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斥资千万元,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这层豪华的教学区域共斥资1300余万元,其中校方支付600余万元,宝马公司支付剩余费用。

        高大上的豪华“宝马班”,在当前低迷的职业教育环境下,显得分外的扎眼。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说要加强职业教育,但纵观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其一,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入太少,职业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比如实习场所普遍匮乏。其二,职业学校的技能老师、专业老师,普遍匮乏,多是从文化教师转轨而来的,缺乏真正的有水平的能工巧匠,老师无法给孩子提供鲜活而充满震撼性的“技术输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很多。其三,不少家长和学生仍对职业教育,抱有歧视眼光,不愿从事职业和技能发展,职业学校缺乏优秀学生,想要培养出更多高级蓝领,很难。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技能强国,2013年7月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仅仅获得1银3铜,而韩国获得21枚金牌。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职业教育和世界职业教育的距离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侧证。

        “宝马班”虽然仅为个案,但是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突破经验的一匹“黑色宝马”。其一,学校和企业都愿意为职业教育进行大手笔投入,学校投入了600万元,剩下的由企业兜底,有了更多的资金输入,职业教育硬件得到了提升,“摆放着大屏电视、精致桌椅,学生每人派发电脑,教学楼设有无线网”,教学条件现代化了,学生就能得到真正的技能提升和环境感染,有更大的教育收获。

        其二,企业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学的是专门针对宝马车的理论和技术,大半时间在4S店实习,企业的能工巧匠就是老师,工作车间就是课堂,有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导师和专业环境,孩子们的技能水平肯定能得到巨大提高,一般职业学校存在的“谈起理论头头是道,搞起实践手忙脚乱”的教育短板,终于得到了破解。

    
        最重要的是,这个班级是“经过企业出题笔试、经销商面试等环节,从数百名学生中选出的22名学生”,入选比例为5比1,基本上是“淘汰式选拔”,将更为优秀的孩子选上来。职业教育有了好苗子,才能培养出好技工、优秀人才。这对看不起职业教育的家庭和孩子,也是一个积极的观念纠偏—从事什么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和能力,当技工,同样有前途。

        “宝马班”的经验或许难以大面积复制,但是重视职业教育,舍得投入,愿意用这种教育新理念武装学校的理念可以传播,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摆脱鸡肋式的困窘和干瘪。
  “现在高职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本科院校转型后,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严峻,可能会淘汰一批高职院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张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再次引发各界讨论,包括地方本科以及高职院校。讨论的源头,来自于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鲁昕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她还强调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要分开等系列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

  湖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往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

  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

  按照鲁昕的表述,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湖北一所三本独立学院。该校的一位参与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层面还没接到相关转型的文件,不过学校也一直在往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他看来,目前学校的光纤、通信自动化、电力等专业,跟华为、烽火通信(600498,股吧)等都有合作,所以就业率在数字上非常好看,相反其他一些应用性特色不是很明显的专业,就业率要弱很多。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则表示,湖北高校目前的职业化转型,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对其实行优先考虑照顾的政策。而民办的三本独立院校的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省里对其管理处于一种弱化的状态。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讨论,也引起了许多高职和中职老师的关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教师张冰感慨,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将会更紧张,另外准备高职院校往本科院校转型也会更艰难。

  关键是方向

  “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长期关注职业教育改革,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改革议案。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是转为应用技术性本科院校,还是转为职业教育学院?”周洪宇分析,目前的说法还不明晰,关键是根据自身特色转型。

  他认为一般性的地方本科院校,没必要转到技术性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形成特色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院校,而非转到另一个轨道。

  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表示,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以荷兰为例,2011年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则达到46%。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胥青山教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要分类型、分层次的,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过去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扎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出高端的人才。挂着所谓的高端人才的本科生、研究生,有的还真不如过去学得扎实的大专生。现在进行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应用型大学就应该是培养理论上够用、实际上具有比较强的应用能力的人才。

  转型探路

  湖北荆州一位教育系统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问题,一是师资问题,另外就是设备的问题;本科院校往应用型和技术性方向转型,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一些应用型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而目前这方面的投入并不高。

  他还补充称,目前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限,一方面传统观念,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另外职业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以地方中职为例,农村很多学生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中职,家长很难看到明显效益。

  在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配套方面,胥青山教授认为可以大有作为,问题是政府想不想做。有些学校在过去也做过相关的尝试,例如让发电厂、电网公司、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教师,把实践中一手东西带入课堂。然后让“从书本到书本,从家门到校门”的教师到实践单位去挂职锻炼,熟悉了解工程实践单位的情况。

  胥青山还表示,目前学校转为应用型大学不光是转制的问题,培养人不是换一个名称就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

  他建议,政府也要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学校可以建一些通用的基地,各校学生到训练中心来接受统一的训练。

  对于转型的具体实践,付卫东补充,目前一些本科院校定位不清晰,所以学生毕业后工作比较难找。学校在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也很重要,如果一窝蜂的调整转型,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前瞻性。

实行“遥控”教育 关爱不遗漏

  本网讯(记者徐光明 通讯员刘勇 贺秋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一直是困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为了抓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每年都定期召开毕业生流动直属党支部视频会议,通报学校情况,传递组织关怀,实行“遥控”教育,确保关爱不遗漏。

  日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主持召开了学校毕业生流动党员2014年第一次视频会议,该校深圳直属流动党支部、东莞直属流动党支部、华东地区直属流动党支部的部分党员同志及校组织部同志共计十余人参加视频会议。

  在视频会议上,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领导向各流动党支部同志们送去问候。根据学校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要求各流动党支部认真按照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流动党员对“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认真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要加强自我学习,每个流动党支部党员要深入学习党章、廉政准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研读《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中央规定的有关专题学习材料;为了掌握流动员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和意见建议,校党委对他们思想状况进行调研。

  各流动党支部党员同志深有感慨地说,一定会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尽自己所能,大力宣传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该校还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帮助”等栏目,设立“流动党员QQ群”,引导流动党员在网上接受学习教育和交流心得体会,开展网络助学帮学活动。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一番言论,使得鲁副部长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的数据,自3月22日12时至26日16时,4天时间,有关其当天言论的舆情总量达到72354篇,其中微博占比75.8%,从网民观点看,明确表示支持或者反对的比例相近。

