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行企动态
展开全部

联想职业教育集团今天正式成立。该集团由国际500强企业联想集团牵头,联合110所职业院校、多家行业学会和科学院所以及30多家相关行业知名企业共同设立。集团将围绕IT产业人才培养需求,打造资源共享、课程融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学研共同体。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朱之文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界的不懈努力,也需要产业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联想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迈出了联想集团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一步,标志着联想集团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深度的阶段。对于进一步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我国信息技术的培养水平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也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朱之文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集团比较松散、各方职责不够明晰、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没有将各方面的办学资源真正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迫切需要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希望联想职业教育集团能聚焦重点进行探索,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优质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研究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完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共赢多赢的格局。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200多个,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职业院校,合计3万余家企业参与。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5月9日,位于安丘市郚山镇的欧力菲德(山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家年生产牛、羊饲料7万吨的企业,是由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合资企业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与法国格隆集团共同出资6000万元建设的一家高科技饲料生产企业,配备有最新的布勒全自动生产线。“合资企业的正式运营,是我们畜牧职教集团股份制‘校中厂’发展的最新探索,也搭建起了企业与学校、外资合作交流的平台。”山东省畜牧职教集团理事长、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院长郑立森说。

欧力菲德(山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合力牧业是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股份制“校中厂”。5月12日4:30许,在位于安丘市郚山镇五龙湖畔的合力牧业饲料加工车间内,53岁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高级畜牧师李艳慧正在指导工人们加工饲料。“为了保证牛奶质量,我们对饲料、喂养、防疫、挤奶等各项程序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目前,牧场一共有1000头奶牛,每头奶牛一天的‘生活费’就是54元。”2013年开始常驻企业的李艳慧告诉记者,她从事奶牛养殖行业20多年,被学校派驻到合力牧业担任技术经理,负责公司的生产技术,每到春秋两季,学校学生还会轮流来企业顶岗实训。

2010年6月,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畜牧职业教育集团。但国内一些职业教育集团面临“集而不团”的现状,合作多为浅层、松散型,并未真正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如何真正让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良性运转、最大限度地帮助学校发展?我们找准利益结合点、合作切入点,发挥各自优势,以股份制为纽带,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校内实训基地,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办学,共同培养人才。”郑立森说。

为此,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吸引国内外大型畜牧企业,先后与北京大北农集团、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潍坊鑫盛食品有限公司、法国格隆集团等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学院占20%—40%的股份。这些合资公司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科技服务于一体,对内是山东省畜牧职业教育集团单位的公共实训平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对外是各自独立的法人企业,企业共建共管、责任风险共担、资源利益共享。

记者注意到,真正吸引企业参与办学的,还是互利共享的利益驱动机制本身。“我们擅长管理企业,学校的优势在于人才与技术。学校与我们共同投资创办企业,而且还派驻高级畜牧师来担任我们的技术经理,帮助企业提升关键技术环节。目前,在学校帮助下,企业的鲜奶和酸奶制品凭借高质量已经占据了潍坊市场。”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涛说,企业盈利后在公司专门安装远程视频示教系统,以便让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教室实时看到奶牛饲养管理的全程视频。

目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已经成为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多元共建、校企融通”办学体制和“扁平管理、对接直通”运行机制的良好载体,创建了校企融合办学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我们将坚持股份合作、强强联合、融合共建的路子,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合作模式。目前,位于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园区内的、投资千余万元的集团培训中心正在设计当中,投资近两千万元的宠物实训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院长张绍秋说。缘于摸索出的这条行之有效的路子,2014年,山东省畜牧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教育部确定的17个对口支援西藏和4省藏区的职教集团之一。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的实践

2015年,海尔集团国内第一个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海尔精英班”在沈阳市化工学校高分子专业成立。对于海尔集团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找一个长期战略伙伴,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沈阳市化工学校——一所中职学校成为首选?海尔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李瑞友说:“‘精英班’的建立源于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源于沈阳市化工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良传统。作为企业,我们可能并不完全懂教育,但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员工,也知道什么样的课程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员工。沈阳市化工学校的课程改革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往往一味遵循学术教育的传统,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弱化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职业性,与国家职业标准脱钩或者疏离,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沈阳市化工学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2009年起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并做了大量研究,从最初的实训基地规划到每一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职业标准的内容,开展企业调研,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到学生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课程是职业教育各元素的核心,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是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蓝图,也是组织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而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某一职业(或工种)的活动内容,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该职业所需的能力,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所提出的规范性要求,自然应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参照标准。从业者的工作能力,是根据特定岗位的需要,从相关的学科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使之建立关联,再加上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构成。因此,其课程结构与普通教育的学科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当有益于学习者建立这种关联,合理的做法就是将知识的组织方式对应胜任岗位所需的能力,使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沈阳市化工学校找准了与职业标准衔接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打破学科界限,以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为项目设置课程结构,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

国家职业标准是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胜任特定职业所需的能力。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而言,应重点分析每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并在国家职业标准中找到定位。围绕这种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干,以理论知识为枝叶,组织课程内容,使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中,并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结合,推进“双证书”普及率,使之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不意味着局限于标准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橡胶职教集团的作用,将新的工艺和岗位需求,与教学实际需要加以整合,兼顾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年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不断深入,使沈阳市化工学校高分子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年,高分子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2013年,承担教育部、行指委委托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专业、橡胶工艺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制定;2014年,参与国家橡胶标准委员会《硫化橡胶中铬含量的测定》等5个国家标准的研发;2015年,高分子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不断吸引知名企业的关注。自2013年起,海尔就与高分子专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衔接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标准、组织模式等全方位对接,于是有了全国第一个海尔精英班的诞生。

(作者系沈阳市化工学校教务处处长)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需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联想教育秉承联想产业报国理念,以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为己任,输出联想最佳实践,致力于以联想“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营造校企文化共融环境,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IT职场新人。满足IT产业链人才需求,成为构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优质平台。从人才标准制定、专业共建、师资培养、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实训开发、促进就业等多方面,与职业院校全方位合作,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生产与教学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形成企业、院校、学生三赢的人才供给链,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联想集团发展30年以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互联网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联想在职教领域的校企合作探索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联想成立于1984年,起步于中科院的一间20平米的传达室,由柳传志与中科院计算机所11名研究人员创立。联想发展30年以来,涉足了多个产业,联想集团属于联想体系的IT产业领域,联想体系还涵盖神州租车,物美超市,以及化工、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联想集团坚持自主研发和投资并购相结合,推动自身快速成长。从1984年成立以来到2014年著名的两大并购壮举,并购IBM公司PC和X86服务器业务,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发展到今天联想已经成为年销售额达463亿美元, 拥有全球6万名员工,客户遍布160多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2015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231位。联想的业务遍布全球,从发达国家一直辐射到亚非拉国家。与此同时,联想拥有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员工来自于全球50多个国家,使用语言超过40种。特别是最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有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7个不同的国家。联想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整合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为中国企业服务的公司。这些成绩都让联想人为之骄傲,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要地位,不仅需要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在全球市场具有影响力,也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院校培育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联想传统服务模式的挑战与机遇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去30年联想的模式很成功,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联想面临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一直以来联想的服务质量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褒奖,因为联想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服务网络,在全世界有将近2万名服务工程师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中国有16个区域管理平台,2000多个县级市部署了2015家联想合作服务网点,还有138家直营的服务中心。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的传统服务结构,是联想花费了20多年时间打造的,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今天这样的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课题:市场和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例如手机的使用需求变化,很多用户都面临过手机碎屏、手机软硬件的各种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过去联想是以产品为核心解决问题,网点只服务于联想的品牌产品,过去的客户有时间也有意愿到服务中心接受服务。但是今天的时代是以客户为中心解决问题的。用户使用的手机是多品牌的,今天的用户更希望手机的各种问题能够获得上门服务。联想正在打造一个名叫“想帮帮”的O2O的平台,让手机维修这件事做到既可以上门服务,又可以便捷便宜。这样的模式从价格、交付方式、服务情景和消费用户的类型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就是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模式。例如从仅服务联想产品用户转变为服务多品牌的3C产品用户,从过去的只提供维修服务转变为买用换修的全系列服务。目前联想正在北京试点,推出49元上门的服务,价格极具诱惑力,但并不是烧钱补贴的模式。传统维修过程中,工程师上门服务的市场价格是100-150元,工程师能够得到的收益是15-20元,80元左右是中间层的各种费用。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今天服务的工程师都来自联想,未来O2O平台的工程师体系将面向全社会的人员,即使不是联想的员工,只需要通过联想的上门工程师的认证即可。通过这样的平台客户直接和工程师建立联接,就可以极大提升工程师的个人所得。但是,这个模式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培养专业的人才,联想称之为“入模子”的员工培养,首先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其次是职业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创新模式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息息相关,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未来校企合作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学生不用成为企业的员工就能工作。例如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接单获得收入。目前联想在北京的职业院校正在选拔相应的人才进行试点,去尝试更加深入的产教融合模式。

