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组织、相关企业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经研究,我部将继续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其中,一类职业技能大赛10项、二类职业技能竞赛44项(见附件1)。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致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贺信精神,以“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为主题,着力提高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创新组织形式,提高竞赛质量,推广竞赛成果,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二、规范竞赛活动。各竞赛第一主办单位(以下简称第一主办单位)应做好竞赛活动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凡纳入我部2023年年度竞赛计划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二类职业技能竞赛统称为“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此前列入我部年度竞赛计划,受疫情影响未完成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可冠以“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名称继续举办。鼓励各第一主办单位结合赛事特点和实际,合理确定各赛事决赛时间和举办地,采取集中开放形式办赛。各竞赛活动应于2023年12月10日前完成,未能按时完成的,应书面说明情况并明确完成时限,不得再向我部申报下年度职业技能赛事。


三、确保公平公正。第一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竞赛管理主体责任,要将公平公正作为办赛的“生命线”,建立健全竞赛全过程监督管理制度,做好竞赛重点环节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做到节俭办赛、廉洁办赛,务求实效。做好裁判人员的管理培训,各级各类赛事中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单位人员不得担任裁判长、裁判员等可能影响竞赛成绩的职务,如有发现,视为该赛事本年度所有竞赛成绩无效,且第一主办单位两个办赛周期内不得向我部申报职业技能赛事。切实加强赛事组织工作,应按照均衡原则合理分配各参赛队决赛名额,除中央企业组织的竞赛外,应以省份为单位组队,不以企业、院校为单位组队。


第一主办单位要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参赛,扩大企业职工参赛比例,认真做好选手实名制信息审核工作。对于选手身份与实际不符的,应取消该选手参赛成绩和相关荣誉。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已通过竞赛获取“全国技术能手”申报资格的人员,不以选手身份参赛。具有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创业学生不以职工身份参赛。


四、提升工作质量。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按照有关规定晋升相应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没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不晋升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第一主办单位要科学制定竞赛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以上技能要求命题。暂无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可参照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自主开发相应评价规范,确保竞赛技术质量。高质量组织开展赛后技术点评,推动各职业领域技术创新和技能水平提升。


五、落实奖励政策。对于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前5名、双人赛项前3名、三人赛项前2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另行规定),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前3名、双人赛项前2名、三人赛项第1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经我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相关规定晋升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本职业现行最高技能等级为技师的,不再晋升)。


对于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第6—20名、双人赛项第4—10名、三人赛项第3—7名的选手,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各职业(工种)决赛单人赛项第4—15名、双人赛项第3—8名、三人赛项第2—5名的选手,按相关规定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本职业现行最高技能等级为高级工的,不再晋升)。


第一主办单位要严格执行我部有关规定,兑现相应奖励政策,不得以赛事组委会名义设立颁发各赛事正式发文范围以外的奖项。各赛事获奖选手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参加决赛选手的50%以内。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原则,由第一主办单位按照我部关于职业技能竞赛选手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关规定,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职业(工种),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规定,由相应的职业资格实施机构落实证书发放。


六、制定安全预案。第一主办单位要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原则,配合赛事举办地有关部门科学合理制定竞赛期间的卫生、安全应急等处置预案,明确专门机构和责任人,落实公共卫生、消防、人身等安全责任。确保各项职业技能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七、做好宣传工作。第一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竞赛活动的宣传推广,统筹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竞赛宣传推广。鼓励竞赛主办单位在竞赛同期举办技能中国行活动。我部将统筹做好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技能中国栏目、“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的宣传,请第一主办单位及时提供新闻通稿、比赛花絮、背景资料等文字、图片、视频宣传素材。


请第一主办单位于2023年12月底前将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总结和《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基本情况表》(附件2)等相关资料报送我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王宇坤   (010)84207445

电子邮箱:WSC_msc@163.com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段倚虹   (010)84661072

电子邮箱:jingsaichu2020@163.com

“学习强国”技能中国栏目、“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孙兴伟    13910037510

投稿邮箱:1687443160@qq.com

附件:1.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计划安排

2.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基本情况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3年7月24日

640 (4)

640 (5)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提出,将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刘明表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将按照“一优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的方针推进。优先,指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指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指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指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刘明表示,推出以上方针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在这场职业教育专业变革中,“新”并不是唯一的关键词,“需”成为了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专业正在集中涌现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指出,随着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对核心领域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及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当下,相关领域迎来重大发展,也推动了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等相关人才需求的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增长的风口,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关注的重要方向。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李泽湘表示,高端和智能是职业教育新兴专业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以深职大2021年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主要聚焦消费电子(智能硬件产业)、智慧医疗(大健康产业)和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3个方向,为了打破学科壁垒,该学院并不设置系部。学院提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3个“主修”专业,支持学生跨学科,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如“工程+机器人”“工程+医疗”等,培养适应高科技产业跨界融合需要的人才。

相比通信电子产业发达的珠三角,汽车、机械等行业是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坐落于长三角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把专业聚焦在装备制造业主线上,建设了以通用装备制造技术、专用装备制造技术、工业信息技术为主干的专业群,68%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时代性、高端化的要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来设置和布局。


产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根本

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要“两张皮”的问题,许多举措都要兼顾破解这一难题,新专业设置也不例外。

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张冬军教授表示,开设新专业不是盲目跟风求新,社会需求才是新专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的车臂复合机器人项目较好地诠释了未来技术学院项目制教学的特色。专业课程的构成模块是多个实操性项目。项目源于需求、解决需求,而非侧重知识验证。车臂复合机器人项目就源于对现代物流、智能建造等产业需求场景的调研和凝练,最终目的是要打磨出一款能够推向市场、解决行业需求的产品。”张冬军说。

未来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还注重实践导向、产品导向,大多数项目都朝着打磨一款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商业化产品的目标而努力,学生要贯通从原型设计、打样、组装、测试、迭代到形成产品、量产、宣传推广全过程。

如何更好地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链,也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持续探索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专业设置要瞄准产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博介绍。近年来,根据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学校统筹了分散在计算机学院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经管学院的物流与国贸专业,成立了新的商贸学院。商贸学院成立后,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商务,专业涵盖范围更广。

吴学敏指出,职业本科教育应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专业办学方向。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新增国家控制专业点153个,集中在医学类、中医类和教育类等专业类,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教育类专业,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预防医学等。这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对护理、康养、托育等人才紧缺行业需求的回应。

