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一直以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要求,培养与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培养优质师资

 

2018年教师节当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专业素质能力、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上海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教师选拔培养方面,上海鼓励高水平大学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完善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教奖励制度,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类专业,培养输送高水平师资。

 

上海构建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标准,突出专业能力和行业实践经历。鼓励职业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能工巧匠、管理精英等担任特聘教授或导师。对于高校教师,上海全面深化实施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起点引领新教师入职。把教授、副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使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成为常态。

 

黑龙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4个方面、20项改革任务,将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以振兴教师教育为根本,实施“教师质量提升工程”;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突破,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教师待遇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云南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传承优良师风,全心全意做学生的引路人。到2020年,实现中小学党的基层组织“应建尽建”,党支部书记分级培训全覆盖,党支部达标创建全覆盖。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并将之作为全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着力点。

 

根据方案,河北将进一步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落实各项激励措施,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班主任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教师月平均绩效工资收入水平的25%。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地方,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采取切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

 

近年来,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设岗数和报名人数增幅较大。广西将大力补充乡村学校教师,开展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2014年起,广西将补助范围扩大到自治区111个县(市、区)所有教学点教师,且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在乡镇及以下学校工作的教师每月可以得到300元的工作补贴。

 

黑龙江提出,对长期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基层一线累计从教满30年的教师,可破格申报认定“基层”高级教师职称。为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中小学教师按学校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精神文明奖、综合治理奖、绩效目标考核奖等一次性奖励发放范围,与公务员同等标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云南提出,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核准和统筹使用报备制度。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通过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跨学段动态调剂事业编制,向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缺口较大地区倾斜。各地区根据核定的教师编制数,及时招聘,补充教师,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师编制,严禁长期空编、有编不补。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确保“人岗相适”。

 

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黑龙江提出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县域“中小学教师编制临时周转专户”,坚持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整,对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按照高考改革和走班教学需要增加普通高中教师配备等政策。

 

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河北将通过省内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等具体举措,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工程。

 

河北提出,2020年停止中等学历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逐步引导高职院校将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转为学前教育专业。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结构,2020年停止小学全科教师专科层次招生,启动高中起点小学全科教师本科层次培养工作。

岁末,我们回望2018,回望2018教育的足迹,步履坚实,任重道远……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就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为教育优先发展破解难题、谋篇布局。

 

教育部也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批新政,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天,我们梳理了这一年发布的20项重点政策,一起回顾,再出发!

 

1.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教育这一年 | 2018年这20项教育政策很重磅

 

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全世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教育部将推动《国标》的应用,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的作用。

 

2.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

 


 

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3年时间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方案》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向“三区三州”倾斜。力争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4.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水平的战略性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一招。《计划》针对当前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师德教育、培养规格层次、教师资源供给、教师教育模式、师范院校作用五个维度,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将主要措施明确为十大行动,力求振兴教师教育,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2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与2017年底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共同形成了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的政策“组合拳”。《办法》突出促进、规范和保障三个关键词,通过明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和监督检查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回应战线和社会多年的呼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6.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开启

 


 

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举措部署,引导高校主动深化改革、加大探索力度,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3个细化专栏,为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提供了有力指导。

 

7.推动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

 


 

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同时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所高校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部署和国务院“放管服”要求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深化学位授权制度改革,促进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8.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意见》针对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五个方面解决措施,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9.健全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

 



 

5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这是深化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对标争先”实施意见》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融入高校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提出实施“十百千万”工程,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国高校培育创建10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实施意见》是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举措,明确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选任方式、重点任务、培养教育、示范引领等5方面任务要求。

 

10.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此报告基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2015年起开展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第一周期六个学科的监测数据,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集中展示了10条结论,包括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良好,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业表现良好,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等。同时,报告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建议,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11.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

 

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这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的一项改革举措,是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一项关键制度。《办法》确立了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做了系统全面的规定,自印发施行之日起,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

 

12.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针对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试”培训,增加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问题,今年2月份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推动开展为期1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这是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文件。《意见》按照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的原则,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前培训、超标培训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设置标准、依法审批登记、规范培训行为、强化监督管理四项具体措施。

 

13.加快“双一流”建设

 

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提出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14.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意见》再次明确,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进一步巩固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针对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多渠道筹集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意见》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对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提出了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的三方面要求。

 

15.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方案》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明确了各部门防控近视的职责和任务。《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16.规范中小学生竞赛活动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有的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的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有的与招生入学挂钩,有的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今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查处了一批违规竞赛活动。9月,印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竞赛的申报、认定、举办和日常监管作出详细规定,强调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要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

 

17.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新时代高教40条”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针对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牵引,提出系列创新举措,打出改革“组合拳”,包括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刻苦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一流本科专业,推进慕课建、用、学、管,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强化主体责任等举措。

 

18.加强新时代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9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做出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办法》突出政治引领、立德树人、需求导向、依法管理、选用并重,涵盖岗位设置、申报遴选、评审评价、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办法》提出,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长江学者人选的首要条件;将立德树人作为长江学者首要职责;聘期结束后不得在项目申报、评审评价中使用称号。

 

19.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聚焦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问题,重点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进行规范,是对之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条红线”“红七条”等师德底线的继承和发展。准则结合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分别提出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方面十条要求,每一条既提出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底线,也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配合准则出台,还制定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建立起违规惩处和责任追究机制。

 

20.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学前教育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对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和重大举措。《意见》进一步确立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到2035年的中长期目标,针对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就优化布局与办园结构、拓宽途径扩大资源供给、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发展民办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组织领导等作了具体部署。

 作者简介:王扬南(1962- ),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通过对过去五年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关键词共现分析,职业教育科研主要突出了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以及内涵质量提升几个方面,这些既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样也体现在科研上。

  一、职教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还不完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进一步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二是如何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以及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衔接,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受教育者多次选择、多样选择提供更加便利的机会。过去五年,研究者们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路径、国际经验、区域进展、存在问题等研究主题持续关注,并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上看,研究者们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形成了高度共识,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聚焦的主题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机制以及职业学校如何进一步发挥职业培训功能。

  1.中职地位:坚持中职教育基础地位不动摇

  过去五年,是否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一度成为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

  有研究者提出了质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要性的观点[1]:一些研究者认为,只有扩大普通教育规模,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甚至不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提升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并实现教育公平;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才结构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优化[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高移应该成为主流人才观[3],应当让更多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然后把职业教育放在中学后进行;还有研究者认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现实途径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因为其办学成本低且民众更容易接受;此外,从区域发展视角看,经济落后地区是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重点,这类地区既不具备发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财力,也不具备发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因此也不需要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是否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问题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有研究者认为,“根据我国重普教的文化传统和职教发展现状,以及非常规脑力劳动需求显著增加的趋势,未来职教的重心应该放在高职,中职不必再固守‘普职比大体相当’”。中职规模减小,是必要的结构性调整,但是地位不能下降;应该增加投入,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彻底改变中职长期弱势的状况,使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让接受中职教育的人高高兴兴去上学[4]。有研究者在做出“中职教育吸引力依然不足,应基于学生及其家长、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判断之后,就适当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将“大体相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二是统筹考虑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大体相当”;三是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需求情况调整教育结构[5]。

  更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要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有研究者从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者发展需要与教育供给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合理的劳动力年龄和层级结构的诉求[6],是实现学习者自身智力类型特征与教育类型适配和学习者自身智力发展特征与教育机会适配的公平性的追求;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更是不可或缺[7]。有研究者从多样化成才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指出,尽管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层次提升的要求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不适应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的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为义务教育办学能力和质量较弱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类型[8]。有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提出,即使是提出“工业4.0”的德国,也依然强调高中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培养熟练工人、推进数字化转变方面的支柱作用[9]。还有研究者针对我国初中毕业生的现状和产业发展技能需求的实际情况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耐心和育人的智慧,给了大量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学生另一种成才的路径,为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等职业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全面地审视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别差异会发现,技术升级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产业所需要的大多数技能需要从中等教育阶段开始训练,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10]。

  综上,要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坚决保持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充分认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中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充分肯定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学习者发展类型差异,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加大投入,提高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2.衔接沟通: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关键

  完善的层次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层次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图1)。尽管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采取“3+2”“3+4”、本科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等举措,扩大了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但是总体上看,比例仍然不高,渠道仍然不宽,类型层次并不完善,能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规范、科学的中高职衔接后的发展空间,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1]。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专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层次均已存在,唯有本科层次仍未起步,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缺位”教育,有两头,没中间。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1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量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满足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开拓市场对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的需求,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亮点和突破口[13]。

  注:粗线、细线、虚线分别表示衔接问题从易到难的程度

  

    图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图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仍然不畅,一方面,由于职业启蒙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渗透不够,我国大部分学生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发展缺乏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多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家长的意愿选择专业,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没有正确清晰的判断,致使其对所选专业缺乏兴趣,对未来的职业没有信心和希望[14]。另一方面,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升学或转换相对容易,而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升学或转换则困难得多。无论是中职学生转入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生转入本科院校,都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职普沟通呈现出单向性的特征[15]。

  从推进体系建设的视角来看,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顺畅运行的关键举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之间的教育转换,可以采取体验式、考试式、注册式和学分式等方式[16]。要打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升学、转学、返学的通道,必须构建包含学分互认、课程衔接、证书互换、招生考试、弹性学习以及资源整合等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17]。从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内容沟通来看,应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丰富学生职业体验的内容和形式[18],建立贯穿个体的整个学习教育生涯系统的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在招生考试、课程以及协作管理方面的协作[19]。

  还有研究者从推进分类高考的角度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造成技能高考社会认同度低,试点专业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高中阶段学生整体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通高中尚未开设职业技能课程,造成普通高中毕业生难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分类高考的保障,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阶段学生选择考试类型的重要依据和分类高考顺利开展的灵魂所在。突破分类高考困局,迫切需要发展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增开职业技术课程,建立普高与职高的互通机制;实现分类高考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功能[20],真正体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以学生为本的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

  综上,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解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和外部沟通不畅问题的关键,核心是要解决“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3.培训功能:突破体制障碍完善参与培训机制

  近五年来,研究者们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有所加强,研究主题集中在农民工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但是,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视角对职业培训进行研究的成果数量很少,以“职业教育体系”为篇名,同时在摘要中提到“职业培训”的研究成果仅有16篇。

  多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学生结业生数共计3168.9万人,注册生数共计1931.9万人。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学生结业生数4720.6万人,注册生数4462.7万人,分别占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结业生数和注册生数的83.4%和83.8%,但是,中等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学生结业生数和注册生数占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的比例分别只有8.6%和6.2%。职业院校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需求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方面面临体制障碍、经费不足、力量有限等问题[21],在开展行业企业培训方面面临行业企业的需求多样化和资源支持不足等问题[22],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相关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管理体制僵化导致公办职业院校教师从事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23]。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需要从多个方面形成合力:打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体制障碍,加强行业在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立职业院校参与各类培训的激励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供给能力[24]。

  综上,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积极改变职业院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扩大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规模,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选择,为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校企合作

  1.合作现象:不充分不平衡不能简单地判断是谁冷谁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教育办学中不可或缺,这已经是共识。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中央、地方和院校从多方面推动校企合作,使之不断深入,但仍然呈现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有研究者[25]通过实证研究和模型分析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水平为中等,描述统计量均值0.56(图2)。从校企合作四个维度看,以合作广度得分较高,合作深度较低,合作持续度较差,合作有效性一般。从地区、院校、专业之间校企合作水平的差异看,总体上东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优于中职学校,医药卫生、建筑、电子信息、制造优于文教、公管、艺术设计、传媒、财经、商务、旅游、农林牧渔类专业。校企合作持续时间较短,50.5%的专业为2~3年,22.3%的专业为1~2年,9.7%的专业不到1年,5年以上的专业仅占16%。

  

    图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现状蛛网图

  研究者们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有研究者[26]认为,企业为了快速适应经济变革、新技术推广和应变能力的增强,在希望职业学校能够满足其人才需求的同时,还特别期待学校能够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同时,企业会通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支持合作办学、捐献一定资金、提供实习场所等来树立企业品牌和良好形象。有研究者[27]认为,企业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获取专业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和获取额外的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有研究者[28]则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参与中职教育办学的动因依次为优化人力资源、承担责任和道德动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行业地位与技术资源。一些区域、一些行业、一些院校,正因为其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呈现出较好的状态,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以集团化办学为例,近几年,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图3),并出现了行业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2016年,行业协会、企业牵头的集团数分别达到13个、14个。同时,集团化办学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图4)[29]。

