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学生好就业 企业得人才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探索“现代学徒制”纪实

  在唐山大拇指幼儿园里,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2011级幼教班学生彬彬正在带领孩子们跳舞。彬彬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实习后,每天都有专职教师指导她的工作,让她学到了很多照顾幼儿生活起居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经验,也让她获得了实习单位的认可。由于表现出色,幼儿园希望她能留园工作。

  彬彬的成功就业得益于唐山一职中近年来实行的“现代学徒制”。该校校长赵军认为,现代学徒制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企业发现了人才,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尝到了甜头。

  实行“实习三段法”,落实“现代学徒制”

  赵军说,“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服务目标,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学徒的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是改革实习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行业现状逐步开展。

  从2007年开始,该校率先在幼儿教育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将实习环节分为认知实习、认职实习、顶岗实习三部分。第一学期的认知实习让新生初步认知未来职业,增强对企业的感情,降低新生入校流失率。第二学年为期2个月的任职实习,学生们走进班级接受幼儿园老师“一对一”的指导,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边学习边实践。最后一年,学生全部到企业顶岗。

  2011年,该校与“中华老字号”唐山鸿宴饭庄达成共识,联手启动“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究课程体系。从学生入学军训开始,鸿宴饭庄就与学校共同培养。总经理亲自讲解企业文化,名厨大师走进学校课堂授课,企业操作间定期成为实训课堂。

  如今,该校各专业均落实“现代学徒制”,无论在哪个实习环节,每位实习学生都有企业师傅指导,甚至有的学生有好几个师傅。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不稳定、毕业生质量不高的问题,还解决了职业学校设施设备欠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

  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破除课堂教学与实践壁垒

  每天中午和晚上,对外开放的学校中餐厅都会迎来大量用餐的客人。记者发现,这个中餐厅的后厨“大师傅”都是由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来担任,而烹饪专业教师则变成了厨师长。上菜的是服务专业的学生,收银的是财会专业学生,而穿梭其中指导学生服务的大堂经理是服务专业的教师。师生之间打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变为师生互动,一起在“做中教、做中学”。

  烹饪专业学生王耀鹤说:“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意思,直接为客人服务能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及时改正,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

  为了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该校将临街的3000平方米综合实训楼,完全按企业运行标准改建成6个专业实训区、21个实训室。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技能节上,对外开放的实训区最为引人注目,得到了家长、企业的认可,企业纷纷提前“预订”学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扎实的专业功底,优良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2010届毕业生孙志勇曾获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和动画片制作两项个人一等奖,被牛燕传媒公司录用。2011届毕业生李亚楠,刚毕业一年多,就由普通员工晋升为部门经理,承包专项业务。经过“实习三段法”的培养,2011级园林绿化班的高春燕刚刚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就成为了企业为其量身组建的园林绿化苗圃工程队负责人。

  “现代学徒制”改革了学校教学模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培养出了德技双馨的人才。近年来,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先录用的“香饽饽”,也吸引了当地政府的目光。

  2012年,由唐山市路北区政府主导,该校与区内四大产业园区的对接启动仪式举行,学校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地方产业发展捆绑升级。2013年,学校根据园区需要,订单招收会计、计算机、园林绿化、服务、机加工等专业学生近300人,学校已与园区内知名企业达成共识,签署落实“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协议,培养企业岗位急需的专业人才。 
——专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


        近期,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标。4%是怎么实现的?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又是怎么用、怎么管的?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政策得力、财政给力、地方努力

        4%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实现4%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问:4%为什么能够实现?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治国理念优先发展,作为战略性投资优先保障。实现4%,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而确定的目标。早在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到2000年实现4%。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很低,2000年并没有实现4%。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第二次提出要逐步达到4%。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4%的目标,限期完成。4%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第一,政策得力。为实现4%,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出台了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并对落实4%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其后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落实4%都是国务院的重点工作之一。可以说,在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仍然偏低的情况下,实现了4%,其决心之大、努力程度之高,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第二,财政给力。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超过80%,是教育事业的第一大保障;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所占比重接近90%,是经费来源的第一大渠道;在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财政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超过16%,是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是依靠财政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力支撑着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第三,地方努力。中央财政充分发挥了表率作用,在增加本级教育支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2.2万亿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中央支出不到20%,80%都在地方。地方政府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为实现4%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地方的努力,4%不可能实现。

       问:为实现4%,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有可操作、可执行的政策措施。为此,财政部会同教育部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逐级核定了财政教育支出占比。4%是一个全国性指标。在现有体制下,只有对各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作明确规定,才能实现4%。因此,中央财政对地方,分省、分年度合理核定了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各省财政对市县,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进行了合理分解,逐级落实。这是实现4%目标最为核心的举措。二是拓宽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主要包括:统一征收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2012年,来自这三大渠道的经费占9%,是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补充。三是建立了评价激励机制。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综合评价,并设立综合奖补资金。对落实较好的,给予了奖励;对财政教育支出增幅低于公共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直接“一票否决”,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实现4%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4%的实现,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答:4%的实现,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2008到2012年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7.9万亿元,以年均20%多的速度增长,是改革开放35年来教育经费增长最快、增加最多的5年。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万亿元,比20年前增加了将近25倍。随着4%的实现,国家用于教育的钱逐年增加,为教育办了多少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一些大事、好事和难事,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问:如何看待4%的实现?

