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未雨绸缪 寻找突破口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达成“三门峡共识”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郭炳德)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形势,作为在高校竞争中尚未站稳脚跟便危机四伏的高职教育究竟该走向何处?记者从日前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高峰论坛”会上获悉,由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山西省临汾、运城等3省4市的12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汇聚一堂,从我国经济形势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多角度进行研讨和论证,旨在找到新形势下的职教发展突破口,使高职教育更贴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

  正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勇军所言,“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区位优势独特,承东启西、联通南北,交通发达,均为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如何发挥高职院校这一地方高校的优势,和四年制本科院校既有效对接,又互相取长补短,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在该论坛达成的“三门峡共识”中写道,各学校将以“对接与服务: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主题,努力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高职教育的合作自觉,以对接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为新的驱动力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协同创新、文化引领等专业服务能力……

  据三门峡职业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郑建英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的“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要求,于2009年成立的黄河金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将走合作共赢、职教同兴的发展道路,进一步理清利益链,明确价值链,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尤其加强服务与制造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新境界。 

    本报讯(记者 苏金柱) 6月24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刚一落幕,北京市立即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月30日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传达刚刚举行的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并就本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

    在交流发言中,与会代表围绕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结合本校实际,对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认为,应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梳理,适时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打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鼓励一部分办学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中职学校办高职,而不像现在这样“3+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都是把“2”放在高职,而“3”都是放在中职阶段。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校长胡定军建议调整生均拨付经费标准,新增学生和教师企业实践的费用,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科研费用,将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纳入财政统筹安排,建立教学改革引导性资金。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向北京职教发展提出十项建议,他表示应建立职教师资进修制度,整合现有各种职业院校的资源,打造一所职教师范学校,提高职教师资专业水平;建议建立职教和高教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京津冀职教发展协同机制,三省市可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三省市110多所职业院校,探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在三省市之间尝试建立一所职教师范学校。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国59个入围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名单,岱岳区榜上有名,最终认定结果将于明年年底公布。

  去年3月,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全国各地积极启动争创工作。经评审,包括岱岳区在内的59个县(市、区)入围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名单。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2所,在校生8.4万余人,全市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并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荣成市以服务蓝色经济区为出发点,实行“定单式”教学,大力培养全市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5年内,荣成市各职业学校利用中央与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940万元,建成了电工电子、数控、造船与焊接三个威海市级专业实训基地,并正在筹建烹饪、汽车两个专业实训基地,全市职业学校建成了各种专业操作室100多个。

为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荣成市先后三次淘汰与蓝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4个专业,撤并同类专业19个。目前,全市以水产精深加工、造船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滨海旅游、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相关企业建立教学基地,使专业教学延伸至工厂;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只要国家有鉴定标准的专业(工种),学生全部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每年90%的学生一次性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为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自“十一五”开始,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近几年,荣成市各职业学校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培训,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75%,技师以上专业教师占36%,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本报乌鲁木齐6月30日讯(记者朱宏昌)30日,新疆粮油食品职业教育联盟在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成立,这意味着今后,我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学会)等将携手,一道展开多元化的合作,促进资源集成和共享,促进人才“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接触”,推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据悉,新疆粮油食品职业教育联盟由新疆工业经济学校,联合新疆粮油食品职业教育的区内外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不具备法人资格,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

  自治区粮食局局长米尔扎依·杜斯买买提介绍说,新疆粮油食品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后,将根据我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实现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区粮食产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对促进我区粮食流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将为我区“放心粮油”工程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

   中新网陕西渭南6月30日电(记者冽玮 田进)“我们班里的同学都找到工作了,7月就去上海的单位报到。”就读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郝伟一脸轻松,“西安铁路局已经和我签了劳动合同,一个月工资将近5000元,很满意。”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着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全力打造“中国职教城”,建立科教职业园区,组建渭南职业教育集团,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职业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据统计,该市70多所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技能型人才。

  打造中国第一职教城

  渭南市人社局职业技术建设科科长王晓伟告诉记者,渭南新出台的《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规定对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和相关技能奖项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人才津贴。“另外,每年评选出的5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有了一次性奖励制度。这在政策层面给予技能型人才相对公平的社会地位。”

