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带来的启示

        面对着一波又一波不断袭来的“就业难”的冲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有些Hold不住。校方在想方设法致力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而企业也是心急火燎地希望招到“来之能战”的精兵强将,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更是恨不得“踏破铁鞋”找到一个自己喜欢而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于奔忙在求职道路上的莘莘学子而言,海归、博士、硕士和学士们尚且心里没底,那些职业技术学院里走出来的“技术人才”却似有几分底气,为何?

        关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一篇调研报告,让我们有了“眼前一亮”的意外收获。到底是拥有什么样的手段和高招,让这个建校不过13年的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如此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解剖“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范例——鲁缆模式,让我们找到了其中的奥秘。

        其实,职业教育道路该往哪个方向走,业内不乏共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但具体到一城、一地、一校,到底又该如何写好这篇文章,确实也是一道必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制宜而破解的难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莱芜职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道路,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具有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综观“鲁缆模式”,架构并不复杂:2011年4月9日,莱芜职院与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简称“鲁缆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具体说来,一是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莱芜职院和鲁缆公司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方案,组成招生小组。学生入学前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意向,入学后编入“特变电工鲁缆班”,并由鲁缆公司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双录取”的方式让考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不再为就业担心。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学期间,由校企双方共商培养事宜,鲁缆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到学院任兼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建设专业。三是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毕业前一年到鲁缆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和公司分别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融合。尤其是通过“鲁缆模式”为典型的具体案例的实践探索,不仅让校方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产销对路”,同时也让企业对于所需人才实现了“私人订制”,最重要的是,让广大在校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岗位也早早吃上了“定心丸”,实现了多赢的局面。一是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控制数量,把握需求,毕业生适销对路;三是合作研发,促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四是校企一体,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五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以“鲁缆模式”为代表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在的莱芜职院成功运用与推广,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学校和企业提出有益的思考:比如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稳定化;如何破解“企业发展危机与合作办学风险”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践给我们带来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在于:只有面向市场、贴近企业,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办学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只有加强校企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找到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根本宗旨。(新华教育 商亮)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司局长笔谈

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葛道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改革中进入历史新阶段

  就业是检验教育成果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职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城镇就业,占95.83%。高职毕业生持续发展后劲足,就业对口率逐年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一是突出类型特点,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三是聚焦内涵建设,增强专业、课程和教材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四是扩大优质资源,建设1000所中职示范学校和200所高职示范学校引领改革创新;五是服务教育公平,实现90%以上的中职学生免学费就读职业教育;六是推进综合改革,密切中高职衔接,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继续教育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积极探索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开放大学试点建设与广播电大系统整体转型;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联盟、城市联盟建设。

  二、抓住关键环节,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到新水平

  (一)职业教育

  一是落实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推进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将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是在中职阶段,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和专业结构,以高质量就业来促进招生。在高职阶段,以突出办学特色为重点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是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升读本科教育政策,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继续实施重大建设专项;推动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推动职业院校助学金提标、扩面。

  (二)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要把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作为重要任务,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扩大优质资源建设,不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一是把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落到实处。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中职与高职学校、普通本科高校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探索普通高校与继续教育机构之间学习成果转换机制;研究建立国家学习成果框架,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转换试点和试验;搭建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和交流服务平台;依托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广泛开展社区教育。

  二是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函授、夜大、脱产等)逐步融合,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全日制学习的支持服务。推进校外学习中心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从小培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成才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分学段有序体现到学校教育当中,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经验,推进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加快推进。要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切入点,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正确推进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准确推进改革,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有序推进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要协调推进改革,统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任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提高重点高校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招生比例。要以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底线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办好农村必要的教学点,统筹解决好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空心化”、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重视和加强特殊教育。要以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要把“三个牢固树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根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成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要切实关心教师成长进步,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实行倾斜政策,对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保障,不断扩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本报讯(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沈林 严春辉)记者近日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获悉,该校作为江西省林业厅对口扶贫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水南村的具体实施单位,2011年以来,共筹措资金300多万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实现扶贫规划目标。

  为将“供血”变为“造血”,该校组织全村毛竹林低改、生态旅游等培训12次,培训农民1100人次;安排专项资金90万元到水南村,对毛竹林低改和油茶林低改进行补助,为村民开辟了增产增效的途径。为充分利用水南村丰富的旅游资源,该校还帮助改善水南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家乐”农户,带动该村旅游业发展。

  该校扶贫工作组还通过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和“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做好村级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推行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四定两监督”,不断增强村两委和村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和巩固建设扶贫成果,真正为贫困村培养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这个冬天,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火了一把。时下,各种订制不绝于耳,订制服装、家具、蔬菜、钻石……似乎订制才是真正个性化的消费。而在北京这样的消费型大都市,订制珠宝显得格外火热。

  北京大钟寺爱家收藏的一家珠宝工作室的老板张继华此刻正应客户需求,在云南省保山市沙坝玛瑙一条街上挑选保山南红。客人王先生是一位金领,平时有投资珠宝玉石的喜好。他此次想请张继华帮他挑选两颗比较好的保山南红戒面:琥珀色,颜色鲜艳、品相偏大、没有裂纹,大约10万元。按照要求,张继华来到了保山南红的出产地——云南省保山市,先从当地一周举办一次的南红集市上开始寻找。

  北京市商业学校与云南省保山市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对口帮扶支援保山市的职业教育,与保山市四所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了北京市商业学校保山分校。去年10月底,商校老师们去保山参加孩子们的开学典礼,就曾在保山沙坝玛瑙一条街碰到张继华,这位北京市商业学校2005级的毕业生。

  按照客户要求,张继华找到了不同形状和质地的三颗保山南红戒面,用手机将这三颗南红戒面的不同侧面拍摄下来,并将每颗南红戒面的重量称重,报告给客户。最终客人确定了一颗18克、一颗8克的两颗南红戒面,成功成交。从事珠宝玉石的生意近5年,张继华已经很有经验。在他的店里,最高成交价曾创下过单品50多万元的纪录。现如今,不到24岁的他在北京和云南瑞丽都有了自己的店面,雇佣员工12人,年销售额180多万,早已是有车有房一族了。

  他究竟是如何练就这样的胆识和技能的?

