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对2013年陕西省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情况进行通报,陕西工院数控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11届毕业生、法士特公司壳三车间加工中心操作兼调整工黄亚光同学被评为陕西省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据了解,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职业观念,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追梦的职业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发展,去年5月开始,共青团陕西省委、腾讯大秦网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活动历时六个月,以组织推荐、社会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在全省推荐了一批技能娴熟、业绩突出、勇于创新的普通青年典型。经网络公示、投票和评审,最终确定了10名特别关注最美青工100名陕西省最美青工,黄亚光同学荣获最美青工和特别关注最美青工两项荣誉。


  
黄亚光同学是陕西工院数控技术0801班学生,2011年分配至法士特工作,担任壳三车间变速箱调壳体产品调整工,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由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快速成长为新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缓速器、船用变速箱、减速机、S项目产品和卡特彼勒公司二十多个产品的调试工作,为小批量试制打通了工艺流程,成为了公司生产技术骨干,也受到了公司及相关协作单位的一致赞誉。他还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铣职工组陕西赛区第1名、全国第28名的优异成绩,并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省国资委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奖,公司20122013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在他的身上体现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创新创优等优秀品质,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也是陕西工院广大同学学习的楷模。


黄亚光在工作中为同事讲解操作要领


表彰文件

 根据陕西工院与德国BSK签署的《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合作协议》,31日,陕西工院第三期攻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四名同学顺利抵达厦门集美大学,开始了在该校为期一年的国内课程的学习。


    
去年下半年,经过校内报名、二级学院推荐、德方选拔考试等环节,数控工程学院2011级的殷振淇、闫鑫垚,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的常浩、白航四名同学入围陕西工院第三期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日前,四名同学已完成在集美大学的报名注册,并开始了德语、英语和数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在集美大学的学习,他们将取得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入学资格证书和德语B1证书,最终进入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进行预备课程、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


    
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是陕西工院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为陕西工院工科类专业学生搭建的一条与德制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陕西工院入选项目的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业后,将按照德国工程教育体制完成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学习,并依法实现硕士学位与注册工程师的无缝对接,取得德国制式的硕士学位工程师文凭。该文凭具备在国际上作为从业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截止目前,陕西工院已有三期共8名同学正在进行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学习。


    刚开学不久,福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酒店专业学生傅雪梅的学习节奏迅速紧张起来。上学期期末,学校的期末考试“变脸”了:要求办一场酒会,请专业人士用专业的眼光来打分。这样的教学改革,让傅雪梅感受到,一定要学好知识、技能,才能够在职场上站稳脚跟。如今,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傅雪梅一样,“饥饿”教学使很多学生的紧迫感和求知欲望增强了。

  教师在“各显神通”,可学生们却“按兵不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反应。针对这个问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认为,在教学上,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综合素质来说都是“饥饿”的,激发他们想“吃饱”的渴望。

  “我们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必是请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唐宁说。为了让学生产生“饥饿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打破学生安适无忧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某些不足,以及将来职业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姚莹说,自从听了厦门第四幼儿园园长上的第一堂课,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业还要“说、拉、弹、唱、跳”样样精通,而不只是简单的带带小孩、换换尿布。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还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饥饿”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有意识地去吸取、积累知识,锻炼、完善职场需要的各种素质。旅游系教师黄邦恩经常把教室延伸到鼓浪屿、植物园等厦门知名景点,还让学生当起了自己的“眼睛、手脚”。黄邦恩最近还开发了一门课“厦门风情介绍”,不少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他的学生叶文辉说,这种感觉特别好,边学习边实践,加深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近日,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原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该院院长杨波表示,学院转型是为了适应北京市教委调整和优化北京高等院校布局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将继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办学理念,以国画、书法为主打专业培养高质量传媒人才。

  北京市教委民教处副处长杜世友指出,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此次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立足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有利于充实办学内涵,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希望学院以更名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向北京市乃至全国输送更多勤奋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艺术人才。

  著名歌唱家、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表示,该院转型为艺术院校,有利于为首都培养艺术人才,希望学院能够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他欢迎学生毕业后报考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据悉,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成立于1994年,一直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特色办学和公益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国家及北京市的有关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电影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都与该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一批艺术团体也与该院达成了作为学生实训基地的合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将来进入专业协会及各机构学习、实习和工作开启了方便之门。

  本报讯(记者王鑫昕)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举行仪式,授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棋牌文化教育基地,也是第一个落户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类教育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泽兰为成都棋艺学院授牌。她说,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授予成都棋艺学院,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棋牌事业的需求,更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成都棋艺学院要承担起传承棋艺文化、软件开发、教材编写等责任,打造特色,培养人才,反哺社会。

  据悉,成都棋艺学院由成都棋院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属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分院。

    3月12日,咸阳职院印发《中共咸阳职院党委办公室 咸阳职院办公室关于在校园内实行禁烟的通知》,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世界无烟日和各种集体活动大力宣传禁烟的重大意义,讲透吸烟的危害性,普及基本医学知识,让远离烟草成为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吸烟者争相戒烟成为时尚,劝阻吸烟,拒绝二手烟,杜绝三手烟,共同创建无烟校园。

