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5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在湖北省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征询省内各方意见和建议。

  视察团视察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学院和两所独立学院、一所技师学院,与10多个企业的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20多所院校的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17日,视察团与湖北省交换了意见,通报了视察情况,并对湖北省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建议。

  杜青林在交换意见会上充分肯定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

  杜青林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湖北是近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近些年湖北着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楚天技能名师”成为亮点,校企合作成绩明显,积累了很多经验。

  杜青林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第一,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我国经济特别是产业升级的大势,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新模式,推动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第二,要突出改革和创新,增强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推动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更新就业观念,形成崇尚合作、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第三,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注重思想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快特色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交换意见会上汇报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省长王国生主持,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出席。

  李鸿忠说,高等职业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改革发展,事关民生就业。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湖北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杜青林副主席此次率团亲临湖北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全国政协各位常委、委员也结合视察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重要意见。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杜青林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湖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支撑和保障。

  交换意见会后,杜青林在李鸿忠、张昌尔等陪同下,在省政协机关与住武汉全国政协委员座谈,看望了省政协机关干部。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等参加视察。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副省长郭生练、梁惠玲,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范兴元,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田玉科,省政协秘书长刘安民等出席会议或陪同视察。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纪实

校园一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课堂

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学生技能展示

学校教师参加澳大利亚TAE(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培训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与中国移动重庆城一分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字仪式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体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渝中半岛浮图关公园风景区,是一所集人文气息、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园林式校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由邓小平、贺龙于1952年亲自创建,并任命了首任校长。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坚持文武并济两轮驱动的办学思想,既注重内涵发展,也注重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为职业教育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育人 大炼内功

    以和促兴旺

    “即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德、美、合、和四个方面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是基础,学校办学以德为本,秉承人人德育的教育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五年被评为渝中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教职员工不断历练自己的品德修养,做有修养有内涵的中心人

    “是表现,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优美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教育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育出美境(美的环境)、美人(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美技(精湛的技艺),成为了重庆窗口学校、渝中区园林式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骨干专业。

    “是手段,在办学中提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处室之间的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出国深造和交流提供了条件,与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合作项目。

    “是目标,实现人和业兴是目标,将人和业兴的思想植入到师生的心灵,以人和确保个人的事业兴旺,家庭兴旺,以人和促学校兴旺。

    产教学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即学校的能力建设,从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三个层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思路,立足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实施在真实环境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对顾客的服务,完成有计划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已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_——“水之语美容会所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重庆科马汽车美容公司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基地承担了学校、合作企业以及区内的教育、教学、培训任务。

    依托基地建设,学校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徒既有学生的身份,也有徒弟的身份,通过学习和实训,能够承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工作。由双师型教师和行业骨干组成导师团队,对学徒进行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学生培养实施项目晋级制: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项目考核合格后,到基地进行实训,技能达到客户服务要求后,可以参与对客服务,再经过考评合格后回到学校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刘祥平老师评价道:这种通过项目层层晋级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现代学徒

    “实训基地由学校自建自管,不仅能够依据市场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内容,而且更强调实训效果,学生大为受益。项目办主任王成麟说道,学校并将实训基地顾客的评价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一方面能全方位考察学生实训水平,促进学生对每一个客户认真负责;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潜能,做得更好更周到。

    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在实训基地几年的工作实践,黄云老师总结道,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践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出高附加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条件,同时也解决了中职学生厌弃纯粹的课堂理论学习,却乐于动手实践的矛盾,为中职学校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通过扩建、新建和联合举办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扩建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对水之语科马汽车两个实训基地进行了扩建。首先,对现有的基地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了培训。目前两个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均达到或超越目前行业的水平,能够满足实训、培训、社会服务的需求。其次,引入行业技术骨干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基地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增加原有实训基地的服务项目和培训功能,两个实训基地目前能够提供20余项服务和培训项目,并能提供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2.新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重庆瑞派科技有限公司(包括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销售与维护实训基地),对外营业部设在学校门口,形成了前店后校的格局。基地开设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档案整理与管理、办公室自动化实训;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网络设施维护维修、计算机销售等项目,并运用学校资源增设了横幅制作、写真制作、广告策划与设计等项目。基地还能够承担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企业员工素质培训、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等工作,同时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工种的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

    3.联合举办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生产性实训基地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学校将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作为建设重点,积极开展爱心教育和实践活动,用优质护理带给老年人温暖。通过多次论证,学校在渝中区政府部门、区民政部门和渝中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与区内经验丰富的敬老院合作,联合举办了养老服务机构,学校在保持敬老院原有的敬老、养老、扶老的社会服务性质基础上,还增加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师资的培训功能。联合举办的养老院目前拥有300张床位,开展老年人看护、老年人护理、老年人日常保健等项目的服务。

    校外实训基地二融合” 促进校企双赢

    1.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

    流动站由牵头的企业成立,联合行业内各大中小型企业,与学校一起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是说平台的成员包括多个职业学校和本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若干。流动站定期接待来自学校的老师入站,根据老师专业需求和个人特长分配到校企合作平台的对应企业,进行全职顶岗实习与实践,充分利用了行业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双赢的多赢局面。

    去年,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神州数码发挥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联合多家企业组成了流动工作站。9名教师先后在公司进行了岗位知识、行业前沿信息、企业基本规章制度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神州数码公司再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将教师安排到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去参加实践和调研。这样的教师流动站不仅仅是学校跟一个企业合作,而且是跟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在进行合作。王成麟说道。

    目前,学校与重庆简盖美容美发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区福利院等企业合作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

    2.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相比真实的企业,学校自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仍然具有场地、资金、人员、服务和社会推广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出资(或投入设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真实的职场练本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近两年,新增了首美美业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第五人民医院等8个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从高年级开始就要分期到订单企业进行见习、实训、实习,到企业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逐渐递增。如今,订单班的学生供不应求,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提前就业。