  张继华说,这要感谢他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熏陶。2005年,他进入北京市商业学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学习宝玉石鉴定、钻石鉴定与分级、贵金属首饰抛光与执模、珠宝首饰手工绘图、珠宝饰品绳结编织、宝石切模与加工等专业知识,激发了创业的热情和能力。上学期间,他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潘家园、十里河等珠宝市场练摊,负担自己的生活学习等费用。通过学习和创业实践,慢慢积累了客户,有了自己的门店。为进一步了解市场,他曾连续两个月到云南翡翠市场,专门学习翡翠戒面颜色级别价值评估,练就了较高的翡翠色级鉴别能力。他说北京市商业学校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给了他对职业最初的理解和憧憬,从草根成长为创业达人。

  谈到自己的优势,张继华认为普通本科更侧重理论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中职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很好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符合企业销售、鉴定、加工岗位的要求。所以,很受市场欢迎,在用人市场有很大优势。

  无独有偶,有一位名叫戴佳轩的孩子,在北京市商业学校的开学报到现场,也格外抢眼。因为其家住在北京通州古运河畔,酷爱收集运河中古瓷片的他,对运河古瓷片格外钟情,一门心思就想学习瓷片艺术。当得知商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古瓷片专业,而是珠宝玉石加工与鉴定专业时,他无论如何也听不进母亲的意见,下不了决心选择学习珠宝玉石加工与鉴定。正当母子俩争执不下时,学校老师告诉他,瓷片隶属于艺术品,而瓷片本身并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它需要与其他宝石和贵金属一起进行镶嵌才能呈现其特殊魅力,如果不能准确鉴别出镶嵌用的宝石和镶嵌的材质将影响瓷片本身的价值。瓷片艺术只是珠宝玉石加工与鉴定的一个分支。听见专业老师的解释,戴佳轩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理解存在偏差,自己当初所坚持的并非正确。

  进了北京市商业学校后,戴佳轩如鱼得水,通过艺术品鉴赏、拍卖、典当、首饰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艺术品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宝石加工课上,他带来了穿越千年的古瓷片,在专业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创新了很多种磨制方法,椭圆形、心形、随形……最大程度展现了古瓷片穿越古今的美丽。节假日,他还作为珠宝协会瓷片艺术组的负责人,带领小伙伴们到古运河现场“寻宝”,找寻充满魅力的古瓷片。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知道了用哪些材质、在什么地方对磨制好的古瓷片进行镶嵌,镶嵌好的作品还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西四珠宝店公开销售,并且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展洽会,获得全国优秀奖。通过4年学习,现就职于华夏典当行销售部,月销售三四十万元。

  据了解,北京市商业学校开设珠宝专业已有近20年历史,是北京市示范专业和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本着“服务社会设专业,校企合作办专业、改革创新强专业”的建设思路,专业培养目标紧密对接首都珠宝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客观需求,通过系统设计、分级培养和中高职“3+2”的系统衔接,实现珠宝专业学生全面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就业从最初的珠宝鉴定逐步扩展到珠宝设计、加工、鉴定、营销、客服等五大专业领域,做到了升学有通道,就业有目标,人人有技能,人人能成才,受到社会、企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成为首都珠宝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未来将会有更多毕业生成为珠宝私人订制师和创业小老板。

如何下活职教这盘棋

  一把剪刀上下飞舞,不一会儿就修剪出时尚精致的发型;目光在账簿和屏幕间来回穿梭,一个个数据被准确快速录入……前不久刚在潍坊商业学校落幕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该校会计专业2013级新生王玉丽回味良久,“职校生,也有别样精彩!”

  如果退到一年前,你要问这个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在中游的小姑娘“愿不愿意上中职”,一定得到个斩钉截铁的“不”。理由和大多数人一样,“职业教育‘缺钱少路没活力’,上了让人看不起。”可现在,她和同学们不仅学费全免,还能听业界名师授课,使用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更重要的是,三年后通过考核,一样上本科!”

  原本“低人一等”的职教焕发了新的活力。山东究竟是如何下活职教这盘棋的呢?

  捅破升学“天花板”,职教不再是“终结者”

  曾经,几乎每年高中录取,都是王桂英最头疼的时间。

  这位分管教育的潍坊市副市长总能接到不少熟人的求情电话,“孩子中考就差几分,能不能帮忙安排个普通高中?”似乎是种共识,“但凡有点办法”的家长都不愿让孩子上职校,因为没几年就上完了,没有升学通道。

  没有上升通道,一直是困扰职教发展的大难题,职教也因此被一度视作“终结教育”,招不来生源。一位教育人士透露,不少职校都干过花钱去初高中“买”学生的事。

  如今,这种职教没有上升空间的尴尬已经在山东被打破。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省从东中西各选择了一个试点城市:青岛、潍坊、德州,分别开展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通过过程考核对学生中职或高职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价,作为能否转段的重要依据;再通过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合格的学生即可转入本科段学习。

  打通招考体系后,职校本科又该如何实现一体化培养?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介绍,“从2014年起,我们准备利用3年的时间遴选200个专业,每个专业划拨100万元,重点建设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纵向体系的完全衔接。让职校、本科、企业坐下来,一起商量人才怎么培养。”

  而试点学校第一年火爆的录取情况则从侧面印证了政策的利好:中职录取线超过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高职录取线超过全省本科二批录取线。

  王玉丽的中考成绩就比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高出20多分,可她还是坚定选择了“3+4”,“不用再挤高考‘独木桥’,以后收入也有保障,学得好不照样上博士!”

  打通校企血脉,多元主体办职教

  “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掰着手指头,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工作账。可在以前,她的工作和普通高校老师没啥大差别,一样是“铃响上课,再响走人”,即便暑假带着学生去实习,也很有距离感地被称作“下企业”。

  本应与市场贴合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却总和企业有点“貌合神离”:毕业生总得在工作岗位上回炉再培训,甚至有些课程设置根本跟不上企业要求。“过去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实习找不到企业接收,即便去了也是简单的流水工,学不到真本领。”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院长张绍秋说。

  跟不上市场节奏,这个难题怎么破?一份新鲜出炉的《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打通了校企血脉:单个集团职业院校不少于15个,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不少于40个。再不是单纯的校企合作,而有了深层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怎么开、开些啥,企业有了发言权。

  开在潍坊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流水生产线上的第一堂“厂区服务与互助实践”课就让山东民族中专数控应用专业的学生杜鹏“震”住了,“过去从来没想过现代化的厂区有这么大,来回还要坐着电动车。很多实操技术也是从书本和黑板上根本学不到的。”

  “职业教育办好了,首先受益者就是企业。过去我们总是抱怨职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为了省事又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如今的职场体验课让我们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我们刚与教育部门签订了长期战略协议,办好学生实习的实训基地。”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海忠说。

  补齐投入短板,职校发展快马加鞭

  改变,让潍坊商业学校校长于建平有了“大干一场”的底气。可7年前,刚从普通中学调到中职学校的他,第一天上班就傻了眼,“要设备没设备,要师资没师资。美容专业一共只有两张按摩床,3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还不到20人,几乎办不下去。”

  长久以来,职教一直处于“缺钱少粮”的窘状。以生均拨款为例,山东高职生均拨款比本科少了将近一半,中职经费更少,在一些县市,财政仅包教师工资,学校只能靠学费勉强运转。“说出去,总觉得矮人一头。职教培养成本本就比本科高,没钱更是束手束脚。”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徐建明说。

  “种庄稼种错了耽误的是一季,但教育路子错了就耽误人一生,所以我们不能这么慢,要抓紧改。”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感慨良多,“没有合格的劳动者,无论是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会落空。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如今,在试点潍坊,高职拨款已经实现与本科同等待遇,上调至平均每生近8000元;中职实现由专项经费投入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根本转变。新近出台的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则提出今后按照专业类别以每生每年2800元、3300元、3900元和4500元四档拨款。

