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郑州地铁到学校招聘


    技术专家在生产一线指导实习

        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自去年12月28日开通投入试运营以来,日均客流达15万人次,短短的两三个月已经大大改变了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悄悄地改变着郑州的城市布局。人们可以不再担心上下班的拥堵,可以随意选择周边商场购物,可以随意选择沿线景点游玩,大大节省了出行的时间成本。

        繁忙的地铁背后,离不开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无形的支持,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提供了巨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所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著称的地方高校担当了城市轨道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

        根据规划,郑州市地铁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总里程约202.53公里。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长26.34公里,共设车站20个。据统计,在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工作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共有830余人,其中正在运营的一号线公司员工有80%左右都是郑州铁院培养出来的,20个车站站长有17个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毕业生遍布管理、技术及生产等关键岗位。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勇敢担当起服务郑州地铁发展的主力军角色。郑州地铁为何对郑州铁院青睐有加呢?除了地缘亲和力之外,更多的是郑州铁院60多年行业办学积淀迸发出的核心竞争力。

        轨道交通专业特色赢得青睐

        60余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地方,依靠行业,服务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形成了“面向市场,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轨道类、医护类专业特色明显,多科类专业共同发展。

        郑州铁院在轨道类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天然的优势,是河南省仅有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全国铁路首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近年来,始终追踪产业升级,始终追随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轨道交通类专业设置涵盖轨道交通运输业所有岗位工种。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根据铁路行业技术进步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人才需求带来的新变化,及时增开轨道交通类新专业,着力打造高速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专业。目前,学校设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的各个专业,包括车辆驾驶、车辆检修、城轨供电、轨道交通控制(通信信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以及轨道工程等,具有得天独厚的轨道人才培养优势。这些年来,大批毕业生被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地铁公司录用,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从2009年开始,郑州地铁牵手郑州铁院,郑州铁院从建设方案的规划论证,到设备的选型、调试、安装,再到运行,全程参与郑州地铁的兴建。双方曾共建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郑州轨道交通学院,并在教师和技术人员互兼互聘、订单班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近三年连续到郑州铁院招聘毕业生300余人。

        毕业生肯吃苦能力强

        我们都知道,吃苦耐劳且能力强的学生最受欢迎。郑州铁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崇德尚能,知行合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毕业生很好契合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规格要求高的现实,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业精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郝婷婷,2012年毕业于郑州铁院电气化铁道技术(城轨供电方向)专业,2011年进入郑州地铁订单班,订单培养中,学校根据地铁的工程计划和设备选型,采取了针对性教学。一年后,郝婷婷参加了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组织的严格的订单班录用考试,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毕业后如愿进入郑州地铁工作。

        毕业后,又在郑州铁院承办的郑州地铁新入职员工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到郑州地铁工作后,地铁尚处于建设阶段,郝婷婷和她的同班同学们立即投入到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中;一号线投入空载试运行后,又参加了变电所值班、巡视,夜间设备的检修、年修、日常维护等作业。由于变电所值班的特殊性,不管白班还是夜班都要上足12个小时,作为刚入职的女大学生,郝婷婷从未懈怠。

        和郝婷婷这些从订单班直接进入郑州地铁的毕业生不同,还有一批从南方沿海城市地铁公司回到郑州的。

        李雅霖,连同另外三名女司机是郑州地铁130余名地铁司机中仅有的“四朵金花”,她们全部毕业于郑州铁院。2013年,她们从深圳地铁离职来到了郑州地铁。

        同样是在地铁当司机,但郑州和特区城市的深圳是没法比的,为什么要选择回郑州?李雅霖说,能开上河南首条地铁电客车,很开心也很荣幸,家人都非常支持。

        在郑州地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雅霖前后经历了六站五区间调试,综合联调,试运行,开通试运营。在每次的工作中都能够认真负责、把控安全,多次发现人员物品侵限,防止了多起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非常幸运的是,在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的当天,李雅霖担任了专列司机,亲身体验了郑州地铁开通的自豪感。在2013年12月部门组织的故障处理技术比武中获得二等奖,并荣获“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

        还有一些从外地回郑州地铁工作的毕业生,一回来就担任了管理或技术工作,他们在地铁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2003年毕业于郑州铁院铁道车辆专业的成炎,先后在深圳地铁、北京京港地铁等国内成熟地铁轨道行业工作,2011年进入郑州地铁工作,任运营公司车辆部检修室主任。从检修室成立以来,成炎作为检修室的负责人,在车辆段通讯信号差、灰尘多、车辆段运用库还没完全建好的情况下,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带领检修室100多人不分周末和节假日始终坚守一线。曾经为保证首列电客车下正线调试,连续工作27个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保开通的诺言,先后获得运营分公司先进个人、总公司年度优秀员工等荣誉。

        张小魁,2008年毕业于郑州铁院铁道运输专业,曾在广州地铁工作,一直关注郑州地铁的建设,为响应家乡地铁建设的需要,2012年11底毅然从广州地铁离职后回到郑州地铁,现任郑州东站站长。回到郑州地铁后,多次深入车站工地现场,竭力将广州新线筹备工作经验吸收转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郑州地铁新线筹备工作中,带领郑州东站筹备人员,圆满了完成开通试运营工作,目前车站运作良好。2013年先后被评为“党员先锋示范岗”和“优秀培训师”。

        屈文涛是郑州铁院2008届毕业生,现在是郑州地铁运营分公司设施设备部供电室的一名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二次继电保护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是工班的技术工作顾问。谈到自己的成长,屈文涛说,是母校悉心的培养给自己搭建了就业平台,母校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和岗位契合度很高,自己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多次在郑州地铁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郑州铁院2009届毕业生刘军伟,现在是郑州地铁车辆部调度室的车厂调度,谈起自己取得优秀成绩的原因时说:“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机务段实习的经历和学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我毕业以后,很快适应了单位的岗位要求。”