        鲁昕副部长讲了什么,招致如此舆论风暴。记者注意到鲁昕当天的讲话,主要涉及职业教育领域三大最新话题:两种高考模式(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以及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针对这三大话题,在教育界内外引来了很大讨论和争议,使得鲁昕在3月25日召开的201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一再重申:“有些观点,媒体有误读,希望媒体不要误导。”

        记者自做职业教育报道以来,一直苦于职业教育很难成为公众话题,往往偏安一隅,甚至在职业教育界内“自说自话”,职业教育界也抱怨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给社会一个强烈的信号:职业教育将更受重视。

        鲁昕副部长的讲话所引来的热议,又一次把职业教育话题引入公众视野,形成如此舆论风暴,这是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期盼。当然,在很多专家看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是系统内的自我变革,是牵涉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两种高考模式,能否破解职教吸引力低难题

        “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鲁昕副部长解释分类高考的目的,“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分类高考是大势所趋,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2010年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技能高考”在各省的高职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中已经实施多年,2013年300余万的高职新生,有140余万新生是通过技能高考进高职就读。技能高考不是新事物,只是有待推广更广泛、制度更完善。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而在国际上,普教和职教两套系统分类招考已经是一种普遍做法,德国模式是其中的典范。

        两种模式的高考让专家眼前一亮,看到了高考改革未来的希望,但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鸿沟难以跨越,那么两种模式的高考也只是美好的设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指出,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增加技能型高考吸引力,改变“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还必须迈过“两道槛”。第一,从学校角度而言,办学应更遵循市场规律,办出个性和特色,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被市场悦纳。第二,要变革报酬体系。职业化的社会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合理的薪酬制度,要摆脱现有的等级化人才观,按照职业特征由市场配置薪酬。

        然而,与专家的理性和从容不一样,许多人仍然担忧,很多网民对于技能型高考实现的空间抱以怀疑态度。

        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的数据,17.3%的网民不同意进行改革,有10.9%的网友认为,16岁学生心智未成熟,选择不能自己决定。新浪微博网友光未然说,两种模式高考,我并不觉得必须拍案叫好。学生高中就可以选择发展模式,不过金玉其外。16岁的抉择,拼的是父母眼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教立交桥能否搭建

        鲁昕副部长指出,2000年后新建的近6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们最近已经成立了联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这涉及整个教育结构的大调整,这是教育部决定还是鲁部长个人的设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也有人质疑:“这是要将本科院校降格为职业技术学校吗?”更有人担心:“这些本科院校愿不愿意转型做职业教育,能不能够转型做职业教育?”

        一直以来,职教界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搭建职教“立交桥”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通中专、高职、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通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做职业教育是搭建职教“立交桥”的方式之一。

        有人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授刘海明撰文指出,大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夯实的是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方式。市场缺乏技工,缺乏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时注重这方面的需求没错。按照美国一些高校的做法,本科毕业后进行为期1年的职业培训,不失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好办法。他认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寻找如何缩小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而不能把高校直接降格为职业技术学校。

        而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在我国,高职还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总体而言,一些升为本科的院校总觉得举办职业教育层次太低,不够“高大上”。而社会上普遍的“学历导向”,使很多学校只能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而没有货真价实的教育,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低。此外,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乏,使学校无法形成明确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

        本科院校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培养真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能否破解职教办学僵化体制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我们的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师、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我们的校长可以做校长,同时也可以到企业做CEO。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办学体制。”鲁昕作出了如此解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然而,这一言论招来了太多人的反对,甚至一新浪微博网友南宫紫府认为:“开放私立高校是好事,把高校办成企业是倒退!”

        在熊丙奇看来,对职业学校实行股份制改革,值得尝试,但需要分清楚学校和企业的差别,在办学过程中,不适合采取谁出资多、谁就拥有更大决策权的企业决策模式,而应将现代企业和现代学校制度结合起来。

        这次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能否真正意义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地位,此次职教舆论风暴能否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这是业内外普遍关注的。正如《南方都市报》发表的评论中写道:“尽管在改革的途中,人们过去轻看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还将会继续出现,但只要市场的效应得到展现,业内的评价直接出炉,职业教育的改革就会尝到甜头,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赢局面就会出现。可以预见,只要市场能够充分发挥效力,就不必担心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照搬德国,而只会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另一套体系。”


