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心——青岛,坐落于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莱西城区,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办学的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学校始建于1996年,主校区占地120亩,现有专任教师238人,其中专业教师152人,有教学班56个,在校生3000多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旅游服务、文化艺术、财经商贸、交通运输五大类1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服装工艺与设计是青岛市骨干专业,服装工艺与设计是山东省教学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专业是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开办的三二连读专业,对口连读院校是山东省服装职业学院和山东省交通职业学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组组长单位。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追求“创新—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内涵发展,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推进精品专业建设,实施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职业高中(中专)教学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教育品牌学校、青岛市健康示范餐厅等称号。 

  项目带动 打造一流设施 

  学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支持,先后投入3108万元,大力建设现代教育信息化支撑下职场化实训基地。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汽车运用与维修、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建有青岛市级实训基地3个: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实训中心、中餐烹饪实训基地。建有5个服装技能教室和5个餐旅专业技能教室;共有实训场所65个,设施设备在山东半岛地区属一流。建设数字化校园“E网通”特色项目。 

  专家引领 造就优良师资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内训外聘 ,专家引领”的队伍建设理念,启动了“教师素质全员提升工程 ”和“名师培养工程”,通过校内集训、专家讲座、出国研修、国家培训、企业锻炼、技能比武等多种途径,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技能精湛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双师型教师137人,兼职教师49人;有省市级教学能手56名 ;专业带头人15名 ;有12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 

  文化影响 实施精细管理 

  学校以“仁孝、自信”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读书、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四项活动,组建了“海天文学社”、“龙之队篮球队”、“天使之音合唱团”、“心连心志愿者服务队”等20多个社团。 

  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市公安局联网的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校园;实行全员值班制度 、晚睡夜查制度和校园巡逻制度;在男女生公寓,建有值班监控室、谈心室、饮水室、洗衣室,配有专职保洁员。 

  改革创新 实施愉悦学习 

  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一年级开展企业考察活动,让学生感受未来职业环境,规划生涯;二年级安排教学见习,体验岗位技术要求,提高技能水平;三年级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岗位衔接。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减少课堂教学课时;专业理论课以“实际、适用”为原则;专业实践课以“知行统一”为原则,强化技能训练;三者课时比例为1:2:7。 

  精心辅导 圆学生大学梦 

  为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要求,学校成立高职本科辅导班,安排得力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本科辅导团队;通过学科竞赛,选拔优秀生,组建本科辅导班;建立月考制度 ,通过学情分析、精心辅导,提高本科升学率。先后有300多名学生被天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于连成、刘喜燕、王安娜等18名学生夺得青岛市高职升学专业状元,本科升学率居青岛市百余所职业学校前列。 

  技能大赛 助推学生成长 

  学校提出“面向全体抓联赛,瞄准国赛抓强化”的口号,制定完善的技能教学计划,做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教师做到“项目到周、训练到节”,示范引领、规范操作;学生牢固树立“争金夺银”、“我行、我能”意识,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学生双证书取得率100%,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证率93%以上。近两年,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山东省二等奖3个;青岛市一奖17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71个。 

  校企合作 实现优质就业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施行“订单培养”、“定向委培”、“冠名班培养”。与清华万博、海尔、海信集团、富士康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红领服装”、“上汽五菱汽修”、“富士康电气”等60个冠名班,学员享受企业职工待遇,每年奖学金500到1500元,优先就业。 

  学校每年举办实习就业推介会,对口就业率达到98%,优质就业率85%以上。大批优秀毕业生走上创业致富之路,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结束语 

  十几年改革创新历程,学校彰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学校办学经验。国家教育部和省、市各级领导都曾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 

  海阔浪潮涌,扬帆正当时。今天的职教中心,正以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以“追真求美,自强奋进”的崭新姿态,加快教育创新,助推蓝色经济,为建设特色化品牌名校而自强奋进! 

 

    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团委于五四青年节期间,积极开展了以“青春志,中国梦”为主题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4月28日,团委开展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高尚情操。宣誓仪式给所有新团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增强了广大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使新团员对团组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新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为学院更好的开展团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月29日下午,为加强陕西工院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团委组织200多名团员青年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爱国主题电影,践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实践学习。通过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和领导人为人民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影片传递出了强大的正能量,感人至深,在场的许多团员青年深受感染和鼓舞。 

 

    4月30日下午,在第95个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团委在崇文楼二层会议室召开了五四青年节座谈会。团学组织各级学生干部和各二级学院青年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同学们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团学工作感想和体会,畅所欲言。通过这次座谈会,青年代表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增强了肩负的使命,奋发工作的自豪感。大家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发扬五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团结协作,蓬勃向上,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推进陕西工院学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5月4日上午,团委、学生会在图书馆前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图片展,本次图片展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中国》、《点亮人生理想》以及《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四部分,共有96幅图片。本次图片展以准确的史实、优美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吸引了许多师生驻足观看。此次纪念“五四运动”图片展,旨在加强对陕西工院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在积极参与纪念“五四运动”活动的过程中,陕西工院各团总支、支部紧紧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学习座谈、交流讨论、入团宣誓、参观寻访、青春故事讲述、征文演讲、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团日活动。同时,团委近期将评选表彰一年来在共青团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团员青年,结合“道德大讲堂”活动,开展以“自强奋斗创新——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青春故事讲述会活动。
    青年者,国家之魂,人生之春。95年过去,时代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五四精神永存,依然是引领我们向前的强大力量。

        近日,省委高教工委决定于5月14日至16日在西安、咸阳等地5所高校组织开展2014年“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陕西工院数控技术专业2011届毕业生、法士特公司壳三车间加工中心操作兼调整工黄亚光同学与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15名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典型入选报告团。

        
2011年以来,省委高教工委连续三年举办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受到各高校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今年,在全省各高校积极推荐的基础上,经层层选拔,陕西工院优秀毕业生黄亚光以其模范事迹光荣入选。

        
黄亚光是陕西工院数控技术0801班学生,2011年分配至法士特公司工作,担任壳三车间变速箱调壳体产品调整工,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由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快速成长为新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缓速器、船用变速箱、减速机、S项目产品和卡特彼勒公司二十多个产品的调试工作,为小批量试制打通了工艺流程,成为了公司生产技术骨干。他还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铣职工组陕西赛区第1名、全国第28名的优异成绩,并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最美青工,省国资委“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奖”,公司2012、2013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

        
据悉,2014年“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咸阳专场将于5月15日15时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按示范性软件学院模式兴办的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国际旅游胜地张家界市。开办4年来,拓出了一条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再到人才培养微创新实践的新路。翻开其发展篇章,不难发现,学院的微创新教育模式从一开始便以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办学思路推动学院向着“打造地方性大学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卓越品牌”战略目标阔步迈进。


    “高等院校在履行其四大职能的基础上,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宗旨和责任,这就是要为国家战略急需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院长周清平教授认为。学院秉承“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发展观,“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实践与创新能力相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贯通”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开放式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与中软国际、青软实训和苏州易康盟思等知名企业践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的专业综合改革,以及创新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打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搭建了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

    学院微创新教学可概括为七个“高”,即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效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搭建高层次专业教育教学平台、创办高规格人才培养基地、创建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创立高标准就业服务体系、创造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背景下,学院遵循“开放性、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目标,大胆探索“2+1+1”人才培养的学程模式,高端设计跨领域知识结构、一体两翼三结合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科学构建“通专结合、拓宽基础、聚焦方向、强化能力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创建“点线面体”递进式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校企共推以项目为驱动的沉浸式5R实训模式,微创新教学成效斐然;一套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为自主学习、课前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步骤,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项目化、课堂教学案例化、课程考核过程化、教学资源云端化的“三环四步五化”案例驱动研讨式教学方法和优质高效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引入先进的云教育理念和校企共建模式,精心打造集云端教学、实验、实训、科技研发和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全开放、全共享的“云”智慧教育教学平台,校企联合研发ACM题库、教学案例库、实训项目库、电子教材、云课件、微视频、数字实训资源、优秀学生作品和优秀毕业设计等教学资源,做到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学之有物、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创新用人机制,按照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原则,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职称、学历、年龄、双师素质结构相对合理,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企业一线技术专家上课堂,学校教授下企业,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微创新教育的原动力;统筹谋划,注重内涵,着力打造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培训基地、湖南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让业界艳羡的高层次教育教学平台,产学研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以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用人机制,实行学校领导下的具有相当办学自主权的二级学院体制、目标绩效考核聘任制、办学经费大包干制、教学任务项目制和课程组制等,将层级式管理与扁平化管理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贯通,推行CMMI精细化管理,创新以学生能力测评为核心的质量监控机制,学生对学院办学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6.6%。

    在中央财政和张家界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投资数千万元的现代化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在张家界经济开发区内建成。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在此申请项目、开办公司,创新创业,产学研结合开辟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天地。

    学院的微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首届毕业生专业合格率达到100%,软件工程师水平(资格)认证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全部,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大奖12项共44人次,人均6人中就有一人次获奖,在2013年国家软考中,肖娟等9名同学进入软件设计师级别湖南省前十名,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服务外包教育机构新锐奖,荣选为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等等。

