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一、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本科批(含专升本、高起本,下同)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4月1日9时至17时,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4月3日17时至4日9时。


二、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和省招生委员会规定,艺术类招生专业不进行征集志愿,其他专业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录取时不降分,第二次征集志愿录取时,对线上生源不足的,可适当降分录取,但降分幅度最大不超过10分


三、本征集计划是本批次录取结束后高校缺额和新增计划。


四、考生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右侧“成人高考信息服务”,选择“征集志愿填报”,输入“证件号码”和“密码”填报征集志愿。


“密码”仍使用考生本人在网上报名时设置的密码。如忘记“密码”,可使用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进行密码重置。


五、考生可填报相应科类的一个志愿。


六、考生须填报征集志愿才能参加征集志愿录取。征集志愿须由考生本人填报,因非本人填报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负责。


七、请考生使用谷歌(Google Chrome)浏览器或新版Microsoft Edge浏览器、360浏览器(极速模式)登录征集志愿填报系统。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文章来源:http://www.hebeea.edu.cn/

赛执委函〔20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级行指委、教指委、行业学(协)会:


为进一步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办赛质量,做好专家管理工作,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作专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家工作

遵守大赛制度,服从大赛执委会的安排,承担以下任务:

1.赛项技术层面的整体设计和竞赛任务设计。

2.赛项规程制定、赛题编制和验证。

3.赛项技术平台标准制定、设备遴选和验收。

4.赛项场地设计、场次安排、设备布局和赛场验收。

5.赛项裁判培训、技术说明和咨询答疑(不影响或干扰裁判独立履行职责)。

6.赛项比赛期间技术指导、赛场安全督导。

7.赛项技术点评和竞赛成绩分析。

8.赛项宣传方案设计、竞赛资源开发与成果转化方案设计与验收。

9.接受大赛执委会、赛项执委会的领导,完成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专家条件

(一)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公正诚信、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严守竞赛纪律,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愿意参加大赛工作。


2.在赛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或技术技能水平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具有本职业高级考评员资格,得到行业普遍认同;担任组长的应在全国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从事赛项所涉及的专业(职业)工作5年及以上,熟悉本赛项对应的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熟悉职业教育和竞赛工作,熟悉本职业(工种)技能竞赛规则,在竞赛项目策划、技术平台开发、命题和评价、执裁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身体健康,原则上须在职且年龄在65周岁以下(两院院士年龄不限)。

 4.工作须得到所在单位支持,时间和精力有保障,能够按大赛执委会要求全程参与并胜任专家工作;具有省级或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专家或裁判经历,担任过专家或裁判两次以上者优先选用。


(二)技术条件

具有赛项相关专业(职业)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水平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可以在封闭环境下承担赛项规程、赛题的设计和评审工作,熟悉相关行业或领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内外发展动态。专家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二:

1.获省级及以上奖励的科研或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2.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排名前五)。

3.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4.参加赛项相关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类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或指导学生在赛项相关专业(学科)竞赛或综合性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励。

5.主持国家在线课程、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项目。

6.主编省级及以上重点教材、规划教材。

7.科技成果转化实绩突出,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过省级及以上科研成果推广表彰。

8.作为第一起草人,负责赛项相关专业(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并负责其中主要技术内容的撰稿或实验(训)验证工作,且该标准在相应范围内得到实施应用。

9.承担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0.担任双高专业负责人或牵头开展省级专业综合评价(专业认证)。
       

三、征集程序

1.专家所在单位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附件1)所列设赛方向组织征集,收集填写完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推荐信息表》(附件2),加盖单位公章,并上报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级行指委、教指委、行业学(协)会(以下简称“推荐单位”)。专家所在单位须收集专家近三年的教科研成果和获奖佐证材料电子版并留存,以待抽取核查。

2.专家推荐工作须遵循唯一性原则,不得通过多个推荐单位报名,一经发现,取消推荐资格。

3.推荐单位负责对专家信息进行初审、汇总并提交至大赛执委会。

4.大赛执委会对专家信息进行复审,并报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批准。
       

四、相关要求

1.推荐单位推荐的同一设赛方向的专家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人。

2.同一专家不得同时填报多个设赛方向。

3.大赛组委会、大赛执委会和推荐单位对专家信息严格保密,未经允许,严禁任何人泄露和使用专家信息。

五、注意事项

推荐单位将初审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信息汇总表》(空白表见附件3)电子版于2023年4月10日前上报至大赛执委会邮箱:dszj@chinaskills-jsw.org,同时将《全国职业院校专家推荐信息表》加盖公章于2023年4月10日前(以邮寄日期为准)寄送至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沈老师 010-58556725 

杭老师 010-58556742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6层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附件: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docx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推荐信息表.doc

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推荐汇总表.xlsx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代章)

2023年3月31日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skills-jsw.org/

关于征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的公告


为扎实做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赛项规程、赛题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规程、赛题编制质量,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现面向全国征集大赛赛项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


一、征集对象

全社会有意向支持大赛工作的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以下简称“编制单位”)。


二、工作要求

1.编制单位须具有相关领域大赛经验,无不良社会记录,无被投诉、被举报情况。


2.同一编制单位可提交不超过三个设赛方向的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


3.编制单位在同一设赛方向提交的赛题素材原则上不少于三套,各套赛题素材之间重复率不超过30%,须同步提交每套赛题素材对应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4.编制单位须严格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方向指南(2023-2027年)》(附件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方向基本信息表》(附件2)所列设赛方向,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模板)》(附件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编制说明》(附件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编制说明》(附件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建设规范》(附件6)规定的要素和格式编制。


5.拟试点组织开设教师赛和师生同赛,详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教师赛和师生同赛设赛方向汇总表》(附件7),其中,教师赛设赛方向应提交学生赛和教师赛方案各一套。


6.规程和赛题编制应遵循“尽量不用设备、尽量选择通用设备、尽量降低设备价格”的原则,如涉及平台或设备,不得出现指定平台和设备,一经发现,视为无效。涉及的平台或设备原则上单个赛项(含所有模块)软件类工具或平台总价不超过10万元,大型设备类器材或平台总价不超过50万元。


7.编制单位须对所设计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内容进行科学性、合理性验证,原则上应在不少于2所不同水平的院校中开展赛题难度、区分度测试,并提供测试验证报告和设赛方向内容说明表(附件8)。


8.编制单位提交的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应无版权或著作权等纠纷,一旦提交,大赛执委会有权对其进行复制、改编、发布等活动。


9.征集到的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仅作为编制规程和赛题的参考。如征集到的规程建议和赛题素材数量不足或质量不高,该方向暂缓办赛。


10.编制单位须对所提交材料负责,法人签字盖章后,按规定时间提交至大赛执委会,逾期不受理。


三、材料报送

编制单位于2023年4月10日前(以邮寄日期为准)将附件3、附件8、赛题素材及验证报告的纸质盖章版(一式2份)报送至大赛执委会,同时将电子版(WORD版及盖章扫描版)发送至指定邮箱:gcst@chinaskills-jsw.org。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郭老师010-58556742

董老师010-58556725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6层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附件: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docx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方向基本信息表.docx

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模板).docx

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编制说明.docx

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编制说明.doc

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题库建设规范.doc

7.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教师赛及师生同赛设赛方向汇总表.doc

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方向内容说明表.xlsx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代章)

2023年3月31日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skills-jsw.org/

关于开展2023-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遴选工作的通知


赛执委函〔20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教职成函〔2021〕11号),现决定开展2023-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遴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条件

(一)申请单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二)申请单位须服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执委会的领导。


(三)申请赛项范围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以下简称“指南”)。


(四)赛项申请单位应充分考虑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场地、周边住宿、交通等保障条件。


