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略。一年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勠力前行、积极作为,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召开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发布了“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全面加强,体系化类型化程度更加完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支撑。


现状与成绩


(一)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月1日,颁布施行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一历经三届全国人大、历时14年的法律修订终获通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工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修订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体系建设进入完善优化的新阶段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覆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层次结构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发明显,逐步从政策文件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招生4.14万人,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于今年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职教高考正式写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各地探索稳步推进,已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适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赛道”,营造了更为公平、更为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受到广泛关注。


(三)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22年,我国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职业教育在智慧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汇聚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门,覆盖600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数字技术在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在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形成了多样化应用场景。

教育部党组亲自规划部署,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加快成果的生成和转化。职业教育领域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探索不断深化,迈向智慧教育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正在形成。


(四)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推进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其中学习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成为活动重点。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过国家层面5年的引领与指导,各地各校自主开展常态化诊改工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机制基本形成。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该计划提出,到2025年将有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从六大方面发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各地技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行业企业积极加入到产教融合型企业、集团化办学、“1+X”证书、活页式教材开发等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来。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基本成型,《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报告2022》《2022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等一批第三方评价报告先后发布,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五)国际交流开辟主动作为的新主场

以2022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转入主动作为的新阶段。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同期发布,向全球推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传播中国职教好声音。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会议聚焦“面对世界变局,推进区域与国际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变局。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以“新内涵、新价值、新使命”为主题,探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一年里,我国还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加快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代表团积极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并取得了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


问题与成因


(一)高端人才培养相对薄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当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需要修复、完善并向高端攀升,降低重要环节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迫切需要系统化培养大批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


《2021年第二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40.7%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高级技师、技师需求缺口较大。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无法准确匹配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生产环节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主动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受制于设备设施以及师资力量限制,前沿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于课堂。而企业对于生产消耗、技术保密、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的顾虑,也导致职业教育在高精尖产业领域难以获得相关企业的全力支持,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创新给予保驾护航。


(二)办学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更新迭代,国际形势等外部因素风云变幻,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办学科学化水平,具备及时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周期调整的基本能力,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研发能力,以及面向人人开展终身职业素养教育的延展能力。


以专业动态调整为例,作为链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专业设置需要在短期内敏锐感知、准确应变。但现实情况是,面对动态、混沌、多层次的复杂经济结构,职业教育往往成为被动追随者,专业调整存在滞后、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举办者需要借力更加科学和专业的预测系统、工具和方法,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办学观念和旧有经验的局限。目前,相关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大数据、数字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科学、娴熟,使用率不高,亟待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尚不够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从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来看,前提和基础都是让低收入群体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我国职业学校超过7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们既要让这些群体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也要通过技术赋能让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但现实中,我国还有相当数量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农村和城镇青年选择放弃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足。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内容重复、工资水平低、上升通道单一的工作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以薪酬为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月薪超过5000元的用人单位只占10%,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被寄予厚望的职业教育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要求,教育质量评价突出就业导向,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能就业”向“就好业”的跃升。

 

(四)技术技能人才未能享受公平公正待遇

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应仅仅体现在招生规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类型化,还应该在人才使用环节同样体现出应有的类型化优势,获得更为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和地位待遇。


从逻辑上讲,基于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在某些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应显著优于普通教育毕业生。但现行的收入和福利分配体系具有明显高学历和主要劳动力市场优惠倾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侧重单一化“知识维度评价”,缺乏对于规模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科学、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技术技能人才缺乏进入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等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职业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陆续破除了一系列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制度性障碍,但是在职位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性、歧视性、非合理性的实际操作,需要深入推进改革,狠抓政策落地。



对策与建议


(一)汇聚优质顶尖资源,努力培育职业教育高水平领航者

一是加强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鼓励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探索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鼓励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在高精尖领域的研发、实践环节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应用型科研成果。


二是支持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参与高端人才培养。激发行业领军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头部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制度供给,推动行业顶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国际级职业院校,培养一大批服务高精尖技术领域生产环节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生力军。


三是加大对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汇聚吸收。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充分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对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通过项目引进、人员互访等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增加教师学习国际顶尖技术的机会和在岗实习实训的资源。


(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持续探索职普深度融通新路径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大职教观”,加大职普融通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为推动职普深度融通赋权增能。分阶段有序推进职普融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探索课程衔接、学分认证和转换等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实施完全学分制。进一步探索将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下放给职业院校,让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尽快推进落实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自主权。


三是协调府际关系,增强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组织协调与落实机制,统筹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多部门协同运作,形成合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协同创新

一是丰富产教融合内涵,创新产教融合做法。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探索从单纯以学校为主体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主、以产业园区为主等多元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办学的优势。


二是聚焦战略需求点和政策着力点,全面推进科教融汇。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科技和教育的集合圈,支持高职学校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学会协会等协同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培养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智慧职业教育新生态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从相关主体实际需求出发,既要盘活现有海量资源,梳理、筛选、提炼出更多深受师生欢迎的优质资源广泛应用于教学,又要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优质课程资源数量,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课程使用频率,助力解决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题。采用“共建众享”模式,动态生成一大批形态多样的优质数字资源,并不断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和聚合发展。

 

二是充分开发利用数字技术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经济产业技术更新的动态监测,注重成效追踪和问题预警,解决教育和产业、就业和市场、学校和企业等信息错位和技术滞后等问题,切实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科学化水平。


