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说起“瑞士制造”,人们立刻会联想起走时精准的瑞士钟表和功能齐全的瑞士军刀。是什么支撑着高质量、高信誉的“瑞士制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瑞士具有完善而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瑞士的职业教育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分为二年、三年或四年。学生毕业后分别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联邦职业教育证明”、“联邦中等职业培训证书”和“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每周有一到两天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三到四天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当学徒。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应用科学大学,是瑞士政府于1996年将散落于各地的40多所高等专业院校合并而成。全联邦共有9所,其中公立7所,私立2所。凡在四年制职业高中毕业并获得“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的学生可直接被应用科学大学录取。

        瑞士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四高”特点:一是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比例高,瑞士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三是掌握技能的职校毕业生收入高。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度高。

        职业教育对瑞士的贡献

        提高附加产值,促进经济发展。瑞士资源贫乏、国土狭小,在艰难的历史阵痛中,瑞士人认识到,在一无原料二无能源的情况下,只有靠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使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瑞士95%的原料和能源以及65%的消费品靠进口,经过加工,其中70%-90%的产品被增值高达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国际市场上出售。

        保证青年就业,增加社会稳定。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加之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熟练,很快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因而瑞士社会就业率极高,失业率长期保持在2%-4%之间,是瑞士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竞争实力。瑞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各项排行榜中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创新竞争力中在如下四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教育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应用型研发,在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职业教育的瑞士经验

        国家扶持,立法保障。瑞士各界很早就对“高素质劳动力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达成共识。1848年,瑞士联邦宪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联邦政府和公有企业有资助职业教育的责任。1930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对职业学校的建立、教学大纲、教师资质、考试组织、资格证书颁发和职业教育研究等作出系统性规定。2004年又根据形势发展修订了该法。各级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对职业教育进行“政策性倾斜”。

        “三位一体”,地方主导。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各州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资助。其中联邦政府负责职业教育的全面规划、资金监控、教学质量评估等。各州负责职业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统筹“校企合作”,发布学徒岗位信息,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行业协会负责基础职业培训,提供实习场所等,并对职业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提出建议。“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分工和职能划分,州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加凸显,有助于各州“以我为主,因地制宜”地确立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在瑞士,与职业学校合作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学生实习不仅是免费的,还可以从企业得到一定补贴。对企业而言,接收实习生可以得到税收减免和技术熟练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校企合作令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获益,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制度完善,兼容开放。瑞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顺畅,兼容性强。学生可从自身条件出发,灵活选择升学道路和发展方向。例如,“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获得者可直接升入应用科学大学,如果通过大学能力测试,亦可进入普通大学深造。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实习亦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

        观念先进,注重实效。在瑞士国民的人才观中,经过严格的实践培训,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人就是人才,并不是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才是人才。而高学历的“屈尊低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严格选拔,保障师资。职业学校的师资有严格的任职资格要求。应聘者应有相应的学历、企业工作经验,并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课程。此外,教职人员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完成指定课程,获得相应证书才可以继续在行业内任教。(作者系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参赞)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缘何提出“高考”?会否加剧社会歧视?分类高考否能引导“因材施教”,能否真正分流人才?技能型高考人才如何实现上升通道?光明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



  熊丙奇,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分类高考不是高考改革最具突破价值的地方

  光明网:您怎么看分类高考?

  熊丙奇:现在提出两类高考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新体系,现在提出的分类高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增设技能型人才高考,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高考,采取和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方式。按教育部的设想,未来可能有更多本科院校以高职教育的身份参加招生。实际上这样的考试在有的省市已经实施了,比如高职单考,高职单招以及高职自主招生。这几种考试模式中,都是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占比相对较低,另外还加上技能测试。这样的考试模式对选择技能教育的学生来讲,会进一步拓宽他们进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机会,适当地减轻这些学生知识学习的压力,进而有更多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

  光明网:分类高考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多大影响?

  熊丙奇:分类高考在高考改革中并不是一个难点,也不是最具突破价值的地方。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关注较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已经很难招满学生,甚至遭遇零投档,所以分类高考可能影响的范围就是中职学生和准备报考高职的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

  对于其他准备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来说,分类高考并无太大影响。事实上,从整个社会关注来看,影响中国整体技术教育较大的的还是普通高考。因此,怎么进一步对普通高考进行改革,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普通高考怎样打破一考定终身,怎样改变单一分数评价体系问题等,现在都面临各方面的利益纠结。相对分类高考,这些改革才是更加要啃的硬骨头。

  要警惕职业教育走入学历导向怪圈

  光明网:高考分类能否倒逼职业教育畅通其上升渠道?

