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当前,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的专业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对这些专业的综合与客观评判已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那么,这些专业到底办得如何?其招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毕业生就业情况又如何?不仅各所学校的院、系自己有一杆秤,社会、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也都有分布式的评判,特别是每年准备报考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更是有“研究式”的评判。


然而,学校、考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办学同行等对专业的评判往往是站在各自不同的方位、视野、立场进行的,难以做到100%的客观、综合和确切。笔者以为,评判一个专业应该逻辑地从这个专业的连年招生情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过程、专业主线(核心思路)、专业学生(包括历届毕业生)的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专业的社会服务、专业历史的产学研情况和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等九个方面进行,因为这九个方面本质上可以反映一个专业的基本轮廓与状况,如果给以数据充实,评判效果会更好,这正是当下专业评价应该做的工作。


一是专业招生情况。


一个专业连年的招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的生命力、办学实力与就业前景,“进口旺、出口畅”的专业一定是一个社会口碑好的专业。因此,评价一个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专业的招生情况,要看这个专业每年实际报考第一志愿的总人数、录取比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专业招生计划)、实际报到率(专业实际报到人数/专业录取人数),这几个数据能够反映一个专业的招生强度与招生实效。总之,有人读、有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一定是比较优秀的专业。


二是专业办学条件。


一个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是决定该专业能否办好的基础条件。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一要素是专业负责人,其办学责任心、学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学科带头素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专业的办学走向与办学可能情况。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二要素是专业教学团队,它应该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具有“双能素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包括满足教学要求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和一定比例的专兼职教师,还包括满足职业实训要求的一定比例的“双师”和一定比例的现代“双能(能讲理论、同时能指导实习实训)”教师。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三要素是实习实训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场地,且这些场地必须足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学习与操练的要求。


专业办学条件的第四要素是基本的教学设施,包括体育教育设施、素质教育设施、信息化教学设施等。专业办学的第五要素是专业核心(骨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校外教学资源。


专业办学的第六要素是课程开发与建设,包括国家级课程开发、省部级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建设情况等。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客观评判一个专业的核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包括评价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否满足教育部要求的“五个对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是否做好办学的市场调研,是否调研市场需求容量,是否了解产业人才需求与要求,是否收集用人单位关于专业的改进性意见,是否收集毕业生对本专业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以及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否建立了足够的教学资源并应用这些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专业的办学主线(核心思路)。


办学主线(核心思路)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和核心,是一个专业长期办学的主心骨。评判一个专业的办学主线可以深入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核心轨迹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一个专业往往有多所学校同时举办,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在全国有超过300所以上的学校同时开办,如果一所学校在举办该专业时人云亦云,不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就很难满足不同行业对同一专业的不同需求,因为像电网工程管理、市政工程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岗位,一定有其独特的行业要求,只有符合行业独特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能较好地满足相应行业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与要求。


五是专业学生(包括历届毕业生)的发展。


一个专业的学生成才与否与受该专业的教育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一个专业的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学生发展情况的评判,应该“历史+现实”地评判,要评判该专业在校学生德智体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更要评判该专业近3至5年的毕业生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情况,还要评判该专业历史的、一贯的毕业生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情况。那些同一专业、一门师徒、一脉相承的毕业生往往会打上该专业在校培养轨迹的烙印,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是综合地评价该专业的最有效与最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


六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入校经过培养后是否被社会广泛吸纳,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即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专业必要性、充分性的唯一试金石。因此,评价一个专业必须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对一个招生专业的评判,应该评判该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以上的一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自主创业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以及毕业生连续3年的月薪或年薪等。


七是专业的社会服务情况。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基本任务包括学历教育和社会服务(培训、鉴定、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咨询),因此招生专业的社会服务情况是评判一个专业办学情况的必然选项。


评价招生专业的社会服务时,第一要评价该专业的社会培训资质及其培训开展情况,对社会开展培训项目数量及相应培训开班数、年培训人和天数;第二要评价技术鉴定、技能鉴定资质及开展情况,包括技术技能鉴定的项目种类、技术技能鉴定工种数量及实际开展鉴定情况(鉴定项目、工种及鉴定人次);第三要评价各种社会咨询服务(工程设计、财会、法律、设备等)资质及咨询服务开展情况。


八是专业的产学研情况。


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产学研的程度各有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其普遍的教育教学形式之一。因此评判一个专业的产学研情况,不仅要评价该专业的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数量、参与教师及学生的人数、科研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获得专利的情况、科研获奖情况等,还要评价该专业参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项目情况,评价学生参与项目的类型、数量,学生参与人数及比例情况,教师与学生参与项目实际效果等。


九是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


一个专业的社会地位与知名度是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社会效果的综合显性体现。事实上,每一所院校都有其优势专业、王牌专业与品牌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同一专业在社会上有一个自然认可的非规则排序,排在前面的显然社会地位较高。通常支撑和评判一个专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学术、学科水平与成就)、专业负责人在教育教学与社会上的影响、专业拥有的教育教学大师、就业前景和就业后的待遇、杰出校友(成名成才毕业生)的社会贡献、用人单位历史的普遍评价(口碑)等。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高职(大专)院校单独招生,是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重大改革和有益尝试,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型技能人才,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总数的一半左右。近年来,高职单招院校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等全国数十个省市陆续公布了2019年高职单招的院校名单。职业教育独立观察者聚焦职教特别搜集整理有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



