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按实名制将就业服务落实到人

2016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题考察就业工作。

“当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长、失业率保持低位。但各地区各部门要稳不忘忧,多措并举完成全年就业任务。”李克强总理在7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按实名制将就业服务落实到人”。


当天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3万人,创历史新高;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是历史最低水平。


“稳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民生!”李克强说,“近两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也带动了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但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也是面临挑战和较大不确定因素的最坚决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当天会议决定,要加强就业形势特别是重点地区和群体就业状况监测,做好有针对性的预案。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稳就业。


李克强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采取相应措施。“要给企业减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有能力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提升企业的存活度。”总理说。


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等“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应运而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屡创新高。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成了就业最大的容纳器。


“中国最大的就业潜力蕴藏在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之中。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的空间仍然很大。”李克强说,“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但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展更多新业态和服务业就业岗位,使市场主体数量更多、活力更强”。


当天会议要求精准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依托打造“双创”升级版,拓展更多新业态和服务业就业岗位,出台支持灵活就业措施。要加大就业培训和政策帮扶。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

“同志们,我们要将心比心啊!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失业的亲人,你犯不犯愁?”李克强说,“我们政府施政就是要以民心为心,把就业这项关乎全局、涉及每个家庭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职业教育的八个痛点,你深入了解过吗?什么是接地气的职业教育?这是每一位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朋友们都在思考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痛点有哪些?

微信图片_20180707115747

痛点01:教学内容同产业岗位需求脱节

 当前职业院校,特别是公办国民职业教育院校,绝大多数仍然按照传统学历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而非按照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痛点02:师资、教材、课件等软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要求

 职业教学师资基本上都是按照公务员标准招聘录用,很多都没有对应教学岗位实际工作经验;教材也都是采用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教材,教材一出版其内容就已经过时了,很少有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独立开发的实战化技能培训教材。

痛点03: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也同样脱节
  特别是高职院校,为满足学生要求基本上学生毕业都是高级工,而现实是,这些高级工资格基本上不被用人单位认可,结果是:拿着高级工证书,干着学徒工的活,工资都养活不了自己!导致学生和家长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看法:技能证书没用!上职校没出息!

痛点04:顶岗实习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变相成了让学生提前就业,以便学校腾出更多空间容纳新学生。至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单位、实习效果,是否同所学专业技能对接、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有没有正能量,基本上无人跟踪回访。这种情形在中职院校比较普遍,只不过形式上都有实习报告而已。

痛点05:实训室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公办中高职院校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也越来越高大上、越豪华,可是真正让学生动手的时间能有多少?值得我们每一位关心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人士反思。

痛点06:行业、企业很难介入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职业技能鉴定
  所谓“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德国二元制”等难以落到实处,行业企业和协会基本上是职业教育局外人;企业也仅仅是在学生就业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痛点07: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教育口和人社口所管理职业院校之间、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基本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局面,互相之间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教学交流互相封闭,很难做到开放、共享。

痛点08:技能大赛也只是学校独舞,很少有企业共同参与
  为满足快出教学成果,选拔少数苗子集中培训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特别是参加国赛、世赛选拔赛;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集中在少数“示范院校”,难以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国策。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发表观点:“不能以学生的满意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一个唯一,甚至是主要的目标。”此观点引起了热烈讨论甚至争辩,也引发了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认识学生需求、引导学生需求、达成学生需求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180707114250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景,是一个响亮的教育号令,是教育工作者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毋庸置疑,学生是“人民”的重要群体,学生满意是人民满意的必要条件,“办学生满意的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服务学生需求,提高学生满意度,是教育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但是,什么是学生满意,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言自明。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需求有其复杂性,不能不加以分析——否则就可能抱着学生满意的良好愿望,反而伤害了学生的教育利益。

明辨“伪”需求。学生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追问到学生个体,可能言人人殊,更有可能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他们习惯了被支配下的学习和生活,从未主动考虑过、系统规划过个人需求,他们口中的需求很多是随兴的、短视的、功利的、浅层次的,甚至是与个人发展相悖的,不能视作教育需求的真实表达。特别是高职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学习自觉和发展自信,对学习和发展少有主动需求。所以,唤醒他们的需求更为紧迫而重要。如何引导学生着眼于长期发展,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向上的内生动力,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教育是解放人、发展人的,首要的就是唤醒学生需求。

不能“唯”需求。教育以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不是意味着唯学生需求是从?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服务发展包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个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依赖每个个体的发展,而绝大多数个体的发展也只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换言之,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正向作用,也才能实现个人的向上发展。如果只片面强调学生个体需求,忽视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既无益于个体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敢于“违”需求。教育是特殊的社会行为,师生是特殊的社会关系,不能简单用服务理念、市场规则、客户关系来指导教育教学,也就是杨斌所说“陷入到单纯追求学生满意的怪圈有违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定位”。当学生需求没有得到合理引导,学生满意度又被过分强调,就会出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错位,发生违背教育初衷和规律的事情,甚至出现“教师向学生下跪”极端现象。如果一味倡导“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是上帝”等偏颇的教育信条,剥夺了老师实施教育的主导权,无限满足学生任何需求,那么事实上教育早已荡然无存。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也是整个教育的悲哀。敢不敢“违”学生需求,考验的是师道尊严,拷问的是教育环境。

重视“微”需求。教育是具体而生动的,学生是鲜活而个性的。教育要眼中有人,要把教育、管理和服务落脚到个体学生的个性需要上,不能轻视、更不能忽略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个微小需求。要无差别的爱,尊重关心每一名学生,这是师德的第一要求;要有差别的教,根据学生基础、兴趣、认知给予适合的教育。也只有“有差别的教”,才是真正“无差别的爱”。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要求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概言之,教育实践中,要坚定“为”学生需求的导向,同时又要明辨学生需求,区别对待。只有去“伪”、破“唯”、敢“违”、重“微”,教育才是真正“为”学生需求。


近日,人社部公布2018年度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以进一步做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施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此次标准的制定修订涉及到哪些职业呢?赶紧跟随职教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快看,这30个职业必须持证上岗!

 

  毕业生们注意了!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准入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仍有35项,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仍有5项。这也意味着,仍有40项职业需要“先考证,再上岗”。跟小编一起看名单。

 快看,这30个职业必须持证上岗!

