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任务,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提供指引。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搭乘数字化东风实现转型发展引发关注。据此,本报推出“数字化点亮职教未来”系列报道,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趋势和发展成效。


借助虚拟现实一体机、环形弧面大屏,完整的复兴号动车组驾驶系统运行现场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作业区、工作区、周边维护及安全设施一应俱全,这是山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职)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日常授课场景。


近日,2023年数字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大会上表示,职教战线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赋能教师、教法、教材改革,要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开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路径。


“数字化对职业教育的革新至关重要。”山职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冠宇告诉记者,“以我校建设的综合立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例,相关专业存在设施设备成本高、实训危险性大等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又要让学生掌握前沿、实用的操作技术,数字化就是最佳手段。”


除了虚拟仿真实训,数字教育环境、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方式方法、数字教育治理等也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正在为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数字技术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新政策为转型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今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对99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4%的职校教师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效果认可度超过58%,对虚拟仿真实训认可度高达90%,仅有3.82%的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


今年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6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试行)》和《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对数字化手段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近日公布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的任务,要求各院校丰富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数字化资源供给,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学与评价改革,提高数据治理能力。


“教育部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职业院校数字平台建设都可以和这些文件对标对表。可以说,新政策、新规范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陈冠宇表示。


“数字画像”辅助学校决策

每到期末,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宁波职教中心)的学生都会收到一份绿色的评价报告单。不同于普通的成绩单,这份报告里有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德育成绩、心理成绩、社交行为、消费情况、考勤情况、职业倾向分析等8类数据。


根据这些“数字画像”,宁波职教中心的教师既可以找出适合技能大赛的“千里马”,也可以找到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学生。学校的各类决策,都有了数据“军师”的科学辅助。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当地职业教育在数字化改革大潮中处于先行位置。早在2012年,宁波市教育局就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智慧教育综合改革。


宁波职教中心党委书记张军辉介绍,早在2016年,学校就组建了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团队,自主开发教育大数据平台。宁波职教中心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学校。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化的应用已远不止于大数据监测、辅助教学与评价,数字资源库、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也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潮流。在很多课堂上,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已被虚拟仿真教学取代。


“从最开始的投影仪教学、基础教务管理系统,到现在的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技术革新已经经历了多年发展。但与技术革新同样重要的,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观念。” 陈冠宇说。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指出,从应用层面看,数字化在深层次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管理水平等方面尚有不足。目前,信息化规划所需的经费保障、教师培训、标准制定未能够及时跟进。此外,虚拟仿真实训技术、5G、VR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还受制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技术水平、认知程度、经费投入、使用成本等,新技术尚未完全适应教学要求。


整体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逐渐常态化,师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可度和熟悉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依旧存在新技术应用滞后、虚拟实训软件等新技术设备闲置率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


张军辉认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各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对于这些问题,张军辉建议制定统一的、有利于推广的标准,实现数据和技术的融通和普及。


大数据推动教学方法革新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山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山职党委书记赵凤文表示,学校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紧跟教育部发布的标准规范,做好查漏补缺和优化升级。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山职正在完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治理平台,这一平台涵盖了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基础数据。此外,山职还让大数据参与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城市轨道专业内所有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技能点及相互关联关系的梳理,以此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们的平台数据要接入教育部数据中心,对接职业院校数据中台。目前,我们依据《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高职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完成了数据中台的数据对接,数据整理和推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赵凤文透露。


此外,数据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山职建设了出口防火墙、服务器区防火墙、数据库防火墙三层防御体系。学校还联合济南市公安局创建了省内首个高职院校“枫桥式网警工作站”,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监测平台,形成了协同共治的数据安全体系。


“在充分开发数字化手段潜力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为数字化全面赋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赵凤文说。


作者:孙明源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核心阅读

设置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方式更加多元,努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等、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陆续进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日益拓宽,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跑向更加出彩的人生。


纵向贯通

完善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考结束后,在一次宣讲会上,我了解到职业院校贯通培养项目,后来便报了名。现在想来,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2017年,朱欣妍进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习,如今已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长了许多本事。”朱欣妍说,“进入大学后,我更发现了自己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感谢贯通培养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贯通培养,是北京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教委贯通培养项目负责人介绍,贯通培养通过中考招生选拔,实施2年基础文化课教育、3年职业技术教育和2年本科专业教育,由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从制度上构建起中、高、本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让职校学生发展潜力更足,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强。据了解,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每年也有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如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开始起航,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去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预留了空间,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就要不断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适时开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认为,应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鼓励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职教高考

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形式

查询到自己参加职教高考的成绩,山东省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刘宇航很高兴:“在春季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考试中,我发挥得不错,最终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录取了。”


对于不少像刘宇航一样的中职中专院校学生来说,在夏季普通高考之外,职教高考政策的日趋完善,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最近3年,通过职教高考,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升入本科学校,3000多名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陆吉明说,“不少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2023年山东省职教高考报名人数达26.5万,而2012年这个数字还不到4万。目前,山东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已超70%。”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介绍。


职教高考实行的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具体怎么考?王志刚说,山东省“文化素质”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总分320分;“职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两部分,专业知识满分为200分,技能测试满分为230分。


“技能测试是考察职校学生技术水平、能力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王志刚介绍,在山东,技能测试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委托部分主考院校具体组织实施,例如今年就有32所院校参与。测试按照30个专业类别进行,考生选择其中一类参加考试。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形式,与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的目标是相符合的。”采访中,不少职校负责人表示,在实际招生与后续培养中可以发现,通过职教高考考进来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但职教高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难点,比如各地各校对技能考试的标准不一致;功能齐备的职业技能考试场所还不具备;生源中一些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缺乏职业训练基础等。


不断推进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陈子季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职普融通

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

前不久,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常州市实验小学的一批六年级学生。电子实训室里,孩子们开动脑筋,动手装配无线小车;汽修车间里,孩子们挥汗如雨,学习汽车检修小技巧;艺术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体验扎染工艺……


“学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课。课程由职业学校的教师设计,包括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汽车奥秘等等,学生们都很喜欢。”常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学进说。


在江苏,职业体验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相关课程体系。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依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特色优势,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江苏省开展建设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目前已认定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300所。


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成才路径才能更畅通。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职普融通方面,各地有不少经验做法,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有的地方在高中教育阶段,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普融通虽然经历很多探索,但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单向奔赴’,普高学生流向中职的情况依然较少。”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衍认为,应完善职普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和绩点,均可以在各类型的学校里得到承认,以切实增强学生的选择权,体现教育的包容性。


