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与学科专业有关的行业发展也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前不久,上海世界技能大赛通过对行业发展人才结构与需求的调查分析,发布了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化营销、新能源汽车在内的6大领域内具有前瞻性的52种“未来职业”;最近大火的OpenAI新成果的发布,同样引发公众对新技术与职业的探讨:新技术会导致失业吗?未来会有哪些新职业产生?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职业,高校教育是否做好了准备?各种观点在交锋:有研究者认为,象牙塔里的高校教师未必跟得上行业最新趋势;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需要培养、教授学生的是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没必要与新职业亦步亦趋。


从学校到职场,毕业生缺什么?


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世心看来:“高等教育无法完全支撑年轻人职业发展,已经不是全新的话题。”


高校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我们经常收到行业的反馈,企业对毕业生所期待的人才与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力不太匹配。”方世心说。她曾在国内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做调研,有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实践课上使用的机器,落后于工厂实际使用的机器三代以上。


即便在一些前沿新兴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少新兴学科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行业的匹配度更高——这种状况也没有太多的好转。


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前沿行业人士跟方世心的交流中,就有这样的反馈意见:多少有点衔接不上,学生尤其缺乏实践能力。


王女士(化名)在国内一家颇具规模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10年了。她在工作中观察到:“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属于多学科交叉行业,需要员工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知识,包括电动汽车技术、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等,而目前学校内部针对性的横向交叉学科培养较少。”


不少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毕业生项目落地的经验不够,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无法从企业的角度思考产品,不能很好地平衡产品与市场期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责。”她说。


羚羊工业互联网是安徽首家政企联合打造的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85后周文晶是这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级咨询经理。她在与高校实习生和刚进入公司的应届毕业生打交道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具备工控类、信号类技术,有的学生具备数据、AI方面的技术,但很少有人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也没有在工业互联网综合应用方面的经验或实训经历。“复合型人才少,综合性能力不足。”她说。


“工业互联网相关新职业的实践和见效益周期长,需要学生深入行业、到车间里去操作,挖掘企业痛点、痒点、难点,而许多学生不愿意长期在工业现场挖掘取材。”周文晶分析原因。


根据方世心对很多新行业的观察,“不少从业人员来自于各种专业,这说明我们的专业没有培养对口的专业人才,这与高等教育脱节有一定关系,也与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快速有关。”


方世心分析,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与大学专业课的设置方式以及多数高校教师本身不在业内工作等因素有关。


新就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


在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发布的“未来职业”中,有将近半数与数字、元宇宙、互联网有关,例如数字金融营销师、元宇宙资产管理顾问、元宇宙活动策划师等。


元宇宙的发展带来新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新的技能和素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教授沈阳介绍,清华大学已于2022年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公选课《元宇宙的发展与挑战》,课程从元宇宙技术架构、行业现状、运行机制、 产业应用、风险治理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元宇宙;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闻学院有《未来产业发展与元宇宙案例实务(青蓝计划)》课程,由校内十余个专业方向教授联合担任教师;经管学院管理专业的“前沿科技”专业课也讲授元宇宙经济学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服务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尤其是要发挥教育联结科技和人才,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枢纽功能。”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教授说。


事实上,不少高校注意到,高校教育需要努力追赶产业发展趋势,并通过教学改革,在产教融合方面发力。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吕珺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她观察到,随着产业发展积累,在“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近5年内凸显,催生新就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


在传统观念中,材料学科传授的是“打铁”技能。随着新职业兴起,毕业生就业正由传统材料、铸造等行业延伸至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吕珺介绍,该学院毕业生在新能源企业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等岗位,如电芯产品/工艺开发工程师,正负极、隔膜、电解液材料开发工程师,固态电池研发工程师、仿真工程师等。


她解释,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的车体构架和轮毂材料制作,新能源汽车偏重于集成体系,这对材料专业教学带来冲击。“新能源核心是动力电池,涵盖新型外壳材料、轻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和新型材料制作,涉及材料的成型、加工、新材料成分研发等知识技能。”


为此,学院加快对原先专业的改造。吕珺拿“老牌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举例,之前教学侧重铸造、锻压、焊接技术,目前则强调设计、实施、实验、测试、运算、分析等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将计算机CAD/CAE/CA等先进材料成形技术运用。


在刘志阳看来,产业需求产生的各种新职业,有“长期需求”与“临时需求”“强需求”与“弱需求”之分,要进行辨析区分。例如,国家正在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需求,而电商直播等临时性的或门槛不高的新职业可能就是一种弱需求,这方面不应是高校人才培养重点,更应该激发社会培训机构力量完成。


“要面向产业链需求和人才成长,构筑多方合力的教育链和培训链。”刘志阳强调。


高校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


在社会快速发展、新职业大量涌现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既有自身的坚守,又积极投身改革?


在教育部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董世洪看来,人才培养有自身的规律,要“以不变应万变”,传授学生“立身之本”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安徽工程大学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负责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章平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


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是高校在新时代面临的课题。


董世洪常与用人单位交流,他发现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等。


他建议,高校要在为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之外,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ChatGPT的出现对未来的人才培养、学生求职带来很大挑战,但我们不用害怕,技术永远在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一直在提升,未来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此外 ,教育部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专家组副组长,中南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主任杨芳建议,高校要在引导大学生新就业、敢创业上下功夫。例如,开设新就业形态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个性和能力评估,协助学生做好灵活就业规划,开展灵活就业相关技能培训;进一步推进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各角色间的对接和借力,形成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与政府政策、产业需求、社会服务协同合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现场,参赛学生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深厚扎实的学识素养、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春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一种有益探索。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奔跑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立体视觉等硬科技领域,许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应运而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带动新经济发展;一大批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如今,大赛在广度和深度上迈出新步伐,更加注重将高校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有机结合。如本届大赛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设置产业赛道,实现了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同题共答,努力破解产学研脱节问题;又如决赛期间,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创课平台”板块,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沟通,推动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相信会有更多新时代青年把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要打通新路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4月8日上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重庆举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张安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吴岩代表教育部对高博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赋予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的使命、新的作用、新的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要全面给予“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战略应答。


一是要打开突破口,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行动。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先行先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战略优势任务、战略必争任务、战略支撑任务上,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二是要打通新路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普融通,做好职普融通大文章;推进产教融合,在重要领域布局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服务国家打赢人才强国主动仗;推进科教融汇,最大程度释放集成攻关大平台、高水平平台能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组织培养提供强大支持;要统筹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力量,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三要打造新范式,抓好“三个有组织”。开展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推动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展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提高国家硬实力、软实力、锐实力、巧实力。他希望高博会继续秉承“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价值理念,坚持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办会,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周期迎来收官之年。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建设周期,意义非凡。那么,在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周期内,各大高职院校建设成效如何?“双高计划”后半程,又该怎么建?怎么评?4月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指导、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双高计划”建设发展与绩效评价论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