    通知要求:一是带头模范遵守禁烟规定。全院管理干部和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在校园内禁烟的重要意义,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自觉维护法规制度权威,为创建无烟校园做出贡献。二是严格限制在校园内吸烟。所有院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也不得设置吸烟室。凡学院内教室、语音室、实验实训室、会议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超市、计算机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都要设置禁烟标志。学院爱卫会、院办公室、宣传统战部、工会、学生处要加强对吸烟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有吸烟习惯的师生戒烟。三是建立戒烟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吸烟人员和戒烟人员登记表,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本部门区域内戒烟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并将履行禁烟职责纳入教职工考核和学生评价体系,对戒烟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部门,学院将进行查处通报。四是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可设立禁烟监督员,加强禁烟日常动态监督。对于积极戒烟成功者,要表扬鼓励。对违反规定在院内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编者的话

    “禁烟令”出台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还要在禁令落实上狠下功夫、苦下功夫。全院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必须意识到烟酒文化的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即可摒弃或铲除,要长期保持对领导干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高压态势,打破个别领导干部可能存在的特权意识,定期通报违规吸烟、放任吸烟的领导干部,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带头戒烟的率先垂范意识及劝阻他人吸烟的引导管控意识,以实际行动带动同事、下属自觉遵守禁令。

    小小“禁烟令”却彰显净化风气的大决心。但愿“禁烟令”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项“铁规”,能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得到“铁的落实”,营造一支风清气朗、作风纯正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咸阳职院的 “无烟校园”积蓄力量。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构建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加强制度建设,彰显人文精神制度文化。一是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完善学校治理方式,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成立财务、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为推进文化育人改革提供保障。二是加强文化育人制度建设,出台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等,形成文化育人的制度文化。三是加强文化育人理论研究,共承担文化育人方面的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塑造文化校园,实现文化育人全覆盖。一是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6+2+1+4”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开设“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选修课。二是提炼专业文化,逐步推进金融、汽车、IT、管理等专业文化建设,展现各专业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等核心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三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确立“德业并进,自强不息”校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筹建深圳市工程技术文化博物馆,打造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形成文化育人实践体系。一是建设“志愿者之校”,健全“启明星”支教、支援西部等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涌现出“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等优秀学生。二是建设“社团之校”,开展以科技文化节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展示活动,以非遗文化进校园、西丽湖诗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外语文化节为代表的国外文化交流活动等,使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三是开展书院制试点,开设丽湖文化大讲坛、举办杰出校友讲座、向毕业生赠送文化衫,使文化育人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

  多方合作联动,打造文化育人高地。一是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与商务印书馆、华为公司等企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发起并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利用毗邻港澳、开放程度高的优势,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系列活动,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节等,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

    3月4日上午,咸阳职院在院务楼201多功能报告厅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学院全体教职工党员参加大会,咸阳市第十二督导组组长、市农业局调研员季志林,副组长、市方志办副主任张德科等市第十二督导组成员出席会议。院党委书记、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聪博作动员讲话,对我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全面动员和重要部署。季志林作了督导工作讲话。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存主持。

    刘聪博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迫切需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建设“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高职强院的迫切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刘聪博指出:当前,学院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高职强院的攻坚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能不能有效解决学院建设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实现学院办学水平的新提高、新突破,关键要看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能不能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不能更加有力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院党委书记、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聪博作动员讲话   

    刘聪博强调,要深入查找,着力解决我院“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必须以整风的精神进行认真整改,必须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对党员干部中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为实现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强院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存主持会议

    刘聪博强调,要从严要求,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把学习教育、反对“四风”、领导带头、师生参与、问题整改、制度建设和推动工作贯穿始终,完成好规定动作,开展好自选动作,创造我院特色和亮点,确保活动方向“不偏”、措施“不空”、目标“不虚”,真正让党员受到教育,让学生受益满意。一要强化学习教育。二要广泛听取意见。三要深入查摆问题。四要突出抓好整改。五要建立长效机制。

    刘聪博要求:要加强领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有序有力有效。一要落实责任到位。二要领导带头到位。三要分类指导到位。四要宣传引导到位。五要统筹兼顾到位。

    刘聪博强调,搞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用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和带领全院广大师生,为加快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强院做出新的贡献!

市第十二督导组组长、市农业局调研员季志林作督导工作讲话

    季志林在讲话中指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对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动手早、动作快、动劲大,围绕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季志林传达了中央和省、市党组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他强调指出,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一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确保教育活动不走样。二是要抓住重要环节,采取过硬措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见到实效。三是精心组织,通力配合,切实履行好督导组的职责使命。季志林表示,督导组将按照要求,紧紧依靠学院党委开展工作,认真履行督导工作职责,坚持以好的作风抓督导,欢迎大家向督导组反映情况,并对督导组的工作进行监督。

                          

    3月4日下午,由中国民主同盟陕西委员会副主委夏永旭带领的中国民主同盟陕西委员会调研组一行来到咸阳职院,就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院党委书记刘聪博、院长张存、副院长席尚君、曹建平出席调研座谈会,并就如何开展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进行深入讨论。

    座谈会上,副院长席尚君从三个方面就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作了简要汇报。

    夏永旭一行充分肯定了我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尤其是在毕业生创业就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调研组一行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情况及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密切加强与学院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交流,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调研组一行与学院领导、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还就目前国家在高职教育创业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随后,民盟调研组一行查阅了学院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相关资料,考察了学院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模拟医院、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和文津阁四库全书珍藏室。