    据统计,目前,学校已与50余个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立了5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与这些企业共同开展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办学效益增强 社会服务功能凸显

    在整个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急剧缩水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规模稳中有升。近三年,学校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真实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培养的学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学校于2012年成立开放培训中心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学校先在合作企业内和社区征集服务需求,学校根据需求拟定出培训菜单,向合作企业和社区公布,再根据企业和社区选择的培训项目,组织培训教师开展培训。目前培训中心已提供了20余个培训项目和服务项目。两年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制定、管理。培训企业员工达到人2000次,培训社区居民10000余人次,学校安排了2000人次到社区进行了服务。

    杨琼霞校长说,学校发展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质量,质量是根基,是生命线,更是底气。近两年来,学校投入148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了近4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为使教学和行业进一步接轨,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辑等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力本位 二轮驱动

    打造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重庆市渝中职教中心制订了能力本位、二轮驱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即以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和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从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两个层面,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制度机制,做好教师职业规划

    秉持以活动铸造教师师德,以培训增强教师能力,以制度激励教师发展的建设理念,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学校顶层设计,制定二维三度的分层培养计划

    首先按照学校在编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技术人员)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划分成两个维度,然后依据社会、行业、学校的相关分析,确立普通双师(同时符合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高精双师(在普通双师的基础上,能够在专业改革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能够参与行业技术革新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多能(具备二个及以上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学校开设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三种程度不同的培养要求,针对全校教师实行分层培养。

    2.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学校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评审和聘任制度》等文件,建立起了双师型教师选培、送培、考核、聘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3.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学校引导教师从职业生涯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计划,并统一安排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完善职业生涯和个性化发展途径,同时在学习期间建立完善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实现合格骨干示范的渐进式发展。 

    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学校还创新开发分层培训项目。

    一是创新校本培训。采用导师带学徒的方法,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组成的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工作室组织本专业内教师,以一帮一结对子、老带新成师徒、随堂听课学经验、小组示范共研讨、项目训练促成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同学习共成长活动。

    二是积极推动教师国内培训与进修。学校先后选送5名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26人参加国家、市级骨干教师培训,56人参加双师型教师培养,5人参加全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到行业实践,12名优秀教师参与重庆大学教育硕士学历进修,并选送50余人次兼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进修,有效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行业联系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升。

    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校与坎培门理工学院、中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TAE四级证书培训项目,20名优秀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另外3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双元制培训模式并获得相应证书,同时学校还选送了11人到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参加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培训,并积极鼓励老师参与学术交流,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知识更新……通过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收到成效。

    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日渐庞大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增加15人,聘任兼职教师30人,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师生比由原来的117提升到116.5,建立了一支从普通双师双师多能(双师多能是指有两个及以上技能证书,能承担多门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技能层次分明、优势明显的的技师团队,双师多能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

    2013年,为扩大教师辐射面,发挥优秀教师教育科研的正能量,渝中区教育部门将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在渝中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头人叶红等4人担任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定期开展渝中区教研活动。建立了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名师工作室,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带头人、国家技能大赛美发组裁判成员唐静老师等4人担任名师,促进了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和整个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理念,以人人科研为抓手,利用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近年来,学校主持参与的市、区、校级科研课题60余项。编写校本教材25本,公开印刷出版9本,其中1本教材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评选,教师发表论文110余篇。

    “在变中求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教师之中,现在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教书的层面,而是落脚点在的层面,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发展的空间,在改革中不断地进步,不断获取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目前,学校有国家、市、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4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杨琼霞校长表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学生成才、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建设三个通道 借助两个平台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为国家重点中职和示范校建设单位,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一直是学校研究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了通过学生社团、美育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通道,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两个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路径。

    学生社团: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目前,学校已拥有管乐团、合唱团、动漫社、手工社等20余个社团组织,由社团组织的各种倡导文明、引领时尚的活动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2013级建筑装饰专业龚元彪同学,来自重庆山区。刚进校时,他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同学的影响下,他进入了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多种爱好,并参加了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市应用文比赛、校技能大赛等,社团活动提升了他的自信力,成长为一名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而今,他在市内一建筑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已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学校不仅大力支持社团开展活动,还开展社团建设的课题研究,提升社团建设水平。从校级课题,到市中华职教社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研究,学校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升了社团建设水平。

    社团活动的大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炫酷的街舞、优雅的礼仪、嘹亮的管乐……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和谐乐章。

    美育:助推学生实现精彩蜕变

    学校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施美育。育美于境,用优美环境浸润学生心灵;育美于教,让学科教学绽放魅力之光;育美于师,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育美于行,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才艺双收。” 

    学校不断完善文化活动设施,让每个角落成为美育的场所。学生在桃李大道感受芬芳,枇杷文化节期间,从认领枇杷开始,学生们精心照料,集中采集,共同分享,从路边的标识到景观的布置,美的元素和教育无处不在。

    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举办广播操比赛和运动会,让学生感受运动之美;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经典歌曲合唱比赛,让学生领略祖国的文化之美;组织学生才艺展示、让学生展示个性之美;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激发学生的关爱之美。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四位教师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荣誉称号。学校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门职成教司组织的中职学校德育、美育工作优秀案例推荐活动,已从重庆市出线,现正参与全国评选。

    蔡林佑是2014级管乐团大号手。她说:我不是渝中人,当我正对一个全新的学校产生无措、彷徨与期盼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认识了很多名流教师,见识了许多精美乐器。通过学校精心的培育,从对大号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演奏乐曲,并和乐团同学一起与市内中学的一流管乐团同台演奏,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在我身上实现了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变化与飞跃。