        从建设到运营全程参与地铁1号线

        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郑州铁院在给郑州地铁输送大量高质量人才的同时,围绕技术服务和志愿服务全方位助力地铁发展。

        人员互兼互聘成为校企双方打破常规开展合作的利器。根据2011年郑州铁院与郑州地铁签署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签署互兼互聘协议,学校作为甲方每次派10名左右专业课教师或管理干部到乙方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任访问工程师;公司则选派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任甲方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这些访问工程师和兼职教师长时间工作在对方单位,发挥了巨大作用。三年来,已有32名专业骨干教师在郑州地铁挂职,这些教师在地铁公司参与设备技术方案论证会、研讨会,参与科研计划的制定,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为地铁建设和运营出谋划策。很多老师表示,在地铁公司的历练既为地铁建设做了贡献,也增长了专业知识,丰富了实践经验。互兼互聘的实施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也大有裨益。

        地铁开通前后,设备功能测试和秩序维护急需人手,郑州铁院毫不犹豫伸出了援手。2013年12月,一号线试运营前期,应郑州地铁的邀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400余名学生参加了自动售检票系统(AFC)自动售票机、检票闸机使用功能测试。工作中,同学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车站装修环境尚不到位等不利因素,深入1号线全线20个车站,在短短5小时内,完成百余台自动售票机、300多台检票闸机、数十台票房售票机五轮20余万人次的进出测试。

        此外,郑州铁院青年志愿者也多次到地铁站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旅客进站、乘车,维护乘降秩序等。

        郑州铁院与郑州地铁不断精耕合作的土壤,可以说,紧密融入式的合作打造了校企合作的典范。

        “郑铁毕业生不论是业务水平、劳动纪律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都受到了单位领导的一致肯定。”现任运营公司客运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的李江涛,谈起母校郑州铁院时不无自豪。

        郑州地铁运营分公司总经理马子彦对郑州铁院评价甚高:“郑州地铁1号线从建设到运行,郑州铁院参与其中,学校为郑州地铁在节能、客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校企合作签约到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从郑州轨道交通学院建设到订单生培养,郑州铁院与郑州地铁开创了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开创了一条融教学“合作式”、管理“参与式”、就业“订单式”为一体的有特色、全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随着郑州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双方的合作会越深入,越紧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总体投资大、专业要求高,人才需求面广,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集成的行业。未来的郑州地铁仍需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郑州铁院作为人才“孵化器”必定会为郑州地铁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
联合举办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
联盟招聘周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
教学厅函[20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切实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2014年联合举办“春夏秋冬”四次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名称及时间
  (一)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4月21日至27日
  (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夏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6月20日至26日
  (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秋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9月22日至28日
  (四)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冬季联合招聘周
  2014年11月21日至27日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二)承办单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三)网络平台: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www.ncss.org.cn)、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www.chrm.gov.cn)、中国就业网(www.chinajob.gov.cn)、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
  三、组织形式
  (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设立网络招聘会分会场,以不同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及提供相关就业服务。
  (二)由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中国就业网、全国公共招聘网开通网络招聘会统一网页,并负责与本系统地方相关网站的链接。
  (三)各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本地区网上联合招聘活动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上网发布工作,并组织高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对上网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和用人单位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及时通知未落实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在各有关网站上注册并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在活动结束一周内,将本地高校参加活动的统计数据及活动小结用电子邮件报送至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要求从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下载)。
  (二)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参加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广泛收集并及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同时发布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信息。
  (三)参加网络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应提供包括单位简介、岗位需求、联系方式(须有电子邮箱)等信息,请各地相关部门审核后在活动期间发布。
  (四)各地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院校信息的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合理有效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五)各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确定责任单位和联系人。请将负责人和联系人名单(填报表格见附件)于2014年4月18日前分别报送教育部(myjobedit@moe.edu.cn)、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lihongjun@mohrss.gov.cn)。
  五、联系方式
  (一)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郎咸汶 010-66096542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赵国楗 代嫚  010-66097072、66092084
  传真:010-66097332
  邮箱:myjobedit@moe.edu.cn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
  姜海洋 010-84202539、84201539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
  类成普 010-84207247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李红俊 010-84661163、84661160(传真)
  邮箱:lihongjun@mohrss.gov.cn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
  曾健康 冯爱龄010-52748721、52748722
  传真:010-84226222
  邮箱:chrm@mohrss.gov.cn
  附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周联系表.docx
 
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4年4月4日

    株洲日报讯(醴陵记者站 张洁 通讯员 何勇 陈少东)4月12日,醴陵市首届“花炮生产与管理”专业人才顺利毕业,这标志着该市花炮企业将迎来一批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

    醴陵是有名的“花炮之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9年,前身为醴陵市职业中专的陶瓷烟花职校开设了花炮专业,着力培养烟花爆竹行业从业人员。2011年,为适应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该校又开设了“花炮生产与管理”全日制大专班,该专业由陶瓷烟花职校与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从花炮企业招收社会学员,培养管理与技术人才。

    “通过3年的全面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研发知识,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学员苏骅介绍,他所任职的企业正自建研发实验室,新研发的“无硫”产品即将定型,5月份将参加中国烟花协会举办的花炮博览会。

   
        本报讯(记者 宗河)为准确把握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部署2014年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工作,教育部近日在成都召开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讲话。

