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3月31日上午,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处主任苏珊娜·克劳斯女士,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BSK驻华代表中国事务专员陈刚、驻华代表助理范飞、张丽平等一行6人访问陕西工院,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院长崔岩热情接待了来宾一行,并与来宾在崇文南楼进行了会谈。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对尤根·莱曼教授、凯尔·费德勒博士一行到访表示欢迎,希望借中德两国深化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之际,开启我省高职院校与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间的合作。尤根·莱曼教授感谢陕西工院的热情接待,并希望双方持续推进深入交流和探索,为两国、两校师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

        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该校成立于 1994 年,目前拥有在校生3500多人,共设霍夫和明希贝格市两大校区,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车间、以及浓郁的现代风格的教室、图书馆等供学生学习使用,并与国外大学、公司机构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该校设有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设企业管理学、国际管理学、经济法律、计算机科学、IT 商业、IT媒体、移动计算机处理技术、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媒体设计、新型纺织技术、纺织设计、机械工程等多个本科和硕士专业。


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到访陕西工院

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教授、BSK国际教育机构执行总裁凯尔·费德勒博士到访我院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院长崔岩与来宾会谈

  “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此背景下,建设技工大国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份额已占到全球的近20%,但是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实现产业升级调整,既要不断寻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也要有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技工队伍。尤其对于我国这种后发国家,拥有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对于技术创新、先进技术的消化与改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当前的技工队伍无论是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工业强国建设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城镇企业共有1 .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有7000多万,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35%左右,高级工仅占4%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3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另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仅30%左右的工人拥有技术等级,而德国在1980年这一比例已达到80%。

  造成我国技工队伍发展速度缓慢,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技术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观念的一系列变化,工人的社会地位持续下降,人们对技工的认识存有偏见,通常将技工排斥在人才之外。收入方面,吸纳技术工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平均工资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收入不高成为技术工人的“标签”之一。在医疗和养老保障方面,政策因素导致技术工人的待遇较差。在政治社会地位方面,由于公共部门对学历要求的日渐增高,导致学历普遍不高的技术工人难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节。打造优秀技工队伍离不开合理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

  —职业教育发展经历曲折,规模大而不强。从建国初期,职业教育体系开始构建,到改革开放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再到90年代末,因为高校扩招导致中专、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源流失,且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大不如前。直到近年,国家才又开始对职业教育有所重视,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轻视职业教育、技工数量和质量缺口严重等问题已无法弥补。总体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规划缺乏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当前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产业发展,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与产业结合不足,重理论,轻实践,且不能很好地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技能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不符。另外,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专业的设置多受制于行政决策,不能很好地顺应技术工人的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人才发展规划不足,发展机会有限。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某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在专业课程前期设计、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业完成的考核与技术评定、就业指导与推荐、再学习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与配套设计,没有考虑将职业教育对象作为技术人才而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导致很多中职生或高职生在工作岗位上缺乏上升的空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同。这也是致使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看重和不选择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人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工业强国离不开强大的技工队伍,加强培养技工队伍,加速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需要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技工队伍的经济社会地位。

  —将技工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政府应从战略层面推动技工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充分调研、积极创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改进并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帮助各地区技工队伍的建设工作。

  —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加快统一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差;通过强化职业资格准入,将收入与职业资格挂钩,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激发年轻人,特别是新一代年轻农民工学习技能的热情。

  —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地位,塑造良好的技工队伍成长环境。通过舆论宣传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创新观念与体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格局,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改革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加快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改变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地位,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持续有效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除了观念改变之外,要创新将职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人才支持。

  —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范畴。探索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时间上融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空间上融合学校、企业、社会及各类合作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打破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的界限,为参与不同渠道的职业教育的人设计不同的向上通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部分的积极作用。

  —融合多种社会资源,使职业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更适应产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最主要的输出对象,企业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国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校企联合,采用定向培养或委培形式,提高企业人才的品质和有效性;增加制造业相关专业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曾有的校企联合的方式下,探索新形势下的合作互动方式。

  同时,注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使职业教育成为新知识、前沿技术与信息的传播和学习前线,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含金量。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

