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前,“浙江一学生‘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关注。这条热搜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技能人才身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当今世界,技术赋能、数字化变革引起行业产业的深刻转型,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缺口,职业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也愈显光荣。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打造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需要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领域教师队伍为此提供坚实支撑;中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顶层设计与相关配套政策更加完善、逐渐清晰、不断健全,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需要职业院校认真下功夫;如何通过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工人,更进一步拓展其上升通道,源源不断吸引人才进入,形成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不但需要职业院校发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的指导作用,制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落实实习实训,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和思索。


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和高水平智力支撑,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长期以来,新华网始终关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不断夯实、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健全……这些职教创新举措背后,新华网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通过延续至今的新华网教育论坛,关注领域发展热点、难点、痛点,将诉求与声音传递给政策的相关制定者,用自身的媒体属性和担当,与广大职业教育领域从业者一道,推动着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12月21日,第十三届新华网教育论坛职业教育专场将以线上形式如期而至,新老朋友们将再度汇聚一堂,新华网诚邀您的参与,与我们,与广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一道,分享观点,启迪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出谋划策,共同翻开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近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项重点任务,推动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实现显著提高,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河南中高职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全省职业院校10年来已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900万人,这也使得此次绘制的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备受关注。


探索高职——本科贯通培养

此次河南出台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省级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扩大中职——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探索开展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增加职业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


在河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571所,在校生近290万人,其中仅有1所职业本科学校,在校生只有8000多人。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校长王本亮说,本次《实施意见》的出台聚焦多个“首次”——首次将“建设技能河南”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首次明确了建设从职业启蒙教育,中职到高职,高职到职业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整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明确要求将产教融合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具有深远意义和指导作用。


按照部署,河南要重点建设7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3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


产教融合 突出“应用”

《实施意见》提到,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等依法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支持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建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服务中心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林看来,《实施意见》中关于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对于破解职教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林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跨越教育和产业两界的,不仅需要院校组织实施,而且更加需要行业企业参与。只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才能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流的技能人才。


教学方式如何提升?《实施意见》也指出,河南将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加快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到2025年,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


破解企业“用工难”职教生“就业难”

如何让职业教育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气”?《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引导职业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


根据《实施意见》,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急需的新兴专业,注重培育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专业。


因为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缺乏良性互动,企业行业“用工难”与职教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而在河南,一些紧贴市场需求,开设更多紧缺专业的职业院校,因为产出了更多实用型人才、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满足了企业需求,出现了“一位难求”“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现象。


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立足电力办学优势,重点打造智能电网、绿色发电技术两个龙头专业群,成为200余家能源电力行业企业的校园招聘目标院校;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立足当地文化特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造技艺”“宝丰魔术”等分门别类安排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毕业就能就业,而且能在这些“小而精”的专业上,为自己的人生打开另一种可能。


来源:工人日报

鉴于河北省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河北将恢复2022年下半年考生申请毕业工作,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已注册考生直接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自考信息系统”),点击“申请毕业入口”申请。


未注册考生登录“自考信息系统”后,须先进入“考生注册入口”完成注册,再申请毕业。


一、申请毕业流程及要求

(一)网上注册、申请毕业时间

12月9日-12日(8:00-22:00)


(二)确认和提交材料时间

12月9日-12日(9:00-11:30,14:00-17:00)和12月13日(9:00--11:30)


(三)电子比对结果公布时间

12月16日17:00(登录“自考信息系统”点击“毕业电子比对结果”栏目查询);


(四)审定结果发布、复核以及证书领取时间


1.发布时间:2023年1月9日17:00


2.复核时间:毕业审定结果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考生如对结果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到市教育考试机构申请复核,逾期不予受理;


3.证书领取时间:以各市教育考试机构公布时间为准。


二、申请毕业注意事项

(一)考生须按《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籍管理工作细则》规定申请毕业。(详情查看“考籍管理工作细则摘要”)


(二)考生应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申请、确认和提交材料等毕业手续,逾期不予受理。


(三)考生须认真核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信息确认单”内容并签字确认。


(四)考生的“居民身份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等材料,需确保在本次毕业业务办理期间(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有效,即将过期的材料请考生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毕业。


(五)河北省使用“学信网”在线进行学历核查。学历核查未通过的考生,根据提示要求准备材料。(详情查看“申请毕业有关规定”)


