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教职成司函〔2018〕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15年秋季开学起,我部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倡导践行“改变从今天开始”,推动各地各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今年是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请各地对行动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梳理经验做法、总结进展成效、剖析困难问题、提出下步打算。我部将在各地总结的基础上对行动计划整体实施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宣传展示。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请各地全面梳理本地区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并按要求报送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总结,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主要内容包括:

——总体评价。对照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工作主要参考点,对推进实施行动计划取得成效的评价。

——工作进展。推进行动计划的进展,包括制订的相关政策文件、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及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信息采集系统的使用情况等。

——典型经验。推进实施行动计划的典型经验。

——困难问题。推进实施行动计划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当前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步工作。下一步推进学校加强管理的工作打算;对改进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建议等。

二、请各地深入梳理撰写典型工作案例,包括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取得明显成效,并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案例数量。每省(区、市)报送1-3个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案例,2-3个职业院校(包括中职、高职)的案例。

——相关要求。案例内容是某项具体工作典型做法经验、进展成效的提炼,切忌面面俱到、一般性的总结,案例正文包括:(1)背景介绍;(2)实施过程;(3)特色创新;(4)取得成效;(5)下步展望。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职业院校编写案例予以指导和把关,各院校的案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统一报送。

请于2018年9月20日前报送上述材料电子版,纸质材料加盖公章报我司。

联系人卢昊

电子邮箱:zzxxc@moe.edu.cn

电话:010-66096563,66020434(传真)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8月21日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各自的贡献度如何目前鲜有研究。本研究调查某市3235名初中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仅为四分之一)。影响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稳定性、学习基础、城乡地域、他人建议、教育意愿、教育收益、家庭情况等,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是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另外,学习、地域、他人建议、教育意愿、教育收益、家境情况等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起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应提高中职教育回报率,提高中职生源和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以提高中职教育个人需求。

一、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了3960份调查问卷,《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以某市为例》,回收有效问卷3235份。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将中职教育已有研究中的影响因素都涵括在内,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现状,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因子分析的初始解筛选出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从而体现了该市的需求现状。再运用最大方差法综合得出主要的公共因子及其影响系数,即得到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

3235位调查对象中,毕业后选择普通高中的同学共有2097位(占比64.8%),选择中职教育共有818位(占比25.3%),普职意愿比例为2.56:1。选择直接就业共有320,占比为9.9%。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中选择重点高中共有1185位(占比36.6%),选择一般普通高中共有912位(占比28.2%),均高于选择中职教育的比例(25.3%)。可知,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生源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二、研究发现

(一)该市中职教育个人需求不足

该市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仅为25.3%,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数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的相对比例为2.56:1。另外,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还表现为高中教育生源的流失,而这部分流失的生源无缘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等同于中职教育的生源。2012-2013学年该市初中毕业生中有25048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为14176人,占毕业生总数比重为22.60%,远高于毕业前的意愿。说明该市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整体生源质量差,从而沦落为学习基础差的初中毕业生的收容站。

(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主要是非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农村及乡镇

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共有818位,男性为451位,女性为367位,男女比例为1.23:1。独生子女占28.6.5%,非独生子女占比为71.4%。他们多数来自农村或乡镇,占比为89.4%,父亲职业主要是在外务工(36.36%)或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23%),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及以下(64.3%)。

(三)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该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稳定性因素、学习基础、城乡情况、听取建议情况、教育收益影响和家庭情况,他们的影响系数分别是13.111%、10.625%、9.991%、8.618%、8.582%、8.432%、7.374%。

这些因素的具体化表现,如稳定性因素中有接受中职教育的经济支付能力和教育期望;学习基础,包含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努力度等;城乡情况,主要是指家庭和学校地址所在城乡情况,以及学校是否是重点初中;听取建议情况是指初中毕业生听取他人建议程度;高中教育意愿,主要是指继续就读高中教育意愿是否强烈,如果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否会遗憾;教育收益影响,是指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等对接受中职教育的影响。家庭情况,如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等。而高中学费高低、获取中职教育机会的难易度等是被剔除的不相关变量。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更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回报、学习基础和地域因素等影响程度较大,而传统观念和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次之。初中毕业生看中教育回报,但是高中学费高低又是被剔除的不相关变量,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教育被主观赋予了更大的效益期待。而获取中职教育机会的难易度也被剔除,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工作非常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职教育招生门槛低。

(四)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是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支持能力、中职教育的经济回报、希望工作偏稳定等稳定性因素构成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影响因素。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需求是起点,质量是核心,市场是导向。中职教育质量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又决定了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个人而言,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构成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最大、最直接的动力。

(五)学习基础和城乡情况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起重要影响作用

学习基础和城乡情况对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结果的总体贡献率分别为10.625%和9.991%(仅次于稳定性因素13.111%),共同的贡献率为20.616%。现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绩对于中职教育选择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发现,该市选择就读中职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与前辈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努力度和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较高。王海燕(2013)和李兰兰(2009)认为学校地址等地域因素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没有论述影响的具体原理,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家庭和学校地址等因素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需求毕业生主要来自村镇,就读非重点初中,家庭收入一般。原因在于地域的差异导致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否重点初中的差异和家庭教育期望的差异。一般来说,学校地址、家庭住址是城市的初中毕业生,所享有的学校教育资料丰富、就读重点初中居多、学习成绩较好,家庭教育期望高,都希望去上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中;而来自村镇的毕业生,则反之。因而,虽然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和初中教育类型并不直接决定其学习基础,但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更加剧了地域因素和学习基础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

(六)他人意见、教育意愿、中职教育回报率和家庭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还受到老师、亲友、父母等他人意见,接受高中教育意愿,中职教育回报高期待和家人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状况的贡献率分别为8.618%、8.582%、8.432%、7.374%。老师、亲友、父母等他人意见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其他研究中,主要是笼统表述对中职教育的社会观念有偏差。

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职教育生源质量

要提高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就要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就要从生源上进行把关提高,就要做好中职教育生源的引流和截流工作。引流:对学习基础尚好的初中毕业生在对比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后,引导其选择就读中职教育。截流:把直接流向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截流至中职教育。通过引流能直接提高中职教育生源质量,但对于截流的生源,需从加大村镇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村镇初中教育质量这一根本入手,因为中职教育需求的主体主要来自农村和乡镇,集中在乡镇和非重点初中学校。

(二)努力提高中职教育回报率

一方面,降低中职教育成本。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均家庭收入、中职教育成本划定中职教育经费,制定差异化的中职补助标准,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倾斜。另一方面,提高中职教育就业质量。政府应出台、完善就业帮扶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确保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薪酬待遇。例如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工作室为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平台,为中职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三)切实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首先,中职学校自身要寻求内涵式质量发展道路,在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服务和指导等方面,必须要努力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就业为目标。其次,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帮扶和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多给予政策指导帮扶。另一方面要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招生就业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中职教育质量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招聘要求。另外,也要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自信心,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多关注行业动态,以实力赢得好工作和高收入。

(四)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

将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通过各级各类主体,全方位多途径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宣传,形成有利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更正教育回报率认识:中职教育的回报率高于普通高中,在就业方面上,中职教育更具有优势。其次,更正中职教育观念,就读中职教育是中产阶级占社会主体地位的一种必然,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家庭状况的有效途径。然后,加强中职教育免补政策和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让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消除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接受中职教育习得一技之长,对中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前景充满信心。最后,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化、特色化、地方化的办学理念的宣传,使中职学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吻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做好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及时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现请按要求报送以下材料:

一、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各地各学校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就业情况数据,系统访问地址见附件。请各地督促学校于2018年10月10日前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数据填报操作。

二、2018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各地报送2018年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各专业大类就业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工作举措、发展趋势预测等。可参照《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2017年)》,请对报送的分析报告严格审核,确保具体数据及文字表述准确、严谨。同时报分析报告主要执笔人和分管厅(局)领导名单,我司将对各地分析报告进行汇编,作为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参考资料。各地请于2018年10月31日前报送就业情况分析报告电子版,邮件发至zzxxc@moe.edu.cn。

请各地确定一位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同志加入职业指导工作QQ群(群号:783028755),以便沟通联系。

联系人及电话:

教育部职成司中职德育与学校管理处 卢昊

010-66097143,66020434(传真)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姚艳

010-83988970-820

附件: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访问地址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8年8月21日



附件: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访问地址

序号

省份

访问地址

1

北京

http://qgzz.bjedu.cn

2

天津

http://jybzz.tj.edu.cn

3

河北

http://zzxt.hee.gov.cn

4

山西

http://zzxj.shxedc.com

5

内蒙古

http://192.168.101.11/jyb-zhongzhi

6

辽宁

http://zzxt.lndisedu.com

7

吉林

http://221.8.23.119/Home.action

8

黑龙江

http://zzxs.hljedu.gov.cn/

9

上海

http://202.120.199.210

10

江苏

http://zzxt.jsve.edu.cn/jyb-zhongzhi/

11

浙江

http://zjzz.zjedu.gov.cn

12

安徽

http://zzxsgl.ahjygl.gov.cn/

13

福建

http://zhongzhi.fjedu.gov.cn

14

江西

http://zzxs.jxedu.gov.cn

15

山东

http://zzxx.sdei.edu.cn:81

16

河南

http://zhongzhi.haedu.cn

17

湖北

http://zzxs.e21.cn

18

湖南

http://zzxt.hnedu.cn

19

广东

http://gdzz.edugd.cn

20

广西

http://zzxs.gxeduyun.net/

21

海南

http://210.37.26.150

22

重庆

http://211.139.62.19/

23

四川

http://zzxs.scedu.net

24

贵州

http://117.135.201.243:18088/jyb-zhongzhi/

25

云南

https://sso.ynjy.cn/

26

西藏

http://221.179.229.132:9080/

27

陕西

http://1.85.55.55

28

甘肃

http://zzxs.gsedu.cn

29

青海

http://zzxsxj.qhedu.cn

30

宁夏

http://61.133.202.244/

31

新疆

http://124.117.230.247:8081

32

兵团

http://222.82.219.188:30001/

 



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教育部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18〕3号)有关要求,经专家评审,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审议,形成获奖成果、奖励等级建议方案。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共45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现将拟获奖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8月18日至9月6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对拟获奖的教学成果权属等提出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及有效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否则恕不受理。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务请于2018年9月6日之前通过邮递、传真或电子邮件(扫描件)送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邮政编码:100816;联系电话:010—66096722;传真:010—66020434;电子信箱:jxjc@moe.edu.cn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按照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和指引下,职业教育战线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例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总体提升、一些体制机制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等。但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面对新时代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系统破除。


