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教育盛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了新的系统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了教育对于党的长期执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意义,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体现了鲜明问题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特别是针对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如何增强教育服务创新能力、如何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如何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如何提高教师待遇、如何保障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就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基础教育是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是学龄最长的教育,是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息息相关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被看作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教育的满意度。可以说,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建设基础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基础教育是关键,也是重中之重。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以及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既是针对教育全局讲的,同时对基础教育也是适用的。对基础教育战线而言,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政治上全面把握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我国能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能否有效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执政挑战,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能否成功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在人才、科技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面临的现实风险,以及在科技、人才等领域存在的重大“短板”,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政治上全面把握这次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准确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明确大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第二,牢牢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特别关注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反复强调的。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对基础教育而言,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方式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把好教材的意识形态关。要着力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中小学校党的领导体制,切实抓好中小学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第三,着力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人才培养是教育的中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核心。长期以来,我们将很多的财力精力用于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基本都已达到了世界中上水平,当前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不够高,学生片面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此,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提高育人质量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真抓狠抓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到基础教育领域,要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教研工作,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要着力改善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选择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健全条件保障机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劳动教育能够真正开展起来。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各地各校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提高考试命题水平,改进录取方式,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坚持疏堵结合,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盲目性功利性,坚决遏制“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等不良倾向,切实将学生从校外培训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要针对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发各种学习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先向育人环节倾斜,不断改善育人条件。要着力加强校长培养培训,大力提高校长素质,着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第四,始终将促进公平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举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大力发展面向所有孩子的教育。基础教育属公共产品,义务教育还是基本公共产品,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要将公平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多年来,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总体上看,我国发展十分不平衡,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对促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特别是针对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具体到基础教育,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确保全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要持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部分县(市、区)实现优质均衡。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多措并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全力实施高中攻坚,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促进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教育。针对随迁子女,在落实“两为主”、保证“有学上”的基础上,要推动改善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融入学校、融入城市。针对留守儿童,要推动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群策群力的关爱服务体系,不仅注重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针对残疾儿童,要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增加他们的教育机会,尊重特殊教育孩子的个体差异,探索形式多样的特殊教育模式,促进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入。要千方百计办好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让公办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主体,确保普通家庭子女在公办学校体系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
第五,不断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想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激发教育的内生动力。对此,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到基础教育,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督导顶层设计,加强教育督导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创新督导方式方法,突出督导重点,让督导“长牙齿”,把教育督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设法为广大中小学松绑,在人财物等方面适当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确保学校能够真正为自身办学行为负责,减少对中小学的各类检查评估,让学校的功能强大起来,把该办的事情办好,提高学校教育的含金量。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合理引导家长的教育选择,着力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向而行,形成育人的合力。要结合我国实际,注重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展广大校长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强基础教育领域行风建设,对教师课上不全讲、收费补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加大打击惩处力度,形成震慑,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第六,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关键在落实。实践证明,贯彻落实工作只有落到基层,落到学校,落到实践,真正影响到师生,才能见到实效。针对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要逐一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指导督促方方面面将更多精力用于推动贯彻落实。对各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情况,要组织开展调研和督查,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分类支持,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加强评估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完善。总之,要对贯彻落实工作一盯到底,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9月27日,江门市技师学院书记王戟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德诺浩—广汽新能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广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正式落户广东江门市。
在珠三角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的今天,越来越多校企选择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来满足人才需求。记者了解到,包括人才培训基地合作、企业办在学校里等模式已逐渐兴起。
产业越升级技工越难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就业人口总量7.76亿,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6.2%,高级技工占比仅为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半,缺口高达1000多万人。