三、联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需要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举。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能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校企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的原生需求及存在的不足。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满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学校有三个层面需求,一是基础育人的需求,如课程体系、教师培养。二是社会服务需求,如设置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三是价值实现的需求,能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应的企业的需求:第一是人才获取的基本需求。例如联想想帮帮的平台,需要招聘符合联想标准的人才。第二是企业发展需求,科研成果的转化等。第三是价值需求,联想的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输出共享,同时能够培养联想的粉丝等。联想发现现阶段从企业视角来看,企业用人和学校育人存在偏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人才标准和学校培养目标脱节,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要求滞后,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熏陶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运作机制不畅。

(二)联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两对五共”创新模式。

为了做好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联想从决定做职业教育开始,就思考如何能够产生价值,联想借鉴了中外各国人才培养的方法经验。联想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和学生培养相关的课堂要素,例如教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实习的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等等。从这些方面去深入研究,不断回答谁来教,怎么教,教学发生在什么样的硬件软件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联想甚至去研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大师的教育理念,反思联想的教学法、课堂、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例如美国对教师有21条评价标准,那么联想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教师的群体又可以细分为授课教师,班主任教师,他们有什么区别分别有什么标准?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和联想正在合作,联想研究了500位班主任,去探索班主任的岗位能力模型是什么?班主任岗位要求是什么?培训体系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几年联想教育在一路探索不同方法的优劣,而且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真正实践在不断探索。

联想提出了“两对五共”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两对,就是校企人才战略对齐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企业从愿景使命出发,制定业务层面的发展战略,设计组织职能层面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样学校也从产业人才需求出发进行专业设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校企双方要在人才战略和培养方面做好对接。所谓五共,第一是校企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共建,基于真实的岗位能力模型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搭建“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业化教学平台,借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如供需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任务导向的情景学习,学中做,做中学的行动式学习、双导师制的项目化教学、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的机制等。第二是校企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课程体系共接。针对在校学生从毕业进入职场到工程师、技术专家的职业发展周期,联想教育基于个人职业发展生命周期提出了从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素养、技术课程到进入职场后的各项技能认证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培养在移动开发、云计算、服务器、IT运维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是校企双师型师资标准与培养模式共创。在现有教师素质模型基础上增加新的能力和经验,如应用型科研工程能力、企业实践到教学成果转化能力、企业文化导入分享与传播能力。学校也应该重视双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制定配套的政策去激发教师培养自身双师能力的积极性。第四是校企工业化实训标准和环境共生。联想会在合作院校建立工业化的实训基地,让企业的业务入校、企业导师入校,将联想的客户服务流程和工具平台引入校园,共同输出产品与服务,输出双师型的教师和专业IT人才。例如目前联想有手机保险的业务,这块业务涉及的手机维修工作可能在未来铺设进合作校园的实训基地,既能解决企业的用人,办公场地的问题,又能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输出社会服务,成为真正的产教深度融合。第五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基于联想著名的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的5P文化。联想针对学生开发了一系列职业素养教育、针对校长、中层管理者和班主任教师有关于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建设和教学方法的课程。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也从未止步。联想教育专注于打造最具就业竞争力的职场新人,致力于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首选校企合作伙伴。希望通过企业的努力以及与院校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迈向新的辉煌。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为代表的“智”造引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代表的产能转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代表的创新驱动,作为各产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三个突破口,为我国产业升级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在此关键时刻,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为核心理念,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支撑中国制造2025 

实现“智”造引领

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希望建立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工业体系,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解决就业问题,进而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键点是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只有瞄准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需求,补齐自身短板,加强统筹规划,增强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才能逐步建立起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行动计划中将服务“中国制造2025”单独列为一条,提出针对性措施“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的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特别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八项挑战,提出“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此外,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行动计划中还分别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这些措施必将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支撑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能力。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实现产能转移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战略。行动计划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作用,提出高职教育要借此机遇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请进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走出去”,特别是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建立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行动计划从三个方面强化高职教育改革开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一是在政策层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二是在教学和人才标准方面,支持高职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订,开发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三是校企联动,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积极走出去,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职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四是适应需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这些措施,以教育为引导促进官民合作,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往来越来越频繁,基础越来越坚实,务实合作必然越来越红火。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实现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

行动计划对高职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提出创新创业的基础是,“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其次,提出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再其次,提出将积极探索面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机制,如“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与企业共同建设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行业企业拥有先进的应用技术且更新较快,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从技术技能积累的角度出发,行业企业要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才能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 

促进协同育人

行业是产业的代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给的有效途径。

行动计划把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通过调动行业组织的参与来丰富高职教育的改革路径,行动计划总计65个任务、22个项目,其中有31个任务和项目,行业是负责单位之一,成为落实行动计划的主力军。二是以转移政府职能为契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指导高职教育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三是改革创新高职质量保障机制,提出“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职业院校自愿参加。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教育部认可后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首次提出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作者系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企业不可缺位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是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突出其显著的职业性要求,企业不可“缺位”。

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的直接载体,最熟悉市场的需求;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最了解产业的需要;最务实的行业用人标准和最先进的产业技术变革都由企业最先感知,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都在企业最先运作。因此,脱离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抛开企业谈专业设置与开发、谈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都是空谈。

如果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能够实现“在校实训=校外实习”、都能有“上学=上班”的真切感受,在毕业时都能达到“毕业生=行业合格入门劳动者”的能力要求,那么,职业教育就会更有生命力!

产教融合回归本质,企业不是“乙方”

伴随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新商业形态、新组织调整和新技术应用的进程都将明显加快,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将成为所有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对学生迅速适应已有岗位和调整后岗位的能力要求将更高。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产业的快速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在三个方面加以回应。第一,这个时代要求职业教育比以往更加开放办学,拥抱企业,以适应产业变革。第二,这一变革对职业教育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对产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企业从业经验和实践经历将成为教师的必备要求。第三,新技术在教学中将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必将快速渗透职业教育过程,最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产教融合的实质就是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内置于产业链的过程中,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前延到院校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本质!

