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6月1820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两个赛项在吉林长春举行,淄博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代表队在比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

  本次比赛由国家教育部、吉林省政府等主办,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政府承办,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协办,旨在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引导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9所院校、113支代表队、34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淄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组队代表山东省参赛,并在比赛中获得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综合技能团体一等奖、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单项一等奖,同时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该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代表队由彭浩、朱良、郭云龙、闫仁飞等四名队员组成,指导教师为李建刚、曾祥军;汽车营销代表队由刘倩、刘文卓等两名队员组成,指导教师为王金萍、陈超。他们前期为参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学院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效。

男护士也有“春天”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竞赛

图为男性护理员正在铺床训练。(记者 李柯摄)

  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6月25日讯(记者 李柯)今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竞赛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69个学校的113名选手(其中男选手11名)齐聚医专、现场竞技。

  据了解本届护理技能大赛赛项较往届有项目的增减变化,保留了之前的心肺复苏技术、静脉注射技术,将之前的心电图技术取消,新加入头部外伤包扎技术、置胃管技术两项竞赛内容。

图为男性护理员再进行化学物品测量。(记者 李柯摄)

  比赛现场,11位男性选手尤为显眼,虽然是男性,但是他们的专注和技艺一点不差于女性选手。有关负责人表示,男性护理员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专门针对男性护理员的课程,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手术室、精神科、急救室都需要大量“体力和能力并重”的男性护理员。例如精神病人大多有兴奋躁动行为,时有自伤伤人和毁物行为发生,女性护理员有时较难对其实是“保护性约束”这时就需要“身强力壮”的男性护理员们“挺身而出”。一些涉及隐私部位的护理,如留置尿管,备皮等,60.1%的男患者在接受女护士护理时会出现尴尬情形,有78.3%的男患者希望有男护。从目前来看,男性护理员未来就业情况很好。只要相应技术过硬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赛场发现此次大赛的公平性、公开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每个赛场增添了直播设备,赛场的比赛情况将在视频直播室同步直播,各参赛队老师可以在直播室现场观摹到赛场内的具体情况,更好的保障了大赛的公平性。

   央广网北京6月26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新办上午10点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本周一(6月23号)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第三次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并且印发了一个《决定》。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重视的信号。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他明确了职教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同时,李克强总理也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升级,要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要深度的融合,要用改革的办法来发展职业教育。另外,多位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也都对职业教育发表了讲话并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千万名毕业生,约占到了总共新增就业人口的6成,这也成了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总的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一次通过决定还有规划也提出了各项重点任务。鲁昕副部长介绍说,从目前来看首先就是要抓紧制订出台配套政策,按照已明确的方向、思路和原则,转化为具体措施,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重点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等关系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就业创业创新等系统性制度建设。

  有媒体的记者提问,这一次的改革是不是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将继续延伸到本科或者研究生的阶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回复说,这一次的会议的确是赋予了职教更加繁重的任务,目前已经在进行专门的研究,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在制定和讨论过程当中会出台一个有关职业教育和本科包括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更为完善的系统衔接的过程。另外,大家关注的就是有关推动600所本科学校转变成高技能型职业院校,因为一提到职教的时候人们难免觉得他是中专,是专科教育,是高职,这一次提出要在本科院校里转型一部分高技能的职业院校,葛道凯进一步说,这其实是我们高等学校今后一个分类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就会划定出来一部分学校让他们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今天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中职毕业生中,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占20%,就业率达98%。此外,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今天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

    总的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占20%,就业率达98%。

    “据我了解,4S店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有的年薪达10万-20万。”鲁昕表示,中职就业对口率逐年提升,64%的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直接相关。

    19省免除中职学生学费

    鲁昕还介绍,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此外,《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当中,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也在制定。

    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项政策,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所在行业90%以上的学校。

    鲁昕介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此前有媒体称,“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会有600多所也就是将近一半转向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称,现在已有132所试点转型申请,转型为应用技术高等学校。

    国新办今天上午举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正在制定和讨论之中,不久将正式对外公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5月2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23-24日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葛道凯说,此次国务院《决定》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更为繁重的时代使命,把原来的职业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包括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扩展到包括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

    葛道凯特别指出,关于大部分媒体报道教育部要推动600所本科学校转型职业教育,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国务院《决定》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要实行分类,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这一点大家可以感受到,转型的这些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里也提出,对于独立学院,如果要专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当然这就包括了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葛道凯说,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原标题:教育部: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中)

