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讯(记者 刘博智)10月1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在北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NBA主席萧华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共同见证签字仪式。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和NBA中国首席执行官舒德伟代表双方签字。

    教育部与NBA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双方在篮球教育领域的合作,通过在中国大中小学普及和发展篮球运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质。双方将在设计开发篮球体育课程资源,开展学校教练员、运动员培训,举办体育论坛,设立校园篮球联赛等方面开展合作。

    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肖天,NBA副主席塔特姆,国际篮联秘书长鲍曼等。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胡浩)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教育部16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排查学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隐患,预防学校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食源性疾病要加强重点防控。 

    通知要求,学校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落实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一旦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各地卫生部门重点监督检查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监测检验。医疗机构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信息核实与分析。




李克强向默克尔介绍鲁班锁

 

    当地时间1010日,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

  与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时,李克强在致辞最后提起,这次默克尔总理陪他逛了当地一家超市,买了两张明信片送给他的家人,而他也带来一份礼物,是中国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希望他在公开的场合把这个礼物送给默克尔,以表达对中德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期待。

  总理的这一举动,让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390后小伙子王明靖、李志仁、张少华格外兴奋。一周之前,这个礼物正是在他们手中完工的。

  引发全场关注的神秘礼物,被默克尔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托起。这是一把小巧精密的鲁班锁,一种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益智玩具——解开这把锁寓意着解开难题。

  3个小伙子就读的学院,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向国内引入了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迄今,在该校工作的德方专家中,已有4人获得中国国家友谊奖。从入学那一天起,学生们就受益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融合。

  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介绍,103日,从外交部发布的消息中得知李克强总理将访问德国,学校的师生们决定亲手制作一把鲁班锁给总理,祝愿“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和融合,也希望两国职业教育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合作。

  这并不是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收到学生作品。今年5月,他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收到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获奖零件作品。他当场高兴地表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个月后,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他专门谈起过此事。

  在中德学院2014年毕业典礼上,张兴会也对学生们举过这个例子,勉励他们秉持职业精神,精益求精。这个例子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师生,要送一件自己的作品给总理。

  为此,103日那天,3名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训车间里待了8个小时,忙着研究图纸、确定工艺、选择刀具和毛坯、编制加工程序,直至做出成品。他们都是对数控机床痴迷的“数控社团”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摆弄机床是常事。

  最终由李克强交到默克尔手中的,是一把传统的六根鲁班锁,由环环相扣的6个部件组成。与常见的木质鲁班锁不同,它的材质为铝合金。

  23岁的大三学生李志仁说,鲁班是中国古代名匠,他的工艺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今天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通过这把鲁班锁,他们希望表达一种心情:要从祖师爷那里汲取智慧和动力,练好基本功,推动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与很多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国学生一样,李志仁来自农村,没有考上普通高校,抱着“有技术就不会挨饿”的朴素想法来到了职业学校。起初他十分忐忑,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说:“现在我很有信心。”

  在学校里,老师们总在向他们分析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长处和短板,鼓励他们作为整个国家生产线上的最小单元,要抱定为国家弥补差距的念头。

  有趣的是,这把鲁班锁是在一台新款德国品牌机床上完成的,这是他们日常接触学习的“教具”。学生们的指导老师、该校机械与材料学院数控系主任赵新杰说,这是把德国机械加工的技术与中国鲁班锁的智慧结合在了一起。

  赵新杰告诉记者,数控专业学生训练基本功的一个方法,就是在机床上动手做出一些小器具,从中锻炼他们对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能力。像鲁班锁这种东西,特别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

  默克尔并不是第一个收到中德学院鲁班锁的德国人。此前,一位在该校工作的德国专家发现了这些学生作品,爱不释手,带走两个送给了朋友。

李志仁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做鲁班锁,难度要小得多,多人合作来做,每个人做不同的部件,如果公差配合不好,就会或紧或松。因此,给总理的这把鲁班锁,要保证好每个部件的尺寸精度,才能组装在一起,这考验团队的协作——团队精神也是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锤炼的。

  “职业精神也好,职业素养也好,不是讲出来的,必须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赵新杰说。

