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位于伊滨区职教园区的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基本竣工,3000余名师生入住。至此,伊滨区职教园区已有6所院校的1.8万名师生入住。

  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创建于1973年,现为河南省唯一的铁路行业省属职业学校。新校区占地312亩,校舍面积7万余平方米。


  记者从伊滨区有关部门了解到,按照规划,伊滨区职教园区共有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绿业信息中等专业学校、洛阳市商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河南枫叶国际学校、洛阳华洋国际学校和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目前6所院校均已投用。

   4月16日上午,2014年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仪式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举行(南海网记者 杨曦 摄)

 

    楼宇智能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比赛现场(南海网 记者 杨曦 摄)

  南海网海口4月16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杨曦)4月16日上午,2014年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仪式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举行,比赛时间为4月16日至4月23日,共有2220名中、高职学生选手参加23个大类87个比赛项目的角逐。

  据了解,举办这次技能大赛,目的是通过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技术、比技能的热情,海南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为中职组、高职组比赛分别在11所中职、9所高职院校举办,大赛共有2220名中、高职学生选手参加23个大类87个比赛项目的角逐。

  据介绍,中职组大赛开设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土木水利、测绘勘探、文化艺术、旅游服务等14个大类58个比赛项目;高职组比赛开设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等9大类29个比赛项目,今年高职组比赛还新增航空服务、工程、烹饪等比赛项目。

  此次技能大赛规模大、范围广、覆盖宽、规格高,将进一步激发海南省广大职业技能学校师生强技强能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文秘速录比赛现场(南海网记者 杨曦 摄)

未来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趋势

  甘肃秦陇技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操课授课现场

  中国甘肃网4月16日讯 据鑫报报道(记者 张萍)在近几年的人才招聘市场,用人方经常会打出高薪急聘技工人才的启事牌,“一技难求”也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而高薪酬难求技工人才正折射出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缺陷。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层、分化现象的日益明显,社会的就业需求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极大转变。名校、高学历已不再是人们的首选,相反,注重技术、注重实用的人才标准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与此同时,众多的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改革,在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中寻找平衡点,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近年来,兰州市中职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86%以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鼓舞人心的就业创业实例。

  尽管在过去几年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握市场,整合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工人才好就业

  在去年7月甘肃陇原技工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来自北京、厦门、福州、南京等地的知名大企业相关负责人聚集陇原技校,招收各自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才短短一会儿功夫,200多名学子就“名花各有其主”了。更有幸的是,高级焊工班的学子们将进入南京金陵船厂,参与制造“泰坦尼克2”。

  其实,在每年的学子毕业季,兰州的很多职业技工学校都会出现知名企业扎堆进校园招收技工学子的情形,有很多几年前毕业于我省技工学校的学子通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做到了管理层。就在陇原技校去年的毕业典礼上,前来招收汽车美容技术人才的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何继宏格外引人注意。帅气阳光的他曾经就是一名陇原的学子,在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而且仅仅用两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位普通的技工成长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这次他是代表公司前来招收“学弟学妹”的。

  何继宏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甘肃静宁农村,因为家境贫困,他初中毕业就选择了上技校,为的就是能学一门手艺早点就业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考虑到汽车美容专业不管是在本省还是外省都相对好就业,当时自己就选择了陇原技校的汽车美容专业,两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学习结束后,他顺利地签约到了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陇原技校和国内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都签订了定向培养计划,企业每年都会从学校毕业生中优先选择人才,也正是这样,我才能一毕业就顺利进大企业工作。”

  何继宏只是我省技工学校培养的众多技工人才中的一员。仅就在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这样一个被当地称为行业“航母”的汽车服务企业,已经有很多陇原学子像何继宏一样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驭是一个注重学习的企业,从洗车到店长,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我也希望我的学弟们在美驭干出自己的水平,打造自己的平台。”何继宏如是说。

  此外,南京金陵船厂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与陇原技校合作四年来,已经从陇原技工学校引进了几百名技工,他们不但为人朴实,好学上进,而且踏实肯干。很多陇原的学子在金陵船厂都发展成了技术骨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企业对技工人才需求增大,技能人才就业行情一路看涨,人们对技工院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兰州的技工院校在就业率年年攀升的背景下,也在逐渐完善各自的学科设置及教学改良。