    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将以其卓越的内在办学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内涵、鲜明的办学特色、广泛的社会认可度继续引领微创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当下社会,孩子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成为家长们的头等大事,因为孩子的教育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 ,接受好的教育,孩子成才的几率自然就大许多。在莱西,越来越多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去青岛市区念中职。那么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岛中职学校的几位招生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完备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力量

  近几年,在莱西,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到青岛市区上中职,然而,他们首先看重的就是市区学校一流的办学条件。采访中,不少在青岛上中职的学生表示,在这里上学,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配套的软硬件设施都很完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利于掌握到扎实的技术,反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条件,只是仅限于理论学习,那么实际掌握的技术也就变成了空谈。

  对此,青岛电子学校陈伟副校长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青岛的中职学校对于莱西等地的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而这个吸引力更多地来自学校配备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很多学生上中职,看重的是学习到技术,而现在青岛中职学校的配套设施正好符合这些学生们的要求。”

  而城管学校负责人表示,现阶段青岛各中职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肯投入大资金配备教学设施,像城管学校的“家居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就是由中央和青岛财政投入370万元建设而成,设有客户洽谈室、创意设计师、创意成果制作室、装饰材料展示室、标准施工实操室五个实训室,可真实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然而,有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来青岛上学,学到了扎实的技术,离不开资深教师的授课,而且很多学生与老师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师资力量强大,学生更愿意去学,在沟通和交流中,既学习到了技术又慢慢地成长,像我校的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于万成老师的课就很受学生们的喜爱。”青岛工贸学校招生办乔主任告诉记者说。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生办丁茂勇主任则认为,现在青岛很多中职学校都是集中优势专业,老师队伍更加专业,很多都是行业资深教师来授课,如经济学校的珠宝鉴定专业就聘请业内资深人士或者专家来给学生授课,将最好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城市里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

  因为地域经济、教育水平的差异存在,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于在青岛市区上中职的很多莱西等地的学生而言,在这里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招生办主任赵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负责招生的过程中,很多从莱西等地来青岛上学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然而,在他们身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话来交流,时间长了,通过参加普通话考试或者交流,普通话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而青岛商务学校的副校长刘刚则认为,在青岛上中职,会让学生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毕竟地域的限制,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在这里能接触到,而且身边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一个很好的互补,加上学校整体管理规范等优势,有助于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资助政策多,学生无经济压力。

  学费问题一直也是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采访中,记者得知根据政策,莱西籍学生到青岛市区读中职可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而不少莱西的学生表示,在青岛市区上中职,只要肯努力学习,基本上很多学生都会拿到一定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青岛商务学校的刘刚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各界,对于在读的中职学生尤其是来自莱西、平度等地的学生,助学资助力度还是很可观的。比如,青岛商务学校设有“东方寒窗基金班”对学生实行五免政策;还开办有“爱基金班”,每名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

  因此,莱西学子到青岛市去读中职不仅不会增加家庭负担,甚至比在莱西本地求学经济负担更轻。

  就业平台广阔,机会更多

  学到扎实的技术,如何找到一个好工作,则是很多念中职的学生毕业前都会考虑的现实问题。青岛的很多中职学校,则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他们更能放心地在这里学技术。

  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负责人表示,目前很多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都是“订单式”,学生在进校后就等于就了业,这样就不用去考虑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安心地在中职学习技术,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像城管学校的旅游乘务专业,2002年开办以来已累计输送1083名动车高铁乘务员。

  而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生办的丁茂勇主任则表示,现在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在省内都是独具特色,比如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视力矫正技术等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都属于稀缺专业人才,而且学校包分配,因此,学习这些专业将来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丁主任还说道,目前学校和几十家单位企业合作,学生掌握技术,进入实习阶段后,一般都是进入这些企业进行与对口专业相符的实习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行业都是技术工人紧缺,而在中职上学,学到的技术毕业后都很吃香。”青岛外事服务学校招生负责人说,相比之下,在青岛上中职,就业面更广更宽,因为企业单位多的原因,就业的机会也就更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升学更顺畅,圆学生大学梦

  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大多都办有“三二连读”大专班,学生无需高考直升大学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如外事学校的“航空服务”专业学子可直升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学校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子可直升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工贸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子可直接升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而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高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辅导班”,报名参加每年5月举办的春季高考,升入本科、专科批次的院校,像青岛电子学校近年来共有3800余名学生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其中172名学生被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而商务学校举办的“美术高考班”在2012年山东省美术统考中本科达线率94%、专科达线率100%。

  “3+4”本科班,圆一本大学梦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又有多所市区中职学校加入“3+4”本科项目的行列,如青岛电子学校今年将继续增开计算机应用和电气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3+4”本科培养班。学生进入学校后按照7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并且这期间并不需要参加竞争激励的高考,只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测试就可以直升青岛科技大学进行本科学习。

 注重研究示范作用 提高职教吸引力


以“和”带班 关注每个学生成长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展示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将德育科研队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升班主任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的能力,营造“典型”引路,创优争先的工作氛围。教师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开发的潜能,形成了“以精神激励为先导,以严密组织为保障,以环境熏陶为依托,以制度约束为规范,以育人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注重发挥班主任队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坚作用,不断完善班主任队伍的梯度培养机制,使任职期、成长期、成形期、成熟期的班主任都有引领、有示范,激励引导班主任团队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在连续两次全国职教德育工作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之后,在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校级班主任学科带头人评选的基础上,推出班主任工作“五个一”(一个班主任工作特色报告,一个班会活动,设计方案及实施,一个转化学困生的个案分析,一个企业评价报告,一个师徒帮带成功案例)。展示活动,深度挖掘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的班级管理特色,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班主任。雷秀华老师就是优秀班主任的代表(以下就是雷秀华老师的讲述):

    我于1997年由普通中学调入电气工程学校,至今17年,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17年。17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心体会到: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情培育每一颗心灵,用爱去感化每个生命,来营造和谐氛围,是做好职高班主任的关键。

    赢得家长理解

    建立和谐的教师与家长关系

    家庭是子女启蒙教育的摇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在家里养成的。因此这个教育的源头不能失去,只要经常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班级管理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本学年任高职1班班主任,全班35名学生,31名男生,4名女生。本班学生来自12个不同的班级,每一名学生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不同,针对这个班级,我绞尽脑汁,想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生的方法。

    从第一次家长会入手

    面对家长,我发自内心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普高教育日渐升温的今天,把孩子送到中职,对大部分家长而言,是对教育孩子的一种失望和无奈,所以,孩子在职业学校能重新展现自我的信心,首先取决于各位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更取决于您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信心,对班主任的信心。所以,请回去后把您对学校及班主任的信心传达给孩子。我也衷心希望您的孩子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能重树自信,把家长美好的品德、学校成功的教育转化成他们的优秀品质,争取第二次成功的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您能像我重视您的孩子一样,重视每一次家长会的召开,重视我与您的每一次沟通,因为这些是不断纠正孩子细小偏差,使孩子不断进步的保证。”

    我列举了同学在班集体中的种种不佳表现,如地面上的纸屑无人理,早餐后的食品袋随意乱放,到校没有时间观念等等,指出事情虽小,却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关系到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认可,希望家长予以配合。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约定,不管孩子回家如何评价老师和学校,请家长和学校、老师站在同一战线,如果觉得有疑问或建议,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

    家长会的第二天,我特别留心观察,纸屑少了,见不到餐后的食品袋了,很多学生守时了,在班会上,我表扬了全班同学,同时请每一位同学转达我对家长的感谢和敬意,感谢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

    从转变个体学生入手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与家长沟通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真诚,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公正,教师对学生的博爱,都是通过一次次的沟通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正是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来间接定位学校的日常管理,这个环节一定是输不起的环节,这必然需要班主任的大智慧。

    一名学生因对高职班学习困难准备不足等原因,多次想打退堂鼓,家长开始不愿意接老师电话,总觉得不出事老师不打电话;我与家长频繁联系,互通教育情况,打消家长的这种误解,该学生的家长不管自己如何繁忙,每周坚持与我联系,了解孩子情况,为配合老师的工作,每天要求孩子按时到校。在与其家长的耐心沟通下,在一次次的耐心帮助、鼓励下,学生树立了自信,也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一起形成了合力。该生坚持到第一次月考,为了鼓励,我破例在班上表扬了他,这几句表扬的话不仅使该生兴高采烈,更给了家长信心。这样,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这位同学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有了很大进步。后来还主动为班级做好事,这其中家长的主动配合是重要因素。

    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也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在短时期内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而孩子的进步,又激励着家长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更积极地配合老师。这样,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渐进式循环保证了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班级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形成班级核心

    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九月初,我所带的高职辅导班学生进班首先要检查仪容仪表,不合格的学生第二天要到政教处报到,我以这次检查为契机,晓之以理,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强化服务和服从意识。新形成班级的严格管理氛围也成为班级领导班子诞生的摇篮。它给一些自我约束力强和有管理能力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通过本次活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董硕的宽厚使她的管理更令人信服,韩鎏易的机敏干练,刘磊的任劳任怨,康林一贯的热情沉稳都使他们格外夺目……辅导班的管理环境给了他们展示能力的舞台,他们的存在也使班级更加优秀——班委成员的整体优势给班级核心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树立良好班风埋下了伏笔。