(五)申请单位须得到省级政府支持和配套经费支持,并制定赛区承办方案和赛事宣传工作方案。


(六)申请单位应一并提交赛项意向承办院校信息,承办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较强的专业优势。与所申报承办赛项相关的专业是省级及以上高水平、品牌(特色)专业(群),师资和实训条件良好,2023年之前有立项相关专业的校级以上资源库建设。


2.具备良好的产业环境。所申报的赛项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相吻合,与当地企业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3.具备丰富的办赛经验。近三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或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先。


4.具备满足办赛需求的场地条件。能够提供宽裕的比赛场地,同时赛场能满足视频监控无死角。


5.具备满足办赛需求的设备设施。能够保证根据赛项实施方案,对比赛用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施设备数量充足、性能完好,能够满足比赛要求并配有备用设备。


6.具备较强的接待能力。区位优势明显,市内有机场、高铁站、地铁等,交通便利。赛点周围宾馆数量充足,住宿环境良好,能够满足专家、裁判和参赛选手的住宿需求。


7.具备较强的组织保障能力。编制周密完善的赛事组织方案,设置协调联络、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有完备的应急工作预案,包括各类安全和比赛过程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预案。


8.具备较强的赛事宣传能力。具有开放办赛和现场直播条件,能够做到在不影响比赛的前提下,全过程、全方位安排现场直播,设置观摩区;能全方位宣传大赛,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途径对大赛进行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的宣传报道。


二、申请规则

(一)申请单位一次性申报2023-2024两年比赛赛区和承办赛项。除开幕式所在赛区外,各赛区申请常规赛项(每年赛)不超过10项,申请2023年单数年赛项和2024年双数年赛项各不超过5项。开幕式所在赛区申请常规赛项不超过40项,申请2023年单数年赛项和2024年双数年赛项各不超过20项。申请单位须兼顾中、高职项目,提交赛项应依据申报意愿进行排序。


(二)赛场设置坚持赛区内“能集中不分散”原则,主要选择交通和住宿便利的城市,原则上不在县级(含)以下区域设置。


(三)适当考虑各省对大赛的支持力度,对教育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西部民族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申请赛项适当倾斜。


三、申请流程

(一)赛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指南(附件1)中的设赛方向提出申请,填写《2023-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申请表》(附件2)及其他支撑材料(要求见附件3),报送大赛执委会办公室审核。各赛区执委会依据学校申请意愿进行遴选,确定申请赛项及承办校排序。


(二)统筹安排。大赛执委会成立赛区设置工作组,按照各赛区提交申请材料进行统筹安排。大赛执委会通过协商与专家会议方式,确定赛区安排结果。


(三)公布名单。赛区安排经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审定后,由大赛执委会公布。


四、材料报送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2023-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申请表》电子版及相关支撑材料扫描件于2023年4月7日前发送至指定邮箱sqgl@chinaskills-jsw.org,同时将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加盖公章于2023年4月7日前(以邮寄日期为准)寄送至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刘老师 010-58556742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6层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附件: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docx

2.2023-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申请表.docx

3.支撑材料要求.docx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代章)

2023年3月31日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skills-jsw.org/

3月3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的通知,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相关要求,大赛执委会研究编制了本规划,并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详情如下:


64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法规和文件精神,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相关要求,大赛执委会研究编制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2023—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贯彻落实。


教育部办公厅

2023年3月30日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规划

(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明确未来5年大赛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保证大赛规范有序发展,依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大赛是教育部牵头发起、联合34家部委和事业组织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国际性职业院校师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是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5届,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年提升,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引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广大职教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重要舞台和中国职业教育的靓丽品牌。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也对大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大赛试点改革,在办赛机制、申办主体、经费投入等方面做出优化调整;2022年,大赛开设国际赛道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但是办赛过程中,仍存在赛项设置覆盖面不够广、头部企业参与度不够高、部分赛项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不力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赛迫切需要以规划为牵引,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标准规则、实施办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职业院校师生技术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牵引,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持续提升大赛的质量、成效和品牌影响力,更好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到2027年,大赛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赛事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院校竞赛体系基本形成;赛项设置更加合理,实现对2021版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全覆盖,专业类覆盖率超过90%;赛项规程和赛题编制更加科学,与教学和产业需求衔接更加紧密;大赛成果在教学和生产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大赛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彰显中国职教特色、具备国际水准的技能赛事品牌得到认可。


(三)基本原则

1.坚持职教特色,育人为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考虑大赛的教育教学属性,围绕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真实工作过程任务要求和企业生产现实需要设计比赛,重点考查和培养选手的职业素养、理论功底、实操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具备行业特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坚持以赛促融,以点带面。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适时推出职教本科组比赛,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联的立交桥;不断优化企业参与机制和形式,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吸引更多产教融合型企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参与大赛,更好发挥企业在软硬件支持、技术转化、资金捐赠等方面的作用;将新的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融入比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


3.坚持问题导向,健全机制。针对执行中发现的制约大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赛后抽查、第三方评估等对赛事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总结,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建设、赛项设置和规程、赛题设计,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大赛创新活力。


4.坚持统筹协调,多元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办赛机制,推动合作办赛、开放办赛。调动组委会成员单位积极性,提升大赛质量和影响力;扩大赛项执委会、赛项专家组等团体中的行业组织成员占比,建强专家、裁判、监督仲裁队伍;完善世校赛的国际组织形式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赛事体系。构建以校赛为基础、省赛为主体、国赛为示范、世校赛为牵引,上下衔接、内外贯通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在标准规则、体制机制、赛项设置、规程赛题、平台设备、组织实施和奖励政策等方面逐步统一标准。由职业院校定期组织校赛,规范省赛选手选拔,推动以赛促学、赛教一体。省赛每年举办一次,为国赛和世校赛选拔参赛选手。国赛每年举办一次,设高职组和中职组,逐步试点教师组技能比赛和师生同赛项目。世校赛逢双数年份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期间举办,由当年省赛获奖选手、国外院校选拔赛优胜者及在华留学生代表队等共同参加,比赛项目主要以国赛赛项库为基础,适度增补,兼顾各国普遍推荐的赛项设置。


(二)优化赛项设置。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综合考虑专业招生人数、覆盖省份数、开设学校数,兼顾国家战略和重点行业产业实际需要,确定设赛方向和办赛频次。国赛赛项库总量控制在170个左右,每年国赛赛项数量控制在120—130个。赛项库可根据需要每年一微调,每5年一大调。大赛开幕式或闭幕式所在赛区承办的赛项数量,原则上国赛赛项不超过30个,世校赛赛项不超过20个。


(三)改进大赛合作机制。构建分层级的大赛合作单位(企业)制度,设置全球合作伙伴(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赛项合作伙伴(企业),合作单位向大赛提供资金支持、设备和物资赞助、技术服务,大赛给予相应的权益。


(四)建强专家裁判队伍。建立涵盖各类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分布合理、知识结构互补的专家裁判队伍。建好国外专家库,重点扩充熟悉国际技能标准和世界技能赛事、具有国际大赛工作或执裁经验的专家,兼顾国外参赛校专家。多维度严格选拔专家、裁判、监督仲裁并完善考核评价,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定完善相应的选用、退出和“黑名单”细则,确保比赛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五)完善大赛管理平台。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即时高效原则,升级改版大赛官网,在现有信息发布、专家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基础上,增加选手报名、赛事管理、线上评判与监督、选手风采展示、资源转化、直播互动等功能模块,构建满足各级赛事需求的一体化比赛管理平台,适时推进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链接贯通。


(六)加大品牌宣传。创新媒体宣传渠道和策略,探索建立大赛融媒体宣传平台,加大对精彩赛事、获奖选手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做好优秀选手成长成才、大赛成果转化等典型案例总结。加强大赛标识使用与管理,塑造品牌形象。做好大赛规程标准、比赛设备等优质资源国际性推介宣传。扩大赛事开放,通过现场观摩等向社会展示比赛过程,设置面向中小学生的普适性体验赛项。改造、扩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做好档案资料整理、保存和展示。