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开发适合成人学习的教育资源、培训资源,形成若干个资源集成性平台,满足转岗转业等实际学习需求。职业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建立起培训学分的认证、存储、积累、转化等机制,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获得感。

 

四是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切实开展有组织科研。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加快成果生成和转化,缩短技术孵化周期。建立全面覆盖、立体贯通、运行顺畅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建立持久良性的职业教育科研人员“旋转门”机制,促进不同领域、行业、专业的科研人员有序流动。


(撰稿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王新波、聂伟、赵晶晶、王敬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对口升学考试分对口文化考试和对口专业考试两部分,满分750分。对口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每科满分120分,与高考同期进行。对口专业考试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专业理论满分240分,专业技能满分150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技能考试安排在2023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进行。学前教育类专业考试采取笔试形式,满分390分。

 

对口专业考试分为建筑类、财经类、医学类、机械类、电子电工类、旅游类、畜牧兽医类、农林类、计算机类、学前教育类等十个专业类别,各专业类具体考试安排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各专业类考试安排如下:

1.建筑类、财经类

2.医学类

3.机械类、电子电工类、旅游类

4.畜牧兽医类、农林类、计算机类

5.学前教育类


考生注意事项:

1.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及承办高校要求的疫情防控所需材料,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参加专业理论考试时,请自带黑色签字笔、2B铅笔、橡皮、小刀、尺子等文具。其中,财经类考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还需自备红色、黑色签字笔,空白名章,印台;建筑类考生还需自带三角板。2023年医学类考点设置有调整,请考生及时登录河北北方学院网站查看。

 

2.考生要遵守考场规则。不得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参加考试,按要求接受安全检查。考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时,不允许穿校服或有所在学校标识的服装,不得佩戴校徽。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如不遵守考场规则,有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执行,涉嫌违法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追究法律责任。

 

3.经审核通过的残疾考生,如需在对口专业考试期间享受合理便利,须在考试前10个工作日向承办高校提出申请,同时提供《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残疾考生申请合理便利结果告知书》和残疾人证等有关证明材料。高校在保证正常组考的前提下,为考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合理便利,具体便利措施以高校答复为准。

 

4.考生按公布的时间及方式查询专业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有异议的,在承办高校规定时间内提出成绩复核申请。

 

5.疫情防控须知。考生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疫情防控有关要求,严格遵守考点院校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承办高校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在本校网站公布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考生考前要及时登录查看并严格遵守,以免影响考试。

 

6.有关专业考试未尽事宜,考生可直接与承办高校联系。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国家发改委社科司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推动落实情况。


一、强化功能定位,夯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才能使类型定位更加清晰、发展趋势持续向好、社会评价稳步提升。近年来通过各方面努力,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持续优化设置,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老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越来越高。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适应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按照中央关于产教融合的决策部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工作,目前,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大批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树立新发展理念,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产教系统性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加大投资支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硬件条件是基础,资金投入是保障。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重点通过三个方面,切实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重大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支持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将优质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范围,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债券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服务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渠道,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职业教育项目,协调各地充分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统筹支持职业教育项目建设。在上述政策推动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得到提高。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凝心聚力、主动作为,积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份量之重前所未有,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强国建设的宏阔视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任务之艰巨也前所未有,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入,主要集中体现在“1+3+3”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其中“1”,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之后作出的又一个带有总括性、指导性的重大论断;第一个“3”,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3个重大战略举措;第二个“3”,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设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是职业教育更好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3个重要努力方向。


把上述3个方面的观点归 结起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就是立足“三服务”、统筹“三协同”、推进“三融合”。


《意见》是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大改革,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关键步骤,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职业教育改革新主张、新举措、新机制。


一、职业教育的新主张


《意见》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意见》立足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两个场域谋划部署职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意见》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伟大事业。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核心目标是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格局的转变。《意见》从办学形式和内容上作出新部署,鼓励支持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


二、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一方面,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五重点”,即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亟需专业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建设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遴选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制定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遴选方案和中职“双优计划”实施意见,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中高职院校和专业。


二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头部企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制定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名校长名师(名匠)培育计划,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学校任教。


三是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


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支持各省因地制宜制定职教高考方案,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制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指导意见,支持各省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中职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4)七年贯通、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3+2)五年贯通培养;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办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五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最终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国际合作的战略资源。启动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遴选一批国际化标杆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优质教学资源。


三、推动工作的新机制


贯彻落实《意见》既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战略引领,又需明确地方主责、创新央地联动,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共识、攻坚合力。因此,《意见》以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设计了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着力营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下一步,将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抓落实。


一是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2023年初,先选择10个左右省份,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一省一案”编制落实方案,“一省一策”给予差异化支持,“一省一台账”逐项推动落实,同时,梳理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工具箱”并推广应用。


二是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前面提到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三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用好《意见》的政策红利。在机制上注重考核,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并作为考核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在组织上注重创新,支持地方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职能,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等,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在制度上注重激励,比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的支持范围,支持职业学校提升能力;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可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对参与联合体、共同体建设的普通高校,在平台建设、招生计划等方面与专项支持。


来源:教育部

又一份利好职业教育的高规格文件出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强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


12月22日,沪深两市职业教育概念股普涨,中公教育、陕西金叶涨停,美股高途涨超24%,港股中汇集团涨超12%。A股、港股、美股教育股近期已密集出现多轮集体上涨行情。


另外,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将“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作为“积极发展服务消费”的重要举措,其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然而,在经济周期下行、教育财政经费增长受限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吸引各种资本服务扩内需?