  技工院校正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

  据了解,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建校八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各类技术人才,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自主创业的23人,年薪10万元以上的160余人。在甘肃白银、武威、定西、陇南等地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据介绍,该学校现有在校生960人,开设服务类就近就业的专业4个:铁道轨道运营与管理、学前教育、烹饪与酒店管理、医务护理;技工类全国就业的专业5个:汽车维修美容与装潢、电焊、机电一体化、工程司训、计算机等热门专业。

  更为重要的是,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和兰州理工大、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可保证学生在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取得大、中专毕业证。学校和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兰州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大众、广汽迪奥、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人本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减速机厂等国际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培训人才。可谓“高薪就业直通车,技能学历两不误”。为响应国家号召,该校还为农村贫困生、城镇低保户家庭孩子开通了免费就学“绿色通道”,凡农村贫困生、城镇低保户家庭孩子都可在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免费学习幼师、焊接技术、数控车工、电子电工、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高级烹饪等技术。

  “您把孩子交给我,我把人才送给您”、“教你一份技能,寻找一份工作”这是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的宣传口号。据了解,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集团总部经常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为学员联系工作,为解决学员安置后出现的各种问题,集团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常年安置办事处。与用工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对学员不满意的工作重新分配,直到满意为止。

  目前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集团已与国家部委、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大中专院校及国内外知名的五百强企业等用人单位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员安置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安置可靠率达98%以上,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该校毕业的许多学员还开办了饭店、修理厂、发廊、打印部、家电修理部,组建了装璜工程队,有的已成为资产过百万的大老板,在城市成家立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技难求”折射职业教育发展缺陷

  “招聘铆焊工,月薪3000元以上”、“招聘操作工,包吃住,月薪2500元”……在兰州的人才招聘市场,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企业高薪酬却难招到技工人才的情景。当前,众多制造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月薪也较去年同期的平均2500元上涨至平均3000-5000元不等,然而尽管如此,高薪酬却“一技难求”仍然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高薪酬难求技工人才正折射出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缺陷。

  一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促进合理分流,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8.5万人,在校生规模接近44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72%、77%。职普比例达到4.5∶5.5,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过去几年中,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职业教育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部分地区重普教、轻职教,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现象仍然存在。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办学条件落后于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匮乏。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待遇偏低,就业准入制度未得到切实执行,继续学习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办学条件也相对薄弱。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陈旧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教材更新缓慢,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突出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另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办学条件较好,教育教学质量较高,而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职业教育的校际差距也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应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依照《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建成具有甘肃特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培养与培训并举,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年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到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55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不少于1∶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规模效益,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数量调整至20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达到5家以上。

  为达到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支持市县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采取“整体合并”、“联合共建”、“改建撤销”等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争取在5年内重组一批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薄弱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按照行政主导、自愿合作、专业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业相通的原则组建多形式的职教集团,以组团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提高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质量和层次,继续扩大与东部地区的联合招生和联合办学,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组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职教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遴选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以及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开发、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近两年我省也出台很多利好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发展。2013年我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在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面对全社会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技校“回炉”近年来在各地均有发生。面对此举,有人赞扬这是大学生虚心务实的表现;也有人担忧,这种新鲜的教育模式从侧面反映出大学教育的失败。针对此,长期从事技工教育的相关专家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大学并非是一个人的终极教育,读完大学,他还可以继续接受其他方方面面的教育,技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技校则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两者并不矛盾,人们的老观念需要跨过从白领到蓝领的这道坎儿。

  “未来我省的职业教育,不仅只有本科生,还将会有研究生。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半数将逐步转型职业教育。”4月15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青联教育界别“转型发展与职业教育”思想分享会上,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的一席话,引发了全省教育界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在德国,仅有20%的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而80%的学生则接受职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华桂宏表示,转型期的中国,匮乏的正是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华桂宏认为,学校在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也很重要,要让专业建设动态对接产业发展。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树白表示,中国的校企合作靠的都是校友等人情资源,跟国外相比,企业培训是缺失的,不想多花钱。我们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常说接受不了那么多,因为会干扰生产。但毕业的时候,又希望到我们这儿招熟练的技能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以税收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高职合作。”