考生提交的材料须确保真实、有效。凡弄虚作假、提交虚假材料者,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处理。


(六)考生要密切关注当地疫情形势及相关防疫要求,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建议考生非必要,不跨区域申请。因受疫情影响等特殊情况无法正常办理的考生,可向市教育考试机构申请办理。


(七)考生办理业务时需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主动配合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等,同时还要配合报考点做好其他防疫工作,对拒不配合者严禁进入报考点。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今年以来,国产电热毯、电暖器等取暖设备,颇受国际市场青睐。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电暖器、电热毯等品类对欧洲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电热毯出口额同比增长46.1%。取暖设备走俏海外,既反映出外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任,也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不只是取暖设备。近年来,每当国际市场上一些产品出现供给短缺,中国制造总能及时“补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欧美等国家居民囤货意愿强烈,中国制造的冰箱一度成为抢手货,当年我国累计出口冰箱数量同比增长35.6%。2021年,随着海外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不断上涨,中国出产的自行车销往更多国家,全年出口额超过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中国制造一次次畅销海外,更好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关键力量。


从“供得上”到“供得快”,更加健全的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制造走俏海外的底气所在。我国制造业拥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全球领先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有助于巩固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让中国制造的“鼻子”更灵,“手脚”更快。在浙江慈溪,生产一台取暖器可以“就地取材”,小到一枚开关,大到一个暖气片,都能在本地找到货源,既让产能供应稳定可靠,也让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可以快速转化为产品市场优势。


从“用得上”到“用得好”,持续加快的转型升级,为中国制造广受好评提供重要支撑。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中,谁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谁就能争取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仔细观察那些销售量实现高增长的中国产品,无论是新增加湿功能的新款暖风机,还是兼具节能与美观属性的新品电壁炉,这些取暖设备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在于以合适的价格、实用的功能、安全的性能,契合了外国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热销的背后,是一家家中国企业努力向高端跨越、向智能升级和向绿色转型的拼搏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当看到,中国取暖设备受到海外关注,与季节性和短期突发因素影响有一定关系。能否将当前出口热度转化为产业增长持久动力,是对广大企业综合实力的一场考验。跳出短期看长期,保持创新升级的战略定力,补好供给短板,满足乃至引领市场需求,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透过局部看整体,不满足于一时的销量增长,而是借势增强拓展全球市场的发展耐力,加速建设海外销售网络、持续发力自主品牌建设,中国产品才能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国制造业才能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今,随着我国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努力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品牌化发展,相信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天津市高职分类考试(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工作将于2022年12月6日9:00至7日17:00进行,逾期不再补报。报名确认时间为12月8日9:00至9日17:00


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招考资讯网),进入天津市高职分类(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网上报名系统,注册考生账号、设置密码并绑定手机号(登录密码和手机号须牢记且不得更改)。再次登录后,按照要求和提示,完整、真实、准确地填写各项报名信息,核对无误后提交。已经履行2023年普通高考报名程序的考生,再次登录系统后,可直接获得本人已录入信息。


提交报名信息后,考生须在12月7日17:00前,通过“网上支付”缴纳考试费,完成网上报名。缴费成功后,考生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到区高招办指定的报名点确认报名信息,方能完成报名程序。


报名期间各区的咨询电话为:

天津:2023年高职分类考试(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将于12月6日开始


来源: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关键。继《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并提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这标志着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顶层规划走向具体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


准确把握精神。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很早就已提出,但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标准、认定范围等一直处于学理探究中,直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才对“双师型”教师予以界定,明确“双师型”教师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认定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这一内涵,不可简单理解为“双职称”或“双素质”。文件还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在概念内涵的框架下细化了具体要求,包括政治素质、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等,既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赴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实践经历,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另外,对于哪些教师可作为认定对象,此前北京、安徽等地出台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认定对象有所不同,包括专业课教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此次明确了认定对象的范围,主体是专业课教师,包含实习指导教师,公共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符合条件情况下可参照实施。


严谨组织实施。认定的组织实施应严谨规范严肃认真。

其一,分清职责权限。相关方应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教育部负责规则制定、宏观指导和督促监督,同时要对地方认定工作进行抽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内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范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定具备条件的认定实施主体,对认定结果进行备案,建立公示公开、第三方评估、抽查复查、责任追究、过程追溯等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5年周期性复核;实施主体包括学校、第三方机构或专家组织等,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指定。实施主体开展认定工作,要组建认定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包括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院校等专家,同时要将实施主体下放给学校、第三方机构等,这是简政放权、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改革举措。