对此,《意见》提出,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但鼓励产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还是要按照公益性原则根本上用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反哺产业经济发展。


制定支持职业教育激励政策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以中办、国办名义就印发了3份涉及职业教育的高规格文件,分别是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此次发布的《意见》。


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在12月21日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职业教育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院校发展处处长任占营介绍,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对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需要引起注意。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同样能够快速发展,产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势必也会为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任占营说。


各级财政收入减少对职业教育投入下降的影响也需要高度重视。


任占营介绍,“这些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上是不断提高的,但受国际形势变化、疫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2023年的职业教育经费预算都在调减,西部省份估计压力会更大。综合来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可能下降,增速肯定会放缓,这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如果政府投入减少,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自我“造血”?


“现在我们的国家‘双高’、省级‘双高’学校,年度预算盘子多在3-5亿元。这些钱要想清楚,哪些是收的学费,哪些是政府给的,哪些是自己赚的,如果政府给不了或给不了这么多,你能不能赚得来?你还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活得很好?我想这是职业教育战线都应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任占营说。


职业教育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意见》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


资金投入是地方先行探索的重要内容。比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中,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以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新建一批公共实践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园区提高生产实践资源整合能力,支持一批企业实践中心;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等的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职业教育。


9月,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以贴息贷款的信贷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设备更新等。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只有一些学校的项目落地,更多项目仍在招标或审批过程中,预计未来1-2年陆续释放。


教育部等部门11月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为了拓宽投资渠道,今年2月,中国银行与教育部签署《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授信2000亿对职业院校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


打造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目前有直接投资民办职业学校和参与产教融合两种主要形式。


“双减”后,学大教育更大力度拓展职业教育。初期,学大教育选择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展职教升学、职教高考、职普融合、专业共建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此外,学大教育陆续收购了大连通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东莞市鼎文职业技术学校,托管青岛西海岸新区绿泽电影美术学校。


学大教育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学大教育后续还会继续对良好标的进行收购、投资,有可能在自有学历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复制。


中公教育、凯文教育、世纪鼎利等上市公司则探索开展产教融合。中公教育开展联合办学、终身学习、智慧校园运营、校园经济运营、人力资源运营等职业教育全产业链服务。凯文教育侧重于在数字经济领域等新兴专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今年职业教育业务共招生超1500人。世纪鼎利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共建共管二级学院“鼎利学院”,提供人才培养整体方案。


“资本投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能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来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价值。”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可以直接助力产业经济发展。《意见》提出了多种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比如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早在2013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广东祥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厂中校”——光电学院。此后,学校又与富安娜家居、华为、溢达纺织等公司共建多所产业学院。


中公教育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孟桢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介绍,中公教育将企业的生产资源、学校的教研资源、行业的信息资源融为一体,建立“一园多院”的商业模式,将专业办到产业园区,集学历教育、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有业内人士将这种商业模式定义为“共享企业大学”模式。


总体上,职业学校服务社会能力还比较弱,技术服务、研发能力不够强,在给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也不够强。这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了广阔空间,也给专门的产教融合服务商创造了机会。


《意见》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


“上市公司等举办职业院校,并不天然地就会利用企业资源,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只有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根据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更新教材,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熊丙奇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事实上,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已超过了50%,“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提高了8.88%、7.49%和2.16%,增速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往的扩容增量发展到现在的提质培优,从主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转向教师“德技”双馨,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转向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内涵也从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转向教学实施与教学创新双重任务。


正是基于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新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以指导各地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如果说以往各省份制定和实施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1.0的话,那么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就是2.0版或加强版,初步构建了“三突出、三层级、多维度”的认定标准体系。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双师型”教师标准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新要求、新规定,在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师德师风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突出教学创新。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型升级的机遇期,迫切要求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三教”改革,开展课堂革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国家“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可以促进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突出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教师到企业实践,能够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


四是构建了三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框架。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分级认证有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层级“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不同,逐级递增的能力要求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多维评价标准。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的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能力需要向多维度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中,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个维度评价“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学校需要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四个维度评价“双师型”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大论断和决策,坚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共同应对百年变局,齐心协力战胜前进路上风险困难,充分彰显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党和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遵循,集中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理念。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出台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普及水平全方位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10年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是对新时代我们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推进取得新成就的高度概括。202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1%、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拓展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二)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尊师重傅、倡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的磅礴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我国教育现代化越来越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更加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全球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教育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迅速增强。随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有效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一批重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教育系统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实施世界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所有大中小学从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到复课复学,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积极参与破解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当前,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10年来,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引领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赢得人民群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教育系统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发挥出更大优势,也将为今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其他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支撑、作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


综观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谋划,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党、奋进拼搏。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对“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擘画,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未来5年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新的部署,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部署新要求,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重要意义。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点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继续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重点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加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五)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强部门地区政策协调,促进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二、战略任务


3.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主导推动、地方创新实施,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4.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5.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研制推广教学装备;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


三、重点工作


6.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7.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置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公开招聘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任教;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按规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8.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新建一批公共实践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园区提高生产实践资源整合能力,支持一批企业实践中心;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一批实践中心,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政府投入的保持公益属性,建在企业的按规定享受教育用地、公用事业费等优惠。