  张兴会表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楷模,也是“德国制造”成功的秘密武器。作为中德合作院校,应该跟上总理的步伐,在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中创造经验。在这位校长眼中,鲁班锁承载着一种期许和鞭策,“总理送了这个礼物,我们也应该回答这个问题”。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 纪秀君)今天,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报教育部整改落实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积极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着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体现了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的再部署。直属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会议指出,教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后,围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重点环节,坚持把学习教育、整改落实贯穿始终,认真制定每个环节实施计划和“两方案一计划”,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压茬、稳步进行。今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部党组坚持一手抓深化整改工作,一手抓教育系统第二批活动指导工作,把上下联动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作风有了显著变化,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截至目前,教育部“两方案一计划”提出的127项整改任务、部党组成员提出的167项个人整改措施,除长期任务和需逐步破解的难题外,均已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会议强调,要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讨论,深刻领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从严治党重要性紧迫性和各项要求。二要不折不扣继续抓好整改落实。认真对照梳理整改“两方案一计划”,对尚需进一步整改落实的任务抓紧推进,同时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坚持健全制度与执行制度相结合,重点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关于作风建设的系列制度落实好、执行好。三要持之以恒抓好作风教育。把作风教育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心组的学习内容,把作风教育作为干部培训、机关党校、党性与国情教育的必修课程,纳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之中。四要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深入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经验做法,研究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以民主生活会为重要抓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组织生活制度,着力推进党内生活规范化,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照自己、警醒自己、提高自己,自觉做到讲党性、懂规矩、守纪律。五要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改进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办法,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履行作风建设的领导责任、执行责任、推动责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松。将“四风”突出问题作为巡视工作重要内容,保证监督检查经常化。加强联系群众的组织、服务和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群众监督。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机关全体司局级干部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 宗河)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集中开展2014年教育系统扶贫日活动。

    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中小学以扶贫教育为主,通过帮助身边家庭困难学生、参加扶贫志愿活动、同贫困地区孩子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扶贫意识。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将扶贫教育和扶贫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中开展扶贫教育、扶贫帮困、志愿服务和捐款捐物等活动。

    通知强调,直属高校要在校园内集中组织一次对定点扶贫县、专项扶贫县宣传活动。开展扶贫捐款、贫困助学等活动,募集款物统一用于本校扶贫工作。中小学原则上不组织捐赠活动。组织捐赠活动的学校必须严格坚持自愿原则,捐赠款物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用途必须公开透明。

    通知要求,各地要集中开展扶贫日国情教育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激励学生关注贫困地区、关爱贫困群众、支持扶贫工作。


    核心提示:意见指出,“红七条”包含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教育部9日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

  意见指出,“红七条”包含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意见强调,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高校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师德建设,并落实具体职能机构和人员,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10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记者 李涛 摄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

    同志们:

    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党中央对开展这次活动高度重视,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周密准备,决心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活动抓好。

    从2013年6月开始,活动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目前已基本结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度重视、踊跃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热情支持,整个活动进展有序、扎实深入,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自觉性;进一步掌握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看到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差距,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自己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许多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感到以往热衷于装门面出政绩,做一点事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心里“小九九”打得多,把自己看重了,把群众看轻了。广大人民群众感到领导见得勤了,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多了。

    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去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我列举了“四风”问题的种种表现。这次活动就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对“四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从上到下、各个领域都压缩了会议、精简了文件,减少了评比达标、迎来送往活动,全面清理了超标超配公车、超标办公用房、多占住房,普遍压缩了“三公”经费、停建了楼堂馆所,狠刹了公款送月饼、贺卡、节礼和年货等行为,坚决整治了“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心的腐败,坚决整治了“裸官”、“走读”、“吃空饷”、“收红包”及购物卡、参加天价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等问题,广泛查处了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高高在上、挥霍浪费、脱离群众现象明显扭转,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不少党员、干部表示,反“四风”治好了自己的“亚健康”,把自己从不胜其烦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考虑工作、服务群众了。一些同志表示,这次活动教育了干部,也保护和挽救了一批干部。

    三是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查摆问题,深挖问题根源,自我剖析触及了痛处。上下级之间不顾忌身份、不隐瞒观点,提意见开诚布公。领导班子成员脱去“隐身衣”,捅破“窗户纸”,相互批评不留情面。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了穴位,戳到了麻骨,开出了辣味,起到了脸红心跳、出汗排毒、治病救人、加油鼓劲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自己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不少同志说,自己的对照检查材料数易其稿,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对标、一次醒悟。许多年轻党员、干部感慨,这次真是补了课,明白了党内政治生活是什么样、该怎么过。