2020年以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23个,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将建成约40个本科专业,全部对接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新专业要和新科技、新需求牢牢结合起来。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引领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创新创业团队,让中国拥有更多掌握硬科技的独角兽企业。”李泽湘说。


【相关链接】

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应更注重职教与产业的适配性

近日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方案》鼓励各地培育遴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立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体系。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先考虑从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中产生。

据了解,2021年遴选的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确定第二批试点城市,要更注重教育和产业的适配性,这是最重要的遴选标准。有的城市职业院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包罗万象,但是人才培养不精准、不聚焦,培养再多人,都难以发挥支撑作用,教育和产业还是“两张皮”。

这意味着,一个城市产教融合未必需要做到大体量大、全覆盖,而应重视职业教育结构是否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匹配。只有二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才能真正做到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闻:据媒体报道,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在山东,90%以上的中职学生群体都有上高职院校的意愿,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明显减弱。在这样的升学背景下,产教融合就丧失了生命力。

点评:

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要想办得好,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是关键。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产教融合也是其办学的主流方向,然而,如今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却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困难: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课学习,其技术技能水平完全可以应对职教高考的要求,自然就不愿意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拜师学徒;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不感兴趣,不愿投入,不舍得放长线,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都不情愿接收。

可以说,现有中职教育的育人方式,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和关照人的差异化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通道尚未完全形成。

要建设高水平中职教育,把人吸引过来并培养好,亟须想方设法推进产教融合往纵深发展,并进行与之相随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亟待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让产教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真实落地。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发布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以具体任务的方式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作出了体系性细化安排。

近年来,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聚焦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大关切,一步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现代性。此次发布职教改革11项重点任务,是对近年宏观政策的一次全面具体化,内容立体丰富,涵盖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信息化、实践项目等方面,每项任务都对具体建设目标、量化指标、责任分工、考核管理等予以明确。

此次重点任务出台,体现了政策供给的决心。要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看待职教改革重点任务的制定与执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升青年就业与再就业水平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参与度,国家和社会都期待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经济社会建设的重任。一个阶段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院校的实践者,再到学生家长等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红火。

重点任务的细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意,各级政府应当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入地认识其中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除产业支撑作用外,一些地区已经把职业教育看作人口、人才维护与吸引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吸引人、留住人,提升生产能力、消费能力,增强社会活力。但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仍占比偏低。对此,应当把职业教育投入与对其作用的期待匹配起来,从实质上增强职业教育的“体质”,让职业教育强起来。

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新机制,是突破过去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如今,职业教育已经到了有政策引领,亟待实践突破的阶段。各方应当抢抓机遇,在区域范围内,在政行企校多主体间,把各方放到一个平台上、一个组织中,努力厘清利益关系,一条条划分,明确多主体间的利益格局与权责所在,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资源再造、整合与共享是职教改革重点任务的核心目标。重点任务规定的学校、中心、基地、项目、课程、教材等建设内容,突出体现了提高资源质量、扩大资源规模的要求,通过中央带动、地方和学校积极跟进,使职业教育资源获得全方位提升,目标均予以量化,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在质、量提升基础上,重点任务集中强调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等功能性设计将为整合与共享提供硬件与环境支撑。

对院校、师生来说,重点任务的引导是一次重要机遇,可以借此强优势、补短板,把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一个层次,努力奠定今后较长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及优势。明确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职业教育建设改革深化的新起点。在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还应当尊重科学规律,既要超前规划,又不能盲目建设,而是要聚焦目标,苦练内功,培育长期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中打开发展空间,实现社会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


“双高计划”有力落实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设计。“双高计划”借鉴了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引导地方加强投入,在职业教育领域统一质量标准,在国家层面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以点带面引领新一轮改革建设。随着“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中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双高计划”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双高计划”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回望“双高计划”几年的实践,我们会发现,“双高计划”强调学校主动作为,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学校着手综合改革和集中攻坚,找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不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对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了新需求,这可以看作职业院校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新形势下,要对这一需求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以适应“双高计划”的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双高计划”从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构建高水平“双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等多个维度进行绩效考核。“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在治理能力、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平台、社会培训平台等方面都应有所提升。其中,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是其他建设水平提升的基础,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基础的基础,它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的,要不断地提升发展。因此,构建“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并进行实践,是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模型


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下,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提升工作,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教师目前的能力结构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上,尚不能满足现实要求。也就是说,目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双高计划”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水平要求有差距,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提升和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满足“双高计划”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5—5—6模式”,即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五个维度、培训课程设置的五个方面、培训组织实施的六项措施,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面对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标准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等情况,以职业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以新形势下确保教师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顺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的,我们分析提炼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归纳成为五个维度,形成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即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意识、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进。


在能力模型中,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如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包括资源检索、优选与运用能力,基本资源(文、图、音、视、动画)建设技能,演示文稿制作能力,微课设计与制作能力,虚拟现实资源运用能力,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新形态教材开发能力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法律意识等八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信息化学情分析能力、信息化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馈能力、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运用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当然,这五个维度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职业院校教师首先履行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建构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五维模型,这使五维模型有坚实的建构基础,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建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研究形成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分析五个维度中每项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的内涵,可以据此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环境配置维度中可以包含常见教学设施运用、常用信息化平台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大数据技术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应用、智能学习终端教学运用和教学环境配置实践与应用等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进维度中包含文献检索与综述、数据采集与分析、调研与选题、教师行动研究、论文撰写与教学改进和网络学习与专业发展等课程。“师德师风与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要求”等理论课程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网络课程等方式让教师在线上或线下学习。“教学资源检索、优选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馈”等既有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内容的课程要在线下开展面授,由培训专家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使教师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常见教学设施运用”、“基本教学资源建设技能”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需要在实训室开展培训,以项目教学方式,用任务驱动教师完成建设任务。


实践中,还要采取措施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是结合学员实际确定培训目标。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是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前提。每个培训项目在策划时,按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均设计了清晰的既定目标,根据既定目标设置培训内容,配置相应课程。


二是培训专家与校内讲师形成有力的培训师团队。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培训师团队是培训项目落地的坚实保障。要形成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团队。同时,学校要与研究院所、知名高校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为高质量培训奠定师资基础。