    两个平台:全面展示中职生风采

    文明风采竞赛和技能大赛是中职学生的两大赛事,也是全面展示学校育人成效的平台。学校成立了两大赛事组委会,组建了三支团队。第一团队由校级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指导教师组成,第二团队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第三团队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三个团队各司其职,配合作战,保证了赛训过程的流畅运行和实效。

    2008年至今,学校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一等奖126个、二等奖337个、三等奖259个。2012年,学校继续荣获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并代表所有参赛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总结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通过建设三个通道,借助两个平台,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全国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得4个金奖,6个银奖,11个铜奖;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1个金奖。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屡获佳绩。2014年,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学校获得特别贡献奖。  

   本报讯(记者 松召峰 通讯员 黄青喜 梁良)5月21日下午,伴随着第三届读书月活动之一的演讲比赛的颁奖,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又一次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圆满结束。读书月期间,该校举行了演讲、讲故事、复述、三笔字等比赛活动。

  “语言文字活动周”是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子。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每年都会以9月第三周的“推普周”为契机,通过广播、展板、竞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查找各种标牌、广告牌上的不规范用字,充分发挥学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窗口和辐射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常态化。该校从教师入校就严格把关,把普通话作为聘任教师的条件之一;在会议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领导、师生说普通话、用规范字;评优、评先实行“语言文字不规范”一票否决制。

  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该校开创性地将中华经典诵读融入我市每年一度的“三国文化旅游周”,使经典诵读带有浓郁的曹魏气息;借助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三国经典诵读、“曹魏风·许昌行”征文比赛等活动,为我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为“创文”增添新亮点。

  积极推介作品参加省、市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该校推出的大合诵《我爱你中国》、《岳阳楼记》、《许昌赋》、《曹操诗歌联诵》,独诵《短歌行》、《七哀诗》获得省、市语委好评;该校老师赵亮、王知正分别获河南省经典诵读二等奖;该校学生刘璐、赵恺、聂永乐等获得许昌市经典诵读二等奖。

  提高规范汉字书写水平。该校成立了我市第一个书画等级考试中心,率先在人文系举行汉字规范化等级考试,现已培训、测试1926人次。

  该校语文教育专业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六个一”工程,即写100篇以上文章,发表1篇以上作品,背诵100篇以上诗文,参加1次以上年级以上组织的诸如朗诵、复述、演讲、讲故事、三笔字、说课等语言文字活动,讲1节优质课,制作1组精美课件,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还通过“背诵经典100篇”、“入校一块小黑板”,形成“诵读有经典,练字有黑板”的常态化能力培养机制。同时,由该校老师黄青喜、李芳芳主编的《普通话训练教程》和冯莹的《许昌方言音系》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也很好地促进了该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正是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语言规范化之路,并用良好的成绩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清晨,穿梭于校园之中,就会发现,晨读已经成为咸阳职院美丽校园中另一道靓丽的风景。

        研究表明,早晨人的大脑经过一个夜晚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处于十分清醒的状态,思维也十分敏捷,思路特别清晰。这时,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对学生来说,早晨读书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晨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还有助于更好地锻炼记忆力。

 


专家学者在校长论坛上就拓宽国际视野,发展现代职教,促进人人成长主题进行探讨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张大伟 通讯员邱礼佳) 新城融合为职教发展带来怎样机遇?发展的趋势又将去向何方?5月24日,以“拓宽国际视野,发展现代职教,促进人人成才”为主题的佛山新城、乐从镇校长论坛在陈登职业技术学校举行,专家学者以及市、区的职校校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新城融合,职教发展迎来新机遇

“搭建交流平台,汇聚智慧,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径。”对于论坛的举办,佛山新城乐从镇教育文体局常务副局长冯荣雄表示,随着乐从与佛山新城融合,乐从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德工业服务区这一国际化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国际项目纷纷落户,人才需求被大量释放,而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渠道之一,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至关重要,“职教要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与时俱进。”

另外,佛山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徐平在论坛上也提到,未来佛山新城乐从镇将有近百个国际合作项目落户,其中需要大量的适用人才,而在招商中,项目方最关心的也是人才问题,因而,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佛山区域,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职教的发展也将因此迎来新的机遇,拥有新的发展空间。

    就业导向,抓课程师资促人人成才

而谈及具体的职教发展思路,陈登职校校长梁泽洪以东道主的身份,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办学理念与到场的人士作了分享。其就学校正在开展的教学管理改革、德育改革、校园文化、综合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解读,表明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百分百自信、百分百成才、百分百就业、百分百成功,同时拥有百分百服务和百分百机会。

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资深专家姜大源教授在论坛上发言表示,职教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决定,属于跨界教育。

而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姜大源指出重点在课程和教师两个方面,“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符合当地产业结构,注重应用,以工作过程来实施,而教师则需要有跨界能力,具备设置优质课程的能力,让学生人人成才。”

此外,姜大源还表示,职业教育在实施跨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的盈利性和教育育人的公益性关系,避免失衡。另外,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姜大源则将其形象地形容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润滑剂以及人才个性发展的动力源。

    ■观点分享

职业教育要有外部适应性,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政府、企业、行业互动,通过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课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要有内部适应性,协调好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之间的关系,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拓宽职业教育向上的发展空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小增

职业教育大致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搭建本校的优质师资和课程作为基础,而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资源互换,提升职教水平,再然后对外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过程中离不开国际化发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徐刚

    5月21日,根据陕西省教育厅通知,陕西工院土木工程学院代表队在2014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测绘技能大赛”中首战告捷,喜获团体一等奖,并将代表陕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省赛备战期间,土木工程学院精心挑选参赛选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认真组织实施训练。同时,积极向兄弟院校、测绘行业专家同行学习请教,针对测绘竞赛多次搬移测量仪器、抢时间、比速度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体能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赛场上,陕西工院两个参赛队的8名选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参加各个项目比赛,最终一队选手不负众望,从10所院校的68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二等水准测量比赛

 

 

施工放样比赛

 

 

数字测量比赛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在谈到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时,透露出他对职业教育独特的思考。对未来,他既有信心,也有清醒的认识。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吴浩宏屡屡提及教育从分层到分类的变化,多次触及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没有正确的引导,谁会选择职业教育?应该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请行业精英和专家团进行教学标准论证

  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学校有什么好的举措?