  

    图3 2014-2016年全国参与集团化办学企业数(单位:个)

  

    图4 2014-2016年东中西部参与集团化办学企业数量变化(单位:个)

  研究者们也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校企合作“合而不深”的原因。有研究者使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从企业如何低价获取人力资源,从减少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有研究者采用SHAPLEY值分析法,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得出企业消极对待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合作中企业的付出成本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30]。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购买服务不到位。有研究者对实习生顶岗实习成本调查显示,每个学生每月的顶岗实习总成本为7659元,其中企业承担了5709元,占总成本的74.53%。有研究者认为,要解决校企合作难的困境,国家应当肯定和尊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正当商业利益诉求,对企业进行合理补偿,以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31]。有研究者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分析职业教育中政府、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研究表明,三方都可以获得多方面利益,但无论是企业利益还是学校利益,最终表现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积累的国家利益,国家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校企合作具有公益性[32]。

  但也有研究者[33]认为中高职院校各种类型文化资本总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缺乏吸引力是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从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所拥有的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使他们很难成为企业需要的行家里手,其研发能力也跟不上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面对生源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看,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开发的教材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实训设备陈旧、落后,场地紧缺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学生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获取,落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从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劳动准入制度执行不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综上,目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不充分不平衡现象,既与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有关,也与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能力没能有效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有关;既与企业为了获得合格、稳定的人力资源有关,也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合理回报有关。因此,校企合作不能简单地判断是谁冷谁热的问题。

  2.长效机制:完善法律制度破解校企合作深层次困境

  为解决校企合作的不充分不平衡状态,研究者开展了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有研究者[34]主张从战略协同、文化嵌入、共同治理三个维度入手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研究者[35]提出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必须要厘清合作各方(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职责,应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研究者[36]认为,应该采用“双主体”办学模式,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涉及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应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三是应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同时发挥政府行为的撬动作用。

  探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步骤。有研究者[37]在博弈论的视角下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认为改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行会职能,建立校企沟通机制,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其次要以法律形式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三要构建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协调机制,强化校企合作的实施机制。有研究者[38]在深入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冲突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途径: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机制。有研究者[39]在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路径创新:加强国家层面的引导机制,建立地方层面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落实行业层面的执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责任,重构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通过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建立共同治理模式、完善过程管理模式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有研究者[40]认为要建立起“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对行业企业而言,除了给责任义务外,还应给位置、给平台、给激励。给位置,就是要给行业企业明确的法律地位,明确行业企业具有职业教育重要的指导者的地位;给平台,就是要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规范的参与方式、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给激励,就是要给予与其法律责任相一致的权力以及包括经营、税收等方面优惠等实际利益。有研究者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41],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从关注“就业发展”转向关注“生涯发展”;中观层面:从“一端发力”转向“双端发力”,确立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微观层面:形成人才培养链,实现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准供给”,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平衡。

  综上,从完善国家法律制度的层面来引导、促进和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破解校企合作深层次困境的根本路径。

  3.制度重点: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将由单一办学主体过渡到“双主体”阶段,这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企业办学主体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双主体”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如何?企业利益诉求如何表达与保障等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42]。为此,研究者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评估分析地方经验,为国家校企合作立法提供依据。现行中央校企合作政策和地方校企合作立法已有数十个,部分政策法规已实施数年乃至十多年,应及时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43],借鉴其经验,上升为国家立法依据,成为普遍做法。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法学研究,明确校企合作促进法的重点。校企合作促进法的立法重点应是“企业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合作内容上。应详尽规定合作企业及其指导教师的必要资质条件;企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期限、考核;企业对学生的义务,包括对顶岗实习学生和现代学徒报酬支付义务,企业接受相关机构监督的义务以及违反职业教育义务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要发挥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作用,给予企业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运用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明确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44]。四是法律条文的表述是以宏观指导还是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的法律和政策原则性、指导性比较强,可操作性、可评价性较差。借鉴国际经验,如德国、奥地利对校企合作的规定非常细,操作性很强。我国区域发展情况比较复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校企合作程度也不一,国家制度和政策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也需要加强研究。另外,对校企合作中企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场地招投标、资产设备处置、教育费附加返回等研究很不够。

  综上,现阶段,我国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校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国家应鼓励企业参与办学,一方面给予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和学生同公办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发挥好企业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因此,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既是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服务国家战略

  1.中国制造:推进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

  研究界对职业教育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以及职业教育因“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已达成共识。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45]。智能化时代,必将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分别体现在人才观、专业观、德育观、能力观、教学观、战略观和课程观等职业教育要素的观念转轨之上[46],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也必须做出调整,指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引领者、课程和教学的革新者、技术伦理教育与技术美学教育的开拓者、技术创新教育的推动者[47]。

  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企业在智能化实施中需要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与原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不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人才岗位的调整、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却非常明显[48]。不同行业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基本一致,即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学习能力、对企业文化认可等。同时,创新意识培养是目前智能化生产提出的新要求。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的人才高质量供给,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点问题。有研究者给出了全面的建议,要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府发展责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主体”育人;加快沟通衔接,构建成长“立交桥”;打造优秀师资,建立“双师型”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才持续发展。有研究者提出,首先要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变革。积极探索“精细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制造业个性化生产的要求和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要,打破专业界限,量身定制校企合作方式和方案。其次要不断深化“柔性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49]。有研究者对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一是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一批新兴专业;二是更加重视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等软技能的培养;三是继续强化资源共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四是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做大做强职后培训,配合企业做好低技能员工的技能提升工作[50]。

  综上,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从根本上是要解决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供给问题,目前制造业人才队伍供给大而不强,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将出现新的特点,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新趋势下产业发展人才结构,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拓宽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开展制造业企业职工技术更新培训,加快实现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2.精准扶贫:统筹资源加强协作突出实效

  研究者普遍共识是,扶贫脱困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从历史的角度,有研究者梳理了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主要措施,包括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促脱贫帮解困,免学费政策保障了贫困学生人人就学;东部和城市对口支援和联合招生;职业技能培训扶贫[51]。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显著优势。首先,从招生对象来看,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学子有着实际的吸引力;其次,从教学特点看,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方向有利于脱贫;最后,职业教育是广泛面向社会人员的教育,更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52]。

  从其内涵看,有研究者认为,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精准扶贫内涵涉及三方面:从其动机看,强调“扶真贫、真扶贫”;从其过程看,主要内容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从其效果看,扶贫强调“投入”与“产出”具备最优效能。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扶真贫”的理念,追求高效的职业教育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职业教育治贫方式[53]。

  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有研究者认为,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积极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一对一”精准帮扶工程;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发挥精准扶贫的主体力量;贫困地区应出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要向贫困地区倾斜[54]。要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中央资金、项目扶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提升办学能力[55]。有研究者强调培训的重要性,认为首先要以精准培训供给机制来确保其有效性,其次要以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确保精准扶贫效果,再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可持续化。通过建立健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督机制,形成基于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目标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具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一是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有待加强,二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有待改进,三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待提高。对如何进行精准识别,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真正学得起技能”,实现“精准资助”。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多样化成才,实现“精准培养”。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家庭人人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精准培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实现“精准就业”[56]。

  综上,扶贫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多年来职业教育扶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卓有成效,确立了在扶贫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聚焦“精准”和“成效”,统筹资源、加强协作。分析和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针对“精准”创新职业教育扶贫的路径,研究实现“精准识别”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精准扶贫国家战略。

  3.一带一路:完善顶层设计补齐相关配套

  “一带一路”倡议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的坚实一步;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提供了文化保障与智力支撑。这些机遇包括,首先,实现“走出去”的合作办学;其次,开展“通民心”的教育交流;再次,鼓励丝路上的境外就业与创业;最后,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品牌与国际影响力[57]。要秉持“平等合作”“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坚持适应国际规则与制定新规则相结合、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相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高职院校在相关利益主体的主导下,探索出了几种典型的国际化模式,主要有政府统筹主导的“鲁班工坊”模式、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协作模式、高职院校主导的跨境教育模式等。行业企业主导的模式里,行业主导的典型代表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企业主导的典型代表有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主导的有江苏红豆集团等。高职院校主导的跨境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基本发展形态:人员跨境流动,主要以师生的留学、访学为具体形式;项目跨境流动,主要以联合学位项目、衔接项目等为具体形式;机构跨境流动,主要以海外分校、独立学院等为具体形式[58]。不同模式里职业院校不断探索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

  应该要看到的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还面临着艰巨的内外部挑战。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外部挑战:一是国际产能合作类型的多样性造成职业教育需求预测的复杂性。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各有差异,对人才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需求有所不同。相应地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需求,从而带来职业教育需求预测的复杂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一,但第二产业整体仍具较高的吸纳就业的能力,国家之间的技术技能人才流动有助于各国实现产出和就业的均衡发展。然而,中国职业技术人才在培养规模、职业技能素质、国际化水平、地区布局和专业结构上,都与“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很好地适应国际劳务合作深化和国际投资扩大带来的需求增长。对此,未来应以开放视角预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需,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扩展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渠道,提升跨境劳务合作人员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程度,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优化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地区和专业布局,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对接程度,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59]。二是多民族、多宗教因素影响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融合的顺畅性。以广西为例,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等领域的共识与合作深度仍然不够,再加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差异性,广西职业教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东盟各国的个性化发展需求[60]。三是劳动观念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四是中外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力差异,跨境办学会遇到异国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如对国外投资兴办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法律地位、办学实体资质构成等方面的规定会给海外办学产生障碍,而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和工作效率等都会对海外办学申办、办学运转、教育培训的开展等产生重要影响[61]。

  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部挑战:一是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在国家政策层面,法律保障仍不足,公办高职如何海外办学,外事审批有障碍,教师出国出境被参照公务员管理;留学吸引力较弱,“中国政府奖学金”类别中没有专科奖学金。二是地方执行层面,重视不够,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完全将国际化作为院校考核指标;导向不明。考核未与时俱进,甚至与国家政策导向不一致;激励不足,鼓励政策缺位。三是学校治理层面,匮乏匹配海外办学的师资,缺乏相配套的激励制度。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国际化办学的整体规划,没有明显的国际化意愿,对于国际化的目标、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缺少调动全校各方资源的机制,对于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更是思考不足;四是资金大量缺口,靠学校自身资金弥补难以持续,包括前期互访、调研、论证、筹备等启动资金,后期的场租费、人员薪资费、设备采购维护费、交通费、保险费等。教师海外授课的成本:海外“吃住行”与课时补贴等,楼宇建设与设施设备等硬件援助,以及对企业捐赠的专款与设备难以管理[62]。五是协同机制层面,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目前打造的国际合作平台多是官方性质的,行业、企业等其他相关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参与合作的职业院校也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在合作方式上,多是局限于合作协议签订、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基本技能培训等浅层次的短期项目,而在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等诸多实质性领域尚未达成广泛共识,职业教育服务多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63]。六是国际高水平课程开发力度不够,职业教育标准输出能力欠缺。我国职业院校在参与制定国际职业教育标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职业院校“走出去”过程中,在适应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从而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掌握主动权。

  面临这样的挑战,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内育”之策要扩大来华留学,一是精准宣传,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二是需求导向,量身定制留学生培养方案。三是质量取胜,精心打造留学生培养品牌。四是以人为本,有效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外培”之策要拓展境外办学。一是善于“借船出海”,与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坚持“粮草先行”,加强师资、课程等方面的保障。三是注重“标准研制”,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四是坚持“入乡随俗”,助推境外办学的本土化[64]。

  综上,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作为新探索,配套的缺失很正常,但也很紧迫,从政府、地方、院校三个层面应该分别要补齐哪些配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强顶层设计,塑造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整体品牌形象。

  四、质量提升

  1.标准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3-2017年,有关职业教育标准研究的文献呈逐年递增趋势,与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步发展,既反映出职业教育标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体现出科研工作主动服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篇名搜索,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标准(45篇)、专业教学标准(31篇)、课程标准(62篇),而有关职业教育教师标准研究(17篇)、教师专业标准(9篇),有关校长标准、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几乎没有,反映出有关标准研究逐渐丰富但还不全面不平衡。

