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929日,上海市教委公布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配套文件,即《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评价办法提出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并重,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语数外考核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设立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上海中职学业水平评价办法提出,中职实施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全面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考试两大类。

    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引入社会评价,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能学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获奖证书及其他证书等,反映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及相关职业素养养成情况。

    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语数英3门设立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为学生必考,等级性考试为学生选考。英语等级性考试中的口语测试单独组织,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考试命题强调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相关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职场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科目考试成绩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

    上海明确,学业水平评价对象为具有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的学生,评价成绩作为用人单位录用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师张文萍认为,上海学业水平评价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实施分层要求,语数英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样的评价方式非常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点。

    综合评价结果将用于高校自主招生

    上海中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提出,将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记录内容涵盖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类: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各门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反映学生在职业规范、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反映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情况。

    上海将建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记录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学校统一录入并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电子档案,最后生成纪实报告。

    2018年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校推荐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并推动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等环节中,试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参考。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总经理嵇东明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上海实施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引导中职校的人才培养将逐步由单一的“知识型”“技能型”向综合的“学习型”“发展型”转变。

    评价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长期以来,由于中职学校办学主体复杂,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差异大,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分配课时数时难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一些中职学校开设“升学班”和“就业班”,前者课程教学倾向于开设文化基础课和升学所需的专业基础技能,走入应试教育的套路;后者倾向于专业技能课程,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认为,评价方式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科学规范。“设立4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将促使中职学校调整好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的课时比,纠正一些中职学校重职业培训而轻文化基础、重技能提高轻素质教育的倾向,引导中职学校课程设计逐步走向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并重。”邬宪伟说。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评价办法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趋势,搭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学、就业和发展“立交桥”,支撑服务职业教育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徐卫东说:“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评价内容,体现了把职业特性融入职业教育各环节的清晰思路,通过抓住评价方式改革这个‘牛鼻子’,将全面促进中职升学和就业两个市场质量的有效提升。”

    今年起,福建允许对产业急需的艰苦专业降分录取。上周,福建省政府向全省正式印发了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明确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2015年年底前,出台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意见,启动实施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10个对接产业的专业群和350个服务产业的特色专业,其中应用型本科专业150个、高职专业100个、中职专业100个。

  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同待遇

  根据细则,福建各县(市)至少要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设区市办好至少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若干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20163月前,出台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统一招生政策、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安排专项资金、培训项目及经费,统一学校设置标准、评估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2017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同政策、同待遇、同发展。

  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福建省政府明确,2015年年底前,全省开展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63月前,制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试点实施方案;2016年秋季学期起,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试点工作。

  福建强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加大产业急需专业扶持力度,2015年起允许对产业急需的艰苦专业降分录取,提高生均拨款系数。在本科三、四年级,专科二、三年级,允许学生根据紧缺产业的人才需求转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

  千万奖励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福建省确定依托学校、县级职教中心、行业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工培养基地、县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给予每个基地不少于50万元、技能大师工作室5万~10万元补助。

  2015年,启动公共实训基地培育建设项目遴选工作。20163月前,制定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标准,对经认定的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给予每个1000万元的奖励。

    上海市普陀区主动贴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区域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计划》。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提高中职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标准,积极落实中职校免学费政策。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组建“区职业教育联盟”,下设教学与实训协调中心、校企合作指导中心和人才工程支持中心。

  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聚焦内涵建设和职业教育品牌打造,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开发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启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开放融合,强化功能。依托学校实训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各类劳动者和社会人群的技能培训。建立退伍军人培训基地,开设退伍军人培训班。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技能体验活动等。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职业教育发展,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职业生涯指导。

    首届新疆节水农业高峰论坛日前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论坛旨在聚合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力量,瞄准“一带一路”战略,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节水农业,服务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此次论坛由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农业节水方面的专家、高校代表、企业代表等200多人与会。论坛围绕新疆节水农业发展前景、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与发展趋势、产学研合作培养节水农业人才的新途径等议题展开。

    论坛期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天业节水农业工程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为学院名誉院长,聘请20多位专家学者为学院办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专门为节水农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表示,有了强大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做后盾,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计上有了坚强保障,将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新疆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节水农业人才,同时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节水农业的带头人。