三是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培训效果。一要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理论引导、实践为重;二要遵循学习规律,比如,理论部分在上午讲授,操作部分在下午进行;三要形成培训成果,培训设计以项目式教学为引导,让每名参训学员培训后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是任务驱动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提高培训绩效。培训成果的转化是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培训要求学员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成可见有用的成果,实现成果物化,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


五是管理团队和专业化平台为培训提供保障。要建立独立的教师发展中心,拥有高质量的培训管理团队和专职培训教师,负责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课程讲授、质量监控等规范组织培训,确保各类培训项目实现全流程高质量管理。要建有用于培训的专业化网络平台,实现从签到、线上学习、作业提交到证书发放全流程管理。平台上教学资源丰富、系统稳定,能有效支撑管理团队和学员完成培训的各项工作。


六是制度管理和贴心关怀相结合,确保培训有序运行。制度管理加上贴心关怀,使得学员能够很好地配合培训管理过程,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采取“带着任务来,抱着成果走”的做法,为学员量身打造新时代职业能力发展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培训模块,使学员“学前思考、明确目标、解决问题、学有所成”,让教师通过培训取得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系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发挥广大劳模工匠以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推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基础上,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联合实施“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通知》指出,行动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将作为工会系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常态化举措持续深化。

《通知》要求,各级工会和教育部门要以线上线下结合、线下为主的方式,推动行动分级实施、分类推进,扩大行动覆盖面。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讲授“开学第一课”、班会课等,开展“致敬劳模交流会”“工匠课堂”“劳模家长上讲台”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职业院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做好“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职业”底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高校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鼓励思政教师进企业,支持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相关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到各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评价激励。

各级工会将把行动作为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的“大舞台”,不断拓展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劳模工匠投身劳动教育,发掘推荐能讲善讲乐讲的劳模工匠参与行动,做好劳模工匠的培训和服务,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到行动中来。

《通知》明确,行动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在大中小学全贯通,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覆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机制不断健全,劳模工匠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支持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各类资源不断丰富。为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总、教育部将联合开展示范性活动,联合指导开设网络宣传平台,每年遴选发布经典案例和优秀案例加以宣传推广。

2015年以来,全国总工会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先后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全国性示范活动近百场,推动各省(区、市)开展2.1万余场活动,组织4.5万人次劳模工匠走进学校。

来源:中工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面向社会征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启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指南申报工作。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由教育部搭建平台,面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项目指南,组织高校与发布项目指南的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对接。用人单位与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五类。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养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企业和相关专业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为大学生定向提供科研机会或就业岗位。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项目由用人单位(或公益性社会组织)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高校毕业生提供(或支持提供)就业培训、实习实践、结对帮扶、专场招聘等帮扶,支持高校设立“宏志助航计划”校级项目,帮助重点群体毕业生实现尽早就业。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从2021年8月首次启动,得到了校企双方的积极响应。项目实施2年以来,共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与1800余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达成项目立项2万余项。拟参加第三期项目的用人单位可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http://jyyr.ncss.cn/)进行项目需求申报,申报截止时间2023年9月15日。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深化校企融合机制,共育“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是行业、企业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呈现。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激励制度和教师培养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创新教师团队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大赛结果有重要影响。加强学生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于大赛赛项内容丰富,会考查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团队需要多专业、多技能、多职称、多经历和多年龄段的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级别最高的赛事,许多职业院校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举措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力图在大赛中获得佳绩。创新教师团队建设机制是自上而下提高大赛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双师型”教师。团队中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指导和培养其他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三、竞赛平台资源转化,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职业技能的竞赛平台,也是教师职业技能交流的平台。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教师通过赛项解读、赛事观看、参赛队伍之间的沟通交流、借鉴学习,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现其他院校教师的优势以及自身存在的短板,借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搭建的平台,实现竞赛资源转化,通过优秀指导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自身“双师”素质。


四、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促进教学改革上具有检验、引领和推动作用。教学改革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都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自上而下引领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在校内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改革倒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在以赛促改理念下,可以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竞赛经验和先进教学办法迁移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学理念和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正是“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把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融入“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发一系列实践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在通过“双师型”教师的中介效应放大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


五、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认定标准不统一是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家虽然制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和支持举措。但各地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准入机制仍未出台,因此不同职业院校按照各自理解的内涵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标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教育实践方面来看,教师参加微课、优质课等教学技能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增强“双师”素质。从认定标准来看,教师在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中的成绩更具含金量,是“双师”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因此,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也可以依托大赛制定并规范“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和认定标准。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年,我们学校获批新增7个本科专业,数量由去年的23个增加至30个,同时本科招生计划达到6297人,比去年增加了1100多人。”又是一年招生季,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告诉记者,今年,该校在本科专业数量和本科招生规模上均再创新高。

作为全国首个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去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送走了首批903名本科毕业生,今年该校又有1300余名2023届本科生顺利毕业。“他们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特征,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开了好头,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吴学敏说道。
除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不少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今年均增设了新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这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01 火爆的招生咨询电话

“今年我们一共设立了4部招生咨询电话,每天都能接到300多个来电,明显多于往年的10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有明确报考意愿的考生。”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贺备战最近正忙着在各省开展招生工作,“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在一些省份,填报人数已经大于招生计划,并且把我们学校列在一志愿报考范围内的考生也增多了。”

随着今年6月学校送走了第一批获得本科职业教育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的毕业生,贺备战明显感到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咨询中,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学校名字中有‘职业’两字到底是不是本科,更多的是关心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职业本科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都有明显增长。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在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同时,招生范围也从去年的2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27个。今年刚刚“升级”为广东首所公办职业本科大学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次招生也备受关注。这次该校共设立了6个职业本科专业,计划招收200名本科生。

除了增加招生计划,不少职业院校还根据行业发展和自身专业优势增设本科专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202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自此每年都有新的本科专业获批,前三年共获批23个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今年又获批装备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7个本科专业。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今年本科新增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汽车行业正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些专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办主任高奇表示。


02 出口畅才能招生旺

“今年学校又有1300余名2023届本科生顺利毕业,截至6月底,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出江苏全省高校平均值近十个百分点。”吴学敏告诉记者,本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而更令他欣慰的是,“这些毕业生愿意主动到实体企业就业,积极投身‘中国制造’,也深受行业重点企业的青睐”。

