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成果替代课程学分调查分析

 创业学生分发快递

创业学生在做运动鞋个性化彩绘

 创业学生为自己店的帽子代言 

 

    近三年来,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乌工商学院)三届毕业生创业率分别达8.5%、13.8%、14.2%,连续3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义乌工商学院目前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高校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基地,全校共有1800余名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小老板”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这样的成绩,源于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学院创造性地使用了课程替代:创业学生可以用创业取得的经营业绩来替代某些课程的学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产生背景

创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理论课程学习

    创业业绩如何替代课程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教育评价新思路带来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质疑

    当前,大多数高校按照传统模式,以理论教学来推进创业教育,义乌工商学院则积极鼓励学生开网店。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不少创业学生暴露出了学习上的短板,他们考试不及格,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学习,随之而来的是考试不能通过。当创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理论课程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现象时,如何平衡创业与学业的关系成为义乌工商学院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激励学生更好地创业,义乌工商学院制订了课程替代制度。

    一边是优秀的创业业绩,一边是理论考试挂科;一面是受人尊敬的“小老板”,一面是不能毕业的“挂科生”。这种状况在很多学生身上尴尬而又真实地存在着,如何给这些“学生老板”定位,学校的态度直接关乎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如何评价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深化创业改革时碰到的一个棘手难题。

    为了给这类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义乌工商学院对创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调研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用课程替代合理平衡创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创业型学生脱颖而出。

    义乌工商学院《课程替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为鼓励学生创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创业教育活动形式。创业活动的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以替代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科成绩,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课程替代鼓励创业学生以自学、旁听、与任课教师单独联系等多种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具体内容

创业业绩如何替代课程

    在义乌工商学院12e创电商(2)班,29名学生中有10名同学参与了课程替代,有的人符合申请一门课程免修,最多的人可以申请除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免修。他们替代的课程有“现代经济学”、“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消费者行为学”、“物流管理”等。

    以外语外贸分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学生创业业绩达到一定指标后,除思政类课程、公共基础课、淘宝专业基础课不能免修外,其他课程均可视情况申请免修。具体免修的课程由专业教研室与分院批准,同时由教务处与创业学院审核。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各专业教研室确定本专业能被创业业绩替代掉的课程,每学期不超过4门。符合课程替代要求的学生必须提出申请,经班主任核准课程、签字同意、严格把关后,再由学生所在分院、创业学院、教务处批复同意,才能最终认定为允许课程替代。

    课程替代实施之初,很多教师担心这项制度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因为的确有学生将课程替代作为护身符,以创业之名请假逃课,从事与学业无关的事情。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学校规定,经过批准免予正常上课的学生,在此期间必须保证从事创业活动,并接受创业学院和其他教师与学生的监督。如果发现以创业名义逃课逃学者,一律取消课程替代资格,并按照校规严肃处理。

    在校内,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多学生退出了创业行列,选择传统的学习模式完成学业。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大学阶段应以传统的课业学习为主,为今后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现实影响

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替代是否合理并不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证,还要看其在实践中是否可行,能否更好地培养创业人才。一项针对义乌工商学院百余名创业学子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同学表示,因为忙于进货、发货,经营自己的网店,没有时间从事理论学习。大多数同学表示课程替代能够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很多同学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容易被激发。

    一提起创业,很多人就将其与“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等联系在一起。有的学者认为创业者必须具备“T”字形的素质和能力结构,具备很宽的知识面和很精深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时,过于贪多求全。对高职学生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势必削弱实践教学,接受如此多的理论课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体系庞大,课程体系复杂。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原本薄弱,对学生开设如此多的课程势必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业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创业课程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与代替一切。课程替代基于现实出发,易于操作,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解决了创业学生学业上的后顾之忧,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

    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学院遇到过很多困难,但观念上的阻力更可怕。创办了公司的学生石豪杰为多名同学提供了就业岗位,突破了千万元的年销售额,但他已有6门功课累计不及格,根据《学籍管理条例》,出现这种情况应被勒令退学。经过反复考虑与充分调研,义乌工商学院认为石豪杰的创业成绩和优秀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出色的学生,“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与他是否挂科没有直接的关系。”工商学院决定不对其进行开除处理,还要授予他“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提供了教育评价新思路

    有人形象地描述高职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历程:大一步入校园时,学生满怀激情,暗下决心,立志到大学之后要好好创业,而等上完创业类课程后却发现,创业很艰巨,创业者必须具备各种素质和能力结构,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作为基础。经过中国式的创业教育后,学生的创业热情冷却许多,创业动力也逐渐消退。理论式教学导致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后,没有创业的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创业。

    提及创业教育,很多人认为其目标在于培养人的创业精神,很多高职希望通过创业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有了创业精神的学生方能从事创业活动。很多人总是认为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业精神,而不在于创办企业,更不能以创业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实际上,当把创业精神的培养当做创业教育唯一考核目标时,很难考核创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当创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都难以认定时,就更难以去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并调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了。

    课程替代从创业业绩出发,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点。在课程替代模式下,考核创业学生可以不考虑学生修完了多少门课程,通过理论考试取得了多少学分,可以不去衡量创业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而直接去看学生取得的创业业绩。同时,考核创业指导老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所指导学生的创业业绩,不完全从开设了多少门课程,申请了多少课题等角度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能够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改变了我国创业教育局限于理论教学的困境。

带来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质疑

    在课程替代下,工商学院的创业学生可以“不务正业”,在校外到处“折腾”。学生创业业绩很重要,创业学生考核不完全由任课老师与考试成绩来评定,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创业业绩。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创业学生少了一些读书人应有的书生气,多了一些商业人的市侩气,这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点格格不入。

    在培养“学生老板”的同时,不少人认为课程替代过于注重创业业绩必然导致对理论教学的忽视。当两者相互冲突时,如何平衡之间关系并无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将时间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必然减少其他教育时间。课程替代评价学生以创业业绩为出发点,而传统评价体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当课程替代与传统教育理念发生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如何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考验着课程替代实施者的智慧。

    课程替代的横空出世,是对当前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突破。国内有学者对此深感担忧,认为义乌工商学院的初衷是“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或学习僵死无用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尽早进入社会”,认为义乌工商学院所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与陈旧,但却使教育彻底庸俗化。课程替代甚至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只是让教室提前成为商场,学生们提前成为小商贩。

    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孰轻孰重?课程替代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将课外实践提升到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新型理念,有学者认为课程替代轻视理论教学,反知识化倾向极端明显。许多学者认为其忽视理论教学,会对高等教育产生误导。

    (贾少华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玉成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教师)

 


——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服务板块是本次展会的重要亮点,而广州市教育局率领13所中高职院校参加本板块成为本届京交会的独特风景之一。为此,本报记者对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进行了专访。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记者:本次京交会,广州职业教育展台阵容可谓豪华强大,为何如此重视?