  当前,国家尚未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缺少顶层设计。有研究者认为,相对来说,我国目前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更侧重于从职业院校具体教学实施的环节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做出规定,这体现了我国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我国未来以终身化、全民化为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必须在现有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与宏观的资格框架及行业企业要求衔接更为紧密的包容性、开放性的教学标准体系[65]。有研究者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依据的研究,提出国家资格框架应该是开发衔接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依据。原因如下:第一,国家资格框架内的资格分为逐渐递进的若干级别,为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分级的前提基础;第二,国家资格框架内的资格,以学习结果的标准为依据而划分,这些标准对知识、技能及其应用的能力逐步提高,体现了教育的要求;第三,国家资格框架内不同级别的资格也与不同层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对应,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要求[66]。

  为提高教学标准开发质量,研究者们在教学标准开发主体、组织方式、标准内容、开发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教学标准开发的组织上,有研究者提出应采取“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开发模式,由于标准的制定涉及诸多利益相关方,需要协调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所以制定标准的组织机构应该坚持多元主体原则,尽可能地考虑标准开发、运行与使用等环节各主体的意见和建议[67]。有研究者在地方开发实践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涉及多个利益关联方,标准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因此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政研校企”四方协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是标准制定及组织实施的主管部门,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主导方;教科研机构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是保证建设质量的重要指导方,职业院校是研制和执行标准的主体;行业企业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依据提供方[68]。在教学标准的开发内容上,有研究者认为专业教学标准是教育标准,体现的是教育过程和要求,职业标准是社会标准,体现的是工作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在开发内容上的协调与融合可以体现在规格、内容过程和评价等一系列要素上,具体表现为能力标准的对接,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的衔接以及双证书的融通[69]。有研究者从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技术分析的角度,提出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要定位专业面向的职业,锁定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内容,绘制职业生涯路径图,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任务与能力分析中融入国家职业标准中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及工作内容标准;以能力标准中的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开发中要有机整合、融入国家职业标准中“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对几个不同职业等级工作内容相应的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描述内容[70]。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开发上,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应逐步建立以内容标准、过程与方法标准、表现标准、学习机会标准、情感标准为构成要素的五项标准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应定义为最低标准并规定标准的层次级别[71]。也有研究者通过地方课程标准开发实践,提出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认为应围绕核心素养去选择和重构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根植于情境,它是学生在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培育起来的。多设计一些典型的任务情境,“少而精”而不是“多而杂”地重构课程内容,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情境化和条件化,而非去情境和破碎化[72]。

  为有效解决国家、地方、学校不同层面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矛盾,研究者们在教学标准开发的框架与结构、对规范对象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者从教学标准开发的框架与结构设计角度,提出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框架设计应以专业大类为基本开发类别,以模块为基本组成单元。以专业大类为开发的基本类别,可以解决各职业院校同专业不同定位的问题;以模块为基本组成单元可以解决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灵活组合问题[73]。有研究者从专业教学标准规范对象的要求角度,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分为规范结果的标准和规范过程的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按照规范的对象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规范结果,只具体规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不做要求,由学校在保证实现标准规定目标的基础上各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负责。二是规范过程,统一规定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学校按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三是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低要求做出规定的同时对专业教学条件、过程做出规定,允许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增设课程和教学内容,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74]。

  综上,职业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体系的元标准研究,提高标准开发的科学性,有效解决标准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

  2.质量保障:加快内外部保障体系建设脚步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主要围绕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根据保障主体,主要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关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层面展开研究。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政府与社会为保障主体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属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外部层面保障主体与收益体,而社会(企业)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层的主要协助体与收益体[75]。从保障体系的结构与内容来看,有研究者认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应在法律法规、机构组织、质量标准、资金投入、师资条件、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强保障。还有研究者根据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做法及主要经验,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健全质量保障法规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机构监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改革教师准入制度体系等[76]。有研究者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剖析了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外部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建立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二是突出行业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四是结合激励机制改善政府的资金投入机制[77]。有研究者从建立专门机构角度,认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质量标准、评估制度、条件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系统设计、组织推动[78]。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质量信息的公布有利于增加质量保障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反馈信息的有效利用。我国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规定职业教育质量信息公开的程序;其次,加强信息载体建设,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专门网站,准确传递社会所需的质量信息;第三,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数据库并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79]。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基础。理论层面,有研究者指出,应建立职业院校为保障主体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质量管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反馈等方面加强保障。有研究者通过对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质量保障OES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以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为指导,按照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学校质量观和评价观,构建一个学校领导指挥、个别反馈、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80]。有研究者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国际比较的视角,提出国家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与政策,应包括职业院校内部审核机制、课程质量保障制度、职教教师资格准入和考核制度,以及职业教育质量反馈制度[81]。

  实践层面,随着教育部关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相关文件的出台,学者们对基于教学“诊改”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逐步涌现出来。有研究者基于工作思路提出职业院校要开展好诊改工作,首先要摆脱已经习惯的评估模式的思维,建立起诊改模式的思维。诊改模式的思维不是去建立大量用于检测的指标体系,而是要建立起针对不同问题的诊断思维路径。问题系统以及针对每个问题的诊断思维路径和改进策略,才是职业院校诊改工作所需要的工具[82]。还有研究者从院校实践角度,提出依据“双闭环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层面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在设定环节制定各方面工作质量标准,在控制环节制定保障质量标准执行的工作制度,在执行环节按照工作流程标准文件运行,通过反馈环节和校正环节按相关制度标准进行监控、评价和改进[83]。

  综上,我国研究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个基本共识,即认为以政府与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内部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关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实践层面的建设与探讨。今后,我国应推动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层面的探索与顶层设计,并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3.评估评价: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管评分离

  随着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的逐步常态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领域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者关心的热点。

  首先,在质量评估的理念方面,一是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第三方评估的研究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中的热点。有研究者对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第三方评估做了研究综述,发现在上述国家,第三方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的基本常态和程序式表达。独立评价机构和行业企业参与明显,评价主体构成多元;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评价标准与岗位工作要求对接。注重评价结果信息公开,结果利用与资源配置相挂钩;注重法规制度建设,保障第三方参与的长效性;注重对评价机构的监控和管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有研究者从实证角度,检验欧盟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估“同行评议”质量评估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通过选取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开展同行评议的主观需求;评议“同行”能够发现并帮助解决潜隐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同行结构”与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影响评议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满足评议学校多样化的评议需求需要完善评议过程设计。通过开展校内自我评议、扩大评议小组规模、细化合作协议内容等途径逐步实现其在我国的本土化[84]。有研究者从企业需求角度,提出搭建以企业为主导、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转变以往在评估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学管理部门自评的做法,逐步形成以由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就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匹配程度进行评估为主的考核评估体系。研究者还设计了事前专业筹建与人才培养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事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估和反馈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及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85]。有研究者从我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角度,发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面临着第三方评价主体法律地位缺失、权责利不明确、行业准入资质和标准未能确立、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以评促改作用未能凸显、相关激励机制和培育政策不足等问题。提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责权利,为第三方评价提供法律保障;要制订和完善行业规范,建立和完善对第三方组织的信誉评估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政策检查力度,切实有效利用评价效能;制定第三方机构发展培育的激励政策,培育良性的评估市场[86]。

  二是评估范式从投入导向转向产出导向。如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项目要想取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应从重视以投入为主的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转向追求项目产生的效果,在项目设计上更注重项目目标的科学性和现实性[87]。还有学者通过分析比较当今世界上主流的评估模式,指出从评估理论和实践的视野来看,将产出(Output)及其使用产出(Use of Output)后产生的成果或直接效益(Outcome)以及带来的影响或间接效益(Impact)等作为构建评估体系的基础是当今主流评估模式共同的特征,并提出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88]还有学者通过分析20世纪末开始进行的PISA(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和TIMMS(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项目)等大规模教育比较研究项目,得出共识:应加强产出控制,实现教育质量控制从“以投入控制为主”向“以产出控制为主”的范式转变,并提出针对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目前国际上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应通过外部评价加强产出质量控制[89]。

  其次,在评估方法的创新方面,基于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有关职业能力测评成为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提出开展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包括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测评实施方案以及测评结果分析研究),科学诊断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的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进行比较,可以获得人才培养质量的准确信息和重要参数,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和教育质量控制水平,为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能够迅速提醒决策者及时纠正任何不利趋势”(PISA定义)的质量保障机制奠定方法论和技术基础[90]。有研究者通过对世界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试和KOMET(职业能力)测评三种测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KOMET是用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应然选择,它专门以高职学生为测评对象,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能力模型、设计了完善的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开发了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验证[91]。有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提出KOMET采用大规模能力测评手段,其目的是对每个学生职业能力的多个维度的发展进行评价,诊断学生的职业承诺和职业认同感发展情况,在测评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院校、地区间的教学质量比较,并利用测评结果进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对学生的名义性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整体化的设计能力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92]。

  综上,可以发现,随着近些年来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方评估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中的热点,质量评估范式逐渐从投入导向转向结果导向。COMET职业能力测评作为测量和评价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的认知特征的大规模标准化心理诊断工具,也逐渐成为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研究热点。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管、评分离,推动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引入自然科学范式,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促进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

  此文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科研情况综述(2013-2017)”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必要存在吗[J].职教论坛,2016,(3):1.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王小飞,赵晶晶,王鑫,王姝,胡姝,张小萍,李建民,杜云英,刘大伟,赵子莹,姜泽许,赵小红,王新波).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1):4-16.

  [3]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4]欧阳河.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N].中国青年报,2016-12-02(007).

  [5]查吉德.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8):44-49.

  [6]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连载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21-36.

  [7]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连载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5-30.

  [8]张倩倩.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哪[J].职教论坛,2015,(31):53-57.

  [9]刘立新.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4.0发展述评及启示——基于德国联邦政府《2017年职业教育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5-12.

  [10]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必要存在吗[J].职教论坛,2016,(3):1.

  [11]赵建玲,张建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2):83-87.

  [12]温景文.以举办技术本科教育为突破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3,(5):78-81.

  [13]李华荣.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亮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4):22.

  [14]任平,代晓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3):10-14.

  [15]李东航.我国高等教育职普沟通制度的演进、问题和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4):11-16.

  [16]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J].职教论坛,2013,(34):16-20.

  [17]郝天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13-17.

  [18]郭文富,马树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配置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83-87.

  [19]郝天聪.教育转换: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关键之举[J].教育与职业,2017,(20):5-11.

  [20]吴薇.推进分类高考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7,(6):23-28.

  [21]杨朝晖,刘冬莹.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33(10):41-43.

  [22]巴世光,许冰冰.职业院校开展行业企业培训的作用、问题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7,(1):54-58.

  [23]陈囡囡.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136-138.

  [24]冉云芳,张灵仙,蒋联海.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社会培训的现状、困境及出路——基于杭州市的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15,(12):48-53.

  [25]吴建新,欧阳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7,(10):18-28.

  [26]杨金栓.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动因、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6,(13):46-49.

  [27]南海,陈娟.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动因分析[J].职教论坛,2014,(36):15-18.

  [28]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3,(19):70-74.

  [29]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报告2017[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

  [30]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31]肖凤翔,陈玺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的根源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校企基本利益冲突视角[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9-73.

  [32]曹晔,刘宏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及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3):19-23.

  [33]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92-96.

  [34]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15-17.

  [35]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2):106-110.

  [36]赵秋兰.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4):57-58.

  [37]付俊薇,梁艳清,杨志伟.博弈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9):53-57.

  [38]王瑞荣,李志彬.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11):21-23.

  [39]张欣欣,赵立民,欧阳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8-13.

  [40]龙德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构建“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6):3-6.

  [41]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73-76.

  [42]吴学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现状、热点及知识演进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1):45-52.

  [43]王远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若干建议[J].职教论坛,2014,(1):78-80.

  [44]晋浩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制定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N].光明日报,2016-03-13(006).

  [45]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10-24.

  [46]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47]徐宏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转型研究[J].职教论坛,2017,(18):5-10.

  [48]王芳,赵中宁,张良智,丁林耀,丁明伟,王兰军.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2+27.

  [49]臧志军.机器人来了,职业教育怎么办(二)[J].职教通讯,2017,(16):3.

  [50]石伟平,郝天聪.走向工业4.0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吗[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7,(5):71-72.

  [51]高玉峰.中国职业教育扶贫:从全覆盖迈向全面精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37-41.

  [52]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5-7.

  [53]谢德新,陶红.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职教论坛,2017,(16):10-18.