  渭南市一直将职业教育放在“科教兴市”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职教城”口号,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渭南经济繁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008年,渭南市出台了扶持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决定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2009年,该市提出了在高新区打造一座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科教园区。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4个规模较大的职业技术学校,3万余名师生已经入住园区。园区全部建成后,总人口将达到12万人,各类技术培训每年将达20万人次。

  渭南市还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模式。2013年9月,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各县职教中心、相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成立了渭南职业教育集团。

  “我们将着重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平台。”渭南职业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王录军说。

  渭南市政府还成立了教育、发改委、人事等12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把职业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县(市、区)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

  构建职业教育升级版

  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是渭南市大多数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拿渭南技师学院来说,学校与2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冠名班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走。”王晓伟介绍。

  被陕西压延设备厂高薪录用的宜卫锋受益于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他说:“正是把生产车间与实训室紧密结合、把课堂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同时进行,我才能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研究,积累经验,才能顺利从事现在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操作工作。”

  “渭南市大多数职校也在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培育方式,拿合阳县职教来说,他们就是以电子电器维修专业、汽车装配与维修等示范性专业为依托,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开展订单培训,已经有1800余名学生通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渭南市教育局职教科工作人员说。

  产教结合,订单培训,这种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培育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学员,形成一批渭南职业教育的品牌。

  借助职教,成就精彩人生梦

  以前,严银鹏并不相信“梦想”这个词,他觉得梦想就是想想而已,尤其是对于上不了大学的人,更是奢望。现在严银鹏脸笑口常开,“这个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肯努力,职校生的人生也同样精彩。”严银鹏已经在西安创办了自己的液压设备公司,拥有500万固定资产和130名员工。“谁说只有上大学才算有出息,技校一样可以啊。”

  截至目前,渭南职业教育培养了百余万技工,生源来自全国13个省市区,就业创业涉及全国22个省市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像严银鹏他们一样,很多人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了渭南职业教育的靓丽名片,也成就了美丽人生梦。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雷民康表示,目前,渭南职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成了香饽饽,学生选择企业的现象已不再新鲜。在这里,‘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不再是愿景,各行各业中皆能出彩已成为常态。”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宁夏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会议召开当日,自治区政府领导与自治区相关部门、各市县负责同志在分会场收看收听了会议盛况。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就全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了要求,进行了部署。会议期间,自治区政协组织视察组,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

  今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确定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高端设计、错位发展”的思路,依托自治区职业教育基地内的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级“中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面向宁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全力打造电子信息、机械加工、能源化工、建筑技术、物流管理、现代服务、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羊绒加工、清真食品、枸杞保鲜与加工等领域的国家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并决定先行启动建设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现代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清真烹饪工艺与营养5个专业公共实训中心。

  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宁夏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深受鼓舞。自治区教育厅干部表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如此重视职业教育,让我们感到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前景广阔。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安京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宁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懈努力,争做贡献。

    记者日前从广西教育厅获悉,广西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通知》,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免除学费。

  免学费补助资金由广西财政统一核拨,其中,广西直属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平均2200元,设区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平均1500元;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生每生每年平均2500元,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生每生每年平均3000元;广西直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平均5000元,市、县直属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每生每年平均3500元。对民办中职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近日,近百家政府机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企业、行业齐聚长江职业学院,联合组建湖北动漫职业教育集团。这是湖北地区首个动漫职教集团,湖北省共打造10个职教集团。

  据介绍,湖北动漫职教集团将采取政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动漫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计划、课程标准,编写前沿实用的动漫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制作动画片,探索动漫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企业设计师走上学校讲台,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设计室,最终实现校企专业、课程需求、人才培养和实训优势互补,努力打造学生顺利就业的“直通车”,培养高素质动漫人才,满足社会对动画制作、数字艺术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距贵阳市区23公里的清镇,一座新城正在崛起。随着校城互动、教育引领城镇化发展的脉络日渐清晰,建城筑梦的决策,以及在建城过程中的种种创新引来各方赞誉。

  高标准统筹推进职教城建设

  2011年,为响应国家、省关于加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变我省中职学校布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条件差,高职数量不足、覆盖产业面不全的局面,打造我省集约化、规模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龙头,省政府、贵阳市作出在清镇建设职教城的部署。2012年初,启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贵州省建设学校、贵州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4所院校当年先后实现新校区入驻办学。