 

 特别提醒

  根据人社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从2018年5月起,正式启用2018年版证书。

  《通知》明确,2015年版证书从2019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此前按规定核发的证书继续有效。

 

2018年,是高职创新发展行动的收官之年。

3年前,为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教育部特颁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梳理出65个任务22个项目,同时进行细化分工,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报告,推进各地的落实。

VCG210173ad26f

“《行动计划》创新了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国家、省级、学校3个层面形成协同推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5月31日~6月2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暨骨干专业(群)建设研讨会”,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副秘书长童卫军就3年来各地《行动计划》执行绩效情况作了大会报告。

而就在此次会议前的5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以个人名义向各地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副厅长致信。信中指出:《行动计划》绘制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开启了职业教育“以任务带投入”的新尝试,它不仅强调了院校的创新发展,更强调了地方统筹和创新推动。

信中明确点出各省教育厅在落实《行动计划》中的工作情况:你省截至2018年3月15日,实际启动《行动计划》任务多少项,启动率是多少;实际启动《行动计划》项目多少个,启动率是多少;启动项目实际布点多少个,布点率是多少;2017年省级财政投入经费多少亿元;已经(尚未)确定了多少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多少个骨干专业建设名单。

“希望您百忙之中,及时督促落实好本省《行动计划》的收尾工作。”谢俐指出,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需要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力共舞,一起挥桨划船,推动职业教育之舟破浪前行。“谁都不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

“一般来说,副厅长会把此信批给分管高职教育的处室。也有厅领导回信表示,正视问题、奋力追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向记者表示,据他的了解,各省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处长“压力是巨大的”,会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努力寻找和补齐差距。

林宇透露,6月教育部会针对《行动计划》再开一次推进会,使今年的收官工作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针对《行动计划》所涉及的项目和任务,制定验收标准,明年将对成果进行最终验收。


高职创新行动全国开花

“湖南省承接了《行动计划》任务47项,项目15个,同步实施了省级计划79个任务和项目,任务和项目的启动率均达到了100%。”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应若平在会上介绍,在全面落实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过程中,湖南省始终坚持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应若平介绍,在调整专业布局过程中,要求每所高职院校构建5个左右的专业群,使专业设置聚焦于各自的服务领域,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进行深度对接。

“这个工作非常不容易,调整专业就意味着重新洗牌,一些老师就可能会失去以往的专业资源。”应若平说,经过几年推动后,这项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这几年,湖南省共淘汰落后专业54个,新增专业30个,构建专业群292个,专业布局与湖南新兴产业对接度大幅提高,涵盖了湖南20个新兴产业链相关的专业。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共有校级以上的重点建设专业群203个,覆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87.3%。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介绍,2016~2017年,广东省承接《行动计划》53项任务和14个项目,任务和项目启动率100%,省财政投入5.89亿元;承接项目布点数量810个,2017年项目实际布点数量1790个,项目布点率221%。

在推进《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广东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放管服”改革。据邢锋介绍:一是下放高职专业设置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职院校可自主设置招生专业,省教育厅仅开展事后审查;二是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学校可自主制定本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的操作方案、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三是下放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权。

“总体原则是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发挥院校领导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权力要放;关系到学校办学底线的事情,必须要管。”邢峰说。

据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祝鸿平介绍,浙江省教育厅承接《行动计划》的任务45项,项目13个,任务启动率100%,项目启动率100%。同时,不断有新项目加入进来,项目布点率有很大的提高。

浙江一样在实施简政放权,也完全把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学科专业设置权和项目认定权全部下放。同时,认真推进高校章程建设,2016年,浙江省所有公办高职院校都通过章程建设,并以法定程序公布。

“校长每年一次,面对所有教育系统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督导员进行汇报。”祝鸿平介绍,汇报的意义在于强化学校一把手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浙江还推进教学一级考核,将包括《行动计划》在内的落实情况纳入到一级考核当中。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机制,以优质校、骨干校等重点项目引领,推进项目落实落地。”童卫军总结说,到2017年年底,《行动计划》的所有任务和启动率达到93%,项目启动率88%。21个省的任务启动率达到100%,其中河南和新疆两个省份任务启动率小于80%,北京尚未填报数据。24个省项目启动率达到100%,宁夏、海南、黑龙江3个省份的项目启动率低于70%,北京未填报数据,西藏的项目启动率是零。


高职院校“获得感”增强

“近两年来,在国家层面上,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童卫军介绍,这几年推出的政策文件包括《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以及《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

童卫军介绍,各地出台统筹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有82个,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文件有117个,促进高职院校提高质量的文件有156个,“保障了《行动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在投入方面,全国各省份教育厅预估投入205.9亿元,2016年已经投入45.2亿元,2017年投入80.56亿元,合计是125.76亿元,省级财政资金的经费执行率达到61.08%,安徽、广西、广东排在前三位。

在高职院校层面,在体制机制创新、特色专业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积累、国际交流与合作、产业服务能力等6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院校的获得感非常强。”童卫军说。

《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了改革发展的新标杆。“从原来的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到最终即将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体现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引领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童卫军介绍,截至2017年,有26个省份立项建设了403所优质校。80%的优质校是原来的国家示范(骨干)校和省级示范(骨干)校,体现了一贯扶优扶强的优势。其中有19.85%的院校是非示范(骨干)校,也不是省示范(骨干)校,这说明示范和骨干学校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

“优质校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重新洗牌,传递了高职院校不进则退的压力,整体调动了高职院校力争上游的发展格局。”童卫军说。

同时,所有的骨干专业也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有6900多家企业参与,共有5643个订单班,2017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骨干专业有1.44个订单班。

“无论是骨干专业建设还是优质校建设,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童卫军介绍,从《行动计划》的65个任务22个项目的分析看,也始终围绕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

成绩显著,问题也存在。在童卫军的《行动计划》绩效报告中显示,还有部分省份的任务和项目尚未启动和实施,启动的省份没有把具体的项目和内容定点到具体哪一所学校,部分省的优质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名单尚未确定。“这势必对今后的省级验收和国家验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这必将推动高职的创新发展。”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锦认为,学院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深切地感受到,高职教育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推动高职院校提质升级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当然也压力巨大。

“未来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走开门办学之路,推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刘锦说。


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國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三个方向相辅相成.一起构成我國的现代國民教育体系&过去.我们比较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需要的.今后仍应这样做&

QQ截图20180331100832

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现

在发达國家.职业教育一直具备重要的地位&比如.德國的职业教育在國民教育体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从小学升到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大学的人数占25%.而从小学升到综合初中各种各样职业高中,技术学院,高等学院的人占到了75%.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德國提升國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美國也同样如此.它不仅有高成绩研究型大学.也有很多高质量职业技术学院和社区大学&美國这样发达的國家.全國3688所学校当中.60%是职业学校和社区的学院.普通大学只占40%.其中研究性大学只占3%.而我國仅是有博士学位授予的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远远超super过了美國&但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名额上.都与美國相差特别远&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國教育的完整体系.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一个人的两条腿都特别重要.缺一不可.他们只有分工教育部门任务的不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现代國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國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体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 20年我國经济社會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ring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实力.继续提升现代化成绩.都对我國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越高的要求&没有这样一支高技术,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特别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社會就业和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別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國情,就业问题在我國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务必解决好的大问题。当下.全國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上下.还有大批农村富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推进社會就业.务必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升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实力,要适应经济社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別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崗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务必实行城乡统筹.要指引农村富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整现代國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给予了职业教育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们一个新的着眼点,即在新时代应如何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应如何重塑职业精神,重构职业价值取向。 


1

忠职敬业、极致求精、专注持恒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禀赋,其基本内涵可以解读为忠职敬业、极致求精、专注持恒。


