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昨日起至本月17日,本市7万余高考考生进行本科批次志愿填报。与往年不同,今年随迁子女可报考高职,本市114名随迁子女进行高职单考单招志愿填报。目前北京地区报名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为70517人,比去年少了2219人,降幅为3.05%,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8年下降。 

今年志愿填报调整为“2+3”平行志愿组方式,一志愿首次可填报两个平行志愿,这使得考生一志愿落榜几率变小,但面对录取方式改变,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仍比较为难。记者采访了解到,多数学生填报志愿存在误区,志愿填报草稿多次修改。  

忘记密码可后台重置 

昨天上午七点半左右,北京24中的学生们已在机房等待网上填报志愿(如图)。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学生们桌上大都放着写有高考报名号、会考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提示条。高三学生高鹰石说:“老师多次强调记好个人信息和密码,所以我们几乎都将信息抄好,放在自己能找到的地方。” 

据高三年级组组长梁霄介绍,每年都有10%的学生忘记密码,因此在填报志愿前,特别给学生发放了填有个人信息的提示条。此外,如果现场仍有学生忘记密码,学校教务处可以开放后台,让学生重置密码。  

平行志愿组录取 学生多次修改草稿 

今年录取最大的变化是,本科志愿设置从“小平行志愿方式”调整为“平行志愿组方式”。学生第一志愿可填报两所学校,每个学校设置6个专业及1个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选项。面对这样的变化,不少学生表示,之前参考的《近三年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意义不大。因此,在报考志愿时比较为难,志愿草稿多次修改。 

高三年级组长梁霄告诉记者,在正式填报志愿前,学校让学生们都填写了志愿草表,但反馈上来后,不少学生填报都存在问题。学校邀请东城考试中心教师为学生、家长进行填报志愿培训。梁霄解释说:“实行平行志愿组后,我们发现学生们填报志愿存在两个误区,一种是‘跳报’1A志愿,学生将1A志愿院校填报得过高,抱着‘冲一冲’的心态。另一种是将1B志愿当作原来的二志愿填报,填报院校与1A志愿分差过大。我们建议学生1A志愿还是填写符合自己平时水平的院校,不要过高。1B志愿与1A志愿分差在1015分左右。” 

北理工招办副主任张东建议,考生报考时应拉开适当梯度,各层次志愿之间一般在1020分左右。第一志愿A可填报与自己实力相当,或略微冲高点的学校,第一志愿B可填报保底校。要尽量确保第一志愿可以录取。二志愿A和一志愿B可以稍微拉大梯度,如3050分。 

加分“缩水”仅影响个别学生 

从今年起,本市高考加分政策正式“瘦身”,加分项目减少,加分分值降低,且地方性的加分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高校招生录取。记者了解到,对于有加分的考生,大多填报了在京高校。24中刘同学说:“我是市优干,加分由原来的20分调整为10分。由于加分在外地大学录取时无法提档,因此只报了在京院校。” 

据梁霄介绍,24中高三年级参加高考的学生共148人,其中享受自主招生加分以及政策加分的学生共10名左右,因此对整体报考的影响不大。 

■影响 

随迁子女首次可报高职 

昨天除本科志愿开始填报外,高职单考单招志愿填报也同时进行。今年起,随迁子女符合五项条件可以在京参加高考报名,但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今年共有409名随迁子女提出申请,经市教委、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各区县街道、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有121人,其中114人参加了高考报名。 

据了解,非京籍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暂住证或工作居住证;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不含补缴);随迁子女具有北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提前批或将受到影响 

在调整后的志愿填报模式下,北京现行高招志愿填报体系中的“提前批”和“二志愿”受到影响最大。北理工招办副主任张东介绍说:“往年,部分高分考生选择报考“提前批志愿”,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分担一志愿冲击目标高校的风险。今年,高分考生冲击一志愿高校的风险下降,对提前批院校录取或许产生一些影响。”  

部分高校取消二志愿 

随着高分考生冲击名校的几率增大,不少高校在录取原则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往,为录取高分考生,部分高校预留10%20%的二志愿招生计划,专门招收冲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未果的高分考生。而伴随着一志愿改为平行志愿,今年部分高校取消了为二志愿预留录取计划。 

录取分数线分布将呈扁平化 

据北林大招办负责人穆琳介绍,从全国其他地区实行平行志愿结果来看,由于报考风险降低,报考名校的考生有所增加,将加剧竞争激烈程度,录取分数也可能会提高。这就意味着大学录取考生的分数线分布将更为扁平,即一个学校录取的最高分和录取的最低分分差缩小,这直接影响专业录取的分数级差,以往三五分差一个专业,现在可能一分就差出几个专业。由此导致考生填报专业难度增大,考生填报时更应填写服从调剂,以提高录取的成功率。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让人意外的是,其中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高过重本院校。

    在重庆,这一现象也有所体现。据市教委统计,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市专科(高职)类毕业人数有6.64万人,就业率达88.81%。本科生毕业人数8.37万人,就业率为84.63%。而研究生有1.41万人毕业,就业率仅74.28%。

        5月6日,海南“2014(首届)海南中职学校口碑测评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吸引了近百家海南中职学校参与,截止目前,网友总投票数已逾5万票。其中,海南省卫生学校作为海南省老牌名校,深受网友好评。

        据了解,海南省卫生学校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卫生职业学校,始建于1977年,前身为广东海南卫生学校,1988年随着海南地区改省建制,正式更名为海南省卫生学校。

        该校专业设置有涉外护理、护理、农村医学、眼视光与配镜、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修复工艺、药剂、美容美体等专业,是目前海南卫生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作为一所专业卫校,毫无疑问,护理专业是其优势专业。省卫生学校教务科科长陈军告诉记者,全国护理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屡创新高。2013年,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应届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达89.47%,远超全国平均合格水平,是省内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中职学校之一。

        陈军还说,为让学生在出社会前尽快转变在校“角色”,省卫生学校还设立人才孵化基地,试运行专供于学生学习的综合门诊部,做到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在这里,护理、农村医学、药剂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实践学习,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人生职业规划解决方案。”

