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中国新闻网15日报道,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创历史新高,2014年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和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


广州万通学子学技术

  相比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则更加轻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就要发展职业教育。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掌握一门技能就等于拥有了走向社会的敲门砖。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型的人才越来越紧缺,也越来越受欢迎。不少打工一族、新生代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都纷纷走进职业院校学一门技术。他们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院校学技术。

\


技术人才备受欢迎

  掌握技术能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以前是一名打工族,只有高中文凭,想找一份好工作很难,后来,我就去学了汽修技术,毕业后,都不用出门找工作,学校办了驰加定向委培班,我们毕业后直接就到驰加旗下的企业上班了。现在工作环境很好,工资和福利待遇也不错。学了技术,人生都觉得充实了很多,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盼头。”毕业于广州万通汽修学校综合1208班的周劲同学说。

  汽修行业发展迅猛,汽修人才紧缺,学汽修技术,高薪就业,轻松创业。广州万通汽修学校是南粤汽修教育的领头羊,它以“明德精技,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培养德技双馨的汽修人才为目的。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管理制度,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有学历班和技能班,所开设的专业是和市场结合的,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企业来校预定人才,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找到好工作。

  相关链接:广州万通汽修学校(www.gzwtqx.com)隶属于全国著名的新华教育集团,是一座国家级专业汽修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总建筑面积近一万六千平方米,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建有700多平方米的大型创业公益示范店、广汽本田汽车检测实训中心、广汽本田汽车保养实训中心、汽车贴膜烤膜实训中心、汽车钣金实训中心、汽车喷涂实训中心、整车雅阁实训中心、整车桑塔纳实训中心、基础发动机理实一体化教室、多媒体网络实训中心等一共40余个实训中心,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同时学习和生活。学校依托集团优势,携手中、美、德、日、韩等国品牌汽车制造商,独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每一位学子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以致用!

还没出校门 已成“大师傅”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龙头企业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

  还没走出校门,黄亚美就收获了在职场的“第一桶金”:她为实习公司签下一份300万元的大订单,获得了3万元奖金,还被公司“抢聘”为正式员工。和黄亚美一起实习的另外4名同学,也收到了公司总经理送来的1万多元实习奖金。

  黄亚美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校党委书记任波认为她的成功是水到渠成,“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共建“企业学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

  重庆城管职院2011级摄影摄像专业的唐安冰,在摄影圈已小有名气。在校期间,他的多幅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等知名摄影杂志上,在国际国内摄影大赛中也频频获奖。

  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该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建了5所“企业学院”。

  金夫人集团参与共建的金夫人摄影学院,开设了极具特色的学徒制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都与金夫人集团的摄影师一对一结成“师徒”,每一堂人像摄影课都到金夫人集团的影楼“实战学习”。“摄影道具是金夫人集团的最新布景和服装,摄影‘模特’就是现实的客户,感觉完全不一样。”唐安冰说。

  金夫人摄影学院、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合展养老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成为重庆城管职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的摇篮,也成为用人单位“抢”人才的焦点。据校长谢永川介绍,2013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达到全校毕业生人数的3倍,部分专业甚至超过了5倍。

  教师当好“小徒弟”,教出“大师傅”

  要把学生教成“大师傅”,教师首先得去企业当“小徒弟”。重庆城管职院通过校企互聘,选派教师进企业当学徒、助理。学校成立了8个教师企业工作站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建立了兼职教师管理平台,同时吸纳企业员工走进校园参与教改,将企业前沿技术和工艺融入教学之中。

  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教师走进企业和社区,依托专业特长注册实体机构、开展社会服务,3年来共接受行业企业各类委托研究项目48项,完成基础性项目研究与开发27项、项目策划18项。

  进入企业和市场当“小徒弟”,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成功立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4本,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实现了国家级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全校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市级精品课程和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教师共有113人次获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作为选手参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012年4月,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组的合作发展理事会在重庆城管职院成立,理事单位包括3家政府机构、3家行业协会、52家企业,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两年来,理事会共为学校推荐合作单位21家,引进企业订单培养项目3个,接纳教师实践锻炼122人,为学校引进企业兼职教师121名,理事会专家还参与制定了学校46个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仅理事会单位就接纳和推荐了1000余名毕业生就业。

  依托合作发展理事会,重庆城管职院成立了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机制,使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100%。聘任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达1:1.34,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07%。