而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情况更加明显。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秘书长郭爱东表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产业工人的要求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技能人才受到企业“追捧”,经常出现多家单位争抢一人的状况。但同时,供不应求成为这几年广东劳动力市场的常态,有企业开出万元月薪,招聘仍然不理想。他分析,当前广东现有技工人才队伍在结构上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特征,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青年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
“当单个数控机床车间用工量是204人时,我们感觉很容易招人,但当升级为智能制造车间后,用工量降为33个人,我们却发现招人很困难。”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道出了广东产业升级转型后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之渴。甚至有企业直言,当前的技能型人才的“用工荒”已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在郭爱东看来,解决技能型人才缺口问题要从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如针对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技能型人才需求,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以及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等均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在培育人才上有相对的滞后性。王戟表示,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更重视通用知识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对于企业岗位的个性化需求不一定能契合,还需要进行岗位培训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如何降低这种滞后性?对此,广东不少职业学校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多举措破解人才短缺问题。
走进江门市技师学院的中德诺浩汽车学院,记者见到包括大众、宝马、丰田及广汽新能源汽车等多种品牌车辆停在学院的汽车工程系,学院的学生围着多型汽车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电气系统进行实际操作。广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也落户于此。在相关企业的协助下,汽车工程系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完全模拟4S店、汽车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接受通用性知识培训的同时,也更多地融合了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记者了解到,类似职教模式在广东各地逐渐铺开,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今年也和固高科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搭建模拟真实机器人生产线场景对学生进行培训。
除了模拟真实工位环境进行培训,还有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参与人才培养。
“我们的公司就建设在学校里!”位于江门的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强对记者说。据了解,2016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在位于江门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校园内建立,校方提供大量有理论功底的学生,企业指导培训学生成长为合格技工。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教授龚自康介绍:“学生早上上课学理论,下午进车间。南大机器人的技工一人带5至6名学生。学生在进来的第一年只学不做,第二年跟岗实习,第三年在技术成熟时就可以一人负责一个岗位。这样企业获得了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学生也可以在生产中得到岗位锻炼。”
这种相辅相成的模式,让南大机器人获得了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高技术专业人才,而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学生的技术水平也能够满足先进制造业岗位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里一个人能够管起一条自动化生产线!”龚自康自豪地说。
近日获悉,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DIT班(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安四海完成了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为期2年的本科学习,顺利毕业并被授予该院最高的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同时,他获得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杜伦大学等8所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
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走出国门,赴国外知名高校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呢?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得益于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合作开办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3年,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成绩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唐工院专科毕业证书和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副学士学位证书,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赴爱尔兰继续攻读本科学士学位。安四海就是唐工院首批赴爱尔兰攻读学士学位的高职生之一。
另一方面,任何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在唐工院学习的三年,安四海大部门时间都是在教室、实训基地度过的,与中外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认真训练专业技能,补足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不足。他的勤学苦练和辛劳付出,成就了其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攻读学士学位,2年的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的努力学习,为其今年再次步入更好的国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平台铺就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阶梯,一个人不懈的努力成为攀登的力量,成就了一个“传奇”的高职大学生,他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我国高职教育持续改革、创新发展的成果。
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共商、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沿线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第三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将于2018年12月3日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现将论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竭诚邀请您莅临参会。
一、会议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承办单位: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
宁波市“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基地
支持单位: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职教论坛》杂志社
协办单位:“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三、时间地点和会议语言
报到时间:2018年12月2日
会议时间:2018年12月3日全天会议,4日离会。
会议地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盟大厦(宁波市北仑区新大路1069号)
会议语言:中英双语(同声传译)
四、会议议题
1. 发布《“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南亚卷》
2. “一带一路”倡议与产教协同“走出去”
3. “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4. 其他与“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和政策相关议题
五、参会人员
“一带一路”沿线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教育部官员、职业教育机构领导、专家学者,国内知名报刊社领导和编辑,国内高职院校领导、专家学者,“走出去”企业代表等。
六、会议报名和论文提交
报名和论文提交截至时间:2018年11月20日
报名回执、提交论文请发送至:nzygjs@126.com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参会人员差旅、住宿费自理。
七、会议资料
会议将提供多项“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最新资料,包括《“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蓝皮书·南亚卷》,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等。
八、会务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亚西 张振
联系电话:0574-86891553 17815939989 18367450828
传 真:0574-86891951
敬请关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会务信息。
教技厅函〔2018〕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部署,我部决定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按照“普及应用、融合创新、示范推广”的原则,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使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新增1000万个,通过多种形式的应用活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和创新发展,并引导师生科学合理使用。推荐遴选40个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200所优秀学校,示范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引导各地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推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实现“一人一空间”。
二、活动范围
2018年活动范围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为主。
三、活动内容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制定2—3年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施方案,根据各地应用基础和条件,采取区域整体推进方式,将本地所有地市或区县分年度纳入实施方案,每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的区域不少于3个。2018年度活动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空间、深化应用、优秀推荐、示范推广。
(一)建设空间