其二,明确具体程序。通知要求按照个人申报、组织认定、结果复查的程序实施认定,实际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公告后,教师个人根据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实施主体组织进行认定,认定结果经公开公示复核通过后,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正式确定。


其三,兼顾质量与规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涉及教师的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也关系到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考虑当前和长远、教师群体的年龄梯队结构等,应把握认定的节奏、兼顾认定的质量和规模,尤其是在诸多文件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占比目标情况下,切不可为了比例达标而“放水”,致使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认定中要强化师德师风的考查,作为第一标准严格要求;要突出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改革创新实绩、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考查。


强化考核激励。“双师型”教师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支撑,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严管又要厚爱,不能疏于管理、流于形式,不能简单作为荣誉性称号。


一方面,应严格管理,对“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进行周期性复核,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对师德师风出现严重问题的,要撤销其“双师型”教师认定,并动态更新“双师型”教师信息系统。


另一方面,应强化激励,让“双师型”教师有地位、有尊严,引导鼓励更多教师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成为更高层级的“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晋级、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课时费标准同比高于非“双师型”教师岗位;为其提供匹配的企业实践、岗位实训、研修访学等机会,帮助提高实践能力;充分肯定和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企业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将其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的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申报项目、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充分肯定“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和贡献。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职教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出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这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政策,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主要特征


一是系统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出台,既凸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又契合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化与系统化的建设方向,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朝着更加体系化与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二是规范性。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启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正式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国家政策框架。20余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诸多有益探索,但直到标准出台之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分歧。并且,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省份在认定对象、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流动,影响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国家层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出台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国家标准的确立,既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职教师资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道路。


三是引领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更高要求的地方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国家标准侧重于宏观规制与底线标准,目的是通过方向指引与政策留白,鼓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开放创新,制定符合地缘特点、行业特色的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打造统一性和多样性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推动“双师型”教师标准从国家话语到本土行动渐进生发。


四是包容性。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职业教育形态也十分丰富,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国家标准认定对象的范围十分广泛:学校层次上包括中职、高职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师;学校类型上包括教育序列的普通职业技术学校和劳动序列的技工学校的教师;专业结构上涵盖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的教师;师资来源上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任导师;区域上覆盖东西南北、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可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国家标准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它兼容全范围、全口径、各专业、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教师,目的是汇集各方资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用好标准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第一,关注标准的系统性,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最关键的特征是系统性与协同性。这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为国家标准与各级各类“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互洽与衔接,另一方面体现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专业教学、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素的相互支撑。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职教师资、专业建设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以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为主线,形成一整套相互支撑、功能各异而又衔接有序的标准体系。


第二,强化标准的规范性,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质量管理的常态化。通过国家统一的标准体系,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评价和教师轮训制度纳入规范化与常态化管理,引导和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跟踪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前沿变化,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对专业适配、产业升级的响应速度,从整体上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还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第三,发挥标准的引领性,完善层级分明、区域适切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指导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制性底线标准;地方政府需要基于国家标准,因地制宜、开放创新,制定符合地域特点的地方标准;职业院校应当以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为准绳,制定既高于基本标准又体现自身水平的院校标准;行业企业根据行业特色与工作场景,制定相应的推荐标准;形成国家、地方、院校纵向分层,强制标准和推荐标准协调有序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


第四,彰显标准的包容性,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为了兼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差异和特点,国家标准侧重于规制职教“双师型”教师的共性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院校可根据专业门类和岗位需求对标准进行细化,如德国对实训教师的资格认定方面已细化到不同专业,专业领域不同,则标准不同。此外,对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认证标准,如增设选择性证书、临时教师资格证书等,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阅读:

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




想要了解更多单招资讯或是单招其他相关内容

请添加薄老师微信:联系电话:18532659572(同微信)

近日,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落下帷幕。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我国派出的36名选手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激扬青春,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获得了21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我国代表团取得的耀眼成绩,离不开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源源不断地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强调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工匠队伍的生力军,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灵魂和内核支撑。在持续的改革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着眼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能力规范中强调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要求,使每个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养成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等道德素养和工匠精神。这种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学校职业教育培养,为学生日后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当前,随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列为国家战略人才。这充分说明,我们既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攻克“卡脖子”问题,也需要大量能有效解决“从图纸到产品”这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实用人才。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应当深化改革发展经验,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金牌工匠、大国工匠。