        答:4%的实现,说明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方面,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需要增加钱的地方还很多。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加起来差不多是1个美国、2个俄罗斯、4个法国的人口规模。维持这么大规模教育的正常运转,需要持续稳定增长的财力保障。实现4%后,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超过2万亿元,总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特别是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万多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中,70%是教师工资和学校运转支出等刚性支出,而且4%中有的用于化解债务补历史欠账,有的用于军校、党校等非国民教育,有的用于离退休人员等社会支出。另一方面,与实现中国梦,完成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任务相比,教育的薄弱环节还很多,差距还很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提高、两进入、一基本”的教育发展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同时,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等等。全面落实好这些目标和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需要各级政府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巩固4%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4%的钱坚持了突出重点,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问:4%的钱都用到了哪里?

        答:4%成果来之不易。为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把握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问:保基本“保”的是什么?

        答:保基本,一“保”义务教育。从各级各类教育的分配来看,4%有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开始,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3次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2008年实施了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化债,4年化解900多个亿,基本解决了历史欠账问题;2011年完成“两基”国检,从东部到西部,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法定义务得到了真正落实。二“保”教师工资和学校运转。从具体支出上来看,4%接近一半财力用于教师工资,占到47%;接近一半财力用于维持学校运转和改善办学条件,占到49%。通过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定要求,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1000多万名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可靠保障。近5年校舍建设资金所占的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9年开始实施的校安工程,中央财政30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500亿元,加固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3.5亿平方米,全面提升了中小学校抗震设防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全国1/4的校舍旧貌换新颜。这几年,有些地方发生了地震,但经过加固的校舍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一栋因灾倒塌,不少还成为当地群众的避难场所和安置点。

        问:补短板“补”的是什么?

        答:从各级教育来看,主要“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近5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最快,年均增幅49%;其次是职业教育,平均每年增长26%。通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央240多个亿带动地方850多个亿,不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入园率提前实现了2015年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是“补”中西部。4%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中西部,财政教育投入5年翻了一番。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3都转移给了地方。中央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中,90%用于支持中西部,先后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中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

        问:促公平在教育投入上是怎么体现的?

        答:解决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困难地区发展教育的问题,是教育的最大民生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前,全国2.6亿名各级各类教育学生中,2/3享受免费教育政策,2/3享受各种资助政策。可以说,教育公平是近年来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一是资助政策实现全面覆盖。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最初的“两免一补”到免除农村寄宿生住宿费、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目前至少是“三免两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补”寄宿生生活费、营养膳食补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幼儿园,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推动全国32个省份(含新疆兵团)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中职,以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以顶岗实习、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对普通高中,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补充;对本专科生,从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到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2012年开始,又建立了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岗位津贴在内的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可以说,从幼儿到研究生,实现了政策全面覆盖。二是资助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中职免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涉农专业,80%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费就读。农村孩子,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管接受的是义务教育、还是中职教育,不花钱上学成为现实。全国每年近10%的在园幼儿享受各种资助,10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220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同时享受免学费和教科书费政策,约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一半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享受生活费政策,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30%的中职学生、20%的普通高中生、本专科生和所有研究生享受国家助学金,近10万名本专科生、研究生享受国家奖学金。三是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4%用于学生资助的财力5年增长了89%。其中,学前教育资助从无到有,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额5年增长了5倍。2012年,如果不算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费教科书和营养改善计划的资助人数和资金,全国累计资助学生8400万人次,资助金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比超过70%,比2006年增长了13倍还多,仅中央财政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就增长了近20倍。

        制度管钱、厉行节约、阳光财务

        努力构建教育经费管理的“高压线”

        问:每年2万多亿元,不是小数目。如何管好这笔钱?

        答:刚才我讲了,实现4%是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新起点,也是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新起点。2013年,是4%实现后的第一年,也是教育部确定的“教育经费管理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 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就加强经费使用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专门召开了“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典型经验。同时,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和财政部门一起,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统筹完善教育财务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确保经费使用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在经费开支上,重点抓好开源节流,厉行勤俭节约,确保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在强化监管上,重点抓好信息公开,推行“阳光财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透明。

        问:近年来,在教育财务制度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答: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前提。近年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不断增加,教育财务工作主动适应变化,统筹完善了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财务制度体系。第一,预算制度逐步完善。“大收大支”、“两上两下”,预算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和民主,不再是预算部门的“一言堂”;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用钱更加严格,该是教育的钱,一分也跑不了;公开招标、政府集中采购,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更加规范,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第二,行业制度及时修订。根据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我们修订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一所学校一本账”,自主使用、自我监督,新制度使学校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学校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第三,专项制度陆续出台。国家近几年实施的每一个教育重大项目,推出的每一项学生资助政策,都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这些专项资金,怎么安排、怎么拨付,用到哪里、用来干啥,谁来管、怎么管,一开始就定好了规矩,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教育资金究竟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终端在地方、在学校。各地和各级学校认真落实、细化国家行业和专项制度,普遍建立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实行“校财局管”,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示范县活动,不断规范了基层的教育财经行为,提升了管理水平。可以说,2万多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像血液一样在这些制度的血管里,被及时、方便、安全地用到需要它的地方。

