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记者近日从2014全国中职组“雪佛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组委会获悉,江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选手秦源成为首位女冠军,浙江鄞州职业高级中学选手扎西曲邓成为首位藏族冠军。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37亿辆,各类汽车、摩托车维修企业44.7万余家,年维修量超过3.32亿辆次。全国近1500所职业学校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为了检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效果,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自2007年开始联合主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几年来,比赛项目不断改革,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团体赛和个人赛中设置定期维护、车轮定位、汽车维修基本技能等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

  今年大赛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举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江苏省教育厅、无锡市政府承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7支代表队的417名选手参加了技艺比武。

  产教分离、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

  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的“断头路”问题,

  不断踩中中国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痛处”——

  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

  大西瓜 绘

  从“神十上天”、“蛟龙下海”可以看到,中国顶尖技能人才的“作品”能够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机床等量产的产品质量却难以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提并论。

  有学者提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目前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一个巨大的问号正等待回答——中国职业教育能否挑起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在6月3日全国政协举办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检视和探讨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总量不足——

  别把职业教育又办成“研究型”教育

  “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孙太利举例说,最近两年,天津一家环保企业从天津一所职业学校招了20名毕业生,可一年后只留下2人,其中的大部分最终“跳槽”到虚拟经济部门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

  根据人社部2012年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

  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吸引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认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行业部门决策缺失、证书认证体系脱节导致社会吸引力、市场需求的吸引力、人才成长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杨学义委员以国家百所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说,2013年录取的6316名高职生中,三本线以上的学生仅360人,只占总数的5.7%。

  “未来中国的职业教育能否比照英国‘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理念和做法,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相同的地位,实现普教、职教‘零差别’?”杨学义反问道,“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与学历文凭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两者之间无法衔接、转化,而且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含金量低、考核认证内容滞后,所反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匹配。今后,能否构建一种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兼顾职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整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要求?”

  与之相似的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通道单一,也被认为是导致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的因素之一。“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意味着技工学院毕业生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报考研究生。”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委员说,“这等于关闭了技能人才上升的一个重要通道,孩子当然不愿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作为全国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重学科、轻技能的“研究型”倾向,有着切肤之痛。

  “中职毕业生读本科的目的,是希望专业技能得到继续强化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然而,参与招生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其不一致、课程体系与其不对口、人才培养基于学科体系,专业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轻实务技能培养,缺乏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和实用性高端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与环境,造成中职毕业生在本科院校学习四年后就业竞争力很难得到显著提升,极大损伤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利益。”刘晓委员建议,在当前困局下,国家一方面应开通学分互认,探索构建以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应允许优秀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特色专业(“断头专业”)较多的学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确保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与产业高符合度的技能人才,本应与产业紧密结合,但现实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动力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产教分离堵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命门”

  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是在此次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来自不同界别、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几乎所有与会委员们的普遍共识。

  这几年,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活跃程度连续多年超过制造业,一直处于扩张区间。与此同时,国内产业迁移日趋活跃,这意味着多样化人才需求前景将更加广阔,而且产业区域重组也必将激活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和人才流动。

  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这种新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在国内,不论政府、学术界,还是职业学校、民间都普遍认为,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国的需求。那么,当下的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究竟在什么地方“走岔了道”?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介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去年反映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40%,并且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同时,近60%企业表示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从企业的招工计划看,有近半数企业表示计划招收“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企业缺工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要求仍存在差距。”

  “产教分离卡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脖子。”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庆认为,职业教育本应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但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学,行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导致培养的人才难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不单是王永庆有这样的感受。今年5月中旬,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调研全国部分地区时发现,由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尚未建立,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还是靠熟人、靠关系来维持。

  校企合作中为何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问题的症结何在?李兰委员认为,从学校来看,部分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师资、技术力量不强,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合作。从企业来看,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耗时费力、投入产出比低,企业聘用学徒工所付薪酬与正式工相近,且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至2013年针对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在2%左右。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政府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浅层次,缺乏一种有效机制将职业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许多公办职业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过分依赖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配套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国家同时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质问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职业教育“断头路”何时变通途

  “大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非专业对口升学、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这都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中高职贯通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高美琴说,以调研的某市为例,进入高职的学生中,所读专业大类与原来中职所学专业大类相同或相近的仅为37%,部分学生所读专业与原专业完全无关。而且中高职院校开设科目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名称相同的科目重复率高达80%以上,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达到30%至60%,“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这种‘断头路’问题,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高美琴所说的中高职贯通衔接上的“断头路”问题,已经从学生及家长报考职校的选择上得到了印证。

  不久前,广东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现在,读职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他们大多数都是抱着“三本考不上才去读职校”的心态来的。甚至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曾质问我:‘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被普通高中、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职业院校毕业生何时才能走上职业发展的通途?这是横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心头的巨大问号,也是今年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大多数与会委员不断追问的问题。

  “在国外,学生上完职校后,可以选择去工作或挣钱,几年后还能继续深造;但在中国大陆,这点目前还做不到。”高美琴委员建议,今后国家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探索建构职前与职后、中职与高职专(本)科、高职专科与技术本科、技术本科与专业硕士等紧密联系的通道,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同时,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除了招收应届毕业生外,还可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往复培训、工学交替,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非连续性培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洪三国认为,治理职业教育“断头路”还需要正视当前劳动人事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职能上的交叉问题,考虑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和资格标准,建立一种从新入职毕业生到专家的职业“进阶”结构的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交桥”体系。

  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是此次专题协商会委员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黄元河委员介绍,“双师型”教师短缺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比如,新疆喀什地区“双师型”教师只占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广西全区的“双师型”教师只也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27%。

  “国家应尽快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双师型’教师应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学历要求、所在专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水平、应用技能水平或培训要求,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师水平和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既有了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人才成长通道的贯通,又有了优秀师资作保障,解决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断头路’问题,或许为期不远。”

  一边是国民经济走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边是已实施了18年的职业教育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

  职业教育不能“缺席”国家的制度安排

  如果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找到企业或行业,企业或行业不搭理,学校能怎么办?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待遇,学校、学生怎么办?人才培养急需“双师型”教师,但学校面对能工巧匠出不去、进不来问题怎么办……

  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部分学校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达不到学生和家长“技能改变命运”的期盼,出现了较高的辍学率。黄元河委员举例说,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广西崇左地区,职校学生流失率高达40%。

  类似的情况,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都曾遭遇过,作为弱势一方的职业院校始终处于“双面炙烤”的境地。

  “我们很缺技能人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都很困难。

  一边是国家经济发展对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一边是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各种路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哪?

  实际上,在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规范政府权力边界问题上,不仅法学界一直流行着“私权利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的法无授权不可为”两句经典的法律谚语,而且每逢推进一项系统性社会工作遭遇“肠梗塞”时,人们便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国家制度安排寄予厚望。

  对于社会各界反映出的若干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议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重新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已经实施了近18年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曾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发挥过教育专门法、职业教育基本法的指引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它是一部典型的‘软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对于职教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执法主体不明,同时对于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说。

  孙惠玲委员建议,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既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冲破所有制、办学体制和学制的传统束缚,承认某些职业教育形态具有经营属性,从而完整而具体地定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要直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确立国家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学制的职业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管办评分离、差别化支持的原则,明确“政府主导”的法律含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改革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措施,使教育培训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完善执法检查和督导工作的制度和机制。

  对于现行职业教育相关机制和制度在某些方面的运转“失灵”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颇为关注。他说,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曾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但截至2013年底,全国只有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制定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这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不稳定。

  钟秉林以中职学校为例说,1997年中职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2.67%,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为11.61%,而到了2012年,两者分别下降到6.90%和7.02%。

  类似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从国家层面建立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设计好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与会的政府官员、委员们的共识。

  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如何从纸面走到现实,将考验各方的改革智慧。 

   红网长沙县站6月19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潘东晓 通讯员 杨浩 陈志群) 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中职、高职,继续深造就会出现“断头路”,但现好了,昨日,湖南信息学院正式挂牌升本,明确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本科高校,这意味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又向前迈了一步,职业教育正式延伸至本科阶段。