  同时,重庆城管职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理事单位提供服务,两年来共为理事单位开展各类培训133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为理事单位开发的重庆市社会工作人员职业水平考试认证制度,被评为2012年中国社会工作十大事件之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职业教育困境非单一教育问题
  学生应该进行分流,但到高考时才分流就有些晚了,在初中毕业时就该进行。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读普高,其他偏向学一门技术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未来高考将按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类高考,其中前者注重技能加文化知识,后者为现行的普通高考。鲁昕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一时之间,职业教育似乎迎来春天,从“低人一等”尴尬境地有望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分类高考”真的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吗?我国职业教育该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中国科学报》:总体看来,您如何评价即将出台的“分类高考”政策?如何看待教育部即将安排“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郑也夫:总体说来,我不太认同教育部的“新政”。
  由于这些年的扩招,我国高校的招生数量还是非常大,教育部希望对高考作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的划分。但应该看到,高校实际上需要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的比重其实非常小。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都是属于技能型。
  即使以北京大学这种国内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或者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考察对象,这些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最终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比例也不足三分之一。以北大社会学系为例,有相当多的本科生毕业直接工作,而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不可能从事研究型的工作。许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进入社会从事应用型工作。即使是博士生,最终从事学术型工作的人也不是全部。
  换言之,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尽管目前新政还没有更详细的数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就“分类高考”所划分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比例而言,参加学术型高考的人数远超过社会对学术型工作人才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人一等”,您是怎么看的?
  郑也夫: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出现如今的困境,是因为学生、家长都被社会对于高学历的推崇绑架了。在现有的社会舆论下,家长们普遍认为:“不读大学是找不到工作的。”因此,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一本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要去读二本、三本。但事实上,在二本、三本院校就读四年之后,学生走出校门似乎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因为整个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求是水涨船高的,这也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恶果。
  此外,我有一个质疑,对于选择日后从事技工型工作的学生来说,他有必要读高职吗?目前,社会对于技工的需求比较大。教育部门需要思考,这些技工应当从中等技术学校中产生,还是从高职中产生?
  就我个人判断而言,只学习职业技能的人,中职水平已经足够胜任日后工作,没有必要先读普高,再进入高职。只是学一门专业技能,没必要在校园里滞留如此多年。而且,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本身就不是特别热爱学习,他有兴趣在校园里滞留这么长时间吗?
  因此,我认为,我国应该把相当多的人引导到中职学校,而不是高职学校去读书。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职业教育的理想办学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郑也夫: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是厂校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德国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每周有三天在工厂实习,有两天在学校上课,从学生入学之初就采取这种培养模式。但我国职业学校目前的做法是让学生有两年半的时间都一直呆在学校,最后半年在工厂实习,往往实习的具体工作与所学并不对口。
  在德国,职业学校由产业部和教育部共同领导,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办不好职业学校的。因为学生学的是具体的技术,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需要在工厂中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一直宣称要厂校合办,但始终没能够办好。工厂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即使接收学生实习,也是把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使用,而非真正教给学生技能。
  两国情况不同的原因很简单,德国的工厂与学校合作,工厂接收学生实习,国家会给予工厂一定的补贴。但在我国,工厂对于协助职业学校办学没有兴趣,工厂需要盈利,不会“学雷锋”。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分类高考”的分流?
  郑也夫:学生应该进行分流,但到高考时才分流,就有些晚了,在初中毕业时就该进行。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读普高,其他偏向学一门技术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
  《中国科学报》:有评论担心学生不具备选择的判断力,您是怎么考虑的?您认为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有什么可供我国借鉴的做法吗?
  郑也夫:以德国为例,学生分流的年龄更早,比初中毕业的年龄小很多。德国小学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其中,主体中学学制5年,即5~9年级,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经过职业培训后直接工作。实科中学是处于主体中学和文科中学中间的学校,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比主体中学毕业生归宿更好的专业学校或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以转入文科中学,谋求上大学。
  在德国,对于学生分流的年龄有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在10岁时分流,不过在其后的两年内享有适应和调整的权利。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充分交流。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转入或者转出。
  就研究而言,学生在作出分流的选择后,反悔的情况很少。这表明分流是成功的。从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来看,学生在10岁已经可以进行判断了。
  《中国科学报》: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郑也夫:要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不是单一的教育方案就可以完成的,还包括大的社会背景的变化,比如需要废除户籍制度,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当来自农村的学生不需要把读大学当成唯一的获取城市户口的方法,学生才能够从兴趣出发,而非功利性地面对“分流”。当然,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需要提高,要让学生在学校中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得以谋生。
上海首推中职本科贯通学制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这两天,在上海,一些消息灵通的学生家长把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苏勇的电话打爆了。“都是来咨询3+4中本贯通学制的。”苏勇所在的学校,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吃上“中职本科贯通”学制“唐僧肉”的中职院校。

  过去大多只能招到“差生”(仅指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记者注)的中职招生状况,正有望通过这一贯通学制的出现得到改善。许多在高考中“可上可下”的中等成绩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花上7年时间,拿到一个高级技师、技师从业资格证,外加一张本科毕业证书。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专题探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会议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一战略,如今正在上海先行先试。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获悉,上海的职业教育正尝试成为全国领先的“职业教育自贸区”。最先的尝试就是打通中职教育这条“没有未来的断头路”。

  在接下来的中职院校招生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两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办“3+4”学制的中专本科贯通课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与上海工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办同等课程,上述3所中专每所招生额度为40人。

  每年的五、六、七月招生季,过去是苏勇最难熬的日子。苏勇所在的石化工业学校因为地处上海的金山石化区,招生时会得到区教育局的政策倾斜,在中职学校近年来普遍“混得很不好”的情况下,石化工业学校的情况算是好的。

  即便如此,招生仍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家长面子上挂不住不愿来,来了就问能不能考大学。”过去,在被家长问及“能不能考大学”时,苏勇总是很难堪,“中国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断头路’,撑死了到高职,往上就没路可走了”。

  今年,苏勇说,上海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中职学校升到大学本科,未来或许还能直升硕士阶段深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忠说,“3+4”学制由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设计课程,培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一个学术型高中考上来的学生,学4年成不了高级技师;但一个职业中专考上来的学生,再学4年,7年就差不多能培养出来了”。

  卢冠忠说,现在社会上对化工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需求量很大,学校未来还将在硕士阶段领域探索“贯通”。

  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的统计,全国17万化工一线从业人员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3.2%,高级工只有15.6%,高达35%的从业人员没有任何技工级别。与之相对的是,企业对于会修机器的高级技师、工程师需求旺盛。仅在上海金山化工区,一名有两三年经验的高技能化工人才年薪至少10万元起。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经过长期调研发现,许多中职专业,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就没了下文,而到研究生阶段又能出现该专业,“中职时叫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技术型的,大本时没有了,只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又有了应用化工专业。中间那一段就断了,因为只有学术型的本科学校。”

  陆靖说,上海要做的,是彻底打通中职学校学生向上深造的通道,给每个孩子以希望。而“3+4”学制只是最先的探索,未来理想的状况是,念完3年中专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报考自己喜欢的“技术型大学”。

