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天津6月28日电(记者 陈杰 靳博)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7日在天津落下帷幕。 

  本届大赛,逾万名选手参加了12个专业大类95个项目的角逐,共决出一等奖1111人、二等奖2189人、三等奖3222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选手获得多个一等奖。大赛赛项设置突出与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的特点,比赛内容直接与产业前沿技术对接,开设了三网融合、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院校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2010-2013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再次榜上有名,这也是该院连续9年获此荣誉。

  一直以来,该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公平就业、安全就业”的工作总要求,牢固树立“大就业”观,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高位推进就业工作,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彻到招生、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的全过程。

  该院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原则,立足九江、面向全国,建立了“一网三库五功能”就业服务信息网,培育了企业、行业、园区、区域“四个就业市场”,建立了以现场招聘会为主要载体、以专场招聘会为有效途径、以校友穿针引线为必要补充、以网络招聘为重要手段、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的“五大就业渠道”,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了22个就业工作站,与3000余家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岗位8000多个。建立了职业倾向普测、就业资助、“特困生”培训、“一帮一”、“预就业”制度等“五项帮扶制度”,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基地,设立了创业扶助资金,构建了“全程服务、整体覆盖、重点引导、弱势帮扶”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5%。

  自2005年起,在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中,该院连年被评为优秀单位,2012年,还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西省长鹿心社等多位省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学院因综合实力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突出,吸引大批学子踊跃报考,连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呈现出“进出两旺”的喜人局面。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刻苦学习,6月19日晚,咸阳职院的学子们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基本功展示。当晚,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学院领导刘聪博、席尚君、陈轶出席了活动,师范学院全体师生观看了展演。

    本届展演俨然是一场文化视听的盛宴,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包括童谣诗组、舞蹈、少儿故事、歌曲演唱等。大合唱《金光一缕》、《菊花台》拉开了演出序幕,让观众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少儿童话故事《小熊扑鱼》让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群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给人以年轻和活力;特别是由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创作的经典童谣诗组《陕南童谣》被学院师生改编成舞台剧,其中《月亮光光》、《月亮走我也走》、《我是舅舅亲外甥》等节目一亮相就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获得阵阵掌声。

 

    据了解,师范学院每年4至6月举办的大学生基本功系列活动已经成为该院的文化传统,深受学生喜爱。展演活动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成长,重在展示日常教学成果,其中还包括手工、绘画、泥塑等,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逐渐成为咸阳职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见证实力,职教中心领军全省中职

黄岛区职教中心的'庭审进课堂'活动

  记者日前从黄岛区职教中心获悉,该中心被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据悉,这个奖项为全国1万多所中高职业学校中,经层层选拔确定的近几年为发展职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职教学校而发,代表了职业学校的最高荣誉和最高水平。山东省有6所中职学校获此殊荣,区职教中心名列第一,也是青岛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

  近年来,该中心立足助推地方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坚持“多元办学、特色立校、服务社会、全面发展”办学思路,秉承“和竞弘道”核心文化理念,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办学模式,在国际化办学、精品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技能大赛以及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鲁昕说,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方面,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鲁昕: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基本完成顶层设计。 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二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项政策,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所在行业90%以上的学校,完善了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机制。

  三是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编制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统筹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目标,着力解决中职和高职脱节、重复、交叉的问题,推动中职和高职科学定位、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了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开展了相关实践,通过系统研究国外经验,有计划地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高职院校招生渠道,为学校招生和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标准。职教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当中,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也在制定,还有学徒制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意见、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正在制定。免除中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中职学费。20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五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全面育人。修订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颁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首批9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这些标准都是针对现代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每年发布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此外,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是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50亿,地方也投入大量财力,实施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办学面貌为之一新。

    

    6月26日上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活动在该校广场举行,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建仁与哈密地委书记刘剑共同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从此开启了哈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鞋更是东疆地区第一所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哈密市八一路主干道旁,占地442亩,固定资产近三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训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揭牌仪式上,哈密地委书记刘剑代表地区四套班子和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向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刘剑指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圆了哈密人“在哈密办大学”的梦想,更是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强化人才保障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五 五化同步 文化引领 改革驱动 人才支撑”总战略、总要求的具体实践,必将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

  刘剑希望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中央全力支持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机遇,完善基础实施,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一所在疆内乃至西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并且要求地区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全力支持学院的发展壮大,共同为“办一流的职业教育”而努力,帮助更多青年学子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成才。

