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3年前开始启动实施海外培训、国内进修、企业锻炼、能工巧匠进校园、优秀团队培育等5项计划,助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海外培训计划——提升先进职教理念,开拓国际视野。每年选派2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为期4至6周的海外培训,同时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研修。海外培训主要面向优秀教学团队中特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精品课程主持人,重点培训有发展潜力、教学成果突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学习借鉴海外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新理念,熟悉专业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掌握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造就一批理念新、教学改革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引领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国内进修计划——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改善知识结构。每年安排50名教师参加4至8周的国家级、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开发手段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等方面能力;每年至少安排60名年轻教师进行2至4周的校内教学能力专题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教学规范、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设计理念等方面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支持教师更多地参加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研讨会,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会、协会组织的调研评估活动,同时邀请知名专家进校做报告和开讲座,引导教师主动地自学和研究职教理论和规律。此外,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转岗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企业锻炼计划——加强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每年至少安排8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以专访、调研、技术服务等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增加企业经历。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企业技术工作,在制度上保证每一位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情况和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使教师在实践中了解情况、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术、练就技能、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企业工作寻求科研课题和丰富教学案例,为搞好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充分利用省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人才优惠政策,设立企业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岗位,每年选聘10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5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为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兼职教师来自生产一线,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在相关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技术研发能力,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深造诣,能较好地指导专任教师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培训以及与校内专业教师“结对子”等方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优秀团队培育计划——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梯队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专兼结合、培训进修、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等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重点遴选建设20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使梯队发展更具合理性。加强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培养,重点建设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和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5项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和4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今年又增新成员,启动“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初中毕业生进入该项目学习3年,成绩合格并通过转段综合考试,就能就读普通二本院校。该项目的培养计划是7年,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同制定,前3年的中职课程内容与后续本科段学习内容无缝对接。69名今年中考高分考生选择了该项目,3年后他们将直接进入金陵科技学院就读对口专业。

  “我们负责该项目中职部分的学生培养,有两个专业与金陵科技学院对接,一是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对接专业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是电气技术应用,对接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据南京高职校党委副书记张宁新介绍,“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是江苏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新举措,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符合要求的还将获得学士学位。

  据了解,该项目的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理论,又要学习专业课程,学期末还将接受为期一到两周的专业技能实训。此外,因为两个专业本科阶段对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因此数学和物理两门课程使用普通高中教材。对于英语水平要求也高,金陵科技学院希望能达到三级B的等级。

       为更好地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开阔教学思路、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1211日下午,陕西工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电工教研室全体专兼职教师分别在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和供配电实训室进行了《电子线路规划与实施》和《电工线路规划与实施》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中,主备课人吉武庆(电子教研室主任)和耿凡娜(电工教研室主任)分别陈述了《电子线路规划与实施》和《电工线路规划与实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和介绍了课程的大概内容以及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参加活动的教研室老师自由发言,就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部分、教学重点部分、教学难点部分,能力目标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团结协作,共同提升了对课程的认识,提高了教学和科研能力,夯实了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

        据悉,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的系列活动。集体备课可以起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团队协作、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

 

    12月11日下午,由陕西工院保卫处和土木工程学院、数控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消除火灾隐患·珍爱生命安全”冬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上举行,各二级学院的400余名学生全程参加了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齐诵“防火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承诺,在“消防从我做起”的横幅上签下名字,并踊跃参与消防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填写消防安全调查问卷,观看消防安全知识展板。本次活动有效增强了我院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及时应变能力,也为营造安全舒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消除火灾隐患·珍爱生命安全”冬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举行


同学们以签名形式做出庄严承诺


踊跃参与有奖问答


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展板


400余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学生去外地实习了,怎么管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院校。

  日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铁科院)利用微信研发的顶岗实习平台“微信课堂”在2013年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上获广泛赞赏,被与会院校一致推荐:“回去以后要在本校学习推广”。

  据该院副院长韩先满介绍,“微信课堂”是学院开发的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平台,它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学院自主开发的后台管理系统与数据库,构建起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是针对该院学生顶岗实习区域分布太广、难以管控和不方便集中授课而开发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学生在实习时到岗如何?有什么问题?过去,学校指导老师只有到现场才能得知。现在,学生每天要在微信平台上报到,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平台向学校反映。

  该院信息中心主任沈坚勇介绍,学院今年1064名定岗实习学生全部采用该教学法管理,学生日点名签到率在90%以上,学生“微信课堂”组织小型讨论会40余场,学生和实习单位普遍反映管理效果显著。

