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工作四十载职教人的声音

政府主导的职校能否让市场淘汰

  今年,文晓璋即将从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60岁的文晓璋在这个建校有81年的学校待了近40年,从懵懂的学生到辛勤的园丁再成为学校的一把手,文晓璋就一直在这所学校,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所学校,尽管学校从中专到高职历经了几次更名,然而这里的一草一木、教室、操场甚至头顶的蓝天对于他来说都那么熟悉。

  “我至少认真地看了3遍,很受鼓舞,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当声音传到千里之外的绵阳时,文晓璋向来访的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总理的讲话表达了高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充分肯定和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要转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真正把这些措施实行起来,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晓璋开门见山道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艰难。

  职业院校必须把就业当作生命线看待

  文晓璋非常感慨过去,他们那代人上职业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很多人都是当地考试的前几名甚至就是状元。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之前由于学校是部委的中专学校,到全国各地招生,“有很大的自豪感”。因为,部委学校首先招生,之后才是当地的省属中专招生,省属中专招生之后才是当地普通高中。“那时,最好的学生才上职业学校。”

  去年,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80周年校庆,发现很多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涌现了很多全国著名的优秀人物,文晓璋对于他们的名字如数家珍。“这一方面是当时培养的结果,当然,他们进入学校的时候本身就十分优秀。”文晓璋说,“可以毫不客气地讲,那时的职业教育就是精英教育。”

  随着大学扩招,普通大学的大门敞开,使得更多学生有了读大学的机会,然而上职业院校的意愿下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由此下降。这一切的变化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文晓璋谈起过往从天上到地下的经历,很是感慨。

  所以,文晓璋很不认同当前各地逐步试行的高职注册入学。“没有门槛的入学,社会就不会珍惜,很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恶性竞争。”文晓璋说,“上学和别的事情不一样,读书还是要有一个质量关,有一个考试关,老百姓心中才觉得这样的教育才有保障,越是白来的东西老百姓越从骨子里看不上。”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而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有的措施,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投入了巨大人力财力,包括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助、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项目、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项目。“有些是花了钱现在还没有看出明显的效果。在民间,整个社会,学生、家长对这一块的认同还不高。”文晓璋认为,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读职业院校的学生,确实和以前进来的优质生源不一样,不说是考试的失败者,但毕竟是考试的“失利者”。当然不排除录取时也有少部分达到了高分数,喜欢学校或某个专业主动进来的,这毕竟是极少数的个例,不能拿出来作依据。这一批学生进了学校后,在学习动力上,在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设计上,就会有一些缺陷和弱势。

  按照中国当下的教育格局和设计框架,曾经作为精英教育的职业教育再也回不去了。

  因此,目前做职业教育的人私下会有这样一个感慨:“把三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技工人才,挑战巨大,必须要加倍付出!”在文晓璋眼中,如果要在现有的学生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必须把就业当作生命线看待。“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背后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后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文晓璋在现实和市场的冲击下,总结出了办职业教育的“出路”。

  文晓璋的话代表了无数奋斗在职教一线办学者的心声。

  办学自主权必须要真正下放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到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对此,文晓璋表示认同。然而,他也对记者直言。“学校对资金没有支配权。”文晓璋告诉记者,现在市政府每年对学校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每年我都要和院长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财政局的各个部门,千方百计地去游说、叫苦、哭穷,勉强才能拨款下来。”

  而且,相当大额度不是通过生均拨款机制下来,这些钱学校几乎不能统筹安排。大部分钱是以专项形式拨下来。现有的财政管理制度就是专款专用,学校不能自主支配用于学校办学各个方面的开支,比如2万~5万元的采购支出要拿到市里统一采购。在他看来,这种统一采购有很大弊病,比如价格高、流程长,有时采购来的设备还和学校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文晓璋最痛苦的还有一件事:“学校没有人事权。”文晓璋说,李克强总理谈到,允许有丰富企业经验的,符合教师资格的人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其实,学校愿意引进来,但是现有的人事制度不允许。现有人事制度规定,学校进人一是要有学历要求,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还必须是当年毕业。“意味着,现在学校招老师,只能是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这肯定不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然而,真正在企业工作了多年想到学校的能工巧匠,由于人事制度中的各种限制又调不进来。”

