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福建是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先行先试地区,近年来,闽台高校联合开展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初步积累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经验。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要求以及中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本报刊发福建省部分本科高校领导对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

    坚持转型不转向 推动升级求发展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总体数量、办学实力和服务面向等因素决定其必然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水平的差异,又决定了它们的转型路径应当存在着整体转型与局部转型的两种形态。在积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的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部分办学历史较长、整体实力较强的省属高校实现局部转型,主动融入和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福建师范大学是省部共建大学和省属高水平大学,在坚持办学定位不变,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挺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部分学科、专业转型,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高点。

    面对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任务,学校将大力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紧密跟踪福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大力发展特色工科和应用文科,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环境、光电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社会管理等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资源,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着力打造若干个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着力为福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和咨政服务。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若干个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借鉴台湾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闽台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好已有的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道。

    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学校将进一步整合教育科学研究资源,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为福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策源地、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思想库。充分发挥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改革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继续承担好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着力打造福建省高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摇篮。(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长平)

    强化产学合作 推进转型发展

    福建工程学院坚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充分发挥“大土木、大机电”的传统优势,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了一批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顺利起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社会需求为指向,创新产学合作机制

    面向行业企业,加强产学合作,是以工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办学指向。学校构建了“两平台、两机制”的服务体系。“两平台”,一是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的应用性学科平台;另一是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和产业联盟为骨干、校级应用技术研究所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平台。“两机制”,一是校地互动,探索在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项目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合作联盟的长效机制;另一是校企互动,探索在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学校长期坚持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明显成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7%,初次签约率超过87%,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以开放办学为途径,拓展产学合作领域

    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不断拓展产学合作领域。一是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建立了“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了车联网、数字装备制造、盾构技术、大型铝业材料、土木施工信息、节能环保等研发平台。二是与龙头企业达成战略联盟。组建了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与相关大型企业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等建设合作。三是与知名企业共建实验室。与GE公司、西门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的一批先进实验室在学校落户。四是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有30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技术创新为载体,提升产学合作水平

    学校紧紧围绕福建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推动产学深度合作,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省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的研发。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混合动力客车及其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等7项省科技重大专项。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2012年,以学校为第一完成人、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彰显产学合作成效

    学校把产学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贯穿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优化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布局,新开设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知识产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本科工学类专业占65.31%,工科本科生占70.79%,比例居全省本科院校之首。二是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为载体,在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对校企深度合作进行探索。学校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部署。三是引入行业认定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参加国家等级专业认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福建工程学院院长 蒋新华)

    高校转型发展应厘清的三个重要问题

    近十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发展,一直是福建省力倡力行的方向。大量事实表明,对于“为什么转”、“如何转”、“转什么”并非新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转型”的标准是什么?有人曾经问:校内搞个企业、弄个商店就算转型?这就涉及到“转型”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转型无非是:改变过去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中做、做中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是实践能力强、应用基础实、综合素质高,而且在地方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龙岩学院以“应用型”为指向,多样化地接地气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如成立“闽台客家研究院”,开展闽台合作研究;与龙岩市辖区各县(区)签订校县战略合作协议;与龙工集团合作的“龙工学院”等等。在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不能机械、简单、浅层次地迎合所谓“企业急需”,必须正确处理眼前急需与长远需要的关系,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深刻对接才富有生命力。可以这么认为,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对地方院校进行评估,检验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优劣,是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间比较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

    “转型”的重点是什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是转型的基础和重点。有人提出“转型的深处是课程”,诚哉斯言!因为这才是转型发展的要穴,直逼“脱胎换骨”,是真正的内涵建设与发展。如果只关注二级院(系)怎么调整、怎样合并,那就是“脱皮去毛”而已,是忽视全校一盘棋地舍重求轻。转型切忌“休克疗法”,从升本开始,转型至少要有5-10年的转型期。而盯准“应用型”抓住“课程”这一重点,则是抓住转型发展“牛鼻子”的不二法门。今天强调“转型发展”,不应该否定过去所做过的努力,不应该将“应用型”狭隘化、片面化,而是应该在传承中更进一步持续深入地彰显地方院校的应用性。

    “转型”的模式是什么?地方院校至少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科型”,主要由原来就是工科类的专科学校升格,这类学校具有应用型的天性、遗传基因,转型不成问题;第二类是“师范型”,由原来师专升格,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是在“人”而非“机器”层面上的应用,所以说师范教育也是应用型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其转型应该因地因校制宜;第三类是“混合型”,即由既有师专又有原来工科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这类学校的转型呈现分流的情况比较明显,有的整体向工科转;有的并不“工科化”,而是突出应用型地适应地方需要和学校优势与特色转型发展,因为文科也有很多专业是社会需要的,同样属于应用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并非低人一等,定位为什么样的学校,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学校的办学类型只是反映了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工而已。要言之,响应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化转型发展,是今天地方本科院校不可回避和推卸的重要使命。(龙岩学院院长 李泽彧)