  微信课堂会每隔一个星期搜集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学生可用文字、语音发表意见。此外,通过实时拍摄图片,方便老师图文并茂地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微信课堂开办3个月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沈坚勇说。

  指导教师每天都要针对当天的实习情况,通过平台对一些集中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导,与学生交流,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具体困难等,让学生身在现场,心系学校,形成一个虚拟的网上班级,并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学院的各类通知要求也在此平台上展现。

  韩先满认为,“微信课堂”突破了顶岗实习学生分散的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每个学生教学进度都可以由自己自由掌握,照顾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学院教学紧跟企业需求动态调整,实现专业教学与现场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

  另外,顶岗实习的考核一直是顶岗实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这个平台后,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到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实习日志等数据都准确及时进入数据库,给指导老师考核学生提供主要的参考数据。同时,“微信课堂”也对各院系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与管理进行考核与评比,主要考核教学计划及实施情况、实习计划与实施情况、教师开展教学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开展实习管理情况、学生点名率、日志发表量、讨论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每周公布一次,每学期期末对考核结果加以运用,年末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站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颁奖台上,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学生朱小余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参加如此高规格的颁奖活动,能见到这么多的两院院士,还能拿到有赛项主任王越院士签名的获奖证书,我真是太高兴了。”
    近日,陕西工院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的学生代表朱小余和指导教师吉武庆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工信部主办的“瑞萨杯 ”201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典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桔副司长、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李志宏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王越院士、吴一戎院士、李未院士、徐宗本院士、中国工程院吴宏鑫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显利教授、瑞萨副总裁川嵨学先生,以及来自全国31个赛区的各赛区教育厅主管领导、组委会、专家组代表、全国一等奖获奖教师、学生代表以及媒体代表近5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长期以来,陕西工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院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八届大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积极承办和组织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竞赛平台,极大鼓舞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丰富了他们的参赛经验,学生获得奖项的数量、等级也在不断刷新。
    据悉,本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的1044所院校,11838支队伍、35514名学生参赛。陕西工院共组建了12支代表队参赛,共获陕西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在随后的综合测试中,陕西工院获陕西省一等奖的4支参赛队作品入围国家级奖评审,最终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实现了陕西工院此赛项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也填补了陕西省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的空白。

参加颁奖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合影

学生在进行全国竞赛测试

获奖证书

    12月16日上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与遂宁市教育局、遂宁市职教集团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市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阶段推进会。学院党委书记、省政府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领导小组组长王金星,学院副院长、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展荣,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相关同志,各区县参与试点项目并举办改革试点班的中职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院内相关专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项目试点办公室主任刘进主持。
    会上,安居区、船山区、射洪县、大英县、蓬溪县五个举办改革试点班的职业中学负责人及我院与之对接的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专业负责人就试点班的开班运行管理情况作了汇报,并就开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做了介绍剖析,同时提出了客观实际、可供采纳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围绕“解决问题、巩固推进、创新发展”的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与会人员对会议提出关于衔接招生试点、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体系构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及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阐释,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学院党委书记、试点项目负责人王金星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试点单位和相关负责人要提高认识,正确估价,统筹把握好改革试点过程中“认识观念统一、专业建设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的“三个统一”,切实解决好组织领导、稳定巩固、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总结宣传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把试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特色和成效,让家长放心、学校满意、学生得到实惠,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陕西工院学生在该项竞赛陕西赛区及全国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陕西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
       
本次比赛共有全省73所高校的1232支代表队参加,代表我省专科组参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仅有两支代表队。陕西工院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学院上下对本次比赛的大力支持,同时,基础部高度重视本次比赛的备战工作,精心选拔参赛学生,合理组建队伍,指导教师们主动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带领学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查阅文献、建模求解、撰写论文,扎实备战,也为陕西工院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教育厅表彰文件

优化配置资源 面向市场办学 学生就业看好

  项城职校成青年报考首选 

  “几年的打拼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而在于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这是河南省项城市中专学校2003届毕业生张军旗,为母校上千名校友所作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转变观念,职教受青睐

  今年25岁的张军旗,现任郑州富士康生产线课长,负责管理4000多名员工从事高端手机生产。“像张军旗这样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出现了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收获告诉社会:只要坚定信心,以中职为起点,以职业技能为基石,努力拼搏,定能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项城中专学校校长高必星说。

