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让人意外的是,其中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过重本院校。

    在重庆,这一现象也有所体现。据市教委统计,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市专科(高职)类毕业人数有6.64万人,就业率达88.81%。本科生毕业人数8.37万人,就业率为84.63%。而研究生有1.41万人毕业,就业率仅74.28%。

 

        南都讯 据媒体消息,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全国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或将逐渐终结“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过半本科院校将转向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影响?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哪一个?

        日前,南都民调数据实验室联合大粤网推出网络问卷调查,截至昨日中午共计248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受访者支持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并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就业表示乐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选哪个,5成多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35 .7%表示会选择“本科院校”。

        简析

        约2成受访者认为需政府扶持

        在此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34.5%为企业人士,近3成为普通市民,学生和老师占了2成多。对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近9成受访者认为不够,同时有71.66%的受访者支持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过半数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会带来什么影响?受访者认为首要是可以解决企业技工人才缺乏的问题,占了近3成。其次,则可以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并一定程度解决大学生过剩的问题。对这样的高等教育转型改革,约2成的受访者认为首要是政府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其次,17.3%的受访者认为应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至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选择哪一个?5成多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3成多表示将选择本科院校,选择高职院校的仅1成多。若选择职业教育,受访者首要考虑的是可以“学好技术,将来好找工作”,而选择本科院校则主要是因为“未来发展空间更广阔”。

        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好事”

        “这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个好事,我认为这个改革还改晚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培养。”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吴新华对改革非常支持。

        “我们现有的大学模式都变了味,一味地求大求全,不断合并,学校的特色都没了。国家还是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也有问题。”吴新华说,“在发达国家,上职业技术院校和上学术型院校都是一样值得高兴的,都是上大学,只要适合自己就好。”吴新华认为,改革的关键是现在的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有偏见,首先老师和家长的态度要摆正。“如果现在班主任跟某位同学的家长说你的孩子适合上职业院校,家长不跳起来才怪。”

        中山中专校长朱家良也认为,这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是好事,“如果应用型本科也使用高职类高考招生的方式,中职生就有机会直接上本科,而现在只能进入高职学校。”

        高职院校优质生源竞争会加剧

        如果本科院校开始转型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优质生源的竞争会很激烈。不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微波认为,相比现在的很多本科院校,他们做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师资强很多。“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是做职业教育,跟企业接触比较多,很多课程都是跟企业联合开发的,所以我们更接地气。”

        据悉,成立于2006年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有33个专业,这些专业均与中山本地的产业密切相关,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专业布局。该学院开设的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高专首开专业。该校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居省内高校前列。而一些人才紧缺的专业,不但就业率达到100%,甚至企业要提前到校要人。

        人社局

        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中山市人社局副局长黄志国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一高校转型改革真的实施,首先是国家层面重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决策。从中山的情况来看,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中山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具有高端项目、技术、领军的人才等。“从企业招工来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占比越来越大。”

        若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黄志国认为无论是对培养生产一线技工,还是高级技能型人才都会有帮助。“目前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理论教育更多一些,动手能力则需要加强。”黄志国说,“而从实际需求来看,学理论的要求高、精、新,学应用的话,在掌握基本理论后,更要加强具体操作。”他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但实际上岗位却是足够的,“问题在于双向选择上,毕业生需要改变就业观念。”

        黄志国还指出,高校转型改革如果真的实施,改革不能只是改形式,换个名字,更重要的是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这样才能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而至于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问题,黄志国认为随着经济和产业发展,这种观念肯定会改变,“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按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山的中职、高职培养了大量学生,就业率都很高,也没有出现饱和的迹象。”黄志国表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技能型人才过剩的问题。

        [声音]

        “这(高校转型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个好事,我认为这个改革还改晚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培养。”

        ———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吴新华

        [观点]

        用人方 职业教育应从企业角度出发

        “今年我们新开了一个厂,希望能引进更多的技术人才。”东成红木家具企划部经理管启富表示,其所在公司有400多名员工,其中技术类占了5成以上。据悉,目前整个红木家具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针对红木家具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很少。“中山、顺德的一些中职、高职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总的供应量比较少,很多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管启富说,“现在有点技术都比较好找工作。”

        管启富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后备人才,东成红木家具自2012年开始与华农林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从该校引进家具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在大一时就会组织学生到东成实习,大三则会来见习。“毕业生到企业都需要一个磨合期,通过这种前期磨合,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上手会更快。”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管启富认为这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供应。但他指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并与市场紧密结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操能力。

        人力资源专家 需调整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

        中山智通人才市场总经理饶德军表示,半数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是个好消息,对于解决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将会有很大帮助。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相对偏低,“毕业生多是在基层,同时由于基础理论一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当大任,这会打击到学校和学生信心,认为没有未来。”同时,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缺乏,“这类人才在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更高。”再就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市场的连接不够紧密。

        如果改革一旦实施,饶德军认为,转向职业教育的院校要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前期,应深入企业和市场了解和调研,在教学和专业上更贴近它们的需求,专业设置可以有前瞻性。”同时,他认为学校还需多主动和企业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从现在情况来看,这些还比较缺。”