    求变革 接地气 重应用 谋特色

    日前,三明学院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论坛,主题直奔“建设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牵头组建“海峡两岸高校应用型教材建设联盟”,两岸合作编写的新教材在三明学院首发,《三明学院转型发展方案》编制出台。这一连串的举动,表明了学校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决心。

    求变革,转型发展需要上下联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对学校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转型要应对的是传统本科教育观念、内容、方式、制度等的制约与挑战,要突破的是教师转型、课程改革、企业参与、装备投入等各种难题,必须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上下联动。

    接地气,区位劣势可以变为优势。三明学院地处闽西北老区苏区,远离省会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这种区位劣势,在转型发展中可以转变为优势。学校与政府合力推进校县、校企合作,形成“一院一县(市、区)”合作格局,致力于应用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学校主动融入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当“产业伙伴”,做“地方智库”,三明市政府部门授权学院营运三明市电子商务大厦,并将其打造成集电子商务培训、研发、服务示范、创新创业的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重应用,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首先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结合,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基础理科、传统文科专业转向发展应用性专业,积极拓展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其次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结合,围绕应用能力提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实际应用和技能操作;再次是学习过程与产业实践结合,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多样评价促进考核方式改革。努力做到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谋特色,闽台合作助推转型发展。三明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合作”项目高校之一,先后选派70余位教师赴台挂职交流或参访考察,完成7批次453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任务。按照三分之一台湾课程、四分之一台湾师资要求和双校园培养模式,将注重产业联系和实务导向教学的做法、经验辐射到更多学科专业。学校还推行两岸合编教材,完成首批9本合编教材,探索如何将转型过程中新的办学理念和改革举措结合具体的专业固化于教材中,开发出融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于一体的教材,这无疑是转型发展实践层面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三明学院院长 刘健)

    校地合作 创建应用技术学院

    漳州市是台商贸易投资经济开发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农业、海洋渔业、旅游、石化、食品、园艺等是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闽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漳州市仅有的本科高校。基于“市地共建,院校联盟,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视角,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主体,整合漳州市高等教育部分资源,联合台湾高校和企业,在漳州地区建立“闽南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发挥重点建设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师资人才优势,优化漳州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实现校市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现实选择。

    闽南师范大学办学55年,以闽南文化和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已经形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建设的闽南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二级学院,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教育、经济和就业“铁三角”。尝试实行董事会的混合管理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董事会,推进校内治理结构建设。

    学院将重点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工学、农学、管理学、应用文理学科为主,立足菌物工程、食品加工、园林园艺、电子信息、自动化、环境化工、网络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原有专业优势,逐步建立以服务地方先进制造业、旅游管理业、光伏产业、电子通信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的建设发展为主导的学科专业群。立足闽南,培养面向漳州及周边地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及管理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用结合发展道路。力争2020年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应用技术学院。

    学院将大力推进“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三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将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开展对企业、社会、学校新技术培训与高技能鉴定服务,成为漳州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学院将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式、定向式、师徒式、证书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闽南师范大学校长 李进金)

     转型 特色 提升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厦门理工学院始终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内生动力,围绕“转型、特色、提升”的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和而不同,锐意进取,自我加压,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国际化亲产业大学。

    把握转型核心,坚持守正出新,做好“改革”文章。转型发展,必须把握“方向”这个核心,既要转型,更要改革,既要守正,还要出新。从办学实际来看,学校升本前就具有办“全国示范先进职业大学”的基础和经验;升本后,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转型发展之前,就坚持立足应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错位发展。2009年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坚持人才培养“卓越化”,学科建设“品牌化”,专业建设“特色化”,教学方式“实战化”,科研活动“联合化”,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不断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学院的转型发展,不是转方向,而是转路径;不是转回高职专科的原点,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起点上,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高水平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不仅要塑专业,抓实教学,而且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发展,教学科研相辅相行,更深度地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更广度地对接行业需求,更密度地贴近企业进步,更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扎实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

    明晰转型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做好“特色”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把握“特色”这个重点。学校升本后,长期坚持“亲产业”的特色育人模式。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理念,构建以校地互动、校产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亲产业”办学体系;形成“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项目、条件、教师、学生卓越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卓越工程”。因此,转型发展,应牢记大学使命,坚持“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的“亲产业”特色育人模式,实现六个着力,即:着力构建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符合专业定位、富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以实践和应用为引领、以“知识、应用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创新性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着力构建满足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市场最新需求的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体系;着力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快速发展、卓有成效的“亲产业大学”发展之路。