  地处清镇市城区北部的职教城,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东西区布局形成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新城。按照省委、省政府批示的清镇职教城是“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州特色”的标准要求统筹规划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

  2014年6月13日,职教城管委会已全部完成职教城西区入驻的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这是职教城西区入驻院校第一所净地交付使用的学校。

  在时间紧、资金缺、程序多、手续繁的情况下,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联动,遵照“优质、快速、安全、特色、勤俭、廉洁”的12字建设方针,探索出“学校筹资先建、政府贴息贷款、上级专项奖补、置换老校还本”的建设模式。省教育厅会同贵阳市、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清镇职教城建设实施办法和职教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计划于明年3月建成集学生实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资源中心。

  职教城还将依托入驻院校,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需求。

  职教城建设的推进以及入驻师生的增加助推清镇市城镇化发展也将不断提速,预计到2020年,清镇职教城建设发展将实现人才培养覆盖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3大产业,入驻职业院校达到20所,为省内1000家大中型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在校学生达15万人,职教城、清镇市区、贵安新区一体化发展,形成常住人口35万的新兴教育之城。

  围绕产业规划培养技术人才

  随着清镇西北部一栋栋漂亮的建筑拔地而起,我省出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要求职教城各院校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来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城建成后每年将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经开区、高新区、京东产业园、苏宁物流园和富士康贵阳科技园等园区和重点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5万人。

  设计规划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的贵州机械工业学校目前已完成一期近1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建设,入驻学生3000人,生产型实训基地4000平方米,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寝室、拥有最先进的大型设备的“校中厂”,这些都是此前教学用地有限的老校区无法提供的。

  校园环境的改善让校长武斌儒此前关于如何更好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有了释放的空间。学校抓住我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机遇,牵头组建了贵州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与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提出建立学校、企业轮值主席联席会议制度,让企业充分参与办学、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指导办学,学校参与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改良。

  省建设学校校长陈鸣站在自己学生制作的新校区模型前,指着预留的临街实训楼地块,告诉前来洽谈校企合作事宜的一家钢结构企业陈总:已经有7家企业携3800余万资金入校,以投资实训楼或投资实训设施设备等模式与学校展开合作,

  “校中厂”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双方目前已基本达成合作协议,由陈总公司预计投资2000余万建设钢结构生产实训中心,今年实现主体完工,明年投入使用。

  而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我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精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对全国学前教育玩具、教具、图书产业的调研,目前正在谋划开设儿童产品设计与制作、动漫与绘本创作专业。

  创新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分别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两次一同视察清镇职教城,评价职教城建设是一个创举,清镇职教城是我省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和穷省办大教育的范例。表扬职教城建设有三个好:决策好、选址好、组织建设工作做得好。

  3年时间,职教城已完成投资82.5亿元,土地征收11522.183亩,校舍竣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入驻院校20所,入驻师生约3万人,今年秋季开学后入驻师生将上升至6万人。清镇职教城在建设模式上的创新,空间布局和专业设置特色发展的改革和探索,示范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贵州职业教育模式。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对职教城的建设发展充满信心,他说,省委、省政府对职教城建设寄予厚望,贵州后发赶超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输送提出迫切要求,老百姓期盼有更好更实用的职业教育,职教城必须建好。清镇职教城将明确方向、加快发展,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尽快实现建成全省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目标。职教城要与大学城比思路理念、比精神干劲、比规划建设、比科学管理、比文化特色。职教城要与大学城共建媲美、交相辉映,共同为推动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讯 (通讯员 王梅)6月26日上午,国务院参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黄尧院长和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杨进所长一行7人应邀访问了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与学院领导和教师就如何抓住国家大力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院与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教育部职教中心所的密切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副院长米靖、部分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座谈会。会议由闫广芬院长主持。

  闫广芬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国务院黄尧参事、教育部职教中心所杨进所长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作了题为《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及学院发展规划》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教育学院作为全国最早的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首个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所在单位,坚持面向国家需求,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则,紧紧依托天津大学工科优势,坚持基本建设与事业创新同步、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的发展历程,展望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的教育学院的发展规划,提出现阶段要调整结构、强化特色、突出创新、形成品牌,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职业教育评价中心”、“高端师资培训平台”和“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及影响力拓展平台”等三个平台。

