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424日,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杜社村村民张林端一见到县农广校校长刘军峰,就忙不迭地问各种生产上的问题。这位47岁的中年妇女,2012年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而刘军峰正是她的班主任。 

“上了一年多的课,俺不但知道了怎么种葡萄,还重新学习了文化知识。原来种地是啥都不会,瞎忙乎,现在,俺还能给其他农民做指导呢。”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林端颇有感触。 

如今在河北各地,像张林端这样上过中专班的农民还真不少。从2009年起,河北省农广校积极组织实施“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教育工作,免费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把中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骨干19648人,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瞄准留村务农农民 

“这些年来,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越来越难招,二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务农。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越发重要。”在河北省农广校副校长张丽娟看来,要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合务农农民的职教模式。 

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觉得,中职教育应放开年龄限制,面向真正留村务农的、有学习需求的农民,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张丽娟如是说。 

2009年,河北省开始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开展“送教下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河北省农广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发展需要,也正式开始了“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在多方面进行大胆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教学目标上,中专班坚持与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等紧密结合,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年龄上,中专班首次做出较大突破,要求不超过45岁的农民均可报名,同时在建班的过程中,注意生源辐射范围和县域生源规模的适度。而在教学方式上,每个班的开设都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都把课堂搬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接受到良好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而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农广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吸引我们农民来上课,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要有强劲的师资力量。”据张丽娟介绍,多年来农广校系统选聘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广聘专家教授,充实和壮大技能型教师队伍。 

一直参与教学管理的刘军峰这样总结“送教下乡”中专班的特色:“过去,农民培训是‘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羊’,现在则是‘家门口学理论,种养场里学技术’,不离土不离乡,学习生产两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示范,学以致用。而且学完之后,在取得中专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2009年第一次办班开始,藁城市农广校已经培养了农民中专学员452人,首届学员已经毕业。在藁城市农广校校长李梦阳的眼里,三年的学习,许多农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我记得第一堂课,大家都不懂纪律,作业也不太会写。但是毕业时,他们的精气神完全不同。技术不再话下,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也好多了,学员思想认识转变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有头脑,这才更符合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李梦阳告诉记者,如今,这452名学员大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顾问。 

“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专班让河北各地的留村农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的成长,也推动了河北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承德县中专班的学员带动承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新建百亩以上园区8个,新增规模3000万盘,产值2.4亿元,增收9000万元。怀来县农广校在老君庄村结合当地发展冬季大棚果蔬产业,开设种植专业园艺班,从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有机草莓生产技术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在当地扎根,草莓产品一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之所以将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落户到该村,看中的就是这里培养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职教改革仍将继续,期待培育更多职业农民 

2009年,河北省“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班的开办,的确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社长都对学习抱以极大热情。

“短期培训肯定跟系统学习不一样。只有有了系统培训的全套知识,我们才能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情况。”37岁的刘和宾是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丰可得粮食种植合作社”社长,2012年起,他回乡创业,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尽管拥有高中学历,但他告诉记者,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的就是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迫切需要系统学习来为自己“充电”。同是返乡务农创业的东邑村29岁小伙史文浩也表达同样的看法:“短期培训虽好,不如系统学习来得规范,开新班了,我第一个报名!”

“我们开设的农民中专班,契合了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45岁以下的年龄规定,真正瞄准的是留村的务农农民,培育的也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扎根农村,坚持务农,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他们进行中职教育培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需求都很大。”张丽娟话锋一转,“尽管我们探索的中专班打破了‘围墙’教学的概念,但仍有局限,比如我们实行的还是全日制的教学管理,这不太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 

今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施行》,面向50岁以下农民,实行农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全日制中职教学的方式。对于这一改革,李梦阳认为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她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培育的投入力度。定州市农广校校长郭惠臣则期待,伴随着方案的出台,能给予教学方式真正的灵活,对一些课程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方案的出台对我们‘送教下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符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张丽娟希望,方案能真正解决好农民中专班的经费问题,早日将农民中职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补助的行列,让更多有需要的务农农民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德文名称分别“Fachhochschule”、“Hochschule”或“Duale Hochschule”等,直译成汉语是“专业学院”、“学院”或“双元制大学”,通常被德国高教界统一归类为高等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工业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德国完整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宏观角度看,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5年,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危机四伏,德国经济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一般认为,工程师在其中作出了最大贡献。德国现有从业工程师161万人,2/3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工程师培养的主力军。

    从教育体系本身来看,德国现有大学生260万,其中,综合型大学有167万,占整个大学生数量的2/3,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是88万,只占大学生总量的1/3,却培养出了2/3的工程师。尽管成立时间短,始创于1968年,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速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最快的。数据显示,1971年到2000年之间,综合大学增长的幅度是118%,而应用技术大学则高达173%。尤其是近年来,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即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办学发展更快,被认为是德国近年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最大的亮点和增长点。

    从毕业生的社会待遇看,若以工资为主要参照系,最新统计显示,在经济界就业的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805欧元,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234欧元,二者相差无几。当然,二者在进入国家公共机关的起步工资级别还保持着传统上的差距,但目前这一现象已受到广泛批评。

    最新政策显示,应用技术大学在与综合大学协作的前提下可以培养博士生,这将进一步发挥其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的潜力,使两类大学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协同合作。此外,政策讨论还表明,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可能有机会和综合大学一样参与德国精英大学建设计划,这将进一步体现两类学校的平等地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色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开放协作、立足本地、面向全球;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是学科通领办学,而是实践和应用引领学科建设;不求知识的全面,而求能力的综合。

    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的特征十分突出。首先是教授,法律规定教授要有5年经济界工作经验,而且要有3年承担领导责任的工作经历。其次是有大量的兼职教师,他们本身是企业里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里或在本企业内代课或指导学生,其代课量占整个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25%。

    再从学生方面看,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新生入校前要有实习经历,在校期间有一到两学期的实训经历,这些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了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从课程设置看,应用技术大学不求学科全面,而是当地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样的学科和课程,如斯图加特地区汽车工业发达,附近的应用技术大学就设置与汽车相关的专业课程,立足本地。得益于教学各要素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针对性强、效率高,是高等教育各类院校中“最省钱的”一类。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毕业率为80%,远高于综合型大学的68%。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也密切联系实际,因为没有博士授予权等限制,教授的科研不可能唯学术、纯理论,学校的科研机构也经常与企业或社会机构联合举办。

