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体系相对完善、特色比较鲜明、规模世界第一,这无疑得益于“改革”这一核心推动力。同时,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不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社会形态发生了新变化,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项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沿用追求速度的改革方式,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而且会“好心办坏事”。以职教课程和教学改革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批判并摈弃了学科导向的“三段式”课程后,在不长的时期内,先后推行了“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系列改革。由于时间短、速度快,加上课程改革固有的复杂性,结果使许多看似声势浩大的课改仅仅流于形式、难以深入。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名目繁多,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多达上百种教学方法,还有翻转课堂、有效课堂及慕课、微课等新提法层出不穷,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赛事助推,结果使得广大职教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对改革的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在改革的过程中手忙脚乱、莫衷一是。美国学者曾提出“钟表忙碌”的概念,指在短时间内向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强迫消耗他们储存的能量而出现的一种忙碌现象。其实,对于成人的教师而言,如果短时期内急于推行各种打着“改革”旗号的新事物,又不加甄别、不顾条件地采用“拿来主义”,其结果就会成为教师们忙碌的根源,成为一种新的折腾。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有着其特有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慢”——因为在教育上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日本著名的课程专家佐藤学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沉淀下来。所以,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包括准备工作慢、教学过程慢和教育成果显现慢。其中,准备工作慢内含真正好的教育,需要具备的条件多、需要准备的事项杂,因而难以速成;教学过程慢既需教师在教学时的性子要慢一点、教学节奏要适度不宜快,也包括涉及教学的变化事项时,哪怕是诸如座位调整这样微小的细节,在做决定时也不宜简单草率,而要思路周详、谋定而后动;对于教育成果显现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传统俗语是最为精当的表述。

 

因此,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不妨慢一点,要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原则去推行各项改革。在事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院校治理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设计时,可以“头脑风暴”不拘一格、学习借鉴不分出处,但当改革方案要落地时,则一定要谨小慎微,先搞局部试点,弄清楚改革新方案、新模式的实施条件、可能缺陷及不足之处,待甄别成效、弥补完善并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计划后再行推广。尽管这样的改革速度可能慢了些,但唯有这样的改革,才会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师生的认知,才能获得支持、取得实效、赢得收益。

 

著名作家纪伯伦曾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同样我们也不应忘记,任何职教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一条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职教规律、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前行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后推行职教改革的圭臬和指南。

大国工匠,体现的是以技报国的人生志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勤奋好学的职业态度。高职院校应以大国工匠培养为己任,构建全面的培养体系。

 

一是敬业乐学的专业教育体系。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成为大国工匠的人,必然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人。从进校开始,就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除了让他们明白今后从事什么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外,还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并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与路径,从而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持久的职业志向。为此要把握好四个环节,首先是专业教育环节,向学生讲清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岗位面向和能就业的岗位群,所要学习的相关课程,三年后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其次是将行业、企业所需职业素养与职业文化要求,全程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行业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再其次是杰出校友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最后是要有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将企业现场的经验和工作技巧提前教给学生。这种专业教育坚持三年不断线,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忠诚度。

 

二是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体系。要将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形成专业群,以达到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并实现人才就业岗位的迁移。专业群的构建要关注两个要素,外部要素是专业群内各专业要对接产业链,内部要素是群内各专业要具备共同的职业岗位要求、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可以实现课程、师资、实训资源的共享。许多高职院校在对接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后,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以群建院”的模式来实现对专业群的管理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规模化培养的集聚效应。湖南省首批优质校建设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细化轨道交通产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维护、运用检修、信息应用等关键环节,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准生产制造环节,组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专业群,对准运用、维护检修环节,组建轨道交通装备运用专业群,对准设计研发和信息应用环节的新技术,组建轨道交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覆盖了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培养的学生“会产品制造、能驾驶机车、懂售后维修”,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迁移度与灵活性。

 

三是紧跟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在今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种“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来实现的。课程作为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和专业群建设的支撑性要素,是专业群内学生“学”与教师“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传递信息总和的载体。只有紧密对接产业链,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表现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逻辑结构。底层共享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共选课,这些课程应紧跟科技发展,融入更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内容,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中层分立指的是各专业的核心课,体现的是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个性培养要求;高层互选指的是专业群的专业共选课,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体现的是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联的岗位打下基础。

 

四是特质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重点体现学生“特质”的培养,这种特质,集中体现了行业特征的差别、学校办学历史的差别、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别。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发展,表现为重载、高速、新材料、绿色环保等趋势,如何在人才培养规格中体现这种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特质培养的素质教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是面向行业与相关企业调研,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特质要求,提炼出“阳光心态、精湛技能、服从服务、安全质量、国际视野”五大学生核心特质,解决校企之间人才供求规格不一致的问题;其次是构建三层递进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生特质培养的质量生成系统,三层递进课程体系指“认知引导、情感共鸣、行为塑造”三大课程模块,共设计了34门特质培养课程,解决学生特质培养条块分割、缺乏系统化设计的问题;再其次是制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行动方案》,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主题班会(晨会)、操行测评课程等五大教学项目,将五大核心特质内容融入五大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全过程,解决教学内容不落地、实效不明显的问题。

 

以上四个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效。近年来,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大国工匠达到24名,其中包括2017年被中国中车授予“高铁工匠”称号的刘少杰、陈士华、盛金龙和罗斌;2018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谢光明、获得全国首批“铁路工匠”的胡勇勇;“90后”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刘鹏……他们都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办学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个性标签及亮丽名片。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培育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不仅是当下许多高校正在探索的转型方向,而且也是不少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热切期盼。无锡以制造业见长,这几年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引进了一批重量级产业项目,但能否解决企业的“人才荒”,既是企业发展壮大之需,也是城市长远发展之需。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一般性技工供需比例大概是1∶2,即两个人的市场需求只能提供一个人; 而高级技工的供需比例则达到1∶6或1∶8。但在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实用技能,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如此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是:一边是有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实用的年轻员工,而另一边却是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下大力气突破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障碍。

 