    善用转型抓手,坚持开放多元,做好“提升”文章。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抓住“开放办学”这个抓手。一是继续以校地合作为抓手,谋求政府支持,打造快速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重要领域,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厦门及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推进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合作与协同创新,为福建和厦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工程师;继续在符合厦门及福建产业结构需求的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倡导教师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要“进企业、联行业、促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二是继续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创新校企联培人才模式的试验区。围绕学科、专业、课程三个重点,强化校企合作,以“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行“卓越应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为主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教学科研平台为载体,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校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开放”,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专业硕士“相互贯通”,培养满足产/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和研究型人员。三是继续以国际合作和闽台合作为抓手,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办学的前沿区。学院的国际合作有基础,有潜力,闽台合作有优势,成品牌。学校将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提升开放度和影响力,继续拓展与境外知名大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引入优质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引进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境外应用技术大学以及企业加强合作,探索以多种形式联办二级学院或专业;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实现学分互认,实施国际课程改革项目,植入国外知名院校的全新课程,建成国际性学术课程体系;将现有国家教育部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打造成品牌;与密苏里大学筹办中外合作“工程师学院”。同时,继续拓展台湾优质高校,探索境外多元主体联合办学;深度开展“分段对接”和“校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厦门理工学院院长  陈文哲)

    校地企深度合作 助推高校转型发展

    武夷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呼唤,确立了“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本使命,致力校地企深度合作,促进自身转型发展及特色发展”的转型思路,着力从七个方面推动转型。

    谋转型,先转变办学理念。认清自身与成熟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差距,学会顺应时代形势做好顶层设计和办学定位,从办学总体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学校管理机制定位等方面都要体现出应用性的时代要求。

    体制机制要跟着转。在应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构建学校与企业监控并行、校内与校外评价结合的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

    精耕细作学科专业建设转型。突出应用型、行业性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学校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借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产教合作、协同育人进行多形式、深层次、制度化的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机制。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

    深度推进课程建设转型。改变学科主导的课程建设思路,按职业的认知逻辑来设置课程,形成职业生存能力与长期发展能力平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多元构建师资转型。建设能讲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三能型”师资队伍;探索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构建培养、引进、认证、激励合一的应用型师资培养机制。

    立足应用谋科研转型。大力倡导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促进科研服务教学发展,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决策咨询等研究体系。建立以应用技术成果突破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武夷学院院长 李宝银)

    依托闽台合作平台 建设适应转型发展的教师队伍

    台湾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完备,开放程度、师资水准较高。充分利用好台湾师资资源,也是发挥福建地域优势,推进本地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闽江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合作办学试点项目院校,已与台湾实践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大学、逢甲大学、大叶大学、联合大学、台南科技大学、政治大学等8所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起每年成批量输送学生到台湾相关高校学习,累计达1600多人。这些学生涉及全校44个本科专业中的11个,已有2届毕业生。

    学院依托闽台合作平台,全面加强与台湾高校合作,特别是教师的合作,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入快车道。一是推进师资双向交流。大力引进台湾同类高校的优秀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师资来校执教。2009年至今,台湾合作高校教师来校执教278人次。同时,突破事业单位编制束缚,以全职聘任的模式引进了6名台籍教师。学校有计划地遴选部分教师到台湾高校、企业、研发机构执教或进修访学累计达192人次。二是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实施两岸教师共同参与合编“两岸教材建设计划”。整合全校力量,与台湾合作高校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团队建设》等多项国家等级、省部级课题。交流合作有效促进了师资的专业水平,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闽江学院党委书记 王新民)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卢升)日前,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与东莞市教育局签署《东莞韶关教育合作交流框架协议》。按照协议,莞韶双方将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并在职业教育、教师交流、教学教研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据悉,两地教育交流合作最大的亮点是职业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东莞理工学校与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曲江职业技术学校、始兴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韶关新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建立联合办学机制,开设“联办班”。“联办班”实行“1.5+1.5”的办学模式,由韶关的中职学校在当地招收学生,三个学期后转入东莞参与联办的对口学校。学生在莞毕业后由东莞的学校推荐他们在当地就业。

    此外,两地还将通过由当地派出部分中小学教师到韶关支教,两市互派学校年轻干部对口挂职,由韶关选派教师到东莞学校跟岗学习等方式,促进莞韶两市“强师工程”建设。

    本报讯 7月9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从2015年开始,湖北省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面实施“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改革。原来的“高职统考”(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记者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颁布的《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考试实施办法》中介绍,取消高职统考后,全省全面实施技能高考,其中技能考试总分为490分,分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文化综合考试总分为210分,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

    新的改革将在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会计专业、护理专业、旅游类、农学类、学前教育专业等9个专业(类别)开展统一招生考试工作。

    多年来,全国各地“高职统考”普遍复制以理论考试为主高考模式,备受诟病,认为“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矛盾,造成了考试和教学的脱节。”