1.明确平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技〔2017〕7号)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教技〔2018〕4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定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机制,原则上认定1个“人人通”平台,且平台应接入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完善空间功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推动整合“人人通”平台的资源、数据、服务,完善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优化集成的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等功能。
3.开通空间。确保区域内所有学校开通机构空间,学校所有教师和适龄学生开通个人空间。各地根据应用需要,鼓励建设名师、家长等多种类型个人空间,以及区域、班级、社团等多种类型机构空间。
(二)深化应用
各地各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网络学习空间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
1.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优化资源供给,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2.支持教师备课、教学活动组织、作业指导、辅导答疑、学情分析、网络研修等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支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等为抓手,丰富空间应用内容,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3.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学情况查询、师生素质拓展,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4.着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应用,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适应性教学服务,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5.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科学合理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
(三)优秀推荐
采取区域和学校自主申报、逐级推荐、教育部评选的方式,推荐遴选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主要工作包括地市推荐、省级遴选、部级评选。
1.地市推荐。针对各地纳入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推进的地市或区县,由地市制定本地区的推荐遴选工作方案,组织所属区域和学校自主申报,地市对符合条件的材料予以推荐。原则上,地市推荐优秀学校不超过10所,区县推荐优秀学校不超过5所。
2.省级遴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遴选工作方案,对地市推荐的材料进行评审,遴选本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原则上每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优秀区域不超过3个、优秀学校不超过15所。
3.部级择优。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荐材料进行综合评选、现场答辩,对部分区域实地抽查,确定2018年度40个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200所优秀学校。
(四)示范推广
教育部通过召开推进会、发布年度报告、出版案例集、组织专题培训、进行网络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交流、推广区域和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成果和经验,引领各地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各地要用好优秀区域和学校案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交流组织推进经验,推广有效应用模式。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1.建立工作联系。2018年10月19日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活动工作联系表(附件1)发至联系人电子邮箱,建立工作联系。
2.报送实施方案。2018年11月15日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施方案(附件2),报送至中央电化教育馆联系人电子邮箱。教育部指导各地做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据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定期检查,通报进度,抽查指导工作推进情况。
(二)推进应用阶段
1.区域活动推进。2018年11月至12月,各地按照实施方案督促各区域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教育部将派专家组开展调研,指导活动推进,发现并解决突出问题。
2.优秀推荐遴选。2018年11月至12月,各地参照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评价指标(附件3、附件4),进行逐级推荐。2018年11月30日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学校推荐表及信息汇总表(附件5、附件6)发至中央电化教育馆联系人电子邮箱。2018年12月30日前,教育部将组织专家通过审阅材料、现场答辩、实地抽查等方式,综合评定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名单。
(三)示范应用阶段
2019年1月至5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交流活动,宣传典型,推广经验。
五、活动要求
1.教育部科技司负责活动的总体统筹、组织协调,中央电教馆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通过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强化过程管理与反馈,促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制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施方案,督促各地落实应用普及相关工作,促进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落实开展活动所需各项经费;做好活动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区域和学校的示范作用,营造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氛围。
3.各地要高度重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工作,将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抓手,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其他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有效载体,统筹整体推进。
4.活动的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要深入总结提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要求,不断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服务模式的变革,为支撑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切实方案和有效路径。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教育部科技司:任昌山
电话:010-66097208
2.中央电化教育馆:雍文静、刘峰
电话:010-66490959,010-66490215
电子邮箱: yongwj@moe.edu.cn
附件:
1.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省级工作联系表
2.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省级实施方案
3.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区域评价指标
4.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评价指标
5.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学校推荐表
6.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学校推荐汇总信息表
教育部办公厅
2018年10月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5日在厦门大学出席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参加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体同学的亲切问候。
孙春兰指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国“双创”活动周的重要活动。本届赛事265万学生参赛、创历史新高,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600多支团队同台竞技,1000多家企业和投资机构支持参与大赛,70万大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她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用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孙春兰强调,各地各部门和高校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顺应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方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用约10年时间,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使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形成高效运作的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学校、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降低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成本。目前,美国是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立法最完善的国家。早在1862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规《莫里尔法案》。此后,美国相继颁布了许多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要法案,比如《哈奇法案》(1887)、《史密斯-莱沃法》(1914)、《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国防教育职业教育法案》(1940)、《职业教育法案》(1946)、《学校与就业机会法》(1994)等。此外,美国各州还针对本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建立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最为典型。在质量保证方面,美国高职教育主要依靠学院自我约束、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的引导(主要表现为鉴定、监督和评估)和国家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评估和引导)。此外,美国还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督导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美国的各种专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到职业教育领域中,从而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美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对学生的择校行为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产生重大影响,一些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公布的职业学校办学调查报告甚至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共同策略,其中以加拿大CBE体系中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课程开发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最为典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实现了多样化。