9.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支持技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招生计划由各地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中统筹安排。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办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10.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推进专业化、模块化发展,健全标准规范、创新运维机制;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组织实施


1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并作为考核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职业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落实公办职业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强民办职业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咨询组织,承担职业教育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教育部牵头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省级党委和政府制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三张清单”,健全落实机制。支持地方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职能,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13.强化政策扶持。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按照公益性原则,支持职业教育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等的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对非营利性民办职业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办法,建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多样化发展要求的成本分担机制。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支持地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


14.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各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典型经验,做好有关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充分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挖掘和宣传基层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树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向,对优秀的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来源:新华社

2022职业教育大事记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是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一年,是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一年,是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一年。

 

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图片 1


为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银保监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背景下岗位升级、职业场景变化新形势,着眼实习全流程、聚焦关键环节,坚持标本兼治,在开展实习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对2016年印发实施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为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修订后的《规定》包括总则、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实习考核、安全职责、保障措施、监督与处理、附则等8章、50条,与原《规定》相比,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实习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实习各环节过程的基本要求。


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

图片 2


2月23日,教育部就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职业教育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已经形成,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渐呈现。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面上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这两大任务,落实好“三个文件”,突破“五大重点”,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3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印发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强调要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推进方案》坚持正确方向,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针对性,注重创新性,强化统筹性,聚焦7大重点任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为主线,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系列”教材建设,完善一批专科、本科、研究生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公共课程教材,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推进方案》分两批实施,2022年发布第一批教材建设目录。


4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22年4月至10月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主题:我敢闯,我会创。总体目标: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创业盛会,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


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

图片 3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公布实施,在过去的26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修订后的新《职业教育法》的主要亮点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2.明晰了职业教育定义范畴;3.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4.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层次;5.优化了职业教育的构成体系;6.融通了职业教育的成果证书;7.强化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8.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形式方式;9.平等了职业教育的机会待遇;10.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法律权益。


5月: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正式启动

活动周继续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教育部、中宣部、网信办、人社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十部门将牵头组织开展15项全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活动。活动周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后的第一个活动周。活动周期间,各地将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将作为宣传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育部将组织职业教育法专场宣传活动。此外,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改革发展重要成果、典型集体和人物以及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本次活动周的宣传重点。


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

图片 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一、完善职教教师标准框架

二、提高职教教师培养质量

三、健全职教教师培训体系

四、创新职教教师培训模式

五、畅通职教教师校企双向流动

六、营造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良好氛围


7月:2022版《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公布

图片 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此次大典修订,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创新性原则,对2015年版大典确立的8个大类总体结构不作调整,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要求,专门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小类和职业。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新版大典包括大类8个、中类79个、小类449个、细类(职业)1636个。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含2015年版大典颁布后发布的新职业)。


8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

本次大会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起并主办的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大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有来自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约700名代表注册参会。发布会上,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介绍,大会以“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包含开幕式、主论坛、14个平行论坛、闭幕式。


8月: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赛

大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人民政府等35家主办单位共同发起,主题为“技炫青春,能创未来”,旨在打造“比赛、展示和体验”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赛事。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天津、江西两个赛区,有竞赛类、展演类两种竞赛类型。分为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能源动力与材料、中国制造与传统文化、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8个赛项单元,共计15个竞赛类赛项和8个展演类赛项。


8月: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举行

博览会以“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为主题,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线上展以“云展馆”“云场景”“云视界”“云服务”“云学会”“云学校”“云风采”“云互动”的“八朵云”方式呈现,展示新技术应用场景,展示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成果,展示职业教育应对数字化变革、产教科融合发展的成效。共有百余家头部企业、200余家职业学校、20余个省(区、市)参加线上博览会。线下展分为线下微展、天津市展区、鲁班工坊展厅三个区域。博览会有三大特点。一是聚焦新兴技术,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新技术,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二是搭建数字平台,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展示成果风采,致力重塑职教发展良好生态。


8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发布

图片 6


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白皮书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白皮书显示,中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设置1300余种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十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白皮书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由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实施。2021年,全国设置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2021年,全国设置高等职业学校1518所(含32所职业本科学校),招生556.72万人,在校生1603.03万人。2012-2021年,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111万人增至129万人,增幅1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50%。


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

图片 7


新版《简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展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的最新成果,覆盖新版专业目录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其中,中等职业教育358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744个,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47个。《简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法新要求,全面展现了职业教育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素和环境要求,填补了职业本科专业简介的空白。《简介》立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体现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别与关联,更新了职业面向、拓展了能力要求、更新了课程体系,增列了实习场景、接续专业、职业类证书等,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专业适配产业升级的响应速度,为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及继续深造提供了指导,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依据,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提供了参考。


10月:二十大隆重开幕,与会代表热议职业教育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并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对于产业工人,我们既要“尊敬”,也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论断。如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与会代表广泛热议。


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

 一、 明确认定范围;

二、 严格标准要求;

三、 加强组织实施;

四、 强化监督评价;

五、 促进持续发展;

六、 注重作用发挥。


附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


10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发布

为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决定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11月:2022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

2022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深圳、北京、上海、泉州四地召开。本届研讨会以“新内涵、新价值、新使命”为主题,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外语教育工作委员会、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分会等承办。会议提出四点倡议,一是明确职业教育新定位,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通过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升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和有尊严地工作。二是重塑职业教育新内涵,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三是创造职业教育新价值,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是承担职业教育新使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月: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公示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18号)要求,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遴选,确定了1160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附件: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公示名单