    我注意到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所以,我首先给班委以足够大的管理权限和空间,教会他们工作方法,尊重他们的主动精神,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全体同学面前对成功之处适时进行表扬肯定,私下又和颜悦色地指出缺憾,分析原因,找出补救措施。通过他们组织同学、引导同学,发挥出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班委的信心有了,热情高了,自律性强了,威信也形成了。他们的言行和举动,给其他同学树起了标杆,确立了规范。

    自习课的纪律在刘磊、董硕、韩鎏易为核心的班委管理下初见成效,一些同学流露的不守规则的习惯,在全班同学正向舆论的感召下、在老师的多次帮助下,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也在悄然地改变着,而且乐此不疲——其中有两位一改昔日的“霸气”,把自己融入了集体之中,班里的风气日渐改善。

    关爱每名学生

    提供和谐的学生发展条件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发现:每个班级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群体”,包括谈虎色变的“小团体”,对此我就适时地对一些学生进行电话家访、谈心,适度的观察,发现这些群落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的。我意识到对这些“小团体”的正确引导,使其成为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我把握每一个“群体”中的“首领”,所谓“首领”就是在几个同学中有威信的,交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往往这些“群体”的“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体的其他同学。比如,董硕、韩鎏易,他们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我委任她们为正副班长。再如,有的同学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们,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张永亮语文基础很好,丁旭总想管点事情,就分别让他们当科代表和班内活动组织者。适当引导,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群体”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把握“群体”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个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个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例如康林、闫向猛,让康林做团支部书记、闫向猛任宣传委员,这样,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要强得多。这两位同学在学期末分别被评为校区级“三好学生”。

    事实使我懂得:了解每一个孩子特点,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才能发现教育重点,抓住教育契机。只有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命脉,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中“群体”的有利因素,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进而优化班级管理,达到班级的和谐。 

    包容问题学生

    创造和谐的情感交流载体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学生能做的事情我都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事情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有用武之地。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现在的班里有一名学生,高一、高二教过他的老师都有体会,这个学生经常生活在自己的负面世界中,眼里没有任何同学及老师,据家长反映,初中为报复家长曾有过自杀倾向,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从不按学校要求理发,迟到、请病假司空见惯。她的妈妈每次与班主任交流除了眼泪还是眼泪,现在的他,一切的一切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本学年第一学期校区朗诵比赛他积极组稿带病上场,校区广播操比赛每次课下训练他从不抱怨,每次卫生扫除坚持到最后,发型评比每月成为标兵,住宿中成为宿管老师的助手,在晚自习中主动自觉温习功课。

    问题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着手于“诊断”,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问题生的性格爱好及落后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帮他改正。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中去,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学生生病住院,我会买好礼物亲自去医院看望;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想办法帮助解决;他们吵架了,我会静下心来了解情况,耐心劝解,让吵架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己沟通解决,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我还利用周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在周记里,他们的每一次周记我都认真批阅,写好评语。时间长了,很多同学把平时不敢说的、不想说的都写在周记里,周记已经成了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了。

    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使我深深领悟到: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立融洽的师长、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班集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的研究课题,等待我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都做有心人,不怕付出,“一片冰心”终究会创出“和谐”世界。 

       42125日,在继续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和配合下,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承接的西安远东公司青年机加工工艺技术人员数控铣床加工培训工作圆满完成。这也是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首次面向社会企业开展的培训。


        培训期间,远东公司因生产任务紧,突然提出将原本十天的培训压缩为五天,而且培训内容不能缩减。针对这种情况,机加工中心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将每天培训时间延至11个小时,并挑选了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数铣实训教师冉朝担任培训老师。经过5天紧张忙碌而且高强度的培训,14名培训学员全部通过严格的考试,顺利地完成了培训学习。


        培训过程中,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远东公司领导对本次培训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同我院在职工培训方面的合作。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特色文化品牌纪实



 
    校园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文化是什么?文化品质是什么?山海文化是什么?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动力,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是一种方向。它真真切切地践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

    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不难看出: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有了什么样的文化思想与内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品牌,就会引领和带动莘莘学子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使之成为新时期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建树的一代新人。近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山海精神”、“山海品质”、“山海书韵”、“山海气度”等一系列的“山海文化”品牌,为学院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学子的立德成才激发了生命,为同类学校的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路,绽放出了山海流香……

    “山海品质、山海精神”凝练特色文化

    “崇德尚能、求真创优”助推学子成长  “精彩纷呈、书韵流香”铸就创新品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每当人们想起这句千古绝唱,便会自然地想到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皇帝命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山海奇观;也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还有在月球之上能够看到的世界七大奇迹,“万里长城”的起点。 

    走进这块风水宝地,山的豪迈与海的壮阔孕育着璀璨的“山海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淌了数千年。如今,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一颗冉冉升起的高等教育明珠——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日月之行”的豪迈和矫健的步伐,迈向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先进行列。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河北省工业管理学校和秦皇岛市财经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浸染,以“读书”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山之坚、海之阔”为核心的“山海品质”特色文化;形成了“坚忍不拔、有容乃大”的“山海精神”。这种“品质”与“精神”,绽放出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广的人生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充盈的知识技能、崇高的人生追求……解读、挖掘、寻觅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特色品牌,就从“山风海韵”之“文化篇”开始——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走进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就仿佛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和大海的怀抱;亲吻着这所学院的文化育人气息,又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里开启人生的航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品牌建设,就如同秦皇岛独有的天之高、海之蓝、地之阔、山之博那样,凝练着具有“山海品质”的学校文化。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这所学院将五湖四海的学子吸纳到这里,照之以日月、育之以魂魄、施之以才能、养之以品德、做人以高尚,形成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以学生为核心的坚忍不拔的“山海精神”。

    走进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一处现代化的校园蔚为壮观。宽敞的校门独具匠心,半环形的校门伸向两翼,她就像宽大的臂膀敞开胸怀将来自全国的学子簇拥在母亲的怀抱中,开启了人生远航。驻足凝视,在校门一侧有一座高大笔直的建筑,它既像一座灯塔又像是一只神来之笔,上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特别是,在时钟的嘀哒声中,昭示着每一名学子“惜时如金、奋发有为、收获知识、展翅翱翔”的雄心壮志和时代召唤。

    走进校门,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在绿树迎风、花坛锦绣、假山亭榭、雕塑景观、文化长廊、音乐喷泉的映衬中,将学校烘托到了极致。感悟其中,一栋栋建筑群均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恰似冰清玉洁、又如梨花堆雪,美不胜收。特别是学院建造的“憩韵湖”,位于校园中部,湖东有石山,湖西有长廊,成为了这所学院的标志。漫步其间,绿毯铺地、云杉挺拔、湖水幽深、九曲回肠、鲤鱼嬉戏、桃李绽放。它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墨池,吸引着万千学子汇聚在憩韵湖畔,拈来抒写人生的豪迈之笔,从这里起航、飞向远方。

    解读这所学院创新的文化特色品牌,学院领导班子始终认为,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尤其是承担着创新民族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国家合格公民的双重任务。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更应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学院结合企业文化精神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文化引领、特色育人”的发展宗旨,“崇德尚能、求真创优”的理念,确立了“勤奋严谨,优质高效”的校风,“弘德敬业,正己树人”的教风,“博学精能,明辨笃行”的学风。特别是在做好“教书”的同时,注重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做到了有机结合。

    寻根求源,深入挖掘,这所学院早在新世纪初,为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64”的校园文化体系。即“一个理念”就是“育人为本,文化为魂,特色为先”;“三大精品”是“魅力家乡”主题文化、学校科技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六项活动”是“雷锋月”系列活动、“读书月”系列活动、“科普与文化”讲座、“爱心”活动、“社会实践”项目、“技能比赛”等;“四个发展”是育德、启智、强体、尚美;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营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站在学生的高度、育人的高度、学院的高度、民族的高度,通过文化引领,将学院推向了发展的新高度。

    “崇德尚能、求真创优”助推学子成长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丰富的特色文化原因就在于:“崇德尚能、求真创优”。这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既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召唤;又是崇德修身、学做真人的行动指南。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从哪里来?这所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开展“魅力家乡”主题文化、学校科技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三大精品”活动,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学院的责任更是学院的使命。长期以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院党委和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以“魅力家乡”主题文化活动为例,使学生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团体协作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校企文化建设,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由动漫专业创作的《纪纲传》,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原创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奖;在河北省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该院有7件作品获奖。特别是学院与秦皇岛市校企共建的研发成果《大功率高频纳米晶合金磁芯变压器》,获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项目已在企业形成定型产品,并已销往国外。

    其间我们还了解到,除了企业文化元素外,该院仅学生社团就有20余个,这些社团以思想性、先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开展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学校学生会”,承担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宣传法律法规的双重职能,为推进学院文化和各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记者团”是学院思想文化战线一支生力军,学生记者们用犀利的笔触、敏锐的视角、捕捉每一个感人瞬间;“自律委员会”,在每次举办的大型的活动中都展示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风采,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文明标志。特别是,师生共同发起的“国学社”,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要内容,坚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集体诵读、经典讲解、举办讲座、读书会、诗文吟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自身道德和心性修养,为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养成贡献力量。