如何定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企业不是作为乙方来参与,而是需要企业与院校进行良性互动、协同共建,发挥各自主体优势!目前,教育界把企业当乙方的现象普遍存在,如:院校希望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和目标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但院校实际育人情况难以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鉴定都是由教育界来做,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等等。产教分离的十年,企业不信任院校,院校也没有真正建立为企业服务的机制与文化;产教融合的新十年,企业将与院校携手创新发展、共育人才!

企业成真正“主体”,职业教育更接地气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为什么企业是主体?企业在用人需求、能力要求、岗位吸纳、税收缴纳、薪酬支付等方面均有主导话语权并且是落地实施的主体。企业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根据企业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确定其参与举办、治理职业院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及程度。但毋庸置疑,只有让企业以“主体”的身份深度参与,才能让职业教育更“接地气”!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提速专业教改。职业院校能否办出特色,基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否推行成功,这很大因素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建设从“企业”向“学校”倒推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让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助力提速特色专业教改,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企业核准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让有企业实践经历的老师承担;人才培养结果交由企业参与检验与评价。在与院校合作过程中,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不断地研究符合时代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经管相关人才需求、岗位胜任力模型,并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中,把企业真实场景、业务流程、岗位工作和案例数据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把互联网平台应用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认证与就业服务,与院校全方位建设实践育人基地。2015年,新道教育研究院自主编著了《中国经管实践教学发展报告(2015年)》,从企业视角研究了中国经管类实践教学市场和案例,填补了空白,为教育界和产业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企业成为“领投人”,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最终将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新常态下,校、企需要协同发力、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例如:院校最强的是文化根植能力和环境资源,可进行场地、经费的适度资助;企业可做创新和创业意识激发及能力训练支持,把实际项目引入到学校里,进行实用的师资培养,并做投资引领、孵化服务。

企业实践将成为教师必修课。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师资而言,必须是讲师与工程师的复合,即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指导。因此,帮老师走进企业,校企联合制定体系化的培养方案将成为促进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和内容。负责任的企业,会在培养方式上,加大教学体验、实践演练的教学互动引导;在培养内容中,以企业真实项目,真实业务流程与数据作为案例解析;在主讲师资上,以具备丰富企业经验的企业专家讲师为主导;在师资服务上,提供在线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培养后效果检验与认证。日常培养跟踪时,定期以说课比赛、师资公开课形式,鼓励跨校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以校企合作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理实结合。

准确定位发挥优势,企业不做“新婆婆”

一方面,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和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如在我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要进一步明确和凸显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功能定位,以及权利、义务和责任,为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法律保障;推进跨界融合,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型企业”的法律地位,将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表彰奖励等,带动更多的企业愿意支持、兴办、服务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赢发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需准确定位、理性认知其责权,发挥其在产业、行业的资源优势,适度把握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让企业变成“新婆婆”,不能违背或过多干预正常的职业教育规律。由于企业根本性定位还是赢利性发展,故作为职业院校的兴办者,企业则未必就是最适当选择。

因此,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在产教融合快速推进过程中,既不能总把企业当职业教育的“乙方”,也不能矫枉过正把企业变成职业教育的“新婆婆”,只有找准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成为职业教育的真正主体,才能将产教融合务实落地!相信在职业教育国策支持、院校教育改革推动及企业创造性投资中,我们一定能迎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十年”!

(郭延生 作者系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2015年11月25日,阳信县职业中专与联想集团合作的“PC一体化人才培养示范班”已经开班两个月的时间,恰逢感恩节来临之际,联想专班同学们组织策划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感恩父母——进入联想专班的变化》主题家长会,向父母展示进入联想专班两个月来的学习成果以及自己的变化,并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深藏在心底的感恩之情。

一大早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开始家长会的准备工作。桌椅摆放,桌签布置,饮用水准备,一切都按照同学们策划好的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经历了初冬的大雪,当天气温接近零下10摄氏度,同学们冒着冬日的严寒,在学校教学楼门口列队迎宾,欢迎家长的到来。

图片1.png

凛冽的北风,湿滑的路面,丝毫没有阻挡家长前行的步伐。全班38个同学,除四位家长身在外地,无法现场参加外,共34位家长到达现场。

图片2.png

联想专班很多同学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同学们在家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郑志青的父母在天津打工,家长会当天,由于天气状况不佳,志青父亲无法从天津赶回参加专班家长会,志青的奶奶,年近70岁高龄,一大早坐车赶到学校,参加孙子的家长会。老人对孩子的爱,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位家长、老师。

家长会上,王雅琳同学带领大家,针对《目标管理》课程中,目标的设定,目标的分析,目标的要素等知识点,进行复习。每一个知识点,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回答,家长反馈说,两个月的学习,他们形成完善的目标管理方法,真的非常难得,联想专班,教会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能,更是处理问题的方法。随后,同学们进行了电脑拆装规范演练。

图片3.png

最感人的一幕,当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亲笔信和康乃馨,献给自己父母,深情的拥抱自己的父母。那一刻,冬日的寒意在心头挥去,阵阵暖意涌上心头,父母认真阅读孩子写给自己的信,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回转。

图片4.png

驻场总监张猛针对联想专班课程设计,学生表现,以及接下来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家长做了细致全面的沟通,并要求同学们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辛苦,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之路上,奋发图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自己的父母。电子信息部李猛主任,代表学校,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感谢。李主任肯定了开班以来同学们的变化,从技术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等角度,全面阐述了学生的改变。最后,李主任要求家长,学校,联想三方,共同搭建起学生成长、学习的平台,在最后一个月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就业环境,助力学生人生目标的达成。

刘国龙的父亲,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家长会后,给予我们这样的评价:通过这次家长会,让我对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感恩教育,对孩子们是一种亲情、回报社会、做正能量的人的一种良好教育。未来的社会不是物质,而是人格和正能量。

张俊龙同学的母亲这样评价孩子进入联想班的变化:“变化很大,孩子懂得很多,也很懂事了。孩子非常体贴家长了,谢谢老师的付出”。没有华丽的语言,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教育之路,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唯一,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殷切的期望,因此,不管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家长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最优良的教育。教书育人,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家长的肯定,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也是前进的不懈动力。

图片5.png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Tn_20161131075417786.jpg

大会现场

    12日下午,中国联通中山市分公司与中山市启航技工学校共同举办“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推进职业教育互联网化。

Tn_20161131092681677.jpg 

中山联通教育信息化中心任郑经理发言

    中山联通教育信息化中心任郑经理介绍,中山联通将与启航学校共同搭建启慧集团教育云平台,该平台包含了自主学习、认证考试、教学互动、远程教育、问题解决、校企合作等多个模块,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工学习,修满专业规定学分,获取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

Tn_201611310102731583.jpg 

启航技工学校温建明校长发言

    启航技工学校温建明校长指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做法在国内属于首创,并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与其它地区共享,推动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Tn_201611310112913373.jpg 

    据介绍,该项目的实施将开创职业教育的互联网时代,双方将以启航技校的龙头专业电梯安装与维护专业为试点,开展电梯专业的线上职业教育,为电梯产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1月4日,北京万学教育科技集团携手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互联网+新型职业教育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万学教育科技集团总部隆重举行。重庆市永川区区长方军,重庆市永川区委常委、区新城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邓文,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CEO张锐,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张强,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梁伟伟等出席签约仪式。

130033722.jpg

签约仪式上,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CEO张锐博士介绍了万学与百度联合开发的智能矩阵超级学习系统,该系统代表了国内互联网教育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基于此平台,可以发展多类互联网新型信息服务行业。

张锐博士表达了万学与永川区的强烈合作意愿,尤其对于万学教育落户永川软件园区充满期待,并表示将积极协调各种企业内外部资源与永川软件园开展共建工作。

万学教育将在永川建立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职业与创业培训系统科技公司,开辟互联网+新型职业教育产业,进而促进永川整体经济发展,提升永川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升永川创业比率与成功率,持续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与创业资源。

永川区方军区长希望万学教育科技集团运用大量的创业成功案例来支持永川的创业者们实现创业梦想,并以在永川打造互联网+新型职业教育产业基地为契机,瞄准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不断探索和拓展创新事业领域。

最后,双方代表共同启动了万学教育永川互联网+新型职业教育产业基地项目!