  据了解,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职在校生近期规模设定为1500人,远期规模为5000人。首批设置高职专业6个,即:应用化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汽车运用技术。地区将加大对学院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逐年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14至2016年,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购置图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每年投入3300万元用于完成在建和新项幕投入260万元用于教师进修培训;每年引进14名左右新教师等。此外,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订单”培养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赵国强说:“这所学校的建立在发展过程中,它本身就聚集着哈密所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来建立的,它既是符合新疆整个教育资源的布局又符合哈密作为新型工业化排头兵,包括新疆四支柱建设新的增长极迫切需求而建立的,今天看到这所学院的诞生,它凝聚着哈密区内外人民的一种心愿,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这么一点,就是紧紧围绕哈密目前煤炭、煤电、矿业开发和产业链延伸的深加工过程中我们首先诞生了六个专业来围绕哈密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紧贴民生需求,包括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我们计划这六个专业就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将来发展的六个学院的主体专业,它延伸成二级学院跟主体专业形成一个专业群,逐步在两到三年之后围绕着哈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将形成十八到二十个专业,这些专业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目前招生情况,已经全部遍及到新疆各个地州乃至河西走廊。”

  (原标题: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 东疆有了第一所高等院校)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沟通,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

  打通职教生上升通道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上升通道:接受了职业教育,就意味着只能拿到中职或高职学历。

  现在,封闭的“天花板”即将打破。鲁昕表示,教育部正在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创新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

  同时,一批本科高校也将转型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将逐步推动部分现有本科高校更多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鼓励新设高等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学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葛道凯说。

  激发企业办学活力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拓展更大空间。鲁昕认为,建立多元化办学格局,首先要多元主体办学,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其次要多种形式办学,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第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社会捐赠,以及民间资本等兴办职业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凤玲介绍说,近10余年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数量在减少。一些地方也存在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头热、一头冷”问题。职业教育要促进企业参与,既需要外部社会环境支持,也需要激发企业内在动力。

  实现资金持续投入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50亿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中职基础能力等重大项目。

  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刘新安表示,从2006年到2012年,公共财政在职业教育上的拨款年均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的增幅更高,年均达到50%以上。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补助经费高于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增幅,“应该说职业教育在财政预算中的战略地位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

  在积极投入资金的同时,我国还与国外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葛道凯表示,未来将逐步规范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研究制定,参与国际上相关课程、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开发。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今天上午在天津海河教育园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主持闭幕式。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工信部、人社部等30家部委、单位共同举办。大赛共设12个专业类的95个比赛项目,于5月31日至6月27日,在天津主赛场和北京等12个分赛区举行,其中天津主赛场举办35项比赛,12个分赛区举办60项比赛,逾万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赛期间,天津主赛场还举办了“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座谈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表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招聘会”等活动。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赛赛项设置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开设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智能家居、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8年创办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逐年攀升。2008年至2014年,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0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增到12个分赛区,赛项由24项增加到95项,参赛选手从1862人增至逾万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长到近千家。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我国目前已基本构建起国赛、省赛、校赛的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体系,“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624日上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武警四川省总队联合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签约仪式在行政楼三号会议室隆重举行。武警四川省总队副参谋长孟祥坡,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蕴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玉华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据悉,此次成都航院与武警四川省总队联合开展的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划招生50名。此外,该院今年“空军士官班”和“海军士官班”照常招生,其中航空电子设备维修40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30人。录取批次均为专科提前批。考生在填报志愿后,还将进行体格检查、面试、政治审查,体检标准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标准执行。在合格考生中,将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签约仪式上,张蕴启首先对孟祥坡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该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重点介绍了该院在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方面的情况。他表示,成都航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合作开展的“空军士官班”和“海军士官班”定向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也相信和武警四川省总队的合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孟祥坡指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为武警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是新形势下拓宽部队专业技术士官来源、提升士官培养质量效益的重大举措。他表示,在前期的论证调研中,得知成都航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质量高,又在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因此选择与成都航院开展合作。他希望双方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会上,孟祥坡、张蕴启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武警四川省总队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成都航院根据武警部队士官岗位实际提出培养需求,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前2.5年由该院组织培养,后0.5年由武警四川省总队组织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将单独组建班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并由双方共同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政训练。

    武警四川总队警务处处长李勋章、副处长丁满珍、参谋何飞,信息化处处长张琪,宣传处处长莫子贤,成都航院校企合作处处长刘晓辉、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龙泽慧、教务处副处长祝登义、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银河、党总支副书记叶峰以及四川电视台记者也参加了上述活动。

 

 五位一体 个到位

湘潭职院在实习就业管理上猛下功夫

    “贵校的孩子在我院表现很不错,能吃苦、肯学肯干、服务理念强。”6月12日,我们在北京二炮总医院护理部见到马主任时,她如是评价我院学生。据悉,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医卫类专业定点实习医院179家,非医卫类专业实习单位149家,分布在湖南、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10个省市,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管理模式。

    一是实施“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针对以往实习管理中学校力不从心,单位管理缺失,班级完全解体,学生准备不足,家庭参与不够的弊端,经过认真探索,我院创造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各方责任角色,学校是组织策划者,实习单位是实施执行者,实习队是自治管理者,班级是指导参与者,家庭是支持配合者。经过几年实践,卓有成效。