                        

  近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以《千舸竞发劲风助,恰是扬帆远航时》为题,专版刊发了陕西工院院长崔岩教授的专访文章。
   在教育部职成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组织的“示范院校领导系列访谈”中,崔岩院长以“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人才”,“乘示范建设东风,促学院内涵发展”,“内提素质,外树品牌”为主题,全面介绍了陕西工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目标等基本情况,回顾了三年示范建设中的经验和收获,并对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据悉,教育部联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示范院校领导系列访谈”活动,在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各遴选一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专访。作为陕西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陕西工院院长崔岩教授接受了专访。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千舸竞发劲风助  恰是扬帆远航时
——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岩

   崔岩,管理学博士,二级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政府特邀督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参加、主持国家、部级课题3项(其中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子项目1个),省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项;荣获201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主审教材3部,在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其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59篇;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系统先进个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陕西高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等称号。

   关中之中,渭水之阳,坐落在古城咸阳的老牌职教名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63年不懈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发展道路,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赞誉、社会的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备受行业企业的青睐。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院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等荣誉。2008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并在近三年的“后示范“建设中乘势而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办有灵魂的教育  育有底气的人才

记 者:崔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职业院校之一,我们看到学院目前正在筹备63周年校庆,可以说学院有着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在这么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院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崔 岩:好的,我也非常感谢教育部同志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记者能专程到陕西工院进行专访。回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走过的63年风雨历程,用一句话说,我们的理念就是“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特别是2008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以来,我们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合作体制机制、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力促校企文化融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铸就示范高职名校”的工作思路,圆满完成了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1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任务,进行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中高衔接、区域联动”集团化办学探索,形成了由五大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及十种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了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显著提高。
   说到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的现成经验我认为不能生搬硬套。我们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通过打开时间壁垒——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打开空间壁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开课程壁垒——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综合化,打开人员壁垒——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打开校企壁垒——促进产学研合作,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认识境界高、理论知识积淀厚、专业技能优势强、后续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记 者:您曾经在多所中高职院校担任主要领导,总结您担任职业院校领导的工作经历,您认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的经验能够和我们分享?
崔 岩:我是2010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来院之前曾相继担任陕西省水利学校副校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在十几年的职业教育从业经历中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担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后,学院刚刚启动与原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合并工作,接着又面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及验收等任务。2011年,学院跻身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行列后,我们又投入7 600万元,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升内涵建设品质,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同时,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项目,重点探索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的合作育人模式。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9000人,年招生人数近7 000人,已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
   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我认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学到技能本领,让学生在社会有立身之本。”为此,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特点,根据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以技能训练促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要对接产业,对应产业发展,师资、实训、管理、环境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建设。
   职业院校要培养对口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经验是抓住“订单培养” 这个突破口,积极探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先后成立了“日本欧姆龙”、“亿滋中国”、“众喜水泥”、“中联重科”、“宁波雅戈尔”、“索菲特”、“陕汽金鼎”等89个企业冠名“订单班”。通过企业为学院把脉献策,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毕业生真正实现了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一大批上手快、干得好、潜力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脱颖而出。目前,已有6100多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80%的“订单班”学生一上岗就是组长,干一年后就能成为班长,从事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

乘示范建设东风   促学院内涵发展

记 者:很感谢您和我们分享了您在职业院校管理和建设上的一些很好的经验!2010年您担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后,马上就面临学院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验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院重点抓了那些工作?
崔 岩: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职教育的国际品牌、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归根结底要看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思路、教师团队培育和课程体系构建,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示范院校建设中中,我们也重点抓了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扎根行业,凸显工学结合。学院以陕西省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依托8个工程训练中心、校办工厂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突出校企“双向辐射线”,“工学六融合”,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等10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并建立试题库,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上手快、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三层递进,锻造品牌专业。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学院构建了“院级重点—省级重点—国家重点”三层递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先后投入1 600万元,完成了数控技术、会计电算化等5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投入1 000万元,启动了5个院级重点专业建设。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院级重点专业建设。2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5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广应用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经验,制订出46个招生专业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带动了其他专业均衡发展。
   第三,分类建设,打造名师团队。学院坚持“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四项计划,着力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三年示范院校建设中,学院共派出244名教师赴国内外学习培训,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许多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知名专家。
   第四,四项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四项计划,学院构建起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连续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记 者:在整个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主要有哪些收获?
崔 岩:首先,在示范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建成了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全的高职院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理念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国家资金性扶持更重要。通过项目带动,学院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业务水平。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经过培训的教师,成为学院发展的宝贵财富。
   其次,达成了专业建设与产业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通过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了资源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三年中,新增合作企业60家,吸引企业专项投入增至1 800万元,新增企业捐赠设备价值560万元,为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收益达到628万元。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纷纷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和奖教金,总金额超过2 000万元。
   再次,校园硬件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学院新增占地面积121.8亩,建筑面积超过46.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到7.6亿元,固定资产增至5.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拥有校内120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7个省级实训基地。
   同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攀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年稳定在97%以上,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就业星级示范校。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首批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等。