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比赛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派出3名学生参赛,一举捧回了农药残留检测和兽药残留检测两个赛项一等奖,以及一个茶叶重金属含量检测的二等奖。“这次比赛的重点,就是考察我们利用现代化分析仪器,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的能力,而这些仪器和操作流程,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我们早就驾轻就熟了。”参赛学生谢恩耀说。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

谢恩耀所说的协同创新中心,是2010年苏州农职院联合境内外著名高校和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该校校园内共同组建的江苏省首家农产品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共享协同高校的优质资源,引入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和高层次技术人员,同时作为第三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机构,现已为200多家食品企业提供全天候快速检测服务。

“能否拥有一些农产品安全方面的关键技术,拿出一些农产品安全监测方面的核心数据,提供一些农产品质量监测的行业标准,这些都是学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振陆说,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学校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关注点放在现代农业发展上,通过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据该校科技产业处处长司文会介绍,协同创新中心采用“1+1+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在学校以完成基础课程为主;第二年进入中心,定向“岗上锻炼”,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第三年学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顶岗实习”。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在校时就逐步成长为从事企业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准员工,毕业后即合格的技术人才。”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志成告诉记者。

有效科研推进区域转型

除了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学校还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控制方法领域,从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着手,做“有效科研”。

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的绿色富硒水稻和其他水稻外表上并无差异,但价格却要贵四五倍,而且还供不应求。“富硒稻谷的每一生长阶段,对除草除虫都很有讲究,必须有专业的种植专家进行把关,实时监测土质、水质与大气环境,并择时进行硒元素的注入与检测。”司文会说,针对这一情况,苏州农职院与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协同合作,由学校召集教授专家组成“智囊团”,企业提供工程师和对应检测设备,“双管齐下”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此外,学校联合地方企业参与开发富硒系列产品——富硒鹅、富硒葡萄、富硒黄桃等都实现了产业化,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说,学校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联盟等深度合作载体,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双轮驱动”,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从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苏州农职院站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高度审视自身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于2012年联合江苏省内百余家农业相关的政校企行单位,成立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目前共建立6个“校中企”和13个“企中校”。同时,该校还与政府、企业合作开设“太仓班”“江南园林班”等订单班、定向班12个,4年来,共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万余人,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2%左右。

    根据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精神,洪湖市育才学校积极探索民办高中与高校和央企的校企合作,12月5日上午,该校在市行政中心201会议室举行与烽火科技集团光迅有限公司授牌仪式、与湖北省选送办教育扶贫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暨第13届家长会。

    此次合作由湖北省扶贫办牵头联络协商,将如实为洪湖市育才学校介绍国企央企就业和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信息,供学生选用,按国家政策和正规招生流程,免费选送该校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上大学,学生在校享受全免或半免经济扶助。双方还将合作在洪湖市及周边地区开展教育扶贫、招生、升学、就业培训等工作。

    仪式上,烽火科技集团光迅有限公司为洪湖市育才学校授予“烽火科技集团光迅有限公司订单班生源基地”匾牌,优先招收育才学校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上烽火科技集团光迅有限公司订单班学习相关专业,家庭较困难的学生在经济上享受院校减免待遇,学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到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就业。

    湖北省扶贫办负责人,烽火科技集团光迅有限公司代表,洪湖市育才学校负责人、老师、家长、学生分别在仪式上进行了发言,省扶贫办现场表彰并颁发了伯乐奖及勤奋学子奖。

     当前,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降低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企业被迫进行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变革。“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困境,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合格人力资源,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源越来越困难。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一起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且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积极性越来越高。

   
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随之发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这是企业不得不算的经济账。针对30余家参与了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访谈,通过与分管或经手校企合作项目的主要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人事经理、财务经理等座谈,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边界。在此基础上,又选取了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团体焦点访谈,梳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账本构成。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付出哪些成本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其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并未单独计算发生的成本,但合作成本确实存在,且对校企合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企业因参与校企合作实际承担的额外成本或附加成本,即企业为实现自身合作目的,在合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过程中消耗的人力与资源。

    一是信息搜寻及决策成本。主要是企业在寻找职业院校合作对象时,从搜寻合作院校信息开始,到相互调研、考察、合作谈判,再到达成合作意向,拟定并签订合作协议书这一合作决策过程花费的人力成本以及相关的食宿、交通、材料等物力成本。

    二是支付给合作学生的相关成本。包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生活补贴、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成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服装及劳保用品的成本,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用于非生产性活动(如相关书籍、学习软件、视频、电脑设备、组织各类活动经费)的成本,企业为合作学生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专项成本。

    三是支付给企业培训人员的相关成本。包括企业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安全认知、企业文化等企业认知培训成本,企业全职培训人员对合作学生进行企业专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成本,企业支付给兼职培训人员指导合作学生技能操作的工资费用,企业兼职培训人员因指导学生花费了工作时间带来的产能损失。

    四是企业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及材料损耗成本。这部分成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有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工具的情况,包括企业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培训场所的场租费及设备折旧费,企业专门为合作学生提供的办公用品、设施设备等折旧费用,以及设施设备专用后的产能损失。第二种是企业未单独为合作学生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工具的情况,包括学生顶岗实习造成设施设备和工具等维护成本的增加值,学生顶岗实习造成次品率、原材料损耗的增加值或服务质量下降带来的赔偿成本。

    五是合作开发技术或产品发生的成本。包括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花费的研发(如设计方案、试验、论证、鉴定等)成本,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资源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六是其他成本,如企业接纳教师下企业锻炼花费的成本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能获得什么收益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短期和长期收益。调查发现,一部分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是可以货币化的经济收益,一部分是不可货币化的非经济收益。企业所能够获得的收益主要有来自合作学生、合作职业院校、政府及市场的收益。

    合作学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合作学生在因从事顶岗性生产任务带来的短期收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从事生产性任务产生的价值和学生从事顶岗实习所节约的部分用工成本。二是合作学生毕业后留任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后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收益,包括学生留任后,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操作更加规范,由此提高的生产率;学生留任后,对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更加认同,降低了流动率;企业可优先挑选适合岗位需求的优秀学生,防止合格员工的短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错误招聘员工和人岗不匹配的比例;学生留任后,节约从外部劳动力市场招募员工的雇佣成本;学生留任后,节约从外部招募员工的入职培训成本。这也是企业重要的人事策略,使企业员工队伍年轻化,更富有活力,同时促进企业更加适应产品、服务、技术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合作学校相关资源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因建立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而占用学校场地、设备等节省的费用;利用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和科研优势帮助其实现技术革新;利用职业院校资源进行在职员工培训,优化员工队伍。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还会产生长期的市场收益,主要包括:促进企业更加适应产品、服务、技术的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在顾客与供应商中的地位和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免费推销和宣传度,节省广告费用;大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潜在顾客群及顾客的使用黏性。