优化厚植工匠精神的育人体系。在育人主体上,要联合行业企业,打造共同育人的共同体,将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体作用;在育人过程上,除了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和实习活动中的育人元素,积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育人环节上,除了教学环节,还应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将工匠精神作为考核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健全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和服务供给,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细化配套举措,强化相关政策的应用和落实,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空间。职业学校要健全具备工匠精神育人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弘扬工匠精神的思想意识,提升培育工匠精神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企业则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评价维度,激发技术技能人才活力,让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树立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职业学校要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育人文化,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资源营造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氛围。企业要加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积极创新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其融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中,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全社会要多为广大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艺的平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内驱力。


工匠精神反映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金牌工匠、大国工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格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其责,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根本任务。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由于传统职业教育理念中“重技轻德”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思政学习兴趣不浓,高职课程思政更需要在“有机融入”的“艺术性”上下足功夫,念好“融”字诀,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使思政元素的融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找准课程知识的联结点,“生成式”融入


忽视课程知识及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造成思政元素粗放堆积和生搬硬套,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常见的问题。“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本质上,课程知识是思政元素的原生性来源与制约因素,也是“教育性”生成的“根”。


生成式融入是以课程知识的“教育性”生成为驱动的融入逻辑,强调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以原有课程的知识为依据,找准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知识点或易于融入思政元素的联结点,并对其进行筛选、优化、加工,赋予其“思政教育”品质与逻辑,形成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当然,为避免出现思政元素融入的同质化和堆积重叠,还要从专业或专业群的“整体性”出发,一体化考虑思政元素的融入。专业内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相近甚至相同的知识点,这在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带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中较为常见。对这些知识点的“教育性”加工,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目标筛选,并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进行优化,做到既体现课程的个性,也注重专业内各课程的协同性,使融入各课程的思政内容各有特点又相互补充。


对接学生成长的需求点,“嵌入式”融入


与以课程知识为基本逻辑的生成式融入不同,嵌入式融入是学生成长需求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重在从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倒推”课程思政的布局谋划,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公共生活、个性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为方向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突出职业层面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确定专业特质明显、职业定向明确的课程思政内容构成模块,构建起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和预期教育结果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侧结构。


坚持问题导向,重在从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倒逼”课程思政“对症下药”,要对标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优势、短板和弱项,找准学生思想上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困惑,针对这些偏差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


无论是“目标倒推”还是“问题倒逼”,都要求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筛选、优化、加工思政元素,并靶向嵌入课程,赋予课程思政“现实的人”的品质与逻辑,形成学生特质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当然,这种嵌入也要结合课程的“知”,做到思政元素嵌入点与学生成长需求点、课程知识点的辩证统一。


把握热点事件的切入点,“迁移式”融入


由于课程知识教育强调自身的逻辑性,部分教师不能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思政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呈现形式化、流程化、标签化、僵滞化等现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课堂联结大社会,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直面新问题,活用大事件,善用新资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迁移式融入是基于教学环境系统中热点事件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借助热点事件,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情境等迁移教学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借势”融进课堂,既回应学生关切,又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从而赋予课程思政“与时俱进”的品质与逻辑。


迁移式融入的关键是建立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契合度。一是要找准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的交叉点。对热点事件进行精挑细选,选取学生关注度高、与课程知识关联性强、与职业行业相关度高的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经济社会热点事件、行业企业热点问题等,深入分析热点事件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提炼热点事件的矛盾集中点、情感共鸣点、知识交汇点、利益相关点等有价值的交叉点,运用迁移教学法建立与课堂教学的关联性。二是要提升热点事件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要坚持运用本学科或本课程的理论、视域和方法,对热点事件进行加工、筛选和优化,体现课程和学科特点,尽可能减少与其他课程资源融入的同质化。三是要把握好热点事件融入的时间窗口期。热点事件的发生、传播和更迭都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要“趁热打铁”蹭热点,及时靶向引导学生关切,实现思政元素的“借势融入”,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挖掘情境教学的契合点,“体悟式”融入


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本质上是长期技术物化过程中养成的工作态度,只能在真实情境的训练、体验、浸润中获得。