    应用技术大学的组织管理也与社会密切融合。法律要求,其高层管理机构必须有来自企业和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对我国而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有4点启示:第一,制度安排是关键,要体现系统性。应用技术大学要从制度设计上和企业、社会密切结合,贯穿到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每个环节。第二,通过制度限制,促进应用技术大学来自实践,面向应用,与社会经济开放协作的特色,如限制性规定学校监事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来自企业和社会,以及不授予应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等,即以限制促进其与高校、企业、社会实现制度性合作,保证了开放性,为应用技术大学与校外机构协同办学夯实了制度基础和保障。第三是灵活性,从制度上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在招聘师资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方式与企业协作开设学士和硕士课程,即“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开放灵活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应用技术大学顺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让实际需求适应“教育规律”,甚至是“教育规定”。第四,要避免把各类高校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要从制度上固化不同类别高校的高下之分。要校校平等而不论身份,机会均等而不求同质,使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地位、法律上平等,类别上各得其所、各有所长。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在应用技术大学领域开展合作,针对下一步对德教育交流,建议以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为平台,重点支持我国某一省和德国某一州试点结队合作,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关联密切的优势,促进两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全面合作。在收获教育合作成果的同时,为地方外向发展做贡献,调动地方对教育改革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揭晓


  本报北京5月6日电 (记者潘跃)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共有“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所,“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名,“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名,“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据介绍,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近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以黄炎培命名的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创始于2007年,一经推出,就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引起积极反响和广泛好评。

 

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大楼。


  2012年,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新兴理工学校)为庆祝建党91周年,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专场晚会。


技能大赛中,牧医班学生们正忙于给兔子进行临床检查及静脉注射。

  近几年,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秉着与时俱进,本着做活、做大、做强、做优职教的宗旨,办学成绩迭攀新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以“校风正、校纪严、学风浓”饮誉新兴大地,引发社会热评热议。鉴于出色的办学成绩,学校荣获“县文明单位”、“县两德教育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

  面对成功,作为新兴县唯一一个集本科、大专、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各类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基地,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伍松坚表示:“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荣誉室里只记录了光荣的昨天,辉煌的明天才是我们不懈的目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职教中心人将满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信念,昂首驶向新的征程。”

  专题撰文:冯凯思 陈国盛

  专题摄影:陈国盛

  四大模式齐进的办学特色

  早在2001年,新兴理工学校与新兴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农业科学技术学校合并组建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行“六个牌子一套班子,同一校园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据了解,新兴县职教中心的组建,整合了各学校的资源优势,大大增强了办学实力,进一步拓宽了办学路子,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兼有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中专、专科、本科层次多样,办学形式灵活的“长短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校校结合”的办学特色。

  目前,在办学上形成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开放远程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职业技术培训四大模块。

  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幼儿教育、旅游、文秘等专业,据了解,目前近3000人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开设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法学、小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高等教育。

  该职教中心为新兴县内各类专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近年来,该学校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进行计算机的培训,对全县失业、下岗工人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普及农用知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巡回讲座,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校平均每年培训的人数达2000多人次,为当地培养大批经济建设人才。

  该学校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着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数控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每年为社会培养近1000名机械加工、畜牧兽医、电子信息以及第三产业等专业技能人才,为推动“双转移”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合作办学实现多方共赢

  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一直以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不断巩固与德昌电机、星湖科技、格力集团、珠江摩托以及温氏食品集团、凌丰集团等众多品牌企业的合作之外,2010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广东美的集团、丰达电子、金水台温泉、丰达电机(云浮)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争取了更多的机会。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精技能的劳动力,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实习设备,该学校注重强化实习实训教学,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开创多赢局面。据了解,学校每年都往实习基地广东美的集团输送学生进行跟岗实习。

  与金水台温泉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金水台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得企业有了人力资源保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训实操设备,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机会,并对实习期满的学生给予就业安置;学生强化了实操能力的训练、获取了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且就业有了保障,家长也减轻了负担。

  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同时,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还加强校校合作。据了解,2011年初,该校与佛山交通技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取1+2的形式共同开办汽车维修专业。两校强强联合,推动新兴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加快新兴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进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百亿健康、文化、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培养大批专业化的实用型人才,助推新兴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贡献。

  技能培训为学生翱翔添翼

  伍松坚告诉记者,该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中层行政挂点班级管理责任制。

  该校还制定《新兴理工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实行全员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以“厚德、重教、诚信、守纪”为德育工作目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等主题系列教育。

  在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校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对女生自尊自爱的教育,定期邀请交警到校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聘请公安部门领导担任法制副校长并进行法纪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该校根据《新兴理工学校学生手册》和品德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操行测评,据了解,通过一系列的德育课程,该校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为100%。

  技能教育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的重头戏,据了解,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摆脱普教的羁绊,在技能训练上做到有大纲、有课时、有指导教师、有场地设备、有考核,技能训练早期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多样化。该校还结合各专业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加机修、模具、计算机、财会等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为突出职教的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科技发明等各种协会竞赛活动,办好“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等并逐渐形成常规活动。除此之外,该校在开展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一年一技能竞赛”是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一项长效机制,伍松坚介绍,“学生技能竞赛展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做到了‘以赛促学’,给了同学们创造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在学生中掀起勤练技能、学好技能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做到了‘以赛促教’,促进了学校贯彻落实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切实加强了技能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沈阳化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能力 


  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更抢手

  日前沈阳市化工学校正忙着迎接陆续进校招聘的企业。海尔集团本以为提前下手,可以预定到该校高二学生,先提供200余个顶岗实习岗位,但学校却难以满足海尔集团的“订单”,最多只能推荐百余名学生。因为此前,高二学生已经被通用北盛、韩国万都、好丽友食品等企业预订了。

  这所学校缘何受到企业青睐?据海尔集团招聘负责人介绍,2012年,海尔集团首次从沈阳市化工学校招收了80名机械、化工类专业学生。学生们懂规矩,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给企业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海尔集团决定继续在该校招聘毕业生,并且每年不断增加名额。

  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围着岗位转

  中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顶岗、顶用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也困扰着学校。面对这个“两难”问题,沈阳市化工学校从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点。校长胡显伟认为,作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就要一心一意为企业培养“理念上认同、行为上服从、技能上超众”的技能型人才。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2009年,学校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项目教学成果及部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全校普遍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据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顾军介绍,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是先理论后实操,按照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现在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若干个项目化教学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教的内容是实际的工作内容,教师教的过程是实际的工作过程,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强化岗位技能 学生追着老师提问

  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中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沈阳市化工学校多方筹资,先后建立了4个生产实训车间、1个分析检测中心、2个专家工作站和相配套的123个实训室,实训设备总值43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157台套,能够提供2682个工位,覆盖所有专业,能够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需求。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工艺三个实训中心完全模拟企业生产实景,并具备中试规模的生产能力。车间即教室,教室即工厂。

  “以前,越听不懂越不爱学,现在感觉有好多东西需要掌握。”经常追着老师提问的郭奕男同学说:“项目化教学培养了我们对于岗位的适应、迁移能力,还增强了就业信心,这样的课我们都很乐意上。”

  工学结合 教师与课程同步成长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给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了新挑战。电气专业带头人魏雅文老师对此深有感触。魏老师教了多年的“维修电工”课,以前上课,照本宣科就混得过去,现在不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都要增强。