必须突破专业设置障碍。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高职教育方兴未艾。根据教育部规划,五年内,预计国内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培育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自2012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数以万计家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行业的用工缺口较大,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装配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最紧缺。中国高空机械与吊篮产业联盟下属的83家骨干企业中,约有八成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但问题是,即使这样,有些高校的毕业生都难就业,原因是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术不学术”“应用不应用”,这说明高校自身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所设置专业不切合实际。

 

必须突破用人机制障碍。时下,由于不少地方在“蓝领”职业与“白领”职业之间很难有转换平台,导致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就读高校职教课程就难有美好前程。因为在部分家长看来,如果孩子上了职业院校,就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职业定位,很难开辟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在现在职业身份界限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基本上难以获得一个像公务员一样“吃香”的身份,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因此,个人上升空间狭窄和用人流动机制束缚,让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看好高职教育。

 

必须突破就业观念障碍。国家老龄委报告透露,由于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如今,光专业家政服务师的缺口就高达1200万人,而国内高校中开设培养此种人才的专业可谓凤毛麟角。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端养老机构,甚至高薪引进“洋家政服务师”弥补这种缺口。这些情况说明,一方面是大量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相关职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因此,需要突破全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差异,提升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自豪感,尤其是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在社会上逐步形成“高职教育不仅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还能干出一番事业和成就”的观念。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述评




全国教育大会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方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并在集中阐述的“九个坚持”中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比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部署,切实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要内容,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可以概括成“新”“高”“实”“深”四个字。

 

一、适应新时代新定位

 

(一)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职业教育要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做出新贡献。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重要突破口,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要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要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深化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二)新使命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新要求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使命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新赛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今年起将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从重点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拓展为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

 

二、实行新赛事高质量

 

今年比赛共收到全国中高职36支参赛队和军事职业组的1305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3486名;地方参赛队的参赛率达88.1%,较2017年提高5.9%,创历史新高。比赛共决出一等奖129名、二等奖262名、三等奖377名。

 

(一)立德树人要求高

 

今年的比赛方案在总体要求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品评审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

 

(二)落实规范标准高

 

今年的比赛方案进一步关注课堂教学原生态,避免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两张皮”,明确要求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全面审核专业备案情况、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落实情况、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大纲和国规教材使用情况等,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授课计划表参赛资料要求。按照既定规范流程反复核查作品是否违规,取消确认违规作品的参赛资格。

 

(三)赛事组织水平高

 

比赛组委会广泛吸纳多方专家学者、一线骨干的意见,对比赛要求、赛项设置、评审指标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适应比赛要求的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评审专家队伍,充实了一批教学领域的名师教授等;济南职业学院、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一如既往地提供高质量的赛事服务,受到一致好评。

 

(四)各地参赛热情高

 

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的省级比赛作品共有16306件、参赛教师达到35828人。省级比赛作品超千件的有:江苏1832件、广东1587件、广西1228件、湖南1075件。

 

各地赛事不断探索创新,各具特色,如:江苏中职继续会同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举办教学大赛;湖北省赛全部采用了现场随机抽题、备赛参赛的竞赛方式;四川高职对网评分数与评审行为等进行数据分析。

 

三、推动课堂革命见实效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比赛推动职业院校“课堂革命”,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坚持产教融合、吸纳引用实际案例,坚持学生中心、依据学情开展教学,坚持融合创新、运用最新技术资源。

 

(一)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落实育人根本任务

 

参赛教师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如,中职组《美丽中国,共建共享》课堂教学,培养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专业目标中认同建设美丽中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高职组《飞机空调组件的维护与排故》教学设计,将民航精神和机务作风融入教学目标,对接民航行业相关标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产教融合,教学内容源于生产服务实际

 

参赛教师落实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将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教学内容。如,高职组《新能源汽车慢充系统检修》课堂教学,将新能源汽车维修任务分配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分岗实操,提供最贴近真实企业的学习实践情境。军事组《武警部队常用标号应用标绘》教学设计,引用经典战例的音视频,增强实战背景下的标图训练效果,在实际的遥感影像上,标绘出特战分队预定的潜行路线。

 

(三)学生中心,教学过程研究学情因材施教

 

参赛教师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充分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如,中职组《幼儿园晨检》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已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具备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实际,设计“课前设疑自探、课中解疑同探、课后质疑再探”三个环节。高职组《绘本插画角色戏剧化》课堂教学,教师依据学情数据分析得到的每一位学生的能力象限图,均衡分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融合创新,教学环节运用最新技术资源

 

参赛教师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发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管理。如,中职组《公益活动标识设计与绘制》实训教学,利用AI智屏录播系统、谷歌猜画小歌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辅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高职组《增值税发票的填开》教学设计,不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技术与资源,在现场决赛答辩环节配合默契、分工协作,充分展示丰富的佐证素材。

 

四、促进能力提升再深化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培育和弘扬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尊重劳动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全方位落实育人目标。

 

(二)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职业院校要继续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广大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实践、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的教学能力,要在加强教学基础技能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三)完善全国比赛运行机制

 

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要充分依靠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要求,深入研究从顶层设计、实施规划等方面赛事改革,更加关注职业院校日常实际教学和管理的要求,优化赛项设置,修订比赛要求,健全制度体系,推进成果应用;着力提高评委把握、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入发动校级、市级、省级竞赛,以此为抓手,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徐国钧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与城镇学校教师分开评审,且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11月29日齐鲁网)

 

如何让教师职称评聘成为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挥正向驱动作用,是一道重大实践考题。

 

以往的教师职称评聘,过分倚重学术成果和论文,这种评聘机制下,高等院校的教师具有较大的优势,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则处于劣势,就导致了不平衡。此外,由于学术成果和论文在职称评聘条件中所占权重过大,一些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搞学术、出成果、发论文,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职称评聘对任职年限和从教经历的偏重,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照顾年龄偏大、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主要问题是可能会让教师误认为只要年龄够大、教龄够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实现职称晋升。职称评聘逐渐演变为一种“普惠制”,导致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不用心,失去了职称的激励导向作用。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做教科研、上公开课、写教学心得都纯粹是“个人爱好”。

 

划片限定职称名额,进行总量控制,也会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产生“天花板”效应,让许多教师对高级职称望而却步。加上职称评聘中“唯学历”的做法,那些低学历、在偏远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在取得一级或者副高职称后,就自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从而丧失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