2013年5月8日,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农林技术技能比赛上,参赛选手在进行动物外科手术。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小学生们在进行职业体验。专家表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高考模式,必然要求相关职业教育提前。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现代职教体系培养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介绍,我国今后将实现面向两类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谈及这一最新的高考改革动向,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早已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不仅尝试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还在统考高职录取中尝试“高+会”录取方式,即同时参考考生高考和会考成绩,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高考只需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高职自主招生比去年增2625人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这一最新发布的高考改革动向听上去很“突然”,但实际上,无论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提出要“逐步建立招考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在北京,相关改革试点早就起步。据北京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高考为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考生准备了单考单招、高会统招和高职自主招生三条通道,其中的高职自主招生面对所有考生。
  例如,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用再参加高考,院校就可依据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实操能力录取考生。今年北京高职自主招生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还首次尝试高职注册入学。
  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消息,今年,北京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院校共有26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等8所学校今年首次试点自主招生。高职自主招生计划招生7105人,比去年增加了2625人。
  此外,今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试点“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考生可以根据会考成绩,达到相应要求即可注册进入高职院校。“有条件注册入学”的学生被录取后,与统招录取的学生一样,享有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的一切待遇。
  未来一两年两种考试或将分离
  据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市高职首次自主招生试点,当年参加试点的只有3所学院,录取630名考生。此后,每年北京自主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逐年扩大。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魏晓东表示,北京高职自主招生其实就是教育部所提出的技能型高考一部分。学校在选拔学生时更注重面试和动手能力,而不侧重一张试卷。
  魏晓东推测,未来高职自主招生将是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生方式之一,据介绍,目前北京每年高职招生计划为2万左右,其中高职自主招生人数已占将近一半。
  目前,高职考试还是跟高考统考使用同一张试卷,魏晓东表示,他估计未来一两年内,高职考试必然会和普通高考分离。
  ■ 案例
  放弃高考参加高职面试
  2012年,马上面临高考的延庆三中学生马延一模成绩不太理想,与自己向往的中国地质大学去年录取分数线差87分。
  “二模再试试还是放弃?”这个问题让马延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参加当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高职自主招生。“因为高职自主招生在一模和二模之间进行,我如果参加二模考试,就会错过高职的面试。”
  在说服了父母之后,马延参加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高职自主招生面试,“面试、笔试都很容易。”5月份,马延被学院正式录取,他不能再参加当年高考了。
  一开始,马延选择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上了一段时间后,他跟学校申请,换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好歹有门手艺,走哪儿都不怕找不到工作。”
  两星期前,班主任跟他们说,会有三个单位提供实习机会,马延选择了去自来水集团实习,“如果实习过后,单位觉得我还成,就有可能留下来。”马延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自己不能留在自来水集团,学校还会负责把他推荐给其他两个单位。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马延说一点都不后悔,“我又对比了一下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在京录取线,我一模成绩差了93分,肯定一点戏都没有啊。”马延说,自己一个姐姐的经历也让他对当初的选择坚定了信心。
  他的姐姐从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当文秘。姐姐认为自己学习了4年去给别人端茶递水,很不值得,就辞职准备另找工作。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待了4年。”
  希望这种改革不要触碰到义务教育阶段,不要让中学生因为选择读职高,而降低对自己文化课的要求。
  ——王伯庆
  ■ 声音
  弱势群体读大学通道会否变窄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
  高考一旦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模式,我比较担心会出现两种问题。
  一是分流以后弱势群体的孩子读好大学的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窄了,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孩子会不会更多地接受职业教育,导致好大学里面农村学生比例更低。
  二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会不会因为考试分流而下降。
  我认为这种高考模式的变化,应该会影响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而可能会影响到普通高中的教学。我希望这种改革不要触碰到义务教育阶段,会不会有些中学生因为高考模式的变化,而选择以后接受职业教育,从而降低对自己文化课的要求,或者老师直接放弃了这部分学生。
  职业人才也是要具有综合素质的,而义务教育阶段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是不是要从高中就开始分学术型学生和职业型学生?
  据我了解,近些年国内的高职院校进步很大,在校企合作、打好高等教育的基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就业率来看,和本科院校也没有明显差距。
  目前来讲,高职领域还需要做的是增加生均拨款,不要和本科有很大差距。部分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已经具备了办本科的条件,应该考虑让他们做。这个应该由高校和社会共同决定。
  最后,应该完善专本对接,让那些想专升本的学生能够有更顺畅的晋升通道。
  高职招生三条通道
  1
  单考单招
  只面向技校、中职和职高学生。
  2
  高会统招
  针对高中毕业生
  3
  高职自主招生
  面对所有考生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扔出了两颗教育改革“炸弹”:一是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二是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消息甫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成为教育热点,自然支持和反对声音皆有。教育触及各方利益,有争议很正常,如果公众对于政策调整的态度漠然,那才是更加可怕的现象,因为那有可能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失去信心,麻木对待。

    客观来说,教育改革在我国众多改革中,一直处于滞后位置,小碎步前行。相比经济体制改革、住房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长期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温吞在后。当然在各个地区,在学校局部,在考试方式上也总有改革的消息出现,但回过头去看,大都是细枝末节上的改动,而且来回调整,反反复复,只能叫“皮毛改动”。

    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从城市到乡村,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人们对教育问题有诸多不满,“中国教育病了”的声音不绝于耳,受教育者用脚投票不断增多,在家上学纷涌出现,出国“低龄化”不断被刷新。

    毫无疑问,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从小学到大学一共有2.2亿的在校生,1400多万教职工,整个中国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教育的供求关系和教育内部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十年间减少1/4),同时,国家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各级各类教育关系日益宽松。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核心内容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超越了极其短缺、极其贫困的阶段,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开始追求好的教育。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改革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些教育大政方针在逐步推进。只是大原则性下面的实施,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和筹划。以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来看,这是人才合理分类,减少考生考试成本和竞争成本的良策,有望为大多数考生松绑。

    而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则是涉及众多高校发展方向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学校目前的办学水平和社会需要,如果行政命令一刀切,用权力分配学校的类别和等级,将会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光是公布方针政策之时,之后的实施过程之中,争论必定伴其左右。赞同者和反对者的出发点,无非是来自这几个方面:从各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考虑中国教育与人才供需的大格局,希望谨慎行事,少做突破革新,稳妥改良为主;利益相关者,得则赞,失则否……

    以“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为例,利益相关者中,首当其冲是这些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都是1999年以后,在“升本”的浪潮下升格的,目前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但是,其中一大批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偏低,甚至在统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时,这些高校的数字有“注水”现象。

    但是这些本科院校,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计划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的前提下,片面追求学校升格所致。就是由于行政权力分配高等学校的等级,并在资源配给、招生、就业等各种政策上形成差别,才强化了专科院校向本科进发,普通本科院校一定要向研究性大学迈进的畸形“狂飙”。这种情况下,让好不容易升格的本科院校转向现代职业教育,内部阻力可想而知,出现反对声音理所当然。

    由此,转型是目标,但不应是手段,如果高等教育管理一如既往,行政力量依旧强大,高校自主发展还是空谈,构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会依旧是梦想。从反对声中骂声中梳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听取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企业家、学者、考生的各种声音,应该是改革细则出台之前的重要工作内容。

  本网讯(陶飞 记者 阳锡叶)湖南省郴州桥口氮肥厂采用碳酸丙烯酯脱碳,长期以来工艺净化度低,严重制约工厂生产能力的扩大,先后投入几百万未能得到解决。该厂委托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攻关脱碳问题,学院充分利用本校化学检测仪器资源,反复进行脱碳后残余CO2的检测,通过严格论证,提出可行性方案后试运行,通过一期改造,该厂目前生产能力已较原来提高了10%左右,工厂效益明显提高。

  这仅仅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的中小化工企业产业升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的一个缩影。该项目成立于2013年6月,以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以长株潭地区为辐射为中小化工企业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服务,在技术服务领域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目前已参与了20多家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成效显著。