  熊丙奇:从分类高考的角度看,确实可能会解决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的问题,之后,中职学生可能有更多机会进入高职和实行应用基础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甚至会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的硕士点、博士点。但实际上,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上升通道的问题。畅通上升通道本身只是一个学历导向,并不能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职业教育本身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对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关注的是中职期间、高职期间应该怎样培养有特色的高职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你上中职以后可以升高职,然后就要按照高职的入学要求,准备相应科目的学习。否则,极有可能会导致以升学为导向,正如目前的部分三本院校,一进学校就告诉学生要考研,以考研率追求学校的办学成功,把学校办成考研基地,无法实现有价值的职业教育。

  必须改变单一的高校评价模式,给予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权

  光明网:目前增设技能型高考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熊丙奇:技能型高考实际上是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录取的时候也还是从高到低排序录取。也许初衷是想强调技能,但这个技能可能只是卷面上的技能,这样下去,技能教育会走歪。所以,归根结底,分类高考是只是增加一个考试类型,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给予高校自主权。

  所有高校都应该实行完全自主招生,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集中录取。每个院校,不管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院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办学标准来提供对学生报考该校的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等要求。然后在录取过程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分类考试才有效果,甚至可以为之后的各类教育平等创造基础。否则,单一的高校评价模式下,名校一直在前面,高职院校永远在后面,那职业教育的学生肯定觉的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职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是两类教育实现平等的良方

  光明网:有一种看法认为,分类高考会进一步加剧社会歧视和不公,您怎么看?

  熊丙奇:当前,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职业教育学历比其他本科院校要低。因此,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学历歧视。即便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还不错,但是这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历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分类考试。

  分类高考还可能产生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告诉学生,技能型高考是低人一等的高考,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条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一等的体系,走在上行线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则在下面,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大问题。

  在国外,技能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条平行线,是有着同样机会的两个类型。在求学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学分互认的,接受技能教育的学生,中途可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觉得适合技能教育也可以进入职业学校,这就是平等的关系。此外,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学生选择技能型工作或者其他行业的工作也没有过大的差距,不会造成身份不同位不同等问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

  所以,我建议要建立教育的流动机制和学分互认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都提到这个问题,但现在这个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只是单项认同,高职认可普通教育的学分,但是普通教育并不认同职业教育,所以,怎样达到互认是今后两个教育能否实现平等的大问题。

  必须提防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貌合神离”

  光明网: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把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但现实中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想方设法转为本科院校,如何吸引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

  熊丙奇:在我国,高职还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现在,一些升为本科的院校总觉得办职业教育层次太低,不够“高大上”。所以,要使本科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还会面临很多困难。

  现在教育部门说,已经有一百个本科学校报名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名的学校是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自愿来转,还是只是想获取这个政策的经费投入才去转型?很有可能有些学校只是觉得这个项目有笔钱,想把钱拿到,套国家的拨款。

  所以,要想吸引本科院校转办职业教育,必须针对现在职业教育最本质的问题来开刀,也就是必须打破单一的高校评价体系。现在,政府有很多行政评价项目,如985,211,一本二本,这样我们就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此外,还会根据学校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院士,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否。正是这种对大学的评价导向,导致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想方设法升本科,一方面是为了要学历,另一方面是追求“高大全”。部分职业院校设想做学术研究,甚至想去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学科也想办的齐全,不安于本身的定位。

  所以,我们评价学校的标准必须变,按照学校的不同类型去评价学校,在各个类型中都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才能让学生进行选择。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本科院校就不可能真去转型做职业教育。如此一来,极有可能出现现在报名转型的本科学校在拿到资源后,还继续坚持功利的导向,转型也只是“貌合神离”。(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整理)

    (原标题:熊丙奇:要警惕职业教育走入“学历导向”怪圈)
大赛现场企业寻贤 可惜大多已有婆家

  山东省青岛市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青岛黄岛区职教中心开赛,从全市中职学校遴选出的1900多名师生参加。

  本次大赛设18个专业大类的53个比赛项目,涵盖农林牧渔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群对应的主干专业,同时还包含与职业英语、数学、计算机、创业教育、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对应的主要技能类项目。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避免技能大赛成为只培养几名金牌选手的比赛,青岛市教育局设置考核题库,随机让学生和教师参加,同时把学生平时成绩纳入团体比赛的考核中。

  记者在数控机床比赛现场看到,参赛选手都熟练地操控数控机床,设定好程序和工艺后,一个个精密的机械零件就自动地加工出来。评委王勇为告诉记者,数控机床比赛的题目是要求选手在6个小时的时间内,根据图纸规定的尺寸制作出组合零件,并组装成一个大的机械产品,这需要考生熟悉工艺、电脑编程和操控机床设备。“没想到很多考生只用5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作品。相应水平的技工在工厂里每月工资应该在4000元以上,机械制造企业肯定会抢着要这些选手。”

  黄岛区职教中心校长石兆胜告诉记者,很多企业都在大赛现场抢学生,但学校今年的毕业生早已有了“婆家”,企业现在进学校基本抢不到学生了。
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如何育人

  编者按: 如何在大众化背景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体系建设工作,这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任务,也是社会共同关心的大课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探索形成的“千日成长工程”,建立起全程整体育人、立体育人工作机制,值得高职院校思考借鉴。