    吴强:这次来参加京交会的13所职业学校只是广州职业院校的一部分,但它们都极具代表性。在广州,每一所职业学校都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并为对应的广州产业培养适用人才。通过这次展示,我们希望海内外对广州职业教育能有所了解,并希望在专业发展及教师培养上寻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

    记者:广州职业教育有哪些经验可以介绍给大家?

    吴强:很多发达地区都有自己鲜明的职教特色,如果一定要说广州职教经验,有以下几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首先,广州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广州的职业院校之前一直由行业或者企业管理,2006年和2007年后才分别由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负责。经过几轮整合,广州现有82所中职学校,其中教育系统有54所,并有6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完全涵盖了广州十大支柱性产业和特需人才领域。

    其次,规模大。目前,广州中职学校在校生有26万人,每年中职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为4.5︰5.5,保持了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这说明广州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也说明本地企业对实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再其次,中职学生就业率高达99%,对口就业率达到92%。这说明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能够对口广州产业发展需求,而学校的人才培养也符合企业要求。

    最后,在前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广州中职学校发展这两年重在稳规模、重内涵。

    记者:广州中职学校重视内涵建设,如何具体操作?

    吴强:第一,抓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产业已经转型升级,我们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各学校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同时借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的力量设立新的专业。

    第二,抓课程质量提升。广州非常注重职业教育质量,并一直推动各学校抓精品课程建设。为此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由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定。

    第三,抓教学质量监测。政府坚持抓文化基础课和公共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并通过监测提高学校对质量的重视程度。要求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抓技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建设。这些年,由于政府的投入和校企合作的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获得显著提高。教育部门还坚持抓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广州,教育部门每年坚持组织市级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实现各专业全覆盖,同时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在学校组织全覆盖的职业技能大赛。

    第五,抓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当前社会对中职学生存有偏见,认为其素质差,因此我们更加重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职学生除少部分上高职外,大部分在学习3年之后都要走向工作岗位,因此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更为紧迫,综合素质培养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第六,抓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广州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职学校坚持开展毕业班评价工作,而且是综合评价,不只看其考试情况,还要看其教育全过程,按照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综合评价,包括德育工作、学生竞赛等,从而确保每个中职学校都能够更加端正办学理念。我们对优秀的进行鼓励,对不合格的进行督导。

    “我退休早,来帮我干活的这些人大多我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给你们鞠个躬吧。”抚松职教中心退休教师宋宝菊流着眼泪对大家说。

        日前,一场大火让宋宝菊损失惨重。看着破漏的房屋,丈夫早亡的宋宝菊不知如何是好。抚松职教中心得知她的遭遇后,校领导马上让学校工会人员到其家中了解受灾情况,并对房屋维修事项进行了研究和落实。随后,党支部和工会工作人员及部分职工们,带着准备好的石棉瓦、板材、电线等材料来到宋宝菊家中,清理废墟,安窗钉门,上房铺瓦,在顶着烈日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后,终于使得旧房换新颜。看着浑身被汗水浸透了衣衫的同事和焕然一新的房子,宋宝菊激动地说:“你们又给了我一个新家。”

        据悉,抚松职教中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为民办实事作为日常重要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广大教职工的称赞。 

       本报北京6月6日讯 记者张维 教育部今日公布《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招生统筹,引导初中生源合理分流。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比例要逐步达到普通高中招生的50%。
     “一个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孩子,你让他决定自己未来一生想要从事的职业?凭什么?”从1993年开始,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一直在给自己、给自己的学校“找麻烦”,为的就是让年轻的中职学生们可以先在学校里“试错”一阵子,再选择专业。

        如何给学生更加充分地自由选择专业。这种“自找麻烦”的事情,邬宪伟花了21年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这种探索,从最初的“2年普课+2年专业课”,到后来的“1年普课+3年专业课”,再到现在的“1年普课+3年专业课”与“全3年专业课,中途凭学分换专业”并举,给了中职学生们一个“二次选专业”的机会。

        “只要专业课学分和普课学分加起来满足毕业条件,就能提前毕业。”学校教研室主任王珺萩告诉记者,中职学生也可以像很多名校大学生们一样,刷学分、换专业、早毕业。

    校长“吐血”遭遇:学计算机软件以为是学玩游戏

        邬宪伟在职教行业干了30多年,这一过程中,最令他头疼的,不是师资问题、就业问题,也不是教学水平问题,而是“孩子们选专业”的问题。

        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初中毕业生们进入中职学校,在选择专业时,大多听老师的、听家长的或者光凭“感觉”,很多学生连自己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都不清楚,仅凭“听说不错”、“听上去还可以”就作出决定,而这一决定,将会影响这个孩子的一生。

        最令邬宪伟“受刺激”的一次,就是学校刚刚开办计算机软件班那会儿。新开办的计算机软件班被社会各界广泛看好,400多人报名,仅录取40名学生。那次入学考试,在职教界,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意思,“招进来的,清一色都是数学成绩很好的,清一色都告诉我,我从小酷爱计算机。”

        那次招生,邬宪伟感觉“生源质量很不错”。但一年之后,学生们的成绩却令他几乎“吐血”——全班一半的学生要留级,这批学生连计算机软件专业最基础的VB(即Virtual Basic,一款通用的编程语言——记者注)课程都没及格。   

        邬宪伟调查该班级教学情况时,同学们的回答令他哭笑不得,“他们说,校长我们真的没想到计算机软件课程那么枯燥,还以为跟家里电脑上玩游戏一样的呢。”

        除计算机软件班这个极端案例外,邬宪伟还见过许多“不靠谱”的选择——一些非常内向的孩子选读对外交往要求高的文秘专业,一些静不下心来的外向孩子选读枯燥的数据分析类专业,一些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学生选读空间分析要求高的数控专业,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弱的学生偏要选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等等。

        这些“不负责任的”的专业选择,将会导致孩子们专业课学不专、上课易产生惰性等问题。在邬宪伟看来,让“适合从事某个职业的孩子选对职业”是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发展”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

        他开始有意关注德国、美国的一些职业教育的做法。一种名为“职业性向测试”的软件吸引了他的目光。没钱买回来,他就组织学校教师团队“照葫芦画瓢”自己做一套。

        1993年,邬宪伟的试验开始了。他将以学分制为主的“职业试探教育”和“职业性向测试”软件结合,开发出一套“帮助十五六岁孩子选专业”的好办法。

    中职生也可以“走班”听课

        如今,所有进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学生,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4年制学生,他们入学第一年统一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第二年开始选专业;另一类是3年制学生,他们入学即有专业,但可以在第二年通过专业面试、笔试“转专业”。