    二是坚持“七个到位”的管理方法,贯彻“学生至上,服务为本”的理念,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坚持“七个到位”,即:甄选定点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到位,每年与定点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现场招聘到位,每年2月-4月组织定点单位到学院现场招聘;护送上岗到位,每年4月-5月由学院教师护送学生到达单位;摸底检查到位,每年的6月-7月对所有实习单位进行摸底检查;实习普查到位,每年的10月-11月由专业教师组成30多个实习检查队,对所有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普查,考核学生,指导学生,听取实习单位意见,回校后,召开全院性的实习检查情况反馈会,以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平时管理到位,建立实习对长QQ群,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实习管理严格规范,深受学生、家长、实习单位好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周边9个产业园区共有3000多家科技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为宗旨,确立“科技引领”战略,推进“区校一体”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样本,率先推出“人才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学研用联盟”、“科技创新驿站”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元素,并以此推进学院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贯彻《决定》精神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以人才培养助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以社会服务助势,为实现“强校梦”、“强区梦”、“强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结合点。近几年来,学院以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共推互聘”为抓手,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使学院在服务企业、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为学院增强科研开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开辟了重要通道。

  战略杠杆:发力“共推互聘” 突破“珍笼棋局”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寻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无锡高新区作为全市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先导示范区,近几年来,率先开创了引领无锡转型发展的Park园区模式,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这些园区,集聚了无锡品质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团队,重点打造高端研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在这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背后,不仅需要雄厚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专门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学院针对无锡新区大力实施“530”招才引智计划,大批科技企业入驻园区而中低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学院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后备的人才储备,而且帮助企业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于是 “共推互聘”这一创新之举应运而生。

  学院以“共推互聘”人才协作为纽带,以科研助理团队、产业教授聘任为组织方式,以项目研发、项目化教学为契入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式科研氛围。如此一来,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三年多来,学院已委派近300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63个科研助理团队,与受聘的40多家“530”企业共同进行了200多个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师生共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计算机软件150多项,发表论文21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项,在省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84项。学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站”、“产业教授工作室”,为师生搭建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平台。获得了新区管委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的授牌。

  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校热企冷”的状况,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共推互聘”之举打破了这一“珍笼”棋局。目前,学院与高新区的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国无锡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等六大园区9大专业园区,建成集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教学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

  战略基石:借力人才积聚 拓展“深度互动”

  “共推互聘”,实现的关键在于深度互动,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战略基石。一方面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企业科技需求,以此引领学院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科技研发;另一方面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引领科技发展前沿。

  以人才互动引领科技项目开发。三年来,学院通过与高新区从多的科技企业的合作,先后开发55个共推互聘项目、85个基金项目和6个纵向课题,实现了高职院校科技项目开发的快速起步。在“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竞赛)全国决赛”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选派的三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这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性大赛中又一喜讯。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的太阳能动力小车、太阳能排风系统、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及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非接触式体温仪、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运动类售货机、新型防辐射贴膜及智能汽车等50多项专利发明在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中获奖。

  以人才互动促进专业内涵深化。通过人才共推互聘,教师在企业获取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人才技能需求,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将科技研发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将企业项目、教师资助研发类项目等按照技能方向有机整合,形成研发实例以取代传统教学,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推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的教学新的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同时,通过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推动,对56门主干课程进行解构、优化和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覆盖了多个专业教学。软件技术专业引入知名企业优质课程模块,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光电子技术专业与尚德太阳能公司共建尚德光伏组件教学工厂,通过“校中厂”的校企共同体进行人才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载体,进行“双元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人才互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抓手,联手推进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级高端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了以“530人才驿站”、“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已形成了一批产业教授工作室;以“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已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在学院K楼建设1000平米的多功能科技创新基地,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已有106个项目列入项目计划;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已完成网站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发布。

  同时,学校在中德机电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物联网学院)、国际商学院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传感信息、网络营销三个协同创新中心,有两家科研院所,30多家科技型企业,40多位企业专家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以人才互动扩大校企文化交流。一方面,学院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先后在近200家企业和20多个社区、园区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与园区、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企、校地联谊活动,开展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文化观念的正向变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为学院师生的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提供资源、条件和平台,并为科院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先后有2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海力士”、“村田”、“松下”、“海润”、“华夏”、“海辉”等奖学、奖教基金,每年进行奖教、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发;有100多家合作企业与各院系部不间断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校企文化周”活动;学院每年举办“校企合作,共图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邀请紧密型合作企业参与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相融。

  战略途径:坚持“协同创新” 创造“蝴蝶效应”

  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创意的大脑”,找到切入点,融入大环境,从而实现办学要素的全新激活。