 

职称评聘工作唯有坚持“有为才有位,有为就有位”的理念和原则,做到合规、合理、合情,才能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真正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着眼大教育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既不让个别教师觉得高级职称来得太容易,又不让众多教师觉得理想职称可望而不可及。同时,还要突破名额限制,让那些特别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首先,要把合规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风向标。所谓合规,就是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评审标准,发挥职称的规范约束作用,为职称评审工作设定好制度边界。可借鉴浙江、山东等地的做法,对教师定期考核,打破职称“终身制”,畅通入口,打开出口,变结果评定为日常管理。同时,要坚决让那些不合格的教师降级、腾岗,推动职称评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现良性循环。

 

其次,要把合理作为保障公平的平衡点。所谓合理,就是要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实际,分类设置岗位、设定评选标准,发挥职称评聘的目标导向作用。对教师的师德表现、专业特长和教育教学业绩等情况的评价,学校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发挥学校用人自主权,在合规的前提下,突出评聘方案的学校特色,实现一校一方案。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可探索实施多校合评、跨校联评等模式,真正让职称评聘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最大限度地保证职称评聘工作的公平。

 

再次,要把合情作为激励教师成长的新动能。所谓合情,就是开展职称评聘工作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根据不同校情、地情,在名额分配上既有定量比例,又有激励性灵活指标,充分发挥职称评聘激励大多数、鞭策极少数的作用。比如,扎根偏远落后山区多年,被确定为省级以上重点宣传推介对象的“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员”“英模人物”,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并取得巨大社会效应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时可以不受名额限制,甚至“一票晋升”,为这些特别优秀的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随着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必将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发挥重要的激励导向作用和引领助推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

河北保定的职高三年级学生李涵(化名)最近正在紧张备考之中,明年3月,她将参加几所省内大专院校的单招考试,“周六日也要上课,压力不比我那些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小。”李涵告诉记者,自己的中考成绩中等偏下,和父母商量后,主动选择了职业高中,学习会计专业。“学一门实用技术,也许更有利于今后的就业。”李涵说,她的目标是考上省内口碑最好的职业技术学院。

 

而除了个体观念的变化外,数据更能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提供佐证,“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教育部日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项行动计划实施成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如是说。

 

据了解,3年前,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上述行动计划。如今,两项行动计划收官在即,国内众多职业学校已“容颜焕发”,正刷新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那么,进入新发展期,职业教育相关工作该如何开展?

 

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据介绍,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来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3年间共布局实施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以高职率先改革引领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首先,通过树立优质院校标杆,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据介绍,截至目前,共有31个省(区、市)启动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覆盖834所高职院校的408种专业,建设布点数达3815个。

 

总体来看,骨干专业第三产业占比达62.59%、第二产业占比达33.03%、第一产业占比达4.38%,与同期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相当;分类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比为16.88%、15.91%、10.69%,符合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通过校企联合培育,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27个省(区、市)共投入1.5亿元布点建设了660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学校自建161个、校企合作建设481个、校校合作建设18个,呈现出以校企合作建设为主的格局。各基地依托优质企业资源,促进了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此外,职业教育特色彰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如制造业十大重点产业相关专业新增专业点1253个,年度招生43万人,分批布局了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480多个专业点,使9万余名学生学徒直接受益。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的同时,职业院校在管理上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获得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同时,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也开始暴露,如有偿招生、虚假学籍、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学生实习的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不健全、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专业对应岗位群不吻合等。一些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比较低。

 

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

 

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了遏制。

 

“以前有个说法,认为职业院校是‘放羊式’教育。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如何加强提升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专门制订了一个行动计划来全面推进。”王继平表示。

 

经过3年努力,在招生管理方面,通过诚信招生承诺、推行阳光招生、学校主要领导和招生工作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开展招生规范管理专项检查等举措,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了遏制;在学籍管理方面,通过专项治理,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减少;在实习管理方面,深入开展实习管理专项治理活动,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使实习乱象得到广泛整治。

 

总体来看,职业教育近3年来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基本建立。

 

需要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王继平表示,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基本形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还要增强吸引力。

 

“以前我觉得只有中考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无奈选择职业高中,混完高中再混个大专,现在发现职业教育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一所县级高级职业中学任教一年后,王晓鸿(化名)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她认为,虽然职高的文化课深度不及普通高中,但学生可以更早接触到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实操训练。“也许是一条更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王晓鸿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既要摆脱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培训共同做起来。

 

两个行动计划即将收官,职业教育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发展方向将如何呢?

 

“当前,我国已建成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完善、吸引力较弱等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职业教育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王继平表示,因此下一步的目标是要聚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制度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增强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对于近期的具体实施举措,王继平用“出台一个文件、完善一个机制、召开一个会议和启动两项行动”来概括。

 

一是要研究制订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11月1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过去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统筹和协调。三是召开国务院会议全面部署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四是启动两项行动,包括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

 

据记者了解,“特高计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和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代表某种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

 

王继平表示,即将启动的两项计划事关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目标,即既要摆脱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培训共同做起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

11月27日,从中国政府网获悉,国务院近日批复了教育部《关于提请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同意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撤销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其职能并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审议拟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听取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督促检查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税务总局、扶贫办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教育部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设召集人一人,由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设副召集人两人,由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和协助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可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教育部,主要承担联席会议组织联络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教育部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兼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专题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副召集人主持。在联席会议召开之前,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讨论联席会议议题和需提交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各成员单位及有关方面贯彻落实,重大事项按程序报批,落实情况定期报告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联合督导调研,对成员单位和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研究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建议;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需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按要求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互通信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相关情况,推动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

 

据悉,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教育之春系列沙龙走进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百名职教校长论坛关注“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11月25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教育之春系列沙龙第77期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名职教校长论坛”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妃甸新校区召开。论坛以“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为主题,邀请百余位职教领域的从业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展示职教领军人的卓越贡献,弘扬中国职教精神,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讲话。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社长王相伟,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全民在开幕式上致辞。

 