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工读转换制,即把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校学习,一部分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训,按学期或学季转换;二是半工半读制,即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三是劳动实习制,即学生定期到校外企业劳动实习,一般每学年一次;四是顶班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满负荷劳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近年来,改革办学主体和改革教育方式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以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为代表,其实质是一种变“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为“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改革模式;后者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澳大利亚的“TAFE”为代表,其实质是一种“以学校办学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改革模式。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模式,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都是共同特征,目的在于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目前,工学交替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通常采取日释或期释的方式。所谓日释,就是每周1~2天在学校,其余时间在企业;所谓期释,就是每隔若干周在学校与企业间轮换一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学校教学扮演着配合企业培训的角色。学校内部的教学组织方式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如果同一专业的学徒人数足够多,就单独开班教学;二是,如果同一专业的学徒数量不足,就与相关专业的学徒合并成班;三是,如果某大企业的学徒非常多,就为这个企业的学徒单独成班。
形成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一个由公共财政和私营企业共同资助的多元体系,主要由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等组成,其中,企业直接资助是主要经费来源。新加坡政府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按企业工资总额的1%收取,主要用于对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对进入工艺学校的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2万新元,并按每名学生每年800新元的标准为发展基金注资,用于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该社区的税收,约占一半左右,其余部分来自学生学费和州政府的拨款,同时社区内的企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社区学院,企业还通过委托学院培训职工、选送学生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
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它起源于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和核心地位,学校教育居于辅助地位,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企业与职业学校成为两个教育主体,企业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自其应用型学科创立以来,日本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便始终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视为办学的中心任务,并努力寻求和塑造有别于一般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人才类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应用型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实践性、重视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以及注重“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借鉴德国“双元制”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将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项目教学贯穿始终、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以及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
我国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加快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有可操作化的规定。二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牢固树立产学研合作的理念,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三是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设置专业的合作机制,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推进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改革。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形成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二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形成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工学交替模式。三是发挥各级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制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加快形成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
完善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化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导向,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学习之间实现良性对接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既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又有利于推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视觉中国供图
学生卷:您的教师认真负责地教学吗?10316位受访学生中,78.36%认为大部分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制图:魏其濛 张茜)
教师卷:您认为高职教育的根本难点在于?1509位受访教师,73.49%认为是生源素质差,其次是职业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制图:魏其濛 张茜)
“一节课,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睡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看手机;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交头接耳。” 一位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讲述他的调研经历时说:“还没算上逃课不来的”!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本科院校中严查的教师“混教”、学生“混学”的现象,高职院校同样存在,而且是困扰学校的大问题。
“混教”“混学”困扰高职院校
采访中,多位高职院校教师均反映部分教师有“混教”的表现。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黎修良有30多年的教学经历和院校交流经验,他认为,总体而言,这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向好,教风、学风有所改善,但“混教”现象仍然存在。他把“混教”的教师分为三类:“不思进取型”“热衷兼职型”和“消极应付型”。
具体来说,“不思进取型”的教师通常年龄偏大,发生了“天花板效应”,“霸”一门课,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黎修良解释,由于高职教育在近20年来集中发展,不少教师从过去的中专、中职学校一直工作至今。相对于年轻教师,他们的起点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甚至有排斥性。“这类教师的敬业精神还是不错的,但是几十年只教同样的一两门课。现在的课程两三年就更新一次,如果他们不愿意缩减课程,就会影响教学的彻底改革”。
“热衷兼职型”教师也有少数存在,“他们吃禄不奉公,上课打不起精神,但挣外快积极。”其实,教师兼职是黎修良自己也比较困惑的问题:“国家一方面鼓励院校科研人员做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比如我们学校里汽车维修方面的技术专家会去企业诊断难题。但另一方面,有时教师兼职又被巡视组认为违规,所以比较矛盾,到底怎么把握,我们还在探索”。
另外,还有极少数“消极应付型”的教师,“有的是有能力但不得志,消极怠工,影响正常教学;有的是没有本事,也不愿学习,教学照本宣科,纯粹混工资”。
一些受访者认为,出现“混教”现象的原因不仅是部分教师个人的道德能力问题,而是有大背景。黎修良认为,总体上,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师群体中非常敬业的群体,他们既要教学育人,又要钻研专业,还要下企业、做社会服务,指标多、压力大。“我跟一些教师交流,他们觉得自己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宏彬也分析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课务较重,学校对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又有较高的要求,加上做科研写论文升职称的压力,所以对课堂教学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问题不仅出在教师身上,学生“混学”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就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展开的调查中,1509位受访教师,73.49%认为“生源基础差”是高职教育的重大难点。
黎修良把“混学”的学生也归为三类。第一类“享乐族”学生,家里条件好,到了学校不是来读书的,“只要胆子大,一周七天假”,是“替课族”的东家。第二类“无梦族”没什么想法和主见,甘做“享乐族”的跟班,上课也是来睡觉的。还有一类“幻想族”学生,他们想法非常多,但自制力不强,被“读书无用论”洗脑,喜欢钻营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接受采访的其余几位老师也都提到,不少学生课上玩手机、打瞌睡是常见现象。
张宏彬认为,“混学”现象的产生,关键原因在拨款机制和生源。“因为是按人头拨款,学费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如果要求严了,报考的学生会减少,学校的收入就会减少。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在减少、生源素质在下降,对学生的要求不得不降低,这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混课由少数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旷课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此外,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韩志引老师认为,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混学”与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师“混教”相关。比如,有些学校安排理论课,一个大班有80~100名学生,实践课才分成小班。“专业课合堂上课,怎么可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监督、师资培养刻不容缓
谈及督促改善“混教”现象,韩志引提到她所在学校采取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推门听课”。
最近几个学期,学校获知有教师在“机械制造基础”课上不讲专业内容,而是讲自己感兴趣的“思维导图”,就开展了不间断的“推门听课”,即在教师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检查和指导教师上课。
“学院的一把手带着各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授,不提前通知,临时决定,有时间就去推门听课。这种方法听着简单,其实能有效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促进教师素质提升。”韩老师还强调,开展这项工作需要领导有责任心,跟完全部流程。“只有院系领导认真负责地管理教学、教师,一个院系才能管理好,学生才能真正有收获”。