  这一点,从学院的“协同创新”一系列探索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学院依托新区产业集群、技术集聚、人才集中的优势,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以工为主、文商兼顾的多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成了精密机械类、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现代服务类和文化创意类六大专业群;深入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坚持“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等。在专业结构和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与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今年以来,学院依托“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优势,全力打造基于服务科学视角的职业教育链集成服务“无锡模式”。围绕把学院建成集创新理念、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区教育为一体的职教集成服务样本,着力推进“四建”(即建职教集团、教学工厂、企业大学、社区学院)工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载体。目前,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磋商,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共建“感知技术无锡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能效发展。双方共同实施感知技术教育支持计划,共建物联网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共建“智慧校园”。在学校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在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基地,联合为感知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本科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这种以“共推互聘”为切入点的“产教融合”,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推进学校教育从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多领域的全面提升、跨越发展。

  这或许也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未来发展的爆发力所在。

  

  (原标题:共推互聘:打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门)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多途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全科医师

  每个社区有多少户人家?每个家庭人员的健康状态如何?最常见的病有哪些?社区医疗现状如何?这些原是医学生就业后转岗培训的内容,如今,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了一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必须在社区“打转”,了解社区健康状态,边学变实践,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一年级学生还获取不了太多的专业知识,作为今后要服务于最基层社区的医学专科生,首先要让他们感知社会对他们的需要。”

  据学校临床医学院院长何坪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仍然沿用“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临床医学专、本科毕业生因缺乏以预防保健与健康管理为主导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或安心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从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毕业生对基层没有什么感情,“下不去、用不上”现象严重。

  对此,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为问题的学习”教育理念,采取“学校·医院·社区”三方联动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同时,改变以学科构建课程体系为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搭建课程,“是带上社区问题、卫生需求和职业需求,即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为什么吃东西要少盐?”“为什么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很多问题学生在社区现场还回答不上,他们带着疑惑回到课堂,“当老师讲到高血压病症的时候,我们能马上联想到问题,在教学中来解决这些疑惑,这样的课堂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王丽同学告诉记者。

  到了二年级,学生就要去了解社区里的群体,在群体里有什么共同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着群体问题,去学习,去实践,增长才干。 “既有点上的问题,又有面上的调查,对学生全科知识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 何坪教授说道。

  根据学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没有经过社区实践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当医生的比例是48.7%,而经过了社区实践的学生选择基层当医生的比例提升到了77.3%,“这些学生对社区有深厚的感情,从社区需求中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据悉,学校今年全面启动教育部、卫生部“3+2”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计划(即助理全科医师培养)项目试点。指导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建成为国家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指导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科医师在各阶段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同时,面向全市培养“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实践教学骨干师资”200名,保障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并从“全科医学理论研究、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职业环境、医院与社区共同管理慢性疾病等”4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核心竟争力。

    6月25日早上5点半,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二学生李硕就起床了。穿好白色的护士服,又整了整衣领,小伙子对着镜子微微一笑,对自己说,今天要用最好的状态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赛。

  炎炎夏日,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优秀选手集结天津,向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块块“技能金牌”发起冲击。

  作为检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交流的最高平台,每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吸引了国内外职校的顶尖高手。

  引领教学的风向标

  “今年赛项的设置融合了物联网、互联网的最新技术。选手们要利用安卓程序控制嵌入式小车,完成赛道上的无线局域网通讯、二维码扫描等任务,这些内容都是现代信息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与之相对应的岗位也十分缺人。”6月25日上午,在高职组嵌入式应用开发赛项的教师休息室中,记者遇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嵌入式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刘正。

  刘正说,研究大赛是学校每年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仅这一个赛项就有好几位老师参与,赛前要吃透赛项说明,赛中要观摩学生的表现,赛后要进行总结。“研究既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教学。从这几年看,赛项设置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越来越贴近行业企业,对学校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另一间休息室,来自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灵光老师正紧盯着电视画面,里面同步播放着选手们的比赛情况。“物联网技术对于新疆来说有点超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的需求一定会快速增长。去年,我们学校开办了全疆第一个物联网专业,这次参赛就是来学习的,根据赛项要求、获奖选手的操作示范,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大赛赛项的变化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大赛的目标。今年的比赛内容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赛项有32个,占全部赛项的1/3,目的就是带动一批新专业的开设,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

  历练精英的舞台

  下午3点,李硕走出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的赛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相当于足球的世界杯、田径的奥林匹克,职业院校的学生们都想来参加一次。”李硕这样总结自己的参赛感受。

  为了大赛,这个大男孩准备了几个月。静脉输液、头部外伤包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等项目重复练习了上万次。李硕说,从刚开始的小错不断,到现在对这几项技术烂熟于心,备赛让自己对从事护士这个职业更有信心。

  李硕的收获当然还不止这些,据他的指导老师王老师介绍,学校历届参赛学生都会被三甲医院抢走,大赛经历是他们就业时的金字招牌。

  这样的成功范例每年都在招聘会上重复上演。去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起薪高达每月六七千元,最高的超过了一万元。今年,这一数据还有望刷新。

  王萍是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正在南开医院实习的她,也赶来参赛。“我参赛并不是为了就业和高薪,而是为了能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精一步。我实习的医院也特别认可大赛,非常支持我参赛。领导还说让我回去后把比赛规范教给同事。”

