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新余,曾以小城市办大教育被誉为“新余现象”。近年来,为适应产业经济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市以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国家试点为载体,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改革风生水起,亮点纷呈,成效初显。作为全国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之一,今年年初我市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市教育局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今年4月,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专项工作推进会上,我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被指定作典型发言,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与会专家的肯定。新余的职业教育因为改革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新余现象”逐渐向“新余模式”转变。

  职教学生拥有多重身份:学生 学徒 老板

  孙兴是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冶金一班的一名学生。入学不久,他就报名参加了由学院2个冶金技术专业班34名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并签订了就业保障协议和教学协议。自此,他的学习方式与其他班级的学生有所不同,不仅使用的教材系由学校和新钢公司有关企业联合开发的专用教材,而且除了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大部分时间将在新钢公司炼钢厂跟着指定的师傅见实和顶岗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一名准工人。不出意外的话,毕业之后,孙兴将成为新钢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在我市各大职业院校,像孙兴这样既是在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市推行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正让更多的职教学生拥有多重身份。

  据了解,江西工程学院(原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赣西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西新余康展汽车科技职业学校等职业院校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选取了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光伏发电、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个专业30至40名学生,建制成班。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第一年以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二年进行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第三年在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技能检测与考核鉴定合格的学生,可取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素质拓展证,成为参与学徒制企业员工。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学徒第一学年享受企业给予的生活补贴,第二学年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第三学年享受准员工待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执行标准,共同编写学徒制教材,并制定了“学徒技能标准”、“学徒课程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学徒成本核算标准”等,按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

  在江西工程学院,创造了另一教学模式:学生一面在校学习,一面在校创业或打工,自己做老板。该校将3000余平方米闲置用房改造成大学生创业基地,无偿提供给本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开办公司,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甚至创业基金,安排学生到学生自己创办的公司见习。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口号是,打造“企业家的孵化器,工程师的摇篮”。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共有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类公司39家,200多名学生在这些公司里半工半读。

  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市职业教育呈现出新面貌,一方面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更加稳定,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加浓厚。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学校招生难局面有所扭转,去年我市中职学校招生达10720人;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增加,中小企业用工稳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职业教育改革瞄准世界最前沿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成为国内职业教育有名的“新余现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推动下,2011年,我市审时度势,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开始试行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试点工作办公室,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经费1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文件基础上,我市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提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能力。

  现代学徒制是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教授为支撑的校企共同交替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根据新近起草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我市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办学,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3月31日,依托新余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在浙江义乌挂牌成立了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对接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货源平台——义乌小商品市场,学生在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6月13日,新余新能源职业教育集团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挂牌成立。集团由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江西赛维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企业为骨干成员单位。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与袁河经济开发区、新余宏大煤矿电机厂等多家企业共建校企生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契机,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20%在新余就业的目标。

  5月16日,教育部向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函批复,同意在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江西工程学院。此举意味着新余这个江西最小的设区市,有2所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我市职业教育再迈一个新台阶。

  我市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不仅吸引了全国的目光,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甚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关注。2013年7月12日,新华社记者采访我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以《职业教育改革“新生儿”》为题在《半月谈》刊发,同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内动态清样》(3084期)上批示:“现代学徒制初见成效,深度参与有待扶持”。

  新余人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创造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不仅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翘楚”地位,更让我市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示范区。

   本报杭州11月12日电(通讯员严蓓蓓 记者严红枫)12日,浙江决定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

  从方案的内容上看,这次课程改革以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兴趣特长、成长意愿为前提,赋予了他们更多选择课程、专业、学制的权利。方案要求学校在学生就读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机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在课程设置上,方案提出构建由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模块”,建立以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教育取向的“自选课程模块”。此次中职课程改革将是一次整体性、结构性的调整,年内将先选择省内的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力争在2016年全省推广。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确保这项“面向人人”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年来,南昌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不断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法律保障打造全国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早在2009年底,南昌市便率先在全省颁布了首个地方性教育法规——《职业教育管理条例》,有效督促政府部门和学校全面落实《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南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为实现“把南昌打造成为全国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唱响“职业教育、学在南昌”品牌提供了强大法律保障。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呈现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南昌地区现有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107所,高职院校(省属)29所,中等职业院校78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省属普通中专学校26所,高职院校附设中专部27处,市属职业学校25所。中高职院校在校生290323人,其中,高职院校184690人,中等职业学校105633人。高职院校校园固定资产达60.23亿元,校园占地面积达22008亩。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培训专业技能型人才逐年增长,今年达40万人次,其中,中级技能型人才35211人,高技能人才72580人,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15万人次,城镇在职职工9万人次,下岗再就业人员6万人次。

