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实习安全保障 近半省级单位没理会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建同日前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会上曝出“猛料”说,“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国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的通知》[2012年13号]至今,全国仍有13个省级单位(含计划单列市)没有作出回应、部署和安排,个别省份全国统保示范项目的投保人数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全国工矿企业每10万职工的平均死亡率为1.636人,全国职业院校每10万实习学生的平均死亡率达到3.962人。”知情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职业院校实习事故死亡率高于煤矿事故并非危言耸听。”

  会场上,当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涛发言时,主持人突然打断他的发言并宣布一件刚刚发生在该校的突发事件:一名实习学生在穿校园马路去取包裹时,被汽车撞死。这让整个会议现场讨论的话题更加沉重。

  西北某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用“三个从来没想到”以描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从来没想到职业院校学生在实习时会发生这么多的安全责任事故;从来没想到发生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做善后处理时,会涉及那么大的面甚至会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从来没想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风险机制建设那么薄弱。

  这种说法也可以从教育部公开的讲话材料中得到证实。据刘建同透露,截至2013年11月7日,全国共有1283所中高职院校和154家企业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学生累计投保1628764人次。其中实习责任保险投保1117769人次,校方责任保险投保510995人次,投保学校不到全国职业院校总数的10%,参保学生仅占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生总数的5.1%。

  据分析,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的一些同志认识不够高、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力度不够大;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安全重视程度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实习环境和岗位安排难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院校投入、师资保障、相关企业等难以满足安全管理需求。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一个十分特殊的教育环节,也是职校生感知职场走向社会的第一个站点。可是,在职业院校就读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刚刚成年甚至尚未完全成年,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能力欠缺,发生实习安全事故的风险概率大。刘建同说,“一场实习安全事故可能改变一个青年学生的命运甚至是夺去生命,让一个家庭彻底贫困与绝望。”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联合工作小组副组长刘杰介绍,从2012年5月至今年10月31日,这个项目已累计受理案件724起,涉及死亡44人,已处理226起案件,赔款635.22万元。正在处理的案件还有498起,未决赔付金额预计863.88万元。

  为了在全国快速建立起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及时赔付的全流程实习风险管理制度,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的通知》。

  然而,教育部、保监会力推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在近半省级单位遭到抵制。知情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以‘覆盖广、保障全、理赔快、保费低’为主要特征的全国统保示范项目触动了地方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与保险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据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苏云海介绍,近几年来由于保险市场多产品对职业院校全方位的渗透,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项目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被认可。但他认为在建立学生实习风险保障机制过程中,一要坚持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图,二是选择最好的保险经纪公司,以最优惠的价格“团购”最好的保障产品。

  “在江浙沪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保障一直建设得不错,但保障费用比全国统保示范项目的费用高出不少。”知情者说,不知是出于以往的操作惯性,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样没有理会教育部、保监会的有关部署。

  “坚决不与保险公司业务员直接进行保险业务,不违规代理代办,不收取保险公司任何形式的回扣和其他违纪违规收入;坚决杜绝商业贿赂的发生。”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要求,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在扩大学生实习责任险统保率过程中,严守纪律,不碰红线,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现在虽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还不能像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那样具有外在的法律强制性,但各地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都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和权益,维护职业教育正常发展秩序的高度,建立实习风险保障机制,应保尽保,不留死角。”教育部、保监会向13个省级单位喊话说。

 1257日,由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倡议筹建的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沈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我院党委书记王冠主持,河北金融学院院长陈尊厚,哈尔滨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福庆,党委副书记遇华仁,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孙杰光,副校长陈铁山,山西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崔满红及我院院长白广申、党委副书记安刚、副院长孙迎春等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是指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五所金融类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协作体采取理事会共商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协作体成员间的理念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共同提高,共同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类高校办学模式。

 两北地区五所金融类高校都是原人民银行行属院校,从2001年起,原行属院校相继划归地方政府独立办学,分别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办学之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些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希望联合具有相似性的几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一个组织暨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这一想法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肯定和支持,并表达了参与的愿望。

 全体与会人员认真阅读了《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章程(草案)》,经过酝酿、讨论,最终通过协作体章程草案,并确定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