    四是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这次活动坚持破立并举,注重建章立制。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各级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扎紧了制度笼子,强化了对不良作风的刚性约束,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意识显著增强,越界犯规行为减少。不少领导干部说,过去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四风”问题不敢小视了,一人说了就算、一拍脑袋就定、一拍胸脯就办不大行得通了,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人都敢交、什么事都敢做受到节制了,头脑中在这几方面的“紧箍咒”自觉勒紧了。

    五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次活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导向,改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一大批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切实解决。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大为减少。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得到初步整顿,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得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从一系列部署要求中感受到了严肃,从敢于啃硬骨头、破老大难的行动中体会到了认真,从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中看到了希望,在全党全社会弘扬了正气。

    去年,在这次活动启动时,党中央向全党承诺,一定要精心组织、确保实效,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全党共同努力下,这个承诺已经兑现。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这次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对此,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党中央关于这次活动的一系列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次活动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同志们!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运用党内历次集中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积累了新的经验。

    ——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党中央在谋划这次活动时认为,这次活动的重点是促使全党更好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而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我们抓住要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对出现的“四风”种种变异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现象,严肃责任追究,加大查处力度。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集中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

    ——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首先从中央做起,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作表率,是这次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党内高层作风问题的制度,中央政治局带头围绕落实八项规定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建立联系点并全程指导,深入联系点真诚谈心,对工作进行具体帮助。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以向我看齐的姿态听意见、摆问题、管自身、抓督查,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拿自己开刀,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

    ——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这次活动强调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结合,边学边查边改。我们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思想认识提高和党性增强,为解决实际问题增添了精神动力、破除了思想障碍。我们深入进行查摆剖析和落实整改措施,为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性提供了现实教材和真切感悟。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只有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

    ——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我们一开始就强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全程贯彻整风精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决防止搞形式、放空炮、走过场。我们坚持严的标准、采取严的举措,重要节点一环紧扣一环抓。对存在的问题明察暗访,及时查处并公开曝光违纪案件。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提出具体标准,要求必须见人见物见思想,有深度、像自己。对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提出明确要求,防止批评和自我批评蜻蜓点水、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团和气。对整改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完成一个销号一个。中央和地方各级督导组敢于“唱黑脸”、“当包公”,紧紧围绕关键环节、重要部位、重点工作严督实导、持续用劲。实践证明,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实,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必须层层压紧、上下互动。集中教育活动要搞好,必须批批接续、层层压紧、环环相扣。上面的问题需要下面配合解决的就上题下答,下面的问题根子在上面的就下题上答,需要地方和地方、地方和部门、部门和部门联合会诊的就同题共答,前后照应、左右衔接,使查摆和解决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

    ——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这次活动在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同时,注重强化外力推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诚恳请群众评判。我们加强舆论监督,注重对比宣传,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必须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才能做到不虚不空不偏。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这次活动,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有些问题的整改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上下联动解决问题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贯彻群众路线到不了末端。有的干部留恋过去那种“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的日子,希望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阵风,风头过了就可以我行我素了。如此等等。

    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因此,我们要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同志们!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思想变成行动。我引用过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讲的一段话:“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从严治党上进行了新探索。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从严治党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重要经验,总体做得是好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看起来党在管党治党,但没有管到位上,没有严到份上。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原因就是我们坚持言必信、行必果,认认真真管,实实在在严。这说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而不是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不至于使小矛盾积重难返、小问题酿成大患。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一切何必当真的观念,一切干一下得了的想法,一切得过且过的心态,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大害而无一利的,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这里,我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强调几点。

    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历史和现实特别是这次活动都告诉我们,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经过这些年努力,各级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然而,是不是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都成为了从严治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一些领导干部眼中,抓党建同抓发展相比要虚一些,不容易出显绩,一年开几次会布置一下就可以了,不必那么上心用劲。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严治党面临两难选择:过宽没有威慑力,会导致越来越多人闯“红线”,最终法不责众;过严会束缚人手脚,影响工作活力,干不成事,甚至还会影响自己的选票。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

    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认为组织找自己谈话是多此一举。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

    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定制度要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从而增加对制度的认同。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