        在学生的教育方面,饶德军认为学校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尤其要训练学生的实操、实战能力,这样学生到企业后才能更快上手。要做到这些,饶德军认为学校要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没有多少是在企业工厂呆过,可能理论没问题,但实际运用就不一定了。”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发展,饶德军认为是“挺乐观的”,而且不用担心出现技能型人才过剩。

        问卷设计/制作:南都记者 储诚松

        采写:南都记者 储诚松 曾常敏

        南都制图:林军明

中国网513日讯 13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研讨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中指出,在此情况下,高校招生数并未有明显下降,而是仍然保持平稳增长,但高职招生规模下降,本科与专科招生之比由2011年的52:48调整为2012年的54:46 

《教育蓝皮书》指出,高校招生的增量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承担,专科招生规模下降:2012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688.8万人,比上年增加7.3万人,增长1.1%,增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985工程”院校普通本专科招生19.6万人,招生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211工程”院校招生56.1万人,比上年略有增长(1.3%);一般本科院校招生370.5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增长了3.1%;高职(专科)院校招生255.0万人,比上年减少2.9万人(1.1%)。 

《教育蓝皮书》指出,公民办高职在校生数、招生数全部开始下滑,其中在校生数公办下降幅度大于民办,招生数民办下滑速度高于公办。2009-2011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减少了59558人(-0.62%)。其中,公办高职在校生数下降了53440人(-0.68%),民办高职在校生数下降了6118人(-0.33%),公办高职在校生的下降幅度是民办高职在校生的2倍。在此期间,全国高职招生数下降了22273人(-0.71%),其中公办高职增加了12847人(0.51%),民办高职减少了35120人(-5.51%)。19大类专业中,有14类开始下降。其中电子信息类(-73619)、文化教育类(-33541)、制造类(-14237)下降的绝对数都超过1万人;只有土建类(85371)、医药卫生类(51312)和交通运输类(18800)增长超过1万人。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看,在公办与民办的招生专业比较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公办高职院校在财经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上竞争力强,民办高职在水利类、材料与能源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土建类等类专业方面,增长幅度远高于公办高职。 

从不同省份来看,2009-2011年,全国有15个省市高职招生数保持了增长,另外16个省市全部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在15个保持高职招生数增长的省市中,有6个省市的增长幅度超过10%,分别是宁夏1558人(17.10%)、重庆9833人(15.33%)、四川19360人(14.57%)、安徽16188人(11.26%)、青海533人(10.09%)、辽宁8634人(10.00%)。在16个出现高职招生人数下降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下降幅度在6%以内,分别是福建(-0.61%)、云南(-0.65%)、山西(-1.71%)、吉林(-2.46%)、陕西(-2.84%)、江苏(-3.75%)、甘肃(-5.51%)、山东(-5.62%)、江西(-5.80%);有7个省市接近或超过10%,分别是河南(-8.41%)、上海(-9.18%)、湖南(-11.05%)、海南(-11.33%)、北京(-13.98%)、贵州(-14.50%)、黑龙江(-20.42%)。 

此外,《教育蓝皮书》还指出,高职专业重置率较高,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等重置率在60%80%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专业重合最多的分别是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和制造类,分别达1623所(78.90%)、1601所(77.83%)、1399所(68.01%)和1239所(60.23%);开设专业最少重合的分别是公安类、水利类环保类,分别是47所(2.28%)、74所(3.60%)和269所(13.08%)。近年来,学校新设专业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类、土建类、旅游类和艺术设计传媒类,分别达85所、70所、55所和51所。开设法律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和公共事业类专业的学校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89所、49所、37所和16所。《教育蓝皮书》建议,与市场需求和就业相结合,高职院校需及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洋浦技工学校自2011年3月正式获省人社厅批准成立后,随即开始准备申报省重点技工学校的相关工作。2013年2月,该校向省人社厅递交了申报省重点技工学校的验收申请,去年7月,省厅组织专家组对洋浦技工学校进行了评审,正式批复该校成为省重点技工学校。这使洋浦技工学校成为继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海口市高级技工学校、三亚高级技工学校后我省第四所省重点技工学校,完成了其他同类技工学校需要上十年才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它标志着洋浦技工学校的发展迈开了最重要的一步,这将进一步提升洋浦技工学校的办学档次,为跻身省一流技工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快乐生活着的年轻人:来自不同专业,“乐学”让他们倍感充实,“技能”让他们更加精通专业知识。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德技双馨、首脑并用”的校训,让他们全面发展:在社团联合中他们尽情释放青春正能量,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他们崭露头角,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技能傍身优势发展。“体验学习”,圆了无数学子的技能成才梦。苏高职的学生在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大潮中,尽显新时期的工匠风采。


  知识经济、技能时代、人才市场,无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发展大背景下各项事业阔步向前。学校率先采用“引企入校”的新模式,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成才、教师成长,推动了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有力推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把最适合的给学生,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六大系科专业特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学校大力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并重,给学生最适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学校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学校出土地、学生、教师,企业出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与检验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氛围。苏州米安电子有限公司近300万元的最新松下公司模块化SMT生产线也进驻学校,重点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掌握现代精密加工技术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先后与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服装联合实训车间、尚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精密测量设备车间,邀请了著名粉画大师杭鸣时、版画大师劳思、油画家王琪入驻学校,建成名师工作室,企业直接入校共建宏成基业装饰研发实验室。