第一,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总体不高。


尽管各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但是相对而言,职业教育仍是各类教育中的投入“短板”,与其培养规模和应有地位、作用不匹配。从投入总量上讲,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明显偏低,2016年为10.42%,而2017年下降为10.20%。从生均经费上来看,在生均总经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中职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但高职仅为普通本科学校的一半左右。从来源结构上来讲,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以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为主,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阻力和障碍较多,导致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由于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导致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与其他教育相比比较薄弱,老少边穷岛地区的生均校舍面积等各项标准很难达标。


第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畅。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多元化管理体制,不同类型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国家层面上,尽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是现实中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人社部两个主要部门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且独立性较强,导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职责交叉、力量分散,职业教育统筹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在地方层面上,有教育部门、地市政府、行业部门、国有企业等多条线管理,省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市级政府对区域内职业院校和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等统筹能力不够,造成职业院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普遍存在。

第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缺乏专门的协调机构。企业、学校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体,应当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引导和服务,但现实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调组织主要以政府为主,但其协调功能发挥不强,协调运行机制不健全,很多事项难于获得企业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发改部门、教育部门的一致同意。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仍然不明确,以税收、财政、土地的手段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缺少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或具体的政策依据。


第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不健全。

“德技并修”是健全职业教育育人机制的思想基础,“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并不健全,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整比较滞后,专业优势与特色没有充分彰显,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二是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地方层面还未细化,且其实施与督导评价等还未结合挂钩;三是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单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出现错位;四是教学管理得不到重视,教学评价内容和主体单一,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学工作不能得到实时监控与优化改进。


第五,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取得成就之一就是基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但目前来看这个体系还不完善:一是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成熟,中职地位不稳固,高职水平不高,应用型本科特色不明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硕士点较少;二是管理制度、学习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和监管手段,培训市场混乱,培训质量无保障,评价体制也不完善;三是缺乏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标准框架,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分离,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教育证书与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是封闭对立的;四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和转换制度未真正有效实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不畅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种种障碍。


第六,“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已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一是缺少宏观政策设计。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双师”待遇、职称评审等一系列政策不完善,导致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教师的聘任与流动受阻。二是“双师”认定标准不规范,许多职业院校简单把“教师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等同于“双师型”教师,但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体系仍不完善, 获得“双证书”的教师并非真正具有“双素质”和“双能力”, 认定后的“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由于经费难以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难以有效落实,因而导致“双师”队伍建设存在应付多、引导少,口号多、措施少,要求多、激励少,教师并未掌握真实的实践操作技能。


进入新时代,面对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上述体制机制问题,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指示精神,根据实践经验和调研分析结果,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第一,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依法落实政府财政投入,健全职业教育预算和投入机制,合理确定并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进一步推动各地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使其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标准;拓展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完善企业等民间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采用税收、土地、奖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中央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倾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对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关键领域的倾斜;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监管,确保使用规范,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修改《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重新界定和调整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业务范围,明确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在学校的主办单位、属性、经费渠道、产权等不变的情况下,将劳动部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业务、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应的业务归并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部负责统一负责技工学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各校基本情况的年度统计工作,技工学校的审办停办等涉及学校生存的一些重大变更,对教师的培训、职称评定和资格认定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的考试和考核工作,课程设置和教学,专业技能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等,特殊情况下,教育部邀请人社部等部门参与。此外,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改革、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统筹、指导和推动本行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落实好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制定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切实明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激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税收、财政、土地、金融、奖补等优惠政策的落地; 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第四,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完善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健全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和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科学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进实践基地教学,积极推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统筹规划各类教材建设,及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编写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流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建制度。


第五,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实施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深化普通本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点,建成一个成熟的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管,扩大职业教育培训规模,规范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服务农民工、失业人员、转业军人、在职职工等的效用;建立跨部门的国家资格(资历)框架职能部门,建立健全“1个学历证书+多个技能证书”的系列职业教育标准,推进学历学位、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实践中的融合;制定学习成果积累、认定、转换标准和制度,推行学分银行建设,推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搭建立交桥。


第六,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落实职业院校教师聘用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招收具有生产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研究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建立国家级、省 (市) 级、院校级“双师型”教师专业和资格认证标准, 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院校共同构成的标准制定和资格认证小组,规范认证过程,加强督导评估;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强化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赴企业参加培训,提升一线生产和实践操作水平;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改革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分配,职业高中教师纳入正高级教师评聘,职业院校教师可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资办企业等参与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才培养从数量到结构再到质量不断优化,从尝试探索到规模发展再到质量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1.寻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尝试探索(1978—1995年)。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各行各业方兴未艾,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各地根据实际开始兴办职业大学,进行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探索。可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探索和尝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引导,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想。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市场的主动反映,专业设置能够立足地方,较为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人才规格、学制安排、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主要是借鉴和学习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各地区依据自身发展设置职业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普通高校“压缩饼干”的情况。虽有不足,但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子。



2.拓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发展(1996—2013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地位,更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从学校数量上看,截至2013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23万所,普通高中1.34万所,中职学校与普通高职数量基本持平;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数量上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从学生规模上看,“1996—2013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从514万增至674万,在校生从1320万增至1922万,分别增长31%和46%;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从46万增至318万,在校生从123万增至973万,分别增长近6倍和7倍。”可见,职业教育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转变办学理念,推行校企合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其中,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意见》指出,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在规模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子越拓越宽。


3.开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2014年至今)。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各方职责,强调了“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指示对职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给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同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的组织,对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组织保障作用。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了要“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并明确了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这成为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立校的重要抓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8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为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开辟了发展道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迈入了质量发展的黄金阶段。


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将面临这一转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昨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由此意味着,部分传统的“211”、“985”等重点高校或将面临转型。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130余所高校提出转型试点申请

对于此前“600所地方新建院校将转型”的报道,葛道凯表示,即将转型的并非仅限于新建院校,而是从现有本科高校中划出一部分,推动他们面向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转型的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至于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

葛道凯补充,转型可以是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调整,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

葛道凯表示,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等学校将实行分类管理。


教育部已注意到“工士”学位

近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103位优秀应届毕业生,身着学士服,拿到了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工士”学位获得者。葛道凯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学位并非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暂不具备学位效应。就连学位发起人、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也表示,学位只是学校自我尝试。

“工士”学位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但按照现行《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并不包括工士。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

葛道凯昨日向南都记者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工士”这一学位。他说,学位制度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学位办已经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下一步会加快进程。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此,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遵民62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决定》在对外传递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从此步入国家层面信号的同时,更吹响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创造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集结号,但欲借此扭转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决定》的发布和实施恐怕还只是个开始。


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史无前例

国务院印发《决定》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你认为这对外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

吴遵民:首先,《决定》由国务院发布,区别以往类似政策文件由教育部门发布,无疑对外传递了当前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和改革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从国务院层面出台实施,有利于统筹各个部门资源,并从总体上对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新的促进。

其次,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也有别于以往谈及的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决定》屡次提及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你认为何为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构建和发展前景怎样?

吴遵民: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有着传统定位向中低端产业输送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更突显市场导向。正如《决定》所言,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正体现在五个对接之上,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其中,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技术革命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这和以往一直强调的产学研结合的提法相呼应,这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教育和生产的对接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一系列对接均更加注重有助于引导学生就业的方向,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决定》也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一,《决定》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政府推动无疑将释放更多动力,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政府推动又不等于政府包办,所以也强调了市场引导,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人才培养都应该和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有别于传统的偏重学术的普通高校教育。

第二,营造制度环境。《决定》强调了有关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借此从制度上对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加以规范,并通过制度建设、营造环境,包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其和传统学校教育并举。这将逐步结束职业教育以往充当学术类教育附庸的尴尬境地。

总体来讲,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以及推动制度环境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景值得期待。


促进目标达成须三管齐下

《决定》要求,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从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你认为,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对目标达成能否报以乐观?

吴遵民:《决定》明确的具体目标十分清晰,其中,2020年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意味着现代产业中的技术发展需要以及新的趋势将直接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可以预见,未来的职业教育可能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类教育。

纵观《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都旨在确保2020年的一系列任务目标得以实现。《决定》要求不仅具体,更为职业教育今后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尽管明确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从硬件看也的确值得乐观,国家明确了方针,对职业教育的各类政策将更加倾斜,显然都会促进职业教育更加完善。但从软件上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继而实现和学术类教育并举的重要地位,还有待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新认知,这就需要更为漫长的过程。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学术类教育而言,长期被习惯于贴上偏见的标签,你认为《决定》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否能够尽快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吴遵民:需要提醒的是,《决定》着眼于长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而对于扭转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要切忌盲目乐观。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让职业教育真正和学术类教育并举,可能还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而要真正让职业教育得到社会认同,还取决于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其工作岗位能否换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旦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后获得了公认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薪水收入,并且有着自成一线的晋升道路,那么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决定》的精神和要求。

应该说,《决定》吹响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创造良好职业教育发展的集结号,但要真正彻底扭转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决定》的发布实施还只是个开始。


那么,想要真正促成目标达成,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吴遵民:尽管以国务院的高度发布《决定》对未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但要完全达成期待的目标,还需要三管齐下。

一是需要政府推动,包括促成职业教育的学历和相关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大幅提高;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职业需要尽快对接。

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必须主动寻求发展。比如,职业教育课程质量和从业教师水平必须在当前基础上进行大幅提高。

三是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很重要,即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导向重新认知现代职业教育,将其置于与普通学术类教育平等的地位。否则,如果舆论依旧一味地重视学术类高等教育,那么,职业教育的尴尬仍将长期存在。


也就是说,以前笼罩在职业教育上面的负面阴影,国务院打开了一个“口子”,想要破茧,还需要全社会舆论导向的共同进步。但能否真正破解,还需要逐条落实国务院的有关精神。

《决定》着力要为职业教育重新定位和正名,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乐观。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期待一下子就能够促成职业教育迅速获得和学术教育并举和并重的地位。职业教育慢慢摆脱困境,《决定》只是第一步。



一名女大学生的反思:深度揭露大学最露骨生活


VCG21gic12519789


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曾经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重点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教育界的大地震:“211”、“985”名校也可能转为职教!