2019年全国十大省市高职单招院校名单







注:信息来源于各地区教育考试院、招生信息。名单如有出入,以各地教育厅公布为准。


毋庸置疑,高职单招对广大学子而言百利而无一害,相比高考,单招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两次升学的机会,而且还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竞争压力也小,可谓是一条升学捷径。


然而对主考院校而言,单招对招生有何益处?能缓解学校招生压力么?是否所有院校都重视单招?不妨看看院校领导怎么说。



//
单招保障了中职校部分生源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校顾问(原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认为:单招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职招生压力。不少高职招生困难,陷入发展困境,所谓“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因而这些院校愿意办单招班。


另外单招对中职校也有帮助,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升学班、就业班,如果不让中职班对口单招班,一部分中职学校将难以生存。对中职校来说,对口单招升高职也是吸引学生报考该学校的方式,也就保障了中职的部分生源。



//
单招的学生参差不齐、单招不是招生的决定因素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张主任认为:单招最早的时候是鼓励部分示范学校的政策,后来放开以后,其实是把竞争提前,在下放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公办、民办学校各尽所能。

辽宁的自主招生宣传,现在还是很火热的。对于所有高校来讲自主招生就是一个新的起跑线,都担心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下大力气做。


同时,单招也有一些弊端,好学校的出发点都是提前招一些好学生,但是当数量和质量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得不屈服于数量。对于学校教学而言,自主招生上来的学生参差不齐,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于学校招生压力,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本省的学校数量、生源数和各学校办学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单独招生最多是短期行为,绝不会成为决定因素。



//
有学生才有一切,“开源”招生是可取的
//



某教师对此表示,单招肯定对高职院校缓解招生压力有积极的作用。我和一所高职院校的招生处长有过一些交往,据他说,任何高职院校都有招生压力,差一些的院校想计划招满,好些学校则想多招好学苗。

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想了很多办法“开源”招生,诸如和一些中职学校签署“3+2”联合办学,这样可以将中职学生提前掌握手中。还有的一些院校试点“高职自主招生”,由试点高校自主决定考试方案,自主招生。

至于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由经批准单招院校自主组织命题、考试、阅卷、录取。作为国家授权学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在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若单招名额没有完成,可以将其计划列入到高考(或对口升学考试)计划。


即便如此,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单招效果也不尽人意,有些学科报名学生很少,高校只好放弃了已经准备好的单招试题,把单招考试形式由笔试转为面试。只要学生没什么太大问题,都会被录取。毕竟对学校而言,有学生才有一切,有了学生学校才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职业院校的老师、领导们,你们学校开始准备单招工作了么?

  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7个方面20项政策对职业教育提出改革设想,将职业教育提高到“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2月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质升级:“双师型”教师要“过半”

    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离不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要超过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

    据介绍,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

    如何实现“过半”目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表示,将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同时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此外,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黄伟介绍,要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分年度、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学习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深度转型:推动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

    《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

    对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表示,2018年及今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将主要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也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

    楼旭庆提到,要进一步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倾斜,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在高职或者专科层次,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为城乡新增或者存量劳动力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有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十三五”期间,100所项目高校将获得每校1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

    培育人才: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

    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也是《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介绍,“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但不作为学生毕业的限制条件。

    王扬南表示,教育部将联合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并积极发挥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教育部、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王扬南介绍,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3月启动,在部分省份和学校,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部署启动试点工作。

    多元办学:激发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

    对《方案》进行解读时,王继平表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这方面做好了,就把职业教育做好了。”

    《方案》提出,要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据悉,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王继平表示,在举办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但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管理是需要严格规范的”,不能“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不能违背公益性这个原则。

    作为一种全新类型,产教融合型企业将被挂牌认证。《方案》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据介绍,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兴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教育费附加减免政策,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校园招聘时都有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几乎是标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金陵石化2018年年底招聘的39名高职生却成了企业的“宝贝”,这些学生还没正式入职,就被其下属的各家公司盯上了,纷纷申请多要几个。为了防止这39个“宝贝”流失,金陵石化想尽办法,早早把他们“圈禁”起来进行岗前培训,“不给他们更多寻找其他工作的空间”。

堂堂央企内部竟然争抢起高职生,这种现象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一线技术岗青黄不接 大学生待不久,职校生进不来

据金陵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春节前,这批员工就被企业召集起来培训,而且春节后还在继续培训。这种培训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让他们提前适应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这批来之不易的人才流失。

金陵石化作为中石化下属的企业,许多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生都挤破脑袋要进来,为什么还会这么重视几十名高职生?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企业急需一批技术工人,招聘这些高职生是为了充实一线操作岗位。