“教育之春沙龙寓意携手社会各界推动中国教育迎来春天,今天我们已然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人民政协报社将继续发挥优势,持之以恒地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助推职业教育的振兴,讲好职教故事,唱响职教声音,为职业教育发展传播正能量。”王相伟表示。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创刊之始,就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领域,周刊创办的教育之春沙龙则坚持聚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2006年,由我报教育周刊牵头推动并承办了由原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原劳动部、教育部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主办的职业教育振兴论坛,连续承办了三届;2008年,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周刊还在人民政协报社召开了“中国职业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苏华,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副处长董振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发言。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名职教校长论坛”侧记

 

“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对于增加国人受教育年限、建立科学的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动教育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5日,在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职教校长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当天,风清日丽,旗帜飘扬,来自四面八方的职教人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职业教育发展大计。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一)职业教育越来越香

 

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区,鲁昕被一台看似银行ATM柜员机的自动售米机吸引,机器上有触控操作面板、出仓口、投币口等区域,机身多媒体显示屏上播放着一行字,“鲜米价格9.8元/斤”。实训老师掏出手机扫码付款后,机器便开始低沉轰鸣。透过可视稻谷窗口,只见稻米自动下漏,不一会儿就脱壳成为白米,从机器底部流出。刚碾好的大米温热,清香扑鼻。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介绍:“这台机器由学院老师研制,现已在唐山部分小区试运营。”对此,鲁昕表示:“职业教育一定要发挥科研优势,紧跟新经济发展潮流”。

 

在动车学院(动车组技术实训区),作为唐工院的客座教授、十九大代表、中车唐车公司首席技师张雪松介绍说:“因为在学校期间就有工学交替,唐工院的毕业生到企业以后上手快,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生产节奏,学生素质非常高,在工厂里干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已经成为生产骨干了”。

 

如唐工院一样,职业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会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介绍,该校办学43年,累计培养6万余名专门人才,其中担任各级行长和总经理的约5000余人。其中包括全球第一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等一大批金融高层,2003年后毕业生中超过百人担任支行长(总经理)。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曹克广介绍,作为曾经的行业院校,从2000年转制以来,该校一直为石油石化行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人才需求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供不应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供需比大概是1:10甚至1:15,我们的学生提前一年到两年就定出去了”。

 

鲁昕表示,职业院校支撑了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高铁上从服务员、列车员到检修维修工,基本全是职业院校学生,没有职业教育,很难有今天的现代服务业给大家提供这么多方便,没有职业教育,很多岗位创造不出来”。

 

(二)职业教育自信正在形成

 

数据一:2017年,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院校,年招生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万人,毕业生830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生5000多万人,开设1000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年均向社会输送1000万毕业生。

 

数据二:近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05—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由939亿元增加到3450亿元,累计总投入约1.9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据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统计,1978—2017年,普通高职在校生数从37.96万增加到1104.95万,增长了28倍,普通中专从88.9万增加到712.99万,增长了7倍。近些年来,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

 

“这说明高职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显著,实际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功效明显。高职院校注重服务贫困地区、乡镇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发展,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发挥了服务基层的优势”。

 

“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能不能进一步增加?能不能强化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能不能加大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基础性标准?”10年前,在人民政协报社举办的“中国职业教育30年的回顾、思考与展望”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曾超前提出三个问题。如今都得到了实现。

 

马树超回顾了中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借鉴国外经验的经历:借鉴德国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借鉴澳大利亚TAFE经验,实施“双证书”,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借鉴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经验,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在马树超看来,如今中国职业教育正从“借鉴”走向“创造”。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面向职场、能力本位的技能培训理念和教学模式,推进了职业院校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连续8年面向社会发布院校、省区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形成了高职教育新型质量观;在中国社会的角色认知逐步由解决高考难、就业难、解决企业需要、产业升级需要,正在向社会认可再攀登”。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三)未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历次工业革命的演进都是以转换经济发展的动能为基础,推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由此引发了生产方式、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变化。

 

在鲁昕看来:“未来的时代是中国经济由量到质发展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进步周期不断加速的时代;是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入融合的时代;是人才总量、结构、质量决定经济发展的时代;是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大的时代;是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

 

职业教育也要因此变革,鲁昕提出未来职业教育需要有如下特征:对接科技进步;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对数字经济服务能力;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劳动者终身培训;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不断改善教育结构;有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鲁昕建议:“职业教育要走出学历教育误区,不拼学历拼能力;走出层次教育误区,不拼层次拼类型;走出高中本科补充误区,不拼补充拼结构;走出升学教育误区,不拼升学教育拼系统培养;走出单纯追求国民教育误区,不拼国民教育拼终身教育和培训”。

 

“未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鲁昕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

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为培育新时代工匠提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职普融通,做到因材施教;增加职教高考,做到因材施考;改革招录办法,做到择材录取。

 

二是正本清源,在消除传统偏见中弘扬工匠精神。要树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级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和荣誉机制,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是要在推进思政教育中升华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是“传道”,技能培训是“授业”。要坚持不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工作中心,邀请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校园、到课堂,既面对面传授专业知识又身体力行参与生产制造,更现身说法把工匠精神的要求传递给学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

“借鉴”转向“创造”中国特色高职再出发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高职教育最具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既是国民教育体系,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和产教融合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根本,要在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要求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是科技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关键是解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跟上产业发展的要求;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产教融合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资源水平提高了多少,教学过程优化高水平,学生面对职业的胜任力高水平,学校服务贡献力高水平。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要站在从“借鉴”向“创造”进发的转折点,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再出发要在教书育人、产教融合、德技并修、逐步推广方面下功夫,让教书育人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一种文化,为学生赢得更好的声誉,让学生在社会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

职业教育新发展财政应有新作为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为培育新时代工匠提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职普融通,做到因材施教;增加职教高考,做到因材施考;改革招录办法,做到择材录取。

 

二是正本清源,在消除传统偏见中弘扬工匠精神。要树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级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和荣誉机制,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是要在推进思政教育中升华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是“传道”,技能培训是“授业”。要坚持不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工作中心,邀请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校园、到课堂,既面对面传授专业知识又身体力行参与生产制造,更现身说法把工匠精神的要求传递给学生。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