  吴浩宏:最近我们有两个活动,一个是“茶与茶文化”的教学标准论证。我们请来的专家团队,应该说是茶行业里最专业的人才:有中国华侨茶叶发展公司研究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中国茶业界唯一一个全国性的基金会;还有广东茶业界里的精英—包括一些学者,以及行业领头人。

  我们的论证有两方面,一是学术,二是市场,既有专业性,又有实践性。学术理论方面,我们有博士生导师从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阐述;行业专家则提出我们需要按照需求去培养人才。基金会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包括基地、资金、样茶、师资等。在我们看来,这个论证会的成功,是我们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紧密结合的体现。

  另外一个活动就是“亲子大卖场”,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此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家长也一起见证孩子们如何做生意、如何营销,让家长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

  教育分类对职业教育,甚至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来讲,都是一件好事

  问:国家正在进行高考改革,意味着未来会有一些公办或民办的大专将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吴浩宏:首先,国家目前正在从整体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十八大提出来的,教育部也在做这方面的改革。我们国家从上而下,已经对职业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有所认识,也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目前国际上在构建教育体系方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分层,另一种是分类。教育部已经着手从教育分层到教育分类的改变。这种改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动作,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理解。以前的教育分层,是从重点到普通,再到职校,把职业学校放到最末端—比如中考录取,提前批是全国示范的,第一批是省一级,第二批是市一级,然后是民办高中,最后才是职业学校。这种分层方法会让社会和家长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淘汰之后剩下来的,选择职业教育似乎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国家正在着手的向教育分类的改变,可以分成基础教育类、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学前教育类、特殊教育类。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的突破,是一种改革。对职业教育,甚至对于其它类型的教育来讲,都是一件好事。

  我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当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不能只是等待,更重要的是提升内涵,促进自身发展。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有机会去搭建一个现代职教体系—有中职,有高职,有本科,也有研究生的培养。

  相应地,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学校此时没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形势,可能就要掉队。过去基础扎实的学校,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但如果没有注意顶层设计,没有思考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发展、课程的建设等问题,没有考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行业、岗位、生产过程紧密对接,那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问:您的意思是,这种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吴浩宏:对,是双刃剑。这个时候谁把握住机会,理解好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谁才可能往上走,否则就会越走越窄。未来还会存在专业重组,专业重构的问题,一些较弱的专业可能会被撤掉。但这正说明我们的机会来了,我校的烹饪、酒店管理、茶艺与茶营销、咖啡、红酒、调酒、导游这些专业将有更好的发展。

  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

  问:过去定义人才的概念很单一,您认为未来会有什么不同吗?

  吴浩宏:会有不同。未来的人才结构肯定不是单一的,有学术型,也有技能运用型。对国家来讲,学术型人才重要,技能型人才更重要。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全球领先?工业要发达,高技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必须有。学者和研制人员,他们研制出来的模型或许很好,但是模型怎么变成产品?研制人员可以画出来,但要做出来还是要靠技能型人才来完成。为什么瑞士钟表业几百年都不被超越?这也是有秘诀的,他们有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担当,国家也应该予以一定的引导。瑞士的一个高级技工的收入甚至高过博士,这种人尽其才的工资体系,就能对社会产生良性的引导。如果没有这样的引导,谁愿意去选择技术工人这条路?让技能型人才在整个行业和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 

    绿草茵茵,墨香四溢。5月20日,由陕西工院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三届“宿舍文化•润泽”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在崇文主楼北绿荫长廊举行,平日里被藤枝绿叶缠绕的绿荫长廊,被点缀成了充满艺术底蕴的书画长廊,在全院学生中征集的百余幅优秀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在这里展出。

    此次大赛活动吸引了各二级学院70多名书法、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参与其中,参展作品包括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国画、工笔、水粉以及素描、摄影等形式的作品160余幅,其中,书法作品重点以与宿舍文化相关的诗词、名言等为内容。它们有的笔法苍劲、力透纸背,有的龙飞凤舞、气势雄壮,有的清新娟丽、柔婉细腻,体现出中国文人风骨;绘画、摄影作品以花鸟、风景及校园文化等为主题,展示了作者高超的绘画功底和摄影技巧。墨香四溢的书画长廊吸引了众多前来观赏的同学,他们有的驻足观赏、细细品味,有的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学院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使大家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同时,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本次大赛从四月征稿以来,共收到百余件参赛作品,经过严格评审,30余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此次大赛的焦点,其内容健康向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有创新和突破,体现了此次大赛集体、文明、风采 、和谐的主题,较前两届书画展无论在展出规模上还是在学生的书画技艺水平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本次书画大赛增添了光彩,也为陕西工院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届“宿舍文化•润泽”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在崇文主楼北绿荫长廊举行

 

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观看

    5月20日下午,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陕西项目验收专家一行来陕西工院进行新加坡培训项目验收。陕西工院院长崔岩、副院长王晓江、副院长赵嘉骏出席会议,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以及参加新加坡培训项目的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晓江副院长主持。