  为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沈阳市化工学校每年不断增加培训经费。仅2013年就派16人参加项目化教学培训,派42人参加暑期华东师大举办的课程标准开发培训,派11人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派24人下企业定岗培训。此外,学校还面向全体专任教师,进行了6次着重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次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连年就业率超过98%,对口就业率达84%。由于学生能力突出,社会信誉好、口碑佳,该校8次被辽宁省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发展探秘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李忠山校长

    在山东省邹平县黄山北麓,坐落着一所具有110年发展历史的学校,它从1904年创建县立师范讲习所至今,不断更迭、几经变迁,但“教书育人、培育良才”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走向辉煌。如今,这所百年常青藤之校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以其深厚的底蕴和时代的英姿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建设者。这就是享誉齐鲁乃至全国的职教名校——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正如《纲要》所阐述的那样,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治学思想不动摇,打造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看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在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走出的闪光足迹——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国办学校。现有教职工572人,在校生6821人,设有经济贸易系、学前教育系、机电机械工程部等10个系部、3个中心,1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拥有综合性实践实训室50个,数控机床、汽修实习专用整车等大型实验实习设备1892台套。开设普通中专20个专业,综合高中8个专业,高级技工8个专业,三二连读4个专业。其中,纺织技术、焊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为省级骨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纺织技术与营销、会计为国家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

    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讲政治、讲大局、讲创新、讲团结、讲形象、讲奉献”为思想道德坐标,以“培养学生自强创业和创造发明的意识和能力”为教育教学坐标,形成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国家红十字模范校、中国素质教育十大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示范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省十大就业明星学校等,走出了一条“创国家示范学校、育特色创新人才”的发展道路。

    2013年,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狠抓内涵发展、全面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中职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该校的教师一举夺得22个一等奖,占山东省一等奖总数的44%,这是继2012年获得14个全国一等奖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第十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该校荣获最高奖“卓越组织奖”,19件作品获国家奖,396件作品获省级奖;在首届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该校教师代表山东省获得二等奖;该校2名教师被评为“齐鲁名师”,校长被评为“齐鲁名校长”;先后有14本教学专著、校本教材分别向全国出版发行;其经验在山东省职业教育座谈会上向全省推广……一所中职学校一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职教领域的“鲁中现象”。

    “鲁中现象”成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最好诠释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是怎样创造职业教育发展奇迹的呢?该校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以全国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之路,突出教学主体地位,一切从教学出发,一切为教学服务,确保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研引领、内涵发展”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前提。走进该校,每名教师都有个人成长计划,在科研处指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年来,学校每年派出多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培训,仅2013年就有2名教师参加国际培训,10名教师参加了上海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20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培训,42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92名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该校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走进企业、走进车间,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同时,学校还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技能大赛和课程改革培训、高考改革和示范校建设培训,使广大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据统计,学校近几年参加全国“创新杯”、“高教社杯”说课比赛,先后有49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有2项课题获“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子课题一等奖,3项课题获山东省一等奖,2项成果分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成果获滨州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连续五年全市技能大赛总分冠军。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制度是行动的保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教师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起了以职业素养(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职业素养和贡献为核心的教职工评价体系。实行竞聘上岗,体现“干部能上能下、教师多劳多得”的科学机制,调动了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学校按照群众路线教育的总体要求,创新性地建立了“决策力、执行力、群众路线、科学评价”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从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一线的实际出发,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行“1332”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引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该校从校长到中层干部普遍建立了联系系部制度,定期深入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听课评课,及时指导交流,解决一线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内在活力。教师们欣慰地说,路线对了头,群众有奔头。群众路线教育既是修身教育、发展教育、敬业教育,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它为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德技并举、特色办学”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保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所具历史悠久的学校,如何做到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这是鲁中中等专业学校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校坚持“德技并举、特色办学”的理念,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这一特色的核心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首要教育目标,激发学生潜能,重塑学生身心,实现人生价值。为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该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校长李忠山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已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瓶颈。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人生发展将黯淡无光;一个单位,若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便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与竞争力;一个民族,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民族振兴将失去希望;一个国家,若缺失了职业素养,将失去活力,各项事业必将停滞不前,国家强大将永无希望。因此,我们提出: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近年来,该校在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建立了以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的体验式德育模式和升学、就业、创业“立交桥”式人才成长模式。开设了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完善了传统文化、就业创业、礼仪培训、团体心理咨询、素质教育拓展训练、道德讲堂等多样化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鲁中现象”助推国家示范校建设再创辉煌

    人们都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学校是什么?校长又是什么?李忠山校长认为: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沃土,学校是人生的灯塔,学校是青春的家园,学校是圆梦的地方。校长是用思想去引领,用真爱去感化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校长是用理念去塑造,用辛勤去浇灌一棵棵未来的参天大树。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既是李校长的座右铭,也是这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信念。在李忠山校长的倡导和带领下,学校47名教师先后参加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他们凭着对职业教育的强烈责任感,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把全部的爱都默默地溶铸于职业教育之中,用自身一点一滴的言行诠释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仰:责任、奉献、永无止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是创建示范校的一大特色。“质量立校”是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打造特色学校的基石。为实现新的跨越,李忠山校长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抢占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他从一名职教工作者责任感出发,总结十余年职教办学经验,专著《前进的脚步声——职教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先后发表了《论职业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等专业论文30余篇;他主导参与的《建筑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与课程开发》教学成果分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教学成果经省教育部门推报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5篇论文被评为滨州市人文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被聘为职教论坛山东特刊编委会编委、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党史学会理事、山东社科重点课题“山东辉煌60年典型研究”项目专著副主编。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正是通过“文化科研”的带动,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发展新战略。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公务员能力拓展训练基地、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训练基地、山东省“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和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入选为山东省20所特色职业院校。一颗闪烁的职教明星,在齐鲁大地上冉冉升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是创建示范校的又一特色。职业教育要时刻瞄准市场、对接市场。该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以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设置围着市场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转,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学校开设创业班、西王班、三星班等企业冠名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定期举办校企合作论坛,订单培养,定向安置,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满意率90%以上。

    现在,各系部都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例如,汽车工程专业建成了国家二类资质的驾校和汽车维修中心;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计算机培训中心;学前教育专业建起了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中心;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建起了旅行社;公共管理专业建起了家政服务中心等三产企业……

    所有这些创新之举,为学生实践实习、提升能力提供了训练场。培养“思想正、身体好、技能高”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目标逐步实现,“一体两翼”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彰显。近五年来,学校共向社会培养输送全日制毕业生21687人,继续教育招生7840人,完成金蓝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13.1万人次。学校还与外省市30所学校门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办学关系,仅宁夏一地就有1300余名学生在该校学习深造,为兄弟省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贡献。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在这里不断延伸……

    ——“育真人、真育人、全育人”是创建示范校的第三个显著特色。什么是“育真人、真育人、全育人”呢?李忠山校长解释说,就是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宗旨引领下,站在民族和时代的高度,培育出适应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以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培养好人才,以全心全意的育人之风全面培养好每一名学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一代新人。

    多年来,鲁中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每一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成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为辅助,以短期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多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立体化办学,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提升,更为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的经验。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泱泱齐鲁,灼灼鲁中,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鲁中现象”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尊敬与思考。鲁中职教人把所有的热情化作无限的爱奉献给了职业教育,把全部的心血浇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沃土上,抒写了一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创建示范校建设的光彩篇章!
 