  多年来,大赛遴选出的一批批技能精英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认可。最初各地只是给予获奖选手高薪职位,7届下来,现在已有不少省份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比如,江苏省规定,中职选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即可获得保送升学的机会;天津市给出了落户的诱惑,以留住获奖的外地优秀职校学生。相信未来几年,选手们还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校企对话的平台

  晏志民是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的裁判,这位高级技师来自凌云集团。企业来的裁判,在比赛中最看重的是选手的职业素养。“你不能把飞机发动机看成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要看到这背后的几百条生命。工人一个螺丝拧不紧,就可能带来致命的灾难。我们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有最基本的责任意识。”

  德国奔驰集团技术培训部主任布鲁诺对晏工的观点非常赞同。“职业教育不仅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色的员工。他们要对企业有认同感,要有持续工作的热情,这些都是教育的内容。”

  如何能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布鲁诺认为,一方面,企业要尽早和学校合作,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把自己的需求融入到学校教学;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更加开放,接纳企业的加入。

  中国企业如今也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企业里的工作很忙,一分一秒都在算效益。但我们这次还是抽了几名骨干技师参与大赛工作,毕竟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为企业的未来培养人才。”晏志民说。

  作为德国职教专家,布鲁诺对大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大赛由企业员工参与设计和担任裁判,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我觉得,开放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让更多的企业承担更加重要的组织角色。”

  事实上,近年来,大赛的组织者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今年,有80%以上的赛项吸引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参与,企业的许多理念通过大赛传递到全国上万所职业院校。

    根据教育厅623日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2014年开始,柳职院将与广西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机械工程专业(职师班)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广西首批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高校6所院校之一,是广西唯一一所具备联合培养中高职教师资格的高职院校。
    “
职师班的全称为职业教育师资班,全程按照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职教双师型人才的目标来打造,学生实行多证制。该班专业分数控技术方向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既掌握现代的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及指导能力,又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方法和技术的高端应用型复合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考试合格毕业后,既可到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也可到先进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单位从事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作、成型工艺分析、检验、维修和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该班主要面向应届高考中学生,凡参加2014年广西普通高考、成绩达到广西本科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均可报名,首届限招40人,学制为全日制4年。第一年,学生在广西科技大学完成学业,后三年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学业,其中累计半年时间在区域大中型先进制造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累计半年时间在区域优秀中高职院校参加教育实践。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广西科技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此次成功获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高校,是柳职院创新职业育人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柳州经济发展服务所取得的成果,也是职业教育突出实战和应用办学路子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3月份,在教育厅师范处的整体部署下,柳职院与广西科技大学启动联合开展县级中职学校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目前,已录取柳职院牵头培养的汽车工程专业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共53名高职优秀毕业生,他们将在柳职院进行专升本学习两年。

    昨天,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圆桌会议在海河文华大酒店召开,近百位中外职业院校校长及相关人士汇聚于此,共同就如何“深化交流,相互借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深度探讨。

    据了解,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项目始于2012年,中英双方互派人员到对口学校跟岗体验和交流。中方在英国为期三周,英方在中国为期10天。具体任务是参观职业学校、企业及职业教育相关机构,参加专题讲座,在对口相关岗位体验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开展交流研讨等。

    此项目旨在深化中英职业教育交流,相互借鉴办学和管理经验,深入开展校际合作,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化要求的职业学校骨干校长,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项目已完成两期,双方各互派校长22名。今年还将有9名英方校长和22名中方校长互派交流。

    “这些人现在从哪来?什么人都有!对车一窍不通的大量存在!” 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称“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营销技能赛项上,北京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室室长孙宏宇这样感慨。他所针对的,是目前专业汽车营销人才的紧缺。

  “我们公司在全国大概有900家4S店,全国其他品牌都算上的话大概一万多家。每家4S店销售顾问岗位至少要20人,可见需求量有多大。”孙宏宇说。

  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是人才供给的巨大缺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赵丽丽说,近二十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涌现,产生了许多维修以外的需求,汽车营销才逐渐成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也使行业企业不得不自己培养人才。“企业每年花大量资金投入到内部经销商网络的培训上,有的培训费达到每年几千万元级,因为社会上很少有这样人才的培养机构。”孙宏宇说。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推动下,本届技能大赛首次增加了中职组的汽车营销技能赛项。

  “我们的赛项会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希望把赛场的优胜人才直接吸引到企业。” 赛项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认为,行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通过学校、社会力量培养一批人才;通过组织大赛,优秀的人才在大赛中冒尖,发现一批人才;之后输送这些人才到所需要的行业企业,在企业中积蓄人才;形成研发团队、营销团队或者管理团队,才能为我们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贡献。我们的每一个项目设计,都要符合这四个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培养再输送到企业,从而实现人才的积蓄和使用。”