  [54]高玉峰.中国职业教育扶贫:从全覆盖迈向全面精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37-41.

  [55]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7):12-21.

  [56]朱爱国.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4-7.

  [57]冯宝晶.“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67-71.

  [58]陈沛酉.“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有路可循[N].中国教育报,2017-11-21(009).

  [59]张原.“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境劳务合作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7-16.

  [60]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2):33-37.

  [61]李传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海外办学成效、困难与对策——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办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37-41.

  [62]张慧波.高职院校“走出去”:机遇、风险及应对策略[C].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长联席会.

  [63]郝天聪.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7):62-68.

  [64]任君庆.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策略:内育与外培[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7):69-74.

  [65]李玉静.我国亟待建立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6,31(37):1.

  [66]刘育锋.国家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依据——基于比较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8.

  [67]李政,徐国庆.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框架设计[J].教育科学,2016,32(2):80-86.

  [68]杜怡萍.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标准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3-47.

  [69]谢莉花,余小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协调与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4):58-63.

  [70]唐正玲.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71]贾剑方.从大纲到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溯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23-30.

  [72]陈向阳.让“核心素养”成为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灵魂[J].江苏教育,2016,(24):20-24.

  [73]徐国庆.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规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38):7.

  [74]刘永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应用问题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25):18-23.

  [75]李亭亭.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76]邵会婷,闫志利.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4,(35):11-14.

  [77]匡瑛.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J].职教通讯,2013,(19):26-30.

  [78]李志宏,李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31.

  [79]吴雪萍.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4,7(34):49-54.

  [80]李玉静.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81]邵元君,滕谦谦.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制度与政策探微——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19):31-40.

  [82]徐国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J].职教论坛,2017,(6):1.

  [83]鲍风雨,苗玲玉.基于“双闭环控制”的高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J].辽宁高职学报,2017,(1):4-6+29.

  [84]王启龙,石伟平.欧盟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估模式在中国:成效与建议——基于上海4所高职院校的同行评议结果[J].中国高教研究,2017,(3):97-101.

  [85]徐兰.以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41-45.

  [86]丁建石.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问题及法律政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20):26-32.

  [87]赵志群.职教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迈好这几步[N].中国教育报,2017-3-14.

  [88]唐以志.关于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12-16.

  [89][90]赵志群,何兴国,沈军,张志新.产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职业院校的职业能力测评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5-13.

  [91]肖化移,李中玲.KOMET——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现实选择[J].职教论坛,2014,(4):47-49.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鲁昕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主席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鲁昕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会议现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2018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是在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隆重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教育盛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在以全新理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大会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题,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选举产生了理事、常务理事。鲁昕当选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王扬南、陈锋、李曜升当选为常务副会长,陈李翔、陈秋明等40人当选为副会长,李曜升当选为秘书长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以及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讲话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主持。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王继平主持会议

孙尧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职业教育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主线,努力破解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增强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推动职业教育稳步迈向现代化。实现了三个新突破: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有了新的突破,二是在部门联动上有了新的突破,三是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一轮发展机遇,努力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类型教育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指示要求,充分体现了三个“一以贯之”:一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二是以改革破解难题的决心和力度一以贯之。全国教育大会和职业教育20条直面战线和社会关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推出了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为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作出了具体安排。三是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要求一以贯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办学特色,推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孙尧强调,职业教育内外发展环境都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如何把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好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加强、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开阔思路、真抓实干。

孙尧指出,广大会员是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一届理事会要坚持政治建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学习贯彻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职业教育20条,努力推动职业教育战线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紧扣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和市场需求,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为职业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坚持学术立会。学会是以研究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既有学术性团体的专业性,又能够发挥沟通政府与学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改革发展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亟待科研的支撑。新一届理事会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品牌项目。坚持服务强会。广大会员是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及各级分会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 发挥自身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与监督制度,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当选的学会会长鲁昕同志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讲话,并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的学术报告。鲁昕同志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走向未来,是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鲁昕会长作报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任会长鲁昕讲话

鲁昕指出,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一届学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政治强会、服务兴会、学术立会、依法治会” 的工作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党的工作融入学会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突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学会研究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会服务社会、服务教育的能力,扩大学会影响力。

鲁昕同志强调,当前,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职业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全面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担当类型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面对人工智能不断增能、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周期缩短、成果转化速度加快,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适应数字经济的各级各类人才,需要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起点上思考办学制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产教科融合”“校企科合作”,服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推动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加速推动教育改革,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据了解,新一届学会将组建新的学术委员会,在“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国家标准、国家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育人机制、现代化教育结构”“职业教育产教科融合、校企科合作制度建设”“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评价”“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及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标准体系建设”“政府和社会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等8个方面开展重大理论研究,发挥职教学会的智库作用。重点在打造“中国职业教育达沃斯论坛”,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智库,开设“走向未来新时代”讲坛,举办学生作品博览会,组织说课比赛等竞赛活动,编写出版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就业报告、行业需求报告和发布职业教育发展系列蓝皮书,组织和推介高端培训,开发培训包,推动国际合作等10个方面履行新使命。

大会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并表决通过了新的会费标准。

新一届理事会团结了教育、经济、科技等社会各界人士,结构更趋合理,从跨界的角度思考职业教育,体现了多方共建的原则。成员包括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有关政府部门代表;有关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两院院士及有关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代表;行业企业及大国工匠代表;有关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代表。本次大会有来自教育部、民政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职教学会、职教学会各分支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电子学会、职业教育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共559人出席了会议。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闵维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致辞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致辞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巡视员赵泳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作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作《关于修改会费标准的报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主持会议



李曜升同志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修改说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潘鸣副秘书长作第四届理事会财务报告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教育部承担了教育行业扶贫、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三项任务。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教育脱贫群体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投入、教育资助和教育帮扶,扭转、重塑当地文化,学习、掌握脱贫知识技能,改善、提升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等多种方式,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与贫困人口的整体面貌,产生持久的扶贫效果,最终达到脱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就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殷切希望,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等重要论述,既强调了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又对教育扶贫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教育扶贫工作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列入“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教育系统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成立以陈宝生部长为组长的教育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以教育扶贫工程为引领,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等各领域涉及教育扶贫的政策文件,各地教育部门也出台了本区域教育扶贫五年规划、行动计划,共同组成了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地方脱贫攻坚落实举措相协调的教育扶贫制度框架。

 

二是深入实施教育扶贫重大工程项目。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6%。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832个贫困县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让3700万名农村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计划,截至2018年10月底,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数量比2017年分别减少了18.9%和48.7%,为近10年最大降幅。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乡村教师和校园长540万余人次,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全国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区)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教师“下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启动实施银龄讲学计划。2018-2020年,计划招募1万名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着力推动精准到人的学生资助体系。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率先免除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对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高中阶段教育设立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实施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等多种资助方式,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

 

四是推动落实教育扶贫倾斜政策。持续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2年起所有“211工程”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安排专门计划,面向贫困县累计招生37万人,2018年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38万人。持续推进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8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安排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培养计划6483人。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2018年下达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计划共计8万余名。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管齐下,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2017年跨省招生30余万人。

 

五是积极探索定点扶贫路径。教育部机关承担定点帮扶河北省青龙、威县任务,经过不懈努力,两县已脱贫摘帽。组织动员44所部属高校承担44个国贫县定点扶贫任务,发挥高校优势,找准贫困地区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帮助贫困地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升级,加强决策咨询服务,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破解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累计选派400余名挂职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第一书记,开展各级各类培训300余次,主持各级规划咨询项目356项,实施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98项,捐赠各类医疗设备及资金2700多万元,引导各类资金与产业投资逾91亿元。

 

六是认真履行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牵头职责。每年组织召开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协调解决滇西片区脱贫攻坚重大问题。2012年以来共选派六批346名挂职干部奋战在滇西扶贫一线。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滇西实施方案,协调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职业院校招收滇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按每生每年9000元给予补助。批准设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协调直属高校对口帮扶学校,探索贫困地区新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依据直属高校优质资源,面向滇西脱贫攻坚需求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累计举办20期,培训2000余人次。实施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选派500余名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分赴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学习,已实现滇西各县全覆盖。

 

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下一步,教育部将结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好发挥教育扶贫作用,完成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好“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教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二是坚决完成保障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在辍学高发区“一县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尽助,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三是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继续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举措、新增项目等向“三区三州”倾斜。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在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聚焦深度贫困县,分类研究制定教育脱贫攻坚指导工作方案。

 

四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施“幼有所育”计划,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办好一批中职学校,加大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推进力度。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

 

五是加强教育扶贫保障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推动中央相关教育转移支付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持续推进教育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教育扶贫举措的落实。

 

以上对教育扶贫推进情况向大家作了一个简要通报。一年来,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为教育扶贫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019年教育扶贫工作任务依然很重,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和支持教育扶贫工作。

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随着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客户要求越来越高,当年“订制”的学生及其技能与眼下的技术标准和用人要求有一定的“时间差”,无法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通过新型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共同探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培训教材,共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做到了合作共赢。

 

90后钱鹏飞接过职业资格证书时,他坦言这两年的收获远不止于此。他所在的公司作为新型学徒制的试点企业,首批共有87名员工顺利“毕业”。“企业和员工都是受益者。”公司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江苏遴选了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泰州等地开展了第一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收到了什么效果呢?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时间差”

 

钱鹏飞在2016年刚入职的时候,对公司来说并非最佳人选。

 

“我们公司在中国曲轴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内领先,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很高。”江苏罡阳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王卫明说,钱鹏飞虽然是大专学历,但是所学的通信技术专业不对口,好在小伙子聪明勤奋,表示可以在一线边干边学,就这样被招聘进了公司。

 

由于专业领域分工比较细,在该公司每年招聘的20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左右是专业不对口的。该企业多年来与泰州技师学院等学校开展“订单班”“冠名班”等类型的校企合作。同时,企业内部也有老师傅“传帮带”的传统。

 

不过,这些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办法,在现阶段却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隔着“最后一公里”。王卫明坦言,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学生2.5年在校、0.5年在企,随着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客户要求越来越高,当年“订制”的学生及其技能与眼下的技术标准和用人要求有一定的“时间差”,无法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

 

江苏华威世纪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裁陆卫虹认为,一方面,从专业设置、教材出发的职业学校学习,以普适性为主,难以对企业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也存在着师傅水平良莠不齐、积极性有高有低等问题,有的老师傅可能会干不会教,影响了徒弟的学习效率。陆卫虹说,他们期待着“企业唱主角”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企校双导师,授课内容跟着企业需求走

 

钱鹏飞所在的公司与泰州技师学院确立了“联合招生、合作培养”的技术技能培养模式,与公司内员工、学院签订了三方协议,制定了工学结合、企校分工、有效协同的教学策略,还组建了专兼结合、企校互聘互用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形成了企业师傅、学校教师授课的双模式。他参加培训后,周末或者休息的时候去技师学院上课,工作日在生产一线和企业导师交流所碰到的问题。

 

在几乎同一时间,陈玉龙在300多公里外的徐州接受新型学徒制培训。当时,他是徐工集团挖掘机械事业部的服务工程师,相关技能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陈玉龙眼中,在矿山机械领域工作了近30年的迟英忠,是很有经验的企业导师。“刚带我们不久,导师接到一项急活,一台新下线的110吨矿车发动机无法启动,需要维修。”陈玉龙回忆,这种新机型的问题导师也是第一次碰到,他带着4个徒弟赶到了现场。

 

迟英忠指导徒弟们先查看显示屏——挡位有误,再查看控制挡位的微电控制器——没有电,又拔下保险丝——拉丝断了,与图纸进行核对——将15安的错上了10安。排除了故障,发动机点火成功。

 

“为什么这样操作?”陈玉龙问。

 

“这是按照检测的顺序,环环紧扣、顺藤摸瓜直到发现问题……”迟英忠边回答边带着大家重新梳理了刚才检测的整个过程。

 

到了周末,陈玉龙和同事们来到徐工技师学院上理论课,这是徐工集团自办的技工学校。学校机电专业骨干教师余自俏有备而来,早已在投影上准备了一个发动机的3D立体示意图。

 

“按照传统的学校教材,发动机主题讲完了基本原理,应该先讲进排气系统,再讲燃油系统,最后讲辅助系统等。我们的授课形式打破了这种顺序,基于大家在各个系统中碰到的问题,将每个模块的故障排除作为课堂学习任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分析故障产生原因和背后的原理。”余自俏在课堂上,不仅耐心讲解了启动原理,还将发动机启动可能遇到的十多种故障逐一分析。这令陈玉龙觉得很实用,即便出差也会在之后赶紧将课程补回来。