  作为湖南省内最大的化工类职业院校,该院开发了国内首创热法氯化铵的制取工艺,既处理了废水,做到“零排放”,又回收了农用氯化铵。目前,该项目正处于筹备建设期,投产后可变废为宝,每天可回收氯化铵24吨,价值1.92万元,创效益0.8万元/天,全年可创收240万元。同时又解决了工厂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该校组织完成的“电化学振荡反应应用于中药鉴定的研究”项目,通过对数百种中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测定,初步建立了指纹图谱数据库构架。与湘潭市仪器仪表成套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用途十分广泛的MZ-1A型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智能分析仪,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此外,对衡山金贝尔化工有限公司的日产碳氨360吨(日产合成氨85吨),年产量约为2.6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的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使该公司的合成氨产量达到4万吨,并增上一套甲醇装置、变压器吸附(PAS脱碳装置),年增效益300万元。对博邦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供配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节能改造,降低二期工程设备扩容成本费用20多万元,每年减少线路损耗费用3万多元,为公司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浪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湖南津市市汇湘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邻氯氯苄、对氯氯苄新工艺,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对氯氯苄清洁生产工艺,以解决目前国内对氯氯苄生产工艺的原料转化率偏低、设备腐蚀严重等技术问题,新工艺将以株化集团公司生产的对氯氯苯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光氯化精馏反应技术合成对氯氯苄,氯化液经碱洗、减压精馏制得含量大于99.5%的对氯氯苄产品。

  据悉,该校平台项目成立以来已有湖南立发釉彩科技有限公司、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企业纷纷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企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服务签订协议。

  学姐发言

  近期,最重磅的教育新闻无疑是关于“学术型”与“技术型”两种高考的改革方案了。乍一看,改革思路挺好,既能满足不同类别高校选拔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又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成才的规律。但仔细一想,可没这么简单。正如网友各种“拍砖”质疑:两种高考怎么落实?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要改吗?但无论如何,这对于偏爱“动手”的孩子显然不是坏事。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我国各地目前已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一是高职单招,由各省组织考试,难度比普通高考低,还有部分院校实行自主招生;二是在普通高考高职录取时科目组合不同,比如高职要求3(语数外)+技术或者只要求3,从概念上讲,已经实行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的分开。

  但分类高考改革,并不能解决提前为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以及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

  目前选择职业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学生主要看中考和高考分数,大多因分数低,不得已进职业教育。面对这种现实,高考改革的重点应该在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自主办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选择面。集中录取不打破,无论是技术型高考还是学术型高考,都存在根据学生的考分从高到低录取的问题,基础教育还会是应试教育,技术型高考并不能凸显出学生的技能。

  如果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各高校(包括职业教育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要求,自主提出要求报考者参加哪一类社会考试,在申请时要提交哪些成绩,这根本不需要行政部门来为学生分类,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中学学习的课程(包括技职课程),自由选择考试,自由申请学校。如此,分类考试才能起到作用。

  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更重要的价值,是给所有教育、学校平等竞争的空间。

  困惑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差生才选择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是中考时,中职放在普高后招生;高考时,高职高专是最后一个录取批次。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中,职业教育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教育类型。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在中考、高考时把一些职业学校纳入提前批实行单招,但总体而言,批次录取的概念存在,职业教育的地位就难以翻身。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将不再有录取批次的问题,所有的学校都平等竞争,这才是解决职业教育以及职教学生出路的根本所在。

  另外,实行技术型人才高考,并不能解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特色问题。缺乏招生自主权,没有办学自主权,这是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课程设置老化,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建设困难,有一些职业院校甚至存在办学空心化的问题。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

  在这次会议上,鲁昕提出,要把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以解决这些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将有一批新增的本科院校(目前在二本、三本招生)纳入高职招生范畴,高职单招的数量会进一步扩大。但如果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提高,这种转型的效果恐难理想,有多少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校能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吗?结果会不会是,用一批贴着大学生标签的职教生去填补现在的“用工荒”甚至“民工荒”呢?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向深层次的改革要答案。
—— 一位基层农校校长的困惑



李华 绘

        开栏的话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培训、农民向城市转移等。解决这些问题,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当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我们有必要厘清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其发展需要何种外部政策制度的支持,以及其自身如何转型升级等问题。本期,我们先从一位基层农校校长的困惑谈起,希望能够唤起大家的思考,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

        ■关林柏

        在我们邢台当地,农村初三毕业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普中、二技工、实在不行去打工,肯定不会去学农。”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培养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目前的一个情况是,青年学生不愿意选择农业专业,特别是中职的农业专业。

        从河北省的情况看,农业高中最多时曾达到过200多所,在2008年时,全省还有15所农业学校,而目前只剩下了3所,其中邯郸的一所马上要被合并,石家庄的那所也很危险,主要原因是招不到学生。从这个情况看来,农业教学的阵地就要消亡。

        河北省每年中招基本在40万人左右,但是真正学农的学生也就400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00人,而且大多数是对口升学的学生。我们学校这三年招生也是大幅下滑,每年比上年招生人数缩减一半。

        有时候我们也很纳闷,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提出人才强农,但学农的人怎么越来越少了?农民,特别是从业农民,包括返乡的农民工,他们要从事现代农业,要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缺的就是技术。有的农户八分地盖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收入二十来万元钱,而有的农户却只能收入几千元钱;有的农民种果树比别人多赚几倍,因为果子品质好,而且上市时间都是市场价格最高的时候。差别在哪里?就在技术上。

    但技术好的农民却不会把技术告诉别人,这一点只有老师是无私的,因此有的老百姓愿意来农校上学。老百姓在学习过程中会意识到技不如人,所以他的学习态度就是“我要学”,是主动来学习。虽然想学习,可他又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责任田、菜园子、果园子,这一点导致想学的出不来,不想学的我们却要死拽活拉。一到中考,大街上各职业学校给家长发传单,可家长却说:“我们是考大学的,读你这个做什么!”这样就把对象搞错了。

        现在农业学校有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被浪费。我们学校是1964年创办的,几十年来沉淀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教师。农业学校的教师,他们跟农业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服务“三农”就是其职责。我们学校刚建的时候就在村里,当时与其说是一所学校,还不如说是一个咨询委员会,处理村里遇到的各种农事问题。那个时候人们向往学校,上了农业学校就能体面就业,只要进入农校的门,就等于跳进了龙门。1990年时,我们市农校毕业生中任县委书记的就有3个。