        杜占元围绕10年来高校科技的成绩和贡献、当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4年高校科技工作推进思路与要求作了讲话。他指出,高校科技“稳中有进,量增质升”,取得了巨大成绩和突出贡献,始终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独特。下一步,高校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教育、科技改革的战略部署,积极谋划高校科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科技工作的使命感。

        杜占元要求,要创造性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挖掘制度红利,努力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谋划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实现科教结合需求导向转变、创新组织管理开放协同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汇聚融合转变三个转变,提升创新能力、支撑能力、服务能力三种能力。

        杜占元强调,2014年高校科技工作要推进“2011计划”升档提速,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用好用足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政策,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深化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工作,加强高水平、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


    瞿思思 绘








鄂州职业大学社会培训一览表(单位:人日)






          ■李璐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如何破解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从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入手,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

         作为湖北省鄂州市唯一一所高校和高职院校,要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学校的办学是否能赢得地方经济社会的认可,需要用实力说话;二是学校是否能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用育人说话;三是学校是否能更好地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工作,需要用服务说话;四是学校是否能与地方经济社会保持和谐互动的密切关系,需要用作为说话。要回答上述四个“是否”,很明显不是学校一厢情愿所能解决的,非得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起来,让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让行业“树标准,强产业”,让企业“愿参与,乐合作”,让学校“育人才,优服务”,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破解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之惑

         鄂州职业大学因其是地方唯一的高等院校,综合性较强,设置的专业涵盖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电子信息、文经商贸、基础教育、艺术传媒、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鄂州市各个领域许多骨干中坚都毕业于这里。表面上看,似乎培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时过境迁,作为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的核心城市,鄂州市需要更多助推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适切性、针对性、应用性更强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学校必须深度融入当下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学校提出深度融入“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有效对接“鄂州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办学思路,近3年来学校撤销音乐表演等3个专业、停招国际贸易实务等6个专业,新申报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程造价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7个专业,提高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同时通过院系整合形成7个院系(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群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鄂州职业大学将社会服务作为赢得鄂州市政府支持的重要支点,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支持。鄂州市是湖北省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学校成立鄂州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累计完成市发改委委托的调研课题30项;学校整合全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在技术服务、社会培训、项目研发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收益近3年累计达到1690万元。优质的社会服务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鄂州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使得学校的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

        学校认为,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算是搭好了戏台,唱戏的应该是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这才是人才培养更有效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大量联络说服行业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由鄂州市政府牵头,14家政府职能部门、9家行业协会(学会)、72家企事业单位、市内8家中等职业学校等为理事单位的鄂州职业大学“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并在理事会框架内组建了7个“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会层面着重解决合作办学难题,委员会层面着重解决合作育人难题,形成举全市之力、四方联动办好职业教育的市校一体发展格局。

        破解地方职教产教融合之惑

        鄂州职业大学在推进校行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发现,长期以来,受企业改制影响,鄂州市域内行业组织名存实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的统筹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实施,导致行业内企业“各自为政”。现代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现代化,而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正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行业参与合作育人的核心凭借之一。然而,名存实亡的行业组织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障碍。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决定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推动鄂州市重振行业组织,两年来由学校相关院系牵头重组的行业组织达到14家,实现了鄂州市行业组织的重整与建设。重振了行业组织,等于抓住了龙头企业,等于集成了一个企业群,等于能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而重振后的行业组织也已成为地方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如何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认为,一是行业牵头,企业与学校参与组建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二是行业与学校合作举办“校行企”参与的产教对话活动;三是通过行业及其主管部门,与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有助于“校行企”合作育人的文件、政策等;四是行业做大做强后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

        面对重振后的鄂州市行业组织,从规范组织行为到建立区域性行业标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等待还是积极突破?鄂州职业大学选择了后者,利用重振后学校在各个行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破冰前行。“校行企”合作组建了与鄂州市七大产业群密切相关的7个地方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利用学校“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年会之际,举办产教对话活动11次。更可贵的是,学校联合鄂州市住建委召开专题会议,专门下发《关于周鹏等14名专职教师挂职锻炼任职的通知》,有效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双师”素质的难题。

        鄂州市金刚石工程协会与湖北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组织,2013年由他们牵头带动3家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国家金刚石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校企共建了鄂州职业大学人造金刚石单晶制品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实体的方式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

       破解地方职教校企合作之惑

        如果说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话,那么校企如何合作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级难题,提得多做得多却收效甚微,是很多地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的普遍困惑。鄂州职业大学认为,应该用经济利益之绳捆绑校企双方推进合作办学、用技术师资之力凝聚校企双方推进合作育人、用人才招聘之惠驱动校企双方合作就业、用媒体宣传之利引领校企双方推进合作发展,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学校和企业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如何才能使学校和企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鄂州职业大学的做法是“依托专业办实体,办好实体建专业”,鼓励专业层面建设多样化校企合作实体。学校认定凡是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功能、校内外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店面、车间、工作室、生产线等都是校企合作实体,都可为我所用。通过实体内部“校企互动”,实现合作办专业、合作育人才、合作促就业、合作谋发展。

        鄂州职业大学商学院与湖北盛德会计事务所、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建成鄂州市中小微企业管理健康体检站,商学院出场地、教师和学生,湖北盛德会计事务所出技术和理念,用友新道公司出软件,三方合作面向鄂州市中小微企业开展健康体检,实现了经济利益共享、技术师资共用、责任风险共担、人才培养共管。目前,企业管理健康体检站已经建立170家企业信息资源库,完成73家企业健康体检。