  据悉,升本的湖南信息学院将以信息类技术技能教育为主,打造成中南地区首所信息类本科院校,缓解长沙经开区及湖南互联网产业精英人才匮乏的困境。

  职业教育学生深造可达本科 

  湖南信息学院成功升本,长沙县有了第三所驻县本科院校。湖南信息学院2004年搬迁至安沙镇毛塘工业园办学,现有在校学生近万人,有电子信息学院、管理学院等6个学院,开设专业30个。升本前,湖南信息学院为高等职业院校,升本后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本科高校。

  “此前,中国职业教育仅有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获得的文凭分别为中专、大专,低于学术型高校颁发的本科文凭。”湖南信息学院副校长李伟舵告诉记者,湖南信息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升本后,可以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通道,把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变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读完中职、高职后,可继续深造获得本科文凭。

  “职业教育中,中职培养的是熟练技术的工人,即会使用机器;高职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懂得对设备进行运营维护;应用型本科则让学生能创造技术,设计设备。”李伟舵说。

  “随着教育部加快出台技能型高考,和众多高职院校升本和本科院校的转型,中国的职业教育将得到蓬勃发展,技术技能型学生将来还有望获得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李伟舵畅想道。

  大学四年将实行“工学交替”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高校与学术型高校不同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成败的关键在于深化校企合作,以及由此展开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李伟舵介绍,湖南信息学院的本科学生将有一整个学期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这与学术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不同。

  “学生在读大三时,学校将安排他们去对口企业实习。这一方面可以完成企业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技能。”李伟舵进一步介绍,学生表现由企业进行考核,不过关还将安排重修。

  “'工学交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也能让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李伟舵说,升本后,湖南信息学院还将至少从企业聘请三分之一的老师,并安排老师去企业进行培训。

  “今年的招生工作除了招录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还特别拿出部分指标录取中职毕业参加高考的考生。”升本后,马上就要进入今年的招生录取工作,招生办主任刘毅告诉记者,今年参加高考的中职生、高中生、高职生成绩达到要求的,均可填报该校本、专科专业。招生代码为4757。

 “服务社会 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报道

  4万藏区学子受惠“9+3”职教免费教育计划

  四川:铺平就业路 铸就幸福梦

    2012年,肖芳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就职于成都地铁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名藏族女地铁司机。肖芳说:“是‘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这段学习经历,我可能现在还在打零工。”

  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之一的“9+3”免费教育计划,是指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外,政府还组织各行业和部门帮助就业。

  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计划实施5年来,已先后组织4万多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习,其中87%来自农牧民家庭。

  为了确保该计划顺利实施,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15个省级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组建了“9+3”办公室;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并纳入目标管理实施绩效考核;藏区先后选派近千名驻校干部教师到“9+3”学校协助工作。

  四川省还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9+3”计划经费保障体系。参加该计划的藏区学生,省政府每人每年免除学费2000元;前两年,每生每年生活补助3000元,第三年生活补助1500元;每生每年补助交通、住宿、书本费1500元;新生每年每人冬装补助300元。从2009至2013年,中央和四川省投入“9+3”计划经费已超过20亿元。

  “9+3”计划实现了学生们的就业梦、参军梦和升学梦。据统计,2009届、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8%,其中有2600人通过招考(聘)充实到藏区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队伍,1000多人参军入伍,1000多人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不仅如此,“9+3”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该计划推动下,藏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8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93%,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由2.67.4提高到5.14.9,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将托起藏区发展的明天。

  目前,该省“9+3”教育模式已扩大到彝族地区。从2014年秋季起,比照藏区“9+3”免费教育政策,四川省将实行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13个县招生5000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院校代码:11355

争当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排头兵

 

  2014年4月18日,近1万名考生现场确认参加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单独对口招生考试。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宁职院)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南宁职业大学,是由自治区、南宁市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示范建设验收,成为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目前,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61个高职专业,并与美国通用电气、富士康、阿里巴巴、中国石油、德天旅游等170多家大中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为广西同类院校中学生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

  自强不息 提升学校办学成绩

  南宁职院根据广西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紧盯重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适应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向,设置涵盖第二、三产业的相关专业及专业群。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示范性专业6个,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9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

  学校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建设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六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筑与艺术实训基地、财经与商务实训基地、旅游与服务实训基地、应用外语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79亿元,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南宁职院学生在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全国特等奖、金奖等各类奖项达300多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及工作称职率超过90%。

  近年来,学校学生规模、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实训支持体系、校企合作的开放度等各项办学指标均居广西高职院校之冠,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及业绩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着眼实际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南宁职院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两个导向”、“两个平台”、“三种结合”、“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

  “两个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多年来,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以实现学生毕业顺利就业为导向,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组建等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既能更好保证学生就业,又能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两个平台”——政校企合作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学校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加强与政府的联系,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扩大学校办学资源,拓宽学校办学领域,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全球一体化、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潮流下,重视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三种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南宁职院近年来实现跨越发展,离不开“三个结合”的办学思路。学校将师生进入合作企业定岗实习与课堂教与学结合,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产品产出相结合,在做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进行非学历教育。这“三种结合”带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位一体”——面向市场、面向实际,构建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鉴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强调实践操作技能,构建对应专业的实训基地成为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南宁职院目前已经构建好的六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已达1.79亿元,在服务于教学和培训的同时,也服务于科研和实物产品的生产。

  此外,南宁职院充分利用广西南宁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每年积极参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展,积极开展对外合作,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等形式,开展跨国人才培养。目前,南宁职院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多年来,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南宁职院培养了多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在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大会精神引领下,学校将在“送出去”的基础上,在下一阶段加大“引进来”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引进东盟留学生到校学习,进一步强化学校国际办学特色。

  认准优势 打造学校精品学科

  南宁职院现有1个国家精品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9门国家精品课程——“居室空间设计”、“成衣设计”、“食品雕刻应用技术”、“导游服务与技巧”、“证券投资分析”、“.NET Web应用程序设计”、“旅游越南语视听说”、“旅游泰语”、“策划创意”;学校获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顺势而为 科学推进招生改革

  积极探索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分流,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2009年,国家教育部门抽选33所全国示范高职院校试点单独招生政策,南宁职院成为广西仅有的一所入选试点高职院校。

  近年来,南宁职院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大政方针,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的指导下,在招生领域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改革。目前,南宁职院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分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统考招生等三种形式,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新生。2009年,在试点单独招生之初,只有不到200名学生通过单独招生方式报考南宁职院;2011年报考人数跃升到3000多人;2014年,报名参加南宁职院单独招生考试的考生更是达到了8000多人。在报考渠道方面,南宁职院在坚持传统的电话、邮件报考之外,积极利用网络新平台资源,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手机短信等方式为不同考生提供报名便利。在考生入学考察方面,既注重专业基础,又注重对心理健康、文化常识、情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考察,全面测试对应专业报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匹配度。

  作为广西首家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院校,南宁职院单独招生人数逐年增长,顺应高职院校未来发展趋势——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升学模式,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尤其是在考试中引入了职业潜能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一考核新模式也促进了中等学校的素质教学改革。

  脚踏实地 树立职教高远目标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乃至世界,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广西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将建成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品牌特色鲜明、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不断朝着“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现代高职名校”办学目标迈进。

  通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西路169号

  邮政编码:530008

  联系电话:0771-3821226 0771-3829164 0771-2029336

  学校网址:http://www.ncvt.net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纪实

 

三峡医专党委书记万启蒙(右一)在秀山县医院与带教老师亲切交谈

 三峡医专校长周建军(右二)考察甘肃岷县中国当归城

 

    2006年4月16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区挂牌成立,结束了三峡库区没有医药高等院校的历史。2009年12月,三峡医专如期高质量通过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正式步入合格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来自对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把握和对校情的清醒认识。在走过三年高职教育办学历程后,学校形态基本具备了高职院校的特征,与先期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比较,在办学内涵上反映出明显差距,中职教育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对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深,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形似向神似的转变,以什么方式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是三峡医专人深入思考的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在办学理念、领导能力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全面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工形成了共识。