  项城市坚持三教统筹,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成了以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行业(部门)培训为支撑的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是项城市在职成教改革方面的成功尝试。该市原有3所公办职业学校,规模小、生源少、质量低、生存难。为有效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子,该市把3所公办职业学校全部撤并,集中财力新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市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形式,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6%以上。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集电大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办学以来,学校陆续有1.8万名毕业生被安置到青岛海尔、深圳富士康、北京首钢等省内外大中型知名企业,每年为项城经济创收5亿多元,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对口升学中,数千名学生考入本、专科院校深造,毕业后大批学生回到家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模式,增强吸引力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项城市首先做到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专业吸引力。前些年,南方需要大量计算机、电子专业人才,该市大力建设这两个专业。近几年,人才市场急需大量机械加工人才,该市又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特点,项城市努力推进职业学校的开放办学。项城中专积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教学班”,采用德方标准化教学模式,学到了一流职业教育国家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项城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报考职业中专。学生不再是过去高中“淘汰”下来的落榜生,而就是冲着学一门技术“首选”而来。

  保证质量,服务好当地

  项城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在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两年制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工作,获证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市狠抓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为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项城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速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近年来,项城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满意率在95%左右。

  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技能,是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头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合作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实用人才16.1万人,基本达到了每个农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的目标。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丁艳、黄世俊)又到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对于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就业似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近日,广东省惠州市某公司总裁杨彦彬与该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约定,联合组建规模为100名学生的平职学院“创仕实业订单班”,由企业资助每生学费6000元,同时每年设置“创仕实业奖学金”10000元,对不少于20%的学生给予奖励,使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这只是平职学院近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一个缩影。

  平职学院以人才培养创新为目标,以高职教育为本,为地方产业转型、企业技术升级培养“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毕业生,把学校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的人才源和服务源。

  学校还围绕“项目入校园、服务进企业”的目标,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现在,我们拥有自建和与企业联建的校内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验实训室98个,与企业建立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106个。学校‘两厂’的探索,让学生有了真刀真枪练习的平台,‘两厂’已经成为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平职学院副院长李树伟说。

  本报讯(记者李新玲)我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益职业学校——北京百年职校,12月3日正式开设“零售人才职业培训课程”,课程由沃尔玛中国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培训面向零售业的一线专业人才。

  去年,沃尔玛中国公司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了300万元人民币,建立“沃尔玛零售人才培训基金”,之后经过一年的课程准备和教程设计,先在北京百年职校开设课程,之后将在成都、大连、南京、武汉等8所百年职校进行复制推广。

  整个培训课程包括人生技能、职业与工作、零售专业三个部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认为,这一新课程可以为我国零售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零售行业的发展。

  虽然高考成绩过了今年江苏省三本文科线,但是彭宇却选择到一所高职院校做了一名没有学籍的“插班生”。

  “不如去学门技术。”由于未被所填报的本科院校录取,彭宇放弃了复读和去其他学校的机会,与从事建筑行业的父母商量后,决定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插班”,修习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关课程,学门实实在在的技术。

  实际上,彭宇的情况在江苏建院并非个案。据该校教务处主任刘海波介绍,这些插班生在校也被称为“进修生”,他们中既有彭宇这样的“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放弃复读或者其他途径,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江苏建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校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学校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与普通在校生基本一致,但是权益上有所区别,比如在奖学金等方面有所限制。

  近年来,江苏建院的“插班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在校的近400人,“仅今年学校接纳的就有160多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刘海波说。

  一所高职院校何以能吸引这么多学生不要学籍、不求文凭,只为插班听课呢?对这些入学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言,这一形式又能否真正在其就业和发展道路上,起到良性推动作用?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江苏建院。

  本科生“插班”高职只求学“真本事”

  谈起江苏建院的历史,学校师生首先津津乐道的便是该校的军校背景,也因此渊源,学校至今都保持着半军事化管理的传统,每天严格考勤的早操制度就是其体现之一。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插班生赵帅(化名)来说,每天出早操是自己“上一个大学生活”中难以想象的,“那时肯定起不来床。2011年毕业于南京某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两年后,决定重回校园“深造”,开启“另一个大学生活”。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赵帅解释说,“主要是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他曾在公司里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项目经理,因为不懂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经常难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像投标、做预算都得找别人来做,特别不方便,于是想自己学一下造价,再做心里也更有底。”