  湘西州共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20所其中高职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9所,另有中职部1个在校学生3.2万人,教职工2281人共开设专业55个。“十一五”期间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3.7万余人现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2个。


  一是加大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2008年州委、州政府组织召开了教育强州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州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从2008年开始,州本级每年安排职教专项经费800万元用于支持州直和县市职业学校建设大部分县市已按“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了职教专项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全州各职业学校2013年共计投入建设资金4000余万元。2013年全州各职业学校、各乡镇农校、各教育培训机构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2万人次,农民科技培训11.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4万人次,培训后就业1.7万人次。


  二是布局合理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投资2.3个亿新建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高了全州职业学校的办学层次全州除古丈县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吉首、泸溪、凤凰等县市办好一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2008年,州委、州政府决定对州财校、州交通学校、州机电学校、州粮食学校等四校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湘西经济贸易学校2010年,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一个窝子、两块牌子、两个层次”办学。现正准备对全州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第三次整合组建湘西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加强专业建设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增强。共开设专业55个其中25个专业均有2个以上学校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有16个学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8个学校开设,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7个学校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有6个学校开设等。2012年对全州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抽查合格率为100%。2013年12月通过全省统一组织进行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能抽查。


  四是强化教学质量学生就业不断提高。制定了《湘西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出台了《关于增补中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的通知》,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各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提升。2012年我州中职毕业生7878人就业7741人,就业率达98.26%2013年我州中职毕业生9105人,就业8984人就业率达98.67%,其中对口就业7800人对口就业率达85.67%,连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了95%以上。

        中新网青岛4月16日电 (赵玥博)16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在青岛开讲。俄罗斯派出五位教育专家做了《俄罗斯联邦现代教育体制》的主题报告,并与青岛教育界近500人做了现场交流和互动。

        此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是作为“青岛国际教育讲坛”活动的首讲,俄罗斯总统管理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俄罗斯高校和教育机构派出了知名的教授、学者及人民教育家等五人到青岛做四场专题报告,重点围绕俄罗斯中学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教学实践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青岛国际教育讲坛是今年青岛市为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邀请世界知名教育人士来青开展专题讲座,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中外交流,用全球视野审视目前的教育工作,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创建了具有苏联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享誉世界。目前,青岛市众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此次是在新的背景与形势下一次非常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7日,青岛教育界还将与俄罗斯教育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将交流孔子课堂相关教育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实际城镇化率已超过51%。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消耗不断增加。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城镇化不能是简单地去农村化,而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城镇化。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实现这一点,农村职业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首先,稀缺的土地应该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来耕种,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正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其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严重的“离农化”倾向。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开相对落后的农村,且学习内容普遍与农村、农业、农民缺乏联系。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农村学生不学农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他们从初中或职校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留下来参与新农村建设。而那些留在农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会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面向市场、面向服务“三农”,努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一,在教育目标的建设上,要尽快纠正 “离农化”倾向。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课程,适当安排农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村学生对土地、对农村和农业的感情;其次,通过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半工半读等方式,鼓励那些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真正愿意扎根于农村、有能力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贮备力量。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结构特征为依据,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首先,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专业体系,培养出具备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更要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还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型农业管理人才。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途径。除了必要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以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为重点对象,面向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全面开展农村继续教育和培训。首先,积极探索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把学校办到农户家里,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使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就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其次,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途径,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资源优势,满足农民主动学习的需求。总之,通过这些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起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让那些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有迫切需求的农民能够随时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

  4月15日上午,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到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视察。

  在实地察看了该院建设发展情况后表示:“职业教育有看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大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佩刚陪同。学院党委书记江洪、院长孙晓峰、副院长谭维奇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陪同考察。

  虞爱华察看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设情况,了解了学院办学历史和规划,视察了学院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和实训厂房,对学院人才培养情况和办学特色给予了肯定。他在视察过程中指出,工科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职业教育有看头。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要加大硬件投入和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校企合作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创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渠道,保证取得实效。