据吴学敏介绍,学校的职业本科毕业生既有去往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也有就职于一些省内专精特新企业的。就业岗位主要以制造类企业研发工程师、现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质检工程师为主,承担各类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开发和调试或系统软件的开发、测试等工作。毕业生平均起步年薪在9万元左右,部分毕业生年薪超过16万元。

为什么这些职业本科毕业生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在吴学敏看来,围绕产业布局专业是关键之一,“每一个新增的专业都需要提前做产业调研,目前我们已经围绕长三角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了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的专业集群架构,让所有专业都能紧密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先进的技术在企业一线,如何让最新技术直接进入课堂,培养学生在生产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企业深度介入包括教材开发、竞赛创新、实验实训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每年好中选优,使部分实习学生可以直接就业。”吴学敏表示,目前学校已经联合华为、精雕、西门子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内容与高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复杂工作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03 走出职业本科自己的培养道路

在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会经历一个2-3周的“停课实训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不是按照传统的课时安排定点上课,而是留出一整段时间让他们充分研究和解决一些在企业一线可能遇到的问题。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左浩告诉记者,类似“停课实训周”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占到职业本科总学时数的50%以上。在左浩看来,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让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应是职业本科相较于普通本科的特色优势。“职业本科学校更侧重于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作为教师,强调‘双师型’教师。”左浩表示。

职业本科是否就是在专科职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年学习时间,再增加了一些本科课程?是不是就是把普通本科的培养模式做一些基于所谓职教特色的修修补补?在职业本科教育探索初期,这样的疑惑和讨论在业内还有很多。

左浩表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两个参考标准,一个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这两个标准就是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参照系和衡量标尺,同时也是职业本科区别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差异点之一。”

“本科职教既不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吴学敏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由专科层次上升为本科层次,其涉及的技术领域集成度、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相比专科职教,本科职教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复合的专业能力、更坚实的技术技能积累,使掌握高端技术技能成为可能,能够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相比普通本科,职业本科也要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日前印发,各项改革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在教育教学方面,将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准、装备资源等,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引领、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探索模式创新,以此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以新理念、新目标、新成果深化体系建设改革,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把握好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


怎么看:以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坚强支撑。


2022年,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跟随跟跑走向并跑领跑,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了成形成熟。同年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了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建设目标一以贯之,重点任务接续推进,“一体两翼”环环相扣。


《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各项举措,涵盖了资源建设、模式探索等人才培养链条的关键环节。抓好各项既定重点任务的落实,既是支撑“一体两翼”设计落细落小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层次、领域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更是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从做大走向做强的重要支撑。落实《意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


怎么办:以新目标驱动重点任务实施

职业院校要抓住教育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点,打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局战。要坚持一个遵循——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凸显三个特征——更国际、更中国、更融合,以国际化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战略谋划专业建设布局,促进标准和课程内容更新,激发自我变革动力。


在任务实施中要着重把握两点: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二是着力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凝练阐述双轨双通的中国模式,系统谋划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和引领水平;要通过国际化平台的打造,提升行业“走出去”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助力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布局。


要通过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有效支撑“一体”供需匹配对接;要通过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立典型、树样板,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抓课程固根基、强实践练能力、强师资优结构,有效支撑“两翼”,推动改革、释放活力。


怎么干:以新成果深化体系建设改革

要通过关键举措,推动重要机制的落实,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启动实施四大计划,抓好四个关键举措,着力构建四个机制。


启动实施四个计划。启动实施优质资源建设计划、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计划、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和国际化品牌建设计划。瞄准重点领域,聚焦专业、课程、教材、项目,开展多专业交叉、多要素协同、多系统集成、多链条耦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学校对接、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扎根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立足国内的专业认证,探索职教标准面向世界“走出去”的路径。


抓好四个关键举措。抓好专业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优势专业,建设一批急需专业。抓好课程这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聚焦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以岗位能力分析重构课程体系图谱,推出一批线上、线下一流核心课程。抓好教材这一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鼓励校企协同开发,创新教材形态,推出一批体现最新教改成果的产教融合优质教材。抓好校企联合育人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以一批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构建四个重要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明确专科高职院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各类主体举办职教本科专业的路径;扩大中高、中本、高本贯通衔接培养规模,畅通生产一线企业优秀员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攻读专业硕士、博士的深造通道。完善专业调整机制,按照专业设置“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原则,对专业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指导各地搭建供需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互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重点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快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健全国际影响发展机制,基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战略布局国际板块,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推进校际学分、学位互认互授,鼓励优质学校走出去办学;成立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与国际科教组织合作,立足国内探索专业认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人才与技术技能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部职成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国办文件”)明确提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理解和把握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这里谈几点思考。


01强化政府主导

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已有的“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都是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要注意统筹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一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种以职业学校为主导,以专业为纽带,校、企、行等多方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打破部门和学校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了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地位,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一。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是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职业学校建立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主要作用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业学院多为校企一对一合作,校企共建共管、坚持育训并举、实现校企双赢。产业学院更加重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有的产业学院还积极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增强了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与职业教育集团自下而上的联盟合作方式、产业学院在政策指导下的校企结对合作方式有所不同,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省级政府统筹领导下,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依托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自贸区等经济体,采取实体化运作的区域性产教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利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于市域产教联合体涉及多实体、多要素、多功能,需要整体设计、系统部署、协同推进,为此政府主导作用必不可少。


02与体系建设同推进

中办国办文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体”“两翼”的总体思路。“一体”是指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是指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后者是前者的工作抓手,实践中要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匹配社会用人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对应人才需求结构,实现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一个由不同的教育阶段构成、能够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各层次标准、资格、学历贯通;是一个由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盖及百业、遍布城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省域、工作落到市域,目的是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建设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在于夯实产业人才基础、增强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调查发现,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所依托的产业园区或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往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用工荒”问题交织并存。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大各类人才储备,引导就业本地化,发展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适合企业用人规律特点的职教模式,加快建设适应区域发展实际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见到成效,力戒盲目“攀高”“升格”等浮躁之风和形式主义。