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那么在大学,我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我就读的大学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上半年,在线职业教育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首掌教育近日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金额数百万;3月27日,在线教育公司三节课正式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本轮由IDG资本领投,天使轮投资方唯猎资本等跟投;4月3日,在线职场教育科技平台UniCareer(职优你)宣布获得由猎聘、东方富海领投,新东方和昆仲资本跟投的1.8亿C轮融资……

职业教育在线模式受到各资本巨头的日趋青睐,或将迎来窗口期。

在线职业教育各方神助攻,形势大好

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及社会各方的日益重视,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温床,职业教育的在线模式更是坐拥百亿元级市场和教学方式灵活等优势。

百亿级市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有刚性需求,成人付费意愿强。在线职业教育不像K12教育,付费者和消费者相分离,在线职业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成年人,付费者和消费者是同一个人,具有独立决策权。

毕业的大学生、跳槽的人士等都希望能通过习得一项技能,以求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对于互联网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线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来说非常便捷高效,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Q1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有65.4%的用户愿意为在线职业教育付费,同时还指出线职业教育预计2018年将突破百亿元。

教学方式灵活:传统的职业教育为线下模式,受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因场地租金以及难以招收到优秀师资等问题导致价格昂贵、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但是许多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会优先考虑价格、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问题,因此许多人求学无门。

而在线职业教育直击要害,利用了互联网资源整合的优势,不仅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时空限制问题,而且提供了更多学习的可能性,学习模式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学子共享到多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教学内容。

在几方面利好之下,涌现了许多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大致可分为B2C和O2O两种模式,它们各有优点。

微信图片_20180817081705.jpg

以正保教育和达内科技教育为代表的O2O模式

以正保教育和达内科技为代表的O2O模式,特色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授课,线上具有直播课、录播课等教学形式,线下亦拥有面授课程,有以下两方面优点。

一方面,职业教育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理论分析,是需要线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线下的实际操作。O2O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合作,校校结合,解决了在线职业教育师资不足、流量稀少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的模式,O2O模式与消费者面对面,距离更近,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针对强调实操性的职业教育特点设有线下场地进行技能操作课程,针对性更强。

另一方面,O2O模式网校大部分都是拥有线下机构,或是由线下机构转向线上平台,具有丰富经验或是巨大流量,打破时空限制,用户接触面更广。以正保教育与达内科技为例,这类网校由线上平台拓展至线下阵地,在线上宣传课程、教师,积累流量,在线下学校继续课程的延续。并通过与各个高校合作,推出高质量的课程,亦和各企业加强交流,举办专场招聘会,向企业输送人才,实现校、企、个人的共赢。

O2O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优劣互补,利用智能技术工具进行线上授课,更加细致地关注用户的体验,结合线下的资源补充线上无法进行的动作技能训练,实现一站式智能授课,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规模化后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对于重理论更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来说,或将是一枝独秀。

以沪江网和刑帅教育为代表的B2C模式

目前,B2C模式在在线职业教育中是主流,除了沪江网、刑帅教育等深耕多年的B2C模式平台,“新人”跟谁学近日也宣布由O2O模式转型为B2C模式。相对于O2O模式来说,B2C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综合化是B2C模式网校最直观的特点。B2C模式的在线职业教育网校提供的课程类型较多,扩大了求学者的学习范围。以沪江网为例,课程设置考虑到各个年龄的学习需求,以及各个领域的专业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了升学、职场、外语等多种课程选择。

其二,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师生互动是B2C模式网校长期努力的关键点,不同于O2O模式线上线下优劣互补,B2C模式网校更多的是纯线上的培训平台,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更注重师生互动。以刑帅教育为例,刑帅教育内容游戏化以及技能+“鸡汤”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2C模式在C端发力,以互动强的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B2C模式平台以C端为主,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进行布局,课堂互动性更强,而且为了吸引流量,课程多是免费的,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本,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选择。

在线职业教育大好形势下的暗潮涌动

职业教育结合互联网技术迸发了新的活力,再加上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职校学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在线职业教育成为各类求职人员的首要选择。

《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与2016届、2015届基本持平,其中,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还有O2O模式和B2C模式等多种模式兴起,在线职业教育受到了资本界的一片看好。但是在线职业教育美丽的水面之下,暗潮依旧涌动,猛然下水,极有可能会被卷入漩涡。

首先,师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国专门为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的院校是寥寥无几,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行之渐远,大部分的职业教师都是综合性高校出身。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技术专业出身,且没有专业的教育培训,在课堂上难以保证能够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互动上也会有所欠缺,在虚拟的网络上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教学平台在招聘在线教师时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尚学堂在招聘线上教师的要求中没有需要教学资格证书,也没有表明是否需要具有教学经验,由此可见,师资质量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其次,课程分类不精细。纵观整个在线职业教育的各个平台,大部分平台主页面的课程分类还是太过于简单,课程分类不精细。如菜鸟在线的Unity3D大类课程,只是具有简单的游戏设计课程,并没有细化到其中需要深入学习的摄像机、灯光、渲染、粒子系统等课程。如今,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岗位的智能、技能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细化。

由此看来,在线职业教育虽有多方利好,但是行业蓝海下依然存有冰山。

掌舵稳重,或能顺风而上

面对着千亿元市场规模,迎来了资本的疯狂砸钱,在线职业教育或将迎来窗口期,但是企业想要站在风口,顺风而上,还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稳重掌舵,思考未来。

更加精准对接企业。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可分析用户在平台上学习的数据,并将数据完整迭代给企业,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招聘候选人。线下加强与企业合作,让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企、企中校互相交融的良好格局。因此,各个教育平台应该加强校企交流。

细化课程内容。经济发展迅速,人才市场变幻莫测,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结合行业、岗位,一步步将相关知识标准化、拆解化,将课程内容细分到每一个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点,设置更细化的课程,精准到每一个知识点,以结果导向。比如新兴的VR课程,各平台推出课程应了解企业需要的VR机类型,细致到光照、阴影等伪2D游戏的制作过程,细化到教育、文娱等具体的应用领域。

一方面,服务于用户就业的核心诉求,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从专业的角度为用户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细化的课程选择,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是能在以后的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更加细化,这就要求在线职业教育平台提供更细化的课程与之相对应,解决社会缺少人才以及用户求学无门的困境。所以,教育平台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将课程分类细化,适应更精细的职业教育课程需求。

统而言之,目前在线职业教育被各界普遍看好,是值得深入探索、拥有广阔前景的领域。但,拥有着各方利好优势的在线职业教育领域还面对着一些暗涌石礁,要顺风而上并且不触碰到暗涌石礁,那么就要注重产教融合,做好内容,才能一帆风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在其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激流勇进,成绩斐然。从教育服务输出与输入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发展进程归纳为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向到双向、从借鉴引入到分享输出的跨越式发展。



1.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化历程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特色经验。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工业化战略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为了拉近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高职教育通过各类政府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或派遣专家赴境外研修等途径,学习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寻求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援助与支持,不断引入和借鉴来自国际社会的优质职教资源与发展经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与各国际组织、国外政府间的各项合作日益深化,并开始通过项目合作引入世界一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其培训体系。与此同时,以金陵职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生分段式联合培养为代表,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21世纪以来,在坚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也开始着力“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展,并相继在招收来华留学生、境外办学、服务境外企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在单向引入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与世界分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经验。



2.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高职教育“走出去”成效初显。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深化,高职教育“走出去”因其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推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被寄予厚望,俨然已然成为当前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开展“走出去”实践的共有505所,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38.1%,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走出去”企业培养了大批旅游、建筑、水电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了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境外职业技术人才。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172所高职院校接受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留学生总数超过7000人。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自2007年开展援外培训以来,已为11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97期培训,培训学员达2012人。逐渐规模化的境外人才培养,在有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与肯定。


产教协同,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求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此过程中,我国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专业性更显优势。2016年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达59万人日,其中187所院校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超过10人日;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时间达5.9万人日,其中162所院校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时间超过10人日;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在境外设立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就地开展教育培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联合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筹建“赞比亚能力建设学院”二级学院,培养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才。


联合开发职教标准,携手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开发境外认可的各项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是高职院校把握境外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规范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推进的重要参考。2016年全国有100所高职院校开发了283个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应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要求制定《海外中餐业行业标准》,规范海外中餐业的运营管理。



3.加快推进“走出去”,为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结合当前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各项实践来看,其仍旧面临着缺乏“走出去”的政府统筹与政策指引、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走出去”的探索创新以及“走出去”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等诸多挑战。因此,要把握好高职教育“走出去”的空前契机,需要将其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推进。为此,当前应在以下3个方面努力。


加强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发挥政策指引作用。要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制定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如结合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实际需求,分区域确定优先“走出去”的学校和专业类型,引导高职院校循序渐进地开展“走出去”实践。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尤其是境外办学、境外培训等是一个需要耗费极大人力、财力的大工程。因此,需要有效拓宽经费来源,为高职教育“走出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各级示范“骨干”校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走出去”的发展规模。


发挥产教协同“走出去”的多元主体作用。从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行为主体来看,其主要涉及国内外的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境外企业在推动高职教育“走出去”的主体作用,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三者协同“走出去”的互动机制。



完善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标准体系构建。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标准主要是指诸如各项“走出去”实践开展院校的选拔标准、境外办学机构设置标准、师资配套标准等,需要系统规划各项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以援外项目为例,商务部就专门制订了《援外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对外援助项目评估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条例,提升了援外项目的质量。同时,需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严格效益评估。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走出去”实践,但是关于相关实践的过程监督以及效益评估,仍缺乏相关机制的健全。为此,可以考虑对当前开展的实践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优质项目的遴选,并将其作为不同实践项目类型的“样板工程”予以宣传推广,提升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的质量保障


在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学业无成,买来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荣归乡里”。而在生活中,“野鸡大学”已经有了诸多变种,甚至在国内也遍地开花。今年高考前夕,人民日报微博通报了392所“假大学”。溯及既往可以发现,名不副实的“假大学”“假中专”年年通报年年有。那么,这些“假学校”都有哪些套路?