  黄尧参事充分肯定了教育学院20多年来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强调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动向及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指出教育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诸多领域都位居全国第一的优势,深入思考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焕发青春,为我国的职教大发展作出新贡献。

  杨进所长介绍了中心所的基本情况,并对该所作为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所的下一步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介绍。杨所长希望以这次访问为开端,进一步加强教育部职教中心所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开展有效地合作,力争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就推进合作、协同创新等事宜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达成了多项共识。

  据悉,教育学院将于近期积极推进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全面协同创新工作,为我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建立课程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

  河南构建技工培养“立交桥”

  近日,河南省出台《技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根据规划,到2018年,河南将搭建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之间的“立交桥”,畅通技工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建立各类课程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入读技工院校提高技能水平。

  规划提出,深化技工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从2014年起,在全省公办技工院校推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改革,普通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不低于普通中职学校,技师学院专项经费参照高职院校予以倾斜。要扩大技工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培养规模;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贯通办法。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府统筹,宁波打出职教改革“组合拳”——

办好一个专业 兴旺一个产业

  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学生技能、注重校企合作,把中职学校的自身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特点相结合,一系列的“组合拳”推动了宁波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正值毕业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日前,宁波市教育局发布了《2013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该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3年,宁波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4%,平均对口就业率为84.2%。

  “一直以来,宁波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学生技能,注重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介绍,宁波不仅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还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并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会,“这一系列的职业教育‘组合拳’推动了宁波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经历了基础探索、政府主导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社会参与的深层阶段,形成了政府推进、学校主动、企业积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45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宁波市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职教界的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

  作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头号工程,去年年初,上海大众宁波项目一期年产30万辆乘用车的第六工厂,在杭州湾新区全面开建。当上海大众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打探到宁海技工学校是该县汽车人才培养基地时,第一时间赶来洽谈招工事宜。经过双方磋商,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宁海技工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将在上海大众宁波杭州湾生产基地顶岗实习一年,实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将正式录用。此后,上海大众公司还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技师学院、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开展紧密合作。

  经过两年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专业技能实践,宁海技工学校11级汽修专业学生经过上海大众公司招工部门负责组织的笔试、面试等综合素质考核后,有42名学生成绩达标,当场与上海大众公司签订合同。汽修专业学生叶可强说:“真没想到自己能到如此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工作,真是难得的机遇,我一定会好好把握。”

  此外,宁波职业学校多数毕业生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据对2011—2013届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68.9%的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产教融合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

  大企业、大工程开工之日,即是职业院校调整设置专业之时。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成了宁波职业院校的共识。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具有一定规模并成形的块状经济有150多个,整个块状经济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这些块状经济的从业人员和创业人员大量来自中职毕业生。因此,宁波在布局中职学校和调整专业时十分重视各个县、区、市实际情况,把中职学校的自身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特点相结合,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助推重点示范学校建设。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于近日开通运营,至此宁波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记者发现,在轨道交通运营部门,到处活跃着宁波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身影。原来,早在2010年,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就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开设“订单班”,委托相关院校提前进行人才培养。2013年,轨道交通“订单班”迎来首届毕业生,大专学历毕业生录取比例达90%,中专学历毕业生录取比例达70%。

  陈文辉介绍,宁波职业教育做强了加工制造类等一批主体专业,拓展了轨道交通、港口物流等一批新兴专业,改造了计算机(动漫)等一批传统专业,有效推进了专业设置与产业之间的对接,形成了“重点工程开工之日,即是职业院校专业开办之时”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个产业”。

  政府统筹 离不开“有形的手”

  这几年宁波市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融入的是宁波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宁波人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宁波在全国率先将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高中的1.5倍安排,目前已达到1.8倍;宁波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达到了本科同类专业标准的90%左右,将在两年内与本科标准持平,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30%。2013年,宁波市经教育部批复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作为计划单列市独立组队的宁波代表团依旧高奏凯歌,金牌数再创新纪录,总成绩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陈文辉说,宁波的实践已经证明,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下一步宁波将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载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合作,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如新型职教集团、产学研联合体等建设,探索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管理,河南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各学校,学生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通过代发银行直接打入享受免学费学生本人的“中职学生资助卡”中。