03促进“三教”协同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要突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成体系、各自发展的既有格局,探索区域教育资源的联合、整合、优化,打造教育新优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新技术不断运用于生产实践,产业对能够运用新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所在的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大国工匠等人才更加短缺。培养这类人才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就要求夯实职业学校教育基础,打通职前职后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培养、企业培养、社会培养相结合,为高素质技术技能成长成才铺就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方法论。一是立足区域实际,政校企行研园共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结合区域发展,制定三教协同发展的规划、政策、措施,优化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三是服务产业转型,聚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备数字技能的新时代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四是助力技术创新,针对技术创新的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产业化阶段等不同需求,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技术创新、转化、应用的生态体系。


04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落实中办国办文件要求,建好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在体制机制、合作模式、供需对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精准施策,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一是要赋予“理事会”相应职权,使其能做主、能决策,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检查督办的职责,加强政府跨部门协调,落实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

二是要有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的保障政策,在工商注册或事业法人登记、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改革、“校中厂”“厂中校”“产业学院”“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模式探索、校企人员双向聘任双向兼职、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性政策。

三是要按照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区域内教育、科技、人才布局,营造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政策环境,使产教联合体真正建在园区、服务园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应鼓励因地制宜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在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的基础之上,如“泸永江产教联合体”就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四川省、重庆市《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为依据,由泸州、永川、江津三地合作建立的跨省市产教联合体。这类产教联合体建设基础好、意义大,但运作起来需要三地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比如要建立三地政府共同领导的理事会,制定产教联合体建设专项规划,健全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和统一的就业服务市场,统筹建设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技术成果中试及转化基地等,积极探索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新模式、新经验。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 教育部发布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为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将推进11项重点任务:


  (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各地要积极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教育部将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兵器工业5个领域进行首批布局。


  (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各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四)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加快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


  (五)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六)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各校要瞄准专业实训教学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到2025年建成200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虚仿基地,带动各地1000个左右区域示范性虚仿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七)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


  到2025年,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课程内容符合岗位工作实际并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符合因材施教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并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引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八)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


  支持各地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范围内建设2000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鼓励行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等共同开发。到2025年,通过建设和宣传推介,大幅提升优质教材的影响力和选用比例,有效发挥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


  到2025年,通过分批部署、持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争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


  支持各地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围绕“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建设和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业内领先、基础良好、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30个左右职业教育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省级或学校标准),100个左右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教学项目、案例、培训资源、数字化资源或平台、专业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20个左右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装备、教辅设备、生产线装备、AI或VR设备)。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体系,持续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项目培育、发展和推广机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一)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各地各校要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立足学校骨干(特色)专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并有所侧重,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来华留学和培训规模,做强若干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项目、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一批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300所左右的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凝练学校各专业办学成果,增强专业自信、做好专业规划,7月14日,玉田职教中心利用暑期培训有利契机,在阶梯教室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干部教师论坛,学校五个专业部共15位干部教师作了精彩发言。全体干部教师共326人参加。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旨在了解各专业发展现状,探讨新时代专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搭建交流平台,增进各专业之间互动研讨,开拓教师视野,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修专业部主任助理魏斌以《适应社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转型升级》为题,介绍了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转型升级建设过程,指出未来将构建教、学、训、做、赛、评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采用“课赛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王建宇老师对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做了详细介绍,分别从专业建设背景、企业所需人才、焊工班生源分析、实行学岗直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汇报,展现了专业的建设成就,同时也提出了制约专业发展的因素和未来规划,讲述有条不紊,有理有据。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加专业部主任助理张晨昱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了整体介绍,展示了成果,突出了亮点,他指出机加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的是“岗课赛证,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赛融通”“课、证融通”两种模式,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以学促用”的目的。提到未来发展,他提出专业采用“两进、四联”校企合作模式,值得借鉴。李文超、张金位、鲁建秋三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机电专业部主任助理章佳伟以《提质培优创新发展塑造专业建设实力》为题对本专业进行了整体汇报,分别从保障体系、标准体系、目标体系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解析,指出未来要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到企业调研岗位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姚建东、申颖亮两位专业带头人分别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和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做了专业展望,提出从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上来定位我们未来的教育,切实做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财经专业部主任助理张玉霞以《聚焦高质量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为题,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队伍建设、德育管理”四个核心内容,让大家了解财经专业的成长历程。夏俊英、杨丽、张祎晖三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对会计事务专业、信息化类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做了专题汇报,报告深入浅出,准确把握了专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发展体系。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综合专业部主任助理李志伟对本专业作了整体汇报,指出要从升学、就业和订单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同时分析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现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业带头人代雪娟老师针对工艺美术专业作了《千里之行于足下》的汇报,朴实而有高度,她也希望能和各专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玉田职教中心举行“高质量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干部教师论坛

张铁庄书记总结指出,本次论坛面对行业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希望通过论坛,老师们共话专业发展、集思广益,勾勒出专业发展的新蓝图。未来我们既要直面问题,也要有信心和动力,更要有冷静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懈努力、持续耕耘、创新突破,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这既是学校专业发展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又为开启下一年规划做好了准备,是一次直面专业建设问题、机遇与挑战的思维碰撞,是职中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具体行动。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关于启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根据《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人社部函〔2022〕20号)和《关于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安排和启动第一阶段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22〕88号)相关要求,现就启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阶段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二阶段省级层面主要工作安排

(一)组织申报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项目。通过技工教育网的“技工教育重点任务管理平台”(登录地址:http://jgyxgl.36ve.com),组织学校申报第二阶段建设院校项目(项目申报书见平台),根据相关要求和推荐名额完成推荐工作,填写《第二阶段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1)并盖章后,于2023年7月25日前将电子版(PDF扫描版和Word版)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公室)。

1.建设专业。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的建设专业共69个(附件2),其中包括第一阶段《关于公布31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试用)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22〕43号)中公布的 31个建设专业,以及第二阶段拟新公布的38个建设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另行公布)。

2.建设院校申报建设专业相关要求。建设院校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工学一体化教学基础的技工院校,其中《关于公布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22〕42号)中的第一阶段建设院校,除已建设专业外,还可申报69个建设专业中的其他专业;其他新申报的建设院校可从69个建设专业中选择申报。本次申报建设专业技师学院原则上不超过3个,其他技工学校原则上不超过2个。

3.各省份推荐新申报建设院校基本名额。综合考虑各省份2022年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工学一体化工作基础,以及第一阶段已建设院校数量等相关情况,确定本次各省份推荐新申报建设院校基本名额(附件3)。第一阶段建设院校不属于新申报建设院校,本次申报建设专业不占用基本名额。