    2010年12月,重庆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市教育部门、市财政部门批准立项。自此,拉开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序幕。

    精神,体现责任担当

    重庆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匮乏。一所新建医药职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何在,怎样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决策者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决策来自调查研究,答案出自对形势的科学研判。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工传承和发扬三峡医专建校中形成的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的全局观念;抢抓机遇、不甘落后的发展意识;坚持开放,坚持创新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克难攻坚、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团结合作,同甘共苦的奉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以解决人才培养深层次矛盾为导向,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模上,政府和学校信息不对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规格要求上,用人单位与学校标准不对称;整合资源合作培养人才上,政府、医院、企业与学校积极性不对称的实际情况,学校立足三峡库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2011年,学校党政领导带队,分成11个批次,深入渝川鄂地区,以实习基地为基础开展调研。通过与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企业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发现了政府、医院、企业和学校在人才规划、使用和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困惑于人才“下不去”,基层医院困惑于人才“留不住”,企业困惑于人才规格“不对接”,学校则困惑于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在政府、医院、企业合作共育人才上,学校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在发现问题症结的同时,也找到了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契合点。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萌生并逐渐清晰。三峡医专提出建立“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的思路,搭建一个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医院、企业五方在内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五方联动合作机制,整合力量,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思路是否可行,能否得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企业的认同,学校党政领导带队,积极奔走,征求多方意见。2012年,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队先后3次赴渝东北、渝东南,以及四川、湖北等地,对区县、乡镇及社区卫生机构的人才现状、需求及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学校专业布局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适应性、医学教育知识能力结构与岗位的针对性等情况。深入医药企业,就人才培养的规格征求意见,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同时,将调研中掌握的信息和形成的思考向重庆市教育部门和重庆市卫生部门汇报,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并向区县政府、卫生部门、行业学会、医院和企业发出了邀请。

    学校的倡导得到了重庆市政府部门、市教育部门、市卫生部门和万州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医院、企业以及同类院校的积极响应。2012年5月21日,“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成立大会在三峡医专隆重召开。理事会整合了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学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药企业和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在内的共计103个理事单位,标志着重庆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学校更好服务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办学潜力,推进医学教育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市级示范院校建设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1年11月,学校第一届党代会胜利召开,在对学校过去发展历程的回顾、所处阶段的客观分析、未来卫生事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高等医药职业教育承载使命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立足三峡、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三峡医专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

    思路,决定发展路径

    1999年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蓬勃快速发展,其中起步较早的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果。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后来者只有奋起直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三峡医专的决策层敏锐地意识到,示范院校建设是实现学校全方位转型的有利契机,必须从建设思路、路径、任务、举措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领导班子凝聚集体智慧,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解放思想,提出了“以政校院企合作办学机制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双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增强领导能力为保障,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示范院校建设思路,力图以理念转变实现干部队伍能力提升,以合作共赢凝聚各方力量,以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探索一条适应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突出专业特色,贴近行业需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

    在医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工形成了共识。只有突出医药职业院校的行业特色,才有竞争优势;只有整合政府、行业、医院和医药企业的力量,才能做大做强;只有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领导有力;只有转变教职工的思想和理念,才能改革自信和行为自觉;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以理念转变求创新,实现干部能力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理念是先导,干部是关键。学校规格的快速提升与干部领导能力的相对滞后,明显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提升干部领导能力,是形势所需,且迫在眉睫。领导能力建设既是转变办学理念的需要、又是找准办学定位的需要、也是明确办学思路的需要,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市级示范院校建设中,学校设置领导能力建设子项目,把领导能力的提升作为市级示范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力图通过领导能力建设在体制机制运行、干部能力提升、干部学习考核和廉政作风等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增强车头的动力,引擎的马力,引领和推动学校发展。

    (二)以合作共赢谋发展,凝聚各方智慧力量

    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合作各方的共赢,基于这一理念,政校院企达成共识,形成了“一平台七机制”的合作框架。

    1.搭建合作平台,成立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

    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由三峡医专牵头组建的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搭建起了重庆市卫生与教育的合作发展平台,促进理事成员单位彼此在医疗、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以理事会年会、《理事会通讯》、理事会网站为载体,开展多方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理事会的凝聚力、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理事会逐渐发展壮大,成员单位从成立之初的103家发展到119家,覆盖渝川鄂闽四省市,其中市内110家、市外9家,工作站从53个增至66个。借助理事会平台,先后组织了重庆市病理、皮肤等学科年会及专业建设等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惠及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共计1000余人次参会。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院企联合,以制度为保障,以组织为支撑的“五方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运行机制。

    理事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先后在全国高职院校论坛交流,并受到教育部门卫生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教育专家文历阳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评价,称其对医学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多次在全国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作为案例介绍。

    2.创新合作机制,优化库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环境

    以理事会为平台,汇集各理事会单位力量,共享人才、信息、项目、资源,对人才需求预警、人才共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就业共促、质量共监控与评价、中高职衔接等七个方面的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动态把握社会需求。建立了“区域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三个监控指标,学校专业建设预警措施,区域人才需求预警预报制度。形成了政校院企人才需求、信息共享机制。从学校专业发展、区域人才需求数量、层次、结构、规格等方面开展调研,摸清社会经济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定期通过理事会信息网站发布相关信息,形成调研报告白皮书,使理事成员单位及区域医疗机构受益。调研报告先后被重庆市卫生部门、市教育部门、市委宣传部门等政府行政部门转载和参考,为学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近3年学校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新增了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11个城乡基层急需专业。

    ——以人才共育机制,促进人才与岗位的对接。依托理事会,政校院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五同”育人机制。示范建设期内,理事会单位1000余人次参加了4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的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以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校院企合作共建、利益共享为原则,以企业捐赠、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为途径,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享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探索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机制,即实习基地以医院或企业为主建设,学校给予指导和协助,卫生局等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和评审;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建设,医院、企业给予指导,市教育部门等政府机构实施检查和评估。

    ——以师资共培机制,助力“双师型”教师成长。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以“政策激励、制度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政校院企合作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建立“双向流动”人才互聘互任的激励机制。重庆市卫生部门、市教育部门相继出台大力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文件,有力推动了医院、企业参与医药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医院企业充分认识到“医教相长”的重要性,将职工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纳入个人年度考核之中,激励临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医药人才培养。学校与合作理事单位共同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等7个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理事会各成员之间“人才互聘、双向兼职、双向负责,双向互利”的“双向流动”人才互聘互任的机制基本形成。

    ——以就业共促机制,实现供需直接见面。探索政府、学校、医院、企业联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建立了学校与区县政府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与医院、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定班人才培养,与实习单位开展“以实习促进就业”共享成果等合作模式。

    “县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即区县政府结合城乡卫生人才需求,出订单、出资金、负责就业安排,学校负责培养。学校于2012年与武隆县政府部门首先签订了“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分3年完成100人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并在当年纳入招生。县校合作定向培养的“武隆模式”成为解决城乡基层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成功案例并被推广。学校相继与福建省公务员部门、重庆市医药卫生人才中心、彭水县卫生部门、南川区卫生部门和四川省宜宾市卫生部门等30余家市内外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养,实施定向招录,选拔入编等实习就业直通车计划,迄今已为福建省、重庆区域内输送定向毕业生400余名。

    “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即企业负责出订单、负责安排就业,学校结合企业的计划和岗位目标培养人才。2011年以来,先后与太极集团、国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健之佳集团等理事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中药专业人才225人,为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监控与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理事会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专门委员会(由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企业和学校组成),设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公室,全面负责教学全过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标准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相关制度7个,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临床、企业一线专家有256人次参与到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形成了以“学生主体、评价多元、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运行机制。

    学校与理事单位政校院企工作站合作,加强实习管理,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研讨并制定学生实习的考评管理办法、考核的指标体系,制定了“考核—实习—终末综合考核”的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