        学校教研室主任王珺萩介绍,4年制的学生在第一年除了必修基础课外,还可以自行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这些专业课,都是采取“职业试探教育”的方式进行选拔。未来想学珠宝首饰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美术课;想学计算机软件的,可选VB课;想学媒体制作的,可选摄影摄像课;想学化工的,可选化学课;想学机电、数控、自动控制的,可选CAD制图课。

        所有这些选修课的设置,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们“试试看”。选修课的一大特色是,会带着学生们到工厂去“看看这个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对教师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不满意的,只要两个星期“试听期”之内,还可以申请“换课”。

        一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填写3个志愿,并参加一次“职业性向测试”,看看专业电脑软件会推荐自己从事哪个职业。

        而3年制的学生,虽然入学时有专业限制,每天上的也是专业课,但在第二年可以“转专业”。

        计算机软件专业二年级的秦嘉怡就是去年9月刚刚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转来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中考时因为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竞争激烈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但在一年级时,她利用各种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编程。

        她向计算机专业学长借教科书自学,到书城买编程书回家自学。一年后,她通过计算机软件专业老师的面试、笔试、机考,顺利换了专业。王珺萩介绍,即使考试落榜,也可以转专业,但要在新专业补上漏掉的一年课程学分。

        据悉,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学生能否在本专业毕业,取决于其学分完成程度,如果能提前修完必修课和专业课学分,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王珺萩说,这所学校每年都能有10%左右的学生提前毕业,其中4年制学生约能提前1年毕业,3年制学生则很少有提前修完学分者。

谁都知道“二次选专业”好,但试水者寥寥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这座以“教改自贸区”自居的城市,尽管职教界很多人都知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二次选专业”、“学分制”、“走班选课”做法,但愿意紧随其后试水者却寥寥。 

        邬宪伟说,最大限度的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学校为此要实行全面的课程体制改革,小到每学期各种大小教室的使用、排课,大到构建一个选课系统、若干台上课刷卡的机器,都极费周章。

        “本来一个班级一张课表就够了,现在一个班级40个人要有40张课表。还要有刷卡机,以防止学生们逃课。”邬宪伟说,这种制度,学校试了21年,到现在,还只能说在“继续试”。

        上海职教界近来受到“中本贯通”学制的利好,参与试点的3所中职学校(包括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如今都开始试点在个别几个“贯通专业”中制定7年制的全面培养计划。但敢于在学生入学后,给孩子们一个“试错”机会的,据记者了解,只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职教界一个较为普遍的想法是,在当下职校招生吃紧的当口,搞“二次选专业”不如加快促进“中本贯通”来得更能快速吸引生源一些。毕竟,那3所“中本贯通”试点中职,都迎来了久违的“招生旺季”。

        但邬宪伟看得更远一些,他的胃口更大。他告诉记者,“二次选专业”、“学分制”、“走班选课”等做法都是在为未来打算,“我希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学校。”

        在近期几次出国访问中,他重点关注的也是一些“一体化学校”的经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荷兰海事大学都是他努力学习的目标,“职教一样可以出精英人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埃塞俄比亚期间,在下榻酒店主持召开中非经贸人文座谈会。座谈中,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派遣的埃塞农业职教组教师彭大军作为人文教育领域与非洲长期开展合作的特邀代表出席了座谈会,面对面与总理座谈交流。

  克强总理指出:经贸、人文,就像是两个轮子,代表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发展的两个方面。中埃农业职教13年的长期合作取得的成绩受到中埃两国领导的高度肯定,是中非人文交流的典范。会后,彭大军说,自己作为中方职教教师,与总理面对面交流,深受鼓舞。这次宝贵的经历,让长期在外兢兢业业执行援非任务的教师们得到了极大鼓励,也让他们树立更强的信心和决心,要把中埃农业职教项目做得更好。

走进市县新闻特别行动·江苏泰州


教育主动服务社会,推进优质普惠教育,关注学生幸福成长——


        泰州市通过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国际教育拓展、教育生态营造等六大教育转型工程,实现教育与社会综合改革同频共振,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前,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合作项目落户泰州机电高职校,学生在校学习德国技术、考德国职业资格证,毕业后直接进入奔驰、宝马等车企的4S店。一名教师兴奋地说:“宝马开进了咱们课堂,学生们只要成为诺浩班学员,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跨国集团工作了。”

        这是江苏省泰州市近年致力于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小小成果。泰州市通过推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优化、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国际教育拓展、教育生态营造等六大教育转型工程,实现教育与社会综合改革同频共振,取得了显著成效。

        办学理念转型: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办教育

        在教育全面转型的探索中,泰州教育人首先思考的是办学理念转型。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奚爱国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封闭式、内向型转为开放式、服务型,必须始终扎根在社会的土壤中,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面向社会办教育,泰州人注重更多地把学生引向社会。在基础教育阶段,近两年泰州建立25个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兴化等市区专门出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意见。2013年,全市举行社会实践案例评选,涌现出兴化缸顾中心校的菜花种植、大泗学校的走进农家亲近篾匠师傅等数十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面向社会办教育,泰州人注重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泰州学院开设除师范专业外的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非师范类专业26个,针对姜堰对优质小学教师的需求,泰州学院主动为姜堰定向培养5年制师范生;针对不锈钢之乡兴化市戴南镇转型发展的需求,泰州学院又与该镇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泰州学院戴南班”,专门招收戴南籍考生,进行订单培养。

        装备制造是泰州的优势产业,焊接技术应用广泛。围绕这一产业需求,2012年,泰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成立后建成“现代焊接技术与装备研究应用中心”。该中心在口岸船舶公司推广应用机器人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新工艺,使焊接效率提高50%。项目负责人冯曰海透露,仅复合焊接技术这一项就可为企业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

        这样的研究不仅针对地方企业的需求,也直接服务本土农民。“鹅苗品种‘苏牧1号’饲养周期缩短了,每只可以多赚2元钱!”姜堰禽类养殖户田爱凤乐滋滋地告诉记者。2012年5月起,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技服务工作组在他们的合作社推广新的鹅苗品种“苏牧1号”,让她的养殖场实现增收。截至目前,科技服务工作组已先后引进和推广学院培育的新品种2个,推广5项养殖新技术和3个养殖新模式,并建成5个养殖技术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泰州市还打通中职和高职通道,推进融合发展。今年4月16日,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挂牌成立,3所地方高校纳入其中,着力推动“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和“3+4”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所谓“3+3”,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3年后进入相关高职院校就读,获得大专文凭;“3+4”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3年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获得本科学历。

        发展路径转型:创新驱动推进优质普惠教育

        在推进教育转型发展中,怎样更好地实现“向民、靠民、为民、惠民”宗旨?“要创新思维,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奚爱国说。