  忠职敬业是职业人基于对职业的虔敬感而产生的一种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在“樊迟问仁”这一著名的答辩中强调了“执事敬”“事思敬”,阐述了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行事、临事要旨。戴圣在《礼记·学记》中强调了“敬业乐群”是对学子的一项重要考评依据。及至近代,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明确阐发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极致求精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也包含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它是职业完美主义者的最好画像。早在《诗经》中,就把石匠对玉石的打磨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也在注解《论语》时提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复如是。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


  专注持恒即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一生以制作齿锯梯器为追求;《庄子》中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一生以神乎其技的解牛术为人感叹;明末微雕家王叔远可在寸木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宫殿、人物、飞禽走兽。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唯精唯一、专注一事。


  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成就都突显了中国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气质,这种气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涓流不息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使得民族始终能够做到坚定、自信、专注、求精,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


2

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立足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职业教育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时代背景。这对于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责。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方面的内在要求,其构成要素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之间起正向关系。如果从人的自然性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分类来看,“高素质”可以理解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当合法的社会行为、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等,即经过系统教育和引导后,自然生成的内在能力。这与工匠精神关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状态在动力源泉上是统一的。“技术技能”就是强调职业教育的产出须充分体现人在科学技术探索、发现、改进等方面的创新之力、应用之力,这与工匠精神关于极致求精、专注持恒、唯精唯一的精神气质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所以,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在要求上的升华,不仅是应时应景之需,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


3

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建构性问题。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镶嵌在教育教学各个系统模块中,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去实现工匠精神对质量提升的内生推动作用。


  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导向,梳理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形成本校特定认知,充分应用校内各种载体,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大力宣传与阐释工匠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形成人人崇尚、以此为标,事事践行、以此为准的良好氛围与文化自觉。


  设定以工匠精神为文化先导与育人内核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源头,首先确立以工匠精神指引并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标准。例如会计专业,要在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上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唯精等指标与标准;在生产、制造类专业上,要更加突出守正创新、专注持恒等课程改革与设计,让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涵养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具体落实工匠精神的课程标准与实施路径,并通过文化育人这一形式加以有益补充,其特点就是需要注重全程介入与着力点突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入到校风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的工作中,使工匠精神理念深入到育人工作各个环节,并纳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育人架构,完善网络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培育过程。


  创新工匠精神育人模式。积极创新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机制与抓手,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文化涵养有机结合,在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中落实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企业需求指向与社会化取向,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落地性与效益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质是精神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特点在于渐进式润物无声的教育与影响。职业院校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围绕职教德育主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尊重与推崇职业精神,提倡与坚持规范操守,用工匠精神指引学生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努力培育学生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素养,培养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2018年,是高职创新发展行动的收官之年。

  3年前,为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教育部特颁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梳理出65个任务22个项目,同时进行细化分工,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报告,推进各地的落实。

  “《行动计划》创新了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国家、省级、学校3个层面形成协同推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5月31日~6月2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暨骨干专业(群)建设研讨会”,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副秘书长童卫军就3年来各地《行动计划》执行绩效情况作了大会报告。

  而就在此次会议前的5月7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以个人名义向各地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副厅长致信。信中指出:《行动计划》绘制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开启了职业教育“以任务带投入”的新尝试,它不仅强调了院校的创新发展,更强调了地方统筹和创新推动。

  信中明确点出各省教育厅在落实《行动计划》中的工作情况:你省截至2018年3月15日,实际启动《行动计划》任务多少项,启动率是多少;实际启动《行动计划》项目多少个,启动率是多少;启动项目实际布点多少个,布点率是多少;2017年省级财政投入经费多少亿元;已经(尚未)确定了多少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多少个骨干专业建设名单。

  “希望您百忙之中,及时督促落实好本省《行动计划》的收尾工作。”谢俐指出,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需要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力共舞,一起挥桨划船,推动职业教育之舟破浪前行。“谁都不是站在岸上指导的指挥员”。

  “一般来说,副厅长会把此信批给分管高职教育的处室。也有厅领导回信表示,正视问题、奋力追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向记者表示,据他的了解,各省教育厅分管高职教育的处长“压力是巨大的”,会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努力寻找和补齐差距。

  林宇透露,6月教育部会针对《行动计划》再开一次推进会,使今年的收官工作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针对《行动计划》所涉及的项目和任务,制定验收标准,明年将对成果进行最终验收。

  高职创新行动全国开花

  “湖南省承接了《行动计划》任务47项,项目15个,同步实施了省级计划79个任务和项目,任务和项目的启动率均达到了100%。”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应若平在会上介绍,在全面落实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过程中,湖南省始终坚持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应若平介绍,在调整专业布局过程中,要求每所高职院校构建5个左右的专业群,使专业设置聚焦于各自的服务领域,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进行深度对接。

  “这个工作非常不容易,调整专业就意味着重新洗牌,一些老师就可能会失去以往的专业资源。”应若平说,经过几年推动后,这项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这几年,湖南省共淘汰落后专业54个,新增专业30个,构建专业群292个,专业布局与湖南新兴产业对接度大幅提高,涵盖了湖南20个新兴产业链相关的专业。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共有校级以上的重点建设专业群203个,覆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87.3%。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介绍,2016~2017年,广东省承接《行动计划》53项任务和14个项目,任务和项目启动率100%,省财政投入5.89亿元;承接项目布点数量810个,2017年项目实际布点数量1790个,项目布点率221%。

  在推进《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广东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放管服”改革。据邢锋介绍:一是下放高职专业设置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职院校可自主设置招生专业,省教育厅仅开展事后审查;二是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学校可自主制定本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的操作方案、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三是下放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权。

  “总体原则是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发挥院校领导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权力要放;关系到学校办学底线的事情,必须要管。”邢峰说。

  据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祝鸿平介绍,浙江省教育厅承接《行动计划》的任务45项,项目13个,任务启动率100%,项目启动率100%。同时,不断有新项目加入进来,项目布点率有很大的提高。

  浙江一样在实施简政放权,也完全把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学科专业设置权和项目认定权全部下放。同时,认真推进高校章程建设,2016年,浙江省所有公办高职院校都通过章程建设,并以法定程序公布。

  “校长每年一次,面对所有教育系统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督导员进行汇报。”祝鸿平介绍,汇报的意义在于强化学校一把手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浙江还推进教学一级考核,将包括《行动计划》在内的落实情况纳入到一级考核当中。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机制,以优质校、骨干校等重点项目引领,推进项目落实落地。”童卫军总结说,到2017年年底,《行动计划》的所有任务和启动率达到93%,项目启动率88%。21个省的任务启动率达到100%,其中河南和新疆两个省份任务启动率小于80%,北京尚未填报数据。24个省项目启动率达到100%,宁夏、海南、黑龙江3个省份的项目启动率低于70%,北京未填报数据,西藏的项目启动率是零。

  高职院校“获得感”增强

  “近两年来,在国家层面上,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童卫军介绍,这几年推出的政策文件包括《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以及《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

  童卫军介绍,各地出台统筹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有82个,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文件有117个,促进高职院校提高质量的文件有156个,“保障了《行动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在投入方面,全国各省份教育厅预估投入205.9亿元,2016年已经投入45.2亿元,2017年投入80.56亿元,合计是125.76亿元,省级财政资金的经费执行率达到61.08%,安徽、广西、广东排在前三位。