    多种形式读书路,山海精神圆梦行。据统计,仅2013年该院就有320名志愿者,奔波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北戴河区各个交通执勤点及市区各重点交通路口执勤,每人每天在岗不少于5小时,连续工作60天。他们的“山海品质”和“山海精神”,为秦皇岛的暑期交通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精彩纷呈、书韵流香”铸就创新品牌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所倡导的“读书活动”,展开的是一卷卷、一条条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实现梦想的恢弘之路;扬起的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走向辉煌、驶向成功的航船。

    近年来,为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历届读书月活动都突出了时代特色。诸如:“点亮阅读,启迪人生,弘扬文化”活动、“书籍启迪智慧,阅读丰富人生”、“汲取国学精华,追求卓越人生”、“弘扬人文精神,共建文化校园”等活动,都以时代主旋律为题,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2013年,学院还以“我的中国梦”为题,把阅读与梦想、祖国和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抒发青春的情怀。实践证明,只有契合时代、贴近学生的特色活动,才能引领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历史紧迫感和时代责任感。 

    为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院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长效机制。学院连续举办了12届“读书”系列活动,声势浩大、反响强烈,深受师生们的欢迎。这些活动主要有比赛竞赛、报告讲座、读书推荐等六大类,而且,学院经常邀请中科院等教授、名师、专家进校与学生们分享“读书治学”的经验方法。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形成了规模,积累了经验,促进了阅读;还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全面形成。

    可以说,“读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催生了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孙嘉琪同学获国家导游大赛冠军,耿永杰同学获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秦皇岛赛区三等奖,李铭泽同学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就是这些学子的优秀表现,一尊尊奖杯、一个个瞬间、一张张笑脸、一串串足迹,记录下了他们闪光的青春风采……

    山海精神,灼灼其华。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又是特色品牌?“读书”是知识的殿堂,“读书”是青春的灵光,“读书”是金色的收获,“读书”是人生的起航,“读书”是梦想的云梯,“读书”是绽放的光芒。多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的文化特色品牌,赢得了全体师生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受到了多家媒体的竞相宣传报道。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优秀表现,令所有秦职院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是他们以充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满园飘墨香,相逢话读书。可以这么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特色文化,使广大的莘莘学子更具有了“山海气度”和“山海品质”。这种品质与文化,为渤海之滨的文化绿洲平添了一抹新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添了一抹书韵流香…… 

 ——记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


   
电子技术及工艺标准化实训室


    PLC标准化实训室


    8S管理标准化教室(学生)


    食品分析标准化实训室


    50年校庆合唱团表演唱“感恩的心”


    18岁成人礼宣誓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是一所拥有54年办学历史的国家重点中专学校,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国家示范校德育特色建设项目。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诠释。学校认为:中职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准职业人。不是要学生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以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为目标,拓展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使学校德育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及素质要求相对接。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以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实现了德育工作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定位、教育内容定位。

    落实“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引进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进校园——德育目标定位。

    2012年6月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制定了以提升准职业人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德育人才培养方案,把德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准职业人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成立了“学生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组。项目组先后走访了天津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大中型企业,学习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深入合作企业对实习生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走访近十年来各个专业的优秀毕业,深入部分毕业生的岗位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深入人力资源机构调研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项目组认为: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适应力、职业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为重点开展工作,必须更新我们德育工作理念,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培养的活动都看做是德育课程。全校师生应围绕“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分阶段、分目标整合培养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趋于序列化、模块化。根据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对德育工作管理的形式进行改革。借鉴企业“5S”、“6S”、“9S”管理实施中对员工的教育内容、考评内容、考核形式,结合学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形成学校“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项目的学生“8S”企业化管理模式。从学生实习场所到教室、宿舍,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各个领域,全面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安全、节约、学习”的标准化管理。

    完善“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推行实施学生“8S”管理制度——德育模式定位。

    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组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探讨,制定了《学生“8S”管理实施方案》,将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与原有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学生个人操行考核制度、教室管理、实训场所管理、宿舍管理全面对接。建立了《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制度》,制定了《学生德育评价手册》并通过了教育专家和合作企业审核。在对学生德育管理过程中全面推广实施。学校依据《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制度》,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方面提出新的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和考评方式。由德育科、保卫科、教务科、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等各岗人员对全校各个班级、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教室、实训场所、宿舍,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各个领域,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方面全面进行教育管理和考评。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上好每一节课,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实训工具开始,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塑造。每月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考评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问题及时进行专题教育和治理。同时,完善德育考评机制,对全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从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课程与德育实践活动和职业素养几个方面通过《学生德育评价手册》全面考评和记载,将成绩作为学生鉴定和推荐顶岗实习的重要依据记入学生档案,督促学生落实“8S”综合考评制度。学校通过全过程,分阶段、分目标整合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趋于序列化、模块化。在学生“8S”管理建设实施过程中,教务科和各专业科、教研室都结合准职业人综合素质要求,分解项目任务,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8S”管理在专业学习中的要求。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企业文化、岗位规范教育自然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项目组编制的校本教材《学生“8S”管理宣传手册》、《职业与素质训练》、《安全伴我成长》、《晨读时光》中都涉及到“8S”管理内容的学习,使该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每一名师生的职业素养。在“8S”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贯彻落实中,学校模拟企业的生产现场,从环境建设、设备设施配备到规范化的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化教室、宿舍建设方案》,建立了“标准化教室”和“标准化宿舍”场景布置标准,评比细则,将合作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职场氛围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自己的宿舍、教室、实习车间的过程中,体验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安全、节约、学习”意识的教育过程中,体会企业对员工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

     实施“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开展以“8S”为主要内容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内容定位。

    学校以“四定位”为育人目标,分阶段、分年级开展“8S”标准化管理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定位”和“身份定位”。一年级以教学、管理为主要阵地,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通过入学初组织学生对“8S”系列管理制度的学习,明确“8S”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针。将“8S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校园不同场所的管理内涵及要求以标语,图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将“8S”管理方针,“8S”管理理念通过校园橱窗,宣传栏对学生进行宣传。结合学校所设专业,在校园内打造企业文化宣传墙,对知名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企业劳模等内容向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准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定位。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定位”。二年级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和二课堂活动中强化职业素质的训练、职业行为的培养,在专业学习中严格按照“8S”管理的要求规范学生实习实训各个环节,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德育教师到校开展讲座,介绍企业管理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职业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活动,按照不同专业就业的企业,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用人需求,企业文化精髓等方面进行集中现场展示与介绍,企业现场开展模拟应聘等活动,让学生在行为上定位;三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定位”。三年级以校企联动为主要渠道,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走访企业等实践活动,在顶岗实习各专业学生中,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与在校各中专班级建立长期互动交流的“岗位成才典型”活动。通过顶岗实习优秀学生的企业管理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用人需求及自我成功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

    强化“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对接企业职业标准——成效显著。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通过“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更新了学校德育理念,改革了学生德育的体制机制,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学生的文明素养,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8S学生综合管理全面开展,受益面越来越广,从2012年6月立项开始300人参与发展到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走向企业前基本具备了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9.8%。学校订单班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6个,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达到62家。2014年3月“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关于“8S”在学生管理中推广与实施”研究课题获天津市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有5所兄弟学校到校学习交流,对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在学生德育管理中推行实施“8S”管理表示了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奖。第十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卓越组织奖。荣获天津市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学校系统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校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的鲜明特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大楼。


  2012年,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新兴理工学校)为庆祝建党91周年,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专场晚会。


技能大赛中,牧医班学生们正忙于给兔子进行临床检查及静脉注射。

  近几年,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秉着与时俱进,本着做活、做大、做强、做优职教的宗旨,办学成绩迭攀新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以“校风正、校纪严、学风浓”饮誉新兴大地,引发社会热评热议。鉴于出色的办学成绩,学校荣获“县文明单位”、“县两德教育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

  面对成功,作为新兴县唯一一个集本科、大专、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各类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基地,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伍松坚表示:“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荣誉室里只记录了光荣的昨天,辉煌的明天才是我们不懈的目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职教中心人将满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信念,昂首驶向新的征程。”

  专题撰文:冯凯思 陈国盛

  专题摄影:陈国盛

  四大模式齐进的办学特色

  早在2001年,新兴理工学校与新兴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农业科学技术学校合并组建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行“六个牌子一套班子,同一校园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据了解,新兴县职教中心的组建,整合了各学校的资源优势,大大增强了办学实力,进一步拓宽了办学路子,形成以学历教育为主,兼有灵活多样的短期培训,中专、专科、本科层次多样,办学形式灵活的“长短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校校结合”的办学特色。

  目前,在办学上形成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开放远程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职业技术培训四大模块。

  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幼儿教育、旅游、文秘等专业,据了解,目前近3000人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开设行政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法学、小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高等教育。

  该职教中心为新兴县内各类专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近年来,该学校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进行计算机的培训,对全县失业、下岗工人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普及农用知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巡回讲座,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校平均每年培训的人数达2000多人次,为当地培养大批经济建设人才。

