业企业提供政法律策咨询,帮助创业学生落实和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该校科技处修订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鼓励校内外相关单位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自2009年以来,学校在创新创业基础建设方面投入5000万元,基地运营维护管理方面投入1626万元,并设立了200万元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学校每年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500万元以上,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为50~100个优秀学生创新作品提供资金扶持,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学校还被南京市遴选为“大学生创业贷款受理单位”,孵化项目团队最高可获得5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
(五)氛围助推:营造职场文化
高职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进行氛围助推,使高职学生从大一入校起就得以浸染。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双创”教育需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双创”教育的切入点和制高点。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校史馆搭建 “我的科创梦”专题展区,展出历届学生的创新创业事迹,展示了学校发明达人云署先的智能垃圾桶等学生发明实物;还开展了“创客”理念融入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黄炎培大讲堂及青年大讲堂的“四融入活动”;成立“精英学员班”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邀请知名双创专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等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双创”热情。
五、结语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实施围绕创新创业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与国家战略需要、以及产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密切,在促进学生就业、推动创业的基础上,赋予高职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然而“双创”教育毕竟开展时间优先,其价值属性也在随时代不断变化,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尚需不断总结完善,以期能够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