林宇表示,下一步,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助力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丁雅诵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根据教育部规定,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不允许报名。

二、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年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11号)规定,“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需慎重报考。

三、按照《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雄安新区托管移交期间教育考试招生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招委〔2019〕2号)要求,过渡期内,三县教育考试招生工作业务管理、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暂维持现状,由保定市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三县考生在成人高考报名系统选择“户籍”时,需先选择“保定市”,再根据本人实际填报具体的户籍信息。

四、已被2023年河北开放大学成人单招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报名。

五、按照2023年全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安排,在报名工作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和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方式见附件)将通过官方网站发布考试公告等具体工作要求;相关招生学校也将发布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加试工作安排,请考生及时关注,以免影响考试。

六、请考生使用谷歌(Google Chrome)浏览器或新版Microsoft Edge浏览器、360浏览器(极速模式),登录我省成人高校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完成报名工作,报名期间请关闭窗口拦截功能。

七、考试将于10月下旬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信息
  • 公告四附件-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方式.p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一、身份证件上传要求

所有考生均需上传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无有效身份证件的考生不能报名。

二、准考证照片上传要求

1.照片要求

应为本人近三个月内彩色(白底)正面免冠电子证件照片,照片必须清晰完整。电子照片标准尺寸不小于480像素(宽)×640像素(高),文件不超过6M,文件类型为jpg格式。照片人像须显示双肩、双耳,露双眉,头部占照片尺寸约2/3。

2.注意事项

此照片将作为本人准考证、考试身份核验、上传学信网录取照片使用。因上传照片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1)照片人像不得佩戴可能遮挡眼部、面部特征的粗框眼镜。照片人物表情不得过于夸张。

(2)照片人像应尽量着正装,服装颜色应与照片底色有所区别。

(3)不得上传全身照、风景照、生活照、背带(吊带)衫照、艺术照、侧面照、不规则手机照等。

(4)照片不得进行拉伸、美化等操作,确保人像清晰、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否则会影响考试期间身份核验。

(5)照片底色为纯白色,不得有其他颜色或异物,如线条,缝隙,阴影等。

(6)照片应真实表达考生本人近期相貌,照片内容要求真实有效,不得做任何修改(如不得使用PS等照片编辑软件处理,不得用照片翻拍等)。

3.准考证照片上传示例

下载
 

三、照顾加分材料上传要求

1.申请照顾加分考生(其中25周岁以上、少数民族考生以公安部门数据为准,不需单独上传证件),需在报名系统上传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件(证明)。

2.申请原贫困县照顾加分考生需上传户口簿(本人页)。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需上传退出现役证原件、自谋职业证或县级及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具的自主就业证明(退出现役证、自谋职业证拍到一张上传或退出现役证、自主就业证明拍到一张上传)。

四、其他材料上传要求

1.在我省工作或居住的外省籍考生,需上传有效《居住证》(不含居住登记凭证)。无《居住证》或《居住证》不在有效期内的考生不能报名。

2.未满18周岁考生,需上传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含毕业证明书)。

请考生注意:上述各项材料,报名系统仅支持JPG格式上传,大小不超过6M,要求边框完整,字迹清晰,亮度均匀,文字正向显示。

按照教育部要求,所有考生均需签订《考生诚信承诺书》,并对本人填写的各项信息准确性和报名材料真实性负责。因考生本人原因造成信息有误影响后续考试、录取、学籍注册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加分资格和考试成绩的,其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报考专升本的考生,报名系统将根据考生填写的相关信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线审核考生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未通过在线审核的考生,进行网上承诺可继续报考,自行承担录取后无法完成学籍注册等后果。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一、统考生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三)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四)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考生应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18周岁以下(2005年12月31日后出生)的考生须提交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

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五)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及以上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六)报考河北师范大学“以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各专业的考生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考生必须是我省在职小学教师。

2.所报专业应与现任教学科或拟任教学科一致(第二学历除外)。

3.原则上任教学科为理科专业的教师不得报考文科专业。

(七)农民工考生报名条件按《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总工会关于做好2023年度农民工和一线职工学历提升“求学圆梦行动”的通知》(冀教高函〔2023〕57号)执行,报名资格由工会系统负责审核。

(八)考生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报名并参加考试。

根据《河北省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冀政发〔2016〕4号),在我省工作或居住的外省籍人员,凭本人现工作或居住所在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有效《居住证》(不含居住登记凭证)报名。

在我省辖区内服役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以及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为驻冀部队现役军人)报名。网上填报信息时,职业类别需选择“军人”。

在我省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港澳居民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侨民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可以在居住地(市)报名。

二、免试生报名条件

(一)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八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亚运会、亚洲杯赛和亚洲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的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冠军获得者。

(三)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凭身份证、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相关项目考核合格证,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辖区内的成人高校专升本,学习形式为业余。

(四)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凭身份证、退役证(义务兵/士官退出现役证、军官转业证书、军官复员证书)、自主就业(择业)证明(须由县级及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具)或自谋职业证及符合相应报考条件的学历证书,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辖区内的成人高校专升本,学习形式为业余。

2023年9月退役具有高职(专科)学历报考专升本免试的退役军人,需提供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证明信》(证明为9月份退役),并签署《2023年9月份退役军人报考承诺书》(见附件),待取得《退出现役证》、开具自主就业证明后,及时提交本人相关材料。后续审核过程中,如未按期提交或提交材料不符合免试条件,将被取消免试资格,也无法再参加2023年成人高考统考生报名。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其本人承担。

三、照顾加分政策

(一)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为30分),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1.获得地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区、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2.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3.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4.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5.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6.少数民族考生。

7.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位于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8.年满25周岁以上人员(1998年12月31日前出生)。

9.户籍在我省原贫困县考生。

石家庄: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

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

邯  郸:大名县、魏县、广平县、馆陶县、鸡泽县、肥乡区

邢  台:广宗县、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县、内丘县、临西县、南和区、任泽区

保  定: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博野县、易县、曲阳县、涞水县、望都县

张家口: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区、赤城县、崇礼区、涿鹿县

承  德:平泉市、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县、承德县

沧  州: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光县、吴桥县

衡  水: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故城县、枣强县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1.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2.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子女。

根据教育部规定,符合两项以上照顾政策的考生,其照顾分数不得累计,只选其最高分数给予照顾。


附件信息
  • 公告二附件-2023年9月份退役军人报考承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时间安排

