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绘制了精确的路线图。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铁路行业发展需求,承担了44项任务和16个项目,逐项制定建设计划书,扎实推进任务和项目建设工作,瞄准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诊改、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重点突破,助推学院“十三五”时期新跨越。

强化专业对接产业,提升发展内涵

以骨干专业建设为抓手,围绕铁路行业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铁路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对接铁路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以交通土建类专业为主干,铁路运输类、装备制造类为两翼,服务区域经济类专业为延伸的专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15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以陕西铁路建筑职教集团为基础,创建国家骨干职教集团,构建学院对接集团公司、系部对接分公司、教研室对接项目、教师对接技术人员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建筑工程系混合所有制二级院系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之中。从校企联合招生、联合教学、联合管理、联合就业方面开展铁道工程技术等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建铁道综合实训工区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遴选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受众面广的专业和课程,建设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和2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办学水平

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引入知识管理和知识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文化,开展自主诊改,促进质量提升。

着力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建设、行政管理服务、后勤管理服务等5个层面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构建发展规划、质量标准与制度、过程诊断与改进、绩效评价与考核、质量文化塑造、质量管理信息化应用等6个体系,形成质量保证体系主框架;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应用,建立基于平台数据的预警机制。

完善自主诊改工作机制。依据标准,依托校本数据平台,坚持问题导向,对照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查找5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具体的反思和剖析,围绕问题制定对策,开展各层面的自主诊改,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质量改进螺旋,持续创新诊断改进理论,形成学院质量特色。

全面推行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制度。深入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入第三方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加强对各专业年度质量报告的监督管理,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培养质量

基于“课程教学+实践载体+发展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实践载体,搭建发展平台,加大项目扶持,提高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风和学风,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融入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融入第二课堂,打造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融入技术服务和顶岗实习,搭建学生创新发展平台,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意识的提升。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道桥工程系、轨道工程系为创新创业试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考核内容和形式,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继续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兴趣;整合学院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纳优秀项目入驻,每年设立50万元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导师带徒组建创新团队,通过创新试验、科技研发等形式,让学生实践创新。

开发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研室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窦铁成、叱培洲等技能大师工作室;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材,开发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

扩大境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影响

加强与职教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引入铁路行业职业标准和优质资源,开发国际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合作。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聘请外籍教师来院任教,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进修90人次以上,组织学生到境外修学、游学120人次以上。

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利用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平台,发挥学院铁路行业教学资源优势,探索与俄罗斯迪拉芙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的交流合作,面向柬埔寨、印尼、老挝等东盟国家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外国留学生。

未来3年,学院将投入1.5亿元保障任务(项目)建设,使学院核心发展力、综合竞争力、改革创新力、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成为“省内示范、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

近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信息职院”)校园里欢声笑语,掌声不断,40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正在举行节日联欢活动,老挝留学生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包饺子、赠贺卡、载歌载舞,使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梳理近年来中国高职院校围绕“一带一路”开展的教育合作成果,江苏信息职院与老挝教育部间的互动是绕不过去的一抹亮色。2016年3月,经过前期调研走访,深入交流,学院与老挝教育部签订了合作培养留学生协议,于是由老挝教育部选派的40名留学生来到了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校园,他们年龄在16~20周岁,对未来无限憧憬。

留学生们在中国的首个学期即将结束,初步教学成果也迎来了检验的时刻。

中国高职院校直接与一国教育部签署高规格教育合作协议,这是该学院开拓创新的一大成果。

选择与老挝合作,该校是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的。

“老挝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之一,目前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在工业化初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类人才正是我们高职院校的优势。”江苏信息职院党委书记陆国平说。

此前学院师生走访老挝教育部,老挝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前老挝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管理型人才。在双方都有交流合作愿望的基础上,对接工作很快进入到实质性阶段。根据签订的协议,江苏信息职院每年招收40名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为老挝培养留学生,也为中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人士,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虽然过去了3个多月,今年19岁的老挝留学生腊尔仍然对初到中国时的种种场景欣喜激动。“我从家乡琅南塔省跟着留学队伍坐火车到中国云南昆明,接着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南京,虽然一路颠簸劳累,但看到学院老师们高举着迎接牌已经在等我们,下车时很激动,对周围一切都感到新奇。”腊尔说。

在该学院惠山泥塑艺术家徐根生大师工作室,留学生百世娜一边捏着泥人一边说:“入学以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参观了一些地方,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工作室让我们印象深刻,泥人很可爱。”她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人文。

按照教学计划,留学生们将在知识技能和文体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有专门的吴文化课、中国传统文化课。学校特地聘请无锡当地的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徐根生在学校成立工作室,工作室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让留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去理解吴文化。

从书本到现实生活,用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文化来打动留学生,让留学生们先从文化层面感知中国,先学文化再学技能。学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知华、友华、爱华的跨国人才。

通过语言关之后,学院将根据留学生们的意愿以及学院的优势,让学生们都能学到自己感兴趣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工作。学院为留学生定向开设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信息、财务会计、自动化等方面专业课程,让他们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由于普遍年龄还不算大,留学生对于未来充满期待,有的毕业后想到公司工作,有的想做工程师,有的还想创业办工厂。

“我们对首批老挝留学生从项目模式到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都会对我们后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提供丰富的经验。目前学院从资金到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看似比较大,但这是公立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只要能为国家战略培养出需要的人才,我们就成功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席海涛说,他希望学院探索的经验能成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方面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素质提升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教学科研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执教能力和科研能力。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学院以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为契机,持续加强本单位专家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快专家人才培养步伐,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获得了显著成效。在刘爱军老师和王淑清、荣蓉老师分别被评为2014和2015年度河北省国资委系统“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的基础上,2016年度,又涌现出韩凌玲、李红英两名教师入选该项目人选,同时,2015年度入选的王淑清老师申报的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电商模式》还获得了由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划拨的“三三三人才工程”培养经费支持。这些高层次人才的不断涌现,是学院师资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的重要体现,为学院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群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教科研工作,严格落实学院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教科研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不断激励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培训活动,搭建教科研工作交流平台,开拓立项渠道,争取在课题申报层次、质量及项目经费引进上实现新的突破。

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篇名为《288所本科大学转为职业技术学院名单公布》的帖子引起众人转发。经记者多方核实,此消息为虚假信息。

在这份名单中,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知名高校的独立学院赫然在列。名单出现后,网络论坛中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急切询问,求证信息真伪,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也开始讨论这些院校是转为应用技术大学还是高职院校。

然而,记者在教育部网站上并未查到相关政策文件和名单。随后,记者致电北京邮电大学,该校副校长李杰表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没有转成职业技术学院,将来也不可能转。我们在2015年成为国家应用型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大学和工程师学院是我们的目标”。