        2006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奠定了学校在全疆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2007年,经自治区批准,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成教院合并,新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组建成立,学校的办学环境开始得到全面改善;2008年,学校新校区整体规划完成并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10.44万平方米的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近5000名师生入住,大大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2010年,学校启动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就业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并取得突破,先后改造和优化了25个“工学结合”的专业,新建和扩建了自动控制实训室等46个实训室和公共实验室,使学校在全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1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集团化办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学校跨越发展。3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相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对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直接对接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校政行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三大任务,一个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一个是体制改革的任务,一个是提高质量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特征、地位和作用正在得以确认,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正在从以规模发展为重点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已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作为迎接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战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此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回溯学校确立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建成自治区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内一流、西部领先、面向中亚,具有本科办学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者重在如何更好地突出学校的“职业性”,后者重在如何更好地坚持学校的“高等性”。在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期间,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强化特色、更加注重提升内涵,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乘着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东风,积极投身于乌鲁木齐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物流、旅游、金融、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建设行列,扎实推进三产职教园区产学研合作、融合,加快建设乌鲁木齐职教集团,积极推进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加快校企合作体制下的专业建设及其教学、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运行体系建设。围绕校企合作、能力本位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等切实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于学分制和课程绩点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做好中高职、专本科衔接和四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努力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围绕全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物联网、电子商务与信息、工业设计三个平台,建立文化艺术、旅游会展、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四个创新与服务中心和八个区域服务基地;在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内建立艺术设计、印刷技术、物流管理、会展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管理队伍能力,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改善办学条件,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本报贵阳4月2日电 (记者郝迎灿)为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贵州省教育厅近日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连续2年招生不满50人的专业停办,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低下的专业也要及时停办。

  按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各职业院校专业基础、办学条件、特色优势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科学规划辖区内各职业院校主要专业建设和今后发展方向;原则上每校规划主干和特色专业不多于5个,并不超过3种专业类别。

  今后,不在规划布局内的专业,省级项目不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实时动态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对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低下,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及时停办。

  贵州省教育厅将不定期开展专业检查和评估,对专业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将暂停该专业招生。对学校试办的专业设置目录外专业,省教育厅在第三年开展检查评估,评估未达标的将限期整改或停止试办。
  日前,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以中高职衔接和现代学徒制为主题的广东中英职业教育交流会在穗召开。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英国文化协会全球主席文龙、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参赞潘露茜等,与中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代表300余名专家,就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魏中林表示,广东中英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已成为引进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推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典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是今后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广东能够与英国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创新举措、实施路径等方面创造更多鲜活的案例和经验。

  会议发布了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重要成果。据悉,这是广东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项目主要是根据英国的经验开发适合广东产业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探索打通中职到高职人才培养通道。三年多来,4所英国院校与7所广东的中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院校联盟,在数控技术、汽车、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4个专业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广东与英方共有近100名老师和专家参与项目,200多家中英企业和行业协会为项目提供协助。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已经使5万多名学生受益。

  会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签署了中英职业教育(广东)“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备忘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山市教育局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还签署了中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项目(中山)合作备忘录,探索建立中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
  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记者经统计发现,山东符合这一条件的高校共有33所。
  60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
  鲁昕说,教育领域将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改革,其中第三项就是对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一半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最近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了转型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
  相关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院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的群体。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显示,2012年就业率排名第一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职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学,第四位是独立学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
  鲁昕说,如果一所学校的就业率永远在60%、50%左右,这所学校一定倒闭。如果你的定位不准,也一定倒闭。“我们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决定你倒不倒闭。”
  山东33所高校或符合条件
  教育部的600多所院校转型,山东多少院校符合条件呢?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官网所公布的院校名单显示,山东目前共有普通本科院校52所。而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999年,山东普通本科高校的数量只有31所。这意味着,1999年以后到现在,山东新增了21所普本高校。这部分高校或为原地方专科院校升本,比如菏泽学院、枣庄学院等; 或为民办高职专升本,如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等; 或为独立学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改为民办院校,比如青岛工学院就是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转型而来;还有一类,由原先的干部培训之类的成人高校发展而来,比如山东管理学院,其前身为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前身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此外,山东目前还有12所独立学院,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和燕山学院等,这部分独立学院,全部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的“产物”。按照鲁昕的讲话精神,山东这33所院校或将面临转型,或转为应用技术类,或转为职业教育类型。
  专升本院校过去一直“邯郸学步”
  济南职业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申培轩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专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99年以后“专升本”而来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一些地方专升本高校在升本之后,一味追求传统老牌大学的办学定位,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培养学术型人才,导致发展前景不明。”
  申培轩说,过去职业院校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高,有些地方院校专升本之后,根本就不会考虑自己要做应用技术型,或者是走职业教育的路子。“那时候大伙儿连‘职业教育’这四个字都不愿意提,好像一提‘职业教育’就掉价似的。”
  普本院校转型,山东已有动作
  当然,山东1999年以后升本的这部分高校中,也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型,比如山东交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的前身是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为本科院校,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原山东省水运学校并入,成为山东省惟一一所以培养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专门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2013年山东交通学院和山东另外两所民办高校同时入选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组,开始了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山东交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鹿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地方本科院校,十之七八都应该向应用型高校发展。
  记者注意到,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山东省教育工作要点》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展望
  转型之路还很漫长
  济南职业学院院长申培轩认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还面临很大困难,恐非一日之功。“地方专升本院校在升格后本来就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原有的专业师资与水平不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问题,加上这部分院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学校自身吸纳社会资源能力弱,在实训、实验条件上也达不到要求,转型恐非易事。”
  申培轩说,如果一所普本院校要转做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教育类型,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须与社会需求同步,要具备双师型教师,同时相关学科具有实训、实习条件。“如果你的师资、实训、实验条件却连高职专科院校的水平都达不到,如何吸引学生报考?”