黎修良所在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则在近10年进行了“有效课堂”和“文明课堂”建设,对教师、学生都有严格的考核方式,杜绝学生动用关系蒙混过关。
除了类似“推门听课”“有效课堂”这样的学校监督管理手段,受访者还认为,师资培养刻不容缓。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孟长生则认为,要全面深化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必须将职业类师资培养成一种专门的人才,而不只是一级教育,甚至是一级次生教育。
张宏彬还给出了具体建议:高职院校新进教师除学历要求,应该要有3年或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现在的新进师资从学校到学校,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练型师资太难了”;此外,在职专业教师每3年必须强制性地去企业工程实践半年,及时更新知识,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们用不同手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以适应社会、产业和学生发展的新需求。比如今年,学校发起了新老教师相互扶助的计划。“50岁以上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而年轻教师对新技术、新思维、信息化的运用更灵活。”黎修良介绍,教研室每周会安排半天时间,让新老教师一对一互相学习。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教师比赛,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和实践能力。“每年的上半年是专业技能比赛,比如机械工程方面的汽车维护保养、发动机拆装等;下半年是课程教学比赛,考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教材处理等能力。这样的比赛已经连续进行了3年”。
而针对被调查教师“生源基础差”的吐槽,张宏彬认为,不能用相同的毕业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他看来,对于不同的生源要分类进行培养,是技术型、技术技能型还是技能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分类。“高职院校要明白,现实就是兜底,要从学生的实际来制定合适的方案,让学生在学校实现人生的成长增量”。
除了学校监管、师资培养和师德建设,黎修良还认为,针对教师压力大、成就感低的现状,应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们体面的、有动力去负责教学。
信息化教学成课堂热门教学方法
调查问卷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方式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仍然很高。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40%左右的教师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混学”现象,现在的热门的方法是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问卷中,50.96%的受访教师表示他们在所担任的课程中使用了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这是用95后喜欢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把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之举。”张宏彬说。
他介绍,目前高职教师在课堂上较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是使得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内容更加直观,拓展了教学的时空;另一方面是使用一些课堂教学App来组织课堂教学。此类App可以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发布、出勤签到、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后作业、效果检测等功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韩志引老师就是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者,她所在学校2015年便已经开始启用信息化教学。
学校所用的在线平台上,学生们课前登录预习,查看资料并记下问题,老师则会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平台上的资料也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而不是只使用传统的课本。韩老师认为,课本上的知识是按章节排序的,有时并不适合教学,她会在参考课本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提前,并进行优化、细化。
黎修良也提到了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他介绍,除了课堂上使用的在线平台,学校还采用课堂监控的方式,督促学生提高听课效率。黎修良所在学校的新校区,已经实现了全部教室配备监控,老校区也有部分配备。督导人员能在大数据平台时时看到课堂情况,也可以课后回放;如果发现课堂效率过低,就会及时与授课老师沟通。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张宏彬说:“要改变混学的现象必须先改变混教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真正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进入精准改革与发展的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今年召开了“贯彻十九大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会议。满足社会、企业、学生的合理期待,这是精准改革的落脚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会上提出要解决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在精准改革中实现新跨越。
这里“精准”的涵义应该是指: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服务的、是为当地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怎样与当地的、或行业的产业对接、精准满足产业需求?以及怎么样精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涉及职业院校的专业应该如何设置、建设、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一般只能是在专业目录中去选择开办什么专业,但是如何选择专业则是需要智慧。虽然是否需要开办一个专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至少不能跟风,不能过早、过快地去追新兴专业或热门专业。因为我们必须考虑这些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在你当地有没有需求?如果有需求,那么是制造领域方面的需求,是应用领域方面的需求,还是服务领域方面的需求?有多大的需求规模?
21世纪初,职业院校大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过于超前设置的例子。企业当时根本不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一线操作人才,因此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不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不得不转型或停办。类似的情况在后来物联网专业、网络技术专业等都曾出现过。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首先要强调针对性,即要针对本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开设专业,尤其是要针对量大而稳定的需求开设专业。开设这类专业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稳定就业、对口就业,也有利于学校稳定专业的持续投入建设,如师资、课程、设备、图书资料,等等。现在职业院校又在一窝蜂开办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而且很多都是在中西北部的省份,这种状况是否会重蹈覆辙?值得警示。
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针对性的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又要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因为职业教育一定要紧密贴合市场,今年招生的专业、专业招生的人数,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年后市场已经变了,不太适应了,所以学校对于市场的需要和变化要做出灵敏、及时和有效的反应。
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要具有柔性和灵活性,而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课程框架体系。如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和学生就业需求的变化。
总之,职业院校既要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又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来调整和运行专业。学校在开办专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多设置宽领域的专业、有规模的招生,这不失为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思路。
剑指“严进宽出”,铁腕整治学风
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考试不过关,有可能退学、留级……近日,多所高校一改“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念起“紧箍咒”,“严进严出”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
整治学风严把“出口”,体现了高校从严治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决心。多名受访者认为,“严进严出”的同时,更应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差异化精准管理。
多所高校齐亮“铁腕”
由于学分不达标被亮红黄牌,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从本科转为了专科。学校教务处表示,“本科转专科”政策自2018年起施行,是保障本科生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举措。学分未达标受到红牌警示或者累计两次受到黄牌警示的,实行本科学业淘汰机制。
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铁腕”整治学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公示期满、学生申诉期结束后,对2017—2018学年学生中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40名学生予以留级。
云南大学已经将“严进严出”纳入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以考试为例,云南大学学业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各占20%,期末考试占60%,一旦补考不过就必须重修。与以往“60分万岁”不同,云南大学现在要求学生平均分必须达到70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2018年云南大学共有4119名毕业生,有220人因为学分未修满等原因无法按时毕业。“还有6名学生被要求退学。”云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海燕认为,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否则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对制度本身也是一种践踏。
“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够放心把孩子送来学校并学有所成,必须不留情面处理少数不读书的学生,以此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树立‘不学习就会退学、留级’的危机意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立说。
以学风整治破除高校教学质量“恶性循环”
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有些大学生脱离教师和父母管束就像脱缰的野马,通宵打游戏、逃课,考试挂科的情况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高校就读的每位学生都能拿到国家下拨的培养经费。而很多学校原本招生都招不满,让他们再退学一部分不合格的学生,是很难的。”苏立说。
对于不少教师、高校来说,学生科目考试通过率低、毕业率低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因此,一些高校考前划重点、开卷考试。为了不影响“毕业率”,一些高校还实行“清考”制度:在临近毕业前,学校会统一安排一次对未及格学生的补考,只要清考能过,毕业证、学位证照拿。