    在今日上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包括高考改革在内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仍在制定中,但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招考改革文件,已于去年出台。

    上述改革文件明确了高职招生的六种途径,其中除普通高考外,还有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对口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部分专业中高职贯通招生等途径。

  葛道凯介绍,去年,我国高职院校共招生318万人,其中144万人,都不是通过普通高考方式进入高职的,占比约43%。

  “下一步,改革措施要继续推进。”葛道凯透露,将逐步扩大专科层次职业学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及本科职业学校面向专科职业学校和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例,并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参加工作还想读书的话,高职院校仍可提供机会。”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在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

  此外,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透露,在今年已启动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准备工作中,将不仅在国家层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会引导地方政府在制定当地发展规划时,把职业教育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图为比赛现场。(刘继源 摄)

  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6月25日讯(记者 刘继源)今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亚伟杯”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在天津职业大学举行。此次赛项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56支代表队、224名选手参加,近200名行业专家、裁判、领队、指导教师参与。

  赛项专家组组长张玲莉在介绍比赛相关情况时说,此次作为第二届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参赛队伍有所扩大,有更多的选手投入比赛。此外,把文秘综合技能——办公自动化技能引入赛项,并与速录技能结合起来成为此次赛项的最大特点。

  据悉,2014年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内容共分五项,即文字校对与文本创建、实时记录与会议纪要整理、蒙目速录、模拟办公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流程任务操作通过这些比赛项目将充分展示高职文秘、文秘速录等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水平,引领高等职业院校高职文秘、文秘速录等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深度校企合作,提升文秘、文秘速录等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9+3”计划成效显著

   贵州中职在校生增加10万人

  记者近日获悉,贵州省从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以来,中职在校生人数由2012年的50万人增加到了60.7万人,创历史增幅新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62.2%提高到68%。

    据了解,“9+3”计划实施以来,该省义务教育辍学率创历史新低,全省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由2012年的2.98%和5.09%降到2013年的1.36%和2.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4%;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229所、学生宿舍面积283万平方米,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62%、18%。此外,贵州初步建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层次较完善、专业门类较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清镇职教城东区4所职校入驻学生2.2万人,通过中职“百校大战”累计完成建设面积384.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6.4亿元。

 各国精英齐聚天津“大比武”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邀请赛开赛


图为坦桑尼亚代表队选手在比赛中。(刘继源 摄)

  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6月25日讯(记者 刘继源)今天上午,16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选手齐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邀请赛”。据了解,本赛项共有8支队伍参赛,其中有来自德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新加坡和坦桑尼亚等7支外国队,以及1支中国队。 

  据天津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航天与汽车学院副院长吴亚军介绍,本赛项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传统赛项,该赛项今年没有举办国赛,但还是坚持举办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国际邀请赛。比赛共进行6小时,评分标准基于机器装调后的运行结果是否正确、装调过程以及选手的职业素养。 

  “这个赛项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参赛选手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赛给出的任务,并且还能保证质量,这表明这支队伍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到工作岗位时候,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次赛项总裁判长杜东说,举办这样的比赛,同时也是为了增进各国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这也有利于今后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们也可从中获益。

  比赛间隙,记者采访到坦桑尼亚带队教师Robert Wesley,在他看来,能参加这样的高规格比赛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机会,让他们开阔了视野,更提升了技能水平。“今年对大赛的规则还不是很熟悉,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来中国,也欢迎大家到坦桑尼亚来做客。”


    6月25日,埃塞俄比亚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Girma Temesgen等访问重庆市渝北区职教中心,对该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希望双方通过进一步沟通协调,加深互信,形成深层次合作共赢格局。

    渝北区职教中心副校长彭春就学校地域优势、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参观考察学校期间,Girma Temesgen对学校的实训基地“独有情衷”,连称此行受益匪浅。

    Girma Temesgen表示,埃塞俄比亚劳动力富余,但技术技能缺乏,希望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经验成果与国家实际发展相结合,推动技术交流,带动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的发展。

    据了解,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是埃塞俄比亚在中国西南片区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Girma Temesgen表达了埃塞俄比亚政府与重庆长期友好合作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吸引更多企业家到埃塞俄比亚投资。

    重庆睿安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长贾俊杰等陪同参观考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有关情况时表示,教育部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谈及有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时鲁昕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在社会上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教育部要做好四件事,第一加强组织协调在中央层面我们利用部际联席会议的载体,协调28条政策,32个要点,还有300多个政策点的落实,我们准备出台22个配套文件。