(二)指导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建设工作。各地要指导建设院校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组织教学,对标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和院校建设标准开展建设。要鼓励建设院校开发教学资源,依据我部技工教育规划教材目录选用工学一体化教材。指导建设院校参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手册》实施教学;指导建设院校加快建立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教学场地、教学管理、教师培养、酬薪管理、资金投入、后勤保障等配套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本地教学教研部门作用,组织技工院校、行业企业等专家力量,统筹做好工作督导、技术咨询、经验总结、教学交流等工作。

(三)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继续按照《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标准(试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指导手册(2023)》《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组织实施技术规程(试行)》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指南(试行)》,每半年报送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计划信息,并依此组织辖区内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开展一、二、三级教师培训,以一级为主,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开展二、三级教师培训。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区域院校和专业建设申报情况,向学生数量多、教师缺口大的专业倾斜,增加相应专业大类办班数量,确保培训级别和专业大类分布均衡,切实满足实际需求。各省级主管部门开展工学一体化骨干教师推荐工作,由各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持续组织工学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活动。

二、第二阶段部级层面主要工作安排

(一)组织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适时分批组织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院校团队,统一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工作页、信息页、教师用书等教学资源。

(二)加强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指导各地培训工学一体化教师3500人,并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师库及教师培训基地动态管理。强化工学一体化教师及骨干教师跟踪指导及管理,开展教师培训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工作。组织修订《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标准》,指导各地开展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认定工作。

(三)组织工学一体化教师教研活动。指导各地组织工学一体化教师教研活动,加强教法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前沿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培训交流。指导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面向分管教学校领导、教务处(科)长、系主任、教研室(科)负责人等组织工学一体化专题研修活动。
我部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组织专家评审后适时公布第二阶段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院校。依据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启动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等遴选活动(通知另行发布)。

三、其他事项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加强与同级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用于支持工学一体化院校、专业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各项工作。各地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可与我部联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联系人:武宸妤

电  话:(010)64962043,64961906

传  真:(010)64911344

电子邮箱:jiaocaibangongshi@126.com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100029)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联系人:程诗雨

电  话:(010)84661052

电子邮箱:cetticpx@mohrss.gov.cn


附件1 第二阶段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项目推荐汇总表

附件2 第二阶段69个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附件3 第二阶段新申报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各地推荐基本名额分配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23年7月7日


附  件

640 (1)

640 (2)

640 (4)



来源:技工教育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重点任务

(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15号)要求,积极打造兼具人才培 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引导联合体内企业广泛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支持学校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本省级行政区域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教育部将加强对市域联合体工作和运行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第二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原则上从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择优产生。


(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各地要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有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和教学装备,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教育部将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 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兵器工业5个领域进行首批布局,并有计划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 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 建设一批全国性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带动地方建设一批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各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实践中心要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加强经费和人员投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聚焦行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联合培养,产出一批支撑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果。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带动各地建设一批省级和市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实践中心体系,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四)持续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和变革要求,加快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中职高职本科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 称资源库)共建共享体系。资源库要围绕某个专业开展建设,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知识图谱、必备技能以及 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覆盖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扩展建设必要的 专业基础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全流程学习服务。各校 要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先使用全国性、区域 性资源库,鼓励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级资源库。各 地要强化区域统筹,建设服务当地产业和地域特色的区域性资源 库,推动各级资源库接入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主动接受应用情况监测。教育部将在推进现有国家级资源库完善升级、动态管理的同时,在专业基础好、资源质量好、使用效果好、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区域性资源库的基础上,继续有组织建设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到2025年,建成一批全国性资源库,带动地方建设1000个左右区域性资源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全覆盖。


(五)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各校要积极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校本大数 据中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持续丰富师 生发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落实网络 安全责任。各地要强化统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指导学校系统 设计校本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组织学校有序接入“全国职业教 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接受管理监测。教育部将在数字资源丰 富、功能应用强大、赋能效果良好的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的基 础上,有组织地指导建设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到2025年, 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 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六)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各校要瞄准专业实训教学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 难观摩难再现”等现实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建设职业教育虚拟 仿真实训基地(以下简称虚仿基地)。虚仿基地要有效运用虚拟 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资源、升级设备、构建课程、组建团队,革新传统实训模式,有效服务专业实训和社会培训等。各地要加强统筹管理,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虚仿基地;引导各虚仿基地共建共享共用虚  拟仿真实训资源,积极向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送  优质资源。教育部将在专业实训基础条件好、信息化水平高、应  用成效明显的区域性虚仿基地的基础上,有组织地指导建设全国示范性虚仿基地。到2025年建成200个左右全国示范性虚仿基  地,带动各地1000个左右区域示范性虚仿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七)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

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在线课程和线下 课程,推进本地区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和实施。到2025 年,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 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建成1000门左右课程内容符合岗位工 作实际并充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课程设计符合因材施教规律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并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引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八)开展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

支持各地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范围内建设 2000种左右全国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优质教材建设 将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鼓励行业牵头或行业、企业、学校 等共同开发。到2025年,通过建设和宣传推介,大幅提升优质 教材的影响力和选用比例,有效发挥优质专业课程教材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

支持各地组织校企共同开发200个全国性典型生产实践项 目,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职业技能。校企  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要基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融入行业  最新技术和标准,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深度运 用数字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到2025年,通过分批部署、 持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争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 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

支持各地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围绕“教随 产出、产教同行”,建设和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业内领先、基础良好、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30个左右职业教育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教学、课  程、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省级 或学校标准),100个左右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材、 课程资源、教学项目、案例、培训资源、数字化资源或平台、专 业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20个左右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装备、教辅设备、生产线装备、 AI 或 VR 设备)。


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 源和装备体系,持续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建立职业教 育国际化品牌项目培育、发展和推广机制,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一)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各地各校要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立足学校骨干 (特色)专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并有所侧重,引 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来华留学和培训规模,做强若干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 教育境外办学项目、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培 养一批适应国际化教学需要的职教师资,培养一批服务中国企业 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 平。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300所左右的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