“大学生们经历高考的千军万马后进入大学,承载了很高的社会期望值,如果松散管理,不仅对不起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也无法匹配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校期间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海燕说。
“严进严出”更应加强教学质量、注重精准化管理
“学校敢于对挂科的学生说不,教师上课更有底气。只有实行‘严进严出’,才能根治多年存在的学风顽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说,本科淘汰是全世界高校的通行做法,特别是国外著名高校本科淘汰率都较高。
不少专家认为,整治学风不能仅对差生“一退了之”,还需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式。
首先要严格日常管理和行为管理。“过程管理很重要,只有平时加强管理,注重在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春波建议,针对部分学生荒废学业的情况,高校应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注重加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在刚性要求日益体现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差异化现象精准管理。“比如,能否推行弹性学制,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可以选择择期回校重修学分或延迟毕业。”周海燕说。
丁加勇还建议,从严治校之下,高校对于学生的惩戒警示制度越发完备,与之匹配的学生申诉、第三方仲裁机制也应随之完善,才能让制度在法治轨道上“合情合理”。
“如今各校铁腕整治学风已成趋势,大学生们一定要引以为戒,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辜负自己的前程。”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杨同学说。
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教育部承办的2018教育扶贫论坛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论坛并讲话。
孙尧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中央赋予的“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重要职责。通过强化教育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部署实施、汇聚脱贫攻坚合力、推动实施攻坚举措、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扎实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孙尧指出,教育系统要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一是政治站位要再提高。要从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高度来认识,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坚,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二是工作任务要再落实。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层层负起责任来,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层层尽责、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三是重点难点再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组织实施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集中优势兵力、调动更多资源、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聚焦发力,确保“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四是作风建设再锤炼。要进一步对标对表,自查自纠,坚持问题导向,着重治理“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全面清除教育系统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形成根源,标本兼治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教育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出席会议。教育部有关司局、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市县政府及教育局、有关高校、驻村干部、社会团体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近日,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
实施方案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举措和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定方向,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提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立足特点、聚焦重点、打造亮点,聚合各方力量,聚集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工作,借机借势借力推动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再上新台阶。
定思路,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强化做好做实职业培训、技工教育、技能评价、技能竞赛和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上和机制上找准制约阻碍技能人才工作的问题症结与短板,在解决体制、机制等障碍问题上发力,进一步做好制度和体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提出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之策和政策措施。三是整合有效资源。立足人社部门特点聚集政策,整合、细化和升级人社部门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聚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释放政策红利,形成横向合作、纵向联动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
定任务,明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举措。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加强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工作,持续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休疗养、研修等活动。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培训行动计划,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实施重点培训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完善技工教育发展政策措施,加强一流技工院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强职业标准和新职业开发,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突出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重要作用。五是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发展。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及筹办工作,创新开展技能竞赛。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筹备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打造“技能全运会”。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每年组织中国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大赛10项左右,国家级二类竞赛50项左右,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六是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努力实现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免费接受技工教育,到2020年,招收贫困家庭学生12万人以上。开展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努力实现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300万人次。
定政策,完善2018—2020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深入推进技工院校与国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工作、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社会赞助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工作等多个政策文件。
在本科呼吁“教育回归”的氛围下,职业教育人也在探讨高职教育回归的内涵。
近期,记者就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试图找到高职教育回归的难点。调查结果显示,1509位受访教师中,62.62%的人认为高职教育的根本难点在于“职业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48.58%认为实训条件不够;43.47%认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弱。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宏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职业教育跟上产业发展,应该作为高职教学回归的内涵。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与适应社会、产业和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速度加快,高职院校师资的专业知识、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张宏彬告诉记者。
他举例说,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业已采用BIM技术并快速向装配式建筑发展,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还是讲授传统的砌筑工程技术;再如新建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上很多岗位大量使用机器人,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还是讲传统的汽车生产工艺和技术。
“这些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录用新员工还需有3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培训才能上岗,同时学生初入职时感到自己所学知识过时也会引发对学校的不满意。” 张宏彬对于教学滞后于产业非常痛心。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孟长生教授认为,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与当前高职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课程功能的完善、培养模式的建构、教师队伍的锻造、管理机制的适应有关。需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以解决。”孟长生说。
在孟长生看来,高职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痛点,“这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与普通教育过于亲密有关”。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一线教师,产教融合的呼吁声越来越大。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部署;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宏彬认同20年前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影响颇深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理念:“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
孟长生则讲到,高职教育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各方面人才需求的教育,“理想的高职教育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前锋,它善于因社会需要而产生,也善于因社会发展而发展,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共舞”。