    916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获悉,内蒙古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牧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今年起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动力的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


  据介绍,内蒙古将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牧区学生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牧区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完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期发布制度,引导职业教育围绕市场需求办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设专业、按照岗位要求搞教学,不断提升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内蒙古鼓励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牧区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扩大面向农村牧区的招生规模,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加强对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和岗前培训。

    日前,福建工业学校报到首日近2000名新生报到,创全省中职校首日新生报到人数新高。该校不得不发布紧急“截止招生”通知,对未报考该校志愿但入学意向强烈的学生安排考试,择优录取。近日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截至8月底,省内中职校完成全日制招生109034人,同比增加28721人,招生计划完成率同比增长18.9%

    福建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庄伟廉分析,福建中职招生呈回暖态势,一是现代职教体系日益完善,如开展中职与高职“3+2”、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的贯通培养试点。二是招考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招生比例逐年增加。三是就业导向更加凸显,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等。

    日前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湖北教育援疆开创“中高职直通车”新模式。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和新疆博州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今年秋季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的200多名新生,在博州读完中职后,将直接到湖北省的高职院校去继续读高职。“上博州中职,读湖北高职”的新机制建立后,实现了跨省“3+2”模式,构建起了符合博州中职发展实际的帮扶机制,拓宽了博州学生到内地读书的渠道和机会。

    据了解,湖北省对口支援博州,一直坚持教育援助。湖北省的高职院校为博州中职教育提供专业教师和智力支持,在博州中职教师队伍遇到困难时,湖北省根据博州中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要状况,组织多所高职院校派出教师,每年确保有30多名湖北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博州中职从教,弥补了博州教师队伍的不足。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行为,加强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要做到“六个严禁”。
  通知要求建立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审核备案制度,学校招生简章必须经市教育局主管科(处)室和招生部门审核后方可向社会发布。对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和招生办学严重违纪的学校,要坚决停止招生。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学籍管理做到“六个严禁”,严禁未经市教育局批准的、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以中职学校名义招生并注册学生学籍;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在中职学校挂靠招生并注册学生学籍;严禁中职学校“一校两牌”注册学生“双重”学籍;严禁中职学校虚报学籍或保留流失学生学籍;严禁为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学生注册中职学生学籍;严禁利用虚假注册学籍信息等手段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

    天津市组织实施“八大工程”,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实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产教合作机制。协调各区县、各行业,将中等职业学校由97所调整为50所。组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组建19个职教集团,集团内部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贯通式”管理体制,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

  实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分三期建设占地37平方公里的海河园区。一、二期交付使用,9所职业院校、6.5万名师生入驻园区。实施信息化、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公共实训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教育设施的统筹管理。

  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工程。与国家部委合作,成功举办七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加强对大赛创新发展的研究,完善竞赛机制,弘扬竞赛文化。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观摩大赛,举办国内外知名品牌职业教育教学设备展会,推荐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直接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学习培训。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实施课程与证书融合的“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建设和完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标准。开展中、高职学分相衔接试点,建立技能型人才“升学直通车”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和试行“学徒制”,开发和推广岗位技能“培训包”。建设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系统。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工程。修订完善职业学校设置和评估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地方性政策法规。试行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建立教职员工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制度。深化技能型人才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改革。通过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落实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加强示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师德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和涉农专业教师培训、名师和“影子校长”境外培训。制定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稳定专任教师队伍、吸引大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工程。举办职业教育高端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引进海外高端职业教育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展职业院校海外办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标准、宽领域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实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出台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以“学习包”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资源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远程教育中心为龙头,城市社区学院为骨干、社区学校为基础,涉农区县职业成人教育中心为骨干、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的数字化学习网络。探索设立市民学习账户、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青岛市开展“职教义工”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有力提升职业院校实践育人成效。

    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青岛志愿服务网”,定期发布“职教义”工志愿服务项目,利用网站组织评选青岛市职教星级义工和优秀义工团队,实现统一注册、管理、工时认证和考核,建立覆盖全市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志愿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参加志愿服务的职业院校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0%,注册志愿者比例占30%以上。