 

余自俏坦言,培养方案与授课教材是企校共同开发的,平时也会与企业导师交流沟通,授课内容跟着企业需求走,课后习题也多是实践性课题,学员常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拿来一起讨论。这对导师来说,有个再适应的过程,也增加了工作量。但除了有一定补贴之外,通过考核的导师有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倾斜,因此积极性较高。

 

“新型学徒制新在哪?我认为就是12个字:企业主体、需求导向、工作本位。企业和学校合作更默契、原理和实践结合更紧密。”迟英忠介绍,过去师傅带徒弟主要是传授经验,有时师傅说不清背后的原理,徒弟往往重实操轻理论,遇到类似现象凭着经验维修,换个车型、换种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现在的模式下,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术业有专攻,学员们既掌握原理、又熟悉技能,不怕陌生问题了。

 

合作共赢效果已显,员工队伍更稳定了

 

目前,钱鹏飞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陈玉龙也被派往尼日利亚委以重任,他们不仅能力提升直观可见,待遇收入也实现了倍增。

 

江苏华威世纪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专门针对新型学徒制的效果进行过统计:一线作业员工在学习后,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产量工资平均比未参加学习员工增加了12%左右,均升级为所在工序最高星级员工,还有多名破格晋升。设备维护员工在学习后,所负责的设备稳定率提升了5%左右,设备维修效率提升了8%左右。

 

更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新型学徒制员工年流失率为14%,而未参加学习的一线员工年流失率大约为25%,员工队伍更稳定了。“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人均培训成本是每年将近1万元,由财政补贴和企业负担比例大约各一半。”陆卫虹认为,从结果来看,这部分投入很值得。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该省学徒培养试点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学徒选择、方案编制、工作落实过程中均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导,围绕企业发展明确目标、围绕企业实际制定方案、围绕企业需要落实计划。

 

朱从明坦言,通过新型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共同探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培训教材,共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做到了合作共赢。

  2018年,恰逢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成立120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样波澜壮阔。从习近平总书记“5·2讲话”到全国教育大会,从推进“双一流”建设到实行部省合建,从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到布局自主创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从未像今天这样急促。

       作为教育专业媒体,这一年我们始终以崇敬之心,密切关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项改革和发展。梳理这一年《中国教育报》的相关报道,我们评出2018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也是对所有改革者和劳动者的致敬。

    关键词1

    “5·2讲话”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地就高等教育发表重要讲话。

    “5·2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5·2讲话”提出了四项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5·2讲话”,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

    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关阅读: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5月3日 1版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 5月4日 1版

    关键词2

    全国教育大会

    2018年9月10日,适逢第34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次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提到了“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用“九个坚持”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高等教育要始终把正确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新时代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弘扬劳动精神、重视劳动教育的多种举措,已经在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开展。如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开设了种植课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设立“勤劳奖学金”,奖励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此次大会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早在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并就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该校把学习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教授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发展美育。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高等教育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校担当”。

    相关阅读:

    《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9月12日 1版

    《种菜成为大学生劳动必修课》 12月3日 8版

    关键词3

    思政课大练兵

    今年4月,一场思政课教师全员大练兵热潮在陕西高校紧锣密鼓展开。各高校纷纷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跨专业跨学院听课,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和全员展示观摩。

    2018年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在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教师、典型课程和典型案例。

    这一年,上海各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勃发,呈现出“集团作战”的特征。“红”课难求。一些高校设立的思政选修课,开放选课之时,一两百个名额在短短数秒内就被一抢而空。

    大学思政讲座常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往往“理解”却未必“接受”,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中国药科大学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利用音乐教育方式让思政教育流入每个学生心间,通过艺术创新,让理工科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努力培养既能站实验台、也能上音乐台,既能研制济世良药造福于民、也能通晓高雅艺术陶冶心灵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既包括思政课堂也包括专业课堂。在武汉大学,专业课上出了浓浓的“思政味”。除此之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也是本报关注的重点,作为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力军。本报推出曲建武、徐川、李卫东等最具代表性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他们的典型故事、案例,记录辅导员工作中的真情实感和点滴思考,探讨思政教育工作的心得经验。

    2018年,高校思政工作气象、思政课气象为之一新,思政课的生态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政课有了全新“打开方式”,让众多“低头族”抬起了头,逐渐从学生冷漠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门课。今年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

    相关阅读:

    《“高校第一课”照亮青春底色》 1月8日 1版

    《医科教育怎样插入艺术的音符》 5月21日 6版

    关键词4

    推进“双一流”

    2018年,河南省投入“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7.7亿元,把“双一流”建设列为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逐月督促进展情况。

    跨入2018年,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双一流”的蓝图绘就,我们怎样奋力新作为?

    政策制度“保驾护航”。2018年,各地纷纷谋篇布局,争先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建设方案。4月,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5月,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

    8月28日,国家层面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行动指南,在千呼万唤中正式出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提出具体指导。

    “双一流”建设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4月,备受瞩目的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填补了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高校方面的空白。

    “双一流”建设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低头拉车”。瞄准地方需求、融入行业发展成为不少高校发力的重点。北京工业大学紧贴“北京需求”建设一流学科,提出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

    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如何落子?广西大学近两年来,精减调整了16个硕士点和32个本科专业,减少了6个二级学院建制。他们的目标是10年后成为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鼓点正急,百舸争流,我们奋楫争先。

    相关阅读:

    《一流学科建设“硬仗”怎么打?》 1月16日 4版

    《推进双一流 广西大学强力“脱水”》 12月10日 5版

    关键词5

    以本为本

    2018年1月,武汉大学一门由6名院士、4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本科基础课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这门不点名、不签到的导论课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

    改革与探索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战略规划。这一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本科高校在校生、毕业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87%是本科生。“以本为本”彰显了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高教40条”的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一套“8个一”的“组合拳”掀起了学界关注大学教学的教学学术运动。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下滑一度成为高教领域内涵发展的难题。问题怎么破?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这一年,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高校“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有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这一年,教育部新一届教指委成立,将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指导高校抓好教学秩序大整顿。

    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此次审核改变了过去以分配数量指标为主的方式,更加突出质量导向,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升质量不仅要谋加法,也要做减法。这一年,高校进行着“强体瘦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两年内“砍掉”11个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53个专业的20%左右。与此同时,浙江鼓励高校增设急需专业、严控增设限制类专业,高等教育向着“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迈进。

    相关阅读: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6月22日 1版

    《“专业瘦身”背后的高校内涵发展逻辑》 5月28日 5版

    关键词6

    布局自主创新

    2018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科学论文引用数首次从全球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发布数量则已常年位居第二。庞大数字的背后逐渐浮现起一个崭新的问题:如何实现从科研大国向科研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

    这一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年计划、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覆盖到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扎实的基础到新锐的前沿,未来世界科技强国的蓝图已清晰可见。

    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闯过基础研究的难关,才能够掌握应用研究的主动权,保证科技创新的独立自主地位。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当中的基石地位。

    应用研究的发展使得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密。增强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独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12月8日,本报报道石家庄铁道大学执行“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任务的事迹,关注高校直接参与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壮举;18日,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剑指世界上公认核心技术门槛最高、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

    科学研究的脚步要走得又快又好,既需要信任与支持,也需要监督与约束。《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显示出我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将被“一票否决”。在规划基础研究自主发展机制的同时,我国的科研触角也勇于伸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当下的谋篇布局,是为掌握“未来之学”的先机。

    相关阅读:

    《做强中国“芯” “育人”要发力》 8月25日 1版

    《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如何再出发》11月12日 5版

    关键词7

    部省合建

    2018年2月,教育部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强调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14所高校进行部省合建。

    2004年,郑州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这一次,该校再次入选部省合建。从省部共建到部省合建,省和部的顺序之变意味着什么?

    8月,教育部召开的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工作推进会给出了答案,工作突出六个“先起来”。

    先干起来,不要等。14所部省合建高校应主动作为,加强与教育部各司局、当地政府沟通协调,获取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

    先实起来,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河北大学就“燕赵文化学科群”和“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学科群”对接河北省主导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对标地方产业发展。

    先特起来,瞄准“双一流”要求,让主流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鲜明起来。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部省合建南昌大学的实施意见》公布,将着力打造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大一流学科群,助推江西新材料和食品两大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先管起来,教育部各司局与地方按照协议加强管理,把部省合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建立起来。如今,教育部通知文件的抬头在原来基础上,还加上了“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先帮起来,对口合作高校启动帮扶。兰州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按照“三步走”来推进支援合作,各个相关部门深入对接,完善合作机制。

    先想起来,在规划工作、安排计划时优先考虑14所部省合建高校。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18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14所部省合建高校有9所入选。

    相关阅读:

    《推进部省合建开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3月2日 1版

    《部省合建 打造高等教育新格局》 3月26日 6版

    关键词8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1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将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新时期如何建设好、调动好这支队伍?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出台。提振师道尊严,“潜心问道”“诲人不倦”写入了《准则》;维护职业形象,“十不得”划定了教师职业规范的基本底线。

    获得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其身份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长江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在所有荣誉和头衔里,周其林最为珍视的,还是教师。他把“与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看作是最幸福的事,身体力行践行着“师德师风”这个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正在引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打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2018年9月,实施20年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迎来升级版。值得关注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将建立退出机制,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多维度督促长江学者履职尽责,发挥聪明才智,激荡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10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手治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问题。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需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评价标准要从单一向多样转型,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探索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相关阅读:

    《我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2月1日 1版

    《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从哪里来》 5月7日 5版

    关键词9

    新X科

    2018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们正在推行新工科,这个口号现在已经叫响了,下一步怎么推进,要把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好。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中国工科教育前景很广阔。我们要努力提高工科教育的质量,打造好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此后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本次公布的新工科项目共包括两类,其中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共有202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共有410个。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连续下发通知,来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要加快制造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新工科的建设意义尤为凸显。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为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下好“先手棋”,2018年新工科正式扩容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2018年年初,上海交大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产业技术提升快,产业应用技术发展快,教材落后于技术,学校培养的知识落后于产业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新工科教育构建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加强校企紧密联系。

    “新工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产业变革速度非常快,大学尤为需要在一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上加强与企业合作。”

    相关阅读:

    《传统工科专业靠什么“刷新”》 2月12日 3版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建设》 12月21日 3版

    关键词10

    高校精准扶贫

    2018年是中国开展扶贫减贫工作的40周年。4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

    得益于特有的各方资源,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已然成为助力扶贫脱贫社会力量中的重要一支,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的评选,至今已开展3届。项目遴选至第3年,高校扶贫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专业背景、区域资源的特色愈发清晰,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从“输血式扶贫”转身为“造血式扶贫”。

    高校扶贫,不仅仅是教育扶贫,更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是精心长远谋划的考虑,让地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入选的十大典型项目包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党建扶贫,高校扶贫的举措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贴近地方的实际需求。

    教育扶贫,扶贫同样反哺于教育,在参与扶贫项目的同时,高校的学生们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了应用能力,更助推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浙江大学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80余人次参与景东乌骨鸡产业扶贫一线工作,指导博士生完成了乌骨鸡产业扶贫开发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凝练研究课题。

    不久前召开的2018年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准确把握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形势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既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也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不足。2018—2020年,中央财政将新增安排70亿元,这些经费将更多地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主要着力支持教育脱贫攻坚、增强地方高校综合能力等方面。

    相关阅读:

    《光伏智慧:高校扶贫的“华电样本”》 8月28日 3版

    《千年盐碱滩上的“小康试验”》 10月24日 1版

各成员单位: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第六届第一次主席团会议于2018年12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现将换届选举结果公布如下:

主席

董  刚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常务副主席

张慧波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常务副主席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秘书长:

任君庆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副秘书长

    童卫军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统战部部长、特高办主任

    张  静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

    孙  辉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张启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2018年12月12日