内提素质   外树品牌

记 者: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绩。未来,在学院“后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和我们谈一谈今后学院的发展目标吗?
崔 岩:“后示范”建设中,我个人认为,学院的发展目标可以总结为“内提素质、外树品牌”8个字,所以,学院应时启动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一方面,学院调整办学思路,把内涵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抓手、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融入产业圈,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高职教育开放性,树立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理念。学院不仅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满足企业海外发展需要,而且积极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同类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海外交流、海外实习等形式,有效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学院一共投入了7 000万,而后示范建设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学院已经投入了1个亿,2013年,仅专业建设就投入了5 000万,当然,这也得益于陕西省生均经费政策的支持。今后,学院会持续加大对机电、材料,信息,物流等专业领域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示范建设留下的空白。
记 者:您对当前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崔 岩: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在结构、类型、质量和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需立足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持续推进:一是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科学定位、多层次发展高职教育。二是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职教育的双重特性导致管理日益边缘化,急切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指导高职院校找准位置、错位发展,力求办出特色。三是打破师资队伍建设壁垒,加快适应高职教育需求的高水平师资建设。四是加强高职教育法制建设,健全完善配套政策,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记 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祝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乘示范院校建设之东风,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雷锋精神驻心间,校园盛开文明花。2014年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1周年,也是陕西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第20个年头。近日,在学院团委的统一安排下,陕西工院“青春雷锋耀工院”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月活动拉开帷幕,全院青年团员全体动员,用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落到了实处,也在全院掀起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热潮。

   3月2日,一加春雨爱心社的20余名青年志愿者奔赴咸阳市夕阳红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房间、擦玻璃、拖地板,为老人晒被褥,帮老人剪指甲,陪老人话家常,给他们送去了温暖。

   电器维修协会的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在同乐园广场为师生义务维修小家电。他们冒着春寒,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用微笑和专业的维修技术让师生们竖起了大拇指。

   3月3日,来自各个二级学院服务分队的志愿者们聚集在图书馆前,在横幅上写下承诺,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做尚德重礼工院人。随后,在团委的统一安排下,志愿者们头戴小红帽,手拿劳动工具,散布在校园的各个区域,认真清理野广告,并将墙壁冲刷干净。
  
随着各项志愿者活动的陆续开展,团委还将联合各二级学院也举办“学雷锋,树新风”主题团日、“清斗”工程、雷锋精神大讨论、“雷锋热线”、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30余项志愿者活动,学院团委官方微博开设#学雷锋在行动#专栏,并发起#雷锋在身边#微拍,将主题活动引向深入。

  2月28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纺织学院党总支书记孙文杰、院长杨建民、学工办主任赵小良一行深入到咸阳纺织集团西北二棉有限责任公司,走访该院23名2014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
   调研组
一行与公司党委书记张新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四斌,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唐芳珍,副总工程师张建光,人力资源部部长王耀斌等就企业入驻园区搬迁、企业生产、我省纺织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公司党委书记张新华表示,公司上下十分重视前来工作和学习的陕西工院大学生,公司也将重点培养,力争使他们早日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他还表达了公司在入驻纺织园区及企业技术升级之际,继续与陕西工院紧密合作,培养更多急需人才的愿望。
  
在与陕西工院毕业生代表座谈时,调研组详细了解同学们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及待遇情况。同学们普遍感到满意,公司领导对员工的生活、工作、学习十分关心和重视,定期举行座谈会,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调研组一行鼓励同学要快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扎实从基层做起,努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为企业多做贡献,为学院增光添彩。

 

    “我是雷锋精神传人,我在团旗下宣誓,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1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咸阳职院在超越广场隆重举行“学雷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院师生代表300余人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上,学生处相关人员介绍了雷锋的生平事迹,学生代表宣读了践行雷锋精神倡议书,并带领与会人员庄严宣誓。

    学院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以“学习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旋律”为主题,内容集中围绕五个方面:一是开展“爱院荣院”文明和谐校园共建专项行动。二是各团总支组织开展突出各自专业特点的“学习雷锋”主题活动。三是开展“学习雷锋”主题团日活动。四是开展雷锋精神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五是“青年榜样”先进典型事迹学习宣传活动。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学院师生的人和事,让雷锋精神更加接“地气”。

 广西一高职院校去年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已获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市场需求倒逼师生科技创新

  电子控制式节温器、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铁道沙盘道岔转辙器、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实验装置……前不久,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专利成果发布会上,该校师生展示推介的各种专利成果,让参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眼前一亮。

  去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柳州市实施专利发明倍增计划的第一年,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州铁道职院”)全校师生的努力下,2013年该校共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已获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成为该市首所超额完成2013度专利申请倍增任务的高校。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类高职学院,如何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师生的血液之中?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是市场逼出来的

  “仅仅学习技能,不能代表高职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还应成为能够将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人才。”谈到学院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柳州铁道职院副院长周群教授亮出自己的观点。

  在周群看来,和中职相比,高职的“高”就“高”在更加强调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样是学技能,高职生应比中职生有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他坦承,学院之所以重视这一问题,是市场和用人单位逼出来的。

  2009年,柳州铁道职院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发现企业不断对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说铁路企业,近年来不再招聘中职毕业生了,而是需要高职毕业生。企业需要毕业生能懂得故障所在,能懂得铁路新技术的应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周群说。