        问:在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通过制定重大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办法,将教育经费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围,采取执法检查、审计监督、专项督导、统计公告等有效手段,有力督促和指导各地各校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针对高校科研、国有资产等薄弱环节,加强了重点监管。密切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内外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国教育经费年年统计公告,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年年定期公开,重大民生政策上网上墙公示,教育财务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开,透明度越来越高。例如,我们明确要求各高校在预决算批复10个工作日内公开学校预算、决算信息,并公开至项级科目,推动直属高校公开了学校2013年度预算、决算信息。这是我国高校第一次以规范的方式公开预算、决算信息。再如,我们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制定了公开公示办法,建立了膳食委员会,实行了校长陪餐制,加强了社会监督。

        守底线、定标准、推改革

        巩固4%成果是当前教育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问:如何巩固4%成果?

        答:当前加大财政教育投入,首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好4%成果,有五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做好:第一,4%这一底线要守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反映政府教育投入的关键指标,是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评价各国的重要指标,而且定期发布。从1994年开始,我国每年也定期公布这一指标,全社会高度关注。《教育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这一比例“应当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占比“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4%实现后,4%就应该是今后依法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底线。这个底线要守住。第二,法定增长要依法落实。《教育法》对“三个增长”有明确的规定,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落实,要从年初预算入手,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第三,新开辟的投入渠道要有渠有水。这几年新开辟的统一内外资企业教育费附加、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等经费来源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好、落实好,形成长效机制,不能有渠无水。第四,教育财政拨款要有基本标准。目前,义务教育、普通本科及以上教育已经建立了生均财政拨款制度,今后,我们将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推动各地制定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第五,对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要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我们正在研究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月报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的作用,督促各省建立到地(市、县)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制度。教育部每年及早、定期向中央领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向各地通报各省依法落实“三个增长”情况,形成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广泛监督、各省互相比照的局面。另一方面,还将进一步完善财政教育投入定期督导制度。每年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充分利用人大执法检查、审计监督等力量,督促各地落实投入责任。

        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投入如何适应这些改革要求?

        答: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李克强总理也讲,要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扩大社会投入。教育投入是改革的保障,也是改革的内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财务领域改革。第一,中央和地方,责任要明确。要督促地方切实承担起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省级统筹,建立“谁使用、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今后中央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加大对跨区域、特殊地区、特殊群体的支持力度上,推动全国范围内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全局性的问题、一些靠地方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跨省流动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中部塌陷”问题、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教育问题、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等等。中央的政策也将尽可能符合地方的实际,不搞“一刀切”。教育部也将配合有关部门适时整合归并一些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在目标范围内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施展空间。第二,政府和学校,定位要准确。现在很多问题,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存在大量错位与越位有关系。从教育财务工作的角度讲,政府对学校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经费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经费标准的制定者和经费使用的监管者。我们将完善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拨款机制,引导学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第三,财政投入主渠道和社会投入辅助渠道都要发挥作用,坚持“两条腿走路”。近年来,财政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已经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我国学费收入、社会力量以及其他渠道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左右,要靠改革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问:如何扩大社会投入?
    
        答:对义务教育,需要完善的是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分担机制,而对非义务教育,则要完善好政府和个人、学校、社会的横向分担机制。第一,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的,一定不要全包。4%的钱主要用来保基本、兜底线,提供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大购买服务、奖励支持等力度。当前,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拿出对策,有所突破。从长期来看,要探索建立对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奖补制度;从当前来看,要区分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对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第二,应该由个人承担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分担办法。具体分担多少,应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财政拨款水平和教育培养成本、办学条件、学生资助水平等因素,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程序,并保证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稳定。同时,有几项前提性的工作必须跟上。例如,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召开听证会;要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不因学校收费标准调整造成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等等。第三,需要社会力量分担的,一定要积极鼓励。在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和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充分调动民间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最终,要建立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经费筹措长效机制”。

  本报乌鲁木齐2月19日讯(记者 蒋夫尔)在今天召开的新疆2014年度教育工作会上,教育被确定为支撑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据悉,新疆将以双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南疆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新疆将积极推动南北疆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力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南疆职业教育工程,从而加快南疆三地州职业教育发展,为当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着力推进南疆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努力实现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全覆盖。今年要围绕落实南疆三地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实施“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南疆职业教育项目”,从专业与课程、师资、合作办学等方面支援。 