负重奋进职教路 执着创新写芳华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唐工院职教40年来“以需求和发展的观点看职教、以顽强和创新的精神办职教”的发展之路,描绘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缩影。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开放办学和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学院渡过重重难关,凝练了“负重奋进,执着创新”的学院精神,创造性地形成了“产学一体,前校后厂”的鲜明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正是由于紧扣师生、产业、国家的发展需求做好服务,学院制定了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研发、深入开展国际交流等一系列办学举措,最终成就了唐工院的今天,也为学院走向更好的明天奠定了基础。

国函〔2018〕144号

 

教育部:

 

你部《关于提请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教职成〔2018〕8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同意建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请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工作。

 

撤销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其职能并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附件: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务院

2018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审议拟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听取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督促检查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税务总局、扶贫办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教育部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设召集人1人,由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担任;设副召集人2人,由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和协助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名单附后)。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可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教育部,主要承担联席会议组织联络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教育部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兼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专题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副召集人主持。在联席会议召开之前,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讨论联席会议议题和需提交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各成员单位及有关方面贯彻落实,重大事项按程序报批,落实情况定期报告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联合督导调研,对成员单位和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研究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建议;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需联席会议讨论的议题,按要求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互通信息,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相关情况,推动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

 

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

孙春兰

国务院副总理

副召集人

陈宝生

教育部部长

 

丁向阳

国务院副秘书长

成员

孙 尧

教育部副部长

 

连维良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陈肇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余蔚平

财政部副部长

 

汤 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张桃林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徐福顺

国资委副主任

 

孙瑞标

税务总局副局长

 

洪天云

扶贫办副主任


教职成司函〔2018〕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我司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组织制订了《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21项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现向你们征求意见。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行指委认真组织教研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对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认真做好意见建议整理汇总工作。请于2018年12月10日前将汇总的有关意见建议反馈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至liuqiang@china-didac.com。征求意见稿文本电子版可在教育部门户网站(网址:www.moe.edu.cn)职成司页面下载。

 

中国职教学会装备专委会联系人及电话:

张利华、刘强,010-59893211;010-59893213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编:100082)

 

教育部职成司联系人及电话:

李浩平,010-66092162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21项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11月27日

教政法〔2018〕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标准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现就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教育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语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同时,与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教育现代化需求相比,教育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制定标准不够科学规范、组织实施标准不够习惯经常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标准意识不强,标准观念尚未树立,还没有形成事事有标准、按标准办事的习惯;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标准供给还存在缺口,部分重点领域标准缺失;标准制定机制不完善,标准化工作的规范性还要进一步提高;标准质量还有待提高,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部分标准存在老化问题;标准实施力度有待加大,实施机制还不完善;教育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等等。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标准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导我国教育总体水平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必须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形成按标准办事的习惯,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明确教育标准的分类

 

根据标准化法,本意见所称教育标准,是指教育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教育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

 

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教育领域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根据标准化法,教育部依据职责负责教育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标准”是标准化法规定的专属名词,未经过以上程序制定发布的教育标准,不得冠以“国家标准”名称。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教育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教育部制定,具体包括立项、组织起草、审查、编号、批准发布等。根据《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后30日内,应当将已发布的行业标准及编制说明连同发布文件各一份,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需要在特定行政区域内统一的教育领域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教育部。

 

三、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

 

制定教育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制定教育标准要处理好必要性和可行性、统一性和特色化、刚性约束和鼓励创新的关系,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城乡差距,给基层探索创新的空间。要统筹好不同领域的教育标准,保持标准相互衔接,避免标准之间的冲突。强制性标准、教育部规范性文件引用的推荐性标准为底线要求,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并实施更高标准。

 

制定推荐性标准,应当组织由相关方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起草、技术审查工作。制定强制性标准,可以委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未组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应当成立专家组承担相关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专家组的组成应当具有广泛代表性。

 

标准编写参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标准应当按照编号规则进行编号。编号规则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教育领域的行业标准代号为JY。

 

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对标准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经过复审,对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的应当及时修订或者废止。

 

四、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加快制定、修订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标准、教育督导标准、语言文字标准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教育标准体系,实现教育标准有效供给。重点加快以下领域标准研制:

 

学校设立标准。完善设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标准。

 

学校建设标准。加快制定、修订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

 

教育装备标准。完善学校、幼儿园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出台教育装备分类标准,组织研制装备标准建设规划,加快完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标准,加强实验实践、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建设,制定、修订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康复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并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

 

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设备标准、软件与数据标准、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标准、教育网络安全标准、教育信息化业务标准、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标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各省(区、市)合理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分类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规范。

 

学科专业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依据,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学业质量要求。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案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国家课程标准。完善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逐步健全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教育督导评价标准。研制督政工作分类标准、地方政府教育等职能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评估监测标准、督学队伍建设标准。研制义务教育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国家教育考试考场基本要求。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逐步建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健全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或配备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养标准、教师培训标准、教师管理信息标准等。研制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

 

语言文字标准。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研制相关语音标准、文字标准、语汇标准、语法标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和外语应用标准。

 

五、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

 

提高运用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标准执行力度,政策制定、行政许可等要积极引用标准和有效使用标准。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鼓励将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提炼总结成教育标准,通过标准方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向社会公开其执行的教育标准。

 

鼓励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成立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制定教育领域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定要求的,团体标准发布机构可以申请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加大教育标准宣传力度,推广教育标准化工作成功经验,解读教育标准文本,让标准化理念在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更好了解标准、自觉使用标准。加大标准公开力度,强制性标准文本应当免费向社会公开,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

 

六、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

 

按照“管业务必须管标准”原则,将教育标准制定和宣传贯彻实施与业务工作密切结合。不断完善本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教育标准年度计划。统筹用好标准与标准类政策文件两种管理方式与手段,根据需要及时将标准类政策文件转化为标准。教育部司局和教育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加大教育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力度,通过专项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确保对纳入工作计划的标准制定、修订支持力度。

 

七、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教育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并承担有关职务。加大国际教育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注重吸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教育标准“走出去”,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做好中国教育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

 

教育部

2018年11月8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

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


人社部发〔2018〕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中央企业等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有关要求,现就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遵循规律。适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才深度融合。