  在高职院校层面,在体制机制创新、特色专业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积累、国际交流与合作、产业服务能力等6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院校的获得感非常强。”童卫军说。

  《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了改革发展的新标杆。“从原来的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到最终即将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体现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引领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童卫军介绍,截至2017年,有26个省份立项建设了403所优质校。80%的优质校是原来的国家示范(骨干)校和省级示范(骨干)校,体现了一贯扶优扶强的优势。其中有19.85%的院校是非示范(骨干)校,也不是省示范(骨干)校,这说明示范和骨干学校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

  “优质校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重新洗牌,传递了高职院校不进则退的压力,整体调动了高职院校力争上游的发展格局。”童卫军说。

  同时,所有的骨干专业也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有6900多家企业参与,共有5643个订单班,2017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骨干专业有1.44个订单班。

  “无论是骨干专业建设还是优质校建设,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童卫军介绍,从《行动计划》的65个任务22个项目的分析看,也始终围绕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

  成绩显著,问题也存在。在童卫军的《行动计划》绩效报告中显示,还有部分省份的任务和项目尚未启动和实施,启动的省份没有把具体的项目和内容定点到具体哪一所学校,部分省的优质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名单尚未确定。“这势必对今后的省级验收和国家验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这必将推动高职的创新发展。”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锦认为,学院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深切地感受到,高职教育必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推动高职院校提质升级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当然也压力巨大。

  “未来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走开门办学之路,推动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刘锦说。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去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列为研发应用的关键词。我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在哪里,又如何融入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之中呢?日前,记者到浙江杭州进行了实地探访。

  转型升级:拓展人工智能的疆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耐着性子慢慢数秒、焦躁爬行的驾驶体验蔓延到更多的都市。而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路口的红绿灯却并非“一视同仁”,有人等20秒的红灯,有人却要等一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拥堵往往起源于个别节点,如果在苗头出现时,控制该路段车辆的汇入量,就可以避免堵车,保障路网有序畅通。”浙江工业大学沈国江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将人工智能中的强化学习理论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精准识别预测多源异构交通数据,切分拥堵区、消散区、缓冲区、常态区,从而有效缓解拥堵。

  “摇号、限行、提倡公共交通都有成效,但交通需求持续增加,道路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人工智能可以让路网利用更高效。”据沈国江介绍,该成果过去两年在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新增产值5000万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工业化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所出现的问题会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大概是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的。这种不完备性、需要发展的洪流和人工智能一交汇,我们就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就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意义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

  基础研究:“并跑”到“领跑”的增长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聚焦并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的重点任务,但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提出,“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都已经提出,学来消化掉就可以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后发优势是由我国人口基数和市场决定的,弯道超车关键在产业应用。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上下大功夫呢?

  “虽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应用很广,但这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要研究新一代的基础理论。”潘云鹤说,60年前“人工智能”刚提出时的信息化基础是单个计算机,而现在传感器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的出现使得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人工智能的定义——‘让计算机变得和人一样聪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人的自然智能与机器智能终究不同,如何通过人机混合的脑机系统形成更强的智能,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下一步的发展空间。”

  在浙江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记者见到一只头部插着电极的大白鼠沿着地面上的箭头轨迹钻迷宫。这并不是大鼠能“识文断字”,而是一旁实验员操纵的结果。她告诉记者,自己手上鼠标的左右键发出的信号分别会刺激大鼠左转右转的脑区,而中键信号则会刺激奖赏区,在大鼠完成左右指令后给予奖赏,大鼠自然就“听话”了。

  而在该实验室的另一个项目中,人的意念取代了鼠标。“实验者想象自己左侧或右侧肢体运动的感觉,脑波经传感器收集分析后,给大鼠发去指令,实现了人脑和鼠脑的交互。”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潘纲介绍,这项技术可用于残疾康复、边防、电力巡线等工作。“国外脑机交互投入也很大,我们现在还处于实验阶段,成本较高,应用场景不是十分明晰,企业还不愿进入,还是靠国家项目在推进。”潘纲说。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包含很多外国人没有提过的想法。我们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中国问题、发展中国理论,同时也跟踪全世界的先进理论。”潘云鹤说,“例如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是分开进行的,而人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合在一起进行的。如何将视觉、听觉、味觉等这些感觉和文字触觉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提出了跨媒体智能,人工智能2.0要瞄准这个方向进行。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增强智能、智能自主系统等新的人工智能领域,这都是实现从‘并跑’到‘领跑’所必需的。”

  产学政:形成良性生态链条

  从摁手印到指纹解锁,指纹的身份识别的意义早就被人类发掘,然而经过拓印、倒模,一种硅胶指纹膜可以完美地骗过打卡机、手机锁,甚至指纹支付系统。

  “运用人工智能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与全卷积神经网络融合的新方法,我们可以把生物特征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从皮上发展到皮下,采集皮下真皮层指纹、汗腺和汗孔的模态数据,提高防伪性能。”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梁荣华的团队开发了一套手部模态识别数据提取的技术。他介绍,因表皮层到真皮层衔接处皮肤组织变化,反射差别率差别较大,图像中也出现较明显的像素明暗变化,而假指纹膜硅胶层的空气洞显而易见。

  据《2014—2020年中国生物特征识别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基于手部的生物特征应用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梁荣华表示,安全防伪的指纹采集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还没有同类型机器,一经安检、通关、财务支付等领域使用,该技术将有助于避免大量的经济损失。”

  潘云鹤观察到,国家规划发布以后,无论产业、学界还是政府,都表现出了对人工智能的极大热情。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发起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展势头迅猛,入盟企业已达300多家,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外企也争相加入,而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地方政府也有各自的行动计划。“别的国家可能有产业推动或者是政府倡导,但是支持人工智能形成产学政的生态链,中国是最早的,优势也是独有的。”

  记者在杭州了解到,浙大采取灵活政策允许教师、研究生参与阿里的项目攻关,而浙工大将人工智能企业引入校园,学生在校园内就可参与项目的研发。一位浙大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后告诉记者,产业界待遇优厚,学界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面包与梦想的两难在产学合作的政策下消解了。“围绕企业痛点做课题攻关。课题发表的论文、专利先挂在浙大,四年后转给阿里,这样做出的科研成果既能做项目结题评职称,又能投入生产获得企业资助,还能安心地留在学术体系内。”

  “就应用看,最前沿的技术和顶尖人才确实都去了企业,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就比高校强,二者各有侧重。”浙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软件学院院长王万良表示,企业科研追求应用,是目标导向的,会随着企业需求不断调整。而高校的环境更稳定,学科交叉协作的特点则提供了尝试的可能和空间。“企业有数据和资金,高校有人才和环境。企业运营成本很高,科研投入在能很快收益的领域,而高校则适合基础理论的开发和创新,高校开发出基础框架,再由企业优化、投入应用,获得数据回馈高校的理论创新,就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王万良说。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同时,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教育部及时出台《行动计划》,旨在引导高校主动深化改革、加大探索力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我国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

  二、《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明确了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行动计划》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

  《行动计划》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强化科学研究和服务产业需求统筹部署,提出四个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引领摆在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把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二是坚持科教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发挥科研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构筑持续创新发展的优势。

  三是坚持服务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与区域的转化应用,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四是坚持军民融合。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和发展重点,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学科综合的特点,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体系,不断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四、《行动计划》针对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哪些重点任务?