(一)统考生(含农民工考生)

网上报名:8月23日9时至8月30日16时(期间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逾期不再受理。


查看审核结果:9月7日上午9:00发布审核结果,考生可登录系统查看。


审核通过的考生,可网上交费。未通过审核考生,于9月7日至9月9日,根据系统提示“审核不通过原因”“考生操作办法”,网上修改报名信息(补充材料)或现场交验材料(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3:30至17:30),逾期未补充材料或补充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其报名无效;9月10日12时前,考生再次登录系统查看审核结果。审核未通过考生报名无效。


特别提醒:现役军人考生需现场提交相关材料,接受审核。


网上交费:9月7日9时至9月10日16时。审核通过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交费,逾期不再受理。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支付的,其报名无效。已进行网上交费的,不予退费。


考生交费成功后,可自行下载《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信息表》。

考生选择分片区:拟在廊坊、保定、邯郸、唐山、邢台考区应考的考生,可于9月14日上午9时至9月15日上午9时,登录报名系统就近选择分片区。省教育考试院以“分片区”为单位随机编排考场;若考生未在规定时间登录系统选择“分片区”,省教育考试院将以所选“考区”为单位随机编排考场。

(二)免试生

网上报名:8月23日9时至8月24日16时(期间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逾期不再受理。

2023年9月退役具有高职(专科)学历报考专升本免试的退役军人也在上述时间报名。


现场核验材料:8月29日(上午9:00至12:00,下午13:30至17:30)至8月30日(上午9:00至12:00),到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审核点(见附件)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通过免试资格审核的人员,可于8月30日16时前登录报名系统查询考生号。未通过免试资格审核的人员,可于8月30日16时前登录报名系统选择“统考生”进行报名。

二、报名方式及流程

我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工作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审核、网上交费。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www.hebeea.edu.cn),点击首页右侧“成人高考信息服务”进入“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信息服务平台”,选择“网上报名”。首次报名的考生点击“考生注册”,阅知“报考须知”,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设置密码、输入本人实名认证手机号码,按报名系统提示和要求完成注册。然后进入信息填报页面填报基本信息、志愿信息,上传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照片,以及我省规定的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进行网上交费。

同一身份证号码只能使用一次。若身份证号“被占用”,考生本人可携带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就近到审核点进行身份核实,填写“报名信息删除申请表”办理重置。

考生填写的“手机号码”,自网上报名至新生报到入学前,请勿变更。省教育考试院将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相关提醒信息。如因变更手机号码或网报填写手机号码不真实,导致招生考试机构、审核点、招生学校无法联系考生或影响考生查询成绩、填报征集志愿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设置的“密码”要相对复杂,长度为8至16位,必须同时包含字母和数字,不要以出生日期或有规律字符作为密码。密码要妥善保管,因泄漏密码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填写的“居住地址”,是招生学校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试机构向考生寄发《违规处理决定书》的重要依据,因地址不准影响送达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提醒考生注意: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为我省成人高考唯一报名网站,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受理考生报名。

三、相关要求

(一)现场核验材料相关要求

1.系统提示需到现场核验材料的统考生(含农民工考生)。根据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操作后,需于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到所选考区内任一审核点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其中,现役军人考生需现场交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原件、复印件,以及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为驻冀部队现役军人)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2.免试生。完成网上报名后,需于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到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审核点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二)修改报名信息相关要求

如需修改报名信息,考生须在报名系统中点击“信息修改”按钮,进入“填报基本信息”页面,可查看或修改报名信息,修改完成后,分别点击“保存并进入下一步”“确认提交”按钮,完成网上报名流程。不进行确认提交操作,系统将保存最后点击“保存并进入下一步”页面的信息。如未按要求完成操作,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附件信息
  • 公告一附件-2023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一、丰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质量


在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能级,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以新内涵、新质量发展定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层级和建设高度,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首先就要有高水平、精准化的专业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既要体现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质量,还要体现于专业建设内部的各相关要素的现代化,在能够精准对接我国现代产业发展实际的同时,更要具有前瞻性的认知能力和预判能力,在专业建设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提升发展能级,在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标准、制度上形成坚固保障,更有效地丰富专业的现代化内涵和外延。


第二,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从深层次上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断跃升,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发展的能级相匹配,必须要在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要素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变革。培养目标的界定要紧贴中国式现代化各行各业的最新要求和未来发展潜能,将契合性与前瞻性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技术技能、素质素养的高水平,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培养体系的建构要突出一体化,加快实现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学历学位层次贯通,根据行业和专业大类尽快出台职业资格体系及资格晋升标准体系,一体化设计和界定各学段的人才培养内容,促进各学段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衔接;培养标准上要将静态与动态进行融合,既按照国家和行业企业所规定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标准、资格标准、岗位标准等开展培养,又注重实时地收集与分析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变化,不断地将相关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要素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于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等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与形式上能够彰显最新技术内涵,充分体现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指向的要求,并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


第三,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要保障。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还很突出,高职、职业本科还远未能达到18∶1的师生比,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教育部20221年已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双师标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培养“良匠之师”的“双师”,要培养兼顾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职业技能于一身的高水平工匠之师。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标准体系,实施“双师”达标和提升工程,以标准体系驱动职业院校大力提升“双师”比例和发展质量;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支持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大中型行业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等共同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技术师范大学或相关技术师范专业的建设水平,在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层次上一体化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逐步建立同类专业、同类院校、同类师资的全国性培训体系,建立师资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的统一化认定体系。


二、强类型:建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体系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完善,与教育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高度呼应,推动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上下贯通,建构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以满足适龄人口接受技术技能训练和社会公众终身教育的需求,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推动职普融通变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属不同的教育类型,有各自完整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阶的发展轨迹,但双方通过法规、政策、机制、方式的融通规定,打破固有的教育界限和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成果互认。总体而言,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以职业启蒙教育为主的职普融通,强化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思考,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发展趋势等通过课程、实践研修等充分融入中小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教育阶段,强化职普之间的学分互换、学位学历互认和学习成果的互转,使接受两类教育的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途径和空间,重点是通过国家学分银行实现融通,学习者将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进行“存”“贷”“取”“换”“转”等操作,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实现职教上下贯通。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教体系,在纵向上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建立起从中职到专业博士的分层体系和职业资格从低级到高级的证书体系,要总体上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层次的发展,促进专业(群)、课程、培养方案、教材、实训等各要素的内部衔接,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长周期培养和高质量培养。要合理布局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现实不断优化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要求继续加大职业本科的办学规模。建立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学历晋升制度,有效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向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通道。