    崔岩院长致欢迎辞,对验收专家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陕西工院教师通过参加陕西省教育厅与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共同实施的赴新加坡培训项目,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很多教师把“无界化管理”、“教学工厂”等学习到的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够与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进一步促进学院内涵发展。


    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代表陕西工院23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就培训项目学习情况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汇报。会后,人事处处长梅创社、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陪同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项目验收专家一行参观了陕西工院化工实训基地、欧姆龙实训室、机加工中心、发那科数控中心等实习实训基地。


    据悉,由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出资,省教育厅、省留学服务中心协助落实的“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训项目”自2012年5月启动以来,陕西工院先后选派23名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分六期赴新加坡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学院组织了“赴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学习汇报总结大会”,分享南洋理工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开发与课程建设成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学院内涵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陕西项目验收会在陕西工院举办

 


 崔岩院长致欢迎辞

 

 

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南洋理工学院陕西项目验收专家一行来陕西工院进行项目验收

 

 

陕西工院院长崔岩、副院长王晓江、副院长赵嘉骏,教务副处长赵明威参加会议

 


 参会领导及教师与专家合影

 

 与中捷数控、力劲压铸签订共建协议

与中捷数控、力劲压铸签订共建协议
承办第三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心赛机电技术项目竞赛
承办第三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心赛机电技术项目竞赛
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引企入校、商教一体
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引企入校、商教一体

  核心提示

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从今年起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有专家指出,“退步”正是“进步”,人才培养体制的变革是与时俱进,也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需。不难看出,做好职业教育已成为“重头戏”。

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全市首批技师学院之一,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断释放技能人才红利,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蓝领”力量。

紧跟市场 集团化办学营造职教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李庆谈道,学校的发展要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行业性、区域性、特色性职教集团是提升职业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2009年,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牵头下,10所高中职院校、10家制造业优质企业和2所咨询机构组成区域性机电技术职教集团,成为教产研专业建设共同体。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自为集团授牌。

据了解,该职教集团通过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推进了职教基地规模做大、结构做优、专业做强、特色做明,更促进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集团化办学的步伐并未止于此。在发展职教集团的同时,工业高级技工学校还牵头成立了重庆市渝西地区技工教育联合体,携手共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成立了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潍柴、华为、益民、青山5个分院。

技工教育联合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合理布局,分校重点开设面向成员企业需要的如热加工与成型、齿轮制造等特色专业,有的分校明确以社会培训为主,优化了专业结构。这样,各个学校无论强弱,都能把握定位,各展所长,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紧贴市场,推动集团化办学带来了职教发展的新格局。近两年,潍柴分院招生爆满,2012年更成功创建市级重点技校;潍柴、益民、青山分院大力接受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新进员工培训,年培训量均达到2000人次左右;青山分院不仅每年早早完成招生任务,同时与企业紧密合作,产教结合,年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

转变形式 合作从定向培养到引企入校、办学入园

从最初向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到开展订单培养、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再到如今校企融合办学入园、引企入校、产教结合,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校企合作在经历“三步走”之后,进入了发展新高地。

思维的转变,行动的纵深,让学校的校企合作风景显得格外靓丽。

依靠集团办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努力将成员学校打造成为成员企业“技能人才储备和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将成员企业建设成为“成员学校师资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基地”,明确了成员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确立了企业享有的权利,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负责该项工作的校企融合办主任李建谈道,学校正在进一步贴近产业、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校中厂”,通过“产教互动”实现合作发展。

正因为如此,香港力劲科技集团才最终决定与学校深度合作,投资1亿余元在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建立融研发与培训、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压铸分院”。

2012年,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与重庆云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重庆市金融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公共实训基地和重庆市重点产业用工储备特训基地,为呼叫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技术、价格、人才等信息查询与反馈等服务,这一引企入校的行动大大提升了学校和联合体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

改革示范 三大专业领舞人才模式改革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已经进入中期建设阶段,通过打造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三大专业和永川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校成为人才模式改革良好契机。

在专业建设进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取得成绩,特别是制定的“五元六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四元制学校评价模式方案”、“两线三横四纵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方案”为培养技能人才夯实了基础。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将工作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三结合、三共同、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初步建立了集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全市技工院校和重庆职教基地首批精品专业,多次承办机电一体化项目重庆顶级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在2013年第三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心赛机电技术项目竞赛中囊括前4名,机械工程CAD获学生组第二名、第三名,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大赛,学校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教产结合“两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两线三横四纵”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三大重点专业的建设不断输出改革能量,学校的贡献与示范效应也在增大。据了解,仅一年时间就为行业和企业培训员工近3万人,吸引了广西、贵州、四川等市内外学校前来“取经”。

特别是永川呼叫和金融数据处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特色项目的打造让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来访参观的市内外学校络绎不绝。另外,重庆市和永川区的服务外包类企业频繁来到学校,提出用工和服务外包业务的迫切需求,为学校发展开辟出新天地。


        5月22日下午,由陕西工院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承办的“5.25”户外大型心理体验活动在成才大道图书馆前广场举行,活动设置的“笔迹心理分析”、“房、树、人心理测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学习焦虑程度自我评价量表和情绪智商-EQ测试问卷等环节吸引了56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发放、回收有效问卷800多份。

         在“笔迹心理分析”和“房、树、人心理测验”中,两位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笔迹及绘画与参与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现场问卷测评由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协会的骨干帮助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同学们更加全面清楚的认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同学们纷纷在“构筑心灵天空,你我携手共进”的横幅标语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在心灵许愿墙上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寄语,活动现场气氛轻松快乐。


陕西工院举办“5.25”户外大型心理体验活动


专业咨询师现场测评


获奖作品展评


寄语“心灵许愿墙”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面向州市建多个特色学院

“第二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南高校行”活动昨天在云南大学启动。仪式上,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透露,我省将逐步推动2000年以后升为本科院校的多所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努力构建学生可以从中职读到本科、硕士的模式。