        又到“小升初”时节,泰州实验学校分校区六(1)班学生陈美玲的妈妈早就有了主张,就是让孩子读家门口的省泰中附中的分校。她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很远的民办初中去,3年花费起码几万元。现在,家门口的学校就建得这么好,我们再也不用去择校了。”

        这得益于泰州市教育局的一个发展举措。2013年7月,泰州市打破现有人财物管理体制区域界限,组建一个崭新的“教育共同体”,将高新区新建成的泰墅园学校,作为主城区省泰中附中、泰州实验学校两所市直学校的分校区,并把原有的明珠实验学校、鲍徐中心小学并入其中,“捆绑”融合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优质均衡。

        2013年,泰州市还出台一项中考改革新政策,明确泰州在外省务工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可在外省借考,经泰州市招办按比例折算成绩后,可平等参加泰州高中阶段学校录取。

        为破解农村学校点多线长、教师流动有局限、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难题,近年来泰州不断强化教育区域化管理。靖江市的做法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2013年9月,该市城南初中、八圩初中迁入城南园区新初中,城西小学、城东小学合并为城中小学,靖城中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址,新校园焕然一新,家长们眼前为之一亮。近年来,靖江市总共投入20亿元,实施教育重点建设项目14个,其中12个是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兴化市则在教育区域化上下狠招,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分为10个学区,实施统一管理,教学、教研、考核评价以大区为单位一体化进行,同时教师在学区内几所学校之间交流轮岗,使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这种交流轮岗不同于以往局部的、短期的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而是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涉及教师家庭、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2013年,兴化21%的专任教师在学区内常态化进行了交流。

        推进优质普惠教育,泰州实施“文化改造学校”工程。其中尤以姜堰区的“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成绩突出,涌现出桥头中心小学的“状元”文化、白米中心小学的“和雅”文化、梁徐小学的科技文化、实验初中的“完美教室”等。目前,姜堰区校校有特色建设项目,校校有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一批农村校借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育人方式转型:从分数至上转为关注幸福成长

        “潜心研究育人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全面推进育人方式转型,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泰州教育人的共同心声。 

        转变教学方式,泰州从课程转型做起。目前,泰州初步走出了一条从学科意识向课程意识、从单科意识向综合意识、从离散向整合的转型之路。全市各中小学普遍开展课程建设规划、开发、实施研究和实验,编写校本教材、开发开设学生喜欢的选修课,初步形成了既有区域共性、又有学校个性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

        紧随信息化形势和“慕课”大潮,泰州积极推行数字化学习。2012年,泰州启动教育转型升级“微课程网络自主学习辅导项目”,重点建设基于学习任务和知识点问题的微视频、题库、虚拟实验等学习资源库,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视频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其中,“泰微课”工程推进迅速,一年多来,泰州全市骨干教师拍摄教学微视频3000多条,上线2219条。

        转变育人方式,泰州以教研方式转型为支撑。为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教改,近年来,泰州市教育局创新建立“泰州教育智囊团”,由近200名来自全市各学校的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并邀请了全国知名高校专家加盟,定时、系统地举办各类教研活动,诊断解决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高港为例,该区从2012年起选择6所学校,聘请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专家定期讲学,帮助学校制定课堂改进计划。

        为推进网络教研,2012年泰州建成“泰州教育通”信息互动系统和视频直播点播系统,基于这两个系统,实现了全市常态化、多边同步网上教研。近年来,泰州市各级教育部门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每年市级培训1.5万人次以上。同时,该市创办“泰州教师大学堂”,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为广大基层教师答疑解惑。

        转变育人方式,泰州以评价改革为保障。从2012年起,泰州全面推行教育绿色生态评价,该评价体系涵盖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学生身心健康等要素,跳出了唯分数论质量的桎梏。在这个体系下,教育部门考核学校不再死盯着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不再狠抓优秀率,教师也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要素。

        育人方式的转型,给泰州教育带来了大转变。如今,泰州的孩子们不但成绩上去了,也玩得更痛快了,学得更活了,懂得更多了。全市培养出了第一个女飞行学员,兴化小学生发明的“自行车转弯自动提醒器”荣获江苏省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海陵区小学选修课上培育出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总决赛“金花奖”,姜堰中学生获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特等奖,泰兴中专学生发明的沙尘滤净装置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泰州教育正在转型中迈向更高境界!

        □短评

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教育的转型发展同样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教育如何转型?本报今天报道的江苏省泰州市成功探索的教育转型经验,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泰州的经验表明,首先,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做文章。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其次,教育转型必须在增进民生上做文章。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全面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还有一个过程。推进教育的转型,就是要认真解决好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供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

        最后,教育转型还必须在深化内涵发展上做文章。就是要在促进均衡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4年6月8日,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西餐摆台训练。
    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现有学生2800多人,教职工250余人。 
    为让中职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近年来,该校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办学思路,实行“2 1”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理论学习和1年工厂企业顶岗实习),把课堂开设在实训基地和工厂企业车间,建立了旅游服务、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实训基地或生产工厂,与工矿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化素养,培养了一大批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促进了中职学生的顺利就业。

 

        昨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农业委员会、省扶贫办、省旅游局联合出台意见称,我省将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2014年,职教城东区学校建设基本完成,西区力争有学校实现入驻办学,职教城入驻办学学生4万人以上。

        同时,我省还将加快推进以市州职教园区为重点的职教推进区建设。今年,实现毕节双山职教城、黔西南洒金教育城部分院校入驻办学,到2015年,建成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市(州)职教园区。加快推进空间布局调整后重点建设的县级职业学校建设,使县级职业学校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年起,省教育厅、省经信委将共同建设100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6万名以上,到2015年,推动全省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特色轻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集聚人才28万、13万、8万和1l万人。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跨越发展纪实

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职业学校,今年迎来了建校50周年;这同时又是一所年轻的高职学院,从2007年创办高职至今,仅仅只有七年光景。但就是这短短的七年,她从“小马”成长为高职领域的“黑马”,现在已出落成一匹“骏马”。

    她,就是坐落于湖北黄石白马山下、磁湖岸边的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起源于1964年创办的湖北省工业厅第二技术工人学校。1999年更名为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经历2003年的四所中职学校重组合并,规模和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成功申办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2011年迎来了第一届高职毕业生并顺利通过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项目建设验收;今年5月经省政府部门批准、国家教育部门备案,成功更名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一路驰骋,留下串串清脆的马蹄声。在职教领域,这匹骏马以昂扬的斗志、矫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双主体办学促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以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和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四种层次并举的办学格局,为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和区域经济的风起云涌,学院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主动适应中部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主动服务“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黄石战略,主动对接黄石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相继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启动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四个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初步建立了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相适应,以“机电类”特色专业群为重点、其他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形成了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交通运输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根据市场需求,学院已设置了34个相应的招生专业。“专业建设怎么发展,关键要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院教务处处长周静表示。