        对于此次测评活动,陈军表示学校会加倍关注,吸取网友好的建议,批评之处会认真加以完善。“我们很有信心,省卫生学校会继续做得更好,希望大家能提更多意见。”

        据了解,本次测评活动是海南中等职业教育行业迄今首次网络测评投票活动,持续至6月20日。为确保测评的公平性和公众性,活动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测评结果完全由大众投票产生。市民、网友可根据各参评学校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口碑等方面的实力进行考量和评测,为“好中职”投票,同时,也可接受网友的曝光投诉。

        本次测评活动将通过大众投票,从近百家候选学校中评选出10名“2014年度海南好中职”,以榜样的力量促进海南中职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塑造职校新形象。 
   本报讯(记者朱殿勇)5月13日,省长谢伏瞻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研究我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工作。省领导李克、徐济超、赵建才、王铁、张广智、李亚、王艳玲、钱国玉出席会议。 谢伏瞻就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尤其对我省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开放招商吸引力、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活力不够、吸引力不强、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要通过“三改一抓一构建”和“六路并进”等举措,着力推进职教改革发展,持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来加以解决。一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加快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职业院校之间开展合作,放开准入,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办教育。二要调整优化结构,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引导学校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有效对接。三要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合力推动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顺利实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在研究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时,谢伏瞻指出,推进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国家战略,对于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要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着眼现代城市建设,把以人为本、优先发展、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理念贯穿落实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发展、有序发展。要强化各项规划衔接,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要强化智慧交通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机制。要强化交通安全监管,督促公交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公众文明安全乘车的宣传教育。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 

   9日上午,黑龙江省教育厅检查组来讷河市,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副市长孔凡纯陪同检查并向检查组介绍了讷河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发展需求。2013年,讷河市被确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并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推荐为国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一年来,讷河市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涉农品牌,创建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职教中心建设了计算机、数控等五大实训基地,新建8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更新农艺实训设备,在就业安置上,大力实施“双进工程”,与港进集团、恒阳食品等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9%,每年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300多名。几年来,学校共培养7000多名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毕业生,满足了农业发展需求。

  检查组希望讷河市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有创新有特色,做到夯实基础,强化服务,让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振兴市域经济的“人才库”。


 —专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良好机遇。对广州的中考生来说,中职和普高各占升学去向的“半壁江山”。

  在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为考生权威剖析升读中职的机遇和利好—总结起来是“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

  本版文/图:记者黄茜 通讯员穗教宣

  职业教育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据统计,广州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2所(含技工学校),按办学性质分为47所公办中职学校和35所民办中职学校,按主管部门分为教育系统54所职业学校(含22所市属公办、16所区属公办、16所民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8所技工学校,共有在校生26.4万人(教育系统占50%),年招生数8.8万人(教育系统占51%)。广州市户籍应届初中毕业生升读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为1:1,每年为广州地区和全省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6.6万名(教育系统占67%)。

  吴强说:“可以说,现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给予了职业教育以空前的重视。在下一步高考改革中,对人才的培养和路径设计将会分成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这是一个信号,对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有一个明晰的上升通道:中职、高职、应用型的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

  另一个机遇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设备和技术可以引进,但人才必须自己培养。”吴强说,从广州市的层面来讲,要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从人才培养的标准、专业设置、课程的安排,都有新的要求。“要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

  教育城将提升广州职教水平

  就广州来说,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其中一个最“大手笔”也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广州教育城的建设。

  吴强介绍,首先,教育城的建成将会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硬件条件。从原来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到归口到教育部门管理,虽然广州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轮整合,但总体来说办学空间还是狭小、零散的。

  目前广州市本级16所中职学校大部分学校有2至4个校区,9所中职学校有1至2个小校区(低于20亩),最小校区占地不足6亩,造成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办学效益差。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师比离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若要达到国家标准,市本级16所中职学校还缺用地136万平方米(约2038亩),需新建校舍近60万平方米。

  而教育城将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空间的问题,而且从发展上来说将具有专业集群效应。比如,几个办学专业接近或相关的学校团组在教育城将有一个“共享带”,共享实训设备、办学场地等等。

  吴强介绍,按照规划,首批进驻广州教育城的包括3所高职院校以及7所现有的中职院校(其中市电子信息学校和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将合并)。但这种进驻不是简单的办学地址搬迁,而是要从专业上进行整合。

  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中,将围绕广州十大重大产业、服务业新业态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展资源整合和提升。“一些原有的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优化和提升,有些专业要停办或者转移。”吴强说:“教育城的建成将成为广州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广州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专委会指导办学 精品课程培养能手

  吴强介绍,就在今年四月,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专委会下设15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每一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都吸收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行业内的专家、企业代表和教科研工作者。这个专委会及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将会开展中职办学的调研,大至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专业意见,小至为各个中职学校的专业办学政策、人才培养标准、实训中心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和选用出谋划策。

  “我们很期待这个专委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最有发言权。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产业发展到哪一步,人才就培养到哪一步。在日本和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才的培养甚至提前于产业的发展。”吴强说。

  同时,广州市教育局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中职学校根据行业的需要开辟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学校要去企业、走向社会调研,根据切实的需要再申报开发,教育局会组织专家进行审核,获得通过的才能进行建设,建设合格后方可招生。”吴强介绍,去年市教育局共批准立项20个新的专业,每个专业获得5万元的资金支持,此项工作的投入达到100万元。

  高质量的人才来自于精品课程。吴强介绍,从2011年起,广州市启动了对中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品牌立校之路。2013年度,广州立项建设市级中职精品课程48门,评审认定首批市级精品课程5门,在建市级精品课程共93门。“这项工程对中职的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它也是一个标杆,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吴强说。

  技能过硬保就业 升学通道更多元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用技能说话。吴强介绍,因此广州非常重视抓好学生技能竞赛,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2012学年,广州市本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市19所中职学校举行,此次竞赛共设23个大类77个项目,全市共有48所中职学校约300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全市共有21所学校的245名学生参加省赛,比2012年增加63名选手,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等7所学校获得“特殊贡献奖学校”,各专业项目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分别获得77个一等奖(比上年增加23个),72个二等奖(比上年增加14个),64个三等奖(比上年增加22个),25个优秀奖(比上年增加15个)。