  助推学生“千日成长”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实际上是一个全程育人的形象比喻,把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大约1000天左右的时间,整个设计成一个包含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的育人工程:一年级“金院学子”,突出学业规划,强调懂做人;二年级“系部学友”,突出职业方向,强调精专业;三年级“行业学徒”,注重实践能力,强调会做事。在一定意义上,“千日成长工程”启发广大学子的行为自觉和健康成长,是一个体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学院实施的“千日成长工程”,经历了几十年前期探索和积淀。学院前身浙江银行学校创办于1975年,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倡导并积极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实施“‘严、爱、细’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育人工作的开展和育人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金融才俊,学校初步享有“金融黄埔”和“行长摇篮”的美誉。

  2000年,学校升格办学后,学院党委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色出发,积极探索育人问题,确立了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高职教育宗旨,提出“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人才”的价值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积极构建“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工作体系。

  2006年,时值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际,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示范建设最终要使学生受益的理念,在业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幸福建示范、开放建示范、合作建示范机制的实现。

  2010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后,学校提出了巩固深化的一系列举措,其中的重点就是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落实,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应运而出,从试点到全局,不断推向纵深。

  科学实践“千日成长”

  “千日成长工程”作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为设计基础,将教与学、始业到毕业、就业到人生发展肇始加以整体思考和探索的工程,在实践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健康成长的过程。“千日成长工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我们实施“千日成长工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佳品。

  第二,天天成长的过程。千日成长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更在于过程。我们要通过工程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推进,让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成长、千日成长,从点滴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以坚实脚步成就巨大进步。

  第三,人人成长的过程。身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们不仅要注重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更要面向全体育人。用教师的全心培育和影响全体学生,力争有确保99%的毕业生、99%的成长率、99%的成功率。

  第四,全面成长的过程。人的发展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我们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化专业技术人才,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有特长,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第五,快乐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全体学生能够在金院这个幸福的大家庭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到千日成长、幸福成长、快乐成长。

  第六,持续成长的过程。人生是一个长跑,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已十八周岁,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科学方法,提高辨别是非、适应社会的聪明睿智。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养成,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自觉的成才,并在今后的岗位上持续发扬光大,让学生终身受益。

  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

  “千日成长工程”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时效性比较短暂的工程,从主体上看似乎也只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工程,但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造就人,必须强调各方工作的互动共建,教学做相统一、相协调。

  坚持贯彻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把为了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大增值并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真正解决学生之急、成就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发展。

  研究需求把握规律。要真正确立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专业对接产业需要、课程对接职业岗位的思路,既研究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时期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特点,又研究当今青年学生的认知状况、学习特点和规律,把握职教规律,把现实有效的需求推进课堂、引入教学实践中来,遵循教学规律、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推进全校统一行动。“千日成长工程”看似一个单一的过程,其实更具立体性和综合性。要综合学生、教务、宣传等各部门力量,要激励广大学生自觉、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职能部门设计规划、系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精心组织实施,学校高层协调指导,形成广泛参与、覆盖全体、着眼育人的良好局面。

  研究长远发展。“千日成长工程”不仅仅作用于学生1000天的成长,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更关注未来,结合校友会、学生发展中心的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推进学生千日成长、长期实践、终身受益。在这一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135791”的规划,即一年熟悉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主管、七年顺利优岗、九年初成事业、一生平安幸福。
职业教育,值得期待

  说起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还是对于企业和行业,或者对于社会和国家,绝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重要!是产业的基础!是经济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力量!是国家均衡发展的支撑!

  但是,一旦说到职业院校的实际地位和真实困难,要解决那些挡在中职、高职院校面前的发展障碍,要消除那些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或明或隐的轻视,要真金白银地拿出力量来发展职业教育,为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人才资源建设和备份的时候,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出现,总有这样那样的争论扰乱决心。

  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陷入一个怪圈:都说重要,但却缺乏真正系列化的重视;都说困难,却又见不到解决困难的真知灼见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于是,职业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视为教育的另类。不仅家长学生选择职教有些不情不愿,就连与职业院校有着天然联系的行业企业,在与院校合作中,也是半热半冷、若有若无。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种种坎坷和艰辛,职业教育人甘苦自知。

  当然,职业教育有着源于自身内部的问题,师资、设备、实训、生源等等都有着历史欠账造成的短板。这些都制约了职业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于整体经济的人才贡献率也的确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在世界产业和经济竞争越发一体化和白热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力不从心,反过来也再次制约了职业教育话语权力。

  但是,职业教育真的不能被打入另册,更不能悄然无声。

  这不是长久沉默之后的一次嘶喊,而应该是内外发展能量挤压下的一次应力拉升,更是长期跋涉后的一次喷薄奋发。

  中国职业教育曾经创造过辉煌,不仅行业产业工人来自职教,即便高级管理者也都有中职中专的起点经历,“老中专”仍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曾经骄傲和如今一种对照的标杆。如今,中国社会的成熟让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日趋理智也明智;中国职业教育在数量和统计上,也的确占据了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有了向上延伸的积淀和基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倒逼压力传递着“不进则退”甚至“不进则废”的强烈信号。

  有人说得好:“职业教育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多少年的探索和尝试,终于有了突破的希望。”

  这个时候,这个希望,在2014年开春的季节,的确让人看得很清晰,也让人看得有些激动。

  确立了战略地位,明确了体系方向,提出了措施步骤,产生了知难而进的决心,不由得不让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充满希望。