2月4日,甘肃省教育厅也在新浪微博的置顶位置发布信息称,“近日有微信公号发布‘288所本科大学转为职业技术学院’的消息,经核实此消息为虚假信息,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细心人不难发现,这篇网络文章并非没有破绽。文中除了列出省份和学校名单,没有更多说明或政策信息。同时,文章也没有明确出处和作者,搜狐教育转发的文章作者仅署名“历史教育家”,而在朋友圈中广为转发的文章也仅有公众号名称。

事实上,此条虚假信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5年,这份288所院校的名单就曾出现,山东、福建等地高校纷纷在媒体上辟谣。此后,虽经数次“辟谣”,但每隔一段时间类似信息都会沉渣泛起,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广为阅读和转载。记者今日所见转发此文的公众号已有“10000+”的阅读量。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雷生认为,谣言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并被转发,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近两年,国家推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政策,部分人对政策似懂非懂进而导致“以讹传讹”。同时,也反映了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尚未转变观念,对职业技术学院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歧视,仍旧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选择普通本科教育。这种狭隘观念也为谣言的编造和传播制造了可乘之机。

网站.jpg

日前,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下属湖南三一工学院收到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关于同意湖南三一工学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函》,同意湖南三一工学院挂牌新三板,转让方式为协议转让。这意味着,湖南三一工学院将成为在新三板上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

640.webp (5).jpg

三一工学院是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三一工学院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可以看到,公司控股股东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其直接持有公司 99.00%股份,通过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1.00%股份。作为三一工学院的大股东,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对三一工学院的管理产生决定性影响。

根据资料显示,三一工学院现设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工程机械载运装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测技术、物流管理等9个专业,将“根植三一、服务三一”作为学校宗旨。可见,无论是培养理念还是课程设置都与三一集团的用人需求高度契合,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单从就业率上看,2009届毕业生在三一集团就业的比例高达98%,高就业率是吸引学子们的重要因素。

成功挂牌新三板无疑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推动学校向更高的平台发展。除了可以获得实际的融资渠道以外,三一工学院作为一所民营高等职业院校挂牌上市,其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更加值得关注。

640.webp (6).jpg

2015年,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将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基本原则。大力呼吁高职院校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三一工学院挂牌上市,成为新三板上仅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说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一次突破,对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资料显示,学生缴纳的学费是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是一些民办高校的唯一收入渠道。在早期,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扩大规模获得盈利来支持学校的发展。但除此之外似乎难有突破,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步伐。

本次三一工学院挂牌新三板,给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做了示范”,上市不仅是改制以打开更多融资渠道,更能推动校企对接。在企业的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能够集中资源,根据持股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众所周知,就业率是学生选择高校时非常重视的一点,如果可以做到毕业生高比例导向对口企业,学生只要进入学校几乎就能保证就业,学校的竞争力就不言而喻了。

三一工学院的上市对于职业教育市场化的导向性大于其实际意义。然而,公办学校是政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这些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想要向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1月18日下午,山西省侯马市摄影家协会八名影友与临汾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正东一在壶口采风。下午四时许,他们发现一位年轻人趁人不注意翻过了河边护栏,站在了壶口的最边缘,欲跳河寻短见,并多次做出危险动作。闻讯赶来了三位景区工作人员和两位公安人员,与他们一同对年轻人进行劝说,要求离开危险地方,回到防护栏内侧。但是无论怎么劝说,年轻人就是不回头,时不时做出更危险的动作,让在场的人看了心发慌、腿发抖,他们的一位女摄影师都被吓哭,流下了眼泪。

据交流了解,该年轻人是因离婚受到挫折,钻了牛角尖想一死了之。当时天色已暗,又天气寒冷,由于长时间站立在壶口边缘,年轻人已是浑身哆嗦、嘴唇发颤,精神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时,一位公安人员打开护栏要出去救他,年轻人见状,更向最危险的边缘退去,公安人员不得已只好退了回来。就在此时,黄正东灵机一动将自己的记者采访证拿出来,对年轻人说:“我是记者,能帮你解决问题,请相信我!”边说边拿着记者证走出护栏让他看。

年轻人对黄正东产生了一些信任,他慢慢向年轻人挪去,快到年轻人身边时,乘他右手伸手拿记者证的瞬间,另一只手突然抓住了他的左胳膊。年轻人使劲不停地挣脱,情况很是危险,黄正东一屁股坐在地上,死死地、牢牢地拽住年轻人。就在这时,公安人员和工作人员跨出护栏一同将年轻人控制,并带到安全地方

黄正东的这一举动,立刻引来了周围群众的叫好和称赞侯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晋峰赋诗一首“壶口岸险黄正东,临危不惧救人命。涛涛黄河颂不尽,拳拳爱心炽热情”。

事后,黄正东感慨地说:我只是无意中救了一条生命,这一行为却被别人感动哭了以后遇到危险的事情,我依然不会犹豫,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的。因为,我就是我

在危难时刻,黄正东果断、智慧地出手救人这一行为彰显了社会正能量,我们应见贤思齐,传递正能量。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315人,少数民族占64%;全日制在校生14584人,少数民族学生占41%。学院设有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医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体育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和蒙古文化研究所、畜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30多个研究机构,开设蒙医学等6个联办本科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等40个高职专业和蒙古语播音与主持等28个中职专业。经过13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长为专业结构比较合理,人才培养水平逐渐提升,双语教学特色突出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

一、立足实际,弘扬特色,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一是注重学生思想教育。通过“两课”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各民族一家亲”、“谁也离不开谁”的理念;二是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外出培训等渠道,培养双语教学教师,目前学院蒙汉双语师资超过了50%;三是加大特色专业建设。增设了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等民族特色鲜明的教学单位,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音乐表演(马头琴)、播音与主持(蒙古语)等民族特色十足的专业;全部中职专业、40个高职专业中21个专业能够实施双语授课;5个自治区品牌专业、6个自治区教学团队中一半以上可实施双语教学;10位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中6人能够承担双语教学。四是注重蒙文教材建设。2011年以来,学院资助编译出版、印刷发行蒙古语专业教材、教辅材料270余种,有30部教材进入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选题计划,并陆续出版,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彰显了民族教育的特色。五是融民族文化教育于校园。在新校区布局与设计、建筑装饰、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融合思想,实现环境育人;开展以彰显民族文化元素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面向全院师生开设蒙古语会话培训班,营造蒙古语学习环境。