  经省赛选拔,广州市派出的49名选手代表广东省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等5所学校共代表广东省获得国赛一等奖7个。

  如果学生读完中职后打算继续深造,如今的途径也很多元。一个通道是中职和高职衔接培养的“三二分段”,即先在中职读三年,再进入对口的院校和专业读两年高职。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2011年对口中职学校16所,对口高职院校11所,专业18个,培养人数1330人;2012年对口中职学校19所,对口高职院校16所,专业33个,培养人数2920人;2013年对口中职学校20所,对口高职院校17所,专业42个,培养人数2880人。

  此外,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开展的单独招生也是一条通道。2014年,全省27所高职院校通过学院自行命题考试、自主面试的方式招收对口专业应、往届中职毕业生,被录取的同学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全日制),毕业时取得国家承认全日制大专毕业证及高级以上技能证书。

  此外,还有两条途径入读高职。一条是参加高考的“3+证书”考试,进入高职就读。另一条是入读部分高职院校的“五年一贯制”课程。广东省在部分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师范分院的教育类、艺术类、体育类、外语类及个别特殊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初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但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

  除了上述四种通道之外,吴强提醒,学生还可以通过报读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考等方式进行深造。

  优质中职学位充足

  农村户籍学生免学费

  今年,广州“异地中考”政策实行之后,对中职的招生会有什么影响?吴强认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今年中考里,非广州户籍的学生录取到公办高中的上限是8%。对考入公办高中的外地生来说,最大的利好是不再交择校费,而且身份与公费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除了这8%之外,其他非本地生的去向是:民办高中和职中。对比往年,非本地生考入公办高中的比例基本也在8%左右。“所以这个格局是没有大的改变,异地中考对中职招生没有大的冲击。”

  另一个利好是,广州的中职优质学位相对充足。广州市教育系统管理的中职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全国重点或省级重点中职,92%都是市属和区属的职校。教育部门举办的中职学校,专业对口就业率大约为96%左右。

  “我们广州的中职已经开始招生了。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学校,不用经过任何中介。而且全国的农村户籍学生,无论是否广州户籍,一旦被广州的中职录取,都能够享受免学费的待遇。”吴强说:“广州市的中职学校能够完全满足本地中学生的升学要求,也能够帮兄弟城市培养中职人才。对口就业率高就说明培养的人才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下一步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就业的质量。工资高一点,岗位更重要一点。”

  据介绍,2011年至2013年,广州市教育部门举办的中职招生人数分别为50341人、47280人、46794人。尽管规模有所收缩,但仍能完全满足广州中考生的需求。

 

   58日至10日,省林业厅副巡视员、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顾问毛赣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集团理事长武来成一行赴闽进一步深化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事宜。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该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的合作单位石狮绿岛国际酒店和晋江爱乐国际酒店以及该校林业与环境学院合作单位江西远方牧业集团。

  在石狮绿岛国际酒店座谈会上,双方对过去3年的合作,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围绕着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师资互派等成果以及不足进行了总结,双方下一步将在强化外语训练、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加强校园活动等具体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在晋江爱乐国际酒店座谈会上,双方各自介绍了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历史,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合作等方面达成合作。

  在江西远方牧业集团座谈会上,毛赣华强调了林业与环境学院的合作对于职教集团校行合作的重要性。双方下一步将在人才培养、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师资互派和加强课改教改等方面深化合作。双方还对近期共建林业研发中心、专家下企业解决油茶苗干枯等合作进行了总结。

 

56日,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职教处、政法处负责同志陪同下,深入到周口市扶沟县、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淮阳县调研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工作,并参加周口市民办教育工作现场会。 

尹洪斌一行首先来到扶沟县职业技术学校。他对该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拿出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表示肯定。强调职业教育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实行订单培养,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就业办职教,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愿意上、安心上职业学校,并能学得一技之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尹洪斌充分肯定了学院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周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随后,他分别来到淮阳县职业技术学院、淮阳县西城中学(民办),嘱托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在下午召开的周口市民办教育现场会上,尹洪斌对周口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所做的积极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周口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大对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创造更好的环境,制定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资教育,为周口乃至全省民办教育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月,毕业生又到求职关键期。在大学生持续遭遇就业难的当下,中职毕业生的成绩单却很亮眼:武汉重点中职,七八个岗位抢一个学生;上海浦东中职生,大部分提前一年被预定;在贵州的招聘会上,甚至有企业为中职学生开出配车配房的优厚条件。

  一面是市场对中职生日益火热的需求,一面却是中职学校相对冷清的招生,中职教育为啥缺少吸引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如何破除?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行分类高考后,中职教育能否迎来转机?

  ——编 者

  经费投入连年增长,办学水平一直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巨大——但说到底,中国的职业教育对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缺少吸引力。但是,近期在上海,记者看到了职业教育的一些新变化。

  职业启蒙教育能否做得更早更好

  自己动手在布面作画,然后做成有个性的T恤、布包;把一根普通电缆制作成网线,再用它体验上网;跟着未来的厨师们学做香甜的点心……日前,上海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中职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参与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的共212个职业项目。

  面向整个城市打开中职学校大门,提供职业体验活动,在上海还是第一次。去年,上海在星光计划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组织了一些初中生现场观摩,反响很好,于是就有了今年的职业体验日。外界的积极反响让主办方始料不及:没怎么宣传,第一批网上试推的1万个名额一抢而空。

  在农业学校,你可以当小农夫,学种盆栽、当草坪理发师;在技工学校,有数控木雕、3D打印、操作机器人等项目,在服务性行业集中的中职校里,你可以参与一回古玩艺术品拍卖、学调鸡尾酒或练习极速点钞。每个项目前都是人头攒动,候场的队伍排得很长。

  耐心地将丝线分成几股,然后拈针刺绣,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一名家长看到二年级的女儿如此专注都很惊讶:平时老觉得她缺兴趣、没长性——要是读书也能这么专心就好了!