  今年1月16日,在浙江宁波火车站候车室内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正忙着帮抱小孩的妈妈们提行李、抱孩子、搀扶老人上车。这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联合宁波市交通团工委、海曙团区委、上海铁路局宁波车务段团委等共同开展的“2014暖春行”活动,此次活动期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铁路宁波火车站广场专门设立了宁波志愿者“情暖回乡路”志愿服务站,为广大市民提供春运志愿服务,这也是该校连续第六年为市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春运志愿服务。

  据介绍,“2014暖春行”活动时间从1月15日至1月28日共计14天,主要为广大旅客提供交通秩序维护、乘车咨询、上车引导、站内实名检票、搀扶老弱病残等特殊旅客、免费提供热水、分发宣传资料、报刊等等各项温馨志愿服务。为此,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精心选拔并培训了118名学生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

  在拥挤的人群中,身穿志愿者背心的大学生十分显眼。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英语专业1323班陈杰和他的100多名同学一直在车站的各个角落忙碌着。小陈说:"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在家感受家庭温暖,不能再寝室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但在这个寒气逼人的日子能为人们送去温暖,我们感觉特别高兴。"

  据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应金萍介绍,今年寒假期间,该校团委共组织了近300位同学组成6支实践团队,以各学院为单位,开展以"青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除组织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外,学生志愿者还相继到康复中心看望关爱残障人士,为留守儿童和养老院送慰问;进深入街道、企业、社区开展电脑维修、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带给这个冬天一份温暖。 

  本报贵阳2月18日电(记者郝迎灿)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教育“9+3”计划的实施,今年1月,贵州省财政厅、教育厅下达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共6.82亿元,受益中职学生共43.46万人次。其中,下达免学费4.39亿元,受益学生25.05万人;国家助学金2.43亿元,受益学生18.41万人。

  贵州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确保助学金按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此次发放依据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2013年12月份受助学生人数。贵州省还将根据2014年各中职校在校生数和生源结构等实际情况,重新核定各地各校的免学费补助金和助学金,并据实补足经费预算。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将首批在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8所技工学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双证互通”试点工作。“双证互通”是指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也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首批试点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潍坊市经济学校、高密中等专业学校、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潍坊工业学校、昌乐宝石中等专业学校;8所技工学校为潍坊市技师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诸城市高级技工学校、高密市技工学校、寿光市技工学校、青州市技工学校、昌邑市技工学校、昌乐县劳动技工学校。

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双证互通”试点专业的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免除考前培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可作为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考试由鉴定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与要求组织实施,合格者颁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设区的市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以上、符合晋升职业资格等级的,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近日,河池市召开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与扶贫富民相适应、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传承民族文化、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商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黎丽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认为河池市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难的瓶颈;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合力,发展后劲不足;教师力量欠缺,缺乏地区优势,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建议我市加大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优化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质量;同时,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人才。

        黎丽要求,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办好学校荣誉展览室,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学校与企业及其他单位联合起来,建立就业体系,以硬件、软件、就业吸引学生、留住学生;推进中职高职紧密衔接,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将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合起来,校企相互沟通合作,引企入校、引职校入产业园区,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作更大贡献。

2月17日,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副市长董绍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同光出席。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王德鹏)2月17日,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副市长董绍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同光出席。
        董绍辉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最密切,与民生发展最密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最强,促进就业的能力最强,是推动经济转型、调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力量。
        董绍辉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发展规划,以建设区域性、技能型人才培训高地为目标,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制定完善推进措施,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的深度融合。要吃透上级政策,树立大局意识,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要求。要培育品牌特色专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精心组织参加和承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企业、人才和先进教学方法。要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不断创造出新机制、新举措、新途径,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方式实验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商洛市政府近日印发《商洛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明确商洛将进一步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目前,市直共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3个,其中党委系统2个,政府系统11个。此次整合以政府系统全额拨款的职教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涉及商洛市职业技术学院、商洛市技工学校、丹凤师范学校等9个机构。党委序列和自收自支培训机构暂不纳入整合范围。市直职教资源整合工作,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成立商洛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以职业学校和相关部门所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重点,通过撤并、划转、托管和职能调整实施整合。同时,积极探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与县区职教中心开展“3+2”联合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中、高职五年连读范围,实现学校、专业和学生数量的规模增长。《实施方案》明确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教资源整合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县区职教资源整合工作要与市上同步安排,同时完成。

江苏启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到2020年对应专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本报讯(记者 沈大雷)近日,江苏省正式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一条龙”式的教育服务。

  据介绍,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将依据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进行。各课题组将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将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贯通。

  “各位校长,如果站在国务院角度对高职发展政策讲一两句话,大家最希望讲什么?谢谢!职成司刘宏杰”2月11日17时37分,在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建立的“中青职教”微信群里,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处长刘宏杰抛出了这一问题。

  在“中青职教”微信群里,有包括业内专家学者、职业院校领导、官员等80多人,经常讨论一些职业教育话题。刘宏杰在群里有一段时间了,但从不发言。然而,昨天他的这一问题激起了波澜。

  “我平时只看,但后来看到这个群里,都是一些业内专家和一线的职业院校领导,发言都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刘宏杰说,目前教育部职成司正在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准备,“所以,希望听到一线校长、研究者的声音。”