 

这场全国性论坛,不仅为“双高计划”建设发展带来真知灼见,也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瞄准“发力点”和“关键点”

下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手棋”

 

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197家建设单位中有160家建设单位评定为“优秀”,这标志着我国“双高计划”经过三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新的发展节点,如何总结过往建设经验,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终期评价工作重心,将成为“双高计划”后期推进的重要发力点和关键点。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平行论坛之一,当天,论坛聚焦“双高计划”建设与绩效评价的逻辑解构和现状分析、下一轮“双高计划”思考等内容,分为权威专家主旨报告和“双高计划”建设经验交流两个阶段进行。论坛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龚小勇、“双高”办常务副主任代才莉主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卫军,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吴岚,辽宁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长高鸿,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聂强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林宇、杨卫军、聂强分别致辞。

 

由“建平台”向“见成效”转变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在重庆,共有10所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聂强首先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学校围绕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主动服务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的区位优势,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对此,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卫军提出,“双高计划”作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兼顾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样板和蓝图的使命。在建设的关键之年,希望以举办论坛为契机,推动“双高计划”院校之间信息互通、经验互鉴、成果互享,进一步发挥重庆区位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看来,“双高计划”肩负着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双高计划”后半程的建设和新一轮的遴选中,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群建设的成效,促进专业群的集约化发展,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要贯彻落实好两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一体、两翼、五重点”系列举措,通过“双高计划”建设真正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实质性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从“圈内示范”向“破圈引领”发力

舞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论坛第一阶段权威专家主旨报告中,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以《从双高院校就业调查数据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为主题,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研究和详实的数据比较分析,提出“双高计划”建设要强化就业导向,关注制造业就业率、基层就业率、五险保障、起薪水平、毕业生满意度等指标,帮助双高院校明确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具体着力点。


辽宁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长高鸿以《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为主题,从高职业产业学院发展的逻辑与动因、内涵与特征、建设路径探索三个方面层层解构,提出要从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和专业结构优化方面完善产业学院内涵建设,要创新多元主体合作与运行机制,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学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之中,为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指引了方向、明晰了路径。

 

在论坛第二阶段“双高计划”建设经验交流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聂强分享了学校在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上的实践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眭碧霞校长分享了学校打造“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建超分享了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国家航空装备制造方面的建设经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郭福春分享了如何以高质量教材开发为牵引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雁平分享了学校在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和职业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下一步思考;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秦传江分享了学校在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混合制+技术服务”校企合作体系上的思路与举措;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博立足学校实践分享了关于职业本科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地龙分享了“双高计划”背景下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的具体举措;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叶如舟分享了学校现代产业学院“九共联动“育人模式的成功经验;高职发展智库总编彭艳基于第三方视角分享了首轮“双高”建设绩效数据的分析与思考。

 

本次论坛会场人气爆棚,座无虚席,与会人员共抒“双高计划”建设真知灼见,凝聚广泛共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在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力与能动性亟待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仍需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深化等问题。为此,各职业院校应提升师生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突破创新受到广泛关注。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在教育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按照“搭建优质平台、汇聚海量资源、整合数据系统、提升基础条件、赋能数字应用”的工作思路,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了明显进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成并升级了“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构建起国家、省、校三级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体系。同时,各职业院校数字化基础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数据联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如何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继续振翅高飞?


提升职校师生数字化素养

数字化转型发展是职业院校回应数字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表示,在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力与能动性亟待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仍需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深化等问题。为此,各职业院校应提升师生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提升信息化意识与能力的第一步,是着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力与能动性,让受教育者更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字化职业教育,提升数字化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韩锡斌指出:“要重塑信息时代的技术学习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方面,要重塑信息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维,逐步从“用技术学习”向“从技术中学习”转变,实现技术赋能学习模式优化与效果提升;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锻炼强化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能力,培养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者,以此克服目前学生学习力与能动性不足的问题。


第二步,要大力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水平,在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上,提高数字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要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满足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要求。”韩锡斌表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提升教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和设备的能力、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与教师数字化教学研究等能力。


“还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全要素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推进管理与服务数字化转型。”韩锡斌指出,要加强数字化基础支撑条件,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新生态,稳固提升现有信息化设备与环境的应用效能,持续提升网络稳定性等相关技术条件,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还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环境为着眼点,全要素推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更好融合。


构建全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变革并非互联网与原有职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谢俐介绍,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不应再被局限于辅助性、工具性的应用,而应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谢俐指出,应当大力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打出一套支撑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韩锡斌指出,“政府应当制定发展战略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学校要规划落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企业应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并履行社会责任,学术机构应当面向战略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


谢俐表示,在未来,要加快研制标准规范,确保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以及资源质量监管和更新;推进平台数据联通,推动学生学籍、教师信息、企业信息等数据对接,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丰富拓展应用场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搜索、关注推荐等个性化应用新模块,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应用服务。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相同点。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同点不少。如:

1.均属教育。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中心词都是教育,都通过相似的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均属于国民教育范畴。


2.均属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法》包括技工教育。


3.均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都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全日制学校教育为主要形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二者都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不同点。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也客观存在:

1.教育的性质不同。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职业”即此类教育的性质。进入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就被当作准职业人来培养。“职业”的概念宽泛而模糊。技工教育是关于身份的教育。“技工”即此类教育的性质。进入技工教育院校的学生,就被当作准技术工人来培养。培养对象分为三级: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到用人单位当工人。“技工”的概念单一而清晰。教育的性质不同,就要求院校类型和教育类型不同。不同类型的院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例,哪一个职业教育院校愿意去培养“工字不出头”的技术工人?