    2010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试点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改革,推行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成绩为辅的“技能高考”,搭建起中职生成长立交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建立直通道,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局面被打破。

    试点首先在机电类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行,考试标准为初级工技术标准,考试内容为钳工、车工、铣工,考生任选一种参加考试。2012年,试点增加了机电类和计算机类专业。

    在湖北,普通高考人数连续下降,技能高考却年年升温。

    技能高考的技能操作考试中,首届只有700多人报名,第二届有7000多人报名,第三届攀升到1万多名,到第四届,参考人数达到两万多名。数据显示,2013年,两万多名中职生参加考试,共有6422名中职生通过技能高考上大学,其中375名升入本科,6047名升入专科。

    “这是一次回归职教本位的人才深造‘破冰’改革。”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认为,湖北技能高考政策的成熟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化发展趋势,也反映出职业教育正由升学教育回归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导向的职教本位。

    7月10日,由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主办,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煤炭职业教育校长论坛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46所职业学校的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记者从此次论坛获悉,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但相关专业人才却相对匮乏。此次论坛的主题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旨在构建煤炭行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适应新时期的能源战略人才。


职业教育让学生练就过硬本领。

    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里,每年招收上千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女孩;开在田间地头的村官班课堂,正在生产出更多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高星级酒店的迎宾、后厨的岗位上,忙碌的是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海南省旅游学校、海南省商业学校的毕业生……

    五年来,全省财政经费共投入44亿元支持中职学校发展,年均增长32.8%,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了26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高达95%以上,建设了15所国家示范校,写就了全国独领风骚的海南职业教育现象。  

 政府推动 释放职教发展活力

    海南省职业教育的强大发展动力,源自省委省政府的审时度势全力推动。2007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罗保铭提出了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海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

    七年来,省委省政府每每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对职业教育发展发出进军令2011年教师节前,新上任的省委书记罗保铭将第一次调研点定在校园。在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罗保铭勉励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学习技能,以便将来在社会上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3530日,罗保铭批示指出,海南的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仍需政府保持投入,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使之越办越好。

    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为中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中职学校的改革创新,也赢得市场、服务社会的内生动力。今年,海南省正式启动试行中高职“3+2连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7个试点改革项目,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海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新的学制模式,让更多的中职学校充满了信心。省商业学校校长符向军说,学校的烹饪专业以前培养的是厨工,实行中高职对接之后,则要培养烹饪大师。这会进一步推动提高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层次。

    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陈宏艺介绍,20134月,学校正式注册成立儋州职教服装有限公司办起服装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顶岗实习和就业,每个月还能拿到1500—3000元不等的收入。另外,依托学校成立的广告公司,广告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可以轮流到基地开展实训。  

 对接产业 输送专业技能人才

    海口旅游职业学校、省旅游学校、省经济技术学校、省农垦海口中专等学校,每年累计为省内旅游行业输出数千名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中职学子;在省内热带现代农业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省农业学校、省农林科技学校的学子,已经坐稳了行业从业者的半壁江山;在省内汽车、制药等新型工业企业,省机电工程学校、省工业学校、省民族技工学校等各职校的汽车修理等专业毕业生,已经挑起了岗位的大梁……

    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海南的传统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彰显。在省民族技工学校2013级黎族织锦班,28岁的刘善裕有两个一:唯一的男生、年龄第一大。从20139月开始,这名来自琼中黎母山镇的黎族青年,在离开校园9年之后,重返校园,并且迷上了黎锦。

    学校率先在省内开设了黎族织锦技艺专业、黎族剪纸技艺专业和民族雕刻专业等特色专业。省民族技工学校校长罗雅说,自创办民族特色专业作为学历教育至今,学校共培养黎族织锦技艺、黎族剪纸技艺等毕业学生将近2000人。

    三亚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石磊告诉记者,19岁的三亚高级技工学校黎族学生黄伟东,在刚刚获得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一等奖之后,如今已经身价倍增,转正之后的月工资将是顶岗实习期间的1600元翻一番。

    在产学对接上,中职校园和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省机电工程学校里,有海马汽车班”“威隆造船班;在省工业学校,则有椰树班、英利班、华润班……  

 华丽蜕变 职教制造出彩人生

    今年春节之前,省经济技术学校2010级扶贫巾帼励志班酒店管理专业黎族学生周妮,在毕业半年之后,首付3万元在五指山市锦绣花园小区购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保障性住房。之前一直借住在五指山市冲山镇旧机关宿舍里的母亲黄桂妹激动地说,女儿上了中职学校,到酒楼担任餐饮主管,每月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境况。

    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说,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从2009年首届招生500人,到现在平均每年招生1000多人。该班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好女孩,造就1万名好母亲,带出1万个好家庭。

    王润,2011年国赛果蔬雕刻一等奖”“符晓曼,2008年国赛美容类二等奖”……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园中轴线的地板砖上,镌刻着历年参加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名字,被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星光大道