        出口旺入口就畅,回头看现在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解决出口的问题。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不够,从业者还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让农业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获得可观的收入,因此还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国家政策导向和环境。对农业实行补贴,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成功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经验。此外,提高农民素质、培养职业农民,国家一定要下大力气做起来。我们基层学校教师都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农民素质如果不提高,城里人的日子也过不好,特别是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农业学校校长)

          3月28日,咸阳职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近50人赴照金、马栏革命根据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接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合影

         在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秦东强,副院长樊书生、席尚君、曹建平等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参观了照金和马栏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切身感受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个个历久弥新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辈投身革命,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深刻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大家深刻认识到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观马栏革命纪念馆大型群雕“峥嵘岁月”

马栏革命纪念碑前合影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强化群众观点,坚定不移地走党的群众路线,为建设“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强院做出更大的贡献。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公司工作……这些场景并非贵族学校,这是不久前网络上曝光的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3月30日《深圳商报》)

豪华“宝马班”被曝光以后,引发了外界不小的关注与质疑,可实际上,用宝马公司的话说,如果员工自己都没有体验过优质服务,怎么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这不过是他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企业文化,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说到底,也是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品牌价值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他们有为自己未来的员工“高消费”买单的实力,本不需要外界说三道四。

至于有人担心这种“订单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就业面狭窄,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我觉得也不是个问题。对汽车行业来说,不管是营销、设计、维修还是其他的工种岗位,虽然各个品牌之间会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相通的,不存在一个人修车只会修宝马,卖车也只会卖宝马的情况。

和一些人的担忧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企业“私人定制”、学校“订单培养”的优势,更应该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多些肯定与鼓励。企业提供资本,学校提供资源,共同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这不但等于是为这些学生开辟了就业的“绿色通道”,而且这种“私人定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必定比一般员工更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缓解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的“用工荒”。这实际上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之举,值得肯定。

如果一定要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的话,就是需要学校做好教育资源在“宝马班”“保时捷班”等“私人定制”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均衡分配,不能过于向“宝马班”学生倾斜而给人一种厚此薄彼的感觉。那样的话,不但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说到底,像“宝马班”这种人才培养的“私人定制”模式,值得国内其他一些职业院校借鉴学习。 

  新华网武汉3月29日电(记者俞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8日首次发布2013年度社会贡献力报告,引起广泛关注。相关专家认为,这一创新之举对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探寻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带来启示。

  这份社会贡献力年度报告,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社会影响5个方面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经验、办学成果进行报告,展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担当社会责任的高职发展模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课程对接产业发展、招生就业对应区域需求、培训鉴定对接企业一线,实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贡献社会。教育部、湖北省有关专家认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年度社会贡献力报告,提出以社会贡献力论英雄的导向,有助于校正社会认识误区,肯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职业教育自信力和影响力。


教师在药用植物园指导学生识别药用植物。
  引言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下属的公办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广东省食品药品行业产学研结合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受教育部食品药品行指委委托制定全国中等职教“制药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 

  近十年广东省医药健康行业总产值连续高速增长。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八年来,准确把握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市场需求,抓住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确立了“依托医药卫生行业,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医药卫生领域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教学为中心,素质与技能并重”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为抓手,不断创新,以专业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建设全方位发展,朝着建成高质量的医药卫生类全国重点中职学校、品牌学校日夜兼程。

  立足专业优势,构筑行业发展基石

  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具有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能够把握行业发展的需求,集中力量攻关,在支持和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夯实特色基础。

  “广东粮,珠江水,专业建设要紧紧依托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调整,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校长温博栋强调。

  为了凸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明确了以制药类专业为主,同时发展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类的专业设置原则,重点建设优势专业、积极培育急需专业、适度探索新兴专业,紧贴医疗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及广东省大力发展生物药品产业、化妆品产业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组建了制药系、药学系、食品化妆品系、医药工程系、医学护理系五个系,先后开设了以药物制剂、中药、食品药品检验等为龙头的15个专业,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特色的专业体系。

  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带动下,学校专业建设突出重点、特色明显,共有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三二分段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中心;学校推行每个系开展“一个重点专业、一门精品课程、一项教科研课题”的三个一工程,鼓励教师积极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示范性成果。

  目前,学校5个系15个专业6000在校生,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双师硕士比例等方面在全国医药类学校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强化专业特色,推行校系二级管理

  随着学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学校一级管理模式(年级制)已经力不从心,专业建设难以深入,学生管理难以到位。

  学校自2010年起推行校系二级管理,以专业系为抓手,每个专业系部内有一定的人、财、物管理权,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系主任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科研等行政管理权,而且将管理分解到各系,使专业系成为具有全面职能的教育、教学单位及落实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的部门。各职能科室运用现代化管理考核和评价方法对各系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及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定期向校党委、校长反馈信息,为校领导掌握情况,调整计划,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二级管理后,不但学生管理更加到位,而且教学管理更加清晰,避免了权责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晚自修、早读井然有序。每一个系成为一个专业集群,着手实施三个一工程,教学科研循序渐进,使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素质培养得到落实,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还针对后勤服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存在的问题,依次以“后勤服务年”、“学生管理年”、“教学质量年”、“内涵建设年”、“品牌建设年”、“绩效管理年”等作为学年的中心工作,每年治理一个该工作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专业服务行业,多渠道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秉承“政府牵头、市场导向、龙头带动、校企(院)联姻、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先后与一百多家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营销企业签订协议,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为更好地与企业融合,学校还主动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委员会、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让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任教、实训指导、编写教材、顶岗实习指导、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在师资、实训设备等方面与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校企双主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参与教学,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工作,促进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向“零距离”靠拢,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学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分阶段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例如:2009级的各专业推行了在第二学年学期初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实践大纲,使学生先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加强专业认识,了解技能需求,再回到学校开始专业学习,最后再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方式对锻炼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都大有好处。

  另外,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合作建成面积约1.17万平方米的“药用植物种植试验基地”,种植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中药植物600余种,为中药专业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实训场所。

  突出专业特色,多渠道拓展人才培养,学生在各级赛场上捷报频传:在2010年全国医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一等奖;参赛学生获得五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2012年4月,获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中药传统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2012年6月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药传统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参赛的两名学生皆获得个人二等奖。