(七)做好大赛研究和资源转化。依托大赛承办单位和行指委等组织,持续加强大赛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发布大赛研究和资源建设类项目,为大赛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深入探索大赛资源转化路径,推动规程、赛题、资源包等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围绕赛项开发系列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在线精品课程、一体化数字教学资源库等。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落地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办赛过程中的把关定向作用,确保办赛过程始终体现党的教育政策主张、体现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各赛区应提高站位,统一认识,把大赛作为推动本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各方积极参与,合力办好大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承办院校作为赛区执委会和赛项执委会第一责任单位,应认真落实大赛章程和相关制度规定,切实履行各项义务,确保比赛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投入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经费管理办法》要求,依法依规筹集、使用和管理大赛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赛事实施。鼓励建立省级大赛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规范本地区大赛经费管理,省级管理办法不得与国赛经费管理办法相冲突。各地应持续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加大办赛经费投入力度;根据教育部与中国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当地分行对大赛的赞助尽快到位。


(三)完善选手奖励政策。探索建立和完善分层分级的大赛获奖师生奖励制度。鼓励各地协调联合主办单位,借鉴相关做法,在授予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等方面出台相关办法和举措;完善大赛获奖选手在升学考试、考研等方面的加分或免试政策;探索大赛获奖师生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机制;视情对获奖选手进行现金奖励。

 

640 (1)

640 (3)640 (4)640 (5)640 (6)

640 (7)

来源:教育部官网


来源: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yxds/s3069/202303/t20230331_1053799.html


2023年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使命任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快解决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提升高校战略人才培养能力、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二、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产业发展急需,加强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夯实未来技术原创人才培养。建好18个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强化特色发展,打造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三、实施系列“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强突破。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工科相关领域,生物育种等新农科相关领域,预防医学等新医科相关领域,涉外法治等新文科相关领域,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同时启动地方高校“101计划”。


以系列“101计划”为引领,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印发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公布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开展“十四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工作统筹指导。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快“虚仿2.0”建设,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指导。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深入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指导办好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四、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完善和发展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实施《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研究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加快集成电路、储能、生物育种、医学攻关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完善全国大学生实习信息平台,加快“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认证体系,组织筹备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推进农林高校与农科院开展“一省一校一院”农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入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内容方法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网络安全专门人才培养,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构建中医药经典教学新生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加快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继续举办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深化理论实践创新,深入开展“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加大跟踪指导和总结推广。


五、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

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内容,完善平台功能,建好内容丰富、服务高效的高等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创课平台”,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办好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打造世界在线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品牌。建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布局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研究基地,以中国范式构建一整套国际标准。研究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方向。用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发挥好指数的评价和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各地各高校数字化改革试点的指导,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


六、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形成育人新成效

发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细化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完善专业类、专业、课程不同层面课程思政教学重点。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共享,用好示范项目和数字化资源,开展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

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发挥好大赛“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作用,全面提升大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持续巩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优势。举办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打造大赛国际品牌和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中国品牌。研制发布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数,全面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走向进行科学预判。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实践训练等,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实施“国创计划”,实施重点支持领域项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八、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深入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完善部际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落地。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强化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优化调整。深化东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选树一批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典型。深入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动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提升。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中西部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试点建设区域创新与人才中心,统筹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


九、加强直属高校工作,加快推进一流大学群体建设

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全面部署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等教育年度工作。完善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共建工作,建立健全部省市共建“双一流”高校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开展“双一流”共建工作,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工作2.0。建立事业发展规划落实督促机制,加强对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推进直属高校提高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水平。加强对直属高校统筹指导,督促指导中管高校巡视整改走深走实,不断完善巡视整改常态化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校庆活动管理,指导各高校规范开展校庆活动。编制《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探索直属高校多维评价分析办法。


十、完善部省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合力

部省司处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共同发力,召开2023年高教处长会,面向高教战线全面部署年度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开展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为先,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评选一批“新”“真”“实”的优秀教学成果,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做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全面总结2018—2022年教指委工作经验,坚持教指委作为高等教育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定位,做好换届工作。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做好理论体系总论的修改完善,完成相关子课题评议与结题;推动高校教务处长能力研究课题取得重要进展。


十一、擦亮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创新

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支委会“第一议题”来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件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来办,严格落实重要批示办理“一周一督”“一周一报”长效机制。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实际行动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高质量开好“三会一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等。丰富党日活动载体,积极与高校开展联学联建联动,不断提升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地方、高校一线调研,持续巩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纠治“四风”,强化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强化“党建+业务”目标导向,把党建要求融入中心工作全过程,在目标引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融合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同向同频开展。


来源:教育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培养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产业园区开展人才培养,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城市经济同频共振的重要路径。[1]在此背景下,梳理和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下一步路径选择,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一、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整个制造行业核心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对于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发展、国民经济效率提升、就业率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2012—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至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至26.6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8%提高至33.7%,2020年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我国职业教育历来注重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目录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2021年3月修订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面落实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与2015年对比,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原有职业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72个、中职专业30个,经修订后职业本科专业28个、高职专业68个、中职专业30个,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业占高职专科专业总数的9.1%,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结构基本平衡,专业总数略有增长,其中职业本科专业增加17个。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中国行动”方案》为“十四五”期间技能人才工作制定“新增技能人才4 000万人以上”的总体目标,提出在结构上要实现“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的目标。[5]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 985.7万人,缺口率48%。在“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协同科技创新引领下,截至2020年,我国军民融合市场规模为4.89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7.68万亿元,预计每年约有20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量民营企业参与生产制造将极大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


从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角度,国务院2015年部署:“要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把人才培养作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与达成中国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行业既有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上;也体现在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素质提高任务艰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等方面。


二、服务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聚集效应推动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以建立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方式,大多建立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维修保障等完整产业链,如西安阎良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除了完整的产业链,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富集也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一环,如高校、科研机构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


(一)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增长,高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态势。产业集群现象以马歇尔理论研究为基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生产性质相类似的中小企业集中生产的‘产业区’的现象”。产业集群推动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地理区位、生产要素等方面共建共享,有紧密联系、聚集资源、推动发展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战略要求下,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愈发凸显,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组织形式。


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2021年工信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两个批次累计遴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集群内制造业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致力于打造一批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五大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8个,如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陕西西安航空集群等。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已逐步形成“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中部和西部地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投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如长沙—株洲—湘潭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成都—德阳—泸州—自贡四大产业基地则构建起发电、航空、采油等产业集群区,西南西北主要为国防装备制造基地,如成都航空产业生态圈。


(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革新

在为产业园区供给人才时,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联系不紧密、调研不充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调整不够及时等问题,导致人才的“服务力”不足、“适应性”不高,“就业导向”未凸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存在时滞,与快速转型的装备制造产业脱节,与产业园区企业集群、设备集成、技术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园区企业需求。为此,需要紧扣“服务导向”“就业导向”,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产业园区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从而满足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2.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十四五”是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艺升级的关键期,诸多集成技术正在向高可靠性、高实时性、高智能化发展。一台生产设备可能汇集了钢铁、合金、塑料、橡胶、尼龙等多种材料,涵盖了光电、液压、仿形等多种技术,采用了材料复合、材料成型、热处理等多项工艺。因此,培养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条件等方面探索适应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园区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3.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革新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在对人才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随着装备制造产业生产过程的综合化、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而目前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接近空白。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技能人才荣誉称号等定性标准方面,缺乏差异化定量的评价指标,急需构建针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入困境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互动与融入,既涉及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办学模式、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牵扯着高职院校与所处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园区等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一)办学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高端产业的代表,是带动整个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我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控制力及较强的带动力”等特点。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竞争优势建立在独特的区域优势、产品价值链长、产业链完整、资源共建共享的产业集群之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深度融入园区,仅依靠内部资源、固有治理模式、办学模式或形式上的产教联盟组织,很难培养制造生产一线需要的,可以快速将工艺、技术、流程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将市场机制引入学校治理结构,实现教育与产业相适应的全面融通机制;如何构建适宜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规范,协调各办学主体关系,推动“产教融合”深度耦合;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9]等等,都是高职院校近年来亟待破解的问题。