  依托的专业涉及服装设计、数控技术、艺术设计、通信技术、印刷图文等大部分专业。先后与日本TBC集团、NSK公司等国外企业合作,利用美国明导公司的教育特惠计划创建了DFM实验室。学校近期还将与德国BBW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合作,引进德国模式的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迄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成了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亮丽的窗口。相关专业学生经过不断强化的生产实践锻炼,技能素质显著提高,社会适应期大大缩短。

  促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

  “引企入校”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手段现场化的课改模式。企业参与到课程设计、教学、考核、定岗实习、推荐就业等所有环节,逐步形成专业配套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实训项目。学校与江苏省电子学会 SMT 专业委员会合作,成立了江苏省电子学会SMT 专业委员会“职业能力(学校)认证部”,共同研究制订了SMT岗位专项能力标准(试行),并开展培训与考核,全面开展对SMT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引企入校”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了师资培养新平台。学引进鼎雅电子研发部和贝克微半导体设计实验室,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参与项目设计。与苏州鑫赢数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发教学实训设备 CNC 车铣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通过与企业研发部、实验室直接和深入的合作,学校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大大提高“双师”素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对师生进行“真岗位、真任务、真要求”的技能训练,近三年来,师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百余枚金牌。

  入驻的企业不仅带来了设备、技术、师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学校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现代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机制、培养方案、管理模式、运行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中国轮滑运动示范学校、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等荣誉。

  办企业心中的职业教育,强化产业发展影响力

  “引起入校”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作为企业也实现了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学校与上海紫宇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建设机械加工类实训基地,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团队与鼎雅电子研发部共同研发“afaya点读笔”的软件系统。2012年,校企共同研发的2项发明专利进入公布阶段,5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了国家专利局授权; 另有3个锂电池型机种通过了国内CCC认证,1个干电池型机种通过了国际CE和FCC认证。

  “引企入校”让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技能提升,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红利。从苏高职走出去的学生能够以一技之长为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彰显以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为主的现代工匠新风采。

2014年19日-20日,我校成功举办了201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共有1670人参加了这次考试。


我校作为海南省第四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本次考试承担了动物检疫检验员、花卉工、绿化工、维修电工、商品营业员、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医药商品购销员、海水水生动物养殖工、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热带作物植保工、中式烹调师、餐厅服务员等15个工种考试。


为确保此次鉴定考试顺利进行,我校根据国家及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考务工作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由学校培训中心制定了详细的考务方案,并与学校教务科等有关部门联合,对监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多轮次严格培训、对考场设备进行重新检查设置,全面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此外,在技术服务、后勤保障、应急预案等方面做了细心准备,为考生营造了和谐有序的考场环境。


我校陆红专校长、陈少华副校长亲临考场检查与巡视,要求我校有关部门及监考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规定,认真做好各项考务工作,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不仅考核了我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要求我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此次鉴定工作也是检验我校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5月6日,海南“2014(首届)海南中职学校口碑测评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吸引了近百家海南中职学校参与,截止目前,网友总投票数已逾5万票。其中,海南省卫生学校作为海南省老牌名校,深受网友好评。

        据了解,海南省卫生学校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卫生职业学校,始建于1977年,前身为广东海南卫生学校,1988年随着海南地区改省建制,正式更名为海南省卫生学校。

        该校专业设置有涉外护理、护理、农村医学、眼视光与配镜、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修复工艺、药剂、美容美体等专业,是目前海南卫生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作为一所专业卫校,毫无疑问,护理专业是其优势专业。省卫生学校教务科科长陈军告诉记者,全国护理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屡创新高。2013年,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应届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达89.47%,远超全国平均合格水平,是省内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中职学校之一。

        陈军还说,为让学生在出社会前尽快转变在校“角色”,省卫生学校还设立人才孵化基地,试运行专供于学生学习的综合门诊部,做到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在这里,护理、农村医学、药剂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实践学习,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人生职业规划解决方案。”

        对于此次测评活动,陈军表示学校会加倍关注,吸取网友好的建议,批评之处会认真加以完善。“我们很有信心,省卫生学校会继续做得更好,希望大家能提更多意见。”

        据了解,本次测评活动是海南中等职业教育行业迄今首次网络测评投票活动,持续至6月20日。为确保测评的公平性和公众性,活动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测评结果完全由大众投票产生。市民、网友可根据各参评学校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口碑等方面的实力进行考量和评测,为“好中职”投票,同时,也可接受网友的曝光投诉。

        本次测评活动将通过大众投票,从近百家候选学校中评选出10名“2014年度海南好中职”,以榜样的力量促进海南中职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塑造职校新形象。 

        2013年12月18日,海南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签字暨揭牌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海南省锅炉压力容器与特种设备检验所张国健所长、梁宏副所长、洋浦技工学校巫劭平校长、国志宏副校长及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并为基地揭牌。


        我校建立海南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基地,将为区内企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提供较大的方便。目前,学校将根据实训场地、设备条件,开展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作业人员(含叉车司机、观光车司机)、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压力容器作业人员、压力管道作业人员等项目的培训、考证工作。