  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也在为职教发展开疆辟土。

  “前不久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下文,厘清了校企合作当中免税、学生保险等问题。我见到一个职校校长,他说一从网上看到这个事,就马上下载打印了几十份,见到一个合作企业就给一份,企业一看文件高兴了,合作积极性更高了。”徐曙光说。

  曾经是“大冷门”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也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以前九成学生来自农村,现在有四成来自城市;以前各专业大多是‘和尚班’,现在有四成是女孩。”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王金诺兴奋不已。

  也不是没有问题。“省级政府的招生自主权还相对薄弱;职业教育分段贯通的学籍管理和学分制落实如何破解都还等着我们去探索。”徐曙光说。

培养更多优秀幼儿教师  

——广西幼儿师专探索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模式 

  “参加了园长培训班,我对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以及怎样办园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参加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园长培训班的学员冯宝乐一直对办园感兴趣,但总苦于没有掌握系统专业理论知识,这次通过职后培训安安心心当了回学生,丰富了专业知识,也接触到了办园的新理念和操作实务。  

  在幼儿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探索中,推行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改革模式,4年来,共为广西学前教育培养了数万名幼教人才。  

  职前培养打造“理论和实践都行”的幼儿教师  

  “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严格按照课程安排,每天早上准时起床,周一到周五早上晨练舞蹈、体育基本功训练,晚上到阅览室看书或自习,课余时间就去‘抢’琴房。”学生唐思琼这样描述在幼师的学习生活。  

  强化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该校职前教学改革培训的一大举措。学校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18项单项技能和9大综合技能及考核标准,制定了从大一到大三详细的全程“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技能教学内容占35%,典型任务职业活动教学内容占33%。学校开创的全程实践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一线教学,体验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乐趣,同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只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教育系主任张文军说,为突出实践教学,学校还将教学汇报展演作为提升学生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既锻炼学生也考察学生成长情况。在学生评教统计中,93.3%的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  

  为了考察学生职前培训效果,学校还引进幼儿园第三方评价,园长们对毕业生的教育专业素质满意率达90%以上。广西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园长廖焱说,“这里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我们喜欢”。  

  职后培训助更多幼儿教师变得优秀  

  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是该校的又一项主要任务。在4年的时间里,该校职后培训4万多人,并承担了江西、重庆、广东等多个省市的“国培计划”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机构资质,成为全国百所承担国培任务的高校之一。  

  针对职后培训学员在不同岗位上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需求,校长袁旭牵头开发了“园长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反思”等系列课程。湖南培训学员高嘉璟说,“角色定位课程对我帮助很大,幼教角色定位与自主成长机制讲座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帮助新老师有效地成长为成熟型教师”。  

  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儿童戏剧教育、艺术创意教育、幼儿园绘本教学等课程,也被学校引进来,拓展和提升了学员的视野和能力。

  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园长胡明介绍,她曾到一些农村幼儿园调研,发现农村教师把乖乖地、安静地坐在一起看电视,看成孩子的“进步”,忽略了幼儿多样性、互动性的要求。  

  如何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帮助?如何发挥乡土田园的优势?该校在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项目中,开创性地引入台湾、香港、澳门的合作模式,邀请有国际教育经验的机构和专家为乡村教师介绍国际经验。  

  “从事幼教25年来,第一次接受这么全面而简朴的幼教理念。”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幼儿园副园长韦金卷用“眼前一亮”来形容她参加农村幼教培训的感受。  

  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也成为该校落实“国培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特色。培训中心李艳荣主任介绍,以现场案例教学为载体,实施“课堂+现场”教学改革,让学员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外,学校将“大爱”作为精神引领,构建“大爱”培训文化,贯穿全程。  

  创新幼儿教师教育模式,整体提升培养培训水平  

  “这样的交流真方便,无论我们在哪里,都可以通过平台向学校的指导老师在线咨询,还能通过它查阅到很多学习资料。”参加顶岗实习的教育系学生牙豪弟同学说。  

  在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学校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与学习平台引进优质资源库,增加了职前教育教学资源库、专家案例库,积极建设实习生教学资源库、兼职教师课程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库。  

  目前,这个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支持着该校2014届1000多名毕业生的分散实践教学,有5000多名国培班、区培班、园长资质班培训学员受益。  

  据介绍,该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布在职前3年的时间,学生、教师往往也分布在不同的校区,正是信息化管理与学习平台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沟通。2012年,这个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成为了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为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职前培养不符合幼儿园用人需求、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校长袁旭牵头进行了“幼儿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  

  据袁旭校长介绍,研究将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准教师阶段、新手阶段、探索期阶段、成熟期阶段、专家期阶段,研究并绘制了幼儿教师能力图谱,在传统职业能力形成模型中植入“心智技能”、“关键能力”两要素,以此设计各阶段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指导性。这一项目被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称为: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模式的整体创新,为弥补长期以来幼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依据中行动领域和能力体系分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职教围着产业转 教学围着生产转

  ——辽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采访纪行  

  在计划经济时代,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强大的产业辐射能力,辽宁职业教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小散弱”对上了“大市场”,辽宁职教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处境。针对这一情况,辽宁省及时“刹车”,调整办学方向,“职教围着产业转,教学围着生产转”。如今,穿上现代职业教育新衣的辽宁职业教育,整装再出发。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对于辽宁职教人来说,曾经的辽宁职业教育有着两副“面孔”:一副是伴随着辽宁工业基地成长,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龄青年”;另一副是在现代职教体系转型过程中蹒跚起步的“婴儿”。

  如今,辽宁职教走出了“小、散、乱、差”的低谷期,每当被问起其中的秘诀时,无论是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管理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职教围绕产业转”。

  这样的答案来自辽宁省90个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近年来辽宁职教对接产业集群的坚实实践。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依托各地区产业优势,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培育符合辽宁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目前,辽宁省中、高等职业院校已立项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269项,省本级财政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计1.9亿元。

  “如果不是紧紧抓住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这条救生筏,或许沈阳的职业教育早就沉到海里去了。”沈阳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副主任刘志民很是感慨地告诉记者,“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当时的30多所学校各干各的,缺乏统筹,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其人才培养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千亿级’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人才吞吐能力。”

  沈阳在整合原有职业学校基础上,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建设6所万人规模的职业学校。沈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赵香瑞介绍说:“我们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分别组建了汽车工程学校、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信息工程学校、化工学校;同时停办18个低水平专业,撤并7个重复专业,新增26个新专业。”2010年,随着“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市试验区”的建设,“沈阳技工高地”的品牌被打磨得越发光亮。

  在宏观层面上精兵简政,在微观层面上,更是通过制度举措来密切校企关系。在2013年3月施行的《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通过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提供奖励的方式,破除长久以来困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处境。

  在鞍山,职业教育的体制突围与一座“城”的崛起密不可分。2010年12月,占地面积128亩,总投资20多亿元、容纳12所职业院校的的鞍山职教城建成。经过3年探索,鞍山职教城成为辽宁职业教育新的坐标。

