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广西教育厅获悉,为支持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试点工作,推进各试点县级职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广西现已安排下达1200万元专项资金。广西还将计划安排2850万元用于支持此项试点工作,其中,2400万元用于8所试点县级职校开展试点专业建设,450万元则用来补助9所试点高职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据了解,广西教育厅于今年7月印发了《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改革试点方案》,计划在横县等8个县开展县级职校办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8所试点县级职校与9所对口帮扶高职院校按照《试点方案》,采用“2+3”学年制中高职贯通办学。对应的试点专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办学、对口帮扶协议,高职院校也将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对口帮扶试点县级职校。同时,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牵头,联合试点县、相关企业,起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15个专业的5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截至9月18日,各试点县级职校招生总数达9516人,比去年同期招生人数高出8.2%。
凤凰汽车讯 2013年10月1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办,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北京吉利大学承办的2013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北京吉利大学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包叙定等40多名中国机械工业及汽车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出席了座谈会,针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汽车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研讨。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与世界汽车业领先的同行相比,我们在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小差距,这背后就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人才教育、培养领域需要对原有体系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做大做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讲话中表示,我们要以专家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汽车人才队伍建设;以各级人才库建设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就中国汽车科技人才的发展情况做了汇报,指出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亟待完善,包括人才成长激励方式、能力评价机制、政策环境等,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认识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也有待提升,并提出优化本体人才成长环境、建立汽车科技人才数据库、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专业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建立汽车人才特区、推动校企合作等建议。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吉利教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向与会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说:“吉利正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路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希望,吉利集团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为中国汽车行业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能够为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贵州将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整,同时下放专业审批权,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省教育厅将就此强化区域和职业院校间的专业分布及招生规模调控,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业。
黔中经济区将重点建设一批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专业。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轻工、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旅游文化、农技家政服务等专业。毕水兴能源富集区重点建设一批能源、煤电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专业。三个民族自治州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等专业。
“ 我们算是大学生吗?”
当大陆无数的专科生为身份归属而纠结,持续多年上网留帖发出同样的质疑时,在台湾,技术院校力压台湾大学等高等学府,拔得“最受企业欢迎高校毕业生榜单”头筹。
两千多年前,孟子的一番话给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定下了尊卑之序,他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多少年来,很多人觉得,寒窗苦读十多年,站在庙堂策论天下才算是高人一等,而有着一技之长的渔民樵夫,则处于江湖之末。
虽然文化同属一脉,但职业技术教育却在海峡两岸间演绎出不同的风景。
大陆 绝少官员孩子上高职
台湾 父母当院长的不算少
“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
2013年4月,面对媒体采访,有“炮手”之称的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甩出一个“炸弹”,震动了舆论。
可以说,职教身上有着浓厚的“平民教育”、“农村教育”的色彩。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民工子女占了八成,而近三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
职教不受待见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求职饱受歧视,考公务员也有诸多限制,绝大多数职位留给本科毕业生,大专学历可以报考的职位,少之又少,且多属于鸡肋型岗位,要么偏远,要么是“清水衙门”。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九届穗台校长论坛”,原人大校长纪宝成以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的身份出席。会场上,他对此种门槛打抱不平,“所有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都需要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吗?不是这样的。”