  又讯 近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世行项目管理办公室正式签署了“安徽省农民工培训校企合作状况研究”项目服务合同(编号:ANNRSS-ZX03)。该科研课题为世界银行贷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系列课题,由该院储诚炜博士领衔的课题组承担,旨在为安徽省政府制定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服务政策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咨询。
  4月14日,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煤炭厅联合举办的山西省职业教育提升服务煤炭产业发展能力推进会在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教育部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处长白汉刚,省教育厅巡视员刘惠民,省煤炭厅副厅长胡万生出席会议。副市长陈竹琴致辞。全省各地市分管煤炭工作的负责人及部分煤炭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晋城市煤炭工业局等负责人分别作了经验交流。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矿变招工为招生推进方案的通知》精神,落实煤矿变招工为招生政策,进一步加快煤炭专业人才培养步伐,提升煤炭院校服务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能力。

  白汉刚指出,山西省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有战略眼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有新突破,值得学习借鉴。教育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更好地落实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要通过政府主导,为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搭建好合作平台;要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作用;要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其间,参会人员观摩了第八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情况。 


        你想知道你选择学四年的专业是学什么的吗?你想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以后能干什么吗?你想知道你所学专业中企业需要招聘怎样的毕业生吗?……近日,华工广州学院中兴通信工程学院召开了“校企合作下的学生培养新视野论坛”的主题论坛,活动以“学生提问,院长、嘉宾作答”的方式进行。本次论坛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工程专业学习方向、学习目标以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工广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何志伟教授首先从校企合作联袂培养人才的初衷谈起,直接点明了中兴通信工程学院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应当今行业发展需求的大环境下而产生的,是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式。而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在于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在毕业求职竞争中创造了优势。

        在问答互动环节里,学生们抓住机会就专业学习、就业及个人成长方面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场氛围愉悦,一问一答极富针对性。中兴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钟志鹏同学首先提问:“学校是依托校本部华工所办,那么,华工和华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不同?”何志伟院长介绍了华工本科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理论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华广是培养懂理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有效解决教育与行业、企业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2012级学生罗强向中兴通讯公司秦雪峰工程师发问“中兴作为知名的大型企业,为何要来华广合作办学?”他现场进行了回应,从企业用人成本和学校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所需的专业领域人才,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节约企业用人成本。学校则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瀚信公司负责人李琳经理就“企业如何看待重点本科与2B类本科学校毕业生之间的区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虽然重点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扎实,但也存在岗位人才稳定性不高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招贤纳士是要招到最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而华广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符合非常符合企业要求。”对于一个应届生员工,无论是从重点本科还是2B类本科院校毕业,企业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培养,“2B类院校多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手较快、动手能力强,这就是优势。”为此,希望同学们找对自己的位置,创造机会、把握机会。

        本次论坛成功举办,解答了大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及行业信息的相关疑虑,了解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就业优势。论坛良好的互动氛围,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建立一个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层面的和谐的沟通平台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华工广州学院中兴通信工程学院原名为“中兴通讯3G学院”,为了更好的切合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于2013年12月更名。该院现开设有通信工程一个专业,主要有移动通讯技术、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三个专业方向。

        图文/华工广州学院 潘海霞 曾惠霞 万慧兰 张杰

  红网综合讯 据长沙经开区报道 4月11日上午,长沙经开区校企合作对接会在管委会举行。本次对接会由人才政策宣传、校企洽谈、园区参观三部分组成。会议由区党工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张贤长主持,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高杰出席会议并致辞。
  
  高杰指出,随着园区主导产业产能的扩展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园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据统计,未来三年(2014-2016年),园区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4万多人。
  
  此次活动,参会技职院校共57家,外地州市41家,分别来自省内常德、湘西州、邵阳、衡阳、岳阳、湘潭、株洲、娄底、郴州、益阳、怀化等11个地州市。参会企业100余家,其中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远大空调、蓝思科技等知名企业相关负责人积极参会。
  
  此次活动旨在探索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新模式;旨在为人才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旨在解决园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问题;旨在宣传与推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引进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政策。此举深得企业和技职院校赞赏与支持,并希望长沙经开区多举办此类务实、高效的活动,打通技职院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输送渠道,建立长效的供给机制。
  
  下一步,经开区将从两个方面推动人才引进工作:一是发挥政策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园区出台的《加快引进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和《招才引智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2亿元,在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领域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10000名高技能人才;二是深化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政校企三方人才对接合作,继续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顶岗实习等工作。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秦景铎、李抒妹)从“传统培养”到“订单培养”,为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和市场对接度,青县职教中心大力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何洋在河北宏光供电器材有限公司工作快一年了。他熟练操控的角钢数控生产线生产的高压单杆横担正在成品下线。何洋现在是这个生产线上的组长,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技术工,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何洋用半年时间就能在公司独当一面。何洋说,其实还没毕业时他们这些“订单班”的同学就已经被企业“预定”了。