  “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政府应该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文晓璋说,“政府既是监督者,又是裁判者,又是直接的运动员。学校怎么能办好呢?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政府就是一个监督者、仲裁者的角色。”

  学校好坏应该让市场来检验

  眼下,职业学校良莠不齐,好的很好,甚至有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超过了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水平。但是,无奈的是差的学校确实差,师资差、生源差,投入低,而且这部分学校还比较多,拖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后腿。当前,国家拿出很多钱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补助,并且补助的力度很大,但是在文晓璋看来,“收到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那么,政府主导办学的职业院校能否让市场来淘汰?对此,文晓璋的回答是肯定的。“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的学校,应该允许淘汰,招不到学生就可以允许关门。”文晓璋建议,政府可以制定一个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的考核规定,比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多少,招生计划完不成或者低于多少等考核指标。这个学校就需要进行整顿或者有一系列的仲裁或者治理措施整改,逼得学校不得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

  “当然,可以允许办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在文晓璋看来,现在人为地设置了一个天花板,高职院校只能够在专科层次办学,而不能升本。而科学的做法是应该通过评估、考核,允许一部分办学一流的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然而,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骨干院校不能升到本科,而一些鱼龙混杂的民办高职却升了本科,并靠此大肆招生,这是没有标准可言!”文晓璋说道此处,声音有些激动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文晓璋的声音很有代表性。某地高职院校办学很好生源也不错,但坚决不参加国家骨干院校的评比。几年后,该校经过运作整合成功升本,目前教师的日子和招生与很多高职院校相比高出一截,业内人评价此举“老谋深算”。

  “国家没有必要一刀切,整个高等教育千差万别,教育部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从我们基层来看,第一我们还是希望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应该先姓高,其次才姓职。现在是强调了姓职的功能,而把姓高的功能给弱化了。并且,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内设了高职教育专业。”文晓璋说,“高职院校明显感到很受挤压。职业院校未来的出路何在?政府要深思,各方都要深思。”

   本网讯(记者 潘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近年除沿海个别学院创业率达到10%之外,全国高职平均创业率只有2.8%。这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坛上,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苏志刚透露的。

  高职创业率为什么低?仅以获得收入为目的、模仿“草根创业”以及因循传统产业创业、忽视创新前提,是重要原因。

  论坛认为,高职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建立的是立足专业、立足科技、立足事业、造福社会的创业思维,需要独特的创意和经营模式,需要技能加意识、专业加通识、毅力加团队的创业教育。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政府、社会、行业的新变化,围绕生产生活中的空白发现商业机会,建立商业模式,提出战略规划。

  本网讯(记者 李见新)近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首批“学长基金”发放仪式,23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获得了每人2000元的助学金。

  “学长基金”成立于2013年7月,由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往届毕业生出资设立。这名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受到学校一位教师无私资助,毕业后创办实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感谢母校,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弟学妹顺利完成学业,他承诺每年向学校捐款12万元,设立“学长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为确保“学长基金”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基金会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基金申请、发放、监督等管理章程。

  在基金发放仪式上,学校有关负责人受“学长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向受助学生发放了助学金,并向他们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他们努力学习,在确保完成学业的同时,多做好人好事,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侧记



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赣州培训基地揭牌


学院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师生

        国家领导人在2013年8月29日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继续用好“人口红利”,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是中国经济转型使然。过去中国经济的奇迹得益于“人口红利”,下一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应该依靠“人才红利”。

        中国新一届政府着力打造的升级版经济正在呼唤高职教育的升级转型。国家领导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坐落于“中国钨都”、“客家摇篮”——江西赣州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02年升格至今,已在高职教育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时间里,学院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新生“阵痛”,完成了由普通高职到省级示范再到国家骨干的“三级跳”。

        如今,学院正立足赣州,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市,逐步走出国门,主动融入国土资源行业,积极投身于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开始担当引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重任。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2010年,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决定花三年时间建设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该学院成功跻身其中,从此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制高点。

        2012年4月,全国19个省区市109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和专家齐聚该学院,磋商合作办学,成立合作发展理事会,探索政、行、企、校协同联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成立,加强了该学院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推动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通对接。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框架,该学院还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分别与合作理事单位共同组建了各专业(群)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组和专业社会服务工作组,分别承担起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和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逐步形成了“校企双轮驱动,四要素(师资、专业、基地、就业)合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内源+合作”共进的市场化社会服务机制和“境外找矿+海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合作机制。