        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要求做到行业主导、企业集群、院校集群、就业集群,也就是说,解决集团化办学必须有行业背景,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群,必须有涵盖中职、高职甚至应用本科、科研院所的院校集群,必须有相当比例的就业容量。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鄂州职业大学必须破区域约束之茧,就是要突破鄂州市域范围,在湖北省乃至更广阔的区域谋划集团化办学。正是基于这种思路,学校在湖北省模具协会的指导下,经湖北省经信委同意,于2013年与鄂丰模具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组建了湖北模具职业教育集团,整合2所高等院校、5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6家行业协会、6家模具企业、2家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湖北省模具行业企业参与模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了模具专业中高职有机衔接,提高了模具人才培养质量,带动了湖北省模具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专家观点

    产教协同推进融合进程

        ■马树超

        作为湖北省鄂州市唯一的高等学校,鄂州职业大学既承担着培养地方职业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又面临着中西部三线城市共有的现代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的困境。因此,他们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探索,更加具有示范意义;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加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鄂州职业大学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产教融合”的两个视角,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对接”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参与”要求行业企业主动,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对接”的事呢?这里的“对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宏观是职业院校办学层面,要求职业院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鄂州职业大学提出深度融入“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有效对接“鄂州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办学思路;中观是职业院校专业群(院系)层面,要求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链),如鄂州职业大学七大院系对接鄂州市七大主导产业;微观是专业建设层面,要求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如鄂州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鄂州市金刚石产业之间的关系。

        行业企业如何做好“参与”的事呢?同样也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宏观是行业组织要为职业教育提供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院校办学树立“风向标”,如鄂州职业大学通过组建“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充分发挥了行业在合作办学中的指导作用;中观是行业要搭建好产业及其企业与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校企联姻当好“红娘”,如湖北省模具协会主推鄂州职业大学成立湖北模具职业教育集团;微观是行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当好“导航”,如湖北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鄂州市金刚石工程协会参与鄂州职业大学国家金刚石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鄂州职业大学还通过开展区域内产教对话活动、成立区域性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并下发文件等路径,协同推进了“我对接,你参与”的融合进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发展举措。

        从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全局看,鄂州职业大学的做法还只是一种探索,有些做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他们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尤其是面对当地行业组织发展滞后、产教融合缺乏支撑平台的困惑,他们积极探索,帮助重振地方行业组织,推动地方行业组织发展,搭建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做法,不仅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需要,也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典型案例

    完善金刚石产业链 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2013年3月,鄂州职业大学成立机械制造研究所和金刚石刀具研究所,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了本地金刚石产业从人造金刚石单晶制备、单晶产品选形、单晶产品筛选,到金刚石工具制造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了鄂州及武汉城市圈金刚石产业升级。学校金刚石刀具制造社会服务团队与湖北昌利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有序排列金刚石锯片项目,与湖北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开发金刚石聚晶钻头项目,与湖北长江精工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超硬材料车刀等新产品,提升了产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顶岗实践贡献小技术 合作企业挽回大损失

        2012年暑假期间,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5位教师深入鄂州市“葛店·中国药谷”湖北绿金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挂职锻炼。该公司是武昌鱼集团的重点骨干企业,是集生物制药、新药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现代制药企业。在顶岗实践中,他们发现丸药成形浪费比较大,经过反复琢磨丸药成形设备的成形原理,找出造成丸药成形浪费的根本原因是压制时上下力量不均。通过与该企业技术工人合作,很快解决了丸药成形上下压力不均的难题,丸药成形浪费率降低了11%,为企业挽回年均千余万元的经济损失。5位教师与企业制剂技术人员还共同申报了“关于有效降低丸药成形浪费的成因研究”市级科研项目。

        (本版图片由鄂州职业大学提供)

  本报讯(记者 刘冠霖)昨天下午,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揭牌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和校企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举行,这标志着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市长朱民阳共同揭牌,副市长董玉海致辞。

  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整合优化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集团将建设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商贸旅游等八大专业中心。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校企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重点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改革试点。

  据悉,我市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集团管委会主任。

  本报讯(首席记者魏娟 实习生曹远娟)4月10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和兰州新区近日签订了征地协议,在兰州新区计划征地1140亩筹建新校区,进一步扩大校园规模。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纳入国家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资格证书的民办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其前身是1998年创建的兰州翻译进修学院。2003年,经省政府同意,进行了资产重组,组建成新的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学院位于兰州市和平高等教育园区,设有外语系、计算机系、经济管理和五年大专部,开设英语教育、应用英语、旅游英语、应用阿拉伯语、应用日语、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7个专业。

        昨天下午,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揭牌仪式暨职业教育成果展示和校企合作集中展示签约仪式在扬州职业大学举行。此次职业教育科技成果展聚集了我市140多家企业、12所骨干职业院校、1000多件实物作品,全面展示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校企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此外,至2016年,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将建成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旅游商贸等八大专业中心,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师资共享、产学研四大平台,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千余实物展品展示扬州职教科研成果

        据了解,昨天共有1000多件实物成果进行展示。食品雕刻、盲人按摩、汽车尾灯感应等家庭生活领域的新产品让来宾赞不绝口。

        最值得一提的是“碟簧强压机”,这是扬州职业大学机械专业的师生共同为我市一家企业研发的新设备。目前,借助该设备生产的碟簧已经应用于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等高精尖领域,下一步将为中国海军装备服务。

        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对扬州职业教育集团的教学成果表示赞赏,希望能有更多的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财富。

        2016年建成八大专业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到2016年将建成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旅游商贸等八大专业中心,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师资共享和产学研的四大平台,令我市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中,扬州职大是机电专业中心的牵头学校,成员学校包括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海学院等6所院校。在中心尚未正式建立前,这7所院校就已经多次谈过未来发展方向,“以前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四大平台建成后,实现资源共享,这一现状将得到改观。”扬州职业大学机械系教授游文明说。