 
    近日获悉,武汉船院优秀毕业生、现广东江门南洋船舶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许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许勇在工作现场

 

许勇在校期间就读于武汉船院电气学院06416班。毕业后,他进入江门南洋船舶有限公司,凭借着年轻人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立足本职岗位,安心基层生产实践,全身心钻研专业技艺。在工作中,他为船舶质量检验工作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关,为系泊实验检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直接、间接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公司船舶检验技术维护与革新的中坚骨干并深受广大职工尊敬和喜爱。
   
许勇在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的七年间,两次荣获了公司优秀员工称号、一次荣获公司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得了江门市同是侨乡建设者优秀务工人员称号。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正是对他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认可,更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他用高尚的职业品德和扎实的职业技能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赞赏,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船院也为拥有这样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党委宣传部学通社张虎城供稿) 

 ——河北省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纪实

    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中,抢抓机遇、对接服务、深化改革、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建有2个国家实训基地,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和汽修实训基地;建有50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和实训车间。中央财政支持的总投资4050万元的一座建筑面积12940平方米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综合实训中心正在建设中。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3000人。

    一、抢抓历史机遇,明确发展方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实际,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廊坊发展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德育工作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校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深化职教改革、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构筑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为保障,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二、把握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纽带,也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标志。目前学校建有电子电工、信息技术、汽车、旅游、商贸5个专业群和1个学前教育重点专业,这些专业与廊坊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

    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学校与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联办了“3+2”大专班,打通了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与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联办了天津市春季高考班,与河北经贸大学廊坊函授站合作,成立成人高考班。组织121人参加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录取率达78.5%。

    三、瞄准工作岗位,深化教学改革

    紧紧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有机载体,将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实训操作规范与企业操作标准相对接,教材开发与职业技能相对接,积极探索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强化仿真教学和模拟实训。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实训需要,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率先自主开发了学生电子工艺实训套件,涵盖直插件、表面贴装、万能板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实训室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013年,在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3项,共有31名学生获个人奖项;10名学生通过国家教育部门“EITP”认证的PSOC开发与应用工程师理论和技能考试,获得“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初级工程师证书”,在全国我校是最先开展此项认证的中职学校之一;338名学生参加相应工种的专业技能鉴定,取证率达98.5%。

    四、夯实人才支撑,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实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的梯次培养思路,努力打造“双师型”、“专家型”、“名师型”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兼职,优化队伍结构。教师通过教师进企业实践活动,体验企业的工作过程,按照企业实际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做的工作能力。在做好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派出1名教师到德国参加了业务培训。45名教师参加了联想集团教学高尔夫培训。已有省级教学能手、教学名师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发展双赢

    学校以企业冠名班为抓手,以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为载体,以校企联合举办技能节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创新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我校与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三星光电子班,与新奥集团艾力枫社酒店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奥班”,与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京东方班。企业冠名班班级已达7个。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联合开发教材,冠名班学生专享企业专家授课、专享企业奖学金,专享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设施,专享企业提供的正规就业岗位及继续深造机会。初步实现招生、教学、实习、就业、发展的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来,学校与3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11家单位共建“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基地。并举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企业高管来校做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是学生与职工身份的有机统一,是学校人与职业人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六、注重贡献效果、突出示范引领

    两年来,为社会培训15866人次。宋占坡老师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聘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教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在工信部电子信息行职委通信专业专指委组织的中职教学标准修订暨中高职科研合作研讨会上,就PSOC技术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专题发言。李竹贤、董玮等老师多次为全市导游员、旅游饭店人员进行培训。

    素质成就人生,技能成就梦想。毕业生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就业企业的认可和赞扬。

    砥砺奋进促提升,戮力同心写辉煌。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人将乘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以人才打造品牌,以服务创造价值,勇立潮头扬远航,谱写职业教育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禹天建 绘

 
    随着全球创业经济的崛起,与创业相关的话题备受关注。不久前,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两国学者围绕“创业改变世界”的主题,分别以“创业型城市与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经济与创业型人才”两条主线,基于不同的文化视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展开对话。

    ■通讯员 邱开金 本报记者 钟伟

    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型高校的生态和形态,以及内在机理究竟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认知又很难统一的问题。不久前,作为中国和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项目框架下的活动之一,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论坛的组织路径可谓别出心裁,先走“广场”再到会场,以中国式的创业型城市温州和创业型高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案本”,进行感性考察调研后再作理性分析探讨。

    “当人们谈到中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以及创新,经常被频繁提及的词语就是‘温州模式’,因此我们将温州看成是‘产学研’结合的理想之地。”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领事包迈岫认为,温州是中国最具活力并且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因此在这里举办创业型高校论坛再合适不过。

    与会专家学者认真考察了浙江工贸职院的部分教学科研中心和创业实践的平台园区,对中国特色的创业型高校及创业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考察活动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的职业学校以及创业型高校在知识产权培训方面所做的出色工作。通过案例的品析,与会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高校是人才集聚的高地,是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动机,是城市发展和新竞争力培育的重要推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最缺乏的就是知识和人才,高校有责任培养这样的人才。

    对话聚焦之一:经济转型与高校办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发展创业型经济,而支撑创业型经济的基础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本次中英学者对话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创业改变世界,在于创业型经济新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和重构社会的经济秩序。其中,创业型人才作为第一要素,决定了高校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推手”功能不可替代。据此,吉林大学李政教授提出创业型经济的三种形态和模式:是一种创新经济,是依靠高水平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企业家经济,是以企业家的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创造型经济,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认为,创业型大学跟社会的接触点有不确定性,这类大学具有引领社会的雄心,而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和跟着社会转。劳伦斯·杨教授也支持这个观点,并从华威大学的办学实践作了说明。华威大学办学之初在资金方面确实受到英国经济的影响,但逐步颠覆过来,现在是英国的大学影响到英国的行业和经济,以大学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认为,从创业型经济的角度来看,创业型城市和大学都是新产业的摇篮,能创造新就业岗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应的创业型企业也有高端、中端、低端三类,它与创业型大学的成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各类人才需要他们培养。劳伦斯·杨教授认为英国值得学习的是学校有开放的创业性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应该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利兹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中心主任奈杰尔·洛基特教授则强调,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课程以外还要有创业支持的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以外去培养能力,两者组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在知识上有提升、在实践上更出色。