说这话时,纪宝成站在演讲台前,显得有些激动。面对着穗台两地100多位校长、学者,他声音沙哑又有力。此前他曾公开表示,要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取消对职教的限制,做到职教与普教一视同仁。
其实儒家文化讲究“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很有市场。对民众来说,连考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职教又如何不受歧视呢?这种观念也影响着台湾市民对职教的评价。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开始发展职业教育时,职教还是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那时候,我们都把读职教的人叫做‘黑手’,因为他们工作双手都很脏。”朝阳科技大学校长钟任琴回忆说。
而后台湾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人们回过头看,发现这个时期贡献最大的,便是技校毕业的劳动者。这触动了整个台湾社会对职教的评价转型,职教身上背负的“歧视”色彩慢慢褪去。反映在仕途文化上,便是公务员系统对职教学生敞开怀抱:报考公务员初等考试时无学历限制,年满18岁即可。
“五年前,在台湾就不存在什么歧视了。”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钟任琴,混迹政学两界多年,他说,“像现在,五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院长的孩子读职教的,不在少数。台中市国民党主任委员的儿子就读我们学校。”钟任琴说。
大陆 缺乏荣光不好科研
台湾 多做科研力争一流
今年6月,在初中生毕业升学的时段,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再次强调,当局重视职教教育,“希望更多的孩子进入职教体系”。
在此前,马英九就促成了一个政策层面的诱因,让所有高级职业中学的学生免费入读。
说起高级职业中学,大陆的人们可能较陌生。与内地一样,台湾也是在初中生毕业后才开始分流,选择进入普教或者职教体系,这分别对应高中和高级职业中学。
读完高级职业中学后,学生可以直接报读四年制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教院校),又或者“曲线救国”,先读两年制的专科学校,再考两年制的技术学院或者科技大学,以取得本科学位。
在台湾的官方定义中,职教与普教是平行的教育层次。高中生与高级职业中学的人数比例,基本持平。三十年前,这个数据还曾达到3:7,高职系统学生远超半壁江山。
反观大陆,职教被设置在普教之后。7月份,纪宝成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不客气地指出,“高考录取一本、二本、三本之后才是高职,高职录取分数很低,高职院校缺乏光荣感、自豪感。”
外界在职教学生身上贴起“高考失败者”标签。以至于大陆这些所谓“失败者”聚集的院校,甚至失去了搞研究的勇气。
“说起产学研,好像只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府才配说搞研究,我们高职院校,也就只有产跟学了。”广东某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听到这,钟任琴就犯嘀咕了,他摊开双手反问:“谁说职教就不用做研究啊,如果是纯教学,职教老师跟国小老师有什么区别?”
在台湾,职教院校做研究是普遍性的事情。钟任琴举例说,近年朝阳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教授们带着研究团队,在几千只雌性昆虫身上,摘下定义性器官,提取性荷尔蒙,批量生产成细条状诱捕器,挂在树上,雄性昆虫被吸引过来就落网了,不用撒农药就可以除虫。这一技术一量化生产,成本仅为欧美同类产品五分之一。
“普通大学做基础、理论性的研究,我们职教院校,则会做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不搞研究开发,职教院校就真的是二流选择了。”钟任琴说。
大陆 忙着换牌子求升级
台湾 老师任顾问提实务
“学士多过狗,博士满街跑”。这句流传台湾各界的戏谑笑话,说的就是台湾职教体系中,深藏许多博士老师。每天,有不少博士老师辗转企业和学校之间,这一刻站在讲台旁边授课,下一秒则出现在企业实验室。由于台湾中小企业缺乏技术研发人员,不少职教体系的博士老师,会被邀请去当顾问。
一般的操作手法是,院校与老师签订协议,继续发工资,但老师需要回学校义务上一门课,把企业的案例带回来,数年后老师重返讲台。在台湾资深教育人士眼里,这是一种双赢,博士老师为企业提高产能,创造利润,企业则为老师解决实务平台。
这样不怕老师跳槽流失吗?“台湾诚信文化比较好,老师一般不敢。就算流失了,也是一种力量扩散,老师们会带来实习机会,创业时,也会带上学生一起做。学校就受益了。”上述权威人士称。
台湾的职教院校忙着提升教师队伍实务能力,与此同时,大陆广袤土地上的不少院校,却忙着更换牌子,将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本科,本科变研究所。
纪宝成对此的解释是,受官本位观念的驱动,“中职变高职,行政级别由正处级变副厅级;高职升本科,行政级别由副厅级变正厅级,地方可以安排不少领导干部。”
台湾与大陆在职教体系的分野,确实有着不小的落差。
“第九届穗台校长论坛”中,台湾行政教育部门前负责人杨朝祥也在场。在杨朝祥眼里,两岸民众在思考模式上接近,台湾职教发展早一点,早些碰到了问题,可以提供给大陆做借鉴,避免走一些弯路,但他也坦言,“两者是互相学习的。”
不久前,国家层面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台湾来说,这无疑是个赶超的信号。
10月10日,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在教育厅主持召开关于山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座谈会。
张复明认真听取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及部分职业院校负责人的发言,详细了解了我省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张复明指出,要正确认识我省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本土化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对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统筹本科与高职、高中与高职的关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发展条件,加大投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地方能力和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在面向需求、技能为主、明确定位、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周慧芳 靳芳芸)
瑶族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山地游耕民族,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南岭民族走廊是我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瑶族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区域,和周边民族亦有较大差距。发展瑶族职业教育是瑶族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黄红焰
瑶族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须先行,发展瑶族职业教育是瑶族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教育整体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同时,发展瑶族职业教育要举民族旗、走特色路,以发展瑶族教育、振兴瑶族经济、传承瑶族文化为使命,既要遵循职业教育一般规律,又要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实现对接瑶族传统、对接瑶族文化、对接瑶族区域现实,服务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区域发展。