  学校还积极顺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投入近3000万,目前已建成了药物制剂、药品食品检验、模拟电子技术、模拟药房、中药炮制模拟车间、医护模拟病房等六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满足各主干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需求。尽力让学校与企业、医院在实操上做到无缝对接,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和社会节约资源和成本。

  深化专业建设,打造以研究生为起点的双师型教研团队

  职业学校没有双师就难以为继。学校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从医药、卫生、食品行业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级职称的药师、医师、检验师、工程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从重点高校录用了一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含2名博士)作为教学骨干培养;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制度,派出多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组织的对口培训,提高了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3年学校还承担制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该项目由学科带头人、主任药师、副教授、学校校长温博栋牵头,组织学校制药系主任及双师型名师团队,选拔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组织全国性的调研,高标准完成此次任务,经教育部审核通过,领军全国同类教材开发。目前,学校还承担了制定“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的任务,多名教师参与了药品食品检验专业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建设。

  目前,学校全部以双师型、研究生的标准配备师资,大部分老师都获得硕士以上的学位,学校不遗余力地为老师们提供各种学习培训、职业提升的机会,还积极创造条件选送老师出国学习,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学校校长温博栋在采访中动情地说:“我们学校的待遇并不高,靠事业留人,因为学校满足了他们想干事业的愿望,我们很多老师是高职称、高学历的科技人才,目前我们的5个系主任都是副高以上职称,他们愿意跟着我一起干,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我从心底感谢他们,我的任务和职责就是要让他们相信学校未来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尾声

  教育部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要求,同时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温博栋校长说:“我们搞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思路,我们是职业学校,而且是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人才的职业类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服务对象是人,所以对人才培养更加应该高标准、严要求,还要求学校整体环境处处体现健康、环保的人文理念,所以我们学校必须走高端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近八年来依托行业发展专业,深耕内涵汇集人才,让学校规模翻了近10倍,同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未来将发展成高端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文/邓童)


        ■俞仲文

        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全面阐述了本届政府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路径、改革的重点,并进行了工作部署。笔者认为,这次会议有众多的看点和期盼,将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看点一:提出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预示着我国社会将逐渐从学历型社会向能力型社会转型和过渡。
    
        实现这一目标,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需要大的突破。如果说人事分配制度不是有利于崇尚一技之长,而是有利于文凭至上的,那么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就无法营造起来。为何职业技术教育长期缺乏吸引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线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太低,造成了以高学历、高文凭为起点的白领、金领和以一技之长为起点的灰领、蓝领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别。过去我国8级技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很高,赢得了社会的青睐;澳大利亚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工资甚至超出大学教授、副教授的工资,这是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现在年轻人到职业院校来就学多是出于一种无奈,而不是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另外一种选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我们期盼着政府能下定决心,在企事业单位中,逐步建立一线工程师、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员总经费中占据一定份额的制度,并且所占份额要不断提高。

       看点二:建立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这预示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升级版的繁重任务。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工业化进程目前还不完整,没有像日本那样经历一个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完整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开展过技术革新、技术改良的群众运动,涌现了千千万万的技术革新能手。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技术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的弱项。今天,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相当大,但在办学思路上长期以来只提技能,不提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外称技术与职业教育)成了瘸腿的教育。建设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在笔者看来,实际上是“技术立国”的另外一种表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加大技术教育的分量,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学生举一反三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技术的高速发展。期盼高职院校的领导能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新一轮的职教理念大讨论,将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看点三:将培养工程师的目标纳入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预示着高职教育成为了新的工程师的摇篮。

        我国技术人才结构长期呈“橄榄型”,技术领军人才少,面向一线的技术人才更加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使技术人才结构变成“哑铃型”,就要大幅增加技术领军人才和面向一线的技术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主要承担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现场工程师的任务,包括现场技术师、工艺师、设备工程师、品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为此,必须要统一认识,不能把高职看成是仅仅培养高级技工的地方,或者把培养现场工程师也全看成是本科院校的事情。我们期盼高职院校能通过将培养现场工程师纳入自己不可推卸的重大任务,来摆脱目前简单化、低水平的现状,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贡献率。

        看点四: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消除社会力量向职业教育汇聚的体制障碍,这预示着举办者的成分多元化。

        今后,混合所有制的职业教育机构将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凡是不利于混合所有制体制的政策、法规、条例以及传统都必须改变。此举也预示着管理者的成分多元化,除资金外,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也可作为分配的依据,从而终结了纯粹按资金分配的时代。此举还预示着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权可以按一定的规则流动或流转,委托管理将成为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培育特色职教资源、解决问题职教资源的有效途径。社会也将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托管团队。

        要实现上述功能,国家的院校设置和评估政策必须松绑——政府必须从善于管理单一所有制职教机构转变成善于管理多种所有制职教机构;政府分配资源的方式必须改变,从调拨转为各种所有制职教机构以同等的地位、同样的权利,按同样的标准去同台竞争;政府和社会享用职教成果的方式必须改变,从无偿使用转为购买服务。

        教育是把金钥匙,职业教育是把万能的金钥匙。在本届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将再次获得高速而稳健的发展,我国的人民将从职业教育中获得与普通教育同样的发展预期。

        (作者系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虞国庆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并且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首要内容来规划和部署,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创新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江西省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教育投入大幅增长,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顺利展开。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实践证明,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步子就有多快;创新的能量有多大,发展的动力就有多强。教育改革,引领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改革创新,又为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没有改革的领先,就没有教育发展的春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也是为实现“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必然要求,是在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教育工作要紧紧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全省教育系统要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部署、大局下行动,高举改革大旗,突出综合改革,以改革起步,以改革开局,以改革推进,把改革创新贯彻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