  鞍山职教城管委会主任吴庆丰说:“以前职业学校是教育和人社部门归口管理,你管你的职业中专,我办我的技工学校,缺乏统筹,一到招生的时候就‘打架’,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职教城管委会成立后,独立于教育和人社部门之外,成为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打破了人社、教育等部门界限和中专、技校等类别界限,办学活力充分涌流。

  园区里的实践区、实训基地、会议中心、运动设施等全体共享,而投资成百上千万元的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服务实训基地,更是敞开大门,让学校、企业共用;职教城还按照“教师、学生随专业走”原则,对各校专业教师进行整合;同时在专业整合上,职教城结合各校原有办学优势,调整“进城”学校的专业设置,解决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问题。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

  学校不升格,学生升格

  人才“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多元立交”却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中高职衔接断层难续,职业本科衔接面临着天花板的尴尬情形,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体制不顺的弊病曾困扰着辽宁职业教育。

  只有“站得高”才能“飞得远”,为了疏通堵塞在人才通道上的体制积弊,辽宁紧紧抓住“高位对接”这把钥匙,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辽宁省职教处章雪冬处长说:“在路径选择上,我们不搞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相分离的‘双轨制’,而是在保持职业教育本身特有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应用技术类本科改革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上端寻求融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一些兄弟省份摸着石头迈开“中职升大专”的小步时,辽宁省“中职升本科”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从2012年到现在,辽宁省中职升本科的人数达到8000人,高职升本科9000人。”章雪冬介绍说。

  从2012年起,辽宁省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实验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在15所“二本及以上”本科院校完成了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指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布局;制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中职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制度和实施办法;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组织开发30个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和50个中高职一体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这种体系既考虑到了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又避免了将职业教育泛化造成的抵触与混乱;既能够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相对独立、类型层次结构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没有矮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从而使体系建设的对象、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

  吴庆丰告诉记者,鞍山市职教城内其他11所职业院校学生足不出城,就可以实现一年制中职、三年制中职、初中毕业五年制高职、中职毕业三年制高职或四年制职业本科的立体互通,使职教城在全国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招生数量由2011年的8226人,增加到2012年的8831人,再到2013年的9326人。

  找到教学和实训的结合点

  辽宁省教育厅职教处信息办主任魏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职业学校要‘锻造’一名合格的中级车工,按要求全部实施操作训练,大约需要600至800公斤钢材,按当前市价折算,一名学生至少需要投入3000至4000元,而学生的学费只有2200元。高额的实训材料费,往往压得职业院校喘不过气来。”出现高额实训材料费的专业,约占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四成以上。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许多院校为了“造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企业的来料加工工厂,忽视了学校的育人本质。章雪冬告诉记者:“实训要找到教学和实训的结合点,要走中间道路。”

  一个小小的保险柜成了撬动实训体系改革的支点,现在在辽宁很多职业学校的钳工专业都通过教授学生加工这种保险柜来开展教学实训。“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保险柜,从选料到下料,再到錾、锉、锯、钻,它涵盖了一名中级钳工所需的所有核心技能点。而且它还可以拿到市场上流通。”保险柜的设计者魏民介绍到。

  像这种保险柜一样既能覆盖核心教学内容、核心岗位技能,又能在市场上流通,产生经济效益的教学项目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学产品。2011年辽宁省出台了《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要求每个基地必须设计、选择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属性的教学产品。同时要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的要素和环境配置各种仪器设备,设置相应环节。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成果展洽会上,一部专门为老人和残疾人研发的“自动爬楼机”引起了大家的围观。操作者只需要握住方向盘,“爬楼机”就能完成上楼和下楼的全部动作。

  据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校长张春雨介绍,“自动爬楼机”是该校结合了机械制造、电运等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要素研发的教学产品。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学校借“机”生蛋,投资200万元设备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机械制造、数控、机电一体化、电运四个专业选择128名学生成立四个项目试点班,围绕“爬楼机”制造开展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活动对接。

  目前,辽宁省本级财政现已投入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中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项目292项。通过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基于生产(服务)活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一批具有全新实训功能、全新运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初步形成。

首批9名女司机出自同一高职院校

第一代长沙地铁司机是怎样炼成的

  2013年12月19日,长沙市民翘首以待的2号地铁线路开始为期3个月的试运营。崭新的车辆,着装整齐的司乘人员,宽敞明亮的候车厅,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长沙第一代89名地铁司机中,有9名女司机更是吸引了无数眼球。

  “长沙的士女司机都蛮少,地铁女司机怎么这么多呢?”看到湖南都市频道里播放的专题节目,家住景湾小区的谢先生笑意中带着惊异。

  据悉,这9名女司机都来自离长沙50公里外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铁职院”)。

  今年23岁的谢艳峰是其中之一。

  作为湖铁职院2009级的学生,谢艳峰对3年前应聘地铁司机的“盛况”至今记忆犹新:2010年10月中旬,长沙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一经贴出,连续一个星期,学校宣传栏前都人满为患。她所在的系总共800多名学生,去了600多人。全校报名超过了3000学生。

  “僧多粥少”,资料审查格外严厉:成绩要优中选优,但凡曾有过一门功课“挂科”,都会被刷下来。

  体检也同样严格。以女生为例,身高要求在160cm以上,五官端正。而男女统一规定的裸眼视力5.1以上的硬指标,让很多爱打游戏忙于上网的学生捶胸顿足。

  同为湖铁职院轨道系专业毕业生的王茜同样顺利闯关到了面试,她发现,原来熙熙攘攘的报名队伍,已经剩了不到1/30。

  这位从小喜欢机械类玩具而不是芭比娃娃的益阳女孩自信满满。曾花了不到一个月就拿到汽车驾照的王茜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开车的料。

  经过面试阶段后,这100名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年轻人,被分成了两个“订单班”——开始接受校方专门的作息及课程安排。到此时,谢艳峰已基本能够确信,第一代长沙地铁司机将从他们中间选拔产生。

  2012年5月的体检又刷掉11人,而谢艳峰、王茜等女生顺利地留了下来。

  1个月后,剩下的89名学员统一到广州,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培训生活。

  理论课约占总课时的1/3,光教材就有600多页,拿在手里很沉。谢艳峰说,司机手册、驾规、行规、应急预案等,都必须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并且每天接受考核。为期3个月的纯理论学习结束后,谢艳峰又一头“扎”进了广州地铁1号线驾驶室内,用心观察师傅的每一个操作步骤。

  同批实训的王茜称,每天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学员们要接受包括安全、整备、调试及演练等10余项集训,同时还有多项岗前强化培训,务必达到“熟悉列车每一个零部件”的要求。以停车为例,车辆到站后,车厢上下客门的位置与规定位置的正负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而“女司机的培训标准与男司机完全一样”。自信遗传到了母亲独立自强性格的王茜说,在广州培训时,再辛苦她也从不向家里抱怨。很多像王茜一样的学生开始意识到从大学生变成未来的地铁司机的身份转变。