  该学校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着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数控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每年为社会培养近1000名机械加工、畜牧兽医、电子信息以及第三产业等专业技能人才,为推动“双转移”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合作办学实现多方共赢

  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一直以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不断巩固与德昌电机、星湖科技、格力集团、珠江摩托以及温氏食品集团、凌丰集团等众多品牌企业的合作之外,2010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广东美的集团、丰达电子、金水台温泉、丰达电机(云浮)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争取了更多的机会。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精技能的劳动力,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实习设备,该学校注重强化实习实训教学,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开创多赢局面。据了解,学校每年都往实习基地广东美的集团输送学生进行跟岗实习。

  与金水台温泉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旅游服务与管理“金水台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得企业有了人力资源保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训实操设备,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机会,并对实习期满的学生给予就业安置;学生强化了实操能力的训练、获取了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且就业有了保障,家长也减轻了负担。

  在实现校企合作的同时,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还加强校校合作。据了解,2011年初,该校与佛山交通技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取1+2的形式共同开办汽车维修专业。两校强强联合,推动新兴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加快新兴县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进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百亿健康、文化、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培养大批专业化的实用型人才,助推新兴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贡献。

  技能培训为学生翱翔添翼

  伍松坚告诉记者,该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中层行政挂点班级管理责任制。

  该校还制定《新兴理工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实行全员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以“厚德、重教、诚信、守纪”为德育工作目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等主题系列教育。

  在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校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对女生自尊自爱的教育,定期邀请交警到校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聘请公安部门领导担任法制副校长并进行法纪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该校根据《新兴理工学校学生手册》和品德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操行测评,据了解,通过一系列的德育课程,该校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为100%。

  技能教育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的重头戏,据了解,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摆脱普教的羁绊,在技能训练上做到有大纲、有课时、有指导教师、有场地设备、有考核,技能训练早期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多样化。该校还结合各专业的具体实际,适当增加机修、模具、计算机、财会等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为突出职教的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科技发明等各种协会竞赛活动,办好“艺术节”、“科技节”、“校运会”等并逐渐形成常规活动。除此之外,该校在开展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一年一技能竞赛”是新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一项长效机制,伍松坚介绍,“学生技能竞赛展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做到了‘以赛促学’,给了同学们创造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在学生中掀起勤练技能、学好技能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做到了‘以赛促教’,促进了学校贯彻落实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切实加强了技能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沈阳化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能力 


  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更抢手

  日前沈阳市化工学校正忙着迎接陆续进校招聘的企业。海尔集团本以为提前下手,可以预定到该校高二学生,先提供200余个顶岗实习岗位,但学校却难以满足海尔集团的“订单”,最多只能推荐百余名学生。因为此前,高二学生已经被通用北盛、韩国万都、好丽友食品等企业预订了。

  这所学校缘何受到企业青睐?据海尔集团招聘负责人介绍,2012年,海尔集团首次从沈阳市化工学校招收了80名机械、化工类专业学生。学生们懂规矩,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给企业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海尔集团决定继续在该校招聘毕业生,并且每年不断增加名额。

  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围着岗位转

  中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顶岗、顶用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也困扰着学校。面对这个“两难”问题,沈阳市化工学校从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点。校长胡显伟认为,作为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就要一心一意为企业培养“理念上认同、行为上服从、技能上超众”的技能型人才。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2009年,学校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项目教学成果及部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全校普遍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

  据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顾军介绍,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是先理论后实操,按照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现在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若干个项目化教学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教的内容是实际的工作内容,教师教的过程是实际的工作过程,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强化岗位技能 学生追着老师提问

  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中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沈阳市化工学校多方筹资,先后建立了4个生产实训车间、1个分析检测中心、2个专家工作站和相配套的123个实训室,实训设备总值43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157台套,能够提供2682个工位,覆盖所有专业,能够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需求。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工艺三个实训中心完全模拟企业生产实景,并具备中试规模的生产能力。车间即教室,教室即工厂。

  “以前,越听不懂越不爱学,现在感觉有好多东西需要掌握。”经常追着老师提问的郭奕男同学说:“项目化教学培养了我们对于岗位的适应、迁移能力,还增强了就业信心,这样的课我们都很乐意上。”

  工学结合 教师与课程同步成长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给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了新挑战。电气专业带头人魏雅文老师对此深有感触。魏老师教了多年的“维修电工”课,以前上课,照本宣科就混得过去,现在不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都要增强。

  为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沈阳市化工学校每年不断增加培训经费。仅2013年就派16人参加项目化教学培训,派42人参加暑期华东师大举办的课程标准开发培训,派11人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派24人下企业定岗培训。此外,学校还面向全体专任教师,进行了6次着重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次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连年就业率超过98%,对口就业率达84%。由于学生能力突出,社会信誉好、口碑佳,该校8次被辽宁省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发展探秘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李忠山校长

    在山东省邹平县黄山北麓,坐落着一所具有110年发展历史的学校,它从1904年创建县立师范讲习所至今,不断更迭、几经变迁,但“教书育人、培育良才”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走向辉煌。如今,这所百年常青藤之校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以其深厚的底蕴和时代的英姿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建设者。这就是享誉齐鲁乃至全国的职教名校——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正如《纲要》所阐述的那样,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治学思想不动摇,打造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看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在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走出的闪光足迹——

    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集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国办学校。现有教职工572人,在校生6821人,设有经济贸易系、学前教育系、机电机械工程部等10个系部、3个中心,1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拥有综合性实践实训室50个,数控机床、汽修实习专用整车等大型实验实习设备1892台套。开设普通中专20个专业,综合高中8个专业,高级技工8个专业,三二连读4个专业。其中,纺织技术、焊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工电子为省级骨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纺织技术与营销、会计为国家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

    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讲政治、讲大局、讲创新、讲团结、讲形象、讲奉献”为思想道德坐标,以“培养学生自强创业和创造发明的意识和能力”为教育教学坐标,形成了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国家红十字模范校、中国素质教育十大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示范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省十大就业明星学校等,走出了一条“创国家示范学校、育特色创新人才”的发展道路。

    2013年,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狠抓内涵发展、全面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中职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该校的教师一举夺得22个一等奖,占山东省一等奖总数的44%,这是继2012年获得14个全国一等奖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第十届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该校荣获最高奖“卓越组织奖”,19件作品获国家奖,396件作品获省级奖;在首届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该校教师代表山东省获得二等奖;该校2名教师被评为“齐鲁名师”,校长被评为“齐鲁名校长”;先后有14本教学专著、校本教材分别向全国出版发行;其经验在山东省职业教育座谈会上向全省推广……一所中职学校一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被誉为职教领域的“鲁中现象”。

    “鲁中现象”成为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最好诠释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是怎样创造职业教育发展奇迹的呢?该校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以全国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发展之路,突出教学主体地位,一切从教学出发,一切为教学服务,确保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研引领、内涵发展”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前提。走进该校,每名教师都有个人成长计划,在科研处指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年来,学校每年派出多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培训,仅2013年就有2名教师参加国际培训,10名教师参加了上海专业学科带头人培训,20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培训,42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92名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该校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走进企业、走进车间,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同时,学校还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技能大赛和课程改革培训、高考改革和示范校建设培训,使广大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据统计,学校近几年参加全国“创新杯”、“高教社杯”说课比赛,先后有49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有2项课题获“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子课题一等奖,3项课题获山东省一等奖,2项成果分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成果获滨州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连续五年全市技能大赛总分冠军。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制度是行动的保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教师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起了以职业素养(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职业素养和贡献为核心的教职工评价体系。实行竞聘上岗,体现“干部能上能下、教师多劳多得”的科学机制,调动了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学校按照群众路线教育的总体要求,创新性地建立了“决策力、执行力、群众路线、科学评价”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从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一线的实际出发,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行“1332”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引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该校从校长到中层干部普遍建立了联系系部制度,定期深入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听课评课,及时指导交流,解决一线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内在活力。教师们欣慰地说,路线对了头,群众有奔头。群众路线教育既是修身教育、发展教育、敬业教育,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它为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德技并举、特色办学”是做好示范校建设的保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所具历史悠久的学校,如何做到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这是鲁中中等专业学校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校坚持“德技并举、特色办学”的理念,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这一特色的核心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首要教育目标,激发学生潜能,重塑学生身心,实现人生价值。为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该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校长李忠山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已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瓶颈。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人生发展将黯淡无光;一个单位,若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便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与竞争力;一个民族,若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民族振兴将失去希望;一个国家,若缺失了职业素养,将失去活力,各项事业必将停滞不前,国家强大将永无希望。因此,我们提出: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近年来,该校在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建立了以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的体验式德育模式和升学、就业、创业“立交桥”式人才成长模式。开设了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完善了传统文化、就业创业、礼仪培训、团体心理咨询、素质教育拓展训练、道德讲堂等多样化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鲁中现象”助推国家示范校建设再创辉煌