 来源:白杨职教工作室

 

教师厅函〔202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布局,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自主申报和专家综合评议,教育部确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以下简称职教国培基地),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具体名单见附件),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职教国培基地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等国家级培训任务和各地各校教师培训的重要承训力量。要加强专业建设,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共同体成员单位在专业领域和培训工作中的特色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做好需求调研和培训规划,创新培训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持续跟踪指导,加强示范引领,打造国培基地品牌。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职教国培基地的工作,加强指导和管理,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全面落实选、推、建、用的主体责任。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强省级教师培训基地,优化和完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布局,为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提供有力支持。教育部将根据职教国培基地建设和培训开展情况,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附件: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名单(2023—2025年)

 

教育部办公厅 

2022年12月7日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两种教育体系,既有差异性也有同构性,两者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寻,既服务于人的社会生存,也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探索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机制。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与新挑战,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持久而紧迫的研究主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扩展终身学习通道”等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视“网络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等发展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横向融通是目的”,将与其他教育类型相互“沟通”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作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旨归”。


在此背景下,如何致力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从教育实践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对开放教育的积极借鉴和引入越来越深入,而开放教育亦将增强人才培养职业性和应用性的关注作为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理论到实践,两种教育体系从差异逐步走向价值同构,相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日益成为深化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讨论两者协同的形成逻辑与长效发展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二、从差异性到同构性: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的形成


差异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构成事物的内外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与特征。同构性系指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系统结构的特性。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同构性。差异性阐释了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作为不同教育体系各自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构性则描绘的是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哲学本质上的统一性、系统结构上的同一性,作用方式上的互补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粘性。


(一)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差异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学习者获取某种职业资格,提升某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并具备或者养成特定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品格的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主要以独立的各类专业性或者综合性职业院校为运行载体。开放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集中面授教学方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是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的产物,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者与学习者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学习方式更为自由,以学习者自主线上学习为主,具有突出的技术依赖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开放教育”主要是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主要以普通高等院校中的远程教育部门(如远程教育学院或者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和专门的远程教育机构(如国家开放大学)为运行载体。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


1. 教与学组织体系与时空距离的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以独立的各类专业性或者综合性职业院校为组织架构,参照普通综合型大学的专业和学科组织体系进行教育教学,教与学主要以集中面授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线上教学、线上学习。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例,开放教育在组织体系上主要采用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树状层级结构。其中,总部负责总体统筹协调、规划和监督评估,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负责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教与学主要以线上学习为主、集中面授为辅。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存在鲜明的时空距离差异。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职业知识课堂集中面授和强调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训、技能提升等形式。开放教育的组织系统中,教与学处于时空上的相对分离状态,教育教学与学习主要以线上学习为主,必要的面授为辅。在开放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突破了时空界限和限制,真正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2. 教与学方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的差异


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传播与双向交互技术的发展,将开放教育推进到了飞速发展阶段。与职业教育相比,先进科学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估手段的运用,促使在线学习成为开放教育的主流学习形式,学习方式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为此,技术建设、技术支持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习资源与平台以及相关服务建设成为开放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主要采取课堂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学习方式以线下学习为主、线上学习为辅。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建设主要围绕教室、图书馆、后勤建设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建设等方面展开。


3. 学习者身份及其社会需求的差异


职业教育的学习者通常以普通全日制毕业生为主,即以准职业人为主,以接受职业培训为目标的学习者较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社会需求并不清晰,具有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才能逐渐明确。开放教育的服务对象则主要以具有一定知识基础、技能经验的学习者为主,即以职业人为主,这类学习者有着明确的专业选择目标、学习目标和社会预期,“实践智慧的转化经验和基础比职业教育学习者坚实”。


(二)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同构性


1. 哲学本质上的统一性


在哲学本质上,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细分之下,职业教育更像是一种开放教育类型,而开放教育更像是一种教育形式。开放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普适性等特点,适用于任何一种教育类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打破学习时空上的障碍,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学习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这种职业属性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灵活选择适当的教育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如此,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应因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普适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方面实现了沟通和契合。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理性,即同构性。


2. 教育使命上的共同价值追寻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都具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目标。功利性是指教育满足学习者个体生存发展的功能与特性。超功利性是指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共同旨归和价值追寻。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因应制度所面临的多重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博弈作出的自我调适。这构成了职业教育、开放教育以及两者实现协同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制度逻辑。对于社会个体而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意味着原始职业类别与就业体系的破坏与重构。从这个角度来讲,使学习者掌握和不断提升生存与发展的知识、能力是各类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学会生存是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原始动因和原初动力,其次才是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因此,职业性的提升必然成为包括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的共同归处。


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在教育使命上可谓殊途同归,在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上将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升华为超功利性目标,都将提升社会个体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在教育质量评价需求上,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都以学习者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有效提升作为评价核心。两者的协同发展已然成为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寻,既服务于确保人的社会生存,也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教育实践上相互促进的互补性


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横向融通有利于丰富学习者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回应开放教育的职业性诉求,而开放教育的灵活性、普适性能够有效回应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诉求。如何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两者协同发展的核心价值。