  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多媒体、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为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已有成绩和优势,进一步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重点部署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并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计算、深度推理、群智计算、混合智能、无人系统、虚拟现实、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核心算法和数据、硬件基础上,以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混合智能增强能力、自主运动体执行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构建算法和芯片协同、软件和硬件协同、终端和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开源化和成熟化的服务支撑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

  三是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高校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高校组建一批人工智能、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支持高校依托国家“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大力培养引进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四是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力度。支持高校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111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行动计划》如何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

  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是学科建设方面。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二是专业建设方面。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三是教材建设方面。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中支持人工智能领域来华留学人才培养,为沿线国家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国内学生赴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国家留学,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留学的支持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六、《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方面有哪些部署?

  一是推动重点领域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推动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国防等领域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重点推动智能教育发展,发挥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变革、终身在线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支持地方和区域创新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重大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加速地方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七、怎样确保各项工作要求的落实?

  为确保《行动计划》的落实,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教育部加强支持和引导。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方式加强对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二是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主动加大探索和支持力度。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探索力度,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及时总结报送本校或本地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理论技术新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王继平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谈三点看法:第一,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第二,与此同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克难攻坚的阶段。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两大新的主题和三大任务。


    职业教育迎来历史上好的发展时期

    我国现代形式的职业教育发端于l9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140多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前50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两次发展的高峰。一次是文革前的1965年,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1998年。在1965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加起来有6万多所,在校生499.5万人。当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已经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3%。

    文革十年,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破坏,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停办,到1976年,我国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绝大部分就是普通高中,当时留下的中专学校比例已经很低,教育结构严重失调。

    文革结束之后,1978年4月22号,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到大家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当时讲到的非常关键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把教育事业的计划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而且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看来,我们不觉得什么,但是要知道,这涉及到教育的摆位问题,教育开始进入到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件事就是教育结构要改革,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比例。1980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家教育总局《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教育部开始着手中等教育的调整工作,原有的技工学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年后,中等职业学校当年的招生是526万,在校生规模1467万。当时高中阶段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比例基本实现了6:4。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由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批准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两个职业教育专门决定。中央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出台政策来扶持,职业教育形成了又一个发展高峰。这就是建国以后的第三个高峰,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阶段。

    作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空前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是在摆位上。2005年之后,除了摆位上有了新的提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同时还采取了两大重要举措,一个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在“十一五” 期间拿出100亿用于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另一个是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按照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每年政府至少要拿出164亿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所有来自于农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享受到每学年15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

    二是职业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新高。以2007年数据分析,中职学校数14832所,年招生突破800万。在校生接近2000万。高职高专1168所,年招生近300万,在校生860多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规模已经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本专科高等教育总规模的近一半。

    三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发展方向上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办学方针上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明确了“两加强”,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克难攻坚阶段

    我们看到这些成果、发展成就的同时,实际上也应该看到,我们已进入了克难攻坚阶段,我们要超前发展,遇到的困难还很多。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新的目标。同时也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两大跨越:第一个跨越是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从今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将会实现城乡免费教育,这是一个大的跨越;第二个跨越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当前还涉及到第三个跨越,就是高中阶段教育要基本普及,这是整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现在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66%,离普及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是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第二个方面,从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规模的迅速扩张,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一是我们的基础能力薄弱,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原本就不厚实,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储备都很薄弱。近几年随着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数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师生比等指标都呈下降趋势。二是体系模式不成熟,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是基本形成了,但是体系的相关配套制度十分不完善。在培养模式上,许多学校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理论,重点放在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上,而没有把重点放在会不会的问题上,忽视实际操作的训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还很低。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还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以投入机制为例,与过去相比,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专项多了,但教育经常性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到现在也没有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生均经费标准。职业教育的成本一般是普通教育的两到三倍,但现行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一般还是按照普通中学的标准来执行,很多地方甚至比普通中学的标准还低。另外,现行学校用人制度有许多地方还急需改革,传统思想、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不小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看,下一个阶段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的困难也很大。我们在看到既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历史时期的同时,也要看到实际上我们也进入了一个克难攻坚的阶段。


    职业教育面临的两大新主题和三大任务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两大新主题。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的扩大和增长,质量和公平两大主题已经凸现,成为下一步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两个主题是职业教育发展当前需要突出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关注这两个问题,关注这两个主题,就会看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清差距和今后我们努力的工作方向。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的生命线,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相当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较低,办学模式不适应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离中央政府提出的要让孩子们上好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公平是教育永恒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义务。从现实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个人缴费高、预期收益低”、“人人有需求、服务难保障”这两大问题,离党中央提出的要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面临三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发展,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这类教育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比例,为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职业培训也需要发展,要大力发展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根据《职业教育法》,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两大块,一块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另一块是培训,我认为这两块都需要发展,我个人认为,如何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如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比如不光从教育方面考虑,要在劳动制度方面考虑,在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结合的方面考虑,甚至可以在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度。

    第二项任务是改革,就是要深化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深化职业院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使职业教育的体制更加适应于我们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更加有利于质量的提高,管理机制更加有利于学校内在活力的进发。

    第三项任务是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使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和培训的网络更加健全,办学条件更优,保障更加有力。体系建设、网络建设、基础能力建设,是建设方面的三项任务。

 目前,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显得愈发重要。如何提升中国创造?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产业升级,都离不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职业教育是产业升级的希望吗?

  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而在教育改革之中,普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谈到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喜欢拿德国的职业教育来举例,认为德国的经济发达,和它的职业教育联系紧密,因而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要想经济上更上一层楼,也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削弱纯理论的教育。


  应该说,这些观点从本质上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德国确实是一个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发展的非常健全。德国的名牌大学也有专门的研究职业教育的专业,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摸索和研究,为德国培养出一批有一批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

重视职业教育是产业升级的希望吗?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


  在包括著名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年轻人也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因为他们既可以在工作中培训,也可以在培训完了之后再选择工作,既可以走中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也可以走高等教育的道路。

重视职业教育是产业升级的希望吗?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大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在学习德国的同时,必须要学习精髓和本质,而不是打着发展职业教育的幌子本末倒置。


  首先,重视职业教育不等于不重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不要本末倒置。


  我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不少人确实存在动手能力差的现象。特别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管是什么专业毕业的,绝大多数歧视蓝领,拒绝蓝领,只愿意坐办公室,干所谓的第三产业。制造业目前的用工荒已经非常严重,因而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


  不过在笔者看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就能解决制造业用工荒的问题,显然是想的太简单了。要想改变制造业目前的用工荒的问题,根本上需要的是提升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增加中国企业的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然后改善工资,降低劳动强度。蓝领阶层工资得到了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你想阻止年轻人进入制造业都阻止不了。


  像现在这样,多数工厂日工作时间在10小时到12小时左右,薪水虽然有的地方也很高,但是也是非常辛苦的,并且没有稳定的节假日,谁会愿意干工人呢?所以大家都去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实在混不进去打死也要当“白领”。


  所以,重视职业教育没有错,但是本质上要利用职业教育的培训,训练出训练有素的制造业工人,但是中国制造的品位不提升,职业教育再怎么推广也无济于事,纯理论的研究依旧要重视。


重视职业教育是产业升级的希望吗?