  重视职教须落实具体政策

  “像重视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像重视对211大学的投入一样重视对职校的投入,像尊重大学毕业生一样尊重职校毕业生。技能立身,技能为本,技能优先,技能为荣,技能致富。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腾跃民首先抛出了自己的建议。

  但刘宏杰觉得不过瘾,他追问道:“最需要什么政策?”刘宏杰认为,目前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政策制定上,教育系统很难拿出政策性文件。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曾向记者表示,在教育部职成司里,最头痛的事,是如何撰写政策性语言文件,甚至在一次高职学校校长会上,葛司长公开征集政策性文件撰写的“高手”。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腾跃民回答道。

  “国务院出台校企合作条例,主要明确各自责权利!高职院校举办者必须保证办学的生均拨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礼果从校企合作条例政策和高职生均拨款政策的落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他认为,“应统一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有关职教的政策!”

  “国务院应该向职教人说:政府认为职业教育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将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域,将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构建面向产业发展的完善的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从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建议。

  高职本科期待政策支持

  “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最需要什么政策?”刘宏杰再次抛问题。

  “要加大高职生均拨款法定化步伐,真重视必须有实货。”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提出了建议。

  “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可以免税或有缴税方面的优惠。”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德月从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提出了建议。

  “优质高职突破层次瓶颈与本科转型同等重要。”《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衍建议。

  “怎样的思路?”刘宏杰追问。

  “应该让优秀的高职院校有资格举办高职本科而不仅仅让本科转型!”已经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调任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的苏志刚,虽然身在本科院校但还是心系高职教育。

  “面向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批、择优遴选部分学校试点本科教育。”陈衍对刘宏杰的追问进一步建议——谁有资格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要看谁具备实力,要实现有上有下。一切以标准论!

  “设标准,特别是专业标准,而不是人为地定哪个学校可以办高职本科。”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旭翔附议说,“我觉得不一定非要提‘本科’二字,可以有三年制、四年制甚至七年制高职,辅之类似于学位证书一样的‘东东’。”

  “正是当年‘三改一补’的‘一补’,成就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当年的智慧和勇气,让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办四年制、五年制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骡子是马,不拉出去遛一遛,怎能区别出来?如果再不给高职一条出路,也许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一大批高职院校尸横遍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形象地表述了高职未来的出路及其面临的危机。

  “我认为所有的专业教育都应面向职场需求,都属于广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和国家示范高职项目得到的共性经验应向从中职到博士教育的工、农、医、法、商、教等各专业示范,回归职场原点。详见我去年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第六期的论文。”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建议。

  “抱歉,刚在路上,未及时回复。这确是个大的政策取向问题,很值得讨论。愿为构建好的体系尽力。”已经是晚上19时58分,讨论还在继续,刘宏杰在下班路上给出了回复。

  职业教育改革体系建立是切入点

  “高等教育如何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如何推动改革而不是阻碍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李玉鸿抛出观点。

  “职教亦如此!”刘宏杰说。

  “刘处:谢谢您的提议!一个职教大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让职业教育从单纯的生计教育策略提升为强国富民、职教立国的国家战略;让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待遇令人向往;让企事业单位焕发巨大积极性,把参与职教、发展职教作为自己的事情;让职业教育成为完整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向刘宏杰建议说。

  “目标有当前和中长期的区别,但方向正确是根本。这需要决策的勇气和智慧。请多指教。”刘宏杰对俞仲文的建议回复说,并且专门向俞仲文抛出问题:“俞院长,您当年在深职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推动改革,最大的愿望和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我曾经提出三大愿望:重振中国的技术教育;重构中国的教育版图;重塑中国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俞仲文回复说。

  “技术路线如何设计?切入点在哪?”刘宏杰继续发问。

  “例如,当前要努力打造高职教育的升级版(不是对以前的否定,而是升级),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技术革新和改良的能力);高职院校试行多种学制,深职院搞过七年四年制高职(是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的,可惜不了了之);制定各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指南,使受教育者有可让人羡慕的期盼,等等。”俞仲文解答说。

  尽管这些年,包括媒体曾多次关注过俞仲文的言论,但在微信上与教育部官员面对面沟通,俞仲文还是觉得很过瘾,恨不得一股脑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否考虑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来设计职教改革的技术路线,把切入点放在体系建设上呢?我认为政府要有当年冲破‘三改一补’的魄力和勇气。”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东平复议说,“不管类也好,型也罢,也不管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应当尊重社会需求,应当满足学生成才需要。”

  职教高层管理者在走改革之路

  “深职院四年制遇到了哪些困难?”刘宏杰继续发问。

  “当年部长太有魄力了,正式发文让我们来试点。可惜一个领导一个政策,后来的主要领导不支持。”俞仲文披露了个中缘由。

  “历史已证明当年‘三改—补’的缺陷或者说是错误的。放眼一望今天优秀高职主力大多是当年的‘—补’出身。历史将会再次证明今天的只允许‘转型’的政策,是不太科学的。当年决策者们还有点明智在于提出了‘一补’。市场将会教训关门造车的‘官僚’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职涉足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要的更适合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市场的呼唤,历史的必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时雨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不仅语言犀利且富有诗意。