技校变中专,100%包就业


“通知书上写的13号到15号报到,为什么老师电话突然打不通了?”“老师一直联系不上,都不知道怎么去学校”8月12日下午,记者加入的西安高速铁道学校新生QQ群里,网名“堸疯”的新生发问。


“北客站,坐地铁到韦曲南,打个车到联合学院”“谁带你报名,你就去找谁”“我以为遇到骗子了呢”新生群很快七嘴八舌热闹起来。“谁已经在西安了?有事找我私聊哈”“好好军训,会演的时候小姐姐会去看你们的。”这时,群里自称17级学姐的“猫九菇凉”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带着学弟学妹们畅享校园生活。


其实,早在今年6月28日,山西电视台就以“西安高速铁道学校太原招生,高调承包就业”为题曝光了该校招生虚假宣传。百度“西安高速铁道学校”,可以发现两条截然相反的内容,点开“西安高速铁道学校2018年虚假招生被曝光”,文章内容已经不知所踪。而“西安高速铁道学校危机公关赢得更多家长认可”这篇文章则称,某媒体看似的反面报道,结果因当地的很多学生就业落地利好,反而引发更多的家长与学生报名咨询。


打开网站,该校在6月29日的一则声明中提到,学校隶属于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全日制教育为主,同时承接政府创业就业等培训项目。记者发现,该校网页底部版权信息区注册的名称是西安高速铁道技工学校,多了“技工”二字。


“全日制教育是一个与‘走读’相对的概念,不等于普通教育,也不等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也可以是全日制,但是没有文凭。虚假宣传的技校往往把自己包装成‘中专’。”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指出,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上的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相当于高中教育的“中专”,但实际上读技校并无学历,只是拿了职业资格证书。


记者发现,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曾在一份2016年的信访回函中责令另一所“西安铁路交通学校”就“盗用他校图片进行宣传、欺骗误导学生”作整改。回函显示,这所学校原名西安大唐技工学校,在2015年西安市技校年检中曾因“不合格”进行了整改,本身与铁路并无渊源。据不完全统计,仅宁夏一区辖地公号平台发布的铁路系统“100%包就业”招生广告就多达六十多条。


“有编制的正式员工都是要求本科学历,公开招考。劳务派遣则没有学历要求,初中毕业一样可以应聘。”西安铁路局内部员工告诉记者,乘务、站务、信号管理这些岗位的用工,去不去这些学校对就业并无影响。


培训机构变大学,交钱就能拿文凭


日前,因管理混乱、进行虚假招生宣传,北京市教委对北京民族大学、北京经贸研修学院作出了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罚。


记者了解到,北京民族大学是一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发放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不能以“高等院校”名义招生。按照北京市教委规定,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名称中包含“大学”等字样或未包含“研修”“专修”“函授”“培训”等字样的学校,须明确说明本校的办学类型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于是,该校“移花接木”,与某企业集团合作创办了二级学院“北京民族工艺学院”,以“全日制高等院校”招来生源,甚至宣称为低分考生提供二本特招。


“这种做法是违规的,招生宣传内容不得回避、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区别。”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就相当于进修培训,这种培训不能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记者感到好奇,既然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考生家长为什么还源源不断地入学呢?


“事实上,这类机构大多原先是从事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辅导培训的助学机构,由于与高校合作尝到了甜头,便自己包装成本科院校,打落榜考生的主意。但自考实际上并不要求全日制学习、住宿,甚至不需要在录取季招生。至于所谓要参考中高考成绩,不过是机构煞有介事、掩人耳目罢了。有的考生发现后会退学,但也有很多就一直读下去了。”罗志敏说,由于没有计划的限制,培训机构在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几乎没有成本的专业大量招生,而在监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下,有的地方甚至交一万多块钱直接就买到成人教育的本科文凭。“但学历是没有的,用人单位也会考虑自考成考的含金量,否则对高考入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李逵李鬼频变化,网络监管遇难题


记者再次搜索时,“北京民族工艺学院”官网已经不见了。据一位被北京民族工艺学院录取的18级新生透露,因招生停止,他们这一届同学已经转去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16年,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就曾曝光北京民族大学虚假招生的问题。而记者发现,与两校同样成立于1984年、挂着教民111010020000080办学许可证号的“北京民族学院”的网页停更于2016年,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七里店”也与两校网站一样。


网络的发达让“假大学”分身有术,“春风吹又生”凸显监管难度。除了自建虚假大学网站骗取信任,另一所被停止招生的北京经贸研修学院在“学院介绍”上打起了主意,电脑网页版中注明了该机构为“民办非学历”,而手机端则删掉了“非学历”的字样。“通过PC端和两微端发布信息的不一样,利用信息差,来打政策的擦边球,甚至存在一些欺骗误导学生家长和消费者的现象。”北京教科院信息处副处长唐亮说。


“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李逵和李鬼的方式做两套文章。PC端审核比较严格不敢违法,但会把违法信息大量夹杂在移动端。消费者看到后很难保留证据。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随时更改落地页,消费者很难维护权利。”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我国正在修改《互联网广告暂行管理办法》,下一步,PC端、落地页和移动端广告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表现出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职院校发展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从关注规模扩张转向强化内涵建设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强化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主线,以提供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为核心目标,探索形成与政府、市场的新型关系,强化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教学科技服务质量建设范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


一、多主体的治理体系:探索政府、院校和市场新型关系

“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治理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速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主体治理体系,必须强化政府统筹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理顺和明确政府、院校、市场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权责利,探索三方协同的新型关系。


 (一)明确并落实政府的推动作用


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宏观调控有度”职责,着眼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做好保基本、促公平的分内事,着力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基本制度和政策环境。如各级政府应继续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并逐年提高实际拨款水平;完善地方财税、土地、金融优惠、教职工编制核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兼职教师聘任等制度;制订和执行专科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本科高校建设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等;强化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注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新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包括在异地设立分校和院校升格),逐年压缩本科高等院校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


(二)推进并激活市场的引导作用


职业教育是与市场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市场要素与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企业需求为指引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应引入市场机制,按经济规律办事,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健全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为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预留空间。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或二级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拓展其发展空间;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可按照法律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等。


(三)巩固并提升院校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要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自信,履行内涵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面向市场履行法人主体职责,依法治校,自主办学,不断提高理性选择和决策能力,激发办学活力。高职院校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用好专业设置机制、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设立由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好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完善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分配机制。


二、专业融合集群模式:主动适应需求变化

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办学职能需求都发生了转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探索生产、教学、研发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和功能耦合,以专业群建设为突破点和着力点,抓好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要从市场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入手,变革教育资源组织方式,创新产学研协同模式,尊重办学积淀、立足服务面向、对接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的专业群构建原则和方式,厘清群内专业间的关系,明确管理运行方式和评价机制。


(一)定位关系:明确专业群的构建逻辑


明确专业群建构逻辑就是要确定组建哪些专业群,并理顺群内专业结构关系。高职院校须重点考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的契合度,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一”的方式对接产业,确定专业群组建方向;高职院校既要充分考虑群内各专业的共同行业背景、服务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确保专业群在教学组织实施上的相对稳定性、普适性和通用性,又要考虑群内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确保专业群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时的相对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还要能够促进群内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大类构建专业群、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SWOT分析,构建专业群或以其他方式构建专业群。


(二)优化资源:确定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组建专业群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群内各专业资源不足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这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其中,核心是课程资源。群内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是立足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和专业课程体系需求,从专业群的共享平台中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过程。与单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相比,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必须妥当处理整体和局部、共性和个性、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深入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类别和方式,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共性和个性,以构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可借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三)凸显灵活: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专业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人、财、物的统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实施好、组织好、衔接好专业群主要建设内容,突出“群”字特征,实现“1+1>2”的目标,形成集群优势,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组织形式。同时,存在于专业之间、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固有模式也是资源共享的一种障碍,拖慢了专业群对外界的反应速度。要增强专业群的灵活性,首先应将专业群作为基层组织,具有教学、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集成功能,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力;其次要打破现有层级管理框架,构建矩阵式管理、事业部制等弹性较大的组织形式,对接企业的管理,增强高职院校组织灵活性,体现发展差异化特征。


(四)成效表征:形成导向清晰的评价机制


从关注单个专业建设转向关注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变革教育组织方式的自我革命,因此,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必要明确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表征,形成导向清晰的评价机制。一是体现产业适应性。产业适应性是专业群建设在宏观层面的成效表征,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根本体现,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服务面向以及构建方式的适应性。二是体现灵活开放性。灵活开放性是专业群建设在中观层面的成效表征,是专业群组建逻辑和结构的内涵特征。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瞬息万变和交叉融合势必引发现有专业的解构和重构,这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要求专业群在结构和机制上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形成与产业变化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三是体现集成协同性。集成协同性是专业群建设在微观层面的成效表征,是专业群建设内容和目标的内在动因。资源共享的高度、深度、广度与共享机制是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由此带来的教育基层组织的变革可能完全改变高职院校的教育生态。


三、质量建设多维推进:关键要素寻求变革

质量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创新双师培养机制、推进教学与科技服务质量建设、构建内外共治质量保证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质量的关键内容。


(一)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强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深入开展高职“课堂革命”,需要强化课堂阵地意识,树立职业教育大课堂理念、优化课程供给、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信息化水平。“课堂革命”是一场心灵革命,是一场内容、方法和技术的革命,是一场服务与管理的革命。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定教,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校企联合开展课程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改革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供给;高度重视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加快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融合,拓展教与学的时间空间;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信息素养;合理采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手段,有效破解“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的实践教学难题;加强教学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实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创新“双师”培养机制,强化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渐进性的内在特征,需要教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因此,师资队伍是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要探索建立教师准入标准,专业教师除了学历要求外,还应明确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求。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优化培训方式,为教师专业提升和职业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支持。突破传统教研室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群建设鼓励教师紧跟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前沿,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聚焦发展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主导的教师,每名教师都有擅长的方向,从而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教学团队。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探索“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培养模式,校企协商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对应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建立岗位互通机制,通过校企互派互聘,促进专兼教师互助互学、取长补短,实现“双师双能”。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三)推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强化技术研发和教学转化


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就是以提升能力为基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共建共享为路径,建立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第一,要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定位。高职院校应高举科技研发大旗,将科研重点放在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重点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技术反求、技术转移、技术改良、技术革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第二,要用技术研发反哺教育教学,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高职院校不能仅仅满足于跟跑行业企业发展,仅将现行的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复制到教学中,而应当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走进行业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使高职院校逐步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伴跑者”,甚至是“领跑者”,以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改变校企合作“一头热”的局面,更有利于企业生产实际案例转化课程教学资源,使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四)建立多元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质量共治新格局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与生存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高职院校如何实现院校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新格局,推动高职院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第一,构建内部质量自治体系。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为依托,引导高职院校提高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契合度,加速改造传统专业,大力扶持新兴专业,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入口;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的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过程;以对用人单位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和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以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试点,倒逼高职院校相应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出口。第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是建立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公众信任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应从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足度这两个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政府履责、服务地方、国际影响等方面,向社会做出质量承诺,体现学校对提供教育服务水平的承诺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的决心和信心,并接受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同时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与反思,从数据背后深挖存在的问题。第三,完善政府监管制度。以《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为依据,建立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等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推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四、职教开放的多元格局: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高职院校要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必须进一步梳理高职教育“中国经验”,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形成高职教育“中国方案”,奏响“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的国际化办学三部曲,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职教品牌。