作为传统的石油炼化企业,一线工人是企业的主要力量,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前两年,企业转型升级,在招聘中设置了一些硬杠杠,比如至少是本科学历,企业已经两三年没招聘高职大专生了。

企业的发展自然少不了高学历的管理和科研人才,但也不能缺少一线技术工人。实际上,作为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传统企业,目前该企业在技术工人岗位上确实出现了新的矛盾,一线技术工人年龄偏大,许多都已经四五十岁,工人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迹象。

据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些岗位,老工人退休后新人补不上来,最后不得不一人顶两岗。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不耽误生产,还有一些岗位的工作不得不外包出去,但是炼油石化工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工作外包也存在不小的风险,企业担负着很大的责任。

另一方面,企业招聘的大学生又在这些一线操作岗位上待不久、留不住,人才流失情况也开始出现。

所以2018年总部给了这些大专生名额后,我们非常珍惜,赶紧去了几所对口高职院校,经过笔试面试迅速选拔了39人。”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这部分人才将被充实到一线技术岗位上。

据了解,这些人才刚招聘完,虽然还要等半年才能毕业,但已经被企业下属的各家工司盯上了,都想多要几个“宝贝”。

让新员工愿意坚守一线岗位,要让人干得有希望、有奔头

从前些年该企业招聘员工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生都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进入企业两三年就能在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更愿意坚守在一线当一名技术工人。

据专家介绍,在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岗位的技术工人终身从事这一职业,不会轻易换岗或者转行,这让他们更有条件将工作做得更加精细,这也是为何德国制造能够享誉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了鼓励一线工人坚守岗位,金陵石化工资待遇向一线倾斜已经形成了制度,在这里当一名技术工人,不仅薪水、补贴普遍超过机关岗位,而且企业还为技术工人设置了完善的晋升通道,让他们干得有希望、有奔头。

比如按照规定,企业的顶级技术工人可以享受相当于副总师的待遇,目前企业就有两名技术工人享受了这样的待遇。另外企业还专门为技术工人设置了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职称,目前企业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工人近50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享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待遇。

不仅如此,企业为了给技术工人提供更好的展示机会和舞台,每年都举办很多项技能大赛,获得技能大赛的选手不仅可以晋升职称,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比如,对在2018年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中获得金奖的职工,公司给予每人8000元的奖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让许多技术工人愿意一直在岗位上干下去,许多机关干部很羡慕一线倒班工人的待遇。

招70名大学生剩下不到10人 人才岗位错配现象亟待破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人才的错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并非个例,甚至在一些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大学生也流失严重,这让企业感到很苦恼。

国内某在建大型水电站一家参建的央企负责人对记者讲道,该企业四年前招聘的近70名大学生,如今仅剩下不到10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一些大学生缺少吃苦精神、不满待遇,但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岗位的错配。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许多国有企业,在技术工人的招聘和培养方面往往片面强调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名校毕业,但这些高学历者往往与岗位很难匹配,尤其是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当技术工人。这一方面导致员工的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导致一线技术工人断档严重,高学历者留不住,高职、中职生又进不去,企业和人才都很为难。许多企业只能更多使用农民工,然后花费很大功夫去培训,但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企业需要不停地做重复工作,致使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管理者抱怨大学生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实际上,在许多企业,一些一线岗位并不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的岗位职校生能干得更好、更长久。相比本科生,职校生的适应性更强,他们愿意吃苦,同时流失率也较低。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技术工人、大国工匠,不少人没有本科学历,相当一部分是技校毕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突出贡献。如金陵石化的孙同根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大师,他当年入职时的学历也仅为中专生,但几十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成为企业顶级技术工人,如今在金陵石化享受着副总师级别的待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企设置学历等门槛,职业院校、技校学生已经很难成为这些企业的正式职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以往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也加剧了一线技术工人的匮乏。如今,一些国企也在想办法解决技工短缺的难题,比如有的企业规定,农民工在技术大赛中获奖,或者获得劳模等荣誉可以破格转成正式员工。但这种路径毕竟过窄,大多数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金陵石化“争抢”高职生的现象正凸现出一种转折:一些国企在人才招聘方面开始变得务实,更接地气。

近几年,国家围绕职业教育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据统计: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一半以上都毕业于职业院校。但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却把读职业院校当做成绩不好的“无奈之举”。此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是从中职、高职和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想办法,试图让就读职业院校成为考生们的“优质选项”。

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外发布,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

 

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不容小觑

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开设近10万个专业点,在校生约2686万,中职、高职教育接近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此次《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QQ图片20190222111817.png

△资料图/视觉中国

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据介绍,《方案》主要从职业院校、参与企业、专业教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QQ图片20190222111926.png

特困地区至少建一所符合当地发展的中职学校

为让更多人在接受职业教育中有所发展,《方案》也提出:特困地区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增强社会认可

本次《方案》中还明确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

鼓励企业参与 注重实践培养

《方案》中明确: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当前,国内已有一些大企业开始了办职业教育的尝试。《方案》就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实战”锻炼: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和实践两张皮。《方案》提出: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指导各地各校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QQ图片20190222111958.png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需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有好老师才有可能带出好徒弟。要解决以往师资实践能力弱的现状,《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QQ图片20190222112047.png

每年调1次专业 每3年修1次教材

当前社会新技术、新工艺等变化较大,要使学校变化密切跟踪市场需求,《方案》提出: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推进“学分银行” 启动“1+X”证书制度

此外,《方案》也提出,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而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未来也将发生改变,不再唯学历。据了解,从今年开始,部分试点学校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学历证书,也就是中职、高职或者本科,而“X”则是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

记者:出台“职教20条”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

  王继平: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对接市场需求、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但是与中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站位全局、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

  记者:此次政策有何创新点?