  这两天,因为“3+4”学制的咨询报名异常火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正准备用“面试”的方法“挑一挑”生源,这在过去“生源奇缺”的情况下根本不可想象。“要选那些对化工确有兴趣、能坚持学习7年的有毅力的学生。”邬宪伟说。

   中国江苏网6月6日讯(记者 夏星辰 龚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技能比赛将于6月11日至14日在扬州举行。

  本次比赛中职组、高职组、创业大赛共有737名选手参加。中职组分为热菜、面点、冷拼与雕刻等三个项目,高职组分为宴席设计与制作、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等四个项目。

  本次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职组预计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组队参加,参赛选手445人;高职组预计36个高职院校代表队参加,选手180人;创业大赛预计28个代表队参加,选手112人。

本报讯(记者高伊凡 通讯员李健)4月9日,我市举办首届中英职业教育校际合作论坛。来自我省各市职业院校的代表8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现代学徒制。此后,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下次将于2016年在英国举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世伟、市政协副主席李晓英出席了论坛。

据了解,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职业学校为满足相互需求合作实施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让学生在教室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在生产环境中跟岗学习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

当天,中英双方就现代学徒制的实现路径、英国现代学徒制现状及质量保证、职业教育中的管理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去年5月,按照中英双方“影子校长”合作项目安排,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与英国贝辛斯托克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次论坛的举办也是双方校长互任“影子校长”后取得的成果。

在当天的论坛上,周世伟指出,职业教育是邢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中英职业学校共同探讨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改革职教发展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海南一所农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越办越红火——

“40现象”倒逼农校转型

 

学校教师现场为“村官班”学生上龙眼生产技术课。本报记者 刘见 摄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

  李芳伟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的校长,这所农校位于五指山黎族苗族聚居区,是琼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农业中职学校。近几年来,学校把培养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与其他中职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农校注册的学生中,大多是40岁上下的农民。此前学校在招生中总感觉不踏实,但是,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日前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取消了农校招生的“40岁门槛”,终于让李芳伟吃了“定心丸”。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这也逼着农业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跟着转型。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可以说是一所转型成功的职校。

  校村共建,将教室搬到田间地头

  2008年3月,李芳伟到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出任校长时,这所省属的农业中职学校却招不到学生,面临再次停办的危险。中央号召建设新农村,农业中专却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里?

  李芳伟和专业教师一起,到五指山市畅好乡毛招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与少数民族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他们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民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理念相当缺乏,农村两委干部在农村事务管理以及带头发展生产上缺乏必要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中专毕业生很少直接回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必须靠已经“稳定在农村”的农民来承担。不过,这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40岁上下的人群,已经过了上学的最佳年龄。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谈何容易。

  怎么办?李芳伟决定先从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起。农民不愿进城上学,他们便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农民觉得读农校无用,他们便在培养实用技术上下功夫。

  2008年9月,他们探索了校村共建的新模式。课堂就设在村委会或乡村学校;经费方面,教学由学校承担,教室、学生交通补助由村里解决;班主任由学校选派教师担任,班长由村干部担任。由于首批学生大多是乡村干部,他们便把这种模式称为“村官班”,一直延用至今。

  得益于国家和海南省对职业教育的倾斜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视,“村官班”一出现就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民们也切实感受到这个班的特殊性:不仅不收费,听一节课还有20元至30元的补助,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

  变化更大的是农民真正学到了技能。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教务科科长陈晓明还记得当初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教学时的情形。黎族姑娘王江静曾经当过幼儿园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插班进“村官班”,2010年毕业时,她已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去年王江静养的阉鸡有1万只,她的目标是办一个10万只鸡的大养鸡场。王江静告诉记者,在“村官班”里她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农校陈晓明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40岁的陈邦法种的是圣女果。过去用的是直播,现在他采用嫁接技术;过去希望枝上果子越多越好,现在每枝控制在8个以内。同样的田地、同样的品种,上了农校后,圣女果亩产由3000斤增加到6000—8000斤。陈邦法说,现在他养成了习惯,遇到困难就求助农校的老师。

  目前,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通过校村共建,已在少数民族地区9市县开办50多个教学点,在校生人数达到8000多人。

  灵活授课,农民尝到学技术的甜头

  农村教学点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制定了包括学籍、考勤、奖惩及考核、毕业与结业等多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村官班”设有种植类、养殖类、农村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教学模式上,遵循模块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根据各乡镇各村生产实际情况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大班以理论讲授为主,小班则结合学员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技术指导。

  学校规定了“村官班”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学生不论何种原因缺课时数超过30%以上,或者随意迟到、早退等违纪次数达到总课时50%以上,该门课程学分为0;没有修满120学分,就不能毕业,拿不到中专文凭。

  除了上述刚性要求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学校还做了弹性安排。放宽了学生入学年龄,初中应届毕业生到45岁以下的往届生,都可以注册入学。延长了在校时间,学生在校学籍最长可保留5年。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可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特色增减内容。学校鼓励农民参加各级实用技术培训,凡参加过培训的都有学分奖励。

  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让农民尝到了甜头。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38岁的黎族小伙黎钊,2010年上农校时主要学习种芒果,当年他承包的芒果园产量就比别人高。上农校一年就盖上了楼房,被乡亲们称之为“芒果楼”。

  2013年毕业后,黎钊又利用在农校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庭院里种上了蘑菇。今年春节,他的蘑菇每斤比别人高出两三块钱,一到集市还是被一抢而空。黎钊说,有农校做后盾,他们有了尝试种养新产品的信心。