二、注重少数民族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平等就业。一是蒙古语授课学生入学开始即实施蒙汉双语授课,循序渐进,形成了“蒙古语授课—蒙汉双语授课—汉语授课”的培养模式;针对学生实际及需求开设公共选修课,鼓励蒙古语授课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不断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以选课制为突破口,实行混合选课、混合编班和小班制教学。二是落实就业保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严格落实“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即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院校主要负责人是本系院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保障就业工作“四到位”,即组织与领导到位、就业保障条件到位、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和就业信息收集到位;学院还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这些措施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三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成功创业。学院在每年投入3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就业基础上,又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成立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给学生创业使用,目前基地入驻23个创业团队中15个项目负责人是少数民族学生,带动就业111人,其中76人是少数民族学生。

三、立足大局,服务社会,承担高等教育的使命。一是对蒙合作。学院利用区位优势和双语教学优势,积极开展与蒙古国的交流合作。自治区向北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在学院成立了“对蒙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学院先后与蒙古国农业大学等12所院校、9家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签署协议,开展师资培养、学生研修等合作;与蒙古国农业部、乳业协会及相关省份开展现代畜牧业实用技术、蒙医五疗术、畜种改良、疫病防治、机电设备维修等培训;学院积极开展蒙古国留学生教育,现有全日制留学生186人。二是技能培训。按照国家、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要求,建立了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中蒙俄青少年国际足球训练基地和自治区级的蒙古语标准音培训基地、乌兰牧骑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基地等,开展蒙汉翻译人员培训、全区乌兰牧骑队长培训、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三是技术服务。成立了锡林郭勒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粉煤灰的科学利用研究,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发展。积极引导教师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为牧区医务人员开展“蒙医五疗术”专题培训;为牧民提供焊接技术、汽车修理等经常性技术指导;为驻地企业提供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提供技术与人力支撑,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根据锡盟牧业生产需要建立起疫病远程诊疗服务机构,在全盟范围内为牧民养殖提供饲养与疫病诊疗提供帮助。截至目前为农牧民、驻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达1000多人次。四是建设蒙语授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平台。学院信息技术工程系桑杰扎布副教授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主持开发了能够在多平台运行的蒙文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常用信息技术视频教程》《微课》《电子课本》等18个栏目,为提高全区中小学蒙语授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做出贡献。五是建成全区蒙古语标准音培训测试基地、锡林郭勒盟双语培训基地。承担了全盟乃至区内外蒙古语标准音培训测试60多期,参加培训及考取蒙古语标准音资格证书的人数8000多人次,大大推动了蒙古语标准音的推广普及。承办了锡林郭勒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党政机关翻译人员培训班”和“汉语写作翻译人员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成效。学院先后被评为“锡林郭勒盟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标准工作先进集体”。六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学院设立蒙古文化研究所、游牧文化研究院、蒙餐研究学会、马文化研究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察哈尔文化、蒙餐文化和蒙古马文化研究等具有浓郁地区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承办了“察哈尔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国际民族传统赛马研讨会”“国际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讨会”等会议,开展了“锡林郭勒3个100口述史研究”项目,创办了《蒙古马研究》蒙语期刊,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注重少数民族学生能力培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将民族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网站.jpg

2.jpg

2016年11月的一天,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3位来自南疆的客人,他们是阿克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书记努尔·卡斯木、副校长周莉蓉一行三人。努尔·卡斯木书记是专程来学院就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进行对接,同时对学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达他们真诚谢意。

学院副院长管和疆首先带着他们参观了学院的校貌、实习实训室一体化教学设施

1.jpg

学院召开了与阿克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帮扶对接工作会议,学院院长王敏弦、副院长管和疆、李卫,有关处室、分院参加了会议。会上院长王敏弦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单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并对学院2016年对口帮扶计划及“十三五”期间对口帮扶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努尔书记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对院的发展以及帮扶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尤其对学院发扬兵团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短短的10年就把学院发展成为国家重点示范高职院校、学院在校生达12000人的规模感到十分钦佩。对学院已经开展的帮扶工作再三表示感谢!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商讨了进一步帮扶合作的项目内容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把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此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兵地职业院校融合实质性对口帮扶工作的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推进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2016年3月,学院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出击,派出副院长管和疆对南疆三地州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阿克苏教育局与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领导见面,进行初步洽谈,确定了与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帮扶意向。在自治区召开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会议后学院根据自治区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会议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制度建设论证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多次研究部署帮扶措施,院长亲自挂帅督办帮扶工作。2016年5月底,学院副院长王华东前往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阿克苏技工学校)实地查看,与学校领导进行深入交谈,并达成合作意向;2016年6月14日,学院派出党政办、教务处、招生办和培训分院负责同志组成的4人工作筹备组到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开展调研、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指导及示范教学工作,洽谈具体帮扶内容。通过三天的交流洽谈,在学校管理、专业和课程建设、联合办学、技能鉴定及帮扶方式等方面形成合作的具体意向,并共同拟定出帮扶协议;2016年6月24日,学院院长王敏弦、副院长王华东专程到阿克苏与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帮扶协议。至此,学院南疆职业教育帮扶工作进入实质帮扶状态。

为落实帮助提升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管理水平,学院邀请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部主任、学生处副主任、教学部副主任、优秀班主任4人参加由我院承办的兵团职业院校德育骨干队伍培训班。双方就学生管理、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思政教育、各类竞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帮助受援学校建立、完善管理机构与学生社团、日常学生管理办法及制度,实施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并将学院教学管理经验、管理制度20余个无保留的传授,供受援学校借鉴。选派兵团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专家委员、教务处处长徐培江对受援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指导,对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体教职工开展《中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指标体系解读》专题讲座。

为加强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学院派出教务处处长徐培江教授3次赴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研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运行情况、教材管理等情况,给予指导,完善教学运行与管理;深入课堂、实验实训场所4次,了解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情况;与青年教师进行座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教师发展规划和目标;经过充分调研后,了解对方需求,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学院根据阿克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帮助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完善专业发展规划;派出学院骨干教师赴受援学校支教时,帮助该校制定汽车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会计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帮助指导机电、机械专业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为加强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前后4次共11人次前往受援学校洽谈帮扶细节,并开展具体的帮扶工作,重点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和中职教学诊改工作进行指导。邀请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系主任等3人来校参加有苏州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组织的10名专家来新疆开展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学徒制、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学院接收该校农机、汽修、机电专业5名教师到校参加培训。学院选派赴机电、机械专业3名骨干教师到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教,承担教学任务,帮助指导机电、机械专业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学院在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双方就“1+2”和“1.5+1.5”模式的联合办学方式达成一致,2016年共招生5个班250人;在“2+3”和“3+2”办学模式联合办学招生计划已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计划2017年共招生共6个班320人。

4.jpg

学院对受援学校机电专业维修电工,电焊工,农机修理工,食品专业食品加工职业等级鉴定工作进行洽谈,预计2017年5月进行鉴定,还积极帮助受援学校筹划申办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用真情帮扶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认真落实2016年对口帮扶计划,更进一步增进了两校的感情和信任,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对口帮扶工作已初见成效。