    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这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门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有的是搞家长制、独断专行,以至于一些人不知党内政治生活为何物,是非判断十分模糊。这个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要继续扩大成果,使党内政治生活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起来。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需要多方努力,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使全党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要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下大气力解决好影响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党中央权威,全党都必须自觉维护,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决不能表面上喊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实际上没当回事,更不能违背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党内组织和组织、组织和个人、同志和同志、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等重要关系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设定和处理,不能缺位错位、本末倒置。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党内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事,大家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庞大,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但又必须管好,管不好就会出乱子。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年,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我们中央的同志说起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从严管理干部,总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养成,规范权力行使,培育优良作风,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干部管理规定,既重激励又重约束,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真正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各项规定,讲原则不讲关系,发现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理的处理,让干部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随时受到监督。特别是要把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对干部选拔任用要严格把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有的干部身上有那么多毛病,而且早就有群众不断反映,但那里的党委和组织部门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没当回事,让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被提拔起来,岂非咄咄怪事!这里面的深刻教训,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举一反三、深刻总结。

    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一点,要向广大干部讲清楚。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我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我们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是过严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肯定表彰锐意进取的干部,教育帮助“为官不为”的干部,支持和鼓励干部一心为公、兢兢业业、敢于担当。如果失职渎职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的,必须严肃处理。

    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反“四风”的实践说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

    现在,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社会上有种种议论和思想情绪。很多人担心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四风”问题又“涛声依旧”了。还有一些人盼着紧绷的弦松一松,好让自己舒服舒服。一些人等着看中央还要出什么招,看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各级党委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各级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做到掌握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谁以身试法就要坚决纠正和查处。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加强治本工作,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

    第六,严明党的纪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去年以来,各级党组织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完善了纪律规定,加强了执纪问责,效果是好的。同时,从已经查处的大量顶风违纪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因此,在纪律上还要进一步严起来。

    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

    有纪可依是严明纪律的前提,党的纪律规定要根据形势和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确保系统配套、务实管用,防止脱离实际、内容模糊不清、滞后于实践。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执纪职责,拒绝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采取管用的措施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使违纪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这样既有利于防微杜渐,也有利于教育和挽救干部。有的地方和单位有了问题总想捂着盖着,甚至弄得保护错误的力量大过伸张正义的力量,这个问题要认真解决。查处违纪问题必须坚持有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查清什么问题,不能装聋作哑、避重就轻,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任何人不得隐瞒、简化、变通。

    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

    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在这两方面,这些年我们总的是做得越来越好,但还有不足,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听意见多、围绕从严治党听意见少,请上来听意见多、走下去听意见少。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各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应该欢迎他们批评指出。群众发现党员、干部有违纪违法问题,要让他们有安全畅通的举报渠道。群众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从严治党有好处,我们就要认真听取、积极采纳。

    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也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一些从严治党规律,这些都要继续运用好。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影响从严治党的因素更加复杂,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要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

    同志们,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本报讯(记者 翟帆)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出台的第一个制度性配套文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合作共赢、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原则,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意见》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引导校企按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和联合建设专业的力度;四是推进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日前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见证下,江泰保险经济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2年11月,江泰保险经济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发展和保险行业发展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的情况,向教育部提交了项目申请报告,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保险实用型人才。经教育部批准,项目于2013年11月开始试点。一年来,项目顺利推进,按照“政府搭台、学校自愿申报、省教育厅推荐、政企联合考察”的原则,在28所申报院校中选定8所院校进行试点合作。校企共同设计了教学计划,合作编写了9本教材。

  此次签约,从教师培训、学生资助、课程开发、教学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合作中校企的职责,江泰公司将为这一合作项目投入2.5亿元。据了解,江泰公司还将分3批在全国60所职业院校建立60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本报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宗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日前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根据该计划,我国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找问题:瞄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方向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分类别:不同类别教师不同培养模式

    《意见》特别提出,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重点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

    抓选拔:好教师从遴选“好苗子”入手

    怎样才能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教师培养行列,是近年来各地各校教师教育改革努力寻求的一个突破口。《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提高自主招生计划中招收师范生的比例。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根据本校特点自行组织测试选拔。设立面试环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