  本号镇黎族姑娘符小玉,上农校学的是瓜菜种植技术。但从妈妈酿的甘蔗酒味道好、不上头,广受乡亲们好评中,符小玉看到了商机。在农校老师和同班同学的支持下,她总结、摸索出一套制作甘蔗酒的传统工艺,申请了“老妈酒”的商标,还打出了“黎族老妈酒,好喝不上头”的广告。现在,她生产的“老妈酒”已成为当地节日聚会和农家乐的接待用酒。在符小玉的影响下,村里妇女都有了学习农业技术的念头。

  “村官班”不仅教农民实用技术,而且注重他们文明习惯的养成。

  刚入学时,很多农民学生在课堂上接电话、吸烟、喝酒,在教室内外乱吐槟榔渣;经过教育,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深化教改,探索“农商旅一体化”模式

  校村共建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在时任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提出“扶贫改打职教牌”之后,教育资金和扶贫资金都向农业职教倾斜,让学校有了改革发展的东风。

  下一步该怎么办?李芳伟提出,借鉴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洛桑模式”,海南农林科技学校提出了“农商旅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目前海南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南提出,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要实现这一指标,必须把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有效转移到服务行业上来,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上世纪60年代,德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60%,而目前只有2%,就是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的。

  在五指山市南圣镇南圣村,学校正在尝试“农商旅一体化”的校村共建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把海南常见的瓜果、花卉等进行分类,并按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二是打造一个商业服务平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向当地农民提供相关服务,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规模经营;三是带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四是形成一个融农业产业链、创业培训和学生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牛门水库旁,由省教育厅投入40万元、中央实训基地专项基金投入160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建设的“六弓鹅”养殖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依托该基地,学校和田圮村共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近期投放种鹅350只,鹅苗3500多只。田圮村村支书陈永平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他本人就是“村官班”的毕业生。

  这个养殖合作社的下游,是19个养鹅专业户。他们从这里领鹅苗,使用统一的饲料,按照同一方式喂养,成鹅还能以每斤20元卖给合作社。吴亚伟是其中一个专业户,去年他首次养了400多只六弓鹅,春节每斤售价25元,每只鹅就赚了100元。吴亚伟说,他有600亩的水面,今年准备再多养些鹅。

  “农商旅一体化”职教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农民不需要异地转移,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角色转换。他们将从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具有农、商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
  温州网讯 温州市教育局近日透露,今年温州市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招1625人,“3+2”职业教育招3049人,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招611人,各类招生数较去年均有所增加。具体信息请登录温州教育网(http://www.wzer.net)查询。

  2012年,我市开始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而根据省职教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将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今年,我市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招生较去年增加440人,“3+2”职业教育较去年增加了1/4。

  同时,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招生611人,其中温州大学招生500人,其中400人前3年在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习,100人前3年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浙江师范大学面向温州招生25人,前3年在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学习;嘉兴学院在温招生2名,前3年在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学习;丽水学院招生84人,前3年在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

  此外,“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就能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麦可思研究院今日发布的2014年“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4%,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稳定态势,但不足一半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同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报告显示,2013届就业的毕业生中56%对就业现状满意,与2012届基本持平。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比2012届高3个百分点。

  在2013届本科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经济学,为6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理学,为55%。高职高专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为57%;最低的是制造类、生化与药品类、轻纺食品类,均为50%。

  报告还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只有43%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6%,比2012届略有下降;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与2012届持平。

  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

  从近3届的趋势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创业略有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报告分析,就业困难不是创业的最重要原因。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类、零售类。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类和建筑类。

  创业理想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为46%,高职高专为48%),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的比例(本科为8%,高职高专为7%)较小。 

    江苏省教育厅和无锡市政府主办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赛项,6月6日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院校代表队276名选手,在这场全国首次举办的大赛中“网上冲浪”。本次比赛采用国际先进的商业模拟训练模式,仿真模拟宏观环境、行业特性、消费者特征及购买行为、市场竞争,构建虚拟市场。比赛共分两个环节,在网络营销环节,各参赛队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收集货源信息,提出采购方案,并现场设计网店;在情境营销环节,参赛队在同一模拟市场环境条件下,通过目标市场分析与选择、营销策略组合和财务报表分析,追逐模拟企业效益最大化。每个院校代表队四人,在严密监控的集中地电脑操作。 

  据主办方介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发起并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市场营销赛项是该项“国赛”中的今年新增设赛项,也是国际上首次举办的财经类多学科集合的综合性大赛,旨在促使该专业学生“书本知识技能化”,同时搭建学生通向就业岗位的多类型、多形式展示平台。 

  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茹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可考察学生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划、媒体选择与广告发布、资金核算5大类技能,涉及经济管理、营销、市场分析、会计核算等多门学科,为培养和评判市场亟需营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据。

——记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与发展实践

学校领导班子

“天使之美”护士大赛颁奖仪式

201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2013年,长春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就业稳定率达到92%;2014年4月,该校护理专业的400多名学生全部到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受到各家医院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这是一所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学校,国家级示范校——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1月,结合国家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十二五”规划,在系统筹划、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二中专制定了一系列项目方案,遵循“出双师型教师、育技能型人才、展示范校风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思路,本着“致力卓越、缔造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为办学目标,全面开拓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章立制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校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建设国家示范校。在2012年《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的基础上,先后补充出台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关于教育、教学、党务、后勤、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方面的60多项制度,使示范校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集体决策,又民主理校,改进了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成效。三年来,为了建设国家示范校,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一抓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对项目建设提供宏观政策咨询,全程跟踪指导,并对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适时调整,提出建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担任组员,各司其职,协调运行。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成立项目监督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各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责任人必须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责任人的重要指标。

    二抓制度建设。立足长远,学校修改制订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党务管理等规定制度60多项,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机构组成与管理职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和设备管理、监督检查与验收、考核与奖惩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及监督检查也作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专项资金按照“统一管理、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进行分配使用。