2017是学院对口帮扶工作具体实施的第二年,学院将在2020年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边疆同守、共同发展”的思路,充分开发、利用、共享两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结对帮扶,形成兵地一家亲,融合共发展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快推进阿克苏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提升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04251056803340.jpg


图片1.png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深圳模式”的发展目标。

图片2.png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深圳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建设。

在刚刚出炉的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权威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在1341所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评价中,再次蝉联榜首。

深职院为何能够在中国高职院校发展中一直独领风骚?这源于学校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深职院是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东风催生的一所新型高校。孕育于改革开放,成长在深圳特区,学校秉承了特区改革创新的品格与使命,始终坚持质量引领、内涵发展,不断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探路,书写了高职教育的多项第一,构建了享誉业内的“深职模式”。

“五个定位”紧扣深圳脉搏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为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城市质量提升年”,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等中心工作,深职院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再次迸发强音。该校在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服务、五个定位、一个率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即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服务、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与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

“六个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摇篮

在深职院2016届参加就业的6608名毕业生中,已就业6455人,初次就业率达97.68%。其中,29名专科毕业生被华为公司录用,成为首批经校园招聘入职华为的高职毕业生。“教学内容和企业认证标准扣得很紧,我们可以及时学到企业的最新案例和最新技术。”作为29名录取者之一,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黄秋莹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为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构建长远竞争优势,“十三五”期间,深职院将探索试行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理实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六个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创造能力,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为了服务深圳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心微企业的发展,深职院坚持应用研究方向,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战略合作,组建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学校调整优化技术转移办公室职能,增强技术资产服务。学校将打造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用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一批研发高地和品牌。

日前,该校与政府、产业的协同联动屡现亮点,分别与深圳市经信委、中兴通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作方将在智库资源分享、企业技术提升、学科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共同开发课程、优秀专业课程输出、共建双师型队伍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无疑把政校行企的协同创新推向了新高度。

“政校行企”共建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

深职院认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重点是教育理念和体制机制领先,关键是教育教学模式先进,同时,要协同政校行企各方力量,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形成社会和市民广泛认同的职业教育品牌。针对“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这一目标,深职院提出将联合市、区、街道,探索设立一批社区学院,力争“市民在哪里,学院就办到哪里”,将深职院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深圳各个角落。同时,大力建设慕课资源、远程学习系统、学习数据中心等学习平台,让市民随时随地可以充电。深职院还将联合知名行业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行业学院,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非学历与学历继续教育;以行业学院为载体创建一批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深圳产业人才转型升级。

“双创教育”建设企业家摇篮

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深职院校友陈明星的听障群体垂直社交APP“声活”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作为项目的联合创始人,陈明星深有感触地表示,“深职院是我创业梦想起航的地方,没有母校双创教育的洗礼,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深职院,像陈明星这样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尝试的小伙伴还有很多。学校应届毕业生一年内自主创业率保持在5%左右,毕业3年后自主创业率达12.7%,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2016年,学校连续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殊荣。据了解,全国能够连续两年同时获得这两项重要荣誉的高校仅有14所,深职院是其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下一步,深职院将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创客班、创意班,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团队,并开发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载体,探索通过股权配置、政府采购、校企智力资源“换购”等模式,吸引一批全球知名机构和业界大师等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校还将探索组建创新创业投资公司和战略性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深职院师生、校友和全球优秀青年在深圳创新创业。

“中德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加快国际化发展,是深职院未来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此,深职院将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深圳,放眼全球,努力建设国际化学习和生活社区。一是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办学机构,学校将与德国知名大学合作举办“中德智慧制造学院”。成立“丝路学院”,扩大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规模。二是探索建立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研究与交流国际平台,创办国际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开发高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引进一批国际通用教育教学标准。与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高水平技术大学合作,开发、研制一批技术前沿课程、资格证书和教育教学标准,提升深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四是拓展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形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兼从教,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参与教学管理。与境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合建高水平海外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推动中外师生互派、学分互认,扩大留学生、交换生规模。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世界职业教育坐标体系中,将传来更多“深职声音”, 深职师生的不懈努力,也必将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

网站.jpg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打造湖南职教品牌作出了具体部署。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筹集资金3000万元,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卓越校’与‘十三五’同步规划”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卓越校各项建设任务。

服务轨道交通发展,建设一流专业

学院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合产业升级新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拓展特色专业群建设。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需求,制定专业预警监控指标体系。收集政府、企业、行业、咨询公司等数据,建立专业人才需求数据库;记录学院近3年各专业的新生报到人数和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等数据,建立专业人才供给数据库;定期进行比对分析和综合评价,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及人才培养规格。

建设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管理与服务等4个特色专业群。到2018年,将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成轨道交通行业“三高人才”培训中心和技术技能积累基地;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分步推进校企合作,初级阶段开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建立就业合作关系;中级阶段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订单班培养、员工专项培训等合作;高级阶段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基地建设、技术合作的双向嵌入全方位合作。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师资

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内培外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国际视野、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构建教师道德素质模型。从履行职责、诚实守信、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7个维度,构建立体化教师道德素质模型,细化师德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师德档案,健全长效机制。

内培外引名师大师。柔性引进行业、职教领域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打造大师引领的“教练型”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通过“国内培训+国外培训”“专题培训+项目实战”“师德培训+技能培训+课程开发培训”以及访学、进修等途径,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期内,实现重点专业群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达50%以上,校级特色专业群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达45%以上。

深化综合改革,实现一流治理

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多元评价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学院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修订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学院章程;按照省企共建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中国中车及所属企业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建立基于职教集团平台的学院理事会,完善办学多方评价机制,促进学院开放、与社会融合。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推进制度、标准和流程建设,完善办学多元评价制度、质量诊改机制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将常态化与专项性检查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估相结合。

突破关键领域改革。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与绩效结合、体现岗位差异和贡献度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学院办学,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项目1~2个。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铸就一流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整体就业率保持95%以上,毕业生起薪高于全国示范校平均水平400元以上。

推进系统化人才培养改革。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深化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基于移动终端的空间教学法,完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服务机制,100%的专业和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实施“学生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实现学生管理精细化。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完善“校企双向嵌入、双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专业群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行“3+”导师带学生模式,即企业兼职教师为实践技能导师、学院专任教师为理实一体化导师、辅导员为职业生涯导师。

完善创业实践和服务体系。以学生创业需求和服务为集结点,建立与学生创业规划、设计、验证、孵化、运营、发展路径全程契合的创业实践和服务体系。每年举办校内学生模拟创业大赛,推动校园创业模拟市场常态化,启动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建成两条校内创业街、20个门店型学生创业实体、5个公司(工作室)型学生创业实体、5个校企合作型创业实践基地。

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建设一流学校文化

坚持立德树人,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升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搏、乐”价值观等学院核心文化。