(二)专业群建设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随着“双高计划”政策落实,高职院校迎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纷纷改变原有专业建设模式,通过“以群建院”“以院建群”等方式推动专业群建设,有效发挥“群”优势。专业群本质上是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限制,跨专业组队,合力发展,但在实际推进中,融入产业园区的专业群建设还面临种种困境:一是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貌合神离,人才培养缺乏跨专业跨岗位综合训练,群内相关要素缺乏统一性,师资队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基地存在壁垒,各专业之间尚未形成深层次的支撑和依赖关系。二是与产业园区的适应性不足,专业设置、专业群打造与产业园区的岗位群之间存在不适配和倾斜现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低,专业群聚集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课程、教材、教学等关键要素。随着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发展,职业院校传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步显现。一是课程体系融合性特征不明。课程开发实际操作中开发主体是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教材与岗位要求脱节。职业院校教材的修订周期、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导致教材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和工艺革新步伐,不能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三是实践教学环境并非真实生产环境。高职使用的教学设备多来自合作企业赠予或低价转出,不能适应产业园区新技术的教学需要。装备制造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对于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常常是购买时还是新设备,使用时已经落后于真实生产环境,严重影响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教学与各类技能竞赛脱节,技术技能跟不上装备制造产业前沿技术发展。


四、融入产业根植园区的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从办学模式、专业群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探索如何融入产业、根植园区,构建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解决方案。


(一)探索深度融入产业园的“三融两生两进”办学模式

1.推进三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切入点

以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为目标,按照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职业教育理论,以“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为合作办学新理念,以“名企引领、名校主导、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合作办学新路径,引企入校,建专业育人才,引高端设备供应商共同生产产品,建设现代学徒车间,从订单到定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深度迭代升级解决与头部企业办学难合作、与产业园区融入不深入的问题。在政府和行业指导下联合头部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联盟、合作组织,以章程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创新“产教、军民、科教”三融合办学格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2.推动两业对接,创新校企合作互赢点

与产业园区企业开展高起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按照“对接产业、跟踪技术、凸显特色”思路,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牵引,集聚整合名企名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三项优势资源建设专业。校企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打造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确保专业设置的及时性和引领性,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区发展同频共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园区新装备定型和批量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专业、产业”两业共生。


3.推动两同共进,成立落户产业园区的产业学院

基于共同的事业追求和价值观,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基于产业学院,在传统共同育人基础上,校区共同搭建工程实验室、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并依托平台推进技术转包项目,突破工艺设计瓶颈,开展工艺设计及应用验证,实现跨单位协同工艺设计,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两同共进,有效服务产业园区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校内教师在真实项目中得以锻炼成长,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素材,为开展精准课改和编写活页教材奠定基础。


(二)构建“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专业集群化建设模式

1.以“精准设置”为前提,超前领先设置专业

依托产业园区头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领先优势,以“预研介入、试制培养、量产供给”的专业建设思路,跟踪产业园区进行预研,精准、超前设置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开展人才培养,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并跑,人才供给与园区人才需求相适应。


2.以“聚力共建”为核心,树立专业领先优势

按照“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过程共管、成果共认”要求,集聚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共建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专家+名师”领衔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师团队,紧跟产业技术发展,联合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确保专业建设的引领性和先进性


3.以“集群发展”为路径,推进专业融入产业

按照“资源效用最大,服务能力倍增”原则,与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群,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形成为学校育人提速、为企业发展培优、为社会进步赋能的专业集群化发展整体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产教、校企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形成适应产业园区发展的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为产业园区培养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深刻认识装备制造类人才并非劳动密集型人才,而是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需要找准目标,与产业园区联合开展招生招工,突出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进行精准的人才培养,针对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需求输送高质量的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


2.校企共同建立评价标准

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入产业园区的产业学院要敢于突破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与模式,增强对人才长远绩效和人才发展潜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研究,探索构建可以评价发展、成长过程的长效、差异化评价指标,探索以园区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标准、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的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逐步形成园区、企业、学校互认互通的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课程共同教学

一是开发“岗课赛证研”五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推进岗位标准对接培养标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内容、实践训练项目对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技术创新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等课程,同时将行业标准、证书标准、世赛标准和科研项目成果引入,建构适应产业园区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打造一体化现代学徒车间,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和园区真实生产环境的特点,联合打造具有真实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教室(现代学徒车间),将承接外包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批量培训项目和世界技能大赛定制培训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生产案例转化为生产性教学案例,缩短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三是深化云教学课堂革命,探索从MES系统到TE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校企联合推动专业、课程、课堂数据互联,将产教融合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


面对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快速演进,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装配、精益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深度融合,当下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专业融合和技术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集聚的关键。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学校、企业和区域的合作,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提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对产业园区技术革新的反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今年两会后,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职教战线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这一目标任务被明确写入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 10 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2021 年全国高职招生 556.72 万人,其中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占比仅为 0.74%。在 4 年内将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张至今天的 13.51 倍,实属有些任重道远,不过也更加显示出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分批建设了 32 所职业本科学校和 3 所开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为探索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范本,也将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又会对职业教育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一 、教育改革,职业本科教育从无到有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自 2014 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及「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实践的过程。


过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不完整,高等职业教育止步于大专层次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缺失。受「重学轻术」「重本轻职」等传统观念影响,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更倾向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发展受限;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更注重全日制普通本科及更高层次学历的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在岗位、薪酬、晋升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吸引力和活力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正式批准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南昌职业学院等 15 所学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升级为本科院校。首批试点学校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均为民办学校。


二、 政策护航,保障

机制逐步完善

2014 年以前,我国仅有两部政策提及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获得本科学历教育,主要通过「试办」和「联办」的形式探索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确立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类型和层次,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打开了通道。主要通过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来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不断扩大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2019 年,以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阶段。政府不再强调应用型高校为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主体,而是通过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来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并赋予了其合法地位。

 

可以看出,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总基调下,政策供给力度持续加大。尤其 2019 年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学校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育评价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专业是关键。《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2021 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增专业 167 个,更名 38 个,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向普通本科高校看齐的趋势。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共设置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 19 个专业大类,下设 96 个专业类、247 个专业。


职业本科学校也在不断优化自身专业布局。以「金平果 2022 职业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学校,服务江苏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装备制造业主线,设置职教本科专业 14 个、专科专业 47 个,目前已经形成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以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一系列专业。


该所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 14561 人(本科生 4267 人),首批专科起点入学的 2 年制本科学生将于今年 6 月份毕业,目前已有一半以上学生落实就业岗位,人均收到企业录用通知 2 个以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均年薪超过 9 万元。