2.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改变人才发展独木桥、天花板现象,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3.坚持科学评价。破除身份、学历、资历等障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评价导向,建立体现两类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两类人才贯通条件大体平衡,适当向高技能人才倾斜。


4.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两类人才,发挥用人主体作用,建立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相联系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支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1.明确参评范围。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高技能人才,应为在工程技术领域生产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贡献的技能劳动者。


2.严格评审条件。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符合国家规定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条件;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在现工作岗位上近3年年度考核合格。


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申报评审相应专业职称。


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2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助理工程师;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工程师;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高级工程师。


3.突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特点。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应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评审的首位,引导技能人才爱岗敬业,弘扬工匠精神。要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定为重点,注重评价高技能人才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完成工作任务、参与技术改造革新、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把技能技艺、工作实绩、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和专利发明、科研成果、技能竞赛成绩等作为评价条件。改变唯身份、唯论文等倾向,不得将身份、论文等作为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要通过职称评审,评价选拔一批技能精湛、专业知识扎实的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更宽广的领域钻研业务,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促进工程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深度融合。


4.注重向高技能领军人才倾斜。对长期坚守生产一线且在工程技术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为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包括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


1.首次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含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下同)。专业技术人才在技能岗位工作,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与现岗位相对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取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其累计工作年限达到申报条件的,可分别申请参加与现岗位相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评价,合格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参加晋级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在取得现从事职业(工种)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1年后,可按累计工作年限申报现从事职业(工种)晋级评价。助理工程师在取得现从事职业(工种)高级工1年后,其累计工作年限达到技师申报条件的,可申报技师考评;工程师在取得现从事职业(工种)技师1年后,其累计工作年限达到高级技师申报条件的,可申报高级技师考评。  


3.注重技能考核。对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的专业技术人才,应注重技能考核。对具有所申报职业(专业)或相关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可免于理论知识考试。


(三)建立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相联系的工作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鼓励用人单位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三、组织实施


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促进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管理,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健全完善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评价条件、评价程序、评价办法和配套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要严格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不得随意降低评价标准条件,不得擅自扩大评价范围。要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要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指导监督,及时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和支持贯通工作,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8年11月25日

今天,教育部组织云南、西藏、青海等中西部10个省份召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座谈会,以落实省部签署的备忘录要求,进一步聚焦攻坚重点,深入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之文指出,总的来看,普及攻坚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全国普及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但同时也面临着部分西部省份实现普及目标的难度较大、职普比例不协调、总体资源缺口较大、投入需求大、高考综合改革带来新的挑战等难题。

 

朱之文强调,距离2020年仅有两年多时间,必须下定决心,迎难而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攻坚克难,才能确保普及目标如期实现。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到2020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必须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二要聚焦普及攻坚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普职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要抓紧制定并落实到位,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三要加快工程项目建设,加大省级统筹,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四要推动高中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中教育吸引力。五要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按时完成普及目标。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同各地一同实施好普及攻坚计划,满足青少年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及教育部相关司局及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言。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期望值也不断提升,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一些诋毁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有所流行。有观点认为,要大幅度扩大普通高中招生,甚至实行高中后分流,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观点认为,学生初中毕业后被政府强制分流到职业教育,职普大体相当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实现,许多学生是被中考分数强制淘汰到了职业学校,甚至上升到人权层面。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对职业教育发展杀伤力很大,也误导了学生的教育需求,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害而无益。

 

事实上,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结构的问题,一个地方的教育分流是教育结构的客观反映,只要高考还有淘汰率,普通高中招生就不应再大幅度增加,普通高中就应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基于此,初中毕业进行分流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也不存在政府强制。这也是国外教育分流的通行规则,并不是想上高中就能上高中。至于分流的标准,许多国家是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指导,而我国为了保证公平选择了升学考试,根据中考分数引导分流。这也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是被中考分数切掉了,其实,并不存在谁强制学生选择教育需求,中考分数只是在尽可能公平的原则下选择教育需求的参考标准罢了,其作用与国外教师指导学生分流并无根本二致。

 

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是政府职责所在,是政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学生不同特质差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和统筹协调的必要措施,也是一项国家战略性教育政策,亦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教育分流不是简单地一边倒,以大幅扩大普通高中盲目满足教育需求,否则,将造成教育结构的失调和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大社会就业矛盾,对受教育者个体、社会稳定和国家竞争力终究是不利的。合理的职普结构必须统筹兼顾以下诸方面因素:

 

一是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匹配度。国家在制订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各省(市、自治区)高中毕业生人数,但也并非高中毕业生越多越好,需尽可能做到全国相对平衡,否则国家在宏观上就难以把握。在我国的高考体制下,一定的高考淘汰率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不能太高,否则会造成教育浪费和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大幅度扩大普通高中招生,增加的是高考后端的学生,于学生其实已无意义。所以,盲目扩普,满足了上高中,但未必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当下满意了但高中三年后未必满意,政府不能给学生和家长开“空头支票”,误导学生发展。

 

二是学生禀赋条件与普通高中学习的适合度。多元智能理论证明,学生智力有多种类型,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普通高中主要目标是高考,学习的模式主要是学科知识记忆与演绎,而这样的学习模式许多学生是不适应的,造成学困。苏南某经济发达市初中毕业生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人数各占一半,经对上普通高中的那一半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适应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比例为70%,有25%的学生勉强适应,有5%的学生很不适应。而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主要是行动导向和知行结合,这些学生就能如鱼得水,促进了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成就了各行各业的众多工匠人才,政府在这方面加强引导理所应当。

 