    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还会享受到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补给收益,主要包括:获得政府部门给予的荣誉称号,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享受政府部门因校企合作给予的税收减免、专项补助等优惠政策。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哪些风险

    风险实际上也属于成本范畴,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已经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是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相较其他成本而言,校企合作面临的风险是企业更在意和关心的。

    风险不发生则好,一旦发生如人员伤亡等事故,企业将会承受非常大的损失,并且会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这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涉及如下风险:

    一是决策风险。即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合作学校了解不够所带来的合作风险。二是物资损耗或顾客流失的风险,包括与学校合作中断造成专用实训场地、设施设备等投入失效的风险,合作培养学生过程中可能面临设施设备、原材料损耗等风险,学生不规范操作(不周到服务)带来企业声誉及顾客流失的风险。三是学生人身安全风险。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可能会面临潜在的人身安全风险。四是人才和技术流失的风险,包括学生毕业后不在企业就业而带来的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风险,不在企业就业所面临的技术或管理机密泄露风险。

    校企合作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不同策略

    在技术升级和“技工荒”的双重压力下,绝大多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积累人力资源,更注重校企合作带来的长期收益。但在实际合作之后,许多企业并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积累的目的,这样一来,企业就有可能放弃不确定的长期收益,退而求其次寻求短期收益,同时也会改变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模式,降低相应的成本投入。当然,也并不排除有少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初衷就是追求短期收益。

    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开始分化为两种情况。

    一是“生产模型”下的稳健型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通过学生创造的生产价值、职业院校为其节约的成本和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收益,这些收益足以补偿合作期间发生的成本,还会有净收益。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技术含量不高,且员工流动性非常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可以带来较高的生产率,但毕业后学生留任成为企业员工的几率很小,即便是留下来了,短期内的离职率也非常高。

    二是“投资模型”下的风险型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不能通过合作的收益来抵偿投入的成本,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能处于净损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生在校企合作结束之后成为企业员工,且留任时间最少在12年以上,企业得到的长期收益才能弥补校企合作期间投入的成本。因此,在这种模型中企业更多追求的是长期收益,一般发生在专业性比较强、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且员工流动性相对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率较低(平均在50%以下),但学生就业面较窄,留任企业的几率较大,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收益。

    总体而言,基于不同的企业特征和办学目的,企业将会采取不同的模式来参与校企合作,如从浅层次的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到订单培养,再到学徒培养。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将会付出不同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在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构成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办学目的来开展校企合作,在更好地迎合企业合理需求的同时,更深入地推进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员)


潍坊市首席技师、寿光市能工巧匠范学磊(左),在电梯实训车间指导学生学习电梯检修技术。


连续多年被所在公司评为“技术能手”“生产标兵”的王爱芹(左),在服装工艺实训室指导学生加工专用枕套。


潍坊市技术能手、拥有近10年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经历的车工技师柴晓光(右),在车间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维修技师张金泉(中),在实训车间指导学生检测化工设备。


家电维修的行家里手高复生(左一),在制冷与空调调试实训室指导学生组装和调试空调实训台。


从事园艺工作2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陈新业(中),在智能温室里为学生讲解“箱培模式”的种植要点和病虫害防治。


高级化妆师何青(右三),在化妆实训室为学生演示化妆技能。



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寿光市能工巧匠蔡立业(中),在楼宇智能化实训室对物联网专业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曾经是一家德国公司优秀技术人员的刘亚莉(左),在机器人应用实训室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装配。

    这个自动堆垛式载运机器人,可以实现机械装配、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编程设计等多种教学功能,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技能很有好处。”近日,在山东省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刘亚莉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说。

    刘亚莉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年前还是德国海尔曼劳氏公司的一名优秀技术人员。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兼职专业教师,得益于山东省财政“买单”吸引业界精英、能工巧匠进职校任教的政策。

    2011年,山东省出台政策,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款,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启动实施“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设立了省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技能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能工巧匠任教,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但学校原有教师往往对企业生产实践和专业技能了解不够、把握不准。”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刘玉祥说,“这一政策既让职业学校有了教师招聘自主权,也让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有机会进职校任教。”

    引进一个专家,提升一个专业。刘亚莉一来到学校,就担负起了学校中德合作培养班的沟通衔接、“理实一体化”教学指导等重任。这学期,学校与北京竟安城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联合德国客尼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欧洲标准的专业技能教室,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招收“工业机器人”中德班。

    和刘亚莉一样,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利用“能工巧匠进职校”的政策,自主招聘了9名高级技师担任专业实习指导教师、8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汽车高级工程师赵西岭的“车间化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潍坊市技术能手柴晓光把普通车床的生产管理模式带进了实训车间,齐鲁名师培养人选、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蔡立业的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师傅聘进门,人人做匠人。“能工巧匠进校园任教,发挥了‘鲇鱼效应’,激活了整个教师队伍,给专业教学带来了活力,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刘玉祥说。该校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建了26个教学团队,“传、帮、带”互帮互助,人人争做能工巧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取得了4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

    “我感觉自己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上岗第十二天,就可以独立完成拆机更换部件,现在正在学习三星手机系统的操作和前台工作。”上海三星旗舰店维修工程师任康谈到新工作时如是说。作为一名西安工程技师学院的普通应届毕业生,按照家人的设想,他很可能在毕业后进工厂当操作工人,或者照料家里的小店铺。然而,任康在大三时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正是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决定,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像任康这样通过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而改变人生走向的还有很多。一个月前,在任康所在的西安工程技师学院所举行的“TECH INSTITUTE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西安校区毕业典礼上,与他一起获得三星电子售后维修站工作证的同学就有8位。在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在,他们的职业起点将向更高的平台迈开。 

 
                                   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优秀学员任康面带微笑迎接顾客

    特色公益项目:让职校教育非同一般

    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5“两会”上职业教育再受热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此同时,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更换周期日益缩短,对维修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三星TECH INSTITUTE打造的公益培训计划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个公益项目中,三星电子以全球视野来寻找和培养技能人才,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职校学生提供完备且实用的技术教育。

    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自身的资源优势明显而又特别:三星电子基于数十年售后维修经验和资源,提供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免费定制化的教材;拥有多年维修经验和授课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担任课程讲师;免费装修培训教室,提供最新上市、最高端的三星产品作为教学样机,供学生拆卸学习,确保教学与市场同步。更重要的是,该计划能够确实有效地为职校学子提供和推荐就业、实习机会。

 

                                    在培训教室,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学习理论课程

    对于有幸参加这项公益项目的职校学生来说,他们在接受非同一般的职业教育培训之后,往往还能收获一份非同一般的工作,而借此展开新的职业旅程。为了让项目的效果更加显著,三星电子还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址指导和教学教材的编制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权威的课程。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也作为项目合作方参与到项目培训计划之中,为学员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并为其推荐进入三星授权维修站就业的机会。