    ——以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畅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先后与涪陵卫校、重庆医药卫校等5家中职学校搭建对口“中职升高职”立交桥。建立了针对不同生源的“五年一贯制”、“分段式衔接”两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招考制度、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以及教学内容整合等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

    形成以中药、护理为龙头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体系,完成中药、中医、护理等6个中高职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中高职衔接累计培养人才近10000人,其中80%到库区农村基层医疗一线就业。为解决库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断档”和“终结”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效对接,构建适应需求、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示范,该项研究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以内涵建设促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围绕“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谁来培养、怎样培养”等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理顺医药人才培养的设计路径,依托医药行业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133”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三阶段”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科理念、通科培养、三段三早、院系一体”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型师承、分段共育”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习和建设实践,学校理清了课程建设的思路、路径和建设要点,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建设理念、“对接医药卫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职业准入标准”的目标要求、“调研循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序化课程”的建设路径、“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推广建设成果”的应用要求,分层次开展课程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设计,探索“课堂进医院”、“课堂进车间”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进校本教材、教辅教材、教学课件、课程网站、实践教学条件等教学资源开发,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等,不断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示范院校建设实施的系列改革,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其专业能力、医学人文素质等得到较大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得到充分展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招生和就业工作居于重庆市同类院校前列。

    学生报考率稳步提高,生源质量持续提升。2013年市内专科一段文理科报考率为300%,专科二段高达600%,录取分数远远高出市内专科控制线;市外多数省份一次性出档满额,湖南、安徽、陕西等12个省份的录取最低分高出该省招生批次最低控制线50分以上。2013年,新生报到4140人,报到率为89.51%,居市内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2012年学校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习的10名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组织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中获得团队冠军,并且经过严格考核有9名留用,2013年北大人民医院到校选用了30名实习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2012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举行的实习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近3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技能创新大赛21项目,共获国家奖项11项、市级奖项6项。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一手抓人才培养质量,一手抓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就业市场建设服务、就业信息网络服务,构建全方位创新型就业服务体系。近三年,学生最终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高。

    成效,突显示范效应

    (一)领导能力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通过实施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在体制机制运行、干部能力提升、干部学习考核和作风廉政建设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建立起一套包括校级、中层、科级三个层级的完整的干部队伍体系、一套经纬交织的干部培养体系、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学习考核体系和一套保障有力的作风与廉政建设机制在内的“三体系一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可借鉴的领导能力建设框架,提高了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科级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初步建成重庆市城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现代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区域和行业内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二)政校院企合作共赢成效显著

    政校院企合作项目中学校提出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得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建立起更利于事业发展的政校院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库区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三)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

    建成护理、中药、临床医学、中医学等4个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内涵建设更加深化。通过三年建设,创新建立起“一平台、两突出、三对接、四共建”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理事会为平台,突出医学人文素质,突出医药卫生职业岗位能力;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课程资源更加丰富,4个重点专业建成了2门市级和2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6门校级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全国统编教材89种,其中主编37人次、副主编51人次,开发校本教材(教辅)40种。

    实施“苗圃工程”、“教授工程”、“教授团队工程”人才培育三大工程,教师队伍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运用重点专业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力带动了助产等7个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共享成果,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与相关专业共享;逆向促进了学校综合管理、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的改革,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示范带动发挥辐射作用

    学校先后与四川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卫生学校等10所院校建立了对口支援或协作关系,为其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年来,帮助相关院校建立医药卫生系1个,指导重庆医药卫生学校、长寿卫生学校的护理、药剂等5个专业建设和7个实训基地建设,以不同形式接受150余人次来校学习交流,派出专业教师64人次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指导,促进区域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得以整体提升,重庆医药卫生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

    学校积极将示范成果与同行分享。认真履行学校作为全国教指委有关专委会牵头单位的职能,将学校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融入到专业目录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中,引导我国相关专业改革和发展;探索建立的政校院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已有来自不同省市的20多所兄弟院校到该校取经;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了开放共享,为相关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0多篇,从不同角度与全国同行广泛交流,共享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三峡医专示范院校建设的三年,是至上而下推进办学理念转变,全校教职工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三年;是干部队伍规范化建设、干部素质大幅提升的三年;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三年;是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的三年。

    风劲正是扬帆时。李克强总理最近指出,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三峡,服务基层,以锐意改革的精神,在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征程上,勇于探索、永不止步,必将喜结丰硕成果,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6月13日,安阳市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市教育局领导王爱宏、朱中林、李根保,市教育局职成科、职成教研室的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各县(市、区)主管职成教工作的局长、职成教股长、各职业学校校长、分管教学、招生的校长和学校负责有关业务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传达了省职成教会议精神,总结了前一阶段的职成教工作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职成教工作,会议对2013年安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奖单位、第八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单位颁奖。

  会议强调,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职成教工作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启动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之年,是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局之年,我们一定要认清职成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理清思路,狠抓落实,强力推进职教攻坚二期工作。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加快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和教材建设,全面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等。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当地方经济产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承担起我市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满足市场需求,努力形成与我市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改善民生相统一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要全面抓好品牌、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办学条件优、教学质量高、改革成效好的品牌职业学校,起到具有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努力开创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6月16日至17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为组长的省人大调研组莅临我市,就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孟福贵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淑君、副市长王维平出席座谈会并分别参加调研。

    调研中,调研组详细听取了市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和阳城县、沁水县就职业教育的工作汇报,并深入市职业技术学院、阳城晋陶陶瓷有限公司、阳城县职业高中和沁水县职业中学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高职学院为龙头,公民办中职学校为主体,各级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认真实施示范学校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计划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其中普通中专2所,职业高中12所,技工学校3所。

    周然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周然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工作,对促进社会就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一步端正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立一批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技能型人才校企共育、共建、共赢,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和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工作的监督,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孟福贵表示,职业教育工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市人大将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调研工作,积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南京卫生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纪实


南京卫生学校现代化的校园

 南京卫生学校蔡浩荣获全国技能大赛冠军

    党和国家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南京卫生学校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学校,只有以学生的幸福成长、高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其品牌形象。从南京卫生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重育人、重基础、重实效,南京卫生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育人第一、创新发展”的办学方向,着力探索并构建扎实有效的“双业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德育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课改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该校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秉承“仁爱、精诚”的办学思想,创新探索“双业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院校(企)一体”的理念,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成小康社会中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打造出了区域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走进江苏省南京市,在美丽的南京幕燕风光带坐落着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南京卫生学校。一眼望去,楼宇成辉、树木迎风、花团锦簇,设施一流、环境幽雅、学子靓丽、美不胜收。学校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拥有1个附属医院、8个教学医院,还有50多个遍及全省的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南京市属仅有的五年制高职卫生教育基地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是享誉全国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和“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南京卫生学校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创办于1918年,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特色品牌学校,在创新发展中,培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过硬的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人才。尤其是学校创新的“学业与职业双业融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以岗位需求规划学业

    强化创新型育人模式

    南京卫生学校在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过程中,创新实践学业和职业“双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对5年一贯学制进行科学分配,即校内学习3.5年、医院临床实习1年、校内岗前强化0.5年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也就是学生用3.5年的时间在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用1年的时间到医院进行在岗实践和学习;最后再用0.5年的时间回到学校,结合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完善与深造,完成以毕业考核、执业资格考试、省市卫生系统人才招聘考试等内容的资质考试后,最终实现毕业和高质量就业。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校院(企)合作”一体化的育人理念,将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职业素质养成相互融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交替进行,为培养适合社会和业内发展需求的人才搭建了通途。

    南京卫生学校作为全市属仅有的一所中等卫生教育基地,现有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康复治疗技术等四大专业群,自新世纪初,学校就开办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全部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双业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的教育名片,在此基础上,还分别探索出护理专业“1+N”、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位一体”、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四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五化合一”等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们的主要特点是: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上,紧密围绕行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积极聘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设计、合理编制。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工作岗位群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基准,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形成“岗位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式课程体系。