三是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度。国际上通行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2∶8的结构,从教育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平衡的角度看,将更多学生引导到学术型教育,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矛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府从国家利益全局和学生个体利益出发,进行合理的教育结构布局和教育需求引导是完全必要的。人们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理所当然,高等教育普及化也是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满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如何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加快应用型职业型高等教育发展,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体系是必然的教育政策选择。为了让那些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技术技能升学的发展之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结构,建议国家在制订各省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时也将中职学校规模予以兼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主力军。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中国奇迹”,得益于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及人才强国战略,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提供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供给,进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近1.5亿人,这些人才成为我国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据统计,2007年至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平均就业率的行业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能源与新能源、资源环境、石油化工、土木水利、医药卫生、旅游服务、财经商贸、教育、文化艺术、轻纺食品、农林牧渔、休闲保健等十几个支柱行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支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大军中的主体力量。中等职业教育根植地方经济,已经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对2006年至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明,60%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从变化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留在了家乡,2017年这一比例已超70%,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为优化教育结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效地优化了教育结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从1978年的70.4万人、130万人,增至2017年的582.4万人、1592.5万人,分别增长了7.27倍和11.25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6.1%增长到2017年的40.1%,提高了5.57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90年的21.94%增至2017年的88.3%,提高了3.02倍,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中等职业教育还极大地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高中阶段教育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通道,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能发挥自身禀赋和潜能的合适的成长成才道路。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所有来自农村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费。这一政策惠及90%的中职学生,40%的中职学生还同时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通过覆盖广泛的资助政策,使得每个有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意愿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学得好”。从中职学校学生的构成看,80%左右来自农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9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在城镇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多数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带着技能实现就业,对于避免贫困固化和代际传递、推动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继续坚持大力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各类人才成长奠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当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中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需要大力发展普通高中的倾向。这种倾向既忽略了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可能与发展需求,也忽略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合理劳动力结构的要求,部分地区出现“技工荒”就是劳动力结构断层的直接体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极大。因此,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在供给,还在于需求。目前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7%,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仍有大多数高中阶段毕业生面临直接就业,单纯依靠发展普通高中难以完成在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因此,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不能仅是发展以升学为主体的普通高中教育,还要发展以技能培养和就业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二者在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应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各省份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区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客观条件、本区域人民群众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与目的以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从政策设计层面应因地制宜,在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中等职业教育应为那些有升学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奠定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为高职院校、应用本科提供优质生源,不回避“升学”,应为学生“升学”做准备,由此也能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提高吸引力,让学生及其家长认识到,读中等职业学校照样可以上大学。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多样选择性,从根本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开幕式现场

11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共有来自全国133余所高职院校的代表共280多人参加本次盛会。大众网、大众日报、中国青年网、山东教育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覃川教授主持。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讲话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人文素质教育专委会会长覃川主持开幕式并在闭幕式上进行总结发言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花景新进行院校交流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开幕式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作重要讲话,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兴军、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梁斌言、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院长韩培江分别向大会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经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批复同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在本次会议上,山东城建学院党委书记花景新介绍了中心的筹备情况,与会领导为中心的成立揭牌。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中华礼仪公益万里行”活动授旗

会上还举行了“中华礼仪公益万里行”活动的启动仪式。礼仪文化中心主任蔡少惠介绍了“中华礼仪公益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情况。为公益万里行的老师举行了授旗。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浙江工业大学陈衍教授进行专家报告

研讨会上,山东大学刘玉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陈衍教授分别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报告。来自会员单位的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七所中高职院校分别就本单位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分享交流。

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顺利召开

参观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本次会议组织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为主题的专题论文征集,共收到来自成员单位的两百余篇论文,经过专家组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5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57篇。会议确定了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为下届研讨会的主办单位。研讨结束后,参会单位到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进行了参观学习,并参加了礼仪文化教育与传承发展论坛活动。

本次大会规模大、层次高、内容丰富,通过大会交流了经验、提升了认识,必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发挥重大影响。

职业教育:招生火爆 偏见犹存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导演系学生作品的海报

职业教育:招生火爆 偏见犹存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系高摄班老师为学生讲授如何使用4K高清转播车

 

每逢周四晚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校园电视台的同学们就会聚在一起,录制新一期的校园新闻。像这样的校内实践,学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播音实践、摄影实践、摄像实践……为影视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

 

招生火爆,报录比为38:1

 

“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重视培养技术型人才,重视实践教学。仅去年一年,报考人数已超过十万人,然而录取的本科生只有2600多人,报录比为38:1。我想,这也是对我们学院的一种肯定吧!”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宣传统战部负责人谢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记者了解,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以下简称“川影”)建有影视制作、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等9个校内实训中心,同时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广电传媒机构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计200余个。众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以保障学生能够得到实务操作训练。

 

谢晓东表示,产教融合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与支持。近年来川影与索尼、松下、腾讯、华侨城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成果丰硕,历年就业率均达到96%。

 

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

 

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是为社会和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偏见待消除,读技校不代表低人一等

 

“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压力确实会少一点。但是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低人一等,这锅我们绝对不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学生干部陈海涛笑着对记者说道。

 

陈海涛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他说:“我读的是3+2,也就是三年高中两年大学,最后一年学校规定是实习的,毕业后拿到大专文凭,之后也可以选择专接本。”谈及技校学生受偏见的问题,他很自信地说,“我们的专业老师知识过硬,学校还会外聘老师来给我们授课和讲座,而且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四川电视台实践,我认为我们学到的知识非常实用”。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记者联系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坦言,以前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由专业的职业院校承担,即使有高等院校招收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也是单独招生,和一类二类本科生区别对待。但是现在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就是促进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对本科生开展职业教育,同时也有部分研究生院校开展职业教育。

 

“我希望职业教育的平台可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比如有些学习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千万不要看轻自己,踏实学好专业,通过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该工作人员说。

 

职业教育要国际化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彰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王继平指出,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订和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据了解,此文件已经由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目前需提交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研究,最后确定印发。

 

此外,谈及即将启动实施的两项行动“特高计划”和“1+X”证书制度改革,他指出,职业教育下一步的改革要摆脱普教化和技能化,育训结合。

 

“‘特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计划,是要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引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王继平进一步明确,完成此计划需要建设一个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一个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的平台。

 

王继平还认为,职业学校要让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国际化。我们的标准要与国际相通,我们培养的人要向世界中心走去的,中国的技能人才要在世界范围之内进行流动的。”他说。

11月25日,以“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为主题的“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名职教校长论坛”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展示职教领军人的卓越贡献、弘扬中国职教精神、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讲话。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社长王相伟,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副市长曹全民在开幕式上致辞。

 