    《意见》同时提出,要建立完善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

    重实践: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

    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不关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关起门来办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与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意见》要求,师范生培养要走出高校这个“象牙塔”,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同时,高校应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大力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过去教育实习时间大多不到8周,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对此,《意见》强调,师范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要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等举措,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质量。

    此外,《意见》还强调,要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强队伍:建专兼职结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

    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必须对症下药,在队伍建设方面“做文章”。《意见》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高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同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并对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提出深入中小学等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不少于1年的要求。计划实施高校要在岗位职数、评聘条件等方面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近日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背景。

    答: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和指南。

    针对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来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意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反映基层创新。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相关院校的试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三是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不同类别教师的培养规律,分别提出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目标要求。四是把握国际趋势。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培养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将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充分反映在《意见》的各个方面。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答:面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重点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

    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方面,明确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全方位协同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方面,提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要求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提出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体系之中;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提出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提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问:如何组织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答: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将就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进行专项宣传,通过集体宣讲、经验交流等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组织管理。教育部将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近期还将发布《关于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具体布置计划实施的各项工作。三是组织督导检查。教育部将依托专家委员会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计划实施高校动态调整机制。四是鼓励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布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欢迎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和监督。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针对近期发现的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教育部15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职学校招生秩序,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资格审查,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及分专业招生计划,严格实行中职招生准入制度,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以及发生严重影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通知强调,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

  教育部表示,近期,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记者 宗河)教育部今天下发通知要求,要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确保招生进展顺利。

  通知指出,近期发现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对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完善招生办法,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规范秩序。

  教育部要求,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违反上述规定者,有关部门将依据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相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 针对近期发现的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教育部15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职学校招生秩序,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资格审查,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 

  通知要求各地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合理确定专业设置及分专业招生计划,严格实行中职招生准入制度,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不具备招生条件、办学资质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依法取消其招生、办学资格。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以及发生严重影响稳定事件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限制或停止其招生。 

  通知强调,中职招生工作要坚持“六个严禁”,严禁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封锁中职学校招生信息;严禁生源学校或教师买卖生源,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委托任何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挂靠中职学籍进行招生。 

  教育部表示,近期,个别地区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存在买卖生源等不规范行为。一些中职学校挖抢生源;一些初中学校操控毕业生源从中牟利;非法中介组织倒买倒卖生源等。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


    本报北京9月12日讯(记者 翟帆)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今天就《职业教育法》修订召开座谈会,这也是《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沉寂3年后重新启动。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列入日程,教育部承担了《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完成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并于2011年报送国务院法制办。目前,《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列入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务院法制办也将《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教育部决定在原有修订成果的基础上,抓紧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计划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充分尊重和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

   ■王亚章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认为,就高校招生工作来说,实施意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现了育人与选拔的统一。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引导作用,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就是扭住了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高考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承担着必须的选拔和分流职能。因此,此次改革以考试为抓手,同时牵引育人和选拔两项任务,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第二,充分保障了教育公平。考试选才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高考作为最受关注的考试,对于遴选人才、改变个人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考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来自于它的公平性。因此,高考改革必须以保证公平为前提,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统一考试,这就使得在相对统一、客观的标准下,人人可以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强调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这对于在当前转型期缓解利益矛盾、打破阶层固化趋势、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体现了科学选才的初衷。当前高考制度的弊端集中表现为“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和“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实施意见对此做出了重大调整,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使得高考成绩不再作为唯一的尺度,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能力等将成为重要的指标。在录取阶段实行出分后填报、平行志愿投档的方式,使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时更加有的放矢,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考生的利益。

    第四,充分尊重和赋予了高校招生自主权。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招生自主权录取符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偏才怪才”,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自主招生不存在“寻租”空间。因此,高校要完善自主招生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违规查处力度,确保自主权在阳光下运行。(作者系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才有参考价值

    ■丁光宏

    我们要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旧有招考制度,关键是要做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评价的基础是所涉内容的全面性、客观性和记录、管理的科学性。《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要“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保证内容真实准确”。具体来说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内容要全面真实。要特别注意记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要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突出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做写实记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做到有据可查。

    二是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以学生为本,采取多种方式考查其发展情况。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强化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评语要能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千人一面、面面俱到。高校在使用相关评价材料时,也应根据学校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长等因素灵活制定办法,集体评议。