        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师资业务水平,逐步扩大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项目,切实服务于企业与个人。

□全国政协民宗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调研系列报道

“调研一定要务实高效”

  “整个黔西南州职业学校师资情况如何?缺口有多大?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59日下午,一场调研组与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及有关单位负责人面对面的座谈会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会议刚开始,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华士飞没有客套,一口气抛出几个问题。

  “就以现在这所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仅专任教师就缺105人,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离国家合格指标还有很大差距。”黔西南州州长的回答,让调研组成员脸色凝重。连日来,调研组每到一处,总会询问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学校特色专业和学生就业情况?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调研组发现,缺、小、散、差是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积极新建职业院校的热情也引起调研组的担忧。

  “搞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经验积累,民族地区可以让一批已有发展基础和经验的学校去扩大教育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去辐射、去影响整个地区的职业教育,避免同质竞争。”华士飞直截了当指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统筹规划,千万不能一哄而上。

  一些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目前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一头热”,这其实也是调研组一直探讨的问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杜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算不上真正的职业教育,企业缺乏相关激励政策正是阻碍校企深度合作的“硬伤”,为此她建议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接收学生实习或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专业设置、学生实习、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早在调研前,他就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提前做足功课。会上,他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产值已超过6千亿元,产业潜力巨大,而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占比例却很低。

  “民族地区为什么不能办好一批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职业院校,将地缘劣势转化为优势?”潘鲁生反复强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应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面向民族优秀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的特色专业,帮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时钟指向晚7点,会议仍在继续。临结束时,杜鹃委员不忘补充道,“今天没有发言的学校,希望你们把汇报材料给我们,以便我们好好研究,如果有问题,可能还会联系你们。”

  调研组务实高效的参政议政新风给地方有关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黔西南州州委书记张政忍不住称赞说。其实,连日来,调研组这种认真扎实调研的场景并不少见。汽车里、餐桌上、路途中,委员们讨论不停,思索不止,除了白天抓紧时间走访座谈,更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内部座谈,结合当天的调研情况建言献策。

  “大家讨论问题都一针见血,直奔主题,而且能相互启发,要不是工作人员提醒,估计会议能开到半夜。”全国政协委员王伟打趣地说。

  “这次调研很受益,政协委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大家从不同角度剖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关键性问题讨论得很深很透,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很有启发。”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民宗委调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也深有感触。

  “调研一定要务实高效。”华士飞委员的话,道出了调研组成员的共同心声。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献计出力。

  任何一项好的改革都需要公众尤其是当事方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否则,立交桥也可能修成断头路或者变成烂尾桥。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句“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的话立刻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热议。

  考查这些热议,归纳一下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转高职大方向是对的;二是一下子就是600多所,是不是急功近利了点?三则,这项改革该不该由行政部门推动?四则,600多所学校都包括哪些?是转向职业教育还是转向实用性教育?即使是前者,所涉及的师资、课程、教育模式等这些都具备了吗?五则学生不买账咋办?等等。

  综合起来看,质疑者多而击节者少,至于积极响应者更是寥寥了。如此的结果,难免让人对此政策的执行能否到位感到担忧,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动员公众参与、各方献计献策、进行民主科学决策的好机会呢?

  有学者说,高校转高职,作为一项战略决策,主要是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提出的,同时也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的需要。为此,早在今年2月,国务院就首次明确,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就意味着,转型是大势所趋,不论阻力多大、前景如何不乐观,恐怕都是势在必然。

  问题就在于,以上的质疑声也大都从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也都有其道理。一些声音还来自此次改革的当事者,而改革的顺利推进,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要想成功几乎没有可能。而且,转型改革也确实面临诸如师资、课程、育人模式等具体问题,如果决策部门不能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与事关方达成共识,乃至不能取得公众的参与理解,不仅取得预期的效果可疑,适得其反也未可知。

  以师资为例,一位曾参与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地方高校转型等课题研究的学者指出,最根本的还是师资,不仅“普通本科高校的师资不具备,就是近十年来新建的一些本科高职院校,师资素质也是不够的。很多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也缺乏实践的经验。”那么,能否探索出一套“由政府牵头,推动高校和企业合作,既为这些老师提供实践场所,同时,也为企业中的优秀技工到学校兼职的模式呢?”

  其他诸如,600所高校是一次性转变还是分批次试点、成熟一批转变一批?政府决策部门的职能定位是牵头、提供服务还是行政命令、强行推进?等等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只是涉及此次高校变高职的转型问题,实则决定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如何定位和发展、决定着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定位自身的大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改革从来无小事,改革遭受质疑也并不全然是坏事。对于牵涉教育布局以及各方利益调整的大的改革,即使方向正确,具体环节和步骤最好还是要集思广益、先来一次凝聚共识的讨论为好。

成都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高三学生贺勇超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他不仅以中职学生的身份,还未毕业就受母校邀请带薪教学弟学妹们学技术,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还受到了高职院校的免试入学邀请。据悉,54日,贺勇超已经与母校——成都交通和机械技师学院签订了教师聘用预约协议——学校同意他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业,但为他保留一个职位,欢迎他学成后回校任教。 