  在技能大赛比赛期间,有10多家模具行业企业不约而同地来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参加高职组CAD/CAE注塑模具与主要零件加工赛项的同学成为他们的追逐目标。

  在观摩了实时赛况后,一名企业的负责人当即向组委会询问选手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将他们“打包带走”。“据我观察,他们已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了,再给个三个月到半年,他们就可以直接上手了。就算选手不愿意来,也希望拿到他们联系方式,跟他们学校联系。”他笑称,“来一趟费用也不少,总得有点收获。”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行业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合作了12年。”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段部长向笔者介绍。这家业内发展势头良好、技术领先的企业,自2003年起就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公司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将企业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安排学生到公司参观、实习。“轻院的学生到了企业以后,缩短了过渡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且他们出来以后直接掌握的是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段部长说。

  学院和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更为深入。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连机床集团联合授牌全国二十家职业院校为区域共建服务中心院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双方合作开设了大连机床工程系,把企业先进的工艺理念、先进的工艺方案和职业院校合作编制成教材。

  “原来的教材和企业实际的工艺方案结合得不是很多,现在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我们的生产工艺拿出来和这些院校联合编制成教材,很有针对性,学生学习之后更容易接受。”大连机床集团总裁助理张帅介绍,“这也是行业里最先进的标准。”

  “现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前几年,无论是能力还是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张帅认为,目前校企合作育人很大一个问题是师资力量跟不上,“现在存在断档,虽然在大力发展应用技能型人才,但应用技能型人才得有教师教,目前只有企业有这样的师资。他们很多也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只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行业每一年都在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原先老的东西可能还没吃透,更新的东西又上来了,教师怎么去适应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所以师资是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采取了和技能大赛一样的思路——“以赛代练”。学会每年都要举办课程设计大赛,将行业急需的课程作为大赛项目,由学校选送一些年轻优秀的老师参赛设计,优胜的教案就成为学会向全体职业院校推广的教案。“这些教师将成为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用这种方式去提升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闫建来说。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扶持,换来的是优质职业技术人才的输送和行业整体制造水平的提升。“我们的专业跟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高了自己对行业最高标准技术能力的把握。反过来,因为轻工行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学校和一流企业合作,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区域经济行业内的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学校这种对行业内部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针对性非常强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戴裕崴说。

  “我们组织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共计2600多人,其中600多人是行业内的,关键的行指委主任是行内人。”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认为,成立行指委的目的是,教育部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让渡给行业,“这等于是组织了一个队伍来专门制定行业专业标准、调研人才需求、指导教育教学,促进校企合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产教的深度融合,要求以行业需求为引导,将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紧密对接,这种发展模式无疑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是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共识。

  

  (原标题:专业培养与行业资源如何紧密对接)

 

   6月26日,参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的选手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三网融合、云安全、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再有10分钟的话,我们肯定能完成全部装调任务。”比赛现场响起结束哨声,与机器“鏖战”4小时的参赛选手陈军有些依依不舍,过了好一会,他想起来从地上拿起一瓶矿泉水,狠狠地灌上一大口。

  考虑到4个小时的漫长赛程,承办方特意给选手们配备了面包和水。不过,整个比赛过程中,它们几乎被所有的选手忽视了。

  6月21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设置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安徽芜湖开赛,由于比赛地点设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该校2012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陈军觉得,“如果在家门口拿不到好的名次,愧对学校”,因此,他和队友压力倍增。

  直到下午比赛全部结束,一直忐忑的心情才平复下来,陈军和他的搭档戴大桂一起,通过机械装配、电路连接、PLC程序设计和联合调试等一系列操作,完成了赛项90%的任务,最终荣获团体一等奖。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本先认为,大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选出多少一等奖、二等奖,而在于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才能与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增赛项符合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记者在现场观摩时了解到,每组共有两名选手,他们在4个小时内,需要完成可发出脉冲信号的PLC编程,排除机械装备模型“预设”的故障点,最后加工出高精度的产品。因为该赛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46支代表队中,很少有人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

  赛项组专家、江苏震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荣俊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机电一体化是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比赛的核心是,结合了行业要求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标准,把机械装备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两个考核要点的考察内容合二为一,结合在一个设备上,可以说是赛制的一个创新。

  “比赛不仅考核的是最终的产品,操作过程中每个节点都要进行打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比赛所用的教具把机械装备的多种典型传动模式整合到一起,考察的技能要点基本上达到了工厂工作的要求。”

  周荣俊曾在江苏的一所高职院校任教,在他印象中,过去的一些职业技能比赛主要是教师命题,命题方向和考核重点放在教学上,偏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现实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比如说对电工的考核,只要把线路恢复正常就可以,体现的只是电方面的技能,然而这脱离了工厂机电结合的真实环境,因为‘机’和‘电’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周荣俊说。