政策回顾 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

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将有600多所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加上原本的1000多所职业院校,我国将有1600至1700多所高校侧重现代职业教育。如此一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另一方面,在目前已经透露出来的高考改革中,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就是现在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为什么 改变“高级技工”难找的现状

为何这600多所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最根本的目的是让高等教育跟上社会转变的脚步。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

近些年来企业频频表示“高薪也招不到人”,他们急缺的人才就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预订一空。但近两年在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表示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在整个知识结构上依然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脚步。懂专业能动手的高级人才实在难找。

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截至去年,我省专科生的就业率已经连续3年超过本科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

怎么做 我省将从5方面完成部分高校转型

虽然转型改革的方向已确定,但是改革的细节一直没有透露。邹平说,转型学校原来多是师范类和行业性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有一定困难,需要逐渐推进,需要一个过程。

据邹平介绍,我省打算从5个方面完成一些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首先不管往哪个方向转,学校要有个整体的规划,明确定位。第二学校要有个合理的专业结构、专业改造。一方面要清除一些专业 ,另一方面要对原来的专业做一些改造,使它们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要对原来的课程进行调整,要设一些应用技术的课程,也要与企业联合,针对企业的需求开设课程。第四增加应用型教师,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引进、招收一些“双师型”老师,请在企业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士到学校任教;另外也可以让老师在学校的安排之下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第五还要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基地可以建在企业内,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可以让企业在学校里面建设研究所和实验室。”

此外,邹平还透露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最新进展,云南目前正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试点方案编制,该校的简历目前考虑采取的模式是“一个总部+n个特色学院+m个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

邹平说,学校要面向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希望在这些产业的所在地建立(特色学院),空间上贴近它。这里面有很多关键和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想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或者研究院,从而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新闻链接

全国近20家网媒将集中展示云南高校风采

“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南高校行”活动由云南网发起。今年是第二届,为期一周。全国近20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将走进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5所高校进行采访报道,挖掘云南高等教育特色亮点,呼吁社会对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本科大学生回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后参加考试,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广西南宁市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中,成为眼下广西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种潮流。(5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在最难就业季面前,本科大学生终于不再“高不成低不就”,开始转变自身观念,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以往屡遭偏见的职业教育如今也开始大展手脚,能够帮助本科生增加就业的筹码,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本科生回炉技校培训考证,既是本科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又从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其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这着实给了不少本科生当头一棒。但反过来思考,求职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历,而不少本科生往往除了一纸文凭之外再无其他筹码。结构性的人才供需失衡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就业居高而普通本科教育就业走低。之前教育部曾表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这又将是一个“最难就业年”。此种语境之下,毕业生想要顺利就业,就必须转变自身观念,紧随市场的步伐。市场需要毕业生拥有哪方面能力,自身就应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能力。如此一来,才能增加自身成功就业的机率。本科生考取技能证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而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必然会消减本科生就业的艰难。

 职业教育成了香饽饽,既是市场化要求下的大势所趋,同时也佐证了两种高考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日后的高考将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民众还对技能型高考存疑,这与职业教育一贯受到偏见不无关系。一方面是传统的思维定式,总以为职业教育就会低人一等,也没有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又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就业持续走高,职业教育不断被“正名”。在两种高考模式大势已定的前提下,让民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不仅有利于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也能有效解决人才供需失调的现状。

 当然,本科生参加培训考取技能证书并不是说普通高等教育已经不再占优势,而恰恰相反。如若毕业生既拥有较高的学历,又掌握着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对其而言显然不是什么难事。不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职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需接受的是市场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考验,而并非只是对于文凭的考验。因而,无需觉得本科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太难为情,这正是理性就业观的表现。 

    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5月24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千里共良宵》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特约心理专家青音做客陕西工院“思政教育大讲堂”,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大学里没教的那些事儿》的精彩讲座。学工部(学生处)部(处)长王超联、思政部部长高凤香、团委书记闫军以及1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同时,咸阳师范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的部分师生也到场听讲。

    整场报告分为主题演讲和现场互动两个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中,青音老师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金钱”、“性”、“接纳”、“边界”和“ 赞扬”等五个话题的独到见解,勉励大学生们要学会自立、敢于担当、苦练本领,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爱情观,勇做当代的热血青年。演讲结束后,思政部部长高凤香向青音老师赠送了陕西工院服装专业学生亲手制作的精美礼品,并表达了真挚的谢意。

    在现场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同学们学习、生活、工作当中的各个方面,青音老师仔细倾听、详细作答,切中问题要害,直抵学生心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乃至实现成功的人生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获得同学们的一致认可。青音老师还推介了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者行动。

    据悉,本次讲座由思政部、学工部联合主办,活动有效拓展和延伸了思政教育的课堂,也对广大师生聚集和传递正能量起到了有益的助推作用。


思政教育大讲堂——青音2014校园巡回演讲陕西工院专场


主持人青音与同学们分享“大学里没教的那些事儿”


学工部部长王超联、思政部部长高凤香、团委书记闫军出席讲座


120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互赠礼品


互赠礼品


青音老师从五个方面娓娓道来


同学们现场提问


思政教育大讲堂——青音2014校园巡回演讲陕西工院专场


青音老师为同学们签名


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


合影留念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磊)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首届职业院校与在蓉外企合作交流会召开。成都市所有职业学校与60多家在蓉外资企业的代表,围绕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展开了深入交流。

  成都市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无缝对接”的十点倡议,包括共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开发岗位技能标准、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师赴企业实践机制、创新企业高管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教育任教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办学。