    第二是落实保障条件,保障条件的责任是政府,我们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制度,推动地方政府依据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履行法律责任,省级政府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同时也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办好职业教育。

  第三是推行先行先试,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等十个试验区,还有全国各地承担的56个试点项目,我们将这些试验区和试点聚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提高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率。

  第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是大家关心的《职教法》修订。第二要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三要有配套文件,同时要宣传典型案例,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原标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不低人一等 社会应崇尚一技之长)

    “真没想到学校能邀请这么多知名企业,很多对口的单位像中国化工昊华骏化有限公司、洛阳中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都是央企和上市公司,也是我的目标单位,上午我已经投了个人简历。估计‘中标’应该没问题。” 616,刚走出招聘会场后的王朋磊同学轻松的话语里透露着幽默。此前,这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化工学院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就已经听说学院要为尚未就业的同学举办招聘双选会,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该院举办的双选招聘会竟然吸引了来自全国80家煤炭、建筑、电子、汽车、化工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参加,提供岗位有3300多个。
    据该院就业处处长龚建民介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4789人,年初到现在学院已举行专场招聘会76场,提供岗位7318个,已签约就业学生2917名。为了给还未就业的2014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更集中的就业平台,经学院多方联系,特地举办了这次2014年夏季大型毕业生双选会,这次双选会上,有13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与往年的双选会相比,今年参加双选会的单位知名度更高,涉及的行业更加广泛,其中,像中国船舶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昊华骏化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中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诸多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企业都来到了招聘现场。很多单位在上午现场招聘过后,下午还进行了专场的企业宣讲、笔试、面试等环节。
    来自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郭华表示,“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专业知识掌握的也扎实,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发展潜力应该是不错的。”
    近年来,该院为适应市场需求,坚持特色化办学,坚持“学生成长成才是第一目标,用人单位满意是第一标准”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三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娃哈哈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截至目前,该院订单班共计培养学生3078名。今年院校订单班毕业生已经全部就业。据该院就业处追踪服务掌握的情况,仅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职业学院合作开办的第一届捷安高科订单班,20名毕业生都已在该公司得到较好发展,其中1人成为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5人成为部门经理。由于该院在能源和化工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如资源开发学院煤矿开采技术、矿井建设和建筑工程三个专业毕业生在国企就业率均超过90%。化工学院毕业生在化工行业很受欢迎,中国化工昊华骏化有限公司在该校招聘时,由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聘人数不足,还聘用了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电气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也供不应求。
    而这主要得益于该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论证和正确的就业安置策略。近年来。该院建立了三区一部的就业市场开发体系,由紧盯东南部向放眼中西部转变。在平顶山本部和河南、深圳、西北三大片区选择优秀企业,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保证,确保毕业生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可选。此外,该院坚持立足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加大产学融合力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加大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找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逐步将校内实训实验室转型为校内工厂,让学生动手为企业制造所需产品,在营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提升对企业和岗位的综合认知度,从思想上不断强化由学生个体向“企业人”的转变。
强化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该院还从学生品质历练角度出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就业理念,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讲离家远近、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今年该院有100多名毕业生应聘到新疆的煤炭和化工企业。以前,由于离家远,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去西部就业。为此,该院开办了专项就业训练营,强化学生的就业成才观念意识培养,改变毕业生中存在的浮躁、好高骛远等不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就业观,让毕业生就业心态回归到最需要、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定期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基本资料,向毕业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提高了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该院共有数百名毕业生到新疆等西部地区就业。2009年第一批远赴新疆就业的王萧,是该校2009届资源开发系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现在已成为伊犁永宁煤业化工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年薪近20万元。
     该院还坚持实施已就业毕业生回访制度,由专人负责后续跟踪服务和激励教育,始终保持就业服务工作的连续性,较好地解决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挑拣岗位、频频跳槽等现象,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工业园协理张占武在谈到该院毕业生时说,平职学院虽然是企业办学,但开放办学的观念新,坚持四个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强、对接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路明,培养“三型”人才的效果显著。目前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毕业于平职学院的学生有1300多人成为工程师,其中,仅在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有600多名,占园区工程师人数的5%。这个比例,是其它学校无法相比的。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6月26日讯,绵世股份(000609.SZ)公司证券部代表周四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公司很重视在线职业教育相关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一些项目,进度还在前期阶段。“医度在线”目前运营时间不长,公司还没有相关数据统计出来。
    