这两位教授的想法不缺乏支持者。调查报告显示,71.04%的受访教师认为高职教学的组织方式应该是“教学工厂”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49.17%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企业实践经验。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升级专业、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黎修良介绍,该学院近年已撤销了8个与汽车产业无关的专业,增设10个紧密对接汽车产业的新专业。学校与特斯拉、宝马、北汽、比亚迪等知名汽车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多个汽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工场,还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企业员工培训标准等。
此外,学校也在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产教融合。黎修良举例说,为了适应产业需求,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通过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等智能学习空间,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促进产教融合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改革的过程临着诸多挑战。孟长生表示,首先要有人为高职教育埋单,如专业设置、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持续跟进的投入要有经费制度保障。
张宏彬则建议,就国家层面而言,要设立教育型企业,因为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本太高;在地方政府层面而言,要加快建设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利用率。
“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对接用人、培养人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办学是一个职业性办学、地区性发展、个性化服务的教育,难以照搬照抄某些成功的典型。” 因此孟长生认为:“职业教育虽不追求学术性,但创新、创造是必须的,职业教育创新创造永远在路上”。
2018年10月15日下午16:00-21:30,由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和四川省经信委主办、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承办的“逐梦长空、圆梦通航”2018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暨文艺晚会在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四川省产业工会主席鲁平成、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办综合处处长章兴海、成都市公安局警航办主任谢云川、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党工委书记赖刚、空军少将于曙光、川航集团副总经理徐云、川航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林等嘉宾出席观礼。领导嘉宾在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给现场的通航学子们以无限的鼓励。
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讲话
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讲话
空军少将于曙光讲话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校长、党委书记谭辉旭致辞
四川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川航置业公司董事长徐云讲话
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党工委书记赖刚讲话
峨眉山市第一中学校长娄万强讲话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航空强国、交通强国的要求,发展民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是实现航空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四川民航英雄机组、英雄机长,他们成为大中小学生励志教育最好的榜样楷模,是最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生动鲜活的现实教材。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坚、共青团四川省委副书记任世强、四川省产业工会主席鲁平成、川航集团副总经理徐云、空军少将于曙光、川航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邱林等嘉宾共同开启了象征航空文化的涡轮启动装置,“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将航空文化带向全省各中小学,让航空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航空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直升机团队、无人机表演团队进行了精彩的教学示范飞行表演,让现场2000名观众大饱眼福,深刻体验航空飞行的种种特技和独特乐趣,深刻领会航空文化的感染力。
教学示范飞行表演(1)
教学示范飞行表演(2)
观看教学示范飞行表演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带来的空乘礼仪秀,成了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空乘礼仪表演
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的李嘉乐老师,曾是全国手风琴大赛青年组金奖得主,他与学院同学们共同演绎的《爱之魂》,充分展示了通航学院教师的文艺素养和艺术才情。
手风琴表演
本次晚会明星阵容强大,歌手何琪、歌手王玺然、巴蜀笑星万喜到场助阵表演。在晚会的最后,中国华语乐坛超人气歌手、著名音乐制作人金志文的登场,把晚会气氛带到了最高点。据悉,金志文为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创作并演唱了校歌《答案在天上》。这一次借四川省航空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机会,金志文专程把自己的乐队也邀请到学校,一口气为大家带来把八首歌曲,让现场同学们感受了一次原汁原味现场LIVE表演,用他的歌声助力通航学子的蓝天梦。
何琪
王玺然
万喜
金志文(1)
金志文(2)
金志文(3)
全场合唱爱国主义教育歌曲《我爱你,中国》为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充分抒发通航学院师生员工航空爱国、航空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晚会合影
13日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获悉,在公示期满、学生申诉期结束后,根据有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对2017-2018学年学生中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40名学生给予留级的处分。(10月13日新华网)
成绩不太好读职业院校,而读了职业院校则可以混日子,反正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是许多人的想法,而这在诸多职业院校中也一定程度存在。不过,在学校混日子的毕业生能学到什么?自然,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以赢得市场的认可,而职业院校“严进严出”,不仅维护职业教育的尊严,更能够打造出高质量的毕业生,这值得期待。
职业院校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最需要“严出”。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管理,平时要求严格,从课堂到课下,从教室到宿舍,管理均要精细化,另一方面是把好考试关。学生考试合格了才可以毕业,而学生要想考试合格,不是靠作弊、偷懒,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学。在现实中,一些读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是想通过混日子来过完大学的,一些学生学业不精,把“考试不及格没关系,毕业时学校会让你们过”当成“宝贵经验”,这导致部分职业学院陷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招生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职业院校的学生最需要危机感,在校读书,危机感来自学校,要认真学习才能毕业;参加了工作,危机感就来自竞争,胜出才有更美好的前途。
大学的“严进严出”已经成为均势,职业院校也不例外。给学生一定的学业压力,让学生能够在静下心来学习,能够学好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或是合格的毕业生,那么以后找工作,就会成为“香饽饽”,参加工作也会很快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要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要获得社会的认可,职业教育就要以“严”著称。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公共实训基地,为提高人才职业技能,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和学习型社会,郑州市教育局计划在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学校实习实训建设,打造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在结束了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后,10月12日,郑州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长高苑鑫、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李京辉、杭州天煌集团北方经理江能来到了唐山市,对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进行考察。
河北省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由唐山市政府投资建设,是河北省第一家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具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核心功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线,以大专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为补充,开展京津冀地区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创新模式。
高处长在实训中心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现代机床加工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现代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等九个实训分中心,详细了解了实训室和实训场各种设备的作用、承担功能、操作方法等,并对基地的实训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参观期间,高处长也提出,郑州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此次建设实训基地也是为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提供保障,全面促进郑州地区职业教育大发展。
在离开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后,高处长等又来到了唐山创元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基地,创元教育是华北地区第一个专业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旗下职教网立足唐山,面向全国,为职业教育类院校提供网络宣传、招生服务、校企合作、就业推荐、网站建设与运营等综合服务,并承办了唐山职业院校展示平台——唐山职业教育网,实现了校企间信息互通,解决了家与校之间信息互通的问题,一直以来深受唐山市职教管理部门的认可。
在与创元教育孟总的交谈过程中,高处长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教育是服务,学校要服务好师生,服务好家长,服务好社会......谁为学校服务呢?孟总在多年来为职业院校的服务中,也体会到职业院校所存在的困境,开设线上线下两种服务模式,除了提供线上互联网服务、招生服务之外,“校园管家”也提供给学校宿舍管理、物业管理、食堂管理、军训管理等,用科技代替了人为管理,让老师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高处长对这项服务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与认同,希望能够将这一服务融入到郑州市的职业院校中!