  王继平:一是明确办好类型教育的发展方向。该方案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了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为实现2035中长期目标以及2050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二是形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着眼推动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合力,责任落实既重视部门作用发挥,也突出地方统筹推进,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三是建立一批制度标准。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持续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四是推出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方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配套设计了具体工程项目,以重点项目体现改革导向。项目设计既充分考虑已有工作基础,也努力体现时代需要,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

  记者:下一步,将从何发力?

  王继平:要加强组织协调。目前,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我们将会同联席会成员单位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集中形成若干政策红利。各地要抓紧完善本地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巨大合力。要督促地方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将职业教育列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重点内容。我们正在制订具体激励办法,对改革成效明显的省份进行重点激励。我们将推动建设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其他试点,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提升培养质量。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引领,坚持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更大规模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推动多元办学。我们将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兴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教育费附加减免政策,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重磅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又被称为“职教二十条”,可谓职业教育领域的“硬核”文件,甫一发布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月19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其进行解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发布会上表示,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开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为实现2035中长期目标以及2050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其中,方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配套设计具体工程项目,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同时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如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本科职教试点等。在此次发布会上,教育部针对方案所提到的任务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

  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短短20字,却激起公众诸多讨论,如“变革以适应市场”“这是‘升级’还是‘降格’”“政策到了,关键是社会观念转变”等。

  之前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近几年来,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已出台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运用项目建设和试点遴选的方式,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对试点高校给予支持。其中,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探索。

  对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在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及今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将主要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独立学院转设也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

  楼旭庆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倾斜,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

  此外,楼旭庆表示,在高职或者专科层次,要积极拓展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扩展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城乡新增或者存量劳动力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今年3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

  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也是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此次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表示,院校在试点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的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处理好1与X的关系。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但不作为学生毕业的限制条件。

  王扬南提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实施,将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实行目录管理,建立退出机制。

  同时,王扬南表示,教育部将联合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并积极发挥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教育部、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王扬南介绍,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3月启动,从5个领域的证书开始,在部分地区遴选符合条件的院校开展试点,试点的省份采取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试点的院校采取自主申报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方式确定,未纳入试点范围的省份和院校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自行开展试点工作。“目前计划2020年下半年进行试点工作的总结,为全面实施做好准备。2021年以后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更多职业技能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X证书制度。”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绕不开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介绍,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31.5%;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39.70%。

  此次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可以预见,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招聘、聘用、培养等也将迎来新的调整。

  对此,黄伟表示下一步将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研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同时,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

  此外,黄伟提出要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印发《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聚焦战略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实施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

  “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项目,现在已经上级部门批准立项,今年上半年即将启动实施。”黄伟介绍,该项目计划实施的第一个周期为3年,将创建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并通过国家级团队的创建引导推动各地各校建设相应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为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黄伟表示将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

  黄伟强调,将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在教育部今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解读了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回答记者关于将资本引入教育的问题时,他表示:“欢迎各种资本进来,但是不能够违背教育公益性这个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的,放开并不代表就作为产业去办。”

  《方案》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对此,有记者提出放开资本进入教育是否有可能把教育当做生意做的危险。王继平表示,“向来教育都是欢迎社会资本进入的。但是,在职业教育这块,我们把握这一点的时候,一方面是要把公办的院校继续办好,另一方面也欢迎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这个领域中,但是要严格规范管理,文件里面提到了清单式管理,我们要避免把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这个绝对不行,因为它是教育,公益性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王继平介绍,下一步的工作考虑中还将推动多元办学,将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文化环境,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兴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教育费附加减免政策,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在王继平看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这方面如果做好了,我们就把职业教育做好了。”他表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到如何发挥好企业的作用,企业也应该是一个主体,可以通过几种形式,一是企业本身办学,按照中央的精神,这个仍然要鼓励,企业是可以办职业学校的,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甚至培训都能办,二是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办职业教育。“企业是需求者,但同时也是供给者。供给者是说比如企业应该提供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实习;需求者是指企业也是毕业生的接纳者、受益者。在欧洲发达国家,企业在职业教育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一次在20条里面专门提出了一个项目,即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我们会把社会当中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做得好的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在诸多方面的政策给予支持,包括财政、税收等,这在20条当中有明确的表述。我们正在制定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具体办法,等出台之后再作具体介绍。”王继平说。


今日上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19年第三场新春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具体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考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等众多问题。王继平强调,必须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站位全局、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