第三,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将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统筹在一起,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贯通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的基本制度,是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与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美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当前已经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南非、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构建起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实现了学历、资格、学习成果、实践成果的积累、转化与互换。而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当前仍处于探索时期,国家要尽快组织专门机构,组织动员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加快对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思路、实施路径和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将学历文凭、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职业经历、实践经历、技术技能等进行分层分级积累、认证和等价转换,充分调动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更强大的制度和政策支撑。


三、优治理:形成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生态


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于优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具效率,才能激发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让受教育者具有更强烈的获得感、幸福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


第一,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治理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绩效是治理效能体现的核心标志,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多地体现于发展的层级、能级,是以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高效能运转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出等一系列高质量要素为特征的现代化。因此,在具体治理进程中,治理主体要充分关注职业教育的绩效水平。从外部绩效来看,重点衡量评估职业院校的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面向职工社会培训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度,不断深化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部绩效来看,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发展、课程开发与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能级,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自我提升、自我优化能力。


第二,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当前,以“云物大智”等先进技术为核心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制造业的数字革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数字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到职业教育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产教融合、实训体系之中,推进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基座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突破时空界限的泛在式数字学习环境,建构数字教育平台、智慧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开发职业教育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数字化标准,有效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重构数字化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建构学生的数字化素质素养框架体系,从通识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实验实训到顶岗实习,要将数字化技术技能贯穿其中。


第三,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当前,我国建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国家相关法规和制度框架为重点、以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为依托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也明确了“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框架基本确立的大前提下,职业教育的治理将逐渐转向质量为先、科学规范、高效运转的轨道,是以更多地激发职业教育管理者、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职业教育参与者多方能动性为方向的现代化治理。在治理主体上,各有关主体要深度履行自身职责,既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实施职责职能,又要强化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在治理机制上,在保持国家宏观统筹、地方落实主责的机制基础上,赋予省域、市域更多的探索与自治权,推动省际的良性竞争和重点项目的先行先试,在统权与分权的治理中形成多中心、多层次治理,全面通过优化治理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四、促开放:贡献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方案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匹配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服务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外深度共赢贡献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力量。


第一,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国职教新品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是要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职教实力的品牌。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宏观上优化坚持党的领导,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的职教模式,中观上夯实职业教育示范化建设、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鲁班工坊等品牌,微观上调适各院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治理机制等。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要继续加大品牌开发、塑造力度,生成更多、更管用、更优质的职教产品和品牌,使这些品牌既能够在国内产生积极效应,又能够在海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建构多边共赢的职教发展新格局。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不断向海外拓展,中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由单纯学习与吸收他国职业教育经验、模式走向转化与输出双轨推进的境界,未来中外之间经济、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将为我国更多地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和输出中国职教模式、中国职教方法等提供更好的契机。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职教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要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多边互动共赢、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一方面推动建立共同互认的职业教育相关标准、资格体系、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实现引进与输出的双向良性互动,相互之间保持优质资源的互惠互利,形成职教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第三,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将中国职教智慧、中国职教方案、中国职教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化,重点是促进中国职教的海外发展本土化,使中国职教发展成果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一方面,重点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分两个层面培养人才,一个层面是在国内培养适应国际化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个层面是在当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能够符合国际化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将中国职教发展成果结合当地国情、职教发展现实、产业发展现实等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推动当地职教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使其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15期)

来源:高职观察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要为了10%的升本目标带偏了90%的发展方向。”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的“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谈到,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目前,我国已分批建设了33所职业本科学校。


林宇提到,自职业本科院校设置启动以来,“各地各校,特别是一些好的学校,把追求目标都牢牢盯在了升本上”,一些职业院校扩大校园面积、提升师资学历、压减招生规模,为升本做准备。


对此,林宇强调,“无论是在升本的过程中,还是将来升本之后,职业院校都要牢牢瞄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牢牢瞄准产业、岗位需求来培养人。”


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在哪里?林宇认为要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找准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即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


林宇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逻辑起点是岗位、产业,而普通本科专业目录的逻辑起点是学科,两者从源头上、逻辑起点上就不同,“实际上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应该比普通本科做得更实、走得更好”。


林宇说,职业教育要踏踏实实服务区域经济,认认真真服务行业发展,这不仅包括人才供给,还包括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是我们的弱项短板,需要加强。”林宇建议,职业院校要思考提供什么样的技术服务,要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工艺问题、产品升级、售后服务质量等。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要在专业群建设发展上提升质量,增强实力。林宇谈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发展,基本的抓手在专业,专业强则学校强,专业强则学校有特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潍坊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开辟科教融汇新路径,与新技术前沿企业专业共建,实施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区域龙头企业和“走出去”企业,开创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与区域企业共建“匠造专班”

培育新时代工匠


学院与区域龙头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匠造专班”,开启新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育模式。“匠造专班”精准定位“准职业人”培养理念,围绕“塑造匠心,培育匠人”,实施“产教融合,学岗融通”双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双方共同开发“CNC加工技术”“加工中心操作”等一体化教学课程,基于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企业岗位的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转化为实践考核标准,实现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融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二是校企之间互聘师资,学校选派高水平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双师”协作模式,双方通过定期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根据模块教学设计进行课程结构再造和教学流程重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教学,实现“零距离上岗”教育目标。三是双方共建产教融合教学基地,互植双元育人文化,校内以“教学工厂”模式设计教学任务,建成包含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精密模具加工等5个实训中心的“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外建设“歌尔匠造学院”,为学生提供充足技能训练岗位,学生在企业技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重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现“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过程职业化”。


2021年7月,第一批“歌尔匠造专班”新型学徒制班学生毕业,80名学生通过歌尔考核。3年内,累计为歌尔输送技能型人才400多名,全部毕业生成长为工艺师、技师,其中3名毕业生成长为车间负责人,12级以上191人,70%以上享受了本科生待遇,月薪超8000元,精准对接助力学生精准就业。截至目前,专业群内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2项。