        本报讯 12月9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梦——人人皆可成才”职业院校系列宣讲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庆作了题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路线图》的报告。

  报告剖析了中国梦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解放初的建国梦到改革开放后的富裕梦,再到今天的强国梦。张国庆在报告中指出,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兴盛时期都曾经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潮,如今,职业教育正赶上国家大力发展的好时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同学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学好本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就个人梦,共圆中国梦。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明确了中职学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标准,规范中职学校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该标准在机构设置方面,明确规定中职学校内设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和教学、教辅机构。管理机构的设置,学生数在3000人以下的不超过6个,3001至6000人的不超过7个,6001人以上的不超过9个。教辅机构设置一般不超过3个。在人员编制方面,山东规定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学生数为基本参数,根据学校类别综合考虑学校专业特点,按教职工与学生比确定。专任教师不低于教职工编制总数的75%,教学辅助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10%,管理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15%。中职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实行社会化,后勤服务人员不再占用学校教职工编制。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总数的20%用于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山东将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配足配齐职业院校教师。

优化配置资源 面向市场办学 学生就业看好

  项城职校成青年报考首选 

  “几年的打拼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而在于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这是河南省项城市中专学校2003届毕业生张军旗,为母校上千名校友所作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转变观念,职教受青睐

  今年25岁的张军旗,现任郑州富士康生产线课长,负责管理4000多名员工从事高端手机生产。“像张军旗这样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出现了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收获告诉社会:只要坚定信心,以中职为起点,以职业技能为基石,努力拼搏,定能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项城中专学校校长高必星说。

  项城市坚持三教统筹,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成了以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行业(部门)培训为支撑的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是项城市在职成教改革方面的成功尝试。该市原有3所公办职业学校,规模小、生源少、质量低、生存难。为有效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子,该市把3所公办职业学校全部撤并,集中财力新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市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形式,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6%以上。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集电大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办学以来,学校陆续有1.8万名毕业生被安置到青岛海尔、深圳富士康、北京首钢等省内外大中型知名企业,每年为项城经济创收5亿多元,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对口升学中,数千名学生考入本、专科院校深造,毕业后大批学生回到家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模式,增强吸引力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项城市首先做到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专业吸引力。前些年,南方需要大量计算机、电子专业人才,该市大力建设这两个专业。近几年,人才市场急需大量机械加工人才,该市又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特点,项城市努力推进职业学校的开放办学。项城中专积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教学班”,采用德方标准化教学模式,学到了一流职业教育国家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项城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报考职业中专。学生不再是过去高中“淘汰”下来的落榜生,而就是冲着学一门技术“首选”而来。

  保证质量,服务好当地

  项城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在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两年制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工作,获证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市狠抓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为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项城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速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近年来,项城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满意率在95%左右。

  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技能,是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头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合作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实用人才16.1万人,基本达到了每个农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的目标。

广西推进中高职贯通办学试点

涉及8个县市、9所高职院校

  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 实习生 蒋赐玲)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在横县等8个县市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改革。 

  此次改革的重头戏是推进中高职贯通办学试点,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采用“2+3”学年制或“3+2”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或3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3学年(或2学年)的办学主体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五年制一体化教学方案,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高职院校颁发高职教育学历文凭。 

  改革的另一项内容是,实施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制改革试点。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制由“2+1”学制调整为“2.5+0.5”学制,即由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调整为前两年半在校学习、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广西还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政策倾斜力度。将试点中职学校纳入自治区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试点范围。县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5%。同时,加强试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聘任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合作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到学校授课,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本报讯 (通讯员尤仁祥 记者王磊)近日,安徽省监狱系统服刑人员积极分子大会在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召开。当天,12家社会企业代表走进监狱,进行就业推介,并与200余名拥有技能证书的服刑人员当场签订就业意向书88份。

  据了解,近4年来,安徽有近8000多名服刑人员通过单科考试,近400名服刑人员获得大专或本科文凭。仅2011~2012年,就有19226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刑释人员获证率达到90%以上。