    技术成就人生:培养人才是终极目的

    三星电子一直坚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投身公益,用企业专长解决社会问题。“TECH INSTITUTE 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的出现,让三星电子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作为高科技领头羊的企业特长,分享售后服务的技术优势和无形资产,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以公益形式为社会培养高级蓝领人才,用技术帮助更多的人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成就美好人生。

    自2014年启动以来,“TECH INSTITUTE 三星技术专家培训计划”已在天津劳动经济学校、苏州技师学院、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西安工程技师学院、成都技师学院等多家院校开展,300余名学员从中受惠。学员通过考核取得“中国三星电子维修工程师培训证书”,部分学员已成功进入三星售后维修机构实习和工作。世界知名企业与学校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培训更加务实,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技能。

    三星电子希望通过这种新型的公益形式,培养更多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蓝领人才,提升职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们实现从“产线工人”到“技术专家”的华丽转变,用技术成就人生,与此同时,三星电子呼吁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共同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选题到做设计、完成验证性实验,再到最后的答辩,都是由企业的工程师指导我们,所做的课题就是今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感觉收获特别大。


  “毕业两年了,我最骄傲的是在江苏苏州买房时没用父母一分钱。”目前在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工程二部做软件工程师的万健说。这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机测控102班的毕业生,今年刚刚完成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结婚和买房,他的妻子任益梅是他的同班同学,同在博众精工工作。


  自2008年博众精工与湖南铁道职院首次合作开始,与万健和任益梅一样毕业后到博众精工工作的湖南铁道职院毕业生有150多人。


  校企深度合作


  2001年,吕绍林在苏州吴江创办博众精工,经过10余年发展,公司已成为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在建设的博众产业园占地近100亩,预计2016年年底投入使用,博众精工将逐步完成向智能制造企业和智慧企业的转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博众精工时刻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先后与国内1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2008年,博众精工开始与湖南铁道职院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向学院捐助价值300余万元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仿真系统等自动化设备,并陆续组建了3个博众精工订单班。


  范晶晶是学院电机电器081班毕业生,201010月开始在博众精工顶岗实习,到第二年毕业时放弃了家里为她联系好的上海铁路局某调度室的工作,选择留在博众精工。无独有偶,学院铁道自动化102班的王雯是湖南株洲人,毕业时家人准备让她在株洲的大企业就业,但她到博众精工实习后最终也选择了留下。


  2012年博众精工在湖南铁道职院大三学生中挑选了68人组建订单班,从专业课程安排到企业文化导入,博众精工都深度参与。万健和任益梅都是当年这个订单班的学生,在学校上了4个月的专业课程后,他们与订单班的其他同学一起被派往博众精工,一边开展顶岗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当时,从选题到做设计、完成验证性实验,再到最后的答辩,都是由企业的工程师指导我们,所做的课题就是今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感觉收获特别大。”校企深度合作让万健感到受益匪浅。


  博众精工与湖南铁道职院的校企合作仍在继续深化,近几年陆续有近20位教师到博众精工挂职锻炼和现场学习;2014年有5位教师前往博众精工为公司员工开展业务培训;2014年博众精工在学院大一新生中开展订单培养,招聘80名新生进入博众精工工业机器人订单班,这些学生刚进校就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享受着旅游、体检、工作服发放等企业基本的福利待遇。


  英雄不问出处


  博众精工是一个不问英雄出处的企业。在这里,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学历学位上的优劣之别,看重的是员工自身的能力与后天的勤奋;在这里,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没有明显界限,都可以走技术通道、评高级工程师,大专甚至高中学历的带领本科甚至硕士学历的做项目、搞开发的员工大有人在。


  毕业于湖南铁道职院应用电子081班的吴万海,曾经代表湖南铁道职院参加过湖南省高职院校光伏发电竞赛并获奖,2011年他来到博众精工后开始做软件工程师,后来又做研发工程师。吴万海设计的光源控制器、推拉力控制器累计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他设计的平面度测试仪销往日本、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公司创造价值3000多万元。如今,吴万海担任项目主管,团队里有多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


  目前在博众精工生产部担任机构科长的范晶晶性格外向、待人和蔼,毕业前在湖南铁道职院担任过女生部部长。到博众精工后,范晶晶从最基层的搞卫生、值夜班做起,随后到生产部当助理、做机构组长,最终升任机构科长。


  戴庆波在工程二部从事着电子设计工作、任益梅在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无形资产管理员……在博众精工,从事设计、研发及其他技术、管理类工作的湖南铁道职院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在博众精工这个平台上闪耀着青春的光辉。“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要尽一切可能参加各种协会、社团和组织,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更要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而不是人云亦云,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过来人”对还在学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自己的中肯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在进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博众精工与湖南铁道职院希望能借着这股东风,共同创造中国智造的新局面、谱写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浙江省有近700万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但能胜任建筑新技术应用、能推进绿色节能建筑普及化、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建筑技术应用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来推动高端建筑人才的养成?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优化校企合作组织体制,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培养满足区域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模式创新

    校企一对一到专业联盟

    高职院校建设类人才的培养一直存在着一些瓶颈性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偏向大众技能型,特殊岗位人才培养尚有空白;中小企业有人才订单培养需求,但囿于规模小实力弱,独立开展合作存在困难;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偏窄,择业空间和发展平台不足等。

    为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浙江建设职院在办好企业合作学院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行业联合学院办学机制,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积极探索“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以三层架构推动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深化。

    携手名企,深化企业合作学院模式。据浙江建设职院院长何辉介绍:“企业合作学院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初次尝试和重要形式。亚厦学院是深化校企合作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便引发‘蝴蝶效应’,也引起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思考,其结果就是各企业合作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目前,学校有四所企业合作学院,如亚厦学院重在专业建设,在建筑装饰方面与学校建筑系形成良性互动;金都联合学院重在绿色文化,创办了“绿色建筑大课堂”,邀请业界专家为学员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先后培养两期学员共计350余人。李燕曾是亚厦学院的学生,如今辗转于亚厦集团的各大施工现场,在设计、预决算、对账、审计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李燕说:“亚厦集团的岗位要求就是学校的课程要求。正因为这样,我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年还没毕业就成了亚厦集团的优秀员工。”

    依托行业,创建行业联合学院模式。企业合作学院满足了大型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但这种模式无法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订单培养需求。为此,浙江建设职院推动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建筑装饰幕墙联合学院,初步实现了由行业协会主导、协会下属企业参与的多元育人行业联合学院模式。2014年,行业联合学院首届学生开始实习,由于效果良好,两所学院都增设专业并扩大了招生。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蒋兆康说:“行业联合学院做了行业有要求却无精力做的事、中小企业有需求却无能力做的事,为浙江省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量身定制了一批急需人才,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立足长远,探索专业发展联盟模式。2014年,学院以专业为基点,协同“X”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发展联盟,包括经管系牵头成立的浙江省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联席会、城建系牵头成立的“1+X”楼宇智能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等。基于专业的“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形成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度融合的专业发展联盟体,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全过程的推进合作。

    技术引领

    支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院在技术引领上狠下功夫,推动学校成为技术引领的研发源、应用源、信息源、内化源。据何辉介绍:“我们工科类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科研,不过与本科院校注重基础性研究的定位不同,我们主要研究实用性、第一线的东西。”

    打造实用创新的技术研发源。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建设类应用技术项目,目前已成立校企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研发中心6家,并与浙江省建科院建立浙江省节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仅2014年,学校和企业就合作申报专利137项,授权专利94项,切实推进了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