2.培养目标不同。技工教育院校与职业教育院校都明确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实践过程中,二者的区别明显:职业教育院校虽也学习技术技能,但重点落在理论学习与升学考试上,技术为形,学历为神,实质是在培养学历人才;技工教育院校重点落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上,职业为导,就业为标,实质是在培养技能人才。


3.市场需求的着力点不同。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二者都要面对两个市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学校入口型市场和学校出口型市场。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立足于生源市场——学校入口型市场,着力满足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于高学历的市场需求,大力创建高学历通道,在中职院校升格大专高职院校之后,又大力推行大专高职升格本科高职院校和学士授予升格硕博士授予计划。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本科的生源学校,学生通过3+2大专、3+4本科制度安排很容易获得高学历。可以说,我国已完全实现与普通教育相似的中、高、本、硕四级阶梯升学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与普通教育高中、专、本、硕体系对应的趋同式、翻版式教育,为我国家长和学生增加了一条通往高学历通道,走的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学历型教育路线,主要是顺应了生源市场的需求。


技工教育院校办学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就业市场,着力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个层次院校,开设中级技工班、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既与国家“新八级工”制度对应,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培养三次产业企业发展所需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走的是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路线,主要是顺应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4.办学层次划分标准不同。职业教育院校以学历作为标准,按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划分培养层次,分设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本科院校三个层次学校,走的是与普通教育办学层次相似的精英教育道路;技工教育院校以技术工人身份层次作为标准,按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划分培养层次,分设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个层次学校,走的是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都不同的自成体系的平民教育道路。


5.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同。技工教育院校、职业教育院校都认为校企合作重要,但实践情景大不相同。从主管部门文件部署到学校具体实践看,多数职业教育院校没有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制度来认识、要求、推行,多数学校忙于升学教育和宏观层面的产教融合,形成了校企双方浅层合作或形式合作的态势;技工教育院校不同。在人社部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从2010年开始,就通过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把校企合作落实为基本办学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不仅成为所有技工院校的共识,也成为技工院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多数学校在构建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校企深层合作的格局。


6.课程改革程度不同。技工教育院校、职业教育院校都重视课程改革,但区别明显: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培养;技工教育院校的课程改革分两类:

微信图片_20230408135517

技工教育院校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7.教师培养要求不同。职业教育院校要求专业教师要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走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师培养路径;技工教育院校要求专业教师要具备与所教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让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走的是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路径。


8.职业技能培训的地位不同。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满足于学制教育,对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多数职业院校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院校却高度重视。一是从2012年开始,就通过技工院校《设置标准》,把职业技能培训规定为技工院校办学的一个职能,与学制教育业务相连、资源共享、合作培养、完成规定任务;二是对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类学校规定具体任务。如,“普通技工学校年职业培训规模800人次以上”、“高级技工学校年职业培训规模2000人次以上”、“技师学院年职业培训规模2000人次以上。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年培训规模不低于1000人次”。


9.职业技能评价的作用不同。职业教育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没有强制性要求;技工教育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早在2012年人社部颁布实施的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三类学校《设置标准》里,就明确规定“技工学校学生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与所学专业对应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0.办学路径不同。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办学路径: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院校是以学历为特征,以升学为导向,走培养学历人才为主的办学路径。技工教育的技工教育院校是以技能为特征,以就业为导向,走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路径。


来源:景容观点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度(第2批次)立项课题结项评审通过名单公示的通知

 

职教学会秘〔2023〕18号

 

相关课题负责人:

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第2批次)结项通知》(职教学会秘〔2022〕54号),该批次课题应当结项数为176项。经课题负责人所在科研单位初步鉴定后,我会实际收到符合结项条件的课题材料88份。我会于2023年2月14日-3月30日,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结项申请材料开展了评审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现将结项通过名单(详见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7日至4月14日。

 

公示期内若有异议,请以书面或电子邮件方式向学会反映,并提供相应证明,以便调查核实。反映人须如实提供本人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对匿名、冒名或超出公示期限提出的异议原则上不予受理。名单如发现有笔误的,请及时与我会联系告知。

 

公示期内若无异议,此结项通过名单在公示期过后自动成为最终通过名单。

 

联系电话:(010)58581609;

 

电子邮箱:zjxh2002@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909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邮政编码:100020。

 

附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第2批次)结项评审通过名单

 图片 1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图片 5

图片 6

图片 7

图片 8

图片 9

图片 10

图片 11

图片 12

图片 13

图片 14

图片 15

图片 1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

2023年4月4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关于征集赛事保障合作伙伴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是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大赛将于2023年9月在天津市举办。为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参与,充分利用大赛平台展示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共同发展,经研究,决定启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赛事保障合作伙伴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概述

(一)征集单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


(二)征集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有意向为本届大赛提供赞助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应征单位)。


(三)赞助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服装、餐食、饮水饮料、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能源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交通服务、航空服务、物流服务、法律服务、通讯服务、酒店服务、宣传服务、印刷服务、会展与策划服务等。


(四)征集方式:公开征集。


(五)赞助权益:可享有“赛事保障合作伙伴”称号及相应层级相关权益,并择优推荐成为高层级合作伙伴候选单位。


(六)本次征集活动不接受联合体应征。


二、应征条件

(一)应征单位应有意向以社会效益和公益性目标作为首要目的,为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提供资金、实物、技术或相关服务。


(二)应征单位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商业信誉和经济实力,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品牌形象与办赛理念和宗旨不相抵触。


(三)应征单位须财务状况良好,具有提供赞助的能力,提供的产品须符合国家环保或相关标准。


(四)应征单位须按照执委会相关程序和要求参加征集。


三、应征程序

(一)执委会发出征集公告。


(二)应征单位提交《应征赛事保障合作伙伴意向函》(见附件)及合作方案。


(三)执委会组织评审遴选。


(四)与天津第二届国赛运营管理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赞助合作协议。


四、应征赛事保障合作伙伴意向函提交


应征单位须于北京时间2023年4月12日17:00前(含)提交《应征赛事保障合作伙伴意向函》。


应征单位须将《应征赛事保障合作伙伴意向函》原件及合作方案邮寄或送至执委会。以其他方式递交的,执委会均不予受理。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波、吕程


联系电话:022-88711837、88711853


通信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体育环路(天津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B3


邮政编码:300350


六、执委会的权利保留


(一)执委会有对本公告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对赞助内容、征集时间等。


(二)执委会对本公告及附件拥有最终解释权。特此公告。

附件:应征赛事保障合作伙伴意向函

来源: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文章来源:https://hrss.tj.gov.cn/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进一步提升实习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实习教师专业化成长,近日,玉田职教中心实习教师“过三关”比赛第一轮讲课在各专业教室举行,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10名实习教师参加比赛,教务处全体教师深入课堂听课。

学校以“一对一”结对提升的形式为每名实习老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结对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实习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案、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专业部多次组织教师听评课,教研组利用教研时间帮助实习教师打磨课程。比赛过程中,参赛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师生互动更加和谐自然,展现出良好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讲课结束后,教务处对实习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整体验收赋分,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改进要求。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实习历练工作,本次“过三关”讲课比赛是实习教师的首轮亮相,在反复打磨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我们期待实习教师在接下来的公开展示课及说课比赛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交通安全进校园

警校携手筑平安

 