    对话聚焦之二:创业型大学的平衡论

    劳伦斯·杨教授提到两个平衡的观点:一是学校定位的平衡,华威大学创建之初碰到建研究型大学还是理工大学的问题,学校科学论证后决定既做基础性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同时又做能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大学。二是对于创业型大学如何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英国大学的挑战一方面是对研究的理解影响政府的出资,也会影响到大学治学的宗旨和安排;另一方面是大学需要理解应用研究的价值所在去说服出资方,让他们明白很多应用研究的价值来自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教授也通过中南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解说,呼应了英方学者平衡论的观点。她认为,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是要面向全体,同时注重引导、分类施教,还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个体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平衡、课程的平衡、师资的平衡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贸职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教授结合办学的探索和实践分析说,有些高校抱怨自己没有办学自主权,其实并非如此,关键是自己怎样建立自主办学的机制体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产权+市场契约”。“浙江工贸职教集团”有15家行业协会,有园区企业70余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共赢的机制,通过协议、契约来推动机制创新。有了利益的平衡,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承担教学义务,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承担实训指导,要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创业讲师和导师,进而才能推动高校治理模式的创新。

    对话聚焦之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与会者的基本共识是,它是以传授创业知识为内容,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为重点的特殊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终身教育、全面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

    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利兹大学的经验是孵化“学生企业”,给所有学生提供发展创业技能的机会,机会包括学生企业教育、创业支持、课外机遇、实习岗位和学生主导创新等。尤其值得借鉴的是英国推行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即帮助学生创业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学生毕业5年、10年,还能回到学校学习,学校给予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必要的创业资金做早期的企业投资,二是帮助学生把创业的点子变成现实。

    据奈杰尔·洛基特教授介绍,在英国,企业真的非常喜欢和愿意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参与到社会企业的实践当中去。这些学生的创业,不仅仅有经济收益,同时还有社会收益——他们会把获得的收益再次投资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社区中去。

    针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实践是多元的。如许多学者从学术创业、技术创业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索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浙江工贸职院基于专业提出的专业创业范式,即专业范畴的主线创业、多专业交叉的边际创业和跨专业能力迁移的错位创业备受好评。企业家钟俊岭就如何成为创业型人才给学生支出的招略是:找“舞台”表演;开拓视野,想明白要做什么;“多面手”历练和复合型人才“锻造”;务实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中国康奈集团总经理钟普明认为,创业者不妨先体验就业,企业能够为创业者先就业再创业提供很好的空间,创业前先去企业练练手、热热身,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企业能促进学生从应试向应知应会转变。

    中国网四川成都5月4日讯 4月26日,2014年成都市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四川省科技馆举行。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荣获13个市级三等奖以上奖项,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4名,优秀指导教师奖2名。




  据悉,本届大赛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了征文类、职业生涯规划类、摄影和微电影类、动漫设计类和展演类五大项目的比赛。全成都市共45所中职学校近10万名师生参与,历时近半年,经过学校初评,区(市)县复评,成都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选送的926件作品终评,最后共评出一等奖114个、二等奖198个、三等奖349个。
    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当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通过质量与比较优势求生存的时候,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朱孝平

    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自然,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职业教育需要从不同的群体中寻找答案,比如在企业眼里、在专家口中、有家长心上。但是职业教育还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研究学生的需求。

    我们在职校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让学生们思考并描述他们最想学到的“东西”。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集体访谈,梳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按重要性与认可度进行排序。我们发现,学生们想学到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从具体的学科知识到抽象的素质觉悟,涵盖了各个领域;在不同阶段,学生们想学到的东西表现出层阶性;同时,在不同学生眼里,最有价值的知识不尽相同,甚至是有争议的。但是,的确存在一些类别的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需要优先习得的,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可以按序分为六类。

    做事能力。学生们一致认为,他们到职业学校不是来学考试的知识,而是学本事,具体来讲是“操作的能力”、“运用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学生们明白,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是与做事有关的”,因为他们毕业以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这样的能力,企业就不会要他们,他们就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更有学生准确地将它概括为“养活自己的本事”。

    为人素质。包括品行、修养、敬业精神、诚信态度等,学生们似乎难以找到恰当的词来表达准确意思,但是他们相信,在学校光学本事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深知企业很看重人的素质,家长也很重视孩子怎么做人,学校的教育中更是把品行放在第一位。有高年级学生总结,“只有素质提高了,才能让更多的人接纳你,也才能做更大的事”。

    自我认识。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一个结果,学生们认为,在学校的学习中,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他们一致认为,初中阶段没有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反省。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是一种“需要马上学习的能力”,离开了这种能力,在学校就会过得“浑浑噩噩”,缺乏上进精神。

    生活经验。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经验,中职生们已明显感觉到,他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职校学习,但是很快要走向社会,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能与社会隔离,不然他们“一出社会就会被骗”。同时他们认为,真实经验的积累,有助于他们提高做事的能力,“不会那么嫩,派不上用场”。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正在学习的各种文化课、专业课知识,“总之是理论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有用的,但是就重要性而言,远不如做事的能力,因此,学生们把它排在第五位。他们认为,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是“可以大大减少数量与难度”的,而且“要与具体的做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明白,这些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学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用到哪里。

    习惯养成。主要指生活和学习的习惯等。对于习惯养成,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重要,因为“习惯决定成败”。有意思的是,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件事本来是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做好的”,到高中阶段再来培养行为习惯“真是太迟了一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用了很大精力来补这一课,虽未为迟,但是“影响了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学习中”。

    倾听学生的声音,给我们很深的感触。对于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学生们经过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指向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一般更加投入,感觉更加快乐。相反,背离了学习者的需求,即便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知识的教学,学生也会觉得无趣、无用,因此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学习。这些认识与我们先前以为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很可能存在反差,因此对于我们有目标地改进教学可以带来深刻启示。

    培养目标需上移。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习者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集中在能力、素质等领域,反映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本质性的区别。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上移,定位于“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目前不少职业学校的实际目标定位过低,往往是“技能习得与习惯培养”,如果不把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上移,无法与学习者的需求目标吻合,教育与教学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课程需要大变革。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培养目标上移的同时,课程需要大的变革。分析职业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清楚地发现,实际的课程中依然存在过多理论性知识的成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的实际以及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不够,如何通过实际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习得做事的能力与为人的素质,这一方面仍任重道远。

    活动需要多样化。学校的正规性课程,在帮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知识”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职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找寻更加丰富的载体来承担培养学生的功能。学习者的活动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价值追求;活动要有一定的社会性,让学生获得生活性与社会性的经验;活动更应该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在灵活的互动中积累最有价值的“知识”。(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一




学校数控类实训车间多次被选定为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赛场


汽车专业打腊施工校内实训

珠宝专业订单班学生参加做镯链专项实训

    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建于1989年,200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8月,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门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根本,以科研为推动,以特色为引领”的办学思想,遵循“为学生成功奠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针对地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科学设置专业,以“琢玉”的育人理念,培育富于职业生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立足地方经济 凝练专业特色