与知名企业专创双融

打造创新型人才


聚焦区域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聘请李永胜董事长为产业教授,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双方在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达成共识,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是依托“李永胜泰山学者”名师工作室,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形成集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大团队平台建设,打造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二是面向潍坊市千亿磁悬浮领域产业布局,校企共建山东省磁悬浮精密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面向院校、行业开展技术技能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胡洋洋博士团队带领学生协助天瑞重工解决因紧缺高端研发人才无法破解的岩潜孔冲击器活塞磨损与腐蚀、磁悬浮主轴高速加工刀具寿命和加工精度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研发成功新型纳米陶瓷刀具为企业每年节省人工和刀具成本200万元,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1篇。三是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统筹设计、协调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针对企业“精、特、少”人才需求特点,企业每年出资3万元举行“天瑞重工”杯机电产品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依托专业科技社团,开展创新活动,重点打造品牌项目,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近5年,学院还先后与山东赛马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约设立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约2000余名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项目,师生联合授权专利80余件,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赛事中获金奖3项、银奖5项。


与“走出去”企业共建海外基地

培养国际化人才


紧密对接“未来非洲”国际化项目需求,主动联系潍柴动力、豪迈科技等“走出去”企业,针对其面临的本土技能人才、行业标准缺乏等难题,发挥专业群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组建专业骨干团队,协同企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一是共建海外培训基地。在乌干达建设电气安装、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并捐赠机电设备32套,学院选派3批教师分别赴加纳、乌干达开展本土员工实践技能培训,为中航国际等“走出去”企业培养培训当地人才1944人次。二是对外输出技术标准。结合当地需求,组建技术标准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进行中非职业标准调研与比对,分别向坦桑尼亚、加纳、乌干达等国家输出电工、焊接技术员、电气工程技术员等国家职业标准以及配套专业教学标准,并纳入当地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三是人才联合培养。与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联合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每届15名加纳库马西技术大学学生来校联合开展“2+2”本科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国际化的机电技术教学资源库,开发本土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培训标准等5套,《铣床操作及加工》等教材4本。


(解永辉 刘凤 鞠发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原则,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所涉及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更包括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从应然层面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产业即教育。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承担起产教融合发展的责任,在制度上、利益上、责任上形成高度联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企业即学校。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能够充分地“引企入校”,让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场所,拓展育人空间。三是生产即教学。在产教融合导向下,职业院校将教学场所由校内转移到企业,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核心进行实践教学,围绕生产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作出相应的设计和优化。


明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在实践中,深化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共进。


政府主导,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条例和细则,为院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行为提供指引。比如,建立和完善财政、税务、人事、土地等政策执行协调机制,制定出台关于企业直接办学、股份制、混合制办学等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方面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在制度供给上,以差异化的政策保障资源来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融合。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就产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配套支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拉动效应。


企业引导,发挥产教融合的示范效应。应积极梳理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经验做法,通过宣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效,增强学校与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信心和动力。可以鼓励国有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供包括咨询服务在内的各类支持,深挖产教融合带来的隐形资源和品牌效应。


学校执导,完善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坚持“引产入教、引企入校”,延拓中国特色学徒制度。学校可通过将企业的岗位要求、生产规范、制度文化等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同时,学校可直接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使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特别是在实习实训上,学校当要求学生在企业等真实场景中实习超过一定时长以及修满相应学分。此外,探索建立“旋转门”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即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以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同时吸引企业专业技术骨进入学校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晶,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牵头单位之一,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加强校际和校企之间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协作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共生共长

一份同舟共济的绝对信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1年,地处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湖南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职院校,背靠制造企业、面向运用企业,具有脱胎企业、毗邻企业的天然优势。


学校坚持扎根轨道,服务产业,深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跟随中国中车和中国铁路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高铁、普铁和地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运用、管理与维护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活跃在轨道交通的各条战线。


从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企业办学校”的1.0版,到校企联合开展“集团化办学”的2.0版,再到如今构建以行业头部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的3.0版,学校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形成血脉相通、唇齿相依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的合作新格局。


共建共创

一种协同发展的崭新范式


共建标准,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学校与中国中车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智慧运维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改造的岗位特征,以现有的104个职业(工种)为蓝本,系统构建了面向未来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框架。牵头和参与制定了36个核心工种、12个新兴复合型岗位的岗位标准,以及18项“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备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标准体系。学校推进“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构建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四大专业群。同时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拓展新专业方向,对接清洁能源、储能、高效输送等绿色交通应用和风光储一体化等技术发展,筹划开设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相关专业。针对轨道交通战略安全最为突出的两大短板——核心芯片和软件领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对接智慧制造、智慧车站、智慧运行、智慧管理等数字化需求,对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学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田心高科、集成电路等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方面共建共享共用,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身的校企共同体。


共育团队,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学校构建了“双向流通、双向支撑、双向嵌套”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遍布全国,服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设计及原材料、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全过程的师资“星链”。学校专业教师主要为来自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其中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等专业教师有50%来自企业,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超90%,校企共同打造轨道交通行业最强“职教师资团”。学校落实专任教师5年进企业实践6个月以上的要求,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工作。


共筑平台,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样板。学校与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机械行业高铁装备制造产教联盟等集团化办学平台。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龙头企业成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接所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域成立12个创新团队,开展关键应用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攻关、工艺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在教学和生产中推广应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湖南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生产配套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共兴共荣

一项服务战略的伟大事业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行业比重超过30%。此次国家层面出台文件支持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对产业、对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带动轨道类职业院校,积极对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与岗位需求,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前瞻性规划设计专业布局,开发与行业标准对应的专业标准,输送高质量人才,全方位服务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专业与产业联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体的搭建,专业与产业联动路径将更直接、信息更精准、调整更迅速、质量更出彩,将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人才与岗位相适,实现双向互动。共同体的成立,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联通了岗位与人才的内涵。学校将基于共同体平台,开展现场工程师项目、中国特色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时调研智能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岗位的新发展方向与发展要求,共同搭建轨道交通装备共同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组织教学,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类人才输送与岗位需求双向互动。


关键办学能力与真实教学条件相应,实现优质发展。有了共同体,更有利于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将与共同体的企业一起,建设一批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特色创新课程,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先进轨道装备领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同时,建设校内虚拟仿真与企业真实工作条件,以实现真实场景下的学习。学校还将伴随中国中车的海外基地,共同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实施,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标准在当地落地,共同推进轨道交通“产教同行”国际化。


积淀与创新同步,实现融合共赢。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21年成功入选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行业“国家队”,每年研发总投入超60亿元,主导制定了国际、国家标准百余项。有了行业共同体这个平台,将更有利于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企业携手,既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也解决“别腿”的技术和工艺。