校企合作实现“需求”与“培养”零对接

为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学以致用”,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意见》,有效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教育、实习、工作“一条龙”的运作模式。

我市鼓励校企合作基地院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学员学习专业,建立实习制度,共同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定生产实习计划,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使学员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营环境和节奏,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期间,推行“教学——实训”相结合培养模式,采取企业赠送设备、产品推介、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校企共建实训室、实训车间、生产线等。对开展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实习期满,根据企业出具学员学习鉴定合格报告,按500元/人给予实习补贴。与此同时,被确定为市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单位,由市人社局授予“南昌市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和铜牌,并在实施南昌市“青年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能人才等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安排和经费支持上给予重点倾斜。经考核鉴定合格的基地,按2000元/人给予培训补贴;对校企合作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取得国家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1000元/人/月补贴,发放期限不超过3年;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职业院校按1:100师生比安排特聘教师,特聘教师属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范畴的,可按规定申请相关补贴。此外,我市还鼓励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根据其发展规模、人才需求,向职业院校“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采取“定向班”、“冠名班”等订单定向培养方式,共同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共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行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模式。对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定向培养,培养结束取得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与合作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学员,经企业核实后,给予2000元/人学杂费补贴。积极引导校企开展股份合作,引导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货币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资金,学校以土地、师资等入股。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品牌专业为纽带,我市组建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南昌汽车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等职教集团,以及由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的“机械加工”职业教育集团,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办学机制。

同时,部分学校有偿提供场地和设备,将企业生产线迁至学校,共建“教学工厂”,利用企业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熟练的技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实现车间对接课堂,学位对接岗位,师傅对接教师。全市先后有沃尔沃、本田汽车4s,中瑞华汽、公交公司汽车维修、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等企业入驻学校,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实操场所和专业指导,又能作为企业生产性和服务性的生产基地。此外,有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培养计划,企业在学校组建定向班,由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学生实训课程,把以往学生适应生产岗位的“磨合期”消化在学校。目前,有14所职业院校与室内欧菲光、奥克斯等五大重点工业园区的13家大型企业组建南昌市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上海通用集团、美国斯比克公司(中国)、江铃集团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与职业院校签订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在岗轮训等合作协议。不仅如此,我市还开辟校企合作的人才交流新途径,在全市职业学校开展“双百双进”活动,倡导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技师进校园。年均培训职业学校教师总人数达30%以上,从而强化中职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校企间交流。

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地区校企合作由2005年的905家企业增加到了目前的1428家,增长58%。

资源整合力促“龙头一舞动全身”

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市通过扩张、撤并、合作等形式,对部分职业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学校办学能力也随着“硬件更新”而不断提升。

其中,南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置换搬迁,由原来占地150余亩扩大到占地近2000亩,办学实力明显提高;南昌一专原有50亩校园,在校生1500人,通过资源调整和校区整合,占地面积达到250余亩,在校生突破7000人。

另一方面,我市注重发挥职业学校“示范校”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全市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此,我市积极举办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校流动现场交流活动,交流推广建设经验;每年开展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学观摩交流研讨活动,展示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成果,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示范校”和县区职校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帮扶带”作用,如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南昌汽车机电学校分别与南昌县职高、新建县职高、青山湖职业学校等县区职校开展专业对接,在招生、教学、实习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共建、合作共赢。

此外,我市还坚持以赛促训,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在历年全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我市团体总分远超其他地市代表队,每年位居榜首。在连续十一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市共获奖项911个,其中一等奖206个;代表全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我市中职生共获奖牌53块。市财政每年用20%专项资金予以奖励获奖单位和选手,今年奖励资金达240万元。在专业建设上,我市集中精力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专业,评选出市级师范专业31个,共投入奖励资金620万元,2007年至2013年省级评定24个精品专业,争取专项建设经费1200万元。