  据介绍,此次《方案》共提出7个方面20项政策措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确保如期完成历史交汇期各项既定任务,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

  王继平介绍到,《方案》以落实和改革为主基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坚定意志和狠抓工作落实的坚强决心,为我们指明了工作努力的方向。相较以往文件,此次共提出6项创新点:

  一是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方案》坚持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落实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明确办好类型教育的发展方向。《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了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为实现2035中长期目标以及2050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三是形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着眼推动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合力,责任落实既重视部门作用发挥,也突出地方统筹推进,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

  四是建立一批制度标准。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持续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是推出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方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配套设计了具体工程项目,以重点项目体现改革导向。项目设计既充分考虑已有工作基础,也努力体现时代需要,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

  六是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方案》下决心解决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新的方向和任务,例如1+X证书制度试点、研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探索本科职教试点、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

  关于《方案》下一步工作的考虑,王继平表示将从加强组织协调、督促地方落实、提升培养质量、推动多元办学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贯彻落实。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方案》。李克强总理多次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王沪宁同志也就职业教育改革作出批示。孙春兰副总理深入调研并主持会议多方听取意见,指导《方案》编制,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工作。

  一、起草过程

  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对接市场需求、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但是与中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站位全局、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

  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一个判断”“三个转变”“四个主攻方向”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方案》,并征求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内司局、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分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人的意见。文稿先后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在春节前夕印发。同时,启动了相关政策研究,拟于《方案》印发后陆续推出,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政策“组合拳”。

  二、文件的主要内容

  《方案》作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文件,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明确的目标相衔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确保如期完成历史交汇期各项既定任务,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

  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二是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打一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着力激发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五是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政策,落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的相关政策,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六是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支持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七是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三、文件创新点

  《方案》以落实和改革为主基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坚定意志和狠抓工作落实的坚强决心,为我们指明了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方案》坚持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落实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明确办好类型教育的发展方向。《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了今后5年的工作重点,为实现2035中长期目标以及2050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三是形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着眼推动形成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合力,责任落实既重视部门作用发挥,也突出地方统筹推进,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

  四是建立一批制度标准。把加快标准化进程作为打造职业教育体系软环境升级版的关键举措,持续完善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是推出一批有基础、可操作的重大项目。《方案》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配套设计了具体工程项目,以重点项目体现改革导向。项目设计既充分考虑已有工作基础,也努力体现时代需要,包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

  六是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方案》下决心解决一些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新的方向和任务,例如1+X证书制度试点、研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探索本科职教试点、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方案》是中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推动职业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职业教育要牢牢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努力“下一盘大棋”。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要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决策部署,加强与各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目前,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我们将会同联席会成员单位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集中形成若干政策红利。各地要抓紧完善本地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巨大合力。

  二是督促地方落实。国办已印发《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将职业教育列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重点内容。我们正在制订具体激励办法,对改革成效明显的省份进行重点激励。我们将推动建设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其他试点,促进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提升培养质量。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以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引领,坚持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更大规模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四是推动多元办学。我们将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文化环境,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兴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教育费附加减免政策,继续完善激励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路径,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19日在北京表示,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把公办院校继续办好,另一方面也欢迎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但要避免社会资本将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印钞机。
当天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王继平在会上介绍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情况。
现场有记者提问道“实施方案提到,经过5年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这种放开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行为是否存在把教育当生意做的危险?应该如何管理?”
“我觉得这应该作为一个利好的消息。”王继平回应称,职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这是要坚持的基本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教育向来是欢迎社会资本进入的。但是在职业教育这块,一方面要把公办院校继续办好,另一方面也欢迎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这个领域中来,但是管理是要严格规范的,相关文件也提到了清单式管理。
王继平表示,要避免社会资本将职业教育办成摇钱树、印钞机,这个绝对不行,因为公益性是教育最基本的东西。欢迎各种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但是不能够违背公益性这个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的,放开并不代表就作为产业去办。(郭超凯)

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记者19日从教育部获悉,这一试点工作计划于2019年3月启动。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介绍,1+X证书制度设计对于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的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试点工作计划于2019年3月启动,从5个领域的证书开始,年内陆续启动10个左右,在部分地区遴选符合条件的院校开展试点。目前计划2020年下半年进行试点工作的总结,为全面实施做好准备。2021年以后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更多职业技能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X证书制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除1+X证书制度试点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还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新的方向和任务,如研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探索本科职教试点、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

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86745a512981d62d2e3a9761be74cbea_02201133399138

 

2月18日,教育部与辽宁省、山东省、重庆市、宁波市在京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以推动相关省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着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主持签约座谈会并与辽宁省副省长李金科,山东省副省长于杰,重庆市副市长屈谦,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签署备忘录。

 


29e2f9a30d1c9fb9efb6720b3fb34dbc_02201134676500

 

陈宝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

 