        以工学结合为抓手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合作发展理事会的体制机制框架下,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服务的有效融入,学院逐步探索出依托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测试研究所和国土资源勘察规划院三大校办产业实体的“内源型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和依托合作发展理事单位的“外联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共同构筑起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形成了“专业+项目”产学研融合型、“专业+公司+项目”产学研嵌入型两种社会服务运行模式,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了紧密对应关系。

        该学院以工学结合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教育观念、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高职衔接和探索应用性本科教育,以及依托国土资源行业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所有学生持之以恒的共识;建立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结构成为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与生产流程直接对接的新课程体系具备了“知识+能力”的现代高职教育特征;“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步发展;融教学、训练、达标、鉴定和竞赛一体的“学训赛”技能培养体系,搭建起“知识、技能、素养”培养进阶的立交桥,使一大批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中崭露头角,并在各自专业、行业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或业务精英。

        多年来,该学院把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作为主动担当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顺利通过了2004年、2008年、2012年三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优秀。近三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一次。每年将38%的应届毕业生输送到赣州各县(区、市)和60%的应届毕业输送到江西全省11个设区市,三年累计提供了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12000余人,投身服务于全省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状态实现了逆势上扬。据江西省就业办公布的2010-2012年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并连续七年获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单位。另据麦可思公司调查表明,该院毕业生所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均高于全国国家骨干校的平均数。2013年10月,全国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该学院校园招聘会,共为3000余名毕业生提供了6500余个就业岗位。另外,该学院还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赣州培训基地、江西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培训中心、赣州市再就业培训中心、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赣州培训基地等社会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在职培训服务,年均培训人员达12000多人次。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建立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结构,把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既是该学院不断彰显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和始终勇立潮头的制胜法宝,也是探索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人才、实现社会服务运行模式创新的根本所在。

        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区域性发展规划战略,为江西高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11年,该学院果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与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了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合作实施过程中,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校办产业实体和校外企业三方以生产项目为纽带,构建起“专业+公司+项目”产学研嵌入型社会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方通过共同组建师生工作队、企业岗前培训、现场技能教学、学生独立作业、专家评估成果、经验总结交流等,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实现了校企共赢互惠。与此同时,该专业还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训练学生技能,把教、学、做深度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和规范,更让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下独立完成野外调查、实地绘制图件、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等工作。

        该学院测绘类、土管类专业也是采用“专业+公司+项目”产学研嵌入型社会服务模式,依托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组建起校办公司,将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直接融入到生产项目中,探索出“内源型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2003年,以工程测量专业教师为主要技术骨干的赣州立达测绘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专业教师兼任公司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兼任公司技术负责人。2009年公司更名为赣州立达测绘土地勘察有限公司,测绘生产技术资质由丙级升为乙级。2011年公司再次更名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并新增土地复垦工程规划乙级资质。测绘类、土管类专业通过创办技术服务公司、市场化承接生产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生产、在项目生产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等途径,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测绘类、土管类专业长期的实践探索,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大量的生产案例经整理后进入到项目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库中,行业生产标准有机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中,教学效果得到生产成果和技能竞赛的有效检验,生产效益反哺了教学条件建设,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

        该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依托国土资源行业,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与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地勘单位合作,借船出海,共济双赢,将生产与育人紧密结合,探索出“专业+项目”产学研融合型社会服务运行模式和“外联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该专业与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共建项目组,在莫桑比克开展地质预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专家共设计、共建设、共指导、共监控、共评价,将项目生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海外培训、境外就业等融于一体,实现了项目生产与合作育人的有效对接,共同培养国际地质找矿实用型人才。