    三抓过程管理。所有项目都通过市场调研、专业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立项。2012年共派出25人次到国内外、省内外进修、培训或到企业见习,积累经验,提升业务素养,撰写总结材料。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召开项目建设负责人调度会推进工作,适时调控建设进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修正,及时发现并处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以发展为本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一是完善制度。依据上级文件制定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并按4∶3∶2∶1的比例选拔培养了校、市、省、国家四级骨干教师队伍,经过自己申报、学校审核、笔试、业绩考核等环节,选出了校级骨干教师29人,其中22人被评为长春市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有效提升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80%(从临床聘请兼职教师达到30余名)。每年例行“拜师结对”大会,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分级培训。为配合示范校建设,学校实行了“分级分层分项分期”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分级培训:按国际、国家、省、市、校五级培训,共进行国际培训14人,国家等级培训34人,下企业实践20人,省级培训48人,市级培训56人。二是分层培训: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培训。三是分项培训: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管理人员等全方位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四是分期培训:一年里累计超过400人次。

    三是业务提升。开展达标课、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说课比赛、技能比武、网上评课、教师论坛等活动,加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执教能力。先后开展了四项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专业带头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中青年教师“说信息化教学”和青年教师“说专业技能”。同时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良好成绩。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79人次参加各类竞赛,6人次获国家等级说课一等奖,14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4名老师分别被授予“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首批名师”称号。

    四是班主任管理。每年召开班主任“拜师结对”大会,新老班主任结成互助对子,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每周班主任例会时间,采用各种形式,以会代培,交流经验。选派多名优秀班主任参加国内外班主任学习培训,将学习体会形成课件及材料向全校教职工做汇报,分享好经验、好成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大胆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只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借力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面向市场,大胆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校企双方在产教研结合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年来,二中专学校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确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四轮驱动”办学模式,先后与护理专业的医大二院等26家、平面设计专业的长春市大马设计事务所等6家、通信服务专业的中国联通等5家、物业管理专业的四平九洲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共计70多家企业进行了纵深合作,建立长效机制。2013年3月,学校依托平面设计专业成立了“长春市致橡树设计有限公司”,形成了“产教研”一体化商教两用教育教学实训基地;2013年,学校与华唐教育公司合作,在其人力的技术支持下,引进全套“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实训系统”建成通信专业“现代服务联络中心”,利学助教的同时也更多地服务社会。

    2009年,二中专以理事学校的身份加入了吉林医药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3月,该理事会暨校企深度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理事单位增至48家,医药卫生职教集团的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校企对接融合的基础上,学校还创新灵活多样的“双轨制”、“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等方式,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极大缩短了技能型人才的成才周期,也为企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以专业特色有力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二中专重新定位了办学理念。并运用校园广播、校刊、网络等宣传媒介进行宣讲,通过教师大会、科室讨论、学生班会等活动,将理念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动力。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二中专联合相关企业、行业成立四个示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例行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倾听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和增删当前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国际国内当前最前沿的理念、文化、技术技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按照专家的要求,实行了护理专业的“校企融合、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四阶段、四基地、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三段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物业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底均已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审定论证。在这些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校突出了就业导向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案例驱动型”、“分层立体式”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上获奖18人次,护理专业学生在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三名;计算机类综合布线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企业网搭建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对口升学考试中,勇夺吉林省医药卫生类对口升学高考桂冠。9名同学包揽了吉林省对口升学医药卫生类总分排名的前九名。2013年学校应历届护理专业学生1183人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高达81.11%,顺利拿到护士资格证。2013年,学校共为竞赛获奖者、学习标兵、学习状元颁发奖金共计2.3万元。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完成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三个其他专业共计25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形成校本教材21本;搭建了五个专业教学资源平台,21门课程资源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新版校园门户网站和校园办公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虚拟仿真医院、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实训平台、物业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以及通信运营服务专业模拟实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也陆续应用到实训实践当中。

    五、德育特色项目彰显示范校建设新成果

    学为教育之基础,德为教育之本源。正是基于对德育的高度重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将“四五二”职业道德教育工程确立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项目,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五渠并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与班主任德育主阵地为两个重点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合作体系。先后制定了校家、校社、校企合作制度、德育队伍管理制度等20多项,德育活动坚持多渠道,立体式,多元化。重新确立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春风化雨,校园文化建设似朝阳普煦。2013年,教师开展德育课题研究5项,建设4门校级精品课程,师生在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上获奖30多人次。德育特色项目在示范校建设中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几年来,抓住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广大师生紧锣密鼓地有效开展了很多工作。示范校建设有序推进;“四五二”德育特色项目初见成效;校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师执教能力有效提升;专业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科研成果积累显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领跑驱动下,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去沉疴,激活力,促创新,致卓越,明晰了办学定位,凝练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同时,基础能力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长春市政府投资的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合隆新校区目前正处在收尾阶段,有望在八九月投入使用。届时,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址,以开疆拓土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更广阔的建设天地之中,向着卓越的“示范校”目标成功迈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出: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是解决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完成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使教育规模、结构、层次和质量全方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体系变革的彻底性突破。

  时代决定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经济阶段论决定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工业化初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化中期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化后期属于智力密集型。因此,工业化初期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工业化中期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工业化后期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或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职业人才。

  社会需求论决定培养的学生要适销对路、稳定就业。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约有60%的中间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就需要坚持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办好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终身受益的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实现适销对路和稳定就业。

  观念变革论决定教育文化应促使培养对象走向生产一线、崇尚技术技能。儒家思想一直主导中国教育文化,形成劳力者治于人等蔑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要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培育使人走向生产一线的教育文化。德国工业革命前期是思想家的文化,后期是工程师的文化。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培养人走向生产一线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现代教育论决定要形成开放贯通、衔接沟通的完备体系。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标志是: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放融合、互连贯通的完备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是相对封闭的体系,内部向上缺乏贯通,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与普通教育缺乏联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互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理应建立内部衔接、外部融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突出开放性,体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职业教育对市场的开放体现在“两个适应”: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适应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开放体现在“两个面向”: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对其他教育的开放体现在“两个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