  按照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及时将已入校的新生信息录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与河南省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保持一致。免学费标准按各地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符合免学费资格的学生,公办学校不得再收取学生任何学费。民办学校每学期开学时可照常收取学生学费,学生的免学费补助资金通过代发银行直接打入享受免学费学生本人的“中职学生资助卡”中。各学校要及时办理中职卡,领取中职卡后,要在一周内发到学生手中,不得代扣、挪用、抵顶助学资金,也不得以任何方式保存、滞留中职资助卡。

  省教育厅强调,对于将非全日制学生注册为全日制学生和利用校外班套取资助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6月26日上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活动在该校广场举行,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建仁与哈密地委书记刘剑共同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揭牌,从此开启了哈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鞋更是东疆地区第一所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哈密市八一路主干道旁,占地442亩,固定资产近三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训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

  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揭牌仪式上,哈密地委书记刘剑代表地区四套班子和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向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刘剑指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圆了哈密人“在哈密办大学”的梦想,更是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强化人才保障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五 五化同步 文化引领 改革驱动 人才支撑”总战略、总要求的具体实践,必将为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

  刘剑希望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中央全力支持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机遇,完善基础实施,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一所在疆内乃至西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并且要求地区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全力支持学院的发展壮大,共同为“办一流的职业教育”而努力,帮助更多青年学子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成才。

  据了解,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职在校生近期规模设定为1500人,远期规模为5000人。首批设置高职专业6个,即:应用化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汽车运用技术。地区将加大对学院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逐年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14至2016年,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购置图书;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每年投入3300万元用于完成在建和新项幕投入260万元用于教师进修培训;每年引进14名左右新教师等。此外,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订单”培养方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赵国强说:“这所学校的建立在发展过程中,它本身就聚集着哈密所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来建立的,它既是符合新疆整个教育资源的布局又符合哈密作为新型工业化排头兵,包括新疆四支柱建设新的增长极迫切需求而建立的,今天看到这所学院的诞生,它凝聚着哈密区内外人民的一种心愿,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这么一点,就是紧紧围绕哈密目前煤炭、煤电、矿业开发和产业链延伸的深加工过程中我们首先诞生了六个专业来围绕哈密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紧贴民生需求,包括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我们计划这六个专业就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将来发展的六个学院的主体专业,它延伸成二级学院跟主体专业形成一个专业群,逐步在两到三年之后围绕着哈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将形成十八到二十个专业,这些专业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目前招生情况,已经全部遍及到新疆各个地州乃至河西走廊。”

  (原标题: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 东疆有了第一所高等院校)

    近年来,四川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愈加频繁。记者6月26日从省商务厅获悉,截至2013年,欧洲各国累计在川投资设立521家企业,实际到位外资金额31.4亿美元。

  欧洲是四川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来源地、技术供应方和新兴的境外投资目的地。目前,欧洲各国与四川的互动合作正奔向“高标准”、“全方位”,四川与法国、德国合作共建的园区就是其中的代表。

    合作推动“生态园区”,6月初,中国环境保护行业协会、法中委员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巴黎就加快中法成都生态园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仅仅过去了20多天,中法科技产业园、中法国际汽车博览城、中法亚太环保大厦和中法创意科技产业园四个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法成都生态园将全域体现“生态”——除了项目必须“生态”,还将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环保”。

  位于天府新区的川法生态科技园,将把法国在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优势,与四川作为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的优势进行融合,并突出“生态”与“科技”的发展新理念。目前,川法生态科技园法方投资主体已确定为法国盛瑞集团,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法国城市时代国际企业联盟。该联盟囊括了法国电力、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阿尔卡特朗讯、阿尔斯通等行业巨头。

  在成都市蒲江县,今年初落户的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成为一片热土。该园区着力引进和利用德国产业技术、专业人才、管理经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和生物产业。目前已着手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在园区配套建设中努力向“德国标准”看齐。 (相关报道见03版)

  (原标题:四川对欧经贸合作水平节节高)

   6月的津城,鸟语花香,充满绿意。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再燃烽火,这是本市作为大赛主赛区,连续第七年承办该项赛事。曾经走过的六年,不仅是本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六年,更是天津职业教育不断打造品牌、迈向“创新示范”重要里程的六年。2011年本市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经过三年的建设,高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才“直通车”