体悟式融入是由“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驱动的融入方式,要求将思政元素借助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要素融入专业实践情境,通过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实现“技、知、情、意”在“情境”中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赋予课程思政“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特质。


体悟式融入不是思政元素简单融入学习情境或环境,而是与具体技术相关联,并与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载体上要求更注重“在场性”,内容上更注重“契合性”,策略上更注重“示范性”。


载体的“在场性”是要求载体选择上要更多地利用技术活动、技术知识和技术人工物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将思政内容“活化”在技术活动中,便于学生具身体验和感悟,在技术活动中实现德技并修。


内容的“契合性”,一方面是要求内容与载体相契合,要挖掘技术活动过程各环节和要素中相对应的思政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内容与主体相契合,思政融入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实践需求又高于学生的实际知识经验水平,做到可体悟性和进阶性并重。


策略上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注重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等,是建立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感悟、判断、态度等默会知识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用严谨、专注、细致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体悟“求精的匠道之技、求善的匠道之德、求美的匠道之艺”。


作者:占建青(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代表团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取得好成绩,振奋人心!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了强劲实力和竞争力,同时高新项目攻坚有力、薄弱项目取得突破。中国选手们在赛场上,用技能书写了崭新人生并为国争光,让我们为选手们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喝彩!

世界技能大赛是全球范围内竞技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大赛中取得成绩,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各成员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总体水平,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国各地区通过参加大赛,对各项目的技能水平进行国际比较,有助拉动、带动本国或地区的职业技能竞赛水平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经过积极探索,初步厘清了世界技能大赛选拔、备赛、参赛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的出彩表现可以在多层面、多方面形成积极效应。社会效应方面,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形成重视技能学习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国际交流方面,有助于通过技能竞赛进行比较参照,检验并提升我国技能水平,推动技能人才的国际交流互鉴。人才建设方面,有助于遴选、培养并积累各领域专业能力强、熟悉职业技能竞赛、具备国际视野的专家、教练、翻译、选手、管理人员。在标准资源方面,有助于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到培训内容、训练开展和评价、软硬件配置等全环节持续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在校企融合方面,有助于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拓宽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促进校企融合深度发展,提升技能影响力和培育工匠精神……总之,世界技能大赛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将极大提高我们技能人才事业的发展水平,助力实现技能强国梦想。


我们要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教师一生最美的解释。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机电技术系教师们虽然缺少了粉笔和讲台,但只要有一线网路、一片初心,一起努力,在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政策下,他们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把学生的成长扛在肩上,把学生的安全系在心里。

一 线上班会 凝聚你我

以系部为引领、班级为核心、各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召开了不同的主题班会。22电气2班、21电气1班等召开了“家校生三方沟通”,引导家长增强防疫意识,加强监管责任,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防疫要求,认真进行线上学习;21电气3班引领全系班级开展了“寻找最美的双手”“爸妈夸夸我”线上班级活动,引导家长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在最美双手活动中,让一对多的教育课变成了多对多的感染课,在线上课程之余不仅帮父母分担了家务,更培养了劳动精神、发现了劳动之美。此外,还有的班级召开了《你的自律,终将美好》班会课,让学生在思想上不断反思自我,在行动上明确方向。

二 信息技术丰富课堂

信息技术素养是现代教师必备基本功,机电技术系37位教师及学校30位兼课领导和教师集思广益,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以变应万变,将线上教学落实、落细、落地。

1、教学内容落实

任课教师在授课、备课及课后辅导过程中,以课本内容为主,同时充分借助网络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备课过程中,将时政与实际问题,特别是“战疫”题材事例与机电专业课、文化课有机融合,落实教学内容。

 

2、教学环节落细

线上教学,重点在过程化考核。为此,机电技术系制定了过程化考评方案,引导任课教师课中设置抢答题、互动题目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课后全天答疑,重视作业批改,依据学情及时动态调整授课内容,同时延续本系良好的晨读习惯。考核中注重出勤率,班级成立学习小组,督促学生出勤听课,保证了课堂的高出勤率和高参与率,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3、教学效果落地

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运用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效果上来,这一场隔空的对话,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想达到在教室上课同样的效果,无疑给老师们带来很大挑战。为保证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机电系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妙招连连。他们重视课后学生知识巩固、作业批改、线上研讨,定期阶段总结,对发现的问题,组内讨论,提出改进措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效果落地落实。