共同体的成立将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学校将与共同体内其他学校一起,推动建立轨道装备行业职教办学模式和轨道装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做全国产教融合的典范,为建设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作者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作者:张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通知》。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职教“三名”计划),从2023年开始实施,每年压茬推进,旨在培养打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名师(名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勇于开拓创新、精通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意味着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从纸面走向了实质性落地。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职教国培、创新团队、“双师”建设等多项措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出台职教“三名”计划,把职教师资建设纳入国家级序列,凸显了国家对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对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名师、名匠、名校长又是其中的关键因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亟须培养一大批新时代专业卓越的“良匠之师”。实施职教“三名”计划,抓住了职业学校的“牛鼻子”。通过“三名”计划,引领职业学校着力打造名师、名班主任、名匠、名校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不断锻造教师专业水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优、创新能力强的职教师资队伍,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下得了车间(实训室)。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关数据统计表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占比已达50%,但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依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应当突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教“三名”计划既要注重名师、名匠、名校长的“头雁作用”,也要善于发现能成为名师、名匠、名校长的“苗子”,并给予重点扶持。


多年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最能成就人生精彩的舞台之一。实施职教“三名”计划,为广大职业学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阶梯,给予其从事职教的力量,坚定了其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心。


作者:葛昌明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理性应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挑战,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数字化转型升级。”近日,在中国高教学会职教分会于贵阳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研讨会”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渠表示:“推进数字化是职业教育的一场全局性变革。”
今年6月,李洪渠开始主持湖北省教育厅新组建的湖北省职教智库。智库成立后第一项重点研究项目即为“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由高科技企业、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全面研究人工智能对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影响,以期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李洪渠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初期研究成果。他说:“人工智能会改变产业形态、职业岗位分布和内涵,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内容必须随之调整。”
李洪渠介绍,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业内已有研究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引发全新的产业集群和企业运营模式,产品端的革新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与智能产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从而创造出新的人力资源需求。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新的创意和市场需求给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舞台,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会让职业学校学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具有就业破坏或挤出效应,从事重复性操作、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较易受技术进步的“排挤”与“替代”。
“我们认为对岗位的‘催生’和‘消亡’将同时存在,并且岗位内涵和素质能力要求将随之发生变化。”李洪渠说,可以肯定的是,某些体力劳动者、从事简单程序性与重复性工作者首先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技术变革将淘汰大批处于人力资源价值链低端的工人群体,并可能逐步演化为“结构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如企业不遗余力地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一系列任务的自动化,包括写作等创造性工作以及行政和文职工作岗位都将受到影响。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对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李洪渠团队研究得出了对职业教育的10个方面影响。
李洪渠团队提到:人工智能会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效率。比如,教师教学中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技术,提升备课、教学、教研质量与效率;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行新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管理决策做出精准分析,为学生和教师做出客观和有建设性的评价;学校可以通过教学空间的智能化建设,有效提升教学和管理效率。
李洪渠团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价值观培养需要迎接挑战”。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必须积极应对。为此,李洪渠团队提出了政策建议,比如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平台应用。具体而言,充分利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和智慧职业教育平台,协同权威研究所和第三方机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院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数据分析、指导报告;引导各职业院校建立“校省国”三级智慧教育资源和平台,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体系和发展指标;出台有关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专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实训设备标准等,指导学校的合理教学投入,降低盲目性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职生管理要善于抓关键期,学生初入校园算一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立规矩,讲纪律,要先入为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生文明公约、校纪校规占领中职新生的头脑,内化为心,外化为行,养成习惯,固化下来。



精心设计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至关重要,需精心设计,确保取得实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有”。


专业有兴趣。中职生有专业,但不是很熟悉,了解很肤浅。入学教育时,班主任要请名师给学生讲解专业发展史、专业发展前景,观看专业成就展,参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先进仪器,看看生产线上的专业是怎么回事,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和动力。


人生有信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时被贴上“学困生”“纪困生”的标签,缺乏信心。重拾信心要从专业学习着手,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谁努力,谁就会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成功校友作成长经历报告,这样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愿意听更愿意效仿,精彩的报告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还能增添人生的信心。很多学生把成功校友作为人生奋斗的标杆,不断激励自己前行。


活动有意思。中职学习生活没有初中那么紧张,要让有意义的活动充实学生空闲时间,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手工、书法、摄影等社团活动,参加演讲赛、歌咏赛、广播体操赛、书法赛等比赛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可能经验不足,班主任要多指导,有些活动还要带着他们“玩”;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要及时把他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以照片、视频的形式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提高学生的自豪感,更利于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细心做好服务管理

学生刚入校,班主任要及时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做好心理调适。这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烦琐、任务重,但要做到繁而不乱、繁而有效,主要是让学生做到“三能”。


生活能自理。衣食住行要自理,以前走读是家长包家务,现在住读得自己打理,如学会洗衣服;要学会理财,以前生活没有计划,没钱就找家长要,现在要学会盘算、合理安排;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特别是贵重物品,不能乱丢乱扔,以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第一次走出家门,夜深人静开始想家,班主任要留心观察、注意疏导,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


学习能自主。中职学习压力不大,但也有中职的特殊规律。手机是中职生管理的“老大难”,要趁入学之初,制定规矩,严格执行,禁止在课堂上玩手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课堂,与任课教师一起抓学风,只有学风好,才能有好的班风。要引导学生自学,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交往能自控。寝室是中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会与室友处理好关系是新生第一个要面临的难题。很多中职生第一次走出家庭,过集体生活不适应,在家里是以自己为中心,而集体生活需要多换位思考、多谅解、多包容,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更不能意气用事。


耐心培育正气班风


班风正,管长久。正气班风就是“好事争着做,坏事有人管”。班风就是环境,好班风就是好环境,学生在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将受益终身。好班风不是天然形成的,要耐心培育,主要是做好“三抓”。


抓班子。选好班干部是基础,特别是主要班干部一定要慎重选好;而女生班干部有自己的特点,巧用女生班干部,班级管理效果会很好。班干部设置尽量多一点,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训班干部是关键,很多中职生没有班干部经历,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传授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团体意识、责任意识,巧设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时间紧,观察有偏差,如果发现个别班干部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教育还没有改进的,要及时调整更换。


抓规矩。“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规矩就是校纪校规,通过开展校纪校规人人学、人人过关活动,让学生记住这些规章制度,让他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互相监督。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辅以从严管理,发现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现象,要及时处理,并举一反三、避免再犯。