汇融企业文化。积极引进ISO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6S管理等企业管理方法、理念,将企业管理的精粹融入教学和管理。推进轨道交通产业文化、铁路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倡导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结合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科学规范、特色鲜明、执行有力的制度文化建设,推进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提高学院文化软实力。

打造学生文化品牌。打造“5+5”校院两级文化活动品牌,校级层面开展社团文化节、寝室文化节、心理健康节等活动,院级层面开展牵引之星文化艺术节、黛蓝电脑信息文化节、南峰文化艺术节、运管文化艺术节、启航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将创先争优、跑在前头,勇往直前、负重前行,崇尚严实、严守规矩的“火车头精神”融入学院文化之中,推动活动育人。

卓越校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湖南铁道职院将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国家建设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强国和湖南省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

网站.jpg

1.jpg

战鹰起航 王永波/摄

2015年,国家教育部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湖南省率先响应,启动了“卓越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凭借鲜明的办学特色、雄厚的办学实力、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建设单位。卓越永远在路上,“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学院以文化铸魂、质量领航、特色兴校、名师强校、服务立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航空职教创新发展新路,逐卓越,创一流,向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目标奋力攀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如是说。

文化铸魂

学院隶属空军装备部门,是全军仅有的一所国民教育性质的普通高校,被誉为我国航空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秉持“育人至上 奉献航修”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校训,不断提升内涵,铸造出了全国知名的航空职教特色品牌。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学院以文化为引领,创新驱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传统优秀文化、军队文化、航空文化、企业文化、湖湘文化与学院理念文化于一体,形成了以“三敬零无”为核心的航空文化体系,优化了现代治理能力,推进了文化强校战略。

学院狠抓作风建设,坚持“干部作风是第一民生”理念,从领导干部做起,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学院践行“始终不忘航院情怀,始终牢记使命责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守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形成了一支凝心聚力,“特别爱岗敬业、特别肯干实干、特别心怀航院”的教职工队伍;营造了上下一心、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和工作氛围。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构建了文化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五位一体”长效育人机制,倾力培养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航院人;把“敬仰航空、敬重装备、敬畏生命”航修精神和“零缺陷、无差错”职业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育学生“爱岗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质量领航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学院主动适应航空产业快速发展和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需要,坚持“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办学思路,强力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质量即生命”。

学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订单培养、个性化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在2016年教育部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介绍试点改革经验。

学院立足军队航空装备修理系统,与各军兵种和34家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企业深度合作;依托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中航工业与中航发所属相关企业等80余家单位紧密对接,“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依托湖南通用航空协会平台,与湖南省33家通航企业全面合作;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汇聚与利用。合作企业捐赠波音737、АЛ-31Ф发动机等价值约3.5亿元的教学装备,校企双方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83个、校内实训基地30个,并全部推行基于“6S”的实践教学管理星级评价体系,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某军12厂、贵飞公司等2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11个专业的人才订单培养;与某军36厂、38厂等10多家企业共同探索飞行器维修技术、导弹维修等专业基于“三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部队联合培养定向士官,共同探索士官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打造军队定向士官培养示范基地;形成了“军航”“哈飞”“贵飞”“川航”“深航”等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学院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重要指标,建立了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反馈渠道与响应机制,取得良好成效。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达到98%,在国家、军队和省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200余人次。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19%。毕业生以优良作风和过硬技能获得部队和军地企业充分肯定。

特色兴校

特色发展是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最高效的途径。近年来,学院紧握航空与军队两大办学特色,双引擎驱动,形成服务面向和毕业生就业指向明确的军队定向士官、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与中航工业制造、民用通用航空维修与服务管理“三个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格局,打造出强劲的竞争力。

学院紧扣自身学科优势,立足军队航空修理,面向地方航空产业,服务湖南经济建设,坚持走航空特色发展之路。强力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构建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开设了21个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与航空企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形成了围绕航空产业链动态调整专业的机制,握紧十指打造了航空拳头专业。

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军队主办管理、承担国民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不忘初心,坚持“姓军为军”,积极为国防现代化和军队士官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大力推动军民融合。2003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招收专业技术士官定点高校,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单位,是全国军兵种多、计划多、专业多的高校。

名师强校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双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内培外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筑牢师资根基。

学校聘请彭朝荣、黄登红等7名民航及军机维修技能大师,组建大师工作室,担纲专业建设和技术创新等任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发总经理助理向巧等40名企业高管、专家等担任客座教授,为学院专业建设等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建立205人企业兼职教师库,每年聘请50余名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技术攻关等。

学院采取企校共培、分级认定等方式不断提升双师素质,大力健全校企双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通过骨干带动教师总体水平提升。按照“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的理念,安排专业教师下厂顶岗锻炼,新进教师下厂进行岗前培训,锻造了一支“上讲台,能讲一堂好课;下车间,能干一手好活”的“双师”教师队伍。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专业带头人9名,技术能手17名,国内外访问学者15名。

服务立校

学院牢记使命责任,发展自身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智力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爱心服务社会。

学院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子,计划与空军装备修理企业联合组建“空军装备修理职业教育集团”,与地方航空企业组建“湖南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科研实体平台建设,推进航空装备数字化修理技术中心和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航空装备修理技术研究所建设;有力支撑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

近年来,学院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31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湖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各类成果奖9项。建成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教育培训中心和从业人员资格考核认证中心、全军装备修理工厂干部培训基地、国家和省级中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础执照培训机构(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中心考试考点(CCAR-66部)。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完成20153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和15598人次准入资格考核。

学院积极组织力量服务社会,开展湖南“一家一”爱心助学同心温暖工程、对口扶助怀化芷江民族职业中专等活动,组织企业资助湖南省首届“科教联合”基金捐款600万元、设立企业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等,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院根据自身成功经验帮助芷江职专全面提升内涵建设,并将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帮扶专业,以点带面,推进该校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教学资源等建设。斥资10万元援建一座数控实训室,安排省级技术能手王成新等到校,开展全面帮扶工作。帮助该校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办学品质,打造中高职结对帮扶样版。

近日,传来喜讯,学院获全国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教师宋福林获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教师组第二名荣誉,进一步彰显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登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实现强军梦和强国梦的伟大愿景中,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潜心做强做优,凝聚核心创造力,打造职教改革样版,向优质校、“双一流”迈进。

 04251056803340.jpg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我的梦想是成为魔术师,变出很多美好的东西。”10岁的李帆在班级心愿墙上写道。他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包括一本作文书。近日,“魔法”起效了——一本崭新的作文书真的出现在他的课桌上。