    引、聘、训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内涵建设,师资为先。今年初,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发布招聘3名辅导员的信息,当天便吸引了100多名硕士毕业生报名,激烈的竞争一时成为当地热点话题。近几年来,该院以每年20多人的力度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才,“人才强校,人才引进是第一步。”该院人事处长奚亚洲说。目前,该院拥有专兼职教师3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89人。

    该院还从当地各企业中聘请了一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先后与200多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也带来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使学校第一时间捕捉市场信息和前沿资讯。近几年来,该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2%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的奥秘就是因为学院能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确保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做事,能创造效益。       

    在把社会资源引进到校园的同时,该院积极将校园扩展到社会:学院建立了专任教师每年都必须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近几年,先后选派100多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或参加相关工种培训,57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9名骨干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如今该院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0%。

    积极完善实训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实训”与“实验”,虽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该院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将校内实训设备与现代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对接,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的能力。

    学院以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为目标,按照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增强实训功能的原则,建立了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PLC实训基地、单片机实训基地、传感器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室等51个校内实训基地,并拥有52个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先进,配置合理。学院不是工厂,但一些用于实训的设备配置比工厂更加先进,不少设备达到了当地一流水平。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毕业生一走出校园,一进入企业,就成了训练有素的“熟手”,避免了一般院校学生所需要的适应期。每年毕业季,大量企业涌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招兵买马”,即便是在2013年的“史上难就业季”,学子们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也被各大企业一抢而空。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宽敞明亮的国家汽车实训基地,30名学生围坐在教师面前,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气氛严谨而活泼,这是该院交通工程系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同学正在上课。“从这学期开始,上课真得很不一样了。”学生李佳琪说。其实,从创办高职的第一天起,该院就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市场急需、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该院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学院不断适应市场,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有机融合,实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改变了过去单个课程要讲半天的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如今,该院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上和企业相同,8点20分打卡上课,12点下课,“就像企业的员工上下班一样。”2011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游浩如此形容他如今的读书生活。

    该院的中德诺浩订单班采用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采用30人小班授课;所有的专业课都在实训室里学习;课堂采用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习方面,与传统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实习安排不同,中德诺浩的学生,不再是到汽车车间进行机械的、单一的实习,而是全部安排到德系汽车为主的高端汽车品牌4S店。“教学不再仅仅受限于课本知识,而更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和要求。”汽车工程系主任王青云介绍道。开放的教学设计,扩大了该院的发展舞台,将学生知识的养成与社会对高职生的需要进行了“无缝对接”。

    推进合作办学,实现共赢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行“双主体办学”。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座谈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精英到校兼职等多种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开发数十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数十本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同时,学院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按企业用人要求,制定订单培养计划,开办企业订单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将“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2011年,学院与武汉中软慧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相关的电子类专业开设了3G移动商务、3G移动通信工程和移动通信与嵌入式等3个专业的订单班;2012年,与沪士电子公司联合开办订单班……学院还先后与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吉利集团、人本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新冶钢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均取得良好成效。

    2013年上半年,学院按照“共享共赢、示范带动、突出重点”的原则,牵头组建了黄石职教集团,共有62家企业、职业学校参与。集团的成立,搭建起了黄石市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的新平台,推进了黄石中、高职院校与本地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破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新的探索。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学院内涵发展

    2013年新学期开学时,该院统一发放了校园一卡通,其右上角多印了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通过二维码上携带的加密学号,就能自动登录学校数字校园手机门户,查看学校和个人各种信息。任课教师每上一次课,都要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上网,班主任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班级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依据。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请假缺课了,也不用着急,登录学生门户,可以上网查看老师的课件。该院教学平台上拥有几十门课程教学资源,既有教学动画演示,也有教师视频讲座。

    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学院个性化应用要求较强的特点,该院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目前该院所应用的系统中自主研发部分多达50%以上,即使是外购进来的系统,他们也都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改造,做到“为我所用”。

    该院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服务,主动跟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精细教学管理,助力内涵提升,走在了同类职业院校的前列,并多次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交流经验,获得同行好评。

    50载艰苦创业,七年跨越发展,湖北工程职院人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打造出了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职工就业培训基地”、“黄石市公共实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院校”、“湖北省中职状元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黄石市群众满意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腾飞是每位师生共同的梦想,促进学院内涵发展是全体师生执着的追求。目前学院已具备优良的办学基础,硬件设施、人才队伍、专业建设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全体职院人正满怀信心,为实现再次腾飞积蓄力量、整装待发。

 

 


  13日下午,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特表演赛项北京选拔赛在798正式开幕,现场出席的有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东城区政府、东城区教委等部门的领导以及50余所职业学校、近30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赛委会委员。

  据介绍,此次北京市技能大赛模特表演项目比赛经过一个月的选拔比赛,最终参与角逐的有服装模特表演项目19名选手、平面模特展示项目26名选手。大赛选拔从选手的基本体态、T台技巧、风格化演绎、产品展示、镜前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最终将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4名,其中位居两个分赛项前两名的选手将参加6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发展实践与探索(之一)


        2011年10月19日,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这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部门,正式下发文件,同意对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的三所学校,即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化工学校、新疆对外贸易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实行资源共享,形成高职为主,下设中职部,构建了中高职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至此,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诞生了。2013年8月,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组建,经过一年的运行和磨合,学院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更好地服务于新疆新型工业化,为新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高技能人才。

        重新整合资源:学院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整合前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示范校,新疆化工学校是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新疆对外贸易学校是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三校实现资源整合后,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整合后,学院占地面积达到2500亩,各类场馆配套齐全,拥有运动馆、游泳馆、图书馆、艺术馆、天象馆。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各类实训室120个、实训装备、实验设备先进。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专业类别齐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校生近18000人。学院建立起了完备的升学通道,形成中专、大专完备的教学体系。就业率排在前列,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

        如今,走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美丽的校园,和整合前相比,不仅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各种装备,实训基地与整合前不可同日而语。硬件真正“硬”了起来,软件也“硬”了起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院凝练形成了“厚德强技 奋发有为”的校训,“校企联姻、实境训教”的办学理念和“立足二产、服务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凝示范院校之神,育地方经济之才”这一思路,实现了几次跨越,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得到提升,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作为新疆2000年首批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今学院已经发展为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是新疆第二产业职教园区牵头建设单位。

        这些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之根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院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培养高技能人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和奋斗。

        按照职教规律办学:努力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

        职业教育要得到好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是“不二法则”。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我们把发展机遇紧紧盯在服务新疆新型工业化这篇大文章上。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生命就是走校企合作之路,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机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平台,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院校与政府、专业与企业合作的良性互动。