  为了让服刑人员拥有一技之长,更好地融入社会,2011年起,宿州监狱与安徽工程技术学校、宿州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在监狱分别成立“安徽工程技术学校第一分校”和“安徽省宿州工业学校第一分校”。两所分校共设置了织造、服装等8个专业。师资来源为本校教师和监狱民警。

  学员学业结束后,经考试、考核合格,由学校颁发省教育厅验印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通过相应工种技能鉴定等级鉴定的学员,颁发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

  据安徽工程技术学校负责人介绍,目前服刑人员报名十分踊跃,第二届学员总数已达到宿州监狱服刑人员总数的1/4。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丁艳、黄世俊)又到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对于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就业似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近日,广东省惠州市某公司总裁杨彦彬与该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约定,联合组建规模为100名学生的平职学院“创仕实业订单班”,由企业资助每生学费6000元,同时每年设置“创仕实业奖学金”10000元,对不少于20%的学生给予奖励,使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这只是平职学院近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一个缩影。

  平职学院以人才培养创新为目标,以高职教育为本,为地方产业转型、企业技术升级培养“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毕业生,把学校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的人才源和服务源。

  学校还围绕“项目入校园、服务进企业”的目标,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现在,我们拥有自建和与企业联建的校内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验实训室98个,与企业建立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106个。学校‘两厂’的探索,让学生有了真刀真枪练习的平台,‘两厂’已经成为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平职学院副院长李树伟说。

  本报讯(记者李新玲)我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益职业学校——北京百年职校,12月3日正式开设“零售人才职业培训课程”,课程由沃尔玛中国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培训面向零售业的一线专业人才。

  去年,沃尔玛中国公司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了300万元人民币,建立“沃尔玛零售人才培训基金”,之后经过一年的课程准备和教程设计,先在北京百年职校开设课程,之后将在成都、大连、南京、武汉等8所百年职校进行复制推广。

  整个培训课程包括人生技能、职业与工作、零售专业三个部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认为,这一新课程可以为我国零售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零售行业的发展。

  虽然高考成绩过了今年江苏省三本文科线,但是彭宇却选择到一所高职院校做了一名没有学籍的“插班生”。

  “不如去学门技术。”由于未被所填报的本科院校录取,彭宇放弃了复读和去其他学校的机会,与从事建筑行业的父母商量后,决定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插班”,修习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关课程,学门实实在在的技术。

  实际上,彭宇的情况在江苏建院并非个案。据该校教务处主任刘海波介绍,这些插班生在校也被称为“进修生”,他们中既有彭宇这样的“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放弃复读或者其他途径,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江苏建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校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学校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与普通在校生基本一致,但是权益上有所区别,比如在奖学金等方面有所限制。

  近年来,江苏建院的“插班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在校的近400人,“仅今年学校接纳的就有160多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刘海波说。

  一所高职院校何以能吸引这么多学生不要学籍、不求文凭,只为插班听课呢?对这些入学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言,这一形式又能否真正在其就业和发展道路上,起到良性推动作用?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江苏建院。

  本科生“插班”高职只求学“真本事”

  谈起江苏建院的历史,学校师生首先津津乐道的便是该校的军校背景,也因此渊源,学校至今都保持着半军事化管理的传统,每天严格考勤的早操制度就是其体现之一。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插班生赵帅(化名)来说,每天出早操是自己“上一个大学生活”中难以想象的,“那时肯定起不来床。2011年毕业于南京某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两年后,决定重回校园“深造”,开启“另一个大学生活”。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赵帅解释说,“主要是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他曾在公司里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项目经理,因为不懂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经常难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像投标、做预算都得找别人来做,特别不方便,于是想自己学一下造价,再做心里也更有底。”

  通过亲友介绍,他了解到江苏建院的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家都‘认’,造价专业也排名靠前。”所以,选择来此插班,至于有没有文凭学历,“我不在乎,就是想来学本事的”。

  在江苏建院党委书记袁洪志看来,就业质量是吸引插班生的重要因素,事关其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并不太计较学生的文凭和学历,更多是按照学生的“本事”给待遇、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螳螂’的到来。”袁洪志介绍说,今年,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来到江苏建院举行专场招聘会,此前这家连续10年在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基本都是去本科院校招聘,而这次却选择来该学院招聘,最强有力的原因就是:据该公司统计,其区域项目主管中江苏建院毕业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