各市党委组织部、编办、台港澳办,各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外办、国资委、税务局,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领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确保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加顺应时代要求,继续走在前列,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更好服务现代化教育强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将职业教育摆在现代化教育强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系统谋划布局,紧紧围绕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推动省部共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产教融合、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创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设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高地。着力调动各地、各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创新发展激励机制,将各地、各职业院校创新发展情况作为职业教育省级重点项目支持的重要因素,遴选一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好、改革创新意识强的市、县(市、区),省地共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青岛市、潍坊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样板。(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优化改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按照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原则,加快推进高校分类考试招生,使春季高考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主渠道,本科招生计划安排逐步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的30%,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升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机会;科学调整并细化春季高考专业类目;分专业类目组建技能测试项目库,明确技能测试收费标准,强化测试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随机性;适时调整考试科目分值,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分值比重;制定具体措施,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级与技能测试成绩挂钩的赋分体系;从2022年起,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报考人员为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报考应取得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非山东户籍高中阶段学生参加春季统一考试招生应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加强春季高考考点尤其是专业技能考点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考试保障和服务水平。优化改进专升本考试制度,加强过程考核,从2020年起,依据学生高职(专科)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设置报名条件。优化招生录取结构,逐步调减公办本科高校举办高职(专科)教育的校数和招生规模,公办本科高校稳步有序停办高职(专科)教育。(省教育厅负责)

三、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规划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包括技工院校学历教育在内的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畅通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本科高校渠道,鼓励高等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积极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学习技术技能。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辐射带动更多中职学校,继续稳步扩大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遴选一批职业院校专门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具体措施,建立优质本科高校参与春季高考招生和“3+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激励机制及责任机制,对相关本科高校试点专业给予经费支持,并根据试点本科高校需要科学合理扩大学校招生计划总规模;按照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改进“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2+3”(2年本科、3年高职)、“2+2+1”(2年本科、2年高职、1年本科)、“1+2+2”(1年本科、2年高职、2年本科)等模式;探索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优质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举办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或“3+2”试点5年全部在相应高职院校培养,支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培养环节。承担国家试点,探索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为职业院校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提供支持。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遴选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为学生从初中毕业开始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提供支持。承担国家试点,借鉴德国、瑞士、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办学模式,以新设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优质高职院校为主体,积极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支持引导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四、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标准引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到2020年,修订、开发400个左右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既分层分类、又系统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制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启动课程改革攻坚战,推进“课堂革命”,推动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育训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在中职学校探索实施学分制改革;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从2018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统筹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库、优质教材、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实训基地等一系列职业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制定职业院校教学用书管理实施细则,健全以省为主统筹管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分别组织选用中、高职教材的工作机制,确保教材质量。深入推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从2020级新生起,推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进行全面科学评价。分专业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升职业培训能力,主动承担涉农涉海培训和因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产生的转岗培训及企业转型升级产生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员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培训,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五、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

在各类规划中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着力营造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环境,健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支持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统筹规划市域内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对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结构,实施职业院校水平提升工程,以设区的市为单位制定5年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推进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建设工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设100所左右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30所左右优质高职院校,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状况报告,研究探索以专业评估结果为基础的职业院校排名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扶持农林牧渔地矿油和涉海类等艰苦专业,引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全省建设200个左右中职品牌专业、200个左右高职品牌专业群,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学校、试点区域;以课程资源为核心,建设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六、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制定校企合作推进办法,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争取山东省及8个左右城市、10所左右高职院校、80所左右中职学校及部分职教集团、企业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财税激励政策和收费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依托企业生产车间等实训资源建设二级学院(系);从2019年起,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对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强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并将其作为企业评优评先、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制定政策措施,允许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所得收入、校办产业年度利润等收入可用于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职业院校开展生产服务性实习实训取得的勤工俭学收入可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学生劳动报酬;职业院校教师根据相关规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控制,不作为调控基数。制定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省税务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

七、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和公益二类中职学校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财政部门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控制总量,按人员控制总量内实有人数核拨经费,确保学校人员工资按时足额拨付。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在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制订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自主组织竞聘上岗和人员聘用管理,自主确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健全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制度,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可采取考察的方式招聘高水平技能人才;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学校招聘,合格的先作为兼职教师使用,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支持学校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担任产业教授,财政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或按照项目工资制、年薪制拨付薪酬。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进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青年技能名师建设计划,培育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职教名家,完善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制度和教学能力大赛制度,造就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物。创造条件建设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二级学院,培养职教师资。推进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当地财政部门应充分考虑学校缴费规模,对试点学校给予适当补助。(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

八、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

建立稳定长效投入机制,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水平,切实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实施“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方式。全面落实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确保旅游服务类(不含烹饪专业)、财经商贸类、休闲保健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每生每年2800元;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电工电子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每生每年3300元;体育与健身类、医药卫生类专业,每生每年3900元;文化艺术类专业、旅游服务类的烹饪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确保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以上,并适时提高和实行差异化拨款,形成奖优扶优、支持特色发展的机制。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向社会公开使用情况。建立市、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审计公告、预决算公开制度,并将各地生均拨款标准落实情况与省级奖补资金、项目安排、招生计划下达相挂钩。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各级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举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化解公办职业院校债务。(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

九、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依托山东与澳大利亚南澳州、德国巴伐利亚州、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德国手工业者协会、德国焊接协会和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活动等交流合作平台,支持职业院校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海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举办合作办学项目,系统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建设海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推动高水平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职业院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在沿线国家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与沿线国家职业院校联合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接收沿线国家学生来我省职业院校留学,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适应我省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17号)规定,优化审批程序,对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实行区别管理,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省委台港澳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外办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

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修订《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加强督查考核,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要求,夯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将职业教育作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作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组建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加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配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加强干部资源统筹,加大高职院校正职交流使用力度。加强各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教研员队伍。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健全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在落户、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组建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办好工匠和劳模精神大讲堂活动,邀请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技艺的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

 

山东省教育厅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中共山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山东省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2018年12月19日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推动推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中,有几条意见与考生的利益直接相关,涉及到我省春季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比如,到2022年以后,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报考人员为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等。

十条意见中,山东将优化改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一条与考生的利益直接密切相关。按照《意见》内容,将按照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原则,加快推进高校分类考试招生,使春季高考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主渠道,本科招生计划安排逐步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的30%,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升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机会。

同时,科学调整并细化春季高考专业类目;分专业类目组建技能测试项目库,明确技能测试收费标准,强化测试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随机性;适时调整考试科目分值,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分值比重;制定具体措施,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等级与技能测试成绩挂钩的赋分体系;从2022年起,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招生报考人员为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社会人员报考应取得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非山东户籍高中阶段学生参加春季统一考试招生应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加强春季高考考点尤其是专业技能考点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考试保障和服务水平。

畅通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本科高校渠道,鼓励高等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积极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主动学习技术技能。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辐射带动更多中职学校,继续稳步扩大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遴选一批职业院校专门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优化改进专升本考试制度,加强过程考核,从2020年起,依据学生高职(专科)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设置报名条件。优化招生录取结构,逐步调减公办本科高校举办高职(专科)教育的校数和招生规模,公办本科高校稳步有序停办高职(专科)教育。另外,我省将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根据意见内容,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在中职学校探索实施学分制改革;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从2018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发展。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的客观需求,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迎接新挑战,勇于担当培育产业链中高端人才的历史使命,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在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中,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价值观引领

  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始终把准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厚植“四个自信”。要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通过教育引导、以文化人和实践养成,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品德修养境界,自觉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始终重视思想方法科学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塑造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培养新时代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客观要求,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走出“唯技为重”“技能至上”的认识误区和理念误区。要加强思想方法科学训练和思维方式塑造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强调,进行课程的结构性调整,对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段,开发不同的教材、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制定从宏观的课程标准到微观的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机制。要提升教师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学术创新为抓手,围绕教学改革开展创新研究,营造批判性思维的氛围。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方法,突出教学的探究和创新特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慎思明辨,不拘泥于已有论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要创新评价体系,改变评价和考试方式,把核心素养特别是其中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与考试内容,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促进学与教更多关注创新素质的培育。

  始终抓好“双创”生态构建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一般来说,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四种能力中,创新能力排在最高端,应当将其作为关键能力培养的着力点。通过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必修课、选修课和辅导培训“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链,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拧成一股绳。要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开发各专业实验实训室的项目研发和孵化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可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实战平台。要创新“双创”运行模式,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为学生开展“双创”活动提供专业辅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撑、市场拓展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还要找准“双创”活动载体,以专业教学为依托,搭建创新创业技能大赛舞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不断将双创实践推向新的高度。要建立“双创”动力机制,完善基于创新创业学业管理的学分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践行奋斗的砥砺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的人生。

始终彰显工匠文化育人特色和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以深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使学生在企业生产和管理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的熏陶,达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的效果,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实施劳模工匠进校园,邀请知名企业家、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举行报告、座谈,通过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深刻领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丰富内涵,并通过这些榜样和标杆,引导和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可以通过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职业精神的根本特质,不断升华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品质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人亲切、激动,更催人奋进,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前进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从国家建设角度看,我国人力资源既有保障文化科研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有支撑技术技能提升的组成部分;从国民个人成长成才角度看,有学科发展成才,更有技术技能成才。通常而言,文化科研的发展有赖于普通教育,而技术技能提升多由职业教育达成。政府和社会应为全体国民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类型、教育机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民提供更优质更多样的职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教育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对综合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适应这一需要,职业教育也要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其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要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基础课教育,增大文化科学和专业理论的教育含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三,加强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近3000万职业教育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中等职业学校上述来源的学生就大约占85%的比例。在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中,不乏一人上职校整个家庭脱贫的案例。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职教学生资助,提高资助标准,就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职业教育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数以亿计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更是主要面向一线生产岗位,不可或缺。基于此,加强资助,增强职教吸引力,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更是大面积提高一线劳动者政治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职业教育学生贴近一线生产和服务,具有了解具体产品生产和销售、人民生活具体需要且操作能力强的特点。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仅确保他们能够带着创新意识开展工作、做好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还能在条件成熟时创业,实现自主就业,并且带动他人就业。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双创教育,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促进学生成才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要“以生为本”。目前的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有待改进是现实情况。要改善这种状况,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以生为本”就更显重要。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本是职业教育根本目的,职教工作者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人,应该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其中“爱”的管理很重要。职业院校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基于“爱生”开展教育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诉求,根据不同学生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提高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技术技能成才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郑州市教育局也于2014年获得教育部等六部委表彰,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乘改革之风 职业教育迎来春天
据统计,目前郑州市共有职业院校128所(其中中职学校82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院校8所,特色院校28所,教职工3万余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每年高达20万人次,在校生56万余人,就业率达96%以上。
始建于1965年的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学校1984年开始办职业教育,从最初只有2个教学班,70名学生,发展到拥有60个教学班,25个专业,165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8人,研究生学历教师83人,双师型教师45人),近3000名学生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短短三十几年,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回顾学校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校长李京辉感慨万千,他说,学校刚办职业教育那几年,无论是硬、软件配备,还是学校口碑、前景都不容乐观。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这些年学校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寻求合作、大胆创新。硬件设施方面,不仅拥有全省领先的光机电一体化、单片机设计与调试、智能楼宇、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40余个实训室,还拥有21个网络教室、6.3万余册藏书。软件方面,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技能竞赛成绩优异,截止2018年7月,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1项,竞技成绩在河南省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名师工作室也培养了一大批省级、市级骨干教师。
“创客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为了相应国家号召,2016年学校大力收回了附近的门面房创建了“创客基地”,服务三个系部的学生创新创业。创客基地全部进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由企业投入技术和经验,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人力,目前学校共建设有三个创客基地。
创客基地的建立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均产生了巨大变化。如数码产品专业,传统课程应该开设组装维修、焊接、原配件原理三门课程,但在创客基地中,学生需要根据实践需求来开设课程,当他们维修手机时同时遇到三个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这时课程的设置就打破了界限,三个专业都要涉及。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辅导,反之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这样专业课设置就显得实用、灵活。
在教学方面,创客基地由学校老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负责,学生上课也从单一的讲授型转变为面对面、手把手实践教学,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过硬的实践本领,同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还能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
“校企合作”让就业不再是难题
为了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边探索边发展,并逐步由单纯的实习就业合作,向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推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高质量增长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在校企合作探索中,学校大力强化企业冠名班的建设,先后与8家企业组建了“新大陆物联网班”、“华豫兄弟班”、“新红景班”、“亚龙班”、“博雅班”等14个冠名班级,全面邀请企业参与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实训实践。学校还加大师资培训,派选竞赛辅导老师、专业骨干、技能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工艺流程、学习企业文化、参考生产标准,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另外,学校也与本地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检验学习,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李京辉说,校企合作的思路、形式、方法、成效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思路、大背景、大时代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对职业教育促进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和证明。
让职业教育走上国际舞台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在全力开展国内教育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搭建国际发展平台。
2010年起,学校一共向德国派送考察、培训、访问的人员9人;派往新加坡、芬兰、奥地利3人;前往泰国观摩教师4人、韩国交流3人,累计19人次。大量的学习、培训,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也增强了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现已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诉求。
李京辉告诉记者,2018年学校与韩国映像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艺术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韩国大学的录取,从而获得国际认可的本科学历,这次签约给孩子们打通了一个新的上升通道和广阔平台。前几日,韩国映像大学校长柳在万在接受校园电视台采访时,就对学校学生大加赞赏,极力邀请他们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这些孩子学习韩语的热情非常高涨,由内而外的发展欲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李京辉还透漏,学校在市委市政府、郑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已经与新密市岳村镇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列入了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将于明年开始筹建新校区和郑州市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届时学校的规模将超过300亩,是现在校园的10倍。更多的创新、更大的空间、更广泛的合作,将为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带来历史性的发展。
“普职融通”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在职业学校中有这样一类学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特有的发展之路,它就是普职融通综合性学校。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正是其中之一,该校既有普通高中,也有普通中专和“3+2”大专班。2017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示范学校。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韦艳春说,学校以“知识+技能”为培养目标,做有未来的教育。让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既有高中文化基础又有一技之长的合格人才。