  湖铁职院副院长首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不仅长沙地铁2号线首批9名女司机都是该校毕业的,城轨专业的毕业生郑强、罗清芳、马在龙,也占据了4个司乘队长中的3个职位。首珩自信地认为,由于学院重视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是毕业生走俏的关键因素。

  湖铁职院牵引学院的张莹副院长告知记者,学校早在2002年就设置了地铁专业,开全国高校先河。从那时开始,订单模式的培养开始形成,王茜等学生都是受益于此。

  张莹称,学校之所以采取这种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是考虑到地铁与国铁不同,国铁的标准是统一的,而地铁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其管理办法和模式各不相同,有些方面还属于企业机密。比如录用员工,现在全国19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到学校招人时,地铁公司多会先让校方拿出方案来,再具体敲定内容。一般而言,企业更注重实际问题和案例的应对要求,这是课堂上理论中往往不会涉及的。

进行专业资源重组 推行大部制改革

台州职院二级管理机构锐减过半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傅君毛)新年伊始,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历时半年的大部制改革终于“尘埃落定”。改革后,该校原有的36个二级管理机构锐减为19个。

  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如何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2013年7月,台州职院开展了一场声势颇大的社会调研。

  针对原有院系之间出现的专业交叉、界限模糊、划分不尽合理的现状,台州职院全面开展了专业调整和院系重组。学校主动对接台州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5+1”主导产业和海洋循环经济、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原有11个教学系(院)部的33个专业进行资源重组。重组后,学校只设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石化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学院下设系或专业学科。该校党委书记潘通天说:“院系重组后,布局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优势特色更加明显,与产业需求耦合度更高。”

  与此同时,台州职院又积极稳妥地推行行政部门的大部制改革,努力减少职能交叉。例如,把原来的教务处、评估办、产学办、设备与网络管理中心合并为教务部。原有的25个党政管理和教学辅助部门通过合署与合并,精减为11个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内设相应的办事科室。

  台州职院院长李一说:“学校实行大部制改革,好比把30多节的火车车厢改为10多节的动车组,目的是让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

            2014年1月16日上午8:30,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二届四次教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学院教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134人参加了大会。      
        党委书记王金星致开幕词。他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王书记指出,本次大会是学院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职能作用,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他希望,各位代表忠实履行代表的职责,认真听取和审议各项报告,积极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事业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党委副书记、院长胡碧玉向大会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创“示范”  真抓实干促发展》的学院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在党建工作、师资建设、示范建设、教学改革、学术科研、招生就业、群团工作、民生工程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2014年的工作目标、保障措施提出了基本意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聂彩林向大会作了《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  团结动员全院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会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3年的工作,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对2014年的工作提出了基本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大会还听取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财务工作报告》。《校园规划调整及实施情况报告》、《2013年度校务公开工作报告》、《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二届四次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代会代表巡视工作制度》以书面形式提交了大会。
        随后,代表们分六个代表团对六个报告、一个制度进行了讨论。讨论会上,各位代表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主人翁精神,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对讨论的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下午16:10,大会审议通过了六个报告、一个制度,审议通过了二届四次教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胡碧玉院长致闭幕词。她说,与会代表为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和建议,她代表学院党委行政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希望,全院教职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神状态,创造更加扎实有效的业绩,全力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大会在《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

  本报上海1月16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中考中多了一个新渠道。上海市教委15日发布《2014年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2014年实施中高职贯通的试点学校,招生计划总数5500名,其中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50名,占了总额的一成。

  据悉,招生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是否进行面试或专业考试,以及相关要求,并报市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本报讯(记者 龙超凡)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福建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2013—2017年)》,决定用“一揽子”专项计划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福建决定,实施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规划,安排专项经费2300万元,用5年时间,组织3000名高等职业学校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施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每年安排500万元,组织1000名民办高校新进教师、600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100名民办高校专业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5年资助1000名本科、高职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区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

  福建明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50万元支持150项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本科院校100项,高职院校50项。实施福建省高校新进教师科研资助计划,每年从高校选拔100名近5年新入职教师,给予入选者一次性资助经费2万元,支持开展科研启动工作。

山东试行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性认定管理

公共财政给予多元支持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提出,从今年起,在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试行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性认定管理。

  山东规定,对明确提出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结余不用于举办者分配而全部用于本学校发展,且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法人财产权独立完整、办学活动规范的,经一定程序可确认为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山东规定,认定为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院校将享受更多优惠政策。一是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聘用的教师,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并按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政策享受退休待遇。二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给予更多公共资源支持,探索定额补助、项目补助、专项奖励等多元化的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三是对办学规范、办学效益好的非营利性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参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拨付公用经费。

山东商职院由学生审题、挑刺,创新考试形式——

考题学生出 试卷各不同

  本报讯 “鉴于大家课后作业相互抄袭严重,置我于不死不活之‘仙境’,本人毅然决然撅腚反击,让你们自己编制习题,看谁出的题最酷,相互博弈,最后,选出‘酷题’编入‘题库’,作为期末考试的试题考考大家!”在学期之初,面对6个班的学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课教师王建平就抛出了这样的“考试奇招”,并提醒学生“此招极为凶险,各位需汗毛直竖!”

  “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睡觉,课后做练习题时互相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王建平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问题,王建平在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改进课堂教学、搞“翻转课堂”教学的同时,转变日常练习检测和期末考试的思路与方式,让学生出题、审题、互相挑刺比拼,最后形成期末考试的“博弈题库”,加强过程性学习检测。

  王建平首先制定了出题考试规则:6个班级的学生自然组成“6个军团”,以教材和课件内容为“战区”(出题范围),每个班5人一个学习小组分成若干个“攻击小队”,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为“武器装备”,既可以自己编制题目,也可以改编教材上的题目,每人每章至少出1道题目,一个小组至少出5道题目,题目不能和教材上的练习题重复,也不能和别的学生先出的题目重复,并要附上答案。

  “每个班级还要成立‘学生审题团’,根据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难易程度给每个学生计分,该项计分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同时,将评审合格的题目选入在线试题库,作为期末考试试卷的备选题目。”2013级暖通班班长冯昌庆说。如果题目发生重复,就以先上传者优先入选,后上传者就要重新编制题目;如果先上传者编制的题目有误,就由后上传者顶替。王建平说:“要想后来居上,就要学会找碴儿、就要挑刺、相互比拼!”