据了解,中职在校学生与学校签订聘用协议,这不仅在成机院是首例,在全省近年来也十分罕见。 

一直努力终夺全省一等奖

贺勇超是成机院数控铣工班的高三年级在校学生。今年427日,他在2014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铣工项目一等奖。 

获得学校的特别青睐,贺勇超并非完全依靠那个“一等奖”,而是来自于他长期以来的努力和优异表现。实际上,贺勇超从入校开始,就非常刻苦认真地学习。从小喜欢机械的他,在中考失利之后,就报读了成机院的数控铣工专业。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一心想要学习一技之长,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而成机院的生产实训基地为他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平台。在校学习时,他总是第一个进实训工厂,最后一个离开。寒暑假时,同学们都在外实习,他依旧坚持在学校的实训工厂学习。长久刻苦练习,让他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以优异的成绩在同批学生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早在20135月,当时还在上高二的贺勇超就因为优异的学业成绩,被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麦克奥迪(成都)公司选中,进入该公司顶岗实习。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一个月之后,他就从普通铣工调到加工中心,薪资待遇跟着翻了一倍。 

不服输虚心求教感动老师

今年2月,贺勇超参加了成都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的赛前集训。在一个月的集训时间里,他每天往返于公司与学校之间。晚上8点到凌晨5点,是他的上班时间。于是他利用白天的休息时间,泡在学校的实训工厂里练习。这一切,都让他的指导老师何旭看在眼里。“他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学生,这在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都是难得一见的。”何旭非常器重这位吃苦耐劳的学生,在他看来,学习技术就是要有不怕吃苦、善于钻研的精神。 

虽然在2014年成都市中等职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他斩获数控铣工二等奖。但生性不服输的贺勇强第二天回校后,就向他的指导教师何旭虚心讨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加练习之后,贺勇超在427日的省级比赛中击败了同时参加数控铣工比赛的36名强将,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再次刷新了成机院学生参加省级技能比赛的记录,而他也因此获得了四川工程职业学院的免试录取资格,并取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母校愿成学生的坚强后盾  

贺勇强与成机院签订了学校教师聘用预约协议,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在毕业后马上回母校执教,“若他有更好的发展,也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成机院院长李堂兵希望自己的得意弟子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学校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17岁的贺勇强有着超年龄的沉稳,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蓝图。目前,他已经受聘在母校带薪担任数控铣工的教学工作,并继续完成毕业前的学业。他还是希望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计划在母校工作到今年8月底后,9月去四川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他说,学习将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将来回校任教也才能当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本报讯(记者朱殿勇)5月13日,省长谢伏瞻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研究我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工作。省领导李克、徐济超、赵建才、王铁、张广智、李亚、王艳玲、钱国玉出席会议。 谢伏瞻就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尤其对我省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开放招商吸引力、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活力不够、吸引力不强、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要通过“三改一抓一构建”和“六路并进”等举措,着力推进职教改革发展,持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来加以解决。一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加快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职业院校之间开展合作,放开准入,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办教育。二要调整优化结构,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引导学校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有效对接。三要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合力推动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顺利实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在研究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时,谢伏瞻指出,推进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国家战略,对于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着眼现代城市建设,把以人为本、优先发展、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理念贯穿落实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发展、有序发展。要强化各项规划衔接,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要强化智慧交通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机制。要强化交通安全监管,督促公交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公众文明安全乘车的宣传教育。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 

   9日上午,黑龙江省教育厅检查组来讷河市,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副市长孔凡纯陪同检查并向检查组介绍了讷河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发展需求。2013年,讷河市被确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并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推荐为国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一年来,讷河市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涉农品牌,创建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职教中心建设了计算机、数控等五大实训基地,新建8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更新农艺实训设备,在就业安置上,大力实施“双进工程”,与港进集团、恒阳食品等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9%,每年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300多名。几年来,学校共培养7000多名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毕业生,满足了农业发展需求。

  检查组希望讷河市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有创新有特色,做到夯实基础,强化服务,让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振兴市域经济的“人才库”。

    近日,上海宣布率先推出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作为“双轨制”高考(微博)的先行先试,这一“中本贯通”的改革,能否扭转职教“二流教育”局面?

  “双轨制”高考先行先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即将出台“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今年上海将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打破“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

  科学对接中职、本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中、高、本、硕内部的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然而,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主导下,“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长期存在。

    “改革探索就是希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无论是走学术型道路,还是技能发展型道路,都有本科、硕士乃至更高学历可供深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说,首批试点涉及的化工、机械和数控等专业,就业市场上拥有高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才特别稀缺。“中本贯通”可以为一些动手能力强,但需要更高学历的学生提供宽广的成才之路。

    中职、本科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试点院校表示,将吸收已推行的中高职贯通经验,既保持中职阶段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又适当输入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以使“3+4”的学习更具连贯性。

    据悉,未来教育部即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表示愿意参加转型改革。

    有关教育官员说:“最近已经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招生情况,不少家长也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间犹豫,这才是职业教育愿意看到的。要形成‘中本贯通’的一整套课程标准,明确培养计划,创新学生实训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