    把学生放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赵金玲认为,在许多人心目中,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是让父母操心、老师闹心、社会担心的一个群体。但是经过中职学校的培养,中职生一样有出彩人生。

    近年来,海南省委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免费培养中职师范生,从天津等地引进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聘用一批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创建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培养一批职业教育名师,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从75%提高到87%双师型教师比例从20%提高到43%

    辛勤的付出正在得到回报:海南省中职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从有业就挑业就,从择业省内企业到省外企业上门招揽,从几百元的低工资到数千元的较高薪酬……海南省中职生的就业底气越来越足。

    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表示,接受中职教育让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外到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走出中职校门的数万名毕业生,正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型工业、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等行业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专业技术本领。



    海南航空专业类职业技能大赛上,中职院校学生在模拟舱内进行模拟情景比赛。


文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在ERP(企业资源规划)沙盘上学习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理念。

    副省长王路认为职业教育要针对海南特色设置专业

    “独门技”本土化更有国际范

    “国外一些导游除带团外,每天还要花2小时陪别人聊天,这也是一种服务。陪聊天、陪打球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已经屡见不鲜,海南职业教育就要围绕国际旅游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目标来培养人才,需要什么专业就及时设置,特别要注重结合海南特色的人才培养。”今天上午,副省长王路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在海南将大有可为。

    王路介绍说,海南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努力,在总量上、规模上发展喜人,下一步应提升质量,使职业教育水平更高。海南职业教育在培养酒店服务性人才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但一些方面仍然有差距。现在全省中职学校数量很多,有70多个,但是有一些我们需求的专业仍比较缺乏。像健康管理、水上运动等专业还是缺少,而有海南特色的南药、香料、特殊的黎苗文化等专业还没有。所以要把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好,和海南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新型工业等产业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体现海南的特色,像海南女孩子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将来在健康管理方面做护理、做家政都有市场。可通过职业教育,让她们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职业技能,技术达到国际标准,这样就能培养出国际型人才。职业教育要针对本身海南孩子的特色,针对本省的特色,培养这种特色人才。像现有的海航航空旅游管理专业就把特色做了出来。

    王路认为,要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和高校沟通建立起来,让职校学生有机会读大学。目前职业教育优秀老师仍然缺乏,省里已经和国家教育部沟通,可以给我们单独指标,培养海南特殊需要的专业老师。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一起办职业教育,把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和海南结合起来。现在正探索把旅游、健康护理、水上运动、体育运动等方面和职业教育先进地区相结合,引进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优秀老师,采取联合办学等模式等,整体思路就是引进优质资源来办出海南特色职业教育。省里正积极做好规划,核心是调结构,提质量,抓特色,改革创新等。

    王路表示,职业教育将使海南孩子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并使年轻人有一技之长,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

    为进一步加大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近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我省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

  《意见》提出,到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20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60万人,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含专科层次、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30万人。

  根据《意见》,我省将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计划,按照“省市共建、地方为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办法,编制实施全省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规划,统筹利用各种资源,在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按照计划,到2018年,职业院校调整到500所左右,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100所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和200所特色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0个左右省级品牌示范专业(群)和5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群)。

  今后,我省的职业教育质量也会有明显提升,将重点提高面向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到2018年,职业院校主要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聘“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学生获取“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90%以上;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70%和65%以上。


  新华网南宁7月9日电(记者翁晔、管浩)记者从8日召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广西日前制定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提出2014至2017年,自治区将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资金,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道伟在工作会议上介绍,依据广西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广西将调整完善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每县办好一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各设区市统筹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至少设立1所高职院校。

  为调动各级政府积极办学,2014年至2017年,广西将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其中每年安排每县不低于100万元的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补助经费,用于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向经济、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和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

  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中,广西将对学校招生送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办学条件改善、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特色专业建设、培训工作开展等6个方面进行考评,对综合考评优秀的进行奖励。

  此外,广西还将通过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畅通学生就读通道等措施鼓励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建立和激励高职院校、城市职业学校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管齐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据了解,2008年至2013年,广西各级财政累计支出职业教育资金210亿元,仅2013年就达到42.4亿元,比2007年的15亿元增长了183%,年均增长18.9%。

    10日上午,海南省举行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专题报告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主讲。鲁昕在专题报告中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批示,以及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精神。

    鲁昕表示,要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切入点、突破口,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

    鲁昕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中,要巩固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中高职衔接、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据了解,海南省目前有高职院校11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4所。中高职在校生达到23万人,每年社会培训20万人次。

    人民网济宁7月9日电 2014年以来,山东省曲阜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统筹资源配置,推进校企联合等方式,助力全市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快车道。