    从医度在线官网获悉绵世股份参股40%的赞博恒安为该在线职业教育网站的运营单位。该网站汇集三甲医院和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120多人,提供医疗卫生领域课程在线直播、点播、答疑、题库、互动等在线教育方式。
    
    据绵世股份2013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在2013年12月30日以人民币800万投资了赞博恒安健康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持有其40%的表决权股份;该公司主营网络职业培训,截至2013年期末,资产总额833万,负债总额176万,2013年营收总额57.4万元。
     
    目前,医度在线上开设了职业护士、卫生职称、执业医师/助理、药师辅导、岗前培训、业务技能提高、考研等医疗健康行业辅导课程。今年3月份,移动教学(医度掌上课堂APP)上线;6月份,实践技能网络辅导课程上线。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医度在线注册用户超过5万名。

    对此,绵世股份证券代表称,公司目前很重视在线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目前一些项目还在前期阶段;此外,公司也在积极考察该领域行业情况,如果有合适项目,不排除其他规划。

  证券代表表示,目前“医度在线”运营时间还不长,公司还未统计相关运营、用户数据;项目进展情况等相关公告披露。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严重。2014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达730万人。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与高学历毕业生的竞争,使他们尝到了“就业难”的滋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人才培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无锡国家高新区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连续多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一、服务区域“两高”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紧贴产业升级,深化校企合作,形成“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面向无锡高新区,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无锡科院是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建校以来,学院秉承“立足新区、依托新区、融入新区、服务新区”的办学宗旨,抢抓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由“零起点”办学到“双万人”(万人学历规模、万人技能培训)的办学规模,再到“两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

    早在几年前,随着无锡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学院就着手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形成了随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打造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文化创意类、现代服务类和先进制造类六大专业群,确立了产业导向的专业体系。学校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园区共建二级学院,积极推进“系改院”工程,相继成立了八个二级分院,在办学组织体系上实现产教融合。同时,加强专业与园区产业的对接,把专业建在相关产业园区,如软件专业与IBM公司合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国家传感信息园合作,动漫专业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合作,基本建立了一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产业园区,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模式。

    学院依托高新区9个产业园区3000多家科技型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凭着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敏锐嗅觉,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第一时间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无锡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学院与IBM公司共同合作组建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为无锡高新区众多软件企业培养“即插即用”式的优秀软件外包人才。基地面向全国众多本科院校,开辟生源合作渠道,进行语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目前,基地已成功地开办了18期培训班,培训了近5000名来自全国93所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学员大部分被高新区的海辉软件、中讯软件、易保科技等软件公司录用,助力了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学院先后联合IBM、西门子、德商会中国总部、新加坡PSB、东鹏实业等跨国大公司、大企业或权威组织,建立了无锡-IBM基地、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中新PSB外包管理培训中心、无锡高新区紧缺技能型人才实训学院、无锡新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外语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通过引入优质认证、课程、师资和理念,为新区产业培养培训了大批软件服务外包、外包管理、工业设计、动漫创意、设计与营销等专业人才。同时,学院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先后创建了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市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实训载体,年均为无锡高新区培训各类人才20000人次以上。

    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可能集聚起所有的教育教学要素,如想在多种办学条件的制约下实现跨越赶超,成为有资格论剑华山之巅的胜者,惟有开辟出一片发展的新生空间,那就是推进学院与地方政府、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的融合发展,全面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集聚于无锡新区方圆22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创意文化产业园、光伏新能源产业园、软件园等众多的专业园区,为学院推进区校一体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院以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为依托,以人才合作培养为纽带,与园区30多家科技企业开展“共推互聘”工作,每年聘请20-30名左右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校产业教授,开设“产业教授工作室”,向30多家科技型企业委派了1000多名师生组成的40个科技助理团队。在产业教授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共成功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软件近12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7项,开发教材37本,开发课程37门,获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10篇。被新区管委会命名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

    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共有7个功能园区、11所院校、36家核心企业参与。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充分借助各成员单位在基础设施、专业队伍、技术领域上的相通性和互补性,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努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学院以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园区、企业优势,运用“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无锡模式”,让园区、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和园区、企业共享人才、技术、科研平台等特有的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共享互利。

    学院建立了与企业生产现场一致的“教学工厂”,如尚德太阳能组件生产线、阿斯利康生产线、快递中心、呼叫中心、幸福商城等,把工厂搬进教室,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从事真实的工作任务,接受真实的技能训练,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受教、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充分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缩短了人才培养与岗位生产的距离,实现了“零适应”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优化办学运行机制,推进学院与园区的融合