(一)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


“引进来”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传统形式。新时期,高职院校“引进来”应坚持优质与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数字化教育资源等,通过转化使其成为“为我所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职业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提升合作的层次、水平和内涵;选择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为师生的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以及跨国升学就业等提供便利,促成中外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二)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


“走出去”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应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和合作,助力我国优质产能“走出去”;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培养模式优势,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探索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符合中国企业用人标准的本土化人才。


(三)国际影响力“再提升”


“再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新时期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要服务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尤其是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政策;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打造职教教育的中国品牌,逐步扩大境外学生来华学习的规模,并建立质量保证机制。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市场—院校三元协同的新型关系正在取代传统的政府—院校的二元分立结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自主调节和院校主体作用亟须巩固;打破专业界限,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成为新趋势;教学与科技服务质量建设及其质量治理机制依然是核心命题;国际化内容框架与实践路径亟须调整,配合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影响成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总之,新时期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需要继续坚守提升质量的核心目标,贯彻推进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牢牢把握高职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找准突破口,抓住重点,在强化内涵建设进程中真正办出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曾经,专业毕业想进入事业编,简直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而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个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中,职位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数量也是逐渐减少,再加上专业限制,专科生能报的岗位就更少了。更别说在现在“公考热”的情况下,每年有众多毕业生选择国省考,竞争形势更是激烈。


专科毕业也能进入事业编,靠什么——“三支一扶”考试


而就事业单位招募来说,虽然其招募的专科毕业生可报考的岗位并不少,但考试竞争激烈程度并没有下降。众多的专科毕业考生与未上岸的国省考报名者一起竞争,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专科毕业生想考编制,进入体制内工作,除了国省考,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


三支一扶考试了解一下!


什么是三支一扶考试?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为什么说三支一扶考试是专科生进入体制内的“便捷通道”?


90%的省份,专科就可以报考三支一扶考试,报考支教仅需要有教师资格证,支医只要是医学院类专业毕业即可,大部分支农和扶贫岗位不限专业。


三支一扶的期满政策有哪些?


01、期满免考试直接转事业编制!

目前可落实事业编制的省份有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山西、湖北、云南、海南等。


02、几率增加

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当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高校毕业生定向考录。(例:小编的同学在三支一扶前报考公务员,岗位招录2个人,报考人数700+。三支一扶期满后,报考了相同单位,限制“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可报”的岗位,招录人数1人,只有5人报考!意味着只要超过其他4人就能上岸!上岸几率增加超多!)


03、划重点“免试入读”!

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研究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学校为其保留学籍。


04、其它福利

考研初试加10分,学费补偿,服务期算作工龄,创业支持等。(不同省份期满政策略有差别)


05、工资待遇

工资当地乡镇机关或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来确定,中央财政也会进行补贴,西部、中部、东部分别为每年2.5万元、1.8万元、0.8万元,有社会保险。


普通高中教育普及了之后,职业教育会因此而消失吗?在了解这个事情之前,小编认为大家首先应该要弄弄清楚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普通高中教育,一个是高中阶段教育。这样才能详细地分析这两者之后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高中教育,通常是说的普通高中教育,也就是初中毕业后进入学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三年后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大专院校学习。


而高中阶段教育除了普通高中教育外,还包含职业高中教育,主要包括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也是初中毕业后入学,但是普通高中不同的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可以参加夏季的普通高考和专门的对口高考进入大学学习。高中阶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教育,都是高中学历。


我们所说的高中普及,应该是指普通高中,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从高中阶段就要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说,不可能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中专也在发展之列。


实际上,国家已经有了发展规划,将在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注意是高中阶段教育,不是高中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阶段教育中,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这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普通教育体系比较完整,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还较短。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技能和熟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这种人才还相当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前途。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级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优厚的待遇。我国也有专门针对高级技能人才的政策,可以评聘高级技术职称等。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备,随着发展,必将形成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光明。 职业中专不会消失,在将来职业中专将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懂专业知识的学者,也需要拥有专门技能的特殊性人才。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赶上高等教育这条路上来,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适合高中教育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有一部分人不适合高中教育,他们本身对于学习缺乏兴趣也缺乏相应的天赋。


在很多地区排名较后的高中里面大量充斥着这样的学生,无事生非打架惹事,没有一点学习氛围,每年高考能上二本线的人寥寥无几。


这是学生的错吗?我觉得不是,更多的是被传统的观念绑架了,觉得读书就是最正确唯一的选择,其他的选择都是不务正业。不仅家长这样想,学生也这样想。到了最后只是白白浪费了三年的青春。


其实我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若将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面他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职业教育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有很多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利用他的这个优点,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技术型人才。


我们村一个孩子,原来读书的时候一塌糊涂,后来我再见他的时候,给我大谈机床的操作,说他如何如何利用机床能够打造多么精细的物件,在班里也是遥遥领先。他满眼都是自豪,像个技术很强的老师傅一样。


比起在他并不专长的学习来说,职业教育更适合这样的学生。


职业教育要赶快摆脱自己目前的形象。


现在人提起职业教育印象都不太好。这里面有人们的偏见,也有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往往相当混乱,我们这里的一些本地的职业化学校学校里面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学校像菜市场。


职业化学校是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兴趣的选择,相比于重点高中,职业学校像是低了一个档次。社会的评价也不高,当然也就没有优秀的学生去报考。导致学校学生整体素质较低。这也是学校较难管理的原因所在。


解决办法只能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成为人们选择的另外一条路。


目前这一点我们正在做,而且西方尤其是欧洲在这一点上面起点要比我们早,做的也比我们好,我们要迎头赶上。


职业化教育在本质上面是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教育,不存在一个取代另外一个。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加强职业化教育的发展,第二、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之适应当前的这个时代。


无论是普通高中,都是职业中专,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任何时候谁也无替代谁,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模式,才为各种更样的人才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对于人才的培养才是有利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全国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超过大学生就业率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就业的对口率也不断上升,2016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75.60%,中职正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身。


从就业去向来看,升学比例提高。


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毕业生仍占主导地位,但比例大幅降低,从2012年的75.40%下降到2016年的45.49%,降幅近30个百分点。2016年,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就读的中职毕业生占25.10%,比2012年上升近14个百分点,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不断拓宽,中职学生升学的路径已经打通,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提升。2012—2016年从事个体经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3%以上,表明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动下,毕业后创业已成为中职毕业生发展的主要选择之一。



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居首。


2012—2016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中职毕业生虽然有小幅增长,但直接就业人数维持在9%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毕业生有小幅波动,但始终保持在3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毕业生的比例保持小幅增长达到60%,服务业已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从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来看,能源与新能源类、加工制造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石油化工类、休闲保健类等9大类专业对口就业率均超过平均对口就业率,其中能源与新能源类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达81.60%,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实现了对口就业,中职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


从就业地域来看,以本地就业为主。


2012—2016年,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占70%左右,异地就业占30%左右,境外就业占3%左右。中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从就业质量来看,稳定性、薪酬保障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2013—2016年,在直接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始终在88%以上,就业质量持续稳定。就业月平均起薪、社会保险和就业满意度持续走高。2016年,就业月平均起薪在2001—3000元的占37.70%,3000元以上的占15.76%,比2015年增加了3.74%,有社会保险的就业毕业生达84.61%,毕业生的薪金待遇和社会保障状况有较大改善,对就业不满意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38%。


新时代,使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需要在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内涵式发展。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中职“文明风采”竞赛,运用多媒体讲好“中职教育”自己的故事,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统筹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建立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提高中职教育招生比例和质量,努力实现普职大体相当。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畅通晋升和成长渠道,保障福利待遇,使技术工人成为“有吸引力”“有希望”和“受尊重”的职业。


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持续发力,深化中职体制机制改革,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探索“德技并举”的育人机制,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完善中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推动专业设置和评估有机衔接,探索依据专业绩效差异化拨款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发布人才供需信息和评价人才质量方面的作用;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制度建设,从培养、标准、聘任、管理、培训、实践、评价和待遇等方面,打造一流双师型中职教师。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统筹中职学校(专业)与市(县)发展布局,实现协同发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拓宽参与途径、降低参与成本、深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加强区域公共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2018,你还没有听说过720°全景校园吗?那不好意思,很不幸的告诉你:你OUT啦!720°全景校园全面助力职业院校招生宣传,让学生不用到校也可以身临其境,可以720度无差别地感受学校环境。那么河北地区究竟哪家公司可以提供这项服务呢?唐山创元教育有着自己的特色——720°全景校园,助力学生远程参观校园!

 

2018,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全面助力职业院校招生宣传


 

 


720°全景看校园逐渐一步一步的深入了学校的每个角落,成为师生饭后的话题,正是因为新鲜,也开始成为各个学校品牌宣传的利器!但是,如今,有多少个学校把它作为宣传招生利器了呢?或者又有几个人真正体验过720°全景校园的震撼画面呢?就算有也是360度的!接下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720°全景校园是什么?

720°全景校园是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旗下新媒体招生宣传展示平台,是一项根据职业院校招生宣传的需求量身定制推出的一款基于互联网的VR应用服务,旨在帮助学校快速提升品牌形象、帮助学校提高招生宣传效果,从而减轻招办工作负担和提高招办工作效率,引领新媒体招生宣传潮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720°全景校园:直观、生动的学校宣传利器,完美畅想体验,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2018,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全面助力职业院校招生宣传



 

 

720°全景校园能够帮助职业院校解决什么困境?

生源,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何有效宣传学校,吸引更多学生,是众多职业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广告媒体宣传渠道很多,但适合职业院校的却很少。720°全景校园将带来全新的宣传体验,为您提供一种更便捷、更持久、更完美的新媒体招生宣传服务解决方案。

  

 

 

 

2018,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全面助力职业院校招生宣传

 

职业院校为什么选择拍摄720°全景校园?