    加快职业学校改建扩容。2014年,曲阜市将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纳入“2711”工程重点项目,拟投资4亿元,在城乡结合处建设一处集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该项目建设用地350亩,建筑面积136000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清障、规划设计和地质勘探等工作。同时,曲阜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中央、省拨付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曲阜市职业中专完成420万元数控基地设备招标工作,购置数控设备300万元,购置计算机120台,安装多媒体教室6口。

    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对原有专业设置进行了合理布局,调整整合旧专业。曲阜中医药学校开展了中医、中医护理、针炙推拿(中医康复保健)和中药等4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工作。曲阜市职业中专突出多专业、多渠道的特色,重点发展机电类、汽车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类专业,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经贸中专,突出经贸专业特色,重点办好贸易物流专业。行知中专突出技工专业,重点办好模具、数控类专业。

    扩大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该市出台了曲教字[2014]18号文件,对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并召开工作会议进行落实部署。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工作,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学生考试成绩及填报志愿。各学校不等不靠,走村进户,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形势,收到了良好成效。

    同时,在稳定传统就业渠道基础上,该市努力开发就业新市场、新渠道,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曲阜市职业中专积极开拓曲阜市安置市场,与山东勇马重工公司建立了长期实习就业培训协议,师生定期去实习锻炼。曲阜行知中专高铁乘务学生于5月份定向就业北京铁路。

    7月8日上午,《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草案)》起草组在贵阳召开条例草案第五稿修改论证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忠良出席并讲话。

    《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草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而制定,旨在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第五稿修改论证会上,起草组根据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草案进行了再修改,对近期从基层、省有关部门、教育机构等征求到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论证。

    周忠良指出,《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草案)》是省人大常委会今年计划完成的地方自主立法,起草组自去年3月以来开展了大量工作,为立法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大家要认真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紧跟国家最新有关规定,吸收职业教育发展最新成果,密切联系贵州实际,继续做好条例草案的修改论证工作,为条例顺利出台、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修改论证会。

    黑龙江新闻网齐齐哈尔7月9日讯 农村的职业教育该怎么搞?是沿袭传统一成不变,还是紧盯市场创新求变?探索与实践中,讷河市选择了后者。而与市场需求、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让讷河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审,成为东北地区六家之一、我市首家全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今年4月,在陕西杨凌召开的全国涉农职业院校领导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上,讷河的职教模式赢得包括教育部职成司领导在内的一致好评,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典型范例之一。

  讷河的职业教育,缘何引起同行关注、教育部首肯呢?采访中记者发现,创新精神贯穿讷河职业教育改革的始终,这种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建立起来的“三统筹、三合作、三对接、三到位”的职业教育体系,正是讷河职业教育的精华所在。

  三统筹,即统筹领导、统筹经费、统筹资源。三者之中,最大的亮点是资源上的统筹。在讷河,18个乡镇综合中学都配备了专门抓职业教育的副校长,并对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进行了统筹,保证了职业普比例大体相当。尤其是培训资源上,他们把分散于各部门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创业培训等进行了整合,所有培训均由职教中心来进行。

  以校校、校企、校社合作为主导的“三合作”,是讷河提升区域发展能力,拓展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有益尝试。在校校合作上,采取“2+1”模式,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大连职业中专等学校进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采取“2+3”模式,与省职教集团、省农垦职业学院、省农业工程学院联合办学,实现了中高职业贯通,培养各类技能人才565人。在校企合作上,他们与本地龙头企业恒阳集团、港进集团、外埠的长春吉航、天津三星电子、大连船舶等紧密联合,实施订单培养,成功输送各类人才2792人。

  与其它兄弟校相比,讷河在探索中首创的校社合作,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掌握了一技之能,还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人才保障。“专业+合作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三种校社合作模式,变灌输式培训为引导式培训,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田间地头,“虚拟合作社”所开设的教学内容也充分考虑合作社发展,真正做到了合作社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去年以来,该市已经与50多个合作社建立起产学高度融合实训基地,3000多名合作社骨干成员受到了专业系统的培训。

  二克浅镇民祥农机合作社的董占民,参加了20多次免费培训,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大型农机的使用、维修。面对记者,他兴奋地说:“这样的培训太实用了,针对性太强了,以前很多一知半解的东西都明白了。”

  如果说三统筹、三合作为讷河职业教育的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以打造优质人才培养平台的“三对接”以及创新高效服务“三农”的“三到位”,则是讷河职业教育被市场、被学生、被社会所认可的根本保障。

  讷河的职业教育,有现代农艺、农机、汽修等多个叫得响的专业。这其中,现代农艺专业、农机专业和为合作社量身定做的财会专业是最受欢迎的。说起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这三个对接,职教中心学校校长房恒如说:“要想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管用、实用,必须打造专业与产业无缝衔接的完整链条,这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