        专业中心将成科研、产品转化重要平台

        “我们工厂主要是负责生产,科研能力不足。”活动现场,扬州核威蝶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斌坦言,两三年前企业遇到了一些技术瓶颈,于是向学校“借智”。“碟簧强压机就是职大机械专业的师生共同为我们企业研发的新产品。”郭斌说,企业出钱,学校出智,校企合作实际是真正的科学技术和劳动的结合。

        除了向学校“借智”,企业在产学研的过程中还不吝啬大把“出力”。参观中,扬州扬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勤当即承诺,将积极推动公司与职业院校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试验实训平台,使专业中心成为公司科技研发和产品转化的重要平台,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打通升学渠道提供更多学习、深造机会

        “职教集团成立后,来自各个学校的教研、科研成果将越来越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春晨认为,如今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动手能力强学校才敢接科研活,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这些学生毕业后也特别受企业欢迎。

        职教集团的建立将为学子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和深造渠道。游文明表示,中心内既有高职院校也有中职院校,通过抱团发展,高职与中职可打通升学渠道,中心内的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单招报考高职院校。  

  近日,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带领就业指导处、宣传教育部一行6人赴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等企业回访调研。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和陕西工院毕业生的座谈、交流,及时掌握了校企合作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及学生就业情况,共享校企合作工作经验,为进一步稳固就业市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座谈中,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罗丽娟对近期录用的陕西工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详细了解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签约情况,并表达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强烈愿望;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卢宗霞介绍了在该公司工作的51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并商定将于近期赴陕西工院进行校园招聘;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招聘主管对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王天哲副书记一行还深入生产车间,与正在工作的陕西工院毕业生交谈,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表示对企业的各方面都比较满意,一定不辜负学院的期望,继续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技术,学好本领,成功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赴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回访


卢宗霞科长介绍在陕西汽车集团工作的我院毕业生情况


与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招聘主管座谈


与在陕汽集团车身分厂工作的我院毕业生交流

 412日上午,由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陕西工院承办的第六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学术会堂举行,来自全省30余所高职院校的近400名领导、专家和骨干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向,学院院长崔岩、副院长王津,中国高职研究会教学与资源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和芳,全国高职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事业部主任徐刚,中国职教学会高职素质教育研究会主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等出席开幕式,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毛红斌主持。 


  
开幕式上,院长崔岩代表学院21000余名师生员工对培训班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付出努力的会议筹备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慕课革命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的态势,信息化是破解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难题,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他希望借本次会议的良好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学院的信息化网络建设。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范永斌在讲话中指出,信息化对教育事业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革命性的。自2012年,我省全力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结合《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他希望各位参培教师要认真学习,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信息化与资源共享,为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把陕西高职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他还预祝本次培训班圆满成功。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向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形势和任务,并简要介绍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有关情况。


  
在随后进行的培训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陈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和芳、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事业部主任徐刚、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和陕西工院田锋社教授等8位专家先后就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开放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建设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并对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与赛项进行了说明。


  
据了解,本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是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全国巡回培训的陕西专题,旨在帮助高职院校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第六期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我院举办


范永斌、吴向、崔岩、姚和芳、徐刚、张建、毛红斌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近日,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公布了陕西2013年度高校新闻奖评选结果。经过评选委员会严格评定,陕西工院校报3件作品获奖,其中王伟撰写的《陕西工院与韩国建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获消息类一等奖、柴继红撰写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二届一次理事会在陕西工院举行》获消息类二等奖,王伟撰写的《赤子之心付桑梓,愿得桃李报春晖》获通讯类二等奖。


        “
陕西高校新闻奖是由陕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主持评选的全省高校新闻系统唯一的学术性评奖,在陕西省高校报界中向来以高规格、严要求著称,评选范围涵盖消息、言论、通讯等,来自全省70余所高校参加了本次评选。这也是陕西工院校报《陕西工院》连续第三年获奖。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职校 职校生 国外职业教育
  [提要]“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35%的雇主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例如,巴西在某些领域如技工、金融等行业有68%的岗位找不到人才,即使在澳大利亚,这一比率也高达45%。”世界职教院校联...

  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基因”

  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加拿大有22%的大学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学院学习。阿米欧解释称,他们之前觉得大学毕业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在他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从大学“回炉”到职业院校学习。为此,我们开始给他们颁发一年制的职业学位,并已经有两个省开设了4年的职业学位课程。

  那么,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社会技能缺乏的挑战?“职业院校需要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社区,并结成联盟,把雇主的需求、个人的求职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阿米欧表示,加拿大社区学院有院校咨询委员会和雇主委员会。雇主帮助教师开发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至少有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与加拿大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澳大利亚。据罗伯森介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澳大利亚公司的竞争力比较弱,因此失业率升高。为此,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一个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政府到产业到学生再到院校共同努力,培养出适合产业需求的工人。

  在阿米欧看来,教师需要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这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基因”。教师需要不断进修技能,而且通过保持产业和教育的紧密联系,能够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技能,例如沟通技能、团结精神、学习技能和创新精神等。据了解,在加拿大,职业教育课程每年都会改革,并由有雇主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共同修改,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社区大学总院常务院长詹姆斯·凯乐也强调,加利福尼亚州许多社区学院教师都曾经是资深的产业从业者。

  职业教育双轨制在德国“墙里开花墙外香”