三、 未来,职业本科

将影响职教格局

尽管职业本科教育已经逐步由探索走向落地,但在实践中由于相关部门认识不统一、路径不清晰、协同推进不力,总体而言政策制定滞后,发展速度较慢。有专家指出,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的建设中,许多特色鲜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被拦在了门外;职教中、高、本各层次学校间合作机制也不健全,导致本科职教学校和试点专业有限;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整体「职业性」和社会影响力不显著。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 5 年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 90% 左右,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 年就业率依然达到 84.23%,反映出社会对于职校毕业生较为旺盛的需求。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教育部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列入 2022 年职业教育「五大突破」重点工作之一。未来,职业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并可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是将有大量的民办高职院校、公办高职及独立学院等发展为职业本科学校,增加学校总量。现阶段中国职业本科办学主体有着不同来源。一是民办高职本身拥有职教特色,有升格为职业本科教育的潜力;二是「双高」校办学基础好,师资稳定且结构优势明显,同样也有升格为职业本科教育的潜力;三是公办高职与独立学院合并,两者特色明显,也容易形成职教特色;四是由独立学院转设,不过职教特色不明显,可作为升格职业本科的后备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曾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的专访中谈到今后职业本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独立学院与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二是职业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教育选择。今年,教育部将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如扩大职业本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同时,国家的一系列政策降低了职校生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的限制门槛,打通出口进而传递给前端美好愿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千军万马」挤普通高考「独木桥」的现象。


三是职业本科的培养向产业方向靠拢,以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加快的需要。职业本科教育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有助于培养更多掌握复杂工艺操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四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在培养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以培养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在培养模式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行业企业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岗位适用度。与职业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并非只是延长了一年学制,而是更加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复杂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技术技能的复合性。


五是普职融通的速度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对整个职业教育行业而言,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可以较好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相互融通,进而改变「普教高、职教矮」的现状。目前,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还有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职教路径,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将被打破。

 

来源:德育部落|陈保峰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交汇叠加,以及江苏省委对南通“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发展要求和南通建设“一枢纽五城市”的目标定位,对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为此,笔者所在的南通职业大学以“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通过对接产业、整合资源、重构组织,创新专业群建设模式,构筑专业建设集成开放系统,促进各建设主体在知识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服务上协同创新、资源整合上共享互补,从而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解决专业群对接产业吻合度低、专业资源整合度低、建设发展协同性低等“三低”问题,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和产业社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有效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产业对接机制,树立“群链对接、产教相融”专业群建设新理念


绘制区域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也是专业群组群的逻辑起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衡量专业群建设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为提高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学校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入手,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时空轴,绘制现代建筑、智能装备等6张产业链全景图,并围绕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研制《职业岗位能力清单》,确定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段”和岗位群以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高度匹配专业群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6个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建立动态调整评价机制。基于“评价→调整→适应→再评价”适应性理论,研制“市场需求+建设水平”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就业情况”“用工情况”“课程建设”等13个方面的市场调研,依据调研评价结果,定期将群内专业划分为“品牌发展、错位调整、分流淘汰、加速发展”四类,建立起全过程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机制,使专业群“组群”“调群”由内部调整转向外部对接,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更为精准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解决了专业群与产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三位一体”整合教学资源,全要素对接产业人才培养需要


整合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纽带,是专业群开展跨专业建设的核心载体。为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性、复合型的能力要求,学校依据《职业岗位能力清单》,以群为口径重构岗位群,统整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企业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思政、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等元素,形成与关键岗位群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融合课程模块。系统构建“通识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岗位融合课+专业群拓展课+职场过渡课”五层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分立转向融合。


整合专业群教学团队。为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合力,改变传统专业模式下,教师各自为战的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课程模块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领域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高访、研修、项目、集训等管理模式,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大赛参赛等可视化成果约束,合作开发融合课程118门、课程标准182套。建立了以课程开发团队为核心、校企混编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18支,共同开展设计一堂课、说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评析一堂课、反思一堂课“五课”教研以及模块化协同教学,打造出以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技能大师为代表的高水平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群师资建设由孤立转向合作。


整合专业群实训平台。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产教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的载体,专业群建设是开展多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基于“共性技能+复合技能”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共建共享模式,采用“校中厂”“园中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共建京东电商实训基地、智聚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等8个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汇聚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群。比如,学校与新大陆、华汇智谷产业园三方按2∶1∶1出资,共建江苏(南通)数字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以真实岗位培养学生复合技能。通过专业群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实训平台三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推进专业群协同建设,构建柔性化、网络化、多元化管理运行组织


重构柔性化管理组织。传统专业间、院系间、部门间封闭的组织壁垒是阻碍专业群资源开放共享、师资协同创新、专业融合发展的绊脚石。为打破壁垒障碍和刚性约束,以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为重要突破口,学校成立由教务处处长和六大专业群负责人牵头组建的专业群教学部,采用项目制、联席会议制等形式建立柔性管理机制,统筹组建专业群、研究制定专业群发展规划、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五课”教研活动等专业群建设工作,解决了跨学院组群时,指令层级多、资源调配不畅的问题。


重构网络化教学组织。改变以单个专业为教学单位的师资团队割裂现状,形成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发展范式。将专业教师按课程模块重新安排,组建了课程模块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由专业群教学部组织制定了课程模块小组负责人聘用管理、年度考核、成果奖励等文件。通过设置课程模块小组,打破了以“专业—教研室”为单元调配教学资源的局面,建立了“专业群—课程模组”的扁平式管理网络,有效推进了跨专业、跨学院教师协同教学。


重构多元化共治组织。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共建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政行校企多方育人资源是专业群融入区域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增强外部适应性的关键举措。学校依托专业群成立华夏建工学院、林洋电子学院等6个校企混合学院。在理事会领导下,形成了“政行校企理事会—校企混合管理团队—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群多元共治格局,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多方共治、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由刚性向柔性、封闭向开放转变。


(作者李博系南通职业大学副研究员,徐胜系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以贯之,步步深化。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应该说,这些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都是极大的利好。


但是,对于利好政策,有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好了。从发展现状来看,各方积极行动,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国家确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笔者看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谁来办。“谁来办”这个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植根问题”。现在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来举办,政策上有支持,经费上有保证,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都有计划安排,但却天然形成了“办”与“用”之间的沟坎。由于“办”与“用”分离,用的不办,办的不用,学校培养内容、质量与企业无关,企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培养和供给,使得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虽然各地都出台了不少“产教融合”等鼓励措施,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拉郎配”是走不远的,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值得关注。笔者认为,只有让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组成职业教育共同体,将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企业挂钩,产教融合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繁荣景象。值得期待的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确立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夯实了法律基础。只有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办”与“用”的关系才能和谐,职业教育才能走上顺畅发展的轨道。


第二,谁来教。“谁来教”说的主要是教师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内容和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应该按照普通教育的要求来建设。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职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明确“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教学,这些规定是必要的。但是,这里面涉及双方的对接、企业的忙闲、岗位的安排、师傅的确定、时间和经费等复杂问题。有关部门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提出“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5%,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从内容上来说效果可能更好,但是面大难照应、兼职难坚持、专职无资格(教师证)。经常有职业院校领导反映这个问题,实际上现有各地的政策还是无法破解。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能还有一些制度性障碍没有突破。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像普通教育一样也引进了许多学术博士,有的地方将专任教师中的博士教师数作为统计指标,这种无实际内容的竞争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第三,谁来学。高校扩招以前,中专都在重点高中之前招生,生源有保证,因为考进中专就转户口,意味着享有“干部身份”,端上铁饭碗。现在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使用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院校招生往往是同层次文化课考分最低层次的考生。这就对职业院校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按照普通教育的培养模式来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笔者认为,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方向是对的,但是现在不少学校为了迎合学生家长的要求,搞了许多“接口”“立交桥”,使得培养模式走样了。“中升专”“专升本”“中本一体培养”等五花八门的升学,使得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秩序和质量大打折扣。有的院校为了照顾几个升学的学生,放弃了对许多立足职业教育学生的重视和培养。有的院校以升学率为学校“品牌”,经常炫耀学生考上了“名牌”院校的数量,有的甚至将此用于学校招生宣传,承诺毕业以后升学多少。这种做法如果是为了升入高一层级的职业院校延续职业教育当然没有问题,否则真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将迷失学校的办学方向。