三 特色辅导助力单招

机电系教师在每周完成学校21、22级学生线上直播课的基础上,为更好做好20级学生高职单招备考工作,系内郭振彪(主编河北省单招数学试卷)、王旭(研究生学历,分析多年单招真题)、张志梅(具有十余年学生升学教学经验)、王志群(专业物理教师)四位教师每周一、周二、周三、周六晚上7:00—9:00免费为20级参加单招考试的学生开展数学、职业能力、语文、物理四大科目线上辅导,并提供全天答疑服务,全力服务考生,并引导21、22级学生参与学习,通过评选学习之星、笔记之星鼓励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三周直播,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四 榜样引航砥砺前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电系教师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精心打磨授课内容,涌现出一批研教学、精方法的优秀教师:

佟苑老师——任教科目:数学。线上教学期间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组长负责制、防疫宣讲员宣讲(课前5分钟)、课间“点歌台”、汇总“抽盲盒”、分层作业法等新模式,有效调动学生课堂活力。

王旭老师——任教科目:职业能力。线上教学期间始终坚持7:50-8:00带学生晨读(普通话、文学常识、素养知识)、线下全天答疑、每周五文化素质课线上周测、周二晚单招辅导。

安贤老师——任教科目:职业能力。线上教学期间,班级学生实施组长负责制,出勤率始终保持100%,积极带领全系班级开展“寻找最美双手”等活动,有效活动育人。

杨帅老师——任教科目:电力拖动;巩文华老师——任教科目:钳工工艺;张利娟老师——任教科目:钳工工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直精心备课、潜心教研,切实落实学生中心,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可能还存在教学活动设计、评价、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问题,我们相信随着机电技术系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告诉职中学子们:未来,我们携手播种希望;成功,我们伴你“疫”路前行!

 

 

来源:曹妃甸职教中心

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优质课”大赛于11月27日结束。比赛结束后就传来了喜讯:我校周金苹和杨婧两位教师均获得一等奖,创造了自2018年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

由于疫情原因,本次大赛改为线上进行。在准备比赛过程中两位教师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她们牺牲了暑假、周六日及放学后的休息时间,几经磨课、易稿、录制视频……最终通过区教育局以及市教育局推荐,参加了本次大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印勤校长、刘志军副校长、王连国主任等学校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局领导赵海涛主任、朱洪波主任的耐心指导下,在张颖、周颖等老师的帮助下,二位老师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大赛中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才华,同时为学校和开平区教育局争了光、添了彩。

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作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入探索和推广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主办:开平职校信息办

文案:王连国

公众号排版:卢炜

审阅:杜静刘志军

来源:开平职校


2022年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结果揭晓,唐山一职专排名再提升!在全省近600所中职院校中,位列名牌学校第一档第7位,再次呈现了学校发展创新不断前行的强劲势头!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我省在2016年确定的工程项目,旨在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集中力量重点扶持12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并从中确定20所精品学校、90所名牌学校、10所特色学校,3年内在经费分配使用等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带动引领全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优质发展。

唐山一职专历经7年实践探索,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着力提高育人质量,在深化京唐职业教育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获得突出成效;在新园区改造升级、优化育人环境、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创新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学校不断发展创新,整体办学质量持续提高。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绩效评价(“120工程”项目)是对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办学绩效、建设绩效和各市推荐申报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的办学绩效进行的综合评价。唐山一职专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河北省质量提升工程为依托,以教学诊改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努力打造基础条件好、承载能力强、区域经济结合紧、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品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文字:韩美惠

图片:韩美惠

审核:魏  杰

公众号编辑:马敬仪

来源:唐山一职专


为教育引导同学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唐山市路南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主题团课、海报设计、手绘板报、PPT演说、程序设计等系列活动,掀起学习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期间,各班同学们精心设计,把对党的热爱之情用文字和图画尽情地表达了出来。

主题团课

海报设计

同学们自己动手,使用在校学习的技能,利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设计海报。利用专业知识庆祝二十大圆满落幕。

手绘板报

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专业绘画美术知识进行手绘,我们笃行不怠,用汗水换来收获,实干进取,不负时代、不负人们。

PPT演说

同学们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制作“喜迎二十大”系列的演讲文稿。党的百年伟业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创造出来的,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就是要弄清楚过去十年的伟大奋斗成就,并且继往开来,用新的奋斗,在新时代创造新的伟业。