  当这一切步步落实,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职业教育,的确值得期待。
  本报讯(记者惠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阆中师范学校授牌仪式暨阆中师范学校学生技能展示会日前在四川阆中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顾秀莲为阆中师范学校授牌。

  仪式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忠勤介绍了“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在全国资助和发展的情况,要求学校珍惜荣誉、规范管理、透明运作,为“授渔计划”项目品牌建设作出贡献。

  去年7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帮助适龄孤儿、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学困生继续完成中专教育和高等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由此改变命运,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还可以有效避免低龄青少年流失社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通过“授渔计划”项目已资助来自西藏、甘肃、陕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全国14个省(区、市)的贫困生、学困生601名。其中,资助“授渔计划——五年成长助学”项目学生426人,资助“授渔计划——成人高等教育”项目学生175人。
务农经历折抵学分 可获国家承认学历

  50岁以下农民可回校读中职

  50岁以下的农民,可以回学校重读学历了。如果当过木工、电工,或是农村会计,在养殖场、园艺园工作过的农民还能凭务农经历折抵学分。4月3日,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涉农专业办学10年以上的中职院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涉农中职校 培养新农民

  在教育部和农业部看来,请50岁以下农民“回炉”读中专有助于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这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据《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要招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50岁以下,且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农民均可报名。

  承担培养任务的办学机构应是国家承认的公办或民办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以及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

  目前,北京市中职学校有97所,公办中职中有种植、农艺等20余个涉农专业。

  农忙多实践 农闲多理论

  中职校将为农民开设的学历教育课程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课程,各地也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

  学校还将把教学班搬进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依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安排上课作息时间,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可采取课堂教育或者远程教学的方式,学生可选择集中或分散学习;实践教学则分为实验学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多种类型。

  不仅上课灵活,学制也灵活。依据《方案》,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两年到六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获职业技能 可折抵学分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按16个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农民学生具备的相应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认定可以折合一定学分,认定学分最多不超过57学分。

  例如学生获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最高可认定15个学分;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且经考核合格,可折算5学分到10学分;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知识等竞赛并获奖,最多可认定20学分;专利发明、科研著作、发表文学作品最多可认定10个学分。

  农民如有外语、电工、瓦工、木工、钳工等职业技能,可选5至10项折抵学分,每项技能至多折抵3学分。学生如果具有两年以上农村会计、农技员、植保员、防疫员以及大规模养殖场工作经历,可折抵部分学分。

  毕业拿学历 获国家承认

  虽然宽进,但是严出。依据《方案》规定,农民学生的考试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每门课程要求三种考核都合格才能给予学分。凡实习请假超过三分之一实习时间的学生,或每门课程无故缺席十分之一学时的学生,该门课程不及格。生产实习不及格一般不予补考,随下届学生重新生产实习。

  如果学生有效期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以及中职毕业证书。

  跨校跨专业 搭建“立交桥”

  提到职业教育改革,专家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要建立跨专业、学校、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向着这个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方案》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国家将出台统一规范,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是一种很好尝试。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让农民读中职,既可以满足部分农民以及农民工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农民职业素养较弱的现状,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

  他建议应将尝试扩展至高职,这样农民读完中职后,可以有机会读高职甚至是本科,吸引更多的农民“回炉”,为他们搭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作为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生存生活关联最为直接的办学形态,地市高职院校必须有能力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载体和平台。

主动作为,服务新型城镇化



王东 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有所不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虽然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地域方面的转移,但是因长期以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人口并未实现其文化内涵的转移。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四大功能定位,主动研究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多种教育类型,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在地方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做强高职教育,开展三层对接,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技工荒”等现象又充分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缺乏与无序流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这种需求脱节,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人群的拥塞,延缓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此,湖州职院全面实施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为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是政府主导,与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实施年度项目工作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委派学校中层干部挂职政府产业部门,创新产业对接平台。对接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以机电制造、建筑工程、现代物流、旅游管理、商务贸易、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专业群格局。

  二是建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竞聘行业协会职务等机制,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群)以1至2个骨干企业为依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实施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会签人才培养方案制度。实施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合作共建为重点的工学结合改革、以解决生产管理一线实际问题的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

  三是教师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对接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开展企业调研,把握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技术要求,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

  做大开放教育,培训高新技能,引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决定其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速度,职业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其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现实收入,左右着其转移的方向和距离。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因此,地市高职要主动适应和介入当前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加快实现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湖州职院充分发挥与湖州电大合署共建的优势,将高职专业、基地、师资的资源融入开放教育,在金洲管道、久立集团、永兴特钢等骨干企业成立分校,利用“蓝领大讲堂”,采取半日制、小时制及夜课、工休班等形式,建立教学班组、教学车间等载体,实行送教上门、产教结合,为企业新招收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便捷、实用的菜单式培训服务。每年年初,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下基层、进企业,调研企业春季招工及实际招工缺口情况,科学分类、深度加工、精细筛选和有效定性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培训需求信息。同时,学校依托湖州高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这一载体,充分发挥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订单式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承担湖州市已有维修电工、钳工、焊工等通用专业(工种)常规技能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对紧缺专业(工种)及高层次技能水平的培训。目前,学校已经开发国家、省、行业部门等发证或认证的培训鉴定项目80余个,2013年累计培训总人数近1.5万人。