培养目标既包括学习者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掌握,也涉及学习者职业素养自我提升的思想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并涉及在教育制度设计上作出相应的体制机制安排。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市场灵敏度,能够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在这一点上能够给予开放教育相关的启示,也契合了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也有利于对开放教育质量的质疑和广泛社会关切作出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职业的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现在的世界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世界。社会和社会个体对知识的获取、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的现实需求覆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学习贯穿于社会个体职业生涯萌芽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融通发展,才有可能搭建完整牢固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三、从理念到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历经“沟通”“嫁接”“协同”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协同已经从“沟通”阶段行进到了“嫁接”阶段,探索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协同发展模式,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其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需要在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上作进一步思考。


(一)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叩问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横向融通”,大致需要历经“沟通”“嫁接”“协同”三个发展阶段。“沟通”是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各自领域占据中心地位,主要任务是阐明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构建同构性以及挖掘彼此可以相互利用的优势,两者开始打破固有界限。比如,两者在教育理念与目标、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师资力量、支持服务系统、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等方面的优缺与互补性。“嫁接”是初级实施阶段,该阶段彼此开始将对方的优势、特长进行移植,结合自身固有优势,尝试进行优势互补。比如,职业教育对于开放教育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嫁接,开放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移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渡阶段。“协同”是高级实施阶段,该阶段两者之间既保持和提升了自身优势,在彼此优势上汲取了充分的营养。随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在理论上彼此的差异性和界限将逐渐模糊,届时两者将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者教育类型。


在推进两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强有力的机制,按照一定的时序,逐步协同。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价值追寻的协调统一,二是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的配合,四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统一,五是文化建设的统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协同已经从“沟通”阶段行进到了“嫁接”阶段,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发展模式和一种次要发展模式。主要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借鉴、引入开放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进行联合办学的尝试;开放教育体系内部独立开展职业教育的探索。次要发展模式系指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直接以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推进为逻辑起点的市场办学实践。这些模式探索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资源配置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理论认知、内驱动力、制约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在进程、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二)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的机制探寻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协同在实际效果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协同发展从理念跃升至内涵式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扭住牛鼻子——从协同发展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上探寻发力点。


1. 深化理论研究,凝聚价值共识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理论问题和价值理念问题。这是探寻两者协同发展机制必须关注的前置条件。思想理念、认知判断、价值目标上的错误认识将给两者协同发展带来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最为典型的认知误区是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过程中关于“中心”和“边缘”的讨论。比如,有人认为在职业教育借鉴、引入开放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发展模式中,职业教育处于中心地位,开放教育是辅助和技术补充。而在开放教育体系内部独立开展职业教育的探索模式中,开放教育是上位体系,职业教育是下位体系,开放教育的地位高于职业教育。这种观点从教育投入和产出效率关系平衡的视角来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人为地将两者做出这样的设定,与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也与服务于人的社会生存、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价值追寻相背离。因此,必须持续加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比如,从多样性的视角和理论视域讨论协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协同的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形成机制,开展协同发展的特征、内容与核心要素,发展模式、方案以及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推进纵深发展。要在保持和尊重两者特征属性的基础上,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势互补,“要将两者的资源整合、媒体技术、自主学习、学员服务、职业性、实践性、全面发展性等优势整合在同一目标下的统一的教学内容设置、组织运行、制度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过程中。只有统一在同一个教育系统当中,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互惠发展”。


2. 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内驱动力


就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院校而言,要在协同发展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文化构建上进行一体化安排,将协同作为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进路。从沟通到协同是一个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需要把院校领导力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教师作为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既是教育的执行者、管理者、动员者,也是协调者和评价者,这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日常事务较之以往更加繁重。这就容易出现因精力不足等情况造成的内驱动力不足。因此,尝试通过建立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其积极性。与此类似,建立适应协同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学生评价机制,也有利于内驱动力的激发。也就是说,通过构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激发内驱动力。从形式来讲,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同有自发型动力和自为型动力。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体系中的教育工作者,将开放教育的信息技术优势、在线学习优势、混合式教学优势等应用到高职课堂中来,几乎是一种“习性”使然,这种自发型的动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活,使教师得到自我成长的快乐;同样,职业教育的任务化学习、系列化学习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也可以扩散到开放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过程中,这种快乐可以通过分享、总结报告等形式,形成自发型动力的源头。


3. 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是我国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为实现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发挥体制机制的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和保障作用。从顶层设计、行政规范或者法律引入等方面推进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建立制约机制,推进有序协同。持续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宏观调控作用。发挥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功能,为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规则、法律明确协同发展的定位与发展目标,确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利益关系和行为边界,对制约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度、方式等进行破解。特别是将协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利益主体及其权责利益关系纳入法律化的解决框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支持、行政和法律制约等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朝着有序、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相关规划中保持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原有属性,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强调沟通、衔接和协同,强调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而非此消彼长或者夸大任何一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建立符合协同发展需要的科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从而确保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职业教育战线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始终如一坚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是经济发展增长带,经开区、高新区等经济功能区是经济发展增长极,位居其中的企业是经济发展增长点;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经济功能区、企业的持续力和竞争力;产业、经济功能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动能,也必须走产教融合道路。