李帆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第三九年制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一个多月前,他和同学们认真地写下各自的心愿,贴在了教室的心愿墙上。而帮助他们实现心愿的“魔术师”,是来自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的哥哥姐姐。当这些志愿者们将文体用品、课外读物等455个“微心愿礼物”带到教室时,孩子们一齐欢呼鼓掌,兴奋得好像过节一样。除了完成“微心愿”,孩子们还收到了宝鸡职院师生捐赠的725件爱心暖冬物品。

考虑到第三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不少学生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变得胆小、自卑,志愿者们把陪伴作为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54名师生陪着留守儿童一起开展了主题绘画、科技小制作、舞台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圆一个家园微心愿”主题绘画活动中,从没接触过素描的李帆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在志愿者姐姐手把手的示范下,终于画出了漂亮直线的他腼腆地说:“长大以后我要当一名工程师,为很多人设计和建造房子,帮助他们完成‘家’的愿望。”

“尽管能做的很有限,但还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学生志愿者刘颖说。据了解,活动后,宝鸡职院团委还将为第三学校的每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展“送教”活动。

网站.jpg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高职院校“十三五”发展的总纲和指引。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开展优质高职建设计划为契机,念好“五字真经”,全面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将学院建成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浙江引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高职院校。

做精体制,成为现代院校治理领跑者

创新一元多体办学体制。重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成立一家股份制二级学院。探索“3年校企双主体交替系统培养+3年行业执业工程师跟踪认定”的基于行业联合学院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创新四层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实施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的建设行业促进学院发展委员会、学院牵头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二级学院牵头的校企合作部、专业牵头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四层组织架构协调运作机制。

推进学院现代治理行动。以学院章程为依托,健全学院内部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学院内部控制等制度。以二级学院建设标准为重点,明确二级学院责权利,激发二级学院活力。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构建“广撒种子抓启蒙、导师启航训技能、帮助扶持一对一三阶段”“自主学习、生涯教育、专业学习三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二课堂创新创业评价、创业园与梦工场孵化三平台”“制度队伍服务三保障”培养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以质量为核心优化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以因材施教为目标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模式;以生为本细化学分获取认定标准、完善学分获取认定制度、探索跨校学分积累转化等学分制改革;以浙江省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依托,积极开展诊断实施工作。

做优专业,成为建筑品牌专业领军者

实施专业强身健体计划。实施品牌化战略,将建筑工程技术等4个优势专业打造成在全国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做深做精特色专业,将建设工程监理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全省一流品牌专业。

实施集群内涵提升计划。在原有“1+1”校企合作学院基础上,实践“1+1+X”行业联合学院、“1+1+1”中高职一体合作体、“1+X”产学研协同专业发展联盟、“1+2+X”国际建筑产业技术应用联盟等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核心课程、素质教学课、专业能力支撑课、专业能力拓展课的岗位化课程标准开发,分批推进四大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建成4个共享型教学资源库、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60个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实施魅力课堂创新计划。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满意魅力课堂”活动,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院专任教师与行业能工巧匠对接,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施课堂教学与工程实境对接,打造空中课堂、数字课堂等魅力课堂。

组建产学一体专业发展联盟。以优质专业集群为基点,协同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同类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建筑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发展联盟,开展课程、师资、信息等共享合作。

做强服务,成为高职社会服务领航者

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面向建筑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政校行企共建产教协同中心,建设城乡规划等6个科技创新研究所,打造绿色建筑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化、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空间技术等9个建筑科技创新工作坊。

服务国家终身教育战略。整合中德建筑新技术实训中心、产教协同中心、建筑技艺传承创新中心,政校行企共建全国一流的浙江省建筑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建筑业行业培训服务中心,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国家终身教育战略。

服务建筑强省发展战略。搭建对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15个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培育2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7个企业流动图书馆,提高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针对浙江省美丽乡村等中心工作开展专题服务。

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精选5所以上欠发达地区建设类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重点开展对口援助,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做深合作,成为职教国际合作领先者

成立国际合作学院。完善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合作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满足建设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外院校开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国际施工方向)等合作办学项目。

创建中德建筑职教联盟。建立中德建筑职教联盟,引进国际高水平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合作开展建筑类技术技能国际人才培养;成立中德建筑新技术中心,建设完成中德合作被动式房屋示范工程以及建设5—6个先进实训室,形成国际新技术实训基地。

建立国际资源中心。建立建设行业新技术国际资源中心,围绕企业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政策制定等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建立中国古建筑数字信息资源库,与合作国家和地区高校机构进行文献信息资源交流。

做特校园,成为现代鲁班成长领路者

打造建筑人文校园。建成1.4万平方米的建筑博物馆,集古代建筑技术与文化教育实践区、当代建筑技术与文化教育实践区、智能建筑技术与文化教育实践区、建筑产业与企业发展创新实践区、建筑科技大师陈列展览区于一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软硬件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打造服务智慧校园。以打造服务感知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为契机,实施“智慧管理服务”“智慧魅力课堂”“智慧建筑工场”“智慧自主学习”“智慧成长社区”五大工程,构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建成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设备的示范中心。深化金都绿色大课堂,办好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实施绿色校园升级工程,把校园建成绿色建筑、人居生态示范基地。

 04251056803340.jpg


11.jpg

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提炼文化,打造渝川东部中职教育高地,是重庆市垫江县职业中心的办学特色。学校紧跟重庆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开设计时机械专业,培养实用型计时机械专业人才,成为全国首个举办计时机械专业的学校,并由此提炼出崭新的学校文化,为中职教育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2012年,“中国西部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园”在重庆立项并落户垫江,把垫江作为钟表产业重要承接基地,重点发展钟表计时仪器的配件制造、机芯组装和成品装配等。这就对该县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顺势而为,根据钟表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开发计时机械专业,培养钟表装配、维修和保养等方向的专业人才,他们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出计时机械专业,通过委托培养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3年该专业就招收学生200余人,现有学生512人,已有256名学生到深圳得利时钟表、垫江县钟表产业园顶岗实习并实现就业,一批优秀毕业生挑起了钟表产业的大梁,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通过四年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成为市级骨干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专业教师11人、双师型教师11人,配置有钟表装配中心和钟表保养中心,建成了相应的实作室、制图室、仿真室、机械加工室。学校与市内外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深圳得利时钟表和重庆市钟表两家企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已编撰出版《钟表原理与装配》《钟表维护与保养》《钟表艺术》等校本教材,并构建出了“师带徒”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应用了“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元立体”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垫江钟表园开设了教学区,企业在学校建有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还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编撰出了计时机械专业教材,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课程。每到毕业季,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很早就与园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基本薪金不低于5000元。

时间是人生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如何让中职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为人生出彩奠基,是每一个职教人值得深思的问题。该校在积极办好计时机械专业的同时,还组建了校园文化专家建设小组,深入挖掘钟表蕴藏的文化内涵,围绕“时”这个文化主题,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为学生缔造出彩青春”作为办学使命,把“因时顺势、培育时间主人”作为办学理念,以“守时、惜时、审时”诠释时间主人的内涵。