  通过亲友介绍,他了解到江苏建院的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家都‘认’,造价专业也排名靠前。”所以,选择来此插班,至于有没有文凭学历,“我不在乎,就是想来学本事的”。

  在江苏建院党委书记袁洪志看来,就业质量是吸引插班生的重要因素,事关其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并不太计较学生的文凭和学历,更多是按照学生的“本事”给待遇、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螳螂’的到来。”袁洪志介绍说,今年,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来到江苏建院举行专场招聘会,此前这家连续10年在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基本都是去本科院校招聘,而这次却选择来该学院招聘,最强有力的原因就是:据该公司统计,其区域项目主管中江苏建院毕业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

  “技术过硬、有真本事的学生自然待遇好、前景广,与此同时这些高质量的学生也提高了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无形中牵了线。总之,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袁洪志说。

  企业青年插班生只为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望”

  虽然同为来自企业职工的插班生,但刘建东的起点明显比赵帅要低得多。

  初中毕业后就在外打工的刘建东,28岁重返校园时,已经10多年没拿起过书本,“底子薄的程度就像纸片一样”。

  起初,凭借在工地上的那股“能吃苦、爱问好学”的劲头和对建筑业的兴趣,还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得到了当时工地领导的推荐,后经公司帮助,获得了来江苏建院建工专业插班听课的机会。

  但是到这里仅一周,原本满怀期待的他,便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像听天书似的”,刘建东回忆说,尽管由于此前在施工现场工作的经历让他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专业课的学习,可是在数学、物理等公共课面前,他完全束手无策。

  准备打“退堂鼓”的他找到班主任宋功业,将自己的困境告诉了这位也是“从施工现场来到校园”的老教授。宋老师用心开导他,一番鼓励下,刘建东重拾信心。“当时,宋老师对我说,要想把课补上去,一定要靠自己。先花一学期时间,把课先听懂了”。

  为了把课补上,刘建东把自己“能吃苦”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中学的理科教材,从头开始学,别人上课的时候他跟着上课,别人下课的时候他继续复习,生活里几乎没有任何缝隙,插班三年连走出校门看看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虽然学得苦,但令他感激的是,不仅有像宋功业这样的老教授点拨他,班里还有同学专门帮他补课,大二时,他已经从一开始班里的倒数第一名跃升至前几名。后来,毕业回到公司后,他一步步做到了设计部经理的职位,这个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民工”,现在手下的员工不少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回顾那三年插班经历,刘建东感慨,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自己爱学习钻研的精神给彻底激发出来了。

  在宋功业眼中,这个弟子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事实上,这也正是大部分企业青年插班生的特点之一。重返校园的赵帅深感“压力大增”,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也更加珍惜,“目的很单一,也十分明确,就是来学知识的。”

  部分插班生为自主招生作准备

  “目标明确、准员工化、个人社会化程度高是企业青年插班生的主要特点”,在江苏建院学工处副处长胡永看来,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术和技能,提高知识层次。“而除此之外的另一大类插班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为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作准备。”

  这类插班生不少是“高考失利者”,家人多从事建筑行业,父母亲友希望其能够在江苏建院接受相关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就业或者继承家业作打算。这些学生大都在学校边修习边准备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一旦通过考试,其之前课程所修学分也能够被学校所认可计入。

  19岁的张奇正在准备明年江苏建院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自称“高中时都玩烦了”的他,插班之后“开始懂事了”,“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插班生还是有点心理落差”。张奇说。

  虽然张奇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父亲还是希望他这个唯一的儿子能够承担起家族企业,这对张奇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接受父母建议进入江苏建院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插班听课之后,他所学内容与家中企业从事领域相契合,“从小身边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学起来更容易些”。

  现在,每周末回家时,他都会想着去厂里看看,“至少能分辨出这些工程和产品的优劣了”。不过,在张奇看来,插班能否学到东西,关键还是要看学生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插班生的管理是个新课题

  不论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还是拥有家族企业的张奇,不论是企业青年,还是高考失利者,这些形形色色的插班生,“实际上是现在高职院校生源越来越多样化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化的表现。”袁洪志对此分析说,通过各种方式招进来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差距不一,情况各异,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精细化。早在三年前,学院就开始提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从而使每类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随着各类情况和背景的插班生的到来,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课题。据刘海波介绍,这些学生毕竟不纳入学籍管理,入校前虽然学校跟企业或家长有一定的协议,但是对其管理的界限还是有些模糊。学习上有学分制概念,可缺乏实际内涵。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务教学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因此,出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考虑以及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学校对插班生的规模予以控制”。