    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高新区办学模式,打造“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高新区办学特色,是学院长期坚持的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在投入体制上,学院由无锡高新区全额投资,“交钥匙”建校,强有力的财政投入,确保了学院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此外,新区管委会每年拨专款近百万元用于学院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每年补贴近千万元用于学院与IBM共同培养高端软件人才。

    学院实行了“政产学研理事会”管理机制,组建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对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和建议,并在“政产学研理事会”统筹下,构建了区校互动的组织架构,与新区的七大产业园区、数十家科技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实行二级学院“1+1+1”的办学模式,即一个学院(系)与一个专业园区对接,与一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联姻。

    学院将在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学校和政府、园区、企业之间关联发展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基于互利双赢和共同价值的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形成学校与新区、分院与园区、专业与行企的同心三层深度融合架构;推动理事会统筹下的规划指导、专业建设、科技合作、人才协作、就业指导、后勤保障六个委员会的良性运行。推进无锡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积极探索“虚拟企业”和“基金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探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路径。依托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继续推进人才“共推互聘”工作,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科技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打造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继续组建科技(助理)团队深入园区企业,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工作。着力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形成一批能解决问题、实用见效的研究成果,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新区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始建于1956年的川北教育学院和1917年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机电工程学校联合组建而成,具有近60年高职、近百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是四川省政府部门主办,省教育部门直管的地处非中心城市的综合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优秀院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虽直属于四川省教育部门主管,却位于四川省二级城市——遂宁市;虽具百年办学历史,但仍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是典型的非中心、非行业、非属地主管的“三非”学校。学院与占全国高职院校70%比例的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一样,面临着地域偏狭、经济欠发达、需求不旺、资源匮乏、观念不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大等共同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开展校企行业合作,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造亮点特色和品牌,走好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学院面前不可回避、必须解答的重大基本问题。

    “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院党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反必有正,有非必有是;有劣会有优,有难就有破。于是,学院借助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机,直面“三非”现状,在建设中,通过“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如何认识对待“三非”现状,找准着力点,是“三非”院校寻求突破的前提和关键。针对“三非”困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在制约中寻求突破”的思路,仔细分析所处坐标位置,寻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院虽地处非中心二级城市,却是拥有380万人口的地级市仅有的一所高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高校人才、智力需求迫切,遂宁市政府部门已将学院纳入“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郑重承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把学院作为遂宁市打造“西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学院所在地——遂宁市,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被誉为“成渝后花园”、“桥头堡”、“中转站”,是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未来10年,遂宁将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建设,全力实施“7+3产业规划”等发展战略,加速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具有遂宁特点的现代产业高地,加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交通便捷,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拥有国家电子产品检测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以及明星电力、沱牌酒业等7家上市公司。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检测、现代物流、绿色食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据此,学院认为,虽地处非中心城市,却具有“仅有的高校”、“省市共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院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省市共建作为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确立了“立足遂宁,面向川渝,服务全国,建成川东北地区适应社会多层面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定位,探索创建了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开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变劣势为优势,变崎岖为坦途,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认清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找到了路径。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

    “三非”高职院校,因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对象少,范围窄;非行业办学,专业与行业融合建设不紧密,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非属地主管,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联系难度大,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打破制约“三非”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找准突破点。突破点在哪里?突破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校企融合互通发展平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321工程”为抓手,以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办学环境。一是以政校行业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与船山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组建了校地行企合作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以校企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跨区与四川省资阳市南骏汽车集团等组建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遂宁市政府部门领导小组下设董事会形式,联合市内旅游、文化、新闻等行业企业,组建了政行企校、校地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三个学院”。二是以产教联融合,政行企校合作共建董事会的形式,与市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教集团”。三是以园院行企合作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学院以“321工程”为平台,以遂宁市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321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效应,通过探索创新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企合作、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平台内“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变无行业背景为“多元融合,资源共享”,变无区位优势为“凝聚合力,共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考察调研,组织汇集行业企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在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同时,在中高职衔接试点、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保险等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遂宁市地方政府把学院的建设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和遂宁中国西部现代职教基地、遂宁市科教园区、遂宁市“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第一方阵,自始至终把学院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资源储备库,构建遂宁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单位,为学院新校区建设划拨土地1000余亩,减免土地征用费1.6亿元,支持学院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签订“1+6”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并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充分凸显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特殊地位作用,为学院发展建设创设了新路径,创辟了新天地,对非中心城市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质量,创特色铸品牌,在学院党委看来,这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通过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素质、质量”“三元合一”承载点,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依托“321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进一步实践并深化了“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合作育人、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共育”,加深了校企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推行“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了企业联系,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了“一主线,双参与,三层次,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与对口行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数控专业与行企共建“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通过模式创新,四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品牌基本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行企、服务产业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政校行企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省内新兴龙头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产教联合、集团化办学的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成为校际融通、“一体化”办学的标兵专业。