        该学院化工类专业以服务区域特色产业为目标,依托赣州“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独特优势,与赣州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通过共建“厂中校”方式,探索出“专业+公司+项目”产学研嵌入型社会服务运行模式和“外联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真实企业环境生产与教学、企业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作为课程标准和实训操作规程,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与检测车间合一、生产标准与课程标准合一、检测项目与学习项目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作业与产品检测报告合一。2012年以来,一项产学研成果《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制备方法及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校企双方共同被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确定为委员单位;共6名专业技术骨干通过考核认定并获得原子荧光谱分析技术等12个项目的培训教师资格;完成了高杂白钨矿中三氧化钨检测方法、钨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离子型稀土矿混合稀土氧化物的配分量测定等3个国标方法的草拟和修订工作;解决了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测的17项难题;对5家大型钨或稀土企业的363名化验室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了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推进了赣南钨与稀土特色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刘世权)
中职升高职技能成必考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制定《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试行方案》,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引导中职学校重视职业技能教学,强化职业素养基本要求,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试行方案明确考试对象为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毕业生,职业技能考试分机械、计算机、文秘、化工(环保)等17个大类。根据中等职业教学新课程改革进程情况,浙江省各类别职业技能考试将于2014年至2016年分别开始实施。

    按照试行方案规定,浙江各类职业技能考试每年提供一次考试机会,考试时间为12月;考试成绩满分300分,以原始分呈现,用于高职单考单招以及其他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校招生;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知识主要采用闭卷笔试、上机考试等方式,技能操作主要采用实践操作、面试和上机考试等方式,强化职业素养基本要求;考生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分(以百分制的60分为合格)及以上者,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相应的技能水平证书。

CFP供图

        2014年就业季就要到来,逾700万毕业生将面临“更难就业季”的考验。有人提出,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要,应鼓励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校实行学分互认制度,以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多功能型人才。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在前不久也表示,如果职业教育阶段和其他高等教育阶段学分可以互认,会给很多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所谓学分互认,是指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的学分可以在各合作学校间实现相互换算与认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规划在联合办学的学校中,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累积学分,只要成绩合格即可得到合作院校的共同认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爱调研,对496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赞成在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实现学分互认,仅20.6%的人反对。受访者中,本科学历者占55.9%,专科学历者占24.8%。

    不少职校学生感觉学校提供的教育无法满足需求

        近日,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完成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近3年来稳中有升,反映出社会对操作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

        然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1.8%的受访者认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具有就业优势,31.4%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更有优势,15.8%的人认为两者优势相当,11.0%的人感觉不好说。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工作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直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敬业精神都非常强的劳动者。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都迫切需要这样的高技能人才,但这一类人才在我国较为紧缺。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目前技校提供的教育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汪健(化名)是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曾一边做兼职赚学费,一边在学校上课,还同时准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升本考试。汪健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确实能够落实工作,但这样的教育无法帮助他完成未来的人生规划。“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想要在这个缺乏学习氛围的环境里获得更多深造机会,阻力实在是太大了。高等学府教育资源丰富,学习风气良好,如果能够以跨校开设辅修专业的形式实现联合教学,会为职校学生的个人进步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次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机制,20.6%的人反对,20.8%的人感觉不好说。

    66.2%的人支持协议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会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48.0%的人认为可以为学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43.6%的人表示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41.9%的人感觉可以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39.1%的人认为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者,28.6%的人表示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生学习氛围的养成。

        在学分互认的具体做法上,66.2%的人支持协议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共同培养学生,55.3%的人提议开展校际学生交流,49.6%的人赞成跨校选课。

        不过,调查中也有20.3%的人认为,这一尝试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与操作上的困难,17.6%的人认为这可能影响职业教育实现就业为导向的目标,13.4%的人担忧这会降低高等教育的学历含金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国外,继续求学和直接参加工作这两条不同的教育路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分得十分清楚,每个学生在做出选择时,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将走上哪一条道路。但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仍旧处在转轨过程中,专业课程设计、人才要求的设定都不够明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学分互认在具体操作时,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在我国,学分互认机制已经被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不少高校打破壁垒开始了联合教学的尝试。然而,本次调查显示,42.6%的受访者对此并不满意。

        记者了解到,湖北省自2001年起在7所本科学校间开展了联合办学。学生可以在7校间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就读于武汉某三本院校的周宇(化名)告诉记者,他很想去武汉大学选修法学专业,结果发现联合办学的学校仅限于一本重点院校。“普通院校的学生无法受益,这无疑会限制我们在学业上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有:“存在学校层次限制”(51.6%)、“互认地域有限”(42.1%)、“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41.6%)、“互认学分的课程类型单调”(35.8%)、“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29.3%)、“只能跨校选修不能转校”(20.1%)等。