        第一,着力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立德树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最新概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科学本质,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尽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二,着力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面。当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非常强烈,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检验标准,努力提供均等化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就江西而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村教育仍很薄弱,学前教育是个短板,城区学校择校矛盾仍较突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第三,着力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注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发展方式。当前,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展要升级,教育、人才是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教育结构的优化对于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作用尤为突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对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立足省情教情,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开好局、起好头、迈好步,必须找准突破点,牵住“牛鼻子”。为此,我们将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谋求突破。围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重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全省统考办法,研究制定《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实施办法》;围绕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我们正在抓紧制定《江西省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促进校长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围绕改革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将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简政放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强化教育督导,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开展评估,逐步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当务之急、首要一着,就是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当年恢复高考制度一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方案,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确保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西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的新阶段,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切美好的愿景都要靠努力奋斗来实现。全省教育系统将切实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抓实干,打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教育公平,在真抓实干中提高教育质量,在真抓实干中激发办学活力,多措并举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包括英、澳、德等国家在内的职业教育模式。图/CFP


2013年8月19日《新京报》教育周刊报道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现代职教体系国外
  不管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是德国的双元制,以及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资格制定了国际通用标准的澳大利亚,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也借鉴了包括英、澳、德等国家在内的职业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
  提供不同教育类别间的衔接
  ●徐佩仪,澳大利亚使馆教育领事
  我们也关注到了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两种高考模式改革方案,这一新的模式与澳洲的教育体系很类似。
  澳大利亚为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VET)学历资格制定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完善的全国性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统一完整的培训,不但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基础,也帮助他们顺利步入职场。
  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涵盖了4种国家认可的学历资格,包括了10个层次,衔接起了全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颁发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的高中教育。获得12年级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澳大利亚大学、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或职教学院继续深造。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专注于培养特定行业或产业所需的技能,或为学生升读高等教育课程打下基础。这些院校提供的课程包括不同级别的证书课程(半年至一年期的一、二、三和四级证书)、专科文凭课程(一至两年)以及高级专科文凭课程(两至三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涵盖众多行业,从创意产业到生物医学、从旅游到矿业等,都开设了很好的配套课程。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于2011年成立新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机构,以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目前有超过120万学生就读于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支持并提供不同教育类别间的衔接,例如职教学院广泛的专业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一技之长,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到大学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并完成大学学位,大学毕业生也可以进入职教学院再学习。在澳大利亚本土,无论是职教院校颁发的证书还是高级专科文凭,均得到各行业、雇主及大学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职教院校与各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通过与大学的协议,获得了学历资格的认可,在升读相关大学学位时获得了学分减免或特定科目的免修。
  以某位对电工感兴趣的澳大利亚学生为例,当他读10年级时(相当于中国的高一),他就读的中学会提供跟职业相关的一系列课程供其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是否符合自身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而学生所学的职业课程也能获得相应的证书。在澳洲的高中阶段,学生通常每学期需要选4-5门课,最多选6门,这位学生就可以选英语、数学、化学、生物、电工。如果他发现电工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想再继续11、12年级的学习,那么他可以选择在10年级后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而未来如果他希望进入相关大学获得学位时,他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经历也能获得学分减免。

  ●英国
  “现代学徒制”是职教代表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与监管下,通过一系列的公共、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运作。在公立职业学院之外,还有超过1000家独立培训企业以及非营利机构,通过与众多不同类型与规模的企业合作,为学员提供在职培训课程。
  每年,英国用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费用超过600亿英镑(约合6000亿人民币)。那些未能通过学校学习取得足够的就业资格的年轻人,有权参加由政府资助的免费技能培训课程。
  英国的职业教育以模块组合,工学结合为课程设计主线,把“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当作教学指导原则。
  对希望走职业教育路径的英国学生而言,普通中学毕业后,便可考虑选择职业院校。课程,实践机会以及就业机会等,都会因专业不同而各有区别。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职业文凭与职业院校分离,学校没有颁证权力,证书和标准会由专门的机关设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则依据既定标准而设。总体而言,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很高。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成熟,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其中包括其工学结合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模式,先进的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及现代学徒制等等。其中“现代学徒制”是英国职业教育的代表。中国教育部在借鉴国际经验中,特别希望引入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2011年7月中国教育部与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签署《中英职业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快推动建立中英现代职业教育合作对话机制。
  我们在中国同教育部、人社部、地方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进行全面合作,期待通过以上的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指引中英职教行业走向国际化,同时培养青年人的创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机会。

  ■ 链接

  ●德国
  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改革重点是加强学生的早期职业指导。具体来说,这一措施将为青年学生提供两周的时间,接受公司内的职业培训,使其积累三个职业工作车间的实践经验。完成学习后授予学生相应的证书,此证书可以作为公司决定给予其内部培训位置的依据。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时跟进”极为迅速。例如,伴随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的增多,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里增加了与安全保卫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内容;根据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的精神,重视与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或课程。

  ●韩国
  实现职业教育创新性
  把实现职业教育创新性作为关注重点,并提出要将单一性的升学渠道多元化,改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加大与反映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提高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适应性。

  ●法国
  工学交替式教学
  1999年政府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宪章》,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领域对话机制、加强工学交替式教学、加强教师培训等。
  (资料来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网站)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考试结束后考生走出考场   

         3月29日,由咸阳职院承办的2014年度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咸阳考区咸阳职院考点的各项工作圆满结束。来自全市的3500余名考生参加了此次考试。

         为确保本次考试顺利进行,学院提前召开工作会议,对考试组织、考务管理、考点设置、考场布置、监考安排、安保执勤等工作进行了细致周密的部署。学院正门设置了考场标志和平面分布示意图,超越广场和各考区标识了考场导示标牌、横幅,考务组、设备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医护组等考务人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据了解,今年咸阳考区安排在咸阳职院一个考点。共有142个考场。其中单一考场137个,混合考场5个。

        新闻背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了解,教育部去年牵头组建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张健

        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关键点,但是在如何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上,争论较大。教育部提出,新办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本科发展,改变新办本科高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老路,实现新办本科高校向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而在现有高职院校中广受支持的观点是,部分高水平专科高职院校可率先升格成为本科高职院校,延续专科高职院校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质优势,通过提升办学学历层次,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担心引发专科高职升格潮,教育部并未对此观点给予积极回应。

        本科高职内涵未有明确界定

        从以上两条路径不难看出,发展本科高职着眼点是在办学的层次上达到本科,而对本科高职本身的内涵并不明确,目前也尚未有本科高职的明确界定。

        笔者认为,将应用型本科作为接续专科高职的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甚至将专业硕士接到应用型本科上面成为接续本科高职的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不免牵强附会。