  做特农民教育,培养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除进城务工人员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拟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离农不离乡的农村非农经营者,更多的是既不离乡也不离农、拟在未来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中就业的职业农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是让想走出去的成功走出去,还是让想留下来的更好留下来,都需要地市高职发挥其应有作用。

  围绕中央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2010年湖州职院在试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农民学院,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农民学院创新了三大特色,一是在地市高职中首创政府主管、学校主办、县区联办“三方合作”的农民学院;二是在园林技术、畜牧等10个专业中构建了学历课程、技能课程、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地方培养“学历+技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三是创新学校对接农业产业、专业对接农村企业、教师对接农民学员的“三维对接”农民教育教学新体系。学校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办农业推广硕士班,形成专科、本科、硕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层级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创业培训基地28个,开发农技教材30余本,开办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100讲。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已在湖州市下属3个县全部设立了分校,在乡镇成立9个直属教学点,在校农民大学生达到1392人,占浙江省农民大学生的1/5,已经毕业的900余名毕业生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28位创办农业企业的农民大学生通过学习,年增收额均超过10万元。

  做活社区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作为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既有职业转向的成分,更有心理调适和文化重塑的成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和归属上与地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层次融入,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化的规模化红利,是地市高职应有的作为。

  有效的社区融入是社会融入的坚实基础,为此湖州职院积极构建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平台。2008年,学校增挂“湖州社区大学”的牌子,充分利用湖州电大的开放教育优势,建立了506个社区教育工作站或分校,逐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学校开设“父母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项目,以促进新湖州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现代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沟通学为载体,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现场互动等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受益新生代农民工达1.5万人次,“父母大讲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志愿项目”和“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发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悦读湖州”主题活动,组织文秘、旅游、艺术等专业的骨干教师,围绕湖州的美食、风俗、名人等地域特色编写乡土教材,采用快乐朗读、案例解说、趣味游戏、现场互动等教学方式,送教进学校、送教入课堂,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了解湖州、认识湖州、融入湖州、热爱湖州。2010年以来,“悦读湖州”走进湖州市12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中小学校送教,并免费发放系列乡土教材2.4万余册,惠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2万余人。(胡世明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专家观点】

立足区情 办出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或行业性特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由地市政府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所做的多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案例,正是其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鲜明地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提炼了带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性的经验。就此而言,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供借鉴,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是突出关键领域,服务发展全局。如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任务中,抓住关键领域,实现服务全局的目标,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即提纲契领的问题。湖州职院以新型城镇化为中心,对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行系统布局,这就把地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统囊括在内,实现有序而有效的服务功能。

  二是突出办学特色,强化综合服务。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有的突出专业特色,如工业(机械、电子等)、商贸、农业、艺术等高职院校,侧重于为某类或某些行业提供人才和知识服务。而如湖州职院这样由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往往要求为地区各行各业服务,必然要求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湖州职院的专业设置涵盖工、农、商、文等各个行业,并且实行产教对接,发挥了综合服务的作用。这样的办学特色是新型城镇化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地市高职院校发展客观规律的。

  三是突出组织创新,重在制度建设。推行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推进产教结合、工学交替,这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湖州职院在这方面的可贵之处是通过建立农民学院、社区学院、各种专业委员会以及实行“四个对接”等组织形式,把学校与多方面的合作制度化,把高职教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落实在牢固的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应该在多样化的探索实践基础上完善和成熟。湖州职院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无疑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谈松华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职校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本报北京4月3日电 (记者董洪亮)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6年弹性学制,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来分阶段学习。招生重点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等,年龄50岁以下。据方案规定,除理论教学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特别注重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实践教学,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5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可以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动态调整。

  这一举措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两部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两部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将向农民敞开大门

  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 宗河)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今天联合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将向广大农民敞开大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方案,招生对象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重点招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等。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至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专业包括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

  中职学校将面向农民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等三大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方案要求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上课作息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方案要求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上课作息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
2014,职教推开春天的窗户

  2014年,它会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纪元,一个里程碑。

  因为,就在2014年最初这短短的3个月里,中国职业教育仿佛推开了春天的窗户,接收到、释放出一连串的向好信息:在今年,在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要踏石留痕地登高远行了!

  “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把职业教育定位在‘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地位的确认,是对中国职业教育人的尊重,更是国家赋予中国职业教育的责任,是社会给予中国职业教育的期望!”在当晚就一字不落地看完相关报道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鉴理性中透着激动。

  2014年3月9日,“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关于“研究生质量”的话题,引发了会里会外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一句话:我们企业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学历。德国就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

  其实,不必争论现在的研究生与当年的中专生、大专生能力谁高谁低,也不必争论随后引发的对于“三本院校”何去何从的大众建议,两会期间的这个话题所引发的争论至少达成了一点共识——必须重视和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

  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传出“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同样不必去追问“何时启动‘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既然是论坛,既然是涉及中国发展的高层论坛,谈论一些“涉及中国发展”的设计性话题,有何不可?