    二是着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团队品牌。学院以突出师资队伍的高职特色、“双师”素质和名师效应为目标,着力打造“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青年教师传帮带”、“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名师带头人”等五项“名师工程”,先后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劳动模范等4人,2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专项任务项目,19项成果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是着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品牌。一方面,学院把课程标准制订、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着力规范课程建设标准,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加强教材建设,从而使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特色更突出,产学研融合更紧密。另一方面,按照“基于任务、基于场景、基于过程”的教材编写思路,根据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要求,联合行业企业,编撰形成了体例清晰、内容丰富、理实融合的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0余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得以深化。

    四是着力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素质,特别是人文与科技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之所在。学院把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和平台建设作为强内涵、创特色、铸品牌的主要承载点,确立了“素养、素质、观念、技能四位一体、融合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响亮地提出了“走素养奠基、素质固本、观念立命、技能安身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具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新观念、特有技能”的应用创新型特色人才发展建设目标,将全面实施以人文与科技素质训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质教育作为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等国家、省和院级重点课题研究,创立了“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创构了“训育队伍专业化”、“课程建设通识化”、“基地建设现代化”、“活动建设品牌化”的“四化一体”素质训育体系和“学校考核为本位”、“家长考核为辅位”、“第三方考核为主位”的“三位一体”素质考核评价等两大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大规模、大集成、大育人”的新理念,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观念理念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素质、质量检测等6大体系45个平台,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目标方向内容体系问题;从训育方法途径着眼,探索“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训育模式,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问题;从质量考核方面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监控测评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监控测评标准,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质量效果问题。在“理念设计、系统建设、服务面向、训育手段、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目前,学院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日益浓郁,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再创新高,充分展示出了综合素质训育的特色和优势,引领推动着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

    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既是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也是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没能找准行业企业的兴奋点。企业要发展,人力、智力是关键。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个关键,对接行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创新了方式手段,凸显了特色和亮点。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手段,破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一方面,学院立足于“理实融合、学做一体、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引领下,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元素,确立了“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六化一体”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减省了“导引”、“培训”等诸多环节。另一方面立足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于2013年开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小学期制”,把传统固有的“三年六学期制”改为“三年八学期制”,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更灵活、更实效,同时,还在客观上解决了企业阶段性用工难题。

    二是发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能,面向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培养服务,破解行企培训零散、师资不足等难题。近三年来,学院系统开展了全省中学、中职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省教育部门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和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类培训鉴定达6000余人次,培训收益达1000余万元。

    三是对口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联合行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破解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瓶颈。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是企业的又一个兴奋点,但由于“三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技术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行业企业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学院紧紧抓住这个兴奋点,按门类、分专业组建行企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立制度、建机制、强措施等多种方式,激励服务团队,对接行企、跟踪趋势,千方百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更优的技术服务。2009年以来,学院技术服务团队共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组织制订“四川省大学生物流综合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及地方物流行业标准体系10个,并被广泛推广;合作开发绩效考核等管理软件4个;联合开展技术改造10余次,为本地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30余次,学院技术服务年均收益在500万元以上,通过技术服务,行业企业的需求更高、兴致更浓,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二线工厂”,破解行业企业多向投入,重复浪费的困扰。学院在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实训功能前提下,积极拓展其使用效能,引进汽车装配和数控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把它打造成相关企业的“二线工厂”,集中批量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业务,切实解决了单个企业购买大宗设备实力不足、资源浪费等重大基本问题。 