        本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董城1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市属高校今年将在中西部地区适度扩招。

        据介绍,北京市属高校2014年计划招收8.45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本科招生计划为4.65万人,高职(专科)招生计划3.8万人。

        今年,北京市属高校京外招生计划数虽然稳中有降,但调整了京外各省市区的计划安排,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数不降反升。根据统一部署,北京市属各高校在中西部省市招生不得少于去年计划数,须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面向河南、贵州、西藏、新疆等9个中西部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3500人。

        改革和发展,教育必先行。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使其学得一技之长向城镇转移,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苏州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新理念: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将所有的配件运到中国来,我们的工人却组装不出一只合格的手表。”这是几年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丁亮的心病。如今,走进该校新亚科技波峰焊生产流水线车间,只见企业“专业辅导员”正在手把手教学生实地操作。“‘教学工厂’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产品的质量问题。”

        自2001年10月中德两国总理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以来,太仓成为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地,150多家德企集中入驻使太仓成为“中国德企之乡”。但严谨的德国人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极高。太仓市委市政府逐渐意识到,资本、技术等能实现转移,但优质劳动力只能靠本土“生产”。

        为此,太仓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优先发展的新理念,这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太仓制定了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每30万人口设置一所职业学校的基本原则,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在拥有国家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2004年,投资9亿元,创办了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格局。

        新要求:城乡老年人口全享社保待遇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力的培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并以此提高其收入及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苏州市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近日,苏州城乡一体化晋升为国家级试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试点方案提出,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区。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 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并轨标准,加快实现城乡老年人口100%享受社保待遇。

  本网讯( 通讯员 刘宏平 赵强)近日,经国家教育部网站公示,咸宁技师学院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咸宁技师学院自组建以来,抢抓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及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和中三角人才发展战略的机遇,科学决策,有机整合,创新机制,统筹发展,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学院2014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是省内地市州第一家批准挂牌“湖北省”字头的技师学院。

  此次咸宁技师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该院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取得的又一成果。


 图为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面对新趋势,既要保持高度敏感,又要冷静思考。

        ■薛冬婷

        今年3月27日至2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MOOC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同时启动。

        本次大会以“趋势展望 模式探索  共识凝聚”为主题,来自全国150多所学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作了深入探讨。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冲击着传统教育

        3月27日上午,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作了“微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严继昌认为,面对慕课、微课的新趋势,既要保持高度敏感,又要冷静思考。“微课”既可以在基础教育、职业院校、高等教育等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在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等继续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在学历教育非学历素质教育中都能发挥作用。“微课”在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学校教育中,“微课”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素质教育和知识难点、疑点的辅助教学方面。在继续教育中,可以是素质教育,也可以应用于学历教育。

        慕课应向大众开放在线研究型课程

        在3月27日上午的会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作了题为“从MOOCs到MOORs”的报告。

        MOORs(大规模在线公开研究)转变的具体模式特征表现为由MOOCs基于内容的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转变,由MOOCs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转变,由MOOCs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活动向MOORs的强调创造、自治等转变。

        3月27日下午,与会专家以圆桌论坛方式深入讨论了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

        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在微课程概念及理念、受众人群、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运用效果、教育评价等方面要形成系统理论和标准规范。微课程制作应体现出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花哨、不求实效的倾向。

        与会专家认为,应区分微课、微课程的概念。微课是指在一定时限(最长不超过30分钟),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微课而言,微课程更具系统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度更加紧密。

        圆桌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就微课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微课程的主要功能应是辅助教学,重在实现学习的“检索”功能上,在“教、学、研”等方面做好服务,在条件具备时实现与教学的深度应用。但也有专家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微课应与“教、学、研”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辅助教学功能。

        据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将在最近对外完整发布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受青睐

        “依托专业联盟模式,推动优秀教师和企业专家协作开发资源,共同集资,节约了各校的开发成本,为同类专业学校的长期合作共建专业奠定了基础。”北京市商业学校信息媒体系主任王红蕾在会上就专业联盟模式的网络精品课程开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作为跨界资源整合组织,体现MOOC理念,采用NGO模式运作,将能最大限度的包容、开放和联合社会一切资源开发和使用微课程资源,推动微课程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应用。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付彦军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标是发动全国范围的微课程爱好者,通过微课程大赛和专题协作组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充分发挥民间和社会力量推动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