  其实,讷河职教将触角向“三农”延伸是它的另一大特点。《讷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出台,实现了实用培训向村屯的延伸,全市2万多农民接受了各种技能培训。而实行的学分管理、培训积分卡制度、设置的学分银行等,以及进村入屯的新型农技培训班,变课堂内的集中培训为过程培训,受到农民兄弟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该市强化了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实现了就业。去年以来,该市向青岛、大连等地输出农民工1.1万余人,且都实现了“转得出、站得住”,本土就业创业7800多人。在讷河本土就业的人中,绝大多数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骨干中坚。而这种创新,得到了省里的高度关注,讷河也被确定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题研究示范单位”。

  应该说,在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先知先觉的讷河走到了前头。我们希望,勇于创新的讷河人能抓住全国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契机,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为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造出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

    职校出来当工人,本科出来当干部——在不久的将来,关于职业教育的这一印象将被打破。7月8日,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南宁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西职业教育将出台多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校企合作、中职改革方面的新举措。

有成就

180万能工巧匠来自职校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至今,广西开展了两轮职教攻坚行动,各级财政为职业教育投入资金210亿元,年投入资金比2007年之前增长近两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职业院校达到344所,年度招生超过40万人,在校生近127万人,比2007年攻坚行动之前增加了近40万人。

    2007年至2013年,全区职业院校共为社会输送180万名技能型人才,我区汽车、食品、钢铁等传统产业和高铁、现代物流等新产业中,六成以上新增从业者来自职业院校。一名与会代表称,就业前上不上职业院校,最大的区别是:每个月赚三四千元还是只赚一千元出头。

有短板

现代职教体系面临“断头路”

    与会代表称,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投入和硬件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但发展短板仍无法忽视。相对于我国在2020年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之间互通渠道的规划,我区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断头路”的现象,纵向不能实现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横向不能实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以及终身学习的衔接和转换。简单来说,中职学生要想读硕读博,仍然阻力重重。

    相关与会人员表示,除了读书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的就业上升通道也未能打通,不少人觉得读职校低人一等。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务员招考都要求本科毕业,少数基层岗位要求大专毕业,仍然是“职校出来当工人,本科出来当干部”。职校毕业生未来能不能当公务员?这值得人社部门好好调研,打破制度门槛。

有未来

中职一路可以读到博士

    “未来,广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搭建一个双向互动、双向沟通的立交桥。”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在会上表示,我区的现代职业教育将通过招生制度的改革,打通3大通道,第一是从初中到中职、高职然后一直上到硕士、博士的升学通道;第二是职教与普通教育互通的通道,即:中职生可转学上高中,也可以升高职或本科院校,而高职学生可以升入本科或应用本科院校或专业,甚至还可以读硕读博;第三是职教与就业市场贯通,一些社会人员可以通过免试的方式进入职业院校。

    有教育专家表示,职教三大上升通道贯通之后,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中职直升本科、中职升高职之后再升本科等多种方式升学,不必个个去挤高考独木桥,这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福音,也能解放中学教育,学生教育不必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健介绍,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高职升本科还需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广西“搞农”的本科就只有广西大学这一所211院校,教育部对985和211工程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贯通有所限制,农职院的学生想求学历“上进”,在区内尚无法实现。

未来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教育部领导充分肯定深圳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深圳能把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并提出在深圳建职业教育博物馆。昨天下午,深圳职业院校和企业学习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座谈会召开。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深圳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我市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情况及我市下一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表示将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责,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深圳打造为职业教育强市。

    教育部领导向大家介绍并分析了世界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指出要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从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他肯定了深圳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深圳能把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并在深圳建成职业教育博物馆。

    7月6日,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14年柳州首届职业教育招生招聘联展”在市人民广场举行。此次活动以展示柳州市职业教育成果及服务中高职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为主题,是柳州市职业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柳州市中高职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选的一次重要机会。

    举办这次联展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近距离了解柳州市职校的办学特色。在活动现场,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商业学校等9所高中职学校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对口企业签订了协作培养协议,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招生、招聘、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据不完全统计,当天现场咨询职业教育相关信息的有1000多人,填写报名意向的有200多人。

    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就读中职学校有诸多利好政策。一是国家资助多。今年所有就读中职的学生全部免学费就读,国家补助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入学以后可申请国家助学金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毕业后,若升学到高职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申请 升学学费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二是升学更顺畅。在专升本政策上,去年“3+2”高职班学生不在选拔范围,今年调整为包括“3+2”高职班学生在内。今年,柳州市有340多名中职毕业生参加直升本科院校报名,最后171名学生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三是培养方式灵活且有针对性。高、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便是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成熟地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等一系列与企业单位紧密合作的方式,为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们解除毕业后的就业之忧。

    昨日下午,“职业院校和企业学习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座谈会”在深圳召开。听取深圳市、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深职院以及广东省相关企业的汇报后,教育部(微博)副部长鲁昕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决定》和《规划》)的文件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就如何推动深圳市及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相关部署。