抓军训。军训是中职生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要有不达目标不收兵的决心。通过观看革命影片、教唱红歌、讲英雄故事、普及国防知识等活动,营造好的军训氛围;通过整理内务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紧急集合训练,让学生养成守时的习惯,不迟到、不早退;通过队列训练,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举止文明的习惯。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农业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目前,我国已推行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409所,研究选取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平台公布的一、二批的项目任务书、年度检查报告、验收总结报告、案例校的报道资料及政策文件等,对其进行数量化或文本内容分析,力求翔实、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生态系统的现实运行。


一、基本建立了生态主体间协同育人的机制

政府以行政教育资源提供者的身份为生态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保驾护航,它虽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通过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若干政策性文件引导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另外,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以专家查资料、看现场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审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进展情况,形成验收或年检结论及报告,来履行自身规划管理与监督评价等职责。


高职院校是生态系统的中枢,现代学徒制运行的主场域,为校、企多途径办学提供各种条件。一是,参与试点的高职院校形成了“区域分布广、院校层级高”的格局。区域分布广,前两批试点的253所高职院校分布于全国23个省、4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院校层级高,253所高职院校均隶属于国家示范、骨干、优质高职院校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二是,校企共育机制初步确立。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等多种合作途径,采用渐进式、分段式、日释制(按日交替)、期释制(按周、月等交替)等多种工学交替模式,约有92%的高职院校采取前两种模式,而工学交替频繁的日释制或期释制仅占8%;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多体现校企联合方式,但也有31所高职院校采取了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独立开发、学校牵头企行制定的其他教学资源开发方式。三是,招生招工模式趋于多元。包含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同步以及多种模式依次推进四种,183所高职院校采用了第一种招生招工模式,而最接近招生招工一体化政策要求的“招生招工同步”模式只有8%的高职院校采用。四是,教师与企业师傅互派制度正在形成。在选派教师或师傅时以工作经验、学历程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职称等为选拔标准,提供科研、进修培训和出国考察学习等提升机会,制定了教师或师傅考核管理及激励制度,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38所高职院校明确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具体薪酬补贴金额。五是,教学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增强适切性。逐步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的学徒考核评价制度正在形成,并有104所院校选择引进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制定学徒津贴标准及学徒人身安全规划书,学生实习期间可享有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实习津贴与劳动报酬,形成学徒权益保障制度。


受现代学徒制跨界性特点的影响,企业以多种角色定位提供教育资源。企业作为投资者,与高职院校共建成本分担机制,缓解高职院校的经济压力;作为服务者,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助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为合作者,与高职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深化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作为消费者,为现代学徒制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提高现代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非政府主体和经济领域的代表,行业协会更多扮演着协调者角色,其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行业领域内企业主体的利益,并且代表全体企业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交流。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建立校、企、行对话机制,成立了59个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参与指导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学生是“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的对象。在政、校、企、行的联合影响下,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知更加清晰,思考和提问能力得到提升,岗位操作能力明显强于普高班;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全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有的学生甚至还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项大赛,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


二、基本营造了利于现代学徒制运行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促进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法律、政策和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直接或间接指导、规范或约束着生态主体行为,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基础。政策生态环境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原动力,政策的供给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发展的“小环境”,使其与大环境的交互具备了条件。自2014年以来,我国以《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伊始,以《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推动,以201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为深化,营造了现代学徒制由点到面全面推动进入新阶段的政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是融入在职业院校物质的、精神的、制度层面的综合体现,企业的文化标识、形象以校园中的走廊、建筑物、实训场所等为载体得以浸润,对生态主体认知、情感、价值观产生无形的熏陶,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理念与范式。依托工匠精神,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学徒制发展,塑造了基本的文化生态环境。


三、生态链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生态链是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中介体,内含三个既有机统一又良性互动的子系统——输入系统、转换系统和输出系统。


首先,输入系统为转换系统提供能量、物质和信息资源支持,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上以政府为主体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师资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且大量引进企业师傅、生源上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为主、实训场地与设备上满足教学需求、信息上紧跟政策发展变化。其次,转换系统为输出系统运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产业的互动,253所高职院校共开设464个试点专业,覆盖除去公安与司法大类以外的18个专业大类,专业不断调整、更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如广西,其试点专业多为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恰与广西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等十四大千亿元产业相适应;学校与企业互动频繁,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等。再次,输入系统与转换系统联合发力,助推输出系统,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得以增加。最后,输出系统反过来助力输入系统和转换系统完善,人才发展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反哺教育。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关于2023年唐山市第四批

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的

公    告


一、本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8月12日14:30至8月12日17:30。未被第四批“5年一贯制”、“3+2”、“2+2+2”高职学校录取且成绩符合要求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填报征集志愿。一经被本次征集志愿学校录取,不能再参与其他学校的录取。


二、考生须在本次征集公布的学校和专业中选择一所学校和一个专业进行填报。


三、征集志愿要求考生及家长持考生准考证到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进行填报。


四、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要保持电话畅通,及时接听招生学校电话,以便确认、核实相关信息。


附:1.唐山市第四批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计划

2.各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地址及电话


唐山市教育考试院

2023年8月12日


唐山市第四批省属高职学校征集志愿计划

图片1

各县(市、区)招生考试部门地址及电话

图片 2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据媒体报道,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新增本科专业7个,由过去的23个增至30个,招生计划达到6297人,比去年增加1100多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今年录取榜上的一匹“黑马”,录取分数力压部分老牌本科院校……今年的招生季,不少职业本科院校增设了新的专业,并且扩大了招生规模和范围。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同比增长84.39%。


不但招生“叫好”,而且就业“叫座”。职业本科展现出“真香”魔力的背后,实则是毕业生喜人的就业情况。据报道,不少优质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有职业技术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值近10个百分点。职业本科毕业生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等典型特征,在招聘市场上受到普遍青睐。


可以说,我国从2020年开始试点的职业本科教育已“开花结果”,取得了招生就业“双丰收”的阶段成效,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说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提质培优、以质图强。