  其次,职业教育也好,普通教育也罢,关键要让年轻人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普通教育因为教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的确实很不理想。但是这并不代表职业教育就真的那么完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书呆子,动手能力差的毕业生也不是少数。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各样打着创新名义弄起来的各种教育机构是否就真的让学生学有所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下,在“应试教育”的同时,一种“素质”的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冉冉升起,各种各样打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辅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所谓的教育机构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素养提升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不过也不能因此就无视这些教育机构归根结底的目的还是为了炒作创新,借机捞钱的根本目的。

QQ截图20180508090128

  所以,重视职业教育是对的,但是不要为了炒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过分的贬低普通教育。创新型人才需要培养,但是不要打着培养创新的招牌去捞取更多的油水。


  最后,德国是德国,中国是中国,两个国家的国情完全不一样。


  虽然中国目前发展的非常快,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地方还是比较落后的,国民的教育水平也层次不齐,这和德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学习德国也许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机械的照搬照套。德国是发达国家,公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很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只看皮毛,不研究本质,那是毫无意义的。


  教育需要改革,职业教育也确实需要提升应有的作用,但是一切都需要立足国情,好好思考,决不能生搬硬套,搞乱现有的教育。


2018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部党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协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奋进之笔。

一、把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思想和举措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准确理解、阐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细化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和“争先计划”的具体工作措施。召开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年度工作会议,部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冲刺阶段的重点措施,努力实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开好局,建好继续教育“最后一公里”起好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形成生动实践。

2. 指导战线做强做实党建工作。落实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学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配合指导高职院校全面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指导中职学校全面贯彻《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学校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的指导。

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3. 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优化布局改善条件,巩固提高中职发展水平,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各地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指导国家示范职业院校率先做好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职业院校参与东西劳务协作。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实现中职学校全覆盖。持续做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同步推进职业培训与普通话推广。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推进“一州一校”建设,继续办好内地中职班,推进内地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南疆职业学校。联合中国残联等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协调做好教育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县工作。

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督促各地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配合有关司局研究制定完善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5.以做大培训为重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为劳动者转岗择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引导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大学建设。协调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关工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学分银行”,注重发挥行业和龙头企业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

三、打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

6. 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落实十九大“五进”工作。深入开展劳模、大国工匠进职校活动,培育工匠精神。落实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继续完善和实施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颁布一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修订中职数学、英语等课程标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举办第十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活动育人。

7.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形成政策组合拳。研究制定推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意见,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制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导意见。开展大样本试点试验,推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优秀案例,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指导的跨区域大型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加强行指委建设,深入开展产教对话活动,指导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启动职业教育新一轮试点工作。积极与发改、工信等部门沟通,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8.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持续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标准。推进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分类遴选职业院校管理500强工作案例。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做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推动各地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试点工作,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比赛。推进现有职业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建设中职学校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

四、办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

9.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开展2018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拟招生专业备案工作。印发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研究制订办好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政策文件,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高质量、规范发展。部署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统筹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项目。指导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试点工作。研制国家资历框架。持续推进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10.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放资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调研和政策研究。积极推进各类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实施职业院校职工继续教育品牌创建计划,建设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印发扩大老年教育供给的若干意见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遴选和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夯实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11.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继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产教融合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配合完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落实支持和规范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配合做好对省级政府批准设置专科学校备案抽查。继续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配合开展终身学习立法研究。

1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2018年中德政府磋商职业教育分论坛等,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联合商务部等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专题调研,打造以“鲁班工坊”等为代表的品牌项目,共同支持建设一批新的试点,服务好我国在国际产业体系分工中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企业。

13.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继续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继续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发挥职教所、职教学会、成教协会、有关院校和智库专家的作用,加强科研教研工作,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撑。持续加强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特色、亮点,提高社会吸引力、影响力。

14.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组织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编制具有司局特点的“一年早知道”工作年历,探索机关支部党建和业务一体化工作法,防止“两张皮”现象。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推进学习型司局建设。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加强纪律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主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对此,作为高职教育中长期规划发展路线图和总纲领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就高职院校要完成高水平专业建设这个目标而言,笔者以为更应该着重对标在项目XM1—XM3的完成上,这样我们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上认知会更准确,建设才能到位,骨干专业和优质高职院校的评价与认定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对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认知

《行动计划》的XM1明确提出,“到2018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有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笔者认为这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就是2018年要建成的高水平专业。而XM3则提出,“到2018年将建成200所左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XM1与XM3厘清了骨干专业与优质高职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有骨干专业的高职院校,不一定会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但一所高职院校若所有专业都未建成为骨干专业,其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因此,从逻辑上可推出有骨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必要条件,骨干专业的建设与认定将是《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

《行动计划》的XM2提出,“校企共建1200个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否能由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真正转变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以实践教学为主”,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专业核心技能,找到合适的、先进的企业共建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且该专业的学生在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培养。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要求每一个专业、甚至是每一个骨干专业都建立起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一定合适,但每一所优质高职院校,一定要有骨干专业与本区域的优秀企业共同建成并有效利用起该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对专业建设树立两方面的认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看得清、攀得高、走得远。一是以高水平专业建设统领全局,把其作为院校当前和未来的终极任务来认领与完成;二是将专业与本地或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全面对接,因为作为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考核指标,具体操作就是要看专业与本地或区域相关产业中的名企是否全面对接。


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路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育改革发展”专题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之一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湧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战略,必须对接产业,优化专业布局,建立高水平专业。由点及面可以看出,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方面,上下已基本达成共识。

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有了校企的真正合作,产教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专业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层面的活,而非专业层面的活,可干可不干,干好干坏与专业的发展也没啥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校的专业能否与当地相应产业中经营业绩和发展水平高的企业进行全面合作,是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专业与企业合作,才是校企合作的路径与推力点。

笔者以为,专企的合作应达到以下四个方面才能称得上全面合作: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干将和能工巧匠参与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的制定与完善,甚至是专业运行过程的诊改工作中。二是企业主营业务的工作或作业流程、内容、方法、项目和案例,或是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或是融入到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这需要企业配合,更需要专业的教师及其团队对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和岗位化开发,任务和挑战艰巨。三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实训或实习,像以大规模制造为就业岗位的专业类,衡量专企全面合作的指标,必须加上专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这也是《行动计划》中要完成的XM2。四是专业要能对企业的工作或作业流程进行诊断、评价、改进,要能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即专业要有帮助企业发展的助力。

总之,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到2018年实现《行动计划》设立的目标,取决于我们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是专业与企业的融合和全面合作。我们相信,一个专业有好的、有效运行的专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建成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可谓是水到渠成,而一所高职院校建成的高水平专业多了,它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难道还会有什么障碍或阻力么?