陈宝生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他强调,备忘录签署后,部省(区、市)要共同努力,切实将备忘录各项内容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一是认识要提高,回答好为什么干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站在政治、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中的重要公共产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各省(区、市)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二是需求要搞清,回答好依据什么干的问题。要坚持需求导向,将国际合作双方的需求放在“大外交”格局,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中统筹考虑,摸清各自家底,平衡双方需求。三是主体要敲实,回答好谁来干的问题。各省(区、市)要敲实贯彻落实备忘录的责任单位、载体、渠道,采取清单式管理,把板子举起来,把板子打对位。四是对象要选准,回答好和谁干的问题。秉持“亲、诚、惠、容、通”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选准合作对象,不因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特色制约合作的规模、质量和进度。五是内容要明确,回答好干什么的问题。要立足当前,逐步推进,对访学、办学、语言、科技、人文交流、孔子学院等合作形式实行项目式管理,推进一件办成一件。六是步子要迈稳,回答好怎么干的问题。既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又要考虑到资源、时间、精力的制约,将决策、措施统一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上来,着眼于合作质量,稳步推进共建。

 

据了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印发以来,部省(区、市)协同不断推进,高校参与不断深化,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可视性成果不断丰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自2016年起,教育部陆续与18个省(区、市)签署了部省(区、市)共建备忘录。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7年,共有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64.85%。

教职成司函〔20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为加强专业设置统筹管理,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2019年拟招生专业填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填报工作要求

  (一)拟招生专业填报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的具体程序,登录“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网址:www.zygl.edu.cn),填报2019年拟招生专业相关信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高校专业信息填报工作的统筹指导,按时汇总、提交信息平台,并将本地2019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拟招生专业情况汇总表(表格在平台上生成、导出)加盖公章后报送我部。

  2017年各高校已对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对招生专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信息核验。各地各高校要以该核验数据以及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拟招生专业备案结果作为2019年拟招生专业填报工作的基础数据。开放大学、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按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的具体程序,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内开展拟新设置专业的填报工作。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现设全日制教育本、专科专业如有调整,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筹指导高校稳妥做好相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等工作。

  (二)时间进度要求

  2019年拟招生专业相关信息填报及材料报送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各高校拟招生专业填报:2月21日—3月31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报送:4月1日— 4月30日;

  教育部汇总信息并公布结果:5月1日— 5月31日。

  各高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业填报相关工作,逾期不再受理。

  二、加强组织管理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配套措施,明确专业设置相关要求并做好统筹指导和监管服务。要充分运用信息平台掌握并梳理分析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要建立健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发挥好专家组织在专业设置、建设、监督与评估方面的政策研究、论证评议和决策咨询作用。要因地制宜,制订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检查和评估办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高校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进一步督促高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各类高校要科学定位,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优化专业结构,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遵循高等继续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自我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普通本科高校应聚焦主业,集中力量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专业,并逐步减少专科专业数量,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和本、专科学生比例。高等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稳步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专业。开放大学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和服务面向,办好优势特色专业。

  (三)各地各高校要发挥好信息平台作用,将专业填报工作作为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明确工作职责,健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保证填报数据准确,确保信息平台平稳运行与专业数据信息安全,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2019年拟招生专业是指2019年填报、2020年注册学生学籍的专业。

  2.2019年暂不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目录》专业增补及国家控制专业审批工作。医学、外语、艺术等相关科类专业开设事宜执行国家现行相关政策规定。拟开设法学类专业的高校应充分知悉国家司法改革相关政策内容,按照有关规定稳妥做好专业建设。

  3.教育部将通过信息平台汇总公布专业备案结果,并与教育部成人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相衔接,实现数据共享。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相关事宜,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有关要求执行。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在信息平台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平台使用等相关技术事宜,请与技术运维人员联系。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立、李才、崔乃鹏

  电话:010-66097822;电子邮箱:dce@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邮编:100816。

  2.信息平台技术运维:苗林波、李征宇

  电话:010-57519531、57519078;

  电子邮箱:hangban@ouchn.edu.cn。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9年2月19日

中新网客户端2月19日电(杨雨奇)19日,教育部就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表明, 2018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在校生2685.54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03万所,年招生559.41万人,在校生1551.84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37%、39.47%,发展规模世界最大。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资料图: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78所,在校生99万人,中职院校428所,在校生81万,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194所,在校生33万。在校生数量不少,但是专业布局和各专业学生数分布不合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尚绪强委员说,目前毕业生就业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机构性矛盾,人才结构不合理,建议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创新,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办特色专业。


尚绪强说,在技能技术人才专业方面,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专业人数少,而且机械大类越来越萎缩,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过度膨胀,机械类十多个专业招生数量不如电子商务或者会计一个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比例比较低,职业院校规模扩展较快,专业设置同类状况严重,对技师学院、技工学校重视度不够,实训投入不足。


对此,尚绪强建议,加强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一线技能岗位就业成才;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吸引更优秀人才;要优化薪酬体系,鼓励技能岗位成才;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创新,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办特色专业;重视技工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技工学校在技能人才中的优势。


尚绪强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产业发展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产业最有发言权,所有职业学校不能闭门办学,要到企业中去,企业要到学校中来。尤其是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快、科技含量高,学校的条件跟不上产业发展,应制定政策、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企业根据产业需求,探索与高职院校合办特色专业。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这会对各地现有的公立职业学院产生影响吗?