    三是程序要严密公正。首先,原始的记录要详尽、真实。其次,材料要遴选整理,突出重点。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整理,并签字确认。学生的选择也可以反映其对自己的评价。再其次,记录和材料须公示,班主任应签字以示负责。然后,形成规范统一的综合素质档案。所有学生的材料基本格式要规范统一,才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评定。为保证信息的全面,一般档案应包括学生重要或典型活动的记录、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成绩单、自我陈述、个人特长兴趣证明材料等。最后,材料使用要独立,评价标准要公开。我们应坚持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中学只负责客观、翔实地记录,最终形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如何使用,应由招生高校根据需要自行制定评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这样才可以真正避免中学为提高学生的评价分数而弄虚作假,干预原始材料的客观记录,偏离综合评价的原意。(作者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公室主任,教授)

构建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招考模式

    ■王福

    高考制度改革最受民众关注,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分类考试,一是将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入学考试分类进行,即普通本科院校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职院校入学考试主要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入学考试中,根据不同课程的属性进行分类考试。一门课程实行“多次考试,取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的做法,在欧美国家、我国的香港特区均比较常见。但是,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组织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历次考试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问题要把握好,要加大考试机构、题库和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力度。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最终要体现在多元录取上。意见指出在试点省份要积极探索基于全国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它有效地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一方面,高校可自主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考生的天赋、爱好、追求千差万别,在多元录取机制下,高校或其专业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考生可以根据对自身的评估和高校提前公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学习科目,实现对高校或专业的自主选择。

    形成完善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界有个探索和规范过程,社会也有个接受和适应过程,需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同时,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制度来保障,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要健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有关招生工作人员和考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作者系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突出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两个重点

    ■于涵

    横向比较各国的考试招生制度,可以分为“考试成绩客观排序”和“申请材料主观评价”两大主要类别,我国是为数不多的仅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绩招生的国家之一。这种招考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的。本次改革在维持“客观考试选才”的框架下,突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育人才两个重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考试方式,缓解现状矛盾,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为考生和大学适度“松绑”。从考生的角度看,现行制度下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文理分科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从大学的角度看,无论学校特色与专业需求的要求如何,只需按招生计划和总分排序录取即可。意见对于上述问题有明确的回应。一是不再分文理科,3门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由考生根据兴趣和特长搭配自选;二是学生外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都有两次参加机会;三是提出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大学能够以此为参考充分考量学生在高中期间的综合素质表现,更全面、科学地评价考生;四是大学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多元录取机制。

    二是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减压”。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应试的招考标准使得中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过大。而从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和后续培养的角度看,大学仅仅通过高考分数招生导致一部分教育资源的错配,学生入校后二次匹配资源的压力也很大。意见中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减压”效果也会很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着考生命运的统一考试科目将由目前的6门减至3门;二是外语科目和部分学业水平考试有两次报考机会;三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三是在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促进“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本轮改革中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方面,也是意见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具体而言有三个重要的体现。一是促进不同地域、省份间的录取机会公平;二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三是净化考试招生环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作者系清华大学原招生办公室主任)

把特殊类招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斯阳

    对高考招生改革,社会最关心的是能否公平。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招生公平特别是特殊类招生公平保驾护航。

    首先,要健全入学机会公平的保障机制和选拔机制。一是优化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扩大实施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二是科学设计有关招考模式。更加科学地组织艺术类区域统考,考生凭艺术区域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申请高校。三是制定科学的评价手段和选拔标准。比如在自主招生中,高校测试内容不应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考核上,应当加强综合素质、专业特长测试和创新能力测试等。

    其次,要健全招生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高校招生委员会,吸纳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教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招生委员会。二是健全招生制度,强化其完备性、廉洁性、程序性和操作性。三是明确加分政策,适当保留照顾性加分。对奥数、体育、艺术等特长性加分则应该严格清理规范,并最终取消。四是完善配套措施。从设立权威的考试机构、建设标准化考场、强化现场技术管理监察、构建社会诚信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五是加强矫正性机制建设。开展对录取学生的入学抽查复核。六是建立考生权益维护机制及仲裁机构。七是严格执行“一案三查”制度。严肃查处发生在招生考试领域的泄密案件、舞弊案件、“点招”案件、“权钱交易”违规录取案件。