        这些还是要归功于“校企合作”。像何洋一样,目前在河北宏光供电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职教中心订单班毕业生占全体工人的30%。在青县职教中心,从焊接数控到汽车维修,从市场营销到航空售票,订单班对口性强,在校期间理论实践并重,输送到企业后再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培养,大大地集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目前,寻找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成为了企业竞相关注和签约的香饽饽。由此而来,青县职教中心大力开启和企业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破解“技工荒”,甚至将企业车间引进校园,教育教学的同时强化动手技能,真正开启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良好模式。经过摸索,目前,订单培养模式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常态。在青县职教中心,“宏光班”、“卓唯班”、“融力班”、“信誉楼班”等订单班成为了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输送基地。职业教育成功向企业“私人定制”、“订单培养”的轨道上转型,帮助广大毕业生完成了走出校门,获得理想工作的高效运转。而校企深度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我宣誓,在这神圣的时刻,不负父母的期盼,不负恩师的厚望……”激情、 庄严、高昂的誓词久久回荡在 会议室,这是职教中心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发出的豪迈誓言。
为鼓舞师生士气,激发斗志,再创学校高考新辉煌,3月3日下午,该校在四楼会议室召开了2014年高考百日誓师动员大会。校领导及高三全体师生参加了动员大会。会议由高中部主任申利锋主持。
会 上,学生代表和老师代表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集体宣誓。随后,主管高中部教育教学的副校长王海泉对学生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要求学生在最 后的三个月时间里,紧扣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掌握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化繁为简。同时王校长希望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 态,科学高效备考,打好高考这一仗,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辛勤培育的老师和家长!
最 后,常务副校长武旭做了总结讲话,对高三全体课任教师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对全体师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和厚望: 一是感谢所有的高三老师团队。你们的敬业、认真、热情的付出是学生走上成功的楷模,希望你们在最后的一百天,更加关心、爱护、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 和身体健康,你们辛勤的耕耘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二是感谢所有的高三学生。你们将在此证明,你们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学风是你们成功的保证,你们最后的高 考冲刺一定会冲向胜利的终点。三是祝福所有的高三老师教有所乐、教有所获,在备考过程中,发扬龙马精神,快马加鞭;祝福所有的学生学业有成,学以致用,在 2014年高考中一马平川、马到成功!
这次 百日誓师动员大会更加坚定了学生们“十年求学拼搏,百日冲刺圆梦”的决心和信心,激励着同学们迎接百日挑战,冲刺高考的激情和斗志,力争不负众望,用汗水撒播人生的希望,用自信铸就高考的成功!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中国教育网络》编辑委员会主任、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从2012年全球刮起的MOOC风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这一巨变,对学校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多数人,教育不可避免地起着启蒙者的角色,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我们网上报名、注册,提交作业,到网上高考填报志愿,我们就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因为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扮演着基础而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志民:从小学到中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核心,显然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设计,各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如何衔接,如何考试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此类教师的短缺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一作用在中国还有着更特别的意义。一个学生背后有两个家长,甚至6个家长,撬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整个国民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在新技术研发上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CERNET,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全部来自高校,目前中国最大的三个互联网企业“BAT”,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高校。马化腾当年在大学里接触到互联网,接触到ICQ,进而模仿开发了QQ,让腾讯变成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亿中国人。百度则直接源起于我们的九五公关项目北大“天网”搜索引擎,百度最早的核心技术团队,几乎都是以天网团队为核心。在淘宝上最早开店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直接推动了淘宝的壮大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把师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李志民:支撑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此,除了专门教育信息化人才外,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  


  记者: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与困难,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与挑战的? 