以往职业院校通过传统的PPT宣讲和派传单、H5电子简章的宣传模式逐步被新媒体取代,未来互动式的招生宣传新媒体将会成为趋势,720°全景校园加深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印象,进而激发报考意愿,是学校招生宣传的有力工具,其具有以下优势:

720°全景校园场景采用实景拍摄,真实感强,画面高清,直观展示校园全貌,让用户身临其境,有效宣传学校实力,提升学校品牌形象。

将全景校园成果制作成实景导航,标示建筑物的功能、实训室的介绍等,方便新生报名、入学快速熟悉校园环境,快速查看招生信息、在线咨询互动、在线报名和录取查询等,让新生/家长更深入了解学校,提高新生报名率。

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触摸一体机等不同终端浏览,分享传播便捷,更节省宣传成本。经过统计分析,与普通宣传手段相比,和学校简章相结合的720°全景校园,浏览者在观看时间上增长了87%,浏览频率增长了116%,分享率增长了187%。

  

 


 

唐山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

3D网络展览领跑者                  全景与虚拟现实服务平台

  

 

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利用3D技术与虚拟现实(VR)技术推出的全景和虚拟现实服务平台,融合互联网、3D全景、虚拟现实(VR)三大产业,为客户提供全景展示策划、全景拍摄、全景制作、发布及分享。目前已自主研发完成23大创新功能,并已适配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上万多家企业用户。它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旅游景点、院校、服务机构等各行各业。有助于企业提升新形象、提高客户信任度,缩短了用户与现实世界的时空距离感。

 


 

 

 

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20+创新功能,适配各移动终端设备

 

01.三维全景成像功能

实现720度全景无死角全景展示,将现实世界真实的还原到互联网上。

02.VR虚拟现实体验功能

特有的VR模式,更完美的沉浸式体验。

03.说一说功能

说一说功能、微信分享等互动方式,增加全景的娱乐性。

04.视频植入功能

可在任意位置植入所需要的展示的视频内容,操作简单灵活。

05.智能电子手册功能

贴近真实地阅读体验,支持PC版和移动版,满足不同终端浏览用户的需求。

06.3D多维产品功能

多维度展示产品,突出产品细节。展示、购买、交易一键达成

07.企业微信绑定功能

推广企业微信,提高企业品牌价值

08.雷达导图功能

全局通览场景,定位、分布一目了然,更结合雷达效果,清晰获取场景方向。

09.深度互动功能

音乐、解说、图文、外链、二维码名片,都可根据需要自行添加。

10.跨平台分享功能

简化代码,实现跨平台嵌套展示。

11.分辨率自适应功能

可实现多分辨率自适应,摆脱移动端多分辨率适配困扰。

12.个性化展示功能

自定义loading、标注点等插件样式,导航、控制按钮可自行设置开启关闭。

13.多视角展示功能

小行星视角、鱼眼视角、超小视角、立体视角,满足绝大多数视角需求。

14.移动端重力感应功能

移动端支持重力感应,观赏体验更进一步。

15.移动互联3D应用

完美支持适配包括手机、平板、移动VR所有移动设备。

16.PAD离线功能

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PAD进行全景展示。

17.AR模型应用功能

应用AR模型,3D交互体验全面升级。

18.访问密码功能

支持自定义设置全景密码进行加密。

19.地图定位导航功能

迅速获取全景地理位置,获得前往路线。

20.地面遮罩功能

设置全景地面遮罩,全面简化优化全景过程以及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21.英文版

英文版展示,提供国际化服务,接轨国际市场,让全景无国界。

22.作者信息

支持添加制作方信息,提升企业专业形象,打造自身的品牌价值。

23.智能化后台管理

智能化的操作后台,实现后台智能化管理

 

 

 

 

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特色&亮点有哪些? 


①针对职业院校招生宣传量身定制,招生宣传特色鲜明;

②招生营销功能明显:在线报名、在线咨询、在线参观、微信分享、微信互动、来校导航等;

③采用实景拍摄,真实感强,高清画面,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④制作周期短,使用周期长,成本低,模块化管理,增减场景灵活,节约开发成本;

⑤交互性强,由你作主-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漫游路线;

⑥可嵌入学校简介、专业介绍、音视频、图片、全景主持人等内容,有效提升展示效果;

⑦数据量小,访问速度快、对设备要求低,非常适合网络式访问观看;

⑧兼容好,不需要安装学校端或专用插件即可浏览,还可提供安卓APP安装在手机上。

 


 

 

  

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都适合应用在哪些地方?

 

招生宣传应用:

学生和家长通过学校官网或者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及学校多媒体宣传光盘,全方面的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加深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印象,进而激发报考意愿,是学校招生宣传的有力工具。

 

数字化资源教学应用:

在教学应用方面,720°VR全景除了能丰富我们教学资源库,相对一些特殊场景,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旅游专业的同学还可以通过全景漫游进行模拟导游,使操作者感受真实目的地场景,告别枯燥无味的讲授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

 

新生导航应用:

新生导航应用:—您身边的百宝箱:720°VR全景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浏览校园,并且还可以用做实景导航,新生入学无须专人接送,直接通过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访问网络,便可自行办理入学手续,同时了解校园环境。

 

 

 

 

 

上面这些图片展示仅仅是截图,大家可能看了之后感觉不是很明显!想要体验的,可以扫描下方多校720°全景校园二维码,亲身感受下!

 
 

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成果展(扫码体验720全景校园)

 

(1)唐山实验中等专业学校720°全景校园

(二)唐山师范学院VR全景展示

(三)峰峰元宝山VR全景助力旅发大会720°全景校园

(四)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唐山劳动高级技工学校)720°全景校园

        

 

(五)北京吉利学院华视传媒学院720°全景校园

         

 

 


 

上述学校正在使用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优质产品及专业服务!您还在犹豫吗?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十多年年招生行业经验,数年技术沉淀,数千所职业院校见证实力。赶紧联系我们的业务经理获取新媒体招生宣传解决方案吧!

 

 

如果你是职业学校的领导,想让你学校变成这样,欢迎找我们合作!难道你不想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你的学校,你以为你还是闭月羞花的的貂蝉和杨贵妃吗?你想多了,如今,“互联网+”时代,大势所趋,拍摄720°全景校园,必须要做!


 

 

  扫码!深入了解创元教育——720°全景校园服务!

服务热线:400-660-5933


怎么能招到学生?有什么好办法招更多的学生?许多学校的招生老师会有这样烦恼:学校很好,生源很差;咨询学生很多,报名学生很少;学校也参观了,也全方位的咨询过了,提到报名就消失了……这是许多招生老师的真实写照,每天做着最累的工作,身上肩负重的责任,每天保持晚睡早起的“规律生活”,却没有任何收效!当然不能再这样下去!职教网宋老师(电话:15530556655 为您排忧解难!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方法!



职教网宋老师(电话:15530556655)教你如何招生


一、广告

现在利用广告方式来进行招生宣传推广的仍不少,通过这种渠道的一般以:宣传单,报纸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播等形式呈现。如今,低成本、覆盖快的宣传单依然是不少培训学校都会采用的推广方式。


二、活动

1、活动推广包含学校活动和市场活动。学校活动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讲座、赞助学校社团或运动会等。市场活动通常就是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商场、商业街等场所做一些宣传。市场活动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对宣传推广的效果也会有很大影响。


三、口碑

口碑通常包含品牌口碑和朋友介绍这两种途径。对于一些中小的培训机构来说,朋友介绍是比较重要,也是效果比较明显的招生方法。所以很多机构都会鼓励在校学生的家长帮忙介绍,这样的方式比较直接,而见效也快。


四、网络

网络的宣传推广范围是非常广的,以网络推广的方式常见:合作网站、搜索引擎推广和微信营销。就拿微信朋友圈来说,现在移动通讯的应用之普遍,使微信朋友圈的宣传范围也变的非常可观。


看完职教网宋老师(电话:15530556655提供的方法,各位老师是否有一些思路了呢?职教院校品牌塑造与传播解决方案综合服务供应方,合作中高职院校千余所,年浏览量750余万次,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京津冀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示范机构、同时拥有多项软件著作权。


职教网优势


1、广告、品牌塑造、“网站名片”维护全包括,全面提升线上品牌推广度!

2、7×16小时全年在线解答疑难服务,最大程度留住每一位咨询学生!

3、大量优质新闻投放,全方位散播学校魅力吸引学生与家长的目光!

4、专业网络技术团队人员为学校报价护航,维护网络安全和学校舆情监控

5、现代化VR技术,仅需一分钟让学生了解学校全貌,提升学生兴趣值!

……


多样特色化、定制化服务,为您的招生工作保驾护航!近千所学校的选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职教网宋老师(电话:15530556655在线解答,速速来电!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特开辟“改革开放4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笔谈。

 


在“惑”与“不惑”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董 刚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千年前,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四百年前,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书院制度迭替盛衰;四十年前,恢复高考制度,春意盎然、万象更新。将四十年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过一瞬,但对于亿万国人来讲则是沧海桑田。正是由于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教育事业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也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思想活跃、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的四十年,这四十年见证了职业教育从“默默无闻”到跻身“舞台中央”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步入迅猛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物质条件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极为旺盛。党中央针对现实需要,系统化地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全面科学的战略部署,确定要求、明确目标,全力补齐教育改革中职业教育这一短板,持续增加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的招生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逐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办学思想的变化、办学主体的变化、物质资源的变化、师资条件的变化及育人质量的变化。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增强国际话语权,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基本建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改革发展中的各项工作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透过教育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的当下,相比党的十七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党的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的提法有了重大改变: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提法与主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思路高度契合。

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获得感更加充分,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旺盛,期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会手艺到技艺精、从可就业到能发展、从“本地游”到“全球通”的转变。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量大但不强、社会吸引力有且不旺、产教融合浅还不深等问题。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面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高要求、新使命,惟有坚持不懈地全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才能不负历史重托。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应当有新作为。首先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开发职业技术类培训课程资源库,推进优质培训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和学历继续教育,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终身制。

其次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挖掘产教融合的内涵,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齐头并重。把产业最先进的元素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解决职业教育要教什么的问题。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来深化产教融合的模式、拓展实现的路径。

三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现代化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四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两种精神作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文化,将精神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完善、有效的培养机制,在培养方案中予以融入、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通、在工作生活中予以养成,将两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严谨、专注、精益求精成为每一名学生的自觉追求,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论语·为政》中讲,四十而不惑。何为“惑”?“惑”即“疑惑、不清楚”。四十年,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史而言如白驹过隙。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社会发展不断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与重任,职教人不断迎难而上,面对新问题、接受新挑战,在“惑”与“不惑”之间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并因“惑”得福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如何肩负时代责任、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提质增效、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新实践成就新作为。职教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有新作为,续写华章。