  对插班生的管理,江苏建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参照全日制在校学生管理办法,并给予重点关注。”据学院学工处处长刘盛贤介绍,一方面是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向准备自考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自习空间和相关信息等;另一方面就是关注他们的违纪情况,加强考核。

  此外,“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追踪,以便于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同时在奖惩制度上,也在逐步有新的考量。”胡永说,“下一步,我们将更注重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进行分类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 职业教育纪行

  交通技术能手这样“磨”出来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企融合培养技能人才采访纪行

  从路上跑的汽车,到地下跑的地铁,可以说,哪里有车,哪里就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学生的身影。如今,学院师生已经融入首都交通的各个领域。

  把“地铁”开进学校

  像往常一样,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李爱走进模拟地铁驾驶室,起车、出库、鸣笛,随着一系列标准动作,一辆虚拟的列车缓缓从实训基地驶出来。

  在驾驶室外,李爱的驾驶动作、行车模拟影像被投影到观察区的荧光屏上,其他同学手里拿着“电动列车模拟驾驶实训考单”,在给李爱“挑毛病”。

  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学生互测,正是实训课堂特色所在。虽然看似严苛,订单班的学生却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198名毕业生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实训课堂建设离不开硬件投入。记者走进学院的实训基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铁中。从进站安检、票务管理、站台勤务,到地铁运行、行车指挥和调度,在学生的操作下,这条“地铁”活了起来。

  今年学院又仿照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斥资54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地铁实训基地。这样的大手笔背后自然有它的考量。“通过将北京地铁公司真实运营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院院长李怡民说。

  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承担起了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任务。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与真车相比,我们的实训机器有着先天的教学和培训优势。它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来增强学生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运行成本较低。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时,400名司机、100多名值班站长都是我们培训的。”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还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定标准。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以标准化、专业化引领相关院校开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

  交通行业的“人才流水线”

  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一条流水线铺进修理车间。总经理孟祥震管这里叫“铁打的营盘,流动的车”。

  孟祥震说:“以前,事故车修理每道工序间隔时间很长,喷完漆等着钣金要等半天。现在,修理工序被整合进这条流水线,从上线到下线,一辆事故车只需经过9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节拍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过去8天才能完成修理,现在只需8个小时。”

  自从开发了这条“流水线”,修理车间的生产能力从每个月的600辆车提高到960辆车,工人的工资也由每人每小时60元提高到100元。

  孟祥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修理专业“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他看来,“从8天到8个小时”的奇迹与学院扎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启发式教学分不开。

  时至今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像一条人才生产的流水线,一批批身怀绝技的技术达人从这里“下线”,并走向工作岗位。孟祥震自己的店里就有40%的员工来自学院,他们大多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

  如果你拧开收音机,经常会听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的专家技术团队为车友们解决车辆方面的“疑难杂症”,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俊强、张捷达(张忠林)、涨紧轮(张金龙)、霍没本(霍宏君)、段小样儿(段永山)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据李怡民介绍,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的管理及技术骨干均由学院毕业生担当。

  “做交通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一直是北京交通运输职院的办学使命。学院已经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应用技术与服务、道路建设与养护、物流管理、公共交通客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中国古建筑7大专业群,学生就业范围也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行业、市政路桥等交通行业全领域覆盖。

  量身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把整个交通行业比作一堵墙,培养职业人才就是‘磨砖对缝’的工艺,把一块块‘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然后砌成墙。这样整个墙面才会显得光滑平整,严丝合缝。”李怡民用一个贴切的比喻道出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秘密。

  磨砖对缝,为企业量身培养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摸准行业的脉搏,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挖掘紧缺岗位,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此,物流系主任王国文深有体会:“在与北京公联枢纽合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但在运作中发现,技术类岗位的需求要远大于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及时掉头,调整了专业的方向,使得毕业生和企业顺利对接。”

  李怡民说:“人才培养最忌盲人摸象,学校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不能从就业市场上寻找答案。”

  为此,学院与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祥龙公司、首发集团、市政路桥集团等北京交通行业大型企业联姻,在办学模式上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尝试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的“双负责人制”。建立由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在合作企业建立导师制。

  平台搭建后,集团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有几次“碰头会”直接开到了地铁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不仅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还对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给出操作性意见。