第四,谁来用。职业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用人。由于 “办”与“用”分离,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会很珍惜,大多数毕业生被当作普通工人使用,读与不读似乎也没有太大区别,毕业生就业后不安心。换个视角来看,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缺少信任感。尽管国家下达了一系列文件,强调人才使用破五唯、重绩效,但其分配权在企业,招工的时候很重视,使用的时候很随意,批量进出,稳定性差。针对此类问题,有专家建议将职业教育经费分摊到企业,由政府通过税费返还,这样做有利于理顺职业教育的关系,加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联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作者系浙江树人大学原校长、浙江省民办教育政策咨询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京教计〔2023〕6号)和相关要求,为做好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生学校

具有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


二、招生方式

参加2023年自主招生试点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自行组织专业能力测试进行录取。被录取考生继续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为“合格/不合格”,不再参加中招志愿填报和其他招生录取。


三、报名资格

已参加2023年初三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具有北京市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资格的考生均可报考。


四、招生录取办法

(一)考生在5月13日-17日期间,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和要求持“202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报名表”(以下简称“报名表”)和“202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体格检查表”(以下简称“体检表”)参加专业能力测试。在校学生到所在学校领取“报名表”,往届生和外省回京考生到区考试中心中招办领取。


(二)考生可以选择多所学校参加测试,但只能选择1所测试合格学校(专业)报考。考生须将经本人和父母(监护人)签字后的“报名表”和“体检表”交给确认报考的学校,作为报考该学校(专业)的依据。招生学校完整填写 “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录取回执”,加盖公章后交给考生,作为录取凭证。


(三)考生可于5月20日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录取结果。


北京教育考试院
2023年3月29日


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


文章来源:https://www.bjeea.cn/html/zkzz/tzgg/2023/0329/83386.html

2023年河北省高职单招各类考试将于4月1-2日、8-9日及11日进行。为保障广大考生顺利参加考试,现将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及时打印准考证

考生应按各考试类规定时间登录“河北省高职单招服务平台”(网址http://hebgzdz.sjziei.com,以下简称“单招平台”)打印准考证(各类准考证打印时间详见单招平台首页)。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


做好考前准备

请考生提前了解考点具体地址(校区)和交通状况,提前到达考点所在地,熟悉考点环境,安排好食宿,关注考试当天天气情况,合理规划出行时间、路线,以免因天气原因、道路拥堵及路上无法预知的交通情况造成考试迟到。按照准考证上的考试科目、考场号和考点相关指示标识参加考试,避免走错考场。

 

4月2日石家庄市将举行马拉松比赛,届时,石家庄市部分道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请当天在石家庄市考试的考生提前熟悉考点具体位置及交通路线,预留充足的时间,提前到达考点。

详见:

https://mp.weixin.qq.com/s/Ku2xcYfgHSYg3s_tIbhedw


自觉诚信应考

请考生自觉遵守考场规则,配合考试工作人员做好身份验证和违禁物品检查。除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物品一律存放在指定位置。如有违纪、作弊行为,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法》《刑法》等严肃处理。

 

特别提醒:考生不得携带手机进入考点参加考试考点实行严格入场安检,考场内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考试期间全程监控、全程录像。考试中随身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无论使用与否,均认定为考试作弊,取消当年高职单招及高考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并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高考诚信电子档案。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是在互联网、微信、QQ、微博等平台发布传递考试试题、图片等涉考作弊信息的,将通过大数据筛查立即锁定,追查到底。


谨防上当受骗

请广大考生从正规渠道获取考试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以正确途径维护个人权益。不要轻信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群、QQ群、论坛、贴吧等散布的各种不实考试信息,避免被误导,造成不良后果。

考生如有其他问题,请向各考试类牵头院校咨询。

 

附:各考试类牵头院校咨询电话

273333344220230329150710_1678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于征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承办单位的通知

赛执委函〔202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部署,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有关规定,公开征集有关赛项承办单位。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办赛项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


二、申报单位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可申报,两项比赛由同一单位负责承办。


三、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取得所在省级政府授权支持承办有关比赛,有具体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政策清单或承诺支持政策清单。

2.申报单位近年来在“三全育人”、德育思政队伍建设、中职班主任工作、思政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3.承办学校管理规范、办学水平较高,在中职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具备良好的赛场基础条件(见附件1),能充分调动资源提供赛事服务保障、安全保障和经费保障,承办过省级赛事活动的优先。


四、申报填报要求

1.请申报单位参照赛场基本条件要求填写《全国职业院校技 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承办单位申报表》(见附件2),撰写具体承办方案(包括组织、交通、住宿、宣传、服务、经费保障等内容),并提供省级政府承诺与支持措施。

2.申报单位本着自愿原则,结合自身能力,自主申报。大赛执委会将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择优确定2023年、2024年有关赛项承办单位。

3.请各申报单位于2023年4月14日前,将申报材料和必要的承办条件说明及佐证材料寄送至大赛执委会办公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邮箱:dysz@chinaskills-jsw.org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综管楼207室

邮政编码:100120

联系人   :杭老师

联系电话:010-58556742


附件: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赛场基本条件

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赛项承办单位申报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代章)

2023年3月27日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skills-jsw.org/

党员教师大家访

近日,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党总支带领四个党支部,对个别贫困生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以实际行动为贫困学生送去关爱与温暖。

党员教师自发捐款,为贫困生家庭购买了米、面、油等慰问品;教师与学生及家长面对面交流,询问贫困生在家生活情况的同时向家长汇报在校的学习情况,详细介绍了国家资助政策,如有困难学校将尽力帮助解决,并鼓励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逆境中奋发向上、自强自立,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贫困生助学工作是唐山一职专的重点工作之一。秉承“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信念,党员教师们身体力行,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贫困学子带去党和国家的关爱,送去学校、社会的温暖。受访同学们纷纷表示会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更加珍惜机会,学好技能,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

 

图片:各校区

文字:韩美惠

审核:魏   杰

本期编辑:马敬仪

来源:唐山一职专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定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现技术逻辑,重在“能力之知”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成就具有独特技术知识、技术思维、技术伦理的“匠者”,达成理智的“创造之人”。


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

现场工程师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达到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现场工程师应具有工匠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面向职业、行业、产业,强于设计和开发,应用新的科学原理,催生新的科学技术。现场工程师善于发现和解决一线技术问题,思维灵活、应对能力强,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很高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坚持职业性,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都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跨学科视野解决复杂工作问题,以高新技术技能应对生产系统的更加复合、更加综合和更加高端,能主动适应和参与技术创新,强适应甚至引领企业、行业和岗位发展与升级。


坚持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还要成为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科学家,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贯通、杂糅、互融、联结,需要紧密对接复合型技术岗位需要组织专业教学,在明确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指引下,设置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等模块化课程。

借鉴德国经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树立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学术教育”要体现职业化倾向,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育人,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学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实现科研和职业实践的互鉴互融。学术与职业共生,还要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实践有机衔接,创建融合教学模式和跨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知晓为何做、怎么做得更好。要强调严谨的工程基础知识、设计、建造等方面的整合性、集成性学习,需要转变学科导向,打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二元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强、场景性强的特点,需要在明确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开发模块化课程,重在德技并修、面向产业、做学合一、育训并举,以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自我更新和应变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职业化,在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的真实场景中巩固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岗位体验和新技术体验,掌握高新技术技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操作、工艺参数、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能分析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加以改进;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产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了解生产设计的工程原理、工艺流程、生产工序;要通过实践强化,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学会中试转产、质量控制、市场分析,学会统筹、协调、分析、决策,具备数据采集、产能管理、品质管理等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行业与岗位目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关注技术迭代。专业设置要积极适应职业甚至能引导职业,自主、灵活、动态调整专业类别和专业方向。要以生产单位、超车间、跨部门为基本单位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课程模块兼顾生产逻辑、能力逻辑和学科逻辑,培养工程技术与具体行业或生产相结合的能力。可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学习地点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教学由“双师”完成,学校专职与兼职教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转化。