    在实训设施建设上,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建设专业实训室,科学建设数量足够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切实做到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以满足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双重需求。在教学过程管理上,引导学生将学业与职业融合,按职业岗位要求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广泛推行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适用性的教学活动。

    在学业综合评价上,严格实行学分制,建立学生学业过程考核与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基础课、专业综合课、专业技能课等多方面学业水平测试,将学生的学业过程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了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

    护理专业“1+N”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基本的护理综合能力,又具备涉外护理、助产护理、儿科护理、危急症护理、老年护理等特定方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体,创新了主动谋求学校、医院、企业三方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机制。它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一方面通过校内学习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后的数字X线摄影模块、CT模块、MR模块、DSA模块等模块化教学,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

    还有医用电子仪器专业,注重教学内容的医学与工学相结合;教学手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工厂企业体验与在校学习相结合;教学实践的医院见习实习与企业见习实习相结合;探索出了“医工结合、理实结合、工学结合、医企结合”的“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开展“3+4”中职与本科衔接试点,取得良好的成果。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了“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模拟临床化、技能操作模块化、毕业实习专科化、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一贯化”的“五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该专业带头人谭燕泉老师还荣获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为南京卫生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以实践体验深化学业

    强化过程教育有效性

    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论断,南京卫生学校坚持“顶岗实习”的方略不动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做人的准则,受到了医疗卫生、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强化技能过程教育的做法是:强调由点(实验课)→线(临床教学见习)→面(校内综合实训)→体(毕业临床实习)的链接递进过程,形成单项技能行为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临床技能训练等三个阶段。学校根据专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形成和运用情况,探索建立学生实践能力三级评价体系及相应的量化指标,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级评价”是:一级评价(规范化评价),重点反馈专业知识点和技能操作关键程序掌握的情况,此级评价由学生自评和任课教师随机抽样进行;二级评价(模拟情景考核),重点反馈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此级评价在临床实习前由学校统一进行;三级评价(个案考核),重点评价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的能力,此级评价在毕业实习中期或后期由医院和学校共同配合完成。

    特别是到“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不仅要注重技能训练与应用,也要关注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融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和医院(企业)密切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教育机制,建立严密的实习指导和管理体系。学子在顶岗实习的管理中,实行由班主任、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组成的“三导师制”,由学校派出专职实习指导教师与班主任,在各个实习医院巡视指导;由医院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一对一”的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传帮带。同时,建立学生“月返校制”,实习生每月必须在规定时间集中返校1天,对上月实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以检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效性。在过程管理中,学校还充分发挥教学医院的科教科、护理部的管理职能,与学校共同商议实施顶岗实习计划,确保每一个时间与学习环节,做到不脱档断层。

    正是由于南京卫校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每一名学子放飞了梦想,也使学校走在了全国卫生学校的前列。自2011年起,学校连续四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竞赛,赢得了国内专家和组委会的好评。由该校选手领衔的江苏省代表队,连续四年取得全国“四连冠”的战绩,金牌数与奖牌数位居全国之首。 

    以职业发展提升学业

    强化模块化育人特色

    南京卫校的“双业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强调学生经过校内学习、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后,还要特别注重回校开展的为期半年的岗前模块强化训练,它对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模块化育人”的主要特点是:围绕执(职业)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安排学习与训练。执(职)业资格考试是围绕有关的工作任务,考查学生对顺利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情况;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实行“模块化”考核,不再是分学科考核。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考查护士在完成各种护理任务中所体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与护理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等。 

    在此基础上,还围绕就业应聘的相关要求,对特定岗位的知识、技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训练。经过专业顶岗(在岗)实践后,学生根据在不同岗位轮岗后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明确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和相应的专业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的岗位目标更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更切合实际,学习的质量会更好。

    实践证明,经过毕业前模块化强化学习与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从2009年开始提前至毕业前开考,该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近三年已达100%;在省市医院招聘考试中,毕业生理论过关率和面试入围率均名列前茅。2014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综合性三甲医院录用人员中,前三名均为该校的毕业生,录取总人数超过总数的50%。用人单位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南京卫生学校的毕业生是:“经得住、耐力强、拿得起、放得下、用得上、学得好、技能全、专业精”的优秀人才。

    事实也正像人们赞誉的那样,南京卫生学校的学子为什么广受欢迎,原因就在于这所学校探索的“学业与职业”双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最佳的效能。这所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不仅受到了医疗卫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还圆了数以万计“白衣天使”的梦。她们如同一只只圣洁的白鸽展翅翱翔,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南京卫生学校创新的学业与职业“双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九层高台,起于累土;特色办学,经验鲜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三大特点。学校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原因就在于:围绕育人这一中心积极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办学环境,使学校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它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卫生行业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鼎力支撑;还离不开校内教师、医院指导教师及家长共同形成的育人团队;是他们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了一所独具魅力的特色职校;是他们为江苏省和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近日刚刚落幕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修项目比赛中,鄞州职业高级中学西藏班学生扎西曲邓夺得车身修复(钣金)项目一等奖第一名,扎西曲邓为此取得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入学资格。

  扎西曲邓同学是鄞州职高西藏班高三学生,由西藏教育厅选送到鄞州职高修读汽修专业以来,在校表现非常优秀,得到同学和学校老师的一致肯定。2013年,扎西曲邓同学代表鄞州职高参加宁波市中职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并入选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宁波代表队。 

——山东省寿光市建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纪实

    2010年以来,山东省寿光市建桥学校投资600万元,为电教实验楼和多媒体报告厅配齐配全了设备设施。投资160万元,新装备了6个初中微机室、2个小学微机室,每个微机室配备了57台高配置的华硕电脑。投资100万元,为所有教室安装了国内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投影仪,使学校建起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三大系统”,师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利用广播进行联系,整个校园实现了无线上网覆盖,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配备达到了省内一流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装备优良的硬件设施。

    一、强化培训,提高效益

    为用足用好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学校加强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1.专家培训,技术提高,理念转变。学校先后3次聘请济南等专业机构讲师到校举办专题应用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系统、电子白板的专业培训,电子白板的各种强大功能,让老师们切身体会到了白板教学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学习,使老师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思想决定行动。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理念的转变,先后邀请潍坊教科院教研员、寿光市科研创新办公室专家、寿光市电教站教研员多次到校,对教师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的培训。通过系列培训,教师们深深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观念变,思路新。专家培训,解除了教师们心中的疑惑,打消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激发起教师们学习和应用白板技术的热情和信心,

    2.电子白板技术校本专题培训,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教师应用技能。学校成立了电子白板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电子白板培训计划》,利用每年暑期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技术集中培训。每次培训,学校对全校教师按学科进行分组,领导干部分工包组,每组10人左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按学科分组培训、网上视频自学三种方式相结合。培训结束时,学校都要举行教师电子白板培训全员过关、优秀选手技能大比武和电子白板培训总结表彰大会,教师过关率达到了100%,各培训小组的优秀选手模拟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境,自我选题,尽情发挥,利用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进行了课堂实况教学技能大比武,教师们精湛的电子白板操作技术,为学校今后打造高效魅力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二级培训,学校专任教师100%能熟练使用白板设施辅助教学,80%以上的教师能使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并把它主动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强大教学服务功能。

    二、突出应用,重在整合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学校确立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各学科分阶段、有步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应用。

    1.教师人人有主页,全面展开网上教研。学校为261位专任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专任教师人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立了9个网上教研协作组,已累计上传教育叙事、优质课、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6000多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老师们精心设置了“七只青蛙”、“逢7过”等各种课堂情境和过程性探究活动。

    2.骨干带动,重点突破,资源共享。为确保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全面展开,学校确定了“骨干带动,重点突破,资源共享”策略,以级部为单位,每学科确定1—3名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骨干教师,用高手带生手,用年轻教师带动老教师。骨干教师的自制课件、电子备课,以及各种优秀的教学软件,在年级学科教研组内实行资源共享,课堂教学驶入跨越式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骨干带动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全面展开。