  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经理赵宏飞正是改革的受益者,就在几年前,他还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赵宏飞说:“北京地铁快速发展,最缺的是熟练操作的司机,即便地铁专业毕业出来的人才,进入企业后仍需较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真正上手。”为此,学院结合岗位供需情况,借助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就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堵上了公司的人才缺口。

  从开设“订单班”为企业培养人才,到建设校企“双负责人制”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凭借着集团化办学优势,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对校企供求关系进行重塑,实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深度铆合。 

 ——记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2分段培养”

  目前,职教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不少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纷纷反映,“只能在一个岗位上‘折腾’”“想学习深造找不到渠道”。的确,从高考、考研、考博甚至博士后,到社会上的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等,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很完善,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再学习的渠道却并不畅通。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杨建良表示,学校正在探索“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与本地两所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就是为高职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7点半早自习、一天八节课、晚上还有两个半小时晚自习!”记者在试点班同学小王手中的课程表中发现,第一学期并没有专业课,倒满是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一所职业院校,课表如此“满档”而“宽泛”,让记者很惊讶。

  对此,杨建良表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技能优势明显,在“职场短跑”中常常领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要让其在日后“职业长跑”中有后劲、可持续,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否则,技能教育将似无源之水,无法深入,更不能融会贯通。

  对于该项目的特色,杨建良介绍,其一,与苏州四星级高中同一批次招生,从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让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二,五年后无需高考,通过转段考核即可直升相应大学就读,增加学生和家长选择职教的吸引力;其三,取得本科学位证书后,学生既可选择就业,也可选择读研等继续深造渠道。

  办班之初,“5+2分段培养”项目也曾遭到质疑:“进高中是正统教育,才能接受良好教育”“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职校的生源不如高中,学校氛围不好”……但学校与对应本科院校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和管理制度,很快打消了家长的疑虑。

  “平时与上高中的同学也会交流,我们和他们的文化基础课基本相同,而第二学期我们还将逐渐增加专业基础课。”首批“5+2分段培养”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学校还从苏州市区普通高中特聘11位一线教师,参与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和普高一样有各种考试考核,学习并不比普高轻松。

  “5+2分段培养”项目老师陈晖介绍,学校搭建起“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综合实践”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既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体现本科生“厚基础、宽知识”的特点,为职校生继续学习和后续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而普高教师任教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职校生职业发展“装备”了两块最好的“蓄电池”。

  “5+2分段培养”项目设土木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大专业,分别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共育师资、共设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练就过硬技能提供了保证。

  “教师工作站”和“企业工作站”是该校提升“双师型”师资的一对“法宝”。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将有两名教师入驻企业,全方位参与运营、零距离体验轮岗,与技术骨干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吸引企业入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还经常“客串教授”,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等,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加快形成专业教学梯队,增强师资综合实力。预计明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95%。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剧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长安大学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贺晋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李鸣及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学工部部长王超联等全省30余所参演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了颁奖晚会。陕西工院荣获组织奖,学生小品《父母情》、《同桌的你》荣获优秀剧目奖,艺术教育中心蒋鹏荣获优秀导演奖和组织工作者奖,王少博同学获优秀编剧奖,王淑莉、王少波、张青等7位同学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党委副书记王天哲代表陕西工院上台领奖。
        据了解,陕西省校园戏剧节已成功举办三届,演出剧(节)目百余个,观众数十万人。本届校园戏剧节从今年五月开幕以来,在我省各大专院校陆续举行了25余个分会场演出活动,演出剧(节)目30多个,参赛剧目内容以校园生活题材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戏曲、话剧、音乐剧、情景剧、小品、歌舞剧等,
是我省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戏剧大赛,陕西工院大学生艺术团戏剧小品队在学院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演职人员和辅导教师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荣获本届大赛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十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陕西工院学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青春向上的靓丽风采,体现了陕西工院“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教育成果,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12月4日,由新华社、新华网主办的2013年新华职教论坛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为论坛致辞,来自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发布了“2013年度大国教育之声”和“2013年度教育辣评”,并评选出201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中国教育功勋人物”和“中国突出贡献教育人物”等。陕西工院与其他9所职业院校获评“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荣誉称号,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原会长张天宝为学院颁奖。
    