  “根据这一办法,早出题目重复的几率小,出题就相对容易;相反,如果题目出得越晚,重复的几率就越大,需要出的题目就越多、难度就越大。”冯昌庆说,“因此,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想尽早出题完成学习任务,以免题目被别的同学出了,自己出好几道题都完不成出题任务。”

  按照该校依托云平台建设的“在线考试检测平台”统计,王建平所教的6个班级,很少有学生只出1道题,一般都在3至7道题左右。2013年第二学期,每个班级出题1300多道,6个班级总共出题近万道,这上万道题目经“学生审题团”评审合格后,入选期末考试试题库。在期末考试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各类题型,为每个学生组合一套试卷,进行在线考试检测。

  “因为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后重新组合的,所以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考试时想抄其他同学的答案也没法抄,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冯昌庆说。

  “虽然看起来后出题的学生需要出得更多,好像‘吃亏了’,实际上他们付出得更多,学习的收获自然就更多。‘学生评审团’的成员需要辨别审核全班的题目,学习收获自然更大。此外,每个学生不仅自己要琢磨出题,还要研究别人的题,自然而然就进入学习状态了。”王建平说,“以前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教材还是崭新的,很多学生连一遍都没翻过;现在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的书都翻烂了,说明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了。”

  “王建平老师让学生出题、随机抽题考试的教学检测评价办法,是基于学校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和‘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山东商职院院长钱乃余表示,“教师们把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全部在云平台上共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云平台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而不是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目前,学生出题、随机抽题考试及自主在线学习的做法,已在山东商职院试点推广。(记者 魏海政)

一所高职如何赢得50亿元投资

  ——新疆克拉玛依职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纪实

  “从2013年1月1日起,学院正式移交给克拉玛依市政府,这意味着学院的身份变了,由过去的企业办学转变为政府办学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如今,新的学院建设已进入快速期,2014年学院将陆续搬入新址办学。”

  不仅如此,转变为政府办学后,学院还将从现在的所在地——独山子,搬迁至100多公里外的克拉玛依市,直接融入当地经济转型发展中。更值得自豪的是,学院还赢得了克拉玛依市政府、新疆油田公司、西部钻探公司等政府和企业超过50亿元的资金投入。王和告诉记者,这50亿元用于建设克拉玛依工程教育基地,2014年学院搬迁到基地办学,届时学院所有软硬件将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从“被视为包袱”到“赢得50亿元投资”,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做到的呢?

  危机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被抛弃,个中滋味不好受啊。”谈到过去,王和这样对记者感叹道。

  由于隶属于新疆油田公司,2006年在组建6年后,学院面临石油企业实施重组改制、主辅分离的新形势——石油企业不再办学历教育。克拉玛依职院被所属企业列为禁止投资的单位,要求学院控制发展、稳步退出。

  学院被视为企业的包袱了,全院上下一下子慌了手脚,面临艰难抉择。

  王和对记者说:“尽管面临如此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转换角色,主动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过去,服务对象仅是石油企业,这就决定了学院的专业以石油类为主。”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春说,“到了被抛弃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样发展下去没有出路。”

  然而,就在学院寻找出路的关键时期,机遇来了。2010年,伴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克拉玛依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努力把克拉玛依打造成“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定,标志着克拉玛依市的发展要转型了。”克拉玛依市副市长王军说。

  “从服务一个企业,到服务整个地方经济,服务新的产业链,学院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彭建春说,“对学院来说,这就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学院从调整专业设置入手,目光紧盯当地经济转型和发展需求。为满足当地用人需求,学院实行了“大类招生,宽口培养,突出能力,按需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制定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学院便开始实行“一书多证”的教学改革,要求每名学生在走出校门时,都要实现“1234目标”:即一张毕业证书;两个证,一个是汽车驾驶证、一个是计算机等级证;三种语言,即外语、汉语、工程语言;四项技能,即钳工、电工、主专业和辅修专业职业资格证。

  成立职教园区,服务产业转型

  钻井班学生卢科战,在学院完成了为他“量身打造”的课程和实训后,最后一学年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毕业就上岗,这缘于学院牵头成立的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带来的好处。

  以学院为龙头的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整合了新疆“三大油田、四大石化基地”的职教资源,这个庞大的优质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学院因此拥有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和告诉记者,园区采取“一园四区多中心”的布局方式,紧紧依靠石油石化行业,密切联系新疆三大油田、四大石化基地、相关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石油石化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提供产学结合、技术服务平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以服务石油石化产业上下游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有了新机制,独山子石化公司、独山子区政府和克拉玛依职院共同投资3.7亿元合建的5万平方米图书文化中心,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学院强化实训设施建设,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提高。投入建设资金3184万元,完成了机泵维修钳工、固井作业仿真、采气地面仿真、油气储运等31个校内实训室和19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了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如今,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为油田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工种的培训,5年培训达到15万人次。

  “成立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后,培养人才的资源更加丰富了,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互动频频,服务当地产业转型也更给力了。”克拉玛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程教育基地建设总顾问赵武生说,“这也是我们决定投入50亿元给学院的重要原因。”

  职院毕业生成当地争抢的宝贝

  “我们学院曾经有一名学生,技能很好,原本被用人单位看中了,可后来却没有被聘用。”王和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认为,这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这件小事让学院开始反思。“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就是要紧跟企业需求办学,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王和的这个观点,来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学院每个专业有突出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的,操作性强。”王和告诉记者。学院有39个专业,相应的,有针对这些专业特点的39个人才培养方案。

  石油化工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虽然不能建一条石化生产线,但学院与独山子石化厂毗邻,校企共同制定了“校企共享,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独山子石化公司,坚持企业“环境育人3年不断线”的办学特色。

  新生到校后,首先要去独山子石化厂参观和观摩,了解生产环境和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仿真系统练习虽然在计算机上完成,但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一样,学生很快就能熟练操作。

  最后一年,学生到石化厂顶岗实习,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张东说:“经过校企轮换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顶岗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已经在一家大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陈晓宁告诉记者:“学院专业化的职业精神培养让我进入企业后,很快就适应了企业管理,没有陌生感。学生在学校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进入企业就能最快进入角色,适应管理。”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9家大型优质企业来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签订2013年订单招生协议,学院单独招生计划全部被提前“预订”。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

  高质量毕业生带来了高质量就业。学院副院长周刚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工作一年后平均每月可拿到3500元,绝大部分毕业生的月工资都超过5000元。用人单位和家长满意度超过90%。” (记者 蒋夫尔)

厦门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减免学费

补助标准依专业不同而不同

  本报讯(记者 熊杰)近日,厦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文件规定,就读五年制高职的一、二、三年级全日制学生,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予以免除学费。

  对在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五年制高职的一、二、三年级学生,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学费标准予以免除学费。对在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就读五年制高职,且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予以减免或免除学费。财政补助资金标准依据专业不同而不同。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免学费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4800元;医药卫生院校医学卫生类专业学生,免学费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3000元;其他专业学生免学费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600元。

  五年制高职学生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享受免学费政策。201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如果此前已交了学费,可以退款。
        只有以企业真实产品研发促进课程改革,才能让教学改革变得更有方向。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引领教学,绝对不会让专业变“空”。在达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线生产的丝绸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教师带着学生共同研发的。当这些产品在纺织服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参与研发的学生们也已早早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通讯员 徐健丰 周曦 王颖

        最近,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的学生在业内特别活跃。他们为著名画家陈家泠制作的系列服装,成为泼墨创作的艺术品载体,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时所创作的面料图案,被企业相中制作成实物,并在第18届中国国际家纺面料展上大放异彩;他们在与浙江省内高校同台比拼的服装技能大赛上毫不逊色,前十席中占了两席……