协同育人聚合力,勠力同心护平安。为进一步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2023年4月7日,乐亭职校特邀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新利、宣讲中队中队长刘永文和宣讲员邵爽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宣讲活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世春携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活动由班子成员宋宝军同志主持。

宣讲现场

交通安全知识记心中,平安出行伴成长!此次“交通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通过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展板展示等多种形式,切实保证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同时,宣讲活动采用现场直播形式,全体师生通过直播互动参与活动,有效地扩大了宣传效果。

观看直播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宣讲员邵爽同志作了主题为“安全,才有未来”的讲座。她结合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阐述了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出行应该注意的细节,教育和引导同学们在日常出行过程中养成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告诫学生不坐无牌无证车,不坐超员超载车,不争道抢行,不满16周岁不得骑行电动车、不得无证驾驶机动车等。

宣讲现场

学生们认真聆听,感悟很深。会后纷纷表示,要从自我做起,并努力带动身边的人,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中职生。 

展板宣传

此次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充实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对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乐亭职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为师生构筑平安、健康、科学、有序的坚实屏障!

 

 

 

撰稿:毕冬玲

编辑:史丽月

摄像:刘 强

稿件来源:政教处

责任编辑:刘浩

审核:王庆胜

来源:乐亭职校

2023年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水平运动队)文化考试(以下简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将于4月15日-16日进行。现将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一、考试科目、时间

图片 1


二、考试地点

河北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南大街汇丰西路29号)。

图片 2

 

三、打印准考证时间和方式


考生于2023年4月8日12:00后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www.ydyeducation.com)或“体教联盟 APP”中“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系统”(以下简称“体育单招系统”)下载打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准考证。

 

四、注意事项


(一)考生凭《准考证》、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第1科(语文)开考前须提交《不携带手机进入考点承诺书》(见附件)。


(二)考生可于考前1天(4月14日)14时后到考点大门外查看考场分布图和校园平面图,但不得进入考点。


(三)每科考试开考前90分钟开始进入考点,开考前30分钟〔第一科(语文)为考前40分钟〕入场,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开考信号发出后方可答题,考试开始后60分钟方可交卷离场,交卷前未经允许不得离场。


(四)主动接受监考员的身份验证和随身物品检查。除2B铅笔、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无封套橡皮、透明文具袋、无字垫板等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任何物品(如手机等通讯工具、手表等计时设备)不得带入考场,否则按违规处理。


郑重提醒:考试期间,随身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参加考试,无论使用与否,均认定为考试作弊,将取消当年高考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并记入诚信电子档案;使用相关设备发送或接收试题(答案)的,将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五)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待监考检查无误后方可按规定有序离场。不得将试卷、答题卡、草稿纸等材料带出考场。


(六)考试在标准化考场进行,全程录像监控。考生须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违者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处理。

 

五、成绩查询


考生可于5月14日12:00后登录“体育单招系统”查询本人文化考试成绩。

 

 六、咨询电话


河北外国语学院:0311-66607500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1:30,15:00-17:30


附 件

图片 3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文章来源:http://www.hebeea.edu.cn/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化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新《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职业教育法》从原来的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六十九条,内容更加充实。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于全面深化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201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将标准范围扩大到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强化标准化工作监督管理制度。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


教育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有关部门或社会团体等通过教育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由公认机构批准,为各种教育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化是方案的简化和选择形成标准的过程,以及把标准作为手段构建、组织、演绎客观现实,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不断复制形成扩散的过程。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标准是指教育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教育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一般而言,教育标准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学校设立与建设、学校运行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教育学督导、语言文字等方面。在上述背景下,探讨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及监督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对策对于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意义重大。

 

新时代职业教育

标准化建设迎来新的机遇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带来契机。


(一)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为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强调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整体联动。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强国战略中,教育强国是筑基工程,优先发展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对“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提出了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健全职业学校评价”。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全面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更好支撑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国家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为职业教育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标准化战略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标准化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2017年《标准化法》修订后,我国各行各业的标准化工作都在持续加强。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当前,涵盖国家标准、教育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教育标准类文件及企业标准在内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对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修订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系列举措,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研制和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于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实现标准化工作的四大转变,即: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运用的全域转变强调,将标准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全方位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新《职业教育法》贯彻落实为职业教育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更好保障


《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标准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法》属于法律范畴,对政府、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在职业教育中必须做、可以做及不得做的事务进行规定。职业教育标准属于教育标准范畴,是对教育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职业教育法》更加宏观,职业教育标准相对微观,二者相互影响,法律规制标准,标准衔接法律。


新《职业教育法》全文共有21处提到“标准”一词,涉费标准、教职工配备标准、学生资助标准等诸多方面;同时,法条中有更多地方虽未明确使用“标准”一词,但是表述中暗含着“标准”的涵义,具有“标准”的功效,如“等级评价”“指标”“质量评价”等。在《标准化法》中,“教育”“服务”“技术”一词分别出现了3次、15次、28次。而“企业”一词在《标准化法》和新《职业教育法》中分别出现27次和47次。从新《职业教育法》文本内容来看,除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外,还对职业学校教职工配备标准、授权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明确实习实训内容和标准等要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法律保障。及职业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校设立标准、经费标准、收费标准、教职工配备标准、学生资助标准等诸多方面;同时,法条中有更多地方虽未明确使用“标准”一词,但是表述中暗含着“标准”的涵义,具有“标准”的功效,如“等级评价”“指标”“质量评价”等。在《标准化法》中,“教育”“服务”“技术”一词分别出现了3次、15次、28次。而“企业”一词在《标准化法》和新《职业教育法》中分别出现27次和47次。从新《职业教育法》文本内容来看,除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外,还对职业学校教职工配备标准、授权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明确实习实训内容和标准等要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提供了法律依据及法律保障。

 

新时代职业教育

标准化建设现状及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将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顶层设计统领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架构层级由政府主导的一元结构向政府与市场相协调的二元结构转型、突出重点领域的基本标准建设等举措,不断加快我国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一)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现状


当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其中,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涵盖职业院校设立与建设标准、职业教育装备标准、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标准、职业院校运行和管理标准、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教学标准、职业教育督导标准等重点领域,标准类别更加丰富,制修订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涵盖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生均经费基本标准、职业教育装备标准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等在内的硬件保障类标准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例如,在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方面,2018年,由教育部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92-2018)》发布,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规范。2022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七部门共同发布《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该标准修订参照了2010年与2011年分别发布的《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6-2011)》。在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方面,2019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为相关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提供了统一规范。在生均经费方面,2015年,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应当于2016年底建立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各省(区、市)都建立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27个省份建立了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在教育装备标准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JY/T0596-2017)等系列教育行业标准的发布,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好的硬件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2017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专门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