    70.3%的人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依旧存在

        本次调查中,70.3%的受访者感到当下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依旧存在。

        汪健发现,同样的个人能力,同样的薪资标准,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校毕业生。他认为,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非常多。“安排工作实际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能否被分配到满意的岗位上还要看机遇。不少同学从职校毕业后只能进入流水线车间,不仅工作枯燥,地域还十分偏远。不仅如此,职校的部分教学内容会过时,实用性也不强。电工证、焊工证、二手车评估证、绘图证等初级证书,实际花钱就可以买到。”

        “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能更好地激励广大劳动者主动提高职业技能,也会促使社会无技能、低技能的劳动者,以成为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和成长通道。”陈宇认为,社会要保持稳定,就要形成“纺锤型”而不是“哑铃型”的社会结构,让劳动者,特别是劳动者中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这对于形成稳定的社会格局有着重大意义。

        张静援引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说明:“德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招收学生并不多,社会更多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招收技工也多从职业教育中吸收生源。德国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启示,即教育的目的不仅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具备社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真正实现教育的平等。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让毕业生快速具备进入职场、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

        职业教育毕业生应当怎样获得更好的就业发展?调查中,63.5%的受访者呼吁各用人单位破除学历歧视,60.3%的人建议职业教育学生积极提升专业技能,51.9%的人期盼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40.5%的人希望职业教育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与职业教育打交道一辈子,一组调研数据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研究员印象深刻。

  在这组针对石油化工行业18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证调查中,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专业知识满意度为80%,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为20%~40%。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发布会上,课题负责人余祖光援引这组数据,呼吁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食品不安全、农产品污染、设备人身事故……近年来,严重的产品质量、交通安全、商业诚信事件频频爆发,成为时代之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余祖光看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背后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技能人才产业文化教育缺失的痼疾。

  余祖光披露的一项统计可以为此写下注脚:中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80%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引起,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

  所谓产业文化,余祖光解释,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

  “不知道行业历史和传承,就没有行业荣誉感,就不知道尊重行业,就不会爱这个行业。”余祖光对于这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一针见血。

  自力更生的航空航天文化、艰苦奋斗的大庆石油文化、敬业爱岗讲奉献劳模文化、享誉世界的中国海尔文化、领跑国企青岛港企业文化……发布会上,余祖光一一历数我国产业文化的传统骄傲。

  以我国医学文化为例,前卫生部长陈竺也曾作过概括: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三是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从社会转型还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很有必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说。

  在长达3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余祖光课题组成员的足迹遍及270所院校和300家行业企业。

  结合大样本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在青年技能人才产业文化素养缺失背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产业文化先天文化基因薄弱;另一方面,后天发展不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所欠缺。

  调查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及低收入家庭,成长环境中,外出感受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文化、企业英雄、名企发展史等知之甚少,虽有勤劳朴实孝道等优良品德的传承,但对现代企业中尊重劳动、遵纪守法、诚信守时、团队合作等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

  “生涯社会化和专业社会化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两道坎。”余祖光课题团队对此逐步形成了深刻的解读:我国正面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转型期,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城市和现代产业,要跨越多重文化门槛,一旦无法跨越,就会造成精神失落、行为失范。

  如何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认为,破题的核心是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

  作为课题组的重点成果,余祖光在发布会上系统地开出六大“药方”,提出让产业文化育人进入战略决策层面、进入校企合作制度、进入职业教育标准、进入课程教学过程、进入学校文化建设、进入职业教育科研的建议。

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发展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增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职业教育如何在创造人才红利和促进就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记者: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与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对此,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在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鲁昕:首先,我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形势。

  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同时,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许多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记者: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请您解读一下体系的基本特征。

  鲁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要让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多种方式继续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要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允许办学者、骨干教师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记者:围绕上述五个方面,下一步,教育部将如何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鲁昕:一是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二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加快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更紧密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去年6月,35所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地方本科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百所地方高校申请加入。下一步,要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对于那些自觉按照应用技术型办学的高校要予以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在高专、高职基础上设立的本科学校要鼓励其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对于办学定位不清的新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其应用技术型的定位,通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下一步将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良好环境。
山东吸引更多业界精英成为职业教师

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得主可直接执教

  本报讯(记者郑燕峰)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以上的优秀选手,并获得高级技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直接应聘山东省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岗位。