高处长一行的此次到访学习,增进了双方的友谊,为郑州市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提供了工作思路,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升,希望今后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加强交流互访,携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一个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黄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需求理论,影响职业教育需求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购买”欲望,二是学生的“购买”能力。调查表明,黄石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素养的重视指数中,吃苦、耐劳、服从、忠诚等品质要求排在最前面,而对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视指数则较低。这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一致的,与学生的期待也不一致,这就产生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众多企业招工难,另一方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量外流。数据显示,近3年来黄石高职教育毕业生留黄就业的仅占18%左右。
分析黄石职业教育供给侧问题,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供给主体的缺位,院校自身主动变革、改善供给质量的动力被弱化,导致了生产要素转化为有效供给的效率大大降低。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黄石职业教育近年来的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出现明显的过剩。供需错位,包括城乡供需不均衡,主要职教资源都集中在黄石城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比较少,培养的毕业生回乡发展的则更少;专业设置不协调,机械、计算机等传统专业重复建设,与黄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环保、乡村旅游等快速发展产业对接的专业和人才供给的数量远远不够;供给老化,办学模式雷同,特色不显著,不能满足“00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聚焦供给侧,去产能提效益,补短板增供给,降成本改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活力和效率。对地方来说,就是要做好“加减法”。
“减法”主要是,合理界定自己的身份和职能,在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的同时,制定政府的负面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避免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职业教育的“生产”。在明确政府和院校双方权责的前提下,推进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改革和去行政化改革,让学校在人才引进、专业设置、薪资绩效、课程选择、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放松供给抑制,扫除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性障碍,让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真正享受“同等待遇”,降低供给成本,鼓励和加强自由竞争,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做好“加法”,具体包括加大投入,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类型,要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规范教育附加费使用范围及生均拨款资金保障渠道。加强制度供给,一要大胆地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破产”和在编教师退出的相关措施,让无效、低效的供给退出市场;二要在准入考试、学分互认、课程衔接、招生计划等方面,打破职业教育学生升学的制度性瓶颈,构建无障碍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三要大力支持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试行混合制办学;四要从税收、补贴等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让本地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真正“有利可图”。加强领导和服务,关键是切实有力地加强统筹和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协调,引导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建设一批具有黄石产业特性、文化特性的特色学院,比如服务大冶古建的古建学院,服务“一镇一品”的乡村旅游经济学院等。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企改革的经验,大刀阔斧地推动职业院校“瘦身改革”,让学校把优质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让专业人的干专业的事。搭建平台,支持黄石职业院校引进一线城市的先进职教资源,以输出品牌、资源、管理等方式,共建二级学院(专业),成立分校和连锁型职教联盟。充分利用本地出口型企业多、出境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走出去”国际交流的牵桥搭线和服务咨询工作,积极支持黄石职业院校参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10月10日,黑龙江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市、试点县建设项目现场会在齐齐哈尔市举行。
据介绍,6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入试点市县建设资金2.92亿元,拉动地方资金6.84亿元,重点建设了1个试点市、17个试点县,有13个试点县入围全国农村职成教育改革示范县。试点市县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办法,整合职业学校26所,中职学校由74所减至48所,基本形成了一县(区)一所职教中心的办学格局。试点县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职成教育网络。试点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建设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0个、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012个,比建设前增加了825所,网络覆盖率由建设前的40.22%提高到100%。依托信息化平台,发挥开放与共享的职成教育远程网络体系优势,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一线。试点市县共建设了41个特色项目,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1.82万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84万人,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38.57万人次,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指出, 农村职业教育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短板,要通过试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破解农村职教发展瓶颈,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农村职业教育统筹保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县域间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孙东生副省长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开出药方:一要聚焦新使命,体现新担当;二要聚焦根本目标,完善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三要聚焦内涵发展,写好农村职业教育“奋进之笔”;四要聚焦服务发展,做好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五要聚焦保障机制,切实履行党委政府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答记者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决策部署,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以下简称《计划2.0》)。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计划2.0》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在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职教、特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出台《计划2.0》,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2.请介绍一下《计划2.0》的研制过程?
答:一是开展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系统梳理2014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借鉴国际教师培养先进经验,明确《计划2.0》起草思路和改革任务。根据调研情况,起草《计划2.0》文本。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一线教师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书面征求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三是修改形成定稿。全面贯彻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计划2.0》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3.《计划2.0》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计划2.0》明确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任务。
《计划2.0》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2.0》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在教学、实践、师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等8大举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师范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4.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答:一是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给予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优先支持师生出国研修等政策支持,将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情况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中小学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充分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计划2.0》),引发关注。针对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话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从构建三级实施体系、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经费保障和强化监督检查四方面出发。
该负责人表示,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在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职教、特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出台《计划2.0》,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针对《计划2.0》的研制过程,该负责人介绍称,一是开展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系统梳理2014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64所院校改革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借鉴国际教师培养先进经验,明确《计划2.0》起草思路和改革任务。根据调研情况,起草《计划2.0》文本。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一线教师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书面征求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三是修改形成定稿。全面贯彻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计划2.0》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此外,该负责人指出,《计划2.0》明确了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任务。
《计划2.0》提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明显优化,教师教育质量文化基本建立。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2.0》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在教学、实践、师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教师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等8大举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师范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如何组织实施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该负责人介绍,一是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给予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优先支持师生出国研修等政策支持,将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情况作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中小学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充分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地方财政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动态调整。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