  突出完备性,体现从中职到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构建从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到博士的学位体系,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到卓越工程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相互贯通、功能完善的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

  突出发展性,体现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连通。加强职业预备教育,强化职业继续教育,整合职前职后教育资源,系统设计有利于劳动者工学交替、多次选择、互动开放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满足个人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构建职业预备教育、初次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统一连续的系统。

  突出灵活性,体现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建立符合职业人才成长的招考制度,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推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

 车技工技术比赛现场

车技工技术比赛现场

  今年我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全部揭晓,各项参赛数据再创历史新高。

  近日,我市召开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总结会。这项由市教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等12个部门共同主办的赛事共设置了包括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44个项目,最终我市各区县的2000多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了111个一等奖、196个二等奖、404个三等奖。其中,176位获奖学生将参加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全部46个项目的比赛。

  参赛规模超往届

  赛制紧密与“国赛”对接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已成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质量的强大引擎。

  与以往大赛相比,今年大赛创下联合主办部门最多、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等历史之最。如参赛选手方面,来自各区县的2000多名选手创下历年大赛之最。同时奖牌分布面更广,37个区县都有获奖,81所学校各有斩获。竞赛规模上,12个部门联合举办,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赛事,还首次在企业设置了赛场,实现多方参与合作办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赛实现了与“国赛”的紧密对接。

  “比赛项目设置参照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结合我市情况而定。”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教育部技能大赛3年规划设置的赛项,本次大赛整合、增加或调减部分赛项,在赛事组织、检测标准、赛场布置、裁判遴选等方面与“国赛”实现基本对接。

  此外,市级大赛项目设置还力求与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接,比赛内容力求与学校教学要求相对接,在竞赛方式、流程、设备上力求与生产岗位相对接。今年大赛甚至新增加了教师组别,促进各个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以赛促教

  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

  “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并不是为赛而赛,更不是为赛而教,而是要通过比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据了解,我市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收效明显,“国赛”成绩已连续4年保持中西部第一,各个职业学校以大赛为平台,反思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实践。

  九龙坡职教中心在全国率先进行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改革探索,树立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样本,目前已引起全国关注;北碚职教中心探索“前校后厂,校企合一”办学模式,实现与企业、行业无缝对接,推动“教、学、做”统一;黔江民族职教中心推动“四段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虚拟员工的“双重身份”,从而提高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当前,技能大赛已成为广大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成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中职和本科贯通教育并非改革的终极目标,还需要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之间形成一个学历提升的通道,让每一个有兴趣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的学生能够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这样,职业教育也可以培养出行业精英。在昨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来自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一要求。

  中职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要求

  “我们是化工行业的专业学校,对口企业已多次要求调整学生培养比例,因为产业不断升级,操作工岗位整合提高,很多岗位都不能用中职生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邬宪伟举了个例子,原先一个岗位需要6个人,现在只要1个人,不仅要懂化工,还要懂仪表、懂自控。事实上,随着整个经济升级,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的需求,但是现在中职培养的学生只能成为操作工。中职教育的“升级版”到底该怎么做,其实大家都很关注。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透露的一组数据,上海目前高级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26%左右。仅仅以化工行业为例,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统计,全国23万化工从业人员中,一线人员17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仅占3.2%,高级工只有15.6%,35%的人员没有任何技工级别。但是,现代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学历

  “过去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选择中职教育,即便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很适合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平心而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上海市工业技术学院校长王立刚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进入中职以后,他的人生就被定格成技术工人了,如果要深造,也只能进入高职。”

  教育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选择的道路让未来有希望,他们才会选择,否则他们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是实施中本贯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名教委负责人讲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出故障可能有200多种原因,中职毕业的学生可以解决120多种毛病,高职毕业的学生可以多解决30种故障,本科毕业生可以再多解决30种毛病,但是最后的那20多种疑难杂症则需要专业硕士来解决了。

  “修汽车也有不同的教育投入,中职毕业的学生与专业硕士学生并不一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忠教授称:“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中本贯通,还需要把中职、本科和专业硕士贯通。”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教育不培养精英,而只培养普通工人。但按照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职业教育必须培养10%-20%的行业精英。邬宪伟说,未来中职和本科、专业硕士整个学历通道打通后,职业教育将有望实现培养精英人才。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创新发展纪实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新疆东大门哈密市,直属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是一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集中专学历教育和技工学制教育三个办学层次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于一身、教育与培训相融合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学校经自治区教育部门批准,成为自治区第三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2012年又经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两年来,学校根据国家三部委《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两级示范学校项目同步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示范校建设——使铁路职业教育如虎添翼

        追溯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发展,它起源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五七干校和职工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占地5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6人,专任教师121人,专业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双师素质教师71人,在校生3411人,常设专业17个。多年来,已为新疆自治区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近三年来,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围绕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铁路大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校铁融合,共谋双赢”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深度改革,将学校建成了办学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

        据学校党委书记孟毅军介绍,近几年,学校重点建设了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专业及“校铁融合、共谋双赢”、“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推进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系统改革,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巩固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办学机制,满足了新疆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到2014年3月,5个子项目共计验收要点430个,已完成394个,完成率平均为91.6%。3个重点支持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学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员参与、共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示范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项目建设之初,学校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负责执行、落实、监控项目建设具体工作;还设立了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个重点专业项目建设组和两个特色项目建设组和其他4个保障服务组,确保了项目建设各组间纵横连贯、相互协调、高效运行。