        在新疆,我们率先实施“校企联姻工程”,打造校企联合办学,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开创了“牵手知名企业办学院,牵手行业协会做服务,牵手工业园区育人才,牵手科研院所求创新”模式,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探索中,我们积极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对疆内150多家大中型企业、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以及轻工、纺织、机电等行业的调研,学院了解到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来了“三个一合作模式”即:一个专业,一家企业,一所学院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行校企联姻工程,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开放办学平台,形成了多元办学新体制。学院与企业联合分别成立了“新疆三一学院”、“新疆天润学院”、“新疆航天信息学院”、“新疆天富学院”、“新疆新能源学院”、“新疆宜化合作学院”等12个企业冠名的合作学院。

        如今,我们和企业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运行成熟,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合作学院院长,形成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机制也正健康发展,校企合作的探索让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之路。

        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特色,我们的发展离不开轻工、化工、机电、纺织等行业,为此,我们通过努力,积极与这些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行业协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把“教师挂职实践锻炼工作站”、“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技术服务基地”都建在企业里。比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天润乳业、新中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圣雄集团、新能源硅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三一重工、特变电工、天富热电,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新疆溢达、新疆金纺等大中型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这些企业里建起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校政合作联络站”和“校政合作产学研基地”,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大量指导实习实践的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也已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这些合作机构为学院办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整合后的发展,使学院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职教体系;形成了以高职层次为主体,中职、技工层次为补充的办学定位。办学实力的增强,进一步提升了二产职教园区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打好两张牌:建过硬教师队伍和打造精品专业

        我认为,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好的教育。对此,学院想方设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努力打好的“一张牌”。

        怎么建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也是学院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探索,我们建立了以合作学院为平台,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根据校企各自的优势,我们实行校企人员互聘制度,从各种途径积极聘用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实训教师,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还吸纳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标准化文件,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本保障。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824人,专任教师542人,教授、副教授比例达35%以上,研究生比例42%,“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72%。拥有国家及自治区教学名师7名、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6个。

        我们还注重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按照1∶1的比例配备兼职教师。他们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受到企业欢迎。

        我们着重打造精品专业,学院的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等4个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4个重点建设专业建成7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葡萄酒酿造与检验”为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努力,学院已建成18门国家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院级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疆高职院校前列。

        目前,学院形成了10个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品导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订单培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仿真三轮”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全部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全面提升了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如今,政府部门把重要的培训工作放到学院,新疆仅有的纺织公共实训基地也建在学院,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品牌影响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于我们打好了这“两张牌”,学院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责任和使命:为南疆培养少数民族职业技能人才

        随着学院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更大改善。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就业率高。目前,学院建有120个校内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8亿元。校内实训室既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又能承担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拥有中央财政投入的食品生物技术、现代纺织技术和电工电子及自动化3个实训基地。

        然而,与此同时,南疆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却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与我们学院有较大差距。为了让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除了在正常的招生之外,我们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高度重视南疆学生培养力度。

        近几年,每年学院招生在50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快速增长。学院通过自主招生、统一高考,与南疆四地州教育部门联合为当地工业园区、企业等订单培养员工。订单培养实行两年在学院学习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年在企业强化专业技能,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这一学期刚给阿克苏纺织工业园江苏的企业华浮色纺公司送去了166名民族学生,雪中送炭,解决了当地企业用人之急。按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40%以上,这些学生回家工作缓解了南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较安心。

        学院化工专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到湖北宜化就业后,表现优秀,成长迅速,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和技术能手。下一步,学院将选派更多学生赴内地企业就业。

        我们的人性化办学理念使学生学有所成,学院按“只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在校内,学生吃住学舒心。16栋学生公寓设施完善,宿舍内配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室、标准衣柜、电脑桌、网络接口等设施,无线网络覆盖校园;8座民汉餐厅为学生提供良好、方便的就餐环境。

        随着国家、自治区好的资助政策面越来越广,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在每年的招生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间有着良好的反映。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在社会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为南疆地区举办地毯生产、刺绣生产、果蔬加工等培训,在10000多人次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我们学院还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这对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十分有帮助。学院主动融入职业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美国及英国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与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与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巴尔瑙尔经贸学校签订了互派留学生协议。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包括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好处,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我们坚信“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这一信念,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为建设大美新疆而努力,切实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葛 亮)


——宣城市工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

        创办于1958年的宣城市工业学校,凭借骄人的办学业绩和突出的社会贡献,先后登上安徽省重点、国家重点的高地,办学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成为皖南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如今,面对创新时代的呼唤,宣城市工业学校破解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新的腾飞,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在他们脚下,一条以内涵建设引领品牌创建的道路,正向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延伸……

        建示范校进入最后“冲刺”

        5月10日,宣城市工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召开例会,参加会议的各个项目负责人、主要部门负责人与校领导,对照着示范校建设月进度汇总表进行工作安排。据介绍,这种例会以前每一个月就要举行一次,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示范校建设的“收官阶段”,改成了每周一次。

        “宣纸工艺”项目负责人翟民鸣的月进度汇总表,厚厚的材料中,将2012年6月开始的每一个月的工作,如“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评价建议”、“取得的成绩”等点点滴滴记录在上面。而这样厚厚一叠的材料,是每位参会者的必备武器,浓缩的是大家建设示范校的工作心血。

        例会后,每位项目负责人都要在建设办公室墙上贴着的“示范校建设”进度表中,现场标注本月工作完成情况,牵头负责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徐宗保副校长开始查看每项指标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从一项一项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学校的示范校建设,已经进入紧张有序的收尾阶段。

        “虽然示范校建设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其实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了这一项工作。”宣城市工业学校校长王永生说,2009年就获悉教育部有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要在全国创建1000所高水平的全国示范校,从那时起学校就开始对照条件进行摸底,早做准备。可以说,宣城市工业学校通过近五年的努力,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深挖内涵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示范校建设国家级验收,全校师生充满信心。

        建示范校修炼的是“内功”

        几年的努力,紧紧围绕着“建示范校”这一中心,那示范校建设到底给宣城市工业学校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示范校建设的要求中,更多的是重视‘软件’方面。”校长王永生谈及他的看法,硬件建设只占有央财资金的2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而80%用于“软件”方面,注重的是师资力量、教学教研、产教结合、校园文化、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提升。

        王校长说,示范校建设变化最大的是“人”,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我们打造了一支有着较强的教学、科研、创新、产教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收获了一大批教研论文、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我们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蓝领与创业者;我们更凝练了“学在宣城市工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老师与学生的精神乐园。

        可以说,成绩的取得,品牌的塑造,谱写最强音的正是一种校本精神文化的支撑。宣城市工业学校的200多位教职工,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校园里凝聚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每一位教职工身上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宣城市工业学校人精神”,成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示范校树起职教“标杆”