        据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现已有100多所学校参与,受到了与会学校的重视。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立表示,“我们愿意依托农业系统的专业和系统优势,希望能以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专题协作组的优势,推动农业院校的优质微课程资源开发。”
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解读


殷安全,重庆市涪陵区人,生于1962年9月,涪陵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西南师范
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
任涪陵五中副校长、党委委员,2007年6月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
2010年7月至今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委副书记。

涪陵职教中心校长殷安全向两名西藏学生赠送亲手书写寄语的纪念册


        在素有“榨菜之乡”美誉的重庆市涪陵区,有一所办学规模大、办学效益好、办学成绩优的公办综合性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学校秉承“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以制度建设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以素质教育为统领,培育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数十种荣誉称号。这就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这所中职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独到办学模式?该校校长殷安全又有着怎样的治校高招?日前,笔者来到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作了解读。

       笔者:殷校长您好,很荣幸今天能够来拜访您,学校近年来发展迅速,能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历史吗?

        殷校长:好的,学校始建于1978年,建校之初创业十分艰苦,校舍是一所废弃的医院,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随时可能滚落下来,学生没有床就睡地铺。三十多年来,三易其址,三度整合。2000年7月,学校和原涪陵二职中强强联合,组建为现在的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完成了发展史上一次华丽转身。2001年3月,学校被重庆市确认为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1月被教育部门正式命名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0月整体搬迁至李渡新区。2012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跻身全国1000所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列,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笔者:作为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在建学校,如何借助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与质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呢?

        殷校长:示范建设这两年,是学校高速发展的两年,是跨越式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学校紧抓机遇,积极探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岗位能力·工学结合+技能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9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了7门主要专业课程标准,公开出版教材3本。有三位教师参加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学做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项目任务分类”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10个岗位专业方向,制定了2门专业课程标准,编印了2本校本教材,新建了机电技术应用多功能实训中心。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形成了“1+x+y”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情景导向·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了8个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了5门核心课、5门专业技能方向课课程标准,对10门专业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开发了3门技能竞赛课程,制定了实训大纲,编写了实训教材,开发了9门专业课程学生学业评价工具——学生学习评价手册,新建了茶艺室、前厅实训室、校园茶艺馆和校园酒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构建了“项目·情景导向”教学模式,采用技能学分和“考证合一”评价学生学业。

        2.特色项目建设方面:移民培训是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以“三峡移民就业培训基地”为平台,着力打造并形成了“学校+企业+园区+乡镇”的特色移民就业培训网络,建立移民就业培训网点15个,提供移民安置就业全程服务,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校专门为移民就业培训编写教材20本,其中出版6本。2013年,培训移民13000余人次。接受过培训的移民,凭借一技之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校企合作新模式方面:学校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机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涪陵高峡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在校内组建了“砂带磨削机生产车间”,与重庆美心翼申机械制造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重庆金科两江大酒店、涪陵饭店联合举办了订单培养“金科班”、“涪陵饭店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市虹湾科技有限公司、万达薄板、仓兴达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三个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知名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校开展了“技师论坛”活动。学校还联合区内企业、中职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辐射机制,共同发展。

       笔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正在致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殷校您能介绍一下学校是怎样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吗?

        殷校长:教师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

        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认真落实示范校师资队伍奖励办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认真做好各级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骨干教师等的评选推荐工作,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

        2.大力开展“专业化发展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双师工程”四个提升教师素质工程,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学校搭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培、市培、区培和跨省交流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升专业能力。邀请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教职员工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师德师风水平。

        笔者: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殷校长: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我们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

        现在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引领,学校已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3年学校新增市级骨干教师1人,106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4%。学校还组织了全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推荐了1名中层干部参加出国培训、40名教师参加国家培训、151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122名教师参加跨省培训。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比赛共获奖29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2个。财会专业教师舒敏参加全国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技能比赛获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刘雅丽参加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笔者: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能谈一下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亮点吗?

        殷校长:是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和思路,不断推进德育队伍建设,扎实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

        1.推行自主管理,践行科学育人:所谓的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军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理自律、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更是创新,其中,值周活动便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都由学生管理,比如教室、寝室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学生就餐、集合等秩序维持,违纪违规统计,均由学生进行。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研究》,助推了学生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和示范校德育工作提档升级。

        2.依托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魔术社、演讲社等十几个大型社团,社团开展各类竞赛和服务性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社团中来,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3.以学校电视台为载体,构建特色育人舞台:学校电视台是我们学校开辟的德育新途径。主要有两档节目,一是《涪陵职教中心新闻节目》,二是《校园显微镜》,主要从正面播报学校近期发生的师生方面的优秀事迹,让先进的典型引领学生的成长;电视台还对学校重大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全校师生都可以观看。

       笔者:学校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是什么?