    五是创构体系搭平台,畅通校企合作路径渠道,破解行业企业渠道不通,交流不畅的苦恼。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一平台,两体系,四系统”建设,搭建了终身教育与服务平台,推进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建构了与中职高职(含应用型本科)、成人普通、职前职后、学历非学历、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教育需求同步、开放式的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系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系统、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系统、校企合作办学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通过系统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吸引37家行业企业及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为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构,为学院全方位现代化高水平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开创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本点,以监控测评体系构建为提升点,着力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了“内方外圆”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和质量检测平台。学院参照国际ISO9000质量认证模式,广泛吸收容纳行企、社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院系两级教学监评督导队伍;先后制订完善了覆盖专业、课程、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分级测试、毕业生质量等教育教学各环节标准150余个;新建信息化教学过程监测系统和质量监控平台各1个,组织编制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标准汇编》,以这些定性定量结合、以定量刚性为主的标准作为“内方”的基本构成元素,把质量标准固化下来,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和育人指南,基本形成了“评价有标准,行事有制度,监评有队伍,管理有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把每年4月确定为教学质量月,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比活动,把质量检测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大督导监管力度,把好育人质量关。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把政府、行企、家庭、专业评价公司以定性为主的相应评价指标作为“外圆”的基本要素,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测评,不断丰富完善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四位一体”“内方外圆”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体系及平台的构建实施,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检测和考评方式,使育人质量有了充分可靠保障。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各项专业技能大赛中共取得三等以上奖项160余项;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新生自主报考率达到320%,报到率达到89%;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达93%。根据第三方国内极具公信力的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各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和薪资待遇等均在同级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思想理念、目标路径、思路举措、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的探索创新尚在进行,永无止境。我们深信她会更好地弘扬“集百年智,传承为难为之为功;举万众力,铸就成不成之成魂”的校园精神,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划定,填报志愿又成了考生当下的主要任务。从今年的情况看,考生大多仍奔着大学而去,愿意填报高职高专学校的少之又少。

    近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厦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职业教育却不够重视。每年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盯住的多为各类一本、二本高校,高职高专则难以进入其选择范围,即使高考成绩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也往往不愿“放下身段”。

    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都很成功。比如,德国的教育模式重在分流,进入高中,学生就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业技师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成果,“德国制造”不仅属于各类研发设计人才,也属于高技能的工业技师。

    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无论是加大政府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还是走校企结合、突出应用的办学路子,目的都在于培养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千千万万具备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

    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必须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兴旺发达。期待今年有更多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能重视职业教育,把成为“工业技师”作为自己的梦想和选择,而不要在“985”、“211”里迷失。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任沁沁 王莹 李建华)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在2008年进行的未来十大预测中,有这样一项:就业市场与职场技能的快速发展要求每一名员工都重新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趋势正在今天的中国变成现实。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目光聚焦到曾长期未获足够重视的职业教育上,进行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对以往教育体系产生颠覆性变革,而这亦是中国为建成一流强国进行的人才储备。

  中国政府于本月23日、24日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多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按照规划,2015年,中国应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关乎国家经济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关乎亿万劳动力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教育界人士认为,全面升级职业教育,是中国对市场经济转轨、产业升级、城镇化转型、信息技术进步和国际化竞争环境变化作出的因应与革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观念和体制,是中国为适应未来世界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工业化的发展,让原来的中职、高职毕业生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亟需可以把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端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从唯学历、唯理论研究,到唯职业、唯实用、唯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直接为国家未来发展储备所需人才。”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杨克认为。

  沈阳矿务局中学高三毕业生牛萌萌把第一志愿瞄准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尽管她446分的高考分数,比本科三批录取线高出60多分。

  “以往家长往往认为,孩子上本科才有面子,其实学一门过硬的技术反而更好就业。”牛萌萌对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有所耳闻,她也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志向所在——汽车营销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

  教育部透露,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通,为职教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打破了成长“天花板”。牛萌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如果想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报考本科、专业硕士”。

  这也意味着,技能型教育未来将与学术型教育并行发展,中国将形成高中低搭配的科技创新体系。

  此举的意义绝不仅是一种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支撑,而青年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改革的背后,是对青少年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前所未有的重视。

  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章雪冬说,未来的学习不应只发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而更反映在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各种创造性成果上。

  而这正是一直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方面。尽管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产业转化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长远发展、转型升级的成败。

  在海外,职业教育并非考不上一流大学退而求其次的“备胎”。从美国雄心勃勃的“学徒计划”,到日本的高技术实践人才培养战略;从瑞士的“双轨模式”,到德国的“学校-企业双元制”职教培训体系,各国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性重视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也推动了其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013年,欧盟各国在柏林召开首次青年就业会议,形成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共识。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纷纷增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如果说这些是促成中国职教改革的外部竞争压力,那么来自内部的就业结构矛盾等问题则是根本原因。为了实现13多亿人的现代化,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未来,更多农民带着知识技能转化为新市民、新型产业工人,都对职业教育提出很高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机遇,确保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实现经济从中高速到中高端的成功转型,除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应为自己注入血液和活水。