  职校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学得轻松,都是差生。美术专业一年级学生朱靖辰自信而坦然地说:我初中学得累,成绩一般,进了中职,一样功课紧张,但喜欢就不累。这里不拼数理化,比的是技能和创意,职业目标也更清楚。小朱说,毕业后他会继续考大学。

  显然,很多家长都把职业体验当成了带孩子放松的手段。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劳晓芸告诉记者,在美国,孩子6岁就要接受职业体验教育,中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起步很晚,许多学生直到填高考志愿时,还对个人特长兴趣和各种职业特性缺乏了解。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看来,职业体验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未来发展。让学生更早对职业有认知,较早认清自己兴趣所在,日常学习将会更有动力。他甚至设想,今后上海是否可以形成传统,将每年4月办成青少年的职业体验月

  中职毕业生收入稳增为何爱跳槽

  虽然人们对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偏见,但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的2013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3年,上海市86所中专、技校、职校近4万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7.8%。在超过2.2万名直接就业的2013届上海中职毕业生中,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或基本对口率达8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达727万,有了上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似乎已成常态。

  据调查,近几年上海中职毕业生收入持续提升,护理、航空服务、数控技术等专业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占四成,2010届中职毕业生起薪多在2000元以下,工作3年后,五成以上税后月薪已超过3500元。受访中职毕业生中,仅有不足一成对目前收入不满意。

  不过,调查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0—2012届毕业的中职生,只有四成还在原单位,有过2次及以上跳槽经历者超过40%,且多从国企转到民营中小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也显示,中职生岗位稳定性一般

  中职毕业生为何频频跳槽?不少用人单位归因于中职生年龄较小,在岗位敬业精神方面有所欠缺。但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陈嵩看来,关键问题仍在于劳动用工制度的不规范和薪酬体系不尽合理。一些国企的薪酬制度仍存在惟学历倾向,对中高职毕业生往往抱着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心理,中职毕业生只能通过跳槽获取更好薪酬。陈嵩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关注技能型人才的起薪和技术岗位准入标准的规范实施。

  分类高考后职业教育能否迎转机

  刚进校,学生大都不敢和老师交流眼神,因为用传统的教育标准看,他们是差生,是失败者。但现在,他们多阳光自信!职业体验日里,几乎都是学生志愿者唱主角:维持秩序、讲解要领、带头示范。感慨于学生的成长,上海商贸旅游学校的徐本方老师这样说。

  上海商贸旅游学校是黄浦区属的一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本是区内兜底招生的学校。如今,这里的毕业生却异常抢手——刚进5月,已一个不剩。与不少职业学校追求规模化办学不同,商贸学校近几年探索精致化办学,招生规模从5000多名缩减到了3000多名,专业从20多个减少到11个。

  不要用旧眼光看待职业教育,未来不会是单一读书成才的时代。产业在转型,第三产业新岗位不断出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我们职校的学生,要成为有能力的好人,过上有自尊的生活。校长李小华说。

  商贸学校的毕业生里,有40%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李小华说,这一比例还会继续提高。今年教育部宣布,将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行分类高考,上海在推行4中高职贯通之后,近期还开始在一些应用技术类高校探索让学生从中职读到本科的直通车

  在陈嵩看来,分类高考,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路,职业教育可能由此走入社会观念与办学现实的转折期,从而逐渐回归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低层次教育。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尽快搭建起完善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更多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学校,让中职生真正做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

  记者手记

  改变命运,职业教育也可以

  有哪些东西会伴随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且紧密关乎我们的幸福感?答案有两个:家庭和工作。

  工作与职业关乎人生幸福。但多年来,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有些偏门。尽管早有《职业教育法》,多地职教经费却难以做到持续、均衡和足额地拨付;尽管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中职教育对改变孩子乃至家庭命运有着实际意义,但在不少人的眼里,读中职的孩子就是差生,是失败者,遑论自我实现与幸福感?

  一边是已持续数年的史上最难大学生就业季,一边是中职毕业生行情见长和招工难、缺技师,如此荒诞的情形最终让我们迎来了职业教育命运的转折——不久前,教育部宣布分类高考,让包括中职生在内的技能型人才不再非得和学术型人才一样拼知识记忆和解难题水平,而是有了自己的上升通道。经济转型时代的中国发展,不仅需要有几个领军人物,更应该倚重的是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同样也可以。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应该实实在在地存在。社会观念的偏见与轻忽、人才培养的单一和偏执,真的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 

 


今年东莞市职业院校学生在省中职技能竞赛中获得75个奖项, 被省组委会称为“东莞井喷现象”。(资料图片)


  5月12日,记者从东莞市教育局获悉,六部委联合推出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评选公布,东莞市教育局成广东省唯一获奖先进单位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
 
  据了解,2009年~2013年期间,东莞市政府共投入42.36亿元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4年投42.36亿
 
  据了解,东莞市从2007年启动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财政投入约30亿元,2013年已基本全面完成。本轮调整共新建了4所,扩建了5所中职学校。2009年~2013年期间,市政府共投入42.36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其中2013年就达13.64亿元。据了解,东莞职教城项目投资规模达20亿元;中职学校购置专业实训设备2011~2013年市财政投入超过3000万;公办中职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每年约投入1.3亿元。此外,从2014年起,连续5年,每年将安排3000万元用于全市中职学校购置骨干专业设施设备。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靖波表示,教育局已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对公办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统一以“东莞市+行业(或专业)+学校”的格式进行命名。专业调整拟用三年完成,把11所公办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由47个调整为56个,规划在校生总数由现在的2.9万人增加到4.2万人。
 
  据统计,截至2014年5月6 日,高职院校3所,在建3所;中职学校共25所(含技工学校3所)。 全市中职学校的在职教师共3117人。2013年毕业的中职学生共17259人,就业2579人,升学4456人,共17035人,就业升学率为98.7%。
 