对接文化:瑶族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民族职业教育不仅要体现职业性,更要完成丰盈内涵、拓展功能和涵养文化的使命,既要做到因民族、因文化、因地域和因民族经济的现时需要,又要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瑶族文化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结晶,涵盖了瑶族语言、文化、音乐、舞蹈、手工技艺、信仰祭祀、习俗美食、自然生态等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瑶族学生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瑶族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引入瑶族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使瑶族学生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顺利融入现代化社会,又保持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对接传统:瑶族职业教育的人类学视野。民族职业教育蕴含了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民族场域中职业教育的民族性折射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是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置身于民族场域中的瑶族职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契合,构建对接瑶族传统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植根民族元素,打好民族传统牌,引入民族传统元素,引进民间传统工艺,使学生学到瑶族传统技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弘扬瑶族文化,促进瑶族区域发展。瑶族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民族传统与现代潮流的有效整合,传承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民族知识,把独特的民族传统延伸与扩展到教学中,使教学更具民族性,使课程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
对接现实:瑶族职业教育的现实建构。一是专业与产业相契合,充分利用南岭民族走廊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工艺的综合能力,重点培养现代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果蔬花卉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矿产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工艺品制作等紧缺技能型人才。二是课程与岗位相融合,根据特色岗位对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计,量身定制特色课程。三是推进现有瑶族区域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尝试推行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的职校生有偿使用制度。
与此同时,发展瑶族职业教育,要通过构建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机制、培育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品牌、培养瑶族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式,不断完善瑶族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瑶族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重构一个体系: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瑶族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深化教学改革,把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品行良好、就业率高作为瑶族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制定一套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运行机制和评估标准,建立新型瑶族职业教育评估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能、学有所用,提高瑶族学生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瑶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
树立一种观念:职业教育是族群发展的充电器。民族区域教育现状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客观需求,决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区域教育发展的重心。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构建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复合体系,可以让职业教育成为瑶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瑶族是忠厚本分的农耕民族,只有把职业教育作为族群发展的充电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走出“刀耕火种”时代,快速融入现代社会,从农耕民族蜕变为文明社会族群。
建构一个机制: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机制。以瑶族职业教育为中心,整合南岭走廊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瑶族区域特色职业教育,辐射带动南岭走廊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瑶山支柱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和南岭民族走廊区域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科学合理设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改变重输出轻内供的现状,实现专业设置与民族区域特色资源的有效对接。
培育一个品牌:南岭民族走廊瑶族职业教育品牌。一是开放办学,构建瑶族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衔接机制和就业体系,打造南岭民族走廊瑶族劳务输出品牌。二是根据南岭民族走廊行业发展趋势及需求,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建立“专业+车间+师生员工”、“公司+培训班+学员”、“专业协会+农民”、“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校企联办”等专业建设模式,实现场景互通、校企共赢,培养具有瑶族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建设一支队伍:培养瑶族职业教育本土师资队伍。加强瑶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把部分科技人员、能工巧匠充实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业工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教学任务。同时,注重培养瑶族本土教师,发挥其掌握本民族生活实例、能灵活根据民族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把握瑶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的优势,传承瑶族文化。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