  事实上,不光是日新月异的铁路行业,其他行业也同样如此。柳州铁道职院汽车技术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4S店要求员工不仅懂得怎么换零件,胜任维修工,更要成为一名“汽车医生”,能判断、诊断故障出在哪儿,知道怎么修理。所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时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比较完整的技术运用和科研创新的过程中。

  近年来,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这背后所折射的是,面对未来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人才挑战。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谈到新时代的工人应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时就指出,与那些重复性的、依靠机器的时代不同,明天的工人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必须管理自己的控制系统,自我监督并承担改进自我的职责。他们必须接受良好的训练,能独立思考,并寻求取得卓越成就的机会。新经济形势下的工人不能满足于被动地解决问题以及完善固有的知识,他们必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一直寻求新的工作方式,创造额外的价值,获取非同寻常的优势。

  从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

  “刚刚专利事务所打来电话,学校又有一批专利被受理,要交费啦!”记者在学院采访时,一通电话让学院科研处处长郭健喜出望外。

  近年来,柳州铁道职院科技专利的成果数量显著增多,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和职业特点来研发的。如在2013年“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所诞生的专利成果中,51项专利成果有44项都是用于教学的辅助设备或实训平台。

  “以前一提到搞科技创新,很多人都很犯愁。”周群表示,学院通过逐步引导,让教师带着学生从身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实验和实训设备进行改进和创新,使之更符合实际需求。走出了第一步,大家就会感受到科技发明原来也是如此“简单”,不再对从事科技活动犯怵。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再紧密结合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开展科技创新,这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所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了做到教学设备能按需开发,为其所用,学院老师在企业研制和生产一些设备的过程中就介入。如单片机原理实验箱是由学院老师和启东计算机厂有限公司合作研制,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实训系统是由学院老师和亚龙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制。设备在师生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拓展,使之具备更为广泛的社会用途。

  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是此次“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的一件得奖作品。汽车技术学院副院长林世明介绍说,这是他带着4名学生从2013年寒假开始立项研发的。

  学院每学期都开办兴趣小组,采取公开报名的方式,最初有6名来自汽车系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加入到这个研发团队中,后来有4人一直坚持了下来。林世明认为,采取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取学生对原来设备的使用感受和改进意见,做到教学相长。

  重新设计后的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跟原来从厂里采购来的设备有了很大不同:多了翻转功能,使原来繁琐的拆装操作变得简单;故障设置方式从按键式变成触摸屏式,可以实现很多复杂的功能设置,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尽管是为了方便教学而研制,但这一专利成果在发布会上一经公布,马上就会有企业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因为这套技能训练系统可以设计模拟70多个故障项,对于汽修职工培训也有不错的效果。

  在柳州铁道职院,类似的科研项目只要向学校申请通过都能获得经费支持,而且所有专利申请的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虽然每个课题的经费并不多,只有3000元,但参与科技活动的师生似乎并不在乎。“这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林世明说,而且专利对教师以后的职称评定和职业生涯也是有帮助的。

  重要的是弄懂了为什么

  在参与科技项目的学生看来,除了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荣誉感和成就感才是激励他们投入科研活动的最大动力。汽车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丁鑫参与研制的教学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已经被应用于教学之中了。“看到学弟学妹用的都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心里就会特别满足,特别欣慰。”丁鑫说。

  还有半年就要毕业的王成鹏和丁鑫已经是柳州市一家4S店的挂牌实习技师了,回顾起参加科研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两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平时教学,虽然理论课也是在实训室上的,但老师讲、学生听,那种学习的感觉跟师生一起做研究是完全不一样的。”丁鑫说,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论跟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平常教学只是学拆装等简单的操作,但为什么要拆这个东西,拆了有什么用,接通某条线路之后会发生什么,大家很少一探究竟。在做科研项目时,必须把背后的关联弄清楚,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想法,不是老师叫我们接什么就接什么,这样锻炼下来,理论和实践就贯通了。

  王成鹏则形容自己的进步就像背单词一样,以前只是记忆单词中的一个个字母,现在直接就能从脑子里蹦出整个单词的意思了。王成鹏说,研究性学习使他对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了通达的感觉,“以前看到电路图只是印在纸上的图而已,现在看到电路图就可以直接看到线路了”。

  周群表示,这几年学院通过统计和比较发现,凡是喜欢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在就业单位工作的表现都非常好,一方面是专业技能突出,二是跟单位里的师傅和同事关系处理得好,团队合作能力强,三是创新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加以改进的能力,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更为突出。现在学院通过举办技能节,建设创新实训室、科技创新基地等,为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这类活动搭建平台。

  “只有契合学生心理特点,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德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韩宪洲

  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加强高职德育,备受关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近年来依靠“暖心”的教育者,探索“舒心”和“养心”的德育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舒心

  “老师,我已经彻底放弃了伤害自己的念头,我会好好爱自己。”今年新学期第一天,2011级学生马春(化名)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任张贵英说。一年前,马春因为一些心理困惑,开始定期接受张老师的心理辅导。经过一年的帮助,她摆脱了内心的困扰,即将走上企业实习岗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该校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2013级学生王琳(化名)在写给教师赵晨的邮件中说:“亲爱的老师,心理健康课让我变得自信了。现在我敢于说自己的想法,学会控制情绪了。遇到您真的很开心。”