这是因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数以万计的顶尖大师、领军人物攻克“卡脖子”问题,同时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卡身子”“卡腿”问题。“卡脖子”不行,“卡身子”“卡腿”当然也不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产业链虽有上中下游之分,但实现产业链功能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没有上中下之分。上游不给力,就会发生“卡脖子”;中游不给力,就会发生“肠梗阻”;下游不给力,就会发生“足坏疽”。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则是将设计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创新变为现实、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就是解决“卡身子”“卡腿”的问题,既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


知识和技术可以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但在我国这样一个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经济体里,要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可能大规模走引进路线,必须坚持把技术技能人才放在自己培养的基点上。职业教育战线要心怀“国之大者”,守正创新,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始终如一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方向。


二、牢牢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一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清醒地告诫全党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20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经验和融合模式,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正在逐步定型与完善,这是我们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产教融合仍存在融而不合、合而不作,对接不紧密、合作不持续等问题。从地区发展看,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得比较好,对经济支撑作用比较明显,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产教融合还难以形成气候。从产业发展看,一产方面,涉农职教资源总体偏少,有的涉农职业院校已转向、特色在淡化;二产方面,制造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亟待提高,产教匹配亟须由专业与产业的宽泛对接向以专业为基础聚焦制造、装调、操作和运维四个环节的精准对接调整;三产方面,产教融合比较泛化,一定程度上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从学校发展看,行业背景比较明显的学校,产教融合做得好一些;缺少行业背景、文科类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相对较弱,职教特点不突出,普教化痕迹较重。从“一带一路”的实施看,已有部分职业院校正在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项目,但总体规模较小,还不能有力、有效地支撑中国企业、中国项目在海外的持续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要以“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因地、因产、因校制宜,务必做实产教融合载体,创新产教融合内容,优化产教融合体制,毫不动摇深化产教融合,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之路。


三、扎实做好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工作


开展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是教育部党组赋予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重大任务。职教中心将以党的二十大为指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此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员参与,全力推进。


我们将开展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行动,作为推动地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抓手。以产业发展为经,以经济功能区为纬,突出政府统筹,突出融合主体,突出关键环节,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学校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分析,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梳理,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遴选,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落实,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论证,加快编制好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的匹配方案,成体系、成规模、成建制地推进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作者: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彭斌柏


来源:中国教育报

“疫”样时光 一样精彩

停课不停学,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但挡不住我们热爱学习的步伐。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线上学习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网课学习不含糊

置身如今的“网课潮”,我们依旧能从屏幕中,感受每一位老师的真诚无私、爱岗敬业、倾心奉献。

学习路上,我们从未停止,特殊的日子里,拥有不一样的收获。

德育教育不掉线

12月4日晚,神十四乘组将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我们早早坐在电脑前,共同迎接航天员回家。

航天员出舱后,他们所说的话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神舟十四号指令长陈冬出舱时的微笑,让我热泪盈眶。女航天员刘洋的那句“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回到祖国的怀抱很踏实、很安心”让我感到温暖,蔡旭哲说“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让我们看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光明未来。

我们追求星空,正如蚂蚁渴求在海的另一边造船漂洋过海,这个梦想何其浪漫,又何其宏伟。幸运的是,追梦路上,每个人都甘之如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真心地为此感到自豪。我们要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乐职青年。

感恩父母练技能

在这抗疫居家期间,同学们和父母朝夕相处,我们看到了父母为了操持一个家付出的爱与艰辛,让我们用最简单和朴实的行动来感恩父母,用最温暖和贴心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吧!

停课不停学,进步不止步。抬头所见,皆是希望;眉目舒展,顺问平安。让我们共同筑牢疫情防线,共同坚定对梦想的追求,待云开疫散时,让我们一起重逢在美丽的校园,扬帆起航!

 

 

撰稿:苗志鹏

审核:王庆胜

图片:升学部

责任编辑: 刘浩

编辑:史丽月

来源:乐亭职校

升学部

别样升旗礼 深深爱国情

为倡导全校师生正确面对疫情,勇于战胜居家防疫、线上教学面临的各种困难,提升科学防疫能力和认知水平,宣传发动学生保护自己,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为保卫城市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按照区教育体育局要求,校长办公会安排,曹妃甸区职教中心每周一组织开展线上升旗仪式。

思想教育未缺席 学习竞赛争第一

时代向前,青春向党。为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职教中心各团支部在网课期间仍积极的自发组织每周一次的“青年大学习”,参与率100%,稳居全区第一。与此同时,校团委以河北省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依托,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了“青少年学习二十大精神网络答题”。

青春心向党 笔尖述真情

为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倡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时代发展,按照国家发展规划指引,谋划个人就业方向,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接班人,以王怀平书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内容”为指导,以积极推动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丰富实践活动为目标,校团委在各支部开展了“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线上征文活动。

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更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的重大论断,不辜负领袖对于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殷切希望,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再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高潮,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参会。会议既探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也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现实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金砖方案”。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速,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深入,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已成为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国际化正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迅速发展,一直离不开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比如融合德国经验,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融合新加坡经验,注重教师的研发服务能力,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在将这些国家的培养模式融会贯通后,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在寻找和探索适应本土发展需求的新路径。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客观需要,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已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了诸多办学经验,但整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配套政策、管理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就要摒弃简单的线性逻辑,以系统思维为引导,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上下联动合理谋划,做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尽快出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专项规划,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指导,明确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推进策略、保障机制等。各职业院校应发挥主体作用,明确将职业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战略规划予以通盘考虑,并根据具体校情和地方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特别是国家“双高”型院校,应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和模式的输出方面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主动肩负起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头雁作用。