    人们都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学校是什么?校长又是什么?李忠山校长认为: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沃土,学校是人生的灯塔,学校是青春的家园,学校是圆梦的地方。校长是用思想去引领,用真爱去感化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校长是用理念去塑造,用辛勤去浇灌一棵棵未来的参天大树。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既是李校长的座右铭,也是这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信念。在李忠山校长的倡导和带领下,学校47名教师先后参加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他们凭着对职业教育的强烈责任感,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把全部的爱都默默地溶铸于职业教育之中,用自身一点一滴的言行诠释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仰:责任、奉献、永无止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是创建示范校的一大特色。“质量立校”是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打造特色学校的基石。为实现新的跨越,李忠山校长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抢占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他从一名职教工作者责任感出发,总结十余年职教办学经验,专著《前进的脚步声——职教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先后发表了《论职业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等专业论文30余篇;他主导参与的《建筑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与课程开发》教学成果分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教学成果经省教育部门推报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5篇论文被评为滨州市人文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被聘为职教论坛山东特刊编委会编委、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党史学会理事、山东社科重点课题“山东辉煌60年典型研究”项目专著副主编。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正是通过“文化科研”的带动,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发展新战略。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公务员能力拓展训练基地、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训练基地、山东省“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和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入选为山东省20所特色职业院校。一颗闪烁的职教明星,在齐鲁大地上冉冉升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是创建示范校的又一特色。职业教育要时刻瞄准市场、对接市场。该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以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设置围着市场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转,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学校开设创业班、西王班、三星班等企业冠名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定期举办校企合作论坛,订单培养,定向安置,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满意率90%以上。

    现在,各系部都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例如,汽车工程专业建成了国家二类资质的驾校和汽车维修中心;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计算机培训中心;学前教育专业建起了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中心;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建起了旅行社;公共管理专业建起了家政服务中心等三产企业……

    所有这些创新之举,为学生实践实习、提升能力提供了训练场。培养“思想正、身体好、技能高”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目标逐步实现,“一体两翼”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彰显。近五年来,学校共向社会培养输送全日制毕业生21687人,继续教育招生7840人,完成金蓝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13.1万人次。学校还与外省市30所学校门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办学关系,仅宁夏一地就有1300余名学生在该校学习深造,为兄弟省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新的贡献。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在这里不断延伸……

    ——“育真人、真育人、全育人”是创建示范校的第三个显著特色。什么是“育真人、真育人、全育人”呢?李忠山校长解释说,就是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宗旨引领下,站在民族和时代的高度,培育出适应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以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培养好人才,以全心全意的育人之风全面培养好每一名学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贡献的一代新人。

    多年来,鲁中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每一名学生,探索出了一条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成人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为辅助,以短期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多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立体化办学,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内涵提升,更为创建国家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的经验。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泱泱齐鲁,灼灼鲁中,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鲁中现象”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尊敬与思考。鲁中职教人把所有的热情化作无限的爱奉献给了职业教育,把全部的心血浇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沃土上,抒写了一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创建示范校建设的光彩篇章!
 
 
    近日获悉,武汉船院优秀毕业生、现广东江门南洋船舶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许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也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许勇在工作现场

 

许勇在校期间就读于武汉船院电气学院06416班。毕业后,他进入江门南洋船舶有限公司,凭借着年轻人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立足本职岗位,安心基层生产实践,全身心钻研专业技艺。在工作中,他为船舶质量检验工作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关,为系泊实验检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直接、间接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公司船舶检验技术维护与革新的中坚骨干并深受广大职工尊敬和喜爱。
   
许勇在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的七年间,两次荣获了公司优秀员工称号、一次荣获公司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得了江门市同是侨乡建设者优秀务工人员称号。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正是对他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认可,更是对他的鼓励和鞭策。他用高尚的职业品德和扎实的职业技能获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赞赏,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船院也为拥有这样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党委宣传部学通社张虎城供稿) 

 ——河北省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纪实

    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中,抢抓机遇、对接服务、深化改革、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建有2个国家实训基地,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和汽修实训基地;建有50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和实训车间。中央财政支持的总投资4050万元的一座建筑面积12940平方米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综合实训中心正在建设中。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3000人。

    一、抢抓历史机遇,明确发展方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实际,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廊坊发展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德育工作为主线,以国家示范校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深化职教改革、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构筑反腐倡廉惩防体系为保障,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二、把握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纽带,也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标志。目前学校建有电子电工、信息技术、汽车、旅游、商贸5个专业群和1个学前教育重点专业,这些专业与廊坊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

    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学校与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联办了“3+2”大专班,打通了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与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联办了天津市春季高考班,与河北经贸大学廊坊函授站合作,成立成人高考班。组织121人参加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录取率达78.5%。

    三、瞄准工作岗位,深化教学改革

    紧紧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有机载体,将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实训操作规范与企业操作标准相对接,教材开发与职业技能相对接,积极探索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强化仿真教学和模拟实训。形成了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实训需要,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率先自主开发了学生电子工艺实训套件,涵盖直插件、表面贴装、万能板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实训室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013年,在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3项,共有31名学生获个人奖项;10名学生通过国家教育部门“EITP”认证的PSOC开发与应用工程师理论和技能考试,获得“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初级工程师证书”,在全国我校是最先开展此项认证的中职学校之一;338名学生参加相应工种的专业技能鉴定,取证率达98.5%。

    四、夯实人才支撑,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实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省级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的梯次培养思路,努力打造“双师型”、“专家型”、“名师型”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兼职,优化队伍结构。教师通过教师进企业实践活动,体验企业的工作过程,按照企业实际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做的工作能力。在做好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派出1名教师到德国参加了业务培训。45名教师参加了联想集团教学高尔夫培训。已有省级教学能手、教学名师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发展双赢

    学校以企业冠名班为抓手,以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为载体,以校企联合举办技能节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创新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我校与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三星光电子班,与新奥集团艾力枫社酒店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奥班”,与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京东方班。企业冠名班班级已达7个。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联合开发教材,冠名班学生专享企业专家授课、专享企业奖学金,专享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设施,专享企业提供的正规就业岗位及继续深造机会。初步实现招生、教学、实习、就业、发展的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来,学校与3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11家单位共建“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基地。并举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企业高管来校做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是学生与职工身份的有机统一,是学校人与职业人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六、注重贡献效果、突出示范引领

    两年来,为社会培训15866人次。宋占坡老师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聘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教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在工信部电子信息行职委通信专业专指委组织的中职教学标准修订暨中高职科研合作研讨会上,就PSOC技术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专题发言。李竹贤、董玮等老师多次为全市导游员、旅游饭店人员进行培训。

    素质成就人生,技能成就梦想。毕业生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就业企业的认可和赞扬。

    砥砺奋进促提升,戮力同心写辉煌。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人将乘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以人才打造品牌,以服务创造价值,勇立潮头扬远航,谱写职业教育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中国网四川成都5月4日讯 4月26日,2014年成都市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四川省科技馆举行。四川五月花专修学院荣获13个市级三等奖以上奖项,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4名,优秀指导教师奖2名。




  据悉,本届大赛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了征文类、职业生涯规划类、摄影和微电影类、动漫设计类和展演类五大项目的比赛。全成都市共45所中职学校近10万名师生参与,历时近半年,经过学校初评,区(市)县复评,成都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选送的926件作品终评,最后共评出一等奖114个、二等奖198个、三等奖349个。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一




学校数控类实训车间多次被选定为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赛场


汽车专业打腊施工校内实训

珠宝专业订单班学生参加做镯链专项实训

    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建于1989年,200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8月,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门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根本,以科研为推动,以特色为引领”的办学思想,遵循“为学生成功奠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针对地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结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科学设置专业,以“琢玉”的育人理念,培育富于职业生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立足地方经济 凝练专业特色

    学校所处的顺德伦教是中国木工机械和玻璃机械重镇,以机械装备、珠宝首饰、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学校以战略的眼光,紧扣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进行企业调研,组织实践专家访谈和专家论证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作职业能力分析表,开设了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和会计六大类专业。形成了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特色,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如机械专业在原有普通机床加工方向基础上,增设数控机床加工方向;珠宝专业在珠宝加工基础上增设首饰设计和珠宝营销两个专业方向等。用富于生命力的专业设置满足区域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办学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依托产学联盟、行业商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当地政府,建立学校对接行业企业,专业部对接生产部,专业教师对接技术骨干的“三对接”运行机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育资源,共建校企合作基地。

    学校与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恒基创富(佛山)金属制造有限公司、佛山裕顺福首饰钻石有限公司、佛山市友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岗位实境,实施“6S”管理。目前,学校共有“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室54个,校外实训基地48个。学校还与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宝金行(深圳)有限公司顺德分公司等合作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基地10个。

    校企合作基地融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竞赛等功能于一身,形成了“政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格局,全面激活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构建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共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与信息专业构建了“校企对接,工学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岗位实境,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的“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 “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三段”是学生培养的三个阶段,即,由“职校人”到“企业人”再到“职业人”的三次提升。

    第一阶段——职校人的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由学校专业老师开展教学;第二阶段——企业人的培养,学生参加专项岗位技能强化实训,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开展教学;第三阶段——职业人的培养。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学校派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跟踪管理。

    “双元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培养模式对接行业要求、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教材建设对接技能培养、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长突出,适应力强,综合职业素养高,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