  “技术过硬、有真本事的学生自然待遇好、前景广,与此同时这些高质量的学生也提高了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无形中牵了线。总之,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袁洪志说。

  企业青年插班生只为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望”

  虽然同为来自企业职工的插班生,但刘建东的起点明显比赵帅要低得多。

  初中毕业后就在外打工的刘建东,28岁重返校园时,已经10多年没拿起过书本,“底子薄的程度就像纸片一样”。

  起初,凭借在工地上的那股“能吃苦、爱问好学”的劲头和对建筑业的兴趣,还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得到了当时工地领导的推荐,后经公司帮助,获得了来江苏建院建工专业插班听课的机会。

  但是到这里仅一周,原本满怀期待的他,便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像听天书似的”,刘建东回忆说,尽管由于此前在施工现场工作的经历让他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专业课的学习,可是在数学、物理等公共课面前,他完全束手无策。

  准备打“退堂鼓”的他找到班主任宋功业,将自己的困境告诉了这位也是“从施工现场来到校园”的老教授。宋老师用心开导他,一番鼓励下,刘建东重拾信心。“当时,宋老师对我说,要想把课补上去,一定要靠自己。先花一学期时间,把课先听懂了”。

  为了把课补上,刘建东把自己“能吃苦”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中学的理科教材,从头开始学,别人上课的时候他跟着上课,别人下课的时候他继续复习,生活里几乎没有任何缝隙,插班三年连走出校门看看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虽然学得苦,但令他感激的是,不仅有像宋功业这样的老教授点拨他,班里还有同学专门帮他补课,大二时,他已经从一开始班里的倒数第一名跃升至前几名。后来,毕业回到公司后,他一步步做到了设计部经理的职位,这个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民工”,现在手下的员工不少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回顾那三年插班经历,刘建东感慨,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自己爱学习钻研的精神给彻底激发出来了。

  在宋功业眼中,这个弟子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事实上,这也正是大部分企业青年插班生的特点之一。重返校园的赵帅深感“压力大增”,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也更加珍惜,“目的很单一,也十分明确,就是来学知识的。”

  部分插班生为自主招生作准备

  “目标明确、准员工化、个人社会化程度高是企业青年插班生的主要特点”,在江苏建院学工处副处长胡永看来,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术和技能,提高知识层次。“而除此之外的另一大类插班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为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作准备。”

  这类插班生不少是“高考失利者”,家人多从事建筑行业,父母亲友希望其能够在江苏建院接受相关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就业或者继承家业作打算。这些学生大都在学校边修习边准备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一旦通过考试,其之前课程所修学分也能够被学校所认可计入。

  19岁的张奇正在准备明年江苏建院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自称“高中时都玩烦了”的他,插班之后“开始懂事了”,“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插班生还是有点心理落差”。张奇说。

  虽然张奇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父亲还是希望他这个唯一的儿子能够承担起家族企业,这对张奇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接受父母建议进入江苏建院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插班听课之后,他所学内容与家中企业从事领域相契合,“从小身边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学起来更容易些”。

  现在,每周末回家时,他都会想着去厂里看看,“至少能分辨出这些工程和产品的优劣了”。不过,在张奇看来,插班能否学到东西,关键还是要看学生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插班生的管理是个新课题

  不论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还是拥有家族企业的张奇,不论是企业青年,还是高考失利者,这些形形色色的插班生,“实际上是现在高职院校生源越来越多样化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化的表现。”袁洪志对此分析说,通过各种方式招进来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差距不一,情况各异,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精细化。早在三年前,学院就开始提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从而使每类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随着各类情况和背景的插班生的到来,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课题。据刘海波介绍,这些学生毕竟不纳入学籍管理,入校前虽然学校跟企业或家长有一定的协议,但是对其管理的界限还是有些模糊。学习上有学分制概念,可缺乏实际内涵。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务教学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因此,出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考虑以及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学校对插班生的规模予以控制”。