 —专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良好机遇。对广州的中考生来说,中职和普高各占升学去向的“半壁江山”。

  在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为考生权威剖析升读中职的机遇和利好—总结起来是“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

  本版文/图:记者黄茜 通讯员穗教宣

  职业教育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据统计,广州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2所(含技工学校),按办学性质分为47所公办中职学校和35所民办中职学校,按主管部门分为教育系统54所职业学校(含22所市属公办、16所区属公办、16所民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8所技工学校,共有在校生26.4万人(教育系统占50%),年招生数8.8万人(教育系统占51%)。广州市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升读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为1:1,每年为广州地区和全省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6.6万名(教育系统占67%)。

  吴强说:“可以说,现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给予了职业教育以空前的重视。在下一步高考改革中,对人才的培养和路径设计将会分成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这是一个信号,对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有一个明晰的上升通道:中职、高职、应用型的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

  另一个机遇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设备和技术可以引进,但人才必须自己培养。”吴强说,从广州市的层面来讲,要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从人才培养的标准、专业设置、课程的安排,都有新的要求。“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

  教育城将提升广州职教水平

  就广州来说,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其中一个最“大手笔”也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广州教育城的建设。

  吴强介绍,首先,教育城的建成将会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硬件条件。从原来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到归口到教育部门管理,虽然广州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轮整合,但总体来说办学空间还是狭小、零散的。

  目前广州市本级16所中职学校大部分学校有2至4个校区,9所中职学校有1至2个小校区(低于20亩),最小校区占地不足6亩,造成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办学效益差。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师比离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若要达到国家标准,市本级16所中职学校还缺用地136万平方米(约2038亩),需新建校舍近60万平方米。

  而教育城将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空间的问题,而且从发展上来说将具有专业集群效应。比如,几个办学专业接近或相关的学校团组在教育城将有一个“共享带”,共享实训设备、办学场地等等。

  吴强介绍,按照规划,首批进驻广州教育城的包括3所高职院校以及7所现有的中职院校(其中市电子信息学校和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将合并)。但这种进驻不是简单的办学地址搬迁,而是要从专业上进行整合。

  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中,将围绕广州十大重大产业、服务业新业态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展资源整合和提升。“一些原有的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优化和提升,有些专业要停办或者转移。”吴强说:“教育城的建成将成为广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广州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专委会指导办学 精品课程培养能手

  吴强介绍,就在今年四月,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专委会下设15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每一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都吸收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行业内的专家、企业代表和教科研工作者。这个专委会及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将会开展中职办学的调研,大至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专业意见,小至为各个中职学校的专业办学政策、人才培养标准、实训中心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和选用出谋划策。

  “我们很期待这个专委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最有发言权。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产业发展到哪一步,人才就培养到哪一步。在日本和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才的培养甚至提前于产业的发展。”吴强说。

  同时,广州市教育局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中职学校根据行业的需要开辟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学校要去企业、走向社会调研,根据切实的需要再申报开发,教育局会组织专家进行审核,获得通过的才能进行建设,建设合格后方可招生。”吴强介绍,去年市教育局共批准立项20个新的专业,每个专业获得5万元的资金支持,此项工作的投入达到100万元。

  高质量的人才来自于精品课程。吴强介绍,从2011年起,广州市启动了对中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品牌立校之路。2013年度,广州立项建设市级中职精品课程48门,评审认定首批市级精品课程5门,在建市级精品课程共93门。“这项工程对中职的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它也是一个标杆,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吴强说。

  技能过硬保就业 升学通道更多元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用技能说话。吴强介绍,因此广州非常重视抓好学生技能竞赛,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2012学年,广州市本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市19所中职学校举行,此次竞赛共设23个大类77个项目,全市共有48所中职学校约300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全市共有21所学校的245名学生参加省赛,比2012年增加63名选手,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等7所学校获得“特殊贡献奖学校”,各专业项目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分别获得77个一等奖(比上年增加23个),72个二等奖(比上年增加14个),64个三等奖(比上年增加22个),25个优秀奖(比上年增加15个)。

  经省赛选拔,广州市派出的49名选手代表广东省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等5所学校共代表广东省获得国赛一等奖7个。

  如果学生读完中职后打算继续深造,如今的途径也很多元。一个通道是中职和高职衔接培养的“三二分段”,即先在中职读三年,再进入对口的院校和专业读两年高职。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2011年对口中职学校16所,对口高职院校11所,专业18个,培养人数1330人;2012年对口中职学校19所,对口高职院校16所,专业33个,培养人数2920人;2013年对口中职学校20所,对口高职院校17所,专业42个,培养人数2880人。

  此外,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开展的单独招生也是一条通道。2014年,全省27所高职院校通过学院自行命题考试、自主面试的方式招收对口专业应、往届中职毕业生,被录取的同学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全日制),毕业时取得国家承认全日制大专毕业证及高级以上技能证书。

  此外,还有两条途径入读高职。一条是参加高考的“3+证书”考试,进入高职就读。另一条是入读部分高职院校的“五年一贯制”课程。广东省在部分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师范分院的教育类、艺术类、体育类、外语类及个别特殊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初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但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

  除了上述四种通道之外,吴强提醒,学生还可以通过报读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考等方式进行深造。