  据悉,成都现有市属职业学校83所,每年职校毕业生8.8万余人,但毕业生总体就业层次不高。随着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的需求空缺愈加凸显。为破解高素质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难题,2009年成都市将市属职校重组为包含服务业、现代农业、制造专业、物流专业、建筑专业等11个门类的专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学校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近日,2014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比拼,陕西工院14个参赛队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并将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3个项目的决赛。截止目前,国赛网报工作已经完成,随后陕西工院还将承接陕西省“计算机网络应用”、“云安全技术应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文秘速录专业技能”、“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注塑模具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 、“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等7个赛项参赛队的集中培训工作。

 

    4月21日5月17日,2014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云安全技术应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文秘速录专业技能”、“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注塑模具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 、“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等7个赛项的比赛在陕西工院成功举办,来自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全省20所高等职业院校,89支代表队的194名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成绩优秀的团队将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据悉,本届大赛由陕西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共设26个赛项。此前,陕西工院已在全院范围内成功举办涵盖59个赛项的第九届学生技能竞赛活动,训练选拔了38支代表队参加“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17个赛目的比拼。

    

    日前由青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亮点工作展示活动中,青县职教中心和幼儿师范学校特色办学教育成果,引起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青县职教中心校汽修车间、平面设计实训室、校内”人才银行“、幼儿师范的舞蹈练习、教法模拟课程、学生韵律操等课程,让大家眼前一亮。

 据了解,青县职教中心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多年来,该中心和幼儿师范坚持特色办学,积极致力于打造“职业素质高,业务技能硬”的实用型院校,取得了良好成效。该校六大体系专业群,26个专业,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已成为青县职教中心学生在京、津、冀等就业市场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李华 绘

  从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到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再到4月25日178所普通本科高校发表《驻马店共识》成为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本科转型”成了社会热词。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关乎每个家庭和青年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有太多的意见要表达。

  【职教前沿】

重构中国高教版图的民间声音

  “鲁昕副部长的讲话重构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在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部分本科院校如何成功向职业教育转型”研讨会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则认为,重构的不仅是高等教育,“转型对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从‘h型’变为‘H型’,将断头路变为立交桥。”

  所有高校都要面对转型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部分”到底是多少?鲁昕副部长给出的答案是600多所,主要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按照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这些院校位居末端。

  为什么是600多所?此前在驻马店论坛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已有解释,参考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教育提出600多所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加上1000多所现有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其他高校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之比已向这个比例靠拢。

  “不仅是这600所,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转型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国家的产业已经在转型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也必须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说。查建中认为,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包括清华这样的985高校,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以前我们的大学大部分是自娱自乐,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原点,就是职场。学生要就业,职场需要人,国家需要升级的人力资源支撑,所有都归结到职场的需求。”

  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壑对查建中的观点深为赞同,“职业教育遇到一些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种性制度’,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始终认为脑门上要绣字,学校名字里必须加上‘职业’。转型对职业教育是利好信息,但仅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型还不够,所有学校的人才培养里都应该有职业的内容,特别是职业精神的传授,是我们各类学校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的。”

  不仅本科高校要转型,一向与产业结合紧密的高职院校也有转型需求。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把今年确定为转型提升年。院长单强告诉记者,学校建校17年来一直是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如今学校的转型是整个人才培养的转型,对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内提升办学层次。

  转型动力何在

  虽然已有178所本科高校响应号召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但距离600所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唤起这些院校的转型动力?有学者认为动力必须内生,崇尚水到渠成,有学者则寄希望于政府引导的外源动力,出台更多的政策刺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转型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现有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灵活了,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性,怎么发展是学校自己的事,而无需政府来告诉怎么转型。

  “用鞭子抽的转型和发自内心的转型是不一样的!”单强同意储朝晖的观点,但他认为水到渠成和政府引导并不矛盾。从政府的角度有两种办法让大家去转型,一种办法是行政命令,还有一种办法是把渠挖好,水到渠成,这个渠是政策之渠,政策面向所有本科院校,由学校自己来选择。

  “转型其实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张,它在基层、在学校是有呼应的,而且几年前就已开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介绍说,一些省级政府已制定了富有改革精神的省级规划,成为了转型的外源动力,而一些本科院校也已具有了内生动力并已启动转型。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即是一个已开始转型的案例。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学校目前正面临着转设为民办大学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学院转型的动力源之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枚谈到,学院已经看到本科生在就业时是如此不接地气,从事蓝领工作技术不行,从事管理工作也不适应,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单从解决学生就业来讲,学院也有着转型的紧迫感。

  政府之手挥向哪里

  此次高等教育版图重构,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想到1999年的高校扩招。扩招15年后,当年的一些政策又被重提。

  “版图重构让我感到欣喜,但又有点酸溜溜。这说明我们当年的顶层设计就不科学。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的顶层设计就分成两个板块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种‘回锅肉’的局面了。”俞仲文认为,需要反思当年高校扩招的政策,不要再把这次调整仅当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之策和权宜之计,而必须有大格局的视野。

  转型过程中政府该做些什么?政府的手该指挥向哪里?学者们有着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政府需要制定转型发展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这一过程须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避免“一刀切”。俞仲文提出,教育部内部要率先清除歧视职教的政策,支持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他还建议,在方案中可以写入“让优秀的高职院校校长担任本科院校校长”,以加速转型。

  但在政府是否该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转型,学者们却形成了两种意见。

  俞仲文认为,要让转型的院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可以考虑有一笔经费,转型高校才可以申请。查建中则希望政府利用好国家拨款这一经济杠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以及学校对职场和国家经济的贡献率来拨款。