  对插班生的管理,江苏建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参照全日制在校学生管理办法,并给予重点关注。”据学院学工处处长刘盛贤介绍,一方面是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向准备自考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自习空间和相关信息等;另一方面就是关注他们的违纪情况,加强考核。

  此外,“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追踪,以便于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同时在奖惩制度上,也在逐步有新的考量。”胡永说,“下一步,我们将更注重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进行分类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 职业教育纪行

  交通技术能手这样“磨”出来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企融合培养技能人才采访纪行

  从路上跑的汽车,到地下跑的地铁,可以说,哪里有车,哪里就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学生的身影。如今,学院师生已经融入首都交通的各个领域。

  把“地铁”开进学校

  像往常一样,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李爱走进模拟地铁驾驶室,起车、出库、鸣笛,随着一系列标准动作,一辆虚拟的列车缓缓从实训基地驶出来。

  在驾驶室外,李爱的驾驶动作、行车模拟影像被投影到观察区的荧光屏上,其他同学手里拿着“电动列车模拟驾驶实训考单”,在给李爱“挑毛病”。

  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学生互测,正是实训课堂特色所在。虽然看似严苛,订单班的学生却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198名毕业生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实训课堂建设离不开硬件投入。记者走进学院的实训基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铁中。从进站安检、票务管理、站台勤务,到地铁运行、行车指挥和调度,在学生的操作下,这条“地铁”活了起来。

  今年学院又仿照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斥资54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地铁实训基地。这样的大手笔背后自然有它的考量。“通过将北京地铁公司真实运营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院院长李怡民说。

  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承担起了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任务。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与真车相比,我们的实训机器有着先天的教学和培训优势。它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来增强学生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运行成本较低。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时,400名司机、100多名值班站长都是我们培训的。”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还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定标准。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以标准化、专业化引领相关院校开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

  交通行业的“人才流水线”

  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一条流水线铺进修理车间。总经理孟祥震管这里叫“铁打的营盘,流动的车”。

  孟祥震说:“以前,事故车修理每道工序间隔时间很长,喷完漆等着钣金要等半天。现在,修理工序被整合进这条流水线,从上线到下线,一辆事故车只需经过9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节拍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过去8天才能完成修理,现在只需8个小时。”

  自从开发了这条“流水线”,修理车间的生产能力从每个月的600辆车提高到960辆车,工人的工资也由每人每小时60元提高到100元。

  孟祥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修理专业“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他看来,“从8天到8个小时”的奇迹与学院扎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启发式教学分不开。

  时至今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像一条人才生产的流水线,一批批身怀绝技的技术达人从这里“下线”,并走向工作岗位。孟祥震自己的店里就有40%的员工来自学院,他们大多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

  如果你拧开收音机,经常会听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的专家技术团队为车友们解决车辆方面的“疑难杂症”,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俊强、张捷达(张忠林)、涨紧轮(张金龙)、霍没本(霍宏君)、段小样儿(段永山)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据李怡民介绍,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的管理及技术骨干均由学院毕业生担当。

  “做交通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一直是北京交通运输职院的办学使命。学院已经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应用技术与服务、道路建设与养护、物流管理、公共交通客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中国古建筑7大专业群,学生就业范围也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行业、市政路桥等交通行业全领域覆盖。

  量身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把整个交通行业比作一堵墙,培养职业人才就是‘磨砖对缝’的工艺,把一块块‘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然后砌成墙。这样整个墙面才会显得光滑平整,严丝合缝。”李怡民用一个贴切的比喻道出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秘密。

  磨砖对缝,为企业量身培养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摸准行业的脉搏,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挖掘紧缺岗位,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此,物流系主任王国文深有体会:“在与北京公联枢纽合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但在运作中发现,技术类岗位的需求要远大于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及时掉头,调整了专业的方向,使得毕业生和企业顺利对接。”

  李怡民说:“人才培养最忌盲人摸象,学校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不能从就业市场上寻找答案。”

  为此,学院与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祥龙公司、首发集团、市政路桥集团等北京交通行业大型企业联姻,在办学模式上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尝试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的“双负责人制”。建立由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在合作企业建立导师制。

  平台搭建后,集团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有几次“碰头会”直接开到了地铁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不仅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还对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给出操作性意见。