  优质中职学位充足

  农村户籍学生免学费

  今年,广州“异地中考”政策实行之后,对中职的招生会有什么影响?吴强认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今年中考里,非广州户籍的学生录取到公办高中的上限是8%。对考入公办高中的外地生来说,最大的利好是不再交择校费,而且身份与公费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除了这8%之外,其他非本地生的去向是:民办高中和职中。对比往年,非本地生考入公办高中的比例基本也在8%左右。“所以这个格局是没有大的改变,异地中考对中职招生没有大的冲击。”

  另一个利好是,广州的中职优质学位相对充足。广州市教育系统管理的中职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全国重点或省级重点中职,92%都是市属和区属的职校。教育部门举办的中职学校,专业对口就业率大约为96%左右。

  “我们广州的中职已经开始招生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学校,不用经过任何中介。而且全国的农村户籍学生,无论是否广州户籍,一旦被广州的中职录取,都能够享受免学费的待遇。”吴强说:“广州市的中职学校能够完全满足本地中学生的升学要求,也能够帮兄弟城市培养中职人才。对口就业率高就说明培养的人才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下一步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就业的质量。工资高一点,岗位更重要一点。”

  据介绍,2011年至2013年,广州市教育部门举办的中职招生人数分别为50341人、47280人、46794人。尽管规模有所收缩,但仍能完全满足广州中考生的需求。

 

   58日至10日,省林业厅副巡视员、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顾问毛赣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集团理事长武来成一行赴闽进一步深化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事宜。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该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的合作单位石狮绿岛国际酒店和晋江爱乐国际酒店以及该校林业与环境学院合作单位江西远方牧业集团。

  在石狮绿岛国际酒店座谈会上,双方对过去3年的合作,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围绕着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师资互派等成果以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双方下一步将在强化外语训练、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加强校园活动等具体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在晋江爱乐国际酒店座谈会上,双方各自介绍了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历史,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

  在江西远方牧业集团座谈会上,毛赣华强调了林业与环境学院的合作对于职教集团校行合作的重要性。双方下一步将在人才培养、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师资互派和加强课改教改等方面深化合作。双方还对近期共建林业研发中心、专家下企业解决油茶苗干枯等合作进行了总结。

 

    5月7日下午,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陕西工院明德堂现场审理一起抢劫刑事案件,为参加旁听的120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最真实、最直接的法制教育公开课。第一次旁听庭审活动的张曼祺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零距离接触庭审,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法律至高无上、彰显正义的本质,也让我开阔了眼界,树立法律意识,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

    15时整,随着审判长宣布开庭,被告人张某被带入法庭。年仅28的张某,因吸食毒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疯狂抢劫9起,涉案金额10万余元,并致1人重伤。

    在经过对被告人讯问、公诉人举证、控辩双方质证、被告人陈述等环节后,公诉人根据被告人犯罪事实和认罪态度提出了量刑建议。经合议庭合议后,法庭当庭判处被告人张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庭审开始前,党委副书记王天哲代表学院致辞,对咸阳中院普法进校园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努力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大学生。

    庭审结束后,康博明律师还进行了现场说法。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现实问题,结合庭审的实际案例,他剖析了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和犯罪成本,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学生们要时刻惊醒,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误入歧途,树立法律意识,开启和谐的人生篇章。

    本次刑事审判法庭进校园活动由陕西工院普法办、宣教部、思政部、学工部联合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活动得到了咸阳市人民检察院、咸阳市关工委的鼎力支持。市关工委调研员王永乾,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思政部部长高凤香,宣教部部长张勃、副部长张彬等全程参加了旁听。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旁听庭审不仅激发了大家学法、守法的自觉意识,也让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走进陕西工院


庭审现场

    5月6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一批在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作出贡献的优秀单位和杰出个人受到表彰奖励。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韩小峰副教授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为其颁奖。


    据了解,以黄炎培先生命名的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始于2007年,2009年,“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正式通过国务院专项审核,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针对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活动自2013年12月启动,经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教社,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职业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逐级审核推荐,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以及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后,共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所,“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名,“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名,“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名。


    韩小峰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20年,具有5年企业工作经历,努力践行黄炎培先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理想,“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和“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先后荣获各级各类奖项13项,多次获得学院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称号,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项,撰写科研论文15篇,主持和参与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作出了重要成绩。


——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纪实





 


学校灵湖风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地方行业本科院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的关键之所在。

    2004-2014,是重庆科技学院本科办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

    这是一个呼唤人才又造就人才的十年;

    这是一个培育人才又成就人才的十年;

    2004年,教师510人,博士7人,教授30人……

    2014年,教师1100人,博士231人,教授150人,院士2人……

    在十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完成了合校、升本、新校区建设的第一战略发展期的三大任务,强力推进第二战略发展期“314”总体部署,这都得益于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居高谋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及时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名师队伍作为学校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铸就了学校发展的坚厚基石。经过十年的建设,人才队伍红利的不断释放正推动学校向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十年来,学校党委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方针,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重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战略引领 规划先行

    顶层设计人才队伍

    发展之基,在于人才;强校之本,在于人才。学校党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头等大事加以推进。合校之初,百业待举。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学校在全面分析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环境等现状的基础上,及时把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与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一起,共同支撑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