        殷校长:总结学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好政策,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今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继续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创新内部管理,有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着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服务水平、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努力将学校建成“库区领先、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的中职示范学校,再次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和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争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林丽丽 通讯员 南宣):记者4月1日从广州市南沙区人社局获悉,南沙区职业培训学校在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这标志着该区首个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正式成立,打破了南沙一直以来没有公办职业培训实体机构、全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全依赖其他区和民办培训机构承接的现状。


  据悉,南沙区依托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在岭东职校加挂南沙区职业培训学校牌子,成立区内首个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政府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促进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南沙打造为“教育培训基地”的重大举措。

  据相关人士介绍,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93年,该学校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拥有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3大专业。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根据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实际需求,确定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工种。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巡礼之二


与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中国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的规模和人数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十八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围绕培养目标,重视培养过程,并且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内引外联,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而形成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并完善了“内引外联”的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等构建了“三阶段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依托合肥荣事达集团、南京苏宁电器等推行了“校企互融、四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托鼎捷软件有限公司实施“工程化、多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动画设计专业依托安徽麦田麦水数字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建立“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全过程、零距离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理实一体,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在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上讨论通过,形成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校36个专业都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校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校内专家组成。

        每个专业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分别聘任金蝶软件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资深ERP顾问师方津津、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立新、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苹、南京艺德源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陶为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与校内的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共同为专业建设把脉。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建设期内,在建设60门专业核心课程、10门公共必修课程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打造出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了教材123本。

        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组成。校内的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的理论教学任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的兼职教师达到331人,主要承担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技能大赛指导等任务。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及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专题培训、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比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职教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50%以上。学校在135家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之用。

        技能大赛,构建全方位的四级竞赛体系

        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展示水平的重要舞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形成了国赛、省赛、校赛和系赛四级技能大赛,加上行业举办的赛事,形成了完整的技能大赛结构体系。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全校所有专业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周”活动,保证全员参与。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邀请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海关、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有限责任公司、汉爵阳明大酒店等十几家企业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选手的水平。2011年以来,学院不仅承办了安徽省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报关、物流管理、机器人等项目的大赛,还组织了近30个队参加了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了近20个队参加了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省级一等奖20个、省级二等奖20个、省级三等奖7个,获得国家一等奖4个、国家二等奖7个、国家三等奖1个,行业大赛获奖30项。

        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安徽省教育部门领导两次发来贺信,向参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和学校表示祝贺和慰问。

        文化育人,发挥服务与管理中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学院积极倡导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花园式的校园环境赏心悦目,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加上“春之声”校园文化节、阳光体育文化节等传统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30个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用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办学行为,在服务与管理中发挥育人功能。

        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1%。连续3年被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至2012年连续6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安徽省仅有获表彰的高职院校。在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的同时,将创业工作列入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2012年被安徽省教育部门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和现如今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也就是说,高考新增了“技能型”模式,以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为代表,已承载了十几年专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时代接轨,走在了全国高考模式的前沿,更是魅力彰显。


  开展多渠道创就业模式让学生在校即可实现创业梦

  全国高考新增“蓝领”模式技术型人才备受重视
  鲁昕指出,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未来发展的模式。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董事长、校长李光宇表示,现在的高校多数是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对技能教学重视不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通过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高考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是高考改革非常好的一面。
  “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认真对待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高、中、低级技术人才,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国家要富强,‘蛋糕’要做大,靠的是做‘蛋糕’的人才,而不是会分‘蛋糕’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我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文凭,培养只会写“垃圾论文”的人才,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既能动手又能动口的全才。为此,高素质技术型职校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新华校企合作促学生高薪就业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河南新华未雨绸缪
  如今的高考制度对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很公平,但对技能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不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实行两种模式后,很可能会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投入,提高职教院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地位也迫在眉睫。作为河南省最大的IT职业教育院校,河南新华电脑学院办学26年来,高瞻远瞩,紧跟时代发展、升级专业、更新设施设备、提升师资力量,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企业定向班、影视动漫基地、电子商务实训中心、新华淘宝班等,专注培养与时代接轨、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综合型IT高级技术人才。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河南新华电脑学院的学子们更是在未毕业则已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这红火的就业趋势为职业教育重要性做了有说服力的注脚。与其培养一些欠缺就业能力的所谓“学术”生,不如瞄准职业教育方向,让适合的学生更加脚踏实地,用和现实需求接轨的职业技术,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规划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年伊始,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词。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五大任务措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随后,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微博]”。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现有的高考模式。种种消息显示,一直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饱受困扰的职业教育即将从困境中破冰,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新政发布

  五大措施促进职业教育

  农历马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常务会议上,职业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会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措施。“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

  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对于缓解职业院校招生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考推行两种模式并存