目前,南昌地区拥有中等专业学校5000人以上规模职业院校20所,现有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升级示范职校6所,优质中职教育资源占总校数的33%。



高峰进修学院院长黄倩瑛女士一行实地考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


南宁职院张宁东校长在座谈会上致辞


高峰进修学院院长黄倩瑛女士在座谈会上致辞

    人民网南宁11月13日电 (林婷、兰海洋)11月12日,香港职业训练局高级助理执行干事、高峰进修学院院长黄倩瑛女士一行4人到访南宁职院参观考察,并与南宁职院洽谈合作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事宜。自治区教育厅国际交流处处长杨林、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万锋锋一同到校就筹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进行考察。


    黄倩瑛女士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南宁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室、商学院丝绸文化展示馆、艺术工程学院工艺美术实训中心。黄倩瑛表示对南宁职院校企合作力度、实训设备完善高端程度印象深刻,并对南宁职院高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创意作品及丰富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实地考察后,高峰进修学院与南宁职院举行座谈交流会。黄倩瑛代表高峰进修学院致辞。她表示,在实地走访南宁职院几大实训中心后,对南宁职院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办学定位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受到南宁职院领导班子务实做事的办学风格,高峰进修学院对与南宁职院合作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充满信心。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张宁东校长代表南宁职院致辞。她表示,南宁职院高度重视“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筹建工作,自今年9月份以来,集全校之力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各分管副校长亲自具体推进中心筹建各项工作,目前已解决人、财、地、办公楼等基本问题,亟待与高峰进修学院进一步具体商谈合作细节,期盼顺利签署合作协议,以早日建成“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推动广西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双方领导和工作人员就合作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建设方案、师资组建、课程共享、财务运行与核算等具体细节进行洽谈沟通。

    据悉,高峰进修学院与南宁职院将于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届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李康副主席亲自牵线搭桥,由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及南宁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助推进、南宁职院具体落实筹建的“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将最终得以建成运作,并将为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报南京11月10日讯(记者 缪志聪)今天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江苏省2013届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324元,同比连续5年增长。

  从2010年起,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第三方合作,面向全省范围普通高校上一年度本专科毕业生开展大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所制定的重点发展产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将其“作为高校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参考”。

  今年的调查覆盖江苏省148所高校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43万人,涉及654个专业、77个行业和606个职业。调查显示,江苏省2013届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2012届略有上升,并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6%,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5%。


    2014117-8日,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此次会议是在全国贯彻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职教战线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来自全省90余所职业院校及科研院所近2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进行学术讲座。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章雪冬处长参加会议并讲话。


    本次年会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辽宁现代职业教育”为主题,特邀杨进研究员作了题为《终身学习理念中的职业教育》的学术讲座;邀请我省3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分别围绕“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中的职业精神培养”等热点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专业建设”、“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来自省内6所职业院校的代表作了专题报告。各位专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通过本次学术年会,开拓了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聚焦了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增强了学会组织对我省职业教育战线的凝聚力。


   大众网济南11月12日讯(记者 姜洋)记者从济南市教育局了解到,济南市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职业学校能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的人员,可以直接应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岗位。

  根据要求,到2020年,能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从2015年起实施职业学校技能名师建设计划、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每3年认定一批教学工程师。

  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为基本参数,根据学校类别综合考虑学校专业特点,按教职工与学生比确定。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在编制设置政策框架内,各学校自主探索与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科学核定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比例,专业技能课与公共基础课师资比例。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编制总数的70%,科研教辅人员占编制总数的15%,管理和工勤人员占编制总数的15%;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不低于教职工编制总数的75%,教学辅助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10%,管理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的15%。学校可将教职工编制总数的20%用于聘用专业兼职教师,所聘人员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每3年核定一次。

  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职业学校新进教师,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进行。禁止设置与岗位要求无关的资格条件和歧视性、指向性条款。应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岗位,一般应具有3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高级技工、助理工程师)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学校招聘。高等职业学校50%以上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3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非教师所需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二级以上职业资格(工程师、技师)。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的人员,可以直接应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岗位;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直接应聘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岗位;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以上的优秀选手,并获得高级技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直接应聘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岗位。