    学校所处的顺德伦教是中国木工机械和玻璃机械重镇,以机械装备、珠宝首饰、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学校以战略的眼光,紧扣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进行企业调研,组织实践专家访谈和专家论证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作职业能力分析表,开设了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和会计六大类专业。形成了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特色,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如机械专业在原有普通机床加工方向基础上,增设数控机床加工方向;珠宝专业在珠宝加工基础上增设首饰设计和珠宝营销两个专业方向等。用富于生命力的专业设置满足区域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办学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依托产学联盟、行业商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当地政府,建立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专业部对接生产部,专业教师对接技术骨干的“三对接”运行机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育资源,共建校企合作基地。

    学校与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恒基创富(佛山)金属制造有限公司、佛山裕顺福首饰钻石有限公司、佛山市友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岗位实境,实施“6S”管理。目前,学校共有“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室54个,校外实训基地48个。学校还与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宝金行(深圳)有限公司顺德分公司等合作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基地10个。

    校企合作基地融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竞赛等功能于一身,形成了“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格局,全面激活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构建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共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与信息专业构建了“校企对接,工学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岗位实境,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的“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 “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三段”是学生培养的三个阶段,即,由“职校人”到“企业人”再到“职业人”的三次提升。

    第一阶段——职校人的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由学校专业老师开展教学;第二阶段——企业人的培养,学生参加专项岗位技能强化实训,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开展教学;第三阶段——职业人的培养。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学校派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跟踪管理。

    “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培养模式对接行业要求、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教材建设对接技能培养、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长突出,适应力强,综合职业素养高,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

    创新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研讨,探索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基本路径:机械专业构建了行动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电子信息专业构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专项训练”的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珠宝专业构建了“方向+岗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汽修专业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目前,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共编写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16本,并建设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材形式的“立体化”。各重点建设专业均建成3-5门优质核心课程。有4门佛山市级网络精品课程在佛山市教育部门中职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评审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车床构造及车削加工工艺”还成为佛山市中职精品课程重点培养与资助项目。由学校作为主要编写单位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竞赛试题互动教材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教材将于近期出版。

    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强化学生能力:学校坚持学做合一,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项目细化为任务点,根据项目任务点开展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各专业在教学中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岗位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保障。

    依托“四大工程”,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为目标,全面推行师资建设“四大工程”,即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精英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双师”素质培养工程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梯队培养,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学校依托与企业共建的师资培养基地,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培训。近两年,学校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中有128人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校注重将有影响力的技术精英引入校园,如珠宝专业聘请了高技能人才胡锦超到学校任教,建立了顺德区首间首饰专家工作室,获得了2013年顺德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扶持,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优秀技能人才。

    目前,4个重点建设专业共有专业带头人11人,专业骨干教师26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12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9.2%。学校骨干教师既能担任学校教学任务又能胜任企业技术岗位,企业技师既是企业技术骨干又是学校教学能手,一支“校企共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

    2013年,学校分别建立了顺德区专家工作室和伦教街道名师工作室各一个,并承担了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实验项目,《“政校企三结合”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成功立项。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区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以及省、区中职学校技能竞赛成绩斐然。

    特色铸就品牌 凸显示范效应

    学校整体实力实现持续提升,2008至2013年,连续6年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机械专业、电子专业和汽修专业均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珠宝专业获得2012年广东省中职教育第三批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专项支持资金;机械专业、汽修专业分别获得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专项支持资金。

    特色育人:学校以创办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琢玉”教育。 

    2013年,学生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生夺得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夺得数控车项目竞赛全国首位。

    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学生勇夺现代制造技术项目竞赛4项一等奖;英语、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分获一等奖;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项目获二等奖;图像处理项目获三等奖。共有3个项目的5位选手获得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

    近几年,学校学生高职高考上线率均在95%以上,列顺德区前三名。2012至2013年,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95.2%,对口就业率达86%。学生冯磊在2013年全省数控铣大赛中获冠军,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免试录取,并作为主力选手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珠宝专业2011级毕业生欧美容,在珠三角地区最大的天然水晶奇石连锁集团水精之恋公司担任销售,因业绩突出,被调至澳门分店担任管理工作,年薪超过10万元;毕业生李锡辉是顺德信辉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毕业生彭建生,是广东书法协会会员,伦教书画协会副会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生命力”旺盛,广受社会欢迎。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了顺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珠江商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广泛报道。

    社会服务:学校牵头成立产学联盟,会员单位由初始的59家增至目前的77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成功申报为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五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高新技术考试站,获得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数控铣床工、汽车维修工等13个工种的职业培训资格,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目前累计培训学员超过12000人日。

    辐射示范:2012年,学校当选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主任单位。2012年至2014年,学校承办连续3年承办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竞赛多个数控项目的竞赛,赢得全省的参赛队伍高度评价。

    汽修专业部立足郑敬诒职校产学联盟,每年组织机动车维修行业专场招聘会, 2013年秋季招聘会,吸引了来自顺德区、高明区、广州市番禺区和广西贵港的6所中高职院校200多位毕业生参加,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作为伦教珠宝商会副会长单位,多次派教师参加各类珠宝首饰业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另有珠宝专业教师被聘为伦教商会“甄珠”计划网络学院讲师,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与台山敬修职业学校、阳山职业技术学校和连州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派出师资帮扶对方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学校对口支持新疆喀什伽师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委派谭顺翔老师援疆支教,指导伽师职高汽修实训中心建设,帮助伽师职高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伽师职高教务处副主任阿玉普也到郑职进行跟岗学习。

    “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大力开展内涵建设,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竞赛机制和德育管理模式等办学成果,吸引了四会中等专业学校、化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江门市教育部门考察团等近三十批次考察组到校参观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以下内容均来自新东方优能中学发布的《2014基础教育白皮书》,阅读全部内容请关注优能中学官方微信(iucan2013)!

 
 

  原题:《中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一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争取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五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创意之塔、鸡蛋飞行器、蜈蚣爬行……这些游戏是实训课?没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另类实训、高仿真实景授课以及真金白银实战演练的别样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创新、策划等职业素养与技能,备受“热捧”。

  “重来!”“喊话训练”现场,“教官”周永刚站在十几米开外大声命令。在众人好奇的围观中,喊话人满脸通红,更加洪亮地重复着,5遍、10遍、15遍,小桥上喊话的学生终于一一在教官高举的“通过”手势中退场。“下午5点小桥人流量最大,一开始都不好意思张嘴,但是没办法,学营销胆子大口齿伶俐是基本功。”该院11级市场营销班班长孙曾凤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格力空调、热水器和海尔冰箱……走进该院经济贸易系苏宁营销实训室,“售货员”正微笑着向“顾客”介绍最新款的手机,仿真家电在这里一应俱全,收银结账、推销导购,如临商场。“国缘V系列有3种档次,我手上拿的这瓶V6,是V系列里唯一的40度酒,市场售价……”今世缘营销学院柜台旁,教师正给学生上推销技巧课。酿酒过程模拟沙盘、酒器、玲琅满目的酒品,今世缘营销学院将今世缘企业场景真实再现,让学生未入企业门,先做“企业人”。这样的实景教学在该院随处可见。