  自2003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就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目前配备有3名专职、21名兼职心理教师,建设了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专用场所,建立起全过程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学校获评“2007—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被全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财贸素养教育养心

  “阿姨,孙策在学校挺好的,他是我们的宿舍长,我们很喜欢他!”信息物流系2013级物流管理2班学生孙策的舍友们正在和孙策的妈妈连线通话,这是财贸素养主题班会中“时空连线”活动的一幕。舍友的汇报不仅让千里之外的家长少了一丝牵挂,同时也让宿舍同学间的情谊又增进了一分。

  “财贸素养”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探索高职德育规律的过程中提出的创新概念,是指财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经过10多年的积累总结,学院形成了完整的“5341”财贸素养教育体系——教育主题“五板块”即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教育过程“三阶段”即理性认识、自我行动、总结展示,教育载体“四平台”即班级建设、宿舍建设、学生社团、节日活动,评价机制“一证书”即财贸素养证书。

  “多亏你们教会我那些识破网络诈骗的小招数,要不然上周我肯定被骗了!”学生社团“信爱社”的同学们刚一踏入北京秀水社区服务站的大门,张大妈就激动地对他们说。学院倡导“知行合一”财贸素养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把他们的爱心和知识向外传递,像秀水社区这样的志愿服务基地,学院已建有50多个。

  3年不断线的财贸素养教育,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可信赖的职业形象,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证券等企业与学院签订了“优先录用获得财贸素养证书毕业生”的用人协议。2013年12月,财贸素养教育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辅导员老师暖心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的主力军。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配足辅导员,实施辅导员待遇和双线晋升的职业发展制度,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安心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都说辅导员和学生走得最近,但让学生真正接纳辅导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以心交心是唯一的方式。

  “丹姐”是学生们对2013年度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曹微丹的专有称谓。5年来,她带过4届学生。1367个学生中,她认识每一个人,做过深度辅导的学生已达到上千人次。2009年3月,来自黑龙江的刘楠因病住院,从垫付医疗费到夜间陪护,从为她送营养餐到接待学生家长,从帮助该生办理病休到帮助联系单间宿舍供她静养,曹微丹整整忙了20天。她常常说:“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只有用心对待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学期伊始,学院领导精心部署、科学安排,各教学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221日上午,学院召开了《2014年工作会议》,对2013年完成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安排部署201411个方面的66项重点任务。会议结束后,各部门就投入到了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开学准备中去:教务处查漏补缺,确保教材及时到位,在开课前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后勤部门对学院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各教学单位对各自管辖的实训室进行了卫生清洁和设备维护,以保证学生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全院教职员工也于当日提前到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223日晚,全院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按时来到学校,参加本学期的第一次班主任会。班会上,班主任认真检查学生返校情况,积极了解同学们返校后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尽快转入学习状态。同学们也在积极制定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争取在新学期取得新的成绩,实现新的突破。

        迈入新学期,开始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陕西工院师生们将凝心聚力,策马扬鞭,再铸辉煌。 

215日下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的第二批十名交换生顺利抵达台湾,开始了他们在中州科技大学和建国科技大学一学期的学习生活。

根据陕西工院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的合作协议,经过校内选拔,本学期共有杨君成、朱婷婷、路旭弘、戴楠、韩嘉琪等5名同学赴中州科技大学学习,王一博、王旭、魏少康、何峰、张齐悦等5名同学赴建国科技大学学习。目前,这十名同学已完成在相关高校的入学注册、选课,并正式开始学习。

据悉,第二批学生启程前,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交往处张洁同志应邀为该批学生进行了行前教育,介绍了台湾的人文情况和在台学习期间的注意事项。(陕西工院 供稿)


赴中州科技大学交换学习的陕西工院5名学生


赴建国科技大学学习的陕西工院5名学生


行前教育会

  由课程研发中心、创业训练营、创业长廊(实训基地)和企业家导师俱乐部构成的济南职业学院创业学院,日前挂牌成立。据介绍,由创业学院课程研发中心参与制定的《山东省创业实训标准(试行)》即将出台,济南职业学院将成为实施这一标准的第一所院校。

  据了解,创业学院将以课程建设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而非单纯的创业培训。创业学院课程研发中心将协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建立实训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业训练营是教学实施部门,采用创业计划书加创业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创业方案进入学院,学院在课程培养的同时安排企业家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做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业长廊由五家学生自主经营的创业公司组成,既是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又可以接纳学生创业实训。

  目前,创业学院汇聚了一批有指导学生创业意向的企业家,组成企业家导师俱乐部,参与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实训指导。该校各专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完成一年级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参加“我行我创”创业计划书大赛,选出优秀创业计划,进入创业学院,接受一年的创业课程教育和一年的创业实训,达到培养标准的,按原专业毕业。
        221日晚,陕西工院与欧姆龙公司联合举办的2014年度欧姆龙班新年会在女皇大酒店举行。欧姆龙本社人才开发部部长陈建龙、欧姆龙全球过程革新中国本部部长岩冈俊行、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张晔、企划科高级工程师曾庆球、高级顾问沈长庚、干事邓家飞、驻校班主任顾建林,陕西工院党委书记邓志辉、副院长王晓江、副院长王津、校企合作处处长孙小云,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数控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院长、书记及订单班全体师生参加了忘年会。
  