通过具身教学法培养学生素质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改进工艺、优化流程,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难度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复杂故障进行高效诊断和处理。

培养现场工程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创新、伦理、美学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质和品格,可以通过具身教学法,让学生在具身参与教育域、职业域、社会域和技术域的活动中自然形成。具身教学法,实质是现代学徒制的方式下,一种多场域、情境化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法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在学习场景下将工程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的综合实践,实践教学要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使学生能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积累。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能发现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具有在真实场景中应用工程技术、进行技术技能转换衔接的经验和能力。

现场工程师,面向的不仅是一个具体岗位,而是“职业带”,是面向具体岗位(群)和职业带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的契合度与够用度,重在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和培养创新力,切不可过于追求学术化,要规避陷入基础课程过多、学术倾向严重、实用性缺失、人才培养偏离行业企业岗位导向、忽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等误区。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2023年继续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2023年初三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24日至26日。


中招总分仍为660分

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计入成绩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其中历史、地理和化学、生物中各选择成绩高的一门计入成绩。


语文科目分值为100分,数学科目分值为100分,外语科目分值为100分(卷面分值60分,听力口语分值40分),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有两次考试机会。


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卷面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为适应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推进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优质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按照教育部关于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相关政策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校额到校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重点向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域倾斜;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可在资源输出区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民办高中招生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编制分区招生计划。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等有关学校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分配招生计划。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学校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中,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进行录取。


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继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部分普通高中继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具体办法由东城区、西城区制定发布。


中招录取分三阶段

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校额到校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录取,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相关学校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录取。


(一)提前招生:普通高中部分招生类型可以参加提前招生录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可根据本校实际,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参加提前招生录取。


(二)校额到校招生:校额到校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其中,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方式,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57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校额到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执行。


(三)统一招生: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


通知原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有关委办局(总公司),有关高等学校、中专学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现就做好2023年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平稳推进,科学编制计划、保障升学机会,规范招生秩序、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招生计划编制和招生政策

(一)统筹考虑学生发展、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编制各类招生计划,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按市、区两级管理权限和工作程序进行。市教委负责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市教委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下达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有关高等学校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安排技工学校分学校招生计划;各区教委负责安排本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学校招生计划。各相关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工作,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须经市、区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审核后以文件形式下达,并刊登招生简章。


(三)普通高中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资源效益,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为适应我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推进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优质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四)按照教育部关于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相关政策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校额到校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继续适度压缩跨区招生计划。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重点向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域倾斜;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可在资源输出区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民办高中招生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编制分区招生计划。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等有关学校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分配招生计划。


(六)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学校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中,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进行录取。


(七)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继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部分普通高中继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具体办法由东城区、西城区制定发布。


(八)优化中高职衔接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打造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立交桥,构建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九)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制订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2〕62号)要求,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格审核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升学申请且通过资格审核的随迁子女考生,可参加202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


三、考试工作

2023年继续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


(一)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计入成绩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其中历史、地理和化学、生物中各选择成绩高的一门计入成绩。


语文科目分值为100分,数学科目分值为100分,外语科目分值为100分(卷面分值60分,听力口语分值40分),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有两次考试机会。


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卷面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二)2023年初三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24日至26日,具体考试安排由北京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


四、命题和评卷工作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以学定考,不断提高命题质量。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文化课考试科目的命题工作并制定评分标准及细则,加强对评卷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监督。各区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评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严格执行全市统一的评分标准及细则,确保评卷工作质量;要统一协调安排评卷教师和服务人员,从资金、设备、技术等各方面给予保障支持,确保评卷工作顺利进行。


五、招生录取

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校额到校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录取,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相关学校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录取。


(一)提前招生:普通高中部分招生类型可以参加提前招生录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可根据本校实际,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参加提前招生录取。


(二)校额到校招生:校额到校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其中,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方式,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57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校额到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执行。


(三)统一招生: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


六、组织管理

(一)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区相关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做好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考生和涉考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保障考试招生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二)各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各区教委要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依照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后的新生名册为新生建立学籍,有关部门依纪依规加强监督。


(三)各初中学校和招生学校要按照考试招生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各初中学校要向学生积极宣传考试招生相关政策,加强志愿填报辅导工作;各招生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各项规定,招生宣传要客观、真实,不得违规招生。对于招生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3月23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关于召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的通知

 

中成协[2023]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单位:

 

2011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创建活动。目前,全国共有261个示范县通过评审与验收。2020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的通告》,示范县建设工作被列入教育部“保留项目”,是职成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手。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示范县向服务全面乡村振兴转型,更好地发挥示范县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拟于近期在广东省中山市组织召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街镇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企业2500多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色明显。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支持单位: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协办单位: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京东物流教育、金沙江科技等


二、会议时间

2023年4月17日-20日(17日下午报到,20日返程)

 

三、会议地点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国际酒店(中山市中山一路142号,前台电话0760-88633388)、维也纳酒店(备用)

 

四、参会对象

1.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处长,每省1人,并按省统一带队参会。

2.各示范县主管示范县工作的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每县原则上不超过2人。

3.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相关企业代表。

4.有关新闻媒体代表。

 

五、会议内容

总结、交流近三年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部分示范县试点等相关工作,捐赠,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交流,实地考察学习镇街经济模式。


六、相关费用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处长(每省1人)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住宿费用自理(酒店开具发票)。

2.示范县参会人员会务费每人980元(含会议场地费、资料费、专家授课费、现场观摩交通费等)。汇款账号:0200001309020242467,户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开户行:工行北京德外支行。


七、其他事宜

1.请于2023年4月7日前,将参会回执发送至会务组指定邮箱:270749120@qq.com。

2.我会前期已通知各示范县梳理总结近三年助力乡村振兴进展情况,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示范县总结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选取一个示范县在大会交流发言。

3.此次会议不安排接送机(站)服务,请自行前往。

4.联系人及电话


会议统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齐坤、刘杰 010-66096253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陈 斌  13701167822


会务执行:

中国成协乡村振兴专委会姜明房13681287172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汤伟勋13824733898


附件: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参会回执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2023年3月27日


文章来源:https://www.caea.org.cn/

2月22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本次比赛,经网络初赛评选后,来自各个二级学院的9支参赛教学团队入围现场决赛。该学院定期举办教学能力大赛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深化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支撑力量。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还很突出。”


李孝轩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一直关心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他解读说,如果按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中18∶1的生师比标准测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量缺口约为31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但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供需失衡、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不深入等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孝轩提到的问题在民进中央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的提案》中有具体体现。民进中央在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到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这一问题,甚至看到一些地方对《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在本质精神领会不够准确、不够深入,区域内“双师型”教师认定存在专业性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还有职业学校校长(书记)和教师的职业标准也不够健全。


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供需方面,民进中央发现专门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偏少、层次偏低。比如,我国12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每年招收约两万名职教师范生,且都没有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博士学历教师的补充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已先后有6所原本参与高水平职教师资培养的综合性大学或地方师范院校不再培养职教师资。”李孝轩认为,大量传统的操作类技术技能岗位采用数字智能技术,现有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素养跟不上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除以上两个问题外,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从企业引进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职业学校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大批量进入职校任教的局面。“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有意愿、有需求,但是制度设计还不完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已刻不容缓。”为此,许玲建议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设立一批国家级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统筹引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


“在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改革的同时,也要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构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质量评价标准。”许玲建议设置任职资格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卓越校长培训、名校长工作室等系列层次化的培训体系。推动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监测平台,实施结果量化与过程质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将有助于综合判断校长培训的质量。


此外,她认为还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行业主动参与”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设立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专项基金,建立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本地区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鼓励、吸引企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