“守时”是基本道德要求。体现了一种为人的品质,体现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守时”,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惜时”是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并且只有一次。科学运用时间,可以提高生命价值、提升人生境界。要成就出彩的人生,要提升存在的价值,必须惜时如金。中职学生处于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更需要珍惜时间。

“审时”是人生智慧教育。审时度势,认识时代,认识自己,把握时机,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重庆市垫江县职业中心计时机械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与企业需求的融合度、与学生成长的期望度深度契合,由此形成的“时”文化,令人瞩目,为重庆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展示出了“市场导向开发专业、文化引领出彩人生”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网站.jpg

 1.png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现场

2017年1月4日到6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召开。来自全国78所职业院校的136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教育部体卫艺司学校体育处副处长刘海元、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华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科研所所长孙麒麟、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周爱光、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泽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希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邱团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院长胡振浩主持。

会议开始,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华强校长首先致辞。刘校长对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16年年度工作会议在珠海城职院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向与会代表逐一介绍了近年来珠海市教育尤其是珠海市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情况以及珠海城职院近年来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对高职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要将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中,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要形成联盟,用跨界的教育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

2.png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华强致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李祖平副会长在大会上致辞。她对为职业教育体育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李祖平副会长提出要站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做好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本职工作,做到“抬头看路明方向,肩负责任敢担当,脚踏实地作贡献”。

3.png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致辞

教育部体卫艺司刘海元副处长为大会讲话。他针对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时代感极强的问题:新形势下学校的功能是什么?他强调体育要有大观念、要有整体观,体育大有作为,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需要人才,职业院校应该更多承担起体育专业的发展责任。

4.png

教育部体卫艺司学校体育处副处长刘海元讲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王冰秘书长为大会作工作报告。他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决策服务、组织建设等视角系统梳理总结了2016年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同时,对2017年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全面务实的推进计划。

5.png

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冰为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浩对体工委2015-至2016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主持颁发了结题证书。

6.png

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浩总结科研工作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威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武丽志两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张威教授的报告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的态势与思考,从政策剖析入手,从数字看发展,从形式寻态势,着眼于高校体育工作的新视野、新领域,强调职业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武丽志副院长用生动的话语为与会人员解读了一个严谨的话题论文撰写与发表的规则与技巧。另外,2015-2016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获奖论文作者就获奖论文作了介绍和分享。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杯”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了展示、点评。

7.png

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威教授作主旨报告

8.png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武丽志作主旨报告

9.png

2015-2016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获奖论文的作者作报告

10.png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创新杯”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获奖作品展示

最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冰为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特色和收获可以归纳为:工作指导清晰务实,主旨报告高屋建瓴,成果交流精彩纷呈。同时,对2017年的工作给予了12字的期待:勿忘初心,开拓创新,携手同心。

 04251056803340.jpg


近年来,一些农业院校争相摘“土帽子”换“洋名字”,纷纷压减涉农专业,导致专业趋同化现象严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牧院”)则选择了一条与之不同的道路,不仅高挂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牌子,而且通过与行业企业融合,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兽医专业,全校近万名在校生中,农业类专业学生占95%以上。

山东畜牧业产值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仅山东牧院所在地潍坊市,畜牧企业就有7300多家,目前潍坊畜牧及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山东牧院党委书记曲国庆认为,职业院校要扩大发展空间、增强办学活力,必须与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融合,否则就会失去发展根基。

山东牧院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一方面做专、做精、做强畜牧兽医专业,另一方面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等特色专业群。据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金诺介绍,学院2015年开始新增运动马驯养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新兴热门专业方向,特别是运动马专业切合了当前马术和赛马等体育休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记者在山东牧院看到,缩小版的猪舍区、鸡舍区、育雏区、饲料加工区、教学谈论区等一应俱全。该校建有130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有动物医院、饲料厂、中草药标本园等校内实训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该校陆续建设了一批校内实训基地,近年来更加注重校企融合,走出股份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的道路。

据山东牧院院长郑立森介绍,以原有校办产业为基础,与国内外大型农牧企业合作,学院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与国内外6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与其中8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覆盖了学院开设的19个专业,带动了68个专业实验室功能的全面提升。

“把儿子、孙子送到山东牧院上学,我放心。学习畜牧专业大有前途,既能就业又能创业。”山东牧院1958级毕业生、高级讲师宫庆林充满自豪地对记者说。已经80岁的宫庆林,从事了一辈子的畜牧专业工作,是潍坊市拔尖人才、著名的养殖专家。像宫庆林这样一家两代或三代同在山东牧院读书的情况不在少数,他们就是看到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前景和潜力。

如今,山东牧院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潍坊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说,畜牧行业产业链长、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更易于投资创业。“山东牧院毕业生自主创业已成风气,众多校友已经成为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

除了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山东牧院还发挥技术优势,开展畜牧科技培训、示范,加强科研和成果转化,依托山东畜牧职教集团,形成“学院+公司+农户”的联动服务模式,构建了覆盖山东及周边省份的庞大技术服务网络。

网站.jpg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办学17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院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院发展现状,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宗旨,打造高职教育的“宁职品牌”,全面提升学院办学品质。

明确学院发展重点。学院提出“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10大工程、48项任务,其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是6个发展重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未来5年,将依托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管理素养中心、素质拓展中心等平台,搭建结构完整、运行顺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通过开展弹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质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两年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转入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学习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为突破口,面向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新布局,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经济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港口服务业、环保产业,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文化传媒类专业群、电商物流类专业群、绿色化工类专业群,推动学院专业由对接和服务产业向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到2020年,学院将打造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2—3个、品牌培育专业2—3个,省内有影响的优势专业5—7个、特色专业3—5个;建成1—2个市级特色学院、3—4个校级特色学院。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水平“双师双能”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与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国内访学、访问、培训、顶岗和社会实践制度,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创新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岗前培训,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服务“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改革”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建成数据共享、服务融合、基于移动的智慧校园平台,为学院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加强信息化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引领,力争每个品牌专业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一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每个重点专业建设一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数字化图书馆、精品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库功能,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利用水平;每个专业打造5—1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引入优质在线课程300门,注册学生达2万人次;整合优化网络教学平台,集成现有的在线学习资源,建成统一的在线学习门户;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造和建设,完成10个集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分组分层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于一体的新型智慧教室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发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院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十三五”期间,实现累计孵化企业400家、服务企业600家。