 

  李志民: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为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经费项目的专用性,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之间竞争的客观存在,在优质资源等共享平台建设上,我们仍将遇到现实困难,对此需要有认识,更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同时,只要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家长就是功利的,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因此,在优质资源的建设上也容易出现学校、政府所支持倡导的素质教育,与家长学生的应试需要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将可能导致优质资源脱离实际需要,或者效率低下。如何实事求是,在面对现实、结合二者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学校、家长、学生现实需求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让优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现实而艰难的挑战。  


  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在线教育 

 

  记者: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李志民:如何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管理现实,从容应对MOOC风暴,是紧迫的,也是艰难的。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 

 

  我们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竞争高度,人才培养角度,国家文化等软实力输出角度,重视此次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首先打破原来的高校管理模式,组织高水平大学制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各学校专业所长,投入资金扶持各种在线教育的发展与扩张,抢占全球市场,影响全球。 

 

  加快互联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进程,建设免费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或为在线教育提供者提供带宽补贴,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为国民提供公平利用在线教育的机会,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为应对和适应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国培”中的专项,同时,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专门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最短时期内,快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尽快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制定MOOCs、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诚信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以及各种类学位对课程微证书要求的数量和种类。当然,一定要考虑到与现行学位的等价和衔接平衡等问题,使真正对学习有渴望的人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学习,社会能够广泛接受网络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是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 

 

  这是挑战,但也都是机会!(记者 黄蔚 实习生 黄建华) 


 【延伸阅读】  


“三通两平台”建设进展


  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效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首先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现状,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强调全局设计,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获得重大突破,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基本网络与安全保障

  

  2013年12月31日,100G主干网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成并通过验收,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100G主干网,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0G主干网。此前,CERNET也已经率先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并在全国建成了300多个IPv6校园网。  


  2013年起,CERNET为“三通两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部数据中心节点免费提供10GB~100GB专用接入带宽,并将采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使用IPv6地址实现网络访问服务,并将省部两级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升级为IPv6网络。在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充分利用我们的“IPv6源地址认证”等技术,在网络安全方面构筑了有效的安全屏障。  


  一批优质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  


  一批基础性的服务平台出现,包括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清华学堂等MOOC平台先后建成开通,初步覆盖了从基础教育信息到教育应用及教育资源共享等各个领域。  


  教育电子政务,管理现代化取得突破  


  1997年开始试点的高考网上录取拉开了教育政务信息化的大幕,截至2013年,每年网上录取大学生已经超过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应用之一。  


  伴随着MOOC等在线教育的快速兴起,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必将逐渐构筑一个终身教育与学习的网络平台,为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壮大,写下关键一笔。  

 

        4月8日,由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主办的“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与展望论坛”在成都举行。该论坛是“澳大利亚周·中国”的首个教育专题活动,旨在从澳大利亚院校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现状,探讨澳大利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澳大利亚周·中国”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华启动的最大规模的经贸与教育推广活动,4月8日~11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同时展开。


        本次论坛上,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与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盟(TAFE Directors Australia),分别对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与现状发布了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发展与政策指导,并对未来双边合作与交流给予了建议。

        据介绍,澳大利亚现有61所公立技术与培训学院、4000多所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2013年,中国学生注册入读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达14,200余人次。这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繁多,入学时间灵活,并可授予多个级别的证书与专科文凭,部分院校还可授予高等教育学位文凭。 

德国客人参观泉州信息学院的教学设施

  本报讯 (记者曾聪虹/文 张九强/图)日前,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莱法州教育学院签订交流合作备忘录,旨在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的师资提供进修、培训和咨询。双方将共同规划一些合作项目,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莱法州非常愿意跟泉州一起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帮助就业市场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该州州长玛卢·德莱尔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在德国,职业学校就是让学生学“职业”,教师把学生“赶”到实践中去。学校跟企业合作办学,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随后,玛卢·德莱尔一行参观了泉州信息学院,对该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赞不绝口。


  泉州信息学院与德国学校的合作交流,由来已久。从2009年以来,有7批德国客人莅临该校交流,泉州信息学院董事长郭小平也多次远赴德国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合作,泉州的职业学校学习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以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泉州信息学院还建立了液压控制技术实验室、气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工业展品室、传感器实训室等4个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中提升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机器的性能和原理,以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该校机电系2013级吕同学告诉记者。

  本报讯(通讯员李静 记者刘昆)“这套温度监测设备,可以保证1号冷库一直维持在0℃左右……”日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兰必近老师带领冷链物流方向的学生在广西南宁玉洞冷库上课,在课堂上与未来的工作岗位亲密接触,大家都显得很兴奋。