  要破解职业教育困局,招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在现有的国家考试体制下实现人才合理分流,针对这些问题,在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似乎已有所关注。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鲁昕介绍,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今后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

  部分本科院校面临转型

  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职业教育部署工作中曾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此,鲁昕在论坛上介绍,教育部将开始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这番介绍,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批本科院校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转型。鲁昕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2014年教育部已针对职业教育改革部署多项工作。如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措施无不预示:职业教育改革已箭在弦上。

  □北京落点

  高职录取呈现多元化

  目前,北京市高职招生涵盖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及高会统招3类形式。这3类形式在报名、考试、录取等方面有一些不同。

  1.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毕业生。每名考生限报一所学校。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入学需要自主确定入学标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结合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及综合测试成绩,自主确定录取方案。从往年情况看,试点校入学考试评价均采取笔试结合面试等形式对考生进行综合测评。按规定,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当年高考,未被录取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

  2.单考单招

  这种招考类型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能报名。报考高职单考单招的考生除了参加文化课考试报名外,还要按所报考院校规定参加专业课考试报名。从往年情况来看,文化课考试报名时间与高考报名同步,专业课考试报名则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大多安排在5月中下旬。

  单考单招考试科目设置为“3+X”。“3”指语文、数学、外语3科公共文化课,由全市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和评卷。“X”指招生院校根据专业要求设定的综合专业课1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2科。高职单考单招实行单独录取,根据全市考生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成绩,按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划定统一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院校在控制分数线以上,结合考生综合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成绩,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高会统招

  “高会统招”主要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在普通高考报名时进行。高会统招的考查科目包括高考文化课科目和会考科目两部分。其中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文/理)、外语3科,录取时按考生3科成绩总分进行排名,不再单独命题考试。而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科。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各招生专业的培养要求,从备选科目中指定2至3科,对考生成绩提出等级要求,以此作为录取时的前提条件。

  两所高职试点注册入学

  除常规的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已经参加2014年高考报名的高中毕业生或中职(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可以参加有条件注册入学。高考报名成功的随迁子女也可参加。普通高中毕业生以相应的高中阶段会考成绩作为注册入学的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相应证书作为注册入学的条件,每名学生限登记注册一所学校,注册入学的考生于当年秋季入学。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此次制订了80人的招生计划,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各40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包含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与老年关怀)、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检测与运维)两个专业方向。学校将依据学生报名情况注册录取至不同专业方向。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参与此次试点的8个专业分布于机电、计算机、电子以及汽车类四大类,共计划招收120人。学院招生办主任许晓陆介绍,普通高中毕业生语文、数学以及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会考成绩要达到所报专业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院规定了相应的录取条件。

  目前,两所学校均已于3月中旬进行了现场报名,并已公示了“有条件注册入学”拟录取名单。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预录取学生345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预录取学生632人。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市高招办批准、备案后,学校将公布正式录取名单,预计4月初发放录取通知书。

  □学校探索

  校企合作提前锁定人才

  除了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招生改革,破解生源危机,在部分综合型的本科院校中,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窘境,一些学校开始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当前零售、流通行业的升级转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北京物资学院探索校企联合办学,通过“一来二去”产学研用的新模式,实现师生和企业双满意。“一来”,即邀请专家、知名企业家来校开办讲座,担任兼职教师。“二去”,即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再带动学生到企业去实习。

  于文骐是北京物资学院2009级物流专业学生,2012年正在读大三的他赶上学校与专门从事汽车和钢铁物流的中都物流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首批“中都物流经理班”项目选拔。该班按照企业需求打造定制化课程,开设的汽车物流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职场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让于文骐很动心。经过自愿报名、双向选择,于文骐与其他18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大四第二学期,他便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就业。于文骐说,在物流经理班自己经历了一次从学习到实习再学习过程,也见识了真正的物流。大四毕业后,在首批培养的学员中,有14人在中都物流管理培训生的岗位就业,其中11名外地生源学生获得了北京户口。于文骐也顺利地留在了中都物流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就被派往成都分公司参与仓库选址、设计等重要工作。于文骐说,这份校企合作定制化培养的经历,让他掌握了应有职业技能,大大缩短了自己从职场菜鸟成长为单位骨干的时间。

农村低保家庭“两后生”今年将强制参加职业技能教育

  中国甘肃网4月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田玥 实习生 张明鑫)3月31日,记者从兰州市人社局获悉,兰州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后生”(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今后农村低保家庭的“两后生”和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强制性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非低保农村家庭的两后生和高中毕业生自愿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鼓励城镇两后生积极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教育以参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主,短期培训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按照兰州市政府今年初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农村“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每年给予培训学生一定数额的补贴。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驶上快车道
2014级学生获得自考专科毕业证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美心翼申机械制造公司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机电专业学生上操作实践课

  核心提示

  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的涪陵区肩负起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而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涪陵工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力量,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涪陵区职教战线的排头兵,近年来,涪陵职教中心以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为契机,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秉承“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在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一所以服务库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教航母俨然成型。

  1 外引内培育名师 打造学校发展“内核”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职业学校教师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很接“地气”,是企业追捧的“香馍馍”。

  涪陵职教中心目前有各类教师238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106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85%。

  如此高的“双师型”老师比例,在中职学校并不多见。是什么让涪陵职教中心成为高素质教师人才成长的摇篮?