        用研发敲开企业大门

        学生为何能在业内如此受欢迎,还得从达利女装学院的成立说起。达利女装学院是由杭职院与达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二级学院,通过近5年的紧密合作,已成为融学校专业建设及企业生产研发各环节为一体的校企共同体,双方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用创新的方式孵化高级蓝领人才。

        达利女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是最早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的专业。当时,在达利公司技师的指导下,学院采购了一批先进的电脑横机设备,刘桠楠等3位专业教师带领一些学生,使用这些设备,承接了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小范围合作的尝试。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就研发出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针织围巾产品,获得公司的高度认可,从此敲开了专业加入公司新产品研发的大门。

        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好处是能紧紧抓住市场脉络,用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引领教学,绝对不会让专业变“空”。达利女装学院近年来招生火爆的时装零售专业,就是在企业的强烈建议下设置的。

        在2010年前后,国外许多知名女装品牌进驻国内市场,在全国开设了几百家专卖店,国内的服装产业从过去以生产为主,向研发、销售两个终端转型升级。在达利女装学院的理事会上,各理事不仅及时告知了服装产业的变化趋势,还透露了店长、导购等营销人才奇缺的状况。

        摸准市场风向标的杭职院决定立即设立时装零售专业方向,并从服装设计班、市场营销班选择了部分二年级学生组成该方向第一个班级。学校与达利公司准确定位就业岗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从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层面实施文化育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兼具时装意识与营销知识的学生,很快受到服装零售企业的追捧。

        以项目促进课程改革

        只有以企业真实产品研发促进课程改革,才能让教学改革变得更有方向。以纺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原来按照印花、提花等不同面料进行分类的传统教学因为理论性太强,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从2012年开始,达利女装学院的这一专业根据达利产品研发项目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在达利公司找到了真实产品研发项目,而且让师生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达利女装学院与达利公司在研发任务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为达利旗下品牌设计春夏装354款;针织专业教师承担达利旗下品牌秋冬针织围巾的研发任务,完成样品150余款,投产78款;纺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作品,已有200余款被达利公司采用,其中100余款已投入生产……此外,双方还合作成立丝绸产品创意研发中心,达利女装学院的教师将借助这个平台,带领学生全面融入达利公司的产品研发任务中。

        由于优秀作品被企业选中即可直接投入生产,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针织专业二年级学生李健说,他平均两三天就能完成一件针织样衣,而且都是按照达利公司的设计图纸和生产要求进行制作的。他指着两件挂在毛衫研发中心墙上的样衣自豪地说:“今年春天,我做的这些衣服就会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靠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不久前,达利公司接到一批特殊工艺的生产订单,由于工艺复杂,公司原有设备略显紧张,需要再增加一台起皱花式机,公司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达利女装学院。

        “没问题,我们是一家人,只要达利公司有需要。”达利女装学院副院长徐剑马上联系设备管理员,为达利公司生产部的刘师傅办理了借用手续。徐剑说,“我们是一家人”并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多年的合作已经让达利女装学院与达利公司习惯了人员、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借用设备、安排实习、完成项目、邀请专家授课讲座……在有的学校、有的专业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在他们之间都不过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顺利借到设备后,刘师傅顺口向徐剑问了一句:“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原来,刘师傅除了是达利公司的员工,同时还是杭职院的学生。通过成人高考的他,就读于杭职院为达利公司专门设立的双元制班级,班里的同学就是与他在企业生产线上并肩作战的同事;上课的老师,就是与他在企业研发任务上经常打交道的杭职院老师。这样一来,不仅让刘师傅这样的一线技术骨干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更能加深校企合作的融合度,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各环节上的合作更扎实。
下活职教棋 彝乡摘“穷帽”

——云南省楚雄州推进职教一体化采访纪行

        从昆明出发,汽车在云贵高原腹地穿行,不到3个小时,我们便到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州,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属于典型的滇中干旱地区,当地连年缺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州农村还有67.13万人饮水安全未达标,265个自然村未通电,2226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贫困面积大、程度深。

  如何帮助农村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迅速提升素质和技能,尽早摘掉贫困“帽子”?楚雄州将目光瞄向职业教育,通过职教一体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改变全州产业结构,推动全州农村尽快脱贫致富。近日,记者走进楚雄州就此进行采访。

  州属中职学校整体搬入职教园区——

  专业重新统筹设置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你们看,教学楼、实训基地、信息中心、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公寓,已把这个占地2000亩的职教园区填满了。”站在楚雄州职教园区的山顶上,州教育局副局长罗向阳,指着山下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告诉记者。在职教园区,汇集了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公共实训等各种建筑设施,俨然一座职教城。

  为了有效解决学校急需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与原址已无扩展空间的矛盾,2006年,楚雄州决定整体搬迁州属5所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9月,投资11.5亿元的新建楚雄州职教园区正式建成,楚雄技师学院、楚雄农业学校、楚雄州工业学校、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楚雄州体育运动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整体迁入,园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3万人。

  5所学校搬进园区后,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专业设置重叠率高。园区5所学校招生专业达72个,30%左右的专业设置重复,导致招生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尽快整合资源,统筹专业设置。”楚雄州职教园区管委会主任刁晋光和园区各学校负责人商议后,果断决定让各学校集中资源重点办好能发挥和利用本校多年办学积累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各校将非品牌专业“甩给”具有相对优势的学校,并组织力量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就业特色的新专业。

  按照整合方案,楚雄技师学院重点办好加工制造类专业,停办护理、计算机等专业;楚雄民族中专重点办好财经、计算机、学前教育、服装加工等专业,停办机电、汽车类专业;楚雄州工业学校重点办好汽车运输、建筑类和水电类专业,停办计算机、财经、市场营销等专业;楚雄农业学校重点办好农林、畜牧和医药卫生类专业……

  “整合之初,所有学校都遇到阻力,很多学校舍不得把办了多年的专业让出去。”刁晋光说。比如护理专业,当初园区内4所职校都在办。楚雄技师学院当时的护理专业办得很好,招生、就业都不愁,很舍不得让给州农业学校。但为了园区的长远发展,几所院校的护理专业全部停办,整合资源后交给了农业学校来办。

  “这样做,能让农业学校把护理专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楚雄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孟培后来表示很理解。通过耐心做工作,最终5所学校都接受了专业整合方案。

  专业整合3年后的今天,5所学校纷纷表示,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以楚雄州工业学校为例,汽车运输和建筑类专业2010年只有三四百人,但如今这两类专业在校生已达1500人;以前汽车类专业设备总价值只有不到50万元,而现在达到了2000多万元;现在所招的师资也全部都是汽车和建筑类专业教师,不需要负担其他专业的教师。“确实达到了扩大资源、提升水平的目的。”刁晋光说。

  全州职教同下“一盘棋”——

  州县中职校联合办学

  在楚雄州职教园区的5所学校中,都有一群来自10所县级职业高中的学生就读。楚雄技师学院2012级焊接加工专业学生施金帅就是其中的一位。

  “焊接加工这门技术,现在学的人少,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我们老家那边就业很吃香。”施金帅告诉记者,2011年,得知离家很近的双柏职中与楚雄技师学院联合开设焊接加工班,他果断报了名。