  “当前,在强调体系建设的同时,高职院校要自强,要抓好自己的事,提高自己的质量,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已有200所,也有七八年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际上,示范院校的经验目前均还停留在学校层面,或是区域层面,教育部还没有总结提炼推广,还没有形成一个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模式,没有国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如何从现在的职教大国走向职教强国?因此,教育部要有所作为,从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总结推广入手,抓好学校抓好内涵建设,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实力的增强,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补充说。

  “高职并非越独立越自成体系越好,从中职断头到中高职衔接,从高职断头到高职本科,短期内改变不了职教二流地位,因为职教学历和资格证书含金量比普教学历文凭低,从上到下一时难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刑晖女士建议说,“唯此,重构高教分类,在圈层化大结构中两轨平行,打通职普分类,文凭和资格等值,选择性机制,单纯职教改革不行,须综合治理。首先是教育部门综合改,再是外部门统筹联动,职教本科的提法本身就是有学历本位普教痕迹的,缺少职教语境和立意。”

  晚上22时22分,讨论还在继续。刘宏杰由衷地说:“感谢各位校长、专家。我们会认真消化大家的真知灼见。我们共同出主意,把实践的需求转化为地气、切实有用的政策。”

  新年伊始,微信里不光有热闹的抢红包,还有家国天下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深深思考,观念的交流和碰撞。

  “微信问计,这个平台很是方便。这里可以自由讨论,能听到真实意见。大家还可以畅所欲言。”刘宏杰说。

  “这种讨论形式很好!职教高层管理在走改革之路!让我们感动!”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礼果说。

  ●集聚区简介

  本报讯(记者赵春喜通讯员李富军张晓蒙)2月15日,在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县职教中心的数控专业实验室里,机器轰鸣,每台车床前都围满了学生,有的在操作车床,有的在观察、记录。

  “学生们正在进行车工实践技能测试,这两天,这个班的学生就要到集聚区的天誉动力公司实习。”任课教师张可超介绍说。

  天誉动力是该县产业集聚区内规模最大的机械制造类企业,对熟练车工的需求很大。

  眼下,从该县职教中心毕业或结业后,直接到产业集聚区企业上班的学生已达5600多人,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面对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扶沟县委书记卢伟表示。

  该县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于2009年在全省首家确立了“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思路。扶沟县职教中心便是这种模式的综合载体。

  县职教中心占地156亩,建成了标准高、功能强、设施一流的教学楼、实训楼,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和实训设备,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就读,年培训能力1万人次。同时,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职教中心成为全县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职工岗前和在岗培训、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教育培养上实现校企直接对接。根据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和用工需求,职教中心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了集聚区急需的机电、电子、数控等12个骨干专业,新开设服装设计、办公自动化等专业18个。

  职教中心的授课者不仅有职教中心的老师,还有各企业技术骨干;培训课堂不仅在职教中心,还延伸到产业集聚区各企业、车间;培训对象不仅是在校学生,职教中心每年都要对产业集聚区新招的工人或企业在岗职工进行统一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昌茂纺织公司动力车间,记者见到了职教中心首届毕业生单记龙。“从职教中心毕业时,我已经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还顺利考取了高级电工证。学校推荐我到昌茂纺织公司工作,去年我当上了电工班长,月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2600多元,比大学毕业工作的姐姐还高。”单记龙自豪地说。

  豫人木业是该县木材加工的龙头企业,每年都委托职教中心对全体职工进行在岗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职工的专业技能、安全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产品的不合格率明显降低,与过去相比,每年仅节约原材料成本一项就近200万元。”董事长李中平感慨道。

  以职教中心为平台,以产业集聚区为市场,目前,扶沟县已形成校区联动、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有效缓解了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已入驻企业9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从业人员3.5万人。③7

  扶沟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4.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8.6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农机装备暨缸盖缸体特色装备制造园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等称号。

  ●专家点评

  职教驱动一举多得

  近几年,针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专门化的技术人才支撑新型工业化进程顺利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扶沟县针对当地高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企业需求,开展职业人才教育,既保持了职业教育应有的本色,也为地方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提供了急需技术人才保障,还为青年人才顺利就业和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一举多得,值得学习和提倡。③7

  ——张占仓(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

  (原标题:扶沟:职业教育给力企业人才需求)

  本报讯 日前,青岛市教育局联合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安监局等部门出台了《青岛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旨在维护实习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

  该《办法》从中职学生实习组织、管理、责任、报酬、安全等方面细化了实习期间的管理、要求和责任。《办法》突出维护学生的实习权益和保证学生实习安全两个方面,要求学校和实习单位严格执行“七不准”规定。即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等岗位实习,不得安排和接收16周岁以下学生顶岗实习,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实习每日不得超过8小时等。