    创新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研讨,探索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基本路径:机械专业构建了行动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电子信息专业构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专项训练”的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珠宝专业构建了“方向+岗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汽修专业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目前,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共编写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16本,并建设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材形式的“立体化”。各重点建设专业均建成3-5门优质核心课程。有4门佛山市级网络精品课程在佛山市教育部门中职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评审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车床构造及车削加工工艺”还成为佛山市中职精品课程重点培养与资助项目。由学校作为主要编写单位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竞赛试题互动教材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教材将于近期出版。

    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强化学生能力:学校坚持学做合一,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项目细化为任务点,根据项目任务点开展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各专业在教学中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岗位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保障。

    依托“四大工程”,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为目标,全面推行师资建设“四大工程”,即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精英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双师”素质培养工程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梯队培养,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学校依托与企业共建的师资培养基地,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培训。近两年,学校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中有128人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校注重将有影响力的技术精英引入校园,如珠宝专业聘请了高技能人才胡锦超到学校任教,建立了顺德区首间首饰专家工作室,获得了2013年顺德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扶持,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优秀技能人才。

    目前,4个重点建设专业共有专业带头人11人,专业骨干教师26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12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9.2%。学校骨干教师既能担任学校教学任务又能胜任企业技术岗位,企业技师既是企业技术骨干又是学校教学能手,一支“校企共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

    2013年,学校分别建立了顺德区专家工作室和伦教街道名师工作室各一个,并承担了顺德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实验项目,《“政校企三结合”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成功立项。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区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参加全国说课比赛以及省、区中职学校技能竞赛成绩斐然。

    特色铸就品牌 凸显示范效应

    学校整体实力实现持续提升,2008至2013年,连续6年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机械专业、电子专业和汽修专业均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珠宝专业获得2012年广东省中职教育第三批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专项支持资金;机械专业、汽修专业分别获得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专项支持资金。

    特色育人:学校以创办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琢玉”教育。 

    2013年,学生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生夺得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夺得数控车项目竞赛全国首位。

    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学生勇夺现代制造技术项目竞赛4项一等奖;英语、电气安装与维修项目分获一等奖;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项目获二等奖;图像处理项目获三等奖。共有3个项目的5位选手获得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

    近几年,学校学生高职高考上线率均在95%以上,列顺德区前三名。2012至2013年,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95.2%,对口就业率达86%。学生冯磊在2013年全省数控铣大赛中获冠军,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免试录取,并作为主力选手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珠宝专业2011级毕业生欧美容,在珠三角地区最大的天然水晶奇石连锁集团水精之恋公司担任销售,因业绩突出,被调至澳门分店担任管理工作,年薪超过10万元;毕业生李锡辉是顺德信辉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毕业生彭建生,是广东书法协会会员,伦教书画协会副会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生命力”旺盛,广受社会欢迎。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了顺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珠江商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广泛报道。

    社会服务:学校牵头成立产学联盟,会员单位由初始的59家增至目前的77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成功申报为佛山市顺德区第十五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高新技术考试站,获得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数控铣床工、汽车维修工等13个工种的职业培训资格,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目前累计培训学员超过12000人日。

    辐射示范:2012年,学校当选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职机械制造技术类专业部主任单位。2012年至2014年,学校承办连续3年承办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竞赛多个数控项目的竞赛,赢得全省的参赛队伍高度评价。

    汽修专业部立足郑敬诒职校产学联盟,每年组织机动车维修行业专场招聘会, 2013年秋季招聘会,吸引了来自顺德区、高明区、广州市番禺区和广西贵港的6所中高职院校200多位毕业生参加,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作为伦教珠宝商会副会长单位,多次派教师参加各类珠宝首饰业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另有珠宝专业教师被聘为伦教商会“甄珠”计划网络学院讲师,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校与台山敬修职业学校、阳山职业技术学校和连州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派出师资帮扶对方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学校对口支持新疆喀什伽师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委派谭顺翔老师援疆支教,指导伽师职高汽修实训中心建设,帮助伽师职高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伽师职高教务处副主任阿玉普也到郑职进行跟岗学习。

    “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大力开展内涵建设,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竞赛机制和德育管理模式等办学成果,吸引了四会中等专业学校、化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江门市教育部门考察团等近三十批次考察组到校参观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创意之塔、鸡蛋飞行器、蜈蚣爬行……这些游戏是实训课?没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另类实训、高仿真实景授课以及真金白银实战演练的别样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创新、策划等职业素养与技能,备受“热捧”。

  “重来!”“喊话训练”现场,“教官”周永刚站在十几米开外大声命令。在众人好奇的围观中,喊话人满脸通红,更加洪亮地重复着,5遍、10遍、15遍,小桥上喊话的学生终于一一在教官高举的“通过”手势中退场。“下午5点小桥人流量最大,一开始都不好意思张嘴,但是没办法,学营销胆子大口齿伶俐是基本功。”该院11级市场营销班班长孙曾凤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格力空调、热水器和海尔冰箱……走进该院经济贸易系苏宁营销实训室,“售货员”正微笑着向“顾客”介绍最新款的手机,仿真家电在这里一应俱全,收银结账、推销导购,如临商场。“国缘V系列有3种档次,我手上拿的这瓶V6,是V系列里唯一的40度酒,市场售价……”今世缘营销学院柜台旁,教师正给学生上推销技巧课。酿酒过程模拟沙盘、酒器、玲琅满目的酒品,今世缘营销学院将今世缘企业场景真实再现,让学生未入企业门,先做“企业人”。这样的实景教学在该院随处可见。

  各类商铺在该院学生生活区一字排开,前期的实训、实景教学在真金白银的实战演练中得到发挥。自2007年以来,每年5月该院都会上演经济贸易系“小老板”营销实战秀。从企业组建、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营销方案制定,到采购进货、照章纳税、交流评估……“小老板”在两周的“实战”中,全方位运用课堂所学体验创业。

  该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周永刚介绍道:“作为财经类高职院校,学校提出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具有财院特质的职业人。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就是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下,从市场营销专业‘能表达会推销、能做事会调查、能创新会策划、能学习会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突出锻炼学生的‘智’,即创新能力;‘仁’,即团队合作;‘勇’,即突破设限。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自己将尽心尽职,保证教学效果,主动接受学生监督,如果学生不满意,自己下讲台。”不久前,湖南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王志敏面对学生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该校教师将全部向学生作出承诺,一场“向课堂要质量”的校园课堂革命正在全校展开。

  “这是学院推行课堂质量承诺责任制,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标准的重要举措。”据长沙航空职院院长朱厚望介绍,学院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全院公布,使每个学生都了解考核详细内容。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前,举行班级全体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并结合班级信息员、督导的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

  实行课堂承诺制是该校抓教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旨在形成“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良好教学风气。多年来,该校先后通过青年教师培训、示范课竞赛、教师说课比赛、教师下厂锻炼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今年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承诺制,意在自加压力,提高课堂质量。一学年后,学生评定结果有两次不合格者,学校将对照承诺书,让教师待岗培训或离开讲台。此外,该校出台外聘兼职教师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情境,经过试讲获得合格评价后,外聘兼职教师才能走上讲台。目前,该院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师148名。

  教师们在承诺前和承诺后的心态完全不一样,王志敏说自己既激动兴奋又忐忑不安。“我是骨干教师,以前教学测评多次获得优秀,承诺是展现自我的最佳平台,也更直接更震撼,心中激情满怀,今后争取把每堂课都上成公开精品课。”

  承诺更是一种挑战,很多教师觉得压力倍增,都积极申请到企业顶岗锻炼,不断提升自己。“我要考虑怎么让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青年教师王江说:“我的企业实践经历较少,感觉‘活水’不足,对承诺既爱又恨。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借助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锻炼,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努力把课上好,争取不被学生‘炒鱿鱼’。” 

 ——吉林女子学校特色发展纪实



    在我国东北有一座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1907年,这里发生了一件革命性的教育大事——官办的吉林女子师范学堂成立。《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省·纪师范篇”:“女子师范学堂创设于三十四年七月,校内附设女子两等小学,吉林向无女学,是校开而女子向学之风为之兴起。”她就是吉林女子学校的前身。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吉林女子学校一直秉承教育思想创新的优良传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昂首屹立于女性教育领域的前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吉林女子学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洞察到,“以人为本”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总基调。基于这种判断,他们选择了“课程校本化”、“教学生本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适应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元素,构建了“双本一融”育人模式,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全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女性人才。

    思路决定命运。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吉林女子学校顺理成章地迎来历史性的跨越。

    ——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学校整合各方资源,成功地组建了吉林天使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吉林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集团。

    ——2010年,学校实施搬迁重建。新校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352平方米。这次重建把原本师资力量一流、办学特色一流的吉林女子学校打造成了环境一流、设施设备一流,直至软硬件全面一流的吉林省职业教育强校。

    ——2012年,学校被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从此,这所百年历史名校在“双本一融”办学思路的指引下,踏上了特色发展的高速路,谱写了高歌猛进的新乐章。