二是涵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教育督导标准等在内的软件类标准建设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方面,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构了标准体系。近年来,教育部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相关标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及独立学院转设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名单,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一体化修(制)订,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专业升级,规范专业设置管理。在课程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14年,两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先后发布。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推进及中高职英语等系列课程标准的发布,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在顶岗实习方面,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其后,发布了系列《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规范建设。在职业教育督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等文件的发布,为各地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及规范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具体指引。职业教育相关标准见表1。

 

微信图片_20230407103441

 

(二)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等不断完善。但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职业教育现代化需求相比,教育标准化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对相关政策熟悉程度不足。有研究者指出,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面临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关注职业教育宏观层面的规范较多及对具体标准重视不足等问题。笔者对东部沿海和西部两个城市地区1935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的教育标准化状况调研结果也显示,在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尽管75.14%的教师认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教育标准化工作,但仍有20.10%的教师认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教育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一般”,还有4.76%的教师认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教育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在对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了解程度方面,42.53%的教师选择了“了解一点”,17.67%的教师选择了“只是听说过,不了解相关内容”,7.44%的教师选择了“没听说过”,仅有32.36%的教师选择了“了解”。在对与职业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行业标准的了解程度方面,35.97%的教师选择了“了解一般”,8.11%的教师选择了“不了解”,仅有55.92%的教师选择了“了解”。部分教师对教育标准化管理文件及职业教育标准熟悉程度不高,说明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标准的重视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也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标准意识与标准思维有待增强。


二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标准宣传贯彻与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当前,我国教育标准体系整体还不够健全,部分重点领域标准缺失。就职业教育领域而言,有些教育标准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教育标准亟待修订,有些地方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健全。如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仍存在总量不足、生均经费偏低、生均经费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调研中,部分教师也反映,当地制定的教育标准有与国家教育标准、行业教育标准存在冲突,修订完善不及时等问题。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研究者积极探寻加强职业教育标准化治理的路径。调研还发现,在相关教育标准的宣传与培训方面,45.79%的教师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标准进行宣传的总体情况一般,60.62%的教师报告未参加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培训。在标准的落实方面,30.23%的教师认为学校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标准的总体情况一般,尤其是在教师编制或配备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等方面的贯彻实施情况有待提高。这说明对已发布的职业教育标准的宣传、落实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

与加强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从国际上看,教育标准化改革持续深入,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完善课程设置与标准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是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例如,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对职业培训中的投资、机构、师资等各个环节都以标准的形式作出规定。这种将“标准入法”的职业教育法律与标准衔接模式,增强了职业教育的权威性和高效性。在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美国、德国、日本都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或投入机制,且依法确定经费投入比例和拨款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美国构建了由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和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师资体系构成的两大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于2009年发布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人员的能力结构》,涵盖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与职业学校校长等专业人员的能力标准。在质量评估方面,英国以教育标准办公室开发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通用督导评估框架为准线,并辅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和通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美国则经历了“投入导向—结果导向—标准导向”三次转向,在质量监测评估实践中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中等后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以及各个州的附加标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各部门及各地在贯彻实施新《职业教育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


(一)强化标准与标准化管理意识,支撑《职业教育法》落地


标准是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近年来,我国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与实践需求相比,有的教育标准制定科学性不足,有的地方没有对教育标准的组织实施给予足够重视,有的地方对教育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监督管理不够。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不断增强标准意识,形成遇事找标准的习惯,不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当前,各部门各地区都在积极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例如,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均发布了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通知,各省份也在积极宣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建议在研制《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制修订地方实施《职业教育》办法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地区要牢固树立标准意识、标准思维,要善于运用标准化方式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保障制度建设。无论是在完善招生、管理、评价制度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徒制培养的政策体系过程中,还是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进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的过程中,都要有标准意识,不断完善相关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


教育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职业教育法》在诸多方面为职业教育改革与深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仍需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完善力度。一是要依法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尤其是各地要针对生均经费保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按照《教育法》与《职业教育法》等要求,制定与完善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同时,各地职业学校举办者要依据相关标准按时、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二是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标准。如加快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同时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的共性与特殊性,适时出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基本标准与专门标准,研制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等标准。在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职业教育层次和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与完善地方的“双师型”教师认定相关标准。三是要结合新《职业教育法》提出的新要求,修订完善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及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相关办法,研制中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为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提供更好保障。此外,要建立健全新兴专业设置与教育教学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升级。


(三)强化监督管理与评估,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实施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现状,建议在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的过程中,一是要完善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程序,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在标准制定人员构成上,要兼顾职业教育领域专家、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产业界等不同群体的代表;在标准制定程序上,要加强前期调查研究、多种形式的论证及多渠道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二是国务院教育督导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等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标准实施状况的监督与评价。例如,国务院教育督导部门在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中,要加强对经费、师资等标准建设与落实情况的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加强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实习监管,指导实习单位落实好学生休息休假与参加相关保险等权利。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到2023年底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可谓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关标准落实的重要工程。三是适时开展《职业教育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立法后评估机制,是对法律实施过程与效果等进行检验,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立法法》对有关法律或法律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未来可在对《职业教育法》开展立法后整体评估的过程中,将职业教育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状况评估列为重要内容,或者专门开展职业教育标准相关规定立法后评估,由此督促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与落实。


作者 | 王建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小红(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3月30日至4月2日,由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的2023年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兴国汽保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如期举行,玉田职教中心参赛选手刘国强、刘印博同学夺得团体二等奖。

本次比赛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新能源汽车维护与高压组件更换”、“动力电池总成装调与检修”、“电驱动总成装调与检修”和“充电设备装调与检修”五大模块,共计7小时的赛程;全省共16支代表队32名选手参赛。这校两名参赛选手默契配合、稳定发挥,取得全省第五名、唐山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此次比赛由汽修专业骨干教师鲁建秋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技能小组学生按照训练计划认真备赛,尽管训练设备与比赛设备存在差异,师生还是信心百倍,克服困难,把“玉田”品牌展现在了赛场上。

玉田职教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河北省骨干专业和“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在此基础上2019年转型与升级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检修专业,总投资约180万元进行传统汽车实训车间改造及新能源汽车实训车间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带动新型专业迅速发展,不仅专业教师被聘为国赛裁判员,学生技能水平也迅速提升,成为深受北京奔驰、天津长城等知名品牌企业欢迎的人才源,近年来学校为京津冀汽车行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近日,玉田职教中心财经专业部在党建文化广场举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活动暨“弘扬民族之魂 传承优秀经典”诵读比赛活动,23个班级参赛。