近日,河南省第八批职业教育强县评选结果出炉,南召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八批职业教育强县,至此,我市10个县全部被省政府确定为职教强县提前一年超额实现省政府确定的80%的县达到职教强县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职教强县创建活动,各县立足本地实际,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全国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六大具体工作任务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严重产能过剩”成为仅次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大主要任务。化解“产能过剩”政令的出台,无疑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福音。然而,也有人担心国家大力压缩经济“产能”,将会导致大批在职工人下岗。而由于企业生产一线往往是职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所以有不少职业院校师生担心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职业院校的吸引力更低,职教办学会更加艰难。

  毋庸讳言,上述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毕竟有章可循,尤其是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27万、每年毕业生的增量又居高不下的语境下,盲目的就业乐观只能是自欺欺人,最终于事无补。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问题。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而帮助下岗工人找好出路,考验的则是政府的智慧。显然,如何在国家大力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政中找到职教发展的增长点,有效化解职教生源危机,考验的是职教办学者的智慧。

  经济产能的理性抑制,必然会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绝对总量的减少,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下岗工人的增多不仅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因而各级政府部门将会不遗余力地遵照中央指示做好下岗工人的分流和化解工作。不难想象,在政府需求与市场规律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对下岗工人的转岗培训,将会成为最为理性的折中选择。这正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机遇和使命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更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模式实施中等或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而不擅长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在培训领域寻求事业发展的增长点,重学历教育、轻短期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职教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甚至举步维艰。近几年,席卷全国的职教生源危机,已经从中职学校蔓延到了高职院校。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没有“吃饱”的职业院校的生存现状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这些学校将如何应对市场的挑战?

  众所周知,在前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热潮中,全国各地新建或由中专升格了很大一批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相继经历了校舍新建(扩建)、规模扩张、内涵发展觉醒等多个共性阶段,在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到了目前的生源紧缩时期,很多高职院校已在“低负荷”运转,甚至出现“挂空档”现象,实在是办学资源、“育人产能”的巨大浪费。

  令人忧虑的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眼下我国公办高职院校长期受到政府财政的呵护,过度依赖财政拨付的学生“生均经费”或教职工“人头费”和“办公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野生”应对能力,即使生源不足也“无动于衷”;而许多民办院校因为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源危机直接导致运转“失灵”,个别学校甚至不得不在曾经的职教校园里转办普教,不能不说是职业教育的悲哀。

  职业院校的生源哪里来?政府倡导的化解“产能过剩”政令,无疑是指南针和集结号。大量的下岗职工面临转岗培训,大量的在岗职工需要转型发展,都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可以较好地帮助职业院校度过生源危机难关。

  诚然,要想吃到这块生源“蛋糕”,一方面需要职业院校善于转型发展,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摒弃以往一门心思只关注学历教育的做法,把做大、做强培训看作是学校发展的另一条出路和另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市场步伐,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研发素养,提高学校服务产业行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以使自己有能力争取到开拓培训市场的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或许,其中还有职业院校许多的机会,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意识、有没有能力争取到这些机会,这是每一个职教人需要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王寿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教办[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做好2014年春季开学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要求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安排部署,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学期工作特点,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新学期展现新气象新风貌。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及时全面落实开学条件保障。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全面梳理排查各项开学条件保障情况,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查找问题,实行台帐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坚决杜绝因办学条件不足或不到位而影响正常开学。要完善师生按时返校组织工作体系,密切与师生和家长的联系,确保教职员工及时到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工作;确保学生按时返校,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二、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开学教育。以新学期开学为契机,突出主题,精心设计,科学安排,生动活泼地组织好开学教育。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大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节约典型,及时曝光批评浪费现象,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模范践行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准确把握师德禁行性规定,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要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和班级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畅谈国家和家乡新变化新面貌,增强“三爱”意识,激发报国情怀。

  三、强化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平安。各地各校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追究,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要组织开展以校舍安全、消防安全、校车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实验室安全、校园周边安全为重点的学校安全排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加强校园出入管理,严防校外无关人员进入校园滋事和干扰校园秩序。做好春季传染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要将安全教育作为开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着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的部署,结合实际确定新学期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和劲道,狠抓工作落实。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找准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学籍系统建设和应用,健全小升初制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早部署和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始终把师生安心工作、专心学习和舒心生活摆在突出位置,想方设法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办好学生食堂,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学生群体。

  五、严格禁止违规违纪办学行为。要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厉行节约、反腐倡廉等一系列新规定新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和严肃查处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以及极少数教师存在有偿补课、伤害学生等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校务公开,让办学行为在阳光下运行。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不搞例外,不姑息迁就。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地各校要把做好春季开学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制订专门工作方案,全面部署,精心组织。自2月中旬至2月底,在全系统内组织开展春季开学专项工作检查,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深入开展自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教育督导机构开展专项检查,组织责任督学对行政区域内所有学校进行检查;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抽查,教育部将对部分省(区、市)进行督查。专项检查要转变作风,改进方式,深入实际,听真话、查实情、促实效,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要积极主动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教育部门和学校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服务师生和社会的新举措、新气象,宣传解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争取社会支持。