  在3月20日下午召开的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说,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将更看重技能,同时允许和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资格。

  针对“考进来的学校不需要、学校需要的进不来”,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薄弱,严重影响办学质量等问题,山东省人社厅、山东省教育厅在2013年年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和《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

  根据这两个《办法》,在招聘的范围上更加侧重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据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介绍,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职业学校招聘,合格的先作为兼职教师使用,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为缺乏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职校任教建立起“绿色通道”。

  山东提出用3年时间为职业院校配足配齐教师,目前核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山东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将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

        3月18日,咸阳职院召开学生工作大会。党委副书记祝北京主持会议并讲话。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各教学班班长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总结了2013年的学生工作,安排了今年的学生工作,表彰了第二届辅导员论文大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祝北京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经过二级学院各级领导及全体辅导员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学生管理的成功之路,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层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管理过程更加科学。三是管理队伍更加熟知管理,懂得管理,管理的业务水平日趋提高。四是管理的探索不断深化,管理层次不断提升。五是学生公寓管理更趋科学完善。六是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日趋完善,日趋科学,一年一个新台阶。

        祝北京就进一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出六点要求,一是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对学生有爱心,把学生当子女一样对待,促使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其成才。二是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以德为先的理念,做好每周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坚持专题破解,突破教育瓶颈,利用每周的专题教育活动,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四是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五是把公寓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六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特色。七是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祝北京要求,各二级学院要认真按照学院2014年学生工作安排,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近日,陕西工院第一届亿滋订单班共81名同学,在班主任张旭和其他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奔赴亿滋(中国)上海工厂、广州工厂、江门工厂、苏州工厂、北京工厂,开始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践。

        为确保学生安全到达实习工厂,学院派出多位教师带队:亿滋班班主任数控学院张旭老师带领17名学生分别去往江门、广州工厂;机械学院刘宽老师带领30名学生分别去往苏州、上海工厂;数控学院何焕清老师带领34名学生去往北京工厂。


        亿滋(中国)厂方对订单班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各工厂部门经理及人事部门相关领导都热情接待了陕西工院教师与实习学生。学生对工厂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示满意,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本次实习、实践任务。


        根据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在与各工厂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接洽后,所有到岗同学都将在工厂接受培训,并迅速进入实习、实践岗位。



 北京工厂岗前培训

        从3月11日开始,咸阳职院党委连续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封闭学习10次。院党委常委、各院部处室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
        与会人员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个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赵正永、姜峰同志的动员讲话等文件。
        学习会上,与会人员一边研读原文原著,一边作读书笔记,争先恐后交流学习认识、体会,学习氛围活波而深入,大家认为,这次集中学习能动了思想,震撼了人心,净化了灵魂,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在学习会上,刘聪博要求全院党员干部:一要认真研读原文原著,深入思考问题,深化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二要广泛征求听取意见,边学边改、立学立改。三要扎实做好当前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学联联合发文,对201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表彰(陕团联发〔20142号),陕西工院荣获2013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学校称号,全省仅有七所院校获此殊荣,陕西工院也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2013
年暑期,在党委领导下,学院团委根据团省委三下乡活动要求和学院统一部署,坚持就近方便,按需组队,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原则,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建设,突出拓展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尝试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青马工程、专业实习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不断提升活动层次,注重服务实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发挥了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目标。


   
今后,团委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并将此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完善机制,加大力度,推动活动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继续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实现美丽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对2013年陕西省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情况进行通报,陕西工院数控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11届毕业生、法士特公司壳三车间加工中心操作兼调整工黄亚光同学被评为陕西省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据了解,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职业观念,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追梦的职业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发展,去年5月开始,共青团陕西省委、腾讯大秦网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活动历时六个月,以组织推荐、社会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在全省推荐了一批技能娴熟、业绩突出、勇于创新的普通青年典型。经网络公示、投票和评审,最终确定了10名特别关注最美青工100名陕西省最美青工,黄亚光同学荣获最美青工和特别关注最美青工两项荣誉。


  
黄亚光同学是陕西工院数控技术0801班学生,2011年分配至法士特工作,担任壳三车间变速箱调壳体产品调整工,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由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快速成长为新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缓速器、船用变速箱、减速机、S项目产品和卡特彼勒公司二十多个产品的调试工作,为小批量试制打通了工艺流程,成为了公司生产技术骨干,也受到了公司及相关协作单位的一致赞誉。他还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铣职工组陕西赛区第1名、全国第28名的优异成绩,并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省国资委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奖,公司20122013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在他的身上体现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创新创优等优秀品质,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也是陕西工院广大同学学习的楷模。