  对于天津职业大学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陈照鑫和他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大学生活有些与众不同。2012年,本市在6所本科院校和6所高职院校之间开展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型技能人才试点工作。就在那一年,陈照鑫和他的同学幸运地成为了本市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首批学生。“我们的学制是四年,大学毕业时不仅可以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院校的培养,还练就了一身技能,属于名副其实的'符合型'人才。”谈到自己的未来,陈照鑫显得信心满满。

  在天津,“创新示范”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本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今后,本市还将启动育人模式创新计划、技能型人才“升学直通车”计划、岗位技能“培训包”推广计划、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推进计划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遴选20所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为优势产业经济部门提供人才支撑。

  “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拓宽国际合作 不久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来自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的戴尼斯教授。课上,戴尼斯不仅采用全英文授课,而且他所带来的讨论、分组、展示、模拟操练等形式,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新西兰教学方式。

  在天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成为职业教育“创新示范”的又一亮点。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立以来,本市相继实施了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吸引国际职业教育专家来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引进海外高端职业教育人才和学术团队。创新合作交流模式,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提升中外合作项目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海外办学,打通天津与东南亚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通道。

  海河教育园区成为职教发展“风向标”

  昨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开赛。在此次天津承办的35个比赛项目中,近60%比赛项目的冠军都将在海河教育园区产生,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也将镜头对准了本届大赛的主赛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

  其实,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的背后,海河教育园区还有着许多特殊“身份”:国家西部民族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心……而在天津职教人的眼中,这里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展示窗口,一直承担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责任,同时更肩负着发挥天津职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的使命。海河教育园区已成为本市职教发展的“风向标”。

  如今,海河教育园区二期部分建设项目已经完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也已初见端倪。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教育园区、生态园区、科技园区将以更加恢宏的气势屹立在海河之畔。

“9+3”计划成效显著

   贵州中职在校生增加10万人

  记者近日获悉,贵州省从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以来,中职在校生人数由2012年的50万人增加到了60.7万人,创历史增幅新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62.2%提高到68%。

    据了解,“9+3”计划实施以来,该省义务教育辍学率创历史新低,全省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由2012年的2.98%和5.09%降到2013年的1.36%和2.8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4%;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229所、学生宿舍面积283万平方米,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62%、18%。此外,贵州初步建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层次较完善、专业门类较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清镇职教城东区4所职校入驻学生2.2万人,通过中职“百校大战”累计完成建设面积384.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6.4亿元。


    6月25日,埃塞俄比亚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Girma Temesgen等访问重庆市渝北区职教中心,对该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希望双方通过进一步沟通协调,加深互信,形成深层次合作共赢格局。

    渝北区职教中心副校长彭春就学校地域优势、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参观考察学校期间,Girma Temesgen对学校的实训基地“独有情衷”,连称此行受益匪浅。

    Girma Temesgen表示,埃塞俄比亚劳动力富余,但技术技能缺乏,希望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经验成果与国家实际发展相结合,推动技术交流,带动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的发展。

    据了解,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是埃塞俄比亚在中国西南片区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Girma Temesgen表达了埃塞俄比亚政府与重庆长期友好合作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吸引更多企业家到埃塞俄比亚投资。

    重庆睿安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长贾俊杰等陪同参观考察。


    赤峰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力求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学生思政教育。成立思政工作委员会,下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成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各系(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中心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进公寓、进社团、进班级,与教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价。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开拓网络、QQ、微信等媒体平台,注重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知识的互动交流,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价值观自信。

  明确人才目标,引导学生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主题,提出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企业认可、家长放心”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配套开展企业家讲座,引导学生明确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明确成长成才方向。引领学生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滚动修订,同时通过年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找准自身职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合理目标。狠抓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框架,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先后与100余家大中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建有6个院内实训工厂和3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下得苦功夫,提升自身职业综合素养,具备以技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广泛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诚信进社区、历史文化讲座、环境保护我先行等活动,重点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等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及“校园文化节”、“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已有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礼仪、历史等近30个学生社团,并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辅导讲座,提升学生自身信念理念,引导其将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