  各地各校在工作中遇有重要情况,请及时报告。

教育部

2014年2月14日

湖南铁道职院学生郭国栋服务春运——

大学生“列车员”千里寻失主

  “这是我应该做的!”2月10日凌晨,安徽省池州火车站站台上,当失主执意要把酬金交给郭国栋时,被他婉拒了。

  郭国栋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今年春节,他放弃回家过年,与学校2800名师生一道,投入了广铁集团及南昌铁路局的春运第一线:售票、检票、站台列车接送、卫生清洁。

  2月7日,宁波至南昌K1220车次列车上,郭国栋在终点站清理车厢时,捡到一个旅客忘拿的背包。他顶着寒风大雪在站台等了近半个小时,但失主没有返回。他打开背包,根据找到的信息,联系到了失主。为了让失主早日拿到行李,2月9日,郭国栋专门乘坐火车从南昌出发,10日凌晨到达安徽池州站。在站台上,他亲手将背包交到失主手中。

  从1月16日春运开始到2月24日春运结束,湖南铁道职院2800名师生都将为春运服务。该职院铁道信号132班学生程国鑫说:“大家挤在一起吃饭、睡觉,打扫车厢卫生、清理厕所,虽然艰苦,但更多的是收获。”

  湖南铁道职院院长姚和芳介绍,学院自2010年开始就组织学生服务春运,累计已有近5000人参与,“不仅为广大旅客提供了服务,也锻炼了学生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和适应能力。” 

进厂顶岗实习

河南邓州职校生车间过寒假

  本报讯(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宋小涛)“不仅可以把平时所学的理论、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而且每天还有收入,这个寒假过得真有意义。”近日,河南省邓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生王征凡对记者说。

  往年都要与父母团聚过春节的王征凡,今年寒假却选择进厂顶岗实习。在邓州市某制造有限公司,记者见到王征凡在打磨一个U形零件。“课本上所学与实际操作有一定距离,不过在师傅的带领下,我很快就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了。”王征凡说。

  今年寒假,邓州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学生自愿原则,精心设计了“联姻企业、顶岗实习”计划,与邓州市产业集聚区10多家企业、工厂联系,安排王征凡等60余名留守学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 管培俊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系统干部人事人才工作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进一步创新干部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和创造热情,提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领导力、推动力、执行力,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多年来,教育干部人事人才工作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总体上也是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但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亟待破解。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必须深化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综合改革。

  一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培养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建立完善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干部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高校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和把关作用。坚持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任期制,推动实现高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的高校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直属机关干部选任方式,改进完善司处级领导干部选任机制,合理确定竞争性选拔的适用情形和规模,不单纯追求竞争性选拔的频次和比例。要坚持干部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把加强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和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改进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切实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研判,防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做到“不唯分、不唯票”。坚持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与大力选拔年轻干部相结合,选拔任用干部不在年龄上划线,探索推行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制度及管理方式。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研究制定符合直属机关工作实际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考核机制,修改完善年度考核测评指标,探索通过日常接触、工作表现、群众口碑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干部的有效方法,建立领导干部平时考核档案。研究制定干部交流专门计划,打破轮岗交流壁垒,明确干部交流的硬杠杠,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加强干部跨条块跨区域交流,进一步加大四支干部队伍统筹力度,积极推动机关与直属单位、直属高校以及地方之间干部交流挂职。落实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是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全面落实学校人事管理自主权,依法赋予高校在确定人力资源投入与用人规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任和考核评价、实施校内收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改革教学科研组织方式,打破机构与编制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逐步探索实行用人规模备案制。推进分类管理、分类考核评价,实行精细化岗位分类管理,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新型教师职务制度。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建立高校人员退出机制。深化职员制度改革,探索不同类型职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合理控制确定管理岗位“双肩挑”人员比例,强化职业化导向,引导学校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建立灵活多样、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团队薪酬制等分配形式,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形成合理、和谐的校内收入分配关系,推进高校主要领导薪酬制度改革。

  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适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新形势新趋势,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引才聚才体制。进一步整合完善人才计划体系,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龙头,统筹实施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大力支持学术新锐和创新团队,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改革人才评审机制,真正体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人文社科领域倾斜的政策导向。加强人才政策创新,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引才审核力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规范兼职兼薪行为,切实做好引进人才服务和支撑工作。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研究制定《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坚决落实政事分开、管办评督分离的原则,推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职责权限,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教育职能。取消和下放部分职能,委托和转移部分职能,转变管理方式,适当调整机关司局职责分工,精简规范项目评审,减少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加强后续监管。理顺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关系,明确直属单位发展方向和职能定位,充分发挥直属单位作用,有效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积极构建国家层面教育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严格控制新增机构和人员编制,规范领导职数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精简议事协调机构。

  全面深化教育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综合改革要有推进策略。一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就是号召。准确分析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此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改革举措,并务求取得实效。二要有系统思维。坚持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系统谋划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综合改革的思路,既注重与其他部门其他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又注重自身改革措施的彼此支持、衔接配套,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要有进取精神。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推动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上出硬招实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推进。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