鲁昕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职教要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央深改委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对接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数字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身定位,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担当类型教育,推动教育结构科学合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完善培训体系,服务劳动者终身学习;优化专业布局,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教育改革,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论坛共分为自信篇、奋斗篇、创新篇、国际篇、对话篇五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苏华,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树超,中国财政科研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风芹,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分别作了主旨报告。与会者分享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成效,天津职业大学在改革中探索、实践中创新的办学成果,常州工程职院融合创新、赋能升级的创新做法,北京商校国企主体办学下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聆听了职教校长和媒体人关于“新经济、新动能、新职教”“职业教育的国际视野”和“讲好职教故事、唱响职教声音”的互动话题。

 

论坛结束时还发布了百名职教校长论坛倡议书。

日前,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8〕66号以下简称《意见》)。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就有关内容回答记者的提问。

 

一、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

 

2015、2016年,人社部与财政部先后分两批在22个省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截至目前,试点企业共158家,培养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近2万人,其中转岗职工3670人以上,涉及机械、化工、电气、汽修、数控、焊接等近百个工种。人社部与财政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利于更好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拓展职业培训工作领域,创新职业培训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是传承我国优秀历史、与当代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重要创新。学徒制在我国历史悠久,师傅带徒的工匠技术传承方式一直是我国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制度,在新中国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学徒制在传统的企业师傅带徒这一模式基础上,引入了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协同开展培训,并由政府进行激励推动,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是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最新实践探索和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在各类企业普遍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有利于形成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的良好工作格局,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

 

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职业培训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制度变革。职业培训一直存在着两个重点难点问题,一是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这里面有培训质量方面的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培训与就业脱节。二是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体现为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投入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更好围绕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开展职业培训,需要将职业培训的工作重点向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倾斜,需要将就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向定单定向培训倾斜。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制度,可以将就业与培训紧密衔接,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使职工培训完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展,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目标任务,工作主要内容有哪些?

 

《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下同)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从今年起到2020年底,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2021年起,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

 

《意见》明确了工作的主要内容:培养对象上,学徒培训以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培养对象。培养模式上,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培养主体职责上,主要由企业承担。企业应与学徒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期限、质量考核标准等内容。企业委托培训机构承担学徒的部分培训任务,应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培训的方式、内容、期限、费用、双方责任等具体内容,保证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到培训机构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加强在校学习管理。培养目标上,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在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在培训机构,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方式。

 

三、国家对企业新型学徒制有何政策支持?

 

一是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按照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向培训机构支付学徒培训费用,所需资金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由政府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企业对学徒开展在岗培训、业务研修等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二是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补贴标准由各省(区、市)人社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确定,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并根据经济发展、培训成本、物价指数等情况逐步提高。企业在开展学徒培训前将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列入学徒培训计划,财政部门按规定向企业预支不超过50%的补贴资金,培训任务完成后及时拨付其余补贴资金。对参加学徒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政策。

 

四、人社部对下一步推进工作有什么考虑?

 

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由人社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展。印发《意见》后,人社部将指导各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召开全国视频会议,专题部署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制培训工作。指导各地把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规范组织实施。建立人社、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使相关部门、企业、培训机构、劳动者了解、关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广泛动员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学徒培训,使这一重要技能人才培养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提高服务能力。指导各地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落实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学徒制培训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工作经费,对学徒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发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支持承担学徒培训任务工作的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基础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提供便捷高效的鉴定服务,相关部门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四是加强质量评估和监管。对学徒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制定企业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调整。积极推行网上备案审核制度,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实施学徒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培训台账,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培训结果要加强监管,实时监控,严格考核验收。五是会同财政部加强工作指导,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工作。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更是指导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为什么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能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能满足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也是能够提升就业、服务民生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在精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教育承担了绝大部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是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而91%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则是其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校生中贫困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象与我国精准扶贫对象高度契合。广大贫困群众也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他们子女“靠得住、读得起、学得好”的教育类型,就读职业院校是他们最明智、最实惠的选择。二是职业教育能使贫困家庭学生直接掌握就业本领。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就业本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后,基本上都能掌握从事某一职业的技术技能。贫困家庭学生普遍具有刻苦学习的特点,专业技能合格率高于其他学生,同时,这一特殊群体能吃苦耐劳,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为他们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职业教育能有效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特征,这为培养对象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加之职业院校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从而使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10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更高,且大都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如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对贫困学生实行全免费,还提供全部生活费用,学生毕业后优先安排在吉利集团就业,年薪不低于6万元,这足以使一个贫困家庭脱贫。

 

职业教育能精准帮扶贫困人群脱贫

 

职业教育不仅开展学历教育,还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具有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在精准帮扶贫困人群脱贫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是能给贫困人群植入脱贫致富“基因”。贫困人群中绝大多数缺乏脱贫致富信心,思想观念落后,这是他们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帮助贫困人群脱贫,首先要给他们植入脱贫致富“基因”,让他们在思想上脱贫,恢复“造血”机能。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信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教育能通过相关培训,帮助贫困人群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全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均举办了帮助贫困人群增强脱贫致富信心的专门培训或在相关职业技术培训中有效渗透脱贫致富信心的教育内容。二是能让贫困人群掌握脱贫致富技能。缺技术是贫困人群致贫的主要原因,要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就要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斩断贫穷之根。职业教育是以技术培养为主的教育类型,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其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人群快速掌握一技之长。据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职业院校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对象。三是能为贫困人群生产经营提供指导与服务。贫困人群致贫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缺乏生产经营能力,职业教育不仅能帮助贫困人群掌握脱贫致富本领,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据调查,全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面向贫困人群免费开展了技术咨询与服务,帮扶大批贫困人群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了稳定脱贫。

 

职业教育能精准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2020年,我国不仅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要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精准脱贫,职业教育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是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教育。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年均毕业生近1000万人,有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所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高地,聚集了众多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员,可组建强大的产业扶贫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国近80%的职业院校单独或联合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三是能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脱贫致富项目。贫困地区要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必须开发有效的脱贫致富项目。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很强的特点,能根据当地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全国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开发了大批脱贫致富项目,为贫困地区实现整体永久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当前,脱贫攻坚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为了在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65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联盟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安排,联合全国职业院校协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