吉林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将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

“吉林发布”发表微博称,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每个中心城市办好若干所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长春、吉林两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其他市(州)至少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日前,自治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于瑮一行抵达北海市,对北海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民办教育师资队伍情况进行调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谢向阳参加座谈,市政协副主席杨志远陪同调研。

    调研组先后来到北海职业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合浦惠来宝机械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北海市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还召开了调研座谈会。据介绍,北海市现有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16005人,教职工1136人,校园面积1326亩;中等职业学校7所。

    调研组认为北海市在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办学方面,思路宽广,借力发展,校企合作有独特经验,前景看好。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每年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并将大力支持重点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和教师培养、校企合作。每年将对示范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行督导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要求的职业院校进行动态调整;对评选出的10所优秀示范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每所学校每年给予50万元的重点扶持。

  《政策》规定,我市将鼓励和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院校。对新创建成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院校(包括高级技工学校)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别给予300万元/校、200万元/校的资金扶持。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支撑“4+6+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或社会紧缺的重点专业,并对每年评选出的重点专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专业扶持资金。允许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对示范专业按规定自主确定办学收费标准。

  根据《政策》,我市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综合性、共享性的实训基地,每年对评选出的10个集实习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优秀实训基地给予30万元/个的资金支持。重点推进以产业为纽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大中专院校、相关行业、骨干企业等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每年评选出两个优秀职业教育集团,并分别给予100万元的资金奖励。

  根据《政策》,我市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制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制,改制后3年内,政府对改制院校原有职教经费投入保持不变。将民办职业院校学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学生同等纳入国家助学体系,在政府资助、公共事务管理、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职业院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本报讯(记者王量迪镇海记者站张寒实习生刘葳)日前,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我省建立的首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中德镇海职业培训中心”落户镇海职教中心,标志着镇海职业教育与德国高校合作建设一流高技能人才项目全面启动。

  德国历来以“职业教育”著称于世,所创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竞相学习的成功模型。1828年建校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德国著名的国立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也是德国培养职教人才的基地之一,职业教育水平居德国一流,其特殊的职教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被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公认。

  镇海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浙江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浙江省模范集体。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专业为市中职重点发展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市品牌专业。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镇海共有11名学生代表宁波市参加7个项目的比赛,全部获奖。其中,模具制造技术项目代表宁波市参赛的张永强和孙庆文同学,勇夺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这是宁波市机械项目国赛(中职组)中的第一个全国第一名,也是浙江省机械加工类项目国赛的第一个全国第一名。该校还在全国中职学校中首次提出“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校内“创意源”、“创新坊”、“创业谷”基地拥有靓车屋、千里马快递、绿天使等10个学生创业团队,“三创”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据镇海职教中心校长庄开刚介绍,该培训中心将引进德方的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考试标准、评估标准和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标准,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场地和标准化考场,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以此带动镇海职业教育向品质化发展。该培训中心还将辐射全市乃至全省,为其他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技能培训提供服务。


  新华网郑州11月11日电(记者李亚楠)“少林武术”“漯河食品”“长垣厨师”“林州建工”“邓州护理”“信阳茶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名号,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河南省重点打造的职业教育知名品牌。

  根据日前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该省职业教育在校生将力争达到290万人的规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6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30万人,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此外,该省还将实行普惠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费。


本报柳州讯(记者/覃伟立 通讯员/韦联想)11月7日,在2014年汽车与职业教育对话活动暨第十一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和广西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宣布成立。

此次活动主题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模式创新”,成立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是活动的重要成果。汽车职教集团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召集相关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服务贸易企业、汽车保修设备企业、汽车教具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按照平等原则和契约形式组成,主动接受教育部职成司的指导和监督。集团第一届理事会共有成员单位113家,包括整车企业11家,其他类型企业16家,本科、高中职院校74家,地方汽车职教集团5家,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媒体等7家。另有3家整车企业作为伙伴企业。