        立足宣城、面向全国,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塑造高品质的职业教育品牌、打造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宣城市工业学校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

        “宣城市工业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的举措,不仅对于学校是一个新起点,对于宣城的整体职业教育,也拉高了标杆。”市教体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示范校是当地职教高水平的体现,宣城市工业学校建设示范校,有利于宣城市职教整体水平的提升,更树立起了一个榜样。

        “国家示范校更是一种品牌的认可。”校长王永生表示,现在我们招收学生,也从过去“量的扩张”迈入到了“质的提升”,毕竟质量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检验学校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这一切,正是宣城市工业学校稳步前行在示范建设的大道上,由此他们的步伐轻快而富有节奏。

        4大重点建设专业的“产学研联合体”纷纷成立,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得到提升,使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落到了实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牵头成立皖南机电职教集团,宣纸工艺专业成立校内实习工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校内实习宾馆,安徽博仑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城市工业学校共同组建的研发中心在电气工程部正式挂牌;10多位专业带头人的团队引领,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几十家企业上门“团购”,学生就业凸现办学活力……

        建示范校结下累累“硕果”

        当升学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新追求的时候,宣城市工业学校早已实施“两轮”驱动,即对口升学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让每位学生既有考大学的机会、实现升学的梦想,又能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尊严地就业,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2013年,学校对口高考报考349人,本科达线73人,本科达线人数占全省招生计划的10.6%;2014年,学校对口高考报考430人,本科达线161人,本科达线人数占全省招生计划的12%。多名专业学生成为省市专业状元,成绩位居全省前茅。这既为优异学生开辟了发展道路,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办学吸引力。

        2013年,在宣城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5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得团体冠军和贡献奖;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1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2名教师获奖;另有1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4年,在宣城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63名选手分获得一、二、三等奖,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市之冠,再次荣获团体冠军和大赛贡献奖;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1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教师组二等奖;另有1名学生积极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100余件作品分获国家一、二、三等奖。

        学校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41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规模达1800余人,每年还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00余人次。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吸引力和社会美誉度大幅提高,这就是一所品牌学校发出的更强音。如今,示范校建设还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所学校只要永葆创新进取之心,一定会踏上再发展、再腾飞的快车道。 


李华 绘

    虽然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者都知道我国的职业教育包含着技术教育,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普通劳动者或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二者话语体系存在着不一致,必然在现实中产生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原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把“职业教育”还原为“职业技术教育”。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近一段时期的社会热点话题。讨论中,不少人提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为职业教育,老百姓认可吗?转型院校师生认可吗?事实上,正如温家宝同志2005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

    虽然说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者都知道我国的职业教育包含着技术教育,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普通劳动者或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二者话语体系存在着不一致,必然在现实中产生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原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把“职业教育”还原为“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曾称职业技术教育

    解放前,我国职业教育最初被称为实业教育,后改称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盘学习苏联,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注重技术教育”,因此职业学校改称为中等技术学校。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决策,并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也采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叫法。

    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这部法律的起草过程中,对究竟叫“职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广泛争论。由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因此法律文本采用了“职业教育”。当时由于我国教育结构尤其是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发展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当时提“职业教育”也是符合客观实际。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三改一补”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把“技术教育”作为高职的重要内容,并要求高职院校统一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

    如今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成为本科阶段职业教育。本来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冠以本科阶段“职业教育”而让百姓产生了误解。如果把“职业教育”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或“技术与职业教育”就会名正言顺,本科阶段接受技术教育,老百姓的认可度会大不一样。

    教育类型应服务于人才类型

    从社会学的角度,人们把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或专门化职业。专业性职业是指这类职业的从业者要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拥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或律师。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分5A(理论学术型)和5B(实用技术型) 两大系列。5A又分为5A-1和5A-2,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人员,5A-2培养的是律师、教师、工程师等。据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将高等教育分为三类,即综合性研究型(按学科分类)、专业性应用型(按专业分类)、职业性技能型(按职业分类)。专业院校主要教授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德国把应用科技大学看作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很明显,是把应用科技大学看作5A-2,而不是5B的职业教育。

    学者们通常把人才类型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职业教育对应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我国高职院校最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层面有所下降,另外技术型人才范围也太过宽泛,因此就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普遍,尤其是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职业岗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化和综合化,人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和复合化的特点,并形成了人才链条,人才类型可以分为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技能技术型、技术型、工程技术型、技术工程型、工程型、科学工程型、工程科学型、科学型等。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人才类型是一个链条,表明通过后天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人才类型是可以上升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学习可以转化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技能技术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很明显,本科阶段要大力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可见,无论是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经验,还是从我国发展应用技术类高校的需要,用职业教育去涵盖比较多的人才类型都是不科学的,必须按人才类型来构建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名称应与国际接轨

    要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按世界水准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十八届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技术和职业教育”成为对这一类教育世界公认的称谓。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书中第9条规定:“职业教育,通常在第二级教育高端(高中阶段)进行,包括普通文化教育,为择定职业所需技能而进行的实践训练,以及相关理论。”第8条:“技术教育,这种教育在第二级教育高端和第三级教育低端时培养中级人才(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在大学水平时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的学科学习,以及相关技能训练。”

    由于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就是狭义的职业教育,而我们谈论的职业教育则包含了技术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这一术语也引起了国际交流的不便。欧洲国家建立的应用科技大学,许多国家并不把它看作是职业教育,而我们则把应用技术类高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阶段的教育。

    倡导技术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等。最近教育领域把过去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也要强调技术,凸显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提高。也有一些学者从人才类型的角度,认为我国急需技术师这一层次的人才。

    在过去30年中,我国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和普通技能,通过发展简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当前,我国进入到一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要求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和技术技能水平,如果仍然固守“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而且严重扰乱人们的判断。我们不能为了固守一个概念,而影响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

    面向职场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它的本质和内涵呢?国内外有没有成功的榜样呢?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因为要满足三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即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求,这三个需求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职场的需求。

        全世界面向职场的各种专业教育中,医学专业教育是做得最好的。无论医学专业的中高职或者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都非常明确具体;人才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是由职场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决定;专业教育有学科的必要支持,但一定以医务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性为主导。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除了基础课主要在校内完成外,专业课几乎全部在实习医院各科室完成。在实习医院,学生面对的工作是真刀真枪的治病救人,是完全真实的职场环境。专业课的教师就是医院的医生。

        学生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中熏陶、实践、学习,成长为专业人才,毕业后还要经过很长的“住院医生”训练才能独立行医。这无疑给其他所有专业教育作出了榜样和示范。美国卡内基基金会8年前曾经就美国工程师、律师、医师、护理师和牧师的培养为典型做了深入全面的调查,找出专业教育与职场需求的差距。其后发表的调查报告之一对比了医学专业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最后的结论是工程教育应当向医学教育学习看齐,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回归工程”职场,为未来培养合格工程师。由此看来,医学专业教育是成功的、典型的现代职业教育。