  答案是筑巢引凤。除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众多“金字招牌”,涪陵职教中心优异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早在几年前,学校就提出了“54321”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吸引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到校任教;对于重点建设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给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配建名师工作室、补贴租房费用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此外,还统筹社会资源,分层次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除了“外引”,更多的还有“内培”。

  立足校内,学校通过国外培训、高校进修、跨省研修、企业实践锻炼、校本培训5种途径,分层次有计划对教师进行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同时,在校内技能型与理论型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广泛开展技能拜师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此外,学校还建立和完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和奖励制度。对重点专业师资建设的资金安排、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优先考虑。目前,5个重点专业都拥有2名“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将培养52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体系铸就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时间学校人才济济,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仅2013年就有6位教师喜获市级以上赛课大奖。其中,舒敏老师获得“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一等奖;黄秋萍老师获得“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刘雅丽老师获得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现在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引领,学校已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校长殷安全颇感欣慰地说。

  2 优化专业设置 实践技能“接地气”

  学生汪春燕从涪陵职教中心毕业后立即被重庆太极大酒店录用,月薪5000元,这让她和父母都欣喜万分。回想当初,小汪非常庆幸自己选择就读了涪陵职教中心的高星级酒店专业。

  小汪来自农村,初中毕业时对前途十分迷茫。她的班主任老师建议她报考涪陵职教中心,毕业后很容易找工作。小汪决定一试,结果3年下来,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转身成为城里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汪春燕的经历正是涪陵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依靠紧贴市场、企业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如今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

  近年来,学校除了确立酒店、数控和机电三大重点专业外,还优化调整了16个专业,形成了对市内重点行业的全覆盖。如今,92%的学生毕业后留在重庆就业。近一年单是向信产、汽摩等市内重点企业输送毕业生就达2500余人,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专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部通过重庆教委组织的舞蹈、钢琴、美术能力检测,成绩居全市前列。学生代表重庆市参加在天津举行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荣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展会期间,有关领导到重庆展团观看了学校师生的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全校1248名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级工鉴定合格率达95%。118名学生参加2013年中职升学考试,上线108人,上线率高达92%,其中,高职本科上线10人。

  3 校企深度融合 学生好就业能发展

  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实现就业并不难,难在如何就好业、能发展。在殷安全看来,职业学校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此,学校大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所有的学生都要遵循“2+1”模式,即在学校接受两年专业培训,第三年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还专门在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们在此接受一年的实习,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到毕业时就可成为合格的技能人才。这一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脱节的矛盾。

  为推进校企“无缝对接”,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主动与市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实质性合作,确保“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面落实。学校与涪陵科宝电缆厂、三爱海陵厂、涪陵饭店、点通科技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和订单式培训协议。在创建示范校的当年(2012年),学校就组织2013级1205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21名教师下企业锻炼,与15家企业、83家幼儿园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重点专业更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技能的无缝对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涪陵高峡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在校内组建了“砂带磨削机生产车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美心翼申公司联合举办“美心翼申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重庆金科两江大酒店、涪陵饭店联合举办了“金科班”、“涪陵饭店班”。3个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知名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校开展了“技师论坛”活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先后与全国10多个省市、20多个地区、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立足涪陵、面向重庆、辐射库区、对接沿海的实习就业基地网络,就业安置呈现出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对口率、高待遇的喜人局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73.2%,就业稳定率达95.3%。

  高就业率,高稳定率,特别是涪陵职教中心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社会、企业的青睐,每年学校毕业生都供不应求。良好的口碑甚至吸引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学生前来求学。

  两年示范校建设,涪陵职教中心人风雨兼程,砥砺拼搏,他们驾驭着涪陵职教中心这艘三峡库区的职教巨轮,正在向着“库区领先,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的宏伟目标快速前进。

  文/谭茭 黎万友 石建磊

  链接

  移民培训:让移民脱贫致富

  几年前,家住涪陵区李渡太乙村的移民苟生明一家五口生活仅能温饱。后来他参加了涪陵职教中心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移民焊工技能培训,毕业后到重庆金龙船业公司担任船体构造总管,年收入8万元。现在又自建造船基地,每条船能挣10多万元。