程序设计

同学们充分展示了对计算机的灵活使用,将情感与技术相结合。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制作二十大交互学习程序,体现了职校学生的专业素养。

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路南职校学子定会张扬蓬勃青春朝气,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学习,沿着党的奋斗足迹,志存高远,勤奋进取,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路南职校

关于印发《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教育厅(教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联、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工作有关决策部署,特别是《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修订《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加快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根据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实践需要,我们对2007年发布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2年11月15日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第一条  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促进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范学校建设,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特点,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本标准所称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是指依法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以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残疾人为主要招生对象,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的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需要和可行相结合的原则,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和指导下进行。


第四条  新建或改扩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址一般要选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完善的地方。学校环境要符合残疾人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和身心健康要求。


第五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有学校章程和必须的管理制度,要依法办学。学校章程包括:名称、校址、办学宗旨、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章程修订程序等内容。


第六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配备思想政治素质高和管理能力强,热爱残疾人事业,熟悉残疾人职业教育规律的学校领导。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具有从事五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校长及教学副校长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校级领导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第七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根据残疾人和职业教育特点,建立必要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机构。


第八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有基本的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要和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合理设置专业,常设专业一般不少于4个,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一般不少于300人,班额原则上为8-20人。


第九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符合《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相关辅助专业人员应具备由职能部门认可的相应从业资质。教职工与在校生比例不低于1∶5,其中,每15名学生配备1名相关辅助专业人员(如生活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康复训练、辅助科技和转衔服务等)。专任教师数不低于本校教职工总数的60%,专业课教师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60%,“双师型”教师不低于本校专业课教师数的5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具有专业背景的硕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1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第十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残疾人特点相适应的个性化校园、校舍和设施,且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及《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标准规范要求。


校园占地面积(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不少于30000平方米,一般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70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不少于16000平方米,一般生均建筑面积不少于35平方米。


体育用地:须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有满足残疾人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其他设施和场地。


图书馆和阅览室要适应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要。适用印刷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电子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有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和盲、聋生电子阅览室,报刊种类50种以上。教师阅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的座位数应分别按不低于教职工总数和学生总数的20%设置。


资源中心(教室):要根据办学规模和本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需求建立适度大小的资源中心,根据残疾学生类别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专业人员,为本校学生提供职业能力评估、个别化教学指导、考试辅助和转衔教育服务;同时为本地区的有关学校和机构提供残疾人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和相关服务。


设施、设备与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设施和仪器设备要规范、实用;每个专业要有相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医疗服务、心理辅导、康复训练、专用检测等学习及生活所需专用场所和特殊器具设备。


信息化:要具备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及适合各类残疾人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参照同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建设数字校园。


第十一条  设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须具有符合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教育教学基本制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残疾人身心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并根据国家政策推行1+X证书制度。


第十二条  学校办学经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企业、社会等多渠道筹措落实。地方应充分考虑残疾人职业学校班额小、教育教学成本高、无障碍建设维护支出多等实际情况,制定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综合定额标准或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第十三条  学校应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强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按照育训结合、内外兼顾的要求,面向在校残疾学生和社会残疾人开展职业培训,并积极承担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和融合教育机构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  本标准为独立设置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类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和非独立设置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及融合教育机构可参照执行。新建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置不超过3年的建设期。省级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高于本标准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办法。


第十五条  本标准的主要指标应作为各地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审批、检查、评估、督导的基本依据,有关内容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范围。


第十六条  本标准自颁发之日起施行。2007年中国残联、教育部制定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来源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鉴于河北省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为确保广大考生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经研究,将原定于2022年11月26日至30日进行的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申请毕业工作推迟,具体申请时间另行公告。


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申请毕业工作最新动态。


感谢广大考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到2023年底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到2025年底仍不能达标的学校,要采取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1月18日 京报网)


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现有职业学校8800余所,在校生达到2914.84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规模虽大,却难以掩盖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困境。比如,职业学校总体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空、小、散、弱”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还没有达到相关要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


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吹响了全国上下集中力量解决职业学校硬件建设水平不高问题的号角。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不仅仅是硬件建设问题。职业学校在对照有关标准和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在提升软实力上下足功夫,坚持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并重,实现“两手抓、两手硬”。


一是脚踏实地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管理不规范、教学水平不高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一所职业院校都要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下足功夫,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改进学校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措施。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在规范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风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比重,持续落实职业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习标准等要求,确保学校常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上层次。