  而且,鲁昕女士一句“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难道不能打动人心?这个设想激发了网上网下对于职业教育的再次关注,这难道不正是这个时代为职业教育再次正名的努力?

  2014年3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组织实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直是我们涉农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教育部、农业部这次启动培养方案,既凸显了涉农职教的重要性,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海南省农业学校校长陆红专如此解读。

  进入2014年,中国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在期盼着,时隔九年之后,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举行,涉及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份重要决定,行将面世,它将激发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对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热情。

  “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这是职业教育人的心声。

  “一年之计”: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

  春天来了,家住北京市宣武门附近的郝海运大爷常来北京市外事学校门前散散步,他已经为自己的外孙女相中了这所有年份的职业高中:“咱家的孩子就是要学本事,‘技不压身’嘛!中职咋了?毕业后工作好,机会好,收入不低,那就行!干嘛非要挤破头去考大学、研究生?那孩子压力不也大吗?到最后不也有就业压力,不好找工作吗?”

  “其实,对于职业教育,我们社会中是有很多肯定的声音的。职业院校也承受着社会很多的期待。这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今年这么明显的利好环境中,职业教育要抓住机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把机遇转化为动力。

  的确,在我们这个社会或多或少暴露出轻视劳动的倾向时,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已经在厚积薄发——截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3万所,高职院校发展到1280所,中职和高职院校年招生规模近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500万人,占中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而我国高职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约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多。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

  当然,这种数量的优势也伴随着质量上的追赶。而这样的追赶刻不容缓。

  这种时不我待的想法,得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诚研究员的同意:“国务院强调‘要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就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必须要加大、加快。”而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直截了当,针对核心问题。加之目前越来越理智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职业教育的改革的确有了上下内外的多重基础。

  那么,突破口,或者着力点在哪里呢?孙诚认为有三点:一,继续激发职业技能学习热情,转职业学校为终身学习场所,为就业人群服务;二,制定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教师编制标准,拓宽师资来源途径,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建立全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体系,为职业教育和社会就业提供科学的“晴雨表”。

  “多年的积累,等来了今天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上下齐心,各方协力,我们就抓得住这个机会。”职教界里流动着这样的声音。

  春天里,职业教育要清醒前行

  的确,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是该厚积薄发的时候了。

  进入2014年以来,一连串的好消息,在各地的各类职业院校里,也的确引发了情绪的涌动,触发了期盼的热情。

  曹勇安,民办黑龙江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东亚学团董事长,这位在职业教育界颇有名望的“民办职教风云人物”,在2014年新年前后,就先后与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黑龙江甘南县职教中心签订了托管协议。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椰风海浪的天涯海角,曹勇安布局着他的职教新天地:“我们的社会需要技能人才,我们的城市区域建设需要技能人才,我们的政府支持职教改革发展,这就是我们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信心。”

  职业教育正走在发展的路途上。

  当然,春天里并不都是一片阳光明媚。

  既然还是发展的路途,这路途上就必不可少地还有荆棘、坎坷。

  和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就坦诚地提醒:“与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机制体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借鉴完善的地方。”

  和震说的“借鉴和完善”,其中之一就是要辩证地看待“政府职责”。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各国政府倚重。但是,市场的投入机制,并非如人所愿地青睐职业教育。

  他说:“职业院校并不必然地给行业企业带来利润,尤其中国的一部分职业院校不能实质性帮助企业,所以,政府一定要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压力,尤其是中职教育,要过多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现实。”

  其实,不仅“在多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多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是一个问题。举办职业教育,还必须跳出教育部——“很多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而更多是教育外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困局的一个大致共识。

  孙诚则认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技术层面的操作细节,比如“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统筹职教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缺位”“职教体系和人才通道的堵塞”“职教投入占比逐年下降”等等问题,都既考验着中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志,也困扰着中国职业教育界的雄心。

  不过,思考、探索着中国职业教育出路的人们还是乐观的,无论亚洲或者欧美的经验都启发这样的清醒认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太大了。我们不能迷失在春天里,而是要把春天的窗户推开得更大一些!”
企业员工技校充电 弹性学制更加自主

  从今年3月起,新疆企业新进人员和在职员工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教育开始实施弹性学制,也就是说需要修够一定的学分。而实施弹性学制的技工院校应当以一体化教学为主体,其学员也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后方可毕业。记者日前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在该厅近日出台的《自治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弹性学制管理办法(试行)》中对上述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

  弹性学制是指以学分制作为计算学员学习分量和成效单位,并以学员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校企合作弹性学制学员,实行完全学分制,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实施弹性学制的技校以学分为基础标准,不同级别学员的总学分有所不同。此外,学员在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得相应成绩,可获得奖励学分。

  据介绍,弹性学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下学期的开课计划进行选课,并按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完成学习内容。学员总评成绩由作业、学习总结、课程考核和工作业绩等构成,总评成绩合格才能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值得一提的是,弹性学制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前或推迟毕业,由学校和企业审核确定。(本报记者 蒋夫尔)