  “过去的教学中,‘机’、‘电’经常是分离的,而现在的设备都是机电一体的。”对此,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高洪也深有感触。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洪在技校读汽车维修专业时,当时在汽车构造的教程中,不仅“机”和“电”互相独立,理论和具体操作也完全是“两张皮”。

  “从大赛来看,一套机械设备由很多部分组成,要装配起来并不是把螺丝拧上就行,装的时候还要考虑位置和顺序。”他认为,以前考的只是装配,现在比赛要求改成了装调,不仅要装配好设备,还要进行相关测量,通过改变参数调整机械和电气,把设备调整到最佳性能。“因为在工作中,一台设备的‘生命’就是它的性能”。

  对此,周荣俊也有同感,机械强调过程考核,电气以结果作评判,新赛项综合考察的是学生对产品和设备运行“性能”的理解。“这样一来,现在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他介绍,本次大赛,机械、电气所占的分值不相上下,如果“机”、“电”两个工种协调不同步的话,最后的成绩肯定不理想。

  “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全国高职赛事的历史上首次设立,综合了多种技术应用,涉及机械零件结构、传动装置、装配技术、连接控制电路、程序设计等问题。”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执委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这项赛事不仅考察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带来很大帮助。

    职业素养要从一颗螺丝的归置做起

  “高职教育教学和产业技术发展要求存在着脱节。”作为国内机械行业的教育专家,陈晓明认为,究其原因,宏观方面存在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毕业生不愁就业,但是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职业院校供应不足,比如装备领域的铸造、热处理、轴承和焊接专业,越来越呈现“萎缩”的情况。

  在他看来,在教育质量上,以前突出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招人,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往往排到了后面,第一位的要求还是人的品质和素质。

  周荣俊将这种“品质”归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他认为,产业升级最终是人的升级,如何让现有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最佳,需要人去调整,让它发挥更好的性能。

  “在学校里,学生每门课考过了60分就可以毕业,但在企业里,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必须是满分100分,从60分到100分,这是一种升级。”据他介绍,从这赛项的要求来看,学生必须在态度上做到一丝不苟、基本技能不能丢分,还得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比如创新意识、耐力、定力、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所以从备战起,就必须以工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魏平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的指导教师,他介绍说,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所有项目中,该项赛事用到的工具和零件是最多的,仅大大小小的螺丝就有上百个。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一个细节,该校代表队的选手还配置了一个“神器”,就是一副机工腰带,队员可以把手头常用工具插到袋里,随用随取。

  “我们一再向学生强调,比赛时一定要正确摆放工具和零件,用后一定要归位,否则找一个螺丝都要耽误很多时间。”魏平说,通过规范训练,一方面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整洁的工作环境,而后者也是赛项考核的内容之一。

  此外,该赛项对选手的协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虽然两名队员各自负责“机”、“电”的操作,但是为了统筹时间,往往需要先完成的一方来帮助另一方,如果一方停下来,就会造成“误工”。

  让魏平感到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平时训练,他注意到,如果听到别人的机械先响起来,有的队员手立刻就发抖。“特别是最后半小时,遇到的故障都排除完了,机器还是动不了,这时候情绪最容易失控,变得急躁不安”。

  对此,心态不好的学生会被告诫:“别人的机器转起来也不一定是对的,他可能只是为了启动,打乱你的阵脚,只有他打扫干净离开考场,才能证明他做出来了,在没有交卷之前,对方不一定能超过你。”

  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教授罗建华看来,比赛所需的这些职业素养其实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应当养成。在与德国同行交流中,他发现,像奔驰这样的企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机械装备工作的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学生在汽车工厂实习,不到规定时间不能随便点燃发动机,原因是“尾气排放会污染空气”。

  而周荣俊对比中外装备技术工人时曾发现,中国工人非常勤奋,但在敬业和职业荣誉感上与外国工人有差距,“国外企业通常把设备和产品看作自己的脸面,而中国企业仅仅当作工具”。

  令他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他的同事在一家外企调试设备,工作完成后准备离开,这家外企负责人提出一个建议,“能否打扫干净你们的工作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之外的职业素养,这是方向上的引导。”他说。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

  和很多高职院系的老师一样,魏平感受到了技能大赛给自己所在院系带来的变化。对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从院级比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的同学和教师越来越多,技能大赛所起到的示范效应愈来愈凸显出来。

  为了备战“国赛”, 魏平所在的学校必须遴选两名指导教师作为教练。但是,对于仅有的两个名额,学校的很多老师“谁都不服谁”,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一场PK。

  起初,学校教务处准备为老师出一套试卷,后来考虑到,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PK方式改为“约谈”——系主任通过对比每位教师提出的训练方案,评出思路最新颖、方法最高效的两组,以此选拔出相应的两名教师,最终魏平和年轻教师王亮胜出。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记者了解到,虽然不少学校很早就设立了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但授课老师还是“机”、“电”分开的,电气系教师和机械系教师根本不了解对方的专业。