    3.课堂应用“擂台赛”,助推电子白板应用。为打造现代化高效魅力课堂,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电子白板技术教学“擂台赛”,对电子白板技术课堂应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先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组内课堂授课评价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级部的比武,每级部确定1名校级参赛选手,学校将教师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分别成立了课堂评委小组,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电子白板的熟练程度及学科特色、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参赛教师现场打分,评出校级电子白板技术课堂应用擂主,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对优秀成果进行推介。“擂台赛”过程中,全体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全员参与,层层选拔,进一步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历练了教师的技能。

    4.电子白板技术“说课大比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学校定期举行教师电子白板应用技术“说课大比武”。全校专任教师每人创新完成一份基于电子白板技术的说课案例、写一份基于电子白板课堂应用的教学反思、精心制作一个应用电子白板授课的课件。比武采取电子白板课件展示,教师现场说课的形式,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方面,对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环节进行说明。学校成立评委小组,对教师的说课案例、教学反思、应用课件、操作熟练程度分别打分,根据分数确定说课比武优秀教师。

    各类活动的举行,给全体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推动了电子白板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初中部学业水平检测成绩连续两年列寿光市前茅,小学部在2011年至2013年成绩抽测中,成为寿光市九年一贯制合并学校中仅有的教学质量连续提升的学校。

    三、建立机制,科学评价

    为激发全体教师学“白板”、用“白板”的热情和积极性,学校成立了电子白板应用评价小组,建章立制,负责全校教师“白板”应用的科学评价。

    1.活动评价。学校出台了《教师电子白板培训评价办法和比武办法》,通过校内组织的白板课堂应用“擂台赛”、白板技术“说课大比武”等活动,及参加上级组织的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进行评价。对活动评出的优秀教师和获奖教师,学校授予“建桥学校年度电教之星”荣誉称号,并在教师考核中加相应的分数。

    2.课堂评价。学校把电子白板备课纳入教学常规,要求每位教师的电子白板备课量占全部备课量的80%,同时,学校制定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电子白板应用占总分值的10%。学校通过常规检查和听评课等活动,对每位教师做出评价。

    3.学生评价。学校对白板技术的课堂使用率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文化课教师不低于80%,音、体、美、实验等学科不低于30%,把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纳入学生评教的重要指标,通过学生反馈教师的课堂使用率,并将评价结果折合成分数计入教师年终考核。

    山东省寿光市建桥学校借助先进的电子白板,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理想的办学效果。学校先后被授予“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实验学校、《全国“学科整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优秀试验学校、《基于教育城域网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研究》实验学校、全国动漫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中小学电脑制作特色学校、潍坊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潍坊市数字化校园、潍坊市教学创新50强学校等。 

   【财新网】(记者 石睿)2014年高考已经落幕,而高招录取的大幕即将拉开。与备受追捧的名校相比,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却生源缺乏。教育专家建议,应改变职业学校处于考试分流制度末端的现状,改变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缺乏。以广东为例,很多三B批次院校缺档严重。2012年,广东东华职业学院计划征集2149人,最终投档1152人,相差近1000人。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出现。2012年,河南省专科招生只完成了原定计划的七成半,上海专科的总计划招生数也大于报名人数。

  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未来或再增加。今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职业院校增加,是否会导致高职高专的生源缺口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孙诚认为,上述政策不能理解为把本科高校机械地转变为高职高专院校,更不是所谓的“降格”。造成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的原因有三: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参差不齐的办学质量、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

  首先,现有考试制度实施分流淘汰,职业学校成了“分流”最末端,社会普遍认为“中考、高考最差的孩子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考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而在国外,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是同等级的教育类型,考生通过诊断自我优势和兴趣,决定参与何种教育模式,这种的自主选择分流方式更合理。

  其次,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衡量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只能依靠资金投入、师资设备、企业合作等因素判断,各职业学校差异巨大。一批优质职业学校,由于有资金投入、与企业对接良好、产教融合充分,教学效果得到认可。有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学生没有学到一技之长,最终就业困难。

  最后,用人单位常常设置招聘门,将职业学校毕业生排除在外。孙诚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行为。他建议,可鼓励一些用人单位带头打破招聘门槛,形成引领作用,“比如国有企业可带头先做,情况可能就会改变”。

  如不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生源危机或将继续发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认为,“职业教育生源问题未来会越来越严重”。

  对此,孙诚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打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通道,建立现代的职教体系;二是改变淘汰分流的考试制度,提倡多元化教育。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仅仅依靠教育部是不行的,需要多部委达到共识,从政策上清除改革障碍”。 

宁波职教:风满帆扬正远行

  如何办好职业教育?浙江宁波早已以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探索了8个年头。

  制度护航才能满帆前行

  宁波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满帆前行,离不开制度护航。

  为了推动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实施职教经费统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政策等一系列经费保障制度,加大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的2倍以上;全市范围的中职学校免学费教育……除了在制度和经济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支持外,宁波市还完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工教育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正是有了政府提供的各类保障,宁波市职业教育才实现了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

  校企合作,“私人订制”不再是梦

  2007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签署协议,共建以海天命名的二级学院——海天学院。海天集团投入1000万元资金为海天学院建实训大楼,并投入60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这场职业教育的“私人订制”是宁波职业教育闯出新天地的秘诀。

  宁波是国内较早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校企合作的城市之一,而随着《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的发布,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校企通)的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是大大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市各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这种“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宁波模式”,并很快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职教界争相模仿的典型。

  创新改革,各校凸显职教特色

  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宁波大幅增加,缺口极大。针对这一现状,宁波经贸学校结合既有专业优势,通过调研论证,新设立了物联网专业,成为省内最早设立物联网专业的中职学校之一。2013年开始,宁波经贸学校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以“3+2”形式招收物联网专业学生,每班40名学生,三年在宁波经贸学校就读,经考核后,到宁职院深造两年。随着物联网从概念到应用的推进,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将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基地示范推动为策略,有效教学探寻为重点,师资提升为保障”持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终走出了一条条带有鲜明特色的改革之路。

  居安思危,问题与发展并存

  宁波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职业教育还是宁波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2013年宁波中职学校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仅有468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4%,与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至2015年“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水平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仍需加强。实训基地是专业内涵建设的载体,随着专业内涵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基地建设不能有效满足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的打造与发展需求,亟须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加以配套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最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任重道远。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径,但存在合作质量不高、合作稳定性不强以及合作企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无法有效培养人才三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与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宁波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网记者 王君)

  近日,首届重庆市印刷技能大赛平版单张纸机组实操项目比赛在重庆华林印务集团内鸣锣开战,来自全市的62名印刷行业的佼佼者参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志伟到比赛现场巡查。

  据介绍,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充分借鉴国家总决赛考核标准和规则,分为印版颜色鉴别、印版质量鉴别、调墨、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套印准确、墨色要求、印刷品外观质量等内容,它们分别考察了选手对印版颜色及印版质量缺陷的鉴别能力、在规定时间内的调专色能力、对印刷常见故障的应对能力、对密度仪的正确使用以及印刷机上控制墨色的经验与技巧。产品印刷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占总分值的一半,通过对选手操作规范化、合格品比例、印刷品墨色质量、整体外观等方面的考核,以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选手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凸显了学、练、赛一体化运作的理念。

  参加比赛的选手陈剑羽从事印刷行业已经8年,是1名中级技师,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印刷技能大赛。陈剑羽告诉记者,怎样避免打样与成品之间的色差、怎样处理水和墨接触后产生的融化等等都要靠选手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处理。

  据悉,参赛选手还将在平版制版工、印品整饰工等竞赛职业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一决高下。

——宁波市探索智慧教育发展模式纪实

宁波二中学生利用3D打印机打印自己的“梦想”

    ■张光明 叶赛君

    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数字地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微显实验室、音乐视听欣赏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教学新体验。“这两年,学校里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新武器’,用这些给学生上课方便、直观多了。”“多希望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有这些仪器啊!”在参观数字实验室时,有不少教师这样感慨着。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教育装备更是托起教育发展的几大基础之一,教育装备事业发展,有助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为助力教育优质公平发展,宁波市装备电教中心推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小学科技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等专项工程,竭力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于是,改变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悄然间发生了。