二、 推进机制

( 一)自主建设

各重点任务建设指南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管理公共信 息服务平台(网址:http://zj.chinaafse.cn/, 以下简称管理平台) 予以公布。各地要积极组织有关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产业园 区承接重点任务,明确各重点任务牵头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建设单位),根据各重点任务建设指南的要求,整合教育产业政策资 源、形成建设方案(含年度绩效目标)并上传管理平台,自主开展建设,接受监督调度。各项目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见附件。


(二)统筹推进

各地要强化省级统筹,将重点任务建设情况纳入深化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中整体部署,落实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 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协 调支持经费、加大政策供给,每年总结工作进展,定期向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考核激励

教育部通过管理平台对各地重点任务建设情况进行过程管 理,定期采集绩效数据,每年通报工作进展。各地重点任务建设 情况将作为遴选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方、“双高计划”建设、 “双优计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和国家 新一轮重大改革试点项目布局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将开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专栏,及时宣传各地各校典型经验。


三、 时间安排

( 一)2023年7月30日起,各建设单位可登录管理平台进 行单位注册登记,按照各重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填报 相关数据信息,上传建设方案(含佐证材料)。各地要通过管理 平台及时审核推荐,并按程序报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二)自2023年起,每年12月15日前,各建设单位要通过 管理平台填报绩效数据,撰写并上传年度工作报告。各地要对各建设单位年度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分任务撰写并上传省级总结报告。


附件:重点任务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7月7日


附件

重点任务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

教职成函〔2023〕8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决定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整合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优质资源,组建全行业、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匹配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匹配、教育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高度契合、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协同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产品升级和工艺改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基本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为其他行业共同体建设提供成熟的经验和示范。


二、组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健全组织机构。由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有关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共同牵头,打造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教育部分管副部长担任组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下简称职成司)司长、中车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职成司和中车,采用双主任制,由职成司副司长和中车党委副书记担任。


(二)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统筹研究解决有关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共同体章程、制度规范以及共同体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安排调度工作落实,分片区加强工作指导。共同体企业成员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或在现有部门增设相关职能,研究落实产教融合相关任务;共同体成员院校建立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协调校内相关资源支持校企合作项目落实。建立共同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汇集资源要素,促进交流互动。定期发布产业结构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指导相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作。


(三)协调区域产教布局。在长春、青岛、株洲、大连、常州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所在地,地方政府宏观指导区域内院校专业布局,引导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区域产教匹配共融生态;调配相关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支持骨干院校举办轨道交通产业学院,有条件的成员单位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探索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改革;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优先在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紧缺专业进行布局。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国企思政体系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中车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高铁工匠精神。发挥中车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等一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将中车红色资源引入共同体,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模式借鉴、资源补充和实践样本,打造行业特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支持共同体成员单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劳模工匠成长成才故事”“红色中车故事”“技能报国故事”等形式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二)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提升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水平。建设由两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院校学者、企业专家等组成的共同体师资库。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联合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践实训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建立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的双聘制度。支持中车及共同体成员企业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开发教师学习实践项目,组织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开展赛项研发,举办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技能大赛。


(三)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平台三基地”。支持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发挥学科、师资、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联合共同体成员企业、院校,构建轨道交通行业先进装备实习实训场景,开发实习实训课程,打造“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轨道交通行业先进装备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员工高端培训进修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院校师生高端培养研修基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四)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普通高校联合中车及共同体成员企业招收符合硕士、博士研究生报名条件,且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企业优秀员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具备一线操作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优先支持轨道交通类“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试办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支持共同体内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升学与就业并重,联合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支持中车办好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与其他高水平职业院校整合方案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转设为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探索培养一线紧缺的现场工程师。


(五)校企联合培养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人才。支持共同体内高水平院校、骨干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体系、形成模式,促进学科大类交叉,发挥企业支撑作用,培养一批工程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支持共同体内职业院校、生产企业联合实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共同组建“学校教师+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团队,按照生产流程、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与实践,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根据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开发实施职业培训,并将培训内容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


(六)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共同体成员单位分专业、分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支持在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基地、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中国集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覆盖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大功率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实训功能,构建轨道交通装备有关试制试验、生产制造、智能运维、维保服务、应急演练等典型场景,打造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于一体的行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样板。支持共同体内院校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立企业技术骨干、院校优秀教师兼任基地实训教师的激励机制,并纳入企业实践课时。健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


(七)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应用需求带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技术协同创新的机制,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共同体平台作用,支持共同体内企业、科研院所与院校,面向行业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加强学术交流、进修深造、高端培训,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团队、推出一批创新成果。协同推动工匠学院、劳模(名师)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通过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横向课题等方式,服务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流程再造、工艺改进、成果转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八)推动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推动共同体内职业教育伴随产能和技术标准“走出去”,更好服务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国际化项目。根据所在国需求,在“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合作共建“鲁班工坊”,面向海外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加强“本地化”轨道交通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撑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国际经营和维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助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资格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九)建立与学历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训体系。依据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技术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需要,改革学历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人在职学习规律,灵活组织教学、保证培养质量,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统筹共同体内培训资源和要求,系统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提供层级完整的一站式培训解决方案。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培训证书要求相衔接,制定共同体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在共同体内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培训成果按一定规则认定为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的学分,制定专业学历继续教育成果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的折算办法。


四、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打基础、建机制。以中车所属企业、5—10所高水平大学、20—30所行业相关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为核心,整合精干专家团队,用1年左右时间,建立一套行业共同体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创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建成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第二阶段,强功能、出成果。积极发展20家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所左右高水平大学、50所左右行业相关职业院校以及部分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用1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新专业、新课程、新教材、新标准,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一批新时代工匠人才,形成教育教学和人才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相匹配的工作机制。


第三阶段,促创新、树标杆。广泛发展国内外产业链相关重点企业、20所左右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相关专业职业院校。用1年左右时间,集聚一批行业高端人才,产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评价评估体系,全面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杆、示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教育部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共同体成员学校的教育经费支持,对中车举办职业教育以扶持,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共同体成员按照有关规定和渠道,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工具。共同体企业确保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职业教育,在不影响企业职工职业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可探索职工教育经费一定比例统筹使用机制。共同体内部探索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加大政策支持。教育部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支持共同体相关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持中车面向企业、院校、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评价服务。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共同加强对共同体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车建设工匠学院,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在共同体内率先试点。中车将共同体建设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支持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支持子公司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职工带薪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保障相关待遇,积极招录共同体院校毕业生;支持子公司按照不低于岗位总量的2%设立实习岗位,联合院校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转岗职工以及实习学生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培训,建立学徒档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有关规定对共同体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单位、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经验交流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在行业内宣传推广共同体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与典型案例,厚植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教育部加大对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果的选树和宣传推广力度。