  像苟生明这样受惠于涪陵职教中心移民培训的移民不计其数。据了解,移民培训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根本目的是要使移民能由“搬得出”逐步向“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转变。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每年将培训移民1万人次。2013年学校已完成移民培训1.3万余人次。接受过培训的移民,因为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很轻松,待遇也不错。

  “学校参培移民考核合格率达到100%,通过推荐就业或自主择业等方式,刚刚完成的2013年500名移民电工、焊工学员全部就业。”学校负责移民培训的招生就业处主任况成伟高兴地说。

  数字化建设:助推学校信息化进程

  2013年,学校根据示范校数字化校建设要求,完成了中心机房装修,开展了硬件、软件招标等各项工作,加速了学校信息化进程。

  学校投入130余万元,建成华为营运级网络核心、DELL企业级集群服务器3台、1000M光纤骨干网,建成学校OA办公系统,建成学校电视台。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高星级酒店运营及管理专业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项目,拥有涵盖16个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近600GB,有线网络、监控、广播、电视信号已覆盖所有办公室、公共区域、机房、图书馆、实训室和教室,拥有近30间标准高考教室及其他监控设备。这一切将会为学校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与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训大楼修建:基础能力再上新台阶

  2003年底,学校烟草惠民工程学生实训大楼主体顺利完工。该实训大楼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达3000万元,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4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

  据了解,学校将投入600余万元完善实训实作设备,届时学校实训设备总值将达2900余万元,将建成9个校内实训基地、75个校内实训室。每个专业都拥有充足的实训实作场地,学生的技能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

  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旨在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旨在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旨在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为期3天的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3月30日落下帷幕。记者采访参赛的学生和学校发现,随着“技术含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悄然改变,但一些人为因素仍在影响其“挺直腰杆”。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物联网方向的3位参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我手上有技术,能干活,不比本科生差,我觉得上职校挺自豪的。”1996年出生、家在南京的顾静翔笑言。来自睢宁县姚集镇的程阳,中考成绩上普通高中没问题,但还是选择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放假回家的时候,有几个上了普高成绩不怎样的同学,还后悔当初没有跟我一起上职校哩!”

  3位学生的指导老师、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卓晓冬告诉记者,物联网专业一届两个班80个学生,供不应求,实习期月薪就有3000元,正式上班后每月4000-5000元不成问题。“如果在职技大赛中获个奖,毕业的时候就更抢手了。”

  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今年有1300多名学生毕业,校长梁国忠说,目前90%以上的学生都落实了单位,汽车维修、汽车服务等专业的学生不够用人单位瓜分,一些企业上门来要求办班。学校与宝马中国培训学院共建的“宝马班”,首批64名毕业生80%进了宝马4S店。与宝信汽车集团联办的“宝信班”应届毕业生涂玉坤告诉记者,到4S店当维修工,起薪2000至3000元,3年后能达到6000元。目前,全校4500名在校生,近一半在宝信、一汽锡柴、卡特彼勒等企业冠名班学习,未来就业有很大保障。

  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说,我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中职校学生的升学通道也越来越宽广。然而,中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中职校招生和就业市场‘一头冷、一头热’现象明显。”梁国忠说,虽然毕业生就业不愁,但招生还是挺费劲的。“每年招生季,全校师生齐上阵,分成60多个小组奔赴各地初中,为学校‘吆喝’,否则生源就会吃紧。”记者在扬州赛点采访时也发现,前来比赛的虽然都是职校精英,但未来职业的“瞄准点”并不尽在技术岗位。“工作几年积累点经验,还是想做管理工作。”来自常州的一位参赛选手表示。

  为何高就业率吸引力却不足?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赵杰认为,当下国人脑子里“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做白领才有面子”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初中生挤破头上普高冲本科院校。另外,政策歧视也造成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梁国忠指出,在每年的中考招生录取中,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第一、二批次先由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录取,第三批次才轮到中职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成绩差才上职校”的印象。公务员招聘也把中职校学生挡在门外,这种“机会不均等”也让部分初中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说“不”。

  部分地区政府投入“打折”,也给职业教育“减分”。我省规定,中职教育生均事业费不低于2800元、公用经费不低于500元,但在苏中、苏北不少地方都没达到规定标准,市、县财政配套经费不到位也不少见。投入“欠账”势必会影响教学装备的配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影响毕业生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尹伟民认为,要让职业教育“挺直腰杆”,目前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都必须改变。 
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至6年弹性学制,毕业获中职文凭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记者练玉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近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组织实施。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

  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总学时不少于2720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共设立种植、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5个专业,每个专业包含若干专业方向,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每门课程的学习由学时比例1:1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以“课堂教学”“远程教学”“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的形式进行。在2至6年的有效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具备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可以认定最多不超过57个学分。而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并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