  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经理赵宏飞正是改革的受益者,就在几年前,他还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赵宏飞说:“北京地铁快速发展,最缺的是熟练操作的司机,即便地铁专业毕业出来的人才,进入企业后仍需较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真正上手。”为此,学院结合岗位供需情况,借助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就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堵上了公司的人才缺口。

  从开设“订单班”为企业培养人才,到建设校企“双负责人制”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凭借着集团化办学优势,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对校企供求关系进行重塑,实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深度铆合。 

 ——记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2分段培养”

  目前,职教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不少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纷纷反映,“只能在一个岗位上‘折腾’”“想学习深造找不到渠道”。的确,从高考、考研、考博甚至博士后,到社会上的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等,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很完善,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再学习的渠道却并不畅通。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杨建良表示,学校正在探索“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与本地两所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就是为高职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7点半早自习、一天八节课、晚上还有两个半小时晚自习!”记者在试点班同学小王手中的课程表中发现,第一学期并没有专业课,倒满是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一所职业院校,课表如此“满档”而“宽泛”,让记者很惊讶。

  对此,杨建良表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技能优势明显,在“职场短跑”中常常领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要让其在日后“职业长跑”中有后劲、可持续,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否则,技能教育将似无源之水,无法深入,更不能融会贯通。

  对于该项目的特色,杨建良介绍,其一,与苏州四星级高中同一批次招生,从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让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二,五年后无需高考,通过转段考核即可直升相应大学就读,增加学生和家长选择职教的吸引力;其三,取得本科学位证书后,学生既可选择就业,也可选择读研等继续深造渠道。

  办班之初,“5+2分段培养”项目也曾遭到质疑:“进高中是正统教育,才能接受良好教育”“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职校的生源不如高中,学校氛围不好”……但学校与对应本科院校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和管理制度,很快打消了家长的疑虑。

  “平时与上高中的同学也会交流,我们和他们的文化基础课基本相同,而第二学期我们还将逐渐增加专业基础课。”首批“5+2分段培养”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学校还从苏州市区普通高中特聘11位一线教师,参与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和普高一样有各种考试考核,学习并不比普高轻松。

  “5+2分段培养”项目老师陈晖介绍,学校搭建起“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综合实践”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既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体现本科生“厚基础、宽知识”的特点,为职校生继续学习和后续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而普高教师任教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职校生职业发展“装备”了两块最好的“蓄电池”。

  “5+2分段培养”项目设土木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大专业,分别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共育师资、共设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练就过硬技能提供了保证。

  “教师工作站”和“企业工作站”是该校提升“双师型”师资的一对“法宝”。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将有两名教师入驻企业,全方位参与运营、零距离体验轮岗,与技术骨干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吸引企业入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还经常“客串教授”,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等,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加快形成专业教学梯队,增强师资综合实力。预计明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95%。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剧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长安大学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贺晋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李鸣及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学工部部长王超联等全省30余所参演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了颁奖晚会。陕西工院荣获组织奖,学生小品《父母情》、《同桌的你》荣获优秀剧目奖,艺术教育中心蒋鹏荣获优秀导演奖和组织工作者奖,王少博同学获优秀编剧奖,王淑莉、王少波、张青等7位同学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党委副书记王天哲代表陕西工院上台领奖。
        据了解,陕西省校园戏剧节已成功举办三届,演出剧(节)目百余个,观众数十万人。本届校园戏剧节从今年五月开幕以来,在我省各大专院校陆续举行了25余个分会场演出活动,演出剧(节)目30多个,参赛剧目内容以校园生活题材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戏曲、话剧、音乐剧、情景剧、小品、歌舞剧等,
是我省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戏剧大赛,陕西工院大学生艺术团戏剧小品队在学院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演职人员和辅导教师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荣获本届大赛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十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陕西工院学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青春向上的靓丽风采,体现了陕西工院“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教育成果,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12月4日,由新华社、新华网主办的2013年新华职教论坛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为论坛致辞,来自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发布了“2013年度大国教育之声”和“2013年度教育辣评”,并评选出201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中国教育功勋人物”和“中国突出贡献教育人物”等。陕西工院与其他9所职业院校获评“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荣誉称号,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原会长张天宝为学院颁奖。
    