教育部

2023年7月6日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总工会、团委、中华职业教育社: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 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好2023年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主题

(一)宣传活动时间:2023715

(二)宣传活动主题:就业引领  技创未来

 

二、宣传重点

(一)技能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持续宣传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和落实成效。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成果。梳理总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验做法,特别是支持技工院校发展、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工作经验。展示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成果,突出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进经验成果交流,深度报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各培养主体间的交流借鉴。


(三)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及各类竞赛优秀获奖选手先进事迹,宣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典型,集中宣传彰显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典型案例。


三、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做好组织工作,会同网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会、共青团组织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争取同级宣传主管部门及媒体的重视和支持。要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相关企业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首批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要结合本专业(职业)特色和实际,积极有序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二)注重宣传实效。宣传方法和形式要灵活丰富,宣传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家长、贴近社会。可将宣传活动与就业招聘会、技工院校招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 大赛备赛等相结合,形成技能人才工作宣传高潮。组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进企业、进校园、进课堂,讲述技能故事,影响带动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严格规范管理。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宣传活动安全有序。要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公益属性,严守财经纪律,严防廉政风险。


71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围绕技能雏鹰杯迎国赛 走技能成才之路系列活动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线上主题宣传。各地要组织本区域内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各类企业,在公共场所广泛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7月底前将活动总结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对宣传效果好的地方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组织中央媒体进行重点宣传。


来源:人社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期末全体教职工大会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7月13日上午,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召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末全体教职工大会。会议由李志坚副校长主持。

会上,副校长杨景悦宣读了《暑假放假通知》,对假期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副校长张丽君对假期值班、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强调。

校长刘辉作重要讲话。刘校长全面总结了学校202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学校上半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对2023年下半年工作进行了谋划。刘校长指出,学校将继续坚持“三心”“四风”“五合”的办学思想,全面深化“提升教师素质、引领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厚德勤学、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学校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最后,王怀平书记对全体教职工提出殷切希望。一是要热爱集体,争先创优,既为学校发展助推,也为个人发展助力;二是要团结奋进,创新发展,不急功近利,要踏实教书育人。

今朝已展千重锦,明朝再进百尺竿。职教中心全体教职工将继续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韧的毅力,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按照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议上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推进师德集中学习教育暨暑假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工作做出的安排,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教师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能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7月13日,曹妃甸区职教中心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

会上,学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张丽君重申了上级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要求,深刻剖析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需要整治的重点问题。要求全体教师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工作。时刻警醒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全体教职工自警自律树立高尚师德。随后全体教师签订了假期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

学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杨景悦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唐山市纪委监委关于5起“四风”典型问题的通报内容。通报的5起案件,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查“四风”问题的背景下发生的典型案件,既有奢靡享乐之风的问题,也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杨景悦副校长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强化纪律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会议最后,党总支书记王怀平要求全校上下按照上级工作任务部署,持续开展关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狠刹享乐奢靡歪风”的专项整治工作;王书记指出警示教育大会意义重大,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身边事汲取教训,对照检查,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意识和能力,时时处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立和维护好自身形象。

下一步,职教中心将坚持学习教育不放松,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环境。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双高计划”建设实施以来,南通职业大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总结凝练职业教育“南通职大特色”,讲好新时代“南通职大故事”,逐步确立了“学习型、服务型、交互型、研究型、质量型”等“五型职大”发展新范式,不断提升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发展水准。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获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


坚持理论先导,明晰科学内涵


学校集聚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剖,针对“五型职大”的基本内涵、要素组成、评价视角、应用方向等,开展一线调研,进行反复论证,“五型职大”的内涵概念逐渐清晰。“学习型”是动力,着眼于打造学校信念和利益共同体,以学习创新驱动组织变革,促进师生员工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服务型”是使命,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为师生成长创设友好环境;“交互型”是方式,凸显高职教育的跨界、跨境和跨时空等特征,促进开放办学、融合发展;“研究型”是源泉,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产品与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向教改方案、教学资源及现实生产力转化;“质量型”是内核,以制度标准建设为核心,深化“三教”改革,倾力打造“金专、金课、金师”,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优培。


坚持“五型”之维,构建指标体系


按照“五型”维度进行指标体系系统构建。其中,“学习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氛围建设、学习系统建设、学习成效4项一级指标,“服务型”包含人才供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师生发展平台建设3项一级指标,“交互型”包含产学研用一体化、信息化支撑能力、国际化水平3项一级指标,“研究型”包含教研教改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2项一级指标,“质量型”包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品牌特色培育和办学成效5项一级指标。每个维度下又设置若干项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全套指标体系采用开放性组织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不限制指标数量,不限制指标总分值,按照实际情况,标准达成则得分,标准未达成不得分。实际应用中可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总分动态变化,判断学校“五型发展”成效,也可通过观察不同维度或不同一二级指标的总分动态变化,判断某个维度或某一方面工作的成效。


坚持要素导向,形成质控清单


采用要素导向模式筛选质控要素,质控清单内容涵盖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各项指导性政策文件、各类型评估指标及校本化的状态数据指标。质控点来源按照基础质控点和拓展质控点两类进行组织,基础质控点主要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指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遴选指标》等经过科学论证的、能够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通用核心指标。拓展质控点来源于《创新行动计划院校重点任务》《提质培优行动重点任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任务书》《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方案》《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衡量高职院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性指标。


坚持多维应用,融入“五纵五横”


为满足外部评价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框架式和应急式自我评价的需要,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的指标体系,从多视角出发构建不同的指标组合。外部视角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如教育主管部门视角对应“双高”建设成效、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教育教学质量等指标组。内部视角包括学校、“双高”建设办公室、职能处室等。如“双高”建设办公室视角对应“双高”建设任务指标组,职能处室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供给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等指标组等。学校将指标体系融入“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为综合性评价、单一维度诊断、应急性检查等工作提供了多样化信息手段,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相关研究成果陆续被《新华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报道刊发,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和国内同类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五型职大”及其所形成的“五型”话语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褚金星 姜乐军 朱震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