  期待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东莞市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东莞2014年职业学校招生中,公办中职院校与民办中职院校的比例约为1:1。但同时,东莞部分民办职业院校正遭遇招生、就业、运营等一些列问题。对此杨靖波分析称,起步晚、办学条件不完善、运营成本过高以及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育局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东莞需要有更多大企业通过注资、参股等多种形式,为民办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杨靖波说。
 
  杨靖波认为,东莞中职教育今后将以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专业学科,下半年将推出动态调整政策,以平衡企业需求与中职院校专业的匹配程度,实时引导中职学校贴近市场运营。
 
  实现中高职连贯培养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市各企业在用工需求上跨越较大,既需要一线的技术工人,同时对尖端人才也十分渴求。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提升,需要上下融通、自成系列的教育体系,实现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等贯通式教育。
 
  “目前东莞理工学校一方面与本土技术院校合作,提供中高职融通的教育培训课程,同时也走出国门,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尝试中高职连贯国际化培养。”巫云说。
 
  
    近年来,徐水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稳妥就业为保障,推进职教步入发展“快车道”。

  该县把打造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教第一目标,不断提升优化职教软硬环境。2013年该县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校,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专业被评为省级骨干专业;计算机网页设计专业在全省200多所中职学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勇夺团体一等奖,43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

    该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大王店园区长城项目,重点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品牌专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实施“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战略,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专业和课程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共建等合作方式,为职教中心引入多家科技型企业,实现课程建设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效果显著。

  该县还制定面向京津和本地科技型企业就业方案。目前,县职教中心已与京津地区的五洲、联想、三星和本地长城、巨力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就业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 

 ——内地新疆中职班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今年6月,内地新疆中职班将迎来首批毕业生,共有2196名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和新疆的规定,毕业生既可在内地参加高考,也可回疆参加高考或参加面向中职学生的“三校高职”考试,还可以就地就业,或者回新疆就业。

    ■本报记者 蒋夫尔

    2011年,中央决定启动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当年,即开始在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9个内地省市的33所职业院校办班,招收了3300名新疆籍中职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新疆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3年过去了,在内地院校的努力培养和呵护下,今年6月,内地新疆中职班将迎来首批毕业生。3年来,内地职业院校共招收新疆学生9900人,为了培养他们成才,付出了很多心血,用心用情,为新疆培养技能人才。

    “内地新疆中职班改变了我的命运”

    “作为一名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我深感幸福和自豪,党的民族政策,使我这样的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学生,有了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3年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技能,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5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学生阿卜都喀哈尔·马木提对记者说。

    阿卜都喀哈尔·马木提,维吾尔族,家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农场,父母都是农民,家庭贫困。2011年,初中毕业的他没有考上高中,大学梦就此破灭了。正在这时,他遇到了国家启动内地新疆中职班惠民政策。“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最终被录取到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机械加工专业。”

    “到学校一看,才知道这是一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条件非常好,学校对我们新疆籍的学生非常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阿卜都喀哈尔·马木提对记者说,“经过3年的学习,我学到了专业的技能,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我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枣庄市‘三好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了枣庄市一等奖和山东省三等奖,我还被授予‘枣庄市技术能手’光荣称号。”

    说到这些,阿卜都喀哈尔·马木提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之情。“内地新疆中职班改变了我的命运。要不然,我可能还在农场里种地呢。”他说,“我要用所学的技能,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和阿卜都喀哈尔·马木提一样,截至目前,已有近万名新疆各族学生享受到了这项优惠政策,他们分布在全国27个城市的33所职业院校学习各项职业技能。

    “创新育人模式,用心培养新疆学生”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是承担内地新疆中职班的全国33所职业院校中的一所,该校校长陈金国说:“为了培养好新疆学生,我们创新育人模式,用心培养新疆学生,让他们不仅学到技能,还教会他们做人。”

    结合内地新疆中职班实际,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了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联动,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虽然学生在上海读书,但陈金国把实践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放在了新疆。

    学校的汽修专业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新疆广汇集团结合企业用人要求,构建“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学校培养”相结合的广汇集团订单委托培养模式;房地产专业则与新疆喀什房地产协会、喀什家和兴房产公司合作,构建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陈金国说,类似的模式还有很多,通过模式的创新,满足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此外,学校还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实施“双师带徒”模式,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这一双师带徒的方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37名新疆学生获得了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97%。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33所职业院校中,各学校均针对新疆学生实际,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采用师傅带徒弟,以及顶岗实训、工学交替等办法,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在技能方面能够做到满足生产实际需要,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利用所学技术就业,使家庭脱贫致富。

    “学生成了企业的‘香饽饽’”

    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努尔伊力在新疆一家汽车修理公司实习,由于表现出色,连续几个月实习工资达到5700元,这个实习工资水平在上海当地汽修行业也是不多见的。如今,他已与实习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努尔伊力告诉记者:“实习期间就能拿这么多工资,父母很高兴,邻居们都羡慕我。这样下去,两三年我们家就能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学校,纷纷把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把就业思维前置,提前为学生做就业规划,在了解了学生的就业意愿后,再根据实际进行“查漏补缺”,技能不到位的,进行专门培训;综合素质缺失的,进行专门提高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新疆学生就业找思路,寻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果。

    记者了解到,全国33所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学校中,今年共有2196名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毕业。根据统计,这些毕业生中,共有922名毕业生报名升学,其中111人报名在内地升学,811人报名在疆内升学。根据教育部和新疆的规定,毕业生既可在内地参加高考,也可回疆参加高考或参加面向中职学生的“三校高职”考试,还可以就地就业,或者回新疆就业。

    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买买提·尼亚孜说:“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有关部门,以及学校老师,都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前途考虑,都在关心着我们,这让我们十分感动。怀抱着感恩之心,我们要自强不息,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答培育之恩。”

 

让在职员工接受中职教育,既可以为社会提供技能人才,又可为深圳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鲁力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孙颖)深圳将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着重于提升在职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水平,推行初中及以下学历在职劳动力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学校教育),力争到2020年,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下降20%左右。中职教育经费按8:1:1分别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每年人均政府补贴最高达2400元。