政府双重支持政策助推中国高职教育迈向高水平

周建松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

  1980年前,我国并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方短期职业大学设立,标志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以来,依靠党和政府立足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支持、扶植和激励政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从积极探索、规范办学到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再到创新发展,逐渐从改革试点到示范引领、优质建设再到逐步迈向高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产教融合要求的政府双重支持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

1. 明确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诞生之初,对这类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存在价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模糊不清的。社会有需求,地方有呼声,但理论上一直没有找到合理定位,甚至在高教性与职教性之间也举棋难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决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明确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从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范指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在不同时期和关键时点,政策重点和学界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有所差异,如经历过短期职业大学、高等教育新的重要类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等不同表述,但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在理论认识上不尽统一、不很明确,但在事实上有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双重属性的定位,既可以在高等教育的视阈下找到倾斜发展的共识,也可以在职业教育的体系内找出大力建设的理由。

也正因为这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特的跃升,学校数量由少到多并超过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形成基本内涵与鲜明特色,成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有效支撑,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引领者。

2.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地位有利于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形象地把我国的教育政策主要概括为3个方面,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到了三大重点享其二。

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支持,如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做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举措,得到了招生指标和规模的倾斜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的支持,再加上由此带动的地方政府的联动和配套,尤其是在招生规模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等方面的支持,大大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和内涵发展;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层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高等职业教育采取积极支持政策,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先后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和省两级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以及部委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等,这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影响力扩大都是极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双重属性得到了双重支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 高等性和职教性双重要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和水平提升。由于把高等职业教育既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和一个类型,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适应高等教育要求的规律和举措,不断强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致力于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政治站位,从而大力增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沿着坚定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同时,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一直致力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指示的要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坚持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相融合,着力于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设置专业,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毕业生实现了较高就业率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树特创优。

由于在贯彻双重属性,落实双重要求上不懈努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致力于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特色不断彰显,并通过新一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专业水平提升,为中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质量保证:成就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源动力

崔 岩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质量变革时代,“优质”“一流”“特色”“高水平”建设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高职院校质量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质量观念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过去的质量保障体系必然被质量保证体系所取代,质量监控与评价必然转向诊断与改进,质量管理必然提升为质量治理,从而激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生动力、升华质量文化,“质量保证”也就自然成为今后掀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变革的时代标志。

1. “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萌芽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探索调整”和“地位确立”,再到21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和近十余年的“内涵发展”与“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整整历经了40年,但真正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实际也就近20余年。而“质量”始终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价值”和无法回避的“主题”,其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两大阶段的演变。

注重“基础办学质量”的外延质量保证阶段(1999—2005年)。以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标志,高等职业规模扩张成为时代发展特征。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规模达到1091所,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766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6年的6%提高到2005年的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办学规模”成为衡量办学基础能力的关键指标,办学质量及其水平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作为判定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

注重“项目建设质量”的内涵质量保证阶段(2005年至今)。以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的政策文件为标志,十几年来,教育部、各省(市)主管部门以质量项目作为引领,带动高职院校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项目型”内涵建设,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质量。以100所国家示范校、100所国家骨干校和若干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为龙头,百余个、乃至上千项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教学科研项目、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等人才培养能力水平和办学实力指标,成为了这一时期高职院校质量比拼和水平竞争的焦点。

2. “质量保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内涵发展步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后,2015年教育部相继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行动计划”中确立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保证质量的方向。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的出台,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重点、教学质量诊改运行机制建设为核心、院校自我质量持续诊改为关键的内生质量保证转型发展阶段。在这种导向下,优质资源、办学特色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的“符合性”与办学效益服务区域的“贡献度”等体现“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强弱的指标及其水平成为判断和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自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由依赖政府外部控制下“外生的”“一次性的”“静态的”“评出来的质量”予以保证,逐渐转变为以自我诊改为抓手的质量管理常态化机制,内部质量文化正在形成。

诊断与改进: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从外部评估到诊断与改进,可以说打破了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依赖教育行政部门衡量质量的观念,打破了借助“质量工程”项目引导下“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的质量提升路径的依赖。未来要围绕创建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目标,建立全面提升各高职院校质量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①进一步提升质量理念。将质量的源动力聚焦于学校本身,回归质量初心,充分发挥质量要素的功能作用和学校自我保证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进一步优化质量机制。通过健全完善全面质量保证组织系统,构建系统化的质量目标与标准体系,完善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系统、制度系统、资源系统、支持系统等全面优化质量保证机制。③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以质量生成主体身份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建立完善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以需求为导向建构保持质量提升愿景与动力的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质量治理:全面升华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由过去高职院校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政组织、教学职能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的“内部质量管理”模式向内部质量治理转变。这种转变的着眼点是促进各质量要素主体积极参与质量事务,人人做质量计划和质量自检,在程序上既自上而下,也自下而上,实现全方位的质量治理,实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质量保证的重心逐步下沉,质量保证的水平不断提升。

建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质量运行机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内生质量文化,这既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自我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实施的紧迫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更是高职院校应对当前质量强国战略实施及其质量变革的基本策略。对此,呼唤着高职院校的责任、使命与担当。高职院校必须以教育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的落实为契机,将质量聚焦到人(校级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师生)、聚焦到物(专业、实训基地、课程、办学设施)、聚焦到质量产生的过程、聚焦到质量催生的结果,最终融入具有高职特色和学校特质的质量文化中,形成高职院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以“走出去”谋划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张慧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在其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激流勇进,成绩斐然。从教育服务输出与输入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发展进程归纳为从被动到主动、从单向到双向、从借鉴引入到分享输出的跨越式发展。 

1.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化历程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和特色经验。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工业化战略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为了拉近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高职教育通过各类政府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或派遣专家赴境外研修等途径,学习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学院等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寻求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援助与支持,不断引入和借鉴来自国际社会的优质职教资源与发展经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与各国际组织、国外政府间的各项合作日益深化,并开始通过项目合作引入世界一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其培训体系。与此同时,以金陵职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生分段式联合培养为代表,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21世纪以来,在坚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也开始着力“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展,并相继在招收来华留学生、境外办学、服务境外企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在单向引入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与世界分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经验。

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高职教育“走出去”成效初显。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深化,高职教育“走出去”因其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推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被寄予厚望,俨然已然成为当前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年度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开展“走出去”实践的共有505所,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38.1%,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走出去”企业培养了大批旅游、建筑、水电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了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境外职业技术人才。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172所高职院校接受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留学生总数超过7000人。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自2007年开展援外培训以来,已为11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97期培训,培训学员达2012人。逐渐规模化的境外人才培养,在有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与肯定。

产教协同,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寻求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此过程中,我国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专业性更显优势。2016年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达59万人日,其中187所院校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超过10人日;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时间达5.9万人日,其中162所院校专任教师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指导时间超过10人日;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在境外设立职业教育或培训机构,就地开展教育培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联合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筹建“赞比亚能力建设学院”二级学院,培养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才。

联合开发职教标准,携手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开发境外认可的各项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是高职院校把握境外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规范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推进的重要参考。2016年全国有100所高职院校开发了283个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应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要求制定《海外中餐业行业标准》,规范海外中餐业的运营管理。

3. 加快推进“走出去”,为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结合当前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各项实践来看,其仍旧面临着缺乏“走出去”的政府统筹与政策指引、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走出去”的探索创新以及“走出去”相关标准体系的构建等诸多挑战。因此,要把握好高职教育“走出去”的空前契机,需要将其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推进。为此,当前应在以下3个方面努力。

加强高职教育“走出去”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发挥政策指引作用。要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制定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如结合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实际需求,分区域确定优先“走出去”的学校和专业类型,引导高职院校循序渐进地开展“走出去”实践。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尤其是境外办学、境外培训等是一个需要耗费极大人力、财力的大工程。因此,需要有效拓宽经费来源,为高职教育“走出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各级示范“骨干”校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走出去”的发展规模。

发挥产教协同“走出去”的多元主体作用。从高职教育“走出去”的行为主体来看,其主要涉及国内外的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境外企业在推动高职教育“走出去”的主体作用,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三者协同“走出去”的互动机制。

完善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标准体系构建。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标准主要是指诸如各项“走出去”实践开展院校的选拔标准、境外办学机构设置标准、师资配套标准等,需要系统规划各项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以援外项目为例,商务部就专门制订了《援外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对外援助项目评估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条例,提升了援外项目的质量。同时,需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严格效益评估。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走出去”实践,但是关于相关实践的过程监督以及效益评估,仍缺乏相关机制的健全。为此,可以考虑对当前开展的实践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优质项目的遴选,并将其作为不同实践项目类型的“样板工程”予以宣传推广,提升高职教育“走出去”实践的质量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

郭福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秘书长)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才培养从数量到结构再到质量不断优化,从尝试探索到规模发展再到质量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1. 寻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尝试探索(1978—1995年)。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各行各业方兴未艾,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各地根据实际开始兴办职业大学,进行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探索。可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探索和尝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引导,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想。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市场的主动反映,专业设置能够立足地方,较为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人才规格、学制安排、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主要是借鉴和学习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各地区依据自身发展设置职业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普通高校“压缩饼干”的情况。虽有不足,但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子。

2. 拓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发展(1996—2013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地位,更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从学校数量上看,截至2013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23万所,普通高中1.34万所,中职学校与普通高职数量基本持平;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数量上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从学生规模上看,“1996—2013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从514万增至674万,在校生从1320万增至1922万,分别增长31%和46%;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从46万增至318万,在校生从123万增至973万,分别增长近6倍和7倍。”可见,职业教育不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转变办学理念,推行校企合培养模式,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其中,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意见》指出,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在规模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子越拓越宽。