        12月5日至8日,2013年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在江苏常州举行,陕西工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赵革委指导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1103班杨向辉、杨皓冰、王铭剑、张李惠子等4名同学制作的三维漫游作品《烟雨庄》获得“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全国二等奖。
        本届赛事从今年3月开始,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全国30个赛区,800余所高校,3000个团队,近万人参加。经过层层选拨,有200多所高校的40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6个赛项最后角逐。“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要求参赛学生就作品创意、设计流程、技术创新、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回答5位专家的技术提问。该比赛举办6年来,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水平最强、影响最广的全国大型公益品牌赛事与3D行业盛会。

        在“12.5”2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后,团委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发起了“传播志愿精神,争当文明使者”主题志愿活动,主要在校内外开展了孤寡老人义务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义务维修小家电、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围巾义卖”、清理校园涂鸦等志愿服务活动。

        国际志愿者日前夕,来自一加春雨爱心社和鸿鹄暖阳社的志愿者们早早地就开始筹划“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活动,希望用师生捐赠的1409件冬衣,为周至新联中学的孩子们送去贴心的温暖。另一支奔赴夕阳红敬老院的志愿者小分队,也带着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在寒冷的冬季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了丝丝暖意。

        12月1日,电器维修协会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陕西工院社区居民送去了冬日的温暖。得知义务维修小家电活动,居民们纷纷将自己家中出现故障的电风扇、电磁炉、热水器等送到这里,志愿者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对送来的小家电认真仔细的检查线路,排查问题。他们专业的维修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志愿精神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近期,陕西工院志愿者还参加了由共青团咸阳市委举办的 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咸阳市青年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和绶带,头戴青年志愿者帽子,在团结路北口、市政府门口、体育场十字、七厂十字、电影院十字和后围寨地铁口等多处乘客上下车密集区公交站台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引导乘客排队上下车。

        此外,各二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都在12.5前后开展了清理校园涂鸦、擦洗宣传栏、清扫白色垃圾、爱心围巾义卖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据悉,本次志愿者活动共有来自10个二级学院的近560余名志愿者参加,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学院三风建设中展示出亮丽的青春风采,用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纪念志愿者自己的节日。

 

 

鸿鹄暖阳社志愿带着冬衣来到周至新联中学

  在发展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海市闵行区——

  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 

  作为上海新兴的经济强区和教育大区,闵行区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区内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上海西南工程学校和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分别确立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不同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依托5年前成立的闵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闵行区构建了1所社区学院、1所老年大学、13个街镇社区学校、503个村(居)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网络,每年开设课程班7600余个,参与学员达41万人次;每年组织主题学习活动7000余场,近50万人次参与,深受市民欢迎。

  闵行区在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为此,闵行区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入,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统筹,实行以“财政下拨为主、部分经费统筹、多渠道筹措”的经费筹措机制,2012年政府总投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经费近1.45亿元。同时,以科研支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深入课题研究,推动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诸如《闵行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闵行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究》等课题。

  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闵行区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是职成教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

  与行业企业共建,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多元化渠道。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闵行区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共建。莘庄工业区把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组织教学点与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而社区内丰富的培训资源,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了多元化的渠道。颛桥镇根据来沪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45%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一体化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素质,通过挂牌成立外来建设者教育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双语培训、主题征文、青年论坛等主题活动,激发务工人员热爱学习、融入上海的情感与愿望;通过设立“新颛桥人流动书吧”,组建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学习团队,满足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情感需求。

  架设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社区学校还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除了提供培训之外,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架设区内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使企业与相关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流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莘庄工业区突出“搭建参与平台,再造服务路径”的核心,工业区的社区学校和群益职校联合推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的联合招生培训项目,培训信息通过商会、工会、党员服务中心等迅速传递到企业。莘庄工业区还依托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整合挖掘隐形师资充实队伍,挖掘在职或退休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等近百人,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教师队伍,为园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资源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闵行区域内中职校、社区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满足自身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同时,闵行区还积极整合区内俱乐部、敬老院、福利院、干休所等非教育性场所设施,拓展教育功能,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在充分发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外,整合民办非学历教育资源,利用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场地,弥补社区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探索与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合作。社区学校辅以培训、结对、讲座、资源整合、互惠互助等方式与社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共同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文体教服务。