与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一样,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也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专业的教师团队以及合理的课程建设。不同的是在课程建设方面,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紧紧围绕普职融通的特点,以职业素养与生涯规划课为切入点,进行“分轨设计,自主选择,普职融通,适性发展。”其基本架构为“科学文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在学科设置上,确保必修课,丰富选修课,重视实践课,体现普职融通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多样性。
韦艳春说,学校还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课程,将学科教学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拓展课程的种类约有五大类一百多门。
在育人模式方面,学校实行“二一分段,高二分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入校后,统一办理高中学籍,高一年级和二年级上期在统一学习国家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上,植入职业课程;学生在高二学业水平结业后实行分流,自主选择发展途径。成绩好、有意愿升入综合性大学的同学,集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参加普通高考;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但有一技之长,又想升学的同学,转向技能班,通过一年强化技能学习,参加对口升学、对口单招等,即“文化+技能”的考试;无意升学的学生,通过一年技能学习,考取专业技能合格证,直接就业。

这种模式以普通高中课程为基础,植入职业课程,根据学生意愿实行高二分流,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需求选择。
韦艳春说,近些年,分流到技能班的学生或参加普通高考、或参加对口升学、或通过“文化+技能”单招考试升入高等院校,升学率均达98%以上,个别选择就业的学生也都很快被用人单位聘任。普职融通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据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750万人,这足以说明职业教育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我国教育行业市场总规模约2.24万亿人民币,其中中小学教育(课外辅导+民办学校)市场规模约为6800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约6000亿,高等教育市场规模2530亿。受益于国家政策、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和人才市场的刚性需求,职业教育已成为仅次于K12教育的第二大教育细分市场。根据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11620亿元。

非学历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两大领域成为刚需

学历职业教育,是主要在学校教育进行的国家认可学历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数据显示,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现有规模为1430亿元,占比31.53%。受益于政策的重视、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发展提高学历职业教育培养的需求,预计学历职业教育行业将逐步好转,2020年达到1761亿元。

非学历职业教育,即为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其市场涵盖众多细分领域,主要包括公务员、金融财会、教师、医学、建筑工程、考研等职业考试培训领域,以及企业管理、IT类等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数据显示,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现有规模为3106亿元,占比68.47%。随着消费者提高工作技能需求增加,带来的付费意愿增强以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产品标准化,预计非学历职业教育规模将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9859亿元。目前来说,考证和就业是非学历职业培训的两大刚需。

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职教需求急剧提升
人口增长率下降以及老龄化趋势,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不断降低。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的不断下滑,2011年以来,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逐年提升,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则逐年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71.8%,我国65岁人口比重达到了11.4%,总抚养比逐年提升到39%。当前的人口结构和低生育率,影响我国劳动市场的供给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对劳动力质量要求提高,社会需求与技术型人才供给呈现结构性矛盾。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近些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不断攀升,与学历职业教育(初、中、高等职教育)招生规模差距拉大,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职专科类的招生数逐年下滑。中职及高职招生规模增幅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市场目前存在供需失衡。而且,由于学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欠佳,未来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将成为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行业长期发展的动力。

教师招录考培、公务员考培,两大领域将迎来春天
数据显示,国内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收入由2013年的54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8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其中公务员考试培训、教师招录考试培训的营收规模由2013年的190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36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6%,高于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的平均增速,市场规模合计占比稳定保持在35%以上,是非学历职业培训的主要集中区。

教师招录考培市场快速增长
伴随着我国新生儿数量的攀升,国内教师紧缺度不断加剧,带动我国新增教师数量快速攀升。根据光大证券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新增教师数量统计,2009年为14.2万人,至2017年为39.5万人,虽然中间有所反复但整体来看国内每年新增教师数量上行是大的趋势。整个教育资格考试培训及招录培训的市场规模2017年达到157亿元,同比增长17.2%。2018年教师招录考试培训(及资格证考试)市场规模为157亿元,同比增长17.2%。未来的市场增长将会受益于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提升和教师数量短缺。

2015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国内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正式迎来大变革,具体变化如下:

(1)省考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不再区分,均需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2)教师资格终身制也被打破,要求每5年定期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改革后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呈现出考试形式综合多样化、考试科目增多及考试难度增加的特点。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两大领域成为刚需

数据来源:各省教育厅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两大领域成为刚需

数据来源:上海教师资格网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参与省份快速增加,2011年为2个省份浙江与湖北(试点)、2014年为13个省份(试点)、2015年为22个省份、2016年至今均为28个省份。但是改革的背后则是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的大幅下降,据教育部统计,在2011年开始的前2年的试点工作中,一共组织了4次全国性考试,6省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人数约为28.1万人,其中约7.7万人通过考试,通过率为27.5%,而在改革前,各试点省考的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即使到了2017年下半年,国内大部分省份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仍偏低。同时,我国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快速上升,而K12培训机构合规性的提高也将带动教师资格考试未来几年的快速增加。

公务员考培参培率将提升
公务员考试主要分为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招录考试两大类,内容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国家公务员的招考简称“国考”,时间较为确定,笔试时间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周末;地方公务员考试时间则各省份差异很大,而地方公务员的招考时间由各地自行决定并组织实施,部分省份一年会有春秋两次参考考试。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两大领域成为刚需

资料来源:中公教育官网,光大证券研究所

国家公务员考试一直是报考的热点,2017年公务员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参培渗透率稳中有升,2017年公考培训的渗透率达到26.5%,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公务员招录考试对毕业求职人员的吸引力不减。数据显示,为应对激烈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公务员招录培训的学员总数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3%。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为2.85万人,同比增长5.2%,但当年报考人数大幅增长15.24%,达到113.4万人,导致报名录取率下降到2.5%。而受2019年国考压缩县级以下招录名额,2018年10月发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9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简章》中将2019年国考招录人数从2.85万人大幅缩至1.45万人,创十年新低,而报录比却是近几年来最高的,2012-2018年报录比维持在40:1-55:1。2019年国考竞争加剧,报录比提升到95:1。随着公务员审核标准日益严苛,国考难度不断提升,未来公务员招录培训的渗透率将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而给公务员考培赛道的企业带来成长空间。

目前,在非学历职业教育,互联网+的模式已经得到企业的重视。在教师资格培训领域,主要以线上考培为主流。其中有代表性的“我爱教师网”就是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制作视频培训直播课程,并配以线下纸质课本,利用直播培训、网络教学、24 小时教师在线免费答疑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必须到教室上学的上课方式,节省了学生的培训成本并倡导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实现培训效率的飞跃。在公务员考培领域,以中公、华图为代表的企业,也纷纷触网,通过线上授课的模式扩大考培的手段,并实现了营收的增长。
 12月8日至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简称“校联会”)2018年年会在福州召开。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发布了受校联会委托所作的成员校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校联会成员校总体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满意度指数最高,领跑全国高职。

    10万名学生为学校打分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张男星介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2013年开始从事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开发出大学生满意度测评问卷,并在全国本科、高职院校进行满意度调查。2018年5月,受校联会委托,研究团队在校联会成员校中进行了调查,调查所使用的模型和问卷,与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相同,因此可以与全国数据对照比较。

    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重大办学因素和重大教育政策的看法。调查以问卷形式,从教育期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几个维度指标,推导出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研究团队还将问卷内容变换角度,对教师和雇主两个群体进行调查,这样可以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对教育的满意度。

    本次满意度调查,共有206所校联会成员校自愿报名参与,最终有203所高职实际完成调查,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62所,国家骨干性高职46所,一般高职95所。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大三毕业年级学生,按照每所高职不少于600人抽取。教师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等,按照每所学校不少于50人抽取。最终,调查获得有效样本数据学生106502人,教师9800人,雇主2224人。

    10大满意与10大不满意

    “校联会成员校教育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国高职和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这是张男星调查报告得出的一个结论。据她介绍,这次调查,校联会成员校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6.39,比全国高职满意度指数高2.26,比全国高校满意度指数高3.15。其中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总体满意度指数最高,达到91.19。调查报告还指出,总体满意度排名前20学校的均值为86.64,远高于成员校均值(高出10.25);国家示范性高职在教育质量、环境、公平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总体满意度指数排名前20学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占据13席,获得了学生较多肯定;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高职满意度指数不高,排名总体靠后。

    从调查问卷中,研究团队整理出学生、教师、雇主最满意的10个方面和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校联会成员校办学的优势和不足。

    学生最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同学关系、教师备课充分性、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准则、贫困生资助、学习场所、顶岗实习收获、课程考核评分规则、企业教师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充足。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资源、教师教学和规则公平等方面比较满意。

    教师最满意的10个方面与学生有些不同,依次为:贫困生资助、考试评分公平、实习权益保障、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备课充分性、奖学金评定标准、处理不诚信行为的准则、参加技能大赛机会多、学生权益得到尊重。这表明,高职教师对学校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等方面最满意,且均值高于学生。从对雇主的调查结果看,雇主满意度指数远低于学生和教师,最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与同岗位其他学历毕业生相比薪水期望值较合理、人际关系较好、能力满足单位需要、收入与产出相比其他学历毕业生较合理、质量水平符合用人单位预期。

    学生感到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师生课外交流时间、国际化资源、餐饮服务、参与权、参与实践创新机会、社团活动吸引力、校企活动吸引力、表达权与监督权、心理咨询、继续升学机会。其中7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1项属于教育公平维度,2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

    教师最不满意的10个方面依次为:国际化资源、参与权、参与实践创新机会、师生课外交流时间、餐饮服务、学校反馈、课程教学有效性、创业支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企业教师水平。其中6项属于教育环境维度,4项属于教育质量维度。雇主最不满意的5个方面依次为:理论知识学习、实习质量、总体质量、总体印象和知识水平。

    三年里品质与能力的提升

    调查中,校联会成员校的学生自评了高职三年教育自身提升最大的几项品质,选择责任心的最多,占23.2%;第二是集体感,13.8%的学生选择了此项;第三为主动性,有12.56%的学生选择;第四为克服困难的能力,有11.18%的学生选择;第五为遵守规则意识,有7.96%的学生选择。

    高职教师感受到的学生品质提升和学生自评结果基本相符,责任心这项品质依然排在首位,有38.39%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选项,高于学生。排第二位的是主动性,有16.23%的教师选择这项品质,之后依次是集体感、诚实度、专注度、奉献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热情心和好奇心。和学生相比,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诚实度和专注度,而对于遵守规则意识、好奇心和热情心的关注低于学生。雇主调查中,责任心这项品质也排在首位,之后依次是主动性、克服困难的能力、专注度、集体感、诚实度、奉献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热情心和好奇心。雇主对主动性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学生,这也提醒高职学生要多关注主动性的培养。

    调查中,学生还自评了三年学习后自身提升最大的几项能力。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能力,选择这项的占19.68%。合作能力紧随其后,15.38%的学生选了该项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排第四,第五是就业能力,再之后是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外语能力。