        国际著名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已在全世界发展了100多年。这是典型的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它在40多个国家1500多所大学实施。合作教育是“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很像中国1950~1960年代昙花一现的“半工半读”教育。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1957年建校开始就以合作教育作为本科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现在已坚持了57年,成为世界产学合作教育的旗帜。该校1万名本科生从大一开始每4个月在学校和产业之间切换,交替学习或带薪顶岗工作;该校与全球3500个企业合作;学生在毕业前已具有6次4个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企业最基层的办事员做起,直到工程师工作。所以,他们是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连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得到微软公司及其董事长比尔·盖茨的高度评价。滑铁卢大学是国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曾被某一排行榜列为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合作教育”就是面向职场本科专业教育的一种成功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下,中国开展了37所示范软件工程学院(下称“示范软件”)和109所示范高职院校(下称“示范高职”)专业教育改革的示范工作。“示范软件”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的示范工程,所有示范学院都建在以清华、北大为首的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职场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软件工程师;“示范高职”则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包括所有专业在内的示范工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职场需求的技师技术员和各行各业的中等专业人才。这两种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职场上不同层次人才,其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也不同,所对应的专业教育在生源、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也有共同点: 面向职场未来的人才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教与学;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体制。毕业生可与职场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高,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他们的成功可以向从中职到博士生专业教育的所有层次示范,向理工农医商法教管等所有专业进行示范。这两个示范工程也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典型。

        国内外面向职场专业教育的成功例子都说明,求职导向、面向职场需求、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并不意味着只适用于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不会导致教育质量低劣。这一模式是从培养中低层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发起并证明其生命力,但也是培养职场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所以,学校名称是否冠以“职业”两字并不重要。不冠以“职业”两字的专业教育,不管所培养的人才在职场层次有多高,也应“面向职场需求”,也要采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成功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弱化“职业教育”的名称,强调“面向职场”的实质,使所有的专业教育“接地气”,回到原点——面向职场需求。

    最近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简称《培养方案》)的通知,这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农民教育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的农民教育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特别是对在职农民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各类职业院校和农民培训机构要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三重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育与培育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不仅需要教育,而且需要农业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流转获得生产性用地,生产过程中能获得的支持与帮助,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补贴制度以及农业政策保险等。没有适合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农业制度环境,就难以构成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教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无从谈起。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初中毕业的青年人,问题在于这些人是不是有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和从事农业的愿望。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或者想从事农业但是没有从事农业的条件,对教育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此,对正在务农的人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是最为可行的方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理念。这需要长期持续的系统教育过程。由此可见,仅有职业农民的形成的农业制度环境是不够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会自动形成。同样,仅有对农民的教育过程也是不够的,因为当人们不能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多种资源时也不能成为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是把对农民的教育和对农民与农业的支持有效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培育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采用弹性学制、灵活的教育方式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群体,新型职业农民与其他受教育群体显著不同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靠这张“文凭”作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而是要通过学习获得实实在在经营农业的能力。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机构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教育机构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性突出表现在要求办学机构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不仅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和条件,还要具备解决农民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具备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既要强调系统正规,又要强调灵活和实用;既要方便农民学习,也要方便农民之间的交流。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和考核的主要指标。

    第三,处理好依托《培养方案》与创新课程体系的关系。《培养方案》在制定中,坚持了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等原则,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些都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质量的依据。只有依托《培养方案》,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衡量和评估教育质量。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个新事物,农民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具有综合性特点,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因此,各地农民教育机构应该在《培养方案》指导下,积极创新课程体系,特别要鼓励开发出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综合性课程。如农业概论、家庭农场管理、农业风险规避、农业政策与涉农法规等,都是农民需要的有待开发的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不是多个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与合并,而是要建立自身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和独立的思维视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基础。但是,仅仅靠教育和农业部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教育机构的大胆创新。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形成支持农业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与合力,才能创造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环境。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6月中旬,市教育局5所直属中职学校联合举办校园开放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和家长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安排如下:

6月15日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海曙区新典路1000号):用电脑造型然后自动编程,最后在加工中心上雕刻出精美的立体图案。备注:数控加工专业。

6月16日 宁波经贸学校(鄞州高教园区文华路222号):智慧生活馆(物联网体验)。备注:智能楼宇和物联网专业。

6月16日~17日 宁波外事学校(海曙区启运路298号):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专业实训室。备注:幼师专业。

6月16日16:30至18日晚上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旧址:海曙区和义路106号):中西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动漫作品展示。

6月17日 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桑田校区:江东区桑田路885号姚隘校区:江东区姚隘路128号):轨道交通沙盘及一站式体验。备注:轨道交通专业。 

   台海网(微博)6月7日讯  女权意识高涨,高学历者增加,台“行政院主计总处”6日公布最新调查,2013年女性具高中职(含)以上的教育程度比率为72%,首次高于男性71.2%。

据台湾“中央社”6日报导,在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政策下,大学录取率逐年提高,拥有高学历文凭者越来越多,加上高中教育程度已成为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要件,“主计总处”统计,2013年台湾15岁以上人口中,具高中职(含)以上教育程度者占71.6%,10年以来大增10.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著两性地位越趋平等,2013年女性具高中职(含)以上的教育程度比率攀升至72%,首次高于男性的71.2%。

进一步观察2013年就业者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56%,近10年增加1.5个百分点,其中以25至44岁年龄层的女性占76.2%,较2003年增加11个百分点最多,但比例仍低于男性89.9%。

再观察2013年高中职(含)以上教育程度就业者中,男性占53.1%仍为多数,不过“主计总处”发现,近10年以来,两性占比呈女增男减的趋势,女性占比增加3个百分点,其中近3/4女性从事服务业,工业仅占24.6%,就业形态与男性有明显差异。

 全国政协委员高美琴代表台盟中央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高美琴代表台盟中央发言

 

  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衔接,是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大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非专业对口升学,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持续养成。二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三是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四是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市场紧缺但办学成本较高的工科类专业则较少设置。

  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台湾地区有着较为完备和丰富的实践与经验,主要体现在: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顺畅。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导向。大力扶植私立大专院校,并编列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

  台湾地区的实践与经验,为我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此,建议:

  第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

  第二,改革招生制度,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非连续性培养。高职院校应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往复培训,工学交替,实现高技能人才非连续性培养。

  第三,以职教集团为抓手,整合职教资源。

  第四,严把中、高职贯通专业审批,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第五,给予民办高职院校更多扶持。鼓励其发展工科类及面向二产的市场短缺专业,改善与优化民办高职的专业结构。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