  储朝晖则有些担忧,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苗头——转型了就多给招生指标,转型了就多给项目,“在现有体制下这样办事最方便,最能够短期见效。但你多给我指标我就转,这是被动的转,而不是市场主导的,或者是自主的转。职教的病根在管理,政府老是把职业学校抱在怀里,求得照顾。因此首要的是改变这个体制,让职业学校能够自主发展,离开政府的怀抱也能够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讲其他的都没有用。”

  余祖光比较乐观,近期他参与了几次高校设置文件的起草工作,已经感受到了政府在逐步放权,工作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有着很浓的市场经济味道,这一点是我们转型的钥匙。”

   【地方实践】

高校转型的重庆思路

  高校发展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的整体位移,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转型过程与评价

  地方本科高校能否顺利转型、进而定型,关键是制定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与审视方案的优劣。重庆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占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新建本科高校的1/2。我们首先制定了转型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以评审为抓手促进科学转型。评审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方案制定过程、方案主要内容和工作保障;二级指标14项,即:转型发展调研论证、程序审核、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办学结构、专业特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满分100,规定70分以上为通过,60—70分为暂缓,60分以下为不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聘请教育部知名专家、市级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组,对6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进行了逐一评审。通过考核,有4所试点高校转型方案通过、2所暂缓通过。这对试点高校是一次检验,对观望的其他本科高校也是一次振动,防止盲目性、防止滥竽充数。

  转型与制度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起步晚、法制化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笼统而不系统,甚至无法可依,政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没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型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从“四大载体”,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出发,建设一套法规体系,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布局、规划、资产、人事、准入退出、教师注册、教师待遇、教师引进、学籍注册、学生资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内容。

  转型与激励

  促进高校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把《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中。处理好办学自主、监督管理、评价激励的关系。特别是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发挥好“五个调控激励作用”。一是分类拨款调控。经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探索新的拨款机制和标准。二是专业设置调控。增加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计划调控。招生指标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倾斜。四是就业目标考核调控。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排名靠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停办等措施。五是院校设置调控。凡是要更名为“大学”的高校,或新设本科高校,必须是应用技术型学校。

  转型与利益攸关方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实施产教融合式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思考,重庆市于4月11日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明确了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联盟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等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作者系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牟延林)

    【职苑评说】

审时度势:转型优于守成

  近年来,由于一直重视应用技术实践和操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日益成为适销对路的香饽饽。其就业率已经成功超越了除985高校以外的所有普通高校。与此同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却是一年甚于一年。就业成为困扰和制约这类高校发展的瓶颈。

  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笔者以为,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较强的高校和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力争尽早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从未来的趋势看,国家将会逐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向被低看为“末等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很快走出严冬,迎来阳光灿烂、百花争艳的春天。

  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全面下风。无论是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和科研实力、招生就业还是知名度、吸引力、号召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低于985、211名校,强弱分野十分突出。而且这种“马太效应”将会愈来愈明显和放大。可以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果依然在这一领域中谋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非但不会减小,反而逐步增加。如果能够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办学成果。

  一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基础厚实。它们的办学历史长,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丰富的经验、雄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区域性影响为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为转型提供强力支撑。虽然处于普通本科教育之末端,但其“本科头衔”吸引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无论是资历较深的老教授、还是来自名校的年轻博士,基于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转型后通过一段时期的专业实践,一定能够较快地成为“双师型”专业人才,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所需要的“高级教练”。

  三是夹缝中的发展受到掣肘,转型优于守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这种优势中也潜伏着劣势。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名校轨道,以北大、清华作为办学目标和追求,因此偏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专业实践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普遍不足。学校的这种厚彼薄此自然大大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自发状态,“践而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企业也不太配合。如果能够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扎实的理论训练基础上,能够如职业技术院校一样,长期同企业紧密合作,与生产第一线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到那时,学生就业便不再是学校的老大难。

  四是尽早转型能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一直高高在上、独享尊荣,傲慢地俯瞰着“等而下之”的职业教育。因此,当下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并不愿意“降格”为应用技术大学。如果某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能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为国家或地方教育大政破冰,必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方面受益良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其在车流拥挤的高速公路上跟随名校这类宝马、奔驰悠悠慢行,不如另辟蹊径,走一条能够更好发挥自身办学专长的新路。如果等到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举办本科甚至重点本科,而且享受与普通本科高校并轨招生待遇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仅有的招生优先权都将丧失。届时,更容易陷于“布里丹毛驴困境”。(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解旺)

   【短言微议】

高校转型网友谈

  @欧阳河:什么叫地方高校,属于地方办的还是隶属地方管的?什么是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中也有211甚至985高校,部委院校中也有非211、985院校,中央的高校都不需要转型?高校转型到底是按地域划分,还是按类型划分,或是按隶属关系划分?

  @成都冯川:主张大学转向职业教育的人,其依据无非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有些工作又没人去干。问题是:这些没人干的工作,是人不愿意干呢,还是不会干?如果是没能力干不了,有针对性地办些职业院校当然不错;如果是不愿干,办这样的职业院校招得到学生吗?

  @老冯说:(转型)早该如此。如今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知道学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就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鲁储生: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若无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来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单纯的本科教育改革效果恐怕有限。

  @于东平:把一半的本科高校转为职教,这是正确的,只是动作晚了点。但这不是改革,而是对过去错误的拨乱反正。600多所高校基本上是当初盲目扩张,通过专升本、大学二级学院、大学成人部和培训部升格而来,实践证明,都是政策性失误。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赵珺通讯员刘柬林)5月2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办学模式研究会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该研究会主任单位,院长田秀萍当选为研究会主任。首届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交流研讨会同时举行。

  会上,有关专家就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政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等作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围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与产权制度改革、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等进行交流研讨。年底之前,研究会还将启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论文征集”、组织相关交流培训班等活动。

  据悉,研究会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其“‘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被确定为全国7种集团化办学模式之首,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