    加强队伍建设。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师生技能特长,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职教义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网络服务档案,开展绩效评估,把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推优评先、推荐实习与就业等挂钩,把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纳入年度考核和专业成长考核。强化岗前培训,制作指导手册,开发培训教材,明确岗位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丰富服务内容各职业院校主动制定“职教义工”具体活动方案,遴选专业特色项目,为提升社区居民职业能力和生活技能提供服务。 2015年各职业院校志愿服务队已为社区居民开设课程近200节,涉及礼仪、生活常识、汽车维护、护理、通信、理财、摄影等多方面内容,逐步树立“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得到社会好评。

    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教师吕海波指导学生选送的参赛作品“送餐机器人”获得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一等奖。

    作为宁波中职教师队伍的一员新兵,吕海波去年9月成为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机器人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出身的他告诉记者:“这完全得益于宁波在引进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实习实训教师时开辟的绿色通道,让我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企业人’有机会成为‘事业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资源。”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进口、过程和出口等各环节中找准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与手段创新寻求事业新发展。

    近年来,不少优秀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加入宁波中职教师队伍,中职专业课紧缺专业教师可直接进入面试,不受岗位与应聘人员1∶3比例限制。

    “在人才引进上,我们打破了企业能工巧匠进入事业单位的壁垒,使优秀紧缺人才‘进得来’;在专业发展上,我们建立符合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和成长平台,使业绩显著、潜力较大的教师‘上得去’。”沈剑光说。

    宁波职教中心学校教师王姬今年获得首届“宁波市教育名师奖”,此前已经获得了宁波市首届优秀双师型教师、首届专业首席教师和浙江省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我能取得这么多荣誉,是和宁波推动的名师培养改革分不开的。”王姬说。近5年来,王姬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主编教材10本,获专利8项。

    宁波在名师培养中完善两个序列,从2011年起,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单独设立一个序列、四个梯次的骨干教师队伍,包含专业教师技术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首席教师和省特级教师。

    宁波在职称评审中也将职教和普教分开自成体系。中职教师职称评审相应调整了评审指标,并单独组织评审委员会,由职业教育专家任主要成员。宁波市对中职职称评审进行改革,还加入技能测试环节,使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更能体现实际要求。

    2012年,宁波专门推出覆盖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曙光工程”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骨干队伍的“卓越工程”,均以5年为一个周期。“卓越工程”推出五大培养计划,计划投入2900万元,重点选拔培养5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国内高端培养300余人。“影子教师”出国培训近百人,中外合作学科专业博士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人左右。

    为了鼓励教师从教,从今年开始,宁波试行普高教育质量奖和中职教育服务奖。其中,中职教育服务奖用于奖励中职学校教师团体,考核团队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等情况。

    此外,宁波还设立农村教师特岗津贴、特殊教育津贴,并在省定标准基础上相应提高标准。除收入保障外,宁波更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2011年建立市直属学校事业编制在职教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保障制度,设立600万元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基金。

    未来五年,北京市将逐步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历经一年形成的《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意见》目前正进行修改完善。

  根据实施意见,至2020年,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压缩近一半,在校学生控制在6万人、学校减少至60所左右。

  此外,实施意见鼓励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向郊区县疏解,并将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进行跨区域合作。

  规模 中职学校减半至60所左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北京市教委于2014年7月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历时一年,形成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于2015年7月10日上报市政府,目前正在征求各区县政府意见进行再次修订。

  缩减规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根据实施意见,未来五年本市将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中职在校生规模6万人左右,高职与本科衔接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

  根据实施意见,至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将调整到60所左右,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相对稳定。据了解,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为116所,这意味着,经过5年“精简”,中职规模将缩水近一半。

  
结构 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

  规模的减少,必然伴随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调整。根据实施意见,届时将撤并一批低端产业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重点加强一批紧缺人才专业建设,与产业承接地合作办好一批品牌专业,并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促进职普融通、职继衔接是让职业教育更“接地气”。未来将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办学资源开展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力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中专学生开展创业就业指导。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格局。

  未来本市还将引导东城区、西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向郊区县疏解,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将探索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集团,适应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需要,支持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等。加强与河北张家口市职业院校的对接协作,为2022年冬奥会培养培训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 实践性教学达总学时的60%

  未来的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实施意见,未来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加强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其中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此外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职业教育的课堂如何更吸引人?实施意见同样给出了方向,那就是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今后将积极推行低年级按专业大类统一组织基础课教学,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3。