        (张博)清明怀古,祭拜圣贤。4月3日,清明节前夕,咸阳职院百余名师生代表在学院孔子塑像前恭读祭文、诵读论语、鞠躬致敬,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祭拜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当日活动的主题为“古韵国风染青春,经典文化育英才”。学生处处长李安琪在致辞中希望同学们在回溯源头,缅怀古圣的同时,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弘扬和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活动期间,百余名师生在高2.7米的孔子塑像两侧静静肃立,倾听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清明祭孔子祭文》:泱泱中华,灿烂辉煌,古国文明,源远流长,儒家经典,世代传扬,圣德宗师,万古流芳……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师生集体诵读《论语》名篇,并向先贤孔子塑像三鞠躬,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敬仰和尊重。

        (白阳 郭文龙)当天,仪祉农林学院开展“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英雄奉献精神”教育活动,组织43名师生前往泾阳县王桥镇李仪祉纪念馆祭扫。


        悼念活动中,学生代表向李仪祉纪念碑敬献了花篮,默哀致敬,表达思念,缅怀李仪祉先生丰功伟绩。学生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李仪祉纪念馆,学习了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文化,聆听了李仪祉先生献身水利、勤学治事、爱党爱国、勇于开创的光辉伟绩。通过这次祭扫活动,师生们纷纷表示,要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继承先贤遗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市国际友好城市芬兰坦佩雷成人教育中心国际联络部主任吴兰(Ulla Virtanen)率坦佩雷市教育代表团一行3人于3月24日至28日访问广州,分别拜访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科技贸易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了解我市职业教育情况,并与市教育局就两市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座谈。(黄祁恩供稿/摄影)

        3月27日下午,陕西工院和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 “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落成。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利、陕西测绘局职工培训中心处长李俊峰、学院副院长王津及土木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土木学院总支书记何克祥主持。
        会上,
王津副院长对天润科技陈利总经理一行表示欢迎,对“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的落成表示祝贺。他还简要介绍了陕西工院的基本情况,土木学院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陈利总经理就公司概况、业务范围、发展理念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表达了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信心。她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人才储备的问题。王津副院长与陈利总经理为“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双方还就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交流。
        据悉,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专业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地图编制等测绘及地理信息产业,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资源开发、交通、物流、公共安全等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2005年7月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国家综合甲级测绘资质证书。


王津副院长与陈利总经理为“数字摄影测量陕西工院工作站”揭牌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对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链接发布。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这项工作,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对此,教育部直属高校高度重视,责成专门机构研究编制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止3月7日,75所直属高校全部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总体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了各校就业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以就业提质量、促改革的有益探索,教育部门将不断完善报告内容和发布方式,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42日,从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组委会获悉,陕西工院信息学院学生荣获陕西赛区一等奖12项(全省共2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得一等奖的12名同学还将于5月底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


        据悉,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大赛获得了众多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和鼎力支持。大赛决赛获奖选手,可获得IBM公司、百度、金证、中软、东软、方正、同方、东华、博彦、文思创新、亚信联创、先进数通等上百家知名企业的免笔试直接面试、优秀选手可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录用,同时获奖选手还可获得合作企业校园招聘浮动薪资的最高标准。


        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8所本科院校和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9所高职院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陕西赛区的比赛。

        本报讯(记者 蒋夫尔)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许兵等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证书,还获得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获得“双证”的43名农民在新疆农职院接受了为期3年的半脱产教育。“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班让我受益多多。我利用所学技术,发明了清沟覆土机和挖沟机,大大节省了人力。”许兵说。

        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即农闲时上课,农忙时学员回家从事农业生产,由专业教师负责到农民生产现场进行实践指导。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3月26日下午,陕西工院思政部利用周三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召开“节粮、节水、节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专题推进会,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会议,思政部部长高凤香主持。

        会上,思政部部长高凤香领学了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的通知》,并号召全体思政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热烈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注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向学生们强调“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人知晓“三节”,各个参与“三节”,用实际行动践行“三节”的良好氛围。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纪实

 
校企合作揭牌仪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颇受欢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开办的质量检测与管理研修班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生在为会展服务


    学生在物流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美好新疆的必然选择。位于美丽边城乌鲁木齐市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07年成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理事长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确定了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印刷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五个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类专业,以此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群建设。3年来,学校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积极构建三产职教园、乌鲁木齐职教集团、学校董事会、二级学院理事会等多层次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平台,优化了办学环境、增强了办学活力;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品牌专业,带动了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的水平;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完善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云空间平台积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特色,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极大改善了实训实习条件,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提高教师队伍职业能力为抓手,着力打造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共建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成立了创业学院,建设了自治区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驱动,搭建行业企业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已形成了以服务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成为了新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也是骨干校建设力求突破的方向。为此,学校着力打造四大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在学校层面,以第三产业职教园区为平台,建立了十个园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启动实施了协同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园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园区资源共建共享和校企合作育人;促成市委、市政府部门作出决定,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龙头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组建乌鲁木齐职教集团,探索中高职衔接、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途径,此事已列入乌鲁木齐市2014年百件民生工程;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同意成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董事会,学校董事会由主管教育的市领导担任董事长,学校校长担任副董事长,市属各委办局及其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构建起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学校办学体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在学校二级学院层面,以出版印刷技术学院、传媒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旅游学院为基础,组建了理事会制的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与乌鲁木齐市旅游部门、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及相关企业合作,引入“马学武玉文化工作室”等五个大师工作室。