民进中央建议完善职业学校校长(书记)和教师职业标准。“双师型”认定要规范技能等级证书、技能比赛奖项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采用。


在师资培训方面,民进中央认为,要尤其关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将数字工作能力作为全国职教师资培训的重点,将数字能力框架纳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职教师资建设中存在的老问题、顽固问题,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必须也只能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除上述建议外,李孝轩发现,自从202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支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解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他期待,各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加大投入和引导力度,推动我国职教师资的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善,有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导读: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瓶颈性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主要体现在证书的权威性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配套制度与资源建设不完善以及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等。在国家层面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与实施标准,对“X”证书标准开发和实施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与监督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社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深入参与,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与质量保证机制,从而确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01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现实意义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随着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目前全国已累计遴选了4批300余个培训评价组织的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项创新性举措,“1+X”证书制度仍然在顶层设计、配套制度等方面有所欠缺,存在着如权威性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融通机制不完善、配套资源建设落后以及业内证书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框架,从而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统一性,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开发的规范性


通过制定统一的开发标准引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发展方向,明确标准开发的流程、方法和要求,使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体现一致性的要求,进而从模糊的、笼统的要求走向明确的内涵标准建设,保障标准开发的权威性与社会认可度。


(二)确保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的权威性与社会认可度


在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框架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标准化程序,将培训评价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认定为全国性职业技能登记标注,确保其在行业范围内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有利于打造有权威性的品牌“X”证书。


(三)有利于统筹谋划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建设


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与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国家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及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等有效衔接、统筹协调,在国家层面构建起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机制。


02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基本内涵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核心和关键,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引导,规范与监督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高质量开发并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的权威性与科学性、证书实施的有序性与规范性,应在国家层面构建一个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与实施标准,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职业技能考核的事实、评价与证书发放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并将之作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各“X”证书利益相关方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在某种程度上“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标准”,即一种针对“X”证书开发与实施的“元标准”,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内容开发提供规范化指导,从根本上保障“1+X”证书制度高质量发展。


据此,这里“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是指在国家层面构建的一个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与实施标准,其核心是实现“六个统一”:


统一名称,即使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实现证书命名的唯一性和国家性。


统一标准,将龙头企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升级并认定为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统一编码,即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统一编码。


统一制证以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或国家企业联盟的名义统一制作证书。


统一管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据库与查询网站,对证书电子档案进行集中


统一管理统一颁发,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盖国家企业联盟认证章,以示统一颁发。


03国家层面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基本路径


在国家层面构建起一个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统筹规划与指导,推动社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深入参与,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与质量保证机制,从而确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明确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建的基本原则


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架应主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是质量为先,以龙头企业标准为基本参照,反应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确保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以及认可度。


二是动态调整,根据行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定期对标准进行调整和修订。


三是统一互认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统一各行业领域、层次、类别、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标准,通过统一标准,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认。


四是接轨国际,顺应劳动力市场全球化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国内与国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接轨,提高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国际通行标准的衔接性和可比性以及国际认可度。


(二)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框架


一般而言,职业技能是在不断学习、实践、积累中形成的。良好的职业能力需要具备三大因素,分别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内容上可参照世界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证书等级与资格类型标准的描述方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描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框架由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组成,每个等级对应学习者所应获得的“学习成果”,并以此作为学习者获取各个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


等级标准描述分为“专业能力”(知识和能力)和“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治力)两个维度。对知识的描述包括:知识的深度、广度、类型与综合性;对技能的描述包括:技能的类型与复杂性,即认知、技术、沟通、人际交往及信息交流,涉及逻辑性、创新性思维,方法、材料、工具及设备的使用与熟练度,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包括:自主性、责任心,工作与学习情境的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工作任务范围的常规性与非常规性等。


同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以及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开发规范上,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统一的“X”证书标准规范,切实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分层设计,允许各省在国家层面出台的标准基础上实现一定幅度内的协商。要重视地方证书标准的研发,可充分发挥省级层面作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一批体现本地区产业特色的证书,提高证书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三)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与服务机制


一是组建国家企业联盟。联盟成员应覆盖全行业全领域的企业(以头部企业和行业企业为主)、行业协会、培训评价组织、有参与意向的企业及其他“1+X”证书相关单位,在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围绕“1+X”证书制度为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制定、考核认证、评价监督、指导咨询、宣传推广等提供服务保障。


二是成立国家企业联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委员会,作为国家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认定机构。机构成员可由行业组织代表、企业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职业院校、培训评价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组成。在国家授权下,由标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与实施,接受社会组织等进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证书认证的申请,并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证书进行认证与管理。


三是成立国家“X”证书联盟从国家层面加强对“X”证书的统筹规划与指导。成员由相关行指委、教指委、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院校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承担或受托承担“1+X”证书制度的资格框架搭建、标准体系制定、考核认证、评价监督、指导咨询、服务保障等相关职能,统一指导协调“X”证书工作。


四是实施全国统一制证,增强证书权威性。在提高证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证书互认制度,扩大证书效力,加快证书应用转化。


五是加强教育与人社部门的协同推进。推动教育与人社部门标准统一,做到开发规范、组织有序、逐步完善。协调教育与人社部门之间的职责功能,使得两部门可以协同推进经费使用、证书管理、政策制定、社会人员参训等工作。将培训评价组织、证书清单等统一纳入人社部门的“两目录一系统”。


(四)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机制


建立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头部企业牵头开发、行业组织参与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机制。


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落细现有制度。


二是要精选头部企业,落实《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遴选出的培训评价组织必须具备凝聚有关行业、多家龙头企业和优质院校开发证书及标准的能力,确保极具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的证书优先。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纽带作用。改变行业组织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的缺位状况,广泛吸纳包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内的各行业组织、产业组织和用人单位参与证书标准的开发、制定与推广,吸引和鼓励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或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在行业协(学)会的指导下成为证书建设的主体。同一个“X”证书可以由不同的培训评价组织开发,院校、学生、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使用,以市场认可作为证书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准则,促进证书标准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基于龙头企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龙头企业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本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岗位和技术技能标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代表行业整体的技能水平要求。


因此,应通过相关激励性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指导下,建立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认可的开发范式,将本产业龙头企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通过标准化程序认定为行业企业联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经国家层面的相关机构如国家企业联盟标准委员会升级认定/认证为全国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这将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权威性与社会认可度的有效途径。


(六)完善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与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对培训评价组织的资质管理。要健全培训评价组织遴选机制,严格审核把关,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机制,遴选出资质良好、具有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的培训评价组织。强化优质企业遴选,重点选择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企业,将其纳入职业教育试点范围,确保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


二是健全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对培训评价组织开展定期抽查,抽查内容包括证书开发、培训、考核及发放的规范性等。


(七)加快推进相关配套制度与资源建设


推进学分银行改革。推动在“1+X”证书体系下建立起学分银行与学分制之间通畅的衔接与协同关系。建立“1”与“X”的学分标准。借助国家或区域学分银行信息系统,确定“1”与“X”所对应课程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实现学分认定、存储和转换,使学习者最终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取得各种证书,在实践层面推动学分银行的建立。


加快“X”证书标准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教材开发指南》,进一步规范培训评价组织开发配套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以便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更好地对接产业升级。


本文摘自《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1期,原文约10000字,本文有删减。


来源:《江苏高职教育》微信公众号

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教育局,市直中学: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控局《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疫情形势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3〕4号)精神,按照河北省教育厅统一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23年中考体育现场测试项目调整如下,请遵照执行。

1. 将必考项目800米(女)/1000米(男)调整为免考项目,以满分计入体育中考总成绩。

2. 其他考试项目[男生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可选);女生立定跳远,实心球(一分钟仰卧起坐可选)]仍按原方式和标准进行现场测试。


唐山市教育局

2023年3月23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