@娇羞帝老师


会产生影响,这个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力度很大前所未有,答主这两天都在仔细阅读这份国务院发的改革方案,抛开一些喊口号的地方,发现对现有职业院校带来的主要实际的影响,也就是干货有:



1,定位变化,针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从以前的层次教育变为类型教育。


2,多元化办学,公办职业院校从普通的教育办学转变为企业社会多元化参与,政府统筹管理。


3,企业参与,企业不仅参与校企合作,还可以参与与政府合作办职业院校,而且校企之间的合作将会空前加强。


4,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创办应用技术类专业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5,师资力量完善,原则上职业院校老师不再直接从毕业生当中招聘,而是从具有三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当中招聘,个人认为对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结构冲击较大。


6,招生,开启了职业教育招生多元化的道路,今后职业院校会从退役军人和退役运动人中招聘部分生源,一些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也可以进中专接受中职教育。


上述几个方面是个人解读的干货,也是今后对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办学条件及性质以及学生造成最大影响的几个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即将迎来大变局。


@慈江退士


我认真学习了国家出台的职教改革文件,并联系当地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现有的公立职业学校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与考验:其一,国家提出中职高贯通后,现有中职的老专业会受到冲击与挑战。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没有了。其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渠道拓宽了,自主性增强了,地方性“小政策”会逐步失效。其三,各地的中职高学校都将面临着自身专业的转型与提升,这是一种产前的疼痛,让人难受。然后,是痛定思痛,必须实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苏恩涛


会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第一,会对公立职业学院的规范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会对公立职业学院的高水平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影响招生。

第四,影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第五,影响教师队伍建设。

第六,影响学生就业。


@中桥国际教育


现在的大学教育重形式,轻实践,学生毕业以后,缺乏动手能力……形成了大量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招不到优秀员工的尴尬局面……国家高层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推出职业教育方案改革二十条,肯定对会对公立学校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不过具体效果还要看政策的具体执行!


@夜阑卧榻听风雨


世界五百强,国家五百强,国家级,省市级企业都应该和高校签订订单式委托培养!这样可以避免高校盲目招生,最终让学生学不能用!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对国家社会都是浪费!高校专业设置要以实用为准!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先见习,再模仿,再独立操作!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国家要根据地理位置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如东西南北中合一所,这些学校要联合办学,建立统一平台,共同研究怎样培养高素质高实践能力的顶尖职业高手!要对准社会需求办学,不准金钱至上,盲目扩招,各自为战,抢夺人才!

最近,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教改革“二十条”举措,其中更明确从2019年开始,将启动实施职校“1+X”证书制度试点。


今年启动1 + X证书制度试点


所谓“1+X”,就是1张学历证书+X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中职和高职学生只要拿到一个学历证就可以毕业。但方案实施后,职校学生除了学历证之外,还要再取得一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毕业。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门槛”的抬高,既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所区别,也体现了对职校生复合型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本领的要求的提高。


不少职校学生表示,有压力也有动力。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赵紫杭坦言,他目前只有两本专业技能证书,新政对他们技能要求更高,因此在日后还有两年的时间内,他会选择更多感兴趣以及擅长的专业,去考取它们相应的适用性证书。




当前在江苏,部分职业院校已经为适应“1+X”改革,做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如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泛专业、宽基础”学习将试点:学校最好就业、最适应当下需求的专业课程,将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开选修”,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这些专业的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张荣胜介绍:“信息化的、通讯的、物联网的这些技术将浓缩到所有专业里面去,而原来只有相对应的专业才能上这些课程,泛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基础更宽厚,也更好适应新需求。”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打通深造通道


针对职校生继续升学通道不畅的问题,《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目前在江苏,“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绿色立交桥已初步打通。省教育厅方面表示,接下来将在学前教育、护理、现代服务业等社会急需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


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方案》明确,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和《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9号)等政策要求,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现就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 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改善技工院校的创业环境,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力争使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创业培训,准备创业的学生都能得到创业服务,已经创业的学生都可获得创业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技工院校学生投身创业,着力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职业技能实现创业创新。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到2025年,技工院校创业师资轮训一遍,在校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基本做到全覆盖,投身创业创新的学生有明显增加,技工院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有明显提升。

二、 主要任务

(一)普及创业创新教育。各地要加强技工教育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将创业创新课程纳入技工院校教学计划。支持技工院校将创业创新意识教育课程与公共课程相结合,将创业创新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创业创新意识教育课程和市场开发、企业管理等创业创新实践课程,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实际情况,开发技工院校创业创新课程教材。注重在校园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举办创业创新讲座和论坛,邀请成功创业者特别是创业成功校友传授创业经验。要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工坊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创新主题活动。

(二)加强创业培训。各地要建立健全技工院校创业培训体系,根据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实际需求和具备的职业技能水平,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业培训(实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等实体开展各类创业培训。鼓励技工院校引进或开发创业培训课程,支持技工院校组织开展马兰花中国创业培训示范项目。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配备,切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开设毕业学期创业培训实验班,帮助应届毕业生投身创业。