        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企合作办学力度,目前合作企业数量达214个,专业课任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5%,开发了31门具有地方行业背景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网上学习型课程和19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20本,实现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平台、招生与就业市场的共建与共享。在专业层面,学校各主要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加快了“三个对接”步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创新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培养——

        促进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学校建有陶艺、纤维艺术、琉璃、雕刻等7个方向的专项实训室,建立了5个新疆工艺美术原创大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构建新疆文化艺术创意与制作中心,与新疆西域神游文化有限公司、新疆爱特尔工艺品厂等多家工艺品设计制作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成稳定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学校确立了以创意设计和制作为主的专业发展定位,深入挖掘新疆浓郁的民族工艺品文化元素,注册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树·术”艺术工作室商标,形成了雕刻、琉璃、陶艺、纤维等七大类产品。发挥学校在专业造型设计及工艺研发上的智力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了具有新疆浓郁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反映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卡通头像旅游工艺产品,亮相喀交会,迈出了学校参与商业会展、课程作品转化为产品、教学成果接受市场检验的第一步。同年,该项目参加自治区第五届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金奖。西域石窟壁画题材系列“泥坯画”参加2011年6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全国银奖;2013年,大型西域石窟寺壁画《经变图》入选全国第九届文博会主背景墙。学校探索出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艺术和商业相契合的一条发展道路。

        在浓郁民俗风貌的新疆伽师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毕业生许静、马小龙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创办了伽师县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中心,两名毕业生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探索,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典型、具有新疆特色的人文、地域风情的旅游工艺品,获得了市场认可。

        努力打造印刷技术专业群——

        形成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互利共赢模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是自治区仅有的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填补了自治区印刷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学校组建了由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印刷行业协会参与的理事会制的“出版印刷技术学院”,成立了由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新华印刷厂、MOTO印刷厂、印刷科研所印刷、出版技校等单位组成的出版印刷技术学院理事会,探索建立了校、政、企紧密型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引入印刷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符合印刷技术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将国际通用的数字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与印刷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采用“引、聘、送、下”的方式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通过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完善了符合印刷工艺流程的专业教学标准,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印前双语排版技能,在实践学期中实施了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建立了双证书制度,双证书获取率达到全部。

        学校依托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新疆印刷行业协会、方正公司,建设了由6个实训室组成的“方正制版中心”、“快捷印务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发挥学校在教学管理和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双主体”作用,形成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互利共赢的“校中厂”经营模式;与新闻出版局、印刷科研所共建了“新疆印刷质量检测中心”,为印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工艺改进方案,填补了自治区印刷质量检测的空白。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将建成西部一流的集印刷工艺训练和生产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服务新疆会展业跨越发展——

        培养大批高素质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全疆最早设立,目前仍然是全疆仅有的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学校以会展专业为纽带,与政府部门、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单位组建了二级学院理事会,创办了全疆第一份会展杂志——《新疆会展》,搭建起了会展业界交流平台,连续三年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提供技术支持。

        学校探索出了符合行业生产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在第一年校内学习结束后增加一个校外的专业助岗学期;第二年校内学习提前于4月结束,增加五个月的校外顶岗学期,形成了“八个学期、弹性学习”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专业基础课为承载,以会展岗位工作流程——项目策划、设计、营销、现场管理、信息管理为主体架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设计,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学校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新疆振威展览公司、乌鲁木齐文浩会展公司、新疆华侨国际旅行社等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作为会展专业助岗、顶岗学期的实践与授课基地;企业专家及管理人员参与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派出能工巧匠承担部分课程的实习教学任务。

        通过骨干校建设,形成了策划、设计、营销、现场服务、项目运营管理等五大课程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6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核心课程,其中4门为校企共建的网上学习型课程;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出版3门教材,10门专业课程实施了主要由企业行业人员进行评价的考核评价方式。

        服务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瞄准中亚市场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新疆物流企业合作,着力打造了“一个理事会”,形成了“三个平台”,重点建设了“九项内容”,实现了“两个”提升。即:建设了经贸学院理事会,形成了校企合作大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了“胡杨林”网上购物平台、金堂仓储配送平台及蓝天超市“三个平台”,重点实施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人才保障质量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办学能力建设及专业群建设九项重点建设内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运输管理实务”、“仓储服务提供与组织”、“配送管理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国际营销”6门网上学习型课程,编写出版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7本教材。

        校企合作新建的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金堂仓储配送公司,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生产及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开放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实工作岗位上,通过企业实训教师指导实践了物流仓储配送业务岗位工作,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实践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与新疆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新疆江南申通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合作,形成了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学训交互,1-3-1-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还成立了“新疆口岸经济研究所”,积极参与“新疆口岸跨越式发展意见”和“新疆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的起草工作。作为新疆物流学会的副会长单位和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参与新疆物流学会的组建,为新疆物流学会网站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