活动中,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或激昂、或深情,彰显着青春的活力与文化的自信。经典诗篇《沁园春•长沙》《我爱你,中国》《以吾辈之微光 汇时代之骄阳》《中国红》《不负韶华 强国有我》等,在学生们的诵读中,诠释出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优美,再现了中华诗词的古典风韵,让人回味无穷。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满怀着同学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台下的观众时而静心欣赏,时而掌声雷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展望未来的情怀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最终,2021级电子商务一班、2021级会计事务一班、2021级平面设计二班获得一等奖。

在活动总结中,财经专业部主任娄新首先对参赛的23个班级表示了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更加主动、勤奋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在享受当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会继承先烈的遗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玉田职教中心

近日,在2023年青岛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姜林介绍了青岛市在职业教育升学渠道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青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升学通道多样化,使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大增强,中职学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认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同时,在职教高考制度的东风下,青岛加强职教高考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模式,推动中职学校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全市各中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学生培养新路径。


姜林介绍,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由就业导向调整为升学与就业并重,是办学方向的重大变化,既是适应广大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在升学渠道方面,一是学生有3条通道可以上本科。第一条通道是“3+4”。通过“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学生初中毕业就能够获得上优质本科的资格。以2022年为例,青岛市有700名初中毕业生考上“3+4”,占山东省招生计划的1/3。第二条通道是职教高考,从2022年开始,职业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职教高考专用通道上大学。2022年青岛市有3000多名学生通过职教高考实现本科梦。第三条通道是“专升本”。近几年,山东省专科升本科计划逐年增加。二是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大专。今年,市教育局协调在青岛的高职院校新增2000多个“3+2”学位,学生在家门口上大专的机会更多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重点培养打造质优量足的“现场工程师”,既是企业生产与产业创新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家为促进职教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提前厘清边缘认知,有助于笃定目标,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不走错道。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并实现“量产”,是眼下职教领域、产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去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专项培养计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自通知发出,到2025年目标完成,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这是“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广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完成如此艰巨任务,“坊间”众说纷纭,两种主流观点值得重视。一种是消极悲观,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合格标准高,且培养任务重,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很难实现;另一种则是近乎不负责任的盲目自信,依赖“靠天吃饭”“望天收”,有人认为目前全国职业教育力量雄厚、“产能很高”,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不成问题,亦有人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可以通过“矮子当中选将军”来“曲线”达成。显然,上述两种观点都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在2025年前“量产”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战略目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依托全国7294所中职学校、1486所高职院校、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若干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职教“基本盘”,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未必不可企及,关键是要让任务承接各方都对既定目标有明确且正确的认知,避免因为“方向不明,欲速而不达”。这其中,关于“现场工程师”培养及“量产”的四个边缘性认知尤其重要,迫切需要提前厘清,以便笃定目标勇往直前,少走弯路,不走错道。


“现场工程师”不是万能之师。相对于一般专注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更容易被认为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金油”“万能钥”。“专项培养计划”对“现场工程师”的定义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而对此类人才的标准则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这就从源头上厘清了“现场工程师”的职责,不是凭一己之力、一人之技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能够协调解决各类现场问题。以汽车生产流水线现场为例,其工作内容涉及到人、物、技术、流通等方方面面,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让一个“现场工程师”包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亲自解决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问题,这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场工程师”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界定,明确他们可以在现场协调、调动各种场内场外资源,统筹解决突发性问题,这不仅是企业的“现场”特征,也较好地契合了广大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的现实,使得“现场工程师”的“量产”更加容易实现。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现场”。“现场工程师”的工作任务是解决现场问题,因而其工作能力的获得必须来自于现场锻炼。而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我们往往更依赖于课堂知识讲解、实习基地技能训练,或是模拟仿真软件演练,预设解决“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适宜于学校层面的人才“量产”,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随机发生、紧急求决的生产或管理、服务现场。相对于每年近400万人(3年超千万)的高职毕业生来说,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显然占比很小,已经算不上群体化“量产”,而是高标准的“定制加工”。为了让这些集高、精、专、博于一身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够量质双保,我们必须把他们选送到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真实现场,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广泛学习,这也是“专项培养计划”要求有1000家以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广大职业院校来说,为了适应“现场工程师”的专门培养,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柔性化变通,更是必不可少的支持。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力戒单一。对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虽然我们始终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但从完成任务主体的角度讲,人们更容易将其定位于职业院校,并进一步将被培养对象限定为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而事实上,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培养出高标准、严要求、复合型的“现场工程师”,三四年的学校教育显然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的高位转变思路,在努力培养在校学生的同时,更要把企业的存量拔尖人才(技术或管理)纳入“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象,针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查漏补缺、精进加工、重点培养。诚然,相比单一的学校教育,拓展培养对象范围,肯定会增加学校的工作难度,需要协调各种资源,甚至需要顶着“为他人作嫁衣”的顾虑和压力。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大局,强化为国育才、为企业服务的职责,非常必要,这既是校企合作的制度使然,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然。


培养“现场工程师”是现实需求更是战略部署。从市场需求来看,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题。随着我国产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取得新突破,能够在生产(服务、工程等)一线第一时间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更是异常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落地、产业改革的步伐。“专项培养计划”提出“量产”现场工程师的明确要求,既是生产与创新的现实需求,是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而对职业院校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更是国家为了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对高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进行的战略性“试水”。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务必借此契机提高对人才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职教人才质量标准,让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和增能发动机。尤其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上升通道已经畅通、升学需求被持续激发的大环境下,如何聚精会神培养高技能人才、精心打造“现场工程师”,是广大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重任。


“量产”20万名“现场工程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圆满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无论是政府战略决策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职业院校、合作企业,都要先行组建、培养一批项目“现场工程师”,统一决策,正确指挥,确保“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求职路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从职业院校走向社会,从学校实训中心走向企业、工厂;他们手握技术,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薪酬待遇却不尽如人意……


他们,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日前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2022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而高职(专科)招生538.98万人,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已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可以说,从职业院校走出的学生已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哪些就业困惑,最为关心的问题又是什么?这一期,记者继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其答疑解惑。


求职要在“硬”“软”“精”上下功夫

学生提问:求职路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才能获得市场青睐?