    打造立足项目的技术应用源。学校先后成立22支产学研教师社会服务团队,近3年来完成各类技术服务项目160余项,合作项目经费到款超2100万元。学校成立的国有科研与设计企业——浙江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具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商业化开发教学训练评价软件,获得约600家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的试用,取得800余万元的经济价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服务企业的技术信息源。学校建立企业文献数字服务中心,依托自身丰富的数字资源整合实力,及时了解企业信息需求,深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举办以国际先进建筑技术、绿色建材与能源等为主题的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绿色节能新产品新技术论坛,努力发挥学校作为浙江省内建筑行业重要信息基地的优势。

    打造先进技术的引进内化源。自2003年开始,学校与德国开展了教育交流合作;2012年起,又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同时,学校致力于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内化工作,2014年与瑞士喜利得、加拿大木业协会、德国吉博力等公司、协会合作,共同建成国际新技术产品展示厅;国内首家引进新技术4项,进行技术培训220人次,受益企业19家;与各国际合作企业共同编写系列校本教材、制订相关职业标准等。

    确保质量

    构建四项落地运行机制

    何辉认为,校企合作质量好坏与否,关键在于运行机制;政策落实得如何,关键在于如何落地。

    构建“一站服务”沟通协同机制。学校内部设立产学研办公室(合作发展处),形成在信息传达、业务开展上的“一站服务”,实现了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的整合,避免了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

    构建“双挂双聘”队伍建设机制。2014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4个央财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融工作研修、科技开发、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为一体的访问工程师流动站,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多功能平台。流动站运行一年多来成效明显,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评审中,学校两名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构建“三层推进”合作工作机制。构建“浙江省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理事会—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企合作部”三层合作办学组织管理体系,按照成员单位性质、行业特征、合作项目属性等进行分类整合,在互动交流、项目洽谈、研发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实行对接,突出专业性及针对性。

    构建“四大融合”专业共建机制。实现专业和产业的融合,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应对产业发展变化,完善优势专业、开发建设新专业;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融合,在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同时,在教学上突出岗位特色,强化“学徒制”,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对接,增强学生顶岗就业能力;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校企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已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实现国内与国外教学资源的融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建筑技术与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共研教学教材,共育师资队伍,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基于不同需求拓展融合模式

    在我国建筑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建设类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群体。作为这一优秀群体的代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服务浙江省政府2012年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从优化校企合作组织体制入手,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积极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在培养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一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特色鲜明的合作办学之路。

    着力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效度。该校紧紧抓住依托行业、立足企业、围绕专业等关键节点,基于不同层面的不同需求,拓展校企融合的“1+X”模式。携手骨干企业进一步办好企业合作学院,共同破解大型建筑企业有需求而无精力解决的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对省内众多中小建筑企业创办行业联合学院,破解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有渴求而无能力解决的问题,缩小他们在理念、实力等方面与建筑产业现代化之间的差距;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要求探索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破解学校有要求而未深入解决的问题,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这些针对不同对象的系列合作模式针对性强、契合度高、灵活度高,明显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努力增加校企合作的厚度。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共同参与、互惠共赢。该校坚持以依托建设行业、提高对企业服务力和对行业贡献度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技术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点,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源、技术应用源、技术信息源、引进内化源,使学校成为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中转站,以师生为纽带,将科研机构的专家优势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融合,拓宽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产业升级的空间,增加了校企合作的厚度。

    着力抓好运行落实,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热度。为了克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该校紧紧抓住机制落地这一关键点,通过整合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和学校自身等各方资源,制订完善各类制度,实现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企业的互融、互动、互惠,使学校、企业和个人都能按照制度有序运行,保证了政策圆满落地,保证了各方利益,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中来。

    着力紧跟发展趋势,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该校以倡导节能、绿色建筑为契机,瞄准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引进多个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将新技术内化后形成教学培训资源开展推广运用,为建筑企业技术人员和兄弟院校教师提供建筑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学校还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等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有效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为“徐工班”学生传授技艺。

    徐工集团与徐州工业职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述。薛金虎说:“当时我就想,学习机械操作,将来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

 

  4年前,薛金虎怀着对未来迷茫的心情来到徐州工业职院,成为机电工程技术学院2011级一名普通学生,但是一个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在薛金虎入学后不久,徐工集团与徐州工业职院共同建设了“徐工柔性制造技术学院”,这个由校企共同管理的双主体学院面向机械类专业新生招聘,采取学生自主报名、企业选拔的方式,挑选出225名优秀学生成立了首批5个“徐工班”。

 

  “当时听说能进徐工集团工作,真是特别激动。伴随着‘徐工徐工,助你成功’的广告语长大,我知道徐工集团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是龙头老大。作为徐州人,都以能进徐工集团工作为荣,现在有这样一个好机会,我跟自己说一定要把握住。”薛金虎说。

 

  对于位列世界工程机械500强的徐工集团来说,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既是以国家重器的大企业身份响应国家号召,也是迎合高端应用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出的决定。而之所以选择与徐州工业职院合作,一方面是双方有着长达10年的合作历史,形成了彼此信任、互利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徐工集团也是看中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希望借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助力徐工集团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薛金虎与其他224名学生成为徐工集团的预备员工,企、校、徒三方分别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利,入学即入职。“徐工班”实施企业化管理,按照机械类岗位技能和生产技术的要求,以及徐工集团的人才需求,企业与学校共同规划“徐工班”的专业发展、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徐工班”还把徐工集团的企业理念、国际化思想、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确保人才培养方向、规格、质量符合徐工集团的发展需要。

 

  校企双方默契的合作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徐工班”学生获益颇多。回忆起在“徐工班”学习的日子,薛金虎深有感触,他说:“‘徐工班’和普通班学生有很多不一样。上课的老师不一样,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师傅——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和技师。讲的内容有区别,讲课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师傅要求特别严,机床操作、工件加工训练、机械装配特别重视操作规范和工艺规范,师傅们不但就训练加工的工件、装配的部件讲解操作难点和经验窍门,还非常耐心地讲解零件、部件在设备上的功用和关键技术要求等。”

 

  而让薛金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师傅们不仅教会他们技术,更教授给他们一种“技师精神”。“记得我们完成‘螺纹孔’加工作业以后,师傅对我们说,在学校实训,我们加工的‘螺纹孔’都会对照标准给出一个分数。但在企业,我们生产的产品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即使得了99分,在徐工集团也是不合格的。所以,我们从学徒开始就要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要求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从那以后,每次实训时我就会想起师傅的话,把徐工集团高标准、严要求的生产理念牢牢记在心里。”

 

  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对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中,徐工集团与徐州工业职院合作走出新路径。据徐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玲玮介绍:“为保证学徒更加符合企业人才要求,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徐工集团选派工程师、技术骨干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组成50人的‘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对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艺流程、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共同制订考核标准,选取工程机械生产制造中的典型工作项目作为能力培养载体,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教学,培养职业技能。”

 

  的确,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脱节,是导致企业增加员工培训成本、人员流动性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现代学徒制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实训实践针对性强,企业师傅根据实际生产环节,逐步讲解、演练。通过训练,我们体会到企业对待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徐工班”的实训实践环节,薛金虎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上完一节理论课,就会上一节实训课。记得大二结束时,我们被送到徐工集团开展工学结合实战操作,一人一个岗位,按照徐工集团的实际生产任务上手操作。当时,我们三名学生跟随一位企业师傅,由企业师傅分配产品加工、装配、调试等具体任务,并监督指导我们严格按产品要求完成。”