  在双柏职中学了一年的基础知识后,施金帅于2012年进入楚雄技师学院学习焊接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双柏职中那边也有焊接加工车间和实训设备,但都很陈旧,而且数量少得可怜,一般12个人共用一台焊机,材料也很少,焊条、帽子、手套等都得自己买。”施金帅说,在楚雄技师学院这边,4个人用一台焊机,而且设备是最先进的,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全免费,老师的技术水平也非常精湛,“在这里学技术,肯定能学得精”。

  施金帅读的这种“1+2”的专业学习班只是楚雄州属职校和县属职校联合办学的一种模式。楚雄州教育局局长、州职教园区党委书记李能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楚雄州统筹实施州县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建立园区和县市职中联合办学机制,各县市职中与园区各学校按“1+2”、“0.5+2.5”、“1+3”等模式开展。

  全州中职学校实行统筹招生,文化等基础课程由县市负责,部分县市职中除保留特色骨干专业外,其余专业和州职教园区联办,10所县级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本校读完半年或一年后,转到职教园区就读。

  通过深化州县合作,楚雄州职业教育一体化加速发展,实现了全州职教“一盘棋”。“这一模式不仅有利于园区学校和县级职业高中招生数量的稳定,还有利于全州职业教育的学生用上最好的实训设备,学到最棒的专业技能。”李能说。

  发展现代民族职业教育——

  民族特色融进专业教学

  楚雄州常住有26个少数民族,彝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25%,发展现代民族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8岁的黑永琼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彝族姑娘,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彝族手工刺绣,读职高以前,便会多种花样的彝绣。

  “我的梦想就是有自己的一家小店,制作出实用、时尚、受大家欢迎的现代彝绣作品。”黑永琼说,她的舅舅是楚雄民族中专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毕业的,现在已经在州里开了好几家分店,专门制作售卖彝绣作品。

  在舅舅的推荐下,黑永琼2012年考入楚雄民族中专学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专业,如愿学习专业的服装设计制作知识。

  “以前,跟着奶奶学刺绣,虽然学会了不少花样,但大都只是简单的图案,形不成完整的作品。来到民族中专后,学到了更规范的操作方式,知道用点线面结合的现代方式设计创作,现在我已经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幅完整的彝绣作品了。”黑永琼高兴地对记者说。

  黑永琼的专业老师杨思蓉告诉记者,在平时的授课中,所有教师都会有意识地融入民族元素,与学生讨论民族服饰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民族服装,“即使用现代设备,我们也很注重启迪学生将民族特色融入进来”。

  楚雄民族中专校长钱文卿说,在平时的体育盛会、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学校都会把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融入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6%以上,一些学生还被毛里求斯、日本、新加坡的企业聘请,每月基本工资至少9000元人民币,自主创业的也不少,楚雄州著名景点——‘彝人古镇’上好多有民族特色的店铺都是我们的毕业生开的。”钱文卿说。

  如今,楚雄州职教园区内的其他学校在办学中也纷纷在课程和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突出民族传统等,使整个职教园区成了传承民族技艺、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平台。(记者 王强 张晨)

  【改革者说】

  统筹区域职教资源的有效探索

  楚雄州教育局党委书记、州教育局局长 李能

  楚雄州把整合州级职教资源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口,通过多年努力,州属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州职业教育园区建成投入使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一倍,民办中职、高职教育实现零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已初步建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各类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

  楚雄州积极探索中职教育州县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初步构建了“初中为支撑、职中为基础、中职为骨干、高职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格局。在学制管理上,推行学分制、成绩互认制和弹性学习制;在教学改革上,强化实践性环节,按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计实训教材,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在组织实习上,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制度,并全面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岁末年初,有两则关于招生欺诈的新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引发舆论普遍关注。一则是只有职业培训办学资质的郑州博大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假借与河南工商行政管理学校、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理工学校等“联合办学”之名招生,声称初中毕业生只需经过3年学习,通过相应考试就能同时拿到中专毕业证和大专毕业证。而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负责人的说法,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批准中等专业学校承办成人高等教育,所有私自联合外校人员开办成人高等教育,均属违规。另一则是70多名学生在2011年通过高考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并被承诺获发本科文凭。但如今,学生们却被告知,他们的学历竟从全日制本科变成了成人教育专科。此事被媒体曝光之后,首师大作出声明称,事件中所涉及的学生,是招收的职业培训学生,不是通过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按计划被省级招生部门审批录取的学生。

        这两则新闻的详细报道在网上都能轻易找到,在此无需赘述。值得深思的是,这两起案件都有招生欺诈的共同之处,而且又都发生在成人教育领域,在全国上下倡导终身教育、呼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今天,显然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近几年,类似的招生欺诈事件时有发生,很多读者在同情事件中所涉及学生之余,大多一笑了之,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道理明摆着,每年高考之后,教育部都会发出招生警示,公布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有了提醒仍然上当,确实怨不得他人。然而,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看,披露和查处一起高考招生欺诈事件,或许对高考大局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由此耽误的却是所涉及学生的一生和前程,不存在比例的多少,只有百分之百的伤害。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每一起案件,慎重对待每一个学子,从制度层面保证他们都能避免招生骗局的欺诈,而将防范招生欺诈的“关口”尽量前移当是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其一是时间上的前移。翻阅近几年教育部发布高考招生警示的时间,大都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的7月中上旬。此时公告警示,虽有时间较近、易被注意的优点,但很多非法组织此前早已做好了“招生简章”并广为发布,正面的警示很容易被美化的伪“简章”冲淡,弱化了应有的作用。所以,警示时间最好能够适当提前,甚至从“小高考”的报名开始就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以达到强化目的。

        其二是程序上的前移。眼下,正规高校的招生简章基本都会按时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批备案手续,而非法的招生却总是在打擦边球,由合作高校来审批,给招生欺诈留下了可乘之机。所以,有必要强制规定各高校的所有招生都要同时进行省级审批,在程序上实现前移,以杜绝不法之徒钻审批时间差的空子。

        其三是公示上的前移。从现已发现和查处的招生诈骗案件来看,混淆校名和教育类型是欺诈得逞的最终原因。所以,国家不妨强制规定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使用“学校”、“专修学院”等字词作为冠名,而统一以“培训中心”、“教育机构”、“教育公司”等加以区别,以让考生和家长更容易识别。此外,所有的纸质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等,都应在网上提前公示“样张”,以让考生知情,接受社会监督。

        其四是处罚上的前移。招生欺诈年年抓,而年年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由于高考的严肃性和不可重复性,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光靠“秋后算账”、事后处罚,并不能挽回损失。所以,处罚的前移相当重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蛛丝马迹,立即介入调查,及时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官网上公布查处结果,以对其他不法分子形成威慑,对其他考生起到查询、提醒作用。

        招生事关重大,招生欺诈既影响考生的前程、家庭的幸福,又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影响教育的形象和声誉,必须以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