  “想要指导参赛学生,必须‘机’、‘电’都要懂。”魏平发现,教电气的老师重新拿起了中学物理上使用的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教机械的老师开始学习电路。“为了互相取长补短,以前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专业的教师,在课下走到了一起”。

  5月初开始准备,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并且多次与兄弟院校举办对抗赛,魏平几乎所有时间都和学生泡在一起,几乎在每个操作细节上都要研究一番。为了练接线,学校买了成圈的电线。魏平和同事自己先动手做,然后总结出好的“秘诀”传授给学生。“5根线一把抓到手,不能一根根地剪,太浪费时间,要学会一刀剪,全部剪开后,跟洗牌一样一把展开,撒芝麻似的全部插到接口上。”

  每次训练,魏平都会根据比赛任务的难易程度提醒学生调整比赛战略,“题目难要注重结果,题目简单则注重过程,每一分都要争取。”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将竞赛内容、技术规范、评价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在真实企业项目、真实工作内容、真实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姚本先看来,技能大赛中的项目设置、设备采用、技能评判代表着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水平,它将促使高职院校主动按照大赛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近年来,四川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愈加频繁。记者6月26日从省商务厅获悉,截至2013年,欧洲各国累计在川投资设立521家企业,实际到位外资金额31.4亿美元。

  欧洲是四川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来源地、技术供应方和新兴的境外投资目的地。目前,欧洲各国与四川的互动合作正奔向“高标准”、“全方位”,四川与法国、德国合作共建的园区就是其中的代表。

    合作推动“生态园区”,6月初,中国环境保护行业协会、法中委员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巴黎就加快中法成都生态园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仅仅过去了20多天,中法科技产业园、中法国际汽车博览城、中法亚太环保大厦和中法创意科技产业园四个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法成都生态园将全域体现“生态”——除了项目必须“生态”,还将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环保”。

  位于天府新区的川法生态科技园,将把法国在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优势,与四川作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的优势进行融合,并突出“生态”与“科技”的发展新理念。目前,川法生态科技园法方投资主体已确定为法国盛瑞集团,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法国城市时代国际企业联盟。该联盟囊括了法国电力、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阿尔卡特朗讯、阿尔斯通等行业巨头。

  在成都市蒲江县,今年初落户的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成为一片热土。该园区着力引进和利用德国产业技术、专业人才、管理经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和生物产业。目前已着手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在园区配套建设中努力向“德国标准”看齐。 (相关报道见03版)

  (原标题:四川对欧经贸合作水平节节高)

    25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飞鹤乳业签署了联合培养中国乳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学校、企业共同设置课程,企业专家驻校授课,校企共担培养费用及创办“厂中校”等方式,打破职业教育“我培养、你挑选”的被动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破解职业教育招生难、教学实践脱节和企业招工难提供新途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这条路走得并不好。”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丁哲学说,这其中既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理念的问题,也有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的问题。

  据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介绍,本次校企合作将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企业将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和学院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企业内部专家、管理者和实战领域的尖端人才将直接进入到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本期“飞鹤班”计划面向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招收150名学生。学生第一学年学费由企业全额资助;第二学年学费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对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进行家庭贫困状况考察认定,如确属贫困学生,学院将全额减免学费;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经进入上岗实习阶段有收入,自行承担学费。

  丁哲学认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和飞鹤乳业合作办学可以看做是“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真正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多方投入也为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提供了借鉴。

    2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方案据我了解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之中,可能会择期对社会公布。去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文件,叫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里,对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明确了六种途径。

  葛道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考改革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方案据我了解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之中,可能会择期对社会公布。高考改革里有一部分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这部分的政策去年已经有了,去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文件,叫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里,对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明确了六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传统高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录取的数量会逐步减少。第二种途径是单独招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考试方式来进行考试。举个例子,去年我到广西出差,正好赶上广西一所职业学校组织单独招生,去年他们安排的单独招生名额计划是1000人,8900人报考,考试通过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第三种途径是综合评价考试招生,大家知道我们高中有学业水平考核,这种方式是学业水平考试就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录取的依据,同时再加一个依据,加一个职业倾向测试。这三种途径主要是面向高中生,但是如果中职的学生愿意参加也是可以的。

  另外三种途径,一种是对口招生,是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它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技能然后再加上文化素质考核。第五种方式,就是面向中职学生的第二种方式,叫做技能拔尖人才招生,就是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如果在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拿到高级工证书、技师证书,或者是拿了全国比赛的奖,或者是省级比赛一等奖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高职学校提出申请,经过相应的面试,免试录取。第六种是对某些专业,比如护理、幼儿师范等,实行面向初中毕业生的长学制的培养。

  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高职总共招生是318万,其中144万人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非普通高考学生占到43%,所以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改革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下一步改革的措施要继续推进,有两个明确的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比例,本科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第二个方向是要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两种选择,你愿意就业可以去就业,如果愿意升学也有升学的基础和有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继续升学。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