 

  徐工集团挖掘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于爱军说:“我们特别重视‘徐工班’学徒的动手能力、操作技术和企业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地加强学徒的实训实践环节,安排工程师全程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职前训练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学徒实训实践的时间占到学习总学时的50%。”

 

  2014年,首批“徐工班”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120人在徐工集团就业,100余人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工作。事实证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达到职业人的要求,顺利实现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3次转变,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后,无需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企业得到所需人才资源,学校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学到技术实现就业,实现了四方共赢。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负责人李祥林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发言


       联想集团积极服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0故障,0申述”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赛项组委会、参赛院校和参赛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7月4日大赛闭幕式上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发言。

  随着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亟需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联想集团依托自身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了本次大赛中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赛项的设计和开发,优质高效服务大赛。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服务负责人李祥林在发言中表示,联想将依托大赛,助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联想秉承以赛促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大赛平台积极开展赛项成果的教学转化工作,与全国50多所高职院校建立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相关合作;校企联合开发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项目实训课程6门;通过师资国培和省培等形式培训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专业教师80多人,向产业输送移动开发高技术技能型人才500多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联想依托大赛平台建立了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对接桥梁。积极引进参赛优胜选手进入联想集团及联想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就业。2014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优胜选手步连伟同学,大赛后加入联想实习工作,通过自身的努力,快速成为了团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同时通过大赛平台,联想与国内120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依托企业的优势环节,重点在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岗位最后一公里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训练、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价值链。

  面向未来,联想作为中国民族企业,将秉承以产业报国,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投入,努力为国家IT产业培养和输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符合企业需求的3D打印人才非常紧缺,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我们会像珍宝一样对待。”这是73日上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赛项闭赛式上,一位企业高管的心声。

 

  这位高管是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郭峤。由于3D打印技术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所以人才紧缺状况比较明显,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郭峤说出了很多高科技公司老总的心里话。

 

  本项大赛的专家组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严增新表示,参加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赛项的选手,基本上都是各省份分赛的冠军,整体素质比较高,在技能应用水平上超过了很多本科院校的学生。正因为如此,严增新表示,“职业院校也一样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培养出比本科生更优秀的人才”。

 

  郭峤表示,非常欢迎此次大赛中表现优秀的选手到企业来实习,更欢迎他们能到企业来工作。  


    亦庄——是北京仅有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从他1994年建立,到历经22年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续9年超过80%,在国家开发区中名列首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远高于全市25%和全国5%的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他正以巨人的英姿,彰显着产业集群发展、向高精尖产业聚集的独特魅力,以创新驱动打造着首都实体经济的“亦庄样本”。

 

        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坐落在开发区内仅有的高职学院——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在亦庄整体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肩负起区域高端制造业人才支持的重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立对接开发区主导产业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业协作组三层组织架构。理事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理事长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王海平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担任。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开发区跨国公司总裁及人力资源部部长约占半数,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专业协作组是该职教集团的主要工作机构,协作组对接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与信息”专业协作组对接开发区“电子信息产 业”,“生物与食品”协作组对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机械与数控”和“自控与电气”协作组对接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与交通”协作组对接开发区“汽车制造产业”;同时还对接“一区六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中的五个特色产业园。随着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建立对接“新空港产业园”专业协作组,形成对接全覆盖“主导产业”和“一区六园”产业发展的格局。

 

        以亦庄跨国公司20多家企业为主导,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已有76家成员单位,包括国有大型企业、行业学会、研究院所、中高职院校等。有效的集团运行机制对亦庄高端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机制、政策、渠道、信息等有方面的有力支持和支撑。

 

        成立“奔驰订单班”支撑汽车制造主导产业发展

 

        2015年一季度,亦庄高精尖产业增长迅速,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增速达到16%,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的水平。而作为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则达到60%

 

        北京奔驰作为开发区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的龙头,为适应其快速发展,从2006年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与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奔驰班”。20119月校企进一步合作,成立了“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几年来,校企双方共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奔驰汽车实习实训车间、发动机实训室、变速器实训室、车桥实训室和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资源库等。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教师团队由国外专家、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构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先后选派近20名教师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州立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德国“双元制”行为导向教学师资培训。每年暑期,德国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还面向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内成员,进行为期2-3周的奔驰汽车技术相关培训。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培养。为培养真正具有奔驰特色的汽车职业人,学校引进奔驰公司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料或展现真实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将企业车间规章制度或工作室规范搬进学校引进教室,将工人行为规则和标准引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学校,不仅加入包含企业特色的技术课程,还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称作“准蓝领”的“奔驰班”学生,还要进入北京奔驰工厂顶岗实习半年,全面了解工厂的各个生产环节和汽车制造维修的工艺和流程。“奔驰班”学生在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参加2013年本田节能竞技大赛,获得了全国第二名(1237.85公里/升)的好成绩;参加2013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北京奔驰的首位“80后”高级技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汽修冠军、北京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之冠获得者梁康就是该校的一名优秀毕业生。至今,学校已经为北京奔驰输送了376名带有“奔驰基因”的毕业生。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经理陈彬认为,“企业发展受益于这样的订单培养”。

 

        为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合作平台,支撑首都高精尖,57日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北京市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了别开生面“走进奔驰”活动,来自北京市20多所职业学校的代表走进位于开发区的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交流。在交流会上,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介绍了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肯定了“奔驰定订班”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共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研究、医疗服务的520余家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开发区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74.3亿元,同比增长近2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思路明确,将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对接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双方共同搭建厂中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助力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建在亦庄生物医药园中,企业提供10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投资700万元的设备,并对“中心”进行了装修,使“中心”环境洁净级别达到1万级。为支撑“中心”的运行,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了运行机制,双方各出一名代表担任中心主任,下设咨询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市场部3个部门。学校教师1-2名长期在企业挂职,形成由教师、厂方技术人员和校方实习学生共同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学校-园区-企业”三方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并于2013年招收了第一届28名学生,创新了三方合作育人培养新模式。截至目前,共有460多人次的学生在生物医药园进行了教学实践。生物医药园的技术负责人吴小兵被聘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北京市特聘专家,全面参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集团为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疫苗和病毒纯化等技术服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重组蛋白及疫苗等生物药品的细胞培养、分离纯化等多个生产模块提供技术服务和相关岗位培训,并面向生物医药企业需求,校企联合开展课题申报、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科研工作。“生物医药园区”每个月举办一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生物医药技术前沿讲座,论坛面向集团的师生开放。学生和教师参与了“新版GMP认证培训”、“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趋势”等多个论坛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

 

        生物医药园承担了“基因操作”、“药品质量管理”等多门课程的项目教学和“认识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此外,园区的企业专家还参与了“免疫技术”、“生物药物生产实训”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集团还在“中心”开展了“生物药物生产实训”、“细胞培养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已开发了5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应用于教学。学校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为主线安排“生物药物生产实训”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根据企业订单设计教学项目,实现了教学项目设计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创新了“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亦庄的“高精尖”项目成为亦庄转型新的支点,“高精尖”企业成为北京亦庄增长的主引擎,“高精尖”企业在向“高精尖”产业群聚集,寓示着北京亦庄将逐步构建起“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发挥集团化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汇集人才力量,从点深入,以点带面,培养“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亦庄“高精尖”,实现向高精尖产业聚集,他们取得了成绩,赢得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企业、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撑亦庄“高精尖”,将亦庄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将继续一路前行勇向前!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