      陈建龙部长代表欧姆龙公司热烈欢迎陕西工院各位领导出席本次联谊会,向学院领导、老师及欧姆龙班的全体学生致以新年的祝福,对学院各级领导及部门和任课老师给予欧姆龙订单班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四年来的合作表示高度肯定。随后,岩冈俊行部长代表公司为2014届欧姆龙班全体学生赠送新年礼物。
   
     联谊会上,欧姆龙班学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助兴,节目形式丰富多样,有诗歌朗诵、歌曲、舞蹈等,公司领导也即兴表演了节目,为晚会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据悉,陈建龙部长在学院访问期间与陕西工院党委书记邓志辉就校企共建实训室、企业回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讯员 成冬梅)

 127日,《中国青年报》在第11版(职业教育)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11名高职生清华当实验师》的长篇报道,聚焦陕西工院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中心担任实验师的毕业生群体,同时配发院长崔岩撰写的《现象背后的思考》,现将全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中国青年报》2014127日第11


11名高职生清华当实验师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赵萌的手心里都是汗,这个2012年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陕工职院)的高职学生看着台下坐着的80多名清华大学学生,紧张得都忘了要先讲安全操作规范。
    
高职学生给全中国最好的大学本科生上课,这在一年前还是个化工厂电工的赵萌心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事实上,普通话不标准、过于紧张等问题确实考验着这个才站上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讲台1月有余的实验师。
   
高职生到清华大学当教师?很多人会把它当作天方夜谭。而从2008年开始,陕工职院就有毕业生到清华大学任教。近日,陕工职院又有6个专业的11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录用,聘任为实验师,负责指导本科学生的基础工业实训工作。
   
并且,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专业素养、极强的可塑性,获得了清华大学的青睐。

想真正胜任工作,必须拼命努力

    赵萌在第一节课遭遇的紧张几乎是每个新入职的实验师都经历过的。一同入职的陕工职院应届毕业生王龙兵在来到清华大学的第三天就站上了讲台,不过,即便是不停地做深呼吸,这个90后大学老师还是出了错:通常焊接时,为了预防铁板开裂会先固定两个点,但太过紧张的王龙兵却忘记了这个环节,两块铁板在演示时竟硬生生地裂开了。
   
普通话不过关也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障碍。这群来自陕西的学生讲话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赵萌在第一次课后就被师傅泼了盆冷水,从事实验师岗位几十载的师傅在讲话里反复告诫赵萌普通话水平对授课的重要性。
   
不仅是他们,两人的师兄、已经在清华大学工作快4年的祁小朋也在首次授课时出了问题。当时,已经在佛山一家公司担任工程师助理好几年的他却在几十分钟的课时里讲话一直磕磕巴巴的。
   
讲话结巴就是对教案不熟,祁小朋非常清楚自己的劣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每天下班后反复背诵教案直到深夜。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家常便饭,但很快,对教材的烂熟于心让祁小朋再没在上课时结巴过。
    “
想真正胜任这份工作,必须拼命努力。赵萌上完第一节课的那个晚上,祁小朋这样告诉有些灰心的他。
   
普通话不好怎么办?苦练!同宿舍的几个来自陕工职院的新人一合计,决定每天晚上在宿舍里轮流试讲练习,每个人要讲够40分钟。要是有人提前回来了,就对着镜子练习,等到其他人回来了再开始试讲。
    
这个习惯,他们从来到清华的第二周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即便如此,赵萌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他记得,同一批陕工职院毕业生邢小颖在进入铸造车间的第一周,就腾不出吃午饭的时间。每天中午的1个多小时休息时间是邢小颖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这个女孩把自己关在车间里,备课、熟悉机器……同车间的陕工职院毕业生高英更是每天晚上都要在车间学到12点才回宿舍。
    
才短短一周,赵萌就听说铸造车间的老师傅把自己的绝活倾囊相授给了这两个勤奋又有扎实基础的女孩。而王龙兵也好几次被焊接组的组长霍太平表扬进步大、学得快。

高职毕业生何以敲开清华大门

   “清华为什么要招高职生去工作啊?这是收到录取通知后的赵萌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就连赵萌最初也认为,清华大学来高职学校招聘,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年前赵萌刚辞掉上一份工作,清华大学招聘的消息就传遍了校园,班主任的一个电话把他叫回了学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萌报名了。
    
回忆起几个月前的招聘会现场,这个出生于1991年的咸阳小伙到现在还没从兴奋的劲儿里缓过来,他清楚地记得,清华大学招聘的老师仔细看过了他的成绩单,讨论了很多专业问题,还着重问了他为什么辞掉上一份工作。
    
几天后,收到录用通知书的赵萌还是不敢相信,去清华大学工作这么大的事儿就被一个小小的招聘会给解决了。
    
赵萌并不知情,这个看似轻巧的招聘会学校却是下足了功夫。
    
陕工职院就业指导处处长孙小云的工作,就和这个招聘会有关。每年学生休息的寒暑假往往却是孙小云最忙的时候,组织队伍去所有重点用人单位走一圈,已经成了她这几年的习惯,他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对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今年的需求、提供今年毕业生信息……
    