  “职业院校必须对新技术发展趋势保持敏锐态度。”阿米欧告诫称,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这意味着院校要提供远程教育,特别是一些院校到2015年要实现至少50%的课程能够提供远程教学。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必须意识到学生的流动性,即学生可以转学,能够从职业院校转到大学,也能从一所职业院校转到另一所职业院校,甚至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求学,所以其开发课程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国家的需求,还必须考虑到全球化趋势。

  在论坛上,凯乐也提出,随着远程教育发展,雇主与“慕课”(MOOCs)这些在线教育提供者共同协作和培养技能劳动者,但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雇主愿意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而不管他们是否接受的是学分制教育。“这一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凯乐表示,他在和雇主交流时发现,雇主们并不在乎学分,他们只在乎这些学生能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针对该现象进行战略调整。

  当然,职业教育面临一个谁来“买单”的问题。英国斯温顿新学院院长格雷汉姆·泰勒表示,英国为19岁以下青年免费提供职业教育,19岁到20岁青年需要承担50%的费用,而20岁以上青年则需要支付全部费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国会演讲中提到,美国要回归制造中心的巅峰,并强调德国的职业教育双轨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升年轻人就业率的办法。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部政策处处长苏珊妮·提梅特女士也表示,该州年轻人失业率仅为3.3%,而秘诀之一就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

  然而,越来越少的德国年轻人进入双规制中的学徒制。提梅特认为,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一直致力于提升大学入学率,现在大学的入学率在40%左右,特别是明年有望提升到50%,与此同时,很多德国父母认为子女进入大学学习是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途径之一。此外,越来越少的公司愿意提供学徒机会。目前整个德国仅有22%的公司开设了学徒制,主要原因之一是这种职业培训非常昂贵。因此,德国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职业教育双轨制在欧洲甚至全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誉,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在德国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为此,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工商会以及经济教育管理部门正在致力于保持双轨制的魅力。

  与此相反的是,英国等国家学徒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泰勒表示,英国学徒制包括了200多个不同工种,例如工商管理、客服、牙医护士和实验室技术员等,但是这些都需要符合全国职业标准。泰勒表示,英国雇主、政府和专业资格评定委员会为他们组织考试。当然,如果雇主希望按需定制,他们所提供的这些培训可以不直接与资格挂钩,但所有学徒制都必须包含实践环节。关于学徒制的反馈,泰勒强调其从雇主以及学徒获得的反馈都是积极和正面的。据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有23%也是通过学徒制进行培训的。
    科技日报讯 (记者申明)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与三维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15日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在软件应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交流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中国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积极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就业质量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的全球竞争力。


    根据合作内容,欧特克将向中国有需求的且符合相关要求的技工院校捐赠正版设计软件,并开展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和专业师资培训。同时,中国职协将依托有意愿的技工院校,建立欧特克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院校。此外,欧特克还将协助中国职协推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组织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专业辅导和培训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信息和业务交流。

    此次双方的合作将覆盖制造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目标专业。今后,双方还将共同建立联合协调委员会,以推动互访交流,总结和评估合作成果。

    据了解,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达607.46万人。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还存在许多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中国职协会长孙宝树表示:“要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充分学习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科学技术。”
        “泥鳅池塘的进水管需要改造,在进水管的正下方要添加水泥凳架,面积1平方米左右,这样进水时水流就不会直接冲入池塘,以此缓解因换水冲刷池塘泥土而影响水质,同时通过缓冲进水,将进水中的有害物质(气体)挥发掉,增加氧气”。近日,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专家赵子明一行在曹埠镇冯桥村嘉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技术培训。

        赵子明现场查看了养殖场内泥鳅池塘的水质及进出水管,询问了有关喂养情况。对部分池塘水质浑浊的问题,赵教授还建议亩用4两明矾净化水质,保证泥鳅的正常生长。在现场解剖了几尾泥鳅后,赵教授提出要对相关池塘消毒处理,预防泥鳅疾病。

        据了解,嘉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有面积120亩,共有20个池塘,每亩投放泥鳅苗500公斤。目前,池塘内的泥鳅平均每公斤52尾,市场价格每公斤7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经过现场考察与调研,最终赵子明与嘉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达成意向,由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提供技术并配套相关项目支撑,嘉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泥鳅苗的繁育工作,并着手建立如东泥鳅育苗中心,每年向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市场价提供泥鳅苗10万尾。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纪实









        她有着60多年的办学历史

        她坐落在有着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山西太原

        她是山西省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高职学院之一

        她先后被国家教育部门命名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就业50强,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她就是在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之一的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创立于1952年的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行业特色、育人特色、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累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名。一大批毕业生担任了城乡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饰、房地产开发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学院毕业生主持的工程项目获得鲁班奖、汾水杯等50余项。全日制在校生9411人,招生范围遍布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院办学定位明确,秉承“建德筑能、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建设全国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目标。全力以赴做好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和良性运行机制建设等三件大事。目前,占地505亩,一期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已基本建成,将于今年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探索适应现代高职管理的新模式。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这是山西建院办学60年历史上最为绚丽的绽放。历经三年的奋力拼搏,学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山西省建筑行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基地、建筑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基地。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综改试验区建设和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育人机制谱写新篇章

        学院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依托两支撑、搭建一平台、实施三项目、实现一推进,全面带动骨干院校建设。校企合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院依托原有山西省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和“四个网络”,牵头组建了有68家单位参加的“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校企合作理事会,并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实施了3个示范合作项目:即与昌陆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共建晋建联合学院,与临汾尧都区政府部门建立了校地合作伙伴关系,并成立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心,与山西正大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共建正大方专业教师工作站。三年建设期间,晋建联合学院为合作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00余人;正大方专业教师工作站先后组织50名教师顶岗实践与400多名学生认识和顶岗实习;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临汾市涝洰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中,该院有20余名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并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认识和顶岗实习。