  文物保护专业 中职9月首开班

  中职教育面临“压缩”,什么样的专业才能“适者生存”?新、缺、融的专业较有希望。

  今年9月开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的文物保护专业将迎来首批20名新生。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故宫博物院专家将走进课堂,亲自讲授专业课程,指导实践教学。

  据悉,这是北京文物保护专业首次落户中职学校,也是故宫博物院专家首次执教中职学校。

  学校方面表示:“目前北京市有部分学校开设了文博类专业,以历史、考古等方向为主,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学科理论研究,中职学校的培养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据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介绍,未来将积极与北京的相关大学开展合作,计划推出“3+4+2”的学习机制,即3年中职学习、4年本科学习、2年研究生学习。

    近日从青岛市教育局获悉,青岛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将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重点解决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定允许学生工学交替,提前或者延后完成学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可享税收优惠等。    

    该条例规定,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市、区(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统筹用于职业学校发展。职业学校可依法自主聘任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额中的20%可以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同时,职业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所得收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在校企合作方面,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校企合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锻炼的单位、扶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该条例还规定允许学生工学交替,提前或者延后完成学业;可以学分互认,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与普通高中之间学籍互转。  

    从8月25日召开的海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近5年,海南投入80亿元发展职教,共培养毕业生26万人;连续8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高职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据了解,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重点民生工程,要求“用3年时间打好职业教育翻身仗”。近5年来,全省投入80亿元重点支持了16个骨干龙头中职学校和16个市县职教中心的建设,改扩建了50%的公办职业学院。新建162个设备先进的中高职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为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免除涉农专业学生学费。从2015年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对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升入高职院校(含本科)的中职毕业生,给予每人共计5000元的学费补助。5年来,该省共投入16亿元资助中职学生达82万人次。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全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能力,岛城将实施青岛市现代职业教育“十百千万”工程。

  据悉,这个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围绕全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0所以上具有鲜明青岛特色、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品牌职业院校;建设100个以上内涵丰富、辐射能力强的市级骨干专业;培育1000名以上产学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30万名以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双提升。

  建设品牌职业院校项目中,要求在青独立设置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主干专业以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外贸、旅游、物流等专业为主。还将从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遴选“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700名,高等职业院校300名。

    山东省政府日前发布意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意见提出,职业院校要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限制和取消落后、过剩专业,今年起,山东将建设100个中职品牌专业、100个高职品牌专业群。

    此外,扩大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范围,在春季高考中增加技术技能含量;稳步增加春季高考本、专科招生计划。

    从2016年入学新生起,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2016年,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将达到1.1万元。

       新疆近日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要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疆提出,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局,以地(州、市)为单位,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以优质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不同教育层次相衔接、与全区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新疆明确各级政府是职业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新疆将利用5年时间,使职业教育结构规模更加合理,院校布局更加科学,专业设置适应需求,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广西日前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重点建设100个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基地,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全覆盖,给予中职学校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2000元学费补助。

  广西明确,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每年还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补助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学费。

  此外,广西提出建立100个职业教育协作扶贫培训基地,开展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2014年11月,广东、广西两省区扶贫办签署《广东对口帮扶广西职业教育协作框架协议》,广东、广西开始实施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试点。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等8所职业院校与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等18所职业(技工)院校被列为“两广”对口帮扶职业教育协作扶贫培训基地。

 
    8月4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公布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3所高校获批为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3所获批试点高校正式跨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培养行列。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公布全国45所院校为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其中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3所重庆高校。各试点单位将于2016年首次招生。招生方向必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不得超过5个,招生对象的前置专业必须与报考专业的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据悉,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

    近日,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协议。根据协议,试验区建设周期为2015年至2017年,在建设期内,教育部将与重庆市共建九大职业教育制度。

    此次试验区建设是在贯彻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开展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机制;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本制度探索为重点,以省级试验为平台,完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

    建设周期为2015年至2017年,在建设期内,教育部将与重庆市共建九大职业教育制度,分别是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制度、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和终身学习制度、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多元办学与国际合作交流制度、职业能力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待遇保障制度。

    《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协议,是继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签订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以及2009年与重庆市政府、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政府签署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以来,教育部再次与重庆市共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