  依托闵行职业教育联盟,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闵行区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精心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现企业车间课堂化与学校课堂企业化的办学模式。目前,群益职校与西南工程学校均与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了以一批知名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现了培养模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实用化、实训基地企业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此外,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工作要求,闵行区还开展了中高职贯通试点探索。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扩大了学生的升学渠道,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南工程学校于2012年获批成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后,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开展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群益职校和上海电机学院进一步合作,试点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探索更加灵活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基础环节,不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日前,陕西工院教务处以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了“优秀现场教学、优秀实训教案、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与展示活动。
        
按照通知要求,各教学单位积极参加评比活动,经过教学单位自评后,教务处联合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组织对优秀现场教学、优秀毕业设计创新和优秀实训教案进行了总评。“优秀现场教学”评比由评委分赴各实训教学现场听课打分;“优秀实训教案”评比由评委依据参评教案分别打分;“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依据毕业设计题目创新性、预期目标以及后期相应作品展示进行评比。三项评比结果将报请学院发文后予以表彰,并在全院进行展示。

专家学者研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

  由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浙江宁波召开。

  研讨会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主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浙江省教科院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专家,以及来自20多个亚非拉国家的近40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今年4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对非洲22个英语国家职业教育概况的梳理,为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国际合作,做好国际教育援助提供了参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加大工作力度,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制度建设为基础、信息公开为重点、有效监督为保障,逐步建立了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得到社会广泛肯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通知如下:
  一、扩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范围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意见》(教学〔2011〕9号)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教学〔2005〕4 号)有关信息公开工作要求,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提高信息公开时效,做到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
  (一)招生政策公开。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相关政策和规定,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二)高校招生资格公开。年度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试点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艺术特长生的高校等具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的院校名单。
  (三)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应包括学校基本办学情况、学历学位证书发放情况、招生计划编制原则、专业录取原则及实施办法、录取期间的调整计划使用原则和办法、学费标准等。具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的院校还应公布相应招生类型的报考条件、选拔程序、考核方式与内容及录取规则等。
  (四)高校招生计划公开。经教育部统一分送的高校招生来源计划、可以不做分省安排的特殊类型招生计划、预留计划和使用原则以及调整计划的使用结果。
  (五)考生资格公开。按照国家或省级政策申请加分照顾考生资格,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煤炭企业对口单招等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入选考生资格。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所参加的特殊类型招生测试项目等。
  (六)录取程序公开。各地确定的投档规则、填报志愿时间和办法、录取各阶段时间安排,各批次未完成计划和考生志愿征集办法等。
  (七)录取结果公开。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录取信息包括批次、科类、类型、院校、专业等;高校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等。
  (八)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各地、各高校招生咨询及接受考生申诉的办法和联系方式。
  (九)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各地所辖范围内发生的招生重大违规事件及其处理结果。
  (十)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新生复查期间的有关举报情况、调查情况和处理情况。
  二、完善多级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国家、地方、高校、中学等多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到信息采集准确、公开程序规范、内容发布及时。凡属主动公开的招生信息都要及时、主动公开,并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开展依申请公开工作。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各高校要细化本地区、本校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的具体办法,明确招生信息公开的目录及其属性;加强各级“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其在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三、切实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责任
  加强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是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更加自觉地把认真落实好高校招生“十公开”要求作为当前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谁公开、谁负责信息审查”的原则,以及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职责分工目录(见附件),完善各级各部门在信息采集、审核、发布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中央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要分别加强对本地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中学及所属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对未认真履行信息公开职责、公开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时纠正或改进,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要按照“谁公开、谁负责解疑释惑”的原则,及时回应处理公众质疑和问题,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虚假信息澄清机制和非法招生预警机制。
  成人高校及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参照上述“十公开”要求,制订相应的招生信息公开办法。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所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研究生招生单位及相关高级中等教育学校。

  附件: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职责分工目录.doc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