    围绕建成合格本科,实现第一战略期目标,学校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基础建设,及时出台了《重庆科技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了教师总量达到10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100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接近100名的“三个一”目标,并推进实施了“卓越学者计划”“科苑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团队培育计划”“能力提升计划”等“五大计划”。到2010年合格评估时,教师的数量和结构全部达标,2010年底“三个一”目标全面实现。

    2011年,在学校第一战略发展期向第二战略发展期转换的关键时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314”的发展总思路,明确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名师”作为实现“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三大目标的重大举措,将“合力造就名师”作为第二战略发展期的五大任务之一,把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聚焦到教师能力和名师造就上。及时提出了统筹教学、管理和后勤三支队伍的建设,启动实施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党政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目前,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大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机制创新 政策聚力

    强力打造人才队伍

    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动力。重庆科技学院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落后观念、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了“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为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拔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学校以“一高两特三形式、一德两化三能力”为载体,大力实施名师造就工程,创新机制,用活政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高水平师资引进上,学校坚持以省部级以上高级专家为重点,以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以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兼职特聘为形式,全力提升人才队伍档次。目前,学校已经柔性引进石油学科、材料学科院士各一人,正在积极引进安全学科的一名院士。钱煦、钟正明、周守为在内的多位国内外知名院士、长江学者近200人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或特聘教授,为学科专业建设把脉导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高水平师资培养上,学校坚持以德为先育师风,以提高教师的博士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爱党、爱国、爱校、爱生”、“我的中国梦”、“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科人”、“最美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方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师德考核。以政策激励广大教师提升学历,目前教师中博士由合校之初的7人已经增加到231人,另有70余人在读。学校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深造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派30-40人出国深造,共计投入近3000万元,先期出国深造回校人员很多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学校通过导师制、助教制、赛课制、选课制、资助制、团队制、现场实践制等多项举措全力提升教师的三大能力。

    环境完善 氛围营造

    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学校发展每一项新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学校改革每一个新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既离不开工作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也离不开浓厚的学术氛围、温馨的生活居住条件等文化软环境。十年来,学校党委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前所未有,努力营造敬业爱生,立业修能,兴业求精的浓厚氛围,广大教师善于奉献思创业,求实奋进敢创新,追求卓越善创优。

    在营造重才敬才校园环境中正确看待人才、尊重各类人才。学校坚持人尽可用的理念,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点为学校做贡献,形成了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在营造识才用才工作环境中力推人才的成长,学校始终将关心人才的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识人之智、容人之量、成人之德,鼓励创新,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十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投入超过9000万元。

    在营造引才聚才政策环境中,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重视开发本地人才,又加大引智引才力度,让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人才工程见到实效。学校出台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工作措施无一不体现出服务人才发展,无一不有利于人才干事、干成事。

    在营造优才留才生活环境中,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民生问题,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各类人才更加体面、更加舒心。

    通过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合力造就名师,大力弘扬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勇于创新、阳光进取的教师精神,人才红利正逐步显现。学校提前一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取得了重庆市本科教学成果奖和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双重突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获重庆市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新突破。获批成为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成为重庆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合校之初科研经费不到500万元,2012年首次突破亿元,同时实现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专家誉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发展得最好最快的高校之一。

    风华十年 聚力前行

    全面升级人才队伍

    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发展形势下,错过任何一个发展的机遇,便意味着落后于人。开创学校第二个战略期科学发展新局面、描绘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的新画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扎实推动人才工作。

    2014年1月,学校召开了合校升本10年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再次吹响了人才强校的号角。会议明确了“调结构、强能力、打造领军人物”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出台和修订了《重庆科技学院关于加强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合力造就名师的意见》、《重庆科技学院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重庆科技学院编制核定及岗位结构优化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重庆科技学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奖励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大力实施“11121”工程,即每个学科力争一名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短期深造、选派200名教师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和100名教师参加英语应用能力培训。为重庆科技学院聚力前行,全面升级人才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学校强。坚定应用型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承载着重庆科技学院全体教职工的美好愿景。重庆科技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力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实现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的各项目标、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当天,医学院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护理技能大赛暨授帽仪式,3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欢度节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咸阳市215医院、咸阳市彩虹医院科教科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咸阳职院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冯小菊致辞、院长赫光中宣布比赛结果。

        “授帽”仪式在悠扬的《护士赞歌》中开始。32名学生代表身着白色护士服,半跪在南丁格尔的画像前接受护理前辈们为他们戴上象征圣洁的燕帽,接过点燃象征生命之光和奉献之光的红烛,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为护理事业奋斗终生……”

        随后,护理技能大赛开始,本次大赛打破常规加入了选拨赛,200多人参加海选,最终18人进入决赛,其3人为一组,分6组进行比赛。决赛共设头部外伤包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三个比赛项目。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咸阳市护理协会会长、咸阳职院医学院副院长祁玉凤对大赛情况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参赛选手操作技能娴熟规范,对病人的温馨话语充满人文关怀,希望广大学生热爱护理专业、无私奉献,践行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

        大赛结束后,医学院学生还进行了才艺表演。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