        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局等35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全面参与和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已经完成接触网实训基地和铁道线路施工实训基地改扩建项目、高级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的建设,铁道测量实训室等5个实训室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8个,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编制52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开发校本教材16种;已建成3门自治区级精品专业、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7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一体化课程已被确定为学校优质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典范,为边疆地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示范校建设——助推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据统计,在2012年和2013年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上,学校学生共获得23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0个,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校企合作、外引内联、共同开发”的建设思路,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生产站段、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和湖南长沙鹏扬教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经完成4门网络课程、10门课程的仿真教学资源库、1个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包仿真教学资源库、51门课程课件、46门课程试题库建设,各专业教学素材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据学校领导介绍,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是示范校建设助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学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等5项规章制度,为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系部二级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学校共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共计135人次参加疆内外培训,有160人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有17人参加了研究生层次的学历学习;有60余名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团队的支撑力量。就是这批专家型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自治区课题以及示范课、公开课、说课、说专业、专业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成为了学校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目前,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师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44名教师参加了乌鲁木齐铁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考试,25名教师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4名教师取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14名青年教师取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获得全国各类优秀教学成果66个,承担自治区和职教学会研究课题6个,校本课题18个,在省部级以上教育类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学校一举成为“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铁道部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交通运输培训基地、自治区涉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八大产业十大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带来的难得机遇;离不开自治区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主管机构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鼎力支撑;离不开学校开拓创新、勤政务实的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他们为新疆自治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底,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两所新疆铁路企业性质的职业学校实现强强联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部门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优势专业资源,瞄准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市场,升格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借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强大推力,向更高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汇协商民主之音 谱职教改革之乐

——河南省政协首次月协商座谈会聚焦深化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是非常阳光的教育事业,更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民生工程。”5月29日,河南省政协首次召开月协商座谈会,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议题进行协商座谈。

  今年,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48.3万人,与2013年的51.4万人相比,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2013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7万人。也就是说,今年河南仍然有55.3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继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后,人们将这个夏天称为“更难就业季”。

  如此迫在眉睫的就业形势何以缓解?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要求河南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上下功夫,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这为河南这个教育大省指明了出路,逶迤前行的职业教育期待着更多“阳光雨露”。

  会前:切实吃透情况

  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确定了8个协商议题。这次月协商座谈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是经过反复研究并报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同意确定的。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座谈会高度重视,分管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均到会听取意见。会议由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主持。

  协商议题确定后,5月7日至9日,靳绥东、龚立群两位副主席带领委员和专家学者,先后赴济源、新乡、郑州有关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并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为这次座谈会做了充分准备。

  “自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五年计划以来,河南省职教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阶段性的职教发展成果。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00余所,在校生236.5万。”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概括说明了河南省职教的发展情况。

  “尽管职业培训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技能劳动者的供需矛盾,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省人社厅厅长杨盛道坦言,目前河南省高技能人才138.77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6.16%,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此,与会人员也深有同感,“加快实施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上:充分协商交流

  秉持着“鼓励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鼓励不同意见在协商过程中交流”的“两鼓励”原则,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政协委员、有关院校校长及专家学者,与党政部门负责人深入探讨,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做法、成效进行交流,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得到省教育厅、人社厅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硕果满枝,但外部封闭、横向脱节、纵向终结的职教体系所暴露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委员们一致认为,“应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特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说:“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应用技术类办学道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李中哲委员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高等教育相结合,联合举办应用技术学院模式,为职业中专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叶冬松主席随即表示,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黄淮学院成功的示范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在李敏常委看来,“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独木桥式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家长和学生大多只认定高考是“正途”,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杨雪琴委员建议,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引领社会摒弃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丁心娥委员说。

  “可以借鉴浙江的做法,试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入学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刘合行委员说道。高强委员则建议今后中职生参加大学本科的录取考试时,应当以“70%中专技术分+30%中专文化分”这样的方式来计算成绩,以使更多的中职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对省政协的首次月协商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好落实,大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株洲房产网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征地拆迁推进艰难、签约学院入园难……6月3日,株洲市政协召开八届十六次主席会议暨强力推进职教园建设协商会议,根据市政协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原因之一是建设资金遇到瓶颈。

     职教园经过近6年的建设,当初签约的11所学校只有4所学校建成开学,1所学校正在建设中,6所学校没有启动建设。根据调研报告,园区建设投入预计100亿元以上,目前资金缺口约为28亿元;而土地成本增加,目前征地拆迁成本提高到60万元/亩,2008年规定的入园院校拆迁成本为15万元/亩。另外,部分入园院校建设资金不足,学校负债较重。比如湖南工贸技院2011年建成入园,由于资金缺口,一期扫尾工程仍无法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更无法启动;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银行贷款较多,还贷压力很大。

     市政协主席黄曙光说,推进职教园建设,要高度重视,市政协将与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参加会议的副市长毛朝晖表示,在收到职教园建设相关问题的主席建议案后,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

     签订了入园协议6所院校未启动建设

     今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工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虽已筹集入园资金,分别向市教投公司预交了1.3亿元和5300万元用地资金,然而因为征地拆迁等原因,至今没有拿到土地。

     另外,市政府2012年3月制定了市直3所职业院校(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市工业学校和市幼师学校)入园方案,计划2016年整体建成,但至今没有落实。2011年9月湖南保险职院与市政府签订入园协议,但因为贷款担保的事情没有落实,学院能否入园至今没有确定。

     争取政策支持,拓展融资渠道

     如何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已签订协议的院校的入园步伐,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市财政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市直职业院校入园建设发展;市教投公司在争取上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另外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对于市直3所学校入园方案,市政协委员荣军辉建议,列出具体建设进度,力争2014年破土动工,2017年搬迁入园。另外,株洲市政协委员罗乐平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向财政部担保,落实湖南保险职院入园项目。

测试院校

        有时,同一个职业,不同部门、不同协会或学会,甚至基金会都会进行相关认证,最多的可能达到十几种,还有的机构到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后,便开始认证颁发所谓的国际证书。

        ■本报记者 柯进

        “老师,您觉得我们学外贸专业的,到底考哪种资格证书比较好?”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蒋燕很难回答——虽然在职业院校从事外贸专业教学十几年,但她始终无法从多个部门所主持的20种外贸资格证中分辨出孰优孰劣,哪个证书更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个外贸行业,几乎每个环节的各个岗位都设置有相关资格证,这么多的认证部门,这么多种类的资格证,且不说教师、学生们发愁,恐怕连许多外贸企业都难以区分。蒋燕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简政放权,但愿国内职业教育的外贸资格证书能尽早‘证出一门’、与人方便!”