高水平专业的评价认定

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的评定,即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的评定,关系到《行动计划》最核心项目和任务的实现,关系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目标的实现。在《行动计划》实施已进入下半场的当前,需要建立一个总体评定架构加以指导和引领,否则将无法保证骨干专业是真正的高水平的专业,甚至可能让骨干专业的认定草草收场。因此,笔者以为其可由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

一是尽快公布《骨干专业评定办法》。经过《行动计划》实施的上半场,我们对骨干专业建设和高水平专业的认定都有了相当明确的认知,制定出《骨干专业评定办法》是有基础和可行的。

二是以评促建。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在过往的教育评估实践中,以评促建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骨干专业评定办法》一旦公布,相信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目标会更明确,干劲会更大,方法会更有效。

三是确定《骨干专业评定办法》的核心指标。建议可围绕专业的两个指标来制定,一是专业与当地或区域的知名企业全面合作的情况,二是专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情况。这两项指标既是引导职业教育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航标,也是骨干专业评定的核心指标。

四是骨干专业的评定按照各省初评、教育部抽样复评的模式进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本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比教育部更熟悉,有了《骨干专业评定办法》这一指南,就能更早、更好地开展骨干专业的评定工作。而教育部则可在各省完成本省骨干专业评定工作后,以第三方的形式进行抽样复评,再根据抽样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对某省评出的骨干专业再抽样、甚至逐一进行第二次复评,这样评定更高效,结果也更客观。

五是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以骨干专业的量化指标排名为主进行。《行动计划》于2018年最终落幕的标志将是200所左右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为使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合理科学又简便,建议到2018年可根据各高职院校建成并被评定的骨干专业的数量进行排名,因为从逻辑上来判定只要被评定为骨干专业,其质量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同时,再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落后地区给予适当的倾斜。


由中华职教社、江苏省中华职教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中国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创立100周年纪念大会”,19日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此次纪念大会的主题为“百年传承、匠心筑梦”,近800余名领导、嘉宾和师生代表参会,共商中国职业教育新时代下“以例示人”新途径。

100年前,中华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诞生。中华职业学校自建校起,就有明确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由此也成为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学校,开创了中国现代职业学校的先河。

中华职教社在贺信中说,中华职业学校的诞生,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百年传承,薪火相继,从中华职业学校到上海机械学校,从南京机电学校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世纪以来,历任办学者和广大教职员工,书写了中国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萌发博兴与创新发展,为服务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职教人继续与国家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接续奋斗,用实际行动谱写职业教育新篇章。

面对20世纪初中国的积贫积弱、民不聊生,黄炎培积极倡导教育救国。1917年,经过广泛调研,黄炎培决心创办“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并与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位社会名流,联合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南京工业职业学院的前身中华职业学校应运而生。

在当天的纪念大会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学敏以《百年弦歌不辍、赓续职教初心——奋力开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精彩篇章》为题致欢迎词。在致辞中,吴学敏既回顾了100年前黄炎培先生创办职业教育时要求学生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的办学初心,又回顾了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富国强民、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过去百年来, 中华职业学校在极其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知名校友中有张闻天、华罗庚、顾准、江竹筠、朱森林、顾心怿、王世绩等,以中华职业学校为例,兴办的大批职业学校为增强社会生产,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及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战爆发后,办学地上海遭受了战火的摧毁,校舍几近烧毁。在黄炎培等职教社先贤的奔走下,开始在重庆筹备设立中华职业学校渝校。

吴学敏说,百年来,学校始终传承“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理念;始终践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始终弘扬“敬业乐群、求真求是”的职业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勇创新”的奋斗姿态;始终抱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意识等6个方面总结了黄炎培等职教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吴学敏表示,立足新百年,学校将不忘初心,再创佳绩,更加明确使命担当、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强调做学合一、更加突出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以更多地满足产业一线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追本溯源,我国的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其本质上就是爱国的教育、民生的教育和创新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纪念大会上透露,今后,江苏将加强师资保障,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开通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产业教育政策,加强物质保障,建设一批职业院校企业分项和人才教学实验基地。举办一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校内教学。

第八届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出席大会时指出,100年前,创立职业教育的先辈们指导思想是救国。现在新时代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强国,因此,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现在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核心就是为了强国,不要有职业教育只能培养中低级的人才培养不出高级的人才固化观念,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人才。”


■聚焦2018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 201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5月10日,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开赛,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57支代表队参赛。赛场内,每支参赛队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烟气处理工艺设计、自动控制程序设计等10余项任务。

该赛项申报方案专家组组长、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宝军告诉记者,随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12年,环境监测类赛项进入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据了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10年来,赛项设置从2008年的24项发展到2018年的82项。大赛项目在逐步精细化过程中,也不断向教学资源转化:赛项装备转化提升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赛项要求转化建设为课程内容、赛项工艺转化完善为教学标准、赛项评测转化形成为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

助教学模式转变

张宝军告诉记者,每届比赛都会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来设计参赛队需完成的任务。针对企业要求,大赛也从以往单纯的“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为如今的“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内容涉及环境、电气、自动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要求参赛选手既能监测,又会设计,既能施工,还懂管理。在大赛引领下,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也在教学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着力培养学生在多种领域的专业技能。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的带队教师孙昊说,自环境监测类赛项进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学校环境工程学院的教学紧跟大赛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最初,“环保设备”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带领学生去工厂里参观设备。而随着大赛相继引入水环境的监测与治理技术、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这门课也分割成两门重要课程——“废水监测与治理”和“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其教学模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几乎没有实训内容,到如今全部教学均在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实训平台上进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大大增强,实现了一毕业即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辐射职教相关专业建设

5月11日,高职组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赛项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举行。据介绍,今年该赛项在考查工匠精神、现场处置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

以前执行方案设计时所有入库货物的包装尺寸是已知的,所以参赛选手在设计方案时,能较快地设计并绘制出货物码放示意图,并在执行方案时按照示意图进行操作;今年增加了部分货物改变包装规格入库,这在企业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何保证货物科学合理地入库,考验着选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带队教师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此外,今年物流作业方案设计赛项首次公开赛题,增加了竞赛的辐射性。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002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本次比赛的10套赛题内有3000多个题目,赛题的公开对这1002所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引领作用,尤其对实训教学的引领作用不容小觑。

在举办比赛的同时,京津冀“现代物流”专业对接产业峰会、智慧物流实训教学展示等活动也同期举行。“这些活动中,各地教师就教学方面的新做法、新尝试进行充分交流,这对各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李泽说。

促专业改革稳步推进

5月12日,本届大赛备受瞩目的新赛项——高职组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比赛在天津职业大学拉开帷幕,该赛项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背景,紧跟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接纯电动汽车企业先进技术和行业标准,把真实工作过程、任务和要求融入比赛环节,对学生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观摩和比赛,各代表队找到了差距和不足,为推动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的发展找准了方向。”赛项具体协办方、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负责人李晶华说。