(三)优化创业服务。各地要指导技工院校对接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咨询服务机构、“互联网+”等载体的作用,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安排、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多样化服务。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创业投资人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支持技工院校建立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活动。支持发展一批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为创业学生提供低成本场所支持和孵化服务。支持在技工院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各地可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和孵化效果,按政策规定给予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申报省级和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地要积极拓展创业扶持政策的适用范围,将自主创业的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政策扶持对象。要指导推动技工院校帮助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毕业生申请享受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技工院校引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为毕业生创业拓展融资渠道。技师学院高级工班及以上的创业学生,可参照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技工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

(五)开展创业创新竞赛。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创业技能等专题竞赛,规划开展校级、市级、省级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鼓励技工院校积极参与“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等各类创业创新比赛。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可开设创业训练营,从中选拔各类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团队。各类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团队可优先得到创业政策扶持。

三、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社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技工院校要落实推动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分管校领导负责学生创业创新工作。

(二)细化实施方案。各级人社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区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技工院校要制定本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分工和具体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地要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力报道技工院校在学生创业创新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以及成功创业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地实施工作的情况,请及时报部职业能力司。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8年12月18日

近日,人社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人社部发〔2019〕5号,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各地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就《计划》的出台背景和有关政策解读等,记者采访了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

 

请简要介绍一下《计划》出台的背景?


  答:近些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一直保持稳中有增,目前已接近3亿人。《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农民工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和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社部始终把农民工技能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等,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经过各地努力,2014—2017年,全国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856万人次。但从《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数据来看,全国农民工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6%,说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制度政策不够完善、覆盖面不够广泛、规模需要扩大、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的支持度不够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户籍、已从事或拟从事非农产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针对群体和时代特点,研究制定了《计划》。


新生代农民工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扩大培训规模?


  答:根据调研和课题研究结果,在就业和培训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体现出的特质是“两高、两强和两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技能提升意愿强、创业意识强;就业稳定性低、技能水平低。为此,我们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的目标任务,确定为实现培训的普遍、普及和普惠上。在政策设计上,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核心受益群体,通过多种举措,鼓励农民工、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参与到培训中来。


  在具体措施中,我们明确将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劳动者都纳入培训计划,在不同就业形态对应的培训中,分别提出创新举措,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对准备就业人员,提出对登记培训愿望的农民工,在1个月内提供相应的培训信息或统筹组织参加培训。这个时限要求,能尽量适应农民工最迫切的就业需要,提供技能培训。二是对已就业人员,提出鼓励企业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具备条件的技能人才,开展岗位创新创效培训。强调加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爱岗敬业,追求精益求精。这项措施,重在鼓励用工单位将农民工培养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稳定就业的劳动者,实现农民工与企业的双赢。2018年人社部在全国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已经要求各地将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出精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优先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或技工教育。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乡村振兴正在蓬勃开展。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脱贫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一举措,将积极促进贫困劳动力脱贫,并防止返贫。四是对拟创业和创业初期人员,提出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开展以创办个体工商户和创办小微企业为中心的创业技能培训。对已创业人员,持续开展改善或扩大企业经营的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和企业经营指导。这一举措体现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创业技能的要求,并充分考虑了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情况,将帮助更多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培训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质量,在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方面,将有哪些新突破?


  答: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根本有效途径。我们深入分析了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部分地区的经验作法,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在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做法,明确提出新要求。一是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我们明确提出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量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促进他们成为产业工人。要改变传统单一的集中授课、填鸭式教学等模式,逐步推广企校合作、工学一体化、“互联网+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多媒体资源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二是扩大培训供给。各地培训机构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培训规模和效果。我们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示范激励,带动社会培训资源参与。逐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推动落实劳动者自主选择、按标准领取补贴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三是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检测培训质量效果的根本指标也是就业。为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我们明确提出,支持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等建立联合体,开展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推进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联动对接,延长新生代农民工跨区域培训就业服务链条。

  

为推动工作取得实效,人社部门将做好哪些组织实施工作?


  答:文件出台后,关键在于抓落实、见实效。我们指导各地人社部门从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科学规划工作,切忌搞“数字培训”。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一些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要做好衔接融合,人社部门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牵头职能。人社系统内很多部门涉及农民工培训工作,更要形成合力,“分工不分家”,既明确职责,更要密切协作,打好组合拳,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农民工培训促就业做成人社系统的品牌项目、民生工程。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地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强调减少参训人员培训费“先垫后支”情况,探索培训券补贴方式。支持引导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合理使用。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对职业培训和技术工人待遇等各项惠及农民工、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加强宣传解读。及时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强调每年至少对乡(镇)、村有关工作人员开展1次政策培训。工作重心下移,乡(镇)、村要加强政策宣讲和典型宣传,激发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成才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


人社部将抓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扩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工作调研督导,研究解决较为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政策措施,与“春潮行动”、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技能扶贫千校行动等工作做好对接,统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