  各类商铺在该院学生生活区一字排开,前期的实训、实景教学在真金白银的实战演练中得到发挥。自2007年以来,每年5月该院都会上演经济贸易系“小老板”营销实战秀。从企业组建、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营销方案制定,到采购进货、照章纳税、交流评估……“小老板”在两周的“实战”中,全方位运用课堂所学体验创业。

  该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周永刚介绍道:“作为财经类高职院校,学校提出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具有财院特质的职业人。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就是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下,从市场营销专业‘能表达会推销、能做事会调查、能创新会策划、能学习会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突出锻炼学生的‘智’,即创新能力;‘仁’,即团队合作;‘勇’,即突破设限。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记者昨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开始,我省将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招生,在我省首批85所学校试点中,我市有8所。其中,五年一贯制学校1所,“3+2”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学校7所。

  市教育局职教科科长佘传勇告诉记者,经省教育厅审核,我市有8所学校成为改革试点。其中,荆州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五年一贯制”高校试点;高职院校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及中职院校公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洪湖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荆州市工业学校、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成为“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学校,涉及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

  据介绍, 2014年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招生计划包括“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两种形式,招生对象是全省2014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是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五个学年均在同一所高等职业学校连续学习,由高等职业学校独立承担,前三年为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

  “3+2”分段培养,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段分校学习,前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后两年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职业学校承担。

  据悉, 2014年,包括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校29个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招生计划4690人;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等65所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高职合作,在166个专业开展“3+2”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招生计划14120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招生工作在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进行,并统一纳入各市州高中阶段招生管理与服务平台,依据中考成绩录取。

    为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在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开展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

    在全国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经过逐级推荐审核、评审委员会评审和网上公示,最终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个;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个;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个;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个;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个。名单如下:

    一、优秀学校奖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达拉特技工学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市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职业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技师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工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海南省技师学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云南省财经学校

    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

    西藏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杰出校长奖

    武马群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林安杰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校长

    刘建平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宋春林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院长

    吴宗保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马魁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

    常新英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韩二刚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李丙亮 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牛三平 山西工商学院院长

    阎图强 山西省贸易学校校长

    王文臣 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

    张亚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冯德春 鞍山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刘耀辉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家青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洪霞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校长

    孙绍年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傅耀祖 上海市南湖职校第二分校校长

    张巨浪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

    王乃国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姜 峻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周 俊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

    周大农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田 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怡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列年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汤有祥 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

    邹 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建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长

    陈献军 安徽红十字会卫生学校校长

    王源峥 合肥服装学校校长

    张运椅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校长

    张迅捷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

    张玉青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校长

    王一民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校长

    赵建国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崔西展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

    盛振文 山东协和学院院长

    矫 超 山东科苑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刘玉祥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孙甫杰 濮阳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永强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余克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杨可以 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朱厚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郭正良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校长

    严 振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院长

    陈光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孟强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吕静锋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姚立宁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肖开宁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林 胜 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校长

    杨和平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

    何仁聘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何 旭 重庆市聚英技工学校校长

    魏庆曜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黄宗良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

    马洪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 颖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校长

    刘崇文 贵阳市英才学校校长

    李华伦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校长

    廖晓琼 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西 洛 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张权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 宏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校长

    刘胜利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校长

    王国强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守林 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 和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汤万龙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大同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长

    吴占鹏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吴梦军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三、杰出教师奖

    陈 济 北京市商业学校教师

    老 青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向 军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

    汪珊珊 北京市外事学校教师

    邓 宁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王汝梅 北京市财会学校教师

    贾海瀛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

    杨中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潘海生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

    翟 津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杨 丽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

    罗 维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师

    白 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树晗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孙海燕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现彬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文柱 河北省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教师

    陈兰云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师

    赵晓芳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教师

    孔 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黄明河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韩高峰 内蒙古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王雅莉 内蒙古临河区第一职业中专教师

    张邦建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秀双 鞍山技师学院教师

    王素云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教师

    付建玲 吉林女子学校教师

    姜惠民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雍丽英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素玲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教师

    冯永谦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师

    朱 燕 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王培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

    颜苏勤 上海商业学校教师

    张 斌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教师

    朱照红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谭燕泉 南京卫生学校教师

    刘克军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教师

    赵 杰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蒋 玲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马 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德堂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周晓峰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

    孔德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

    姚志恩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韩慧琴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朱耕深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凌 静 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贾海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

    贾 芸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胡常海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王海安 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教师

    鲍俊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 松 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源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如涯 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全福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教师

    朱灵通 江西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教师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崔世玉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教师

    刘纪新 青岛黄海学院教师

    明 晖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曾招喜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

    蒋德志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

    任瑞香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刘天真 青岛电子学校教师

    刘振武 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郭承焦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教师

    关 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

    郭 萍 仙桃职业学院教师

    廖克斯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教师

    刘信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陶 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肖新丽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侯建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袁 亮 湖南省郴州工业交通学校教师

    佘正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王新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方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余明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旭芳 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

    谢必武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

    王瑞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向贤兵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马国强 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余欣荣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张并劬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蒋道林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教师

    龚碧玲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教师

    方 澜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秦政义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黄 英 四川省蚕丝学校教师

    刘 强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教师

    王成琼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程 辉 贵州省建设学校教师

    黄艳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发高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师

    姚滇滨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

    洛布桑珠 西藏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张宗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韩小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雅乐 陕西银行学校教师

    何彦峰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赵忠宪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刘志林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朝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许 斌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段 平 宁夏海原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曹兴举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晓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四、优秀理论研究奖

    柳燕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吕景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陈 衍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向军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郭 扬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任君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梦卿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元俊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五、杰出贡献奖

    李家杰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

    希望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宣传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本地区广大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化职教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希望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4年5月6日
    “自己将尽心尽职,保证教学效果,主动接受学生监督,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下讲台。”不久前,湖南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王志敏面对学生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该校教师将全部向学生作出承诺,一场“向课堂要质量”的校园课堂革命正在全校展开。

  “这是学院推行课堂质量承诺责任制,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标准的重要举措。”据长沙航空职院院长朱厚望介绍,学院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全院公布,使每个学生都了解考核详细内容。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前,举行班级全体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并结合班级信息员、督导的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

  实行课堂承诺制是该校抓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旨在形成“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良好教学风气。多年来,该校先后通过青年教师培训、示范课竞赛、教师说课比赛、教师下厂锻炼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今年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承诺制,意在自加压力,提高课堂质量。一学年后,学生评定结果有两次不合格者,学校将对照承诺书,让教师待岗培训或离开讲台。此外,该校出台外聘兼职教师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情境,经过试讲获得合格评价后,外聘兼职教师才能走上讲台。目前,该院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师148名。