孙小云自己也记不清往清华大学跑了多少趟,不过能让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在5年后再度招聘时想到陕工职院,这个说话有些慢条斯理的女处长觉得辛苦些不算什么。
    人是邀请来了,可学生如果拿不出手也是白搭。为了能做好这个牵线搭桥的活儿,陕工职院就业指导处下了番功夫。清华大学来招聘前要在全校搞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同时也要让各个院系严格按照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推荐。
    出发去清华前,赵萌才得知,清华大学这一次在陕工职院的招聘,足足要了来自6个不同专业的11个学生。甚至,赵萌他们还不是最早入职清华大学的陕工职院毕业生。早在2008年,就有陕工职院毕业生顺利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高职学生入职清华大学,在陕工职院早已不是个新鲜事。
   
事实上,早在5年前陕工职院与清华大学就因一次老师间的校际项目合作建立了联系。向清华推荐过本校学生后,当年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就去了陕工职院招聘实验师。
    为什么选择高职生而非本科生?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洪亮解释说,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验师的主要工作是关于设备操作和讲解等内容,高职生比起本科生更加熟悉这些设备和仪器,也能更快上手。
    “
实验师是一份接地气的工作,在车间像一个工人一样工作。2008年从陕工职院招来第一批实验师后,洪亮愈发觉得,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职生更适合这个岗位。

清华给了更多的成长空间

    两个月前招聘会的情景还在赵萌眼前历历在目,清华大学负责招聘的老师曾善意提醒他:我们提供的工作薪资不会太高,你要好好考虑。
    这个此前22年从未走出过陕西的小伙子的回答很是干脆:我看重的是成长空间。这话不假,赵萌上一份工作虽然工资开得够高,但工作圈子小上升空间又窄的境况还是让他利索地辞了职。不过,在来北京的车上,赵萌也有了疑惑:真正到了清华以后,我的方向在哪里呢?
    第一次走进车间的时候,看着车间里激光切割机、线切割机这些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仪器时,赵萌知道,自己来对了。在授课之余,他很喜欢去操作那些仪器,一来二去,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没有钻研透的问题。
    学习,成了赵萌现在最大的心愿。
    2008
年就来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工作的师兄高党寻就是赵萌学习的目标。学焊接专业的高党寻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还在中心的鼓励下通过自考拿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本科文凭。不仅如此,在5年多工作时间里他一共发表教育教学及科研论文9篇。
    而在这个过程中,赵萌和他的校友们更直接感受着清华大学给这群高职毕业的老师的人文熏陶。
    工作没多久,祁小朋就总是在休息时间接到一群参加设计比赛的学生请求帮忙指导的电话,实操经验不是那么丰富的学生让祁小朋当即决定无偿参与帮忙,可没想到,这一帮就是好些天。跟着一群学生从5点下班一直工作到大半夜,祁小朋感觉获得快乐的同时又被感动。
    师兄体验过的这种快乐赵萌也在经历。冬天,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热水很早就停了。看着一群凌晨还在车间奋斗的学生没热水喝,赵萌不忍心,他在宿舍打好热水,紧赶慢赶送到学生手上。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就在一边待着,看看有没有实操方面的问题需要帮忙。
    而平时授课时,常常有参与课程的外校学生不方便吃午饭,赵萌总会主动拿出自己的饭卡给这些外校学生。饭卡上的钱少了,赵萌却没有不快,能帮助到学生我就是开心的。
    “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祁小朋笑着说,这是清华大学教给他这个新清华人的第一课。

现象背后的沉思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崔岩

    11名高职毕业生入职清华园,这样的故事已不是个案。之前,陕西工院毕业生也有去北航、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就职,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的情况。为毕业生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冷静后的思考,是对毕业生成长、成才的期盼、忧虑及其深思。
    高职学生走进重点大学就职,从市场需求上来讲,属于错位需求,双方各取所需,各图所用,本无可厚非,就是因为冠上了高职重点大学的对比字样,才让人浮想联翩,成为新闻。客观而言,陕西工院毕业生能成为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首选,得益于毕业生的过硬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得益于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学院示范院校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应。
    理性地看,无论多么重要的科研单位或教学单位,对与业务相关的各类人才都有需求,只是近几年高学历人才数量大幅增加,才出现了用人单位的高消费。所以,清华对技能人才的选择是理性的。
    客观而论,这批学生也有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交际能力欠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是,清华大学是一座大熔炉,具有包容精神,到那儿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清华积淀的文化精神催人奋进。
    根据对学院2008届去清华大学就业的毕业生调查,他们属于人事代理制,工资待遇在北京而言尚属偏低,住宿条件算不上多好,但学生看好的是清华大学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包括浓厚的学习氛围、德高望重的导师、良好的实训条件等,可以为他们将来继续深造学习或再就业提供帮助。
    这些同学认为在清华大学工业实训中心工作的这几年时间,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因为有了清华大学工作的经历,使得他们头上多了一道光环,为他们在随后的二次就业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实际效益。目前,其中3人去外资公司就业,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升级蜕变。
    我们设想,如果用人单位能去掉对高职学生的有色偏见,去掉他们和本科生另样的政策,从理念上和行动上不再偏失,以他们对事业的贡献大小来对应他们的所得,为他们提供更加优惠的薪资待遇、宽松的住房条件和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最大限度激发高职学生潜在的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才有可能彰显出高职教育的无穷魅力,这是我在新时期的美好期盼。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