   本报讯11月3日,民进沈阳市委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建议提交给市政协。调研发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处于“两层皮”,企业关注眼前经济效益,而尚处于技能成长期的职校学生以实践为目的,在参与企业生产时并不受欢迎。企业的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在无高薪铺路的前提下,也缺少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据悉,辽宁省457所职业学校中,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教师匮乏、学生实训不足的窘境。学校高薪聘请专业课、实训课教师实属无奈之举,部分学校让学生自谋实习“门路”更等同于给学生放假。教育和人事等行政部门一再呼吁校企有效合作,但能干预的对象只有学校,现实的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宣传层面。

  民进沈阳市委提出,仅仅依靠企业观念和态度转变远远不够,需要有高于各行业行政主管的政府出面,给予各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和企业各方有效干预,把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一项义务纳入到行政管理中。为此建议,按数量和时间给予接纳职校实习学生的企业一定经济补偿,可全部或部分免征企业的教育附加税;企业的技术干部、车间技术员、工、班长等,在晋职晋级中,必须有职业学校开具的教学时数证明;职业院校的理论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每五年需有20天的企业实践过程,作为上岗的必备条件,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把履行扶助职业教育义务作为企业参与各类评优、评级的刚性指标。 

    中国网山东频道潍坊11月11日讯(宋文)日前,记者从高密市教育局获悉,高密市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多元办学,集聚各种积极要素合成办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按照“集中管理、多个牌子、设立分校”的管理模式,今年秋天,首批对两所中职学校进行了结构重组,实行经费、项目、设备集中管理、合理配置,集中优势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

  统筹规划专业设置。在前期对教育系统职业学校专业开设情况进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统一管理,把专业从原先的29个调整为17个,确立了“改造传统专业、做强主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的新思路,对接机械电子产业群,强化机械加工类专业建设;对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筹划开设纺织、制鞋等专业;规划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扩大专业支持覆盖面,服务“传统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产业化”战略。

  创新办学模式。拓展延伸校企合作办学,联合12家大型企业组建了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与9家示范幼儿园联合,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园校联盟”,壮大了办学力量。积极与高校联合办学,开展三二连读探索,贯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初步构建起多专业、多层次、创新创业型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近日开始施行,条例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救助的对象。条例规定,对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远程教育或者其他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服务。

    条例规定,对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给予教育救助。条例提出,对教育救助对象,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分别给予下列救助: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减免保育教育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免除住宿费,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营养餐等生活补助;对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的救助对象免除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对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救助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发放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安排勤工助学等救助或者提供国家助学贷款。


     2010年底,西昌市引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整合原有职教资源,实行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丽莎的手如蝴蝶一般,在黑白的琴键间飞舞。一个个轻柔、灵动的音符,像窗外的阳光温暖盈亮。

  和其他许多幼师专业的同学一样,陈丽莎来自农村。能像电视里的音乐家一样,坐在钢琴前弹肖邦的曲子,是她曾经的梦想。而在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引入社会资本办职校

  练习钢琴人手一台、独立又隔音的琴房、专业的声乐教室,在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教学设施令人惊叹不已,而依靠丰富的硬件资源,幼教专业的学生每周钢琴课可以达到4节,学校还利用中午、晚上的课余时间开放音乐教室,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有1个小时的练习时间。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儿!”学校钢琴教师邓晓婷从教已经11年了,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学校,只有几台踏板风琴,“学生学了不能练,老师教到腿抽筋”。

  为什么短短一两年,西昌的职业教育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民办公助”、“引水活鱼”,引入社会资本,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过去,西昌只有两所职业中学,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职中投入不足,学校设施设备陈旧,教师不仅招不进来,还在不断流失。西昌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瓶颈”期。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矿企业相继落户,凉山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的态势,一方面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建立一所高品质职业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水不急,鱼不跳”,为了缓解西昌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2010年底,西昌市引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并整合原西昌一、二中现有资源,实行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随着大量社会资本的流入,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水”方能“活鱼”,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说:“新机制的产生,将开创凉山州职业教育崭新局面,对加快凉山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专业技能作为培养核心

  “新的办学模式在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动力。”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副校长冉仕伟说,缺少办学动力也是过去公办职业学校发展乏力的原因之一。

  的确,将社会资本引入职业教育,便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大大加深。学校必须保证生源,才能保证投入回报。而保证生源的唯一办法则是交给学生核心技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只有培养出高质量毕业生,学校才有发展前途。这就促使学校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加强管理和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核心要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冉仕伟表示,过去,职业教育办成了“四不像”,学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没有侧重,导致了职校学生文化也没学好,技术也没学精,没有核心竞争力。