        建设期内,成立了建筑工程技术等6个重点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调整和完善了7个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学院直属校企合作办公室和建筑结构研发与应用中心。发挥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推进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刘宝成、寒冰等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修订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27项。与3个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20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企业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共同解决建筑技术难题32项。校企合作开展教研课题研究,获得2013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实现了单独(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和山西省首批中高职衔接试点。初步形成了紧密型合作育人、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特色明显 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院各系部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院“工学交替、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修订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现场教学、仿真教学、虚拟情境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中部同类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复制推广的典范。

        学院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勇于担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责任,积极配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相衔接。系统规划重点建设专业,增设了4个校内重点建设专业,遴选5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12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5个特色专业群。形成了建筑行业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专业结构布局。构建了国家省、学院三级重点建设专业体系,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工学交替、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建筑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建筑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学院的职业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建筑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等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重点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紧扣建筑行业技术标准、职(执)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按照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重构了“321”课程体系框架、“五模块、双系统”、“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等课程体系。基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11个,课程标准68门,建设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出版成果教材16种,开发校本教材12种,新建优质核心课程52门,全部建成了网络共享资源课程。

        实施名师工程,提升“双师”素质。学院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办学优势,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即“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与企业合作培育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学院教师进企业兼职锻炼,外聘企业技术骨干进学院教学,行业技术标准进专业课程等途径,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习,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学习教学法和教学组织等,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三年建设期间培养国家教学名师1名、教授4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7名。新增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58名、兼职教师220名、“双师素质”教师57名,培养6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助推区域经济建设 服务能力取得新成效

        在人才培养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学院通过不断推进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加大了人才培养对接市场的力度,积极服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需要,

        三年来共为建筑行业和社会培养了8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80%以上为建筑技术和管理类专业,其他为建筑类相关专业。该院毕业生已经成为山西建筑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主力军。通过对山西省建系统建筑公司的调查,学院毕业生占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1/3以上,项目经理以上技术和管理骨干占到半数以上。为山西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山西省建筑行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建设期间,依托4个成人继续教育站点,在巩固和完善3个层次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业增至20个,在册学生人数稳定在2200名左右。构建了以4个培训基地为平台、以重点专业教师为师资、以建筑企业职工与本院学生为对象、以新技术新标准为内容的多形式培训体系,承接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总量达40374人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其他培训总量达19539人次,培训企业员工108114人次/年。

        技术服务以院办企业、合作企业为支撑,完成院办企业——山西新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由乙级升为甲级,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建成了建筑结构研发与应用中心,与企业共同解决建筑技术难题,技术服务到款额(含横向科研、培训等)达1438余万元。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8362余万元。

        学院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为山西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经验。多次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骨干院校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形成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条件建设成果为全省同类院校所共享。部分专业教学标准由该院牵头制定。

        对外交流显著增强 带动辐射呈现新格局

        学院主动发挥中部地区仅有的一所建筑类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的重要作用,与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筑类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培训,对88名西部院校教师进行了培训,赴西部援建院校挂职、讲学、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教师达36人,联合培养学生560人。与山西城乡建设学校、山西省建筑工程技术学校等两所中职学校开展了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3+2”人才培养,目前已招生两届,共计400余人。举办了3期骨干教师国家培训班,培养学生42人。先后有11名教师应邀到省内外学校作“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辅导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42所兄弟院校320余名院系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学院考察交流。

        学院以建筑技术展示与实训中心建设为龙头,新增实验实训设备固定资产1950余万元,购置实验实训设备4199件(台)。新、改、扩建实验实训场地面积23371平方米,新增实验实训项目237个。形成了完整的校内校外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满足了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需要。学院设有山西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资格鉴定站,是教育部门、住建部门命名的建设行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命名的建筑技术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三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9717人次。学院成功承办了2013年山西省高职院校工程造价技能、楼宇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大赛,并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比赛。

        学院设立建筑结构研发与应用中心、信息化交流中心、培训与鉴定中心等机构,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信息化交流、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方面形成宽领域、多渠道、深层次合作。通过人才、设备、成果等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提供实用的建筑信息检索,同时为学院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提供了专业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由企业捐资40余万元,与珠海珠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楼宇对讲及安全防范实训室”;与山西美的暖通设备销售有限公司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与山西瑞海金兴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师资培训工作站”;与山西容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在校内建成了师资培训站和实训基地及大师工作室;与朗科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合作,在双方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成立了通风管道加工厂,共同建成“校中厂”和校内实训基地;与山西网尚装饰有限公司共建“网上装饰”项目。

        通过三年建设,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就业50强”等荣誉称号40余项,骨干带动效应初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学院全面发展,为努力办好特色鲜明的骨干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卜玉辉)

        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于4月13日进行。上海50所中等职业学校、66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和35个校级实训中心参与此项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14个专业大类,212个职业体验项目。3万多名中小学生“走进一所学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从体验中了解职业教育,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定下方向和目标。


        在人们盼望已久的职业教育春天快要来到的大背景下,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的举办,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齐备了。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通过亲手操作,获得职业体验,初尝动手成果,或可激发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为普教与职教间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机会。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樊篱下,职业教育及其大多数中高职生被认定为“中高考失利者”。而一些教师、家长(包括笔者自己)日常在教育学生或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贬低职业教育。


        不妨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农村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第一线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机会有多少?我们的中小学校除了主抓和狠抓学生的学业外(当然这是学校重中之重也无需非议),是否也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一些职业兴趣、职业教育的启蒙和实践上的尝试?而实际上呢,教育本应该是和生产劳动有所结合的,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将来也是要走上生产劳动第一线,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的工作的。