黄亚光在工作中为同事讲解操作要领


表彰文件

 根据陕西工院与德国BSK签署的《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合作协议》,31日,陕西工院第三期攻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四名同学顺利抵达厦门集美大学,开始了在该校为期一年的国内课程的学习。


    
去年下半年,经过校内报名、二级学院推荐、德方选拔考试等环节,数控工程学院2011级的殷振淇、闫鑫垚,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的常浩、白航四名同学入围陕西工院第三期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日前,四名同学已完成在集美大学的报名注册,并开始了德语、英语和数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在集美大学的学习,他们将取得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入学资格证书和德语B1证书,最终进入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进行预备课程、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


    
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是陕西工院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为陕西工院工科类专业学生搭建的一条与德制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陕西工院入选项目的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业后,将按照德国工程教育体制完成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学习,并依法实现硕士学位与注册工程师的无缝对接,取得德国制式的硕士学位工程师文凭。该文凭具备在国际上作为从业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截止目前,陕西工院已有三期共8名同学正在进行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学习。


    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又留在这里工作,今年,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谭之平履职的第二年。在谭之平提出的建议里大都与“职业教育”有关。与记者谈到职业教育时,谭之平疲惫的眼神亮了起来。

  “去年我就提出要加大对职业院校资金的投入。对于回复,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湖北刚刚出台了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政策,“但我希望能尽快落实到位”。

  对于职业教育,这个80后人大代表感情深厚。“当我想要实现医学梦的时候,是职业教育为我敞开了这扇门。我关心职业院校的孩子们,因为这条路我也同样走过。”

  平民出身的谭之平曾经辍学在武汉开了个小超市,一边做生意,一边自学高中课程。2005年,22岁的谭之平经人介绍进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学习。2006年年底,她顺利通过了中专升大专的考试,成为湖北职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毕业后留校工作,谭之平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居多,大部分学生从小与老人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约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比较薄弱。虽然在学费、生活费上他们不用发愁,但是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爱,与同龄人相比,总是显得不大自信。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又负责创业工作,谭之平非常在乎的是,她的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对口的好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更关心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在谭老师眼中,这些孩子真诚、朴素,有着坚强的性格,缺少的是自我肯定的信心,同时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自我控制力差,纪律方面也不让老师省心。

  “职业教育首要关注的是人格的塑造,再来谈有过硬的技术和专业能力。”谭之平说,她常与学生谈心,在这些胸怀梦想、渴望读书的孩子身上,往往能看到当年的自己。

  一直品学兼优的谭之平,由于家中的变故迫不得已辍学务农。喂过猪,种过地,打过猪草,开过店,无论如何,她心里的大学梦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一直朝着理想走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苦孩子出身的她常以此勉励自己。

  “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传统教育效果并不好。”深知素质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讲台之上的谭之平,让她的课堂从学校走了出来。

  “通过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在奉献中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义工社的创始人,谭之平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无缝对接。

  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1万多名学生像1万颗种子,被谭之平洋洋洒洒地播种在湖北孝感大地上。每逢新学期开学,在社团招新大战中,义工社总是满载而归。湖北职院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报名加入这个志愿服务社团。

  谭之平的课堂,在贫困地区的山路上,在孤寡老人家中,在留守儿童的学校里。破破烂烂的山村学校,颤颤巍巍拄着拐杖挪步的残疾人,温饱无法保证的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都是谭之平的课本。当她和学生们一次次出现在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前时,她发现,很多学生脸上少了自怨自艾的表情,多了发自内心的关切。

  有学生告诉她,陪伴空巢老人,让他们学会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些总不打电话回家的学生,悄悄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有学生与她分享看到残疾人创业的感受:“身体有残疾的人都这么坚强,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健全人,老师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绝对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

  也有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偷偷抹了眼泪:“以前觉得我好遭殃,家庭条件很差,埋怨父母没有能力。现在看到这么多留守儿童,我应该感恩,也应该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很多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都会觉得,我存在是有价值的,我可以帮助到别人,也可以证明自己。”谭之平发现,她的学生越来越自信了。