    在教师问卷中,学习能力也排在首位,有45%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选项,远高于学生,反映出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视这一能力。合作能力排在选项中的第二位,而对于学生关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选择的比例非常低。与学生相比,教师更加关注就业能力的培养,排在第三位,之后是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雇主调查中,学习能力仍然最受重视,有23.81%的雇主选择了这一能力,高于学生。雇主对其他能力的重视程度依次是岗位胜任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就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和写作能力。

    对校联会成员校的改进建议

    张男星所率领的研究团队采用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对校联会成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环境落入了急需改进区,说明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教育质量落入次需改进区,对此高职管理者也应该关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落入竞争优势区,说明学校在解决教育公平方面比较好。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二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定期诊断机制。定期研究和改进教学问题,定期修订教材,更新教案,加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是建立制度化的师生课后教育交流机制。针对师生都对课外交流满意度低的问题,加大师生课后教育交流环节,可以规定教师每周有一定的课后办公时间,同时为师生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四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从物质、制度、文化等层面,为学生提供教育支持。增加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活动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增强实践育人能力,提高学生外语、写作等通用基础能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加强与示范校和骨干校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44号)精神与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高等学校申报推荐,并经专家评议,拟认定北京大学“慕课问道”等801门课程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17日至12月21日。

 

公示期内,如对认定结果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并写明联系电话。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务请于2018年12月21日之前通过快递、传真或电子邮件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逾期及匿名反映恕不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邮政编码:100816

联系电话/传真:010-66096925/66020758

电子信箱:gaojs_jxtj@moe.edu.cn

 

附件: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示名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8年12月14日

教思政厅函〔2018〕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23号,以下简称《双创工作通知》)安排和评审工作方案,经资格审查、专家通讯评审、教育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中审议、结果公示,遴选产生10个高校党委、100个院系党组织、559个党支部分别作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见附件1、2、3)。自本通知发布至2020年8月,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建设时间,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如下。

 

一、认真培育创建

 

各建设单位要按照《实施意见》和《双创工作通知》要求,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培育创建工作。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www.sizhengwang.cn/)上,为每个建设单位搭建网上工作平台(平台登录账号另行通知),各建设单位要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工作进展、经验成效。同时,教育部将结合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高校党建教材编写、典型案例结集出版等工作,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建设成果。

 

二、加强管理考核

 

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加强培育创建工作管理考核。各建设单位于2019年8月底前,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成果报告。教育部组织对各建设单位培育创建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各建设单位于2020年5月前,提交工作总结报告、培育创建成果。教育部对各建设单位开展项目验收工作,2020年8月公布验收评定结果。建设单位所在属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必要保障,推广建设成果,加强示范引领,确保建设实效。

 

三、严格经费管理

 

建设周期内,教育部按年度划拨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专项建设经费。第一期经费统一划拨(划拨方式见附件4),后续根据中期评估结果视情决定是否继续予以支持。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8〕13号)及有关财务管理规定,专款专用、规范高效、合理使用建设经费。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育部思政司:张明杰,010-66096684;许敏敏,010-66097682;传真:010-66096560;电子邮箱:zxc@moe.edu.cn。

全国高校思政网:杨璐遥,010-58582384;西绕加措,010-58581696。

 

附件:

1.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2.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3.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

4.经费划拨方式说明

 

教育部办公厅

2018年12月10日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确实出现了一定萎缩,关于“取消或减少中职教育”的声音甚嚣尘上。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背后都存在一条逻辑主线,中职教育的发展亦是。它的增减、兴衰与存废,并不取决于当下一时一地所发生的片面现象,更不受制于人们的主观需求,而是必然遵循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笔者以为,眼下,只要遵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多元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等基本规律,中职教育不但不会失去“半壁江山”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将在新时代下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的梯度性

 

产业升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从低端向高端梯级进阶的态势。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按梯级顺序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未来较长时期,低、中、高端产业共存将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当前,我国产业呈现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基本结构,决定了需要由“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构成的劳动力结构,进而决定了需要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从层次结构上,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当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产业,作为第二产业重要支柱的制造业也正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些转变都需要培养更多适合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据人社部统计,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为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而市场对于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创新型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已呈现一种越来越短缺的趋势。

 

中职教育是培养产业急需的中级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大量的人才需求,需要由同等比例的中等职业教育来满足,这就从体量比例上决定了中职教育还需要大力发展。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主导产业、人力资源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有巨大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中职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模式。

 

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双齿轮”模型关系。一方面,区域产业经济作为主动轮带动职业教育的运转;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水平等相互契合,作为辅助轮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当两者之间形成最佳齿轮比时,双齿轮系统即处于协调平衡的最佳状态。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职教育而言,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重心和路径。

 

事实上,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不尽相同。而以一、二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更是面临着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挑战,急需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人力资源。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普及高中教育等民生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中职教育仍然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与支撑。尤其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作为唯一能够到达最底层、最偏远、最落后地区的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手段。

 

学生智力的异构性

 

要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承认个体在生理、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采用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促成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职业教育正是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合适教育的契机。

 

一方面,职校生和普高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那些在升学考试中“落败”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仅仅是在注重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纸笔测试中不具备智能优势,他们的智能优势往往在纸笔测验无法体现的领域,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职场实践表明,职高生在营销领域就比普高生具有更大优势。

 

另一方面,中职教育为职校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提供了合适的发展机会。研究表明,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学习优势,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操作性与策略性的知识。职业教育恰恰能够针对学生的智能优势与认知特征,帮助寻找选择合适的职业领域与学习内容,开展职业体验、实践动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智能潜力,培养他们走上技能型、技术型、技艺型甚至是管理型专家的多元成才之路。

 

从个体发展看,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合其智能优势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将有利于学习的动机导向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促使其成为自己生涯发展的主宰者。从社会需求看,具备操作技能优势的中职学生,在接受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后,将成为我国工匠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高中教育的多样性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显现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才能的分化期,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指望通过单一的教育形式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多元需求都是不现实的。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存在同质化倾向,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扭转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现状,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各地普高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如宁波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划分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国际教育高中以及专业类职业高中等五大类。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为普高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借鉴,而且本身也是高中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形式,它在帮助学习者恢复智能自信、丰富高中阶段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社会多元化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显著功能。相较于单一化的普高学术教育,中职教育面向一部分更适合技术教育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职业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展个体的潜能优势,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最优路径。此外,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多样化特征,除了正规学校教育之外,还包括行业企业、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基于网络举办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达国家的示范性

 

通过改革教育与培训体系来培养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或技能人才发展战略。在这些国家,高中阶段职普比例都大体相当。世界经济合作组织《2017教育概览》显示,30个成员国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平均为34∶64,而大多数工业强国,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国家教育构架的主心骨,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占比超过50%。例如,瑞士65%、比利时60%、荷兰69%、芬兰71%、挪威50%、奥地利70%、卢森堡61%、意大利56%、澳大利亚58%。据2016年瑞士洛桑国际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榜单,前10名国家的职普比平均为62.34∶37.36。

 

发达国家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会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地位的弱化以及职普比的下降。事实上,中职教育正有力地支撑着像德国这样的制造强国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毫无疑问,在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绝对不会缺席。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的要求仍存在明显差距,迫切需要注重内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政府部门也需主动作为,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引导树立正确人才观,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经济社会地位、彰显其生涯发展优势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心理预期,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

2018年,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成就显著,人民群众在教育获得感不断提高的同时,关注热点也有所转移,有了新的期盼。

1.全国教育大会隆重召开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教育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教育改革中的“九个坚持”和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九个要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2.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扎实推进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教育成就时只用了一个数字,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最能综合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绩。自《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亿元,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1/4左右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育人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3.普通高中新课标发布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高中课程体系,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及评价结合起来,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4.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为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在明确设置标准、依法审批登记、规范培训行为、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举措。截至12月12日,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存在问题的机构27.3万所,已整改24.8万所,整改完成率达90%。广东、西藏、广西、浙江、上海、甘肃等14地整改完成率达95%,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5.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起步给力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表明了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迫切要求。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了未来五年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五大目标任务和十大行动。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1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师德建设。

6.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

2018年2月,教育部在招生入学工作通知中要求,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按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招生,严格控制学校招生计划。合理分流学生,适当稳定农村学校生源。同时,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实施了“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困难地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促进地方合理布局学校,增加学位资源供给。截至10月底,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为8.1%,超大班额比例为1.2%,大班额、超大班额数量比例较2017年分别减少了18.9%和48.7%,为近10年最大降幅。

7.职业教育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双提高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成效及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举措 。

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共设计推进了六大行动和20项活动。2018年,有9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近90%的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85.6%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92.7%的企业表示合作学校的毕业生符合岗位要求。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双双提高,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8.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地

为切实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8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在完善民办学校设立与审批制度、规范民办学校的内部治理和办学行为、规范集团化办学行为、规范培训教育机构、维护举办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调整。各地纷纷制定地方法规促进落实,如上海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试点,创新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江苏畅通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渠道,稳步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浙江推行“1+7”组合政策,着力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等。

9.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10.新高考推进引热议

2018年11月24日,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成绩公布后,考试成绩和加权赋分方式,受到社会严重质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2月5日,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决策依据不充分、决策严重错误,导致结果不公正、不合理”“决策程序不合规”。这次事件处理得当,及时回应了民意。高考是一项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尤其需要走好“平衡木”,以严谨、细致、公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筑牢高考的公平公正之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政策决策过程尤其要重视程序,广泛征求民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在中国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突出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今年9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大会强调:“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挥教育类型优势,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支撑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系统建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文化传承创新,以崭新姿态主动担起时代新使命。

 

一、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使命

 

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定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体系。在教育发展方向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重大战略和伟大梦想同向同行,要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职业院校要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牢记为国育才的使命,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办学治校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党组织要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地方需要、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这是教育的人才标准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人才素质标准上,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着眼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成才愿望,着力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技能、岗位能力、学习方法和综合素养,使其真正成为就业创业有本领、继续学习有基础、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塑造国家人力资本红利的新动能

 

牢牢把握“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式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长远大计是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教育强国建设大格局,以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为着力点,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职业教育类型优势,厚植中国技术技能创新发展沃土,塑造国家人力资本红利的新动能。持续回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的不利处境,时刻应对国家人力资源需求日益旺盛的时代趋势,抓住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两条主线,做精专业、课程、教材三类要素,统筹规模、结构、水平、效益四个布局,形成大规模持续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能力,不断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服务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当务之急是高等职业学校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劳动品格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实训教育各环节,一体化构建职业学校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和持续保持国家人力资本红利的新动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乘借中国制造腾飞之大势,占据全球技能技术竞争制高点,应对全球性的高技能人才紧缺、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和前沿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等一系严峻挑战,瞄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重大战略、高新技术应用和研发成果转化前沿,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技术人才、技能传承人才、工艺领军人才、青年应用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团队,以高素质工匠为支撑,力争实现生产、服务一线前沿技术工艺攻关、技术技能积累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是西北重要安全屏障、维护稳定前沿阵地、西部脱贫攻坚要塞、一带一路全域核心,战略地位特殊、面临问题特殊、所处时期特殊。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这里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从政治、战略和戍边的全局高度,以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高素质新时代戍边人为目标,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认真贯彻中央治疆方略,全面实施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深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根本在人,关键在教育”的总体要求,树牢全国大格局思想,强化新疆一盘棋意识,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特殊体制优势,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支撑新疆现代经济体系的兵团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内涵式发展”的互动循环,精准配置经济产业要素——职业教育要素排列组合,拿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看家本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类型优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为四梁八柱,在“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布局”“课程设计对接职业岗位”“教材应用对接前沿技术”等重要领域下功夫,大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社会吸引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推进高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实施“三优化、三调整”,在若干重大领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变化。一是优化招生生源结构,逐步扩大招收内地生源,强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人口“中转站”的特殊功能;二是优化毕业去向结构,扩大毕业生留疆奉献比例,着力培养“下得去”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强高职院校作为高水平人才“蓄水池”的战略功能;三是优化学生素质结构,大力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四是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扩大二三产业急需的专业规模,支撑“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五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对口援疆教师比例,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实际水平;六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教育经费、教师人才、工程项目等优质资源向为维护社会稳定、壮大优势产业、保障改善民生、支撑扶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培养项目倾斜。新疆是一个特殊地区,兵团是一个特殊体制,职教是一个特殊类型,学校初心不改,职教使命重大。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积极投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强国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教育方案、贡献职教力量。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