二是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引育并举的方式补齐师资短板。“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专业实践和教学能力不强,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职业院校一方面要按照学校师资配备标准,用好盘活事业编制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要稳定现有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并通过全员培训、学习交流、结对帮扶、以老带新等举措,着力提升现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编制周转池”“固定岗+流动岗”“设置特聘岗位”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是以校企融合为特色,瞄准产业发展方向,超前谋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常常被诟病,职业院校要彻底改变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重复低水平建设和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要瞄准技术变革和未来新兴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薪酬待遇优厚、就业率有保障的“高质量”就业为最终目的,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和职业教育扶持政策,紧紧依靠院校的龙头专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主动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对接高端高新产业市场需求,主动对接当地需求,超前谋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改革,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和产业的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两手抓,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郭珲峰,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任用和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设计,是落实新职教法关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重要制度完善,更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实之举。标准的出台必将为新时代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旗定向。


标准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教师制度建设上的彰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第一质量,教师要发展,标准须先行。建立“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既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1989年相关学者提出“双师型”概念,1995年“双师型”教师进入政策体系,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重超过一半”。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标准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其间,各省市和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上也进行了自主探索,但国家一直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因此,标准的制定是新职教法关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师资队伍制度建设上的彰显和落地,对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基本定位框架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整体来看,作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该标准定位明确,框架体例清晰,内容科学完整。


第一,标准定位明确,通过“四定位”明确标准的基本方向。一是标准定位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这说明标准更多是在操作层面。教师标准存在不同提法,如教师入职、培养、培训和晋升标准等,不同标准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大不同。教育部印发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有利于统一认识,为省市和院校制定相应标准定标导航。二是明确该标准为“基本标准”。这说明该标准只是认定的基础,各省市和职业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制自己的标准或实施办法。三是明确了标准的对象主要为专业教师。教育部通知第一条“认定范围”明确指出,标准的对象主要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从实践来看,“双师型”自提出以来针对的就是专业课教师,目前九个省市试行的认定标准也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考虑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等因素,出现了教师创新团队、课程思政、专业群等新概念体系,公共课教师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参照使用。四是明确师德为第一标准。标准的第一条明确提出“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教育部通知在“标准要求”中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影响期内不得参加“双师型”教师认定,已认定的要撤销。师德为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也是践行德技并修育人的根本保证。


第二,标准框架清晰,建立了“通用标准(四条)+发展标准(三级)”的标准体例。整个标准包括四条通用标准和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教师发展性标准,其实质内容就是四条+三级体系。四条是原则和条件,三级则是针对不同层次(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学校教师的专门要求。四条通用标准重在定性描述,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明确方向;三级发展标准重在定量明确,主要是针对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师达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具体要求,体现发展性。应该说,标准框架体现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有利于教师明确发展方向,规划自我发展。


第三,标准内容科学,设计了“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紧跟产业、终身发展”内容体系。标准设计了通用标准四条和发展标准三级内容体系。首先,四条通用标准可解释为:师德为先的政治标准,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对接产业的发展要求。第一条除了强调坚持师德师风的第一标准,提出了对职教教师三种道德(一般的师德、职业的道德、对学生的道德)的特殊要求,如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对学生的关爱等。第四条强调了职教教师紧跟产业发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这顺应了国际上提倡的职业升级和专业教学升级职教教师发展理念。其次,三级发展标准针对职业学校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师,从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学与研究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让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能够看清个人成长的基本路径,明确自己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的职业追求。


标准引领、上下联动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


如何发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基于不同价值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建议如下:


一是各省市加强组织落实标准。新职业教育法第六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施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各省市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更多由各省市组织实施。因此,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地方情况,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要求,组织制定本区域的认定标准,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加强第三方评估,公开公正透明开展“双师型”认定工作。


二是职业学校应引导并激励教师走“双师型”发展之路。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普遍不具备“双师型”能力要求,关键是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而学校缺乏针对性管理、评价和激励制度。因此,职业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教师能力条件开展分级认定并出台激励政策,对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培训和评优等优先考虑,对已被认定者实施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升级知识技能,激励广大教师走“双师型”发展之路。


三是职教教师应对标实践、争做“双师型”教师。各职业学校教师是“双师型”认定的主体,应对照标准,反思实践,特别是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并深入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把企业作为专业发展的另一所大学,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力争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