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积极对接国际化专业标准,引进国际化技术技能实训、实践课程,深化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加强援外培训规模、类型与内涵建设基础上,积极推进海外办学项目,组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助力区域企业“走出去”。加大教师海(境)外3个月以上访学、进修力度,提高教师国际化能力;严把质量关,加大语言类和专业类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进学生海(境)外交流计划;加强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工作。2020年,专任教师海(境)外3个月以上留(访)学、进修数累计达到20%;国(境)外文教专家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外派交换生、交流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0.8%;外国留学(交流)生人数达到400人。

学院将从组织、制度、经费以及监测执行等4个方面系统加强规划执行的保障。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院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校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二级学院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课堂教学效率分类测评认证制度。加强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按照学院重点发展战略和任务,加大对内涵建设的投入。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成立项目监测执行办公室,考核各部门完成规划情况。

创新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制,宁波职院将推进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和办学国际化,“跨境、跨界、跨专业”协同发展,将学院打造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将学院建成综合办学水平高、服务发展能力强、师生满意度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示范高职院校。

 04251056803340.jpg


日前,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产教合作促进与指导委员会公布了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与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产教专委﹝2016﹞13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获得典型案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

网站.jpg

关于普职分流,有人认为,当今高中后分流是全球趋势,在中国也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在上完普通高中后选择就读职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澄清的话题,否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个教育乃至国家发展将造成巨大危害。作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基层工作者,就普职分流有“三问”。

普职什么时候分流重要吗?

众所周知,欧洲的德国在学生11岁起开始普职分流,让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以后还有多次分流,60%以上的年轻人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亚洲的新加坡,初中后有25%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中职)学习,40%的学生进入理工学院(高职)学习。当然,我们知道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没有专门的初、中等职业学校。但这些国家绝对不是不重视初、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这些国家在小学教育中就安排了初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学教育中安排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例如,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把基本技能教育、职业与技术教育列为基本办学目标;俄勒冈州综合高中学生中44%选择学习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2015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司长葛道凯率领的调研团在访美期间考察过的布兰德利技术高中就有着深厚的技术教育传统。该校学生从9年级开始接触职业领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造、建筑、计算机四个方向。该校学生毕业时约25%进入社区学院,20%进入四年制大学,超过50%的学生选择就业。以上国家学制体系各不相同,但都是世界职教发达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强国。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普职什么时候分流不重要,关键的是实施怎么样的课程,以及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中国到了普职高中后分流的时候吗?

普职高中后分流是全球趋势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我们可以看2012年统计的世界各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比例的一组数字。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45.7%,欧盟21国平均52.7%,其中澳大利亚50.5%、奥地利75.3%、芬兰70.1%、意大利59.2%、荷兰69.5%、瑞士65.2%、德国48.3%。这些国家都是人均GDP数倍于中国的发达国家,仍然坚持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当今的中国,到了普职高中后分流的时候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式的,初中级人才的需求占大多数。笔者最近走访一个大型的、高科技的、引领行业发展的德资企业,它在中国三个省已建厂生产多年,都和当地的职业学校合作培养新员工,也从全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补充新员工,中专毕业生在新录用员工中占了很大比例,经常出现中专生供不应求局面。这个企业的大中华区培训总经理甚至发出了在我国某些地区,找不到中专校、找不到中专生的感慨。另外,我们冷静地考虑一下,中国或中国的某个地区,做好了普职高中后分流的制度设计、物质准备了吗?不能忘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高中后分流能全部满足社会需求吗?

社会既有发展的需求,还有传承的需求。社会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也有许多被人诟病的地方。但试问,如实行高中后分流职业教育,就能解决普通教育“死读书”和“读死书”问题吗?就能解决高等教育质量欠佳问题吗?就能解决当今职业教育存在的校企合作外部制度环境不佳和专业教学改革落后问题吗?进而使职业教育和整个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不仅不能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还会导致初始就业年龄上移,15—21岁约1亿人口不就业,加剧我国劳动力层级结构的失衡,进而影响国家发展。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有些学生的智能构成是不适合高中普通教育的。萨珀职业生涯阶段论告诉我们,0—14岁为职业认知阶段,其中11—12岁为兴趣期,13—14岁为能力期;15—24岁为职业探索阶段,其中15—17岁为试探期,17—21岁为过渡期。因此,初、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后教育无法替代的,有些技能、技艺是高中后无法学精的,如评弹等传统艺术、裁缝师的手艺、钳工动作技能的手上感觉等。

一句话,不坚持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而实行普职高中后分流在当今中国脱离现实、弊大于利。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网站.jpg

2.jpg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座谈会现场

应珠澳清华紫荆同学会、珠海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邀请,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王佐书同志于12月27日至28日就中拉、中葡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在珠海考察调研。

1.jpg

王佐书常委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代表座谈

27日下午,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行政中心212会议室召开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刘华强校长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金湾区人大常务副主任翟小强、珠海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潘锦泉等珠海台商代表、珠海中云建工集团公司总裁王统云等企业代表及澳门三所大学的代表。

在观看完学校宣传片后,刘华强校长介绍了该校基本情况、办学思路以及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并汇报了学校与澳门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情况。在认真听取了各参会代表发言后,王佐书常委就职业教育发展和该校办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学校办学要做好“四定”即“定方向、定位置、定水平、定目标”。要遵循办学规律,把握好方向,方向比努力重要,要可持续发展,并提出“针锋相对、与时俱进、人好活好”12字规律。“针锋相对”即适应需要培养技能人才;“与时俱进”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突出创造性;“人好活好”即培养全人格人才;二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定位要准,提出“四具定位”即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具有某种特色、具有某种技能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三是要学校借势发展,充分发挥8个方面的优势“地处特区、台湾合作、珠三角发达地区、毗邻港澳、走出去引进来、一带一路出海口、吸引力大和教育培训基地”;四是学校要重视“三材一化”建设,即“人材、器材、教材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研究层次,包括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五是学校要重视就业的“五率”评价,即初次就业率、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高质量就业率、就创率(学生3、5年后的创业率)和毕业生的适应率;六是要提高职业院校实训教师水平,培养“三师型”教师,即具备能动手、能动嘴、能创新的综合能力;七是对于珠澳旅游教育提出9个字建言,即“特(特色)、美(美景)、便(方便)、串(珠澳海外串起来)、安(安全)、长(延长产业链)、续(可持续)、化(渗透文化元素)、育(育人的目标)。王佐书常委的讲话对该校今后办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jpg

王佐书常委与参加珠海市人大调研座谈会的代表亲切合影

28日下午,在珠海市人大会议室召开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群芳主持的座谈会。珠海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主任高平、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华强、副校长霍晓光、督导室主任陈晓静及珠海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潘锦泉和中云建工集团领导围绕珠海教育、经贸、文化、自贸区等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王佐书常委针对各位代表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盯住企业还是盯住行业发展,他建议学校要盯住行业、盯住工种,给参会人员深深的启发。

 04251056803340.jpg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