  深圳市教育局等单位昨日举行“全民素质提升计划”试点工作启动仪式。该计划将在龙岗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行。据悉,2014年将在龙岗区境内招收1.5万名在职劳动者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收4000名在职劳动者接受成人大专学历教育。

  力争2020年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下降20%

  对于为何要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在职劳动力整体学历和技能水平偏低,这与深圳的城市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多人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关于提高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建议或提案。2012年以来,市教育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调研论证,向市政府建议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

  据介绍,全民素质提升计划着重于提升在职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全民素质。根据计划,将重点推进18-35周岁在职劳动者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初中及以下学历在职劳动力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学校教育),力争到2020年,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下降20%左右,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鼓励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或高中学历的在职劳动者,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等级或学历层次,力争到2020年,拥有大专学历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在职劳动者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个百分点,使深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及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30%以上。

  试点探索职教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认

  对于为何选择在龙岗开展上述计划试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市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行。龙岗是是个产业大区,产业工人200多万,在职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较高,亟待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据介绍,2014年将在龙岗区境内招收1.5万名在职劳动者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收4000名在职劳动者接受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完成4000名在职劳动者参加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招生对象均为18-35周岁在龙岗区就业的在职劳动者、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与用人单位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交深圳市社会保险(放心保)费。

  根据问卷调查及龙岗产业需求,开设数控技术应用、办公文秘、工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应用、商务英语、中西餐烹饪、电子商务、汽车维修等十个中职专业。

  深圳将建立“中职教育学分银行”,主要通过学科考试和技能等级证书即可获得学分。“通过试点,探索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换互认,构建中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相互融通的"立交桥",解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两张皮"问题,为全市乃至全国探路。”上述负责人说。

  每年人均政府补贴最高达2400元

  据了解,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其中中职教育经费按8:1:1分别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承担,每年人均政府补贴最高达2400元,用人单位要按要求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学员的学习费用。

  为调动在职劳动者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的积极性,减轻学员先行缴纳学费毕业后再申请补贴的经济负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借鉴深圳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办法并进行优化,对完成中职相应学分和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学员及时兑现相应政府补贴。

    本报讯 (记者 刘静 通讯员孙媚 王红) 5月8日上午,胶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年会在职教中心举行。

  据了解,此次胶州职业教育集团年会上,胶州市职教集团理事长、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于德水做了职教集团工作报告。青岛三星精锻齿轮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尔(600690,股吧)(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作为集团会员单位代表先后发言。

  据胶州职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职教集团年会上,职教中心与山东优客、通用五菱汽车、喜来登酒店等13家企业进行了签约,决定联合设立20个冠名培养班。
    本报贵阳5月12日电 (记者汪志球)9日至11日,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毕业生招聘会在清镇市职教城同时举办,该创新形式深受企业和学生欢迎,学生现场展示技能,企业现场考察观摩。共200余所职业院校2700名学生参赛,80余家企业拟招聘2000余个岗位。

  贵州现有高等职业院校24所,高职在校生14万人。中职学校262所,在校生60余万人。学科专业设置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一批服务白酒、医药卫生、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201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8%。

  目前,贵州正重点建设清镇职教城,打造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示范区。目前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创历史最高,完成中职招生30.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62.2%提高到68%。

今年以来,全市职业教育高举现代化大旗,求真务实,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积极促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抓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月召开,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出席会议,并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有高的视野和境界,正确定位,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二要实施好的策略与举措,顺应“综合、上移、多元”的发展趋势,拓宽办学思路,拓展办学功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三是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政策保障,尤其是经费保障,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4月,召开推进教育现代化有关工作部署会,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对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认真摸清底数,找出薄弱环节,制定序时目标,落实工作举措,把涉及职教部门的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透。 

抓能力建设。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在刚刚结束的省技能大赛中,参赛师生共斩获金牌29枚,比去年增长38%。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在全市职业学校开展德育“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各职业学校围绕“8有”要求(有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工作体系、创建措施、氛围渗透、成果展示、科研提升、师生认同)积极创建德育品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密切教学与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使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最新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要求。以专业标准化建设为龙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创建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1个,力争新创建6个以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抓教育质量。加强我市职业教育教科研组织建设,健全教科研网络,调整、充实、完善了21个组别的中心组建设,推动全市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同时,还对职业学校每年的招生情况、技能大赛、对口单招、教科研、省级项目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和综合排名。通过“名师工作室”创建、教学成果奖培育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底蕴深厚、引领性强的职教教师队伍。 

抓改革创新。从招生、教学、师资、经费投入、就业等方面,构建专业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对其中陈旧落后的、不符合产业需求的、重复性较大的30个专业停止招生,淘汰率达7.81%。从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积极推进中高等职教衔接体系建设。今年,我市9所中职校与6所高职院合作申报37个高职专业的省级衔接试点项目,3所中职校与6所应用型本科合作申报8个本科专业省级衔接试点项目,同时有5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14个企业以10项课题的形式联合开发衔接课程体系。 

抓发展提升。认真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南通中专、如东中专通过了申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的现场考察,海门中专申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的材料已经上报。进一步推进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如皋中专已经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省级验收,海门中专也较好地达到了中期序时目标,顺利转入下一阶段建设。

 

为贯彻落实“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潍坊职业学院近期在二级学院中组织成立各种专业社团,以促进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名校建设。

成立的各种专业社团由在校的高职学生自愿组成,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以专业技术研讨、发明制作、技能训练、校企活动等为内容开展活动。按照《潍坊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各专业社团由学院教务处负责审批和考核,日常工作由各二级学院统一负责。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性质选聘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活动,指导学生做好社团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参与学生课外培训和与企业对接等活动的指导。

各专业社团以走入合作企业开展调研等形式,使专业社团真正成为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了解企业文化、提前介入社会的重要平台,助推学生专业观念、职业意识等养成,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社团。 