  人才,是血液和活水的细胞。获得相应技能的职校学生,在进入生产和服务部门后,将成为支撑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产业大军的主体力量。

  全国总工会预测,中国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万到3300万之间。

  在中国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央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着手,将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起点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中国正在为职业教育构筑多重制度保障,必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释放“人才红利”,激活发展动力。

  不过,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不仅要从内部重视强化,也需要放眼海外,借鉴世界经验。

  美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初步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适应新兴和高科技行业的用人需求,至今仍在不断调试的过程中,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一些世界顶级研究型高校,开始通过互联网开展高新技术的职业教育。

  各国社会对职业教育也报以支持态度。雇主们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具有能让企业受益的技能,而非身上是否贴着名校标签。

  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东亚区总经理安捷曾经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他说,在德国,上职校只是一种选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等值的,两者可以互通,没有高下之分。

  而中国传统职业教育以职业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度不高,毕业生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不高,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社会对职校学生的支持与信任都不足。

  今年毕业季,中国将有800多万学生从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毕业。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到22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1390万人。

  即将走向一线岗位的毕业生冒志敏,在毕业留言上写道:“所学即所用,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可期,相信我们不会和时代脱节。”(参与采写:夏鹏、秦华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是基本完成顶层设计。 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二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项政策,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所在行业90%以上的学校,完善了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机制。

  三是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编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统筹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目标,着力解决中职和高职脱节、重复、交叉的问题,推动中职和高职科学定位、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了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相关实践,通过系统研究国外经验,有计划地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为学校招生和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标准。职教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当中,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在制定,还有学徒制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意见、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正在制定。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五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全面育人。修订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颁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首批9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现代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每年发布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此外,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是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50亿,地方也投入大量财力,实施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办学面貌为之一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6月26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记者]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长期以来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职业教育总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次《决定》中提出了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仍然有些担心,这能否真正落实?请问如果要落实这个《决定》中的内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决定》中提出来要引导企业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

    [鲁昕]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大家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在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你说的现象,我们认为《决定》印发之后,怎么落实非常重要。在《决定》出台的文件中后面有一个责任分工表和时间表,大家上网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决定》一共28条,我们细化了32项具体任务,分别由20个部门来落实。从中央层面我们具体明确了20个部门作为落实《决定》的主体,包括今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四个部门,还有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从地方层面来看,省级政府是落实《决定》的重要责任主体,应该说在会议没有召开之前,有的省已经先行先试,已经开始进行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试点,比如说山东省已经出台了28个配套文件。接下来对于教育部来讲,我们要全面贯彻学习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具体做好四件事。

    第一加强组织协调,在中央层面我们利用部际联席会议的载体,协调28条政策,32个要点,还有300多个政策点的落实,我们准备出台22个配套文件。

    第二是落实保障条件,保障条件的责任是政府,我们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制度,推动地方政府依据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履行法律责任,省级政府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同时也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办好职业教育。

    第三是推行先行先试,我们已经确定了天津、广西、黑龙江、沈阳、潍坊等十个试验区,还有全国各地承担的56个试点项目,我们将这些试验区和试点聚焦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提高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率。

    第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个是大家关心的《职教法》修订。第二要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第三要有配套文件,同时要宣传典型案例,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你问的第二个问题,这次《决定》中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这个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是这次一个重大亮点,我们怎么去做好多元化办学呢?第一要多元主体办学,刚才点到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企业办的职业教育在每个省都能找到。第二是多种形式办学,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渠道包括政府的资金、企业的资金、各个部门的资金,还有社会捐赠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来办职业教育。

    怎么解决企业内生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要履行社会职责,企业的社会职责就是按工资总额每年要提取1.5-2.5%的职业教育培训经费,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一个财力来源。二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养,企业和教育的合作有很多案例,比如说我们和腾讯、华为、中国铝业、中国远洋集团、北汽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从合作的实践中看,企业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他们把职工的成长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的企业还没有看到要追求利润降低的现象,我们想通过这些文件出来之后,用政策激励它的内生动力。三是只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想建百年的企业,不想退出市场的企业,都会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所以我相信这个会议之后,企业和用工单位会把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对职工的技术进步的培养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

    记者26日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获悉,中国目前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在北京就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另外有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593万人。

  据统计,2006年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中国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为例,近年来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

  鲁昕表示,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