西南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林克松: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若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而出,获得市场青睐,需要在“硬”“软”“精”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夯实“硬”技能。硬技能,即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与知识,是就业竞争的必备基础。例如,应如期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和各类资格证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把握求职方法技巧等。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阶段,要积极利用校内资源,整合校外资源,以“为我所用”服务自主学习。同时,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训机会、技能比赛机会,夯实自身“硬”技能,进而凭借实训经验与过硬技能在求职时赢得先机。


其次,要发展“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不再满足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对学生“软”实力越发重视,这就要求学生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如职业道德与素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看来,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与职业迁移已成必然。基于此,学生在形成某一具体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铸造自身对环境变化的迁移应变能力,以适应职场中的主动或被动变化。这不仅是获得市场青睐的有效砝码,更是通向未来幸福职业生活的重要基础。


最后,要做好“精”定位一是自身定位精准。学生需以务实的心态认真审视自我、正视自我——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深入剖析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兴趣方向、职业理想等,找准自身在现阶段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中的职业定位。要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做到高点定位与低点起步相结合。切忌让浮躁心态毁了对定位的把握,以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错失了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是择业目标精准。学生要理性分析身处的就业环境,结合自身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择业目标。只有将自身当前的职业能力、职业选择与当下社会需求适切接轨,才能获得企业青睐,也才有自我持续发展的保障。总之,择业目标要遵循有利于个人素质优势、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顺利就业等原则。


从生手到老手 要学、看、练、钻相结合

学生提问: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到了企业可能会用不到,还需要重新学。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这个问题,几乎是我们每个人从学校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必太过担心。


多年来,为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院校一直在主动应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比如,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等模式,紧贴企业生产实际,让课堂和生产线联动起来,把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在企业。比如,通过开展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及时融入课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等等。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胜任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好好学习,夯实基础,在校习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大家胜任岗位工作储备了知识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从毕业到完全胜任新的工作,需经历生手、新手、熟手、能手和老手等许多阶段,有一个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的过渡期,此时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初期工作的不熟、不顺等因素影响。


让学生快速胜任工作,我认为可在四个方面努力:

一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定期岗位培训。企业的岗位培训针对性很强,既有员工素质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它能帮助新入职毕业生把在校学到的系统化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还能帮助毕业生更好更快适应企业氛围。


二要善于向带你的“师父”虚心学习。企业一般会根据岗位需要,以“一徒一师”或“一徒多师”等形式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师父”也同样有从生手、新手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的经历,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要多与“师父”沟通交流、向“师父”虚心请教,要学、看、练、钻相结合,这会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快速成为熟手甚至能手。


三要经常与优秀学长学姐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工作岗位相同或相近的学长学姐,他们大多也经历过类似困惑,通过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克服困惑和快速提升岗位技能。借鉴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经验,帮助自己缓解新入职的心理焦虑,明确成长路径,促使自己迅速转变、快速成长。


四要多向母校老师请教。对母校和老师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愿意帮助自己的学生,因此,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和老师们聊聊,他们会综合分析问题原因、帮助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也会助推学生高效快速度过适应期。


树立多元化就业思维 制定长远职业规划

学生提问:发展空间不大也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即便找到一份工作,可能也干不长,毕竟没啥发展前景。该如何拓展职业前景?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阁:引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才能走上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好自身定位,坦诚面对从基层工作干起、“起薪不高”的社会现实。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生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认清短板,积极弥补完善,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首先,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要努力拓宽知识范围和眼界,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升应变与创新能力。还应结合自身特点、特长、所学专业等,正确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审视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明确就业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步伐。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生应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求职态度,打破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的惯性追求,树立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思维。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把当下的工作与今后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明晰自己在相关职业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钻研、深耕这一领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当前线上教育、网络直播、线上医疗服务、生鲜电商、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各行各业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此,毕业生要审时度势,积极拥抱新机遇,并在机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最后,要设立长远职业规划,立足社会需求和变化趋势确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设计要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特长等合理选择发展方向,进而激发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通过兼职或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升专业技能,以便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不必为升学焦虑 职教高考为你铺设道路

学生提问:继续读书深造是很多同学的愿望和目标,但职校学生往往学习成绩都不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应该坚定走深造的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读书深造,是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进入新时代以来,职教本科取得实质性进展,职业教育发展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职校学生升学渠道被打通,升学机会大大增加,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3+2专本贯通等方式继续接受本科教育,中职学生则渠道更为多样,基本不存在升学障碍。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逐渐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上大学也已不再困难。只要学习者有意愿,基本上都可以获取学习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对孩子尽早就业谋生、赚钱补贴家用的需求越来越低,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力的求学支持。


受教育传统和考试取向的影响,职校生普遍对考试升学有畏惧心理,往往不够自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职教高考试点多年,现已正式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作为与普通高考相对应的另一类招生考试路径,职教高考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门为职校生开设,为他们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大家大可不必为升学焦虑,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现在的考试与之前不一样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升学与否,都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如果有好的就业机会,还是可以优先就业,在社会历练几年之后,对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需求有了更为清醒和明确的认识,再回炉深造,渠道依然很畅通。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愈发成熟、自信、开放,加之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人走进学校充电、提高,这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读书深造、延迟就业,不是躲避工作、逃避社会,而是积蓄能量,提高竞争能力,增加自身砝码,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学生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付出中升华情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播文明,促进和谐,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地学雷锋活动。

主题升旗仪式

学校举行“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升旗仪式,号召全体同学学习雷锋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学习雷锋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

主题思政课

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

3月5日全校师生在人民网客户端收看主题思政课: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同学们跟随主讲人,走进雷锋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沉浸式地感受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的璀璨光芒。课后同学们纷纷写下观后感。

志愿服务

关爱老人篇

学生利用回家周时间走进养老院、走进孤寡老人家,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讲讲所学的医学常识,各尽所能帮助老人,在学生的陪伴下老人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学生们在陪伴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体验奉献的快乐。他们的行动是新时代学生的楷模,是雷锋精神的传承。

宣传健康知识篇

3月17日,学生化身健康知识宣讲员,来到滦州古城,宣传春季常见传染病以及健康防护小知识,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此次宣讲,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又使我校学生获得了百姓高度赞誉。

雷锋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本次学雷锋活动,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雷锋精神的践行就在生活中的点滴中。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定会继续抒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乐于奉献,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滦州市卫校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高考和技能大赛成了彰显两种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职业院校基本都把举办、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名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大赛确实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从“五全”入手,形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职业教育法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这一要求对举办技能大赛也有指导意义。大赛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抓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促进发展的机会。能参加学校以外的大赛特别是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个少数应当是层层“选拔”出来的,而不是学校“预定”出来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不扎实,实验实训开课率不高,校内竞赛没有落地。为了参加各类竞赛,指定学生及老师在小范围内强化训练,为了参赛而训练。这样的竞赛达不到促进“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目的。技能训练不是为了参加竞赛,竞赛是为了促进教学和训练。以赛促教、促训的前提是普及,“少数人”是“海选”出来的。把大赛建立在全员训练的基础上,随机确定校外各级大赛选人机制,夯实“底子”,彰显“底气”,厚植“底蕴”。