  教师们在承诺前和承诺后的心态完全不一样,王志敏说自己既激动兴奋又忐忑不安。“我是骨干教师,以前教学测评多次获得优秀,承诺是展现自我的最佳平台,也更直接更震撼,心中激情满怀,今后争取把每堂课都上成公开精品课。”

  承诺更是一种挑战,很多教师觉得压力倍增,都积极申请到企业顶岗锻炼,不断提升自己。“我要考虑怎么让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青年教师王江说:“我的企业实践经历较少,感觉‘活水’不足,对承诺既爱又恨。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借助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锻炼,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努力把课上好,争取不被学生‘炒鱿鱼’。” 

 深入学习领会 准确理解把握 全面贯彻落实


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举行

  5月5日下午,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全面系统、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林正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中国农业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亚楠、北京科技大学2010级本科生刘畅,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亲切关怀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报国的精神力量,也是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袁贵仁听取大家发言后强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到5个“深刻理解把握”。一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当前应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年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全面、最深刻、最完整、最系统的阐述。二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对国家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教育工作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三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从当代、历史、国际等多个角度,从传统文化和个人理想信念等不同层面,全面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四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既是对广大青年的明确要求,也是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努力方向。五是深刻理解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要在研究和探索、认定和养成、坚守和践行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袁贵仁指出,总书记在面向广大青年师生提出殷切希望的同时,还对深化教育改革、教师教书育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袁贵仁强调,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重要政治任务。要加强学习宣传。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及时反映各地各校贯彻落实的举措成效,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师生典型。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观点,做好宣传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要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真正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端正观念、明确思路、推动工作,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座谈会。部分在京高校师生代表、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解读

    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徐文新 俞启定

    教育部、农业部日前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人才支撑和农民个体层面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也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密切相关,还是推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突破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现实困境的实际行动。

    这次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以开放、创新、务实的工作理念,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第一,通过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持续性问题。

    《培养方案》中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一般在50岁以下”,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占总数的9.54%,对比2010年的110.4万人、2011年的85.4万人,招生规模连年下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80后”中农村出生的孩子80%以上没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与之相反,随着近几年中央政策的持续利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大量务农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强烈的接受教育培养的愿望,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到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却由于“超龄”、不能全日制在校学习等因素,享受不到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排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序列之外。

    通过这次招生对象的重大改革,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骨干人员,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其素质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其收入、地位的提高,逐步使从事现代农业具有职业化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增强现代农业职业的吸引力,培养后继者从事现代农业职业的兴趣,树立在农业领域从业创业的决心,引导青年人选择到现代农业从业创业成才。

    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设计,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兼顾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队,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四化同步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有持续的人才支撑。

    所以,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将现实紧迫性和战略前瞻性有机结合,既是现实的务实之举,也是长远的战略设计。

    第二,通过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特别是“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安排,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以坚持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制定原则,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在基本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在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上提出了达到1︰2的要求。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也采取了远程教学和分散学习的教学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强化“农学结合”,加强与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鼓励学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注重借助产业、行业的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而且配合基本学制、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符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原则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在职农民学习规律和生产生活实际,而且让全日制在校学生多接触现代农业、了解产业发展前景,便于激发后继者的学习意愿,培养职业兴趣,引导未来从业创业方向。基于产业、服务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在保持专业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教育培养资源,彻底克服“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的与实践、与产业脱节的低效率、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通过“学分制”的设计,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性问题。

    《培养方案》规定“学时与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在有效学习年限内,累积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进而对“认定学分”做了相应的安排。确定了“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三大类20个小类的认定学分设计,提出了在地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的构想,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这种设计使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学习成果都能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并且有较为详细的分值规定,可操作性较强。

    这种设计将“学分”与“学时”对接,对农民相应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区域协同,打破所有制、部门的限制,在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内推进教育培训资源集群,克服“九龙治水”的弊端,使不同部门的各级各类农民培训资源得以整合、优化,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形成对农民知识、技能和道德长期持续的素质培养,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通过开放、灵活、互通的课程设置,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能力素质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以及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分成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五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并将三大类的课程进行开放式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而且,“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

    这样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农民现实的生产经营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双重需求,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普遍性和区域、农民生产的特殊性,专业相对稳定性和产业领域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工艺变化的矛盾,符合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业互融、城乡一体的特点,使农民具备多种能力素质,拥有较大的职业选择、转换、发展的空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抓紧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要求,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岗位需求。《培养方案》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

    (作者徐文新,系北京市中关村学院农村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作者俞启定,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职学校实行春季招生已有一些年了,客观地说,春招对巩固中职生源、发展中职教育,起到过一定作用。但从整体和长远看,中职春招存在弊端,应该警惕。

  一、操作不规范,义务教育年限缩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必须严格履行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而在部分地区,中职春招中的不规范做法,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了八年半,还美其名曰到职业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这不仅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还是违规者的自欺欺人。

  二、损害法定受教育权利,伤害未成年人自尊。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初中学校把春招对象划定为所谓的“差生”。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不上500分别想上普高”的标语。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都背着“失败者”“淘汰者”的思想包袱。

  三、动摇基础,影响公民素质提升。从春招实际情况来看,进入中职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变成了混年限。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没真学,部分学校也没真教、没真管。

  四、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义务教育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上省示范性高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自觉不自觉地向文化课成绩优秀生倾斜,放松了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的教育和管理,而春招则直接助长这种“怪胎”的迅速发育和茁壮成长。

  五、市场交换意识侵蚀学校净土。中职春招中的生源交易已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公开的秘密。特别是一些私立职业学校,由于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名为办学,实为“中介”。而一些生源校的所谓“差生”“差班”简直成了“香饽饽”,一些教师在利益诱惑下,利用家长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失望情绪、对职业学校信息了解的不对称、特别是对老师的信任,在花言巧语中将学生待价而沽。

  六、教师招生,苦不堪言。每年的春招,对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来说,是一场身心俱疲的“苦旅”:为了春招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家万户。有的学生家长见招生老师像遇见“瘟神”般躲避。有些学生家长甚至拿扫帚将招生者赶出家,斯文扫地。

  七、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春招耗时长,有的一个月都打不住,无论生源校还是招生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均受重创;春招耗物大,耗财多,耗力惨,像赶一场场大集,结果招生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挤占本已捉襟见肘的职业教育经费。一个春招季节结束,教职工身心俱疲,教学元气受损。

  八、动摇现代职业教育根基,职业教育体系难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职业教育不是层次教育。而春招恰恰是在不断强化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早已潜在的普通教育高层次、职业教育低层次的心态。恰恰是在告诉世人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长此以往,现代职业教育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强国富民梦,伟大复兴梦何时才能实现?

  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警惕中职春招弊端!真正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统筹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依法高质量严要求完成,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基础;招生体制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要真正放在应有位置;招生市场必须规范,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职业学校必须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切实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必须科学实际,法律法规要加快出台实施。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