        现在,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的举办,可以说是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的正确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通过走进职业技术学校、或走进工厂车间等,感受一下生产劳动是怎么回事,获得一些职业活动的体验,或从中培养和提高一些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和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进而有意识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较为准确的自我定位,这不是可有可无之举,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这些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也早已毫不客气地提醒和催促着政府和社会各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量更大的,并不是“学术型”的大学毕业生,而是具有过硬专业技能与专业学识的“技能型”中高职毕业生和本科生。社会各方要接“这个翎子”啊,不能对就业市场发出的明明白白的“信号”视而不见。这样的话,苦果是要自己来品尝的。

        在笔者看来,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不妨来个实事求是,孩子喜欢修汽车,就让他学修汽车、孩子喜欢烹饪,就让他学烹饪,孩子喜欢美容美发、喜欢种花养草等等,就放手让他(她)去往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方向发展吧。


        家长们也不妨盘算一下:孩子读中职校后可以直升本科,将来毕业后,既有技师证书、又有本科毕业文凭。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既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也不错,社会上哪个用人单位会不欢迎呢?孩子职业发展的前途还用得着犯愁吗?

        所以,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通过“职业体验日活动”等多种形式或途径,走进职业教育的天地,亲近职业教育,让孩子们从中获得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进而找到未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笔者期待着,类似于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这样的活动,应该成为经常性的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可安排在周末,也可安排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举办。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职业学校、或走进工厂车间等生产一线去体验一番,这不仅是普教和职教相融合的现实需要,也许,更是让我们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完美和谐的必要路径吧。


  昨天,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记者从仪式上获悉,职教联合会将搭建有高校、中职校、企业参与的合作平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57家院校企业抱团发展

  据介绍,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由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吸纳了泰州学院、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子江药业集团、纬创(资通)泰州有限公司、泰州国际金陵大酒店等57家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

  职教联合会成立后,将成为一个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的平台,在专业设置、学历晋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据了解,目前,我市现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专、职业高中11所,其中五年制高职校1所。技工学校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

  职校生有了晋升途径

  市教育局职社处处长乔爱宝说,职教联合会成立后,将为全市数万名中职在校生提供一个便捷的晋升途径。

  “社会上对职教的认识大多是‘上了三年直接工作’,但接下来通过职教联合会这一平台,我市将推动中职在校生进入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学习。”乔爱宝说,目前我市中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深造,只能通过参加成人高考获取专科学历,或者是参加对口单招和注册入学,获取相应的文凭。

  职教联合会成立后,我市的三所地方高校也纳入其中,将推动“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和“3+4”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

  所谓“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三年,然后直接进入相关的高职院校进行就读,并获得大专文凭。

  “3+4”分段培养项目是指中职学生在职校学习三年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四年,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

  乔爱宝说,打通中职学生的深造渠道,将会吸引学生就读职校,为地方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

  职教联合会的成立,除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历晋升渠道外,还将吸纳企业进入校园,通过设立实训基地,参与中职课程设置,让学生从进校起就能熟悉相关企业的技能操作,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工作。

  乔爱宝说,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的年培养规模为1万人左右,市区年培养规模不足5000人,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企业等用人部门还没有真正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部分职业院校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中的方式,存在“职教普教化、教学理论化、模式单一化”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教材落后于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吸纳企业进入联合会,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定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乔爱宝说,今年开始,将有一批企业走进中职学校,通过开设冠名班、提供实训设备,参与课程设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更适应泰州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大智慧(601519,股吧)阿思达克通讯社4月17日讯,在线教育板块盘中上涨2.04%,截至13:16,报2029.83点;上证指数报2104.56点,跌幅0.03%;创业板指报1369.67点,涨幅0.76%。

  个股方面,全通教育(300359,股吧)(300359.SZ)涨停,领涨板块;星网锐捷(002396,股吧)(002396.SZ)涨幅4.9%,方直科技(300235,股吧)(300235.SZ)涨幅4.82%。

  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如何推进成为与会中外嘉宾关注的热点。权威人士表示,要破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应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寻求突破,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李彦宏和俞敏洪两位商界大佬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案。他们均认为解决教育问题的良药之一,就是在线教育。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挑战之下,已出现些许松动。如今国家政策层面开始重视教育制度改革,势必为火热已久的在线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日前,重庆市教委公布了普通中小学[微博]的招生方案,据了解,今年中考[微博]的报名时间为4月23日~25日,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兼报,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校报名登记,往届生在原毕业学校所在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报名登记。

  今年普通高中招生的联招考试仍然不变,原联合招生区县的考生报名参加84所学校的联招考试,其他区县(自治县)自行组织招生考试。

        昨天,由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和德国BBW教育集团共同合作建立的中德合作技能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在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同时,因地制宜,实现“双元制”的本土化,走出一条合作、创新、发展的职业教育新路。

        据介绍,为不断提升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加快国际合作办学步伐,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及企业用工需求,2013年9月,该校与德国BBW集团东布莱登堡州职业教育中心有限公司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书,明确两校开展机电一体化、数控切削和汽车工程三个项目的教学合作。从2013年10月起,两校开展了机电、机械专业的实训。

        德国BBW教育集团在德国柏林及布兰登堡州拥有25所职业学校及多家学习型工厂、1所职业教育学院、1所柏林和布兰登堡州最大的私立大学,是柏林及布兰登堡州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中德教学项目合作以来,很多老师通过跟班学习,直观感受到了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带来的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通讯员 蒋恒)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