        目前,发展本科高职首要的问题是要厘清本科高职的内涵界定,据此寻找发展本科高职的合理路径。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本科高职应该既是本科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本科高职一定存在于本科高校之中,问题是哪一类本科高校或哪一类本科专业可以被认为是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

        看一类教育是否属于职业教育,取决于其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职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的人才在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这也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类教育的衡量标志,它应具备四个要素,即培养的人才:一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二是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三是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四是从事技术技能工作。

        按照这样的理解,学术型、工程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尽管也要从事某种职业,但其工作的领域比较宽泛,不符合上述要素,因此,学术型、工程型高等教育并不可理解为职业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来观察应用型本科是否可归属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类型总体上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由高等教育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

        技术本科课改要突出技术实践

        技术应用型本科其实在我国高等学校大量存在,特别是新办本科高校主要进行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即使老牌学术型高等学校也有很多技术应用型专业,专业名称一般为××技术。

        目前,我国技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程一般开设专业学科课程、技术学科课程、技术实践课程(包括技术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等),其中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教学比重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但是技术实践能力和技能比较欠缺。技术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技能是对技术问题的诊断和判断,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区别于中职的生产性操作技能)。

        为此,技术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要进行改革,实行专业学科课程、技术学科课程、技术实践课程(培养应用能力)、技能实训课程(培养动手能力)。要突出后三类课程,并要重点突出技术实践课程,加强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实战训练,还要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技术师的培养应顺势高移
    
        生产企业需要将产品设计或图纸转变成实际产品。产品设计是工程型或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工作任务,这类人才一般由本科及以上层次工程教育培养;而将产品生产出来则是操作性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这类人才由职业教育培养,包括专科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就业需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将设计图纸向生产转变还需要一类中间人才,这类人才负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和流程管理,承担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被称为技术型人才,即生产或工作现场的技术工程师或技术师,这类人才由技术教育培养,按技术职务进行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类人才培养已由过去的中等技术教育(中专)提升至本科层次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当然,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有工作交集,界限并非截然分开,工程与技术融合成为工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或称工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我们国家目前非常紧缺,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大力发展。

        新办本科要向技术应用型转型

        从上述技术工程师的职责可以看到,这类人才在生产一线,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技术工艺与生产流程管理岗位),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技术工艺与生产流程管理),从事技术技能工作,从这个观点理解,上述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程师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理解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当然,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并不是都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工程师,如果其课程体系涉及更多先进技术,进行更强技术创新训练,培养的人才能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发明创造,具有更宽泛的工作领域,而且往往是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今后向发明家发展,这类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则不能被理解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应为创新型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这类人才我们国家目前更加紧缺,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来加快培养,改变我国长期处于技术模仿和产品仿制、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大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新办本科高校应更多地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工程师。新办本科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与老牌本科高校形成差别化发展,成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而老牌本科高校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则凭借其高强技术水平和师资优势,主要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样,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框架下,通过厘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层面教育类型,明确发展本科层次直至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使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更加清晰,同时,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结构,以需求为导向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

  3月25日上午,郑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几年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进一步分析了全市职成教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并安排部署下一阶段职成教工作。


  自2008年省政府实施职教攻坚战略以来,郑州市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该市以办人民满意和发展需要的教育为目标,以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为主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郑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郑州市将突出职业教育的超前发展、统筹发展、内涵发展、集团发展;推动资源整合、产教融合,坚持分类指导、培育龙头、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行业,龙头院校示范引领、特色院校合理布局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针对今后一阶段我市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八点要求:一是理清思路,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促进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质量提高转变;促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教育部门,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二是明确定位,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进程。根据郑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抓住职教园区建设有利机遇,在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学校规模等方面重新谋划,逐步形成中高职相衔接,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良好局面。三是多角度、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推进集团化办学。四是加快调整专业课程结构。确立专业建设的突出地位,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通过重组与整合,集中力量办好1-2个专业集群,以职业标准为基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形成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五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职普融合、协调发展,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衔接,推进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品质。要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重视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改进考试考核方法;七是优化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成立郑州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服务中心,研究部署职业学校队伍建设问题;八是树立郑州社区教育的品牌。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发展需要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学习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体市民和各类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

    与职业教育打交道一辈子,一组调研数据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研究员印象深刻。

    在这组针对石油化工行业18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证调查中,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专业知识满意度为80%,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为20%~40%。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发布会上,课题负责人余祖光援引这组数据,呼吁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食品不安全、农产品污染、设备人身事故……近年来,严重的产品质量、交通安全、商业诚信事件频频爆发,成为时代之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余祖光看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背后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技能人才产业文化教育缺失的痼疾。

    余祖光披露的一项统计可以为此写下注脚:中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80%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引起,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

    所谓产业文化,余祖光解释,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

    “不知道行业历史和传承,就没有行业荣誉感,就不知道尊重行业,就不会爱这个行业。”余祖光对于这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一针见血。

    自力更生的航空航天文化、艰苦奋斗的大庆石油文化、敬业爱岗讲奉献劳模文化、享誉世界的中国海尔文化、领跑国企青岛港企业文化……发布会上,余祖光一一历数我国产业文化的传统骄傲。

    以我国医学文化为例,前卫生部长陈竺也曾作过概括: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三是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从社会转型还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很有必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说。

    在长达3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余祖光课题组成员的足迹遍及270所院校和300家行业企业。

    结合大样本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在青年技能人才产业文化素养缺失背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产业文化先天文化基因薄弱;另一方面,后天发展不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所欠缺。

    调查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及低收入家庭,成长环境中,外出感受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文化、企业英雄、名企发展史等知之甚少,虽有勤劳朴实孝道等优良品德的传承,但对现代企业中尊重劳动、遵纪守法、诚信守时、团队合作等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

    “生涯社会化和专业社会化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两道坎。”余祖光课题团队对此逐步形成了深刻的解读:我国正面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转型期,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城市和现代产业,要跨越多重文化门槛,一旦无法跨越,就会造成精神失落、行为失范。

    如何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认为,破题的核心是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

    作为课题组的重点成果,余祖光在发布会上系统地开出六大“药方”,提出让产业文化育人进入战略决策层面、进入校企合作制度、进入职业教育标准、进入课程教学过程、进入学校文化建设、进入职业教育科研的建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