    9日上午,省教育厅检查组来讷河市,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副市长孔凡纯陪同检查并向检查组介绍了讷河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发展需求。2013年,讷河市被确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并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国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一年来,讷河市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涉农品牌,创建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职教中心建设了计算机、数控等五大实训基地,新建8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更新农艺实训设备,在就业安置上,大力实施“双进工程”,与港进集团、恒阳食品等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9%,每年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300多名。几年来,学校共培养7000多名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毕业生,满足了农业发展需求。

  检查组希望讷河市再接再励,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使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有创新有特色,做到夯实基础,强化服务,让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振兴市域经济的“人才库”。

 上海推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


一体化设计“3+4”培养方案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从今年9月起,上海将推行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学生接受3年中职教育后,直接升入应用型本科大学,4年后完成学业,可获得本科学历。

  首批试点总共招生120人,有3所中职学校和2所大学参与,分别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记者了解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3+4”中职本科贯通实现七年一体化培养,大学将关注中职学生的培养过程。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衢州职教释放“三大红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月嫂培训班。(资料图片)

  衢州职业教育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释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有着“烂柯”传说的浙江省衢州市是围棋文化的发源地,烂柯山更有“围棋仙地”的美誉。眼下,这个地处浙江西部,紧邻安徽、江西、福建的地级市,正在下一盘通过深化职教改革助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棋局。

  在这一大棋局中,衢州职业教育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释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衢州市,深入全市所有6个县(市、区)的重点职业院校和企业,切身体验这里的职业教育在释放三大“红利”的同时,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创新社会培训模式,发挥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对刑满释放人员、退役士兵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从而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

  高墙外细雨绵绵,高墙内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内,衢州中专服装专业教师方红云,正在给服刑人员上服装设计课。讲台上,方红云认真讲解;讲台下,服刑人员听得聚精会神。这是4月23日下午,记者在浙江省第三监狱采访时目睹的场景。

  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徐朝金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衢州市就开始面向监狱服刑人员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衢州中专、衢州工程技术学校、衢江区职业中专、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与浙江省三监、省一监、十里丰监狱、十里坪监狱合作,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

  培训主要分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两部分,其中,技能培训以计算机、服装缝纫、电子电工等为主,文化课学习主要是语文、数学、社会科学、法律基础等4门课,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方式进行,学员技能、文化课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成人职业高中证书。

  目前,衢州市共有7656名监狱服刑人员取得“双证制”证书,另有3000名服刑人员正在参加培训。

  “双证制”培训的效果开始显现。一名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通过培训,顺利拿到中级技能证书。出狱后,他很快开办了一家箱包加工厂,并与意大利合作从事高档箱包生产,目前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还吸纳了3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不久前,司法部决定把衢州面向监狱服刑人员的“双证制”教育培训经验向全国监狱系统推广。

  退役士兵因缺乏技能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对此,衢州市早在2002年就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几年的探索,衢州已基本实现退役士兵“退伍即入学、毕业即就业”。近3年来,衢州市职业院校共完成培训退役士兵1970人,首次就业率达92%。

  受过培训的退役人员深受企业欢迎,衢州“红五环”集团副总经理蒋建江对记者说:“退役士兵守纪律、身体好,经过技能培训后,公司很愿意录用,这几年公司先后录用了150多名退役士兵。”

  无论是服刑人员,还是退役士兵,对他们的培训,目的是促就业,其实质是优化配置劳动力。徐朝金说,更深层次体现衢州市职教社会培训功能的,还是几年前就实施的“三长一嫂”(店长、厨师长、家庭农场长和月嫂)和大规模新农民技能培训。

  吴玉霞是衢州市郊区农村的一名农村妇女,2013年3月,她在市妇联报名后,来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月嫂培训班。培训期间,她学到了不少婴儿护理、衣物保洁、产妇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她的月工资也从培训前的3000元增加到6500元。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告诉记者,社会培训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学院培训的家政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全面提高,在劳务市场上很受欢迎,“不少人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月收入大多在七八千元。”

  目前,经过衢州市职业院校培训的“三长一嫂”服务员月均收入达3500元,其中月嫂达6000元,有的甚至上万元。

  早些年,衢州市曾开展过“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曾被誉为“新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衢州市将农民培训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

  农民培训成效如何?记者拿到一组统计数据:仅2013年,衢州市职业院校面向各类社会人员开展培训就达4.2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2万人,年劳务创收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24元,同比增长11.3%。

  素有“四省通衢”之称的衢州,是连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早在2008年10月,衢州市就提出建设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战略目标,并于2011年4月印发了一个四年专项行动规划。按照规划,衢州市提出,到2015年,全市争取年培训人数10万人,其中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4万人以上,获职业资格证书3.3万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衢州市委书记陈新说,职业教育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打响衢州职教品牌,为衢州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不断创造人才“红利”。

  释放服务地方产业“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职业院校通过组建省市级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为本地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开展特色培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红利”。

  风动机械是衢州的重点产业之一,为了服务这一产业发展,衢州市先后依托职业院校组建了6个省市级产学研联合体;同时,还建立了200人规模的技术服务队,先后为本地小微企业解决300多项技术难题,被当地媒体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保姆”。

  记者走进衢州中专机械数控实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大车间。校长张玉琴对记者说:“正是依托这个基地,由我校牵头联合成立了由3所职校、7家企业组成的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同时还建立了全市首支技术服务队。”

  学校的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成立后,先后为本地的中小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红五环”公司是衢州一家大型的风动机械生产企业,这家企业曾经想要革新凿岩机内的一个阀柜、阀套的生产工艺。然而,企业自身力量有限,于是便向学校联合体求助。

  在接到求助之后,衢州中专的教师承揽下了这个难题。经过近半年的试验,终于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这一革新也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该零件的手工生产现状,生产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是衢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学院在参加产学研联合体的同时,还成立了9个技术研究所,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2013年9月,衢州职院茶叶机械研究所成立当天,他们就得到了第一个项目——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提供茶叶机械研发技术服务支持。

  上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订单过于集中、生产时间仓促、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等问题。衢州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贤说,企业把这些问题摊出来后,学校相关专家经论证,提出了对企业相关技术改进和三维建模方面的方案,得到了上洋公司的认可。