服务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一般来说,某一项大赛只能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参赛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等素质,但让学生专门进行与大赛相关的训练,以获奖“论英雄”,有跑偏的嫌疑。大赛是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不是全部;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是“特殊状态”,不是教育常态;是一个抓手,不是唯一抓手。因此,要切实把大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根据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覆盖全部专业。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类型特征。目前,学校普遍把指导学生在相应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奖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把学生获奖作为中高职学生升学的计分项目及就业的重要参考。但是,一些专业不设赛项,教师没有机会获取这一业绩,学生也没有机会取得这项成绩,有失公平。大赛理应涵盖全部专业,不能厚此薄彼。大赛涵盖全部专业,全国、省级、行业竞赛等各级竞赛难免过大、过多,年年搞也过于频繁。对此,一要科学评估大赛的作用,降低大赛成绩在教师评价、学生升学中的权重。二要严格限定举办主体,避免一个专业一年内重复多次举办赛事。三是实行届次化,推行大类化,打造精品赛事。也可举办随机抽查式赛事,检验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真正达到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推进教学、促进实训的目的。


着眼全程激励大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理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着眼于学习的全过程,赛前、赛中、赛后,有教、有训、有赛,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此外,还要注意巩固获奖学生的专业思想,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信念,真正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培育更多技能“苗子”,孵化出更好的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如果仅把参加大赛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而且学的还不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大赛的功能就弱化了。


追求全局效应。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还取决于全社会对比赛过程的关注,全体师生对比赛过程的感知。在技能大赛比赛过程中,受众面不广是又一个问题。“关起门”来竞赛,竞赛现场只有评委,鲜有观众,严重制约了大赛作用的发挥。在比赛中,适度扩大受众范围,线上线下结合,让全校师生尽可能亲临现场,参与、感受大赛,产生共鸣,形成共振。同时,也要让全社会了解大赛、关注大赛,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作者吕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站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6号)有关要求,做好赛事同期举办技能展示交流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围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主题,交流推广职业能力建设经验,全面提升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和职业技能竞赛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政府、企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2023年9月16-18日。


(二)活动地点: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三)展示内容:

1.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历程和成果、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职业技能竞赛成果。


2.各地技工院校发展历程和特色,教材、课程和师资建设成果,技工教育与乡村振兴、技工教育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项目成果。


3.有关参赛行业部门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果,展示代表先进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4.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传统技能技艺、绝技绝活等。


三、工作要求

(一)请各地和有关行业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参展项目推荐工作,动员技工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和能工巧匠等积极参与,充分展现本地区、本行业技能人才工作成果和特色技能技艺。


(二)各参展单位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所推荐展示项目不涉及明火、生烟等操作内容和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为提升展示交流效果,各参展单位可视情况设置群众参与性互动体验环节,鼓励通过门户网站和有关合作媒体,开展直播或录播。


(三)请于2023年5月26日(周五)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交流项目报名表》(见附件)报送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展示交流工作部。赞助企业参展有关情况可咨询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市场化运作(赞助)工作部。


四、有关事项

(一)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免费为每个参展单位提供展示场地,面积在100-120平方米之间。各参展单位可自行设计布展或委托大赛指定服务商提供服务,费用由参展单位承担。工作人员由参展单位选派,并纳入所在地区和行业参赛代表团统一管理。

(二)根据项目报名情况,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将会同执委会统筹布展工作安排,并于7月上旬向各参展单位发出展位确认函。有关报送展示文案、展位方案、参展人员信息,以及组织进场施工布展等具体事宜将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一)组委会活动指导组

联系人:程慧燕、董秀珍、谭垚


电  话:(010)84201663  84202665


(二)执委会展示交流工作部

联系人:李宗悦、姜勇、王昕瑜、李政霖


电  话:(022)88711813  15802252688


传  真:(022)88711813


邮  箱:qgjndsgzzb@tj.gov.cn


(三)执委会市场化运作(赞助)工作部


联系人:苏晨


电  话:(022)88711839


传  真:(022)88711851


邮  箱:qgjndszzzs1@yeah.net


附件

微信图片_202304041358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代章)

2023年3月28日

来源:技能中国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从3月21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将与玉田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唐山开元电器集团合作,共同实施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2+2+2”贯通培养模式,协同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据了解,“2+2+2”贯通培养模式是河北省今年首次推出的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2+2+2”年共6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下,学生在中职完成前2年规定的学业后,以企业为主安排为期2年的岗位实训和岗位就业,学习岗位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第5年再以联办高职为主安排2年学业课程,以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方式学习,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原则上毕业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目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玉田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唐山开元电器集团已共同制定《“2+2+2”贯通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建立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根据方案,三方共同制定招生招工计划、共同确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健全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同时,实施“招生招工、学生学徒”一体化,联合制定“笔考+面试”招生与招工方案,开元电器集团直接参与中职招生录取环节,届时学校将通过组建“校长+专业主任”招生宣讲队伍,学生及家长“面对面”宣讲交流,并设醒目专栏专题推介和新媒体推广咨询等。


与此同时,创新“工学交替、阶段递进”长学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开元”系列产品品种多、融合技术杂、服务领域广以及核心岗位群职业能力交叉性强、学科集成度高的岗位特点,多维度对比贯通培养差异性,将能够从事“开元”焊接设备制造、产品销售工作现场解决较疑难工艺问题以及提供相对高端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岗位作为贯通培养目标定位,校际、校企合作设计“中职打基础+企业炼技能+高职增能力”分段模式,构建“一体设计、能力分阶、中层共享、高层自选”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三段贯通、岗学一体,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能执行任务的学徒、准员工、能创新应用员工的职业成长。


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贯通人才培养为目标,三方共同推进智慧型教学保障条件建设,打造“人员互聘、校企协同”的高水平、协作式、结构化“双元”教师指导团队,持续开发“岗课赛证”四位融通的立体化数字资源,校企共建贯通培养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等平台,采用“云端探究学习、学校集中学习、远程指导答疑、送教入企”等弹性、灵活方式组织教学,运用师生教学行为大数据“画像”精准剖析、改进运行问题,聘请产业外考官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对育人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生在中职、企业、高职三个阶段的成长轨迹电子档案,应用可视化积分增值引导育人主体改进、导师教学反思、学生自我管理。


(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 通讯员刘柬林)


来源:河北日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