3. 开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2014年至今)。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和各方职责,强调了“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指示对职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给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同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的组织,对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组织保障作用。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了要“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并明确了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这成为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立校的重要抓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8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为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开辟了发展道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迈入了质量发展的黄金阶段。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的指导下,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积极响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特色,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合作育人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度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洪渠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完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机制,形成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提升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服装设计、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完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融合。区域和行业骨干企业、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育人与服务企业并重,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学院2005年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湖北电子信息、湖北现代制造、湖北旅游3个职教集团以及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盟,建立健全理事会会议制度、信息沟通制度、资源共享成本补偿制度、成员年度考核制度、成员加盟与退出制度等,推进产教密切互动。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现形式。学院2015年与都市丽人公司共建了湖北省第一个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校企强强联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技能大师进校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2016年学院成立了一个以80后校友、武汉市技能大师、长动集团高级技师朱卫峰命名的工匠工作室,投入120万元,配备8名全职教师,同时在青年教师里选出3人与朱卫峰结成师徒对子,发挥技能大师在名师带徒、技术传授、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领军作用。此外,学院近年来还实施了“教师服务企业计划”,每个专业至少年均为企业提供一项技术改造或服务,以此倒逼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服务水平提升。


科学设置专业,健全专业设置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学院不断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建设,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加强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



校企共建实训研发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职业院校还要想办法吸引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带到学校用于教学,以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在技术上保持同步。中兴通讯近年来与职业院校合作,在全国建设了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向学校捐赠生产性设备,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建混编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为中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教学培训。


突出行业优势服务产业升级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做了全局性的系统设计,提出了整体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路径,从宏观层面上对如何推进产教融合进行了统筹规划,进一步厘清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逻辑体系,并从产业界和教育界两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跨界的实施方案,丰富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隶属于浙江省机械工业厅和省机电集团,具备天然的行业优势,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2016年,依托浙江省机电集团,浙江省职教集团正式成立。作为集团的核心成员,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集团内各研究院、高新企业等资源,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完善企校互通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与融合,满足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应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从招生、就业和专业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来进行专业的整合和梳理。从2015年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智能制造”,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多方面入手,实施“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专业均开设新技术、传统优势技术、特色技能、机电背景复合型等专业方向,同时重构“专业基础+专业分向+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


现代学徒制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创新点,同时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创新招生招工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标准等,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人才培养新路径。


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起,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FESTO、SAP等公司共建“浙江智造”省级实训基地。基地围绕“工业4.0”发展方向,建设了1个智能工厂、5个技术促进中心,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新技术应用与培养,为智能制造培养合格人才。学院立项了“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成为浙江省获得立项的3所高职院校之一。实训基地接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填补了浙江省在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上的空白。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行业办学和区位优势,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组织和扶持科研力量开展技术应用性研发,发挥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学院与周边地区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推进教师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转让,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增强中职发展动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 高炬


当前,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了产业的转型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业的能级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及时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才能实现,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发展动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本世纪初,学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由此走上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之路。10多年来,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八共”,即共建对话机制、共组企业冠名班、共筑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培企业员工、共谋专业发展、共办技能大赛、共设奖励基金等,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组建由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就办学方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进行研讨,为学校发展“把脉”;各专业与企业生产部门联合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专业层面开展交流探讨,引导专业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了解生产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指导课程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企业冠名班,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引进企业先进的实训装备,更重要的是吸取企业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管理规范以及安全环保意识,对提升实训装备能级、强化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校企还共育教学团队,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为拜耳、巴斯夫等几十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培训内容涵盖岗位技能、健康安全环保以及团队协作等。


学校把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技术趋向智能化、岗位趋向综合化对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以及职教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改革,加速专业转型发展。比如化学工艺专业,由于区域内国际化工企业众多,需要一批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高技能人才,针对这一需求,学校以德国联邦法令对化工操作员的规定要求为蓝本,结合我国特点,开发了“上海市具有国际水平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及8门核心课程、4门选修课程,并在拜耳、巴斯夫冠名班实施。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海外商会(AHK)签订协议,引进德国AHK国际资格证书,在机电、化工专业中开展AHK课程的本土化培训。这一系列专业建设的举措,为学校专业转型升级打开了上升通道,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7月15日在京发布。

今年是高职质量年报发布的第七年。各省级版、院校版、企业版年报发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编制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338所高职院校发布质量年报,首次实现全覆盖。更有806家企业发布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参与数比上年增加88%,为全国高职质量年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个50强展示高职实力


今年,高职质量年报继“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后,首次评出“教学资源50强”。这一评选,采用了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年财政拨款水平、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总数、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11项指标。通过指标的设置,引导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夯实办学基础。

从“教学资源50强”榜单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基础比较雄厚,共有31所院校上榜,其中山东和广东各7所、江苏6所;贵州、海南、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西藏、新疆等11个省份则无院校上榜。年报指出,中西部地区院校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等几项指标较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年报具体分析指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资源整合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着力点。50强院校中,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超过70%的有39所,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学院等7所院校超过90%;13所院校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亿元;44所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超过1万学时。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能体现出院校的教学投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9所上榜院校的这一指标超过1万元。

本年度再次评出“国际影响力50强”,这一榜单反映着中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际影响力50强”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等指标平均值分别是上一年的1.6倍、4.6倍、1.4倍和1.5倍。50强院校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和行动,也引导着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年度继续评出“服务贡献50强”。与上一年度相比,50强院校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服务和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等3项指标的中位数分别增长49%、75%和93%,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中西部地区院校有15所院校入选,较上年有所增加。

五个维度显示高职质量

七年来,高职质量年报逐步形成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等五方面构成的“五维质量观”,建立了不同维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成为社会了解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报告显示,从学生发展维度来看,高职教育在技能教育之外,对重塑学生自信心、上进心等方面有着重要成效,实践教学、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日益显现,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达到86%。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2.1%,收入结构呈优化态势,高收入群体有所增加,低收入群体有所下降,专业相关度、自主创业比例、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等指标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发展上升空间扩大。

从教育教学维度来看,在专业建设上,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高职院校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将产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同步提升。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有所提升。信息化教学步入课堂渐成常态,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开始形成。

从政府责任维度来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全面统筹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做出进一步部署。26个省份启动了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并给予重点支持,这些政策引导激发了优质校建设的活力。高职生均公共财政经费有20个省份有所增长。

从国际合作维度看,高职院校2017年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11500人,比上一年增长65.2%,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专业和技术优势成为吸引留学生的亮点。伴随产业和企业“走出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更加多样化,师生“走出去”与教学标准“走出去”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支点,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

从服务贡献维度看,在脱贫攻坚中,高职院校积极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要求,“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覆盖的中西部省份由2016年的7个增加至10个,招收中西部学生由2016年的7万人增加至12万人。高职院校组团开展跨省援助和省域内帮扶,通过院校联办专业、高职帮扶中职、中职延伸服务,开启了中西部地区“跨省互助+省内自助”的新模式。优质院校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军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力。投入乡村振兴成为高职服务新热点,技术支农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成为城乡融合新模式,一批中西部地区院校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地标。

27个方面揭示存在问题

今年的年报,更加重视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评价高职教育质量。据统计,年报中先后有27处指出高职质量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发展方面,年报指出了3处问题。在调研中学生认为“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的比例高达46%,反映出教书育人中的问题,提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不足,创业教学课程、辅导活动、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分别为44%、41%、34%和14%,还有扩大覆盖范围的空间。关于就业率,有的省份中位数统计只有84%,还需要加把力。

在教育教学方面,年报指出了6处问题。部分院校存在专业教学资源短缺、生师比高、生均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专业质量认证机制缺失等问题。有46所院校生师比高于20∶1,17所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3000元。信息化建设存在区域不平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中西部高职院校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较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低385Mbps,无线校园网全覆盖率较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在312所未开设校内线上课程的院校中,中西部院校占68.6%。校企合而不深、合而不融的问题也依然存在,239所院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低于1000元,其中143所院校无兼职教师课酬。思政教学中,有的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过于教条化、形式化、机械化和表面化,评价方式单一。

政府责任每年都是年报指出问题较多的部分,今年也指出了高达11处问题。主要问题是政策不落地,如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政策,目前有72%的院校发放学生企业实习补贴或为学生购买企业实习保险,但其中仅有23%的院校获得财政专项补贴。再如教育部、财政部要求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但有超过10个省份平均水平未达标,地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的比例达到38%,行业(企业)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的比例高达67%,有78所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3000元,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报告指出了3处问题。高职教育国(境)外留学生和培训规模增幅较大,但是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如高职学历留学生占当年高等教育来华学历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5%,有4个省份及80%以上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留学生,亟待各级政府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另外,高职院校目前只能颁发专科学历证书,不具备学位颁发权限,在“走出去”办学和招收留学生过程中存在“学历不认同”的困境,高职院校要加大资源倾斜和统筹力度,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国际认可的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推动中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在服务贡献方面,报告指出一处问题。全国有超过1/3的高职院校的研发服务到款额不足10万元,近四成院校的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不足50万元。即使是服务贡献50强院校,服务到款额指标排位靠前院校和排位靠后院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

报告最后提出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亟盼提高,二是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亟须加强,三是院校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今年3月,重庆市合川区合川中学初中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家长致信重庆市人民政府信箱,反映其女儿被学校强迫报读职业学校。投诉称,娃儿在校成绩不好,班主任赵某某找娃娃谈心说:“你成绩不好,就去读合川职业教育中心。下学期就不要在这个班了,免得拉低我升学率。你要么就去读职业学校,要么就莫在我这个班读。否则,我天天在班上点你的名字。”娃娃回到家后,天天哭泣。


强迫“差生”读职校是多么离谱的教育行为


类似重庆合川中学这样强迫“差生”读职业学校的现象,在不少初中学校存在。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差生”读普通高中没有前途,读职业学校是最佳选择,有的甚至认为职业学校就是专门为“差生”开办的。这种社会偏见,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强迫“差生”报读职业学校,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必然反应。许多世界发达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取长补短,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如德国规定职业技术教育要向普通教育渗透和延伸,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芬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平等的,只是侧重的方面不同,两种教育都受到同等的尊重。调查显示,芬兰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个人兴趣、职业向往”,其次是“家长意见”,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职业学校的。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65%的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就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与普遍高中教育只是分类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强迫“差生”报读职业学校,是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其次,强迫“差生”报读职业学校,不符合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我国早在1996年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国家一直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推进。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到最高领导人的讲话,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因此,那种认为“只有‘差生’才读职业学校”的观点,既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承担的责任不相符,也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不相符。



再次,强迫“差生”报读职业学校,不利于大国工匠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287万人,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分别比1996年增加近90万人和300多万人,在校生分别增加近340万人和920多万人。可以说,中职、高职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职业教育虽然培养了这么多的合格劳动者,但我国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据媒体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总量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尤其与“工业4.0”时代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艺精湛、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现代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而要培养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在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在品质上追求严谨创新的大国工匠,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强迫“差生”读职校的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