  衢州市在浙江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辖“三县两区一市”中的三县,以农业和小商品生产为主。如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考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试金石”。徐朝金说,从近年来3个县职业学校的表现来看,他们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开化县是衢州市的生态涵养区,县域内山多水美风景好,一家一户的“农家乐”旅游是县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开化县职教中心在县餐饮协会的帮助下,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家大厨”培训项目,先后开发了“开化土菜”28道。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已在17个乡镇办了培训班,总计受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受训的对象主要是从业人员、拟从事该行业的富余劳动力及农村中的家庭妇女。”开化县职教中心校长施卫说。

  近两年,龙游县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点产业。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职校,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培训。“仅2013年,我们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期,共培训335人;今年,学校开展培训4期,共计215人,目前已经完成3期。”龙游职校校长周华对记者说。

  电商培训引来不少零售业主。龙游县交易城一位姓雷的女老板说,自己早就想在淘宝上开网店了,就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学习,“听说县职校办了培训班,我们这一排的业主都过来报名了”。

  “职业教育要坚持市场化和服务本地导向,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熟练工人和技能型人才。”衢州市市长沈仁康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对助推衢州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是教育事业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发展前景广阔。

  “康师傅和统一的桶面,其面碗90%采用我们的淋膜纸。”浙江五星纸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忠收掰着指头列举他们的客户:香飘飘、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近年来,衢州市全力打造“全国特种纸基地”。如今,衢州特种纸规模以上企业有53家,年产值达到147亿元。

  统计显示,衢州市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特种纸、氟硅新材料、矿山机械、金属制品等八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板块。全市现拥有44家制造业国内市场冠军企业,年产值均超过5000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2013年,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值108.76亿元,同比增长11.8%;新产品产值270.52亿元,同比增长18.7%,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5%,其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通过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全市统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破部门办学行政隶属关系,大胆探索民办职校股份制和中高职衔接改革,激发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衢州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将社会培训做得那样红火、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做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几年来衢州市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结果。

  由于体制和利益的关系,长期以来,衢州市各个部门都有相关线上的社会培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拆除行政部门既得利益的“围墙”,优化整合资源,2010年7月,衢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农办、人社、妇联、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训管理办法》,并制定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农办保证培训经费,协调指导;人社部门指导培训课程设置,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等;妇联负责学员筛选、课程安排、实习操作、星级评定等;教育局则主要承担教学和师资培训任务等。”主管教育的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说。

  几年前,衢州市所属的十几所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其专业布局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也不紧密,导致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其结果便是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为此,从2010年开始,衢州市加大市级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力度,先后进行了四轮大的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引导学校紧贴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规划发展趋势,及时进行专业结构布局调整,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已从250多个减少到116个,专业布局的市内学校单设比占六成,‘一校一品’和专业群建设同步推进。”主管职教的衢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童建中说。同时,衢州市还打破传统的县域中职招生壁垒,实施跨区域招生,各县(市、区)省级示范性专业可相互开放招生。

  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采访时,校长朱云福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两所隶属不同部门的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故事。

  原来,合并前隶属于市交通运输局的市交通中专占地面积200亩,拥有60个标准教室,有独立的实训室40多间,而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在校生仅1000人。与此同时,隶属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着3000余在校生的市技工学校,其校园面积却不到50亩。

  一个场地充裕,一个生源不愁,两家如果合并,资源互补,双方就能同时破解制约各自发展的“瓶颈”。于是,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2010年9月8日,两校合并组建的“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终于挂牌成立。

  合并后的市工程技术学校实行政府主办,教育、人社、交通三部门共建的新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合力办学。朱云福兴奋地对记者说:“学校二期工程完工后,校园面积将达到400亩,在校生达6000人,再加上合并后市里增加了教师的编制,学校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打破部门办学格局,通过学校合并破解发展难题,体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发展职教的坚强决心。然而,更能体现衢州市深化职教改革勇气的则是,通过合格评估引导民办职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化中高职衔接改革等。

  江山职教中心是一所由原国家大型企业江山水泥厂全额投资创办的中职学校。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成立虎山集团,学校也面临转型的选择。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评估后,衢州市批准了学校的改制申请。2010年5月,学校进行改制,企业出让部分股份给学校主要负责人,由原虎山集团和学校主要领导作为股东合作办学,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形式,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赵筱红告诉记者,实行股份制后,学校在平稳中不断发展,股份制办学的优势不断凸显。

  通过扶持、整合、转型、关停等体制改革,引导民办职校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办学机制,衢州市的中职学校也由2010年初的20多所整合到如今的12所,其中省级以上示范职校10所。

  作为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衢州市打破学校学制束缚,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满足了中职学生深造提升需求;鼓励“五年制”职业教育,全市进行五年制教育招生学校达到83%;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共有6所骨干中职学校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招生、实训、课程设置、教师使用等方面实行中高职院校衔接。

  “2013年秋季,全市中职学校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学生达到1668人,预计到2015年秋季,将有超过40%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继续深造。”徐朝金说。

  在深化职教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衢州职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职教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了“企业介入、学校深入、专家引入”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目前,衢州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已联合开办了“开山学院”、“红五环班”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院),并开展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牵引,打破职业教育的县域壁垒、部门壁垒、校际壁垒,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是新时期衢州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有专家感慨,目前,正当全国上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之时,衢州职教却已在促进群众增收、加快企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服务地方经济 职教生机无限

  本报评论员

  浙江省衢州市发挥职教优势,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全方位开展社会培训,积极主动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充分释放职教改革的“红利”。衢州职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只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机无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社会培训上下功夫。职业院校的校长们一定要认识到,像服刑人员、退役士兵和城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是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好这个群体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之举。正是因为在社会培训中的成就,衢州职教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青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上下功夫。眼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政府的头号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职业教育如果能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重要性一点不比多输送几个毕业生小。衢州市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成立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做法,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企业的支持,也促进了自身发展,一举多得。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深化改革。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所属的职业院没有一定的实力,何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政府要有大力发展职教的战略远见,要加大对职教发展的统筹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衢州市统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通过深化改革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文章,才能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