        12月5日至8日,2013年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在江苏常州举行,陕西工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赵革委指导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1103班杨向辉、杨皓冰、王铭剑、张李惠子等4名同学制作的三维漫游作品《烟雨庄》获得“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全国二等奖。
        本届赛事从今年3月开始,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全国30个赛区,800余所高校,3000个团队,近万人参加。经过层层选拨,有200多所高校的40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6个赛项最后角逐。“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要求参赛学生就作品创意、设计流程、技术创新、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回答5位专家的技术提问。该比赛举办6年来,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水平最强、影响最广的全国大型公益品牌赛事与3D行业盛会。

        在“12.5”2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后,团委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发起了“传播志愿精神,争当文明使者”主题志愿活动,主要在校内外开展了孤寡老人义务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义务维修小家电、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围巾义卖”、清理校园涂鸦等志愿服务活动。

        国际志愿者日前夕,来自一加春雨爱心社和鸿鹄暖阳社的志愿者们早早地就开始筹划“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活动,希望用师生捐赠的1409件冬衣,为周至新联中学的孩子们送去贴心的温暖。另一支奔赴夕阳红敬老院的志愿者小分队,也带着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在寒冷的冬季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了丝丝暖意。

        12月1日,电器维修协会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陕西工院社区居民送去了冬日的温暖。得知义务维修小家电活动,居民们纷纷将自己家中出现故障的电风扇、电磁炉、热水器等送到这里,志愿者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对送来的小家电认真仔细的检查线路,排查问题。他们专业的维修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志愿精神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近期,陕西工院志愿者还参加了由共青团咸阳市委举办的 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咸阳市青年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和绶带,头戴青年志愿者帽子,在团结路北口、市政府门口、体育场十字、七厂十字、电影院十字和后围寨地铁口等多处乘客上下车密集区公交站台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引导乘客排队上下车。

        此外,各二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都在12.5前后开展了清理校园涂鸦、擦洗宣传栏、清扫白色垃圾、爱心围巾义卖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据悉,本次志愿者活动共有来自10个二级学院的近560余名志愿者参加,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学院三风建设中展示出亮丽的青春风采,用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纪念志愿者自己的节日。

 

 

鸿鹄暖阳社志愿带着冬衣来到周至新联中学

        为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基础环节,不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日前,陕西工院教务处以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了“优秀现场教学、优秀实训教案、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与展示活动。
        
按照通知要求,各教学单位积极参加评比活动,经过教学单位自评后,教务处联合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组织对优秀现场教学、优秀毕业设计创新和优秀实训教案进行了总评。“优秀现场教学”评比由评委分赴各实训教学现场听课打分;“优秀实训教案”评比由评委依据参评教案分别打分;“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依据毕业设计题目创新性、预期目标以及后期相应作品展示进行评比。三项评比结果将报请学院发文后予以表彰,并在全院进行展示。

    20131115日,国家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刘宝民主任、新闻办公室魏主任,携同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电视台及沈阳市电视台的多家媒体记者到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并进行新闻采访。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章雪冬处长、郑国华副处长、市教育局职成处赵祥瑞处长、陈辉副处长、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张春雨校长、崔国利副校长、毕荣彰副校长等陪同调研。

    这次调研主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以新闻采访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张春雨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深化内涵建设的探索情况向各位领导及记者做了介绍。与以往的调研工作不同,这次来校调研的领导和记者在来校之前就已经做好功课,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建设特色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来到学校之后,参与调研一行人没有参加常规的座谈,大家直奔实训场地,新闻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触角,直奔二楼信息化虚拟实训室、五楼的研发中心,对我校先进的虚拟实训软件、宝马员工的培训现场、获得专利的爬楼机和新研制的物联网报警系统进行了重点报道,并对张春雨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探索的采访。

    装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虚拟实训一体化建设和爬楼机研发等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这些现代化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现代化教学、行政管理水平。教育部职成司的刘主任、魏主任对学校的先进办学水平、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实训手段和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予以高度评价;教育报记者看了爬楼机的现场演示后说:“来装备学校采访真是来对了,这里的职业教育让我大开眼界!”光明日报的靳女士说:“我不知道辽宁的职业教育发展得这么好,不知道装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么高,要是知道我早就来了。”

        这次调研活动不座谈、不开会,精简了很多不必要的调研环节,调研工作直奔主题,新闻采访直击重点,更加纯粹、务实。最后,刘主任、魏主任鼓励学校一定要利用资源优势、水平优势,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实际的办学模式,不断开拓国际化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