    智慧教育,便捷高效惠全员

    自2012年举办“中国智慧教育高峰论坛”以来,宁波市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城市层面的智慧教育课题研究,对宁波市智慧教育进行全面梳理和整体规划,同时出台《宁波市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方案》、《宁波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课题为引领,以政策为抓手,以实践为基础,以管理智能化、教学信息化为着眼点,在建成千兆互联的教育城域网基础上,向全体市民推出了智慧教育三大应用平台:人人通空中课堂平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目前三大平台已经基本构建成服务型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人人通空中课堂平台”

    “老师,我们是山区的,想听听特级教师郑瑄老师的数学课不知道有没有办法?”……为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学习需求,宁波市教育局在2013年暑期正式开通人人通空中课堂平台,在2013年暑假、寒假期间,连续推出师资雄厚、内容丰富的“空中课堂”,并组织特级教师率领其团队对学生进行在线实时互动答疑。空中课堂的推出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芳心”,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喜爱和认可,授课期间曾一度出现学生提问不断,老师“下不了课”的场面,更有家长就空中课堂的推出向市教育局致谢,还有不少家长来电来信要求开设针对高中、小学的“空中课堂”。

    针对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家里正在装修,不知道哪种灯光最能保护孩子的视力?”“我想学书法,不知道哪里有名家讲课?”一打开宁波终身学习网页面,就能看到很多特色课程和市民的作品交流。《全民太极健身操》、《家居工艺品制作》、《中国审美文化史》……据了解,宁波终身学习网目前已拥有优质教育资源18000课时,内容涵盖文艺教学、职业技能、外来务工人员双证制教学等10个大类,这些都可供市民免费学习。平台还融合宁波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网,整合各类终身学习资源,提供学习资源搜索、学习指导、问题解答等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市民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为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助力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针对高校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以前找专业论文还要进学校内网,现在在家也能下载知网、维普里的资源,方便了很多。”这是现今宁波很多高校学生的普遍感受。只要你拥有宁波数字学习平台的账号,你就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专业“充电”。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机制创新、集成了在甬高校内图书资源、地方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免费供给市民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宁波市数字化学习平台文献数据库容量达到200TB,注册人数达85万人,文献年下载量超过1500万篇,平台还提供240万种图书在线阅读,1.5万门专业课程,10万个学习视频信息,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理学、医学、农学和艺术等12个学科。

    宁波市智慧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推广应用,构建了全市从小学到大学,从外来务工人员到老年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内容覆盖了教学资源全领域、教育管理全流程,将为广大市民提供全员、全程、全域的优质教育服务,让宁波教育更具“智慧”。

    实验教学,创新升级展新颜

    “希望通过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再过几十年,宁波大学园区的院士林里,能够增加更多的宁波籍的两院院士”,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陈建平对实验教学表达了这样的期望。实验教学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宁波市利用考试导向,强化专项督查,以实验教学的创新和推进,为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中考为导向,强化实验教学

    中考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为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宁波市每年对全市初中实验教学进行专项督查,根据督查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2013年起,宁波市根据督查结果,将中考科学学科总分值增加10分(150+10),试题中实验操作相关题目及对应分值也同时增加。不仅如此,宁波市还将实验操作列为中考前置条件,考查内容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异地监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跳出空泛课本教学的藩篱,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探索科学,感受实验的魅力。

    以实验室建设为起点,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本着“学校改变一点,学生改变一生”的初衷,宁波市大力推进特色实验室建设。近3年来,宁波市共投入经费数亿元左右,推出“小学科技校园工程”、“电子白板普及工程”、“电子书包项目”、“特色装备工程”、“新课改装备工程”等十余项专项工程,实现了全市500余所中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全覆盖。

    用GPS测量地球半径,用3D打印机打印自己的梦想……现如今,中、小学生们已经能在校园中运用新兴的技术体验到各类创新的实验,感受科技和实验的趣味。随着诸如数字星球系统、数字地理实验室、音乐视听欣赏室、虚拟实验室、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分子组培实验室、生物3D系统、天象馆、机器人室等一批高端实验室和高精尖教学仪器大面积进入学校,宁波中小学也能开展高端实验教学与研究,为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素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以创新为手段,改革教研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推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宁波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主动适应这一环境,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实验教学与教研结合。宁波市建立了装备部门与教研部门定期教研、联合举办实验技能大赛机制,通过丰富的形式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二是实验教学与特色课程结合。在全省创建特色示范高中的大背景下,宁波市通过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实验教学与校本课程整合、实验教学与交叉学科联合、实验教学与社会热点契合、实验教学与新型技术聚合,一批特色显著、深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涌现出来,实验教学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亮点纷呈。

    (作者单位: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

    南京市中招咨询会17日在南京市国展中心举行,35所普通高中、52所中职校同场争夺生源。同日,连云港[0.48% 资金 研报]市中招咨询会也上演了一场生源争夺战。

记者在咨询会现场看到,普通高中大多“稳坐钓鱼台”,有的学校只有一两个咨询老师,而名校咨询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几所热门高中“行情”看涨,南师附中今年的预估分数线为683分,金陵中学680分,一中在662分到665分之间,13中在655到658分,雨花台中学为625分,预估分基本上都比各校去年的录取分上调了10分左右。南京市招办主任钱汉平介绍,从去年开始南京就下调了中考扩招生比例,由原先的20%下调为15%,这意味着全市中考择校生将减少1000多人,正常渠道竞争会加剧。

今年南京市共有4.59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比2013年的4.72万人减少1300余人。下降人数虽然不算多,但对职业学校招生心态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走进国展中心南大门,就能够感受到中职校与普通高中争夺生源的“火药味”:从大门口到中招咨询会室内现场,途中设有五六道大红色的充气拱门,全部是中职校用来吸引考生和家长眼球的,咨询会入场口最抢眼的位置也被中职校悉数占领。南京商业学校体育舞蹈班的5名男生、5名女生身着黑色演出服,在咨询会场外跳起活力强劲的拉丁舞,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驻足观看。“让学生跳舞,首先是宣传学校,其次是展示其专业形象,最终当然是为了吸引生源。”该校老师朱羽说。

南京烹饪技工学校学生现场制作的精美裱花蛋糕、刀工精致的龙凤呈祥拼盘和萝卜刻花等,让路过的考生家长怦然心动。江苏广播电视学校年招生虽然只有200多人,但为吸引优秀生源,也设点吆喝。“3+4分段普通本科、5+2分段普通本科、五年制高职、3+3分段普通大专。”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不仅占据多个显要位置,格外抢眼,出动参与招生宣传的师生也达120人左右。“我校招生规模在南京地区中职校中位居第一,年招生人数在2600人左右,这次中招咨询会是争取生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该校校长杨晓华透露,包括南京市在内,近年来初中毕业生人数在全省范围内持续下降,今年已到“锅底”,所以中职校普遍面临生源压力。该校作为省属中职校,虽然不乏竞争优势,特别是3+4中职直升本科项目今年在中职校中首开面向全省招生纪录,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初中毕业生人数减少,直接冲击中职生源。”地处浦口区的南京华东信息工程技工学校招办主任丁丽萍坦言,普通中职校只能在中招的第三批次招生,加上百姓不太待见,生源下降比较明显。该校去年的招生1311人,今年将减少到1000人左右。

在强劲的宣传攻势下,中职校的“人气”虽然还不能跟普通高中平分秋色,但也对不少考生家长特别是中考预估分数不高的考生群体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几乎各个中职校都有考生现场报名登记。杨晓华对职业教育前景表示乐观:“近年政府层面为职校生继续升学构建了多条通道,特别是本科升学层次的出现,对提振职业教育起到了直接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不少家长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对学一门技能的重视开始超过对学历的重视。”