    特色教育生态续写百年名校之魂

    拥有百年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吉林女子学校,一直将她作为女孩梦开始的地方。为了实现女孩梦想,学校首先在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民族对女性的素养要求提炼为“秀外慧中、智德婵媛”,并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统领“双本一融”育人模式。为适应职业教育和时代对女性的素养要求,学校又将这一理念细化并拓展为锻造“六个女性”,即“智慧女性、职业女性、诚信女性、高雅女性、通才女性、幸福女性”的育人标准。与此同时,学校借百年校庆之机确定了校徽、校旗和校歌,编辑出版了《文化百年》手册,制定了《吉林女子学校德育规程》,创设了靓丽女孩系列活动……从而形成了民族性与女性特色完美统一的学校育人之魂,体现了“关关雎鸠,在江之畔,窈窕淑女,成功之愿”的美好愿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系基本成型。

    软环境不软,硬环境够硬。2010年,以吉林市政府部门投资2.4亿元重建女子学校为契机,学校确立了“一主两翼”的办学格局。“一主”即松花江南岸的主校区,校园临水依山,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既有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又有王阳明格物致知的睿智达观,兼有陶渊明悠然南山的闲适超然。校园以人工湖、运动场为中轴,两侧自然延伸,建筑物以女性教育特色词汇命名,左侧生活区依次为淑女阁、毓秀阁等,右侧教学区分别为书香阁、双馨阁、艺雅阁、智雅阁等。绿地、环路、文化长廊、灯光标语、山脉、亭台将各建筑物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整个校区浑然天成为一个“女”字,呈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芳草萋萋、小桥流水的风景,错落有致、别具匠心的园林,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写意。女孩们在这充溢着自然美的校园里,感知着百年文化的丰厚传承。“两翼”即是位于吉林市区的两处实训基地。“一主两翼”的办学格局寓意着“天使”的展翅飞翔,蕴含着女孩的成功之盼。学校女性文化环境的塑造,集中体现了环境育人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能量巨大的教育场。

    吉林女子学校别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引起了社会多方的关注。2012年6月,该校的女性文化建设经验作为吉林省入选的两所之一、中职仅有的一所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交流。

    双本育人模式催生秀外慧中之苗

    在“课程校本化”和“教学生本化”搭建的花园中,吉林女子学校的女孩们像春风中的花苗,沐浴着知识的阳光,吮吸着技能的雨露,茁壮地成长。

    学校以女性特色教育为核心,积极推进“课程校本化”。一是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课”的普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出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女性特色课“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建立了动态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机制。学校每年都进行专业及课程设置调研。2007年,学校根据调研结果将学前教育专业细化为学前英语、学前舞蹈、学前美术、学前声乐等不同专业方向,为幼儿园提供了专门人才。三是以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依据专业发展实际,在深化理解国家课程精神、国家课程内容取舍、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吸纳、女性素养内容添加、实践内容增设等方面进行课程调试,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文本。四是以女性素养提升为核心,开设系列学校课程。学校2008年推出了系列校本教材《女性成才指南》、《女性礼仪与形象设计》、《女性形体训练》、《女性家政指南》,经两年实践及修订后出版发行。课程校本化的组合动作,将学校的课程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将传统的“工具课程”转化为“理解课程”,将传统的“文本课程”转化为“经验课程”,将传统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学校的课程校本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成果被评为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报送国家教育部门参加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

    有课程校本化奠定基础,教学生本化得以顺利推进。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育为出发点,创造个性化、差异化的生动教学,如今已是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第一,学校进行了教室革命,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将实训中心与教学楼进行一体化建设,各专业理论教室与专业实训室布置在走廊的两侧,一一对应,同时在专业实训室内添加个性化桌椅,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之间随意切换,形成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学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以“交互多媒体系统、主题资源库、数字化平台”为主的教学平台实现了互动式教学,生成了以培养学生互助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第三,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搭建平台,创新了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采用场景教学模式、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采用模拟教学模式、服装工艺与制作专业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第四,学校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大面积撒网的教学方法,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开设了舞蹈、合唱、茶艺、调酒等20余个活动或实践课程。教学生本化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实现了个性的发展,给女孩们带来了巨大变化。“秀外慧中”已成为她们的代名词。她们的表现得到了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2013年,学校的育人经验作为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代表被推荐到国家教育部门。

    一融联动机制润育智德婵媛之花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学校领导班子认定:“课程校本化”“教学生本化”都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更为彻底地实现。毕竟,在企业中生成的课程和教学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组建了吉林天使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活动及运行机制创新,使学校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新的突破。首先,学校在四大品牌专业中实施学生体验岗位技能计划。学校打破了传统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2+1”培养模式。从学生入学开始,每学期利用2-3周时间,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体验岗位技能,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有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角色转换,形成了了解企业需求——有目的地学习——到企业检测学习成果——回学校再提升的培养过程。此举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实用性、紧迫性,为学生成为准职业人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让企业更了解学生,为企业用人、选人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实现了“办企业眼中的教育”、“办企业手中的教育”、“办企业心中的教育”的职业教育理想。其次,实现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学校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学校创设企业文化场景,渗透企业文化,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育人模式。再次,形成了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企业中成熟地提升专业化水平的成长模式。最后,成立女性研究中心,探索女性教育理论。学校选择集团内的行业专家、人资人员、教育学者、社会学者,组建了吉林女子学校女性研究中心。该中心下设女性服饰研究所、女性家政研究所、女性成才研究所、女性审美研究所、女性心理研究所、女性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定期组织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学校女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学校通过集团化建设,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现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育人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一融联动促使教学成果凸显。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全省已经达到引领示范的标准。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更是成绩突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连续7年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车迪同学在2012年全国中职学生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品牌服装CAD模版制作、放码与样衣试制”项目比赛一等奖。2011—2012学年,学校组队参加了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张放、张毛毛、李星男等10余位教师在全国职业学校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张放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毓秀钟灵成就桃李芬芳秀干成栋

    名校育英才。百余年来,吉林女子女校已为社会输送4万余名优秀女性人才,其中包括吉林省相关领导、我国自制铅笔首个研制成功者王菊钗、导弹设计高级工程师温家琦、卫生部门医政系统领导迟宝兰、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原局长徐静等巾帼英雄,她们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近年来,吉林女子学校瞄准培育技术技能型女性人才的目标,在“双本一融”办学之路上科学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办学成果愈发耀眼。

    经历了吉林女子学校的打磨和锻造,女孩们脱胎换骨,高雅清丽的形象气质、文明有礼的举止言谈、弹写画舞的专业本领,成为她们靓丽青春最动人的底色,最终个儿顶个儿地破茧成蝶,成长为集文化、品质、专业、技能、才艺为一身的秀外慧中、智德婵媛之才。

    2005年9月,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宋辉等一批女生被分配到江苏江阴市的杜莱根服装厂。由于她们工作表现出色,企业领导将最初的3个月试用期调整为一个月,并将她们全部分到技术科。凭借着极强的上进心和踏踏实实的努力,2006年末,宋辉成功应聘到著名的江苏国泰国际集团。从年薪3万元到35万,从一个助理到营销经理,兼任国泰集团活动主持人,她领导的科室及所在部门2013年出口全美冠军,宋辉用自己的成功印证着吉林女子学校的优质基因。在回母校演讲时,宋辉说:“美好人生要靠努力创造。我能,你也能!因为我们都出自吉林女校!”

    跟宋辉一样,南方航空公司“服务标兵”王宁、深圳大亚湾核电集团商务管理干部关宏、北京美乐蒂阳光英语集团行政管理干部李樱婉、“威鹏杯”中国牛仔装设计大赛银奖和最具市场潜力奖获得者之一王卓儒、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大赛总决赛最佳人气奖之一和中国赛区总冠军获得者张帅、管理旗下12家美容院的吉林长风美容机构运营经理张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国家新闻办公室、全国人大办公厅、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解放军空军基地,到北京煌潮大酒店、胜兰全脑教育幼儿园、北京平谷渔阳酒店、自然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四海凯悦集团、深圳赛格物业,都能看到吉林女子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华丽身影。用人单位都以能招聘到吉林女子学校的毕业生为荣。吉林女子学校和她的孩子们已成为吉林职业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百年文化积沃土,双本一融铸辉煌。多少年来,在吉林女子学校,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激情绽放,一棵棵秀干成为栋梁!今天,为此自豪的吉林女校园丁们,正在挥洒着智慧和汗水,演绎着百年文化的传承,策动着改革创新的脚步,书写着特色发展的篇章。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晓璇、通讯员穗教宣报道:广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动真格!继建设广州教育城之后,429日,广州市54个中职院校组团成立15个专业委员会,这意味着广州市的中职教育将“抱团发展”,不仅将在物理空间上有转换,还要进行专业优化和整合。

新高考改革下,培养技能型人才被提上重要议程,而中等职业教育便是撑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底盘”。目前,广州教育城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当中,争取在2015年让中高职院校进驻,这是硬件上让这些学校组团发展和优化专业布局。而在软件上,则通过成立专业委员会,让各个中职院校在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撑下更好的发展,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要做到行业、企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走到哪一步。”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表示,在这些专业委员会的组团发展中,将优化学校的专业建设,包括开发新专业、改造旧专业等,主动适应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