  围绕“术有专攻,学而广之”,学校确立了“学好一门技术、谋好一个职业,幸福一个家庭”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的课程中,侧重技术的教授和实战演练,在学习内容、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技术学习、专业实践。

  如今,学校已开设有学前教育、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15个专业,每一个专业都配齐了足够的教学实训设备。走进学校近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机械制造、汽车维修、会计电算、乐器练习、成衣裁缝、舞蹈表演等教学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汽修专业学生张俊马上就要离校实习了,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实习情况也要成为学生成绩考核的指标之一,“这样扎实的技术培养,让我们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多元合作保障学生就业

  如果说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在就业服务上的“非专业”性,就成了学生实现最优就业的“硬伤”。而社会资本的引入,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以专业化支撑优势,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校长黄德成感慨,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不了解社会需求,没有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

  社会资本进入之后,西昌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办学方面,学校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昌学院等院校合作,在学生实训教学等方面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华硕、中国二重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专业资讯、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计,使学校的办学方向更明确,学生的就业网络更稳定。

  “通过多元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企业找到了需要的人才,而学校也赢得了社会声誉,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实现了学校与学生的双赢。”黄德成如是说。 


  新华网南宁11月9日电(记者李斌 汪军)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11月6日在柳州成立,这一教育集团拟发展26所院校、30家企业、6个产业园区,为柳州及广西的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广西汽车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批复,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柳州市政府为主导,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柳州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学)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原则组成的产教联合体,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社会组织。

  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覃超介绍,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组合效益和规模效应,加强产教、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索构建以高职为龙头、中高职良性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的职业教育集团。

  根据规划,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共分两个建设步骤。第一阶段(2014-2015),打造资源共享与校企合作平台,发展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本科)、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及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现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和任务。第二阶段(2016-2018),壮大规模、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一流职教集团。拟发展26所院校、30家企业、6个产业园区,将柳州汽车产业优势资源共同分享,让汽车产业成为广西一块金字招牌。

  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表示,柳州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9所,在校生近8万人,多年来一直按照职教园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柳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柳州将加快推进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努力建设国际化的实训基地,通过能够提供世界一流的蓝领,增加柳州吸引国际一流企业的能力。

  广西柳州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13年,柳州汽车总产销量达186万量,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五,今年汽车总产量将突破200万辆。


    1022日,2014年朝阳市第四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在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88名在职教师和332名学生分别展开了角逐,最终有8所职业学校的147名师生选手进入决赛。教师组设立了计算机应用、数控车工、普通车工3个专业(工种)的比赛项目。学生组分计算机应用、数控车工、普通车工、汽车维修工、焊工、钳工6个专业比赛。

    大赛共产生一等奖9名,二等奖18名,三等奖27名。教师组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同时获得朝阳市人社局授予的“朝阳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和市总工会颁发“朝阳市五一奖章”。各专业获奖教师同时获得技师或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组获奖及成绩合格选手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组前6名选手的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市教育局王学成、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孟凡,获得“突出贡献奖”和“朝阳市五一奖章”,朝阳工程技术学校荣获“特别贡献奖”,北票、凌源、喀左三个职教中心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此次大赛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承办。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掀起了我市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的热潮,让职业能力突出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亮出人生风采。大赛既是我市中职教育成果的“检阅场”,也是贯彻国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11月10日讯(通讯员 刘述权 记者 姚学文)今天上午,副省长李友志考察湖南软件职业学院,听取该院办学情况汇报并参观校园,对该院近年来取得的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大力支持优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李友志赞赏该院董事长任玉奇倡导“教育报国”理想,举金侨集团全力,支持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发展。李友志认为,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学院上了规模,办出了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了办学的三大亮点:一是学院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效完善,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成为全省高校法人治理的一面旗帜;二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在结合市场需求与企业岗位办专业方面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三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培养的学生适应了市场与产业的需求,值得学习和推广。他希望学院按照本科院校的标准,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特色突出和规模适当的内涵发展道路。学院要以“申本”为目标,提升信心、提高水平,锲而不舍地实现应用技术型职业本科大学这一目标。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