    再其次,要强化招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坚持“制度+科技+文化”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技术的控制力和廉洁诚信文化引导力,构建招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招生集体决策,二是严格实行的资格认证,三是严格实行的回避制度,四是科学设置面试专家库和题库,五是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六是强化技术管控,七是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纪委书记)

深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改革

    ■王桂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因材施教,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一等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潍坊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06年在全市推开,形成了“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体系。

    一是改革考试形式。变初三的一次考试为初中三年学生自主选择一次、再次或三次考试,以自己满意的一次作为中考成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参加考试,达到理想等级后,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弥补弱科、发展特长,或进行达标课程的拓展学习。二是改革成绩表达方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分数表达改为等级表达,弱化了名次概念。三是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由初中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等方面素质和日常表现,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语、数、英学科等值对待。把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体质健康纳入考试内容,体育科目考试成绩与物理、化学学科等值对待。在考试命题时,增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四是改革录取方式。改变原来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划线录取办法,把招生录取权放给高中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推荐录取。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事关学生和家长利益,涉及千家万户,不可能一蹴而就。除引入专家力量强化制度设计以外,潍坊每个方案的出台都要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对重大变化事项召开听证会。同时,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审核备案、层层公示、申诉复议等措施,对每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公平

    ■陈国良

    政府有关部门应广泛调研论证、科学民主决策,超前规划设计,加大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长效机制。

    一是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提前谋划,统筹协调。目前使用的分省高校招生计划测算模型,总体是科学有效的。但随着各地基础教育学生规模的不断变化,招生计划测算和管理的数据采集、模型本身、工作进度也要相应做出及时调整和优化,尽可能将各种变化纳入测算因素和决策考虑,避免“挤出效应”,尤其是要避免在全国录取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录取率原本不高的省份高考录取率不升反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听取多方面意见,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和优化。

    二是仍要致力于解决“上好大学”的机会公平问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尽可能、尽快做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统筹招生计划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加大对中央部门高校、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自主编制生源计划的宏观引导和刚性调控,扩大实施各类面向特殊区域、特殊人群的专项计划,在高校自主权和促进公平的宏观管理需要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统筹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分配和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满足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要引导东部地区高校合理确定招生计划的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加大这些地区急需专业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尽可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注重发挥监测评价机制的作用。应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监测评估制度,既可以对各省和高校招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也可以为下一年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提供有效依据,引导各省和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计划及专业分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也要建立问责机制。(作者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有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唐盛昌

    以往的选拔主要是以考试总分高低来评价学生,此次则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作为基本模式,对考试招生制度做出根本的变革。

    意见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这就给予了各省更大的操作空间,在全面考核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又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机会,有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这意味着,目前高中的14门课程中,除了语数外,学生有8门课只需参加“合格考”即可,而参加“等级考”的科目只有3门。于是,学生有了更高的选择权,能够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学生聚焦有兴趣的学科,在其知识结构的形成中促进特长与个性发展。

    该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减负解压,而非“越减越重”呢?此次学业水平考试,希望通过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有增有减、考试组织方式和时间的灵活调控,引发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相应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让学生更高效、更快乐地学习,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备考任务。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部分科目的等级考成绩将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使用,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这就使高考的考试科目可以减少到三门。“等级考”科目的分值将低于语数外分值,同时它是“学完即考”,鼓励同一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为结果。这些无疑有望大幅度减轻集中备考的压力。

    随着学业水平考试推进范围的增大和力度的增加,它将会对目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各省市和学校在实施时必须要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放到重要的地位,切不可因对改革方向产生误解、对精神领会不透,或是操之过急,反而导致学生负担的加重。(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考指委委员,上海中学原校长)

    ■观点

    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 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机会

    新的改革方案更加强调国家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扩大全国统一卷考试省份,还是对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进行,都体现了当前国家加强教育管理的政策思路,是针对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有利于减少学生严重偏科

    这个方案打破以前“大文科、大理科”的局面,有利于减少学生严重偏科情况;体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在考试科目方面给了学生选择自主权;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从自主招生开始使用综合素质评价,考虑了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山东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平: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人才培养

    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减少统一高考科目,对高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取消文理分科。学科交叉、知识碰撞是创造力的源泉,文理兼修能使理科学生更具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文科学生更具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有利于促进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湖南石门县新铺乡中心校教师杨贤辰:不应给学生施加学业压力

