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 开辟中职改革新路标与产业经济同频共振

开辟中职改革新路标与产业经济同频共振

2014-04-25 11:26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采编    阅读:14次    我要评论

[导读]短短几年时间,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职工队伍人数从150余名发展到600余名,而学生规模更是从1000多人发展到了上万人。 “规模发展”让这所学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态,但“内涵提升”更是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重头戏”。 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特色品牌发展与文化发展并重,学校不仅实现了从“市级重点..




    短短几年时间,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职工队伍人数从150余名发展到600余名,而学生规模更是从1000多人发展到了上万人。

  “规模发展”让这所学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态,但“内涵提升”更是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重头戏”。

  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特色品牌发展与文化发展并重,学校不仅实现了从“市级重点”到“国家级重点”的升级,更在2011年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从“大而全”走向了“强而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民族文化特色……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正在开辟着中职改革发展的新路标,与产业经济同频共振。

  学校、企业、园区通力协作

  校企合作拒绝“单相思”

  “与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合作,一来可以通过融入他们的智慧与实践,为园区及园区企业的升级蓄力,二来也可以帮助师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重庆正阳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如何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避免任何一方“单相思”,最终实现互惠互利?

  2011年,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牵头申报了“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黔江区成为了全市16个“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区之一。

  由此,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进入了“校企合作”的深水区。

  特别是在2013年,该校结合示范校建设,深入位于黔江区的重庆正阳工业园区企业调研,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与正阳工业园区澳特尔服饰、乐尔佳等2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组建冠名班、订单班。

  可以说正阳园区不仅成为黔江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成为了学校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这里,学校与工厂、教室与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九大融合”,不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真正让园区和学校成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据介绍,目前学校已与7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开办订单班11个、冠名班4个。其中新增深度合作企业6家,并引进一条价值165.4万元的SMT生产线。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还在2013年迎来了重大转机。历经3年筹备,学校牵头组建成立了跨四省市的武陵山职业教育集团,据悉,该集团拥有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67家、职业院校33所,在籍学生近15万人。

  职教集团的成立无疑为学校发展乃至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搭建起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与产业互动3个平台,以大职教、大开放、大发展的思路,在未来还将不断发挥黔江职业教育在武陵山片区的辐射、影响和示范作用。

  教师、父母、朋友三位一体

  多重身份下的师资队伍“成长记”

  在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每一个教师都有3种身份,除了教师身份之外,他们身上还被赋予了父母、朋友的身份。

  为何会让教师身兼“三重身份”?黔江职教中心校长张耀天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素养、语言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教师不仅在课堂教育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个性、家庭情况,与家长打交道,这就要求教师像家长一样既严又爱。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想法,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其思想动态。为此,学校按照教师履行“三重身份”职责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开展培训、培养,考核、奖惩,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形成了“三重身份”队伍建设模式。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师、父母、朋友“三重身份”职责,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遴选认定办法》、《教师全员培训方案》等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塑造既专业又有素养的教师身份上,学校还面向全体教师遴选了14名专业带头人、50名骨干教师、52名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对象,通过他们的成长示范带动更多教师成长,同时为每一个教师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和个人发展规划书,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

  以出国培训、跨省研修、高校培训、企业实践、校本培训等为路径,学校教师成长渠道变得立体而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多名专家到校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并采取学历提升、技能大赛、课题研究、校本教研、职业资格培训等措施,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2012年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就被黔江区政府评为优秀教育管理团队,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教师团队承担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1个、市级课题7个、区级课题10个,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56篇。2013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2金、6银、14铜,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1金、2铜。不难看出,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队伍素质的明显提升也进一步加快了学校的发展速度。

  改革、创新、优化同步驱动

  “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在学校,我既是学生也是'单位员工'。”学生张青青说,虽然不是正儿八经地上班,但是可以和单位员工一样在生产线上做事,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以后进入社会很有帮助。

  “以生为本”在任何时期都是办学的最终目标,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这样坚信。

  在深化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中,学校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评价考核,另一方面则对学生实行虚拟员工,按照单位对员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评价考核,发放虚拟工资。

  学校负责人称,这种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做法旨在让学生提前感受、感知、感悟到不同的付出具有不一样的回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校就能较好接受职业基础教育、认知教育、专(业)长教育和理性教育,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事实上,“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学校“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的过程中,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将人才培养分为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认知体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职业能力提升四个阶段,同时贯穿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生专业能力两大主线,这种育人模式可以说为很多中职学校发展提供了借鉴样本。

  学校还创新形式,通过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走访企业51家,与21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构建了基础素质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民族文化课的课程体系,打造出更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评价体系,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构建起以考核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4231”学业职业评价体系,开发51门课程评价手册,从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多维度考核,更加凸显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发展更适应社会需求。

  不少企业老总非常欢迎该校学生前去就业,在未毕业之前就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学生质量的提高让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链接

  建设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特色项目

  文化浸润

  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突出办学特色成为职教升级的突破口。作为武陵山区的一颗“职教明珠”,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拥有创造特色的得天独厚优势。

  作为全市唯一以“民族”命名的中等职业学校,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在抢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机遇的同时,将“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打造民族教育品牌”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秘诀。

  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契合能产生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先后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文化艺术团、民族礼仪队、民族器乐队和民族语言队,同时还编写了民族语言、民风民俗、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戏曲等民族文化校本教材。

  近几年来,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投入500万元建设了民风民俗展览室、民间工艺展览室、西南卡普民族工艺制作展览室,购置了科普大篷车等专用车辆和专用移动舞台,并添置了1万余册民族文化图书、1000余套民族服装和一批民族乐器,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创新思维驱动下,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俗生态旅游等特色专业,构建起以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同时还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目前,民族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学校还把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技等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推广,让机械、汽修等专业的学生也能拥有一项民族艺术特长。

  会唱一首经典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说一门民族语言、会奏一件民族乐器、会做一种民族工艺、会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能实现这“六个一”,无疑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样本。

  2012年,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表演的土家族舞蹈《白虎神鞭赶太阳》获银奖,受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领导的好评。2013年,学校又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民族技艺比赛,参赛节目苗族舞蹈《银色山脊》荣获金奖。

  把民族文化搬上舞台,不仅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武陵山文化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精神,同时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文化风采。

  心系社会,职业教育助跑社会经济发展

  示范校建设两年以来,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市内外输送实习就业学生6000余人,其中输送到区内各行各业中职毕业生近2000人,并开展各类中短期培训近8000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据了解,学校输送到区外的毕业生均在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就业,为黔江区新增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心系学生,教师赴重庆信息产业实习就业基地“探班”

  上个月,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组织了就业服务科的管理人员和老师前往重庆信息产业实习就业基地,看望慰问在那里实习、就业的学生。学校老师先后到了仁宝、旭硕、纬创、富士康、广达、英业达6家实习基地,企业负责人对学校实习、就业学生给予了勤奋好学、工作踏实、适应能力强、富有团队精神等高度评价。不少学生称能够看到母校的老师来“探班”非常感动。

  通过回访企业,黔江民族职教中心也对校企合作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