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构建开放型国际化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国际化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国际化师资队伍和信息交流平台。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课程体系需从传统的单一要素引进转变为全面的标准对接,引进先进课程与国际证书,建立联动课程开发机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开发、设计与评价全过程,形成中外对接、产学融合的国际化课程和培训体系。积极承办各种国际职业教育大会、职业技能大赛等高水平国际赛事,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资交流,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项目,全方位、深层次拓展人员、项目、机构等多维活动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


不断总结中国职教品牌,助力我国职业教育标准和规则的输出。在我国职业院校走出去的过程中,已涌现出包括天津“鲁班工坊”、浙江“丝路学院”、江苏“郑和计划”等多样化办学品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输出国际认可的标准和规则,才能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从政府到职业院校,都要形成打造职教国际化品牌的战略共识,用经营品牌的理念来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打造品牌提升我国在职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跨国企业、海外教育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学历学位认定标准制定,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加入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停课不停学,我们22形象设计班同学们的网课学习和居家生活在学校和经贸系的统一安排下有序进行:认真上网课、写作业、锻炼身体……各种丰富的课余生活,让我们的居家生活丰富多彩。

老师们通过各种平台,为我们授业解惑、批改作业。居家的孤独,因为有了同学的鼓励和老师的督促,也变得有趣、有味、有价值。

田老师的实操课程示范视频步骤清晰;李杰老师的专业课讲解深入浅出,生动灵活。

在家里我们也要做好安全防护:勤通风、勤洗手、疫情间做到足不出户,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

课余时间,我们还会每天锻炼身体,练书法、练素描、设计手抄报、做家务,劳逸结合,乐享生活。

居家生活

老师为了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验证线上学习的效果,精心策划了实操妆面线上测试方案,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经过线上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要感谢所有老师们,让我们的网课和居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当乌云袭来,屏幕后的翩翩少年,会勇于拨开迷雾,用笑容编织属于自己的明朗。

 

 

 

 

撰稿:22形象设计班 范祎涵、何芯淼

审核:王庆胜  

图片:李杰

责任编辑:刘浩

编辑:史丽月

来源:乐亭职校

经济贸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计算机经贸部举办“我的元气生活”摄影作品比赛。比赛以“我的元气生活”为主题,围绕“倡导健康身心,保持奋进姿态”这一中心展开。参与者以照片为载体,记录学生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展现充满正能量的生活纪实。活动期间共收集到作品近百余份,一幅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疫情期间居家不懈怠、学习不停止的乐观生活态度,以及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积极向上心理。

本次活动按照作品创意、构图、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

部分获奖作品欣赏:

一等奖作品:

21平面1王佳瑶

22电商1李雨欣

二等奖作品:

22会计亢书玉

21平面4刘雨轩

22电商1孙瑞晨

22电商1张思源

21平面4刘岩洲

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营造了学技能、比能力的良好氛围。相信同学们会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成为社会受欢迎的人才。

 

 

图文编辑:姜璨

审核:张丽

来源:丰润职教中心

计算机经贸部

今天,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5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宣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为了铭记先烈,缅怀历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滦州市职教中心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一学

同学们在线上学习与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

同学们认真学习,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片段,一段段催人泪下的解说让同学们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了洗礼,也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说一说

在学习之后,学生们谈感悟,寄哀思,一起祭奠30余万遇难同胞!

写一写

同学们拿起手中笔,写下自己的感受,铭记先烈,缅怀历史,争做时代新人!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来源:滦州市职教中心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掀起学习热潮,以学促行,从中汲取奋进力量,12月8日以来,在校党总支领导下,曹妃甸区职教中心工会积极宣传发动教职工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的“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全国职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

积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知识竞赛

 

此次知识竞赛采取网络答题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号从题库中随机抽取10道题,每题10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每日答题达到一定分数的职工可参与线上抽奖。竞答题目涵盖党的二十大报告、最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等方面相关内容。

知识竞赛吸引了百余名教职工参与答题。老师们在微信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互相分享答题经验、竞赛成绩及获取奖品,形成了以赛促学、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营造了奋进新征程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学习态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期待。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就此议题进行协商议政。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西安全市技能人才已达到172.6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25%;高技能人才数为51.8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30%。尽管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规划统筹不到位和供给投入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如何让过去“不被看好”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市政协委员、西安领军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晨认为,首先要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升学有通道、就业有门路。


“西安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各类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建议,提高专业设置与陕西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全方位对接,实现职业学校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西安市碑林区政协副主席张小哲认为产教融合要紧盯七项举措,即紧盯定向、订单培养模式,紧盯生产性实训模式,紧盯现代学徒制模式,紧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紧盯校企双方员工培训和研发基地建设,紧盯引企入校模式,紧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出现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对职业教育产生一定冲击。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不高、满意度不高。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通过参加高考,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针对这一现象,市政协委员、未央区楼阁台小学校长陈曦呼吁,鼓励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培养出职业带头人的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对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待,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氛围。


“‘双师型’教师既要能驾驭课堂,又要能指导实践,另外要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保障职教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九三学社社员、西安铁道职业学校常务副校长刘爱民建议,设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完善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更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成为“双师型”教师。


与会委员和专家学者还建议,多措并举、提质培优,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财政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对职业学校的宣传力度,把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同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政协网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