    实行文理不分科后,我们做教师的不应当给学生在学业上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如何做这个减法?关键还是在于量体裁衣。分层次来教学,力争让每个孩子不掉队。以前的“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要做好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动态,为他们指点迷津。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涛:分类考试为高职院校注入活力

    感受最深的是关于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这对高职院校来说在人才选拔方面的针对性更强,对学生来说也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施剑松 董少校 魏海政 阳锡叶 倪秀 采访整理)


    本报讯(记者 柯进)为贯彻落实今年7月部党组下发的《教育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教育部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推进会日前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代表部党组在推进会上强调,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抓好直属单位作风建设,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各直属单位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李卫红着重强调,《规定》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进行了全面、系统规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直属单位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各直属单位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规定》的重点任务,坚持“六个贯穿始终”,即把“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勤服务”、“慎用权”、“守清廉”贯穿始终,不断锤炼过硬作风。各直属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细则,坚持立行立改,做到从严问责,狠抓《规定》贯彻落实。

    推进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国家汉办等8个直属单位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本单位在巩固和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霍小光  刘奕湛)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9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受表彰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参加会见。

    上午8时45分,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高兴地与代表们热情握手,同潘懋元等受表彰代表亲切交谈,关切询问他们的工作和身体情况。随后,习近平等与大家合影留念。

    参加会见的领导同志还有:马凯、王沪宁、刘延东、刘奇葆、栗战书、杨晶、艾力更·依明巴海、卢展工。

    刘延东出席表彰大会并讲话。她说,教师节设立30年来,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广大教师为学生成才、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希望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肩负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勇于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大会。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了500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797名“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表彰了1998名“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1320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此前,教育部等还推选了10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中学校初中部教师张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代表、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校长李丙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汪玲分别在会上发言。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部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1:请简要介绍《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审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并专门听取汇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审议。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开展专题调研、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论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形成了《实施意见》。可以说,《实施意见》的出台,凝聚了各方智慧。

  问2: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答: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决策使1.3亿人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千百万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次改革在保持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稳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问3: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立足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着力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确保公平公正。把公平作为第一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体现科学高效。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有序实施。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实施。

  问4: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拓宽多种形式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五是在少数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问5:如何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

  答: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差距。自2007年以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已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最低省份录取率达到70%,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的17个百分点缩小至6个百分点。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举措,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一是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二是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三是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问6:如何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

  答: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为此,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两项倾斜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安排1万名,2013年扩大到3万名,2014年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二是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问7:对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考虑?

  答: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是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次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问8:为什么要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实施?

  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避免严重偏科的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在近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考试的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和公信力。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必修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二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三是要求各地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问9: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确保规范有序、真实可信?

  答: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更好地规范评价的内容、程序,确保内容客观真实、程序公开公正。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二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三是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2014年,教育部将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问10:为什么要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下一步是如何考虑的?

  答: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实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招考,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技术技能人才,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次改革提出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措施。一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三是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问11:如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答:考试内容改革至关重要。为更好地满足高校招生选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在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4项措施:一是科学设计命题内容,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三是提升命题能力,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四是提高命题质量,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保证国家教育考试的正确导向性和社会公信力。

  问12:对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有何举措?

  答: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考试加分政策,一类是补偿性的,一类是鼓励性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特别是资格造假等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二是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三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2014年底,教育部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问13: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答: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偏才怪才”。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2013年选拔录取了2.5万人。总的看,这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的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问14: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将有哪些变化?

  答:这次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二是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三是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四是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五是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六是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七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八是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问15:这次改革将如何加强考试招生的监督管理?

  答:全面加强考试招生的监督管理,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采取3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大招生工作的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等信息,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和教育考试招生法律法规。三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问16:为什么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主要试什么?

  答:高考综合改革涉及到考试科目和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的调整。主要目的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点进行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

  问17:对下一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何考虑?

  答: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深刻学习领会精神。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准确把握各项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三是高度重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四是抓紧出台配套政策。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时间表,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文件,细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点。密切跟踪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确保有序推进。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4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教育部表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各地应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动试点院校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试点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教育部要求各地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可以从非学历教育入手,也可以从学历教育入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积累经验后逐步扩大。鼓励试点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据悉,教育部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控,建立试点工作年报年检制度。年报年检内容作为下一年度单招核准和布点的依据。对于试点工作不力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暂停试点资格。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