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定位。我国的职业本科有着自身的类型特征,它既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制版”,也不是职业教育专科的“加长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直接从具体的实践场景出发,基于实践场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复合能力培养和复杂操作技能训练及技术改进,更加强调解决实践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具体到我国的职业本科来看,其类型定位的底层逻辑就是要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它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促进了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能供给,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尽其才”。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职业本科必须根植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现场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目前,一些院校以所处的地域为依托,推进构建区域产教联合体,提高了办学实践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了院校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在产业发展上,构建行业产教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无缝耦合;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科教融汇推进院校专业学科发展,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主体育人,与区域整体联动、彼此赋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参照系和标尺,根据紧缺型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办学特色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灵活优化调整专业和课程,让培养方案与现实岗位需求的人才素养相适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协同创新平台,可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作为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社会服务。一些院校已经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合作进行教材开发、竞赛创新、实验实训等,将最新技术直接引入课堂,开展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在生产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高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为学生畅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我国职业本科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办学成果,但对办学规律的探寻、模式的探索、范式的建构当驰而不息、稳步推进。相关部门可加快完善职业本科院校和新增专业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准入、退出和淘汰机制,并根据办学质量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严防出现个别高职院校以升本为目标的异化。试点院校也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与不足,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持续提升育人质量,让招生就业“双丰收”成为“长丰收”。


(作者:张 筠,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组织19个分行业就指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就指委第二次主任委员联席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不断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力度,组织社会力量持续精准提供岗位资源,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加力。


一是面向行业企业精准推动各项促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全国就指委组织19个分行业就指委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组织分行业就指委专家进企业、进园区、进高校、进社区,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累计宣讲400余次,服务各类就业主体全面了解政策内容、享受政策红利。如建筑地产行业就指委选派专家委员通过参加校企交流座谈、高校生涯指导活动等方式,进企业、进高校开展政策宣传。金融行业就指委组织相关专家参加《新闻1+1》等节目向企业宣传减负稳岗促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宣传科研助理、基层就业项目等政策性岗位。法律行业就指委创新宣传形式,会同有关媒体联合策划举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专项答题》活动,不断扩大就业政策覆盖面。


二是立足行业发展有力促进校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19个分行业就指委发挥行业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等活动,推进就业供需两端的双向引导。春季学期以来,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举办1万余场行业性、区域性招聘活动,参与企业10.6万家,提供岗位信息278万余条。完善“分行业就指委+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在合作开展专场招聘、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与人才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作用。如装备制造行业就指委会同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举办“汽车产业专场招聘会”、能源动力行业就指委会同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举办“能源动力行业专场招聘会”等多场招聘活动。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行业、商贸服务与生活消费行业、体育服务行业、法律行业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系列行业性招聘会,招聘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岗位资源。


三是挖掘行业资源助力高校优化提升就业指导服务。19个分行业就指委深度挖掘行业资源,组织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主动参与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如全国就指委选派75名委员参加“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围绕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规划等主题,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就指委聚焦提高生涯教育水平和就业指导能力,聘请来自本行业领域有关企业、高校共400余人担任就业指导教师,同时通过推荐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提升就业指导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并会同第三方机构、企业等联合发布90余门就业指导公益课程资源。


接下来,全国就指委与19个分行业就指委将强化使命担当,大力宣传好、推动落实好各项促就业政策,不断深化就业育人,推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标题 查看相关信息


一、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历史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历史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_00

二、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物理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批-物理科目组合平行志愿投档情况统计_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育人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作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思政先行。当前,要把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基调,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就必须坚守育人“主战场”、坚定立德树人“主任务”、坚持教学改革“主渠道”,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


01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作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核动力,思政课程要坚持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打造“五位一体”思政“金课”,实现启智润心,把道理讲深。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要坚持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基础、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优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丰富教学资源为保障,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要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听”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由宽口径向深层次转变,由教书向育人转变。


深化“多元融合”课程思政,做到润物无声,把道理讲透。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对接好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人才需求,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培养环节、浸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多元化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把专业道理讲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推进“理论+实践”融通机制,践行知行合一,把道理讲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推进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要深化实践育人价值认识,进一步打通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边界。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另一方面,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提升思政实践育人成效,尤其要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思政课堂要想“有人气”,必须做到“接地气”,增添“烟火气”。思政课应走出校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思政实践教学中浸润心灵,在“乡村振兴”“工匠精神”等“户外主题思政”中激扬斗志,进一步深化强基铸魂效果,把道理讲活,把课堂点亮。


02坚持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辩证统一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充分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系统观念,善用辩证思维,在大中小思政教育纵向一体化和“校家社”协同育人横向一体化上取得突破和创新,实现立体化育人目标。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科学的、分阶段的、螺旋式的“一体化”,是纵向贯通、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具体来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做好“四个协调统一”。


一是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参与者应当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合力,充分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生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教师体系的协调统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搭建大中小学协调统一的教师体系,要推进思政课教师“去兼职化”,吸引更多专业性人才加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推进思政课教师联动共建,通过挂职锻炼、研讨交流、培训学习、听课体验、结对互助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让思政课教师不仅有“守好一亩田”的责任担当,还具备“看好一片地”的全局意识。


三是教材体系的协调统一。思政教材一体化建设要考虑教材的适应性,在内容上匹配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愿意读、读得懂、喜欢读;要考虑教材的衔接性,根据各学段的学情特点,集中修订完善各学段思政教材,避免出现“学了又学”“学而未学”“遗漏未学”等情况;要考虑教材的统一性,通过专家集中研讨、教师统一备课、编写大中小学通用思政教材等,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材体系建设工作。


四是教学体系的协调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要围绕“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一张“责任清单”展开,依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量体裁衣”,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材施教,打造立体化教学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立体化育人格局,需要在“全员育人”横向层面,坚持系统观念,拓宽“社会大思政”视野,深入推进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主导。作为“大思政”育人主平台,学校要贯彻落实教书育人职责,强化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制度,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互信关系,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学校要发挥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一方面,要与家庭积极沟通,建立学情信息共享、学业状态共享、心理状况共享机制,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家庭尤其是特殊家庭提供具体指导。另一方面,要与社会互联互促,通过校企共建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模范宣传教育等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家庭主动尽责。作为学生成长的“避风港”,家庭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要切实履行协同育人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向上向善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庭育人水平。同时,家庭还要积极参与家校共联,主动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整体情况,接受学校的帮扶指导,参与各项家庭教育活动,带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有效支持。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下,社会资源不仅需要有效参与协同育人,不断推进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科教场馆的开放共享,还应全面服务并支撑学校、家庭一体化育人。一方面,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提供教育帮扶,重点关注特殊家庭的教育情况;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源优先向学校育人项目倾斜,面向学校组织各类思政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者刀慧娟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谭文斌单位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