    鲁昕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要建立职业教育的升学体系,而是要形成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学生打开贯通的上升通道,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落实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就是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推进中高职衔接、建立“现代学徒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鲁昕指出,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技术教育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职业教育要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目前,深圳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个,在校生40895人;中等职业学校2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7所,在校生63252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6个,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30多个。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近三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达100多亿元。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表示,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优质教育资源渐成规模,较好地服务了城市的转型发展。深圳的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扛起职业教育的大旗,做改革的开路先锋,创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

  

    为传达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7月4日,民航局在北京召开视频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同时传达了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凯副总理讲话要点。民航局副局长周来振在会上强调,要抓住重要历史机遇期,在新形势下推动民航职业教育大发展。
    周来振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高度概括了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指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发展重点。他强调,民航的职业教育有很强的职业化特征,目前仍有5所直属院校、2所科研单位和部分直属企业,并且具备从高职到研究生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层次布局,这是民航发展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作为促进民航发展和强国建设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不断推动民航职业教育大发展。
    周来振要求现阶段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抓紧完善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与教育部签订部局合作协议,先行先试;二要整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积极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三要继续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抓紧落实民航高职院校国家生均拨款标准,继续推动民航院校“省局共建”和“部局共建”,合理利用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资金,共同支持民航职业教育发展。
    就在新形势下推动民航职业教育发展,周来振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要正确理解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不能将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学历层次的划分,要借推动建立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的机会,促进民航院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要结合院校办学定位,立足现实确定发展目标。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发挥优势。民航院校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符合民航行业实际,避免学校发展同质化。三要把加强内涵建设作为民航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各院校要重点提高自身的软件水平,加强内涵建设。真正通过体系构建,不断提高民航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周来振指出,下一步,民航局将积极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围绕“十三五”期间民航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和院校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组织调研组到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展广泛调研,摸清民航科教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进一步推动民航科教工作创新发展打好基础。
    民航局人教司、计划司、财务司有关领导,华东管理局有关领导,民航大学、飞行学院、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等参加此次会议。
    本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世纪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周来振副局长代表民航局作了大会重点交流发言,这是本次大会唯一的行业部门代表发言。

 广西副主席为职教生叫屈:应有资格进入公务员队伍

图为黄道伟。洪坚鹏摄

中新网南宁7月8日电 (记者 洪坚鹏 林艳华)“广西经济总量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功跻身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黄道伟8日在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黄道伟表示,目前,职业教育纵向不能实现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横向不能实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以及终身学习的有机衔接和学习成果的转换,是“断头路”教育。广西正谋划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道路,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

黄道伟指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当有机会当公务员、当干部,人社部门应该对此事的操作性进行研究,以使职教生具备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资格。

目前,广西职业院校达到344所,年度招生超过40万人,在校生126.9万人。借助毗邻东盟的优势,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超过20所职业院校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使得广西成为东盟青年学本领、学技术的目的地。

    本报讯 (记者 张昌禹) 昨天上午,由黑龙江省卫生职业教育研讨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承办的黑龙江省第二十三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研讨会在市嫩江宾馆举行,来自省内13所卫生职业学校的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是为了深化我省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以“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方针,促进龙江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宗旨,研讨“十二五”期间我省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提高卫生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中高职衔接,加强省内校际间交流,总结各校职业护士考试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和研讨。

会上,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黑龙江省林业卫校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作为我省仅有的3所国家级示范校先后作了典型发言。

研讨会还邀请了全国行业专家、《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社社长、甘肃卫生学校教学校长黄刚,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试行)》中的护理专业,作了题为《贴岗位,树能力,推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

   天山网讯(记者郑丽媛官静 报道)7月3日上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会在昌吉国家高新区举行,就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自治州产业转型升级等展开对话与合作。

  会上举行了授牌仪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马雄成分别为昌吉州职教联盟吉瑞祥产品研发中心、昌吉州职教联盟徐工海虹集团实训基地授牌。

  会议期间,有关单位和企业签订了《教育、人社、园区、企业、学校“五位一体”办学合作协议书》、《昌吉州教育、人社学历、非学历教育培训捆绑式发展合作协议书》等。此外,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是个大赢家,与合作单位、企业一举签订了7个合作协议书,内容涉及政校企订单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业、信息化校园等。

  马雄成指出,昌吉州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传统方式,积极走创新驱动、转型提升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发展,培养更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把昌吉州职业教育和产业、园区、劳动就业等方面有机结合,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构建支撑昌吉州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更好地为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与会代表先后到徐工海虹、新兴铝业及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进行了现场观摩。

  州党委常委、副州长热合满江·达吾提主持会议。州人大副主任穆拉提哈力·依曼卡提、州政协副主席叶生龙参加会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