  “我知道很多孩子到职业院校来,都是为了能够找到好工作。但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好的教育去实现孩子性格的再造,帮助他们成为自信、乐观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均衡的。”学生的变化让谭之平欣慰,也让她更加看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两会上,作为教育界的代表,谭之平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代言。“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好的成长渠道和上升通道,一方面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找到一份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爱好的工作。”

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多学制模式试点启动

海南超一成中职生明年可直升大学

  本报讯(记者任明超 实习生王尤龙)近日,海南省教育厅发布《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方案》,全面启动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多学制模式试点。按计划,明年将有12%以上的海南中职生可直接升入大学。

  据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介绍,海南现有中职在校生约17万人,但中职生毕业后无法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已严重制约其发展。为了给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海南今年将试点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招生改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破解中职生的发展瓶颈。

  据了解,这一试点方案共设计7种不同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多学制模式。今后,海南省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分段培养、连续就读的学制形式,或者是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单独招生,获得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就读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试点方案中有3种模式直接面对初中毕业生,分别为:“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直接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读满5年毕业后可获大专文凭;中高职“3+2”连续培养模式,由与高职院校对口的中职学校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在中职学校连读5年并经对口高职院校考核通过后,可获大专文凭;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先在中职学校读满3年并取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毕业后可获本科文凭。

  同时,海南还将继续坚持对口自主招生,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选拔方式,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单独招生试点规模,建立由中职学校推荐应届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

  “此次试点是继去年海南实现中职学生学费全免后,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改革。”曹献坤称,海南将逐步扩大高职院校中的中职毕业生生源比例,计划至2017年,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含高职、应用型本科)计划中,安排用于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计划达到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基本建立纵向沟通、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刚开学不久,福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酒店专业学生傅雪梅的学习节奏迅速紧张起来。上学期期末,学校的期末考试“变脸”了:要求办一场酒会,请专业人士用专业的眼光来打分。这样的教学改革,让傅雪梅感受到,一定要学好知识、技能,才能够在职场上站稳脚跟。如今,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傅雪梅一样,“饥饿”教学使很多学生的紧迫感和求知欲望增强了。

  教师在“各显神通”,可学生们却“按兵不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反应。针对这个问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认为,在教学上,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综合素质来说都是“饥饿”的,激发他们想“吃饱”的渴望。

  “我们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必是请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唐宁说。为了让学生产生“饥饿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打破学生安适无忧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某些不足,以及将来职业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姚莹说,自从听了厦门第四幼儿园园长上的第一堂课,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业还要“说、拉、弹、唱、跳”样样精通,而不只是简单的带带小孩、换换尿布。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还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饥饿”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有意识地去吸取、积累知识,锻炼、完善职场需要的各种素质。旅游系教师黄邦恩经常把教室延伸到鼓浪屿、植物园等厦门知名景点,还让学生当起了自己的“眼睛、手脚”。黄邦恩最近还开发了一门课“厦门风情介绍”,不少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他的学生叶文辉说,这种感觉特别好,边学习边实践,加深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近日,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原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该院院长杨波表示,学院转型是为了适应北京市教委调整和优化北京高等院校布局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将继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办学理念,以国画、书法为主打专业培养高质量传媒人才。

  北京市教委民教处副处长杜世友指出,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此次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立足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有利于充实办学内涵,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希望学院以更名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向北京市乃至全国输送更多勤奋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艺术人才。

  著名歌唱家、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表示,该院转型为艺术院校,有利于为首都培养艺术人才,希望学院能够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他欢迎学生毕业后报考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据悉,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成立于1994年,一直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特色办学和公益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国家及北京市的有关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电影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都与该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一批艺术团体也与该院达成了作为学生实训基地的合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将来进入专业协会及各机构学习、实习和工作开启了方便之门。

  本报讯(记者王鑫昕)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举行仪式,授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棋牌文化教育基地,也是第一个落户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类教育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泽兰为成都棋艺学院授牌。她说,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授予成都棋艺学院,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棋牌事业的需求,更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成都棋艺学院要承担起传承棋艺文化、软件开发、教材编写等责任,打造特色,培养人才,反哺社会。

  据悉,成都棋艺学院由成都棋院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属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分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