        一个外贸行业资格证书竟有20种

        国内的外贸行业目前究竟有多少种职业资格证?有多少机构握有资格证上的公章权?
    
        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外贸证书的发放、制定机构有5家,分别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这些机构根据外贸岗位的细分状况,制定了种类繁多的外贸证书,几乎涵盖了外贸行业各个环节的所有岗位,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累计多达20个。

        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制定的证书为例,该机构颁发的外贸资格证书有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涉外会计、外贸物流员、商务秘书等。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有6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颁发的证书有3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点有700多个,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方向。而全国开设有外贸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则超过800所。如果以每校外贸专业每届学生50人的规模推算,仅外贸一个专业,每年潜在的考证学生至少有7.5万人。
    
        对于种类繁多、“证出多门”的外贸证书,不少职业院校师生表示难以判别。蒋燕说,有的学校教师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学生只要经济上不困难,就多考证;看证书上有没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带有国徽的印章。但是,有些学生按该“办法”考到手的资格证书,在选择一些行业系统就业时也不好用,甚至有的系统只认本系统或相关协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

        不只是外贸资格证书认证体系散乱、版本众多。据北京海淀区一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现在,只要是刚兴起的热门职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认证就会迅速跟进,而且每一类认证都会根据市场就业及薪资行情不同,培训费少则两三千元、多达五六千元。比如,物流行业的资格证书有五六种、人力资源管理认证也有近十种、计算机应用技能证书更是多达数十种。“有时,同一个职业,不同部门、不同协会或学会,甚至基金会都会进行相关认证,最多的可能达到十几种,还有的机构到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后,便开始认证颁发所谓的国际证书。”

        不同版本资格证“含金量”没差别

        “职业资格证书不是学历证,本应是从事某个职业的知识能力和资格证明。”蒋燕说,“但是,国内的颁证机构在证书标准制定与实施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相互间的分工协调,各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证书种类繁多,而且不同机构的证书标准交叉重叠。”

        以国内的外贸单证岗位为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虽然有3家机构具有颁证权,但对于外贸单证颁证的能力要求几乎接近: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启动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认证考试,证书能力要求包含国际商务单证基础和缮制2项;2011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外贸单证员证书认证考试,主要考查电子缮制单证能力;2012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启动的助理国际贸易单证师证书认证考试,考查内容与前两种基本相同。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职业资格制度写入劳动法以来,对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集中表现为‘证出多门’,使认证培训和考试太乱、证书太滥,甚至出现假冒权威机关组织所谓职业资格考试并颁发证书。”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秦希燕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分析认为,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者“唯证书至上”心态,以及职业资格培训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

        “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混乱的认证市场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较大。”蒋燕认为,由于资格证书颁证机构多,证书版本多,证书能力要求交叉重复,一方面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标准遵循,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资格证书缺乏明显的能力分级,使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整齐划一,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训练。

        资格证书“证出一门”何以难实行

        对于目前国内职业资格证书“证出多门”现状表示担忧的,不只是职业教育界,企业也颇有微辞。

        “现在社会上各种认证太多了,导致如今的职业院校学生误以为考的证书越多,就业的选择空间越大。实际上,证书只能说明一种资格,并不完全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澜海源创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师文静说,“我们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先看的是学校,其次看专业,再其次是看学生是否具有和招聘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最后才是看学生手持的各种资格证书。”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达1000余种,主要分为通用性较强的人事类职称证书、以技术等级为主的劳动类证书和针对各行业专业特点与需要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类。有关专家据此估算,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

        蒋燕认为,国家应有一个牵头的部委,来广泛调研国内外未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统一规划中国职教证书体系、中国外贸证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可以通过引入与主管部门没有利益交叉的社会第三方机构统一认证,解决当前各机构各自为政、证书混乱、人才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及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针对考试太乱、证书繁多、重复交叉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曾下发文件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清理。原定用4个月完成的清理行动,却持续进行了5年,直到2012年5月才向外公布了第一批纳入公告保留的265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其中,职业准入类36项,包括注册咨询工程师、教师资格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33项,焊工、农机修理工等技能人员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3项;有职业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229项。但是,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目前依然没有形成,“一证多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只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这个问题治理起来并不难。”秦希燕建议,现阶段,要规范职业资格制度,既要提高立法层级,制定专门的职业资格制度法,也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清理资格证重复设置、多头设置,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治理违规设置职业资格乱象,最终实现“证出一门”。
  中国江西网吉安讯 江西日报(记者李歆 通讯员蒋阿平)近日,吉安市政府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深度合作办学协议,并宣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赴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团队正式到位,这标志着双方深度合作办学迈出了关键一步。

  吉安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曾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高职教育的设区市。为突破这一瓶颈,该市与发达地区对接对标,创新理念,提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新思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发展快车道。在推进过程中,该市认真规划,挑选城南上等地块,筹集资金5.6亿元,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二期建设顺利推进。根据计划,学院将在今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