  广西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冷链物流发展迫在眉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及时跟进,培养该方向急需人才,并将传统的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掰开了、揉碎了,再重新组合,构建果蔬肉类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冷藏速冻货物运输技能培养、冷藏仓储管理课程等冷链物流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作为职业院校,只有立足并服务好区域发展,才能真正有作为。”院长黄建平如是说。

  南宁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先进铝加工基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一领域,2010年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设了“南南铝自动化加工”订单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根据公司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置培养标准,引入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扩建项目开展教学。订单班大三学生赵睿澄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发现,挤压制造中心时效炉气温度在出料过程中下降过快,造成了能源浪费,于是凭着娴熟技能进行技术改造革新,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本人也很快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还被破格提拔为挤压制造中心时效矫直班班长。

  “明阳生化订单班”“香飘飘订单班”“玉柴物流订单班”……这些为企业“私人定制”的订单班,早就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花开遍地。

  立足广西茶叶品种众多这一资源优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成茶树新品种选育、茶叶新产品加工、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茶园茶馆规划设计、茶文化研究的一条龙服务链。

  金花茶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黄秀兰教授与企业着手研究“金花茶叶用新品种选育”课题,选育出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金花茶叶用新品种。

  有了茶树新品种,自然就得加工。园艺专业茶叶课题组与多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合作进行茶叶新产品开发和加工新技术研发,研制出茶叶新产品3个、茶叶加工新技术2套。

  同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领学生,为20多家茶叶企业进行茶叶产品包装设计。

  学院党委书记黄党源还牵头联合茶文化相关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广西茶文化研究会,致力于让茶文化逐步进入百姓生活……

京华时报讯(记者李琦)前天,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承办的2014年北京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开幕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特表演赛北京选拔赛,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开赛,来自北京4所职业学校的45名选手在T台上进行比拼。

据悉,大赛的赛项设计紧密贴合模特行业人才的岗位技能需求,力求充分展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成果。

  据新华社上海4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潘旭、吴振东)日前,上海宣布率先推出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

  作为“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这一“中本贯通”的改革,能否扭转职教“二流教育”局面?

  “双轨制”高考先行先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即将出台“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上海将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中本贯通’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娄斌超表示,学校今年计划招收40名“中本贯通”生。欲报考的初中生需参加中考且分数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分数线。对于现在有意报考的中职在读生,必须先参加“三校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拟由试点高校单独划定。除了笔试,还将新增面试环节,以便充分考察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打破“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科学对接中职、本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中、高、本、硕内部的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

  然而,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主导下,“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长期存在。

  “改革探索就是希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无论是走学术型道路,还是技能发展型道路,都有本科、硕士乃至更高学历可供深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说,首批试点涉及的化工、机械和数控等专业,就业市场上拥有高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才特别稀缺。“中本贯通”可以为一些动手能力强,但需要更高学历的学生提供宽广的成才之路。

  中职、本科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试点院校表示,将吸收已推行的中高职贯通经验,既保持中职阶段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又适当输入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以使“3+4”的学习更具连贯性。

  “我们一方面走访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改进和引进一部分课程。”娄斌超说,“中本贯通”的教学将更突出“双元制”——学校完成更高层次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学校双方拿出充分时间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训。

  用7年培养技能型高端人才,除了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推陈出新,也意味着高校办学必须多元化。“不同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我们本身就是应用工程类为主的高校,通过技术加文化选拔出来的学生显然更适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卢冠忠说。

  据悉,未来教育部即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表示愿意参加转型改革。

  有关教育官员说:“最近已经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招生情况,不少家长也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间犹豫,这才是职业教育愿意看到的。要形成‘中本贯通’的一整套课程标准,明确培养计划,创新学生实训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
广西下放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中职学前专业审批改备案

  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 实习生 阳舒绮)记者近日从广西教育厅了解到,从今年起,广西将改革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审批权,把专业设置审批制度改为专业设置备案制度,转变专业管理方式,加强市级政府统筹中职教育能力。

  从今年起,广西下放专业设置审批和招生计划审批,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自治区教育厅不再统一审批下达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由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此外,广西还将制定专业设置条件和教学标准,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做到简政放权、放而不乱;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两年对全区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评估检查,并向社会公布办学情况。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