在昨天的连云港市中招咨询会上,40多所四星级高中及部省市属中、高职学校参加生源角逐。今年连云港市共有4.34万名学生参加中考,比去年减少了约3000人。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曹开斌介绍,中考人数减少对中职有影响,但不是太大。今年,连云港中专还首次设置了门槛——必须是应届考生才可入学。曹开斌直言,中职校与普高的招生竞争主要是拼就业,再就是拼升学机会,现在中职校学生升本科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中职“性价比”动心的考生和家长也在悄然增加。 

 新兴产业项目占三成 参与知名企业超八成

    本报北京6月12日讯(记者 张婷)记者今天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拉开帷幕。今年的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工信部、人社部等31家部委、单位共同举办。大赛共设有12个专业类的95个比赛项目,于5月31日至6月27日在天津主赛场及北京等12个分赛区举行。


  今年的大赛有5个新特点:一是紧跟产业升级,超过三分之一的赛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项设置更加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三网融合、云安全、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新技术都成为今年比赛的内容;二是对接企业发展需求,行业知名企业参与大赛项目超过八成,使比赛内容与产业前沿技术对接,将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三是大赛面向人人,竞赛项目专业覆盖面超过80%,全国28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举办技能竞赛超过2000场次,其中13个省份的赛项数量超过100项,一些省份还实施了“普赛制”试点,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格局;四是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以友谊赛、对抗赛等形式参与赛事相关活动;五是修订了18项管理制度,赛事组织更加专业化,如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并依托其组建了大赛专家库、裁判库和监督员库,所有裁判均从库里抽签决定,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大赛期间还将同期举行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座谈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表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等。

    2014年6月25日-27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两赛项将在天津职业大学摆开擂台,参赛选手将分别在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展开角逐。天津职业大学学生记者陈宏鑫赛前以“大赛铸造明星,职教引领梦想”为主题,采访了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赛项承办组织协调人、指导教师、参赛选手等,以学生视角向大家展示不一样的大赛。

“不简单”的大赛 成就职业“金蓝领”

“这个大赛,绝对不简单”,在谈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时候,该校校长董刚如是说,“大赛考核的并不仅仅是每位选手的最终参赛作品,更多的是每一位参赛选手的综合素养。”2013年,来自机电学院、艺工学院的3位选手张晓壮、卞清秋、田在宇参加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赛项。据他们的指导教师于泓淼介绍,该赛项不仅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工明确,还需要做到密切配合,这些对参赛选手的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都是一次大考验。

大赛就像是一个大的比武场,是一个选拔技术人才非常好的平台。据卞清秋介绍,比赛刚刚结束,就有很多企业向他们抛出高薪“橄榄枝”,一家企业给他开出了底薪5000元以上待遇。每次大赛过后,获奖选手都会被企业以非常诱人的高薪“一抢而空”,他们都是实打实的“金蓝领”。

大赛反作用于教学 对接 “课改”

天津职业大学以大赛为“风向标”,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加快设备更新换代,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据董刚介绍,该校2009年承担了“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项目,不过3G技术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甚至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3G专业。承办该赛项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重大机遇。“当时我们为了承办这个项目,马上送老师出去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承办过程中我们发现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后于现在的通信技术最新水平。因此,我们就把3G技术及时加到教学里,这就体现了大赛对教学的反作用:一方面教学促进大赛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大赛反作用我们的教学,让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

推广职业教育 塑造“职教名片”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然是存在的。“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得发挥技能大赛这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与载体的作用。”董刚说。

大赛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它代表着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更是因为大赛孕育出了一颗颗璀璨的技能明星,而他们无疑就是一张张“职教名片”,不断展示职业教育的成果。据赛项承办组织协调人高洋介绍,该校继2009年、2012年、2013年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后,今年是第四次承办大赛。正是因为学校如此高度重视大赛,该校学生在大赛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2008年—2013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人、二等奖18人、三等奖15人。

   (6月18日)获悉,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无锡卫生高等学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卜子涵,从全国155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金牌,实现了“零”突破。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共有来自全国102所卫生类学校组成的34支代表队参赛。在近50天封闭集训中,卜子涵每天早上7点开始训练,一直忙到晚上10点,反复进行各种规范的操作和细节的完善,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勇获金牌。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展示

    有效构筑师资成长通道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魅力社团全面育人典型案例特色示范凝练内涵彰显效益

    随着开放经济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共存,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广东省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之一,业已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阵地,该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自2006年起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广东技工教育竞争力”第一名,2007年成为全国仅有的一所获得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的技工院校。

    2012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精品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特色项目。

    建设高效科学运行机制

    为顺利推进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保证高效科学的运行,学校设立专职机构,建立“三横十纵”运行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监控、管理、运行三级组织网络,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九环叠进”管理办法。

    “校企双制八个共同”培育人才

    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校企合作全程贯穿,岗位工作任务导向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普及”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双制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岗位+车间”的特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两系融合、两证推动、三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五结合、全程式”。

    同时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八个一体”课程体系。新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6门、编写新教辅资料和教材48本。以教学应用为导向,重点新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6门、数字仿真教学软件12个;以工学一体为引领,新建校内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室13间、校中厂1间,改建校内实训室11间;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立体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有效构筑师资成长通道

    学校实施“十百千”师资培训工程:即开展十项专题活动;派百位教师下厂实践 ,送百位教师参加专业能力的培训,聘百人次行业专家任教、讲座、指导;完成每年千人次师资培训任务。构建起以专业带头人作为“头”,引领专业建设;以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两翼”,助推专业建设;以双师型教师、新教师为“一体”,参与专业建设的“一体两翼”师资结构。

    两年来,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6人,骨干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已达253人,聘请兼职教师68人,新建名师工作室16个。专业带头人中有3位获国家特殊津贴、6位获国家技术能手、3位获省金牌教练。教师中现有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5位,师资全面升级,形成了一支实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以校企合作联盟为依托,校企双方实施产教结合、技术改造、合作服务的全面管理机制。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厂中校、开设定向班,实施校企合作“八个共同”,形成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经过两年的建设,重点专业新增校企合作企业34家,校企双制定向培养482人,在职培训417人;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进3项;校企共同研发改造教学设备6项,开发软件2套,成为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之一。

    魅力社团全面育人

    两年时间里,学校不断创新社团育人模式,形成了A(社团)·T(教学)·M(管理)三位一体的社团育人模式,组建学生社团80个,精品社团30个,社团成员达3014人,每年开展日常活动7000余次,社团活动覆盖学校所有专业。

    学生社团在促进教学、服务管理、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作用显著,被评为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个社团获省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1个社团获惠州市优秀学生社团称号,社团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获奖10个,其他奖项500个。

    典型案例特色示范

    “化繁为简,快速成材”——机电一体化人才快速培训

    突破传统培训周期长、理论晦涩、设备呆笨等多项瓶颈,通过8-15天的培训,让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等快速掌握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及常规操作、设备维修、改造等诸多问题,实现技能人才快速培养的“破冰之旅”,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获国家专利,配套教材获知识产权证书。

    实施“三引”策略,共筑“四赢”模式——校企双制“八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企业需求,实施“三引”策略,引入“车间+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全面参与,引用企业文化,与东风日产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100%,开设订单班10个。

    凝练内涵彰显效益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带动20余个专业的共同发展,常设专业主要实习实训设备达国内先进水平,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

    学校于2013年6月获得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扶持项目专项建设资金1亿元,规划以5个新兴产业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4个大师工作室建设为特色,以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为支撑,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保障,推进全国一流技师学院的创建。

    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中国集训基地,学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7220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8%,专业对口率达88.6%。学校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2个,在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42个。

    同时,学校积极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年职业培训规模达29960人天,增长率达383.2%,对外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14个,增长率达27.27%。服务社会效益明显。

    学校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培训班、研讨会上交流示范校建设和办学经验,接待来自全国各地132所院校和200余家企业到校参观考察交流,积极发挥示范校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学校示范项目建设成效彰显,中国教育报、《职业》杂志、广东卫视、南方日报、广东职业技能报、新浪网等媒体先后多次作了报道。

    后示范时代,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将进一步凝炼内涵,凝聚行业企业力量,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