大赛举办10年间,职业院校专业改革在大赛的引领下逐步深化,传统专业不仅形成了满足企业生产的培养方案,还引入大赛项目课题,实行导师培训;新增设的特色新兴专业都是通过赛项设置感知产业需求而设置的,如近几年新增的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专业组群。技能大赛引领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技能大赛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近日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规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在核定的编制内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专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指导。鼓励选聘行业、企业优秀人员担任兼职职业指导教师。

一图看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

《规定》全文共七章30条,包括总则、主要任务、主要途径、师资队伍、工作机制、实施保障、附则。

《规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动员学校全员参与、全程服务,持续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协同推进四项基本原则。

《规定》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途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学业辅导、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开展职业生涯咨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主要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信息化平台、个性化指导方式、供需见面会等。

《规定》就职业指导教师的配备人数、主要职责、培训考核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在核定的编制内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专兼职教师从事职业指导。鼓励选聘行业、企业优秀人员担任兼职职业指导教师。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负责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咨询服务等。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工作机制部分,《规定》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职业指导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评价,对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应予以相应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统计公告制度,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实施保障部分,《规定》要求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强化人员培训,建立信息平台,加强科研指导等。



如何拆掉职业院校的“围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索新路径

u=330547598,3143667551&fm=27&gp=0

日前,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解读。“《办法》与2017年年底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共同形成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组合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说。

这一套组合拳能否打破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困境,改变校企合作浅层次、松散型、低水平的总体状态?

人才供需“两张皮”其实是一件事

《办法》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文件,而产教融合则是摆在国民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难题。


一支高素质、创新力强的产业队伍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可谓由来已久。

“目前,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2017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

校企合作长期以来校热企冷,一方面,因为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多元办学,作用当下就可以显现,而对企业效益产生影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所以一系列政策工具组拳出击,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津认为,应该“抢抓机遇,乘势前行”。目前,该校聚焦升级实训条件、教学形态、专业内涵,以对接铁路产业链需求。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支点,力图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88%就职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及各大铁路局,所以教学紧跟高铁步伐,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交通大学联合建设陕铁院—萨马拉国际交通学院,与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共建肯尼亚蒙内铁路“鲁班工坊”,与中铁二十局共建巴基斯坦卡拉项目培训基地……

但是很多职业院校没有鲜明特色或者厚实的专业基础,校企合作的困难依然存在。

此次产教融合的推进,一个明显特点是政府不搞拉郎配,校企双方自行选择,如果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对接不上产业的需求,毫无疑问会处于尴尬的境地,而相关专业如果没有企业的融入参与,教学与生产过程脱节的问题将依然存在。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有一支队伍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向应用型转变的600多所本科院校。从2014年开始的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曾引起社会热烈讨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福元介绍,近几年,这批高校面向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建了一批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

比如合肥学院,在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和基层教学团队三个层面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地方、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可见,职业院校也好,本科转型高校也好,归根到底,质量是硬道理。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转化成举办职业教育的热情

相比于其他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浅层次状况,属于行业办学的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六个专业群都与国际知名或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编写教材、共组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等。

据教育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职业教育集团1406个,其中行业性集团1095个,区域性集团311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的总量和增速都明显高于区域性集团,充分体现了行业在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发展中的特有属性。

目前教育部组织成立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除了促进院校与行业企业对话外,还研究行业人才需求和院校专业设置,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行业的需求和行业协会的努力并不等于企业的态度,何时推倒职业院校的“围墙”,校企之间真正融合办学,不再需要通过平台、会议或者其他方式来沟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转化为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热情?还需要更精准的努力。

“去年有关部门鲜明表态支持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我们将以落实相关文件为契机,细化措施,支持国有企业继续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谢俐说。

此次促进办法明晰了教育、财税、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但依然有一些难题。

谢俐表示:“在职业教育领域,如何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还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我们将依托开展新一轮的试验区、用好地方立法权等为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更多的途径。”


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新趋势,诸多隐性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内部发展不协调,资源投入重复化、教学理念碎片化、办学方向同质化,特别是部分院校大而不强、专业多而不优,等等,成为职业院校师生们的新困惑。其实,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转换带来的必然阵痛。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转换带来阵痛

回首职业院校发展历程,资源要素的投入是主要的发展动力源泉。然而,时至今日,要素驱动逐步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效应。该如何应对?必须适应外部新趋势,释放外部新动能,推动职业教育向更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转换带来阵痛

新突破:产教融合释放企业合作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今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校企合作由“政府主导”转为“校企主导”。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制约职教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职教新政接连出台,政策红利催生发展动力。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顺势而为,瞄准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技能需求,把自己打造成为企业的“贴心人”和“小伙伴”,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参与人才培养、参与办学治校,实现校企合作育人、产教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动力转换带来阵痛

新合作:“一带一路”释放国际交流新动能。职业教育需要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而“一带一路”有了新型技术技能人员的支撑,才能跑起来、快起来。职业教育要发挥技术技能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地方企业外向发展,企业的国际业务走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按企业需求建设特色专业,共同开发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课程体系、个性化教学资源,搭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外向型”校企合作机制;要对接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联合开展外派国家员工当地语言、文化培训,共同进行当地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汉语言培训,为企业海外业务培养本土化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最终,在世界职业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推出“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新平台:“互联网+”释放资源共享新动能。伴随“互联网+”、大数据、“新工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职业教育走向移动互联的趋势越来越鲜明。构建“学校+互联网+企业”的“学习场”,广泛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企业生产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互联互通,让企业车间成为跨越物理空间的教学课堂。基于大数据分析,让企业用工和人力资源变化趋势即时呈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者提供最可靠的数据,形成前瞻性强、精准性高的专业调整机制,优化区域专业布局,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利用智慧校园、云计算,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重构教学形态,重构师生关系。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会议现场


5月11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创新型、国际化的时尚之城深圳隆重召开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指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有关政府、组织和院校嘉宾,及国内职业教育有关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领导、专家、院校和企业代表共计400余位齐聚深圳,以“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为主题,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和深度对话,合力共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共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大计。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鲁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主任欧敏行,中国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等中外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鲁昕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她表示,中国愿意与各国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将继续吸收借鉴各国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鲁昕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欧敏行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邢锋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吴优



同时出席本届会议的部分领导和嘉宾还有:澳大利亚政府教育与培训部公使衔参赞魏柯玲,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葛维威,老挝教育及体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副司长波奉•桑陈玛翁,柬埔寨教育、青年及体育部职业训导司副司长农•范苏恩,坦桑尼亚驻华大使馆参赞候塞因•朱马•姆托罗,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领事罗瑞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秋明,香港职业训练局执行干事尤曾家丽,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教育厅厅长江毅等中外领导和来宾。开幕式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主持。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刘占山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王扬南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葛维威



研讨会内容丰富,务实全面,安排了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及政策对话、前沿对话、校企对话、校长对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成果展演及闭幕式等七个板块内容。围绕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旨在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达成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职业教育合作态势和开放交流、融合发展的局面。同时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领导嘉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揭牌

 


会上还同时举行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马六甲马来西亚技术大学、德国萨尔兰应用技术大学、香港职训局、柬埔寨国家智库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是合作交流的盛会,互学互鉴的平台,中外职业教育值此平台聚力共建,携同共进,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共注新活力,再谱新篇章!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